为什么中国拍不出《这个男人来自地球解析》这样的电影

长影评:《这个男人来自地球》看了三十几遍后的观后感_这个男人来自地球吧_百度贴吧
&&&&&&&&&&&&&&&&&&&&&&&&&&&&&&&签到排名:今日本吧第个签到,本吧因你更精彩,明天继续来努力!
本吧签到人数:0成为超级会员,使用一键签到本月漏签0次!成为超级会员,赠送8张补签卡连续签到:天&&累计签到:天超级会员单次开通12个月以上,赠送连续签到卡3张
关注:2,358贴子:
长影评:《这个男人来自地球》看了三十几遍后的观后感收藏
一楼防和谐:不用说,肯定有敏感内容的
被和谐了?
需要申明的是,我说电影看了三十遍,显然是虚指,我当然不可能看一遍画一杠,看五遍写个“正”字。但可以保证的是,我说自己看三十遍只会多不会少,最近都回看了n遍。此外我还把音频提取了出来,每天晚上几乎都是听着睡觉的。当然,这些并不是什么值得骄傲的事情,只是先申明一下自己确实是在写真实感受,非为**。推己及人的话,各位要是真心欣赏一部电影,自然也会吝啬表达自己心中的喜欢,以及不想被别人误解,对吧?另外就理性而言,影评自然也要保证真实,才能对大家有借鉴意义。如果我只看了三遍,然后写篇影评自称看了三十遍,那么别人没看这么多遍的人就会形成错误印象:这就是看过三十遍的人的评价?这就是误导人了。即兴写的,没有存稿,但估计很长,大家随便看看。下面先自介绍一下我个人(注意,只是我个人)观看这部电影的由来,准确地说,这段带有一定“忏悔录”的意思。
《这个男人来自地球1》是本人观看次数最多的电影,不过我是直到片子拍了9年后,也就是前年(2016年)才看的它。当时我自己情感上出现了一些危机,所以就沉溺于一些其他学科的学习以转移注意力,比如数学、历史学(这两门一直是我的最爱,有一定基础)、古生物学、法医学(小时候喜欢恐龙之类的,长大后喜欢看悬疑剧,但从没读过专业书籍,当然,这次也只是看一些简单的入门书籍,比如《古生物学简明教程》、《法医学概论》、《法医学彩色图谱》等),以及和我本身大学专业相关的社会学、政治学书籍(《利维坦》、《乌合之众》等)。当然,以前我就是个比较喜欢读书的娃娃,小初时候读中国世界名著,高中读二十四史资治通鉴等,大学读得更乱,诸子百家、柏拉图、马基雅维利、牛顿、卢梭、弗洛伊德、韦伯、马克思等人的很多原著我都完整读过。但平心而论,这种不成体系的阅读实际上带有很强的虚荣心驱使性质,一边是自我陶醉于“我又读了一本书”的成就感,一边也会渴望别人夸耀说“他真有学问”,除了涨了点见识外,实际上并不能学到多少知识和智慧。那时候的读书是很浮躁的,当然现在也一样,只是终究还是好很多了。至少,以现在读书的心态去看过去,能发现问题,那就是一种进步。说这么多,一是反思自己的过去,二也是和影评直接相关。
很多人,无论是我推荐给身边看这部电影的朋友,还有网上的一些网友,都对《这个男人来自地球》有个这样的评价:看不下去。对于此,我深表理解。从表现手法的角度来评价《这个男人来自地球》,我们其实很难说这是一部电影,倒更像是舞台剧。虽然我是本片的忠实粉丝,但挑刺也绝不含糊。小成本制圝作的背后,《这个男人来自地球》暴圝露的问题非常多。两个字总结就是“粗糙”,画面粗糙,各角色演技存在浮夸,BGM混乱(这点看电影可能感受不到,但我去掉视圝频只听音频的话深有体会,可以说直到讲宗圝教部分才有所改善,以及还好导演在后面有设计男主掏出贝多芬来取代BGM)……我当然也不敢说自己多么懂电影,但看过的电影也真心不少了,只能说凭第一感觉就觉得本片确实存在这些问题,也可能感觉不对,但至少我认为上面说的这些方面是难以称“好”的——我不赞成所谓的“喜欢一个东西就认为其毫无圝毛病”的态度,许多人热衷于造神运圝动,将一些有争议的细节自动脑补为各种各样的“正确设定”,然后说“不是人家不行,是你不能理解”——窃以为这样的行径是不理性的。