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乐教学中有许多歌曲需要教师创设情境,学生怎样才能发教师资格证更好的感悟到歌曲的情

豆丁微信公众号
君,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呢~~
扫扫二维码,随身浏览文档
手机或平板扫扫即可继续访问
完美的交响音画
举报该文档为侵权文档。
举报该文档含有违规或不良信息。
反馈该文档无法正常浏览。
举报该文档为重复文档。
推荐理由:
将文档分享至:
分享完整地址
文档地址:
粘贴到BBS或博客
flash地址:
支持嵌入FLASH地址的网站使用
html代码:
&embed src='http://www.docin.com/DocinViewer-4.swf' width='100%' height='600' type=application/x-shockwave-flash ALLOWFULLSCREEN='true' ALLOWSCRIPTACCESS='always'&&/embed&
450px*300px480px*400px650px*490px
支持嵌入HTML代码的网站使用
您的内容已经提交成功
您所提交的内容需要审核后才能发布,请您等待!
3秒自动关闭窗口当前位置: >>
高中音乐情境创设论文
高中音乐情境创设论文 摘要: 教师给学生创设教学情境的目的就是让学生可以主动地进 行学习和探究,让学生在课堂上动起来,参与学习过程,在过程中习 得知识,掌握规律。那么,教师在创设教学情境的时候也要给学生提 供一个舞台,让学生可以在这个舞台上尽情地展示自己,提升学生学 习音乐知识的兴趣,促进学生能力的发展。 目前,为了完成教学任务和教学内容,很多时候教师都是直截了 当地进行新知识的讲授,在教唱的时候一句一句地领着学生唱歌,对 学生进行指导。 可是学生却感觉学习枯燥、 无聊, 没有什么学习兴趣。 教师的这种教学方式又回归到了“填鸭式”“满堂灌”的传统教学 方式上,让学生在课堂上被动地接受音乐知识。即使音乐是一门学生 很感兴趣的学科,可是教师的教授方法并没有让学生产生学习的欲 望。为了增加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要给学生创设教学情境,让学生 可以在情境中产生主动探究的欲望和兴趣, 促进学生学习主动性的产 生。教师在创设教学情境的时候要关注以下几个方面: 一、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促进学生主动探究 教师在创设教学情境的时候要从学生的兴趣出发。 因为“兴趣是 最好的老师。”学生有了学习兴趣,就会主动地进行音乐知识的学习 和音乐问题的探究。 教师可以通过有趣的教学情境来激发学生的学习 兴趣,让学生可以的注意力被教师的情境所吸引。教师有趣的教学情 境像是磁石一样,让学生可以兴趣盎然,主动去学习知识。例如在学 习《醇厚的中原韵》的时候,主要是通过聆听《沂蒙山小调》 《王大
娘钉缸》 《孟姜女哭长城》等歌曲来感受和体会中原民歌民歌醇厚韵 味和音乐风格,让学生了解中原民歌的体裁、调式和音阶,学习民歌 的异样特征。学生对于民歌风格的了解并不是很多,为了增加学生的 学习积极性和兴趣, 教师可以通过讲故事的形式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动 力。教师可以给学生先讲诉一下《孟姜女哭长城》的故事,故事是学 生都喜欢听的,在聆听故事中,学生就会感受到封建社会残酷的徭役 制度带给老百姓的痛苦的生活和悲惨的命运。 