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部高音板胡社会主义大道记录片叫“大道什么”?

沿着社会主义大道奔前方 - 在线观看 - 热点 - 乐视视频
& 沿着社会主义大道奔前方
缓存至手机
我们对您的信息保密并不收取任何费用
转存到云盘
方式B免费发短信到手机
我们对您的信息保密并不收取任何费用
方式C下载APP到本机
-->英雄,快来抢沙发!加载中...英雄,快来抢沙发!
推荐原创人
乐视集团旗下网站
乐视网频道
乐视网旗下产品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
Copyright &
乐视视频(le.com)All rights reserved.大型电视文献记录片《邓小平》
&&&&&&&&&&&&&&&&
/ 大型电视文献记录片《邓小平》 
大型电视文献纪录片《邓小平》编 著/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 中 央 电 视 台责任编辑/王春明 封面设计/郑 刚 版面设计/寇 炫出版发行/中央文献出版社 经 销/新 华 书 店 排 版/北京地质印刷厂 印 刷/北京外文印刷厂850×1168mm 32 开 8.75 印张 160 千字1997 年 1 月第 1 版 1997 年 2 月第 2 次印刷 印 数 0000 册ISBN 7——3/K·130 定价:16.00 元大型电视文献纪录片《邓小平》              序 集邓小平,一个让世界瞩目的名字。 他在党和人民的心目中享有崇高威望。 他对中华民族的振兴和统一做出了巨大贡献。 他开创了中国改革开放的新的历史时期。(江泽民) 邓小平同志是中国共产党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的重要成员和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的核心,是我国各族人民公认的享有崇高威望的杰出领导人。他在 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各个历史时期都做出了重大贡献。18 岁那年,他在法国投身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 在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漫长岁月中,他战功卓著,是中国人民解放军的主要领导者和创建者之一,是人民共和国的开国元勋。 邓小平,是以毛泽东为核心的党的第一代领导集体的重要成员。作为中央总书记,他日理万机,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道路上,作出了艰辛的探 索。历经十年浩劫,邓小平走向他一生中最辉煌的时期, 开创了一条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通衢大道。(邓小平) 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同我国的具体实际结合起来,走自己的道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这就是我们总结长期历史经验得出的基本结论。(江泽民) 邓小平同志是我国社会主义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总设计师,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这一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的创立者。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历史新时期,他的最突出的贡献就在于,不仅领导我 们党和国家从“文化大革命”造成的深重灾难中走了出来,而且还以对当代 中国和世界的深刻了解,为党和国家重新走在时代的潮流前面,为中华民族 以更强大的力量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规划了崭新的和切合实际的宏伟蓝图。邓小平的革命生涯波澜壮阔,又富有传奇色彩。 他三次被打倒,又三次奇迹般地复出。 而且一次比一次更加引人注目,一次比一次走向更大的成功。 这,就是邓小平,一个真实的故事??第一集早年岁月这是我们今天能见到的他最早的照片。  邓小平 1904 年生于四川省广安县,属龙,他 16 岁离开家乡,至今再没 有回去过。由重庆往北,沿渠江而上,行船约 300 华里,就到了广安。 这里不通火车,在靠船做交通工具的岁月里,广安是很闭塞的。 这条小街宽顶多五米,长不过一华里,是过去广安县城里的主要街道。邓小平是在县城读的中学,如今那学校的老房子已经不在了。记者:老人家,这个房子有多少年的历史了? 老人:这个历史总是百多年了。 记者:这房子过去是于什么的知道吗?  老人:过去呀,过去是个米市,卖米的,现在还是在卖米,还是在卖。 那是个广安的九公祠,那个里头是个火神庙,火神庙。那外面是个南昌宫。(唱词)金广安,黄白莹莹然,桑麻榆枣丰,沃野无闲田。金广安,庶民百姓,忠介质朴,不畏水旱,抗拒凶顽,名冠天府,点染好家园。邓小平的老家离广安县城还有七华里,在城北的协兴乡牌坊村。 记者:还有多远呢? 孩子们:没多远,就到了,就在前边的树下。天上的宝是太阳,地上的宝是娃子??当地人都把这里叫做“邓家老院子”。 看房子的模样,邓家在牌坊村算是大户人家。邓小平的父亲叫邓绍昌,民国 3 年时做过县上的团练局长。他的母亲姓淡,是广安县望溪乡人, 16岁嫁到邓家。邓小平是他们的长子。(陈贤松 邓小平旧居管理人员)  房子一共是 16 间,那个是他的曾祖父以前修的了, 那个是他祖父修的, 那个是他父亲修的,三代人修成了这么个三合院。解放以后, 1950 年,小 平在重庆大西南嘛,把家里人就全部接到他们一起去了,1950 年走的。我们 这里 1952 年实行土改的。土改的时候小平写了信回来说,他们家里不回来人 了,这个房子就分给贫下中农住,所以分了,就分了四户人。四户人一分开, 他们就变成了八户人。1987 年的 5 月份,叫往外搬,就把这个屋腾出来供大 家来参观。保持它的原状,不使它垮。这里头就是它的堂屋了,现在说就是 客厅,以前说就是个正堂屋。原来横着有个供神的神龛,神龛上横着一块匾, 一边有四个椅子,两个靠凳,以前就叫拜子台。那是他(邓小平)父亲住的 屋,那个是他父亲以前的那个床。1904 年,农历七月十二日,公历 8 月 22 日,邓小平就出生在这里。(陈贤松) 这个床,就是他母亲的陪嫁床,小平呢,出生就在这个屋,这个床。小平一直住在这个屋,直到离开家就是住的这个屋。(陈德玉 邓小平远房堂弟邓先远之妻) 记者:阿婆,你们家这个家谱在邓家家谱里是不是最老的一本? 陈:是嘛! 记者:最老的一本,那您拿给我们看看好吗?噢,就这个家谱。邓氏分谱。阿婆你识字吗? 陈:我不识字,我要是识字那些都认得完了。  