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楼采收茵陈需要蒸熟晒干吗后晒干保存方法对吗

→ 金桔蒸熟后晒干吃对人的身体有何好处?
金桔蒸熟后晒干吃对人的身体有何好处?
健康咨询描述:
其他类似问题
医生回复区
jiankang061114爱心医生
帮助网友:3969称赞:82
微信扫描关注直接与我沟通已扫958次
&&&&&&是具有化痰、止咳的作用的,但是不建议过多的慑入,另外如果生病,建议最好去医院检查一下,根据检查结果采取相应的治疗。
您可能关注的问题
用药指导/吃什么药好
本品用于湿热瘀滞所致的带下病。...
参考价格:¥28
本品用于跌打损伤,跖骨、趾骨骨折,瘀血肿痛,吐血...
参考价格:¥17.5
下载APP,免费快速问医生十天内免登录
>>我现在有一些新鲜的天麻,能否晒干保存?
我现在有一些新鲜的天麻,能否晒干保存?
当时年龄:
我现在有一些新鲜的天麻,能否晒干保存?
您好,一般生天麻煮熟后易于保存,而且的确是煮透或蒸熟后药效才会更好发挥的。
您好,晒干保存是完全可以的,以后可以直接煮的。
没有满意答案?看看相关问答
加入宝宝同龄圈,与宝妈宝爸交流孕育话题
没有合适您的话题?加入同龄圈与千万妈妈交流吧!
宝宝生日或预产期:
妈妈关注的知识
宝妈们看的最多的问题
孕育周刊(每一周适合您的孕育知识)
0-1岁是宝宝出生后生长发育最迅速的时期,婴儿在这个阶段每周都有不同的变化和需求。新手父母只有学习和掌握 该阶段的养育知识,才能更好的陪伴宝宝健康、快乐的成长。
宝宝生日或预产期:
<option value="年<option value="年<option selected="selected" value="年<option value="年<option value="年<option value="年<option value="年<option value="年<option value="年<option value="年<option value="年<option value="年<option value="年<option value="年<option value="年<option value="年<option value="年1月2月3月4月5月6月7月8月9月10月11月12月1日2日3日4日5日6日7日8日9日10日11日12日13日14日15日16日17日18日19日20日21日22日23日24日25日26日27日28日29日30日
问答难题榜,是高手就来挑战!
天麻的功效与作用
网友帮助了他人
用合作号登录:
5分钟测评,了解宝宝的测全面的发展情况
已有400万摇篮妈妈为宝宝做过测评
宝宝生日: <option value="年<option value="年<option selected="selected" value="年<option value="年<option value="年<option value="年<option value="年<option value="年<option value="年<option value="年<option value="年<option value="年<option value="年<option value="年<option value="年<option value="年<option value="年1月2月3月4月5月6月7月8月9月10月11月12月1日2日3日4日5日6日7日8日9日10日11日12日13日14日15日16日17日18日19日20日21日22日23日24日25日26日27日28日29日30日
&SCRIPT LANGUAGE=&JavaScript1.1&&var browVersion = parseInt(navigator.appVersion);if (navigator.appName==&Netscape& && browVersion&=4) document.write(&&SCR&+&IPT=&& LANGUAGE=\&Javascript1.1\& SRC=\& /afp/door/;ap=598;ct=pu=4c451ece10ff899d0001;/?\& charset=\&utf-8\&&&\/SCR&+&IPT&&);&/SCRIPT&
&SCRIPT LANGUAGE=&JavaScript1.1&&var browVersion = parseInt(navigator.appVersion);if (navigator.appName==&Netscape& && browVersion&=4) document.write(&&SCR&+&IPT=&& LANGUAGE=\&Javascript1.1\& SRC=\& /afp/door/;ap=653;ct=pu=4c451ece10ff899d0001;/?\& charset=\&utf-8\&&&\/SCR&+&IPT&&);&/SCRIPT&
&SCRIPT LANGUAGE=&JavaScript1.1&&var browVersion = parseInt(navigator.appVersion);if (navigator.appName==&Netscape& && browVersion&=4) document.write(&&SCR&+&IPT=&& LANGUAGE=\&Javascript1.1\& SRC=\& /afp/door/;ap=674;ct=pu=4c451ece10ff899d0001;/?\& charset=\&utf-8\&&&\/SCR&+&IPT&&);&/SCRIPT&
我现在有一些新鲜的天麻,能否晒干保存?
北京世纪摇篮网络技术有限公司版权所有,所有内容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或做其他使用
京ICP证010534号
客服信箱: & 电话:010-
立即扫描二维码关注摇篮网微信
立即扫描二维码关注摇篮网论坛中国古建筑术语解释及结构图样3
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董若鸿作品_二郎担山垂花门.jpg
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董若鸿作品_一殿一卷垂花门.jpg
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一殿一卷式垂花门立面图.jpg
垂花门是北京四合院大宅门中的一道极为讲究的门。由于大宅门一般都由几进院落组成,分为前院和内院,或称外宅和内宅。前院与内宅便是用垂花门和院墙相隔,垂花门即是内外院的分界线和唯一的通道。相对于宅院的大门而言,垂花门又被称为“二门”,旧时常说的所谓“大门不出,二门不迈”的“二门”指的便是垂花门。
垂花门是四合院中装饰最为华美富丽的建筑。所以称之为垂花门,是因为其外侧的檐柱并不落地,而是倒垂于半空,叫做“占天不占地”,柱子下端是一对垂珠,雕饰出莲瓣、串珠、花萼云或石榴头等形状,酷似一对含苞待放的花蕾,称做“垂莲柱”。垂珠的形式有方有圆,雕绘也是多种多样,但以垂莲形最为常见。
四合院的垂花门一般皆位于前院北侧正中的四合院中轴线上,建在三层或五层的青石台阶之上,与临街的倒座房相对。朝外一面两侧是精致的砖墙,或在白粉墙面上开各种形状的什锦窗,称为“看面墙”。墙内侧便是连接东西厢房的抄手游廊。
垂花门一般都是白天开启,夜间关闭,且在其门内侧的两棵檐柱间还安有一道门,这道门被称为“屏门”,平时可以起到影壁的作用,遮挡住内院的景物。屏门在平常并不开启,除非家中有如婚、丧、嫁、娶等重大仪式时,才会将此门打开。进出二门时,不是通过屏门,而是由屏门两侧进入内院。垂花门的使用极为广泛,除宅门、府第外,宫殿、园林、寺庙当中也都有垂花门,且形制多种多样。其样式一般有独立柱担梁式、一殿一卷式、五檩(六檩)单卷棚式和四檩廊罩式等数种。宅门中的垂花门则多采用一殿一卷式,即由两个屋顶组成,门朝外部分屋顶是起清水脊,门内部分为卷棚顶,二者勾连相搭接。
独立柱担梁式垂花门一般要用两侧的滚墩石支撑,滚墩石的内外两边都做成抱鼓石的样式,居于门柱的两边最外的位置,门槛两侧设置门枕石或箱形门墩,滚墩石的圆鼓子与门墩的方鼓子形成方圆对比,煞是好看。
垂花门是四合院当中一道最为亮丽的风景线,装饰性极强。它的各个突出部位几乎都有十分讲究的雕饰。向外一侧
的梁头常雕成云头形状,称为“麻叶梁头”,这种作出雕饰的梁头,在一般建筑中是不多见的。正面的帘笼枋下还常装
有雕镂精美的花罩,枋檩之间安装花板、折柱等,并饰以色彩绚丽的彩绘。屋顶轮廓线十分优美,博风板漆成红色,在
与檩子头相接处,装点金色的梅花钉。有些还会在绿色的屏门上,装饰儒雅的文字或图案。
一、中国古建筑类型
中国古建筑的类型丰富多样,按照建筑物的性质与功能分类,主要有宫殿建筑、民居、礼制性祭祀建筑、宗教建筑、陵墓建筑、军事防御体系、以及古典园林等类型。
1)民居建筑
古代最早的住宅为“宫式”,后来叫“居处”,是指人生活起居和进行一切户内工作的处所。最高级的住宅叫“寝”,皇帝的住所叫“燕寝”,庶民的居室叫“正寝”。寝的平面是:前室称“堂”,后室叫“室”。四合院式的住宅在汉代(公元前200多年时)就已经很普遍了。后来发展为多进的四合院。也有多层的重檐塔式,一字形和圆形的多层楼房。属于别墅一类的住宅是轩和斋;斋是幽居的房屋,轩是屋顶似半圆形马车的蓬盖,是休闲的居所。
2)宫殿与皇城建筑
宫殿是帝王居住和处理朝政的地方,是皇权的象征。在中国古建筑中,是形制最高,最富丽堂皇的建筑类型。因而也最能反映中国古建筑高超的技艺和独特的风格。
宫原本指一般的房屋居所,殿是指高大的房屋。秦汉以后,宫殿才逐渐成为帝王居所的专用名。历代帝王为突出皇权的至高无上,都不惜重金建造宫殿。宫殿建筑具有规模宏大,装饰富丽堂皇,陈设豪华的特点。金黄色的琉璃瓦,配以红墙和宽大的汉白玉台基,色彩绚丽,各种雕刻精致细腻,建筑装饰中随处可见龙的身影。龙是皇帝的象征,宫殿建筑就成了龙的世界。据统计,仅故宫的太和殿上下里外就有12654条龙。
