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又叫引子歌唱及表演之前由伴奏乐器演奏的音乐?

这是一个见仁见智的问题,说法很多。直观的讲,音乐是一种声音艺术而非视觉或其它什么感觉的艺术。把乐音(有时也适当使用噪音)按一定的规律组织起来,使人听之产生美感,这种艺术就叫音乐。

什么叫噪音?什么叫乐音?

声带、琴弦、木头板、马达等物体振动时会发出声波,声波通过空气传播进入我们的耳朵,就使我们听到了声音。声音有噪音和乐音之分:振动无规律的声音,如木头板声、马达声等,叫噪音;振动有规律,如人声带发出的歌声,由琴弦发出的琴音等,叫乐音。音乐中所用的音主要是乐音。

音乐中所用的乐音范围有多大?

音乐中所用乐音的范围从每秒种振动16次的最低音到每秒钟振动4186次的最高音,大约97个。现代最大的钢琴可以奏出其中的88个音,是乐音范围最大的乐器。人唱歌时因受生理限制,所能唱出的乐音仅是乐音范围中的一小部分。

什么叫音名?什么叫唱名?

,相当于汉字“多来米发梭拉西”的读音。DO、RE、MI.......是唱曲时乐音的发音,所以叫唱名。

什么叫音列?音列是如何分组的?

把上面所说的90几个高低不同的乐音按顺序排列起来,构成一个序列,这个序列就叫音列。

音名只有七个,而音列中的音却大大超过这个数量,如何把音名相同而音高不同的音区别开来呢?方法就是分组。

人们把音列中的音划分成几个组。把音列中处在中央位置的一组(即钢琴、电子琴等键盘乐器中由中央C开始,向上的七个音)叫小字一组,把比小字一组高一倍、高两倍、高三倍的音分别叫小字二组、小字三组、小字四组。

乐音中当然有比小字一组低的音,它们的分组是:比小字一组低一倍的叫小字组,低两倍的叫大字组,低三倍的叫大字一组,低四倍的叫大字二组。这样一来,音列中的分组由低到高的顺序是:

大字二组;大字一组;大字组;小字组;小字一组;小字二组;小字三组;小字四组

乐音的范围用音乐术语来说叫做音域。人声的音域大约是:女声由小字组的f到小字二组的a,男声由大字组的F到小组一组的a。那么,你的音域有多宽呢?有机会时无妨在钢琴上试一试。从你能唱出来的最低的那个音起,到最高的那个音止,这个范围就是你的音域。

国际上规定小字一组的a音每秒振动440次,这个音就是标准音。由于音列的各音之间都存在着一定的数量关系,例如比某一音高一倍的音(又叫高一个八度),其频率一定比某音高一倍,比它低一倍的音(又叫低一个八度),其频率一定比某音低一倍,所以规定了标准音的音高,也就等于规定了其它各音的音高。有了这个标准,人们在制造乐器时,在奏乐、唱歌时,定音就有了根据。

什么叫全音?什么叫半音?

把C D E F G A B这一组音的距离分成十二个等分,每一个等分叫一个“半音”。两个音之间的距离有两个“半音”的 ,就叫“全音”。在钢琴、电子琴等键盘乐器上,C-D,D-E,F-G,G-A,A-B,两音之间隔着一个黑键,它们之间的距离就是全音;E-F,B-C,两音之间没有黑键相隔,它们之间的距离就是半音。

什么叫自然音?什么叫变化音?

通俗地说,我们唱歌的时候,那些唱成1 2 3 4 5 6 7的音,叫自然音;那些在它们的左上角加上#号(如#4、#1)或者b号(如b7、b3)的,叫变化音。#叫升记号,表示把音在原来的基础上升高半音;b叫降记号,表示把音在原来的基础上降低半音。

把C、D、E、F、G、A、B 等各音中的某一个音作为中心,由它开始由低至高(或由高到低)按顺序排列起来,这个音的序列由于象梯子一样,逐级向上或向下,所以叫音阶。下面的两个序列都是音阶,前者是大音阶,后者是自然小音阶:

一首曲子一般都包含高低、长短、强弱等要素。把这些要素用各种记号、符号记录在纸面上的方法叫记谱法。古今中外使用过和正在使用中的记谱法是有很多的。拿我国来说,古今使用过的记谱法就有多种。

据说早在战国时代,卫灵公手下的音乐师叫师涓的,就能用某种记谱方法记谱了。据文字记载,我国隋唐时期就产生了工尺谱、减字谱(古琴用),宋代又又产生了俗字谱。工尺谱几经沿变,至今仍有民间艺人使用。不过近、现代在我国使用比较普遍的是简谱和五线谱,尤其以使用简谱的人最多。从世界范围来看,使用最普遍的是五线谱。

简谱是用阿拉伯数字1、2、3、4、5、6、7来记录音高的一种记谱法,读过书的中国人几乎都认识它。这种记谱法的是法国的修道士苏埃蒂1665年提出来的。后来,将它加以改进和积极推广的竟然是法国著名的哲学家、文学家卢梭。

由于这种记谱法不方便于记录多声部的、复杂的音乐,在欧洲几乎从未普及过。1882年前后,美国人梅森到日本讲学时把它传入日本,19世纪曾有一度在日本学校通用过,不过后来他们也不用了。

清朝末年,简谱通过留日学生传入我国。1904年,沈心工先生编写的“学校唱歌法”一书出版,曾风行一时,从此简谱便在我国普及开来。

简谱作为一种大众化的记录方法,在我国普及和推广音乐方面曾经而且仍在发挥很大的作用。不过由于它记谱有不少局限,而且现在世界上绝大多数国家又都不用它,我们应当创造条件推广、普及五线谱,以利于提高音乐水平及与世界各国进行音乐文化交流。

五线谱是世界上使用最广泛的记谱法,在目前的记谱法中,五线谱相比较而言最为严密、准确、科学。

它用五条平行横线记录声音的高低,用空心(或实心)椭圆或在它一侧加竖线(有的还在竖线的一端加“尾巴”)的图形作音符,表示音的长短,具有立体感,便于记录多声部音乐。

它于17世纪末正式传入我国,在清朝康熙年间宫廷编撰的“律吕正义续编”中,对它有详细介绍,可见传入我国之久。1930年,音乐家刘天华先生将梅兰芳唱的戏曲用五线谱记录下来,出版了“梅兰芳歌曲谱”,该书是我国第一部记录戏曲音乐的专集。

有些人认为五线谱比简谱难学。有这种观念是容易理解的。其实主要原因并非五线谱难,而是改变从小养成的读谱习惯难。你从小接触的乐谱都是简谱,已经习惯于简谱那一套,现在要改当然难了。如果从幼儿园开始就用五线谱,小学、中学音乐教科书也一律如此,平常所见的谱都是五线的,旷日持久,就习惯成自然了。

现在有不少孩子三、四岁就开始学钢琴(学钢琴就非用五线谱不可了),由浅到深,由简到繁,读谱练琴齐头并进,所以不少孩子年纪虽小,视读线谱的能力却比许多成年人强得多。什么道理?熟能生巧而已!

