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向外求出处处!!!!!!!!

  佛法讲『外道』,不单指佛教以外的宗教,连佛教本身也包括。什么叫外道?心外求法,就叫做外道。我们今天学佛,不向自性里面去求,向外面去求,就是外道。我们今天拜佛,我们拜阿弥陀佛,求阿弥陀佛保佑我们,阿弥陀佛是我们心外之物,我们就是外道,附佛的外道。这个外道是当中附带著有佛、有佛法。我们拜佛要怎么拜法?要回归自性。我们拜阿弥陀佛,阿弥陀佛是我们自性无量觉,要回归到自性。这是从外面佛的形像启发我们的自性觉,这是对的、这是正确的,这是内学,内与外不二,这就相应。所以我们拜观音菩萨,启发我们自性的大慈大悲,见到观音菩萨、听到观音菩萨名号,自性慈悲心就流露出来,这就是观音。《六祖坛经》说,「慈悲即观音,平直即弥陀」,我们要记住。所以不要学佛学成一个附佛的外道,那就错了。

  佛法里所有一切设施都是教学的工具,都是启发自性,这是很了不起的。佛门佛事当中,讲经说法这是佛事,我们还要点蜡烛,我们不点电灯,为什么?蜡烛能明显的表法。蜡烛代表燃烧自己、照耀别人,舍己为人。我们见到这个,要学蜡烛。《华严》讲「灯台善知识、蜡烛善知识、香炉善知识」,没有一样不是善知识。凳子善知识,要学凳子什么?忍辱。人家都坐在这里,它得忍受住。佛法这个教学,森罗万象一切万法没有一样他没有用到,他的教材教法无量无边,真是美不胜收。我们学佛的人要懂得,懂得,你六根接触六尘境界,怎么不明心见性!你不晓得这些道理,这房子这么亮,还点两根蜡烛干什么?甚至於说这是浪费。它有它的教育用意在里头,这是教学。

世尊讲经说法49年为何称无法可说?这部殊胜短经为您揭秘

  善男子。无有一法而是如来所觉所证。何以故。于诸法中无觉无证。此是如来所证所觉。善男子。一切诸法本无有法如来觉证。一切诸法本无有灭如来觉证。一切诸法性离二边如来觉证。一切诸法本无有实如来觉证。

  1、一切诸法皆从自业因缘力故而得生起。而是因缘念念不住犹如电光。如是业缘如来觉证。

  2、以因缘故而诸法生。以因缘故而诸法灭。若离因缘则无业报。如是等事如来觉知。

  3、一切诸法如幻如焰如水中月,如是等事如来觉证。

  4、诸法性相一味解脱。如是等事如来觉证。

  5、诸法不生不灭。不增不减不来不去。不取不舍非因非缘。如是等法如来觉证。

  6、如来了知一切诸法。无有自性不可为喻。无有文字之所辩说。如是之法如来觉证。

  《金刚经》云“如来者,即诸法如义”!

  用一句更通俗的话来进一步说明:

  “世尊把【发现】的法界真理通过讲经说法告诉我们,而这些真理本来如此本来就有,故不是【发明】,故无法可说!”

  1、彼未来世诸众生等。若得闻此希有法门。当知是人久已成就无量福慧。当知是人则为承事供养于我。当知是人则为荷担佛大菩提。当知是人决定当得成就辩才。当知是人决定当得清净佛土。当知是人临命终时定当得见阿弥陀佛菩萨大众之所围绕。当知是人常见我身在灵鹫山。及见此等诸菩萨众。当知是人则为已得无尽法藏。当知是人得宿命智。当知是人不堕恶道。

  2、其人所有诸烦恼障业障报障皆得清净。其人来世具得五眼。其人则为一切诸佛所共灌顶。其人则为诸佛世尊及诸菩萨之所护念。其人来世在在所生具足诸根无有缺减

  法界真理尽在掌握,所以可以说具足一切功德!

  大乘遍照光明藏无字法门经

  如是我闻。一时佛住王舍城耆阇崛山。与大菩萨及比丘僧无量百千亿那由他众俱。其诸菩萨。一切皆得大智善权。悉能通达无字法藏。具乐说辩不违真俗。勇猛精进永离盖缠。调伏诸根无所执着。怜愍众生如视一子。爱重实智如大宝洲。惭愧为身定慧为首。以大慈悲而为体性。知善不善实不实法。照了二空住胜妙地。得大名称永安隐眠。决定修行最上之法。永离胎藏下劣之身。示现受生守护国土。诸所施为普遍贤善。离于三界能救三界。其行清净善达自他。皆得具足如是功德。其名曰胜思惟菩萨。胜趣行菩萨。妙音菩萨。美音菩萨。辩具菩萨。辩聚菩萨。珠髻菩萨。千辐菩萨。法辋菩萨。法响菩萨。莲花面菩萨。莲华眼菩萨。持地菩萨。持世菩萨。声遍大地菩萨。如是等菩萨摩诃萨。一切皆是童子像类。于此众中而为上首。各各与己眷属等俱。

  尔时观世音菩萨。与无量无数灌顶受职诸菩萨众之所围绕。得大势菩萨。与无量亿大梵天众之所围绕。胜思惟菩萨。与无量菩萨及天主帝释之所围绕。虚空藏菩萨。与无量四天王众之所围绕。众所知识菩萨。与无量婇女之所围绕。普贤菩萨。离疑菩萨。不空见菩萨。止诸盖菩萨。无量善巧药王菩萨。药上菩萨等。各与无量菩萨大众之所围绕。长老舍利弗。摩诃目干连。摩诃迦葉等。各与一切大阿罗汉之所围绕。乃至十方恒河沙等。一切世界所有日月诸天子等。各以威光来至佛所。以佛神力彼彼威光不能照曜。犹如聚墨比阎浮金。又有无量那罗延天。及以水天德叉迦龙王。阿那婆达多龙王等。亦与眷属之所围绕。美音乾闼婆王。亦与无量乾闼婆众之所围绕。无浊迦娄罗王。与七亿迦娄罗王眷属围绕。乃至十方恒沙世界。一切菩萨。各请己佛与眷属俱。来至此间娑婆世界。持诸上妙出世供具。供养于佛及菩萨已。各礼佛足却住一面。坐莲华座瞻仰世尊。尔时胜思惟菩萨摩诃萨。即从座起。偏袒右肩右膝着地。合掌向佛而作是言。世尊。我为四众欲问如来二字之义惟愿如来为我解说。令我等辈咸得利益。

  尔时世尊。告胜思惟菩萨言。善男子。如来岂为一众生故出现于世。乃为利益无量众生出现于世。善男子。汝今乃能为四众故。请问于我二字之义。随汝所问当为汝说。

  于是胜思惟菩萨。蒙佛听许。白佛言。世尊。有何等法。菩萨摩诃萨应当除灭及以守护。复有何法。如来克证及以觉知。如是二义惟愿为说。

  尔时佛赞胜思惟言。善哉善哉。善男子。汝已成就无量福慧。复为如来加威神力。乃能问我如是之义。谛听谛听善思念之。吾当为汝分别解说。

  善男子。有一种法。菩萨摩诃萨应当除灭。何等一法。所谓欲贪。如是一法菩萨摩诃萨应当除灭。善男子。复有一法。菩萨摩诃萨应当除灭。何等一法。所谓嗔恚。如是一法菩萨摩诃萨应当除灭。善男子。复有一法。菩萨摩诃萨应当除灭。何等一法。所谓愚痴。如是一法菩萨摩诃萨应当除灭。善男子。复有一法。菩萨摩诃萨应当除灭。何等一法。所谓我执。如是一法菩萨摩诃萨应当除灭。善男子。复有一法。菩萨摩诃萨应当除灭。何等一法。所谓懈怠。如是一法菩萨摩诃萨应当除灭。善男子。复有一法。菩萨摩诃萨应当除灭。何等一法。所谓睡眠。如是一法菩萨摩诃萨应当除灭。善男子。复有一法。菩萨摩诃萨应当除灭。何等一法。所谓染爱。如是一法菩萨摩诃萨应当除灭。善男子。复有一法。菩萨摩诃萨应当除灭。何等一法。所谓疑惑。如是一法菩萨摩诃萨应当除灭。善男子。复有一法。菩萨摩诃萨应当除灭。何等一法。所谓无明。如是一法菩萨摩诃萨应当除灭。善男子。如上所说如是等法。菩萨摩诃萨应当除灭。

  善男子。汝问于我。复有何法。菩萨摩诃萨应守护者。今为汝说。善男子。有一种法。菩萨摩诃萨常当守护。何等一法。所谓己所不欲勿劝他人。如是一法菩萨摩诃萨常应守护。何以故。若菩萨摩诃萨守护此法。即是守护诸佛如来一切戒藏。如诸菩萨。自爱命者则不应杀。自爱财者则不应盗。自爱妻者不应侵他。自爱实语不应诳彼。自爱和合不应间他。自爱正直不应邪绮。自爱柔软不应恶骂。自爱止足终不于他而生贪欲。自爱仁恕终不于他而生嗔恚。自爱正见终不教他令生邪见。善男子。如是菩萨发意说言。我今敬顺如来正教。应当勤心守护此法。是名菩萨摩诃萨守护一法。善男子。我见如是诸菩萨等。欲求无上大菩提者。悉为乐故而求菩提。无有为苦求之者也。善男子。是故我说己所不欲勿劝他人。如是等法。菩萨摩诃萨应当守护。

  尔时胜思惟菩萨。复白佛言。世尊。何等之法如来克证及以觉知。惟愿为我开演其义。佛言。善男子。无有一法而是如来所觉所证。何以故。于诸法中无觉无证。此是如来所证所觉。善男子。一切诸法本无有法如来觉证。一切诸法本无有灭如来觉证。一切诸法性离二边如来觉证。一切诸法本无有实如来觉证。

  复次善男子。一切诸法皆从自业因缘力故而得生起。而是因缘念念不住犹如电光。如是业缘如来觉证。是故我说以因缘故而诸法生。以因缘故而诸法灭。若离因缘则无业报。如是等事如来觉知。善男子。如是所觉一切法性。是名遍照光明之藏。善男子。何故法性名之为藏。以诸众生世出世智。皆依此藏而得生故。如以实智观彼法性。智依彼生故名为藏。

  复次善男子。我亦复说一切诸法如幻如焰如水中月。如是等事如来觉证。又善男子。诸法性相一味解脱。如是等事如来觉证。善男子。如是解脱一味法性。是名遍照光明之藏。

  复次善男子。又有一法如来觉证。何等一法。所谓诸法不生不灭。不增不减不来不去。不取不舍非因非缘。如是等法如来觉证。

  复次善男子。如来了知一切诸法。无有自性不可为喻。无有文字之所辩说。如是之法如来觉证。善男子。如上所说如是之法。悉是如来所觉所证。当佛说此遍照光明藏无字法。时有微尘数诸菩萨等得住十地。又有无量诸菩萨等住于诸地。又有无量诸菩萨等证得百千诸大三昧。又有无量尘数众生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又有无量无边众生得阿罗汉果。又有无量无边众生。得脱地狱饿鬼畜生种种诸苦。生人天中受胜妙乐。诸在会众悉不唐捐。无有一人而空过者。