宫殿建筑的另一特点是采取前朝后寝的布局形式。在皇宫的前半部分,是帝王处理政务或举行大典的殿堂,称前朝;皇宫的后半部分是帝王与后妃生活起居的场所,称后寝。整个皇宫的主要建筑都位于中轴线上。如故宫前朝的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后寝的乾清宫、交泰殿和坤宁宫,都分布在中轴线上,两边对称分布的则是次要建筑。这种严格的中轴对称布局格式,更能突出帝王的威严和至尊。我国目前保存较完好齐全的主要有北京故宫和沈阳故宫。
3)礼制性祭祀建筑
中国是个祖先崇拜、神灵崇拜、自然崇拜文化悠久的国度。因此,礼制性祭祀建筑表现出特有的形式与语言。中国古代礼制性建筑主要包括:坛庙祭祀建筑和祠堂建筑。坛庙祭祀建筑,分为祭祀自然界天地山川的祭坛建筑(露天的祭台)和祭祀先灵的祀庙建筑。祠堂建筑,包括祭祀祖先的宗庙、祭祀历史上有贡献的名臣名将、文人武士的庙宇;祭祀祖宗的祖祠和普通百姓的宗祠。现存的坛庙祭祀建筑有北京的天坛、地坛、先农坛;祠堂建筑有皇家宗庙--太庙,曲阜的孔庙、山西解州关帝庙以及各地的民间祠堂。
紫禁城太庙
山东曲阜孔庙
山西解州关帝庙
4)宗教建筑
中国古建筑中的宗教建筑,有汉式的、喇嘛教的、伊斯兰教的和道教的。所有这些宗教建筑由于其不同的教义和使用要求,而表现为不同的总体布局和建筑式样。
①汉式佛寺
汉式佛寺包括佛寺、佛塔和石窟。佛教建筑一般都是主房、配房等组成的严格对称的多进院落形式。在主轴的最前方是山门——整个寺院的入口。山门内左右两侧分设钟、鼓楼。中央正对山门的是天王殿,常做成三间穿堂形式的殿堂。穿过天王殿,进入第二个院落,座落在正中主轴上的是正殿,常名为“大雄宝殿”。正殿对于整个佛寺建筑群体是中心建筑物,正殿左右配殿或作二层楼阁形式。正殿后一进院落,常建筑二层“藏经楼”。另外,多在主轴院落两侧布置僧房、禅堂、斋堂等僧人居住的房屋。 
喇嘛寺在我国信奉喇嘛教的是蒙、藏两个兄弟民族,所以喇嘛寺的建筑也因宗教内容的特点和民族的特点而和佛寺有所不同。喇嘛教建筑一般有两种形式,一种是和佛寺相近的宫室式木建筑;另一种是属于碉房式的砧石建筑。
拉萨布达拉宫
木建筑的喇嘛寺仍旧采用了四合院式布局,寺庙前半部的山门、天王殿、大殿,都和佛寺差不多。但大殿以后的部分常有高大而雄伟的建筑,在布局上也有所变化;例如雍和宫的后部采用三殿并列的制度,用复道将高大的万福阁和两侧的永康阁、延宁阁连接起来,气势十分壮丽。
  伊斯兰教是从唐代开始传入中国的。最初建造的伊斯兰教寺庙完全是阿拉伯式的建筑。以后逐渐采用了中国传统木建筑形式,但在建筑制度、总体布局和内部装饰上仍然保持了伊斯兰教的特点。
新疆喀什艾提尕清真寺
北京的牛街清真寺的建筑在结构和材料上既继承了中国建筑传统,又保持了本民族的特有形式,在平面布置和总体布置上也满足宗教活动的要求,是中国的伊斯兰教寺庙建筑的一个典型例子。
道教的宫观庵庙等建筑是供奉、祭祀神灵的殿堂,又是道教徒长期修炼、生活和进行斋醮祈禳等仪式的场所。其建筑的门类很多,有宫、观、殿、堂、府、庙、楼、馆、舍、轩、斋、廊、阁、阙、门、坛、台、亭、塔、榭、坊、桥等,这些建筑按其性质和用途,可分为供奉祭祀的殿堂、斋醮祈禳的坛台、修炼诵经的静室、生活居住的房舍和供人游览憩息的园林建筑五大部分。
道教建筑的瑰宝当属武当山道教建筑群。它始建于贞观年间(公元627-649年),宋代也有增建,元代进一步扩大建筑规模,明代永乐帝多次下诏派大臣率军民几十万人大兴土木。武当山古建筑中的宫阙庙宇集中体现了中国元、明、清三代世俗和宗教建筑的建筑学和艺术成就,这些建筑代表了近千年的中国艺术和建筑的最高水平。
5)陵墓建筑
陵墓建筑是中国古代建筑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古人基于人死而灵魂不灭的观念,普遍重视丧葬,因此,无论任何阶层对陵墓皆精心构筑。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中国陵墓建筑得到了长足的发展,产生了举世罕见的、庞大的古代帝、后墓群;且在历史演变过程中,陵墓建筑逐步与绘画、书法、雕刻等诸艺术门派融为一体,成为反映多种艺术成就的综合体。
陵墓建筑是中国古建筑中最宏伟、最庞大的建筑群之一。这些陵墓建筑,一般都是利用自然地形,靠山而建;也有少数建造在平原上。中国陵园的布局大都是四周筑墙,四面开门,四角建造角楼。陵前建有甬道,甬道两侧有石人、石兽雕像,陵园内松柏苍翠、树木森森,给人肃穆、宁静之感。明十三陵、清东陵、西陵是其中典型的代表。
6)古代城防建筑
中国古代城防建筑主要指城市城垣建筑和长城建筑。城,旧时在都邑四周用做防御的城垣。一般有两重:里面的称城,外面的称郭。中国古代,上自天子王侯的都城,下至州郡府县的治所,都有城墙围绕。城墙上有城楼、角楼、垛口等防御工事,构成一整套坚固的防御体系。
城垣建筑多已不存,现仍保留完好的有山西平遥古城与西安古城墙。
7)古典园林
在一定的地域运用工程技术和艺术手段,通过改造地形(或进一步筑山、叠石、理水)、种植树木花草、营造建筑和布置园路等途径创作而成的美的自然环境和游憩境域,就称为园林。中国古典园林是指以江南私家园林和北方皇家园林为代表的中国山水园林形式,在世界园林发展史上独树一帜,是全人类宝贵的历史文化遗产。
皇家园林是专供帝王休息享乐的园林。古人讲普天之下莫非王土,所以皇家园林特点是规模宏大,真山真水较多园中建筑色彩富丽堂皇,
建筑体型高大。现存为著名皇家园林有北京的颐和园、北京的北海公园、河北承德的避暑山庄。
  私家园林是供皇家的宗室、王公官吏、富商等休闲的园林。其特点是规模较小所以常用假山假水,建筑小巧玲珑,表现其淡雅素净的色彩。现存的私家园林,以苏州的拙政园、留园、网狮园等为代表。
二、中国古建筑的特征
一)与西方古建筑的砖石结构体系相比,中国古代建筑的最大特点就是建筑采用木结构体系。
中国古建筑以木材、砖瓦为主要建筑材料,以木构架结构为主要的结构方式。此结构方式,由立柱、横梁、顺檩等主要构件建造而成,各个构件之间的结点以榫卯相吻合,构成富有弹性的框架。
中国古代木构架有抬梁、穿斗、井干三种不同的结构方式。
抬梁式是在立柱上架梁,梁上又抬梁,所以称为“抬梁式”。宫殿、坛庙、寺院等大型建筑物中常采用这种结构方式。
穿斗式是用穿枋把一排排的柱子穿连起来成为排架,然后用枋、檩斗接而成,故称作穿斗式。多用于民居和较小的建筑物。
井干式是用木材交叉堆叠而成的,因其所围成的空间似井而得名。这种结构比较原始简单,现在除少数森林地区外已很少使用。
1)抗震性能好
这种木结构建筑的优点之一是能防御地震。山西应县一座佛宫寺内的释迦塔高达67.3米,除底层的砖墙与屋面的瓦以外,全部由木材筑成,这是我国境内留存下来最古老和最高的一座木结构佛塔,建于辽清宁二年(1056),距今已有900多年的历史。在这几百年中,木塔经受过多次地震的袭击,但依旧巍然屹立,充分显示了木结构建筑抗震的能力。
1996年2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派专家到中国实地考察云南省丽江县申报的“世界文化遗产”。专家一行到了北京,丽江地区却发生了大地震。在这样的情况下,联合国的专家还去不去,丽江对“世界文化遗产”的申报还有没有希望?文物局经过研究,决定还是陪同联合国的专家按原计划到了丽江。丽江老城区在市区中部,有连片的古建筑和街道,纵横的溪河穿流其间,集中显示了丽江古城的原风貌,是丽江作为全国历史文化名城的主要标志,也是这次申报“世界文化遗产”的重要依据。在丽江,专家们看到不少新建的大楼倒塌,道路受损,但令人惊奇的是丽江的老城区破坏却没有想像的那样严重。有些老住宅、老店铺的墙壁被震倒了,或受到不同程度的损坏,但这些老建筑的构架依然挺立,保持着原来的形态,有几座破坏古城风貌,还没拆除的新楼反而被震倒了。老城的道路还是那样曲曲弯弯,小溪河还是那样流水潺潺,古老的丽江并没有消失。联合国专家认为,只要经过修复,丽江的历史、艺术和科学价值依然存在,“世界文化遗产”的申报依然有效。1997年底,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终于批准了丽江市列入“世界文化遗产”的目录。
一场地震震倒了钢筋混凝土的新大楼,却没有震倒老房屋,主要是因为中国古建筑采用的是木结构体系。这个体系的特点是用木料做成房屋的构架,先从地面上立起木柱,在柱子上架设横向的梁枋,再在这些梁枋上铺设屋顶,所有房屋顶部的重量都由梁枋传到柱子,经过柱子传到地面,而在柱子之间的墙壁,不论它们用土、用砖、用石或者其他材料筑成,都只起到隔断的作用而不承受房屋的重量。当遇到地震,房屋受到突然的、猛烈的冲击时,由于木结构各个构件之间都由榫卯联接,在结构上称为软性联接,富有韧性,不至于发生断裂,于是产生了“墙倒屋不塌”的现象。
2)备料、施工便利
1 9世纪初为纪念拿破仑击溃奥俄联军在法国巴黎兴建的凯旋门,仅仅是一座石造门也花费了近30年的时间。而几乎同时期的中国清朝乾隆皇帝为团结在蒙古、西藏地区的少数民族在承德兴建了几座喇嘛教寺院,其中规模最大的普陀宗乘之庙,是仿照全国喇嘛教的中心,西藏拉萨布达拉宫而兴建的,占地22公顷,包括有主殿、群楼、佛堂、钟亭、门楼、塔、亭、牌坊等各式殿堂楼台,自乾隆三十二年(1767)开工,至乾隆三十六年(1771),前后4年即完工。这并不说明中国古时的工匠一定比同时期西方国家的工匠高明,佛罗伦萨主教堂用石料建造高达107米的穹顶与尖亭,穹顶为里两层之间有供人上下的周圈台梯,而所有这些墙体、穹顶全部都由一块块石料垒筑而成,在教堂的表面,从上到下几乎都满布着精美的石雕,想像当时的施工难度就不难理解需要近50年的建造时间了。
2、木结构建筑缺点:
1)易遭遇火灾
清咸丰十年(1860),英、法联军攻占北京,对圆明园先抢劫,后放火,使圆明三园陷入一片火海,园中数十个景点被烧毁,只剩下西洋楼景区的石造宫殿没有烧掉,经过一个世纪的沧桑,如今只有西洋楼建筑的石柱、石墙仍然立于园中,造成了后人把这些石柱、石墙当作为圆明园典型形象的误解。无数的亭、台、楼阁被毁于火海,而石墙、石柱却留存至今,说明了木结构建筑最大的缺点就是怕火。
