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没8命运交响曲 贝多芬为背景的动画电影

当前位置:
>>>欣赏贝多芬的《英雄交响曲》和《命运交响曲》,结合这两部伟大作品的..
欣赏贝多芬的《英雄交响曲》和《命运交响曲》,结合这两部伟大作品的创作背景和贝多芬的人生经历,谈一谈怎样看待“英雄”和“命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题型:探究题难度:中档来源:同步题
每个人的命运是不同的,每个人都可以成为英雄,英雄就是战胜“命运”,并不断挑战自我的人。
马上分享给同学
据魔方格专家权威分析,试题“欣赏贝多芬的《英雄交响曲》和《命运交响曲》,结合这两部伟大作品的..”主要考查你对&&贝多芬和英雄交响曲&&等考点的理解。关于这些考点的“档案”如下:
现在没空?点击收藏,以后再看。
因为篇幅有限,只列出部分考点,详细请访问。
贝多芬和英雄交响曲
贝多芬:贝多芬全名是路德维希·凡·贝多芬,又译路德维希·冯·贝多芬,是德国作曲家、钢琴家、指挥家,维也纳古典乐派代表人物之一。是“集古典主义之大成,开浪漫主义之先河”的伟大音乐家;他一共创作了9首编号交响曲、35首钢琴奏鸣曲、10部小提琴奏鸣曲、16首弦乐四重奏、1部歌剧、2部弥撒、1部清唱剧与3部康塔塔,另外还有大量室内乐、艺术歌曲、舞曲。这些作品对音乐发展有着深远影响,因此被尊称为乐圣。《英雄交响曲》:全称《英雄交响曲,为纪念一位伟人而作》,原稿上的标题是《拿破仑·波拿巴大交响曲》,是应法国驻维也纳大使的邀请为拿破仑写的。但当时贝多芬听到拿破仑称帝的消息时,愤然撕去标题页,改成了《英雄》的曲名。这首交响曲从内容到形式都富于革新精神,感情奔放,篇幅巨大,和声与节奏新颖自由。他在曲式结构上作了革新,如用一首庄严的葬礼进行曲作为第二乐章,用一首谐谑曲作为第三乐章,都是前所未有的。这部作品是贝多芬最著名的代表作之一,是第一部打破维也纳交响乐模式,完全体现英雄性格的作品。作品贯穿着严肃和欢乐的情绪,始终保持着深沉、真挚的感情,呈现出强烈的浪漫主义气氛。贝多芬:贝多芬留给世界的精神财富:贝多芬28岁时,由于疾病,听觉就开始减退,到了48岁,再优美的歌声他也听不见了。他只能用书写的方式来和别人交流。即使这样贝多芬仍进行着创作,他的不朽名作――九十部交响曲的后七部,都是在失聪的情况下完成的。而其中的第三、第五、第六和第九部交响曲被认为是永恒的杰作。他用敏锐的观察力来感受人类、社会和大自然。为了起草一部曲子,他经常花几个月甚至几年的时间反复推敲,精心锤炼。例如第五交响曲的创作,他就花了八年的时间。贝多芬在给他的兄弟卡尔和约翰的信中倾诉了耳聋给他带来的莫大的痛苦以及他战胜疾病的决心:“在我身旁的人都能听到远处的笛声,而我却听不到,这是何等的耻辱啊!这样的情景曾把我推到了绝望的边缘,几乎迫使我结束了自己的生命。但是,我的艺术,只有我的艺术要我活下去。”贝多芬在这种困境中曾大声疾呼:“我要扼住命运的咽喉,它不能使我完全屈服!”为了艺术,他牺牲了平庸的私欲,战胜了一切不幸。他说:“牺牲,永远把一切人生的愚昧为你的艺术去牺牲!艺术,这是高于一切的上帝。”
发现相似题
与“欣赏贝多芬的《英雄交响曲》和《命运交响曲》,结合这两部伟大作品的..”考查相似的试题有:
7632614506106661532137584020欢迎来到高考学习网,
免费咨询热线:010-
今日:3177套总数:5766557套专访:3214部会员:350765位
当前位置:
& 2012高一历史(教师用书):8.3《音乐与影视艺术》(人教版必修3)
2012高一历史(教师用书):8.3《音乐与影视艺术》(人教版必修3)
资料类别: /
所属版本: 人教版
上传时间:
下载次数:156次
资料类型:
文档大小:271KB
所属点数: 0点
【下载此资源需要登录并付出 0 点,】
资料概述与简介
第24课 音乐与影视艺术
一、教学目标
二、教材分析和教学建议
2.教材分析与建议
浪漫主义音乐的主要特点。
现代主义音乐的发展反映了时代的变化。
教材内容分析与建议
本课教材主要介绍了19世纪和20世纪世界音乐的发展与变化以及影视艺术的产生发展。19世纪,伴随着资本主义的进一步发展,音乐艺术呈现出了多样性和民族性。这一时期浪漫主义音乐在欧洲兴起,俄国和东欧出现了民族乐派音乐;美国的音乐也有了长足的发展。20世纪现代主义音乐兴起。在各流派中流行音乐脱颖而出。爵士乐和摇滚乐先后成为流行音乐的主流,70年代后流行音乐的风格更多。同时,在民族音乐的推动下,世界音乐日益走向繁荣。19世纪末以后,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为影视艺术的产生和发展奠定了基础,于是,影视艺术这门新兴的艺术形式出现,并发挥了日益重要的影响。由于19世纪以来的各音乐流派几乎都有上乘之作,文字、音响和影视资料十分丰富,建议教师在课堂上可以播放音乐片段,使学生能以心灵与音乐对话,深入了解和比较各音乐流派的不同风格,提高对音乐的鉴赏能力;教师也可以选择介绍一些音乐家的生平和感人故事,引导学生学习他们为音乐献身的崇高精神。