记者:从这个谱上可以看出来了,他们这一家有记载的是从邓鹤轩开始, 也是明代。原籍江西吉安府庐陵县,是洪武十三年,以兵部员外郎入蜀,遂 家广安。  家谱里还说,邓家在历史上曾经是一朝三驸马,一门二十九侯,唐宋元 明,代有伟人。这些显赫的家世已无从细考。在邓氏家族,邓绍昌这一房不 能算人丁兴旺,到邓绍昌这一代已是三代单传。大概出于望子成龙的愿望,邓绍昌给他的头一个儿子起名:邓先圣。 邓先圣五岁被送进私塾,教书先生说“先圣”这个名字,对孔圣人有欠恭敬,于是给他改名邓希贤。这个名字,他用了 18 年。(邓垦 84 岁邓小平胞弟) 我母亲是非常爱小平同志。她是那个旧社会的妇女嘛。他(邓小平)是长子。因为我那家里当时困难也很多,父亲长期不在家,虽然也有点土地,我家是个 40 亩土地, 40 亩,在我们那里叫两百挑。五挑为一亩,合成亩 嘛,大概就是 40 亩地,欠了很多债,我父亲长期不在家。母亲当时维持那个 家庭是很困难的。她就很希望小平同志长大了以后,来管理家事。协兴乡离牌坊村五华里,这里五天赶一次“场”,平常很冷清。  顺着这条巷子往里走,现在是乡里的一个办事机关,早年是协兴初级小 学的所在地。中国的旧式教育是从读《三字经》、《百家姓》、“四书”、“五经”、《古文观止》开始的。邓希贤在这里读了五年书。他的童年是什么模样呢? 传说很多。(邓垦) 有这样一些故事,都是我妈妈、我姐姐她们讲的。我们那个家乡,有一个姓刘的,是个地主,和我们家和我父亲他们有些来往。那个时候父亲不在 家,家里很困难,不是过年过节要写个春联吗?写对子啊。那个地主他有文 化,又会写又会画。那时候,就请他写个春联,买了张红纸,请他写个春联。 他那个家伙很坏,他就写几句话,挖苦我家里面。我家里面我母亲,我姐姐 他们都不识字,不知道啊。他(邓小平)看到了,看到了之后他很生气,把 它撕掉,自己又买了几张红纸。他那时还很小啊,自己来写,写个对子贴上去。从广安到重庆的几百里水路,遥远而又漫长。渠江的水淌了多少年,纤夫的号子喊了多少年,它记录着这个民族贫苦的历史。 五四运动前后,为寻求救国救民的道路,一些志士仁人倡导的留洋运动达到高潮。法国是比较先进的欧洲国家,蔡元培、吴玉章等人发起成立了留 法勤工俭学会,它的影响,很快就遍及全国。  1918 年,重庆商会会长汪云松在重庆夫子祠开办了一所留法勤工俭学预 备学校。当时,邓小平正在广安读中学。(邓垦) 我的父亲在重庆知道这个事情以后,就写信回来,要他(邓小平)去读留法预备班,准备到法国勤工俭学。我父亲呢,极力主张,我母亲舍不得, 不赞成。家里面还有一场争论,最后还是同意他去了。我那时只有几岁嘛, 才开始上学。但是他走的那个情节,我知道,家里都集中啊,欢送他嘛,然 后他嘛就很简单地走了。行李,那个时候,四川农村里面出个门,背个包袱, 里面有几件换洗衣服就走了。我那个家离重庆还有二百多华里,还要经过一 个合川县。有了公路,广安的水码头就冷清多了。  1918 年的下半年,
14 岁的邓希贤和他的叔父邓绍圣,还有一名叫胡明 德的同乡,一起从这里离开了广安。那时,邓希贤脑子里想的,只是外出学 点本事,没有想到这一走就再也没有回来。1926 年他的母亲去世时,邓希贤正在莫斯科中山大学读书。1936 年他的父亲去世时,他已随长征的队伍到达了陕北。 父亲为儿子选择了留洋的路,以后的路是儿子自己选择的。 重庆留法预备学校为乡下来的学生打开了眼界。在那里读过书的青年,后来有许多人投身了革命,其中除了邓小平,还有聂荣臻。在重庆这段日子里,最使他们难以忘怀的是他们的校长汪云松。这个曾做过清朝四品道台的 重庆商会会长,是个热心人。他从筹建学校,到为学生募集资金,办理出国 签证,都是亲力亲为。建国后,邓小平曾说:汪云松为共和国培养了两个副 总理。(汪毓莉 汪云松孙女) 解放后,第二天,刚解放第二天,邓小平就叫随军西南的方振华和周新岳两个同志到我们家来了。当时我祖父,不大了解这个情况,没去。过了几天以后,曹获秋市长亲自到家里来,就告诉他,邓小平已经到西南了,是西 南军区的政委,请你去。我祖父当时听了很高兴,就去了。去吃了饭回来以 后,祖父就很高兴,经常给我们谈起,就说是共产党是不忘旧情的,只要你 给做了好事,是不会忘记的。他讲到这非常地兴奋。后来(党)给了他很高 的荣誉。他原来是西南军政委员会的监察委员,也是重庆市人委委员、重庆 市人大代表??  1920 年 8 月 27 日,从重庆留法预备学校毕业的 83 名川东子弟,告别家 乡,乘船离开了重庆。邓希贤是他们当中年龄最小的一个。沿着这条出川的水道,走出“壶中天地”,眼前是一片从未有过的辽阔。  9 月 11 日,他们在上海登上法国邮轮“盎特莱蓬”号。据说,启锚的那 天,大雨如注。    第一次出国,第一次远航,异国他乡的风情,海阔天空的景色,给这些 年轻人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象。比他们晚两个月赴法勤工俭学的周恩来,曾这样抒发当时的感受: “出国去, 走东海、南海、红海、地中海, 一处处的浪卷涛涌, 奔腾浩瀚, 送你到那自由故乡的法兰西海岸。”  1920 年 10 月 19 日,“盎特莱蓬”号在历经 39 天的海上航行后,终于 到达了法国南部城市马赛。(记者读报)(《小马赛人报》关于中国留学生抵达的报道)  100 名中国青年人,他们的年龄在 15 到 25 岁之间,穿着西式和美式服 装,戴着宽边帽,穿着尖皮鞋,显得彬彬有礼和温文尔雅,静悄悄地站在“盎 特莱蓬”号的甲板上。55 年后,已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副总理的邓小平重访法兰西。 德斯坦总统对他说:希望您的这次法国之行能唤起您对法兰西的回忆。 法国,这个他曾经生活了五年多的国家到底给他留下了什么样的记忆呢?  在巴黎的法国国家档案馆里保存着一些中国留法勤工俭学学生的档案。 不过要拍到那些档案是不容易的,光办手续我们就用了两个多小时。并 非管理人员有意刁难我们,全世界的学者都到这里查档案,万一有些疏漏,20 年代的那些纸张恐怕是很难保存到现在的。(字幕:你们要的资料找到了,这些纸很脆,你们必须小心)(字幕:巴耶)  到法国不久,邓希贤就和他的叔父邓绍圣一起来到了法国西部诺曼底大 区的这座小城,在一所中学补习法语。小城的风光有点像四川的广安。对于 只有 15000 人口的巴耶来说,一下子来了十几个中国学生,在当时的确成了 新闻。(米歇尔·莫尔朗 巴耶市民) 我们很惊讶,我们就像这样看着他们。他们比我年纪大,年纪大一点的同学可能与他们有来往。那时我十几岁,我不知道那时他(邓小平)多大岁 数。是不是 18 岁? 不,那时邓小平先生 16 岁。(字幕:巴耶中学)(让·伊夫·博菲斯 巴耶中学副校长) 很可能邓小平先生当时在这个走廊上走过,因为这里没变。你看,这里已经很旧了。(翻译介绍) 这是第一次世界大战时战死的这个学校的教员和学生(名单)。 邓小平那时候来的时候,这个牌子肯定还很新呢。  半个多世纪过去了,巴耶中学的旧校舍还在使用,副校长让·伊夫·博 菲斯先生利用我们到来的机会给学生们上了一堂中国历史课,还启发学生向 我们提问。(记者现场回答法国学生提问) 问:现在还有没有人民公社?  记者:人民公社已经没有了??