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剧雷金玉玉堂春演员王荔的爸爸

& 相关新闻
&&()&&()&&()&&()&&()&&()&&()&&()&&()&&()
&&|&&&&|&&&&|&&加入我们
鄂ICP备&&&&鄂新网备&0101&&网络视听节目业务&鄂备&2008003
All Rights Reserved汉剧最年轻梅花奖得主王荔:我要捍卫“非遗”剧种
用微信扫描二维码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  33岁的王荔是武汉汉剧院当家青衣,去年,她以《宇宙锋》 一剧成为最年轻的汉剧梅花奖得主。汉剧班对口武汉汉剧院,毕业后自然进了剧院当演员,对20岁不满的王荔来说,生活顺当缺乏波澜,直到她闯入汉剧大师陈伯华的病房。
原标题:全国汉剧团只剩一个半,汉剧最年轻梅花奖得主王荔台上演出台下推广&&我要捍卫这个&非遗&剧种 王荔在《王昭君》中饰演王昭君。 (资料)
在东艺后台休息室见到王荔,这位80后女孩正对着镜子认真上妆。见到记者,她欠身让座,笑道:&虽然不穿戏服,但一会儿要见观众,还是得庄重些。& 33岁的王荔是武汉汉剧院当家青衣,去年,她以《宇宙锋》 一剧成为最年轻的汉剧梅花奖得主。不演出时,王荔几乎都是在各地推广汉剧,进剧场、校园做讲座,还自备解说视频。这次为新编历史剧《王昭君》先期来沪,也是一样。脱下戏服,生活中的她和普通女孩无异。如果要说有什么不同,用她自己的话来说,可能是老师陈伯华过世后,&多了一份对汉剧的责任感,要捍卫这个剧种&。 闯病房求大师教戏 王荔出生汉剧世家,父亲演的行当是六外,以说白为主,母亲演的是九夫,就是老旦。但王荔走入戏曲行当,并不顺理成章,&12岁小学毕业时,正好汉剧班招生,老师觉得我是唱戏的料,但父亲不赞成我学戏,觉得念书更有出息。&但最终,王荔成为当年50位学员之一。 汉剧班对口武汉汉剧院,毕业后自然进了剧院当演员,对20岁不满的王荔来说,生活顺当缺乏波澜,直到她闯入汉剧大师陈伯华的病房。 作为国家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汉剧是皮黄的源头,京剧、川剧等都受过汉剧影响。十几岁就令&戏院人山人海,汉口为之不夜&的陈伯华则是当代最具代表性的汉剧艺术家。俞振飞曾评价:&京剧二百年,出了个梅兰芳;汉剧三百年,出了个陈伯华。& 王荔唤陈伯华&姥姥&,师徒俩感情深厚。王荔清楚地记得,2002年她刚进剧院,第一次排演《宇宙锋》,怎么也找不到感觉,初生牛犊的她直闯大师病房,&这是姥姥的代表作,当然得找她教。&病床前,陈伯华让王荔演上一段。她不怯场,但一句没唱完,就被打断了,&听过我的唱片吗?这套CD送给你,先拿回去听吧。&王荔笑道:&姥姥可能觉得这姑娘再也不会来了,没想到隔一天我又出现了。& 能成为陈伯华的关门弟子,王荔直说自己&幸运&。很长一段时间里,除了去医院学戏,她的生活就是从家到排练场两点一线。 下基层传承汉剧 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全湖北有近百个汉剧团,几乎每个地级市都有自己的汉剧团。但和很多传统戏曲一样,商品经济和更多娱乐方式的兴起,让戏曲逐渐衰落。记者问王荔,汉剧如今生存状态如何,她答得很直白:&全国汉剧团只剩一个半,武汉汉剧院是唯一完整的那个。因为这是陈伯华大师创办的剧院,她一直撑着我们。& 去年1月30日陈伯华辞世,&顶梁柱不在了,汉剧该怎么办?&王荔说,这时她才明白了老师以前聊天时曾说过的那句话,&要当陈派传人,不仅是要唱好戏那么简单。& &很多非遗项目,都是只有一个传人的&独苗&,相比之下,我们传承汉剧的基础和条件要好太多。去年,武汉市艺术学校汉剧班开始重新招生,有40多个小学员,分演员班和乐队班。我们进大学演出,去了武大、华科、华师、湖大等高校,演完戏我再讲解,很多大学生提问很积极。观众不是没兴趣,要考虑如何勾起他们的兴趣。像这次来上海演出《王昭君》,虽然是古代故事,但其实说的是现代人的选择问题,很能激起年轻人共鸣。去年春节,汉剧第一次去美国演出,就是演了两台根据莎士比亚名剧改编的新汉剧《驯悍记》《李尔王》。& 说完这番话,正巧剧院工作人员来催促,王荔在上海的第一次汉剧普及讲座,就要开始了。
[责任编辑:赵阳]
用微信扫描二维码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王荔,唱汉戏的80后 长江日报报业集团_长江网_长江日报_武汉晚报_武汉晨报_电子报_数字报
&&&&&&&&&&
论坛用户:
| 标题导航
