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居易琵琶行 白居易无言之美是那一句?

您现在的位置:
  琵琶行原文  浔阳江头夜送客,枫叶荻花秋瑟瑟。主人下马客在船,举酒欲饮无管弦。  醉不成欢惨将别,别时茫茫江浸月。忽闻水上琵琶声,主人忘归客不发。  寻声暗问弹者谁?琵琶声停欲语迟。移船相近邀相见,添酒回灯重开宴。  千呼万唤始出来,犹抱琵琶半遮面。转轴拨弦三两声,未成曲调先有情。  弦弦掩抑声声思,似诉生平不得志。低眉信手续续弹,说尽心中无限事。  轻拢慢捻{复挑,初为霓裳后六么。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  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间关莺语花底滑,幽咽流泉水下滩。  水泉冷涩弦凝绝,凝绝不通声渐歇。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  银瓶乍破水浆迸,铁骑突出刀枪鸣。曲终收拨当心画,四弦一声如裂帛。  东船西舫悄无言,惟见江心秋月白。沉吟放拨插弦中,整顿衣裳起a容。  自言本是京城女,家在蟆陵下住。十三学得琵琶成,名属教坊第一部。  曲罢常教善才服,妆成每被秋娘。武陵少年争缠头,一曲红绡不知数。  钿头银篦击节碎,血色罗裙翻酒污。今年欢笑复明年,秋月春风等闲度。  弟走从军阿姨死,暮去朝来颜色故。门前冷落车马稀,老大嫁作商人妇。  商人重利轻别离,前月浮梁买茶去。去来江口求空船,绕船明月江水寒。  夜深忽梦少年事,梦啼红妆泪阑干。我闻琵琶已叹息,又闻此语重馈  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我从去年辞帝京,谪居卧病浔阳城。  浔阳地僻无音乐,终岁不闻丝竹声。住近湓城地低湿,黄芦苦竹绕宅生。  其间旦暮闻何物?杜鹃啼血猿哀鸣。春江花朝秋月夜,往往取酒还独倾。  岂无山歌与村笛?呕哑嘲哳难为听。今夜闻君琵琶语,如听仙乐耳暂明。  莫辞更坐弹一曲,为君翻作琵琶行。感我此言良久立,却坐促弦弦转急。  凄凄不似向前声,满座重闻皆掩泣。座中泣下谁最多?江州司马青衫湿。  琵琶行注释  〔1〕左迁:贬官,降职。古以左为卑,故称&左迁&。  〔2〕明年:第二年。  (3)铮铮:形容金属、玉器等相击声。  〔4〕京都声:指唐代京城流行的乐曲声调。  〔5〕倡女:歌女。倡,古时歌舞艺人。  〔6〕善才:当时对琵琶师或曲师的通称。是&能手&的意思。  〔7〕委身:托身,这里指嫁的意思。  〔8〕为:做。  〔9〕贾人:商人。  〔10〕命酒:叫(手下人)摆酒。  〔11〕快:畅快。  〔12〕悯然:忧郁的样子。  〔13〕漂沦:漂泊沦落。  〔14〕出官:(京官)外调。  〔15〕恬然:淡泊宁静的样子。  (16)迁谪:贬官降职或流放。  〔17〕为:创作。  〔18〕长句:指七言诗。  〔19〕歌:作歌。  〔20〕凡:总共。  〔21〕言:字。  〔22〕命:命名,题名。  〔23〕浔阳江:据考究,为流经浔阳城中的湓水,即今九江市中的龙开河(97年被人工填埋),经湓浦口注入长江。瑟瑟:形容枫树、 芦荻被秋风吹动的声音。  〔24〕瑟瑟:形容枫树、芦荻被秋风吹动的声音。  (25)主人:诗人自指。  