正因为有这些问题的存在,所以网上经常会有人拿片中某个角色的表情、神态的异常来证明这个角色就是所谓的“其他永生人”。但我们观察全剧就会发现,这真的只是演员们的演技简单粗圝暴而已,比如爱慕男主的两个女人经常会给特写,但我的感受就是为了表达出两人相互吃醋罢了。再比如,男主把他的“老儿子”手中的左轮手圝枪拿走后对着镜头打开弹圝夹,又有人发挥各种想象说这其中隐藏了这样那样的细节,但这难道不就是男主为了告诉大家枪里面没子弹吗?只是原本可以设计得更自然一点,制圝作方却没有考虑那么多罢了。
除此外,本片的大部分内容就是几个人围在炉边聊天扯淡,而且更重要的是——他们聊的很多内容都涉及专业知识,这些知识又不是一般人平常所能接触到的。比如一开场就因为一块石头引申出“鹦鹉喙”(有一定基础的朋友不要笑,这第一个词在有些人眼里还真是一个陌生的词语,当然这并不奇怪,不知道也并不丢人)、“錾刀”、“马格德林”三个专业名词,虽然随后科学家们就对它们进行了一一解释,但难免不会让人产生一种在上课的感觉。我们都知道,对课堂的排斥是许多人的一种自然反应,尤其是应试教育盛行的中国,然而本片从头到尾都是这么一个主题,欧美大片的惊险火爆打斗枪战……这些许多人所期望的都不存在,以及最后一部分还是关于“宗教”这个距离中国人比较遥远、但西方人非常重视的话题,这就坑爹了。换而言之,这部电影不但难以和大部分观众产生共鸣,而且还会引起许多人的排斥,再加上制作确实非常粗糙,所以看不下去是非常正常的。理性分析我自己之所以能刷三十几遍,首先是因为自己本身对多学科内容感兴趣,这是引进门能看下去一遍。但能一直看,是因为自己感情出了问题,心情极度低落,而本片恰好又涉及到与爱情、生命、永恒等话题,所以能让我产生共鸣。最后,因为它在我精神比较脆弱的时候扶持了我,所以我会产生所谓的“情怀党”精神,这可以用来解释自己为什么后来会不断回看。所以我这只是个例罢了,不足效仿,也不足批评。理性分析的话,看不下去本片、看完一两遍后就留作记忆才是大概率事件。
回到电影本身。《这个男人来自地球》的剧情本身是可大可小的:一个大学历史教授突然辞职并离开了生活了十年的地方,几位其他学科的教授纷纷前来为他送行并对他的这一行为表示不理解。与此同时,大家在男主家里看到了一些并不多见的玩意儿,比如非常像梵高原作的“赝品”画,石器时代的工具,一张普通人很难拉动的弓……这时在同僚们的不断询问下,男主终于吐露了一个秘密:自己是一个生活了上万年(估算为14000年)的穴居人,之所以要离开,是因为他的容颜不老已经引起了别人的注意,所以必须跑路。当然,故事直到结尾都是开放性设计的,即你既可以理解男主是在编故事,也可以理解他真的是个长生不老的人。但最后,老心理医生发现了男主所说的话确实不假,而且更让他震惊的是:男主是他爸爸!经不住打击的他因为心脏病复发而去世,男主的设定也被彻底定性:这个男人确实是个穴居人。ps:忍不住吐槽有些观众了,结尾都这么明显了,还有人在那里争论男主是不是真的穴居人。我都不知道该说什么了,难道非要天空飘来五个字——“男主穴居人”你们才相信?如果这点剧情都理解不了的话,那真心建议您别看任何稍微复杂点剧情的电影了,不然既不能感受到这些电影的价值,自己也看得伤脑筋。