本课引言由照片与文字两部分组成,介绍了乐圣贝多芬和他的故事。本课引言的目的一方面是通过介绍贝多芬,介绍19世纪欧洲音乐由古典主义向浪漫主义的发展,和文学美术等艺术一样,具有同样的时代背景。同时,借此对学生进行情感态度价值观教育。建议教师播放一段贝多芬的音乐片段后以谈话法和提问方式引导学生阅读引言内容。问题:听了贝多芬的音乐以后,谈谈你听后的感受。它反映了什么样的时代背景?在学生回答问题的基础上,教师引导学生进入本课学习。
第一目“19世纪的音乐流派与杰作”
教材主要阐述了19世纪音乐发展的社会背景以及欧洲浪漫主义音乐的流派与杰作和美国音乐的代表人物及其作品。
(1)19世纪音乐发展的社会背景
第一,欧洲资本主义的进一步发展促使文艺格局的面貌发生了变化。19世纪上半期欧洲一些国家如英、法、德意志、意大利、奥地利等国都在不同程度地进行工业革命,大机器生产推动了资本主义的进一步发展,资本主义力量日益壮大。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促使音乐艺术逐渐从封建主义的束缚和教会的压抑下解放出来,开始走向更广阔的社会阶层,更深刻地表现人性,反映更加丰富的社会生活。
第二,各国面临不同的社会问题使音乐的发展呈现出多样性和民族性。19世纪的欧洲经历了拿破仑战争、维也纳体系的建立、1848年革命、19世纪六七十年代的资产阶级革命和改革等重大事件,这期间由于国情不同各国亟待解决的社会问题也有所不同:法国需要进一步深化和巩固资产阶级革命已取得的成果;德意志、意大利需要完成国家的统一;俄国需要消灭农奴制发展资本主义。而东欧地区许多弱小和落后的国家则要完成反抗外来压迫反对本国封建统治的民族民主革命的任务。在这种形势下,具有民主主义思想的音乐家把对现实的不满和困惑以及自己的追求倾注在音乐的创作中,使音乐的发展呈现出了多样性和民族性。
(2)19世纪的音乐流派与杰作
第一,欧洲浪漫主义音乐。教材介绍了浪漫主义音乐的兴起和发展、主要特点以及代表人物及其作品。
1)兴起和发展。浪漫主义音乐是在浪漫主义文学的影响下于19世纪初兴起,以奥地利和德意志为中心。19世纪中期走向鼎盛时期。
2)主要特点。浪漫主义音乐与19世纪以前的古典主义音乐不同。古典主义音乐崇尚理性、重视规范、要求感情的节制和形式,而浪漫主义音乐一则着重感情的抒发和个性化的心理刻画、注重音乐中的诗情画意,感情热烈而奔放。二则在音乐作品中大量弘扬民族特性,形成了各具特色的民族乐派。
3)代表人物及其作品。浪漫主义音乐家灿若群星,他们给后人留下了许多不朽之作。德意志的贝多芬是维也纳古典乐派及向浪漫主义乐派过渡时期的代表,有“乐圣”之称。其作品题材十分丰富,有钢琴奏鸣曲、交响乐和室内乐等,如《悲怆》《月光》《田园交响曲》《英雄交响曲》《命运交响曲》等都被列入世界名曲。奥地利的舒伯特不到20岁就开始了自己的音乐创作生涯。一生创作了600多首艺术歌曲,被称为“歌曲之王”。《小夜曲》是其代表作品之一。此外还创作了交响乐、室内乐和钢琴音乐等作品。奥地利的小约翰·施特劳斯不到7岁就写出了第一首圆舞曲,他创作的《蓝色多瑙河》《春之声》《维也纳森林的故事》等圆舞曲闻名于世,有“圆舞曲之王”之称。法国的柏辽兹是浪漫主义标题交响曲的创立者,代表作品是《幻想交响曲》。这是一部有文学标题的、浪漫主义的和带有自传性的作品,它的副标题是“一个艺术家的生活片断”,五个乐章的情节线索通过比较详细的文字标题提供给听众。《幻想交响曲》受到贝多芬的《田园交响曲》的很大影响,表现出更鲜明的浪漫主义特征。
浪漫主义音乐在歌剧中也取得了辉煌成就。意大利罗西尼的作品旋律优美、技艺精巧。他还是美声唱法的开创者。威尔第的音乐作品具有崇高的爱国主义思想、富有民族特色,对当时意大利民族意识的觉醒起了巨大作用,人们尊称他为“意大利革命的音乐大师”。其代表作品《茶花女》是名扬世界的巨作。普契尼的音乐除直接采用各国民歌外,还善于使用新手法。如《图兰朵》中就采用了中国民歌《茉莉花》。代表作品还有《蝴蝶夫人》等。法国的比才的代表作品《卡门》是世界最优秀的歌剧作品之一,淋漓尽致地体现了法国音乐追求精巧形式的特征,具有鲜明的浪漫主义色彩。德意志瓦格纳的作品极有独创性。他用近20年的时间完成的巨作《尼布龙根的指环》具有鲜明的德意志民族特色。