特别是中国的农村改革,效果特别好, 而提倡农村改革的,就是你们巴耶中学的学生邓小平。  其实,邓希贤只在这里读了五个月的书。1921 年 3 月 13 日,在巴耶中 学读书的中国留学生一起离开了学校,这是为什么呢?(记者现场读档案)  1921 年 3 月,邓希贤和邓绍圣以及在法国巴耶中学学习的中国学生消费 的明细帐。这一栏是他的洗衣费 7 法郎,这个栏是他租家具的费用,这一栏 是学校的一些零散的费用,这些就是其他的一些别的开支,这个月他一共开支 244.65 法郎。(博菲斯) 我想,他们再也没有中国政府的资助,来维持他们在中学的学业了。 这样一笔开支对自费留学生来讲,是很难负担的。于是,邓希贤等 19名中国留学生不得不离开学校,来到了法国南部的重工业城市克鲁梭,在一个名叫施奈德的钢铁厂里,邓希贤找到了一份工作。(施奈德钢铁总厂专家)  现在我们看到的是 1921 年到 1923 年之间的克鲁梭与施奈德工厂的全 貌,是在飞机上拍的全貌,在这张照片上看到这部分都是轧钢车间。这项工作还是很艰苦的,要把钢条从这里拉出来,然后拖到另一个地方冷却??  施奈德钢铁总厂是当时法国最大的军工企业。还不满 17 岁的少年邓希 贤,在这里当上了一名轧钢工,工卡里记载,他的报酬是每天 6.6 个法郎。 而这样的收入在当时维持基本生活都很困难,更不用说上学了。中国学生的 中间流行着一句顺口溜:做工苦,做工苦,最苦莫过“马老五”。(法语“杂 工”的谐音)在这里,邓希贤第一次体验到做工的酸辛,体验到资本家是怎 样剥削工人的。不久,他辞去了这份工作,离开了克鲁梭。 法兰西不是天堂。  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的欧洲,经济萧条,大批的复员军人返乡使得法 国国内失业率上升,留法学生所面临的是失学、失业和饥饿。1921 年 2 月,  在赵世炎、蔡和森等人的领导下,留法学生中爆发了“反饥饿运动”。来到 巴黎的邓希贤,这段时间里,到处寻找着工作的机会。1921 年 10 月,因为 一家专门制作扇子和纸花的手工作坊招收工人,困难到极点的中国学生,一 下子就去了一百多人。在那里扎 100 朵花可以挣两个法郎。但是,仅仅过了 两个星期,他们又被解雇了。(加·雷涅夫人 留法勤工俭学史专家) 现在我们看到的这些厂房,那时都不存在。那时只有农场的房子,在停车场的对面,给工人建了一些宿舍,中国工人住的棚子,一定就在那里。  雷涅夫人所说的那些中国工人住的工棚,现在已经不在了,但是,夏莱 特市的哈金森橡胶厂在法国一直十分著名。(哈金森工厂老工人) 这个房子一共被烧过两次,原来上面还有一层,最后一次火灾后,就把这一层去掉了,这以后一直就是这个样子。  这间仓库从前是一个制鞋车间。1922 年 2 月,邓希贤在这里当上了一名 制鞋工人。在这里他结识了汪泽楷、王若飞、郑超麟等一批当时的先进青年, 并和他们同住在一间工棚里。在和他们朝夕相处的日子里,他的思想开始发 生变化,并接触到了一些马克思主义的书籍。(郑超麟 95 岁原留法学生)  在公共宿舍三十几个学生当中呢,他(邓小平)的年龄最小,除了他以 外,恐怕都是 20 岁以上的人了。我们大家都是喜欢他,就是把他当作小孩子, 喜欢同他讲话,同他说笑话,同他玩。  1922 年 6 月,在巴黎郊区布罗尼森林里的这块草地上,赵世炎、周恩来、 李维汉等 18 名中国旅欧学生向一位开咖啡店的老太太租来一些椅子,或就地 而坐。“旅欧中国少年共产党”就这样诞生了。旅欧中国少年共产党后来改名为旅欧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它和中共旅欧支部成为留法学生和华人开展政治活动的领导核心,一批旅欧的优秀青年 聚集在了党团组织的周围。不久,邓希贤加入了旅欧中国少年共产党,成为了一名青年团员。第二年的 3 月,他离开了哈金森,工卡上注明的原因是“拒绝工作”。 这时,他已经成为一位信仰共产主义的革命者,从此踏上了革命的历程。(邓垦) 他在法国的时候写过信回家,其中有一条,就是他从事革命活动,不回家了,不能回家了。从事革命活动就不能回家了,就把这个事情告诉了家里。 当然,家里嘛,父母特别是我母亲很着急的,就盼望他回家来,旧社会嘛, 老太婆嘛,希望他回家,这一下不能回家了。  70 年代,邓小平曾两次到过法国,有一次他还特意去了巴黎意大利广场 边上的戈德弗鲁瓦街,对这条小街他怀有一种特殊的感情。据说他还让身边  的工作人员从小街上的这间咖啡店里买咖啡给他喝。他告诉身边的工作人 员,当年他和他的战友们曾经住在这里,并经常到这里喝咖啡。实际上,这个咖啡店的楼上就是当年旅欧党团组织的机关所在地。  1923 年夏天,邓希贤在这里加入了旅欧青年团领导机关的工作,成为《赤 光》杂志的一名编辑,周恩来就是他的直接领导。也正是从这时起,他和周 恩来建立了深厚的友情。  在法兰西的土地上,一群年轻的战士也正是从这里出发,把目标对向了 未来。因为工作出色,邓希贤在同志们中间赢得了“油印博士”的称号,翻 看《赤光》,仿佛依然散发着油墨的气味。更重要的是他从此踏上了职业革 命家的道路。  1924 年 7 月,因为国内革命斗争的需要,周恩来被调回国内。在旅欧中 国共产主义青年团第五次代表大会上, 20 岁的邓希贤当选为执行委员,并 进入执行委员会的书记局,成为一名正式的中国共产党党员。  1925 年 6 月,他直接参加组织了为支援国内五卅运动而举行的法国华人 示威活动。在这份“告示威华人书”里,他写道,一个沉重而光荣的表示在 欧洲反动势力的中心巴黎发动了。我们被压迫的中国人民第一次向帝国主义 的政府作直接的示威运动!此时,他的公开身份是雷诺汽车厂的一名钳工。(访法国雷诺汽车厂专家) 现在我们到了钳工车间,有人会给我们开门。他当时工作过的车间,现在已经成了雷诺汽车厂展览馆的一部分。 专家:这个头需要打磨。记者:这就是当时邓小平在这儿干活的时候所做的工作。  旅法华人声援国内五卅运动的示威活动,震动了整个欧洲。旅欧中国党 团组织的活动引起了法国警方的密切注意,从 1925 年 6 月起,邓希贤的名字 频繁出现在法国警方的档案里。他们查清了这个叫邓希贤的中国青年住在布 罗尼一比扬古尔市的卡斯德亚街 3 号,在中国共产党人组织的各种会议上, 经常发言。(翻译读档案)  执行警察局长的命令,今天早晨 5 时 45 分至 7 时,在布罗尼一比扬古尔 对下列三家旅馆进行了搜查。这三家旅馆的地址是:特拉维西尔街 14 号;卡 斯德亚街 3 号;朱勒费里街 8 号。搜查这三家旅馆的目的,是为了查找从事 共产主义宣传的中国人。这些旅馆的全部房间已被搜查过,上百份中文文件 都被查看过。  看来这些人由于发现自己受到怀疑,因此就急忙销声匿迹了。他们的同 胞采取了预防措施,丢弃了一切会引起麻烦的文件。记者:那么, 1926 年 1 月 8 日以后,还有没有关于邓小平活动的记载? 专家:在这个日期以后,再也没有邓小平在巴黎的记载了。  邓希贤走了。他结束了在法国五年多的生活,在警方采取行动的前一天 晚上,和另外 19 名同志一起去了莫斯科。在十月革命的故乡,邓希贤进了莫 斯科中山大学,在那里较系统地学习了革命理论。  “我过去在西欧团体工作时,每每感到能力的不足,以至往往发生错误, 因此,我便早有来俄学习的决心”,“我能留俄一天,便要努力研究一天, 务使自己对共产主义有一个相当的认识”。