之所以说本片剧情“可大可小”,是因为往“大”的方向说,本片的情节完全可以走那些所谓的大片的高大上路线:不死之人、永恒之恋、政府阴谋、科幻、魔幻……反正各方面都可以插一手,无论是拍电影还是拍美剧,都没问题。个人认为,拍电视剧的效果可能更好一点。有人会说不死之身的故事已经被拍烂了,但是我们要考虑本片拍摄的时间是2007年,电视剧在“永生”领域也没啥代表作,倒是电影,借助吸血鬼的壳,已经有《惊情四百年》、《夜访吸血鬼》等不少优秀作品。一般关于不死者的设定大多带有各种奇幻设定,吸血鬼身份是最常见的,直接硬杠自然科学并不多见,而且也很难自圆其说——与其用科学进行解释永生,还不如直接说是某种超自然现象,带点魔幻更好,诅咒啊之类的,既简单又不会被喷。但《这个男人来自地球》却在情节上直接和科学硬杠,而且非常成功。但这种成功并不是它对“永生”这一现象的解释,而在其他方面。实际上看完整部电影,我们在全片中也只看到了非常非常短的一段情节是设计给解释男主“永生”的,那是生物学家、老不正经的Harry说这可能是因为“完美的新陈代谢”所导致,然后……这个问题就被华丽地跳过了!是的,《这个男人来自地球》用最简单的办法解决了“永生”类作品的最大问题:男主为什么能永生?答案是:不知道。影片中各个角色从一开始就在不停感慨:“这怎么可能呢!”考古学家Art(就是泡学生妹的那个)一直在质疑男主,他和基督阿姨Edith很早就担心男主是不是疯了,亲儿子心理学家Will更不用说。这就是全剧解决最大谜题的办法:大家使劲怀疑就行了,提问的时间越多,给答案的时间就可以越靠后。这就是所谓的“土拨鼠去哪儿了”的故事:【有三只猎狗追一只土拨鼠,土拨鼠钻进了一个树洞。这个树洞只有一个出口,可不一会儿,居然从树洞里钻出一只兔子,兔子飞快地向前跑,并爬上另一棵大树。兔子在树上,仓皇中没站稳,摔了下来,砸晕了正仰头看的三只猎狗,最后,兔子终于逃脱了。故事讲完后,老师问:“这个故事有什么问题吗?”我们说:“兔子不会爬树;一只兔子不可能同时砸晕三只猎狗。”“还有呢?”老师继续问。直到我们再也找不出问题了,老师才说:“可是还有一个问题,你们都没有提到,土拨鼠哪去了?”】与其给观众一个不能信服的答案,不如让观众身临其境“一直在疑惑当中”,去听别的故事。等听完的时候:不好意思,全片结束了。
放任男主永生的原因这只“土拨鼠”四处乱窜是《这个男人来自地球》第一部最成功的地方,但留下的隐患也是无穷的——这主要是针对第二部而言。第一部可以这么在情节上八十几分钟,第二部再这样玩就绝对没意思了。当然,新出来的第二部大家也看到了,问题实在太多,但还指望几个学生也能制造出第一部那种感觉来是极其不现实的。所以如果导演还想继续拍下去,抛弃第一部的手法是必然选择。至少,第三部你总不能请FBI和大家一起路边谈话吧?请喝茶还差不多。另外《这个男人来自地球》难拍续集的另一个原因,就在于第一部的传奇并不在于世界上有男主这样一个“永生人”,而在于:这本就是一部史诗,而不是悬疑片。悬疑片的核心是有悬疑,但《这个男人来自地球》的核心悬疑首先就不是“为什么人会永生”,而是“男主是不是永生人”。第一个问题太难解释,而第二个问题却并不需要什么缜密的逻辑来填坑。随着影片的推进,观众实际上已经默认了我们的世界上确实可能存在永生人,只是男主是不是另说。正因为如此,大家完全忽视了最根本的问题:永生这件事说不通啊!毫无科学依据。连生物学家Harry都只敢说“人类理论上原本可以活到190岁”,14000的牛实在吹得太高了,完全说不过去。但这就是文艺作品嘛!文艺作品都是“源于现实而高于现实”的,所谓完美的剧情设计,本就不可能。但如果全片的主旨并不是悬疑,那么按照黑人人类学家Dan的话就是:“这种亵渎(用塑料杯子喝尊尼获加)是可以容忍的。”