2)怕潮湿与虫害
木结构的建筑除了怕火外,还怕潮湿与虫害。雨水如果经屋顶漏至下面的梁架,日久天长,会使木料腐蚀。南方地区有一种白蚂蚁,专喜好蛀食木料,如果不防备,区区小蚁可以把立柱与横梁蛀成空壳。
3)破坏环境
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统一中国,定都咸阳并开始大建宫室。从目前已整理出来的长达500米的阿房宫台基遗址和发掘出来的始皇陵兵马俑的庞大规模来看,当时秦皇宫室之大是无可怀疑的。而这二百多座宫室甬道全都是木结构的房屋,试想一下,要建成这些房屋该砍伐多少树木。晚唐诗人杜牧在他写的《阿房宫赋》中讲:“六王毕,四海一,蜀山兀,阿房出。”一语道破了建咸阳皇宫所造成的后果。而且这还没有完。始皇死后,秦二世又继续营建皇宫。事隔15年至公元前206年,项羽引兵至咸阳,放火烧毁秦宫室,大火三月不灭。刘邦建立汉王朝后,重又大造宫室,长安城内,长安、未央、明光、长信等诸宫散置,不知用掉多少木料。两千多年的封建社会,一代又一代王朝的更替,一座又一座的皇宫建造,多少座蜀山的树木被砍光,到清代重建被大火烧毁的太和殿时,连大殿中心6根最重要的柱子都找不到这么粗的整根木料了,只得用细木料拼合成6根具有象征意义的蟠龙金柱。用细木加铁箍拼合成柱子,在技术上应该算是一个进步,但被用在这座最重要的大殿的中心部位却说明了当时木材资源已经匮乏到了何等程度,更意味着自然生态的破坏,这将给人类带来更为严重的后果。
木结构的建筑不论有多少优点与缺点,但它毕竟是中国古代建筑选择的结构体系,无数的工匠在这些木结构的建筑上发挥和表现了他们的聪明与才智,曾经创造出辉煌的建筑奇迹,从而使中国古代建筑在世界建筑的画卷中呈现出独特的风貌。
二)中国古建筑艺术主要通过建筑群体表现博大与壮观。
中国古建筑采用木结构体系。因此与西方建筑相比,建筑个体的平面多为简单的矩形,单纯而规整,形体也并不高大。普通的住房,寺庙的佛殿,园林的厅堂,宫殿殿堂莫不如此。相比而言,即使是宫城中的宫殿也没有罗马的浴场、高直的教堂那样复杂的平面构成和雄伟的外观形象。宫殿、寺庙、同林、住宅各类建筑不同的功能上的需求,不靠单体建筑的平面和体形,而是依靠它们所组成的不同群体来适应和满足。如果说西方古代建筑艺术主要体现在个体建筑所表现的宏伟与壮丽上,那么中国占建筑艺术则主要表现在建筑群体所表现出来的博大与壮观。
建筑群体的组合采取的是什么形式呢?一般来讲,它采取的是由单幢房屋围合成的院落形式。两千年前汉朝墓中的画像砖上,就出现了这种院落式的群体。这种院落形式表现了中国古代建筑群体的最基本形式,由房屋四面围合成院,即四合院,不同类型的建筑正是由这种最基本的四合院单位组合而成的。尽管都是以四合院组合而成的建筑群体,也会以大小及组合方式的不同创造出丰富多彩的形态。其中规模最大、形态最为复杂的四合院群体就是北京明、清两朝的宫城——紫禁城。
三)中国古代建筑的装饰丰富多彩
中国古代建筑的装饰主要包括彩绘和雕饰。
彩绘具有装饰、标志、保护、象征等多方面的作用。油漆颜料中含有铜,不仅可以防潮、防风化剥蚀,而且还可以防虫蚁。色彩的使用是有限制的,明清时期规定朱、黄为至尊至贵之色。彩画多出现于内外檐的梁枋、斗拱及室内天花、藻井和柱头上,构图与构件形状密切结合,绘制精巧,色彩丰富。明清的梁枋彩画最为瞩目。清代彩画可分为三类,即和玺彩画、旋子彩画和苏式彩画。
  雕饰是中国古建筑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包括墙壁上的砖雕、台基石栏杆上的石雕、金银铜铁等建筑饰物。雕饰的题材内容十分丰富,有动植物花纹、人物形象、戏剧场面及历史传说故事等。北京故宫保和殿台基上的一块陛石,雕刻着精美的龙凤花纹,重达200吨。在古建筑的室内外还有许多雕刻艺术品,包括寺庙内的佛像、陵墓前的石人、兽等。
坐城铁游北京---魅力中轴线
自从开通了京津城际列车,两个城市之间的距离似乎一下子就被拉近了。半个小时左右,煎饼果子的余香还未散尽,尽可以喝上北京的豆汁了。于是天气晴好的日子,便会画上58块钱,在自动售票机上打张票奔首都了。
旅程就从这里出发,海河畔的天津东站。
进站!好美的津卫填海大型油画。这种绘在顶棚上的油画,似乎更多见于欧洲的教堂。
买票,不用挤售票处,候车大厅有好多台自动售票机,很方便的。
就是火车票有点贵,58啊,普通车票才11块。真有点心疼!
从北京南站下车,改乘北京观光1号线公车,他会带这我走一走老北京的中轴线。
观光一路是双层空调巴士,车高4米,长13米,比普通的双层车长近1米。车上有58个座位,都是软席坐椅,坐下去,可以把腿很舒服地伸开。车窗特意采用圆弧设计,加大了高度和弧度以扩大车内视野,可以使游客能更好地观光游览。
观光1路以古都风貌为特色,沿途站点经过:北京南站、永定门内、天坛西门、前门、天安门广场东、沙滩路口南(北海)、景山东门、鼓楼、雍和宫桥东、北官厅。
出南站不久,南二环陶然桥西北侧就见陶然亭公园。陶然亭公园全园总面积59公顷,其中水面17公顷。1952年建园。它是首都北京最早兴建的一座现代园林。其地为燕京名胜,素有“都门胜地”之誉,年代久远,史迹斑驳。名闻遐迩的陶然亭、慈悲庵就坐落在这里。
公园以亭闻名,因陶然亭是中国四大名亭之一,公园因此亭而得名。清康熙三十四年(1695年),工部郎中江藻奉命监理黑窑厂,他在慈悲庵西部构筑了一座小亭,并取白居易诗“更待菊黄家酿熟,与君一醉一陶然”句中的“陶然”二字为亭命名。这座小亭颇受文人墨客的青睐,被誉为“周侯藉卉之所,右军修禊之地”,更被全国各地来京的文人视为必游之地。清代200余年间,此亭享誉经久,长盛不衰,成为都中一胜。
 1985年修建的华夏名亭园是陶然亭公园的“园中之园”。采用集中旅游资源的方法,精选国内名亭仿建而成。有“醉翁亭”、“兰亭”、“鹅池碑亭”、“少陵草堂碑亭”、“沧浪亭”、“独醒亭”、“二泉亭”、“吹台”、“浸月亭”、“百坡亭”等十余座。这些名亭都是以1:1的比例仿建而成,亭景结合,相得益彰。
古刹慈悲庵,座落于陶然亭公园湖心岛西南的高台上,建自元代,又称观音庵。历史上这里是文人墨客荟集赋咏之地,曾留下许多传诵一时的诗篇。慈悲庵的主要建筑有山门、观音殿、招提宝殿、文昌阁、陶然亭及南北西三厅。
庵内的陶然亭又是近代革命志士的秘密集合场所。日毛泽东与邓中夏、罗章龙、萧三及“铺社”在京成员集会于陶然亭,共同商讨进行驱逐湖南军阀张敬尧问题,会后曾在慈悲庵山门外古槐下合影留念.经1979年全面修缮后,慈悲庵现辟为小型博物馆。
车沿永定门外大街前行,&车行前方见一通石碑立于高台之上,名曰燕墩。燕墩的砖台下宽上窄,平面呈正方形,台底边长约15米,台顶长约14米,台高约9米。墩面正中是四方形土坛,正南有石阶。土坛正中竖立乾隆帝御制碑1通,碑身长方形,承以白石束腰须弥座,座宽及高各为1.9米。
束腰部分用高浮雕持法雕出水神像24尊,均袒胸裸足跌座于海水之上,须弥座四面各雕花纹5层,分别为龙、云、菩提珠、菩提叶、牛头马面及佛像,四角也各刻佛像1尊。
碑身每面宽1.58米,高7.5米,南、北碑面四周刻以云状花纹。碑顶覆盖四角攒尖顶方形碑盖,碑盖比碑座大些。石檐下有石雕3层,为双龙在云中戏珠、菩提珠和菩提叶。石檐上为屋脊,正中有一枚石珠为屋顶,四脊各雕一龙吻,龙首向石珠,龙身曲折奔腾,四爪张开,龙尾翘起,有呼之欲降之势。
网上查了查史料,元、明时期北京有“五镇”之说.北京城按金、木、水、火、土五行有五个镇物:大钟寺钟王镇金,广渠门外皇木镇木,昆明湖铜牛镇水,燕墩镇火,景山镇土。南方在五行中属火,故堆烽火台以应之。 燕墩为元代兴建,原是一座高大土台,明代嘉靖32年(1553)扩建北京外城时将燕墩四面包砌城砖,清代乾隆年间又在顶部矗立一方形石碑。其碑南面刻有《皇都篇》,北面刻有《帝都篇》,是乾隆帝手笔,皆满汉文对照,落款为“大清乾隆十八年夏四月之吉御笔勒石永定门南皋”。《日下旧闻考》记录了《皇都篇》《帝都篇》的全文。碑文赞美颂扬了北京地势雄壮,左有东海,右有太行山,南有黄河,北有居庸关,北京最适宜做首都,辽金以来都建都于此。
车过永定门,发现已被拆除几十年地永定门城门又被复建了,作为老北京中轴线的起点。
(新城门少了一种那个历史的沧桑感)
(老城门)
车过永定门后,驶入天桥南大街。不久就见右侧红墙的古建筑群,那里便是闻名天下的天坛。朝向天桥大街的是西门。
车沿天桥南大街继续行驶,这条道是明清两代天子冬至祭天所走地大道。元、明两代及清前叶,为一片水乡、沼泽,中有一建于元代的汉白玉单孔桥(位于今天桥南大街北口十字路口处),是明清帝王祭天时的必经之路,故名“天桥”,附近地区亦因此得名。清光绪时,为了修整正阳门至永定门的马路,于是将桥身修平,甚至最后连石栏杆也拆除了。从此,“天桥”便有其名无其实了。
随着城市经济文化的发展和市民阶层的扩大,这里逐渐成为三教九流聚合之地,五行八作样样俱全。清道光、咸丰年间(),天坛的西坛根、北坛根与先农坛的东坛根、北坛根涌现一批流动摊贩,由于朝廷不向他们征收捐税,促进了这一地区商业及游艺业的发展,遂有各门艺人在此辟地献艺,各类曲艺演出场所伴随茶肆、酒楼、饭馆、商摊、武术杂技场地蜂拥而起,成为北京人欣赏民间技艺及曲艺艺术的一个集中场地。
天桥是许多民间艺术的发祥地。艺人在天桥卖艺,通常是露天设场,习称"撂地"。相继在这里学艺、卖艺、传艺和生活的民间艺人达五、六百人,可分为杂耍艺人和说唱艺人两大类,杂耍包括杂技、武术等项目,说唱包括戏剧、曲艺等项目。名演员如京剧女须生孟小冬、李桂芬,"坤伶三杰"金少梅、碧云霞、琴雪芬,久在天乐戏院演出的张宝华、梁益鸣及新凤霞(评剧)、侯宝林(相声)、宝善林(摔跤)等,都曾在天桥演出。最著名的有"天桥八大怪",因身怀绝技和言行怪异而得名。
天桥广场上,可见天桥八大怪"的铜像和简介。
  这第一位当推唱太平歌词的朱少文,艺名“穷不怕”。他擅长用手指捏白沙面撒地成字,每次演出先勾出丈二大的“福”,“寿”,“虎”双钩字,待观众围满时,便撒出一幅前人所作妙趣横生的对联:“画上荷花和尚画,书临汉字翰林书”这幅对联正念,倒念字音相同。然后手持两块竹板随敲随唱,竹板上刻有“满腹文章穷不怕,五车书史落地贫”这便是他艺名“穷不怕”的由来。