“我来莫的时候,便已打定主意 更坚决地把我的身子交给我们的党,交给本阶级”。  这时正值国共两党第一次合作的高潮时期。1926 年底,邓希贤等二十多 名共产党员被调回国内。在冯玉祥部西安中山军事学校,他担任了政治处长 的职务。但不出几个月,形势就发生了变化。 1927 年蒋介石公然背叛革命, 发动了“四·一二”政变。冯玉祥也把自己部队中的中共党员“礼送出境”。 邓希贤等二百多名共产党员被迫撤离了西安。1927 年,是中国革命史上最为悲壮惨痛的一年。 那年的六七月间,邓希贤辗转到达武汉,并担任了中共中央秘书工作。为适应白色恐怖下秘密工作的需要,从此更名邓小平。8 月 7 日,他参加了 具有重要历史意义的八七会议。(邓小平) 那个时候我是中央的秘书,是政治秘书。八七会议的时候,我们住在武昌,武昌三道街 1 号、11 号。那个时候政局变化很大,还是在八一以前就定的吧,一部分人去搞南昌起义,一部分人开这个会,是叫八七嘛,会议是号 召搞全国起义,全国到处起来,从八一就开始了。  53 年后,邓小平故地重游,谈起那次会议,他的心情极不平静。正是在 八七会议上,中国共产党人坚决纠正了陈独秀的右倾投降主义,确定开展土 地革命,以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也就是在那次会议上,邓小平第一次见到了毛泽东。  不久,他随中共中央机关从武汉迁到了上海。1927 年底被任命为中共中 央秘书长,这一年他 23 岁。(郑超麟 原中共中央机关工作人员)  1927 年以后同 1927 年以前情况有不同,中央从武汉搬到上海来,情况 变了,那时白色恐怖很厉害,我们中央各部门就不来往了。邓小平和中央秘 书处住的地方我从来没去过,并且也不许去。(黄玠然 93 岁原中共中央机关工作人员) 那个时候,中央有一个办公接头的地方。那个地方啊,就是中央政治局在那里开会的,邓小平是秘书长,当然他在那里。 记者:老伯伯,到楼上去是从这儿走吗? 居民:可以走的。记者:我们是中央电视台的,请您带带路。您今年有多大了? 居民:我今年 81 了。过去我们是从外面走的,从外边弄堂,现在因为弄堂已经开了店了,所以不好走,要走就从我这儿走。  (张义渔 中共上海市委党史研究室研究员)根据我们的考证,这个楼 上,是 1927 年到 1931 年这段时间里边,是中共中央政治局机关所在地,政 治局很多重要会议都在这儿召开的。(黄玠然) 凡是中央各部门,大的事情,主要的由周恩来同志解决问题。机关的工作,事务工作,那是要小平同志负责的,两个人不可分离的。 我同邓小平同志、周恩来同志,都在那个地方开始认识的。但是我同他的关系呢,仅仅是这样一个工作的关系。可是不能到他家里去的,他也不能 到我家里来的,因为凡是负责同志到哪个地方去,可以到哪个地方去,不可 以到哪个地方去,都要上面决定的。因为秘密工作,最怕是发生问题以后受 到牵连。  为了在白色恐怖的上海站住脚跟,开展工作,中央提出“以绝对秘密为 原则”,要求党的“负责干部职业化”。于是,邓小平当过杂货店的老板, 当过古董店的老板。作为中央秘书长,他熟悉所有中央机关的秘密接头地点, 熟悉上海的街道弄堂。(刘英 90 岁原中共中央机关工作人员) 第一次认识小平同志他同周恩来同志到李维汉同志那里谈工作,他那个时候大概是中央秘书长。他们来经常穿的资本家的缎子袍子,穿的马褂,官僚一样的,经常化装,到什么地方就穿什么。到租界上人家穿得讲究,到平 民地方人家穿工人衣服,所以人家就不容易发现你,不注意,跟群众一样。  这里也曾经是中共中央机关的一个秘密接头地点,这是它的后门,它的 前门开在另一条弄堂里。邓小平曾经回忆说:有一次我去和罗亦农接头,办完事,刚从后门出去,前门巡捕就进来了,罗亦农被捕了。我出门后看见一个扮成擦鞋匠的同志, 用手悄悄一指,就知道出事了,就差不到一分钟的时间。那个时间很危险啊, 半分钟都差不得。我们在上海做秘密工作,是吊起脑袋干革命。(邓垦) 后来我到上海去求学。临走的时候我父亲要求我,说你到上海去找找你哥哥。我到了上海就找吧。那儿情况很不熟悉,语言也不通,熟人也不多, 找来找去没着落,结果我到当时的《时事新报》登了个寻人启事,就讲:邓 希贤兄,我现在已到了上海,住到什么地方,希望你见报以后来找我。因为 那时候国民党特务用这种方法抓人的也有,登报用亲戚名义,结果你去找会 碰到特务。后来据他们讲,他们还化装了之后,到我登报的那地方来了解, 看有没有几个四川人在那读书,其中有没有一个邓先修。有一天下午,我们 四个青年人,都是四川我们的同乡、同学,正在一个小房子里聊天,突然之 间进来一个人敲门,就问你们这儿有没有一个邓先修?当时我想,我在上海 没有熟人啊,怎么会有人找我,一下子想到了我登的报,一看这个面孔还有 印象,因为他走的时候我只有七八岁,隔了 13 年了,变化很大,还有点印象。 我就看出来了,我说我就是邓先修。他说:好好好,你登了个报我们知道了。你收拾收拾跟我走,马上跟我走。之后他简单地问了一下家庭情况,那时候 我母亲已经去世了,我父亲还在。简单地说明一下,我这次到上海来,是来 求学的。他说:不要多说了,其他的事情以后再说,现在你赶快回去,立刻 搬家,越快越好。不仅你自己要搬,而且你那三个同学都要搬,全部离开这 个地方。(刘英) 外面牺牲同志很多,同志之间,见了面非常亲切。我觉得他这个人非常潇洒,很风趣的。他看到我,他就叫我,小姑娘,小姑娘,我实际上比他只 小一岁,但是我显得小啊。都是年轻人,可是他很老练,所以他知道事情很 多。我从湖南来,我许多东西很闭塞。所以,很多事情就问他。那个时候同 志关系非常不同,跟一家人一样的。  1928 年,24 岁的邓小平结婚了,新娘是他在莫斯科中山大学读书时比他 小两岁的同学张锡瑗。(郑超麟) 我记得是三桌酒,在中央工作的人,无论领导人或者普通工作人员都来了。我了解一下,这个宴会钱是邓小平自己出的。大家吃完之后,好像菜已经完了,大家还有兴趣再吃,邓小平又另外又来叫菜,让大家吃,我心里印 象,大概邓小平家里很有钱吧。  在白色恐怖的上海滩上,在巡捕森严的租界地里,这是一片纯洁、美丽 的人间真情。据说,这对年轻的夫妇,很长时间里是和周恩来夫妇同住在这栋房子里。邓小平、张锡瑗住在楼下,周恩来、邓颖超住在楼上。 邓颖超后来回忆,那时候,常常听到楼下那小两口又说又笑。 张锡瑗出生于河北良乡一个铁路工人家庭, 1925 年参加革命,在她短暂的人生经历里,曾经参加组织了河北保定的铁路工人大罢工。她死的时候才 24 岁,平生只留下了一张照片。20 年代末,在中国的政治舞台上,军阀之间的混战从来没有间断过。1929 年爆发了蒋桂战争,中国共产党抓住时机,决定在混乱的广西发展党的 武装力量。这年夏天, 25 岁的邓小平告别了妻子,被组织派往广西。(张 纪恩 原中共中央机关工作人员)  离开的时候,我们也不晓得,党也不会公布的,我们只晓得他已经离开 了,我们(后来)在报纸上看到邓小平,才晓得他到广西去了,在国民党的 报纸上才晓得。(访一对准备搬家的年轻夫妇) 记者:哇!这个房子真大! 住户:你们找谁呀? 记者:你是这儿的房主人吗? 住户:对,你们哪来的?记者:我们是北京来的,我们是中央电视台的,我们想拍这个房子。  住户:噢!