在聆听故事中教师就可 以用歌曲来进行伴奏,让学生初步感受歌曲的情绪,这样学生就会自 然而然地进入音乐的学习情境中,感受到音乐的旋律、伴奏和演唱风 格。学生有了亲身的体会,学习起来就会有很大兴趣了。 二、给学生带来享受,体验身临其境 音乐本身就会给人带来一种享受, 是学生非常喜欢的一种休闲和 娱乐的方式, 所以教师可以充分地利用音乐自身的优势来激发学生的 学习兴趣,享受音乐的美和无穷魅力。情境的创设会激发学生更好地 学习和体会音乐。教师的教学情境要根据教学内容来设置,要给学生 带来视觉的刺激和美的享受,让学生可以感受到音乐知识的美和魅 力,促进学生学习欲望的产生。教师在创设教学情境的时候可以给学 生提供一些“美景”“图片”“动画”“视频”等给学生带来视觉 享受的意境。让学生在感受美的同时了解音乐知识,感受音乐知识的 广博深奥,更感受到音乐带来的享受。 例如在学习《历史悠久的亚洲传统音乐》的时候,教师可以借助 多媒体的帮助,给学生播放一段《大长今》的视频,让学生感受视频
的内容,之后欣赏它的主题歌《希望》 ,让学生感受它的节奏和旋律。 学生们陶醉在音乐的情境中,感受着音乐的美妙。教师可以给学生介 绍它的创作素材来自于朝鲜古老民歌 《拮梗谣》 。 这首曲子和 《樱花》 , 都是吸收了中国传统音乐而被民族化了。 教师可以进一步介绍民族乐 器和人声的演唱进行的结合,让学生继续欣赏和学习民歌《四岁的红 鬃马》 《巴雅提木卡姆》等歌曲。通过教师创设的情境,学生在这样 的情境中自然而然地就进行了音乐您所处的位置:&&&&&
有关小学音乐教学心态培育的探讨
来源:宜丰小学&&作者:吴晓娇&&日期:
有关小学音乐教学心态培育的探讨
宜兴市宜丰小学 吴晓娇
摘要:音乐欣赏教学的目的和作用决定了它与学生情感的培养具有一定的联系。在音乐欣赏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借助音乐这个载体,立足课堂这个教学阵地,实行多角度全方位的教学形式和方法,培养学生的情感,让情感在音乐欣赏中升华。此项研究从素质教育的精神出发,根据新课标的“以音乐审美为核心,在教学中强调音乐的情感体验”这一理念,遵循小学生情感发展的特点,探索小学音乐欣赏教学的情感培养。本文对情感的内涵以及音乐欣赏与情感的关系进行了理论阐述,同时提出了在新课程理念下小学音乐欣赏教学情感培养的基本策略,即:1)让学生多倾听,充分而适当发挥通感作用;2)遵循小学生情感发展的特点,优化教学内容;3)创设情境,营造良好的音乐欣赏氛围;4)互动与合作;5)注重综合,丰富情感体验,以期对小学音乐教学的实践起到积极作用。
关键词:新课程理念,小学音乐欣赏教学,情感培养
一、研究背景
音乐教学中的情感体验是音乐新课程标准的重要理念。全日制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实验稿)指出,音乐课程基本理念之一是以音乐审美为核心,在教学中,要强调音乐的情感体验。音乐欣赏是音乐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培养学生音乐兴趣,扩大音乐视野,提高音乐感受、理解、鉴赏能力以及发展想像力、丰富感情,陶冶情操的重要途径与手段。音乐教学中情感体验是感知音乐的基础,是音乐欣赏的重要过程,它能使学生的情感世界受到感染和熏陶,在潜移默化中感受音乐美。同时,情感的培养也是目前小学教育普遍关注的问题。