〔26〕回灯:重新拨亮灯光。回:再。  〔27〕转轴拔弦:将琵琶上缠绕丝弦的轴,以调音定调。  〔28〕掩抑:掩蔽,遏抑。  〔29〕思:悲,伤。  (30〕信手:随手。  〔31〕续续弹:连续弹奏。  〔32〕拢:左手手指按弦向里(琵琶的中部)推。  〔33〕捻:揉弦的动作。  〔34〕抹:向左拔弦,也称为&弹&。  〔35〕挑:反手回拨的动作。  〔36〕《霓裳》:即《霓裳羽衣曲》,本为西域乐舞,唐开元年间西凉节度使杨敬述依曲创声后流入中原。  〔37〕《六幺》:大曲名,又叫《乐世》、《绿腰》、《录要》,为歌舞曲。  〔38〕大弦:指最粗的弦。  〔39〕嘈嘈:声音沉重抑扬。  〔40〕小弦:指最细的弦。  〔41〕切切:细促轻幽,急切细碎。  〔42〕间关:莺语流滑叫&间关&。鸟鸣声。  〔43〕幽咽:遏塞不畅状。  〔44〕冰下难:泉流冰下阻塞难通,形容乐声由流畅变为冷涩。  〔45〕凝绝:凝滞。  〔46〕迸:溅射。  〔47〕曲终:乐曲结束。  〔48〕拔:弹奏弦乐时所用的拔工具。  〔49〕当心画:用拔子在琵琶的中部划过四弦,是一曲结束时经常用到的右手手法。  〔50〕舫:船。  〔51〕敛容:收敛(深思时悲愤深怨的)面部表情。  〔52〕虾蟆陵:在长安城东南,曲江附近,是当时有名的游乐地区。  〔53〕教坊:唐代官办管领音乐杂技、教练歌舞的机关。  〔54〕秋娘:唐时歌舞妓常用的名字。  〔56〕五陵:在长安城外,汉代五个皇帝的陵墓。  〔57〕缠头:用锦帛之类的财物送给歌舞妓女。  〔58〕绡:精细轻美的丝织品。  〔59〕钿头银篦:此指镶嵌着花钿的篦形发饰。  〔60〕击节:打拍子。  〔61〕颜色故:容貌衰老。  〔62〕浮梁:古县名,唐属饶州。在今江西省景德镇市,盛产茶叶。  〔63〕去来:走了以后。  〔64〕梦啼妆泪:梦中啼哭,匀过脂粉的脸上带着泪痕。  〔65〕阑干:纵横散乱的样子。  〔66〕重:重新,重又之意。  〔67〕唧唧:叹声。  〔68〕呕哑嘲哳:形容声音噪杂。  〔69〕琵琶语:琵琶声,琵琶所弹奏的乐曲。  〔70〕暂:突然。  〔71〕却坐:退回到原处。  〔72〕促弦:把弦拧得更紧。  〔73〕向前声:刚才奏过的单调。  〔74〕掩泣:掩面哭泣。  〔75〕青衫:唐朝八品、九品文官的服色。白居易当时的官阶是将侍郎,从九品,所以服青衫。
&  琵琶行的诗意/琵琶行的意思  唐宪宗元和十年,我被贬为九江郡司马。第二年秋季的一天,送客到湓浦口,夜里听到船上有人弹琵琶。听那声音,铮铮铿铿有京都流行的声韵。探问这个人,原来是长安的歌女,曾经向穆、曹两位琵琶大师学艺。后来年纪大了,红颜退尽,嫁给商人为妻。于是命人摆酒叫她畅快地弹几曲。她弹完后,有些闷闷不乐的样子,自己说起了少年时欢乐之事,而今漂泊沉沦,形容憔悴,在江湖之间辗转流浪。我离京调外任职两年来,随遇而安,自得其乐,而今被这个人的话所感触,这天夜里才有被降职的感觉。于是撰写一首长诗赠送给她,共六百一十六字,题为《琵琶行》。  秋夜我到浔阳江头送一位归客,冷风吹着枫叶和芦花秋声瑟瑟。  我和客人下马在船上饯别设宴,举起酒杯要饮却无助兴的音乐。  酒喝得不痛快更伤心将要分别,临别时夜茫茫江水倒映着明月。  忽听得江面上传来琵琶清脆声;我忘却了回归客人也不想动身。  寻着声源探问弹琵琶的是何人?琵琶停了许久却迟迟没有动静。  