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哪些修复的比较好的香港经典老电影影

&&&&■周末特别策划&
&&&&2015年是中国电影诞生110周年。110年来,大量名片在电影史上都占有重要地位,成为国家、民族和时代的象征而永载史册。
&&&&去年12月26日,中国电影基金会“向经典致敬——中国老电影修复基金启动仪式”在中国电影资料馆举行,包括《骆驼祥子》《永不消逝的电波》《渔光曲》《小兵张嘎》《林海雪原》在内的5部经典老电影获得“修复重生”,中国电影股份有限公司、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电影频道、博纳影业、小马奔腾是5家捐资机构。
&&&&捐资修复《林海雪原》的博纳影业集团工作人员告诉科技日报记者:“博纳十分重视老电影,从支持修复《林海雪原》到用3D技术重拍《智取威虎山》,都在用自己的方式向中国老电影致敬。”
&&&&抢救修复是在与时间赛跑
&&&&记者在中国电影资料馆发展事业部看到了一部老电影胶片修复的整个过程。
&&&&需要抢救修复的影片多是从西安出库,在运抵北京进入电影资料馆后,技术人员先要对一盘盘胶片进行清洁及物理修复。
&&&&“胶片的保存一般是100年,目前我国最早的电影胶片是1920年之后的,存放将近100年了,很多会有不同程度的损伤,其中不少珍贵影片都不可避免地出现了霉变、污染、脱色、闪烁和丢帧等损伤。”中国电影资料馆技术部工程师王峥介绍说,中国电影资料馆拥有两座大型影片资料库,一个是位于北京东郊的胶片拷贝库,另一个是位于西安临潼的电影原始素材底片库,馆内保存了自1922年以来的3万多部国产电影,拷贝素材超过60万本。
&&&&胶片保存对室内温度、湿度要求特别高,不同类型胶片储存的条件也各不相同,因此一般很难有理想的保存环境。王峥说,技术人员在对胶片进行物理清洗之后,就要开始对其进行胶片数字化转换。再将数字化的电影数据传输至中央存储进行精致维护工作。
&&&&电影拷贝的修复工作极其枯燥繁琐,需要很强的耐心,同时还需要强大的技术支持。以电影资料馆为例,一般修复一部电影要走8道工序。一个技术熟练的工作人员每天只能完成100到200帧的画面修复,而一部90分钟的电影,大约有129600帧画面。
&&&&完整修复一部电影,少则耗时几个月,多则几年。另外,老电影修复对人才的综合素质要求非常高。不仅要知晓胶片的物理化学性质,掌握电脑修复软件以及电影特效的使用等专业知识,还需要对电影艺术有很深的了解。“对于老电影胶片的修复工作,技术和热情两样都要有才能把这项工作做好。”王峥说。
&&&&中国电影基金会副理事长阎晓明在中国老电影修复基金启动仪式上表示,修复经典老电影是在“一部一部,一个画面一个画面地从无情的时间手中拯救属于全人类的文化遗产”,这种“和时间赛跑”的压力感很大。
&&&&技术有创新,修复仍需“土豪”资助
&&&&在110年里,中国电影人创作了数以万计的作品,大量影片在中国电影史乃至世界电影史上都占有重要地位,但越是时间久远就难以保存。王峥介绍,电影资料馆里的技术人员目前都采用最新的技术抢救这些珍贵的老胶片。
&&&&“抢救老胶片的关键步骤之一就是扫描成数字化格式。由于胶片保存的问题,很多数字格式的图像十分模糊,比如老的动画片,如果人物模糊的话,我们会重新画一遍,再贴到原来的背景上。这是十分复杂的一项工作,目前在全世界,还很少会有人使用这种方法。”王峥说。
&&&&技术有保证,但需要修复的电影胶片数量庞大,我国现存的胶片电影光故事片就有二三万部。自2011年上海国际电影节引入民间企业资本,让电影文化遗产保护这项半公益事业又多了一个建设平台。但对于浩如烟海的电影胶片来说,这些投入还只是杯水车薪。
