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视剧政委中的任仁达后来怎样

马宁远/大明1566剧照

马宁远/大明1566剧照

有一个官员,父母皆为农民,初入官场便在最基层,学历一般且没有 “选调生”这样的身份加持。

按其自己评价,这辈子能当上个知县助理就是祖坟冒烟了。

然而运气爆棚,遇到了封疆大吏赏识,被一路擢拔,人到中年便当上了一把手。

更难能可贵的的是,这位是个优良的好官、好人...

这哥们儿就是电视剧《大明王朝1566》里的杭州知府马宁远。

他的那位伯乐大领导就是浙直总督胡宗宪。

先交待一下结局,省会一把手马宁远丢了自己的性命...

下面,我们就共同咂么一下马宁远是怎么拿着一手好牌、叫地主,最后却打出了四个2带俩王的妙手的?

(文中人物分析完全基于电视剧情,暂且忽视与正史出入之处)

设定下,各位可以尝试代入一下,你作为那个官员,会走到哪里呢?

马宁远虽然贵为杭州知府、主政一方,但在电视剧《大明王朝1566》里,只是一个N+1号的小人物,第4集就领盒饭了。

出场次数个位数,但每一场戏,这个人物都刻画的很饱满。

农历四月,马知府领着下属深入田间地头,下令士兵骑着马践踏老百姓已经插了秧苗的稻田。

因为年初为扩展国库收入,决定在浙江实施改稻为桑的国策,简单说就是让老百姓从种水稻改种桑树,扩大丝绸产量,然后出口丝绸为国库开源。

自古农民以田为天,改稻为桑却又没有政策托底和现实保障,百姓自然强烈反对。

正在群体事件一触即发之际,台州总兵、抗倭名将戚继光到场了,以接到上级调兵令为由将兵带走了,临走时还嘲讽了马宁远一波:你马宁远作为父母官,毁百姓田不说,还要把抗议的百姓作为通倭疑犯论罪,现在我把兵带走,估计老百姓马上就把你扔到河里去。

老百姓一看男神戚继光都这么说了,嗷嗷叫的就要收拾马宁远这个狗官。

千钧一发之际,马宁远展示出自己混迹基层练就的光棍一面:

只见他昂首挺立、临危不惧、声色并茂、义正辞严的训斥老百姓:我身后是大明政府、是百万雄兵,我倒要看看谁敢造反!

连唬带诈,一个小技能便把百姓呵晕住了。

镇住老百姓后,可马宁紧接着道:我要把带头闹事的“通倭罪犯”带回省城,看你们这些刁民谁敢拦?

到了这里,这一幕戏对马宁远的刻画完毕。

感受就两点:一是勇,二是虎。

在介绍这场戏之前,首先简单普及一下涉及到的官制常识。

明太祖建国后,在省一级实行的是三权分立,分别是:

主管民政事务的承宣布政使司,一把手为布政使;

主管司法事务的提刑按察使司,一把手为按察使;

以及主管军事的都指挥使司,一把手为指挥使。

三者无上下级领导关系,分别对中央负责。

巡抚这一官职,则是由于省里三权分立导致工作推诿效率不足,由临时委派逐渐成为事实上的常设官职。

巡抚总管本省事务,为一省之最高长官。

再往后,因战争等因素往往需要协调几个省之事务,又出现了管辖地域跨越数省的总督一职。

但电视剧里的嘉靖皇帝时期,总督还非常设职务,且管辖事项偏重军事,民政等事务仍由巡抚主管。

总督相对于辖区内的巡抚而言,虽然级别高,也可以调配巡抚配合自己的工作,但总督对巡抚不构成上下级领导关系。

电视剧里,马宁远的伯乐胡宗宪,此时职务就是浙直总督(辖区为浙江、南直隶)兼浙江巡抚。

注意这个“兼”字后面的职务才是重点,胡宗宪才能在浙江做到军政一把抓。

没有浙江巡抚的职务,胡宗宪是不能提拔文官序列的马宁远,也无权处理“改稻为桑”这类的民政事务。

下面回到剧情,马宁远不但带回那几个“通倭罪犯”,其他百姓也一并跟着来到了总督府大门外,齐刷刷跪地伸冤。

这下好了,衙门大门口让群众围了,马知府你挑个这么大的事情甩领导脸上,是要给领导上眼药呢还是为领导分忧呢?