我们移船靠近邀请她出来相见;叫下人添酒回灯重新摆起酒宴。  千呼万唤她才缓缓地走出来,怀里还抱着琵琶半遮着脸面。  转紧琴轴拨动琴弦试弹了几声;尚未成曲调那形态就非常有情。  弦弦凄楚悲切声音隐含着沉思;似乎在诉说着她平生的不得志;  她低着头随手连续地弹个不停;用琴声把心中无限的往事说尽。  轻轻地拢,慢慢地捻,一会儿抹,一会儿挑。初弹《霓裳羽衣曲》接着再弹《六幺》。  大弦浑宏悠长嘈嘈如暴风骤雨;小弦和缓幽细切切如有人私语。  嘈嘈声切切声互为交错地弹奏;就像大珠小珠一串串掉落玉盘。  琵琶声一会儿像花底下宛转流畅的鸟鸣声,一会儿又像水在冰下流动受阻艰涩低沉、呜咽断续的声音。  好像水泉冷涩琵琶声开始凝结,凝结而不通畅声音渐渐地中断。  像另有一种愁思幽恨暗暗滋生;此时闷闷无声却比有声更动人。  突然间好像银瓶撞破水浆四溅;又好像铁甲骑兵厮杀刀枪齐鸣。  一曲终了她对准琴弦中心划拨;四弦一声轰鸣好像撕裂了布帛。  东船西舫人们都静悄悄地聆听;只见江心之中映着白白秋月影。  她沉吟着收起拨片插在琴弦中;整顿衣裳依然显出庄重的颜容。  她说我原是京城负有盛名的歌女;老家住在长安城东南的虾蟆陵。  弹奏琵琶技艺十三岁就已学成;教坊乐团第一队中列有我姓名。  每曲弹罢都令艺术大师们叹服;每次妆成都被同行歌妓们嫉妒。  京都豪富子弟争先恐后来献彩;弹完一曲收来的红绡不知其数。  钿头银篦打节拍常常断裂粉碎;红色罗裙被酒渍染污也不后悔。  年复一年都在欢笑打闹中度过;秋去春来美好的时光白白消磨。  从军姊妹死家道已经破败;暮去朝来我也渐渐地年老色衰。  门前车马减少光顾者落落稀稀;青春已逝我只得嫁给商人为妻。  商人重利不重情常常轻易别离;上个月他去浮梁做茶叶的生意。  他去了留下我在江口孤守空船;秋月与我作伴绕舱的秋水凄寒。  更深夜阑常梦少年时作乐狂欢;梦中哭醒涕泪纵横污损了粉颜。  我听琵琶的悲泣早已摇头叹息;又听到她这番诉说更叫我悲凄。  我们俩同是天涯沦落的可悲人;今日相逢何必问是否曾经相识!  自从去年我离开繁华长安京城;被贬居住在浔阳江畔常常卧病。  浔阳这地方荒凉偏僻没有音乐;一年到头听不到管弦的乐器声。  住在湓江这个低洼潮湿的地方;第宅周围黄芦和苦竹缭绕丛生。  在这里早晚能听到的是什么呢?尽是杜鹃猿猴那些悲凄的哀鸣。  春江花朝秋江月夜那样好光景;也无可奈何常常取酒独酌独饮。  难道这里就没有山歌和村笛吗?只是那音调嘶哑粗涩实在难听。  今晚我听你弹奏琵琶诉说衷情,就像听到仙乐眼也亮来耳也明。  请你不要推辞坐下来再弹一曲;我要为你创作一首新诗《琵琶行》。  被我的话所感动她了好久;回身坐下再转紧琴弦拨出急声。  凄凄切切不再像刚才那种声音;在座的人重听都掩面哭泣不停。  要问在座之中谁流的眼泪最多?我江州司马泪水湿透青衫衣襟!  琵琶行赏析  本诗的诗眼(主旨)是&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  通过写琵琶女生活的不幸,结合诗人自己在宦途所受到的打击,唱出了&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的心声。社会的动荡,世态的炎凉,对不幸者命运的同情,对自身失意的感慨,这些本来积蓄在心中的沉痛感受,都一起倾于诗中。它在艺术上的成功还在于运用了优美鲜明的、有音乐感的语言,用视觉的形象来表现听觉所得来的感受;萧瑟秋风的自然景色和离情别绪,使作品更加感人。  