辣条的口苦没有味道经方治疗,我正在被治疗

辣条入我心_百度知道→ 吃辣条多了我感觉尿尿的时候总是有辣条的味
吃辣条多了我感觉尿尿的时候总是有辣条的味
健康咨询描述:
吃辣条多了我感觉尿尿的时候总是有辣条的味道以前好像没有过这是怎么回事
其他类似问题
医生回复区
医生爱心医生
帮助网友:4408称赞:136
&&&&&&指导意见:&&&&&&这情况以后饮食忌辛辣,平时多吃绿色蔬菜,如胡萝卜、绿色青菜等。多吃含水份多的水果:橘子、西瓜、水蜜桃等。&&&&&&医生询问:
医生爱心医生
帮助网友:2737称赞:74
&&&&&&指导意见:&&&&&&您好朋友,您描述的情况考虑是和饮食有关系的,少吃辛辣,多喝水,祝好&&&&&&医生询问:
您可能关注的问题
用药指导/吃什么药好
本品用于湿热瘀滞所致的带下病。...
参考价格:¥28
本品用于跌打损伤,跖骨、趾骨骨折,瘀血肿痛,吐血...
参考价格:¥17.5
下载APP,免费快速问医生揭秘辣条制作真相_新浪健康_新浪网
揭秘辣条制作真相
  被称为“史上最牛零食”的辣条近两年着实火了一把,一袋袋看似不起眼的小食品热销大江南北,从大中城市到偏远乡村无处不在,甚至以高出国内市场10倍的价格远销海外。但是,它麻辣、浓香的味觉背后却隐患重重,极大危害着食者,尤其是孩子的健康。近日,《生命时报》记者远赴辣条生产地之一的湖南,从乡村小店到县市批发市场,再到生产辣条的小作坊,一步步为你揭开一条令人触目惊心的制作链条。
  一放学,学校门口的小卖部就挤满了买辣条的孩子们
  3月初,记者先后在湖南省常德市临澧县第一中学、第二完全小学、实验小学、鳌山完小以及常德市双桥坪镇五同庵小学附近展开调查,发现“辣条”在学校周边很受欢迎,不少孩子一放学就冲进小卖部抢购“红油豆腐”、“香菇牛肉”、“牛肉青豆脆骨”等辣条类食品。
  3月6日上午,记者来到湖南省常德市临澧县第二完全小学,在学校对面的小超市里,记者在货架底部看到很多包装皱皱巴巴的辣条,学校周边的地上也扔着一些辣条的包装袋。一位住在附近的老人告诉记者,很多孩子放学后都有买零食吃的习惯,常是辣条、糖果一手一个。随后,记者来到临澧县实验小学,看到学校东边的文辉文具店里,不仅销售文具,门口的白色小货架上和纸箱里放着很多劣质小食品,红彤彤的辣条就身在其中。
  辣条类食品不仅畅销于湖南的中小学门口,其网络销售量也很大。记者在某大型购物网站看到,月销量过万的辣条产品比比皆是,有一款产品的月销量甚至超过3.5万单,合计超过100万包。记者在销售指数中输入“辣条”二字,相关搜索量超过20万,近60%的喜好购买人群在18岁至24岁之间(调查未涉及未成年人群),安徽、上海、江苏等地的喜好度均高于湖南。2014年,辣条还走出了国门,身价倍增后出现在美国某购物网站上。
  在备受追捧的同时,有关辣条存在食品安全隐患的报道也层出不穷。早在10年前,央视就曾曝光有些企业在辣条生产中违规添加防霉防腐剂“霉克星”,这种添加剂对肝肾危害极大。近年来,辣条屡因菌落总数、柠檬黄、胭脂红等项目不合格登上各级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发布的问题食品黑榜。还有一些国内外消费者在食用辣条后出现,甚至是急性肠。
  辣条小作坊又脏又乱,远远就能闻到刺鼻的香精味道