或许我的表达能力不行,那我换个说法。如果推理小说家阿加莎克里斯蒂写本推理小说,结果里面的推理乱七八糟,漏洞百出,这就是她的失败了。但是如果是情感小说家郭敬明写了本都市小说,里面出现了一个刑事案件,结果情节非常简单、甚至也可能漏洞百出,那么对他的批评就理应、而且也应该会少很多——人家设计这个情节只是为了主题、为其他情节做陪衬罢了,比如你只要男主是因为这个案件而被嫁祸、女主因此对他产生怀疑甚至理她而去即可,至于他怎么被嫁祸的,嫁祸的手段是否高明,就不那么重要了,那是推理小说家们要想的事情。同理,《这个男人来自地球》的主题本就不是悬疑,男主实际上是“永恒”、“时间”、“人类”或者“文明”等抽象名词的一个人形化身而已。整部电影是想借助男主这样一个不死之人的口,讲述人类文明的沧海桑田,同时探讨许多社会学、宗教学等方面的话题而已。所以我说,这部电影是一部史诗,也是一部舞台剧,不似电影,更不似一般意义上的科幻、悬疑电影。
再来看电影中各个角色的设计,确实还是恰到好处的。影片中出场人物不多,除去中间搬家公司的工作人员(三句台词的样子,我都没注意是一个人说的还是两个人说的)和结尾说了两句台词的警官,剩下人的身份的确非常有代表性:①男主John:身体35岁年龄、被认为45岁年龄、实际约14000岁年龄的历史学教授。成熟稳重性格,颇有宗教传说中先知、圣人的感觉。②黑人人类学家Dan:年龄似乎是45~55岁的样子,思维非常理性,正因为如此,他在听男主讲述了自己永生的经历后认为这个故事合乎理性,所以逐渐变成了相信男主的立场。Dan的存在在某种意义上也是为男主的故事提供“正确性”,因为观众会不自觉产生这样的感觉:如果理性如他都倾向于相信男主,那我们也可以选择相信——现实中我们也会倾向于认可这种人的判断,因为没有强烈的倾向性,是单纯地用理性逻辑来思考问题。③白人生物学家Harry:看起来年龄大约在40岁左右的样子,但此人心态十分年轻(近乎轻佻,会和女性开荤玩笑),所以实际年龄可能更大——片中他亲口说自己已有二子一女,再加上他和妻子,一家五口竟然有五种完全不同的宗教信仰。Harry象征着现实中那些思想比较开放,能兼容并包各种观点,这和他的生物学家身份也是相印合的。生物学家能日常解剖人类的躯体,所以对神学之类的观点很难盲从。历史上亚里士多德在解剖学上的理解对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的发展也起过重要作用,所以由生物学家来担任这个人设是非常合适的。另外我们不要忘了,Harry也是最直接可以证明男主是否说谎的人,如果这个人是个老古板或者极端宗教主义者,那男主开篇没多久说不定就要被他给强制研究了。而影片中Harry不但没有这样做,而且始终以“一切皆有可能”为信条,因此他的性格也是保证剧情发展的一个重要环节。除了上面这些,Harry在剧中还以空手道偷袭男主,结果被放倒,此处也间接证明了男主确实“非比寻常”。当然,这样的偷袭也只可能由一个喜欢开玩笑的人来做出,像Art那样的性情中人自然下不了手,Dan虽然看似高大强壮,面对危险也毫不畏惧(在心理学家掏枪的第一时间站了出来),属于“人不犯我我不犯人”的那种人——另外三个女性当然更不适合演这出戏。
