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向外求出处处!!!

完善句子的作者、出处、完整全文或修改错误的作者、出处、内容,请

}

第二个,「敦伦积德,以立福基」。因为「积善之家,必有余庆」。而且人与人、亲人之间都是缘分,这个家的德行愈好,感得一定是好子孙,叫「方以类聚,物以群分」假如你非常吝啬,你感来的就是奢侈的后代,因为吝啬,积财丧道,因为你丧了道了,感来的是败家子到你们家里来。孔子是至圣,他的后代两千五百多年都没有出败家子,这都是感应。所以真正要求好子孙,要靠德去求,要靠诚心去求。教大家一个方法,你都求「这个孩子以后我让他弘扬中华文化」,都会有好子孙来,因为中华文化现在是危急存亡,你发这样的愿必有好的感应,不过你发了愿就要算数,不要到时候,他要走这个路,你还阻碍他,让他多赚点钱给你花,这样不行。而且大家要了解,现在的人发愿承传中华文化,他是中华民族列祖列宗的独生子、独生女,有没有福报?所以你发愿求这样的孩子,他一辈子你不用操心,自有老祖先保佑他、照顾他。

其实这第二点也告诉我们,人莫向外求,要向自己内心去求,你有德自然感有德的子孙。你今天做老板,你真有德,你也会感有德行的下属。「有德此有人,有人此有土,有土此有财,有财此有用」。今天很多年轻人要走向婚姻,他都想去找好的对象,其实坦白讲,他真能找到好的对象吗?「龙交龙,凤交凤,老鼠的儿子会打洞」,他的眼光就到这里,他能选出好的?他只能选出跟他一般见识的人。所以最重要的是什么?提升自己的德行,他的眼光、他的福报跟着增长,那是从根本去求了。

现在人都对这个本不是很敏锐。这一点,我有一个很熟的朋友,他的儿子不是很有眼光,找了一个不怎么好的对象。可是他们夫妻尽心尽力为中华文化的弘传付出非常多,积了很厚的德,结果他儿子那个女朋友就吹了。这无形的力量很强,不然他们家就麻烦了,不好的女人进门,这家道就完了。所以不要操心,是可以转的,「积善之家,必有余庆」,你的德积得够厚,逢凶化吉。这是我亲自看到的例子,我当时候也替他们捏了一把冷汗,因为很熟,但后来证实,确确实实这无形的功德、福德之力量是很大的。后来找的,他儿子憨憨的,找了一个太太非常好,笑容可掬,他那个媳妇很有人缘相,闽南话讲,真有人缘,看了都让人家生欢喜,然后没脾气。更让我们感动的是,她的公公跟她讲,妳不能只生一个,生一个他又没有兄弟姐妹,这样他也很辛苦,成长很辛苦,妳最少要生三个。她说没问题。增产报国。对啊,现在很多的年轻女子不愿意生孩子。要多生,而且要好好培养,现在社会缺栋梁之才。

恭摘自《朱子治家格言》学习分享   蔡礼旭老师 (第七集)

}

作者简介:苏树华,上世纪九十年代,随元音老人参学。遵元音老人嘱咐,2000年后,随缘传授心中心法,及其他方便法门。若人发心,修持心中心法,如法修行,三五百座,即可打开本来,见到本性。有缘行者,莫失良机。

心是佛教的根本,心是佛教的指归。三藏十二部经,八万四千法门,悉皆指归心源。学习佛教文化,乃至学习中国传统文化,皆不能忘了这个心,不能忘了这个源。若人不悟自心,着相而求,则触目遇缘,皆成魔障。魔者,障碍之别名。宗教名曰魔障,心学名曰障碍。或曰魔障,或曰障碍,皆非外来,着相而成。着于色相,则成色魔。着于受相,则成受魔。着于想相,则成想魔。着于行相,则成行魔。着于识相,则成识魔。五蕴幻相,各分十类,故成五十种幻相。若人昧心,着相外求,五十种幻相,则成五十阴魔。若人达源,知是空花,是名照见五蕴皆空,则五十阴魔,当下化空,转为妙有,所谓转识成智是也。

佛即是心,心即是佛,离此心外,更无别佛。无量法门,只为悟心,离此一事,更无别旨。唯大丈夫,方能如是而信,如是而行,如是而证,余者皆信不及,行不勇,见不彻,所以,释迦如来于法华会上只度得个八岁龙女,华严会上只度得个妙龄童子,涅盘会上只度得个市井屠儿。试看这三人成佛的样子,何曾向外求索?只是见得自心而已。一大藏教,只为指示此心,只为证悟此心。临济祖师问答云:

问:大通智胜佛,十劫坐道场,佛法不现前,不得成佛道。未审此意如何?乞师指示。

师云:大通者,是自己。于处处达其万法无性无相,名为大通。智胜者,于一切处不疑,不得一法,名为智胜。佛者,心清净光明,透彻法界,得名为佛。十劫坐道场者,十波罗蜜是。佛法不现前者,佛本不生,法本不灭,云何更有现前?不得成佛道者,佛不应更作佛。(《临济慧照禅师语录》,《大正藏》第47册,第502页上中。)

只为不识本心,谩作见解,才作佛见,便被佛障,作众生见,被众生障,作凡作圣,作净作秽等见,尽成其障,障汝心故,总成轮转。(《黄檗断际禅师宛陵录》,《大正藏》第48册,第384页下。)

无上菩提,须得言下识自本心,见自本性,不生不灭,于一切时中,念念自见,万法无滞,一真一切真,万境自如如。如如之心,即是真实。若如是见,即是无上菩提之自性也。(《六祖法宝坛经》,《大正藏》第48册,第348页下。)

三善道的众生,以善业为主,受善业之报,受善业之缚,不得解脱。三恶道的众生,以恶业为主,受恶业之报,受恶业之缚,不得解脱。迷人不得无作,不作此业,便作彼业,即使无作,此亦成作。善业虽善,若着其善,亦不属净。学佛的人,不可落脚在善相上,不可落脚在福相上,乃至不可落脚在佛相上,不可落脚在法相上。何以故?一切诸相,唯心所造,心是万法的根本,相乃自心的面貌。面貌变化有多端,返本还源只一人。

佛乃清净大海众菩萨之体,亦曰众子之母。清净大海众菩萨乃佛之用,亦名一母之子。母喻体,子喻用。摄用归体,念念归宗,现前当来,必定见佛,净土宗“花开见佛”是也,禅宗“明心见性”是也。此心人人本具,个个现成,不假外求,故佛教有“回头是岸”之警句。回光一见,岸在当下,若人识得,处处净土。德山禅师云:

于己无事,则勿妄求,妄求而得,亦非得也。汝但无心于事,无事于心,则虚而灵,寂而妙,若毛端许言之本末者,皆为自欺。毫厘系念,三涂业因,瞥尔情生,万劫羁锁。圣名凡号,尽是虚声,殊相劣形,皆为幻色。汝欲求之,得无累乎?及其厌之,又成大患,终而无益。(《景德传灯录》卷十五,《大正藏》第51册,第317页下。)

人人有一佛,不可向外更求佛。人人有一头,不可向外更求头。人人有一心,不可向外更求心。“若欲求佛但求心,只这心心心是佛。”回光一见,当下彼岸。登达彼岸之人,须于彼岸上养道,再到此岸上锻炼,直至最后,打破彼此,全体一真,这时方知,法界一真,更无有假,亦无此岸。此岸已无,彼岸何存?彼此消亡,全体一真,此真彼岸也。

本文由百家号作者上传并发布,百家号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百度立场。未经作者许可,不得转载。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卧冰求鲤的完整故事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