总督府里召开会议紧急研究对策,参会人员如下:

这里就要介绍一下这些人的背景和派系:

先从中央说起,分为两派:

一派以内阁首辅严嵩为首,简称严党。

这伙人目前把持朝政且深得嘉靖皇帝倚重,皇帝利用他们控制百官并为自己捞钱,严党在满足皇帝的同时也拼了命的为自己捞钱(拼多多,所以关系紧密)。对他们来说,老百姓死活根本不重要。

另一派,是徐阶、高拱、张居正等几名自诩为清流的内阁成员,简称清流党。

他们背后还有一个裕王爷(嘉靖亲儿子,事实上的太子,但极为不受亲爹待见)。

清流党的目的是阻止改稻为桑,从而打到严嵩一党。

至于老百姓会因为大人物打架而无辜遭罪什么的,清流党也不在乎。

接下来轮到会议室里的地方代表:

贵为浙江二、三把手的路人甲和乙,赤裸裸的严党,跟他们主子完全一个尿性,基本等于丧尽天良。

地方一把手胡宗宪,剧中人物设定是:被严嵩一路提拔起来,对严嵩积极为感恩,却公道正派、心系百姓、能力突出,行事与严党完全不同,堪为国之柱石。

战区高参谭纶,原为裕王府詹事,与胡宗宪交情尚可,是被清流党专门派到浙江官场执行掺沙子任务的。

原因在于清流党也看到了胡宗宪虽是严嵩一手提拔,但骨子里和严党不是一类人,寄望通过谭纶争取胡反水,核心目的还是倒严。

接下来说主角马宁远,虽然贵为知府,但这位兄弟跟中央高高在上的两个派系还够不着。如果硬要划成分,他属于胡宗宪的人,完全唯胡宗宪马首是瞻。

讲到这里,成熟一点的读者应该能明白到:

马宁远反而是这间会议室里最容易、最好做的人了。

一是不属于上层派系,没有直接的kpi考核压力,选择可左可右;

二是直接老大胡宗宪人品好、手腕硬,紧跟自己老大指哪打哪就行了;

剩下的0.5个原因是职务低。这是一把双刃剑,好处在于职务低负的责就少,将来出了问题有大领导扛着,弊端在于职务低就意味着要抓末端落实,容易被当枪使。

这0.5个原因如何转化,比较考验微操。

好了,人物背景、派系介绍完毕,讲这么多还是为了帮助读者搞清楚,主人公马宁远目前是在一个什么样的牌桌上,对手都有谁,别人有什么牌、自己有什么牌,这样才能分析清楚,马大兄弟是怎么在自己的人生最后牌局中打出了四个2带俩王的妙手。

前面说了,马宁远整出了群众围堵省政府这个大事件,他当然不是蠢到要给自己老大胡宗宪上眼药,那他的目的何在呢?

虎虎有尿性的马宁远马上给了我们答案。

会议一开始,马宁远第一个开炮,直接一通夹枪带棒、指桑骂槐的口吐芬芳指向谭纶,话里话外是清流党阻挠改稻为桑,谭纶直接给戚继光下调令撤走士兵,这才有了我马知府现场办公被迫停止、百姓(刁民)群体上访。

对,就是你谭纶干的,是你才整出了现在这个大场面。

这里,隐隐感觉马宁远做的不太妥。

第一:你作为最底级角色,且不属于两派中人,却直接攻击了其中一派,等于事实战队!

第二:冒失攻击谭纶,给严党当马前卒、亮态度,究竟是代表你还是你老大?