④考古学家Art:年龄最多40岁的样子,充满了活力,在剧中还泡了个学生妹。这里不得不吐槽一下第二部,那白花花胡子的是Art?这是在逗我?Art是一个性情中人,说话直来直往,一出场就和学生恋人打情骂俏,但本人其实又有一些保守心态,比如Harry对他女朋友吹口哨就引起了他的不满。刚开始各种挖苦男主,说什么“好像我们很在乎(你的去向)一样”,但实际上又非常关心对方。一方面不愿意相信男主所说的故事,另一方面在最后男主说“我是在编故事”后显得更加愤怒,可能在他看来被朋友如此欺骗更加令自己难以接受。Art在现实中就是那种表面无所谓、实际却非常仗义的朋友。看起来没什么原则,实际上有自己特立独行的一套标准,而且控制欲极强,片中两次打断了小学生妹的话,情商似乎不高。考古学在外人眼里是一门比较枯燥而严格的学科(这点男主和学生妹有轻微点到),这可能也是剧本设计Art如此性格的原因,可能符合外人眼里的考古学家形象。至于现实中是否真的如此,这个我就不敢瞎说了。此外既然男主是个穴居人,那么考古学家也是必须存在的一个科学家,所以Art的出镜是很合理的。以上四人是“炉边讨论组”的四位常驻男性角色。心理学家、男主亲儿子Will因为并非从头到尾出镜,而且身份特殊,我待会儿到最后再讲。
⑤与男主同为历史系的Sandy:正牌女主人设,年龄不大,至少35岁以下,可能更小。参加工作是在男主来斯坦福工作后,也就是十年内。离异家庭长大,有个比较悲惨的童年。深爱男主,也深信男主,甚至愿意为他付出哪怕十年的青春。结尾与男主一同驾车离去,但第二部没有出现……当然,本文只聊第一部,第二部剧情默认无关。Sandy是典型的为爱痴狂的女性角色,小时候的遭遇让她的心态比较“佛系”,当男主说“我无法给你和孩子永远”的时候,她显得非常冷静,说:“永远有多久?谁能真正获得它?”女主象征着“真爱”这一概念,虽然没人知道这是什么,但我们都知道,现实中有太多的爱情因为各种原因而崩溃,生老病死更是无人能够摆脱了宿命。Sandy在剧中义无反顾的表态,代表了最纯粹的爱情,她和男主的感情戏也是全剧的一条小支线。当然,就理性而言,Sandy对男主的信任没有太多实际意义,因为全凭女人直觉的信任是最没说服力的。但导演大概也是想表达这样的观点:也许人类最原始的第六感,反而是最可靠的。所以Sandy成为了全片唯一坚定相信男主故事、而且最后被证明是正确的角色。按第一部的设定,他俩应该是在一起了的。所以这第二部……咳咳,当我没说。
⑥基督神学家Edith阿姨:这是个非常重要的角色。Edith年龄可能和男主的“社会年龄”差不多,45岁的样子,可能为斯拉夫裔(喝酒的时候用nazdorovye祝词),非常喜欢男主,但是也面临着两个极度的尴尬:一是两人原本是适龄结婚对象,结果十年过去了男主容颜而老而Edith却成了标准大妈;二是Edith是一个十分虔诚的基督教徒,而男主则是基督本尊。Edith的存在是必然的,西方讨论社会问题最后一般都会从神学里找说法,中国由于缺乏宗教文化,所以对此并不能理解。我虽然读过一些宗教和宗教解析书籍,但毕竟和人家从小接受这方面熏陶的人没法比,所以只能表示理解,却不能感受其中的味道。Edith对男主也是真爱,这个看过电影的肯定都能发现,我就不赘述了。她的角色的存在和爱情主题相关,但主要是Sandy的陪衬。而全片更多的,则是以她的口来阐述神学与人类历史的联系与冲突。神学与宗教是人类对未知事物恐惧与崇拜的产物,而由于世界的未知奥秘总是多于已知,所以神学和宗教也可能一直存在下去,只是表现形式会有所不同。男主也承认,一开始自己也是有信仰的。那是早期的、原始的自然崇拜,简陋、不成系统,称不上是宗教。比如他讲的那个有关原始壁画的故事(一个原始人会把部落打猎的收获画出来,结果有一次没画对,被敲掉了牙齿),这其实也是一种崇拜,崇拜“未卜先知”的能力。可以想见,画画的那个原始人肯定是画对了不少次,所以才被大家相信的。