文章有各种体裁,如记叙文、议论文、诗歌、散文等,都是文章的体裁。音乐也有各种体裁,如小夜曲、摇篮曲、奏鸣曲、圆舞曲、小步舞曲、波尔卡、玛祖卡......都是音乐的体裁。小夜曲是音乐体裁的一种,是用于向心爱的人表达情意的歌曲。起源于欧洲中世纪骑士文学,流传于西班牙、意大利等欧洲国家。最初,小夜曲由青年男子夜晚对着情人的窗口歌唱,倾诉爱情,旋律优美、委婉、缠绵,常用吉他或曼陀林伴奏。随着时代的发展,其形式也有所发展。“中外著名歌曲”中登载的舒柏特、托西尼作曲的小夜曲,都在世界上流传甚广。

“波尔卡”这个标题不是起概括和提示音乐内容的作用,而是表明它的体裁属于一种男女对舞用的舞曲。起源于捷克民间,曾经风行全欧,西洋不少著名作曲家都用过这种体裁写过音乐作品。它一般为二拍子,节奏活泼、欢快。

也是属于男女对舞用的舞曲。起源于波兰,也曾在欧洲风行一时。它与波尔卡最大的区别是前者为二拍子,而它却是三拍子。一般三拍子的曲子重音是落在小节的第一拍,而玛祖卡却常落在第二或第三拍。比如“浅易琴谱”中所登的汤姆生《玛祖卡》,多数小节的重音就是如此。玛祖卡所表达的情绪一般都活泼热烈,演奏时需掌握这个特点。

“浅易琴谱”里已登了两首由巴赫作曲的小步舞曲,其实巴赫写这种体裁的作品并不止两首,而且许多古典音乐大师如贝多芬、莫扎特等也都写过以“小步舞曲”命名的作品。 小步舞曲起源于欧洲的宫庭,曾在法国宫庭流行一时。它是一种三拍子的舞曲,速度缓慢,从容典雅,颇具贵族的风格。

圆舞曲又名华尔兹,也是一种三拍子的舞曲。起源于奥地利的一种民间舞蹈。起初流行于维也纳的舞会上,十九世纪风行欧洲。以斯特劳斯的佳作《蓝色多瑙河》最为著名。它有快步和慢步两种。与同样也是三拍子的玛祖卡不同,它的重音一般都落在小节的第一拍上。也与同样是三拍子的小步舞曲不同。圆舞曲的特点是节奏鲜明,旋律流畅,不象小步舞曲那么温文尔雅。不过必须明确,音乐不是数理,不是逻辑,这种区别只是就一般情况而言,并非是绝对的。

“哈巴涅拉”与“圆舞曲”“波尔卡”一样,都是西洋舞曲中的体裁。它起源于古巴,其音乐特点为中速,二拍子。比如《哈巴涅拉舞曲》所呈现的节奏型,就是这种舞曲典型的节奏型。

如“送别”、“国民革命歌”、“夕会歌”等中国近代早期歌曲,被称为“学堂乐歌”。这究竟是什么意思?

清朝末年、民国初年,当时的政治改革家们主张废除科举等旧教育制度,效法欧美,建立新型学校,于是一批新型的学校逐渐建立了起来。当时把这类学校叫做“学堂”,把学校开设的音乐课叫做“乐歌”科。所以“学堂乐歌”,一般就是指出现于清朝末年、民国初年的学校歌曲(类似当今的校园歌曲)。学堂乐歌的倡导、推广者以沈心工、李叔同等启蒙音乐教育家为代表。今天的年青人可能很少人认识它们,但在我国近代音乐史上却占有很重要的地位。早期的的学堂乐歌以旧曲填新词为主,用中国民歌、小调的曲调或欧美歌曲的曲调填进创作的新词。这可以说是它们的特点之一。

这是在钢琴乐谱上常见的外文字。这类外文字叫音乐表情术语,多数用意大利语。大家使用中遇到不懂的可查看音乐词典。现将琴谱中出现频率较高的术语释义如下:

意大利文 释义 每分钟拍数

什么是前奏曲(Pre1ude)?

原文是“序”、“引子”之意。它是一种单主题的中、小型器乐曲。它源自十五、十六世纪某种乐曲前的引子,最初常为即兴演奏,有试奏乐器音准、活动手指及准备后边乐曲进入的作用。不少作曲家均有独立的钢琴前奏曲。十九世纪后,西洋歌剧、乐剧中的开场或幕前音乐亦有称作"前奏曲"者,其含义与上述独立体裁的前奏曲有所不同。

乐曲体裁之一。原指歌剧、清唱剧等作品的开场音乐,十七、十八世纪的歌剧序曲分为“法国序曲”及“意大利序曲”两类。前者为复调风格,由慢板、快板、慢板三个段落组成,中段为赋格形式,末段较短;后者为主调风格,由快板、慢板、快板三个段落组成,后世交响曲即由此演变而成。十九世纪以来,从贝多芬开始,作曲家常采用这种体裁写成独立的器乐曲,其结构大多为奏鸣曲式并有标题。如贝多芬的《科里奥兰序曲》、柴可夫斯基《1812年序曲》等。

包括若干乐曲或乐章的成套器乐曲或声乐曲,其中有主题的内在联系和联贯发展的关系。如柴可夫斯基的钢琴套曲《四季》,舒伯特的声乐套曲《美丽的磨坊女》等。认广义上说,奏鸣曲、交响曲、组曲、康塔塔等均属之。

什么是小步舞曲(Menuet)?

一种起源于西欧民间的三拍子舞曲,流行于法国宫廷中,因其舞蹈的步子较小而得名。速度中庸,能描绘许多礼仪上的动态,风格典雅。十九世纪初,小步舞曲构成交响曲奏鸣套曲的第三乐章,后又被谐谑曲所代替。

什么是谐谑曲(Scherzo)?

谐谑曲亦称诙谐曲,一种三拍子器乐曲。其主要特点是节奏活跃、速度较快,常出现突发的强弱对比。它常在交响曲等套曲中作为第三乐章出现,以取代宫廷风格的小步舞曲。

什么是练习曲(Etude)?

用于提高器乐演奏技巧的乐曲。它通常包含一种或数种特定技术课题。肖邦为其创始人。这种乐器练习曲除用以练习技巧外,同时具有高度的艺术性和舞台效果。李斯特、德彪西等都创作有此类练习曲。

什么是浪漫曲(Romance)?

泛指一种无固定形式的抒情短歌或短小的器乐曲。其特点为:曲调表情细致与歌词紧密结合,伴奏亦较丰富。

一种技术艰深且具有史诗性的器乐曲。原为古希腊时期由流浪艺人歌唱的民间叙事诗片断,十九世纪初形成器乐曲体裁。其特征是富于民族特色或直接采用民间曲凋,如李斯特的19首《匈牙利狂想曲》拉威尔的《西班牙狂想曲》等。

什么是幻想曲(Fantasia)?

一种含有浪漫色彩而无固定曲式的器乐叙事曲。原指一种管风琴或古钢琴的即兴独奏曲。十八世纪末叶起,幻想曲遂成为独立的器乐曲,如格林卡运用俄罗斯民间音乐写成的管弦乐曲《卡玛林斯卡亚》幻想曲。

它是以模仿为主的复调音乐的体裁名称,是一种复调结构的钢琴小曲,根据某一音乐动机即兴发展而成,类似小赋格曲等。

它原是钢琴独奏曲的体裁名称,后也用于其他乐器的独奏乐曲。它是即兴创作的器乐小品,常由激动的段落和深刻抒情的段落组成,所以大多数是复三部曲式的。

什么是摇篮曲(Lullaby)?