诗人在这首诗中着力塑造了琵琶女的形象,通过它深刻地反映了封建社会中被侮辱被损害的乐伎、艺人的悲惨命运,抒发&同是天涯沦落人&的感情。诗的开头写&秋夜送客&,&忽闻&&琵琶声&,于是&寻声&&暗问&,&移船&&邀相见&,经过&千呼万唤&,然后歌女才&半遮面&地出来了。这种回荡曲折的描写,就为&天涯沦落&的主题奠定了基石。  接着以描写琵琶女弹奏乐曲来揭示她的内心世界。先是&未成曲调&之&有情&,然后&弦弦&&声声思&,诉尽了&生平不得志&和&心中无限事&,展现了琵琶女起伏回荡的心潮。  然后进而写琵琶女自诉身世:当年技艺曾教&善才服&,容貌&妆成每被秋娘妒&,京都少年&争缠头&,&一曲红绡不知数&。然而,时光流种如怨如慕、如泣如诉的描写,与上面她的弹水,&暮去朝来颜色故&、最终只好&嫁作商人妇&。这唱互为补充,完成了琵琶女这一形象的塑造。  最后写诗人感情的波涛为琵琶女的命运所激动,发出了&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的感叹,抒发了同病相怜,同声相应的情怀。诗韵明快,步步映衬,处处点缀。  既层出不穷,又着落主题。真如江潮澎湃,波澜起伏,经久不息。反复吟诵,荡人胸怀,情味无限。语言铿锵,设喻形象。&如急雨&、&如私语&、&水浆迸&、&刀枪鸣&、&珠落玉盘&、&莺语花底&。这些读来如闻其声,如临其境。  《琵琶行》全诗共分四段,从&浔阳江头夜送客&到&犹抱琵琶半遮面&共十四句,为第一段,写琵琶女的出场。其中的前六句交代了时间,这是一个枫叶红、荻花黄、瑟瑟秋风下的夜晚;交代了地点,是浔阳江头。浔阳也就是今天的九江市;浔阳江头也就是前边序中所说的湓浦口。交代了背景,是诗人给他的朋友送别。离别本身就叫人不快,酒宴前再没有个歌女侍应,当然就更加显得寂寞难耐了。这里面&主人下马客在船&一句句法稍怪,其意思实际是主人陪着客人一道骑马来至江边,一同下马来到船上。&醉不成欢惨将别,别时茫茫江浸月&。这里的景色和气氛描写都很好,它给人一种空旷、寂寥、怅惘的感觉,和主人与客人的失意、伤别融合一体,构成一种强烈的压抑感,为下文的突然出现转机作了准备。其中蹬后八句是正面写琵琶女的出场:&忽闻水上琵琶声,主人忘归客不发&。声音从水面上飘过来,是来自船上,这声音一下子就吸引了主人和客人的注意,他们走的不想走、回的不想回了,他们一定要探寻探寻这种美妙声音的究竟。&寻声暗问弹者谁?琵琶声停欲语迟。移船相近邀相见,添酒回灯重开宴。千呼万唤始出来,犹抱琵琶半遮面。&这里的描写非常细致。由于这时是夜间,又由于他们听到的只是一种声音,他们不知道这声音究竟来自何处,也不知演奏者究竟是什么人,所以这里的&寻声暗问&四个字传神极了。接着&琵琶声停&表明演奏者已经听到了来人的呼问;&欲语迟&与后面的&千呼万唤始出来,犹抱琵琶半遮面&相一致,都表明这位演奏者的心灰意懒,和惭愧自己身世的沉沦,她已经不愿意再抛头露面了。这段琵琶女出场过程的描写历历动人,她未见其人先闻其琵琶声,未闻其语先已微露其内心之隐痛,为后面的故事发展造成许多悬念。  从&转轴拨弦三两声&到&唯见江心秋月白&共二十二句为第二段,写琵琶女的高超演技。其中&转轴拨弦三两声&,是写正式演奏前的调弦试音;而后&弦弦掩抑&,写到曲调的悲伧;&低眉信手续续弹&,写到舒缓的行板。拢、捻、抹、挑,都是弹奏琵琶的手法。