第2版:今天头条A
王荔,唱汉戏的80后
&&&&文/本报记者李琦&&图/本报记者熊波&&&&陈伯华大师视她为“心肝宝贝”&&&&她是吃货,但为了台上好看,又渴望减肥&&&&她,正在创造汉剧历史&&&&羊年春节,有着300多年历史的汉剧第一次飞越了太平洋。武汉汉剧院走进美国进行文化交流,在新泽西州公演了两场。海外华人看哭了,美国观众看醉了。&&&&担纲此次文化交流活动的是32岁的王荔,国家一级演员、汉剧陈派第五代传人。&&&&昨天,这位汉剧金花接受武汉晚报记者专访时,毫不掩饰她的兴奋、得意和自信,她说:“下次再去,我就演《宇宙锋》!”&&&&汉剧美国行赢得满堂彩&&&&海外华人看哭了&&&&美国观众看醉了&&&&这次美国之行,是汉剧第一次冲出亚洲,走向世界。王荔回忆,上一次汉剧走出国门,是在上世纪九十年代,汉剧大师陈伯华率团把汉剧唱到了日本、新加坡。而这一次,得益于武汉大学熊杰平教授的牵线搭桥,武汉汉剧院20多人带着两台根据莎士比亚名剧改编的新汉剧《驯悍记》和《李尔王》,前往美国新泽西州西东大学进行文化交流。&&&&作为美国西东大学的访问学者,熊杰平教授告诉记者,他当时强烈要求美方把演出地点从校园里面搬到市内剧场,而且对外售票,票价为24美元。这样做,是希望检验美国观众是不是真正喜欢汉剧。&&&&虽然事先并没有做什么宣传,却没想到演出仍吸引了众多观众。在现场,华人观众看得热泪盈眶,说充满了自豪感和归属感;外国观众看得醉了,他们被中国地方戏演绎西方戏剧经典的新奇方式一下子吸引住了。&&&&熊杰平教授认为汉剧赴美首秀即获得美国观众认可,主要原因是普通观众对汉剧既觉得新鲜,又觉得熟悉,因为演绎的故事是他们熟悉的莎剧,几乎不看英文字幕也可以流畅地看下去,而形式是新鲜的,中国戏曲的唱、念、做、打颇有艺术表现力。这也达到了他当时提出赴美交流的目的:借用西方人耳熟能详的故事框架,传播东方人独有的审美情趣,书写中国人的道德价值观。他介绍,虽然西方媒体和评论界对汉剧搬演莎剧是谨慎的,但是当地英文媒体《西东人》、英文网站baristanet和华人报纸《侨报》、《世界新闻》都给出了颇多的赞美之词。&&&&王荔回忆说:“演完后,有一对住在新泽西的武汉夫妇找到我,他们说过春节看汉剧太好了,这么多年都没在美国看过家乡戏。还有一位武汉的留学生,通过微博找到我,他是个戏迷,关注了我的微博,得知我到美国演出,特地从别的州赶到新泽西看我们演出,他还表示回国一定要看我演的《宇宙锋》。”&&&&没有话筒&没有音响&&&&王荔唱响汉剧“好声音”&&&&将莎翁名剧“中国化”,汉剧这次颇有想象力的创新,让外界看到了中国传统戏曲的生命力。这次美国行的两部莎剧一悲一喜,《李尔王》是熊杰平教授改编的,在尊重原著基础上,故事情节和角色都未改动,只是语言和唱腔上是中国的。而《驯悍记》是汉剧院的方月仿老师改编的,对莎剧进行了较大改动,首先剧情设定是在中国古代的湖北荆州,然后形式是汉剧传统的“一桌二椅”,还加上汉剧摘花戏(魔术),人物名字也都改成中文,里面提到的菜肴有菜薹、蒸鱼、腌肉等湖北风味。&&&&尤其特别的是,熊杰平教授说这次首秀采用美方的建议,像意大利歌剧一样,不戴麦,靠本嗓天籁,结果掌声之多,出乎汉剧人的意料。王荔告诉记者,这次美国行过足了戏瘾:“《李尔王》这部戏中我演的是三公主,最大的挑战是现场没有话筒,没有音响设备,没有灯光效果,就是一道大白光打在脸上,十分考验功力。而在《驯悍记》这部戏中,我饰演‘悍妇’巴丽雅,这是一出喜剧,演出中还与观众进行了互动,比如将银子(道具)扔下台,又和观众用英文对话等。演完后,几乎每个观众都上来和我合影。我们制作的这两部剧的光碟,演完后卖出不少。”&&&&王荔认为这两部戏的成功得益于熊杰平和方月仿两位老师的改编。他们保留了部分原著中的句子,使得剧本既“原汁原味”,又充满汉剧韵味。“对于出国演出的戏,可以说‘翻译是半出戏’。而且,我注意到美国观众的观戏礼仪:没有人迟到,没有人喧哗,他们都是自己花钱买票看戏,尊重演员的劳动,很少像国内这样赠票才有人看戏。我感觉国外观众与国内观众最大的区别是,国内观众特别在乎戏的布景、排场大不大,而国外观众比较关注演员演得怎么样。”&&&&陈伯华把她当“心肝宝贝”&&&&为了演好角色她不敢减肥&&&&王荔出生在汉剧世家,父亲演的行当是六外,以说白为主,母亲演的是九夫,就是老旦。王荔从小受父母熏陶,&12岁考进武汉市艺术学校学习汉剧,19岁毕业进的武汉市汉剧院,至今已有12年了。&&&&王荔是陈伯华大师的最后一个弟子,也是陈派第五代传人。&&&&回忆起恩师,王荔眼眶泛泪,她说,姥姥一辈子想着的都是汉剧,住院18年,还是照样教她唱戏,天天都看央视戏曲频道。&&&&1953年陈伯华演过《宇宙锋》之后,2012年汉剧院又重新排演了《宇宙锋》。