目前,小学音乐欣赏教学中,一些学校和教师已经在关注学生情感的体验和情感的培养。但是,还存在着一些问题。例如:音乐欣赏教学中存在以老师讲解为主的现象,学生失去自我感悟的机会。过分强调音乐故事、人物轶事传闻的介绍,而置“音乐”本身于次要的地位。有些教师担心学生听不懂或是主观上希望他们更好地听懂音乐,就用语言向学生过细地解释音乐,有的甚至具体到解释每一个乐句。有的教师都采取先向学生进行讲解,再让他们听音乐这样一种模式。一味地分析音乐作品的内容、背景、作者、风格等等,学生缺乏通过聆听,自己去体验和感悟音乐美的机会。结果学生听了故事、强记了许多数字,到头来对于所欣赏的音乐反而一无所知。或是过多为音乐做解释,强行让学生按照同一个思路去欣赏,却未让学生在亲身欣赏的体验中直接有所感受。
又如注重知识技能的传授,忽视情感的培养。现在有的教师在音乐教学中过重讲授有关音乐知识和技能,强调学生对作品的认识和理解。而忽视对其进行情感方面的培养。这些都是学生爱音乐,但不爱上音乐课的原因之一。
让学生在音乐实践中获得情感体验,音乐欣赏教学无疑是一条使其形成良好的人文素养,终身喜爱、学习、享受音乐,提高审美能力的有效途径之一。近年来,许多国内外专家学者对小学音乐欣赏教学的现状进行了调查和研究,对小学音乐教学中的情感培养也进行了相关的研究,并且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是,对专门在新课程理念下小学音乐欣赏教学中的情感培养的研究这个方面还没有更深入的探讨和研究。因此,本课题根据新课标的“以音乐审美为核心,在教学中强调音乐的情感体验”这一理念,遵循小学音乐欣赏的审美特征,对情感的内涵以及音乐欣赏与情感两者间的关系进行理论研究,进一步探索在音乐欣赏教学中如何培养小学生的情感,让学生的情感在音乐欣赏中升华。
本课题的意义在于: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体现新课程理念,实现基础音乐教育,同时加强小学音乐欣赏教学的情感培养,更应该引起教育者的重视。音乐欣赏是培养学生音乐感受能力和审美能力的有效途径。在音乐欣赏中培养小学生的情感,不仅使其情感丰富起来,提高审美、联想、创造能力,身心得以健全地发展,而且能提高他们的音乐素质,促进其个性的和谐发展,同时也为素质教育的发展提供有效条件。
二、理论阐述
(一)关于“情感”的内涵
1、情感,是客观事物是否符合人的需要而产生的态度和体验
情感反映客观事物与人的需要之间的关系,这种反映以态度体验为基本形式。一般来说,能够满足或符合人的需要的事物,就会引起积极的态度,产生肯定的情感,如愉快、满意、喜爱等体验;不能满足或符合人的需要的事物,就会引起人的消极态度,使人产生一种否定情感,如厌恶、愤怒、憎恨、不愉快等体验。情感具有动力的作用,列宁曾经充分肯定了情感的动力功能,他说:“没有人的情感,就从来没有也不可能有对真理的追求。”可见,情感对人有着重要的意义。
2、情感,具有两极性、情境性和感染性的特征
情感的两极性,即指人们在一定的情境中所出现的两种对立的态度体验,它又称为情感的对立性或对称性。情感的这种特征,除表现在情感的强度、紧张度、快乐度和复杂度这四个维度之外,还有积极和消极两个极端。积极的情感能提高人活动的水平和效率,主要是指肯定的情感;消极的情感则降低人活动的积极性和效率,主要是指否定的情感。
情感的情境性,即指人的情感总是在一定的情境中产生。如在欢乐的气氛中容易产生快乐感,在悲哀的情境中容易产生伤心感,
情感的感染性,即指在一定的条件下,一个人的情感可以感染别人,使之产生相同的情感。所谓情感共鸣,就是感染性最明显的表现。
3、情感,是音乐审美过程中最活跃的心理因素,是音乐审美感受的动力和中介