可一旦他失败了,就会立刻被愤怒所吞噬,正如历史上无数英雄人物失败后的下场一样,他们的雕塑被推倒,他们的画像被抹去……所以我并不认为第二部中学生们的举动是疯狂的,因为对深信宗教不疑的他们而言,男主就是另一个画壁画的人,只是他的壁画更高级,被后人称之为“基督教”。但是现在男主却说自己并不是大家所说的那样,于是,杀戮便出现了。第二部这个设计倒是没啥问题,有问题的在别的方面。回到Edith的话题上来。Edith聊天的设计其实从侧面反映了宗教在现代社会的尴尬,从她的话里我们可以看到各种自相矛盾的逻辑,比如她一边说自己相信《圣经》里的所有东西,一边又说自己不相信天使,说自己不认可梵蒂冈的行为。而面对别人对宗教的质疑,她也无力反驳。比如她说上帝让人类“并不完美,所以他努力让我们去理解自己”,结果就被Harry给怼了:“他不能一次性把我们设计完美?”是啊,如果上帝是万能的,为什么要做这种无聊的事情呢?要么上帝根本就不存在,我们仅仅只是自然发展到某个阶段的产物,而且还是之一;要么,就是上帝存在,但压根就不是宗教里所说的,关爱人类——也许,上帝只是《黑客帝国》里那些操控人类机体而生活的机器人呢?历史发展到今天,宗教自相矛盾的地方已经越来越明显,但是我们又不得不承认的是,仍然有无数人和Edith一样,接受了高等教育,了解到了经书的不足甚至是错误之后,仍然坚定地相信神的存在和自己所信奉的宗教的至高无上地位?不仅是普通人,像牛顿等伟大的科学巨匠,最后也沉浸在了宗教的怀抱之中,甚至更加的狂热,这又是为何?我觉得,宗教原本就不是一个“合理”的东西,或者说,它是所有合理事物中最不合理的,又恰恰是所有不合理事物中最合理的。在信教者眼里,它确确实实就是沟通理性思维和主观情感之间的桥梁,是最好的精神寄托。为什么这么说?大家想想,和经典无数、体系齐全、经受住时间考验、历史悠久的各大宗教比起来,生活中有太多不合理但却被人类所深信不疑的东西了。比如所谓的幸运数字,所谓的护身符,以及各种胡编乱造的心灵鸡汤,它们难道比宗教合理?这时有人又要问了:难道合理的东西不更具有说服力、更值得精神寄托?首先,人类所能理解到的世界奥秘实在是太少了,不管哪个领域,科学探索到极致后所发现的也不过是合理的真理的一小部分,而更可悲的是,我们甚至既不知道已知的是否正确,也不知道未知的还有多少。既如此,那么任何所谓的“合理”,都有漏洞。就像《这个男人来自地球》这部电影一样,与其给你一个有漏洞的科学解释男主不死的理由,反而不如直接“顾左右而言他”。我们看世界上所有的宗教,最后都是用未知来回答未知。因为宗教是要设计另一个世界的,而这个世界又不是凡夫俗子所能理解的,所以宗教给凡夫俗子的答案,也只是相对正确的答案。至于对不对,只有你真的去了那个世界才能证明。可如果真有那么一天,你肯定早已放下这个疑问了,那么这个问题,也就不再是问题。其次,合理的东西实在太僵硬,对于需要精神寄托的人来说,缺乏吸引力。比如我就是心情不好、对人生绝望,所以才想将注意力转移开,这时候人的精神状态是趋于崩溃的,这时候人类不会将注意力放在已知的知识上,而更愿意相信那些玄而又玄的宗教观点,因为无论他们创造的世界多么不合理、多么虚无缥缈,但有一点可以肯定:天堂也好,极乐世界也罢,一定都比我们这个苦难的现世要美好。而人,都愿意相信自己想相信的东西。那么,我们所相信的,究竟是真正的神话,还是只是自己的幻想呢?于是乎,无论是这部电影,还是历史上的人类,都将迎来最终极的反思自己的学科——心理学。
有些地方看着有点突兀,一是我水平毕竟有限,二是考虑到一些不得不考虑的问题,所以我删掉了部分内容,还是那句话:只是一篇影评而已,大家将就看吧!