第二,民族乐派。民族乐派出现于19世纪中后期的俄国和东欧地区。民族乐派的作曲家在音乐创作中着重以本民族的民歌、民间舞曲为素材,采用本民族的英雄史诗、神话传说和人民解放斗争事迹为题材,并且将民族音乐的鲜明特点和古典主义音乐的优秀传统以及浪漫主义音乐的艺术风格紧密地结合起来,创作出大量既有独特艺术个性和民族感情,又有强烈艺术生命力的作品。他们通过自己的音乐创作,热情地歌颂自己伟大的祖国、民族和人民,反映了他们的爱国主义思想和内心强烈的民族责任感。俄国民族乐派的主要代表人物是“俄罗斯音乐之父”格林卡和“俄罗斯乐圣”柴可夫斯基。格林卡是俄罗斯民族乐派的奠基人。他创作的俄国第一部民族歌剧《伊万·苏萨宁》描写了一位俄国农民把波兰军队引入歧路而光荣牺牲的故事,是一部爱国主义的歌剧。柴可夫斯基的作品着重内心刻画,旋律和配器富于表现力。《天鹅湖》《胡桃夹子》至今仍焕发着生命力,受到人们的喜爱。
19世纪的音乐以浪漫主义音乐为主。教材介绍了各流派的代表人物及其杰作,它们几乎都是世界级音乐大师和世界名曲。建议教师在教学中可以选择播放风格不同的几个音乐片段,让学生体会音乐的语言并在鉴赏中比较分析其特色和浪漫主义音乐的共同特点。
第二目“20世纪世界的音乐发展变化”
主要介绍了流行音乐的发展和当代世界音乐的发展方向。
(1)20世纪现代主义音乐兴起
20世纪世界经济的迅速增长和第三次科技革命的迅猛发展,不断改变着人们的生活、心理和思维方式,这些推动了音乐的进一步发展,现代主义音乐兴起。在众多的流派中,流行音乐脱颖而出。
(2)流行音乐的发展及评价
第一,流行音乐发展的三个阶段。(1)一战后至二战前流行音乐的主流是爵士乐(Jazz)。爵士乐是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发源于美国南部新奥尔良的一种流行音乐,是美国黑人从非洲带来的传统音乐与欧洲音乐长期融合的产物。爵士乐风格多样、节奏性强,主要乐器是小号。爵士音乐不仅影响了其他流行音乐的形式,也影响了严肃音乐的创作。(2)二战后的流行音乐中有摇滚乐、蓝调和新的爵士乐“比博普”。其中摇滚乐(Rock&Roll)成为主流,原因有二:一是二战后音乐中电子技术的发展;二是新时代大众心理和思维方式的变化,尤其是青少年对突破传统的渴望。摇滚乐源于美国,是黑人音乐的节奏与白人乡村音乐和西部音乐的有机结合。摇滚乐强烈的节奏、以爱情为主题且简单直白的歌词以及演奏者身背吉他边歌边舞的演唱形式、奇特的装扮强烈地吸引着战后的新一代青年。摇滚乐的代表人物是美国的“猫王”普莱斯利。英国的“甲壳虫”摇滚乐队也是风格独特的摇滚乐代表。他们的演奏对以后的摇滚文化产生了巨大影响。当时人们对摇滚乐的评价不一。【历史纵横】提供了相关历史背景,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阅读分析。(3)20世纪70年代以后,音乐风格更加多样,表现在具有即兴性、强调借助和运用电子手段、注重话筒的操纵技术、商业化倾向日趋明显。流行音乐的发展日益走向繁荣。第二,对20世纪流行音乐的评价。流行音乐反映了现代社会青少年一代的情绪追求,在世界范围内广为流传。流行音乐是突破传统、缓解竞争压力、宣泄喜怒哀乐的一种最直接方式。日益繁荣的流行音乐活动也改变着人类的娱乐和生活方式。
(3)当代音乐的发展趋势和走向繁荣的原因
当代音乐具有大众化和多元化的发展趋势。伴随第三次科技革命的发展和全球化趋势的加强,各国间的文化交流日益频繁,这些因素促进了当代音乐的日益繁荣。
教学建议:20世纪世界音乐的发展更加符合时代的要求,流派纷呈、风格多样。不仅继承和发展了20世纪前的音乐精粹,还出现了更加贴近人们生活的流行音乐。教材重点阐述了流行音乐的不同风格和发展方向。这些内容是同学们比较熟悉和感兴趣的。建议教师在教学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在师生对话、同学辩论和同学表演中体会音乐的魅力,深刻理解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之间的辩证关系。
第三目“影视艺术的产生与发展”
本目简要介绍了影视艺术起源和发展的历史,教材分别从电影艺术的兴起与发展;电视艺术的兴起与发展;影视艺术与人类生活三个方面作了介绍。
(1)电影艺术的起源与发展