又称催眠曲,它原是母亲抚慰小儿入睡的歌曲,通常都很简短。其旋律轻柔甜差,伴奏的节奏型常带摇篮的动荡感。

什么是随想曲(Caprice)?

又称奇想曲、异想曲,其性质近似幻想曲,也是结构自由、大小不定,指一种富于幻想的即兴性器乐体裁,有赋格式、套曲形式。

什么是协奏曲(Concerto)?

指一种由独奏乐器与管弦乐队协同演奏的大型器乐作品。它的特点是独奏部分具有鲜明的个性和高度的技巧性。在音乐进行中,独奏与乐队常常轮流出现,相互对答、呼应和竞奏。

独奏时,乐队处于伴奏地位,会奏时,独奏乐器休止,完全由乐队演奏。

古典协奏曲的奠基人是莫扎特。

协奏曲一般分为三个乐章:第一乐章是热情的快板,多用奏鸣曲式,音乐充满生气;第二乐章是优美的、抒情的慢板,音乐带有叙事风格;第三乐章是欢乐的舞曲,音乐蓬勃有力,活跃奔放。

在第二乐章结束前往往加有独奏乐器单独演奏的华彩乐段,以表现高度的演奏技巧。在现代协奏曲创作中,也有以花腔女高音独唱(无词)与乐队的协奏的声乐协奏曲。

什么是组曲(Suite)?

它是“继续”、“连续”之意,由若干器乐曲组成的套曲,其中各曲有相对的独立性。组曲有古典、近代之分。古典组曲又称"舞蹈组曲",兴起于十七到十八世纪之间,它采用同一调子的各种舞曲连接而成,但在速度和节拍等方面互相形成对比,如巴赫的古钢琴组曲。

近代组曲又称"情节组曲",兴起于十九世纪,从歌剧、舞剧、戏剧音乐或电影音乐中选若干乐曲编成。有的组曲系根据特定标题内容或民族音乐素材写成,如挪威作曲家格里格的《培尔·金特组曲》、俄国作曲家里姆斯基的《舍赫拉查达》、捷克作曲家德沃夏克的《捷克组曲》等。

什么是奏鸣曲(Sonata)?

原是意大利文,它是从拉丁文“Sonare”(鸣响)而来,而与“Cantata”(康塔搭,大合唱)一词相对立,是大型声乐套曲体裁之一,原意为“用声乐演唱”,一个是“响着的”,一个是“唱着的”。

起初奏鸣曲是泛指各种结构的器乐曲,到十七世纪后期在意大利作曲家柯列里的作品才开始用几个互相对比的乐章组成套曲型的奏鸣曲。到十八世纪方定型为三个乐章。(海顿、莫扎特的钢琴奏鸣曲都是三个乐章的。)

后来“奏鸣--交响套曲”又增加了一个“小步舞曲”乐章,插在第二、三乐章之间,成为四个乐章的“奏鸣--交响套曲”。到贝多芬又用“谐谑曲”代替“小步舞曲”,后来的作曲家还有用“圆舞曲”作为第三乐章的。

奏鸣曲在结构上类似组曲的一套乐曲,但它又和交响曲分不太开,它是一种大型套曲形式的体裁之一。

什么是交响曲(Symphony)?

源于希腊语“一齐响”,是大型器乐曲体裁,亦称“交响乐”,系音乐中最大的管弦乐套曲。交响曲的产生同十七、十八世纪法国、意大利歌剧的序曲以及当时流行于各国的管弦乐组曲、大型协奏曲等体裁有直接的联系。交响曲的结构,一般分四个乐章(也有只用两个乐章或五个乐章以上的),各乐章的特点如下:

第一乐章:奏鸣曲式结构,其音乐特点是快速、活泼,主调具有戏剧性,表现人们的斗争和创造性的活动。它强调不同形象的对比和戏剧性的发展,是全曲的思想核心。乐章前常见概括全曲基本形象的慢速序奏。在古典交响曲的这一乐章中,往往描写,人们闲暇、休息、娱乐和嬉戏等日常生活的景象,以及活泼幽默的情绪。

第二乐章:曲调缓慢、如歌,是交响曲的抒情中心。采用大调的下属调或小调的关系大调。它的曲式常为奏鸣曲式(可省略展开部),单、复三部曲式,或变奏曲式等,具有抒情性。第二乐章往往表现哲学思想,人道主义精神,爱情生活,自然风光等,其内容与深刻的内心感受及哲学思考有联系。这里突出人们的情感和内心体验。

第三乐章:中速、快速,可回到主调,常以小步舞曲或谐谑曲为基础,采用复三部曲式、变奏曲式等,具有舞蹈性。

第四乐章:非常快速,主凋多采用回旋曲式、回旋奏鸣曲式或奏鸣曲式的结构,它常常表现出生括的光辉和乐观情绪,也往往表现出生活、风俗和斗争的胜利,节日狂欢场面等。它是全曲的结局,具有肯定的性质。因此,交响曲是音乐作品中思想内容最深刻、结构最完美、写作技术最全面而艰深的大型器乐体裁,它以表现社会重大事件、历史英雄人物、自然界的千变万化、富于哲理的思维以及人们为之奋斗的崇高理想等为见长;它总带是有一定程度的戏剧性。

交响曲虽在十六、十七世纪已形成了规范的基本格局,但十八到十九世纪维也纳古典乐派为交响曲的形成作出了重要的贡献,因而使欧洲的器乐创作发展到了一个重要阶段,成了维也纳古典乐派的前驱。

海顿确立了四个乐章的交响曲的规范形式,采用了编制理想的乐队组合方式,展示了多样的主题发展方法,使小步舞曲洋溢着民间的气息。他一生写了一百零四部交响曲,被誉为“交响曲之父”。

莫扎特的交响曲,清丽流畅、结构工整,吸收了德奥歌剧的创作经验和民间素材,采用带有复调因素的主调风格和旋律化的展开手法,丰富了交响曲的表现力。他一生共创作交响曲四十九部,由于他创作的早熟,人们称他为“天才中的天才”。

贝多芬在他的交响曲中浸渗了法国大革命先进思想和战斗热情。他用广阔发展的动机,自己以富于动力性的和声,扩大了展开部的内容,给结束部以充分抒发的余地,使奏鸣曲式成为戏剧性的形式。他用诙谐(谐谑)曲代替了小步舞曲乐章,使终曲乐章成为全曲肯定性的结局,甚至在末乐章引入了合唱,这使他成为浪漫乐派的开路人。无论在思想上还是在技巧上,贝多芬都是一位巨人。他的九首交响曲被视为交响音乐创中的“极品” 。自十九世纪开始,经浪漫乐派、民族乐派、后期浪漫乐派大师之手,交响曲又有了新的发展。

1. 三大安魂曲是指哪三首呢

三大安魂曲是指莫札特的D小调安魂曲、威尔第的安魂曲和佛瑞的安魂曲

2. 三大神剧是指哪三首呢

三大神剧是指韩德尔的弥赛亚、海顿的天地创造和孟德尔颂的伊利亚

3. 中国乐器有哪几类呢

中国乐器依八音分类法分为金、石、丝、竹、匏、土、革、木八种

4. 中国传统音乐如何分类呢

国传统音乐分为器乐、民歌、曲艺及戏曲四类

5. 西方乐器如何分类呢

西方乐器总括分为擦弦、木管、铜管及敲击四大类

6. 五大钢琴协奏曲是指哪几首呢

贝多芬的第五号降E大调钢琴协奏曲“皇帝”、柴可夫斯基的第一号降B大调钢琴协奏曲、拉赫曼尼诺夫的第二号C小调钢琴协奏曲、舒曼的A小调钢琴协奏曲和李斯特的降E大调钢琴协奏曲合称为“五大纲琴协奏曲”

7. 六大交响曲是指哪几首呢

六大交响曲包含了贝多芬的田园交响曲、命运交响曲、舒伯特的未完成交响曲、德沃夏克的新世界交响曲、柴可夫斯基的悲怆交响曲和柏辽兹的幻想交响曲

8. 四大小提琴协奏曲是哪几首呢

贝多芬的D大调小提琴协奏曲、孟德尔松的E小调小提琴协奏曲、柴可夫斯基的D大调小提琴协奏曲和勃拉姆斯的D大调小提琴协奏曲并称为四大小提琴协奏曲

指的是自然音阶上的音,包括(自然)大调和自然小调上的音!

