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庆鼓点打法?

千年鼓乐柏乡掸子鼓。 赵昊 摄

中新网邢台4月24日电 (张鹏翔 李铁锤 赵昊)在河北省柏乡县南阳乡小南阳村,流传着一种古老的民间艺术——八面威风掸子鼓,当地上年纪的老人,对这个传承千年的鼓乐都“情有独钟”。它那恢弘的气势和壮观的场面,把当地农民喜庆丰收之情表现得淋漓尽致。

24日,在柏乡县南阳乡小南阳村村前广场上,20余位村民身着彩衣,背插鸡毛做成的掸子,边打边舞,演练着掸子鼓。

千年鼓乐柏乡掸子鼓。 赵昊 摄

广场中央,一位中年大汉手提大鼓,指挥着全场。他就是掸子鼓第六代传承人张云科。表演开始,鼓声较缓,小鼓、铙、小锣的变化都以大鼓为中心,依次成扇面状排开,随大鼓前移。阵形舒展开来,大鼓移至中间,鼓声渐紧,小鼓声随之渐紧,铙声、锣声跟着加紧。鼓声悠扬高亢,振奋人心,阵形变化成几个圆圈,每个章节变化都是大鼓鼓锤的轻重紧慢以及敲鼓梆的变化,带动小鼓、铙、小锣而变化。

随着鼓声的变化,鼓手背部的鸡毛掸子随鼓点向大鼓频频点头,阵形鼓点依次变化,表演几近尾声,大鼓缓缓后退,小鼓阵形回复如初,大鼓退至始位,预示表演结束。整套表演阵形与鼓点配合默契,阵形变化流畅自然。

传承人张云科介绍说,掸子鼓表演人数多时达上百人,少则二十余人。整个队伍中,总领大鼓手有一人,小鼓手10人以上,铙手、锣手也需要至少十人。鼓手和铙手必须成双成对,不能为单数,这样队形变化整齐、对称。

据掸子鼓第五代传承人高灵贵介绍,掸子鼓又称“招子鼓”,自唐代初期形成,到明末清初渐已成型,至今已有1000多年历史。“其实我们身着鸡毛掸子也是有寓意的。”高灵贵说,这是老辈人传下来的习俗:“雄鸡三唱天下明,催人早起打地耕,勤能养性,俭能养德,成由勤,败由奢。”身着仿古服饰,铭记祖先教诲,鲜艳的色彩代表了新时代人们生活富裕、积极向上、向往美好未来的良好精神风貌。

“别看传承了千余年,但掸子鼓的章法完整,编排紧凑,实在算是奇迹了。”高灵贵说,掸子鼓整个章法有完整五大章,《引子》、《老鼠刻牙》、《上下桥》、《鸡上架》、《点鼓》,每一章节变换不同花样,每一章节均有引子开头,各章节之间有合理过渡,使章法鼓点流畅自然。

掸子鼓在改革开放后,得到柏乡县文化部门的支持。在挖掘掸子鼓历史遗留鼓点基础上,又创作出了一套传统性强、现代感突出的掸子鼓打法。新打法既突出表现了人们秋后丰收的喜庆之情,又表达出了新时代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2009年,掸子鼓被评为河北省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得到了当地部门的重点保护。

“掸子鼓鼎盛时期,许多村镇均有鼓队,鼓手曾达数百人。”张云科说,当时村里几乎人人都会,拿起鼓来都能演练一番。然而,近年来,村里许多老艺人去世,鼓手们大多年老体衰。随着现代传媒的快速发展,流行音乐的兴盛,淡化了年轻人对传统民艺的兴趣,以致无人学艺。鼓手中年龄最高者八十多岁,平均年龄在六十岁,形成了掸子鼓后继无人的局面。

“抢救、保护、发展招子鼓,才能使这一民艺奇葩不濒于灭绝,能够唤起人们对古老民艺的重视。”张云科说,掸子鼓的保护刻不容缓,他希望能有更多的年轻人对这项非物质文化遗产产生兴趣,能够令这传承千年之久的掸子鼓永续流传。(完)

}

  咚咚锵、咚咚锵……近日,垦利街道胜锦社区的一栋居民楼前出现了一支身着红色马甲的锣鼓队。随着锣鼓节拍的响起,他们整齐划一的动作博得不少村民驻足围观,这支锣鼓队是专门为社区里的两家喜主添喜气的。

  据了解,胜锦社区的这支锣鼓队是“野生”的,大家初识在社区“夕阳红”课堂,闲暇之余组建了锣鼓队。几天前,锣鼓队的队长马学荣听说家住胜利佳苑同一单元的两户人家在筹备婚礼,但由于疫情原因,外地的亲人来不了。“病毒无情人有情”,锣鼓队的队长马学荣主动找到社区党支部书记薛莲汇报,“疫情防控期间,外地的亲朋好友来不了,我们去敲一段也旺旺人气,符合规定吗?”随后社区联系了相关部门咨询政策,确定可行后,马学荣找到喜主,表示想为新人的大喜之日增添一份喜庆和欢乐。

  婚礼当天,锣鼓队穿好演出服,把道具擦得锃亮,队员们都戴好中国红的口罩。一番精心准备后,精彩的锣鼓表演就开始了。有了锣鼓队的表演,婚嫁的喜悦气氛一点儿也不打折。

  傍晚,社区的居民群里就收到了喜主家发来的信息,“家里老太太一直盼着孙子结婚的时候能热热闹闹,真的太感谢社区了”“老太太坐轮椅上激动的快哭了”……几句简短的话语,表达了喜主家对锣鼓队队员的感激之情。“不用客气,咱们都是一家人,更感谢社区出钱出力培养我们这支锣鼓队为居民办好事。”马学荣高兴地说道。

  为有效减少人员聚集,防止交叉感染,保障全市人民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我市提倡喜事缓办。原则上推迟到本轮疫情得到有效管控后再行举办,提倡微信贺喜、网络送祝福等方式,切实降低疫情传播风险。确实不能延期的,应严格控制规模、简化仪式、缩短时间,做好测量体温、佩戴口罩、保持安全距离等防护措施。

  疫情防控,人人有责。希望广大市民共同携手,争做移风易俗的倡导者、践行者,以实际行动支持和参与疫情防控工作,增强自我防护意识,共建文明和谐、安全健康的生活环境。

① 凡本网注明“来源:东营日报、黄河口晚刊、东营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东营日报社所有,东营网拥有东营日报社所属《东营日报》、《黄河口晚刊》、《东营网》的电子信息网络发布、出售与转载权利。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经本网书面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来源:东营网”,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 本网未注明“来源:东营日报、黄河口晚刊、东营网”的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网转载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下载使用,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如擅自篡改为“来源:东营网”,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如对稿件内容有疑议,请及时联系我们处理。

③ 如本网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及时联系我们处理。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中国鼓鼓点教学打法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