这个房子啊,这个房子以前听老人讲,这里周恩来也待过, 邓小平也待过,这个地方,中共六大的文件都是这里打印出来的。记者:你是刚搬来吗? 住户:不,我们搬走了,这地方准备要拆迁。记者:恭贺你们乔迁之喜啊。住户:谢谢,谢谢??55 年前,邓小平离开这里的时候,窗外是一片什么样的光景呢?第二集苏区风云(字幕: 1986 年 1 月 27 日桂林) 邓楠:爸,你什么时候第一次见到胡子叔叔(王震)的?在中央苏区?邓:记不得了。 王震:全苏大会(全国苏维埃代表大会)的时候。 邓:噢,全苏大会,知道了。(广西的兵能打仗) 邓楠:比四川的呢?比一下嘛!邓:川军不能打,四川军战斗力最差。湖南兵能打。 那个时候他们(滇军)打广西,分两路,卢汉(滇军总指挥)带两个师往龙州那条路,他(滇军师长张冲)就带一个师往百色这个路,三个师就要 打广西啊。像所有的老人一样,回忆往事是兴奋的。 问:二十儿岁,那时候你?邓:哪个?问:胡子叔叔问你那时候二十几岁? 邓:二十儿岁?25 岁。从这个时间往前推已经五十多年了。 从我们拍片的这年往前推已经六十多年了。 中山路是南宁城里最老的马路之一。1929 年修通的时候,南宁只有九万人口。  25 岁的邓小平是 1929 年的夏天到达这里的。他要找的“广昌号汽灯店” 就在这条街上。他此行的目的是以中共中央代表的身份做广西地方实力派的 统战工作,并发展中共在当地的政治军事力量。(陈欣德 中共广西区委党支研究室研究员) 你看,这个就是当年广昌号汽灯店的铺面,现在是街道印刷厂的车间了。小平同志,从上海派到我们南宁来了以后,首先就来到这里。原来楼下到楼 上有个楼梯,可以直接上去,但是为了保护楼上同志的安全,他们楼下的同 志当时要上去呢,就从后门,进出从后门走。现在我带你们到后面去看看, 你看当年房子的结构是比较复杂的,路也比较小,比较阴暗,你们小心一点。 一个门套着一个门。(幻灯放映)  这个人叫俞作柏,是桂系军阀中的实力派。1929 年春天因为他在蒋桂战 争中倒向蒋介石,致使李宗仁、白崇禧败北。应该说,是蒋介石利用了桂系 内部的矛盾,拉拢了俞作柏。    请注意这个人,他叫李明瑞,是桂系中一员骁勇善战的名将,北伐战争 中,贺胜桥一战使他名扬整个北伐战场。虽然他和俞作柏是表亲关系,但他 的革命倾向更为明显。  蒋桂战争结束以后,俞作柏就任广西省政府主席,李明瑞当上了广西省 绥靖司令。他们俩虽然执掌了广西军政大权,但根基比较薄弱,又深知蒋介 石不可靠,于是他们听取了俞作柏的弟弟——俞作豫的建议,主动要求中共 方面派干部支援。实际上,俞作豫就是共产党员。(陈欣德) 这是广昌号的后门。  在这里,邓小平先同中共广西特委书记雷经天取得了联系,并把广昌号 汽灯店作为他的秘密工作站。(黄爱琴 房主) 开始我们也不知道,听老人们说,邓小平在这里住了很长时间。这房子可能有些什么秘密,要我们注意一下。有一天我弟弟就跑到这上面的房梁上去玩,发现这房梁上有很多洞洞,我们想可能是文物了,就把房梁锯下来, 通知上面来取走,当时他们(博物馆)还给了我们 25 元钱。(陈欣德) 都可以打开,这些洞里面是藏文件的。现在的年轻人很难理解。  邓小平到广西后化名邓斌,并公开以广西省政府秘书的身份出入俞作柏 的官邸。在他的影响下,俞作柏、李明瑞释放了一批大革命失败后被捕的共产党员和进步人士。紧接着,邓斌又以培训初级军官,加强广西军事力量的名义, 通过俞作豫向李明瑞建议,成立广西教导总队,派进了一百多名共产党的干 部学员。驻守在南宁的广西警备大队实际上也被共产党掌握,共产党员张云 逸当上了第四大队大队长,共产党员俞作豫当上了第五大队大队长。广西的这些变化引起了国民党军阀的密切注意,失去广西地盘的李宗仁惊呼:“俞作柏,李明瑞,南归后,为虎附翼,共祸始炽”,“桂省几成为 共党之西南根据地”。  但是,为他始料不及的事情还在后头。10 月中旬,邓斌等人在南宁策动 了兵变。  由南宁往西,沿邕江上溯 30 公里,到了杨美镇这个地方,一条邕江一下 子成了两条江。  左边的江通往龙州叫左江,右边的江通往百色叫右江,左右两江流经的 地带就是左右江地区。  “南宁兵变”后,邓斌、张云逸、李明瑞、俞作豫把部队拉到了百色和 龙州。(韦宝昌 右江革命纪念馆馆长)  1929 年 10 月份,邓小平、张云逸带领军队到百色的时候,指挥部设在 这个地方。粤东会馆是广东商人搞商业活动聚会的地方。邓小平他们来百色 的同时,派了龚饮冰同志去上海向中央汇报了他们准备在广西左、右江举行 武装起义,建立红军和革命根据地计划。龚饮冰回来以后,带回的指示呢, 两条,一条是颁布中央给红七军的番号,一条是龚饮冰回到广西后,在 10 天之内举行起义。(黄丽娟 解说员) 这个就是当时红七军司令部参谋处的会议室,当时很多重要的决策会议就在这里举行,前面那个房子是邓小平和张云逸军长的住处。(韦宝昌)  当时,邓小平同志认为,中央要求在 10 天之内举行起义,比较仓促。他 认为应该首先做好发动群众的工作,改造好旧军队,发展党的组织,摧毁旧 的政权,所以百色起义按照他这个指示,百色起义很成功。它不像别的起义 先发动武装斗争,打仗,他是先做好这个工作以后,再举行起义。这个起义 是开大会、庆祝会,不是那一天打仗,它和别的起义有不同就在这个地方。(字幕:清风楼红七军败治部旧址,它曾经是百色城里最高的建筑)  1929 年 12 月 11 日,百色城头飘起了武装起义的红旗,红七军宣告成立, 张云逸任红七军军长,邓斌任红七军政委。(韦宝昌) 邓小平在这里部署百色起义的各项工作之后,按照中央的要求到龙州去,组织部署龙州起义,组建红八军。  在去龙州的路上,邓斌遇到了从龙州赶来的李明瑞。李明瑞率领兵变部 队在龙州筹集兵饷,稍事休整后,又产生了反攻南宁的念头,并把部队拉了 出来。他与邓斌虽然早就相互闻名,但这次路遇却是他们的头一次见面。(邓小平) 我同李明瑞第一次见面,我是从百色到龙州,他们驻龙州,八军。那个时候还没有打红旗啊,那个时候见面。邓斌把李明瑞带回了粤东会馆,并争取他在龙州发动起义,跟着共产党,走革命的路。(何自坚 91 岁原红八军一纵队司令) 左江能不能成立红八军,不得到李明瑞同意呢,是个大疑问。邓小平同志才是二十五岁左右的青年,对李明瑞这么高地位的,年龄又比他大那么多, 这个工作我们想得到,不容易做的。可是他一个青年,能够把李明瑞说服, 走共产主义道路。  在这里,他们商定了龙州起义的行动步骤。从此他们之间结下了一段生 死之情。  (邓小平) 李明瑞很不错,参加了革命非常刻苦。我和他从广西到江西,他没有骑过一次牲口,就是走路。我也陪着他一块儿走,我们两个走前面,带个先遣 连。(字幕:红八军军部旧址,这儿原来曾是一座钱庄)  1929 年底,中央电令邓斌回上海汇报工作。他在龙州布置完工作后绕道 越南、香港返回上海。红八军在他离开后不久宣告成立。龙州起义爆发了。 中共中央认为,左右江起义“是在全国范围内最有组织最有意识的一次 兵变”。邓小平向中央建议,吸收李明瑞加入共产党。但是,由于受“左” 倾路线影响,当时中央一些领导人却认为,对李明瑞绝不能存“丝毫的幻想”。 邓小平说:我们主要的工作是发动下层群众,但是我们不能忽视我们开展工 作的上层线索。不久,中央决定由李明瑞任红七军、红八军总指挥,邓斌任总政委。在上海,与妻子的重聚是幸福的。 邓小平就要做父亲了。他抽空去陪伴住在医院里的妻子。 可是万万没有想到,盼望到的那一天是不幸的。 