教材写了两个问题:首先,分析了电影起源和发展的条件。第一,第二次科技革命使人类进入电气化时代,科学技术和生产力的迅猛发展。19世纪末电学、光学、化学、机械学等学科技术的发展,为电影的出现奠定了物质基础。第二,社会的巨大变化和人类新的精神需求、商业利润的驱动是影视艺术发展的动力。电影是在第二次科技革命背景下产生的满足人们感性娱乐和精神需求的文化。随着社会的发展,观众的精神需求提高,需要不断地推出满足观众期待需求的作品。其次,概述电影起源、发展的过程。发展过程主要从电影的发明、无声片发展时期、有声片时期、20世纪20~30年代苏联电影、电影多元化趋势、世界电影生产基地、二战后电影新技术的发展等方面作了介绍。教材简述了“活动电影机”的发明人、电影的诞生日、第一座电影院、“第七艺术”等有关知识,建议教师补充讲解。路易·卢米埃尔,法国电影发明家和电影导演,他制成的“活动电影机”可以将活动的物像用摄影机拍摄在胶片上,又能通过放映机将这些记录在胶片上的活动物像投射到银幕上——是一种既是摄影机同时又是放映机和洗印机的机器,满足了多人观看的需要。1911年,意大利诗人和电影先驱者里乔托·卡努杜发表的一篇论著中第一次宣称电影是继建筑、音乐、美术、雕塑、诗歌、舞蹈这六种艺术后的一种新兴艺术,它是把所有这些艺术都加以综合,形成运动中的造型艺术形式。电影的初期是所谓的无声片时代,涌现了一批世界电影名作和著名艺术家,教材简单介绍了格里菲斯和卓别林。当时观众已经厌倦了只有10分钟左右的短片,格里菲斯设想:复杂的情节故事、丰富的布景,也许能吸引观众。因此他拍摄和导演了集故事性和艺术性于一身的长故事片。《一个国家的诞生》是以美国南北战争为背景,反映了美国总统林肯解放黑奴这一重大历史题材,影片中白人组织三K党对付黑人的残暴行为的情节充满了种族主义色彩,虽然备受争议,但相当程度上开创了好莱坞的基调:壮观的场面、勇敢多情的男主人公、百老汇式的戏剧程度加拳击比赛式的故事节奏。它是第一部以镜头为基本组织单位的长故事片,在电影技巧上开创性的使用了许多表现手法,发展了电影构图与剪辑效果,成为电影史上一部划时代的力作。因此,他被称为“电影艺术之父”。 20世纪20~40年代,电影从无声走向有声,从黑白转向彩色,由小规模、低技术制作形成大规模、系列化和专业化制作。电影艺术开始成熟。教材简述了有声片时期和彩色电影的标志。1925年,美国电话和电报公司所属的贝尔实验室投资数百万美元,终于解决了有声电影的关键技术——音画同步的问题。1926年美国华纳兄弟电影公司率先购买了该技术,1927年该公司拍摄了电影《爵士歌王》,这部影片其实只是在无声片中加进四支歌、一些台词和音乐伴奏,但它使对白、音乐、歌唱融为一体,它标志着电影史上一个新时代——有声片时期的开始,从此电影由纯视觉艺术成为视听综合艺术。1935年第一部彩色影片《浮华世家》拍摄成功,标志着彩色电影的问世。自此,电影具备了画面、声音和色彩三大要素。关于20世纪20~30年代苏联电影事业发展迅速,建议教师引导学生分析得出主要原因是国内战争结束,政局稳定,人民精神需求和文化需求增加。这一时期拍摄了一些反映革命历史和苏联现实生活的影片,并且在影片构图、剪辑手法等方面进行了探索。建议教师指导学生总结这一时期苏联电影的特点。无声影片《波将金号战舰》以英雄主义的激情歌颂了1905年革命。二战后,电影艺术的发展呈现出更加多元化的趋势,主要表现在欧洲、亚洲出现了具有民族风格的电影。教材还简述了二战后电影新技术的发展,建议教师要引导学生分析得出其主要条件是第三次科技革命,电子计算机等高科技的发展。对涉及到的专业术语建议教师简单讲解即可。环形电影是指观众在四面银幕环抱中,随意从不同的角度欣赏画面,仿佛置身于真实的环境中。全息电影是利用光波的干涉现象来记录影像和重现影像的方法拍成。观看时不必带特殊的眼镜,用一只眼睛也可以看到立体影像,一般多用于拍摄风光片、木偶片和动物等。
教学建议:本目教材识记能力和分析归纳能力要求较高,指导学生多看书总结、整理电影起源和发展的过程并注意与两次科技革命相联系。同时影视、图片资料丰富,建议教师利用多媒体或幻灯形式进行适当补充,但由于课时限制,对教材中提到的经典片不可能面面俱到,可指导学生上网或到图书馆查阅了解。
(2)电视的起源与发展
教材分别从电视系统的研制、电视艺术的发展、电视艺术的普及应用三方面讲述。
讲述电视系统研制成功的过程时,建议教师借助多媒体形式,适当补充资料帮助学生梳理知识。19世纪末,少数先驱者开始研究设计传送图像的技术。1904年,英国人贝尔威尔和德国人柯隆发明了一次电传一张照片的电视技术,每传一张照片需要10分钟。1924年,英国和德国科学家几乎同时运用机械扫描方式成功地传出了静止图像。但有线机械电视传播的距离和范围非常有限,图像也相当粗糙。1923年,俄裔美国科学家兹沃里金申请到光电显像管、电视发射器及电视接收器的专利,他首次采用全面性的“电子电视”发收系统,成为现代电视技术的先驱。电子技术在电视上的应用,使电视开始走出实验室,进入公众生活之中,1925年,英国科学家研制成功电视机。1928年,美国纽约31家广播电台进行了世界上第一次电视广播试验,由于显像管技术尚未完全过关,整个试验只持续了30分钟,收看的电视机也只有十多台,此举宣告了作为社会公共事业的电视艺术的问世,是电视发展史上划时代的事件。1929年美国科学家伊夫斯在纽约和华盛顿之间播送50行的彩色电视图像,发明了彩色电视机。1933年兹沃里金又研制成功可供电视摄像用的摄像管和显像管。完成了使电视摄像与显像完全电子化的过程,至此,现代电视系统基本成型。今天电视摄影机和电视接收的成像原理与器具,就是根据他的发明改进而来。