  尔时佛告罗睺罗言。善男子。我此法要汝当受持。时彼会中有九十亿菩萨摩诃萨。闻是语已承佛神力。白佛言。世尊。我等誓于娑婆世界后时后分。见有堪能为法器者。我当为彼宣说是经。惟愿世尊不以为虑。尔时四天王。复白佛言。世尊。若当来世有善男子及善女人。能有受持此经典者。我当拥护。诸有愿求皆令满足。何以故。此善男子及善女人。能持此经是法器故。

  尔时世尊。见九十亿诸菩萨等及四天王如是请已。便作是言善男子。我此所说遍照光明藏无字法门。我得佛来未曾演说。今为汝等而演说之。善男子。彼未来世诸众生等。若得闻此希有法门。当知是人久已成就无量福慧。当知是人则为承事供养于我。当知是人则为荷担佛大菩提。当知是人决定当得成就辩才。当知是人决定当得清净佛土。当知是人临命终时定当得见阿弥陀佛菩萨大众之所围绕。当知是人常见我身在灵鹫山。及见此等诸菩萨众。当知是人则为已得无尽法藏。当知是人得宿命智。当知是人不堕恶道。

  复次善男子。今我说是未曾有法。若当来世有善男子及善女人。设有已作五逆等罪。闻此法门若能书持读诵解说。或劝他人书持读诵及以解说。我见是人不堕恶道。其人所有诸烦恼障业障报障皆得清净。其人来世具得五眼。其人则为一切诸佛所共灌顶。其人则为诸佛世尊及诸菩萨之所护念。其人来世在在所生具足诸根无有缺减。

  佛说是经已。胜思惟菩萨摩诃萨等。及诸比丘天龙八部。闻佛所说。皆大欢喜信受奉行。

  应当除灭:贪嗔痴、我执、懈怠、贪睡、染爱、疑惑、无明

  应当守护:己所不欲勿劝他人(注:根据上下文,此即是常说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比如既然爱惜自己的生命,就不应该去杀别人)

菩提一叶,佛心禅语,经典语录篇

  1-读经就如照镜子一样检查自己身口意的行为,错误的行为改变过来就是觉悟。

  2-嘴好心不好烦恼断不了。

  3-灿烂的阳光来自于太阳本体作用。觉悟智慧源自于真心本性的作用。

  4-常算计别人的人其实正在被自己算计。

  5-学佛是减法,不是加法,把本性里面没有的执著、分别、妄想、统统减掉佛是本来现成的。

  6-佛陀是对宇宙人生真相彻底圆满觉悟的人,他不是神仙,他也没有什么神奇灵异东西。 谁能够彻底觉悟宇宙人生真相谁就是佛,佛不是单指释迦牟尼一尊佛而说。

  7-佛法教学就是破迷开悟离苦得乐。

  8-修行就是把自己错误的想法,说法、看法、做法统统修正过来。

女修行人必看:佛教中的女性应该怎样修行?

  一般来说,器世界可以分为三种层次,即最高、中间和最下一层。属于最高和最低层的众生,非藉由父母,而是自然出生。我们的世界则介于中间层次,此层次的众生依于一男一女,也就是父母而生,因此,在这层次里,我们有男女相的分别。

  众生能居于最高层,乃因他们已净除一切罪障,不复有任何烦恼冲突。由于他们这种清明纯净的心,临终后便马上往生更高层次的净土。他们化生于莲花中,身形完美,如同盛开的莲花。这些众生的心灵是如此清净,因此,只要听到一个字的佛法,智慧便都能自然完整的开启,达到彻底圆融的了悟。由于居于高层众生已无任何贪执、烦恼和业障,已具备了圆满的智慧和了悟,因此,不具男女之相,完全没有这方面的分别。

  众生之所以会生于最下一层,乃由于他们贪执增长,且耽于瞋恨、嫉妒等恼障的结果,因此,积聚了许多恶业。临终时,由于业力的牵引,便马上投生到恶趣,而其形体则依恶业的本质与力量,以及临终时个人所受此种力量的影响而定。但不论其马上受生的身形如何,就我们所知,也并非经由出生的过程而来。

  投生在中间这层的众生,是依于男女的结合而生下来的,此层也是一切像我们这样的众生所处的世界。生于此的众生,均有开悟的能力,不论是男是女,都具学习和拓展智慧的能力。由于两者自身都拥有这样的能力,因此认为男性天生资质或智慧较高,就绝非真实。男女两性一样,具备等值等量的佛性;同样地,两者追求解脱的目标也相同。

  假如我们以逻辑来观视现况,便会了解每个人的出生都仰赖男女的结合,而每个生下来的人不为男性,即为女性。基于如此深重的依缘关系,要说孰优孰劣,是非常奇怪的事。会有男性的存在,是因为有女性;而会有女性的存在,也是因为有男性的缘故,缺一便无法成立。我们的身体之所以有右半边,是因为有左半边;如果失去了右半,左半也不敢独存。男女两性之间的关系也是一样——缺少任何一方,另一方也就无法存在。

  一个人会生于哪个层次,或在此层次中生为男性或女性,都是依其过去世所累积的业力而定。每一次的投胎转世都是以往所累积的业果的显现,而宇宙的一切就是如此运作的。

  不过,就我们的文化背景来看,不论我们是在何种文化中长成,都很清楚地看出男性比女性强,因此待遇也不平等。这倒不是由于男性天生资质或智慧较高,而是因为他们较孔武有力。由于力气大,便以高姿态来对待女性,这已成为传统的行为模式。仿佛女性由于较弱小,便成为劣者;而男性则因力气大,便较优越一样。要了解为何有这种文化传统存在,就要追溯到古代——充满战争、争斗和暴力的时代。在这些早期时候,力量最强的战士便统治了战败者。一个人再野蛮粗鲁、知识浅陋,只要他在战场上骁勇善战,也能当上国王。

  当时的世界,强者就是这样统治支配弱者的。由于男性通常较女性强壮,他们便支配女性,就像国王统治他的人民一样。

  如此长久以来,女性不仅被视为弱者,一般来说,也被认为较差、较无智慧,品德也不如男性。在一个家庭里,男孩被高捧在上,女孩便被视为累赘。为了使女孩能出嫁,还要陪上一笔嫁妆;反之,在很多国家,只要男孩负担得起,娶几个女孩都没问题。女性从不接受教育,也很少有学习读书和写字的机会。宗教的修行和仪式也把女性排除在外,认为真正的精神追求对她们是有害无益的。

  但是,如我之前已说过的,没有实际的事实可以支持这种传统;而女性被认定较为卑下,也没有合逻辑的原因可述。

  由于对真理的无知,让我们在世间经历到如此多的分别;人依习气,而非依思考生活,并且顽固的执于过时的信仰和传统。

  世界上再没有比印度这个国家更明显的了。此地早期衍生的种姓和社会阶段分离的严格制度,至今仍存在。这始于统治全国各地的一些国王,他们的势力扩展得很大,以致一家人都被尊为活神,而统治国家的实际重任则落在宰相、大臣、学者、医生、法师和祭司的身上。这些人与其家族形成印度的统治阶段,连同宗教领袖,称为婆罗门。他们在最上,其下是一般的领导者。次下的阶级是劳动者——战士、商人、工匠、僧侣、农夫、酒商……等等。而最低的人被称为石头种姓,意指毫无价值。此阶级的人数最多,由国家中最贫穷和最无力量的人所组成。

  婆罗门是国家中受教育最高的一个阶级,他们为了保护自己的健康,养成一种杰癖的习惯,并将它用到生活的各个层面上。他们不和其它阶级的人来往,不吃最下阶级的人所准备、甚或触到的食物,不碰触低阶级人的手。其它阶段的人也藐视、回避石头种姓阶级的人,这种种姓阶级的分离,延续至今。

  而释迦牟尼佛出生于皇族阶级,却放弃他的特权。他放弃在宫中身为王子的生活,去当乞丐,身边只有一个乞食的钵。他打破了种姓制度,并教导大家,人之间并无差异,没有高低的种姓阶级这回事。他教导一切以心灵为最重要,如果心是纯净善良的,便是一个高尚的人;如果心是邪恶不净的,便是一位愚劣者。

  释迦牟尼佛还启教了平等的观念,并引进民主的原则来协助管理日渐扩大的僧团。他的想法是:“僧团为僧众所有,也由僧众管理。”此即意味着;僧团的一切计划和决定,都须经过僧众们的讨论和意见沟通。

  在此我要提醒诸位,虽然众生都具平等的佛性,但每个人在其他方面并不尽然相同。有些人需要特别的关怀,尤其是生病和残障的人;而长者也应特别受到尊重,因为他们年纪较大,人生的阅历也较丰富。佛陀自己常亲自照顾老人和弱者。

  世界上每个人都与生俱有等质等量的佛性,在这方面,没有任何人是较其他人优越的。所有的人,不论性别是男是女、阶级是高是低,都要经历疾病和痛苦,忍受艰困和失去,以致最后的死亡,然后再次转生,重新开始。能够超出这个轮回的人,才时真正优秀卓越的众生。

  听完今天的开示回家后,大家要深思一下今天所听到的,找出你自己所认为的两性之间的相异处。你一定要经由自己确切的了解,才能更肯定今天的法教,而非人云亦云。这样明晚你再来时,我们才能更深入多谈。

  在前面的开示里,我们用理性做出结论,认为男女两性证悟佛性的能力是完全相同的。从佛法的观点来看,其真实性也确实不变,因为佛陀教导男女本具相同之佛性。所以,不论我们由哪个观点来看,从逻辑上或佛法上的,都可认定男女具有了悟佛性的同等能力。

  虽然从知性上和佛法上的观点来看,我们也许能了解男女两性的能力是相同的,但是从世俗及历史的观点来看,男性的统治者多过女性,原因在于根深柢固的传统,已在我们心中形成习惯的模式,认为男性较女人有力,也较能成就。这样的观点已被全世界视为真理,结果造成女性很少有机会展现她自己的能力。一旦惯性的模式形成,女性也同样能干的事实就不被承认。由于这个文化上的否定,女性失去了自信,也不再尝试表现自己的能力,这就是何以很少有女性统治者的原因。

  如果我们仔细看,就会明白女性也有才能、力量和精神去达成过去男性曾做过的事。例如:我们都对印度前总理甘地夫人很熟悉,当她首次当上总理时,记者问她,以女性身份来统理印度人民有何感想?她回答说,当她治理国家时,并不存在自己是女性的想法,只是清楚自己有这分能力来照顾印度人民。她没有想及性别问题,只考虑到自己能力是否胜任,对她而言,这才是能否真正去照顾人民的主要关键。