霓裳:即《霓裳羽衣曲》,唐朝宫廷中制作的一个舞曲名。六幺:当时流行的一个舞曲名。从&大弦嘈嘈如急雨&到&四弦一声如裂帛&共十四句,描写琵琶乐曲的音乐形象,写它由快速到缓慢、到细弱、到无声,到突然而起的疾风暴雨,再到最后一划,戛然而止,诗人在这里用了一系列的生动比喻,使抽象的音乐形象一下子变成了视觉形象。这里有落玉盘的大珠小珠,有流啭花间的间关莺语,有水流冰下的丝丝细细,有细到没有了的&此时无声胜有声&,有突然而起的银瓶乍裂、铁骑金戈,它使听者时而悲凄、时而舒缓、时而心旷神怡、时而又惊魂动魄。&东舟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这两句是写琵琶女的演奏效果。大家都听得入迷了,演奏已经结束,而听者尚沉浸在音乐的境界里,周围鸦雀无声,只有水中倒映着一轮明月。  从&沉吟放拨插弦中&到&梦啼妆泪红阑干&共二十四句为第三段,写琵琶女自述的身世,自述早年曾走红运,盛极一时,到后来年长色衰,飘零沦落。沉吟:踌躇,欲言又止的样子。敛容:指收起演奏时的情感,重新与人郑重见礼。虾蟆岭:即下马岭,汉代董仲舒的坟墓,在长安城东南部,临近曲江。从&十三学得琵琶成&以下十句极写此女昔日的红极一时。她年纪幼小,而技艺高超,她被老辈艺人所赞服,而被同辈艺人所妒忌。王孙公子迷恋她的色艺:为了请她演奏,而不惜花费重金;她自己也放纵奢华,从来不懂什么叫吝惜。就这样年复一年,好时光像水一样地很快流走了。教坊:唐代管理宫廷乐队的官署。第一部:如同说第一团、第一队。秋娘:泛指当时貌美艺高的歌伎。五陵:指长陵、安陵、阳陵、茂陵、平陵五个汉代皇帝的陵墓,是当时富豪居住的地方。五陵年少:通常即指贵族子弟。缠头:指古代赏给歌舞女子的财礼,唐代用帛,后代用其他财物。红绡:一种生丝织物。钿头:两头装着花钿的发篦。云篦:指用金翠珠宝装点的首饰。击节:打拍子。歌舞时打拍子原本用木制或竹制的板,现在兴之所至,竟拿贵重的钿头云篦击节,极言其放纵奢华,忘乎所以。等闲:随随便便,不重视。从&弟走从军阿姨死&以下十句写此女的时过境迁,飘零沦落。随着她的年长色衰,贵族子弟们都已经不再上门,她仅有的几个亲属也相继离散而去,她像一双过了时的鞋子,再也没人看、没人要了,无可奈何只好嫁给了一个商人。商人关心的是赚钱,从来不懂艺术和情感,他经常独自外出,而抛下这个可怜的女子留守空船。人是有记忆的,面对今天的孤独冷落,回想昔日的锦绣年华,对比之下,怎不让人伤痛欲绝呢!&夜深忽梦少年事,梦啼妆泪红阑干。&其实即使不作梦,也是一天不知要想多少遍的。浮梁:县名,县治在今江西景德镇北。红阑干:泪水融和脂粉流淌满面的样子。  从&我闻琵琶已叹息&到最后的&江州司马青衫湿&共二十六句为第四段,写诗人感慨自己的身世,抒发与琵琶女的同病相怜之情。唧唧:叹息声。&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二语感情浓厚,落千古失落者之泪,也为千古失落者触发了一见倾心之机。自&我从去年辞帝京&起以下十二句,写诗人贬官九江以来的孤独寂寞之感。他说:&浔阳地僻无音乐,终岁不闻丝竹声。住近湓江地低湿,黄芦苦竹绕宅生。其间旦暮闻何物?杜鹃啼血猿哀鸣。春江花朝秋月夜,往往取酒还独倾。岂无山歌与村笛,呕哑嘲哳难为听。&地势荒僻,环境恶劣,举目伤怀,一点开心解闷的东西都没有。