10. 什么是声音的基本要素呢

声音的基本要素包括了音高、音量、音长与音色

11. 音乐史上的3B(4B)是指哪些人呢

12. 音乐的要素有哪些呢

音乐的精髓透过音乐的要素来传达与表现,而音乐的要素包含了节奏、旋律与和声

13. 音乐的新旧约是指什么呢

在音乐史上,通常我们会把巴哈的十二平均律比喻为旧约圣经,且把贝多芬的三十二首钢琴奏鸣曲比喻为新约圣经

14. 绝对音感与相对音感是指什么呢

能瞬间听出某个音音高的能力称为绝对音感;相对于绝对音感而言,在某音的比较下才能听出音高的能力称为相对音感

15. 圆舞曲之父是谁呢

16. 圆舞曲之王是谁呢

17. 谁是歌曲之王呢

奥地利的舒伯特(Schubert, Franz (Peter))因为留有超过六百首的歌曲而被称为歌曲之王

18.谁是“交响曲之父”呢?

“交响曲之父”指的是海顿(Haydn, Franz Joseph)。由于当时的人们总把音乐会当作打瞌睡的场所,海顿创作了在漫长的宁静之后突然钟鼓齐鸣的“惊愕”交响曲

19.谁是“协奏曲之父”呢?

“协奏曲之父”就是因一头红发而被称为“红发教士”的维瓦尔第(Vivaldi, Antonio)

20.谁是“音乐之父”呢?

21.谁是“音乐神童”呢?

“音乐神童”就是从小就到处旅行演奏并创作的莫札特(Mozart, Wolfgang Amadeus)

22.谁是“神剧之父”呢?

“神剧之父”指的是神剧“弥赛亚”的作者韩德尔(Handel, George Frideric)

23.谁是音乐史上的“乐圣”呢?

24.谁是“钢琴诗人”呢?

波兰作曲家萧邦(Chopin, Fryderyk Franciszek)被视为钢琴音乐最伟大的作曲家,通常被誉为“钢琴诗人”

25.什么是AAD/ADD/DDD录音呢?

AAD/ADD/DDD三位字母的第一位字母表示演奏过程是以何种方式收音;第二位字母表示后来混音及编辑的过程采用何种方式;第三位字母表示以何种方式拷贝复制

26.何谓中国五声音阶?

我国古代利用三分损益法求得五声音阶,其音程为大二度与小三度,分别为宫,商,角,征,羽

27.什么是4D录音呢?

所谓的4D录音是指德国DG唱片公司所研发出的录音技术,具有以下四个特点:

28.甚么是变化音呢?

不是自然音的就是变化音,简单的说就是有临时升降记号的音!

29.录音技术符号的A与D是表示甚么呢

在录音技术中,A表示类比收混音或是拷贝,D是表示数位收混音或是拷贝

30.十二平均律是由谁首创?

中国十二平均律是由明代朱载堉首创,西洋十二平均律是由德国巴哈首创

31.什么是中国的乐徽?

中国的乐徽是排萧,是属于八音中的匏

32.中国的音乐节是什么时候?

中国的音乐节为四月五日,也就是与我们的清明节同一天

33.交响诗是由谁首创?

交响诗是由李斯特首创,他曾受业于彻尔尼

34.与巴赫同年出生却在英国成名的作曲家是谁?

与巴赫同年出生而在英国成名的作曲家是韩德尔

35.我们平常练习时所使用的节拍器是由谁所发明的?

节拍器是由德国人梅智所发明

36.世界三大芭蕾舞剧为何?

世界三大芭蕾舞剧为柴可夫斯基所做的天鹅湖,睡美人及胡桃钳

}

开始语尊敬的各位考官大家好!(鞠躬)我是XXX学科XX号考生。我今天试讲的内容是《捉泥鳅》。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唱歌曲《捉泥鳅》,感受童年生活的乐趣,产生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

过程与方法:通过聆听、模唱等方法进行学习,感受歌曲音乐情绪。

知识与技能:以轻快、富有弹性的声音,有表情的演唱歌曲,掌握附点八分音符节奏及一字一音的特点。

教学重点:有表情的演唱歌曲,掌握附点八分音符节奏及一字一音。

教学难点:感受童年生活的乐趣,树立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

教师使用谈话导入法进行导入,教师提出问题:同学们,大家有没有去田边捉过泥鳅?学生自由回答,教师简单总结,导入新课。

1.播放歌曲感受歌曲的节拍和速度是怎样的?学生自由回答。教师总结:通过聆听歌曲可以得知歌曲的节拍是4/4拍,速度为中速。

2.再次播放歌曲,感受歌曲的情绪是怎样的?学生自由回答。教师总结:通过聆听歌曲可以得知歌曲的情绪是欢乐地。

1.教师带领学生带节奏朗读歌词,在朗读歌词的过程中学生发现附点八分音符这一知识点,教师进行讲解,附点八分音符是在音符的右边加了一个小圆点,这个小圆点的作用是延长所加音符时值的一半,因此附点八分音符的时值为四分之三拍。接着带领学生以拍腿的方式进行附点八分音符的击拍练习。

2.教师伴奏演唱歌曲的旋律,让学生跟着学唱,并用手指画旋律线,教师提出问题:歌曲的旋律起伏有怎样的特点?学生自由回答,教师进行总结:歌曲旋律起伏不大,多采用级进和小跳音程。

3.教师带领学生完整演唱歌曲,请同学观察歌词与旋律的纵向对应有什么特点。学生自由回答,教师进行总结,本首歌曲运用一字一音的创作手法,一字一音可以使歌曲旋律更加清晰、朗朗上口。

教师请学生以四人为一小组,尝试用打击乐器为歌曲编创伴奏,编创时间为5分钟,编创结束后上台进行展示,教师给予鼓励性评价。

小结:师生共同总结本节课的收获,通过今天对于歌曲《捉泥鳅》的学习,感受到了童年生活的乐趣,童年总是无忧无虑的。我们要热爱生活,珍惜美好童年。

作业:请同学们课下搜集其他描写童年生活的作品,下节课分享与交流。

结束语:我的试讲到此结束,感谢各位考官,您辛苦了。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通过歌曲学习,感受歌曲意境,培养学生热爱生活的情感。

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讲解、示范、模唱、欣赏等方法,掌握歌曲中的音乐元素,提高音乐表现力。