关于电视艺术的发展:教材强调了20世纪30~40年代,电视艺术在英国和美国有了长足的发展。建议教师结合教材,适当补充资料即可。日,英国广播公司在伦敦郊外的亚历山大宫,播出了一场颇具规模的歌舞节目,并首次开办每天2小时的电视广播。全伦敦只有200多台收视电视机,但它标示着世界电视事业开始发迹。对当年柏林奥林匹克运动会的报道,更是年轻的电视事业的一次大亮相。当时共使用了4台摄像机拍摄比赛情况。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是全电子摄像机。这台机器体积庞大,它的一个1.6米焦距的镜头就重45公斤,长2.2米,被人们戏称为电视大炮。此后,价格相当昂贵的电视在英国中上层家庭开始有所普及。1937年,该公司播映英王乔治五世的加冕大典时,英国已有5万观众在观看电视。1939年,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时,英国约有两万家庭拥有了电视机。日,美国无线电公司通过帝国大厦屋顶的发射机,传送了罗斯福总统在世界博览会上致开幕词和纽约市市长带领群众游行的电视节目。成千上万的人拥入百货商店排队观看这个新鲜场面。二战结束时,美国约有7 000台电视机。二战前开办电视的还有德国、法国、意大利等国。
关于电视艺术的普及应用,建议教师从电视艺术普及的条件、时间及表现三方面把握教材。联系第三次科技革命的成果、结合本节整体教材指出电视艺术普及的条件:电子技术等方面的进步,社会巨大变化和人类新的精神需求及商业利润的驱动。建议教师从电视机研制、电视转播、电视节目制作三方面稍作补充,如:电视机经历了从黑白到彩色,从电子管、晶体管电视迅速发展到集成电路电视,目前,电视正在向智能化、数字化和多用途化迈进;电视转播也由卫星传播到卫星直播。
(3)影视艺术与人类生活
教材主要写了五个方面:(1)影视是社会进步的产物,反映着人类在科学技术上的进步。(2)直接引领着文明发展趋势和社会风尚,满足人们不同层次的审美需要和精神追求。(3)影视艺术与其他艺术既区别又联系,它通过特有的技术手段,使人感受到视觉冲击和心灵启迪。(4)影视艺术的影响在人类日常生活中无处不在。(5)由于电视本身的特点,它已经成为现代社会成员日常生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空中课堂”是一种新的教学形式,主要由电视、广播、网络这三种远程教育方式构建。在这样的课堂中,学生与教师的交流不是面对面,而是通过电视荧屏来实现。
三、教学设计与案例
1.教学设计
课前准备:学生预习本课,通过网络或图书查找相关资料;有音乐特长的同学准备表演;在教室张贴音乐家的照片、生平介绍、作品简介。
导入新课:教师播放“猫王”的摇滚歌曲,学生阅读引言回答问题。
关于“19世纪的音乐流派与杰作”一目的教学。教师引导学生阅读第一段和【学思之窗】内容并思考以下问题:1.18世纪在欧洲占主要地位的音乐是什么?2.这种音乐的主要特点是什么?代表人物及其作品有哪些?3.为什么说莫扎特的作品大多反映了当时的先进思想和对封建专制主义的批判?对此你有何认识?让学生在探究问题的过程中认识到音乐是时代的反映,体现了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之间的辩证关系,从而为后边的教学做铺垫。
19世纪音乐发展的背景。教师可引导学生回顾19世纪欧洲的政治经济发展状况,使学生进一步加深“时代的进步推动音乐发展”的认识。
19世纪音乐的流派与杰作。浪漫主义音乐的主要特点是本课的重点。建议教师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把课堂交给学生。可按以下步骤操作:1.学生阅读教材、绘制“流派与杰作”表。2.学生有选择地介绍音乐大师的生平、欣赏《命运交响曲》《伊万·苏萨宁》片段、表演《天鹅湖》片段,教师提出问题:浪漫主义音乐的体裁有哪几种?从音乐中你体会到浪漫主义音乐的哪些特点?你知道贝多芬是在什么情况下完成《命运交响曲》的吗?《伊万·苏萨宁》反映了作者的什么思想情感?谈谈你的感想。这些问题的设计可以让学生通过欣赏音乐对浪漫主义音乐的主要特点的理解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同时提高对音乐的鉴赏能力并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