  因此,如果我们没有想到自己所具有的能力、意志和知识,即使再怎么有男性气概,也会因缺乏自信而被视为无能的凡夫,无法去利益他人;如果我们明白自身有能力、意志和知识,就算非常女性化,也能常去利益众生。所以我们能否了悟自身的潜能,进而去利益众生,完全是一种心态的问题。如果我们具有很强的意志、精进和虔诚之心,不论生为男性或女性,便都有达成目的的可能。基于此点,男性便没有道理自认比女性优秀能干而骄傲,女性也不必认为男性较强而羡慕他们。由于我们已解释过了,就能力来看,男女两性是平等的,唯一真正要做的,不是互相骄傲或羡慕,而是不论性别如何,要全力以赴,达成目标。

  到目前为止,我们已简短的说明了一般人对女性所熟悉的观点,现在我们要以佛法的立场来讨论女性的情况。在释迦牟尼佛十五岁到八十二岁之间,共转了三次法轮,给予声闻缘觉乘(小乘)、菩萨乘(大乘)和金刚乘(真言乘)三种的法教。

  在声闻缘觉乘的教法里,佛陀提到了外在身戒的重要性,并且给予各种不同戒律的教授;在家居士戒(genyen)沙弥戒(getsul)、出家具足戒 (gelong)。佛陀的初转法轮,包括了誓戒,是同时为男女二性所共同宣说的。在藏文中,字尾加上(pa),指的是“父亲”,意即此字是属阳性;而字尾加上“ma”,指的是“母亲”,代表此字是阴性。因此,以这样来看,优婆夷戒(genyen-ma)、沙弥尼戒(getsul-ma)比丘尼戒

  在家居士不论男女,其戒条的数目都是五(五戒),沙弥戒和沙弥尼戒是三十六(注:沙弥尼戒的戒条数目,在显教与密教中不一样),但是比丘具足戒的二百五十三,和比丘尼戒的三百五十三,在数目上便有所不同,这是由于顾虑到女性在体能上较男性为弱,较有可能遭遇到不利的状况,例如强暴和其他不利身体的情形 ——为了保护,具足比丘又增多了一些戒条。

  为达开悟,佛陀所展现的证悟与方便法门,对男女而言都是相同的。首先,经由禅修始能达到阿罗汉的内证——能成为阿罗汉是来自修持的证果。阿罗汉的藏文是札冲(drachom),所以札冲玛(drachom-ma) 指的就是女阿罗汉,而札冲巴(drachom-pa)则是男阿罗汉。由于两性皆具佛性,因此,也都有能力得到此种层次的证悟。佛陀的法教包括了对女性的教导,不只是因为他慈爱她们,而是因为女性也具有同等的成佛种子。

  但你们也许会觉疑惑,为何比丘和比丘尼的戒条数目不一?如前所述,这是由于时代不同的关系。那时有位受具足戒的比丘尼,名为优葩拉,十分年轻貌美。依当时传统,比丘和比丘尼都必须挨户托钵乞食。有一天,优葩拉走到一个皇宫去乞食,国王看到了便想要她,于是强迫优葩拉到皇宫里去。由于她已证悟到罗汉果位,因此,在国王将要动手强暴她时,她飞上了高空。国王看到她示现的神通,非常后悔自己的恶行,因而把心转向了佛法。从此,国王成为一位大修行者。但也就是从那天起,比丘和比丘尼戒条就不一样了。

  我们已经讨论过,声闻缘觉乘最主要的是身戒。女性由于较可能遭遇到不利于身体的状况,而基于戒条是依据外在身体而制订的,因此男女行者在这一切方面的戒条更不一样。

  现在我们要来谈女性与菩萨戒。菩萨戒的受持,基本上是较重心态方面的,与身体的行为和外在戒律反倒没多大关系。由于受戒是和愿心,以及坚忍的意志有关,所以,男女两性均能同样的持守同一戒律。

  谈到修行菩萨道,男女的修行并无不同。每个人都要修行六波罗蜜,如果一个人精进修持,就可以经由十个阶段的证悟,达到第十地的菩萨果位。至于多快能证得十地,就必须视其对修持的精进、热诚和虔信而定了。那些具有热诚、虔信并坚持到底者,不论男女,都比懒惰者更能快速达到了悟。

  我们接着从菩萨道进入金刚乘(真言乘)的修持,此传承的法教与修持是从不分性别的。为了了悟金刚乘,在其法教的修持中,常常强调高度证悟,称为勇父和空行的众生。勇父是男性,而空行是女性。另外,在最高密续的教法中,虽然在渐进的次第上,传授法教的层次依根器和程度有别,但在教导使用的方法上,男女并无不同。

  金刚乘中有三种不同的行者。首先是最上根据者,他们精进聪慧,兼具对修行的热诚和虔信,在一生中便可达到完全的了悟。次之为所谓的中等根器者,由于缺乏如前面之士所具全然的虔信,以及同样的学习修行能力,因此,只能在三至七世中达到完全的证悟。最后就是一般资质的弟子,他们具平凡的能力,但也可以在十六世中完全开悟。在这三种行者中,有男性,也同样的有女性。

  因此,男性和女性都有能力证得完全的觉悟。在释迦牟尼佛首次教导声闻乘时,由于当时印度风俗的关系,在场聆听的男性比女性多。女性当时无法独立自主,虽也很想去聆听并且修行修法,但因受其他誓约束缚,因此被禁止参加。而在佛陀第二次传授菩萨乘时,男女弟子出席的人数就已几乎相同。不过在佛陀第三次教授金刚乘时,参与的人数,女性就比男性多了,这是由于有成千上万的女性由莲花生大士的净士乌底亚耶(UD-diyana)来此接受密乘的法教。结果女性的证悟者,或称为瑜伽女性空行母,就比男性多了。

  在那之后,密乘的法教就被带进更高的境域中——空行母净土,而空行母也就成为密续的法教之源。因此,我们常要祈请空行母以得到这些教法。还有,虽然空行母外表示现女性,但我们不能以一般众生视之。她们没有血肉,已完全将烦恼转化为智慧,得到很高的证悟境界。

  我们已简短地阐释了佛陀的法教是为男女所传授的,其修行的成果也完全一样。但我们不能单是相信佛陀所说的话,而应该运用自己的理性去完全了悟他所教导的真理。

  根据小乘的观点,必须是男身才能证得佛果;之所以会有这样的想法,是基于佛陀本身是男性的事实,而且男女弟子数目相差悬殊。

  不过证悟者中,则男女性都有,我们可以从以下的例子看出。五方佛部之首是五位佛父,他们是毗卢遮那佛、不动佛、宝生佛、阿弥陀佛和不空成就佛。他们的眷属是五方佛母;宁初玛(Mying Tsukma)、给玛(Gyema)、那玛基(Namaki)、那札卡嫫(Naza Karmo)以及丹企卓玛 (Damtsik Drolma)。五方佛部,事实上就是代表圆满的证悟——我们身心染污(五蕴)的安竟清净,以及一切烦恼垢障的净除。

  每个人都一个肉身,这是不辩之实,如果能了悟到此色身(色——五蕴之首)的清净本质,就证得了第一尊佛——毗卢遮那佛的境界。我们有身体时,便有感觉,有时觉得舒适、有时觉得难过。如果我们能了悟此觉受(受——五蕴中之第二)的清净本质,便能证入第二尊佛——不动佛的境界。第三个蕴是“想”,依于它,我们可以分辩不同的事物,例如:黑、白、红等颜色。“想蕴”的完全清净,可以带领我们证得第三尊佛——宝生佛的境界。以上察辨的经验能力,会引导我们进入第四个蕴——行。我们依于辩识,感觉是爽快的,例如喜欢的颜色,便会对此认知起攀缘执着;如果辩识感觉是不舒服的,例如对厌恶的颜色便会排斥它。若清净了此行蕴,便可证入第四尊佛——阿弥陀佛的境界。最后是所有蕴的根本,也就是我们的心识——识蕴。了悟自心本净,即能证得不空成就佛——第五尊佛的境界。因此,不论一个人生为男性或女性,都具有五蕴,也都有清净它们的机会,而证得五方佛的境界。

  男女两性都具有五蕴,也都有五大(地、水、火、风、空)。地大指的是我们的色身肉体,水大是在我们体内流动的液体,我们体内产生的暖热即是火大,风大是我们呼吸时所需要的元素,而我们体内的空性即是空大。在我们尚未了悟五大的清净本质时,五大只是我们身体里面的五种元素。当了悟了五大的清净相时,我们就证悟到了五方佛的眷属——五方佛母的境地。清净了地大时,我们就证入了不动佛的眷属——给玛的境界;清净了水大时,就证入了宝生佛的眷属——那玛基的境界;清净了火大时,就可证得那札卡嫫——也就是阿弥陀佛的眷属的境界;了悟了风大时,即可成就不空成就佛的眷属——丹企卓玛的境界;了悟了空大时,即可成就毗卢庶那佛的眷属——宁初玛的境界。由于我们自身体内都具有五蕴及五大,所以每个人,不论男性或女性,都能证悟成就。两性恒常结合一起不分,就如同五蕴和五大一样,在唐卡上,常以两性合一的象徵方式来表达。

  无可比拟的金刚乘法教,并没有在小乘或菩萨乘(大乘)的教法中出现。此法教之所以殊胜,是因为它不论性别,可以使行者在一生中即达成就。因此,此教法只授予那些意志坚定、精进勤勉、诚心虔诚的人来修持。但是,如果没有精神上法友,例如:上师、导师、引导者等之善巧指导,也是无法成就的。

  要记住:每个人都已是本然开悟的了,只是我们有责任去发展这种修行的热诚。例如:无始以来,天空即已存在,而此虚空是空荡无边的。过去鉴于科技尚未发达,所以没有飞机,现在则由于科技高度开发的成果,而有了很多飞机,我们可以很快的从世界的这个角落旅游到其它地方。我们就是这样利用空间的,事实上,这个空间以前就已存在,但由于人类还未准备好,科技还不够发达的缘故,所以无法使用它。同样地,无始以来至今,我们都具足了五蕴和五大,以及其真实的本性,此即五方佛父和佛母的化现。如果我们无法了悟此点,即使拼命的修法,也只能继续在轮回中受苦。否则,不论男女,如果努力精进修持,都绝对能利用五蕴和五大来证悟成佛的。

  噶举传承始于帝洛巴祖师,他由金刚总持直接得到法承。但由更深的层面来说,帝洛巴是经由智慧空行母得到这些教法的。在金刚总持与帝洛巴之间传达的是智慧空行母,她担任桥梁的工作,将教法承遁下去,如此,法教才能在世间弘扬。密续的高深法教是由空行母净土传来的,以空行母的语言传给这位高度的证悟者帝洛巴,而仅有在这样之后,我们的世界才有了密法。

  事实上,一般高深如大手印的原始法教,教是保存在空行净土的。另外,大家知道在噶举传承里有一些支派,例如:香巴噶举和噶玛噶举。在这些派别里,有两位女性是甚深密法的根源,传承也是在她们的教法下建立起来的,一是香巴噶举的尼古玛空行母,另一是噶玛噶举的苏卡悉地。她们两位都不是由空行净土直接下降,而是化身于印度,真的出生在人道里的。