&&&&“目前,中国电影资料馆每年遴选需要修复的老电影都是从抢救为主,经典的老电影为辅。”王峥表示,中国电影资料馆是公益性质的事业单位,因此在对老胶片电影修复时更多的从保护留传出发,而非盈利目的。
&&&&通常修复一部胶片电影需要十几万美元甚至数百万美元的费用。面对数量巨大且亟须修复的老电影和所需资金,许多电影大国往往采用政府和民间力量共同投入的办法。
&&&&我国成立的老电影修复基金也是抱着同样的愿景,希望社会资本加入到这项文化保护事业中来。记者从中国电影基金会的工作人员处了解到,基金成立一个月来,很多个人和机构都表达了对拯救老电影胶片的兴趣,只是目前还停留在咨询阶段,不过已经有民间企业积极与电影基金会合作推动此项工作。
&&&&版权让老电影获得新票房
&&&&如果说中国电影资料馆的老电影修复,更倾向于一些拥有重要文化价值、历史意义重大的影片,那么在阎晓明看来,老电影修复不仅仅只是属于文化传承与保护的公益范畴,其实还有可发掘的附加值,“老胶片”也可以焕发“新商机”。
&&&&在天津中心生态城的国家动漫园,有一个15人组成的技术团队,它是国内首家4K胶片修复技术企业——天津太和明科技发展有限公司。公司技术总监郎天野告诉科技日报记者,他们做的就是将胶片电影“数字化”到电脑上,用软件逐帧处理画面,抹除变质的痕迹。
&&&&K指的是电影画面的分辨率。K数越高,清晰度越高,画面中的信息也越多,效果越好。由于岁月侵蚀,不少老电影因胶片保存不尽如人意,不再能达到播放的技术标准。自传统的2K修复拯救老电影后,拥有更好观影体验的4K修复悄悄流行开来。4K修复的用意不在于把老电影改造成全新的大片,而是“整旧如旧”,让老胶片上被损耗的影像,借助数字技术,尽可能地恢复到最初被“捕捉”时的模样。
&&&&“以前,超高清胶片修复技术被美国好莱坞垄断,现在我们的主要客户就是好莱坞。”郎天野说,他们的高精尖设备和娴熟的修复技术与好莱坞处于同等水平,价格成本是他们最大的竞争力,《空军一号》《上海女人》《史密斯先生去华盛顿》等许多大片都是在这里修复的,而修复一部影片的利润可观,前景很好。
&&&&郎天野介绍,目前他们为好莱坞修复的属于4K,国内的老电影修复多半是2K。他认为随着我国电影科学技术的发展,这也将成为趋势。重新修复过的老电影会在好莱坞的电视、影院等终端进行播放,有新的收益。
&&&&“在美国,成熟的版权运营环境,给好莱坞老电影带来了新的生机,也给我们的发展提供了参考。”郎天野说。
&&&&(科技日报北京2月7日电)&&五部国产经典老电影获资修复
昨天,中国电影基金会“向经典致敬——中国老电影修复基金启动仪式”在中国电影资料馆举行,并公布第一批获得捐资修复的经典电影,包括《永不消逝的电波》、《林海雪原》、《骆驼祥子》、《渔光曲》和《小兵张嘎》。
本报讯(记者
周南焱)昨天,中国电影基金会“向经典致敬——中国老电影修复基金启动仪式”在中国电影资料馆举行,并公布第一批获得捐资修复的经典电影,包括《永不消逝的电波》、《林海雪原》、《骆驼祥子》、《渔光曲》和《小兵张嘎》。
中国电影基金会负责人表示,即将到来的2015年是中国电影诞生110周年。110年来,中国电影创作了数以万计的作品,其中大量名作在中国艺术史乃至世界电影史上都占有重要地位。在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电影局的领导和支持下,国家投入了大量资金,用于修复老电影的工作,但对于亟待修复的电影胶片来说,这还远远不够。为此发起成立了“中国老电影修复基金”,将募集的资金专项用于中国电影资料馆的老电影修复工作。