妻子张锡瑗因难产而去世,生下一个女孩儿寄放在别人家里,没过多久也夭折了。军情如火,他甚至不能亲手掩埋自己的亲人,又匆忙赶回了广西。(李应芬 74 岁李明瑞女儿)  他 1930 年 1 月底就回到龙州,接着他就宣布中央已经批准同意李明瑞参 加共产党了。  邓小平后来在一份材料中曾回忆:红八军成立的时候,约两千多不到三 千人,其时,我正在上海向中央报告工作。当我回到龙州时,敌情开始比较 紧急了。我同李明瑞、俞作豫等同志商量,由于当时左江群众基础很薄弱, 八军也比较孤单,人数也不多,乃决定靠向右江红七军。(何自坚)  他大概在 3 月初,我在雷平,他就从龙州到雷平来,指挥我们去打靖西。 他同我去打靖西,同我在一个战壕。打到第四天了,因为向都那边党组织有 人来接他,他又急于回右江去,传达中央的命令。然而打了第四天靖西还没 有攻下,他就要回右江了。我就派一连人护送他,一直很顺利地到右江,同 韦拔群同志会合。(黄美伦 95 岁原东兰县苏维埃政府妇女主任、韦拔群的弟媳) 六十几年了,1930 年 3 月 24 日,邓小平和一个同志来。邓小平拿着棍,戴个帽。我问他:你哪里的人?他讲:我从百色来。邓小平讲的,拔群同志 在这里吗?我又不敢说,后来我问他,你姓什么?我姓邓。邓什么?邓小平。 他没讲他叫邓斌。后来带他去见韦拔群,他就同韦拔群讲。韦拔群问,你是哪个啊?讲:我是邓斌。他同韦拔群讲他叫邓斌,同我讲就讲他叫邓小平。  邓斌到东兰的时候,红八军在龙州作战失败。而红七军主力此时也离开 了右江,百色已经被敌人占领,只有第三纵队司令韦拔群留守在东兰。  邓斌决定住下来,一面设法同七军取得联系,一面和韦拔群一道发动农 民,开展土地革命的调查研究和试点工作,还搞起了“共耕社”,重新分配 土地。(黄美伦) 在东里(村)开群众大会啊。邓小平讲,同志们,今天开这个会是光荣的,为什么说是光荣呢,“共耕社”从来没有过,今天有了“共耕社”,“共 耕社”是基础,它后面是苏维埃。(字幕:东兰武篆魁星楼)记者: 1930 年红军在这里搞起来是不是红火得很?(陈国团 85 岁原红七军战士)  那时候啊, 1930 年,那是轰轰烈烈的。邓小平由上海回来以后呢,把 右江建立发展党的组织,大力发展党的组织。他的指示是这样,凡是参加韦 拔群(队伍)三年以上的,思想进步、无产阶级成分的,贫下中农成分的都 要吸收入党。  在邓小平等同志的领导下,在四个多月的时间里,他们掀起了土地革命 的浩大声势。右江革命根据地发展到了 13 个县,100 万人口,成为全国瞩目 的红色根据地之但就在这个时候,中共南方局代表邓岗,带着立三中央的指 示来到了红七军。(陈国团) 邓岗来的时候,要调红七军北上,那时候中央要夺取大城市,要红七军打到柳州、桂林去,打到广东北江去。邓岗是这样嘛。所以呢,总政委邓政委没有办法,要走了,他北上以后我们同他离开了,没有了,不见了,一次 都没见过他了。  1930 年 11 月 5 日,红七军在这里举行了组建以来的第一次阅兵典礼。 由于抵制立三路线关于“攻打大城市”的“左”倾错误,站在阅兵台上的邓 小平实际上已经被剥夺了指挥权。由于中断了同中央的交通联络,人们并不 知道,一个多月前在上海举行的六届三中全会,已经纠正了李立三等人的 “左”倾冒险主义错误。  11 月 9 日,红七军主力告别了右江根据地,去打柳州、桂林。绝大多数 的红军官兵都不知道,只有七千多人的队伍要夺取大城市,将会遭遇到多么 大的挫折和损失。(黄荣 84 岁原红七军战士)  四把(镇)战斗就看见小平了。敌人四面八方地冲过来,包围我们了。 小平同志说,你们要有秩序地向后面走,后面由我和李明瑞把他顶住,你们 后方部队先慢慢地有秩序地走,不要乱。(莫文骅 86 岁原装甲兵政委、红七军战士) 还没有打柳州,我们就打了长安,打长安就打了四五天吧,没有打下来。长安你打不下,再打柳州就困难了,柳州不能打,你打桂林就更困难。(黄荣) 以后又打武冈,就打不下去,部队伤亡很大。小平说:撤,不能打,打不得了。就撤了,撤了以后就这个样子,不撤啊,恐怕就剩不下多少人啦。 就撤下来。(莫文骅)  原来我们出发是 7500 人,我们 7500 人出发,两个师 7500 人。后来打、 打、打??缩编了,把师取消了,改成两个团。  在八个多月的时间里,红七军走一路打一路,仗越打越不顺。坚持立三 路线的邓冈等人相继离开了队伍。经过 7000 里的迂回转战,剩下的两千多官 兵总算在第二年的 7 月到达了中央苏区江西兴国。四十多年后,人们在红七军出发的地方,发现了许多当年红军留下的标语。传说,邓小平、李明瑞就是在这里与韦拔群分别的。 红七军的历史是一部悲壮的历史。 主力东进后,在右江坚持根据地斗争的二十一师师长韦拔群,因为叛徒的出卖而牺牲,时年 38 岁。  带领部队辗转到达中央苏区的李明瑞被执行王明路线的人诬陷为“改组 派”首领,惨遭杀害,时年 35 岁。在这一时期牺牲的红军仅东兰一个县就有一千八百多人。(李应芬) “九·一八”(事变)后,天天我就留心我父亲的消息,《申报》经常登。后来看到有个小报登,登一篇长文章,写我父亲的,说,李明瑞亦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看了我就想哭了。当时我妈妈因为不见我父亲,整天 哭得眼睛都肿了,我没办法告诉我妈妈,我就埋在心里头,真想我父亲。几 十年来,我一直不知道,我父亲确实是死了,还是没有死。一直到解放后才 知道。1986 年以后呢,我晓得了,邓小平对李明瑞这么好,这么关心李明瑞, 还要关心他的家属。  邓小平与江西这块土地,似乎有着一种特殊的缘分。他一生经历过三次 政治磨难,第一次就发生在江西会昌。(字幂:江西赣南)(江西省档案馆) 记者:人们都知道邓小平一生有三起三落,是吧?工作人员:啊,是的。 记者:不过很少有人知道他第一次起落的情况。  工作人员:也是在我们江西,是中央苏区的时候,1933 年吧。我们这里 保存了一些档案。记者:我们能看什么档案? 工作人员:你看一下这本《斗争》,这是当年苏区中央局机关报的合订本,上面什么材料都有。  红七军脱离险情后,邓小平在江西的崇义告别了部队回到上海,写下了 这份“七军工作报告”。但是,由于他与王明“左”倾领导产生了观点上的 分歧,中央根本没有听取他的这个报告。于是他向中央提出了到苏区工作的 请求。  而王明“左”倾冒险主义和宗派主义也影响到了中央苏区。邓小平在瑞 金当了不到一年的县委书记,又被调到了会昌。这期间,他曾在一次大会上 远远地看到过李明瑞,但没有想到这竟成为永别。(黎新泉原江西省赣州地区公安局干部) 那天下午我们陪同小平参观会昌的老县城,走到一个小街里头,事实上就是当年他办过公的地方。一进这个院子,小平一抬头看到一棵树:哎呀,这棵树还在,大了很多。当年我就经常在这个树下看看书,看看报纸。(凌步机中共赣州地委党史办公室副主任)60 年前,他在这里当县委书记,这个地方就是会昌县委的办公旧址。  新上任的县委书记邓小平和县委组织部长罗屏汉提出,会昌是一个大 县,而武装力量却过于薄弱,应该设立一个军事部。经罗屏汉介绍,决定调 红十一军一个叫钟亚庆的副团长出任军事部长。(钟亚庆 94 岁原会昌县苏维埃军事部长) 第一次调我到那里去呢,调我到会昌,我就在江城区那儿,他(邓小平)就在会昌那儿摇电话了,调我。我说我不来,我没文化,我不肯坐办公,我背枪打仗更合适。