单凭这两点,马宁远这个棒槌就已经把我们之前分析的2.5个优势给全填进去了。

但是也可能人家剑走偏锋有大招,我们接着看。

在一片声讨谭纶的热潮中,胡宗宪开口了,首先说是自己让戚继光把兵调走,以此为谭纶解围。

随后胡宗宪询问路人甲和乙,施行改稻为桑需要给桑农备齐粮食,帮助他们应对换种的窗口期,这些粮食现在有着落了吗?

作为严党成员,路人甲和乙只在乎尽快种桑产丝搞钱,怎么会竭力去给老百姓筹措粮食呢,当然回答搞不到粮食。

胡宗宪此时态度了:首先声明改稻为桑有利于国,要干!但具体推行中不能让老百姓受损、不能饿死人。事到如今闹到这一步,我要上奏折给内阁,要求中央帮忙筹粮食!

到了这里,我们做个阶段性总结,站在马宁远角度来分析一下,胡宗宪到底要干嘛呢?

第一,胡到底站队哪一方?站严还是反严呢?

现在还不清楚。因为从年初中央交办改稻为桑的任务到如今进入春季,工作推进节奏明显不大,胡没有一边倒的落实严党指示,但也没有其他有力的证据表明胡就要反水严党。

第二,如何落实改稻为桑呢?

胡给出了一个基本原则,就是粮食到位才能改,否则不贸然推进。

领会上级意图分为认识和行动两个层次,简单说就是怎么看和怎么办。

正常情况下要遵循由认识到行动的逻辑,原因不外乎两点:

一是事情想明白了才能干明白;

二是有时候领导只交待思路不交待动作要领(只抽象不具体)或者出现预想外的情况(招式和应用场景不匹配),这个时候认识不到位就无从下手。

所以,领会上级意图很重要。

那马宁远是否正确领会到胡宗宪的意图了呢?

说实话,现在也不好判断,因为除会议发言之外,胡宗宪也没有过多流露。

但作为马宁远,起码应该明白一点:

目前他采取这种倾向性很强的动作,肯定不是老板胡宗宪认同的。

这时,聪明且稳妥的做法,应是先停下来,多往老板那里靠一靠,进一步摸清老板意图再做动作。

虽然不知道怎么进,但要知道暂时停一停、看一看。

胡宗宪的奏折到中央以后,中央官文如何批复,剧情没有过多交代。

但私底下大佬们是如何反应的,剧情交代的很细。

严党方面,认为胡宗宪落实指示不坚决,是要借此往清流党上靠,所以严嵩之子严世藩一面以个人名义写信给胡宗宪,警告胡莫要首鼠两端。

另一方面,严世藩直接指示浙江马仔路人甲和乙,绕开胡宗宪,借助端午汛期人为的毁堤淹田,不顾百姓生死完成改稻为桑!

马宁远就是在这种背景下,进入了自己在牌桌上一把扔出四个2带俩王的那场戏。

在胡宗宪不知情的情况下,路人甲、乙,还有主管江南织造局的某太监(王劲松老师饰演的,因与本文主线关联不大,未过多提及),三人联手忽悠马宁远,让马宁远具体负责毁堤淹田(还记得那0.5个原因吧,大人物们开始给小官挖坑埋雷了)。

看到这里,其实大部分读者应该还比较平静吧。

毕竟,马宁远再虎、再棒槌也不能干这种伤天害理没有底线的事吧,不为自己想也要为爹妈老婆孩子想啊。

甚至读者会更严谨:马宁远,别说是这些个坏人让你干,就是你的大恩公大伯乐胡宗宪让你这么干,那也不能干啊。

可我们马知府脑瓜子怎么想的呢?简直不要太精彩:

马宁远首先说:这么大的事瞒着胡宗宪不好吧?

(首要反应竟不是这个事,你的脑回路怎么总是这么孤僻…)

坏蛋三人组回道:你马宁远听胡宗宪的,那胡宗宪听谁的?