此次博纳影业捐资修复《林海雪原》、小马奔腾影业捐资修复《小兵张嘎》、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捐资修复《永不消逝的电波》、中影股份有限公司捐资修复《骆驼祥子》、电影频道节目中心捐资修复《渔光曲》。正在热映的影片《智取威虎山3D》出品人于冬坦言,他拍摄的这部新片和捐资修复老片,都是向经典电影《林海雪原》致敬。张涵予、梁家辉、斯琴高娃等明星专门录制了视频,表达对捐资修复经典电影义举的钦佩和赞誉,还讲述了老电影对自己的特殊影响。
[责任编辑:
看重庆新闻客户端
华龙网官方微信
重庆新闻微信号
热线:023-
版权声明:
联系方式:重庆华龙网集团有限公司 咨询电话:
①重庆日报报业集团授权华龙网,在互联网上使用、发布、交流集团14报1刊的新闻信息。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重庆日报报业集团任何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华龙网”或“来源:华龙网-重庆XX”。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② 凡本网注明“来源:华龙网”的作品,系由本网自行采编,版权属华龙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华龙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附:重庆日报报业集团14报1刊:重庆日报 重庆晚报 重庆晨报 重庆商报 时代信报 新女报 健康人报 重庆法制报 三峡都市报 巴渝都市报 武陵都市报 渝州服务导报 人居周报 都市热报 今日重庆您的浏览器不支持javascript,不能使用此页面的全部功能。
请换用其他浏览器或者开启对javascript的支持。
中国电影修复完全不成气候 有些老片新映为骗钱
刊于出版的《东方早报》采访  随着《新龙门客栈》修复版进入院线放映,在一些人的小资怀旧情绪得到满足的同时,对于这种老电影经修复后进电影院的潮流的一些质疑声也在产生:有人认为这种商业行为是在炒冷饭,甚至有人认为这是打着“怀旧”的旗号在骗钱。  为此,早报记者专访了上海的电影保护研究者吴觉人,去年的威尼斯电影节期间,他曾去有“电影修复领域的圣殿”之誉的意大利的博洛尼亚电影资料馆考察,对电影修复有相当的了解和研究。在吴觉人看来,电影修复可以根据其目的分为三类,其中的一类便是以商业盈利为目的的商业性修复,而无论是哪一类修复,对于电影文化而言,都有其意义所在,因为如果电影院里“只有新片,电影观众就会成为没有历史的电影观众,电影文化就无从谈起”。  “新龙门”修复版基本合格  东方早报:看完《新龙门客栈》2012修复版,你能否从专业角度做一个评估,哪些是符合预期,哪些仍然存疑的?  吴觉人:真正能够检验是否修复合格,是要在检验台上才能完成的,我也没看过原来的影院版,向来都是在电视上看的。但是至少从修复版的观影体验上来说,《新龙门客栈》作为商业修复的作品基本还是合格的。  但是有些地方我还是有些疑问的,比如第一,影片中的红色似乎很刺眼,可能和当年邵氏电影的修复色彩犯了同样的错误;第二,影片中有几个镜头明显没有修复过,不知道为什么,比如开始展示凤尾箭的时候有大量的噪点;第三,影片的立体声效果不知道原来是不是就是这样,因为有些对话的立体声效果显得很奇怪,不过也有可能原版影院效果就是这样,因为像约翰·卡朋特当年的有些电影也有这种生硬的立体声效果;第四,影片一些血腥场面被删除,比如张曼玉盛血、林青霞斩首、鞑靼人飙血。