知识与技能目标:运用富有弹性的声音完整演唱歌曲。

教学重点:运用富有弹性的声音完整演唱歌曲。

教学难点:准确把握歌曲中的力度变化,以及理解歌曲所表达的思想情感。

教师利用多媒体导入一组雪景梅花的图片,并提问学生:你看到了什么?用一句话来概括。教师根据学生回答进行总结,抛出第二个问题:如何用音乐把图中的场景演唱出来呢?进而导入本节课。

1.初听歌曲,提问:歌曲的情绪与速度是怎样的?(情绪轻松活泼、速度稍快)

2.再听歌曲,欣赏过程当中找出不理解的字。(霁ji,是雪后放晴的意思)

1.教师引导学生带节奏朗读歌词,教师讲解其含义。

2.学生跟琴反复演唱曲谱,(发现六度、八度大跳),教师讲解用意,并带领同学们反复练习。

3.用“lu”完整哼唱歌曲(引导学生用集中、圆润的声音哼唱歌谱,让声音美起来。)

4.加入歌词演唱歌曲,体会歌曲整体意境。提问:歌曲表达了怎样的情感?(热爱生活)

5.加入感情演唱歌曲。

欣赏合唱版《踏雪寻梅》,感受不同音乐表现形式。

师生共同总结本节课所学知识点,并进行情感升华。

小任务:课后搜集关于作者黄自的资料,下节课交流分享。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认识民族乐器二胡,并了解二胡的形状、音色极其演奏特点。

【过程与方法】通过欣赏《赛马》进一步了解二胡的音色及表现手段,能分辨各段所表达的音乐情绪。

【知识与技能】能用打击乐器简单的表现乐曲。

【重点】分段欣赏二胡曲《赛马》,了解乐曲结构,感受乐曲情绪,并能积极参与表现音乐。

【难点】能哼唱第二乐段的主题旋律,并听辨出三个乐段。

1.教师通过多媒体播放蒙古风景视频,并向学生讲解到,我们的蒙古民族有一个非常著名的节日,叫做那达慕大会,大会上有一个非常著名的赛事,叫做赛马,我们有一首二胡曲目就是根据赛马的景象创作出来的,下面就让我们随着音乐一起来感受一下赛马的情景吧。通过视频和与学生的谈话,顺势引入本节课。

【设计意图】通过视频导入的形式引入了本课,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为接下来的初步感知做了良好铺垫。

1.初次聆听乐曲,请同学们思考,这首歌曲是用什么乐器演奏的?

教师总结:二胡,我国民族乐器拉弦乐器中的代表乐器,它音色柔美,有极其丰富的表现力,擅于表现细腻的抒情乐段,还可以模拟各种声音,广泛使用于独奏、重奏、合奏和伴奏中。代表作有:《二泉映月》、《良宵》《喜送公粮》。

2.再次聆听,描绘了怎样的一副场景?学生自由回答。老师总结:从音乐中你感受到蒙古族人民在欢度节日,举行赛马盛会时,是什么样的心情?(高兴的、欢乐的)。

【设计意图】通过两次聆听学生能够初步了解民族乐器二胡、以及歌曲所描绘的场景,提高学生的音乐感知能力。

1.感受二胡曲目《赛马》,边听边想,他描绘了几个场景?学生自由回答教师总结:本首曲目描绘了三幅场景。

2.聆听第一部分,感受音乐的情绪是怎样的?学生自由回答。老师总结:紧张、热烈,展现了草原人民赛马时紧张,热烈的气氛,体现了蒙古人民热情豪迈,豪爽的性格,以及那达慕大会热闹的场面气氛。

3.聆听旋律二与第一段比较,这段音乐旋律情绪上有什么变化?学生自由回答。

老师总结:悠扬、舒展并且出现了马蹄声,这种方法叫拨奏,它不用拉弓,而是用手指拨,就发出了这种马蹄似的声音。而主奏乐器二胡却模仿了马蹄的声音,将赛马比赛中马蹄急驰、你追我赶的场面刻画得活灵活现,音乐情绪也被烘托得更加欢快热烈。

4.细听第三部分旋律,体会“冲刺”,说说自己的感受。学生自由回答。教师总结;这部分音乐结尾时,节奏密集,速度更快,力度更强,表现了赛马比赛已经进行到了冲刺阶段,音乐刻画了赛马比赛最后冲刺时的紧张激烈的场面,在最高潮中结束。

【设计意图】这样学生可以更的体会作品的魅力,同时学生也可以更主动地投入到教学过程中来。

请同学根据蒙古舞蹈动作,对乐曲《赛马》进行歌舞的编创。老师请学生分组上台表演,进行评价。

师生共同总结本节课学习的内容。

课后小任务:下课搜集描写蒙古草原的歌曲,下节课谈一谈你的感受。

《凯皮拉的小火车》教案

开始语尊敬的各位考官大家好!(鞠躬)我是音乐学科01号考生。我今天试讲的内容是《凯皮拉的小火车》。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欣赏作品,了解拉丁美洲音乐《凯皮拉的小火车》的音乐特点,产生热爱生活的态度和积极了解世界民族文化的思想品质。

过程与方法:通过聆听、欣赏,感受拉丁美洲作品的独特魅力。

知识与技能:掌握乐曲中的音乐基础知识,以及具有巴西民族音乐元素的拉丁美洲音乐的特点。

教学重点:了解拉丁美洲音乐的特点,拓展音乐眼界。

教学难点:产生热爱生活的态度以及主动了解世界民族文化的思想感情。

教师使用多媒体导入法进行导入,教师使用多媒体播放火车的音效,请学生分辨播放的声音来自哪种交通工具?学生自由回答,教师简单总结,导入新课《凯皮拉的小火车》。

1.聆听音乐《凯皮拉的小火车》感受乐曲的节拍和速度是怎样的?学生自由回答。教师总结:通过聆听乐曲可以得知乐曲的节拍是4/4拍,速度是中速。

2.再次播放乐曲,并请同学们感受乐曲的音乐形式是怎样的?学生自由回答。教师总结:该乐曲为管弦乐合奏乐。接着教师简单介绍乐曲背景:该作品是由维拉罗伯斯作曲,歌名中的“凯皮拉”是指巴西农场的工人,小火车是接送工人的小火车,农场工人乘坐小火车上班,上班路上一起欣赏着斑斓风景的愉悦感。一次作曲家乘火车体验着火车车轮在铁轨上欢愉飞驰和汽笛有力的长鸣,作曲家写下了这首作品,在作品中使用了巴西民族音乐的元素。

1.教师带领学生完整聆听音乐,请学生感受乐曲共分为几个部分,学生自由回答,教师进行总结:乐曲一共分了三个部分,分别是火车启动-火车行进-火车到站。

2.教师带领学生聆听第一部分,请学生想象这一部分音乐是在描述什么?音乐是如何通过速度来进行表现的?学生自由回答,教师总结:音乐描述的是火车要启动,发出鸣叫声,速度渐快,力度渐强。出示音乐中的用到的巴西民族乐器请学生猜想用什么声音来模仿的火车,教师向学生介绍乐器:竹响鼓、响葫芦、卡巴萨、巴西铃鼓等。

3.教师带领学生聆听第二部分,感受主旋律一共出现了几次?是如何表现主旋律色彩的?学生自由回答,教师总结:出现了两次;运用切分节奏,改变重音位置,从而体现巴西民族音乐的色彩。