音乐是一种情感艺术,它最容易激发和调动情感,并能很好地体现个人修养。只有通过音乐的情感体验才能达到音乐教育的目的。音乐给人情感的移入比其他艺术有力得多,能更直接更有力地进入人的情感世界,使人的精神产生变化。这种变化是通过音乐欣赏产生的,所以欣赏音乐是培养儿童情感的最好手段之一。
(二)音乐欣赏与情感的关系
1、音乐欣赏可以表现和激发人的情感
情感作为音乐的内容,已成为一种社会性的普遍内心体验。同时,音乐欣赏不是孤立的表达情感,而且对于人的情感还有诱发作用。人们对音乐情感的领会和感受,也不是一种消极被动的接受状态,而是不可避免地注入了主观的参与意识,自然产生情感上的共鸣。
听富有优美的旋律、轻快的节奏、明亮的音调的音乐,可以刺激人兴奋感的迸发,会使人情不自禁地进入歌曲的情境之中,引发愉悦心理。听具有缓慢的节奏、沉闷的曲调、浓重的音调的音乐,很容易触及人的悲伤心绪。
2、音乐欣赏可以净化人的情感
音乐欣赏能使人摆脱某些消极情绪或不安状态,使心灵得到纯净、快慰和安宁。音乐的魅力使人沉浸于艺术美的陶冶之中,自由,忘我,从而获得精神上的满足。贝多芬说过:“音乐比一切智慧、一切哲学更高的启示……谁能渗透我音乐的意义,便能超脱寻常人无以振拨的苦难。”
3、音乐欣赏可以调节人的情感
这种调节作用首先表现在对情感的强化或强弱,使其强度符合某种目的和要求。音乐本身具有各自的节奏、旋律、和声及音色。比如,在节日游行或运动会上千百人同行,步伐很难统一,这时让其欣赏节奏清晰、突出重音的进行曲音乐,可以使其步伐整齐、精神振奋,更能把情感提高到极其强烈的位置。再如,音乐从低向上转调,使人感觉到似乎从平原进入山巅,有明亮、兴奋的感觉。
其次,音乐欣赏可以调节情感的紧张度,使兴奋和抑制的心理机制得到平衡,以帮助形成身心愉快,心境舒畅,情绪稳定的积极心态。音乐从高向下转调,使人有松懈的感觉。当一个人处于精神高度紧张状态时,欣赏音色和谐、节奏舒缓的轻音乐能很好地降低紧张度,使之注意力移向平静的一面。
4、音乐欣赏可以使人获得美感
美感是由于客观事物的美引起主体愉悦的心理状态,是一种高级的社会性情感。音乐具有美的属性,音乐美为音乐这一客体对象所具有,然而却不能脱离审美主体而孤立地存在。也就是说:“音乐的美是内在于音乐之中并能够为审美主体所知觉的美的品位。”①
音乐美存在于健康的音乐内容与完美的音乐艺术形式的高度统一之中,是真,善,美的完美融合;音乐美蕴涵再艺术化的声音组合之中,是情感美的体现;音乐审美则在于通过音乐情感体验引导人们求真、向善、爱美,通过感官对美的对象的感知、判断和体验,从中得到美的享受与启迪,通过建构人的审美心理结构达到人的心灵陶冶和人格塑造。
音乐欣赏给人的美感不是外界的客观事物和景象,也不是某种理性概念,而是音乐音响唤起人的情感体验。音乐欣赏作为一种艺术美,它的审美属性可以引起人的听觉感受,如果听者具有音乐的耳朵,就能够得到美感的享受。
5、音乐欣赏可以培养人的道德感
道德感是关于人的举止行为是否合乎一定道德准则而产生的情感,也是人类高级的社会情感之一。音乐所表达的情感不是个人的特异功能,也不是心理性的情绪,而具有鲜明的社会性。今天,我们更重视通过音乐教育的途径提高一代新人的道德水准和陶冶他们高尚的情操。
道德的呼唤,离不开情感作媒介,思想的共鸣,也需要借助情感去撞击。情感的交融比权威的管教更有力,道德的震动比外在的惩罚更震撼。音乐教材中涉及了许多音乐形象的阶级情感、爱国主义情感、国际主义情感、责任感、集体荣誉感、义务感等等,这些具体的内容在欣赏中便能够充分显现出来,被欣赏者所接受,所感悟,从而有助于其道德感的培养。
三、在小学音乐欣赏教学中培养学生情感的基本策略