这可能是因为审查缘故,不过这个有些荒谬,以前电视上看的版本里这些镜头都在,现在到了大银幕却不允许了。  电影修复分三大类  东方早报:大多数观众可能对商业修复没什么概念,电影修复领域里究竟有几种主要的修复类型?  吴觉人:商业修复就是为了商业目的的电影修复,通过对于老电影的修复来获得商业利润和市场回报。它属于电影修复领域的一个部分,但是和其他的修复有区别,不过界限也不很明确。  主要的区分在于其目的。主要的修复有三类:第一类是为了保护电影遗产而进行的修复,像茂瑙基金会修复的《大都会》、香港(电影资料馆)和博洛尼亚实验室修复的《孔夫子》、罗马(国家电影资料馆)和博洛尼亚实验室修复的罗西里尼的《印度》,虽然它们也会进行商业发行和放映,但是其主要目的是让电影史上的经典之作再次能够被公众欣赏。  第二类是艺术修复再创作,它和先锋电影里的“found footage”息息相关,就是艺术家利用老电影的拷贝重新加以艺术处理和诠释。最著名的就是意大利音乐人Moroder的摇滚版《大都会》,他为其重新配乐,配上现代摇滚乐,并且做了相应的剪辑,去掉字幕卡换上我们现在观众习惯的字幕,还根据自己的理解,而不是历史文献,给影片染了个色。另一个著名的例子应该就是王家卫的《东邪西毒》,重新剪辑修复后的《东邪西毒终极版》很难说和当年是同一部电影。这类修复的目的是一种创造性利用电影遗产。  第三类就是商业修复,它的根本目的是盈利,所以商业修复不得不时刻在商业利润诱惑和电影修复的道德理想之间摇摆。  商业修复有过几次浪潮。一次是上世纪30年代,有声片替代默片之后,有些影院,尤其是美国,会组织特别的默片放映。但是为了迎合一种镍币影院的怀旧嬉笑风格,有时候会对影片进行一些处理,并且由于有声片后影院辞退了乐队,所以很多默片被配上了音轨。  后来是电视的兴起,又有了一次把电影转制到电视上放映的浪潮,这应该是修复史上最臭名昭著的一个时期,很多影片画幅被改,长度被随意调整。再后来是家庭影院系统兴起之后,尤其是我们熟悉的DVD市场,使得经典电影又一次显示出其商业价值,DVD里的修复版良莠不齐,有些是电影资料馆和专业人士一起修复的,而有些是草草地把画面弄弄干净就直接发行了。  我们现在正在经历新的一轮浪潮,就是3D化。这次修复浪潮是第二类艺术性修复和商业修复的结合,因为3D化无疑需要重新思考电影美学问题,但是其技术很大程度上是依靠着多年数字修复实验室的技术创新。所以说这是一个更为考验我们对修复的理解的时刻,很快3D版《泰坦尼克号》就要上了,而国内的《大闹天宫3D》就是标准的反面教材。  电影传统不应被忽视  东方早报:对于一部商业修复片来说,比较的参照标准应该是什么,其修复标准是否和其他几个类型不同?  吴觉人:修复的标准一般只有一个,就是尽可能还原首映版的效果。所以其实电影修复不是一个独立的领域,它是整个电影遗产保护中的一个环节,算得上是一个终端。完整的电影修复不单单是在赛璐珞胶片上完成的,还要包括当时的技术环境。你之前去博洛尼亚那边考察,他们是否进行商业修复的行为?能否比较一下国内外的商业修复的环境差异?  吴觉人:斯科塞斯的电影基金会做的是公益性修复,不是商业修复。博洛尼亚的l'immagine ritrovato修复实验室是世界上最优秀的修复机构之一,他们也承接商业修复。  国内的电影修复、商业修复可以说完全不成气候。电影修复是电影遗产保护的终端,而商业修复是电影修复领域的一个终端。要商业修复成气候,就要电影修复整体的成熟,而电影修复的整体成熟就要电影遗产保护获得集体重视。  现在国内在盲目追求数字的同时,电影传统几乎被弃之一边,整个电影工业对其表现的是集体性的冷漠。