其实这在很大程度上都是由诗人自己的苦闷移情的结果,我们对比一下《水浒传》里宋江赞赏江州的一段话,他说:&端的好座江州,我虽犯罪远流到此,倒也看了真山真水。我那里虽有几座名山古迹,却无此等景致。&诗人的悲哀苦闷完全是由于他政治上受打击造成的,但是这点他没法说。他只是笼统含糊地说了他也是&天涯沦落人&,他是&谪居卧病&于此,而其他断肠裂腑的伤痛就全被压到心底去了。这就是他耳闻目睹一切无不使人悲哀的缘由。接着他以一个平等真诚的朋友、一个患难知音的身份,由衷地称赞和感谢了琵琶女的精彩表演,并提出请她再弹一个曲子,而自己要为她写一首长诗《琵琶行》。琵琶女本来已经不愿意再多应酬,后来见到诗人如此真诚,如此动情,于是她紧弦定调,演奏了一支更为悲恻的曲子。这支曲子使得所有听者无不唏嘘成声。多情的诗人呢?看他的青衫前襟早已经湿透了。促弦:紧弦,使调子升高。青衫:八、九品文官的服色,司马是从九品,所以穿青衫。  这首诗的艺术性是很高的,其一,他把歌咏者与被歌咏者的思想感情融二为一,说你也是说我,说我也是说你,命运相同、息息相关。琵琶女叙述身世后,诗人以为他们&同是天涯沦落人&;诗人叙述身世后,琵琶女则&感我此言良久立&,琵琶女再弹一曲后,诗人则更是&江州司马青衫湿。&风尘知己,处处动人怜爱。其二,诗中的写景物、写音乐,手段都极其高超,而且又都和写身世、抒悲慨紧密结合,气氛一致,使作品自始至终浸沉在一种悲凉哀怨的氛围里。其三,作品的语言生动形象,具有很强的概括力,而且转关跳跃,简洁灵活,所以整首诗脍炙人口,极易背诵。诸如&千呼万唤始出来,犹抱琵琶半遮面&;&别有幽情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门前冷落车马稀,老大嫁作商人妇&;&夜深忽梦少年事,梦啼妆泪红阑干&;&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等等都是多么凝炼优美、多么叩人心扉的语句啊!  白居易本来就是一个关心下层人民,同情人民疾苦的诗人,这次他又用浅近流转的语言描写了一个动人怜惜的风尘女子形象。由于这首诗,白居易的名字也就更为家喻户晓、妇孺皆知了。三十年后唐宣宗在为白居易写的一首诗中说:&童子解吟《长恨》曲,胡儿能唱《琵琶》篇。&连少数民族的儿童都能背诵,稍有文化的汉族人就更不用说了。  评论:长篇巨诗,酣畅生动,行云流水,一气贯注,扣人心弦,魅力尽显。语言生动,音韵和谐,情景交融,繁简适宜,通俗晓畅,自然流丽。思维形象,比喻贴切,无形音乐,具体可感,绘声绘色,惟妙惟肖,出神入化,引人入胜。  琵琶行作者&白居介  暮江吟原文  一道残阳铺水中,  半江瑟瑟半江红。  可怜九月初三夜,  露似真珠月似弓。  暮江吟注释  暮江吟:黄昏时分在江边所作的诗。吟,古代一种诗体。  残阳:落山的太阳光。  瑟瑟:原义为碧色珍宝,此指碧绿色 。  怜:可爱。  九月初三:农历九月初三  真珠:即珍珠。诗中的真是真假的真,而并非珍珠的珍。  月似弓:上弦月,其弯如弓。  暮江吟的诗意/暮江吟的意思  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  诗人抓住了傍晚夕阳斜射下的江面上呈现出的两种不同的颜色,表现出江面微波粼粼、光色瞬息变化的绚烂景象。  这句诗的意思是:傍晚时分,快要落山的夕阳,柔和地铺在江水之上。晚霞斜映下的江水一半是碧绿的,一半是鲜红的。  