  藏密佛教四大教派之一的萨迦派,其法教的根源来自勃哇巴,他是八十大成就者的其中之一。这位大成就者是如何取得密法的?他是由巴契囖竹取得空行密法的。巴契囖竹的密法非常殊胜,可以让一个人在刹那间便完全证悟。此种证悟的速度由勃哇巴取得教法的方式便可看出,这是一个不平凡的动人故事。当勃哇巴向巴契囖竹空行母请求给予这样的一个教法时,她实际上是把他吸进了右鼻孔,让他进入她的体内。当他到达她的头部时,便得到了身灌顶;到达喉咙时,得到了语灌顶;在心的部位,得到了意灌顶;到了肚齐时,得到了知识和功德的灌顶;当他由她的生殖输出来时,便接受到了整个的事业灌顶。因此,在一个吸气之间,他得到了身、口、意、知识和事业五个藻顶,也接受到了完整的教法。只有在上师是空行母,而弟子非常虔诚时,如此殊胜的法教才能这样传授。这两种条件要配合,法教才能完整的授与。

  过去有很多空行母来到这世间,以下是众多例子中的一个。在西藏,很多国王藉着落实佛法来照顾人民,其中之一是松赞干布。他娶了两位皇后,一来自尼泊尔,另一来自中国。在他临终时,松赞干布实际上是融入了观音菩萨的心中,两位后妃也同时化光与观音菩萨合一。这是非常不可思议的,每个人都来自不同的国家 ——国王是西藏人,皇后则分别是尼国与中国人,但证悟是没有分别的。在松赞干布王与二位皇后与观音菩萨融入合一时,他的宰相、皇宫内和全国的人都哭泣了起来,他们希望西藏人民能继续享有安定和快乐。接着,国王由菩萨的心轮,另外,两位皇后由菩萨的胸部显现出来,劝宰相和人民不要担忧,因为他们会永远保护一切生灵——他们这样向大家保证着。所以,即使我们生来是凡人,也可因努力和诚心达到最高证悟,而不必妄自菲薄。

  翻开西藏历史,上面记载着松赞干布国王首先娶了尼泊尔公主,后来又娶了中国公主,因此,两位后妃之间常生嫉妒与不合。尼国公主由于先嫁过来,因此,嫉妒心较强。不过,后来经由修行,两位公主都征服了她们的烦恼障,事实上,由于她们的虔诚,结果终与观音菩萨融入合一。

  这也把我们带回了老问题,男性与女性在修行的实修与证果上是否是相等的?松赞干布国王藉由他修行证果的力量与观音合一,同样地,两位虔诚热切修行的皇后,也终与观音融合。如果男性优越,而女性拙劣的话,她们两位便不可能成就这些,可见男女两性都同等的能得到精进和修行的成果的,这里是一个明显的证明。这个事实本身就可以扫除我们关于男女是否有同等能力达究竟成就的疑惑。

  只要我们能接受到正法,则无论我们多平凡,都能有机会完全了悟。如在以前的开示中我曾提到的,帝洛巴曾下到一个村庄,和一户人家同住。他的女房东卖酒,本身又是妓女。当帝洛巴要离开时,她正在磨芝麻粉。此时,帝洛巴展现他的神通力,腾飞跃上七颗椰树高度(约等于三百英尺)的空中,并停在那里。一向对他尖苛残暴的房东,了解到自己是如何卑劣的对待一位大证悟者,因此深觉懊悔。她马上深深悔悟地向帝洛巴顶了一个礼,并忏悔自己过去所造的一切恶行。接着帝洛巴用举例的方式唱了一首《金刚诗歌》,让一般人都能了解。歌是这样唱的:“芝麻能制油,但你若就这样把它搁着,也榨不出油来,你一定要把它磨碎。当你这样做,把芝麻磨碎时,藉着你辛苦工作的力量,便能将油从芝麻中挤出来。同样的……”帝洛巴说:“一切众生都具佛性——能开悟成佛的种子与能力。不过,我们自身所拥有的这个证悟的特质,也就是无饰任运的明觉,并不会就此带领我们达到完全的了悟,就像芝麻子若不在臼里经过捣研,也不会生出油来一样。本具佛性的众生,必须遇到具德的精神导师,才能得到法教,知道如何发展佛性。之后,经过刻苦的修行,才能达到完全的觉悟。”当帝洛巴唱完了歌,他的女房东便马上开悟了,后来成为一名瑜伽女。

  因此,于此我要再一次强调,一个普通的人也能快速的觉悟,就像帝洛巴一样,我们应有信心。若我们能遇到具德的上师,自己也有正确的发心,便永远都有机会开悟。

  下一个是有关玛尔巴大译师的故事。根据他的生平故事,他曾数次来回西藏印度间寻求灌顶、教法和上师的指导。在那时,一趟西藏印度的旅程是极为危险、攸关生死大事的,由此可见玛尔巴对他上师的虔诚了。

  玛尔巴的妻子达媚玛没有经历到像玛尔巴所吃过的苦头,但她由玛尔巴处得到教法,并依其指导非常精进的修行。玛尔巴死时,他妻子的身体化光,融入了玛尔巴的心,与其合一。她也是生在与玛尔巴不同地方的一个平凡人,上有父母。玛尔巴死后,身体保存了下来,但她的没有——身体任何部位都没留下。这本身显示出了一个完全了悟的徵兆,而这也是一个精进修行的成果。

  通常,当我们翻阅过去的悟者、大成就者以及空行母的传记时,都能受到启示,只不过我们都对自己没信心,认为无法达到同等的证果。我们总认为这些悟者是过去一些已悟的佛菩萨的化身,因此,能成就是当然耳。拿他们的特质与我们的相比,我们总觉自己与他们的相去甚远,根本生不起欲与他们同等证悟的欲望和信心。我们可以由两个有意思的角度来看这个想法。密勒日巴传授学生一些密续的教法后,他的学生说:“你是一个不凡的人,当然这样的成就对你是可以的,但我们只是平凡的众生,我们没法子办到。”密勒日巴回答道:“对于这事的回答,我们可由两个角度来看,首先,你们将我视为是一个尊贵的人,这样很好,这绝对是个 ‘圣观’。但从另一个角度来说,你们看低了密法,因为,如你真正相信密续法教,便知没有所谓不凡的人。任何人只要修持应用正确的密续教法,本身一定都能开悟。只有不信任密法效益性的人,才可能看轻它。”因此,我们不要觉得能力不足,无法获得开悟;相反地,在读了一些有关成就者的生平传记后,更应感觉自己也有同等能力达到与他们的境界。

  依据莲花生大士的传记来看,莲师受藏王赤松德真之邀到藏地弘扬佛法而赤松德真的妻子希措嘉(由名字便知是一位空行母),就在国王为她提供了一个学习佛法的因缘下,与其他二十七人,经莲师的教导,达到了最高的证悟。

佛说为度化众生菩萨也会示现妻子恩爱相

  山西双林寺千手千眼观世音菩萨

  【佛经原文】善男子!菩萨变化示现世间非爱为本,但以慈悲令彼舍爱,假诸贪欲而入生死。若诸末世一切众生能舍诸欲,及除憎爱永断轮回,勤求如来圆觉境界,于清净心便得开悟。——《圆觉经》

  【经文解释】佛说这些是以防有的人会怀疑,菩萨来到这个世间利益众生,示现有父母妻子,是不是因爱欲而来呢?所以佛告诉,在家菩萨示现有夫妻关系,示现种种的世间恩爱等,但这些并不是以父母的爱欲为根本。人都是因为淫欲染污心而投生、不断的轮回,而菩萨不是这样,菩萨是以慈悲的愿力再来,为教化众生远离贪欲而来,为怜愍众生而假借贪欲来到这个世间,他了解生老病死的根源是爱欲,他有大智慧,怎么会贪着这种东西呢?欲爱是一种迷惑颠倒迷,而且是轮回的根本。末世的一切众生,如果想要永断轮回根本,勤求如来圆觉境界,就需要舍欲除爱,令心清净,心既清净,便得开悟。

  【佛经介绍】《圆觉经》,唐代罽宾沙门佛陀多罗译,具名《大方广圆觉修多罗了义经》,是唐、宋、明以来教(贤首、天台)、禅各宗盛行讲习的经典。主要内容是释迦牟尼佛回答文殊菩萨、普贤菩萨、普眼菩萨、金刚藏菩萨、弥勒菩萨、清净慧菩萨、威德自在菩萨、辩音菩萨、净诸业障菩萨、普觉菩萨、圆觉菩萨和贤善首菩萨就有关修行菩萨道所提出的问题,以长行和偈颂形式宣说如来圆觉的妙理和方法。此经在《开元释教录》中被列于大乘“修多罗藏”,后收入《华严部》。

太可怕了,必须在无常到来之前掌握命运

  业力不容易改变,烦恼不容易降伏,无始劫以来的习气更不容易对治。当我们遇到对境、遇到违缘的时候,如果还和凡夫一模一样,没有一点儿正知正见,没有一点儿智慧,那么到临终的时候,大势已去,你就无法掌握命运,无法改变命运。这样,我们学修就失去意义了。所以,大家必须深入,再深入,用心,再用心!

  我们现在听闻佛法,也许对世间的贪恋和执着减轻了很多,但这是暂时的。这种偶尔的善念、偶尔的出离心都是不可靠的。若要在相续中生起稳固的出离心,彻底断掉对世间的贪恋,就要用心把因果不虚、轮回过患所有的内容都融入自己的相续中,落实到实际行动上。

  什么叫造恶业?以贪嗔痴所做的一切都是恶,这是小乘、大乘,显宗、密宗共同承认的善恶标准。你自己对照对照,有没有以贪嗔痴造业?若是你造业了,第一不会浪费,第二自作自受。“纵经百千劫,所作业不亡。”业是不会浪费的,自己造下的业,自己要承受果报,不能由别人来代替。造恶业了只有三个去处:地狱道、饿鬼道、旁生道。

  不用说无始劫以来,不用说过去世中,就说今生今世,你以贪嗔痴所造的恶业不计其数,这些恶业的果报只能成熟在地狱道、饿鬼道、旁生道里,但是很多人没有一点儿恐惧感、急迫感,还在散乱懈怠。我们以前无数次地感受过的那些痛苦,你是还想再次感受,还是真的不想再次感受?你还在贪恋,还在执着,还在造业,就说明你还没有明白轮回过患,更没有生起厌离心,把佛所讲的因果轮回都当成故事听了。

  人随时都会死。你今天还在庄严舒适的坛城里修法,也许明天就在炽热的铁屋里感受着地狱的痛苦;你今天还在这里享用佛法甘露,也许明天就在饿鬼道里感受饥渴的痛苦;你今天还能与同修道友一起听闻正法,也许明天就在旁生道里感受着互相吞噬或残杀的痛苦。明天会怎样都是不确定的,所以大家应该有紧迫感,分秒必争地学修佛法。

阿弥陀佛圣诞节 我们真正应该过的圣诞节

  圣诞,顾名思义为圣人的诞辰。世界三大宗教,我国儒家、道教都有自己的创教圣人,因此也就都有自己的圣诞纪念日。但是,由于种种原因,今天绝大多数人唯知每年公历十二月的耶稣圣诞节,而且一般只是借此由头吃喝玩乐而已,并未真能借此节日良机净化身心,非常可惜。佛教自传入中国近两千年来,已成为中国传统文化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佛教中有佛菩萨的圣诞纪念日,从影响的深远性和普及性,笔者觉得有一个佛诞节很值得我们中国人过,那就是每年农历十一月十七日的阿弥陀佛圣诞节。

  按照佛经来讲,阿弥陀佛是西方极乐世界的教主。他在成佛之前作为法藏菩萨发了四十八条大愿,建立庄严清净的西方净土,接引十方念佛的众生往生。阿弥陀佛与我国十分有缘,多次化身来度化众生,如唐代的善导和尚,宋代的永明延寿大师,永明延寿禅师既是禅宗祖师,又是净土宗第六位祖师,著书很多,修行极高,在佛教历史上公认为阿弥陀佛的化身,因此后世以他的生日农历十一月十七日作为阿弥陀佛的圣诞纪念日。他的法号永明对应无量光,延寿对应无量寿,恰好是阿弥陀佛名号的意思。

  一,佛教徒为什么要过阿弥陀佛圣诞节?