其实,王荔毕业时就排了《宇宙锋》中的两幕戏,当时就跟陈伯华学戏。王荔说:“重排《宇宙锋》时,我天天到医院,下午三点到五点,陈院长给我讲两个小时的课。她不把我当她学生,她说你跟我孙姑娘一样大,你就叫我‘姥姥’吧,她还说‘你是我的心肝宝贝’。她把唱、念、坐、打,所有能教的,都教给我。她把汉剧所有的希望,所有能做的‘实验’,都交给我,也就是把她一生都无法实现的东西都交给我去完成。她说你的职责不光是演好角色,而是要关心汉剧的生死存亡,你一定要传承下去。”&&&&王荔主演的《宇宙锋》进京演出后引发轰动,获得中宣部“五个一工程奖”,这是汉剧史上零的突破,也让她的艺术人生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峰。&&&&80后的王荔在汉剧界已算得上是一名资深的老演员了。作为国家一级演员和汉剧院演出团第一副团长,王荔几乎一年365天都在忙碌,除了排戏练功,就是各种演出。她自称是个特别能吃苦的人,练功时,夏天再热也不开空调,冬天再冷也不开暖气。&&&&王荔自称“吃货”,周围的人也知道她能吃、会吃。说起吃,王荔一脸的苦恼。平时工作强度大,压力很大,不能生病,因此要吃好;演戏不能太瘦,不然脸上贴不上片,不符合青衣这类饱满圆润角色形象。她也很想减肥,只好每次演戏的时候就少吃变瘦点。&&&&(转S03版)
<INPUT type=checkbox value=0 name=titlecheckbox sourceid="SourcePh" style="display:none">
长江互动传媒网 版权所有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和建立镜像 鄂ICP证:020001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1704064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鄂 B2-声明:本站所有文章,未经允许,不得转载!王荔—— 最大的挑战是如何扮演一个母亲 长江日报报业集团_长江网_长江日报_武汉晚报_武汉晨报_电子报_数字报
&&&&&&&&&&
论坛用户:
| 标题导航
第23版:全娱乐·文化
深度·关注
全娱乐·文化
王荔—— 最大的挑战是如何扮演一个母亲
&&&&《程婴夫人》是王荔继《王昭君》和《宇宙锋》之后,主演的第三部汉剧大戏。她透露,4月份时她接到剧本时,“我看了几次就哭了几次。”她也很犹豫,“我一直都是演年轻青衣,程婴夫人要从30多岁演到50多岁,跨度很大,而且是饰演一个母亲,我又没结婚生子,担心自己演不出来。”最终她还是接下了这个角色,“试试吧,一个演员难得碰到这么好的剧本。”&&&&为此,王荔查了许多资料,“在很多戏曲、话剧作品中,很少有关于游玉兰完整的故事、细节,借鉴太少。”她感觉最大的挑战就是扮演一个从30多岁到50多岁的母亲,“譬如我之前设计了很多很美的在舞台上抱孩子的动作,但是当了妈妈的同事都说‘新生儿的脖子都还没长硬,你这样抱孩子太失真了。’至于游玉兰的失子之痛,也只能靠想象来演出。”王荔还专门去看老人怎么走路,“各种动作姿势都要不断纠正,努力找到真实性和艺术表演的平衡。”&&&&《程婴夫人》是王荔在拿到“梅花奖”后的新作,王荔说,“拿到奖是那个阶段给自己的肯定,成为过去式,我不能躺在过去的成绩中,现阶段演好角色才最重要。”是否担心首演后的口碑,王荔表示毫无压力,“《王昭君》和《宇宙锋》也经历了不认同到认同的过程,一个新作出来总会有争议,我们会不断地进行加工提高,大家走进剧场一定会喜欢,我有信心。”&记者黄丽娟
<INPUT type=checkbox value=0 name=titlecheckbox sourceid="SourcePh" style="display:none">
长江互动传媒网 版权所有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和建立镜像 鄂ICP证:020001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1704064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鄂 B2-}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汉剧雷金玉玉堂春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