现在的新电影拍出来都是一次性的,几个礼拜档期一过基本就失去意义和价值了。而作为产业链一环的电影修复,可以使得这些电影获得第二、第三次生命。  其实无论我们看好莱坞还是欧洲,电影遗产保护一直是整个电影业的基础项目,没有这样的传统,没有其激活电影的活力,电影业根本无从进步,而且电影修复作为一项产业,其技术、文化和市场效益对于整个电影业的发展都是极为积极的。  东方早报:有人觉得商业修复是骗钱的行为,你怎么看这样的经典重温?是否必要?  吴觉人:只能说有些商业修复是骗钱的,但有些不是。像美影厂当年发行的《大闹天宫》修复版DVD就是反面例子,这个版本不分青红皂白地删去了很多段落,使其远不及当年的公映版本。但是像这次《新龙门客栈》就不应该这么一棍打死。你要说骗钱,每年影院里有很多莫名其妙毫无价值的新片,这才是“骗钱”。  我认为现在中国,尤其是大陆,电影最缺的就是传统,影院里最缺的就是老片。如果只有新片,电影观众就会成为没有历史的电影观众,电影文化就无从谈起。比如《新龙门客栈》,1970、80年代生人都是看着这批港片长大的,影片的重新公映不单单为了满足怀旧的小资情绪,而且能够让看电影具有一种历史的眼光,从而能够重新看待当下的新电影,比如去年徐克的3D电影《龙门飞甲》。  东方早报:像马丁·斯科塞斯的电影基金会好像一直在做商业修复,你之前去博洛尼亚那边考察,他们是否进行商业修复的行为?能否比较一下国内外的商业修复的环境差异?  吴觉人:斯科塞斯的电影基金会做的是公益性修复,不是商业修复。博洛尼亚的l'immagine ritrovato修复实验室是世界上最优秀的修复机构之一,他们也承接商业修复。  国内的电影修复、商业修复可以说完全不成气候。电影修复是电影遗产保护的终端,而商业修复是电影修复领域的一个终端。要商业修复成气候,就要电影修复整体的成熟,而电影修复的整体成熟就要电影遗产保护获得集体重视。  现在国内在盲目追求数字的同时,电影传统几乎被弃之一边,整个电影工业对其表现的是集体性的冷漠。现在的新电影拍出来都是一次性的,几个礼拜档期一过基本就失去意义和价值了。而作为产业链一环的电影修复,可以使得这些电影获得第二、第三次生命。  其实无论我们看好莱坞还是欧洲,电影遗产保护一直是整个电影业的基础项目,没有这样的传统,没有其激活电影的活力,电影业根本无从进步,而且电影修复作为一项产业,其技术、文化和市场效益对于整个电影业的发展都是极为积极的。老片商业修复,江湖是否接受? 《东方早报》综合报道  今年奥斯卡大热门影片《雨果》中有一个情节,法国电影先驱梅里爱以其非凡的创造力,用当时顶尖的技术手段拍摄了上百部充满科幻和神话色彩的电影,然而,梅里爱大部分的电影拷贝遗失,只剩下一部《月球旅行记》。  《雨果》中的梅里爱看着昔日的设计手稿落魄不已,这也传达出该片导演马丁·斯科塞斯对这些永远消失的老电影的惋惜之情。正因为如此,现实中的斯科塞斯可谓当今电影修复领域里的模范。他发起成立的“电影基金会”,专门从事电影修复和普及工作。  斯科塞斯的电影基金会只是众多从事电影修复工作的机构中的一员,英国的BFI和美国AFI旗下的多个电影资料馆、德国的茂瑙基金、意大利的博洛尼亚电影资料馆等机构的电影修复工作都做得非常出色。从1970年代人们开始意识到电影修复的重要性至今,电影修复工作已成体系运转。  中国的电影修复也是近年才提上日程。从2007年开始至2011年,中国政府投资2.8亿元,计划5年内完成5000部老电影的第一期数字化修复。去年的第14届上海国际电影节上,预计在3年时间里修复10部中国胶片老电影,该计划还试图打破电影修复资源垄断带来的体制弊端,让电影文化遗产保护这项半公益事业有更多元的资本投入平台。  