  阿弥陀佛是大乘佛教的共同指归。

  往生西方极乐世界是大乘佛教各个宗派共同的归宿。据《阿弥陀佛圣典》不完全统计,大藏经中有211部佛经谈到阿弥陀佛及其极乐世界。阿弥陀佛极乐世界代表人类对于幸福美满人生的期盼和对人生终极价值的最高追求。

  阿弥陀佛是佛教最普遍的信仰。阿弥陀佛念佛法门由于其易行道的特点,适合上中下所有根器的人修学,几乎成为佛教信仰者绝大多数人选择的修行法门,修行其他宗派的人也必然选择将功德回向临终往生西方极乐世界。

  二,普通人为什么要过阿弥陀佛圣诞节?

  阿弥陀佛与中国人太有缘分。

  自唐代善导大师提倡口称南无阿弥陀佛名号的修行方式以来,上至达官贵人,下至贩夫走卒无不都会称念南无阿弥陀佛,形成了“家家弥陀佛,户户观世音”的文化现象。不论是遇到高兴的事情还是遇到悲伤的事情,人们都会自然而然脱口而出一句“阿弥陀佛”。慈悲恻隐是阿弥陀佛,救苦救难是阿弥陀佛,因果报应是阿弥陀佛,赐福施恩是阿弥陀佛。

  念阿弥陀佛最吉祥。

  古人将念佛的功德利益总结归纳为以下十种:一、常得一切天神隐形守护;二、常得一切菩萨常随守护;三、常得诸佛昼夜护念,阿弥陀佛常放光明,摄受此人;四、念佛之人,光明烛身,四十里之遥。一切恶鬼,皆不能害;一切蛇龙毒药,悉皆不受。五、水火冤贼,刀箭牢狱,横死枉生,悉皆不受。六、先所作业,悉皆消灭。所杀冤命,彼蒙解脱,更无执对。七、夜梦正直,或梦见阿弥陀佛胜妙色像。八、心常欢喜,颜色光泽,气力充盛,所作吉利。九、常为一切世间人民恭敬、喜欢、礼拜。十、临命终时,心无怖畏,正念现前,得见阿弥陀佛与诸圣众,持金莲花,接引往生西方极乐世界。总之,阿弥陀佛与我们同在,现生平安快乐,临终往生净土。

  所以,无论信不信佛,中国人都应该过阿弥陀佛圣诞节,都应该以“阿弥陀佛”来打招呼。一声阿弥陀佛就是祝您“智慧无量、健康长寿!”

  三,怎么过阿弥陀佛圣诞节?

  过阿弥陀佛圣诞节,最重要的当然是念阿弥陀佛圣号,阿弥陀佛具备无限慈悲和智慧,大家见面就彼此以“南无阿弥陀佛”,或者“阿弥陀佛”相互问候。同时,向阿弥陀佛导师学习,福慧双修,过一个有意义的阿弥陀佛圣诞节。丰厚的佛教文化资源可以给我们提供丰富多彩的过节形式,例如:

  1、去孤儿院、养老院、福利院送去温暖,慰问贫困伤残者,给他们送去阿弥陀佛的光明和祝福。

  2、放生护生。众生平等,都有佛性。阿弥陀佛圣诞节不仅是佛子们的节日,是所有人类的节日,而且也是一切众生的节日。随缘放生,培养慈悲心。可以救护伤害的流浪动物,领养无人照顾的流浪动物。

  3、吃素奉斋。阿弥陀佛圣诞节这天,我们大家一定要把慈悲的精神体现在饮食上,一定要吃素,远离屠杀和血腥。大家可以在家吃素食,可以去素餐馆吃素,还可以去素餐馆奉斋放生,就是自己出钱多买几份素食,送给他人品尝素食,帮助推广素食,既是献一份爱心,更是推广动物保护。

  4、礼佛念佛为父母和亲属祈愿增长智慧和寿命。礼佛念佛祈愿去世亲人往生净土常享安乐。

  5、到寺院中或者在自己家中拜佛、诵经、禅坐、修观、抄经,让自己的心灵多一份宁静、清净,少一点浮躁和污染;

  6、好友相聚举行阿弥陀佛茶会,静静地泡上一壶茶,去参悟那茶禅一味。

  总之,阿弥陀佛圣诞节,应该是一个远离商业喧嚣,回归心灵的节日,是一个长养慈悲,开启智慧的节日。这样的节日,我们早就该好好庆祝了。愿大家都来南无阿弥陀佛,愿大家都智慧增长、健康长寿!

意志力不敌业力,强戒邪淫失败的原因

  很多人知道了邪淫的危害,也加入戒邪淫的队伍,但总是反复破戒,关键原因在哪里?

  二战时,有两个国家:德国日本,德国叫德意志,日本有武士道。二战时期他们的意志力确实非常强,但是意志力不敌业力。开始时靠顽强的毅力也取得一定的战果,但后来就不行了,前面种下的恶因,开始逐渐成熟开花结果了,越到后面越不行,以至于最终全面奔溃,彻底无招架之力。顽强的意志,先进的武器,最终都要败于业力。

  德日投降,他们失败不是在于意志精神不够坚强,相反他们意志力都高度坚定,但是杀业各种恶业种子全面成熟,又是非正义的战争,邪不胜正!前面种下的恶因势力逐步成熟,再强的意志力决心也不敌业力!在这里呵斥一下非正义的战争,祈求世界和平!

  戒邪淫的人,戒色之前已经种下的种子,打个比喻,前面种下了1000颗种子,这些种子每时每刻不停的生长,到了一定的时候开花,再到一定的时候结果,今年开花结果50颗,明年又开花结果50颗。不停有新的种子开花结果,随着时间的推移,将有更多的种子开花结果。而且前面结出来的果,果实里又有新的种子,后面又有种子不停生长成熟,就这样没多久整片田地都是这些花果。

  这是增长的业,以前有重邪淫业者,过去邪淫产生的业力推动他再次邪淫,仅仅靠意志力决心是不足以对抗这种力量。

  因为作的时间长,次数多,作的时候欢喜心无悔心,就成了“定业”,这种定业非常难以消除。

  首先要停止这种增长业,但是种子数量太多,力量太大,不是一下子就能马上停下来。每一颗开花结果的种子,源头都是邪淫造成的。邪淫不是简单的一种行为,邪淫时一定有心念意识,思维情感感受。“心”造的罪,还要“心”来灭。要拔除邪淫种子,要生起惭愧心,羞耻心,忏悔心。

  这些“心”一生起,思想情感也会不同,也会生出正念正思维,纠正过去业力增长的方向。每个人先天都带有一些恶业,同样也带有一些善业,向善向恶,决定权在于自己。方向一定要把它纠正过来。

  那么恶的定业还非常强大,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要常常生起忏悔心,停止这种增长业,纠正方向。因为过去恶的种子非常多非常坚固,一大意就会又让它增长了。

  因为过去邪淫非常严重,所以感召周围的人事物都是同类相聚。在你戒色初期,会有很多人告诉你,邪淫是无害的,人都是这样的,各种环境因素出门很容易遇到邪淫场所,还有很多不清静的人事物,你不要被他们所转。那是你之前种下邪淫的种子在生长,不会马上停止。甚至到了中期后期,时不时还有一些邪淫种子冒出来,不要被他们被邪淫境界所转。

  既然恶有恶的定业,那么善也有善的定业。除了忏悔心,还要修善的定业。

  过去常常作,作的是恶的定业。现在要修善的定业。方法也一样,常常作,作的时间长,次数多,欢喜心去作,让业成为善的定业,果报不求自来。善的定业决定带来乐果,恶的定业也决定带来苦果。

  一切善法都可以去修,不过对于戒邪淫者,最好以:放生,念佛为好。放生首先保平安,念佛常常念,念的时间久,次数多,让他成为善的定业。将来果报善报决定不求自来。

  不要在用蛮力戒了,没什么力量可以对抗业力,老实反省忏悔,修善法。你意志力再强,不修忏悔不修善法,一样要失败。特别是戒色初期,一旦决定开始持戒,你就要知道自己面临的是过去已经造下的非常坚固的定业,邪淫定业力量非常强大,戒色初期必须要勇猛精进做好忏悔修善两项功课,稍一懒惰,邪淫恶势力就会重新反扑,要有持久心,精进心。

水有十一德,您知道吗?