4.教师带领学生聆听最后一部分,感受第三部分与前面发生了什么变化,有什么作用?学生自由回答,教师总结:第三部分速度逐渐变慢,力度减弱;仿佛火车渐渐停下。

教师请学生以四人为一小组,为《凯皮拉的小火车》创编舞蹈动作,编创结束后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展示,并给予学生鼓励性评价。

小结:师生共同总结本节课的收获,通过今天对于乐曲《凯皮拉的小火车》的学习,感受了拉丁美洲音乐的丰富多彩,学习他们热爱生活、善于在生活中发现乐趣的态度。

作业:请同学们课下搜集其他国家的音乐作品,下节课分享与交流。

结束语:我的试讲到此结束,感谢各位考官,您辛苦了。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聆听《飞跃彩虹》,想象歌曲描绘的美好情境,心存梦想的童趣,珍惜热爱生活,养成积极向上的价值观念。

过程与方法:通过反复聆听、小组合作探究法以及讲授法,能够理解歌曲情感,提高音乐欣赏能力,感受作品背后的故事。

知识与技能:理解音乐元素对于歌曲的作用,领会歌曲主旨。

教学重点:哼唱音乐主题,体会旋律的活泼与欢快。

教学难点:感受音乐旋律与意境。

1.老师用谈话导入的方式引起思考,提问同学们:你们有什么梦想?

2.教师总结,引出课程内容,顺势导出本课。(板书)

1.带领学生初次聆听,并提问:当你们看到“飞越彩虹”这个歌曲的名字时,在脑海中呈现出一幅这样的画面呢?你是怎么理解“飞跃彩虹"这个歌曲的名字的?

2.再次聆听歌曲,老师讲解《飞跃彩虹》的相关内容。《飞跃彩虹》选自美国影片《绿野仙踪》,故事主要讲了善良的小姑娘多诺茜被一场龙卷风刮到了一个陌生而神奇的国度——奥兹国,并迷失了回家的路。在那里,她陆续结识了没脑子的稻草人、没爱心的铁皮人和胆小的狮子,他们为了实现各自的心愿,互相帮助,携手协作,历尽艰险,遇到许多稀奇古怪的事情。最终,他们凭借自己非凡的智能和顽强的毅力,都如愿以偿地完成自己的心愿。(板书)

1.再次聆听歌曲,教师引导学生想像歌曲中的场景。(教师组织学生自主讨论发言)学生自由回答。

老师总结:这段旋律描写的正是稻草人、铁皮人手拉手一起在大草原上散步等这样轻松愉快的画面。(板书)

2.教师引导学生跟琴用“wu”哼唱歌曲,并用手画出旋律线。

3.教师带领学生再次聆听歌曲并中发现旋律大跳,老师进行讲解:旋律大跳能给人一中活泼欢快的感觉,更加贴切的展现了乐曲的形象。(板书)其次引导学生展开讨论音乐畅想,你想用什么方式用飞跃彩虹呢?学生自由回答。

老师总结:在故事的最后,稻草人、铁皮人、狮子和小姑娘,他们为了实现各自的心愿,互相帮助,携手协作,历尽艰险,凭借自己非凡的智能和顽强的毅力,都如愿以偿地完成自己的心愿,所以一定要有梦想,并且敢于坚持去实现它,心存梦想就一定能实现。(板书)

聆听萨克斯演奏版本和张韶涵演唱版本的《飞跃彩虹》,说一说不同的表现形式有什么不同的效果?学生自由回答。

老师总结:萨克斯演奏版本的跟原本的旋律稍有变化,但基本一致,音色更显得悠长张韶涵的版本嗓音比较明亮,听起来很舒服。

师生共同总结本节课学习的内容。

作业:请同学们下课后组织一个小小交流会,谈谈自己的梦想。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聆听歌曲感受现代音乐的特点和魅力,激发同学们对大自然的热爱。

过程与方法:通过聆听法、讲授法、小组讨论的形式进行学习,体会歌曲的特点。

知识与技能:通过欣赏歌曲,掌握歌曲的音乐元素,了解该作品作者的相关内容。

教学重点:通过聆听歌曲,掌握歌曲的音乐元素,并能够听辨歌曲中男中音和女高音在演唱时的情感。

教学难点:通过聆听歌曲感受现代音乐的魅力,继而提高音乐感知能力。

多媒体导入太阳从地平线升起的视频,并请同学们谈谈感受?同学们自由回答。教师进行总结:“太阳缓缓从地平线升起,代表着希望与安宁,以前我们都是去看地平线,那今天我们就来听一听地平线的声音。”继而引出本节新课。

1.完整播放《地平线交响曲》并在播放歌曲前提出问题,歌曲中运用了哪个民族特点?学生自由回答。教师进行总结:歌曲中运用了藏族的一些特点。教师简单介绍歌曲作者叶小纲:叶小纲是中国当代著名作曲家,风格激进,常在作品中融合民族元素。

2.再次播放《地平线交响曲》,并在播放前提出问题,歌曲中有几种声音?

学生自由回答。教师进行总结:歌曲共有两种声音,分别是女高音和男中音。【设计意图】这样的设计可以让同学们抓住音乐最表面的东西,了解这首歌曲的大体结构,循序渐进,为接下来的探究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1.首先播放女高音声部,并在播放前请同学注意聆听女高音的特点,用了那种演唱形式?同学们自由回答。

教师进行总结:女高音声在演唱时强弱的对比非常明显,运用了宣叙调的形式来进行演唱。教师简单介绍宣叙调:宣叙调意为“朗读”具有引子的作用,又被称为“朗诵调”。

2.接下来播放男中音部分,并请同学们仔细聆听男中音在唱的时候有什么特点?同学们自由回答。

教师进行总结:男中音在演唱的时候声音低沉自由,有一种吟唱的感觉,并且运用了藏族囊玛的元素,教师简单介绍囊玛:囊玛被称为藏族的古典音乐,常见的形式是中速的引子接慢板的歌曲再接快速的舞蹈。

3.完整播放歌曲,加深对歌曲的印象,并问同学们感受。同学们自由回答。

教师进行总结:这首歌曲表达了对自然地崇敬,也表达了对自然的热爱。

【设计意图】通过分段欣赏的方法,让同学们感受歌曲各部分的特点,继而加深对歌曲各个部分的理解,能听辨不同段落的音乐特点,从实践中理清学习思路,可以更加全面的掌握新知。

请同学们以小组为单位,用课前准备好的三角铁、铃鼓、沙槌来学打歌曲节奏,练习过后,以小组为单位上台展示。

【设计意图】这样的设计可以巩固本节课所学知识,也能在提高音乐感知能力的同时也可以提高合作意识。

通过学习《地平线交响曲》,感受到了现代音乐的独特韵味,通过学习这首歌曲,也告诉我们要热爱大自然,保护环境。请课下聆听叶小纲的其他作品,下节课一起分享听后感。

初中音乐-《渴望春天》

一、情感·态度·价值观

1.能够积极地感受、理解作品所表现的对春天和生活的赞美之情,并用优美的歌声加以表现。

2.感受莫扎特在人生最困苦之时,仍能用孩童般天真、美妙的旋律表现对生命、春天渴望之情的精神。

1.在不断聆听和思考中熟悉歌曲《渴望春天》的旋律,分析歌曲音乐要素,理解、表现歌曲的情感。

2.结合教师讲解和自主演唱后的思考,关注作品的创作背景,更深刻理解作品的情感内涵。

1.学习用流畅、跃动的声音表现《渴望春天》的风格与意蕴。

2.知道6/8拍的指挥图示,并划拍辅助歌曲的学唱。

3.了解作曲家生平及贡献。

在分析、理解的基础上,准确表现歌曲《渴望春天》的风格与意蕴。

用平稳、连贯的气息完整演唱歌曲的每一个乐句;准确演唱第三乐句的变化音。

1.聆听歌曲、感受音乐要素:

提问:歌曲表现了什么样的美好愿望?歌曲的整体情绪是怎样的?你能听出这首歌是由几个乐句构成的吗?