  这第二位是砸石头的常傻子。其实他并不傻,只是他有几手真功夫,有股子憨劲。每天同他的弟弟常老二,携带一个铁盒装着自制的药丸和几块大小不等的石头在天桥撂地演出。先用一条长凳摆在场子中央,然后将铁盒放置凳上,口中讲些风趣幽默的话,便开始献艺。只见他手提一块青石,定睛凝神,随即用手指向那石块猛地一戳,“啊”的一声,只见好端端的一块石头顿时变得粉碎。他边练边说:“有这股子劲是吃自制‘百补增力丸’吃的。除了增力外,这种药还能治疗闪腰岔气,伤筋动骨,跌打损伤,风寒麻木等病”。说得绘声绘色,因而赢得人们争相购买。
  这第三位是拉洋片的大金牙。原名叫焦金池。他口内镶有一颗金牙,每张嘴唱时必露出来,因此便有“大金牙”的美称。拉洋片带唱可以说是大金牙首创的,他所究出一套唱腔,别具一格。唱时的伴奏也透着新鲜,不甩丝竹,只需一面小鼓,一面小锣和一面钹,缚在木架上,用线绳连接着,用手一拽叮冬乱响,非常悦耳好听,唱时就以它来伴奏。所唱的段予也是自己编的,大都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如有一个段予叫《夺龟山》,内容是歌颂孙中山先生闹革命的事迹。
  这第四位是说唱滑稽数来宝的曹麻子。他长得身高体大,满脸麻子,因此都叫他曹麻子,其实他叫曹德奎。他表演的数来宝与众不同,他是三个人合演,“他与两个徒弟一问一答一量,相得益彰,为了招引观众,他们都化上妆。曹德奎头上系一根窄带,后面搭一个小铜球,头动球摇引人发笑。手持合扇(俗称牛胯骨),敲时扇上的十三颗小铃铛(俗称十三太保)哗楞哗楞响,声震屋瓦。徒弟们脸上涂着白粉,左手打板(右手打节,一句接一句的数唱,总有新词,唱的内容俗不伤雅,没有荤口,人人可听。他所编演的段予也大都是针砭时事,揭露社会的。象《骂摩登》,“毛竹板,响连声,尊声列公听一听,现在也把世界换,种种样样不如先头,摩登士女不一样,男女都把烟卷抽,中华女子剪了发,满街跑的和尚头……。”风趣泼辣,一针见血。其他如《打天坛》、《变法》、《拆城墙》等也都烩炙人口,娓娓动听。曹德奎在天桥红了几十年。
  这第五位是表演赛活驴的关德俊。他所表演的赛活驴在天桥也是绝技。所用驴形道具是用黑布精制而成,驴头描绘的很细腻,穿在身上栩栩如生。表演时,在场子中摆上三层三条腿的板凳搭成的“旱桥”,然后他的妻子骑在驴背上,走在“旱桥”上表演各种难度较大的惊险动作,边演边唱莲花落的曲子。这种“杂耍”却也新鲜,博得观众的赞赏和好评。
  这第六位是程傻子。也叫狗熊程,主要表演驯熊和顶碗。他原是河北吴桥县人,后带领全家到北京卖艺,并在京落户。他驯熊表演钢叉,翻跟头,直立行走,与人摔跤等。当时耍狗熊的人少,北京人看着觉得新鲜。他有时还表演顶碗,也叫顶宝塔碗。就是用一些碗按大小顺序摞成宝塔状,顶在头上做出各种倒立、卧鱼等高难惊险动作。程傻子的后代,如程文林等,也都成了天桥着名的艺人。
  这第七位是练气功和摔胶的沈三。他体魄健壮,武艺高强,最拿手的节目是“双风贯耳”,和“胸前开石”。所谓“双风贯耳”就是在太阳穴上砸砖。用一块崭新的砖头平置地上,以太阳穴部枕之,上方太旧穴再用三块新砖覆盖,然后另一人手拿铁锤猛击上方的三块砖,结果砖头全部粉碎,而脑袋却安然无恙,不觉疼痛。“胸前开石”则是用两条板凳相距三四尺远,后胸枕在一条板凳上,两脚放置在另一条板凳上,将一石盘复盖石磨于胸上,一人用铁锤猛击磨盘,磨盘击碎,人还静静躺在那里。观众见此情景齐声喊好,拍手欢迎。除此,沈三的摔跤也都被人称道。
  这第八位是王小辫子。王小辫儿是个会耍中幡的高手,他耍中幡有“断梁”的绝技,当年在天桥十分有名。中幡是古代仪仗的一种,后来演变为民间的花会节目,与高跷、秧歌、五虎棍、舞狮子、旱船等一样,很受人们的欢迎。舞幡人要力气足,没有惊人的臂力是耍不了的。舞幡人表演中时而将沉重的幡旗高擎在手,时而放至肩头,或用脑门顶,或用下牙床托,继而以左肘颠往右肘,当站定马步,将百余斤重的中幡在身前身后旋转数周时,就会博得周围观众雷鸣般的掌声。舞幡时周围有护幡人,以防倾倒伤人。幡面上所书的字各不相同,一般书写有“晃动乾坤,天下太平”字样。王小辫儿的中幡上的字又是与其他中幡不一样,他的幡面上横书“王小辫”五个大字,竖写“以武会友,晃动乾坤”八个大字,显得豪爽气派。这是由于王小辫儿在天桥乃至,绝不是一般的把式,而是个身怀绝技、演艺高超的民间艺人。
1957年,天桥广为活跃的各类演出大部分停歇。今天很难寻得到老北京旧天桥的痕迹。近两年的道路拓宽和危房改造让这里面目全非。如果你想体味一下旧日茶馆戏院的乐趣,不能错过一个好的去处,那就是德云社的演出地---天桥乐茶园。
&&& 车到珠市口大街后,原本该直行前门大街。但这一代已经规划为大栅栏步行旅游区,只能右拐走前门东路。
珠市口大街上有一座教堂,北京基督教会珠市口堂,它始建于1904年,是1900年以后美国卫理公会开设的八座教堂的第一座。与其他教堂不同的是,珠市口堂从建堂一开始就有中国牧师主持。1921年该堂进行了扩建,基本形成了今天珠市口教堂三层的建筑格局。
天桥南大街终于珠市口,由于前门大街正在建设大栅栏商业步行区,所以只能暂时偏离中轴线,车走右拐走前门东大街。终于到前门了,北京内城的正门。前门是的俗称,包括和城楼,原由瓮城墙连为一体,后因修路分割成了两个部分。
前门大街北起正阳门箭楼,南至天桥路口,与天桥南大街相连。前门商业街发源于明代。明代北京突破了元代“前朝后市”的定制,在正阳门周围以及南至鲜鱼口、廊房胡同一带形成大商业区。清朝前期,这里山现大量:工匠作坊、茶楼和戏园,形成专门街市。到了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大量洋货涌入北京,京奉铁路、京汉铁路开通,往前门设立东西两个火前门建筑风格车站,前门商业盛极一时。
前门大街被老北京叫大栅栏,北京话读读做“大石烂儿”。大栅栏的由来,要追溯到明代孝宗弘治元年。当时,北京有“宵禁”,为了防止盗贼隐藏在大街小巷之内,由朝廷批准,在北京很多街巷道口,建立了木栅栏。据清代《钦定令典事例》中记载,雍正七年批准的外城栅栏440座,乾隆18年批准的内城栅栏1919座,皇城内栏196座。大栅栏原是廊房四条,因为这条胡同的栅栏制作出色,保留长久,而且又大一些,于是逐渐为京城所瞩目,所以,大栅栏就成为这条胡同的名称了。
 大栅栏拥有许多北京著名的老字号。明代即有已开业的六必居酱园;清代康熙年间开业的著名国药店同仁堂;嘉庆年间开业的马聚元帽店、内联升鞋店,以及后来拥有四个门面的八大祥之一——瑞蚨祥绸缎皮货庄等。老北京有“头顶马聚元,脚踩内联升,身穿八大祥,腰缠四大恒”之说。
  吃喝有长盛魁干果店、张一元文记茶庄、厚德福饭庄、全聚德等;娱乐则有庆乐园、三庆园、广德楼等。这里还有民国初年开业的北京第一家电影院——大观楼电影院。中国首部电影《定军山》就是在这里上映的。
  大栅栏街区至今保存着明末清初的“三纵九横”的格局,“三纵”指的是煤市街、珠宝市街以及粮食店街;“九横”指的是大栅栏的九条东西向的胡同。
转完大栅栏,上车继续行程。过天安门后,车驶入北长街。北长街上有三处古迹。 
北长街北段路东有福佑寺。《京师坊巷志稿》西华门外北长街条:福佑寺在东,圣祖冲龄时避痘于此。雍正元年,将康熙这处“潜邸”改成了福佑寺,后殿供奉着康熙的牌位,由于宏丽的大牌坊上匾额是“泽流九有”四字。后又被雍正皇帝改为专门祭祀雨神之庙,俗称“雨神庙”,乾隆登基后改建为喇嘛庙,更名福佑寺。民国时期(1927)改为班禅驻北平办事处,1980年后也作过班禅驻京办事处。1919年底,毛泽东和新民会几位会员曾同寓福佑寺后配殿。现为中国少数民族文物保护协会会址。&&&&
明代及清初顺治、康熙年间,每年祭祀云雨风雷四神都是统一在天坛祈年殿举行。但到了雍正年间,为了更好地进行祭祀仪式,表示更大的诚心,就修建了宣仁庙、昭显庙、凝和庙、福佑寺。这四座庙宇和真武庙、普渡寺、万寿兴隆寺、静默寺统成为故宫外八庙,这八间庙宇建筑都有严格的规制,皇帝每年定期祭祀,祈求上天保佑风调雨顺、万民安居、励精图治、百战功成
  昭显庙在北长街路西。《宸垣识略》:昭显庙在西华门外北长街路西,南向。雍正十年敕建以祀雷神,有世宗御书门额。原按:雍正间建风神、云神庙于东华门外,雷神庙于西华门外,皆以春秋二仲。遣官致祭。昭显庙现为北京市北长街小学。
兴隆寺在北长街路西。眷养出宫太监的“养老义会”在兴隆寺。太监在宫里全靠当奴隶过生活,身无一技之长,一旦不能作牛马时,便被赶出宫门,多是走投无路,无以为生。因此,在年富力强时,就给自己晚年退身之所作准备。有的把积蓄的钱买地,认寺庙的主持为师傅,把地捐给寺庙。或自己捐钱建寺,出宫后便到寺庙里安身。“养老义会”便是这些太监自己组织的小团体,用作互相帮助的机构。&兴隆寺现沦为民居大杂院。
终于走出了北长街,向东望可以看到紫禁城的西北角。
拐入景山前街,左手是北海,右手是景山。因为要追寻中轴线,所以向景山进发。未到景山,先看到三座门之称的“大高玄殿”。由于是驻军单位,不能参观。只能在门外看看了。网上自有高人通过各种关系进入,可以通过照片窥探一二。
“大高玄殿”。明嘉靖二十一年(1542)建,是明清两代皇家的道观。后世多有修缮。殿坐北朝南。面积约1.3万平方米,成南北向长方形,正面有两重绿琉璃仿木结构券洞式3座门,门后为过厅式的大高玄门。大高玄门前原有旗杆(现仅存石座),后有钟鼓楼。正殿名大高玄殿,面阔7间,重檐黄琉璃筒瓦庑殿顶,前有月台,左右配殿各5间;后殿名九天应元雷坛,面阔5间,两旁配殿各9间。现存主要建筑自垣墙所开辟的3座门,护以石栏。内有大高玄门、钟鼓楼、东西配殿、大高玄殿、九天应元雷坛、庑殿。最后是一座象征天圆地方的两层楼阁乾元阁,圆攒尖屋顶,覆以蓝琉璃瓦,象征天;下为“坤贞宇”,方形,覆以黄琉璃瓦,象征地。
景山公园地处北京城的中轴线上,占地32.3公顷,原为元、明、清三代的皇家御苑。在六百多年前的元代,该处是个小山丘,名"青山"。据传明代兴建紫禁城时,曾在此堆放煤炭,故有"煤山"俗称。明永乐年间,将开挖护城河的泥土堆积于此,砌成一座高大的土山,叫"万岁山",又称大内的"镇山"。山下遍植花草、果木,有"后果园"之称。封建帝王常来此赏花,习箭、饮宴,登山观景,是一座优美的皇家花园. 