666666今天新鲜的
⑦心理学家(准确地说是精神学医生)Will:男主亲儿子,年龄在60岁上下,全片最老的一个人。60年前男主在波士顿教学时与一个名叫Nola的女人所生,后因为男主不得不离开而被遗弃。Will在片中表示“不大记得自己父亲长相”,所以男主离开时他还是个几岁小孩。Will的出现有几个功能,第一当然是最后实锤男主身份,第二则是心理学家最后发现真相,颇具有现实寓意。心理学是人类历史上出现最晚的学科之一,连男主都说过:“我有在座所有人的学位,除了Will你的。”之所以如此,一是因为心理学的出现必须依赖于其他学科,尤其是生物学、医学等的发展,二是因为心理学本身存在太多不确定性,所以从这门学科出现之初便饱受了各方面的质疑,许多人不赞成将其纳入科学体系当中。但毋庸置疑的是,心理学对人类世界的冲击是十分有力的,小到对个人心理的分析,大到对整个社会群体心理的研究,心理学彻底改变了人类过去的理性思维方式,将浪漫主义哲学探索到的一些细节加以放大,从而引发了巨大的社会危机。尤其对宗教和神学而言,心理学的出现几乎将他们判了死刑。如果宗教和神学真的只是人类自己创造的一种群体催眠手段,而且这种手段在各行各业都能实现,那么它们的特殊性又何在呢?当然,由于心理学存在太多争议,所以Will本人也如这门学科一样,游离在现实与虚幻之间。时而对男主的“穴居人”故事表示冷静接受,时而又联系自己的不幸经历而行为过激,甚至掏枪威胁男主。当然,按剧情Will昨天才死了妻子,小时候又失去父亲,所以听到男主的故事出现不正常反应是很正常的。但从另一个角度看,这也可以被理解为心理学学科发展过程中的艰辛。注:观众对电影解读未必真实符合导演的意思,所以我的许多推测也是如此。此处只是我个人的观点,大家不必太当回事。Will的姗姗来迟,以及中途退场,还有他在片中被男主问道“你是什么时候开始相信自己是一个精神学医生?”的时候,Will也提到了他有时候“会梦到自己是这个角色”,无一不是在与历史上心理学的发展历程相契合。至于其最后的死亡,是否也预示着心理学的最后归宿?鉴于导演可能会说:来,你拍算了!所以这个话题我们就暂且放下吧!
宗教的形式容易被人的私心利用,人因世间的痛苦寻求宗教智慧的解脱(其实是宗教记载的圣贤的智慧),因而赋予了宗教越来越大的权利。但是这种形式一旦与权利结合,又会因为人的自私和利益的博弈产生腐败,从而变成危及社会的因素。体现在第一部和第二部都有基督徒,人因为寻求痛苦的解脱而加入宗教,以获得智慧。但是当智者本人出现时,他们反而觉得不安。作者暗语的是,人们已经违背了初心,变成了要维护宗教这种形式。
⑧学生妹Linda:大学学生,Art的女朋友,二十几岁的年纪,全片最小的孩子,也是颜值担当。就全片主题而言,她的存在完全是可有可无的。一可能是为了调节电影角色的颜值系数,二是为了突出Art的性情,三的话,可能也是为了让全片不要显得太学究,不然全是中年、而且知识丰富的男女大学老师的话就实在有些乏味。Linda可以代表求知路中的年轻人,虽然知识少,但也更容易摆脱成见,接纳各种不合常规的事物。所以Linda对男主故事的态度就是沉迷其中,偏向于相信。但最后男主说自己是在撒谎的时候,她也没表现出太大的落差,仿佛像看了一部电影一样。是的,Linda这个角色是最贴近观众的。对大多数年轻人、甚至是大多数人而言,大家在知识道路上的探索肯定都不会如大学老师那样多,所以都可以视作是求知道路上的“年轻人”。我们平时听到诺贝尔奖又颁布给了谁谁谁,也就只关注到此为止,至于那些获奖人的成就,又有几个人能看懂呢?对一般人来说,顶级科学领域的事情,也不过是别人演出的一场戏罢了。自己既看不懂,也没必要看懂。而这,其实也能间接说明宗教的强大:如果Linda是一个和Edith一样虔诚的基督教徒,那么她会对男主的故事如何反应呢?这大概就是普通人最容易动情的抽象领域了吧!