李岚清曾指出:“音乐教育主要不是技术教育,而是情感教育。”新的课程观把“情感、态度、价值观”放在音乐课程的首位,将情感因素提到一个新的层面和高度来理解赋予其在课程目标中重要的价值取向。它淡化了传统教育中那种单一的知识传递过程,强调师生在音乐课中共同体验、享受音乐美,让学生的情感在音乐中得到升华。情感是音乐教学的灵魂,是信息传递的催化剂。音乐具有情感的内涵,它能够直接有力地进入人的情感世界。瑞士音乐教育家达尔克洛兹认为:“音乐教育的终极结果在于培养儿童歌唱及欣赏(音乐)的审美情感。欣赏是艺术中最令人神往和欣慰的,我们可以在其中体验人类创造音乐的共同情感。”因而实施在小学音乐欣赏教学中培养学生情感是音乐教育的重要目标。
(一)让学生多倾听,充分而适当地发挥通感的作用
1、重视倾听,感受音乐
倾听是一种有意识的听,带有注意的“留神地听”。倾听音乐是反复的,要初听、复听,重复的地方要多听几次,有分析地听。通过欣赏音乐拨动人的心弦,提高音乐鉴赏能力,丰富人们的审美经验。倾听需要创造条件,使好的音乐渗透到生活中去,使聆听的机会与生活紧密结合在一起;要考虑学生的年龄特征,吸引学生听;要多听各种各样的音乐,不断扩大自己的欣赏面。
例如对低段的教学,根据他们好动好玩的特点,可以选择运动式听赏,就是以身体动作来对音乐做出反应。比如让他们听各种动物发出的声音,用肢体语言来表现所听到的是哪种动物的声音;听生活中的声音,用动作表现这些声音是怎么发出来的。在这种听赏方式中,学生容易集中精神,使其情感融入到作品中。
2、注重形式,发挥通感
安静地倾听音乐,仅是音乐欣赏的的一种活动方式。由于小学生注意力不能持久,如何培养学生专注地倾听、倾听、再倾听?还必须注重参与音乐的欣赏形式。让学生具有通感的能力,会起到良好的效果。通感指人在感知某一对象时,某类感官可以唤起另一类感官才能得到的感觉。因此,在音乐欣赏过程中,不仅应让学生多倾听,同时在反复倾听中运用多种教学形式,发挥通感作用,升华情感。
例如在欣赏《嘀哩嘀里》这首儿童歌曲时,在初步感受歌曲后,教师引导学生以点头、拍手、晃身、歌、舞等等形式参与音乐。进而在深刻感受音乐后,教师引导学生把听觉逐渐转移到视觉上来,听着音乐仿佛可以看到春天来了,鸟语花香的美好景象。又如,一首活泼而抒情的《摘草莓》,孩子们情不自禁地张开鼻孔,用力地闻着草莓的芳香,嘴里似有垂诞欲滴的模样,时时激发学生生理反应,大有望梅止渴之感。
(二)遵循小学生情感发展的特点,优化教学内容
1、由浅及深,循序渐进
由于小学生情感的发展随着年龄的增长而不断丰富与深刻,所以在音乐欣赏作品内容的选择方面也要根据这个规律进行。
小学各阶段的学生,由于年龄的差异,思维认知发展水平不同,因而对作品欣赏的接受能力也会有所不同。如果把内容感情深刻的作品来给低年级学生欣赏,他们只会光光在那里听,领会不了其中的涵义;如果把内容感情浅显的作品来给高年级学生欣赏,他们只会觉得太通俗了,不能产生共鸣。结果,这样的教学无法起到情感培养的作用。因此,选材要谨慎。精选音乐欣赏教材和音响、音像资料,只有最适合学生的才是最好的,才能激发他们的情感,使其情感得到更高的培养。
例如:对于以形象思维为主的1-2年级的学生,把他们十分钟爱的动画片中的音乐引入课堂。动画片的音乐生动、活泼、形象、富有情节,是值得用来作为欣赏教学的材料的。根据学生喜欢表现,好奇心强的特点,我们可以选择一些短小有趣的具有形象性的作品供他们欣赏。在欣赏中感受音乐的力度、速度变化、音的强弱,音乐所表达的情感时,让孩子聆听所熟悉的动画片歌曲,当他们融于自己喜爱的动画形象和耳熟的音乐时,在教师的引导下对音乐进行分析,学生的情感随着音乐在愉悦的氛围中而不断涌起,得到升华。对于3-6年级的学生,随着他们认知水平的提高,在内容的选择上也要做一些相应调整。
2、善于引导,激发情趣