  我们做人应该向水学习,因为水具备人类值得学习的十一种特质,分别为清净、透明、恒顺、原则、谦逊、包容、调和、毅力、勇气、利生和平等。

  水的本质是清净,人的本质也是清净的。水犹如我们的清净心,烦恼污垢的沙石本来就未曾污染过水的本身。

  水具备透明的特质,心的本质也是透明与光明。犹如镜面能映照万物,水晶能折射各色光芒。

  水随顺不同的器皿显现为不同的形态,遇方则方,遇圆则圆。修证道德的人也如此,遇到善人时以善的方法来引导,遇到恶人时以恶人接受的方式来度化。

  水虽然遇方则方,遇圆则圆,但却不会变成器皿,不会改变水自身的本质。同样的道理,修证道德的人能恒顺一切众生,但绝不会改变自己的原则;无论水处于任何形态:固体、气体或液体,水的本质绝不会被改变,同样的,无论我们处于顺境还是逆境,永远不变的是佛法的真理。

  水虽然是生命之根,诸宝之源,但经常往低处流,在最低处汇集。同样的道理,具有修证道德的人也常常会低调和谦逊。越有修养之人,越会低调;越有内涵之人,越会谦虚。因谦虚好学而成为有内涵的人。就像成熟的麦穗低着头,而空麦穗却昂着首。

  水遇到阻挡物并不会争锋相对,而是绕道而流。包容和宽恕的人就像水一样,既不计较,也不争论。以善巧智慧,不伤害众生的方式来完成自己的目标。

  万物因水的存在而汇聚融合。譬如石灰石、粘土和铁矿粉是三种不同的事物,因为水的调和而融合为水泥。由于水的存在,它们三种才有可能按比例调和而成。同样的道理,由于爱心的存在,才有可能人与人之间、人与动物之间、人与社会之间、人与大自然之间和谐相处、充满和平。

  水具备非常大的毅力,每一个滴水滴到坚毅的石头上的时候,久而久之连石头都穿透,这就是所谓的滴水穿石。我们人类也应该有毅力,做任何事情时候,无论如何,要做到坚持,并成功为止。

  无论前方是悬崖还是坎坷,水都毫无犹疑地勇往向前形成瀑布、江河与大海。人也应该具备勇气,在人生的路途上无论遇到挫折还是逆缘,都应该毅然决然地面对、挑战、接受以及转化,最终就像流水融入大海一般,一切的逆缘和障碍转化为顺缘,并战胜一切。

  水的存在就是利益。没有水,人和动物无法生存; 没有水,花草树木无法生长、发芽、结果。人、动物、一切生命,大自然的一切万物都离不开水的滋养。

  水德(十一)、平等

  无分美丑善恶,芸芸众生都平等得到水的滋润。无分高低凹凸,自然环境都平等得到水的滋养。所以水对芸芸众生和自然环境的利益是平等的。

  一切供养当中法供养为最。十方一切诸佛如来,用什么方法供养阿弥陀佛呢?极力的赞叹、宣扬,劝一切众生往生西方极乐世界,这就是一切诸佛对阿弥陀佛的真实供养。

  “只要”你听到佛的名号,只要你见到佛像,不论是彩画的像或者是泥塑木雕的佛像,只要你见到像,听到佛的名号,你跟佛就有缘,佛就护念你。“不论有心无心”,无心是偶然的,也不论你信不信。有些人,特别是信仰其他宗教的,看到佛像,听到佛的名号,他决定不相信,甚至于还毁谤,说这是迷信。你说它迷信,但是佛还会保佑你,不可思议!

  所以,我们这些佛弟子就有义务造佛像!

  这个念佛机不疲不厌二十四小时都在念佛。佛号播放出来,只要人听了,就是讲,不管他信不信,不管他有心无心,统统都种了佛种子,统统都与阿弥陀佛有缘了。看到南无阿弥陀佛这六个字,眼睛看进去了,也有缘。有缘的都要得度。他信很好,不信也好。不信怎么样呢?“阿弥陀佛”,他听进去了,八识田中种子种进去了,这一生不信不能往生,总有一天这个种子起现行,他的缘成熟了,还是这个种子的力量,帮助他发愿念佛得生净土。他将来往生那个因,是我们给他种的。

  所以应当到处劝人念佛,劝人求生净土,自己更要做一个很好的榜样。将来往生,自在往生,预知时至,没有病苦。往生的时候最好开一个往生大会,招待记者,这大家不都相信了吗?把握着机会,把佛法介绍给一切大众。我们果然能这样做,求愿往生必定得生。

八百年来长盛不衰的家族,为了子孙后代一定要看看

  范仲淹(989-1052年),字希文,北宋著名的政治家、思想家、军事家、文学家、教育家,世称“范文正公”。著有《范文正公文集》。

  天理莫违,为人不易。居家莫逸,民生在勤。

  祖德莫烬,创业艰难。家庭莫偏,易起寡端。

  闻电莫怕,不做恶事。奴婢莫凌,一样是人。

  兄弟莫欺,同气连枝。钱财莫轻,勤苦得来。

  妇言莫听,明理者少。时风莫趋,易入下流。

  交友莫滥,须要识人。饮酒莫狂,伤身之物。

  耕读莫懒,起家之本。奢华莫学,自取贫穷。

  妄想莫起,想亦无益。美色莫迷,报应甚速。

  待人莫刻,一个恕字。作事莫霸,众怒难犯。

  女色莫溺,汝心安乎。淫书莫看,譬如吃砒。

  立身莫歪,子孙看样。果报莫疑,眼前悟出。

  降惊莫损,及早回头。淫念莫萌,怕有报应。

  暗室莫愧,君子独慎。国法莫玩,政令森严。

  祖宗莫忘,子孙有用。父母莫忤,身从何来。

  子弟莫纵,害他一世。故旧莫疏,祖父之交。

  邻里莫绝,互相照应。本业莫抛,所靠何事。

  匪人莫近,容易伤生。正人莫远,急难可靠。

  非分莫做,受辱惹祸。官司莫打,赢也是空。

  盘算莫凶,食报子孙。意气莫使,后悔何及。

  贫穷莫怨,小富由勤。童年莫荡,蒙以养正。

  淫事莫藏,害尔子孙。言语其尖,可以折福。

  讼事莫管,害人不浅。杀生莫多,也足一命。

  富贵莫羡,积德悠久。贫苦莫轻,你想当初。

  字纸莫弃,世间之宝。五谷莫贱,养命之原。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这是宋朝名相范仲淹的名言,也古往今来无数知识分子的座右铭。范仲淹出身非常清寒,年轻时极穷,生活艰难,心想将来若能出人头地,定要救济贫苦者。后来当了宰相,便把俸禄拿出来购置义田,给贫穷无田地者耕作。

  范仲淹年轻时念书没有东西吃。在寺庙里念书,每一天煮一锅粥(我们现在称稀饭),把粥划成四格,每餐吃一块,过这样贫困的生活。

  到以后发达了,做了宰相,一人之下万人之上。他的生活方式还是保持从前穷秀才的生活,没有改变多少,只是小幅度的调整。

  有一次在苏州买屋居住,一位风水先生盛赞此屋,风水极佳,后代必出公卿。范仲淹心想,既然此屋风水能使后代显贵不如改为学堂,让苏州城百姓的子弟入学,将来众人的子弟都能贤达显贵,较之自己一家的子弟显贵,岂不是更为有益吗?于是立刻把住宅捐出来,改作学堂。实践了年青穷苦时念念利益众生的宿愿。

  他收入多,就想到很多贫苦的人。把他的收入用来救济那些贫苦的人。看他的传记,得知他曾养活三百多家。一个人的收入养活了三百多家,你就晓得他自己也只能糊口而已。如果过得很富裕,他哪有能力养活三百多家。这是我们中国人中的大贤。

  不久范仲淹四个儿子长大成人,均聪颖非凡德才兼备,分别官至宰相、公卿、侍郎,范家的曾孙都贤显贵,绵延不绝,至今已八百年了,苏州一带范氏后人依然兴旺。范仲淹善心为他人谋福利,而牺牲自己的利益,其功德是无法估量的。而上天回报给范氏子孙的福禄,是范仲淹当时所付出的几十倍、几百倍。

  范仲淹毫无利己之心,播下了意想不到的善种,八百年来不断地开花结果,无意之中为子孙万代谋福利,成为行善的典范,受世人的敬仰赞颂。

  他的子子孙孙一直到民国初年都不衰,这是他培育百世之德,才有百世的子孙保之。中国历史上大福大贤之人,第一个是孔夫子,第二个是范仲淹。

  范家八百年不衰,都是积德积得厚,真正修行,真做!能够把自己的福报分给别人去享受,这是大福报。福报不要享尽了,分给别人享,后福就无穷了。

  一直到民国初年时,范家的子孙都能守住家风,都很好。在中国历史上像这样有大德的人家不多。

  所以,世人若要为子孙谋福利的话,范仲淹的善行值得效法。

  由此可知,断恶修善,积功累德,才是人生第一大事。

  佛法一定要以固有文化為基础,才能够建立,因為文化是根本的根本。这种文化的复兴工作,是大家看不到的,所以要能够捨弃名闻利养,默默去做,这的确是一项真正伟大、了不起的事业。

  一、从前所作种种罪过,轻者立即消灭,重者亦得转轻:

  贪瞋痴,为造孽种子。身口意,为作恶机关。清夜自检,此生所犯者,已多不可计。若合多生所犯者言之,所造罪业,多于寒地之冰山。能勿骇惧。虽然,罪性本空,苟一动赎罪心机,誓愿流通圣经,庄严佛像,罪恶冰山,一遇慧日,有不消灭于无形者乎。

  二、常得吉神拥护。一切瘟疫水火寇盗刀兵牢狱之灾,悉皆不受:

  人间种种恶报,无往而非,多生恶业所感。一念之善,力可回天。修行善业,而从最方便易行之印造经像之殊胜功德上作去。其感动吉神,而蒙护卫,此中实有相互获益之关系,盖神道天道,自佛法言之,均为夙业所驱,未脱长劫轮转之苦因。所以如来说法,常有无数天神,恭敬拥护。阿难集经,四大天王,为之捧案。印造经像,为诸天龙神非常欢喜之事。以此功德,而感吉神,常为拥护。终此报身,离诸灾厄。宜也,非幸也。

  三、夙生怨对,咸蒙法益,而得解脱。永免寻仇报复之苦:

  人间一切争持嫉妒诈欺诬陷掠夺残杀等种种构怨行为,莫不起因于自私自利之一念。佛法以破除我执,为救苦雪难第一工程。印造经像,普益人间,为不可思议之法施功德,所及至广。法雨一滴,熄灭多生怨对之瞋火而有余。化仇而为恩,转祸而为福。其权何尝不操之自我也。

  四、夜叉恶鬼,不能侵犯。毒蛇饿虎,不能为害:

  悭贪丑行,为堕落鬼道之深因。瞋火无明,为降作毒虫之徵兆。结怨多生,寻仇百劫。恶缘未熟,任尔逍遥。时会已来,凭谁解救。鬼魅相侵,虎蛇见逼。孽由自作,事非偶然。修士惕之。印造经像,豫行忏罪。于是纵有恶缘,悉皆消释。倘临险地,胥化坦途矣。

  五、心得安慰,日无险事,夜无恶梦。颜色光泽,气力充盛,所作吉利:

  尘世多众,十之七八,在惊忧疑闷懊怨痛苦中。吾人一生,十之七八,在惊忧疑闷懊怨痛苦中。盖为我计者,我以外各各皆立于敌对之地位。孤与众抗,危孰甚焉。况乎欲心难餍,有如深谷。无事自扰,不风亦波。此所以形为罪薮,身为苦本也。佛法善灭诸苦本。彼印造经像者,或以亲沾法味而开明,或则暗受加被而通利。诸障雪消,心安神怡。润及色身,有断然者。

  六、至心奉法,虽无希求,自然衣食丰足,家庭和睦,福寿绵长:

  至人行事,所见独真。事机一至,急起直追作去。无顾虑,无希求。发心至真切,用力至肫挚,自然成就至超卓。印造经像之事,以如是肫切恳挚,至诚格天,至心奉法之人为之,虽不计功德,而所得功德,实无限量。即仅就其人所得一部分之世间福言之,自然一一具足,而无少欠缺。苟或有人,心存希望,而始行善。发心不真切,结果即微薄。可决言焉。虽然。一念之善,一文之细,皆不虚弃,皆有无量胜果。譬之粒谷播于肥地,一传化百,五传而后得百万兆。作宏法功德者,乌可无此大计,无此决心哉。

  无边胜福,即缔造于此日印造经像,宏法利生之一真心中矣。普愿现在未来一切有缘,善觅福田,善结胜缘。勿任妙用现前之大好光阴,如滔滔逝水之在眼前足底飞过也。

相貌好是先天福报,后天养成,因缘得福

  任何福报都有其必然的成因,就像财富来自施舍,尊贵来自谦恭一样,美丽的容顏来自柔和善良的性情。

  人到中年以后,就显现出现世性格影响所致的面相了。

  宽厚的人多半一脸福相,性情柔和的人面相柔和美丽。

  性格格外粗暴的人,总是一脸的凶相;许多品行不太好的中老年妇女,往往一脸的刻薄相,这就是所谓的薄命相、剋夫相

  实际上不是生就的相貌,而是长期的心与行为的修炼在脸上的投影,这些相貌也在预示著其未来的命运。

  相术也就是一种经验积累,相由心生,由脸观心,由心知未来。

  那么幼年与少年、青年时期相貌的成因是什么?