他说我不要文化,我有文书,我就要你来,我说我没文化, 他就(让人)反复来电话说,我就去了。  我从澄江到会昌,在杉塘区的苏维埃政府,小平同志就碰到我了,他正 去罗塘区工作。他看到我背着个背包,他说:这个同志哪里来的?叫我。我 说从澄江。你到哪里?我到会昌。你叫什么名字?我叫钟亚庆。好,好,我 是邓小平。我就和他一起到了区政府。他说钟亚庆你很调皮,通知都下了, 调你到会昌来,你今天才来,你今天不来呀,要打屁股哇!那段时间里,会昌的扩红工作,赤卫队建设,政权建设都搞得有声有色。  1932 年 7 月,为加强边区工作,中央和江西省委决定把会昌、寻乌、安 远三个县连成一体,在筠门岭建立会昌中心县委,邓小平当上了中心县委书 记。但是,在第四次反“围剿”当中,由于王明“左”倾冒险主义者片面地强调扩大中央红军,把会、寻、安三县的一部分地方武装编入了正规红军, 并调走了守卫在筠门岭一带的红军独立三师。这样,造成了苏区南部的防御 空虚,致使寻乌县城在广东军阀的大规模进攻中失守。(凌步机) 本来这个事件,不是什么大不了的事情。因为苏区失守在当时来讲,丢来丢去,来来去去这是正常的,边境一般来讲都是不稳定的。但是“左”倾 领。导者抓住这个事件不放,开始了江西反“罗明路线”斗争,把它看成是 会寻安中心县委执行了纯粹的防御路线,是退却逃跑。  苏区中央局机关报《斗争》,在这一时期发表了大量的文章,指责邓小 平领导的会寻安中心县委,犯了“机会主义”的错误。  “寻乌事件”只是一个开头,它实际上是王明“左”倾领导向坚持毛泽 东正确主张的党内同志实行宗派主义打击的一个部署。在中央苏区,站在同 “左”倾路线斗争前列的除了邓小平,还有毛泽罩、谢唯俊、古柏。  1933 年 3 月,在会、寻、安党的积极分子会议上,邓小平遭到了严厉的 批判,还被撤去了职务。这篇文章中说:在中央局的领导下,江西三个月来正确的、具体的、清楚的揭发了邓、毛、谢、古的错误,并一致给了他们以严重的打击。 这就是著名的“邓、毛、谢、古”事件。“左”倾领导对他们作出了组织处理,邓小平受到党内“最后严重警告”的处分。这是他政治生涯中的第一次跌落。(危秀英 84 岁原中央苏区干部) 我不知道邓小平在劳动,我戴个草帽,背一个包。他就用手点,点我。我不知道那个人是谁,什么人在点。我以为在点我后面那些人。结果走到前头听到:秀英,秀英!我一看,我说:你怎么在这里啊?他说:你快到省委, 你给蔡大姐(蔡畅)说,说我肚子好饿,我在劳动,你不知道我的事。他说 我到农村,下农村劳动嘛,劳动了几个月我不知道省委的情况。他说,你跟 蔡大姐说,我肚子好饿,送点饭给我吃。哎呀,好可怜的呀,真是。(刘英 90 岁原少共中央局宣传部长) 但是,他那个时候受的这个打击,他从来不透露,他好像没有这回事。所以人家更同情他嘛,但是他从来不讲。30 年代发生的这个事件,毛泽东记得很清楚。(车上对话) 记者:老凌,你还记得吧,林彪事件以后,小平同志当时在江西下放劳动。1972 年,他给毛泽东写了封长信,毛泽东在 8 月 14 号那天作了批示, 好像他说小平在中央苏区是挨整的,即邓、毛、谢、古四个罪人之一,是所 谓毛派的头子。我记得好像是原话。凌步机:是的,是的。邓小平 1972 年冬天的赣南之行,正是在毛泽东的这个批示之后。(黎新泉)  1972 年 12 月 8 号的上午,我们陪着小平同志和他夫人一起到了(会昌 的)文武坝。在看了这个(毛泽东)旧居的门口,小平同志似乎心情比较沉 重,讲了一句,主席当年也是受排挤的。我们随行人员中没有哪个吭声,不 好吭声,比较敏感。  1934 年,被王明中央撤消了军事指挥权的毛泽东在会昌城外的文武坝写 下了他的《清平乐·会昌》。东方欲晓,莫道君行早。 踏遍青山人未老,风景这边独好。 会昌城外高峰,巅连直接东溟。 战士指看南粤,更加郁郁葱葱。  1933 年的夏天,由于红军总政治部主任王稼祥和副主任贺昌的热心帮 助,邓小平被调到了红军总政治部。  这个 10 年前巴黎《赤光》杂志的“油印博士”,在这里重操旧业,于上 了《红星报》的主编。(刘英) 贺昌非常喜欢小平同志,他说他是个人才、笔杆子,很能写东西,对什么工作他都有兴趣,分给什么工作都可以做,他做工作是很卖力的。  “《红星报》是一面大镜子。红军里一切工作和生活的好处、坏处都可 以在这里看得清清楚楚。”“它是一架大无线电台,各个红军的战斗消息,都可以传到同志们的耳朵里。”(字幕:白屋子红军总政治部旧址)(刘英) 贺昌同志跟我讲了以后,我对他的印象加深了,所以我跟他接触就多了。他这个人呢非常活跃。很多人都同情他,实际上他处的环境还是挺好的。(刘礼青原瑞金纪念馆馆长) 小平同志来到这里的时候,因为这个房子原来塌掉了,我们也找不出,不晓得哪一问是《红星报》的编辑部。小平同志一来这里看呢,看到这个屋 基,他很肯定他说,我就在第二间。他一到这个地方,他就兴奋起来了。(刘英) 村子就只有那么大嘛,所以我们很近呐,过一个田埂就到他那儿去,他就来啦。聊天就是娱乐,会合在一起就是精神会餐,就是娱乐。我觉得他这 个人满不在乎,他从来不给我漏过。我觉得他气量很大的。这个人他还坚持 他的看法嘛,他觉得毛主席是对的嘛,一直坚持嘛,最后证明他是对的嘛。  1933 年和 1934 年,在中国共产党和中国工农红军的历史上是祸不单行 的年月。  因为第五次反“围剿”的失败,中央红军不得不离开南方根据地,开始 了战略转移。邓小平和他的《红星报》被编在“红章”纵队里。(字幕:于都河) 渡过于都河的时候,谁也没有想到,这一走就是二万五千里。对邓小平来讲,这已是第二次长征了。四年前,红七军从广西到江西整整走了 7000 里。(刘英) 长征的时候很苦,没有东西吃,大家就精神会餐,谈吃的吧,什么地方的东西好吃。他就说他四川菜最好吃,我们就说,我们湖南菜也很好啊。所 以非常乐观。我们喜欢听他吹,我们叫他吹牛皮,牛皮公司,老想要他吹, 大家笑一笑要高兴一点。1935 年 1 月,邓小平随“红章”纵队到达遵义。 在这之前,红军中的高级干部已经对“左”倾错误领导产生了强烈的不满。毛泽东开始有了发言权。邓小平再一次被任命为中共中央秘书长,并参加了遵义会议。(字幕:贵州遵义)(田兴泳遵义会议纪念馆馆长) 小平同志对遵义、对遵义会议很有感情。第二次(19)
65 年这次来呢,就是我接待的这一次,他一踏进这个地方很兴奋的,一直走到会议室。小平同志就跟身边的同志讲,他说我坐在会议室的一角,临窗的这一角。小平同 志因为遵义会议前受排挤,那么遵义会议纠正了这个错误路线,在我们党的 历史上是个转折,对小平同志来说也是小平同志一个转折。据他回忆是毛主 席提议他当中央秘书长的。许多年之后,女儿毛毛问父亲:“长征的时候你都干了些什么?” 邓小平只说了三个字,“跟着走”。第三集戎马生涯  邓小平曾几次对外国客人说,我是一个军人,我真正的专业是打仗。1989 年 11 月 20 日,邓小平会见二野战史编写组成员。(邓小平) 二野每个时期,每个阶段都完成了自己的任务,而且完成得比较好,这是对二野的评价。在战争时期,二野从头到尾都处在同敌人针锋相对的局面, 二野都处在这个局面的前面。  这些曾跟随邓小平南征北战的老将军,至今还亲切地称他为“邓政委”。 这个称呼,从抗战爆发后不久就开始了。(资料片解说)  中华民族争取生死存亡的奋斗连同 7 月 7 日这一天开始了。