  记者在湖南临澧县调查时发现,当地小卖部销售的辣条包装不一,品牌也不同,生产厂家更是五花八门,大多来自一些不知名的小厂。记者询问店主辣条一般从哪进货?得到的答复大多指向了该县两家批发商行。
  经多方打听,记者找到位于临澧县人民街的这两家商行,其中一家商行的老板直言,几乎临澧县所有小食品都从他们两家进货。他家的辣条类食品很多已卖光,只剩下被油渍浸透、局部发黑的空纸箱。记者拿起一包辣条问老板好不好吃,他回答:“没吃过,不知道什么味道”,“主要卖给学生,吃不坏人”。
  记者粗略估计,两家商行销售的劣质小食品多达上百种,其中“霸王牛筋”、“金瓜丝”、“片片爽”、“辣肥肠”等辣条类产品几乎占了“半壁江山”,批发价一般为每包3毛5。商行老板告诉记者,他们的货品主要来自长沙的高桥大市场,有些商家也从常德桥南市场进货。
  随后,记者奔赴高桥大市场,看到几乎所有食品商家都有辣条批发,有些商家甚至挂出了一整面墙不重样的辣条类食品。至此,记者发现了一张从长沙高桥大市场,到常德桥南市场,再到县级批发商行的辣条经销网。
  3月8日,根据所购辣条包装上标注的地址,记者来到湖南省岳阳市平江县多家食品厂进行暗访。
  第一站:平风食品厂,产品不在当地卖。记者辗转找到位于平江县城关镇新村的平风食品实业有限公司,刚一进院就有一股辣条的浓香扑鼻而来。销售人员李先生告诉记者,市场上零售1块钱的大包牛筋,批发价是5毛5;市售5毛钱的小包牛筋,可以2毛8拿货。“这类小食品主要针对小孩子,不能卖得太贵。”他还说,辣条生产是平江的一大产业,他们已经做了十多年,不仅在湖南有经销商,最远可以卖到甘肃、宁夏等地。但记者发现,平江本地超市并不销售这些“当地特产”。对此,李先生解释说,他们主要销往外地。
  第二站:棒哥食品厂,消毒区形同虚设。从平江县城关镇向东南方向行驶20公里左右,就到了三市镇,这里被称为辣条的故乡。走在镇上,每隔一段距离就能看到一家食品厂。记者来到位于联华村的棒哥食品有限公司,表示想进厂了解产品情况,工作人员十分警惕,几经沟通才允许记者进入。记者看到,这家小型食品厂大致分为两部分:一侧是二层小楼,作为个人住所;一侧是两排平房,作为生产车间。老板“棒哥”告诉记者,他们家主要生产两种产品,一种是“辣肥肠”,批发2毛6一袋,一种是切成小方块的“牛肉青豆脆骨”,一斤4块5。“小包装的牛肉青豆脆骨看上去高档、精致,利润更好,在超市可以卖到8~12块钱一斤。”记者品尝了一下这两种产品,感觉味道类似。“棒哥”说:“平江生产的这类产品都差不多,味道可能稍有差异,但都是换汤不换药。不过,大家都对配方守口如瓶,但只要看一眼产品,就大概知道怎么做。”
  当记者表示担心销售环节被抽检时,“棒哥”表示“每年会接受几次抽检,但往往打个擦边球就过关了”。他还说,相对而言北京、河北等地查得更严,所以他家的产品主要由长沙、武汉、成都等地经销商销往南方农村,特别是农村学校周边。记者暗访当天是周日,但该厂依然正常生产,在记者一再要求下,“棒哥”同意我们进入生产车间看看。进入车间前,会经过一个所谓的“消毒区”,但几乎形同虚设,人员可以随意出入,换鞋处的鞋架空空如也。进入车间后,一股浓郁甚至有些刺鼻的香味袭来,记者看到很多机器杂乱无章地摆放着,有8名工人正在围着两桌鲜红的辣条制品进行包装,他们并没有统一着装,分别穿着日常生活中的衣服和鞋子,更没有佩戴帽子、口罩和手套。