马说,当然是严嵩严阁老。

三人组接着说:那就是了,胡宗宪被谭纶(清流党)盯着,所以改稻为桑这事办的难。严阁老让我们瞒着胡宗宪毁堤淹田,就是为胡宗宪放手推进改稻为桑排除障碍。

马宁远听完后,又用自己清奇的脑回路带出了最后一番话:毁堤淹田我干,但不能饿死老百姓,我不能让胡宗宪下不来台。

(这句话我插不进旁白了,宕机了)

到此,胡宗宪到底是怎么想的我不太明白,但马宁远是怎么想的我是彻底看明白了:

1. 我是老大胡宗宪的人,老大是严阁老的人。

2.老大现在处在两派之间很为难,我要为老大打开局面,就是死也值。

3.毁堤淹田了老百姓咋办?反正准备好粮食饿不死人就行了。

马宁远啊马宁远,你真是一点也不亏。你不是因为一个失误才打输这把牌的,你是一开始就奔着四个2带俩王这操作去的。

还记得我们前面讲的马宁远那2.5个优势吗?

第一就是不属于严党和清流任何一派,第二是自己的老大够强够正,跟紧老大就可以了。剩下的半个就是官最小负的责最少但也容易被当炮灰。

可马宁远呢,毁在了八个字上:自以为是、自作主张。

1.他没有派系且只有一个老大胡宗宪,可他却自以为是的给老大胡宗宪划了派系,间接也给自己划了派系,所以他不惜炮制“通倭疑犯”,不惜制造刁民围攻省政府,把矛头指向清流党谭纶,在总督府会议上给严党吹喇叭、抬轿子、当马前卒(关键还不自知),正面挑起党派斗争;

2.他坚持自己前期自作主张给老大胡宗宪划定的派系不变,因此在总督府会议、胡宗宪上书中央后,将胡的这些反常举措看作是被清流掣肘,进而答应毁堤淹田。并且愿意亲自毁堤淹田,也是自作主张的想要为老大破局,报知遇之恩。

“我不要你觉得,我要我觉得!”

这是我看到这里以后,认为胡宗宪想对马宁远说的话。

当然,对胡宗宪,马宁远一直是这么践行的。

这俩人,一个是真憨,一个气的看着憨憨—“哼”。

但是自以为是、自作主张就是马宁远扔出四个2带俩王的根本原因吗?

马宁远要领盒饭了,他自己也知道。

在毁堤淹田后,马宁远最后一次向胡宗宪单独汇报。

马宁远是想嗝屁前来道个别,向老板倾诉衷肠。

这桥段没啥好说的,一个高端玩家和低端玩家,说来说去都是在各自频道上讨论“你觉得、我觉得”的问题,没有共振也没有跳频,毫无营养。

但两人的对话引出了一句名言:“知不可为而为之”。

马宁远说:老板,我干这一切都是为了你,是“知不可为而为之”。

胡宗宪说:孔子这句话是在告诉世人,做事情时不问可不可能,但问应不应该。毁堤淹田,伤天害理,上误国家,下害百姓,这也叫知不可为而为之?

马宁远:我不懂,百姓太远,老板很近。

编剧在这里的几句台词堪称画龙点睛!

一是妙在一语道出了马宁远扔出四个2带俩王这骚操作的根本原因:心中没有人民,从来不把人民利益放在心上,所以做官做到了断头台。

二是借胡宗宪之口说出这句话,也表明了胡宗宪的根本立场,胡从来没有站严党或是清流党的队,他始终站人民的队,把人民的利益作为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

1.做官首先要做人,只有时时刻刻把人民利益放在心上的人,才能做个好官。

2.紧跟老板是对的,但姿势要正确:首要时刻搞清楚“到底谁,才能觉得”这一前提,不要自作主张、越俎代庖。(这个道理同样适用于处理两性关系)