同时,以《东邪西毒》《倩女幽魂》、《新龙门客栈》等为代表的经典电影也经历了不同的“修复”进入影院。在市场的考验下,这类老电影是否能重新抓住观众的心?  以新近上映的《新龙门客栈》2012修复版为例,据片方不完全统计,截至目前,“新龙门”票房约500多万元。上海的几家影院方面均表示,该片的上座率只在三成。该片制片人吴思远此前在宣传该片时,使用最频繁的词是“情怀”。此外,吴思远此次耗费了2年时间,花费约200万元,票房仍不理想。  带着“情怀”,又如此卖力,吴思远甚至透露,张曼玉和林青霞还会偷偷去影院再看一遍,那么,为什么观众的反应如此“低调”?  修复电影一般分为三类,一类是抢救性修复,这一部分主要是针对保护电影遗产而言。另一类是艺术修复。第三类,是近些年才出现的商业修复,虽然许多修复者均声称为了情怀而做。其实,第三种的目的可能并不单纯。自从《东邪西毒》修复版票房拿下5000万元后,商业修复电影因周期短见效快,导致后来者越来越多。问题是,这种修复没有创新而言,还被指责挤占了现有院线银幕资源,正如吴思远自己承认的那样:这是个不讨好的事情。  虽然吴思远给修复版《新龙门客栈》打了90分,但这与观众的观感相差巨大。有网友还列出了《新龙门客栈》修复版种种不足:修复版片名,加了“经典版”三字,画蛇添足;甄子丹的新配音低沉很多,不似原版慵懒奸邪;新版配乐用笛子替换了唢呐等乐器,少了点味道;某些血腥画面被删,张曼玉骂人口头禅也改成了“我去你的”;新版字幕还有不少别字……甚至还有人翻出旧账:《倩女幽魂》修复版,“犹如诈骗”。  在此背景下,商业修复如何创新,抢救性“修复”会否受影响,如何评判经典修复的效果,成为备受关注的话题。东邪·倩女·龙门  在谈《东邪西毒终极版》、《倩女幽魂》修复版和《新龙门客栈》2012版之前,有几个事实需要厘清,才可让此文的信息能对接。  1.香港电影长期以来并未形成工业化生产,因此诸如电影本身或相关资料的遗失、残缺是非常普遍的,尤其对于“七日鲜”的1980年代末至1990年代初的香港电影来说,更是如此。所以,作为修复工作的第一步也是最重要的一步——版本比对而言,是艰难和痛苦的,因此不必苛求修复的流程是否符合国际标准。  2.退一步来说,整个华语电影至今也对修复缺乏正确的概念,比如此前天映修复的大批邵氏电影,不明真相的观众一致叫好,但其实在业界来说则是失败之举。而中国电影史由于受到各式各样的其他因素的重要影响,不要说修复,有些影片甚至都已彻底遗失了。再者,整个行业对于修复工作的不重视,比如至今没有一部中国电影享受过4K级别的修复,而在好莱坞,华纳公司愿意投入100万美元对《西北偏北》在经过了两次修复的基础上做全新的扫描修复。所以,能有修复,首先是一件好事。  3.再退一步来说,整个华语媒体圈同样对修复缺乏正确的概念,比如有媒体见吴思远拿旧片修复后放映,就说他圈钱,这其实完全是外行的说法。在好莱坞,旧片重映是非常普遍的现象,很多影片在第一轮放映没有赚钱,但经过数次重映收回成本(比如迪士尼的《幻想曲》),因此没有必要大惊小怪。这样缺乏常识的、只能给国产新片写写统发稿的媒体,要想让他们对读者、观众去普及修复知识,那近乎天方夜谭了。  基于上述三点,来看这三部在国内公映过的修复片,就会心平气和一些。先谈一下这三部电影的差异。《东邪西毒终极版》是基于94版《东邪西毒》的一个正片拷贝翻印基础上做的数字调色(因为素材的关系而无法“修复”),音轨由于彻底损毁而全部重做,并在新版上加入了5个标题,因此基本不能视为真正意义上的“修复”,王家卫自称的“Redux版”较为贴切。  笔者所看的《倩女幽魂》是星空传媒版,不是吴思远2011年修复版,若以星空传媒版而言,未对原始87版做改动,是一个值得肯定的例子。