随着社会的发展,时代的进步,新鲜事物的不断涌现,小学各个阶段的学生都表现出各自的喜好,对于动画片音乐、流行音乐、游戏中的音乐、广告音乐、影视剧音乐等便是越来越受到关注和喜爱。在音乐欣赏课上,教师不妨对于“合乎他们口味”的音乐,进行充分利用,抓住学生的感兴趣和积极配合这一点,从另一方面达到其情感培养的目的。值得一提的是,教师不要一味地反对他们喜欢这些类型的音乐,而应该通过仔细思考与研究,结合音乐本身具有的基本要素和表现内容,制定和实施有效的教学方法对学生进行此类音乐欣赏的指导。
例如,对于动画片音乐,教师可以设计日本动画片音乐、美国动画片音乐、中国动画片音乐之间在音乐风格、歌曲内容、音乐意境等方面进行比较,分析中国动画片音乐有何优点,从而培养学生对民族文化的热爱之情。如动画片《哪吒传奇》的主题歌《少年英雄小哪吒》,应让学生去感受其中哪吒勇敢机智,敢于和妖魔鬼怪作斗争的优秀品质;对于游戏中的音乐,教师可以让学生各抒己见,分析此类音乐作为游戏的背景音乐有何作用、创作这些音乐所用到哪些乐器等等,进行情感的体验;对于流行音乐,可以让学生对各个时期的流行音乐进行比较分析,各有什么特点、有哪些新的元素注入音乐中,对歌曲的创作意境进行想像和体验;对于影视剧音乐,让学生发挥想像,思考分析音乐对于人物的情感变化,对于当时的场景等等起到怎样的效果,通过音乐可以感受到或者看到什么,你自己有何情感的变化等。
3、重组、整合音乐作品
专题型的欣赏教学有利于使学生专注地投射到某一个主题中去,把情感集中到一个基点上。音乐欣赏的过程也是情感体验的过程。情感体验最基本的要求是准确、深刻和细致地体验音乐作品的情感内涵,包括对作品情感内蕴的理解。重组整合音乐作品,学生更容易抓住作品所表达的情感。
音乐在新课标的总目标中强调:“培养爱国主义和集体主义精神。”根据这个目标,我们可以设置一个以“爱国主义情感”为主题的专题欣赏课。音乐教材中的许多作品蕴涵着丰富的爱国情感,具有潜移默化的爱国主义教育功能。经过听赏,分析歌词,知道作品的思想、内涵等;分析乐曲,包括对乐曲的结构、调式、调性入手,了解和把握作品的结构、各部分以及各个细节的内在涵义,取得对作品更深刻的理解,师生共同探讨,掌握作品的音乐形象、意境和感情链条,这样歌曲中的爱国情感已移置于学生的个体情感之中,使学生的情感与作品的思想感情进入更深层面的融合和内化。
对同一主题音乐形象的作品,将其不同时代、不同地域、不同风格的乐曲进行有机结合。例如,将河北民歌《茉莉花》、江苏民歌《茉莉花》、歌剧《图兰多特》中的《茉莉花》、萨克斯等器乐演奏的《茉莉花》集中进行在主题欣赏课中进行比较性地欣赏。让学生体验同一音乐形象地多种表现形式,从多种角度认识感受音乐形象,有效提高学生的音乐鉴赏能力。在情感层面体会出音乐艺术的魅力。
(三)创设情境,营造良好的音乐欣赏氛围
1、以形悦目
心理学家研究表明,儿童的形象直观思维占主导地位。根据这个特点,教师可以把抽象难懂的音乐变成可闻可感的直观形象来激发学生的情感。小学音乐欣赏教材中有许多歌曲是表现儿童生活情趣或小动物的生动形象,具有形象性和趣味性。教师应根据乐曲的特点自制一些形象的教具,如头饰、卡片等等。
例如在欣赏音乐童话故事《龟兔赛跑》时,教师可以准备“龟、兔”的头饰,创设情境,来让学生更好地感受音乐,抒发情感。
2、以言赏心
形象生动的语言是启动学生激情的催化剂,自然地,在创设情境这个环节中,教师要把握好自己的言语,让自己的话来引导学生用心去欣赏作品,教师在这里扮演着情境“创设者”、“设计者”的角色;学生是情感的“陶冶者”、“情绪被激发者”。教师要从引导学生体验音乐作品内涵的情感和意境入手,让学生感受轻快、热烈、优美、悲伤等情绪,体会宽阔、深远、平缓、宁静等意境,使美妙的音乐伴随着老师抑扬顿挫、充满感情和富于表现力的讲解,将学生的兴趣引导到渴求新知的境地。