同胞们,我 们的敌人是这样的凶狠强暴,我们除了牺牲到底,是无法求得生存的,他们 要使我们四万万五千万的同胞都变成他们的牛马,我们全中国的民众要把这 群野兽一样的日本人赶出国境去。  1937 年卢沟桥事变后,中共中央政治局在陕北洛川召开扩大会议,通过 了《关于目前形势与党的任务的决定》,组成了以毛泽东为主席的中共中央 革命军事委员会。8 月 25 日,中共中央革命军事委员会根据国共两党谈判达 成的协议,宣布中央红军改编为八路军,下辖一一五、一二○、一二九三个 师。33 岁的邓小平,被任命为八路军政治部副主任。  这是迄今为止我们发现的邓小平在抗战期间的唯一一个电影资料镜头。 位于山西省东南部太行山区的辽县,也就是今天的左权县,有一个只有 几十户人家名叫西河头的小村庄。抗日战争爆发后,一二九师的师部就驻扎 在这里。1938 年 1 月 18 日,邓小平改任一二九师的政委来到这里。从这时起,邓小平的军事生涯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时期。  记者:老人家,来打扰您了,我们来跟您了解一下,当年一二九师师部 在这儿吧?  老头:整个师部都在这个院,这问就是师部的办公室,那间就是刘伯承 住的屋,邓小平就住这个屋。  师长刘伯承生于 1892 年,比邓小平大 12 岁。他们两个都属龙,又都是 四川人。在太行山区的抗日烽火中,开始了他们长达 13 年之久的合作。由此 传出了“刘邓不可分”的佳话。半个多世纪后,我们采访了原一二九师政治 部副主任宋任穷。(宋任穷原一二九师政治部副主任)  他们两个人前后共事 13 年,小平同志同伯承同志是互相尊重的,感情非 常融洽,工作非常协调,两个人的工作配合得很好。  太行山纵贯山西、河北、河南三省边界,山高势险,易守难攻,在华北 素为兵家必争之地。八路军一二九师进入太行山区后,在这里创立了以太行 山为依托的抗日根据地。  1938 年 2 月,日军三万多人向晋南、晋西发动进攻,蒋介石下令反攻太 原,八路军的任务是切断敌后方交通,配合友军行动。一二九师打响了长生 口战斗。这是新政委邓小平参与指挥的第一仗,首战告捷。(杨国字原一二九师司令部机要科科长) 以后打响堂铺、神头村、关家地这一系列的战斗,他(邓小平)没有一次不在场,每次都在场,这样就赢得了大家对他的另眼看待,他又是四川人, 大家对他特别亲热,你别看他严肃起来不说话,可一说话,就像打出一颗子 弹,那你就非执行不可,虽然话不多讲,也不讲空话,讲一句,算一句,讲 了就要办到,办不到的话他不会讲。  一二九师在晋东南连续组织的一系列战斗,使日军受到了沉重打击。这 一年的 4 月,日军华北方面军倾其全力向晋东南地区实行“九路围攻”。刘 伯承、邓小平率部进行了 26 天的反围攻作战,消灭日军四千多人,收复县城19 座,最后将日军全部赶出了晋东南,奠定了晋冀豫抗日根据地的基础。随后,刘邓又率部实施第二次战略展开,挥戈东下冀南、冀鲁豫平原,开辟了 敌后平原地区的抗日根据地。今天的太行山人很少知道,抗战期间盟军在延安与太行山之间开辟了一条空中通道,运送了许多国际友人和八路军高级将领来到这里。1938 年,当 时的美国驻中国大使馆武官埃文斯·卡尔逊来到了太行山根据地。(欧阳山尊原抗战文艺工作团英文翻译) 我们是从延安出发,经过晋西北、晋察冀到冀中,然后冀中吕正操同志派人把我们护送到南宫。不久,邓小平到了南宫。他们谈了好几次,特别是谈到一个问题,是个国际问题,就是美国对中国人民同情这个问题,卡尔逊 提到美国人民是倾向于八路军的,倾向于中国共产党的。小平同志提出来一 个问题,关于美国把废钢铁卖给日本。因为日本自己原料很缺,而炼钢需要 废钢铁,要废钢铁才能炼出钢来。日本没有,是美国供给它。我记得当时说 是美国把一半的废钢铁卖给日本,另外一半卖给其他国家,而这些国家又转 口卖给日本,当时这样说的。这个事情使卡尔逊很震惊,他不相信,他说: “不呵,美国人民是同情你们中国的,你这个消息确实吗?”小平同志说是 确实的,而且指明这是你们美国一个新闻社报道的。  卡尔逊回到美国后不久,还真的去查了资料,证实了邓小平说的话。不 久,他辞职退役,认真研究起中国共产党和八路军的战略思想,撰写了《中 国的双星》一书,用不少笔墨写到邓小平,他说邓小平的头脑像“芥茉一样 辛辣”。这是邓小平第一次被外国出版物介绍到西方。抗战时期的延安,吸引了大批热血青年,他们冲破层层封锁来到这里追求革命真理。(资料片解说) 我们整个民族,结成了一支燃烧的队伍,光明的队伍。美丽的火把,耀眼的火把,热情的火把,金色的火把,赤烈的火把,让我们跟着队伍去吧, 跟着队伍到那边去,到那火把出来的地方去,到那喷出火光的地方去!  在这滚滚的洪流中,有一个女青年,她的名字叫浦琼英。1937 年 11 月, 浦琼英步行来到延安,进入陕北公学。她同全国各地投奔延安的进步青年一 起,很快地习惯了延安那种艰苦却充满生机的战斗生活。她的名字也从浦琼 英改为了卓琳。  1939 年 8 月,卓琳认识了从太行山回到延安参加政治局扩大会议的邓小 平。(刘英张闻天夫人)  那也很有意思的,多少年没有见到小平同志, 1939 年他才从前方来。 来的时候原来是准备开“七大”的,后来“七大”没有开,因为学习文件, 推延了。前方需要,所以他不能等待。但是他没有一个爱人,大家就关心他, 邓发等同志要帮助他找个爱人。那时女同志倒是不少。抗战时期,来了很多 女同志到延安追求真理,陕北公学、女子大学都有。所以他要找个爱人,看 中了卓琳。卓琳也很年轻,也很不错,在陕公已经毕业了,就介绍给他。那 时他要回前方去,只有赶快结婚了,结了婚才好带走。所以这个时候,中央 就给他组织了一个结婚仪式。这个仪式很简单,就在杨家岭毛主席那个窑洞 外面的山坡上摆了一些桌子。在那个地方很热闹,小平同志和卓琳,还有孔 原和许明,两对很高兴。虽然仪式很简单,但是到的人都是高层次的。毛主 席夫妇也到了,我同张闻天也到了,富春同志、蔡大姐也到了,还有王首道 秘书长也到了。敬酒敬得一塌糊涂,孔原同志也是高兴了,喝酒喝得很多, 最后就醉了。许明就埋怨他,可小平同志一点没醉。我就奇怪,小平同志平 时不喝酒的,他怎么能够不醉呀?那么多酒,一杯杯的,他还很豪饮,来者 不拒。大家给他敬呀,他喝那么多酒,怎么不醉呀?闻天就讲,他说有假, 我说什么有假?他说是白开水。  这一年,邓小平 35 岁,卓琳 23 岁。婚后不久,他们就一起回到了太行 山。  1940 年 8 月,刘伯承、邓小平率部参加了著名的“百团大战”。“百团 大战”是八路军在华北地区对日本侵略军发动的一场大规模的战斗。在很短 时间内,摧毁了日军在华北的交通线。在战斗最紧张的时刻,当时在一二九 师师部工作的张香山,看到了这样一幕:
成为本站VIP会员,
若未注册,请点击 成为本站会员.
版权声明:本站所有电子书均来自互联网。如果您发现有任何侵犯您权益的情况,请立即和我们联系,我们会及时作相关处理。
                                   
蓝田玉PDF文档网致力于建设中国最大的PDF格式电子书的收集和下载服务!}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大道之行中国社会主义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