《新龙门客栈》2012版做了新的国语配音,若非原始音轨损毁而不得已为之的话,那恐怕也不能算是真正意义上的“修复”版。  因为,修复的最重要概念是还原影片原始上映时的模样,所以一切出发点在还原到原始版本,若违背这一原则的话,修复无从谈起。马丁·斯科塞斯在2010年监修其1976年的名作《出租汽车司机》的时候(4k修复),特意指出片头的哥伦比亚公司的厂标必须柔化处理,这样符合1970年代胶片的质感,而对于普通观众而言,当他们看到修复版出现了这个柔化处理过的厂标时,会产生这次修复不成功的错觉,因为在大部分观众心目中,修复版应该修得跟《变形金刚》那么锐利才算成功,这其实是混淆了胶片、时代、高清等多重概念引起的错觉。  凭这一点而论,《倩女幽魂》星空传媒版是三者中最成功的,各种原始观看此片的感觉,全部在大银幕上一一对应,而且由于去除了画面上的污渍、划痕,画面较之前的任何观看版本更好,因此感觉更佳。  《东邪西毒终极版》由于改变了影片的结构,反而失去了94版的实验武侠特色,虽然每一帧画面漂亮得都可以直接打印出来挂在墙上,但却没了94版那种黄沙漫天、大漠孤烟的粗旷气魄,因此成为三者中观影体验最差的一部。  《新龙门客栈》在DVD时代就有过画面颜色的争议,香港美亚公司版全程黄色滤色镜,因此画面如被盖上了一层黄沙,HK Legend和法国HK Video厂牌的两个版本在颜色处理上较为接近正常颜色,但在对比度上也有明显差别,由于年代久远,因此此片当时在大陆戏院放映的版本颜色究竟如何,几成谜案。《新龙门客栈》2012版在颜色上基本解除了当年的疑问,颜色调整回原始版本(当然也存在着有些颜色过艳的情况,如圣旨上的红色与地毯的红色都是同一个颜色,就有些奇怪),对于一些室内戏的噪点也做了保留(有些观众认为噪点是没修复好的体现,其实是胶片特有),因此,画面基本合格(但有三段画面快进的现象,可能是以前拍马上戏做了抽帧处理,但这次按照正常帧速来放映)。  《新龙门客栈》2012版最令人不悦的可能是重新做了国语配音,有些对白还做了更改,而为太监配音的人配出来的声音毫无原版的阴味,是最大遗憾。另外,有观众反应影片有删节,这大概跟片方是毫无关系的,只能证明了审查的尺度与二十年前有了不同。  整体而言,对修复片和其上映应抱着宽容、支持、促进的态度,毕竟,修复对于华语电影来说,也是重要的一环,就像1985年的《黄土地》,在2012年永华电影城放映的时候,颜色都变成了“红土地”了一样,再不修,就可以改名“黄土地下”了。
推荐这篇日记的豆列【图片】老电影修复的不错的有哪些?【正版蓝光吧】_百度贴吧
&&&&&&&&&&&&&&&&&&&&&&&&&&&&&&&签到排名:今日本吧第个签到,本吧因你更精彩,明天继续来努力!
本吧签到人数:0成为超级会员,使用一键签到本月漏签0次!成为超级会员,赠送8张补签卡连续签到:天&&累计签到:天超级会员单次开通12个月以上,赠送连续签到卡3张
关注:3,783贴子:
老电影修复的不错的有哪些?收藏
今天又看了一遍终结者1,画质修复绝对是标杆级别的,86年的电影看起来和新片子区别不大,真的很棒!我看过其他修复好的还有铁血战士1和机械战警1,也都很棒!大家看过的有哪些?
《宾虚》华纳6K修复 有BD《阿拉伯的劳伦斯》索尼影业4K修复 有BD《音乐之声》福克斯影业8K修复 有BD《桂河大桥》索尼影业4K修复 有BD这些电影均是上世纪五六十年代拍摄的,基本上都用70毫米胶片摄影机拍摄,由于使用大底胶片拍摄修复后画面表现惊人,远超那些35毫米的同期修复电影。 特别推介《阿拉伯的劳伦斯》黑泽明的《乱》也是4K修复,那色彩毒死人!