南门是景山正门,曰万岁门。一路之隔便是紫禁城神武门。
进入南门,便见二层楼阁,名曰绮望楼。此处原是清代乾隆年间办官学时,供奉孔子牌位的地方。在该楼东南侧,清代时曾建有八旗子弟学校,今已无存。
景山不大,最著处是崇祯皇帝上吊的歪脖树。1644年农历三月十八日(崇祯十七年),李自成率领的农民起义军打进北京城时,崇祯见大势已去,在走投无路之下,便逼死皇后,砍杀昭仁公主等,然后仓皇逃到景山,以发遮脸,吊死在驼背的老槐树下,从此明王朝灭亡。原树早已枯死伐除,现存槐树为重新栽种的,并挂有说明牌,记述了这一历史事实。
景山由五座山峰组成,高43米,为旧时北京城内的制高点。山顶五亭建于清乾隆十五年(1750),造型优美,秀丽壮观。居于中峰的叫万春亭,是一座方形、三重檐、四角攒尖式的黄琉璃瓦亭,宏伟壮观。其两侧是两座双重檐、八角形、绿琉璃瓦亭,西侧的称为"辑芳亭",东侧的称为"观妙亭"。两亭外侧还有两座圆形、重檐蓝琉璃瓦亭,西为"富览亭",东侧的名叫"周赏亭"。旧时,每座亭内均设有铜铸佛像一尊,统叫"五位神",又有代表甘、辛、苦、酸、咸的"五味神"之称。1900年被八国联军掠走四尊、砸毁一尊(万春亭中的毗卢遮那佛)。五亭矗立山脊,中高侧低,主从分明,左右对称。更兼梁柱飞金,顶瓦映彩,绿树环合,蓝天相衬,构成一幅壮阔、精美的画图。游人至此,必奋力登攀,以一睹首都壮丽迷人的无限风光为快慰!
 景山再往北是寿皇殿。明代始建,清乾隆十四年(1749)又进行重修,仿太庙建造,不仅规模宏伟,辉煌肃穆,而且自成一个完整的建筑格局。原为清代的祭祖处,过去殿内供奉有清朝历代祖先神像。现为北京市少年宫占用,站在景山上可见全貌。远远地可见鼓楼。中轴线还在延续。
 寿皇门前为三座牌坊,精美绝伦。
 寿皇殿正门紧闭。
出景山,可见钟鼓楼。北京鼓楼建于明永乐十八年,是建在高砖台上的一座殿堂式建筑,台基高达4米,台上有5间重檐的木构殿楼,楼高46米多。红墙朱栏、雕梁画栋,非常雄伟壮丽。北京城内的钟楼和鼓楼位于京城中轴线北部终点的,由于其类似城楼的建筑形式,飞檐翼角的独特形态,因此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和审美情趣,而成为著名的人文景观。
  清代原规定钟楼昼夜报时,乾隆后改为只报夜里两个更时,而且由两个更夫分别登钟、鼓楼,先击鼓后敲钟。其计时方式按古人将一夜分为五更来计算,每更为一时辰,即现在的两小时,19点为定更,21点为二更,23点为三更,1点为四更,3点为五更,5点为亮更。钟鼓楼每到定更先击鼓,后敲钟,提醒人们进入睡眠,二更到五更则只撞钟不击鼓,以免影响大家睡眠。到了亮更则先击鼓后敲钟,表示该起床了。击鼓的方法是先快击18响,再慢击18响,共击6次,共108响。撞钟与击鼓相同。
站在景山制高点万春亭北望,可见一组红墙黄琉璃瓦的皇家建筑群,寿皇殿。该组建筑坐落于中轴线上,往北便是钟鼓楼。这一组建筑,有正殿、左右山殿、东西配殿,以及神厨、神库、碑亭、井亭等附属建筑。垣墙呈方形,坐北朝南。
早在明代,就在景山上建有寿皇殿等建筑,但当时寿皇殿位置比现在要偏东十几米,格局也不完全和今天相同,这从康熙19年的景山全图上可以看出来。圆明园四十景的安佑宫就是仿造寿皇殿而造。明清寿皇殿都是用来存放先帝画像的,明代时,寿皇殿左有敏秀亭,右有育芳亭,后有北果园,有万福阁,聚仙室,延宁阁等建筑,大殿西南有一株大树,挂着一块铁铸云板,随树的生长嵌入树干之内,只露出一点点。
清顺治十八年(1661年)正月初七,顺治帝因天花病死去。在大内乾清宫停灵27天之后,梓宫出东华门移至景山寿皇殿停灵,停灵百日之后,在寿皇殿前举行了火化仪式,执火炬点火的是和尚茆溪森。因古代有天子死后要停灵三年再葬的排场,同时也因为设在河北省遵化县的清东陵顺治孝陵尚未完工,顺治帝的骨灰继续停放在寿皇殿,直到康熙二年(1663年)四月二十二日,才和孝献皇后董鄂氏及孝康皇后佟佳氏(康熙帝的生母,死于康熙二年二月十一日年,仅24岁)的骨灰一同从景山起程,送往清东陵的孝陵安葬。
清代康熙皇帝把寿皇殿作为检查射箭的场所。康熙死后,雍正皇帝把他的"御容"奉祀在殿中。乾隆登极后,又把雍正的"御容"也摆在殿中。这样,殿内就有了二朝皇帝的图像,该殿的作用也随之重要起来了。当时的殿宇只有三楹跨度。乾隆皇帝决定改建寿皇殿,并规定作为奉祀"神御"的殿堂。乾隆十四年(1794)春季开工,冬季竣工,在万岁山北,中轴线上建起了一座堂而皇之的九楹寿皇殿。左右山殿各三楹,东西配殿各五楹。碑亭、井亭各二座,神厨、神库各五处。大殿正前方有戟门五楹。再前是三个门洞的正门,门前有石狮一对和三间四柱九楼雕兽夹杆石的宝坊三座。改建此殿,传说是拆用明陵的木料。
每月初一和四时节令,皇子皇孙们都要来此祭祀。由于景山是一个封闭的皇家禁苑,除了按节令向供奉在寿皇殿的祖先画像致祭行礼,以及皇帝前来游乐之外,平时人迹罕至,所以,景山还曾是一座临时监狱。雍正当上皇帝之后,对不服从自己的兄弟们大肆镇压。据《清史稿·世宗(雍正)本纪》记载:雍正四年(1726年)五月,“禁锢皇十四弟胤禵及其子白起于寿皇殿侧”。胤禵就是《康熙大帝》中的那个率军西征的抚远大将军“十四爷”。雍正八年(1730年)五月,又借口在雍正最亲密的十三弟怡亲王胤祥的追悼会上,三哥诚亲王胤祉“迟到早散,面无戚容,交宗人府议处”。胤祥就是《雍正王朝》中的那个总是帮雍正办事的“十三爷”,胤祉就是那个擅长书法的“三阿哥”。宗人府的“议处”结果是建议将胤祉削去王爵,判处死刑。雍正改判把胤祉关押在景山。当年十月,胤祉就被折磨生病而死。今天,当人们在花木繁茂、松柏蓊郁的景山上登高远眺之际,又有谁能想到,昔年萦回盘绕在景山背后的,竟是些愁云惨雾、血雨腥风呢?