聆听第一段歌词:尝试即兴用动作表示歌曲各乐句的关联与变化。

聆听第二段歌词:请学生随乐句作呼吸练习(教师可让学生左手持小纸片放在嘴前,以验证他的气息是否均匀、准确)。

教师在对学生的气息做出明确的指导后,提示学生每一句开始前要像闻花香那样做深呼吸(即胸腹联合呼吸),然后随着音乐轻声哼唱,如学生由于肺活量的问题不能坚持演唱整个乐句,教师应引导学生关注歌曲旋律的流动,这样即使中间换气了,听起来依然感到比较连贯。

用“u”母音演唱《渴望春天》第一乐句的旋律。

3.视唱歌曲旋律谱,分析、表现音乐特点。

4.指导学生划6/8拍(合拍)的指挥图示。

6.指导演唱难点乐句:

(1)第三乐句的变化音

(2)指导学生练习第四乐句第二小节及第三小节的装饰音的演唱

1.教师:通常情况下,当旋律上行时应采用怎样的力度变化?下行呢?

学生:上行时渐强、下行时渐弱。

2.请学生完整而准确地演唱歌曲旋律,要求用手划出旋律线的起伏,并尝试唱出力度的变化。

3.唱后可集体标注力度变化。

4.请学生自主演唱歌词,并随旋律的起伏表现出渐强、渐弱的力度变化。

5.知识拓展:这种渐强、渐弱的力度变化,是由于钢琴这一乐器的不断革新,而使这一风格在莫扎特所属的维也纳古典乐派时期得以形成和表现。

6.简介莫扎特和作品创作背景后,提问:你如何理解奠扎特在历经生活磨难、身体每况愈下的时候却还在谱写如此美好、充满童真的歌曲?

学生可能回答:他是借以童真的歌声,表现着对生命之春的渴望。

7.学生讨论后,教师要求学生带着这些深刻的理解继续感受优秀的演唱版本。

8.请学生讨论哪些演唱方法可以使歌曲更具孩童般的天真与期盼之感?

9.学生完整表现歌曲的情感意境。

以填空或提问的形式复习本节课的重点知识,要求在课后用正确的八六拍合拍图式划拍并准确背唱《渴望春天》第一段歌词。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欣赏、分析、体验系列教学活动,体会歌曲激发对于少数民族的热爱。

过程与方法:完整而充分地聆听《在那银色的月光下》,在音乐体验与感受中享受音乐审美过程的愉悦,体验与理解音乐的感性特征与精神内涵。

知识与技能:通过学习《在那银色的月光下》,掌握弱起小节,了解乐曲三段体的创作特点。

教学重点:体会歌曲中的弱起小节特点,了解乐曲单三部曲式。

教学难点:通过聆听激发对于美声音乐的热爱。

通过多媒体播放青新疆塔塔尔族的视频,顺势引入新课。

1.聆听全曲,教师提问:听完之后,同学们可以从音乐当中得知歌曲是几几拍子的及演唱速度又有怎样的特点?学生自由回答。

教师总结:通过聆听可以的出,歌曲为3/4拍子,演唱的速度为中速的,给人以在诉说的感觉。

2.教师再次带领学生聆听歌曲,感受歌曲的演唱情绪是怎样的?学生自由回答。

教师总结:通过聆听课以感受的出歌曲的演唱情绪是抒情地。环节三:深入探究

1.聆听一遍歌曲,教师提问:感受歌曲可分为几段?采用了怎样的创作形式?学生自由回答。

教师总结:通过聆听,乐曲总共可划分为三段,因此可以得出歌曲采用了三段体的创作手法,三段体又称单三部曲式,它包含三个相对独立的部分。三个部分同等重要,作用各不相同,组成为完整的统一体。

2.学唱旋律感受歌曲当中弱起小节的运用,并在演唱的过程当中引导学生发现歌曲运用了弱起演唱。

教师总结:歌曲当中的第一小节为不完整小节,并且在弱拍子上进行演唱,因此在演唱时要轻声进行演唱,弱弱的感觉,像是在轻轻诉说。

3.完整演唱歌曲,感受歌曲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学生自由回答。教师总结:《在银色的月光下》是塔塔尔族反映爱情生活的一首民歌。歌曲表达了一位青年在爱情上的伤感、思恋和向往,歌词中通过许多景色的描绘:沙滩、月光、幻梦、踪影等,表达了小伙子对爱情的执著。环节四:拓展延伸以四人为一小组为《在哪银色月光下》创编动作,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展示,并为优秀的小组颁奖。

小结:师生共同总结本节课的收获,感受少数民族情歌音乐的丰富,热爱民族音乐。

作业:搜集关于其他代表性的少数民族情歌作品,下节课分享与交流。

开始语尊敬的各位考官大家好!(鞠躬)我是音乐学科08号考生。我今天试讲的内容是《丽达之歌》。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唱歌曲《丽达之歌》,感受歌曲传达出对美好爱情的赞美之情。

过程与方法:通过聆听、模唱等方法进行学习,感受歌曲的魅力。

知识与技能:掌握歌曲中重音等乐理知识,运用不同的乐器为歌曲进行伴奏。

教学重点:用深情的声音进行演唱,感受歌曲传达出对美好爱情的赞美。

教学难点:掌握歌曲中的乐理知识,并能够运用不同乐器伴奏。

教师采用多媒体导入的方式,播放电影《流浪者》,并引出电影中的经典插曲,由此导入新课《丽达之歌》。

1.初次聆听。提问:感受歌曲的音乐情绪是怎样的?(情绪是欢快、喜悦地)。

2.再次聆听。提问:歌曲的节拍是怎样的?(4/4拍)。

1.教师带领学生演唱旋律,学生在演唱过程中发展反复记号这一知识点,教师讲解(歌曲中出现的D.S.的意思是从记号处开始反复,体现了歌曲情绪缠绵的美好感情。)

2.教师带领学生跟钢琴模唱旋律,学生在演唱的过程中发现重音记号和前倚音这一知识点,教师讲解(“>”的意思是重音记号记号,说明在歌曲中出现重音记号时表示演唱时声音要坚强有力,前倚音的使用体现出了印度音乐的特点)。

3.教师带领学生完整演唱歌曲,体会歌曲的情感是怎样的?学生自由回答

教师总结:这是散发着魅力的歌。歌曲旋律有一种特别缠绵的味道。这缠绵里有幽怨,有渴求,还有祈祷,是天然的表述爱情的好歌。它的吟唱的风格,是那种不经意随心而流出的声息,比那种正襟危坐的抒发更有氛围,更能渲染听者的心灵。