关于“20世纪世界的音乐发展与变化”一目的教学。教师可以设计以下问题:1.20世纪世界发生了哪些大事?2.什么是现代主义音乐?什么是流行音乐?现代主义音乐等于流行音乐吗?3.流行音乐的发展经历了哪三个阶段?4.你怎样评价流行音乐?这些问题的设计由对基本概念的理解到对历史现象的比较和分析,由历史问题的解决到现实问题的应用,从而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
关于“影视艺术的起源与发展”这一目的教学,应重点分析影视艺术起源和发展的条件,强调科学技术和生产力的迅猛发展,是影视艺术出现的重要条件,引导学生回顾第二次和第三次科技革命时有哪些重要的科学技术?在讲授影视艺术的起源与发展过程时,注意引导学生解决“学思之窗”中的问题,用谈话法指导学生依据教材解决问题:概括电影发展史上的几个阶段,每个阶段有那些重大的事件或者电影作品?苏联电影发展原因、特点?影视艺术对人类生活的影响有哪些?电视与电影相比较有哪些特点?等。
2.教学案例
案例一 介绍浪漫主义音乐的流派时,播放《命运交响曲》。
《命运交响曲》是贝多芬在恋爱失败、耳聋病加剧和经济贫困的情况下创作的。“我要扼住命运的咽喉,它决不能使我完全屈服。”他用无坚不摧的意志和毅力同不公平的命运作了不屈的抗争,谱写了辉煌的篇章!作品中的“命运”是活生生的,它会“敲门”、会蹒跚、会欢呼,表现了作者向封建势力挑战的坚强意志和对幸福生活的希望与憧憬。
案例二 在介绍现代音乐的发展时,用实物投影、计算机或幻灯片介绍两幅图片。
图片1:上海民族乐团在维也纳金色大厅表演《羊年春节中国民族音乐会》:
日(中国农历正月初三)晚,上海民族乐团的音乐家们向维也纳观众献上了一台荟萃中国民乐经典之作的音乐会。曲目中既有慷慨激昂、歌颂水浒英雄威武不屈、浩气长存的唢呐协奏曲《梁山随想》,也有轻快流畅、表达对春天美好感受的二胡协奏曲《春江水暖》;既有气势磅礴、表现各种风之神态的合奏曲《风》,也有曲调雅致、刻画江南优美景色的民乐三重奏《江南风韵》。两个多小时的演出让维也纳观众领略了中国民族音乐的独特魅力。
图片2:2004年5月北京现代音乐节在中央音乐学院举行:
音乐节上中央音乐学院中国青年民族乐团、美国纽约室内乐团、苏黎世合奏团等中外乐团上演了中外名家的曲目。既有世界现代音乐领袖地位的音乐大师的巨作如艾略特·卡特的《粗鲁与文雅——为长笛和单簧管而作》、约翰·克里亚诺的《小提琴奏鸣曲》等;也有中国与欧美当代现代音乐的中坚力量的作品,如周龙的《无行》、彼得·茹契卡的《五首警句——为弦乐四重奏而作》等。这些作品展示了现代音乐的过去与现在。
案例三 关于电视发明人:“电视之父”是谁?一直颇有争议。英国人尊称贝尔德为“电视之父”;德国历史上肯定尼伯科享有“电视发明人”的荣誉;美国曾有一篇题为《电视之父——曾被遗忘的“农家小厮”》的文章说,法恩斯沃斯传输了历史上第一张电子电视图像并第一个提出了专利申请;兹沃里金也被美国尊为“现代电视之父”。教师可将问题提出,请同学们查阅资料,得出结论。
四、问题解答
【学思之窗】
电影对人类社会生活有哪些重要影响?
解题关键:电影艺术不同于其他艺术形式的显著特征
思路引领:从电影艺术与特定时代的经济、科学技术、文化发展和人类思想、情感的互动关系等方面进行思考和观察。
答案提示:电影是科学技术发展的产物,并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不断完善;电影中所体现的内容不仅起到娱乐功能,而且起到陶冶情操、培养审美情趣的功能,对人的发展有重要作用;优秀电影可以成为时代精神的传播者;电影艺术的不断商业化,也促进了社会经济的发展,活跃了社会生活。电影艺术的发展还增强了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和理解;建议围绕一两部著名影片进行解释。
【探究学习总结】
一、本课测评
现代主义音乐怎样反映了时代的变化?
解题关键:20世纪时代的变化和音乐的发展。
思路引领:运用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的原理理解和分析。
答案提示:流行音乐中音响、话筒的运用反映了第三次科技革命中电子技术的发展;二战前后爵士乐和摇滚乐的流行反映了信息时代青少年一带的情绪追求;70年代以来的流行音乐的商业化、即时性等反映了人民生活方式的改变;当代音乐的大众化和多元化的发展趋势反映了90年代以来在全球化影响下各国各地区之间文化交往的频繁。
二、学习延伸
五、资料与注释
1.课文注释
“圆舞曲之王”约翰·施特劳斯