  第三站:吴红桃食品厂,机器上布满红黑色的油垢。按照当地一位老乡的指引,记者在一个小山顶处找到了位置十分隐蔽的“吴红桃食品厂”,这个小厂甚至很多当地村民都没听说过。爬上陡坡,只见食品厂大门敞开着,院内有三排厂房,其中一间厂房房顶上的大烟囱里不断冒出滚滚黑烟,导致院内空气非常污浊,不仅气味刺鼻,还夹杂着大量粉尘。记者走进这间冒出黑烟的厂房,发现这是家名为“托田四兴”的彩印厂,昏暗的车间里有一名工人正在忙着印刷小食品包装袋,有些成品堆放在一个漆黑潮湿的墙角处。
  随后,记者进入食品包装车间,看到里面脏乱不堪:桌子上堆满零散、未经包装的辣条颗粒,好几卷花花绿绿的食品包装袋随意扔在地上,机器上布满红黑色的油垢。以询问老板电话为由,记者又走进里面一间面积不足10平方米的生产车间。里面好几台大型机器在轰轰作响地运转着,地上满是发黑的油状污渍,机器旁摆着几个黄色的大塑料袋、白色塑料桶和发黑的铁桶,里面装着各种粉末和液体,其中一个塑料袋中放着一把大勺子。一个年轻小伙子耳朵上戴着毛茸茸的耳罩,站在几台机器间忙得团团转,不时用手拨弄一个类似搅拌机的长方形机器,很多深红色、油亮亮的辣条颗粒在其中翻滚,入味后会装入机器下方一个橙色筐里,筐内黑糊糊的。小伙子告诉记者,所有辣条都由他在里屋进行调味。但当记者询问辣条如何加工时,他支支吾吾避而不答。此时,一位自称企业老板的中年男子走进来,上来就问记者“从哪来,想干吗”,之后便训斥小伙“怎么不关门,外人怎么进来的”。
  第四站:天天喜食品厂,不明添加剂送进仓库。天天喜食品厂位于加义镇落鼓村,如果不刻意寻找,根本看不出来马路边这排简陋的房子竟是家食品厂。记者到达时,一辆蓝色大货车正在给这家食品厂送货。货车司机先后从车上卸下七八个装得满满的白色大麻袋,以及六七个贴着标签的大桶。还有两名男子从一间房子里用推车拉出十余箱鸡精和辣椒红(一种色素)送进了仓库。
  就在这家食品厂附近,记者看到一家销售香精、香料的商行,店内放着很多装得满满的白色麻袋,摞得比人还高,与蓝色货车卸下的货物十分相似。店内一位女销售员说,周边很多食品厂都从他家进货,比如常用的辣椒、大料、麻椒等。她告诉记者,颜色鲜艳的天然辣椒价格较贵,有些企业为了降低成本,就批发便宜的辣椒自己打粉,如果颜色不好就再加些辣椒红上色,或者直接从商行购买已经添加好色素的辣椒粉。
  几万块钱就能开家“黑厂”;加点添加剂“面条”变“辣条”
  为彻底摸清辣条生产的每个环节和配方,记者在网上与几位业内“老师”取得联系,他们声称可提供一条龙服务,帮忙联系销售生产设备、香料和添加剂的厂家,然后亲自上门教授具体的生产技术和配方,直到学会为止。
  网名“列兵”的王先生自称是一位麻辣调味师,专教如何做出“卫龙”(一家业内知名的河南辣条生产企业)的味道。他说,只要手里有几万块钱就能办厂,具体花销包括:打面机、膨化机、传送带、拌料机、包装机等设备,不到3万元;牛肉粉、甜味剂、防腐剂、保湿剂等香精和配料约1万元,包装袋需要几千元,面和油等需要1万元,再加上一部分流动资金即可。不过,王先生说,买齐这些设备和原料虽然可以生产,但达不到正规厂家的要求,只能做“黑厂”,要想达到正规标准则需要一百多万。他还跟记者算了一笔账,一套生产线一天就能生产一百多箱(每箱420包,大概30斤)辣条,每箱利润15元左右,赚回本钱并不难。当记者表示担心销路时,对方承诺收到5000元学费后,会帮忙联系批发商。另一位网名“平江麻辣食品技术”的李先生对记者说,应付质量抽检并不难,一般在他的指导下都能通过,只要把产品弄得仔细点就行。网名为“兵工厂”,自称在湖北开厂的人则建议:“想开黑厂,先看当地黑厂多不多,多就能干,没大事。”