除了人物,电影在许多情节上的处理确实也存在创新之处,最典型的,就是破除“永生人全能”的说法。一般我们看到的永生相关的作品,主角总是以一副精通所有知识的形象出现,而且总能超越时代。而《这个男人来自地球》通过合理的推理得出的结论则是:任何人都无法超越同时代各个领域的精英,他们只是比别人有更多的学习时间而已。按这个逻辑,在同一时间,永生人也只可能成为某几个特定领域(甚至一个都没有)的专家人士。因为他们不是新理论的发明者,所以也只能在某个理论成为社会共识的时候才能接受并学习它们,而这时候的学习实际上就是“落后时代”了。一个时代只有极少数人才能发现新的理论,比如相对论刚发表的时候号称全世界只有三个人能看懂,这样情况下你活70岁、700岁甚至14000岁,并没有什么意义。爱因斯坦发表论文的时候才多少岁呢?同时代和他一样有天赋的人也数不胜数,但有什么意义呢?当然,永生人成为博学家的设定是很合理的,毕竟有太多时间可以学习了,但也仅此而已。我看了一下,快万把字了,罗里吧嗦,还是早些写完结束战斗吧。最后提几个剧情细节,一是男主学生打电话问成绩一事,他为了照顾这个学生家人的病情、以及“这个学生是学医学的干嘛要学历史”的现实,将其成绩从D改成了C,这里说明他的心肠确实很善良。再一个就是男主迫于儿子压力,推翻自己的故事,称自己只是在撒谎之后众人的反应——最激烈的是Art,拂袖而去;一直理性的Dan直接骂娘;秉信“一切皆有可能”的Harry则感到十分失落;心理学家Will则很平静地认为这才是真实的;基督徒Edith掩面哭泣后松了口气;Sandy一眼便看出男主这才是撒谎;学生妹Linda则如前所说,如看过了一场电影,无太多反应。Dan的反应最耐人寻味,他从一开始坚持中立,到逐渐相信男主,以至于最后成为仅次于Art反应最激烈的人,转变幅度是很大的。不过在感叹自己“跳出了中国盒子”之后,Dan的理性又让他重新开始思考男主故事的真实性,所以我们可以说他仍然是仅次于Sandy、最相信男主的人。Harry的低落似乎是来自对自己失去了一件新鲜事物的伤感,Harry毫不介意世界上多出了一件超出自己理解范围的事情,甚至非常享受这种事情的存在。但男主的表态让他被拨动的好奇心一下子又回到了原点,好像泰格特的小说《窗》,当主人公终于来到了心心念念的窗边病床上想看一下窗外的美景时——“他看到的只是光秃秃的一堵墙。”OK,废话太多了,就到此打住吧。总而言之,《这个男人来自地球1》确实是一部非常不错的电影,也是一部人类文明史的简编,非常值得一看。至于不喜欢的朋友,我既非常表示理解,也绝不批评什么: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想法,只要表达的时候别过度就OK。一部电影而已,不是啥大不了的事情。就这些,over.全言
我第一次看的时候,男主有印度的猴神,和我们的孙悟空有点联系,可能是作者故意的中国古代对外国人叫昆仑奴,毛多的
写得很好,准备把一再看一遍。话说感觉一是难得的几部好电影之一,没想到看到二很伤心,毁经典啊
登录百度帐号推荐应用}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这个男人来自地球云盘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