约翰·施特劳斯()生于维也纳。世人称小约翰·施特劳斯。其家族三代以舞蹈音乐家(作曲、演奏、乐队领班、指挥等)著称,而他又是家族中最杰出的一位。从小学习小提琴,19岁以后离家以音乐谋生,并开始了长达50多年的创作、演出生涯。一生写有近400首圆舞曲、近百首波尔卡舞曲、近70首卡得累尔舞曲、近45首进行曲以及其他若干舞曲和十几部小型喜歌剧、轻歌剧。其中圆舞曲最具代表性,它们多以日常生活、自然景物为描绘对象。最为人们所熟悉的有《蓝色多瑙河》《春之声》《维也纳森林的故事》《拉德茨基进行曲》等。约翰·施特劳斯的作品,从思想意义上看价值不高,但从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当时维也纳市民阶层的生活,他的音乐亦成为当时维也纳社会生活一景,甚至影响至今。20世纪60、70年代始,每年在维也纳金色大厅举行新年音乐会,曲目以施特劳斯家族乐曲为主,尤其是小约翰·施特劳斯的作品。它们已成为维也纳人民的骄傲,深入维也纳民众之心。
贝多芬(),是西方世界有史以来最伟大的作曲家,他的作品集古典主义音乐之大成,开浪漫主义音乐之先河,是一个承前启后的伟大音乐家。贝多芬出生于德意志波恩市一个音乐世家,他的祖父是当地宫廷合唱团和管弦乐团的团长,父亲则是合唱团的歌手。但是,祖父去世以后,父亲酗酒成性,以致家境日益贫困。后来,贝多芬在11岁时就不得不离开了学校,18岁就开始养家糊口。贝多芬自幼就表现了极高的音乐天赋,尤其是在钢琴演奏方面。1783年,他进入波恩歌剧团当上了一名钢琴演奏员。1787年,他来到当时的音乐之都维也纳,向莫扎特学习。但是,因为母亲病故,他不得不回家奔丧,学习了两个月就离开了。1792年以后,他在维也纳定居下来,在这里,他曾经向海顿等人学习作曲。1795年,他在维也纳举行了他的个人钢琴公演。1800年,他又举行了一次大型的演奏会,演奏了海顿、莫扎特等人和自己的作品,一举成名。1802年以后,他的耳疾日益严重,以致1809年以后最终失聪,从此,他的大部分时间和精力都用来作曲。失聪之初,他非常痛苦,一度想自杀,但他以惊人的毅力,战胜了耳聋带来的巨大困难,创作了大量不朽的音乐作品,如《第3(英雄)交响曲》《第5(命运)交响曲》《第9(合唱)交响曲》《月光奏鸣曲》等都是脍炙人口的不朽之作。1824年,他在维也纳上台指挥演出,演出结束时,观众报以暴风骤雨般的掌声,但他却全然不知,直到几位现场演员扶他转身面向观众时才知道。贝多芬崇尚法国大革命带来的民主和自由思想,热情关注个人的自由和尊严,在他的音乐中他试图证明一个观点,这就是音乐的力量可以不借助语言文字传达一种人生哲学。同时,他在音乐方式上也是一位改革者,他开拓了奏鸣曲、交响曲、协奏曲和四重奏的范围,例如他在《第9交响曲》中采用了所有前所未有的方式把声乐和器乐结合起来,让人耳目一新。
威尔第(),意大利作曲家。1842年,创作了歌剧《那布科王》,演出异常成功,一跃而成意大利第一流作曲家。19世纪50年代是他创作的高峰时期,写了《弄臣》(1851)、《游吟诗人》(1853)、《茶花女》(1853)、《假面舞会》(1859)等七部歌剧,奠定了歌剧大师的地位。年应埃及总督之请,为苏伊士运河通航典礼创作了《阿伊达》。晚年又根据莎士比亚的剧本创作了《奥赛罗》(1887)及《法尔斯塔夫》(1893)。1901年逝世于米兰。一生创作了二十六部歌剧,善用意大利民间音调,管弦乐的效果也很丰富,尤其能绘声绘色地刻画剧中人的欲望、性格、内心世界,因之具有强烈的感人力量,使他成为世界上最受欢迎的歌剧作曲家之一。《茶花女》剧本由意大利作家皮阿威根据小仲马的同名悲剧小说改编而成。同年3月初次演出于维也纳。威尔第把音乐注意力集中在表现主人公玛格丽特的内心世界,表现她的真正的高尚的形象,揭示女主人公的精神品格,揭示她的愿望跟她周围的环境之间深刻的矛盾冲突。这部歌剧音乐以细微的心理描写、诚挚优美的歌调和感人肺腑的悲剧力量,集中体现了中期威尔第歌剧创作的基本特点。
比才(),法国作曲家,生于巴黎。4岁开始学习音乐,9岁进入巴黎音乐学院,学习钢琴、管风琴和作曲。1863年创作出第一部歌剧《采珍珠者》,引起乐坛注目,其后又写出《伊凡雷帝》《伯斯美人》《扎米蕾》等多部歌剧。比才创作的另一领域是大型管弦乐曲,先后发表了交响幻想曲《罗马的回忆》(1869年)、序曲《祖国》(1873年)等。1872年,他为都德的话剧《阿莱城的姑娘》所作的配乐改写成两部组曲,成为欧洲管弦乐曲中的名篇。1875年3月,歌剧《卡门》上演,当时未获预想的成功;比才去世后,《卡门》的价值逐渐为人理解,被认为是19世纪下半叶法国歌剧中最杰出的作品。《卡门》真实地表现了底层平民的生活。剧中西班牙民间音乐的色彩与法国喜歌剧的手法交相辉映,鲜明的抒情性与强烈的戏剧性熔于一炉,使这部作品成为世界歌剧舞台上演率最高的剧目之一。比才的歌剧作品具有浓厚的生活气息和民族色彩。他善于创造独具风貌的曲调,善于以改变调性、灵活运用主导动机等手法加强表现力。他的器乐作品常以生动新颖、富于光彩而著称。