  为让记者充分了解辣条的生产过程,王先生发来3段视频。虽然他声称这些视频拍摄于一家投资过百万、且通过QS质量认证的食品企业,但记者仍发现了生产时设备肮脏、环境杂乱等问题。通过视频,记者目睹了一包辣条生产的全过程:
  第一步,制条。将面粉倒入打面机上的“漏斗”里,然后匀速筛至下方的篓中,随后从机器中挤压出一缕缕面条状的面筋,就像长寿面一样,不会断开;紧接着细长的面筋被放到上下平行的两条传送带上,依次被压扁、切割,然后被倒入另一条传送带上,送往调味环节;
  第二步,调配调味料。随后,生产人员根据配方,将香料、香精、色素等各种添加剂加入一个圆桶形机器中,机器不停地搅拌,机器底部连接着一个管道,定时向管口下方的铁桶中排出深红色液体,这些就是让辣条味道诱人的调味料;
  第三步,入味。传送带将未经入味的辣条输送到两个匀速旋转的搅拌机里,生产人员将之前调好的调味料倒入其中,并实时控制机器的旋转方向,直至调味料被辣条充分吸收;
  第四步,用大盆取出辣条,送往包装车间,装袋、包箱、出厂。
  “辣条”仅仅是农村问题食品的缩影
  3月16日,记者拿着调查采访时买到的一些辣条来到中国农业大学食品科学与营养工程学院副教授何计国的办公室。看完全部材料,何计国长叹了一口气说道:“我们是该更多地关注农村食品安全了。”
  何计国表示,一般影响食品安全的环节包括原材料、生产环境、从业人员、机器设备、制作工艺等,而记者探访的辣条生产企业存在原材料不清、生产环境脏乱、从业人员不卫生、机器设备布满污垢等食品安全隐患。因此,我们难免怀疑这些企业生产出来的产品存在菌群超标等较高的食品安全风险,而这些产品的保质期却可以达到6个月左右,我们继而怀疑厂家可能通过过量添加防腐剂或食盐来控制微生物的繁殖。“当然这只是推断,只有经过专业检测后才能拿到权威证据。”
  “可以确定的是,从营养上来讲,这些食品都是高盐、高油的不健康食品。”何计国说,大多数这类产品每百克钠含量在2000毫克左右,有些产品甚至达到3898毫克,长期食用会增加肾脏负担,影响血压调控机制。另外,很多产品含油较多,易造成超重或肥胖。此外,浓香的口感可能影响食欲,妨碍其他食品的摄入,影响身体的营养状况,尤其对孩子的健康危害显著。不仅是消费者,企业生产人员在没有个人防护的情况下,也面临健康和安全威胁。比如,生产中不对加工面粉的设备进行遮盖,造成大量粉尘悬浮,达到一定浓度时,一旦遇到火苗或火星就会发生爆炸。不戴口罩,吸入大量粉尘还可能导致肺部病变。
  其实,问题辣条生产企业只是农村食品安全隐患的一个缩影。湖南省常德市疾控部门一位工作人员告诉《生命时报》记者,当地农村食品安全大不如从前,除劣质食品,还有很多食品安全问题,比如病死肉等问题很常见。在他看来,监管失职滋长了违法行为,而监管缺失的根源在于,新的食品安全法出台后,质检、工商、食药监、疾控分权,谁都有部分职责管理食品安全,但谁都没好好管。最后,何计国呼吁政府应加强对农村食品安全的监管,必要时整合零散的小企业和作坊,统一管理;还应加强农村人口的健康教育,培养他们选择健康食品的意识。▲
腹泻常用药品
文章关键词:
&&|&&&&|&&&&|&&
您可通过新浪首页顶部 “”, 查看所有收藏过的文章。
请用微博账号,推荐效果更好!