从景山万春亭向北拾级而下,便可到达。建筑群由南向北依次是牌楼、南墙门、寿皇门、寿皇殿。
最南端是一个小广场,东、南、西三面各有一座四柱三洞九楼木牌坊,均为黄色琉璃筒瓦庑殿顶,金丝楠木梁柱,高大秀丽,远远望去威严壮观,非常引人注意。寿皇殿三座牌楼建于清乾隆十四年(1749年),距今已有260年历史。其建筑形式是典型的皇家牌楼,也是牌楼中规制最高的。
寿皇殿东牌楼正面匾额四字是“继序其皇”,背面匾额四字是“绍闻祗遹”。
寿皇殿南牌楼正面匾额四字是“顕承无斁”,背面匾额四字是“昭格惟馨”。
寿皇殿西牌楼正面匾额四字是“世德作求”,背面匾额四字是“舊典时式”。
现在游人来景山公园游览、观赏寿皇殿牌楼,虽然所见匾额仅存二十四个乾隆墨宝,然而其中不认识的生僻字就有五个,对所认识的字也不能连贯认读。可以说面对匾额,字字都是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即使去图书馆或上网也找不到现成的答案。
牌楼匾额乾隆题词令人百思不得其解,就使游客感到很遗憾。因此,对匾额题词加以释义,是每个游客非常盼望的事情。今经过多方研究探讨,初步释义如下:
1、对寿皇殿东牌楼正面匾额题词“继序其皇”的释义:
“继序”一词的发音:ji,去声。xu,去声。其词义是继守先业。
《诗·周颂·闵予小子》云:“维予小子,夙夜敬止。於乎皇王,继序思不忘。”这句话的意思是:我小子啊,日夜谨慎又恭敬。啊,伟大的先王,永不忘继守先业。
《诗·周颂·闵予小子》一文是西周成王嗣位后,朝拜武王庙时所作的诗。
“其皇”二字的发音:qi,阴平声。Huang,阳平声。“其”是代词,“皇”字义是发扬光大。
《诗·周颂·烈文》云:“念兹戎功,继序其皇之。”这句话的意思是:时常念及先祖先王的大功,继承并发扬光大它。
《诗·周颂·烈文》一文是西周成王在一次祭庙告祖时,与助祭诸侯相戒勉所作的诗。
从上面记载我们可以看出,匾额题词“继序其皇”四字,是乾隆借用典籍《诗·周颂·烈文》里的诗句。那么“继序其皇”的含义就是:继守先业并把它发扬光大。
2、对寿皇殿东牌楼背面匾额题词“绍闻祗遹”的释义:
“绍”字的发音:shao,去声。其字义是
①接续、承继;②通劭,尽力;
“闻”字的发音:wen,阳平声。其字义是①听取;②传播、传布。
“祗”字的发音:zhi,阴平声。其字义是敬、谦恭。
“遹”字的发音:yu,去声。其字义是遵循。
西周时候,周公在平定“三监之乱”以后,把康叔封在殷商王畿故地。在康叔赴任前,周公对他进行了谆谆告诫,提出了“明德慎罚”的原则,希望康叔能把殷商故地治理好。这个典故被写在《尚书·康诰》里,《康诰》详细的记录了周公对他的弟弟康叔所做的告戒之词。《尚书·康诰》第三段云:“王曰:‘呜呼!封,汝念哉!今民将在祗遹乃文考
,绍闻衣德言。……’”这句话的意思是:王说,啊!封呀,你要时刻记住我的话!现在殷民在观察你,看你是否能遵循你父文王的遗训来治理国家。(“今民将在祗遹乃文考”中的“在”义,
《尔雅·释诂》云:“在,察也。”)
从上面记载我们可以看出,乾隆是在借典明志,“绍闻祗遹”的意思就是:我对先王的遗训,要尽力听取,谦恭遵循并承继传播下去。
3、对寿皇殿南牌楼正面匾额题词“顕承无斁”的释义:
“顕”字的发音:xian,上声。其字义是
①颂扬、彰显;②子孙尊称先人:显考,显祖;
“承”字的发音:cheng,阳平声。其字义是承奉祭祀、继承君位。《诗·鲁颂·閟宫》云:“周公之孙,庄公之子。龙旗承祀,六辔耳耳。”这句话的意思是:周公的孙子是鲁庄公的儿子,在龙旗下举行继承祭祀礼,礼仪马的缰绳软软的低垂着。
《诗·鲁颂·閟宫》一文是颂美庄公之子鲁僖公能兴祖业、复疆土、建新庙之诗。
“无”字的发音:wu,阳平声。其字义是副词,表示否定,相当于“不”。
“斁”字的发音:du,去声。其字义是败坏。
《诗·大雅·云汉》云:“后稷不克,上帝不临。耗斁下土,宁丁我躬。”这句话的意思是:后稷不能护佑,上帝也不降临,败坏下土的灾难,竟然让我逢上。
《诗·大雅·云汉》一文是西周宣王遇天大旱,仰天呼吁,求神乞雨之诗。
从上面记载我们可以看出,乾隆是在拿鲁僖公能兴祖业自比。“顕承无斁”的含义是颂扬、彰显承祀康熙、雍正创下的基业,不能做败家子,败坏先祖,遗臭万年。
4、对寿皇殿南牌楼背面匾额题词“昭格惟馨”的释义:
“昭格”一词的发音:zhao,阴平声。ge,阳平声。其词义是明告。《诗·大雅·烝民》云:“天监有周,昭假于下。”这句话的意思是:上天监察周王朝,在下精诚明告上帝。“假”通“格”。
“惟馨”一词的发音:wei,阳平声。xin,阴平声。其词义是香气远闻。《周书》云:“皇天无亲,惟德是辅。黍稷非馨,明德惟馨。”这句话的意思是:上天不亲近任何人,他仅帮助有品德的人。五谷并不是芳香味的来源,只有光明磊落的德行才能香气远闻。
《国语·周语上》云:“国之将兴,其君齐明、衷正、精洁、惠和,其德足以昭其馨香,其惠足以同其民人。”
从上面记载我们可以看出,乾隆是引之以证己心。“昭格惟馨”其深旨意境就是:昭示己心,明告天下,我乾隆是个香气远闻的君主。此与“顕承无斁”中有如做败家子就会臭名远扬的含义前后照应,形成了强烈的对比效果。
5、对寿皇殿西牌楼正面匾额题词“世德作求”的释义:
“世德作求”一词的发音:shi,去声。de,阳平声。zuo,去声。qiu,阳平声。
《诗·大雅·下武》云:“三后在天,王配于京。王配于京,世德作求。”这句话的意思是:太王、王季、文王在天之灵护佑,武王受命即位在镐京。武王受命即位在镐京,可与祖德相配合。
《诗·大雅·下武》一文是歌颂西周武王的诗,赞美周武王能修祖德,继承先王之业。
由此看出,乾隆是在告诉臣民“世德作求”的含义:我的政绩也要与先祖的功德相当。
6、对寿皇殿西牌楼背面匾额题词“舊典时式”的释义:
“舊典”一词的发音:jiu,去声。dian,上声。其词义是从前的法则、制度。
《诗·大雅·荡》云:“文王曰:咨!咨女殷商。匪上帝不时,殷不用旧。”这句话的意思是:文王说:唉!唉,你们殷商。不是上帝不好,是你不循守先王的旧典章。
《诗·大雅·荡》一文是讽刺西周厉王的诗,假托文王指斥殷商灭亡原因之一就是不循守先王的旧典章。
“时式”一词的发音:shi,阳平声。shi,去声。其词义是时新的式样。式:
标准、榜样。
通过“舊典时式”的题词,我们可以知道乾隆是要新瓶装旧酒,继续沿用康雍朝的典章制度来治理国家:从前的典章是今天的标准,从前的事迹是今天的榜样。
康熙朝开创了清朝的盛世局面;雍正朝继续开拓进取;乾隆朝承继先祖大业,将清朝政治、经济、文化推到了顶峰,致使清朝的盛世状态持续达百余年,成为中国古代历史的一段佳话。
从乾隆对寿皇殿牌楼匾额题词的释义中,我们了解了乾隆的内心世界,知道了一个励精图治的皇帝,明白了盛世在乾隆年间依然得以延续的直接原因。
牌楼之后,红墙之上,有牌楼式拱券门3座。黄琉璃瓦庑殿顶,琉璃重昂五踩斗拱。
寿皇殿门前的一对石狮是清乾隆时期雕凿,石狮采用整块无裂纹、无瑕疵精品白石料雕成,造型比例上比传统石狮要长一些,宽一些,大部分明清古石狮的姿态为直蹲式,而这对石狮是身躯靠后卧,在卧与蹲的姿势之间,整体看感到石狮稳重,有真狮子卧姿的一些特点,但造型上还是有些夸张,狮子头顶秃,头盖骨饱满,螺旋卷毛数量多,梳理得有点像卷毛披肩发。下巴两撇须髯有一撮下带卷,宽宽的绶带上兽头衔着三铃两缨穗。四肢均匀,每条腿的前部有盔甲纹,后部有雕工均匀细腻的曲卷毛。两石狮的前爪下的绣球和小狮也刻得十分精细,石狮基座为扁长方形,只有一层须弥座,由于石狮向后坐,身体拉长,长宽比例加大,视觉感基座是低矮稳重,更显石狮雄壮,制作石狮的工匠们手艺非常好,在吸收传统手法上大胆变化,雕凿了这对石狮。“文化大革命”期间景山公园封闭多年,石狮也算躲过一难,未受人为破坏。
寿皇殿除了门口大石狮外,牌坊柱的夹柱石顶有卧姿石狮,都是面向牌坊中门,每个夹柱石顶有两只石狮,共24只。这些石狮造型基本一样,身上没有绶带、环铃一类饰物,趴卧在方形夹柱石顶上,为牌坊的装饰物。东西两侧牌坊的戗柱之间,有地狮四只,两雄两雌,被磨损得比较严重。
南墙门内为寿皇门,黄琉璃筒瓦庑殿顶。面阔5间,进深3间。重昂五踩斗拱,和玺彩画。四周有汉白玉石栏杆,八级踏步,中间带御路,寿皇门两旁有侧门,均为黄琉璃筒瓦顶。
寿皇门左右各有配亭1座,黄琉璃筒瓦顶,每面宽6.1米,一斗二升交麻叶头斗拱,下有石围栏。
寿皇门东西有配殿各5间,进深1间,黄琉璃筒瓦悬山顶调大脊,一斗二升交麻叶头斗拱,旋子彩画。
 寿皇殿位于寿皇门正北面,原供奉康熙"神御",后作为供奉清代历朝皇帝神像的处所。民国年间古物陈列所将所有"御容"收储。
殿覆黄琉璃筒瓦重檐庑殿顶,上檐重昂七踩斗拱,和玺彩画。面阔9间,进深3间,前后带廊,前有月台绕以护拦,前、左、右各有12级踏步,前正中有御路,雕二龙戏珠。檐下明间悬满汉文"寿皇殿"木匾额。
 内部情况:寿皇殿在清代时内部靠后分有隔间,常年悬挂、供奉着自康熙帝起始的历代皇帝肖像,以康熙帝的隔间居中,其余皇帝隔间依照昭穆在其左右,同堂异室,至清亡时殿内隔间情况为:东起,第一间光绪帝、第二间咸丰帝、第三间嘉庆帝、第四间雍正帝、第五间康熙帝、第六间乾隆帝、第七间道光帝、第八间同治帝,隔间内除有肖像外,还陈列有神龛、牌位、皇帝生前的小部分服饰、珍宝器玩、玺印和佛塔等物。在寿皇殿内部原还安置有大龙柜,柜内收贮着大批清代帝后妃嫔的各类画像,这些画像在清代档案中,皇帝的被称为“圣容”,后妃的被称为“御容”。1900年八国联军入侵北京时,殿内有部分绘画、陈设丢失,这部分被窃物今日仍在海外收藏机构和私人手中。1926年至1929年,“清室善后委员”对寿皇殿正殿、东西配殿等处物品进行清点、造册,殿内所有物品均公布于《故宫物品点查报告》的第六编第一册。1929年由故宫博物院分三次将殿内“圣容”“御容”等绘画共计一百四十九轴取走保管。
  清代逢每年除夕,在寿皇殿内部隔间的窗槅之外要放置七座大插屏,悬挂清代历代帝后朝服像,清太祖努尔哈赤像居正中,以下至嘉庆列帝后像分昭穆居左右,南向一字排开;道光帝起始的列帝后像悬挂于寿皇殿东西两面。隔间外这些临时悬挂的肖像至第二年正月初二即撤下收贮。以上情况均制成图说,详载《钦定大清会典图》。