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真珠月似弓:  诗人在这里把天上地上的两种景象压缩在诗里,通过对&露&和&月&的视觉形象的描写,创造出秋夜一派和谐宁静的意境。  这句诗的意思是:九月初三这个夜晚是多么可爱啊,岸边草茎树叶上的露珠像珍珠一样晶莹剔透,而升起的一弯新月像一张精巧的弯弓。  暮江吟赏析  《暮江吟》是白居易&杂律诗&中的一首。全诗构思妙绝之处,在于摄取了两幅幽美的自然界的画面,加以组接。一幅是夕阳西沉、晚霞映江的绚丽景象,一幅是弯月初升,露珠晶莹的朦胧夜色。两者分开看各具佳景,合起来读更显妙境,诗人又在诗句中妥帖地加入比喻的写法,使景色倍显生动。由于这首诗渗透了诗人自愿远离朝廷后轻松愉悦的解放情绪和个性色彩,因而又使全诗成了诗人特定境遇下审美心理功能的艺术载体。  前两句写夕阳落照中的江水。&一道残阳铺水中&,残阳照射在江面上,不说&照&,却说&铺&,这是因为&残阳&已经接近地平线,几乎是贴着地面照射过来,确像&铺&在江上,很形象;这个&铺&字也显得委婉、平缓,写出了秋天夕阳独特的柔和,给人以亲切、安闲的感觉。&半江瑟瑟半江红&,天气晴朗无风,江水缓缓流动,江面皱起细小的波纹。受光多的部分,呈现一片&红&色;受光少的地方,呈现出深深的碧色。诗人抓住江面上呈现出的两种颜色,却表现出残阳照射下,暮江细波粼粼、光色瞬息变化的景象。诗人沉醉了,把他自己的喜悦之情寄寓在景物描写之中了。  后两句写新月初升的夜景。诗人流连忘返,直到初月升起,凉露下降的时候,眼前呈现出一片更为美好的境界。诗人俯身一看,江边的草地上挂满了晶莹的露珠。这绿草上的滴滴清露,很像是镶嵌在上面的粒粒真珠。用&真珠&作比喻,不仅写出了露珠的圆润,而且写出了在新月的清辉下,露珠闪烁的光泽。诗人再一看,一弯新月初升,如同在碧蓝的天幕上,悬挂了一张精巧的弓。诗人把这天上地下的两种景象,压缩在一句诗里&&&露似真珠月似弓&。作者从像弓一样的一弯新月,想起当时正是&九月初三夜&,不禁脱口赞美它的可爱,直接抒情,把感情推向高潮,给诗歌造成了波澜。  诗人通过&露&、&月&视觉形象的描写,创造出和谐、宁静的意境,用这样新颖巧妙的比喻来精心为大自然敷彩着色,描容绘形,给读者展现了一幅绝妙的画卷。由描绘暮江,到赞美月露,这中间似少了一个时间上的衔接,而&九月初三夜&的&夜&无形中把时间连接起来,它上与&暮&接,下与&露&、&月&相连,这就意味着诗人从黄昏时起,一直玩赏到月上露下,蕴含着诗人对大自然的喜爱、热爱之情。明代杨慎《升庵诗话》评:&诗有丰韵。言残阳铺水,半江之碧,如瑟瑟之色;半江红,日所映也。可谓工微入画。&《唐宋诗醇》评:&写景奇丽,是一幅着色秋江图。&清代王士祯《唐人万首绝句选》评:&丽绝韵绝,令人神往。&  另外,值得读者注意的是这首诗中的时间问题。  其一,《暮江吟》并非始终写&暮色江景&。如果只从《暮江吟》的标题看,此诗似乎应始终歌吟&日落前后&的暮色江景,但诗中&可怜九月初三夜&的&夜&字,以及&露似真珠月似弓&,则明显地是在写&夜晚&。按《辞海》里的解释:&露是空气中水汽因地面或地物表面散发热量,使得地面或地物表面的温度低于气温(但仍高于0℃),而凝结在其上的水珠。常见于晴朗无风的夜间或清晨。&由此可见,此诗标题与内容有不相吻合的地方,并非始终写暮色江景。理解此诗时一定要把握住这个特点,不能机械地只从标题去理解内容。