看过本文的人还看过今天,我想和你们聊聊辣条 - 你,和你的卫龙 - 十五言
陈格格离开内蒙古家乡独自到澳洲留学已经三个多月了,在这个我们称之为悉尼、但吃货们称之为“雪梨”的城市里,陈格格如同大多数离开中国到澳洲求学的家境颇丰的土豪二代们一样,每次提到家乡,便在胸中荡漾起对牛羊肉的满满“饿意”。来自张家口蔚县的小雪到澳洲也已经一年多了,她现在最想吃的是西合营老高家的荞面饸饹,如果正巧天气不好不想走远的话,蔚州镇里王家包子铺的荞面饸饹也是不错的选择。大猪骨慢火长炖出浇面的汤头,配以香菇、葱白、姜沫等十几种名贵的调料,或撒上一把香菜,或淋上一股老醋,或拌上一勺辣椒,最后配一颗卤蛋,夹两块豆腐干,每次想到这个画面,小雪都会觉得自己愈加的思乡。来自张家口桥西区的子涵在澳洲已经两年多了,她现在最想吃的是南口的“郭记煎饼”。伴随着“刺啦”一声脆响,一勺小米面糊在饼铛上画出一个完美的圆形,家境殷实的她每次都加一根火腿和两颗鸡蛋,摊煎饼大姐熟练地翻面、刷酱,并根据她的要求只放一点葱花,或是加薄脆,或是加油饼,但每次子涵都会特意嘱咐一句“加一袋卫龙”。饸饹也好,煎饼也罢,亦或是内蒙古的牛羊肉品,每个人都对自己家乡的美食情有独钟,但在他们心里面,只有一种食品可以感动整个张家口、整个河北省、整个中国乃至整个华人世界,那就是辣条,而“卫龙”则是辣条里最不一样的烟火。卫龙,在中国汉字里极为简单的两个字,却能时时刻刻勾起这帮海外游子心里共同的家乡情愫。卫有保护之意,也有卫生之意,龙是中华民族的图腾,大气而磅礴,卫龙两字的组合,一方面意为此食品乃健康卫生的长条龙形之物,另一方面也包含了我龙之民族誓死捍卫文化图腾的力量和决心。当然,对于孩子们来说,“卫龙”这两个字份量太重,他们也无法知晓其中的深刻含义,所以在他们的生活中,还是更喜欢直接称之为“辣条”。陈格格太想念自己的家乡了,每到这个时候,她就会打开微博微信朋友圈,看看自己的好友们谁买了辣条、谁正在吃辣条、谁刚刚吃过了辣条。悉尼远在赤道以南,在互联网、物联网蓬勃发展的今天,一包小小的辣条,却成了陈格格和像陈格格一样的小雪、子涵们眼里的奢侈品。打开亚马逊网站,输入“la tiao”的关键词查询,只能查询到本地的三家供应商,小包的十几美元,大包的几十美元,尽管陈格格她们在国内都是经济充裕的富二代,但“有钱、任性”这两个词从来不曾出现在辣条的身上,动辄上百元人民币一包的辣条在她们眼里还是有些过于奢侈了,毕竟,亚马逊没有双十一,还不包邮。与远在澳洲的他们一样,在我很小的时候,就与辣条相遇了。“我来到这座城市,走过你来时的路,想象着,没你的日子,我是怎样的孤独。你会不会忽然的出现,在街角的小卖店。”陈奕迅的这首《好久不见》,其实就是描述了一个略带忧郁面庞的文艺青年在小卖部里与一袋叫做“卫龙”的辣条偶然相遇时的场景。我们不妨想象一下当时的场景,陈奕迅,或者是换做张富贵当主角,在一个深秋的傍晚,带着温暖的笑脸,一边跟小卖部的阿姨寒暄,一边很放松的倚在玻璃做的柜台上聊天,忽然一名戴着红领巾的少年闯入,尽管看到有生人在店里,但依然小声的对阿姨说“奶奶,我买一袋卫龙”,被他唤做奶奶的阿姨笑着摸摸少年的头发,帮他擦拭一下挂在脸颊的汗珠,然后递给他一袋叫做“卫龙”的神秘食品,少年羞涩的把一张皱巴巴的五角钱纸笔放在柜台上,拿起卫龙跑出门,转眼消失在炊烟深处。