分小组创编乐器伴奏,学生上台展示,教师根据学生的表现给予鼓励性评价。

小结:师生共同总结本节课的收获。今天我们感受到了歌曲美好情感,传达出男女主人公重逢的喜悦之情。

小任务:请学生搜集其他印度的作品,下节课共同分享。

开始语尊敬的各位考官大家好!(鞠躬)我是音乐学科08号考生。我今天试讲的内容是《军队和老百姓》。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唱歌曲《军队和老百姓》,激发学生热爱人民解放军的美好情感,增强对解放军的崇拜之情。

过程与方法:通过聆听、模唱等方法进行学习,感受歌曲的魅力。

知识与技能:掌握歌曲中重音、切分音等乐理知识,运用不同的乐器为歌曲进行伴奏。

教学重点:用骄傲自豪的声音进行演唱,感受歌曲传达出对解放军的崇拜情感。

教学难点:掌握歌曲中的乐理知识,并能够运用不同乐器伴奏。

教师采用多媒体导入的方式,播放解放军感人故事的视频,并讲解不论是抗洪前线还是地震灾区,每当人民遇到危险和困难的时候,冲在最前线的就是解放军,军队和老百姓就像一家人,他们用行动诠释课什么是军民鱼水情,由此导入新课《军队和老百姓》。

1.初次聆听。提问:感受歌曲的音乐情绪和速度是怎样的?(情绪是雄壮地;速度是中速)。

2.再次聆听。提问:歌曲的节拍是怎样的?(2/4拍)。

1.教师带领学生跟钢琴模唱旋律,学生在演唱的过程中发现重音记号这一知识点,教师讲解(“>”的意思是重音记号记号,说明在歌曲中出现重音记号时表示演唱时声音要坚强有力)。

2.教师弹琴,学生哼唱歌曲,提问:歌曲旋律有怎样的特点呢?学生自由回答

教师讲解:歌曲中有四个地方的旋律是重复的,通过重复的乐句旋律向前空充或向后延伸,形成了歌曲的整体,贯穿于整个歌曲的这句旋律我们称为核心音调。

3.教师带领学生完整演唱歌曲,体会歌曲的情感是怎样的?学生自由回答

教师总结:歌曲抒发了对解放军的热爱和崇敬之情,是值得我们尊敬和爱戴的人,他们用行动诠释课什么是军民鱼水情。

分小组创编乐器伴奏,学生上台展示,教师根据学生的表现给予鼓励性评价。

小结:师生共同总结本节课的收获。今天我们感受了解放军不论是抗洪前线还是地震灾区,每当人民遇到危险和困难的时候,冲在最前线,体现了军民一家亲。所以我们应该向解放军学习,长大后也做一名向解放军一样无私奉献的人。

小任务:请学生搜集其他有关解放军的作品,下节课共同分享。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聆听《百鸟朝凤》,体会民族音乐风格,提高对民族音乐的了解以及喜爱程度。

【过程与方法】通过欣赏、小组合作、师生互动的方式,感受乐曲的风格和特征。

【知识与技能】能够了解并说出《百鸟朝凤》不同乐段的相关内容以及乐曲的旋律特征;并能够演唱乐曲的主旋律。

【教学重点】了解《百鸟朝凤》的主要内容,能够熟知主旋律部分并且演唱。【教学难点】感知民族音乐的魅力,分析乐曲的情感特色。

教师提问学生,长得像喇叭,声音特别大的民族乐器是什么,学生自由回答,教师进行总结乐器是唢呐。由此引出由唢呐吹奏的民族乐曲《百鸟朝凤》。【设计意图】谈话导入能够拉近与学生之间的距离,作为中国著名的民族乐器,学生的了解程度较深,因此提问学生唢呐的特征也能够让学生快速反应得出结果,为接下来的课堂设计扫清障碍。

首先初听歌曲,学生了解乐曲的由来历史。(《百鸟朝凤》是一首流行于山东、安徽的唢呐名曲,1953年,唢呐大师任同祥先生对此曲进行了改编和艺术再创作;1974年,中央乐团在任同祥版本的基础上又做了一次较大的整理改编,添加了一个百鸟齐鸣的引子,加强了音乐性,并扩充了华彩乐句,使乐曲更为整洁),接下来给学生播放乐曲。

复听歌曲,教师抛出问题,乐曲的情绪是什么样的,学生自由回答,教师进行总结,歌曲的情绪悠扬,欢快。表达出了古代劳动人民对于美好生活的向往之情。

【设计意图】初步感知要让学生了解乐曲的表面信息,也就是歌曲的创作背景以及旋律情绪特点,通过多媒体以及音频播放法能够让学生直观的感受乐曲信息情绪特点。

播放乐曲,并且提问学生乐曲可以划分为几个乐段。学生自由回答,教师进行总结,整个的乐曲一共分为八段,全曲为循环体结构。

(1)教师抛出问题,乐段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是什么样的,学生自由回答,教师进行总结(1-4段,内心喜悦和欢快之情,百鸟初鸣);

(2)聆听5—7段,同样询问学生乐段的思想感情(安定、和谐之美,百鸟争鸣);

(3)聆听第8段,提问学生乐段表达了一种什么样的情绪。(热烈、高亢之情,百鸟齐鸣);

(4)最后演唱主旋律部分,并且用范唱法指导音准较差的学生。保证每一个同学都能够会唱歌曲的主旋律部分。

【设计意图】《百鸟朝凤》作为一首唢呐演奏曲,让学生感受不同乐段的情绪以及旋律特点有助于对整首乐曲有一个把握,从而让学生提高对歌曲的认知程度。

播放钢琴版《百鸟朝凤》,总结与唢呐版的区别(旋律柔和,行云流水)。

师生共同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循环体结构、创作背景、乐段风格),并且引出本节课的精神主旨:弘扬民族音乐,加大民族音乐影响力。

课下观看电影版《百鸟朝凤》。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感受世界音乐文化的多样性,深化对歌剧的喜爱之情。

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探究欣赏的方式,理解歌曲所讲述的内容

知识与技能目标:能够有感情的演唱歌曲,了解歌曲的创作特点。

教学重点:能够有感情的演唱歌曲,了解歌曲的创作特点。

教学难点:通过演唱歌曲,感受歌剧的魅力。

采用谈话导入,教师介绍“强力集团”,顺势导入本节新课。

1.请大家聆听歌曲,并思考歌曲的特色是什么?(西方歌剧中富有东方的神秘色彩。)

2.教师讲解歌剧《萨德阔》内容以及创作背景。

1.教师弹奏,学生哼唱,感受歌曲所表达的画面是怎么样的?(印度客商在娓娓动听地讲述神秘的东方。)

2.学生视唱曲谱,并思考歌曲运用了哪些创作手法来描绘歌曲的画面?(首尾采用五声音调,均衡的节奏和平稳进行;中间段落,长音与半音列下滑结合的律动,大小音程不断变换,给人似真似幻,假假真真的感觉。)

3.词曲结合完整演唱歌曲,并思考歌曲的特点是什么?(悠扬宽广的长音和快速下行的短音组成了连波式的乐句,反复流动,形成了明暗相间的色彩和摇晃荡动的音效,仿佛把人带到了虚幻缥渺的仙境。)

聆听歌曲《五月之夜》。

小任务:搜集“强力集团”其他成员的代表作品,下节课分享交流。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引子和前奏一样吗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