衍庆殿、绵禧殿为寿皇殿的东西朵殿,均为黄琉璃筒瓦歇山调大脊,面阔3间,进深1间,前后带廊。重昂五踩斗拱,旋子彩画,四周有石护拦。
  寿皇殿左右各有1座碑亭,黄琉璃筒瓦重檐八角攒尖顶,上檐重昂七踩斗拱,下檐单昂五踩斗拱,四周有石护拦。
  寿皇殿有东西配殿各5间,进深1间,黄琉璃筒瓦歇山顶,四周带廊,重昂五踩斗拱,旋子彩画。
东西配殿南面各有1座琉璃燎炉,均为黄琉璃砖瓦仿木结构。寿皇殿全部建筑仿照太庙形式,布局严谨,庄肃堂皇,自成一体。
寿皇殿西有兴庆阁,黄琉璃筒瓦绿剪边重楼四角攒尖顶,面阔3间,进深3间,四周带回廊。底楼为砖石结构,南北侧均有石券门。
一九五四年,当时的北京市市长彭真亲自批准将昔日的明清皇家园林景山公园辟为北京市少年儿童校外活动场所。一九五六年,北京市副市长吴晗对五百名少年宣布:“从今天起,你们就是这所宫殿的主人。”1955年,寿皇殿交由少年宫使用,原存神龛、家具等物品移交故宫,殿内拆改,至此寿皇殿内部清代时使用的状况已全部无存。
一、梁、柱、檩、椽、枋
中国古代建筑的承重部分为框架结构,主要包括梁、柱、檩、椽、枋等。关于中国古代建筑各承重部分的名称,有不同的说法。一般来说,如果以横向的屋脊作为x
轴,以房屋进深方向为y轴,以垂直的立柱方向为z轴的话,z轴方向的圆木为柱;y轴方向的圆木或方木为梁,梁由下至上层层重叠,逐渐缩短,最下方的长梁落在柱头上或通过斗拱落在柱头上,上下的每层梁之间由短柱支撑形成梁架;x轴方向金柱上的圆木为檩,最上方为脊檩;檐柱上的方木成为枋;沿屋顶向下,在相邻两个梁架之间的每根梁端架檩;在檩架形成的斜面上,在檩上排列椽,形成屋顶的两个坡面的骨架。在骨架上加置望板,覆以瓦,就形成了屋顶。
建筑物的屋顶梁架以立柱支撑,立于最外一层屋檐下的柱子称檐柱,,多用于带外廊的建筑。檐柱以里位于内侧的柱子称“金柱”。&金柱又是除檐柱、中柱和山柱以外的柱子的通称进深较大的房屋依位置不同又有外围金柱和里内金柱之分。
二、建筑的开间与进深
古建筑不论大小均以“间”为单位。古代造房子以木结构为主,人们将大树砍倒作为建筑材料,每一棵树只有6—7米长,如果用其1/2作为梁,只有3.5-4米。而房间的开间(面阔)定为4米左右,进深方向为6—7米,所以用一株大树就可以解决了。这个尺度的来源是根据大树成材尺寸来确定的,时间久了成为习惯尺度。
三、古建筑的墙
沿物短轴方向布置的墙叫横墙,横向外墙一般称为山墙。古代建筑一般都有山墙,它的作用主要是与邻居的住宅隔开和防火。
山墙有三种形制,一是人字形,比较简洁实用,修造成本也不高,民间多采用。二是锅耳形,线条优美,变化大,实际上它是仿照古代的官帽形状修建的,取意前程远大,因它的形状像铁锅的耳朵,民间俗称镬(锅)耳墙。锅耳墙不但大量用在祠堂庙宇的山墙上,一般百姓的住宅也常运用,绵纶会馆等建筑为典型的锅耳形山墙。三是波浪形。造型起伏有致,讲究对称,起伏多为三级,实际是锅耳墙的变形,更像古代的官帽,百姓基本不用。在比较大的建筑群中它和人字形山墙、锅耳形山墙一起出现在群落里,尤显风姿。&徽派建筑的马头山墙独具一格。
人字形山墙
锅耳形山墙
四、室内顶部天花装修
中国古建筑的室内顶部天花装修有三种手法露明、藻井和平綦。
露明,又称砌上明造,即对室内顶部空间不作任何掩盖处理,梁、檩、椽等木构架尽露。此法古已有之,可以说我们的先祖在懂得盖屋顶时就衍生了露明法。远古人类是无能力进行露明以外的装修处理,只能听之任之,随其自然。当后人有能力对屋顶的空间界面进行装修时,露明处理是一种选择,它可以展现屋顶木构架的结构美,是无为而为。露明法对本构架的工艺处理、细节把握及整体关系的要求更高。露明法用于早期建筑和次要建筑,南方民居建筑中亦多见。彻上露明造又称明袱。
彻上露明造
藻井是用于古代高等级建筑内天花中心处的一种较复杂的装修,其基本形状为一向上凹的四角形(斗四)或八角形(斗八)形式。藻井的存在可以强调出室内上部空间的中心所在,突显其整个笼罩空间的重要性,突出了空间构图的中心。因为藻井下一般设皇帝御座或神佛像。所以一般人家中是不准设藻井的。
平綦俗称天花板,以掩盖屋顶内空间的结构部分,以使室内各个界面(墙面、地面和顶面)整齐划一,整体感好。南北朝石窟顶面多刻作平某,其形是以支条分格.有分成方格者,亦有分成长方格者,形似棋盘,已成规范。南北朝后长方格的平綦已不见存在,至清代均为方格平綦。在木构架上,平綦做法为先由梁枋下加木条纵横组成井字形框架,再于每个框架内钉板,板上和框条上还要彩饰。平綦方格内的图案构成一般都为圆形.方与圆的对比作用,给视觉以丰富感。明清平綦上的龙纹、凤纹均用于主要宫殿。花卉图案和写生花等一般用于次要建筑。
一般情况下平某的方格形早期较小,至明、清时较大。明、清的框条也较为宽大,因此在接点处还画上四朵向心如意藻头.使各个方框内的图案不显孤立。
天花上除使用平綦装修外,还有叫做“海墁天花”的,其做法是以木条贴于梁坊下做骨架.再于其表贴纸或钉薄板成为平整的天花。另一种是用秸杆或竹子等轻质材料扎架,再于其表糊纸或平铺苇席,俗称吊棚.这些天花都用于经济状况不同的民居中。
雀替的位置是在柱与梁、枋的交接处。雀替的功能是可以缩短梁枋的净跨度,以增强梁枋的荷载力;能减少梁与柱相接处的向下剪力;还可防止横竖构材问的角度之倾斜。木建筑上用木制雀替,石建筑上用石制雀替。
雀替不仅有诸多的力学作用,而且其造型亦富装饰性,故在古建筑中使用范围较广,由此出现较多的类型变化。自雀替在南北朝的建筑上出现起.在以后千余年里变化出七种样式。
1.大雀替:这是用大块整木制成,上部宽,逐步向下收分后,在底部还加有一个大斗,然后再整体地放置于柱头之上。上承檩传下的屋顶重量,其作用有点类似斗拱。大雀替在中国历史上最早见于北魏时期,在以后的各代中除喇嘛教建筑外,一般建筑上不用这类雀替。
2.雀替:这是在古建筑上最多见的一个雀替种类,其体积明显小于大雀替,其位置在柱与梁枋交接处的下部,其造型亦不似大雀替在二度空间上多向发展,而仅朝左或右及下发展。雀替在宋代时已在建筑中常用.且多用于室内。从元代开始在室内外随意使用。明、清时主要用于室外,而室内极少使用。明、清时还在雀替下加了一拱一斗,此手法为前代所没有。
沈阳故宫的大雀替
故宫太和殿雀替
3.小雀替:此类雀替主要用于室内.因体积小,本身造型亦无太多的时代性变化。
4.通雀替:此类雀替的外形与雀替相比亦无大的不同,主要区别还在结构上:柱子两&&&&侧的雀替是分别制作而插入柱身的。但通雀替则是柱子两侧的雀替为一个整体.它是穿过柱身而成立的。通雀替主要用于室内。
5.骑马雀替:当二柱距较近,并在梁柱交接处还要用雀替,此时两个雀替因距离过近而产生相碰连接的现象,骑马雀替就此形成。骑马雀替的装饰意义远大于实用意义。
室内小雀替
6.龙门雀替:这是一种专门用于牌楼上的雀替,因观瞻所系,故格外华丽。与其他种类雀替相比,龙门雀替多云墩、梓框、三福云等结构性造型样式。三福云是在进深方向安装于雀替的两侧,使这类雀替在三度空&间内变化样式。云墩位于雀替下部,以托住雀替.并增美观。而梓框则是贴柱而立的长条状结构件,以支承住云墩。这些手法均用于石牌楼上.如是木牌楼则无梓框这一构件其他与石牌楼同。
7.挂落:又称花牙子,是建筑上纯粹的装饰品,纤弱而呈玲珑剔透状,虽毫无力学上的使用价值,但变化万千,所以它常被用于园林建筑的梁枋下,以增加园林建筑的观赏性。
雀替可以帮助我们判断建筑年代。最早期的雀替的横向跨度较大,南北朝时其长度占明问面阔的三分之一,朝代愈后其长度亦逐步缩短,清时雀替的长度则占明问面阔的四分之一。唐代建筑上不用雀替。宋、辽、金、元的一些高等级的建筑上也有不用雀替的实例。南北朝、宋代早中期和辽代的雀替质朴无华。宋末和金代的雀替在其下部出现了蝉肚造型,元代的蝉肚造型最繁复,从明至清的蝉肚造型逐渐变得简洁,但在底部另加一斗一拱。从明朝开始,雀替的前端部出现了鹰嘴突样式,鹰嘴突的造型在清代最显著。明、清的雀替不仅彩饰.还浮雕卷草和龙等图案。
六、斗拱结构
1、什么是斗拱
斗拱是中国古建筑特有的一种结构,是较大建筑物的柱与屋顶间之过渡部份。在立柱和横梁交接处,从柱顶上加的一层层探出成弓形的承重结构叫拱,拱与拱之间垫的方形木块叫斗,合称斗拱。斗拱,是由方形的、、、、组成。一般上,凡是非常重要或带纪念性的建筑物,才有斗拱的安置。抖拱使人产生一种神秘和莫测其高保真妙的感觉。在美学和结构上它也拥有一种独特的风格。无论从艺术或技术的角度来看,斗拱都足以象徵和代表中华古典的建筑精神和气质。
斗拱的产生和发展有着非常悠久的历史。从两千多年前时代采桑猎壶上的建筑花纹图案,以及汉代保存下来的墓阙、上,都可以看到早期斗拱的形象。中国古典建筑最富有装饰性的特征往往被攫为己有,斗拱在发展成熟后便规定民间不得使用。
最早的斗拱实物:战国四龙四凤方案
柱上的斗拱支撑起大屋顶
2、斗拱的作用
1)它位于柱与梁之间,屋顶的重量要通过斗拱传给柱子,再由柱传到台基,起着承上启下、传递重量的作用。
2)它向外出挑,可把最外层的屋檐挑出一定距离,出檐更加深远、壮观,并使柱子、门窗防雨防潮。
3)它构造精巧,造形美观,如盆景,似花兰,又是很好的装饰性构件。
七、建筑彩画
在建筑物的构件上做彩画是我国特有的一种装饰艺术.具有悠久的历史;明代以来及整个清代.彩画艺术的规则已渐趋完整。匠师们将其归纳为和玺.旋子.苏式三大类彩画。
1、&和玺彩画
和玺彩画清代是一种最高等级的彩画,大多画在宫殿建筑上或与皇家有关的建筑之上。它们是根据所绘制的彩画内容而定名。全画龙图案的为金龙和玺彩画。一般应用在宫殿中轴的主要建筑之上。如故宫三大殿,以表示“真龙天子”至高无上的意思;画金凤凰图案的为金凤和玺彩画。一般多用在与皇家有关的如地坛、月坛等建筑上;龙凤图案相间的为龙凤和玺彩画。一般画在皇帝与皇后皇妃们居住的寝宫建筑上,以表示龙凤呈祥的意思;画龙草相间图案的为龙草和玺彩画。用于皇帝敕建的寺庙中轴建筑上。
2、&旋子彩画
旋子彩画等级仅次于,其最大的特点是在内使用了带卷涡纹的花瓣,即所谓旋子。旋子彩画最早出现于代,初即基本定型,代进一步程式化,是明清官式建筑中运用最为广泛的彩画类型。