有人认为,此诗的标题与内容中的时间不完全相符是作者的疏忽或失笔。其实,这种情况在唐诗中是很常见的,如杜甫的《日暮》就从黄昏时分一直写到&草露滴秋根&;贾岛的《暮过山村》也从日落写到明月高悬。所以,不能完全用自然科学的研究方法去研究文学作品。  其二,《暮江吟》主要是写&暮色江景&。《暮江吟》全诗共四句。前两句写夕阳斜照在江面上的景色,这是最真实可信的暮色江景。后两句写诗人流连忘返,直到新月初升的场景。诗中&九月初三&与&月似弓&上下紧扣,写的是黄昏时的自然景色。这里的&九月初三&,点明时间,&月似弓&则是诗人看到的景象。当然,这种景象只能在日落后不久才能看到,因而这两句主要还是写暮色江景,而不像有些书上说的那样是写&美丽的夜景&。  说后两句仍主要写暮色江景,有其科学上的依据。根据天文学常识,九月初三日,月亮位于太阳以东约45&,形状像个反C字形,即&月似弓&,日落后出现于西方、西南方低空中,可见时间局限于日落后2至3小时。从诗中看,作者看到&月似弓&之时,月亮的地平高度不会很低。太低了,由于树木、建筑、雾气等影响就不会看到。据此,读者可以推测出,作者看到&月似弓&之时,当在九月初三黄昏,即日落后不久。从民用时间看,仍属于傍晚,即&暮&的范畴。  其三,《暮江吟》写了三个不同的&时间&。通过以上分析,《暮江吟》前两句写的时间是日落前(一小段时间)或日落时;后两句主要写日落后(一小段时间),即黄昏;由后两句还引伸出夜里一段时间。这完全符者的观赏顺序,即作者先于日落前看到了&残阳铺照&,又于日落后看到了&月似弓&,再于夜间看到了&露似真珠&。大多数资料都认为,&月似弓&与&露似真珠&是作者于夜间同一时刻看到的,前写天上,后写地下。其实这是因为缺少天文、气象常识,忽视了两种自然现象之间的&时间差&问题。如前所述,作者看到&九月初三&、&月似弓&之时,只能是在日落后不久。此时,由于太阳刚刚落山不久,地面散失的热量还不多,凉露尚未形成;而等到夜里&露似真珠&之时,似弓之月却又早已沉入西方地平线以下了。  琵琶行的作者&白居易简介  白居易(公元772&公元846),字乐天,号香山居士,下(今陕西渭南)人。 公元800年(贞元十六年)中进士,历任左拾遗、东宫赞善大夫、江州司马、杭州、苏州刺史、太傅等职。白居易是一位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他的诗歌题材广泛,形式多样,语言平易通俗。他所写的《秦中吟》、《新乐府》,敢于针对当权者的弊政,反映人民疾苦,深刻地揭露社会矛盾,他又是中唐新乐府的主要倡导人。白居易的叙事诗如《长恨歌》、《琵琶行》,描写细腻,生动感人,具有独特的艺术风格,影响极为广泛。在诗歌创作理论上,他提出&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的主张。现存诗3000多首,有《白氏长庆集》。
与琵琶行相关的问答
查看更多 琵琶行 相关知识点
唐诗宋词精选
更多百科内容
下期预告:
相关文章推荐
育儿图片推荐
联系编辑:丁笑联系邮箱:.cn(请将#改成@)联系电话:020-3}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白居易的琵琶行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