例如在欣赏歌曲《劳动最光荣》时,在欣赏前教师可以利用一幅有小鸟、小蜜蜂等在花园里辛勤劳动的情景图,和学生进行谈话。然后引出所要欣赏的歌曲。接着在欣赏过程中根据学生的接受情况,适当地加以语言描述。让学生在音乐和言语中深深感受作品内涵,培养情感。
3、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
音乐新课标指出:“教师应努力掌握现代信息技术,利用其视听结合、声像一体、形象性强等优点为教学服务。引导学生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学习音乐。”听录音(或唱片)或观看VCD——运用录音、VCD等进行欣赏教学,是扩大学生音乐视野的一种手段。特别对中、高年级的学生来说,要求他们欣赏较多的古今中外的优秀音乐作品,而这些作品的欣赏,只能依赖声像来进行教学。因此教师要掌握现代教育技术,充分利用媒体,让学生拥有良好的条件和氛围来欣赏音乐。
例如,在欣赏《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时,剪辑一段影像,让学生在屏幕看到:人民音乐家聂耳在简陋的斗室里,在昏暗的灯光下,创作《义勇军进行曲》→随着聂耳搞音乐创作的脸部特写镜头渐渐拉近,叠印出抗日将士万众一心冒着敌人的炮火冲锋陷阵的场景,同时响起了冲锋的号角→强劲的军号声激发了聂耳的创作灵感,激励着聂耳在粗糙的五线谱纸上奋笔疾书《义勇军进行曲》→随着《义勇军进行曲》的歌声由弱到强,又叠印出抗日救亡运动风起云涌的画面……→在庄严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声中,万人注目着天安门前的升旗仪式……这一组影视镜头的播放,具有整体上的跌宕起伏、刚柔相济的艺术效果,使学生既了解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的创作过程,又很自然地进入了《国歌》的音乐意境,
(四)互动与合作
1、师生互动,共同审美
音乐教学应是有情感的教师面对有情感的学生,不时点燃学生的情感火花,会有效地打开学生心灵之窗,使其在情绪的勃发与激动中,享受美的愉悦。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更应以一个参与者的形象出现。实现师生情感的互动与人格的感染。教师要从学生的多样化情感中捕捉灵感,获得对教学设计的启发与改进。
例如,在欣赏《听妈妈讲那过去的事情》这首歌曲时,教师可以与学生合作,结合歌曲所包涵的内容,共同演绎妈妈对“我”讲那过去的事情。一方面能增进师生间的感情,另一方面能让学生身临其境,深刻感受歌曲的意境以及所要表达的情感。
2、生生互动,加强合作
音乐在新课标中强调了合作精神。学生与学生之间在课堂上要积极互动,相互合作,增加情感的交流。在音乐欣赏教学中,教师可以让学生先通过感受音乐作品,然后以游戏或者情景剧的形式来表现作品,从而在其中渐渐使情感得到培养。
例如,欣赏《快乐的音乐会》这首歌曲,学生在感受音乐作品的基础上,展开想像,发挥各自的表现能力,通过舞蹈表演来共同演绎歌曲所表达的内容和感情。这种方式可以加强生生间的合作意识,同时能培养学生对音乐的理解感以及对集体的热爱感。
(五)注重综合,丰富情感体验
1、音乐欣赏与音乐领域内各内容的综合
音乐艺术实践活动,包括歌唱、欣赏、器乐、律动等。各部分内容是相通相联系的。根据音乐欣赏的作品内容、欣赏形式等方面,可以选择音乐领域内的各内容与其进行综合,使学生的情感得到多方面的体验。