  旋子彩画在每个构件上的画面均划分为、藻头和三段。枋心通常占整个构件长度的三分之一,枋心头改作圆弧状,枋心多绘有各种图案:绘龙锦的称龙锦枋心;绘锦纹花卉的称花锦枋心;青绿底色上仅绘一道墨线的称一字枋心;只刷青绿底色的称空枋心。藻头中心绘出花心(旋眼),旋眼环以旋状花瓣二至三层,由外向内依次称为头路瓣、二路瓣、三路瓣。旋花基本单位为“一整二破”(即一个整团旋花,两个半团旋花),视梁枋构件的长短宽窄组合,又有勾丝咬、一整二破加一路、加两路、加勾丝咬、加喜相逢等多种形式。
3、&苏式彩画
苏式彩画源于江南苏杭地区民间传统作法。一般用于园林中的小型建筑,如亭、台、廊、榭以及四合院住宅、垂花门的额枋上。
  明永乐年间营修北京宫殿,大量征用江南工匠,苏式彩画因之传入北方。历经几百年变化,苏式彩画的图案、布局、题材以及设色均已与原江南彩画不同,尤以乾隆时期的苏式彩画色彩艳丽,装饰华贵,又称“官式苏画”。
苏式彩画底色多采用土朱(铁红)、香色、土黄色或白色为基调,色调偏暖,画法灵活生动。苏式彩画的主要特征是在开间中部形成包袱构图或枋心构图,在包袱、枋心中均画各种不同题材的画面,如山水、人物、翎毛、花卉、走兽、鱼虫等,成为装饰的突出部分。在包袱两侧均画有体量较小的聚锦、池子等陪衬性画面以及卡子、箍头等固定格式化的图案,这些都是苏式彩画最常见的基本的、共同的特征。
南方气候潮湿,彩画通常只用于内檐,外檐一般采用砖雕或木雕装饰;而北方则内外兼施。北方内檐苏画与和玺、旋子彩画相同,采用狭长枋心,外檐常将檩、垫、枋三部分枋心连成一体,做成一个大的半圆形“搭袱子”,俗称“包袱”。根据包袱内画题的不同,可分为“花鸟包袱”、“人物包袱”、“线法套景包袱”等。包袱的轮廓用若干连续折叠的线条构成,作多层叠晕。内层称“烟云”,以青、紫、黑三色为主,外层称“托子”,以黄(土黄、樟丹)、绿、红三色为主。轮廓大线用墨线或金线。包袱两侧的藻头若为青地,则画聚锦、硬卡子;若为绿地,则画折枝黑叶子花或异兽、软卡子,即所谓“硬青软绿”。红色的垫板上大多画软卡子,箍头内绘回纹、万字、联珠、方格锦等图案。
九、室内空间的分割
除了建筑外部的各种装饰以外,建筑内部的装饰则以木隔断与家具为主,而这两部分的发展都同建筑一样,经历了长时间的不断改进和演化,到了明清时终于发展到了高峰,无论是制造工艺还是外部造型都已经发展得相当成熟。
房间中常用的隔扇门是一种较为封闭的隔断形式,除此之外,房间中还有几种半封闭和示意性区隔空间的隔断形式,常见的分为罩和博古架两种形式。
罩是在传统民居中较为普遍使用的隔断形式,罩是半封闭半开敞的一种区隔部件,它的主要功能是在保证室内整体通透性的同时划分出不同的使用空间,同时因为罩大都做得相当精美,因而也是室内重要的装饰性部件。罩的形式很多样,主要有落地罩、栏杆罩、几腿罩、花罩等和天弯罩等。
落地罩设置的位置与隔扇门相同,其结构也与隔扇门相似,只是由三面围合而成,底部没有下槛,两边直接立于地面之上。
栏杆罩就是上部有横向的窗,而底部则是立框,只在立框之间安装棂格花罩的一种落地罩的形式。而几腿罩就更加简单些,只在上部安有装饰性的隔扇,而底部则只有一根称作抱框的木柱支撑。正中横披与两侧抱框相接,形同几案,抱框恰似几腿.故称几腿罩。横披心用棂条拼成灯笼锦、步步锦等各种形式,中间夹纱或装裱书画。横披下两侧与抱框相交处安装花牙,或不用花牙而于横披下施用花罩。几腿罩特点是底部不占用室内的使用面积,而上部又有很好的装饰作用。
花罩最为讲究雕刻,也是最为精美的一种罩的形式,它可以由各处棂格组成复杂的图案构成,更为精致的则由木板雕刻而成,因此满布雕花十分精美并因此而得名为花罩。由于花罩多由木板雕刻而成,而且多雕刻成镂空的花纹所以整个花罩上的图案极具立体感,还可以处理成不规则的形状是较高级的一种罩的形式。除了雕刻的花罩以外,全部以棂格装饰的罩也可以做得相当精美,比如圆光罩。圆光罩也就是将罩的门洞做成圆形的花罩形式,门洞的形状变化较多,还可以做成,边形、六边形以及小规则的形状。除了门洞以外,罩的四周可以进行雕刻装饰,也可以用木棂格组成各式图案,这种罩还可以装门形成比较封闭的隔扇形式。
除了落地的罩,还有一种只悬挂在房间中柱间的罩的形式这种用木棂条组成的不落地罩又称作天弯罩,只是作为房间上部的装饰,而其间隔的作用则被大大减弱了。
除了罩以外,还有一种象征着较高文化品位的隔断形式---博古架。博古架又称多宝格,是固定在柱间以分隔室内空间的隔断性设置,又因博古架上通常是放置诸如古玩或书籍等艺术品的,所以多在文人或富商的住宅中才有设置,一般的人家中不多见。
博古架分为上下两大部分,上部分是由木板区隔出的不同格子,用以放置古玩和艺术品,如果是两面都可欣赏的博古架格子两边都是通透的,而单面欣赏的博古架则在一面安有背板,作为隔扇墙使用。博古架的底部可以做成低矮的橱柜形式,用以盛放其他物品,还可以单设木板并加以雕刻或彩绘,也具有很强的观赏性。更加精美的博古架上部还可以安装小面积花罩,底部安装小型的栏杆装饰。
除了以上两种,还有一种安装在厅堂后檐与金柱之间的隔扇装置,把整个厅堂分为前后两部分,这种屏风性质的隔扇称为太师壁。太师壁也多由木板制成,可以做成一组门扇的形式,也可以做成隔扇窗或槛窗的形式,但无论哪种形式因为正处于厅堂之上,都要进行精美的装饰,可以在窗扇上题诗、作画,还可以布置各种木雕花纹。太师壁前通常放置八仙桌和太师椅,或者置条案上设祖像、牌位及佛像佛龛等,所以太师壁上所采取的装饰手法和图案也根据壁前所摆放的陈设而定。
01/20 17:15
中国古建筑术语解释及结构图样5 中国古建筑术语解释及结构图样4 海鲜按以下方法做,绝对不差过五... 线条的魅力 西医常识汇总 中国古建筑术语解释及结构图样3 中国古建筑术语解释及结构图样2 中国古建筑术语解释及结构图样1 一本值的收藏的民间秘笈
01/18 05:52
檐角平直一直被当做唐代建筑的一个特征,这一判断的主要证据来源是敦煌壁画,敦煌莫高窟唐代壁画中绘有大量佛殿造型,与今天的现存实物做对比可知结构上采用写实手法,但这些写实壁画几乎全部是檐角水平无上翘. 敦煌盛唐320窟壁画,所绘佛殿檐角平直,敦煌壁画中的佛殿大部分是这种风格
但反观现存的八座唐代木结构建筑,除敦煌莫高窟196窟檐只有一个前檐没有表现檐角外,其余七座檐角或多或少全部上翘,这些木结构建筑在其千年历史上经过无数次维修,有的更是经过明显改造,现在看到的檐角外形有可能是后代修
01/18 01:35
斗拱:斗拱,是中国古代建筑上特有的构件,是由方形的斗.升.拱.翘.昂组成.它的产生和发展有着非常悠久的历史.从两千多年前战国时代采桑猎壶上的建筑花纹图案,以及汉代保存下来的墓阙.壁画上,都可以看到早期斗拱的形象.按使用部位分,它可以分为内檐斗拱.外檐斗拱.平座斗拱.外檐斗拱中,又可分为柱头科斗拱(用于柱头位置上的斗拱).角科斗拱(用于殿堂角上的斗拱)和平身科头拱.斗拱在中国古建筑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主要有三个方面: 一.它位于柱与梁之间,由屋面和上层构架传下来的荷载,要通过斗拱传给柱子,再由柱
01/18 02:50
一.中国古建筑的台基的类型
台基是高出地面的建筑物底座.用以承托建筑物,并使其防潮.防腐,同时可弥补中国古建筑单体建筑不甚高大雄伟的欠缺.
中国古建筑的台基部分在其数千年的发展过程中形成两大系列:一.方形台基:二.须弥座.前一种为中国土生土长的台基,后一种则是受佛教文化影响的产物.无论是方形台基或须弥座均由两部分构成,即基身和台阶.基身直接承托屋身,台阶供人上下.
台基大致有四种: 1.普通台基:用素上或灰土或碎砖三合土夯筑而成,约高一尺,常用于小式建筑. 2.较高级台基:较
01/19 22:13
九原岗北朝壁画墓位于忻州市忻府区兰村乡下社村东北,2013年发掘,由于墓志等被盗,无法确定墓葬的具体时间,根据墓室结构和壁画内容等推断这是北朝晚期的墓葬. 发掘中在墓道清理出壁画约200平米,其中墓道北壁.墓门上方有一座建筑壁画,结构表现得非常细致,而且建筑结构上有许多新的突破.感谢胡健先生提供的清晰大图,使我们可以一睹这座早期建筑的风采(题图). 现存最早的木结构建筑是山西五台县南禅寺大殿,建于唐建中三年(782年),已是唐中期,在此之前的建筑形式只能通过石雕仿木的窟门.石室等了解,对于北朝建
01/25 15:40
[转载]中国古建筑术语解释及结构图- (0/85) 13:32 [转载]爱塔传奇:木结构建筑扫盲图 (0/117) 13:24 [转载]古建筑摄影技巧与经验分享 (1/71) 13:24 [转载]唐代木结构古建筑新考(七座- (0/24) 13:23 [转载]唐代古建筑檐角上翘解析 (0/20) 13:23 [转载]四椽栿 - 木结构古建筑扫盲 (0/29) 13:22 [转载
10/24 16:00
P.688 中国古建筑术语辞典
06/18 23:25
中国哲学术语解释
分类: 国学基础知识 阅读91 评论1 字号:大中小订阅- 文化大观园的日志 - 网易博客 [天]殷周人指最高的人格神,宇宙的主宰.春秋之际社会动荡,天命观发生动摇.孔子既承认主宰之天,以文之灭兴决定于天,又指自然之天.墨子非命,却提出&天志&以赏善罚恶.老庄以道生天地,否定了天的至上性,认为天即道之自然.荀子以天为自然,认为&天行有常&,主张&明天人之分&,&制天命而用之&
08/01 18:08
中国古建筑木结构大致分为唐宋时期和明清时期两大类风格,在卯榫结构方面,清式已经达到了更成熟的地步.这里只介绍清式的榫卯结构. 榫卯10.jpg (168.31 KB, 下载次数: 5) TA共获得: 刨花20分
评分共:3条 微笑行天下 刨花 +8 没有学不会,只恨见识少. tmsong99 刨花 +4 大古建小家具}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茵陈需要蒸熟晒干吗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