还有派拉蒙的《十诫》 《美国往事》 中国的《侠女》《牯岭街杀人事件》《英雄本色》都是4K修复版本
楼上所说音乐之声是比较喜欢的一部老片,确实修复不错
绝地战警系列也不错
部部经典啊兄弟也是80后吗?
终结者1,1984年出品
那得看哪个公司修复的了,终结者是美狮门天网三合一版,由狮门修复的,所以画质高
那得看哪个公司修复的了,终结者是美狮门天网三合一版,由狮门修复的,所以画质高
突然发现个细节,关于沙拉康纳的照片,终结者5创世纪里用的照片是龙妈全新照的,不过照片内容还是效仿了终结者1结尾小孩给沙拉照的样子图,上为终结者1结尾的照片,下为终结者5创世纪全新制作的照片
这个我也有,为什么感觉画质不如楼主的
星球大战也不错
出租车司机30周年纪念版
埃及艳后 疯狂世界 飞行器里的好小伙 你好多莉 这几部60年代的佳作画质一流
西部开拓史
所有迪士尼动画片修复都很厉害。
美国西部片中的史诗巨作,原来用三个银幕宽度的新艺拉玛体拍摄,压缩在小小的电视荧光幕上欣赏,全景式气势会大打折扣。影片启用罕见的全明星阵容,几乎囊括当时所有大牌男星。全片以三段故事介绍白人开拓美国西部的历史,由三位大导演执导,其中,约翰·福特拍《南北战争》、亨利·哈塞威拍《河流、平原、非法之徒》、乔治·马歇尔拍《铁路》,很多场面拍得十分壮观,摄影与音乐亦具一流水准。由于三台摄影机同时拍摄,而且灯光布景等因为画幅的增宽(2.59:1)也随之改变,因此制作成本大大增加。米高梅最终砸下去了1500万美元。《西部开拓史》是电影史上第一部新艺拉玛拍摄的剧情片,由于同时用到了三架摄影机,因此整部电影无法拍摄特写,而且为了避免穿帮,在拍摄对话镜头、演员说台词时,演对手戏的演员的眼睛要看向对方眼睛内侧三分之一处才能不穿帮。因为摄影机庞大,因此在拍摄火车枪战时出现了意外,替身演员鲍勃·摩根在时速30 英里的火车上受伤,最终失去了一条腿和一只眼睛。 1949年,美国家庭拥有95万台电视机,到了1952年,这个数字猛增到了1100万台,好莱坞遭到空前打击。1948年美国平均每周观影人数是9千万,1952年则减为5600万。电影巨头们为了寻找新的经济增长点而伤透脑筋。此时,长岛奥伊斯特湾的一个大型室内网球场里,一群工程师正在狂热地工作着,他们研究的是刚解密的二战电影训练设备,好莱坞的巨头们看了这个新的技术之后感觉非常震撼,但觉得太过复杂和昂贵而不愿意投产。日,工程师们只能租用了一家百老汇的戏院举行首映式,放映他们的最新技术:新艺拉玛(Cinerama)。新艺拉玛解放了银幕,开启了1950年代的宽银幕热,全新的宽银幕美学渐渐走入人们的视野之中。进入1960年代,也就是新艺拉玛问世10周年之际,劳埃尔·托马斯建议其他制片公司用新艺拉玛的格式拍摄剧情片(这有点像克里斯多夫·诺兰用IMAX拍摄《黑暗骑士》一样),米高梅公司在托马斯的建议下决定投拍《西部开拓史》。
T1当属宇宙第一折腾
牯岭街少年杀人事件修复得很不错,画质的提升不敢想象。港片里赌神修复得很赞,色调把握很好,有种古典的胶片感
我怎么记得终结者1画面没这么好啊?这是后期重新修复的?
登录百度帐号}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外国经典老电影国语版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