  相貌特征与父母的遗传因素有关,脸型身材与稟受的先天之气有关,漂亮程度是前一生带来的习气所致。

  人的前半生是活在前世的影响之下,下半生更多地活在前半生的影响之下。

  所以说,人到中年以后,要对自己的脸负责任。

  慈悲心也是一个特别重要的因素。

  比较有爱心的人,往往从内而外散发出一种过人的光华,让人越看越顺眼,越来越喜欢与其接触。

  而过于自私、狡猾、计较的人是很不耐看的,甚至丑陋。即使侥倖生得姣好的容貌,也会在脸上逐渐显现出一些不招人喜欢的地方,比如面无和气,仅是「第一眼顺眼」,稍多接触就毫无吸引力了。

  请相信相貌是能逐步改变,尤其是美好的相貌是会由内而外散发出一种吸引力,让见者不知不觉心生倾慕。

  很多时候,美丽与否是从看到的人心里生出来的,「情人眼里出西施」就是这个道理。所以,若要相貌美,先要心灵美

  一、心甘情愿吃亏的人,终究吃不了亏。

  能吃亏的人,人缘必然好,人缘好的人,机会自然多。

  人的一生,能抓住一两次机会,足矣!

  二、爱占便宜的人,终究占不了便宜,捡到一棵草,失去一片森林。

  你看那些一到买单就上厕所或钱包半天掏不出来的聪明人,基本上都没啥成就。

  三、心眼小的人,天地大不了。

  朋友聚会时,三句话不离自己和自家的人,是蜗牛转世,内心空虚、自私。心里只有自家的事,其他的事慢慢也就与他无关。

  四、只有惜缘才能续缘。

  在人生的路上,我们会遇到很多人,其实有缘才能相聚,亲人多半是前世的好友,好友多半是前世的亲人,给你带来烦恼的,多半是你前世伤害过的。因此切记!!善待身边的亲人,关心身边的朋友,宽恕那些伤害你的人。这就是因果。

  五、心中无缺叫富,被人需要叫贵。快乐不是一种性格,而是一种能力。

  六、解决烦恼的最佳办法,就是忘掉烦恼。

  七、笑看风云淡,坐对云起时。

  不争就是慈悲,不辩就是智慧,不闻就是清净,不看就是自在,原谅就是解脱,知足就是放下。

  八、不乱于心,不困于情,不畏将来,不念过往。

  九、今生注定我们什么也带不走,那就活在当下、笑在当下、悟在当下吧!

一个本来短命无福之人,就因为尽心做好事了,他转变命运

  「祸福相倚」,这个很有味道。福气来了,生贪着,然后享受之后又放纵,祸就跟着来了。但是是祸来了,可是不怨天、不尤人,还能够忏悔自己,去改过,那大福也就跟着来了。「自召」啊,它是可以转的。

  所以清朝,在崇明这个地方,有一个人士叫做黄永爵先生,他给人家算命,差不多六十岁,寿命就到了。结果他刚好有一次看到海上有一条船要翻了,他赶紧出十两银子,请渔船赶紧去救人,救了十多条命。结果后来,他又遇到那个算命先生了,那算命先生就说,「哇,你现在脸上阴鸷纹越来越多了,你会很长寿,还会很有福气。」

  大家知不知道阴鸷纹长什么样子?我也还不知道。不过我想,常常笑的人,阴鸷纹应该比较多。为什么?给人欢喜嘛。常常装着一个很凶的脸,那铁定阴鸷纹就少。那大家想一想,越常笑的,这个额头上面应该会有很多条,是吧?大家要善于观察,你们以后听师父讲经多观察一下,师父的阴鸷纹特别多。

  结果,这个黄永爵先生确实后来活到九十多岁,无疾而终。而且生了个儿子,考上康熙时候科举的榜首,后代都很兴旺。一个本来短命无福之人,就因为尽心做好事了,他转变命运,后来感召来的,就是非常好的果报了。

  所以只要人肯下功夫,一定可以改造命运。「命实造于心,吉凶惟人召。」「其有曾行恶事,后自改悔,诸恶莫作,众善奉行,久久必获吉庆,所谓转祸为福也。」这些道理我们明白了,我们对「惟人自召」,不只不恐惧,还积极断恶修善。

  社会上许多人,在自己运气欠佳时候,就抱怨自己的命不好。都是在找客观原因。没有往内看自己所思所想所做是否合乎天道。是否触犯了因果!

  人走背运主要有以下三种:

  一、邪淫心重的人;第一个消减的是福禄。官位降低或不顺利。有的人官位就是提拔不上去,因为自己的福和禄已经不够了。尽管努力也很难达成自己理想目标。男女都会在肾气方面及生植器方面得病。自己的子女也会不顺利在感情方面。邪淫之人最终是堕到三恶道去,轮转为动物身,受鸳鸯雀鸽报。在世容易得膀胱和肾病。健忘很快因为元气消耗很快,建议爱自己的人,不要游戏自己。不要因一时快乐而把自己福寿全部快速折损出去。

  二、亏孝道之人;忤逆父母之人,见父母就是喊来骂去的,一出口就是伤害之语,抱怨父母的,经常不回家看望问候父母的。向父母索取钱财自己吃喝玩乐的。父母得病之后不理睬的。争夺遗产忘恩之人,都会让自己诸多方面不顺利,顶撞父母人,头会经常痛,因为这是犯上。父母为上。并且走背运很长时间。这要马上忏悔自己。要想转变命运和消除自己的罪障,必须是要给父母磕头,去认错。用自己的孝顺心来感恩父母。让他们原谅你的过失并让他们高兴。为父母念佛,放生积累更多的善业回向给父母。命运会很快转变过来。你看那些,事业和婚姻财富很如意的都是大孝之子。

  三、杀生重的人;每天都吃鲜活的生命来滋补自己的色身,有的是买家活物自己宰杀,有的是去市场让别人杀。吃的动物肉越多脾气就随之很大,肝火越旺就很难控制自己的脾气,嗔心就重。这样就开始恶性循环。心情不好,发脾气,就离病难不远了。运气开始走衰败。这近报自己远报子孙。孩子也会很不听话,不顺的事情一个接一个,生活中到处可见。当一个人经常大发脾气的时候,阳气下降阴气升起。这就开始了背运。转吉祥运必须是戒杀放生,发愿吃素或一年或三年直至终身,身体明显好转,心情不急躁。脾气变的温和。阳气开始上升,阴气开始下降。

  佛法一定要以固有文化為基础,才能够建立,因為文化是根本的根本。这种文化的复兴工作,是大家看不到的,所以要能够捨弃名闻利养,默默去做,这的确是一项真正伟大、了不起的事业。

  (一)放生是功德最大的有为善法

  现在是五浊恶世,一般人福报浅薄、业障深重,比如身体多病、寿命短促、灾难很多,修持佛法有相当的困难,有没有一种方法摆脱这种困境?有!那就是放生。在一切有为善法当中,功德最大的就是放生。龙树菩萨在《大智度论》中说:“诸余罪中,杀业最重。诸功德中,放生第一。”藏地的根桑曲扎大师也开示说:“应当断除杀生,救护放生,在一切身语的善法中,放生的功德最大。”净土宗九祖藕益大师说:“欲即人心证佛心,转浊劫成净土,术莫过于放生。”所以要把一种恶劣的凡夫心转成大慈大悲的佛心,要把一个五浊炽盛的秽土转变成清净庄严的净土,最好的办法莫过于放生。

  (二)放生是积福要诀

  《金光明经》当中有这样一则公案,在宝积如来出世的时候,当时释迦牟尼佛是流水长者,他用大象往一个快要干涸的水池当中运水,救活了水池当中的一万条鱼,而且念佛号,加持回向给鱼群,以这个因缘,一万条鱼死后转生为天子,为了报答恩德,在流水长者的家里,撒下了四万颗宝珠,而且降下天花为长者祝福。

  (三)放生是生命的最佳保障

  今天人们都在寻找保护自己的方法,尤其在这样一个动荡不安的时代,时时都有可能遭受天灾人祸,比如空难、车祸、传染病、水火灾难、暴力袭击、战争,尤其是生活在大城市中的人,连晚上出门都没有安全感。怎么才能使生命具有保障呢?就是多做放生,放生的功德积累得越多,就越会使自己处在善法光明的护佑当中,自然远离横祸灾难,《药师琉璃光本愿功德经》中说:“放生修福…令度苦厄,不遭众难。”所以放生是我们生命的最佳保障。

  在佛经当中有这样一个公案:

  以前有一个天人,投生在一户施主家里,长大之后,他想出家,但是父母不答应。这个小孩心里想:人身这么宝贵,如果不能出家,那这个人身有什么意义呢?因此他想自杀,可是跳河的时候,河水竟然倒流。他从悬崖跳下,也丝毫无损。当时国王的法律很严厉,他又故意做强盗,想让自己遭受死刑而死,可是行刑的时候,射出去的弓箭全部都自动返回,国王大吃一惊,向他道歉。后来在国王的帮助之下,他的家人终于允许他出家,证得阿罗汉果。

  这个人前世造了什么善业,寿命这样坚固呢?