例如,音乐欣赏与歌唱的结合。在欣赏歌曲时,教师可以带着学生一起学唱此作品,丰富他们的歌曲量;音乐欣赏与乐器的结合。在欣赏器乐时,让学生尽可能地直接或间接地接触乐器,增加对乐器的认识,让眼、耳、口、手等多种器官协调发展;音乐欣赏与律动的结合。在欣赏具有节奏感强或带情节性的音乐作品时,使学生不仅从心理上对音乐有所感受,而且从生理上使整个肌体都参与感受音乐的节奏、节拍、呼吸和情绪起伏的律动。
2、音乐欣赏与姊妹艺术的综合
对小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是现在小学所提倡和追求的目标和方向。在音乐欣赏中,可以结合这些舞蹈、器乐等艺术,让它们走到一起,使学生充分发挥他们的感受和想象,在欣赏的同时,根据对作品内容的理解,节奏的感觉,风格的判断,或用画笔来勾勒,或用舞蹈来表现所感受体会到的东西,把内心的情感通过这些方式表达出来。
例如对中段的教学,根据他们好奇好思的特点,可以让他们随着音乐,进入回忆、联想或想象,然后用语言、文字、色彩、图画把自己对音乐的感受表现出来。这种方式使音乐融合了其它姊妹艺术,使欣赏过程更丰富更生动,有利于学生激发情感,把自己所感受的音乐通过各种途径表达出来,使情感丰富。但必须注意的是,这种方式的运用,绝不可以把语言、文字绘画等同或代替音乐作品本身,更不要把过多的甚至全部精力放到猜测音乐的具体内容与形象上去,从而干扰了对音乐作品的感受和欣赏。
3、音乐欣赏与音乐领域外的其他学科的综合
新课标指出“音乐方面的综合应以音乐为教学主线,通过具体的音乐材料构建起与其他学科的联系”。根据小学生思维广、思维敏捷的发展特点,在音乐欣赏中渗透其他学科,将能起到良好的培养综合素养的作用。
例如,在欣赏节奏感比较强的作品时,可以让学生把语文课中学的唐诗宋词套用在乐曲中,并试着打拍子唱。这不仅可以调动学生的兴趣,也能使其得到全面的发展,情感得到升华。
音乐教育以审美为核心,应该让学生多倾听,充分而适当地发挥通感的作用;应该遵循小学生情感发展的特点,优化教学内容;应该创设情境,营造良好的音乐欣赏氛围;应该互动与合作;应该注重综合,丰富情感体验,让学生的情感在音乐欣赏中升华。
①张前,《音乐美学基础》,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5年版,第278页
参考文献:
[1]张小云,音乐情感教学的途径和方法[J].中小学音乐教育,):7
[2]孙志梅,音乐欣赏与和谐人格的培养[J].中小学音乐教育,):20-21
[3]吴志华,邹翠霞,情感教育——新的课程目标[J].教育科学研究,):47-49
[4]全日制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实验稿)[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7
[5]杨铮传.儿童教育心理学问答[M].湖南大学出版社,1989.2
[6]曹理,何工.音乐学习与教学心理[M].上海音乐出版社,2000.4
[7]廖家骅.音乐审美教育[M].人民音乐出版社,1993.8
[8]彭剑飞.音乐心育艺术[M].湖南人民出版社,2005.5
本篇文共有1页&当前为第1页}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怎样才能考教师资格证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