3.任何时候都要有底线,底线守住了万事仍有可为,可要是底线掉了,就只有一种结局:一朝回到解放前。

你是什么颜色不重要,你身上的衣服是什么颜色很重要。

忽忽悠悠就瘸了,从来都不是偶然事件,内因早已种下。

对我们普通人来说,探讨这个问题有些不切实际了,这是大人物的烦恼。

但仍不妨去思考一下,这种事情怎么办才好呢。

别看我,我要想明白了也不在这里爬格子了。

但行好事,莫问前程吧。

}

十年特殊时期,各地陆续成立了革命委员会,简称为“革委会”。“革委会”的一把手被称为主任,革委会主任主持革委会的全面工作,比如云南省革委会主任,其实相当于云南省委书记与云南省省长“一肩挑”。

1968年,云南正式成立了革命委员会,其中谭甫仁担任了云南革委会的第一任主任,也就是说,谭甫仁相当于担任了云南省省委书记与云南省省长。那么,谭甫仁身上都有什么故事呢?他后来又过得怎么样呢?

谭甫仁出生于1910年,广东仁化人。早年时期,谭甫仁参加过南昌起义,后来加入红军,进入红一军团战斗。抗日战争时期,谭甫仁进入八路军115师,跟随八路军见证了抗日战争的胜利。

解放战争时期,谭甫仁主要在东北地区战斗。1948年,38岁的谭甫仁成为东北野战军第七纵队的副政委兼政治部主任。东北野战军第七纵队是山海关内的部队进入辽宁等地后成立的,是一支作风优良、战斗顽强的部队,能在这支部队中身居要职,足见谭甫仁是一名非常出色的将领。

在第七纵队期间,谭甫仁参加了四平战役、辽沈战役,为解放东北全境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1948年11月,东北野战军第七纵队改编为东北野战军第四十四军,谭甫仁继续担任副政委兼政治部主任。四十四军入关后改编为第四野战军第四十四军,谭甫仁也继续南下,参加了进军中南的战斗,并进入两广,见证了新中国的诞生。

1950年,谭甫仁晋升为四十四军政委,率领部队参与了广东地区的剿匪战斗。1952年,四十四军番号撤销,一部分进入中南军区的海军,一部分改编为丁盛领导的五十四军,还有一部分并入四十三军。

四十四军番号撤销后,原四十四军政委谭甫仁被调到广西军区,担任了广西军区副政委以及政治部主任。1955年授衔时,谭甫仁被授予了中将军衔,成为开国中将。此后谭甫仁又陆续担任了武汉军区副政治委员、武汉军区第二政委、工程兵政委等职务,为建国初期我军的发展壮大做了很多基础工作。

时间很快就来到十年特殊时期,当时昆明军区的第一政委是阎红彦,司令员是秦基伟。1967年1月,阎红彦不堪受辱,选择了自杀,秦基伟也乘坐飞机前往北京,被周总理保护起来,昆明军区的日常工作由当时的第二政委李成芳主持。

李成芳主持了一年多时间昆明军区的日常工作,1968年,上级把谭甫仁派到昆明军区,让他担任昆明军区的第一政委。当时司令员秦基伟并不在昆明军区,所以昆明军区的日常事务都由谭甫仁主持。不仅如此,谭甫仁还担任了云南革委会主任,执掌云南的党政军大权。

客观来说,主持昆明军区的工作费心费力,因为昆明军区还承担着边防任务,这就需要谭甫仁必须时刻保持高度警惕,尽心尽力做好军区工作以及边防建设。然而,1970年,谭甫仁却在昆明被反革命分子杀害,年仅60岁,实在令人唏嘘。

谭甫仁被杀害后,周总理亲自下达了指示,命令公安部门一定要彻查这起案件,最终经过调查,查出杀害谭甫仁夫妇的凶手是军区内部的王自正,他从军区的保卫部偷了两把手枪行凶。不过,在抓捕王自正的过程中,他用偷出的手枪自杀,结束了自己的生命。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血战到底之壮丁也是兵电视连续剧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