这样的场景,温暖而柔美,许多年之后的今天,我再一次走进那街角的小卖店,阿姨还是那个阿姨,此间的少年却已经翩翩,我冲着阿姨说一句“好久不见”的时候,阿姨已经将一包卫龙递到了我的眼前,我赶忙像个孩子一般拿出钱包,放下五角钱,阿姨微微一笑,慈祥的说了一句“卫龙一袋两元”。我突然就想起那年以前戴红领巾的少年,我突然就想起那年以前我其实也不过是青涩的少年。略有尴尬的我转身而走,却忘记了阿姨放在柜台上的卫龙,阿姨的声音依然慈祥“哎,小伙子,你的卫龙”,我头也不回的消失在了袅袅炊烟之中,心中却如五味杂陈,卫龙,那究竟是谁的卫龙?没有任何一种食品能像辣条这样牵动我的心思,当耳边再次回响起《好久不见》的旋律之时,我已经奔走在了帝都二号线的地铁之上。城市的快节奏生活让我在每个清晨依然疲惫不堪,我也无心顾及身边散发着香奈儿五号味道的高挑女孩长的究竟好不好看。过长椿街之后上来一个十七八岁的少年,找个空隙站定之后,从包里掏出一个煎饼旁若无人的吃了起来,面酱味道和香菜葱花在车厢里瞬间飘荡,香奈儿五号顿时失去了高傲的颜色。正当身边两个中年男子正在讨论煎饼与韭菜盒子谁的味道更浓烈的时候,我突然在面酱和香菜葱花之间闻到了一股太熟悉的气息。恩,还能是什么呢?这就是卫龙的味道,这就是辣条的味道。我终于体会到远在澳洲的陈格格、小雪和子涵他们在亚马逊上搜“la tiao”时的心情,此时的我正跟他们一样,浸淫在这浓烈又香醇的味道之中。闭上眼睛,头部微微向上,宛若双脚离开地面,拿出一条金黄色且沾满了辣椒粉和小茴香的辣条,一下子放入口中,待牙齿与辣条相互挤压之时,一股浓汁喷射而出,先如墨入清盆,逐渐的在水中下沉、飞舞、扩散,又如烟飘四壁,慢慢的在空气中上升、旋转、充满。牙齿感受到的辣条本身滑而不腻,韧而不坚,一口两口,似魔鬼的步伐,辣条与牙齿摩擦摩擦,只需要短短的几秒钟,整个身体都被那种浓郁所充满,让我恍然之中无法辨别,这到底是辣条的味道,还是家乡的味道。车行三站之后,我逐渐从飘忽中按定心神,对面那个二十岁的少年已经吃完了煎饼,我赶忙挤身向前,伸出手拍了下他的肩膀笑着对他说:“孩子,你让我有了一种好久都未曾有过的零感,你老家是哪里的呢?”少年似乎有些惊诧,呆呆的看着我一句话也没说,这时地铁正巧停在了崇文门车站,少年一个箭步蹿出了车厢,在车门即将关上的一刹那,冲我诡异的一笑,大声的说了一句:“不约,叔叔我不约。”车厢里依然拥挤而安静,这时候的我显得有些手足无措,周围几十双眼睛火辣辣的的盯着我,在下一站,我提前下了车。时光流转,岁月更迭,那日2号线地铁上的一幕无数次在脑海中重现,逐渐淡了的是我的尴尬,愈来愈浓的是辣条的醇香。人生就是如此,不一定会总朝着我们期盼的方向启航。张家口的北风没能把帝都的雾霾吹散,亚热带的季风却能够把来自太平洋的湿润带进异乡,但无论是北风还是季风,都能湿润我们的眼眶。我们走出家乡,走进向往的大都市,他们走出国门,走到他们暂时寄存心灵和身体的国家,路程虽然不一样,但无论脚步走多远,那一包辣条,永远都是一条温暖而又坚实的纽带,一头传递着故乡的美好,一头支撑着我们的顽强。爱吃辣条的孩子,运气都不会太差。
收录了本文的主题
大家都在看
阅读下一篇
音乐大师扎堆于这个无聊的国度
点击微信右上角,可发送给朋友,或分享到朋友圈。
收录到我的主题
大家都在看}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正在吃辣条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