  佛说:“以前他救过一个快要被杀的人,以这个因缘,他在五百世当中,内心无所畏惧,外在的地水火风也不能损害他,而且在今生证得了阿罗汉果位。”

  所以放生是无畏布施,能让众生远离怖畏,也能使自己获得无畏之果,如果我们有怯弱、恐惧的心理,常常行持放生,就可以逐渐转为安定、坦然。

  (四)放生是延寿妙法

  《杂宝藏经》中记载,过去有个沙弥,承事一位长老。长老观察到沙弥还有七天寿命,就让他回家去看望母亲,临别的时候嘱咐他:到第八天再回来,意思是让他在家里命终。没想到沙弥第八天回来了,师父觉得很奇怪,就入定观察,原来小沙弥在回家的路上见到一群蚂蚁困在水中,他做了一个小桥把蚂蚁引到没有水的地方。以这个救护蚂蚁的功德,寿命得到延长。

  (五)放生是治病良方

  《药师琉璃光本愿功德经》中说:“放诸生命…病得除愈,众难解脱。”

  林则徐曾经讲过他朋友的一件事情,他有位朋友,杭州人,名叫屠琴邬,在做官前,身患重病,生命垂危。于是在病中立下誓愿,愿以利人济物,来忏悔自己业障。有一夜,感得观世音菩萨入梦,告诉他说,因为过去世在湖北做官时,太过苛刻,又常常杀生,因而这一生短命。现在只有放生才可延寿,且可增加福禄,并鼓励他更加努力去利人济物。屠琴邬醒后,合家戒杀,且时常买物放生。这年冬季,便被任命为九江太守,次年冬天,病体也痊愈了。

  所以,在自己的亲人、朋友得病的时候,为他们放生,对病人有很大的利益。

  (六)放生能积资净障

  如果能尽心尽力地通过放生积资净罪,就能积累极为殊胜的净土资粮。憨山大师曾经说:“放生解冤结,放生罪垢清,……放生又念佛,万修万人证。”印光大师在《放生十大功德》当中说:“戒杀放生的行者,来世能生在四天王天当中,享受无极之福,如果兼修净土,直接可以往生西方极乐世界。”

  (七)放生能促进社会稳定、世界和平

  社会的动荡,战争的爆发,其根本原因,在于众生无始以来所结下的冤孽,我们人类要实现真正的和平与安宁,远离战争与暴力,根本的解决之道还是要推动人们戒杀放生、树立起尊重生命的观念。放生带来的直接结果,是减少了被屠杀的众生,减少了今后动荡的根源;放生带来的间接结果,是增加了人们的福报,增加了善的力量,减少了过去的冤孽成熟的机缘。

  印光大师在《放生十大功德》中开示说:“凡有欲家门清泰,身心康宁,天下太平,人民安乐者,请皆于戒杀放生,吃素念佛中求之,则求无不得矣。”因此,作为一名大乘佛子,我们应当从自己身上做起,把放生的慈悲之心,带回家,带到工作中,去感化一个家庭、一个单位、一个地区、一个国家,乃至整个世界,唤起人们珍爱生命的善心,促进社会的稳定、世界的和平。

  (八)放生如如意宝珠

  放生是象如意珠一样极其善妙的法,随着各人心愿的不同会现前相应的善报。如果希求善趣的安乐,放生能获得人天的福报,如果希求自己获得寂灭,以放生就能得到声闻阿罗汉的果,如果能以菩提心摄持放生,就能成为佛果之因,如果祈愿上师住世,放生就能感得上师长久住世,如果想让自己长寿,放生就成为殊胜的长寿法。因此,放生具有无与伦比的功德。作为大乘的修行人,我们放生当然不能仅为自己求一个回报,但是即使不希求回报,善报也会自动现前,这是因果不空耗的规律。

  大家能不吝惜自己的钱财,为了救护生命而慷慨解囊,事实上以这样殊胜的善心等于是把不坚实的财富转换成坚实的财富,这是舍弃小利益而获取大利益的作法。为什么说是不坚实的财富呢?因为钱财是一种会被水漂、会被火烧、会被盗窃的无常不坚固的法。如果把钱用于救护众生,在心相续当中所产生的功德,谁也无法夺去,所以这是最坚实的财富。其实放生都是为你自己积累资粮,在利他的同时,获得最大利益的还是你自己。

  有的人会想:我没有很多财富怎么办呢?这也不要紧,福德主要依靠的是善心,有放生的纯厚意乐就是大福德,所以最关键的是要对众生发起救护的慈悲心,以这种慈悲心来参与放生,哪怕是放一条小鱼,也是很殊胜的福德。除了自己亲手放之外,以善心劝导别人放生,或者见到放生心里赞叹随喜,都是在积累放生的功德。但是在有能力的情况下就应当尽心尽力,不吝惜自己的财富和精力。

  佛陀告诉我们:任何损害众生的行为只会让自他遭受痛苦,而任何利益众生的行为,必定让自他获得安乐。而且给予众生安乐,自己的安乐会更大,布施者往往比受施者更幸福。事实上,在生起慈悲心放生的同时,内心就会获得安乐,而且每当想起以自己的双手救护过无数的生命,让它们重返家园,重获生命的自由,心里也一定会充满欢喜、满足。

  从未来世更长远的角度来看,放生会给自己在未来的多生多劫当中都带来巨大的福德,佛经里面记载,给一位生病的比丘送去一个水果,会在很多劫当中感得健康无病,我们现在一起以如法的意乐和行为,救济这么多的生命,功德也肯定不可思议。

  以世俗的因果缘起规律,今天你以慈悲心救护他们,今后遇到这些生命的转世时,他们就会来帮助成就你的善缘,你放的生命越多,将来获得的善缘也就越多,当你成佛的时候,他们会成为你的眷属,从你的教法中获得解脱,所以放生也是和一切有情结下生生世世的善缘。

  放生是救命,是一切福报中,最最殊胜的!今天我们救了一条物命,或许来生来世,我们就会得到别人同样的救命之恩!六道轮回、因果不虚,能够为自己累积福报、累积资粮,就绝不要错过!毕竟,生为人身,得闻佛法,十分难得,不要空过!

  摘自 《摄大乘论释》卷9:

  三藏法师玄奘奉 诏译

  「论曰。若诸菩萨成就如是增上尸罗。增上质多增上般若功德圆满。于诸财位得大自在。何故现见有诸有情匮乏财位。见彼有情于诸财位有重业障故。见彼有情若施财位障生善法故。见彼有情若乏财位厌离现前故。见彼有情若施财位即为积集不善法因故。见彼有情若施财位即便作余无量有情损恼因故。是故现见有诸有情匮乏财位。此中有颂。

  见业障现前  积集损恼故

  现有诸有情  不感菩萨施

  释曰。此中显示。由是因缘。菩萨虽得财位自在具足大悲。而不施与有情财位。

  “见彼有情于诸财位有重业障故”者。谓诸有情有障菩萨神力恶业。由彼恶业障碍菩萨无障碍智。由见此故。虽有堪能虽彼匮乏而便弃舍。此中应引饿鬼江喻。如江有水。无障饮者。然诸饿鬼由自业过不能得饮。此亦如是。江喻菩萨。财位喻水。鬼喻有情。如彼饿鬼不合饮用江中净水。如是有情不合受用菩萨财位。

  “见彼有情若施财位障生善法故”者。谓复有余补特伽罗虽无业障。菩萨见彼于相续中当生善法。若施财位。受富乐故障彼生善。作是思惟。宁彼贫贱顺生善法。勿彼富贵障善法生。由此道理。虽得自在不施财位。

  “见彼有情若乏财位厌离现前故”者。谓复有余补特伽罗。菩萨见彼由贫贱故厌离现前。作是思惟。宁彼贫贱厌离现前随顺善法。勿彼富贵不生厌离。由此道理。虽得自在不施财位。

  “见彼有情若施财位即为积集不善法因故”者。谓复有余补特伽罗。菩萨见彼乃至贫穷常不积集诸不善法。作是思惟。宁彼贫穷不造诸恶。勿彼富贵集诸不善。由此道理。虽得自在不施财位。

  “见彼有情若施财位即便作余无量有情损恼因故”者。谓复有余补特伽罗。菩萨见彼得大财位即便苦恼无量有情。作是思惟。宁彼一身独受贫贱。勿彼富贵损恼其余无量有情。由此道理。虽得自在不施财位。

  为显此义复说伽他。谓见有情有业障故。障生善故。厌现前故。积集恶故。损恼他故。不感菩萨施彼财位。是故现有匮乏有情。此略显义。余广易了。」

  《摄大乘论释》卷8:

  三藏法师玄奘奉 诏译

  论曰。若诸菩萨成就如是。增上尸罗。增上质多。增上般若。功德圆满。于诸财位得大自在。何故现见有诸有情匮乏财位。见彼有情于诸财位有重业障故。见彼有情若施财位障生善法故。见彼有情若乏财位厌离现前故。见彼有情若施财位。即为积集不善法因故。见彼有情若施财位。即便作余无量有情损恼因故。是故现见有诸有情匮乏财位。此中有颂。

  见业障现前  积集损恼故

  现有诸有情  不感菩萨施

  释曰。今当显说。由是因缘菩萨虽有财位自在而不施他。

  “见彼有情于诸财位有重业障故”者。谓诸菩萨见彼有情于其财位。有重业障故不施与。勿令惠施空无有果。设复施彼亦不能受。何用施为。如有颂言。

  如母乳婴儿  一经月无倦

  婴儿喉若闭  乳母欲何为

  “见彼有情若施财位障生善法故”者。谓诸菩萨见彼有情虽于财位无重业障。而彼若得财位圆满便多放逸不起善法。作是思惟。宁彼现法少时贫贱。勿彼来生多时贫贱。故不施}

可选中1个或多个下面的关键词,搜索相关资料。也可直接点“搜索资料”搜索整个问题。

我们平时的心都是向外追求攀缘的,认为外在有我所需要的。佛教告诉我们,从生命的源头上来说,一切都是本来具足的,本来就圆满的,无须向外追求,自心中本来就具足一切法。心能转物,即同如来。这当然是相当高的境界,其中昭示了一个道理,就是我们每一期生命的任务就是去找回永恒的自我。

我们的心,总是随顺外境而起三毒之心,故而在三界轮转不息。若能逆流而上,作一个生命的真正强者,去找回心的本来面目,就能回归生命的永恒与真实,获得大自在与大安乐。

我们应该念念觉悟自性是佛,这才是佛祖所传的真道。如果向外求佛求道,就南辕北辙了。所以寺院大门写“莫向外求”,就是提醒我们,觉悟之心就是佛。

点我名字,再点空间,上面有个三慧禅房的链接,就都有了。 阿弥陀佛

真心本性就是佛,不是说要抛弃自己,去找一个佛出来。心外无佛。佛就是自己之觉悟心,清净觉悟心。修行就是把握自己的心,控制自己的妄心。可以查查六根本烦恼,帮助你认识虚妄的东西。

}

可选中1个或多个下面的关键词,搜索相关资料。也可直接点“搜索资料”搜索整个问题。

很多寺院在出口处都写着【莫向外求】这句话。

意思是,专修佛法,不向外道去“求”。

莫向外求,固然有不求外道的意思,但是更多的,应该是“求”自己的内心,愿行一切善,愿除一切恶,努力提高自己的修为,积累自己的福报,这样做了之后,所求的那些“发财”、“消灾”、“健康”、“学业”、“工作”,还怕得不到吗?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卧冰求鲤的完整故事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