柴可夫斯基
柴可夫斯基(),俄罗斯音乐家。出生在俄国维亚特卡省边境的一个矿区小镇。1859年法律学校毕业后,柴可夫斯基在司法部任书记员。他常常去观赏歌剧、音乐会,尤其喜爱莫扎特的作品。柴可夫斯基越来越无心从事他的法律工作,索性于1863年考入新建的彼德堡音乐学院。毕业后在莫斯科音乐学院执教。他边教学,边创作,任教13年中,写出了包括舞剧《天鹅湖》《bb小调第一钢琴协奏曲》在内的大量重要作品。柴可夫斯基非常热爱自己民族的深厚音乐传统。1869年中的一天,他正在乡间写作,忽然听到一阵歌声。旋律沉郁委婉,令柴可夫斯基不胜神往。临窗一看,才知道是一位泥水工正在工作中唱歌自得其乐。第二天,他向这位工人记下了这首民歌,后来,把它用在了《第一弦乐四重奏》的第二乐章《如歌的行极》中。几年之后,伟大的俄罗斯作家托尔斯泰听到这首乐曲时,激动得泪流满面,泣不成声,他说:“我已经接触到忍受苦难的人民的灵魂深处了。”1892年完成两幕三场梦幻芭蕾舞剧《胡桃夹子》,1893年完成《第六交响曲》。在这部作品中,他倾注了自己的全部心血,构思时,常不免因激动难抑涕泪滂沱。在所有作品中,柴可夫斯基最为这部交响曲感到自豪。它以极其细腻的心理刻画手法,深刻而生动地描绘出19世纪俄罗斯知识分子在令人窒息的政治环境中,对自由理想的渴求和痛苦不安的复杂心态,成为世纪末一代人精神面貌的真实写照,受到全世界听众的衷心热爱。
格林卡(),俄国作曲家。19世纪20年代中期开始作曲,最初的作品有声乐浪漫曲、室内乐曲和钢琴小品等。1834年后,进入创作的盛期。年完成歌剧《伊万·苏萨宁》。年任圣彼得堡宫廷唱诗班乐长。年完成歌剧《鲁斯兰与柳德米拉》。格林卡十分注重吸取民间音乐的营养,并在此基础上形成自己的音乐语言和风格。他善于学习、掌握西欧音乐的写作技法,创造性地运用于自己的创作,从而把俄罗斯音乐艺术推向前所未有的高度,创立了俄罗斯民族古典乐派。《伊万·苏萨宁》(日首演)是具有高度艺术水平并享有国际声誉的第一部俄罗斯歌剧。初演时原名《为沙皇献身》,有明显的忠君色彩。1939年,苏联诗人戈罗杰茨基改写了剧本,发扬了这部“民族英雄悲剧”(格林卡语)的人民性,成为公认的演出台本。格林卡是俄罗斯民族乐派的创始人,他将俄罗斯音乐引向世界,并为俄罗斯近代音乐的发展开辟了广阔的道路。格林卡生前曾有一句脍炙人口的名言:“创造音乐的是人民,作曲家不过把它们编在一起而已。”但人民仍然深深感谢这位忠实的儿子,感谢他为人民创造的宝贵精神财富。
“猫王”普莱斯利
普莱斯利()生于密西西比州的图佩洛。他居住的地方是底层的白人和黑人杂居之地,使他有机会吸收白人的音乐,也有机会吸收黑人音乐,如节奏布鲁斯、乡村音乐、西部摇摆乐和博普音乐,等等。他在1954年发行了第一张唱片《那很不错》,获得意想不到的成功,在孟菲斯地区销售了7000张。1955年,他与当时声望大作的RCA公司签订了合约,并拥有了自己的5人乐队,很快发行了第二张专辑《艾维斯·普莱斯利》,立刻使他在美国声名大振,当时他被认为是一名最有前途的乡村音乐歌手,而实际上,他的演唱中有着很重的节奏布鲁斯和教会赞美歌的影响。他的表演也极有特性,动作强烈夸张,而在电视中出现时,他那粗犷的表演、下身的特写、脚的摆动和臀部的颤抖更引起人们有关性的联想。普莱斯利真正是使摇滚乐让年轻人疯狂的第一人。在他的音乐中,强有力的电声乐器刺激了年轻人好奇和敏感的神经,他的演唱渲泄了年轻人心底的呼喊,使他们的情绪获得疏导和发泄。普莱斯利的摇滚乐音乐也直接明确地将年轻人和成年人之间的种种隔阂揭示出来。普莱斯利的摇滚乐改变了原来抒情、柔美、民谣风格的流行音乐,他把内容指向年轻人的生活空间、精神空间和社会空间,完全超越了其他流行音乐形式的内容范围。实质上,摇滚乐已经不是一种纯粹的娱乐活动了。仅1956年,他的唱片销售量就打破了1000万张的记录,这在当时是一个巨大的数字。继《魂断旅馆》之后,又有《猎犬》《想你,要你,爱你》《不要残忍》《柔情》等曲子,一首首登上排行冠军宝座,成为年度最畅销唱片。1958年,他应征入伍,被派往德国,1960年复员。此后他的音乐风格融入了更多柔和的成分。后来一度在家乡隐居,除了拍电影以外,与他的崇拜者们很少接触。1968年底再次出山,精彩的演出展示出他的风采不减当年,而1973年在夏威夷的演出,首次通过卫星向全世界展现普莱斯利的演唱和表演魅力,在世界范围内又掀起一个“普莱斯利热”的高潮。日病故,终年只有42岁。截至他去世时为止,他的唱片至少被发行了5亿张以上。他的歌迷包括各种层次的人,他的歌声中有呼喊、甜美温柔、叙事、爱国、宗教、逃避现实、抨击社会、乡土气息、浪漫情调等内容。
即爵士音乐(Jazz)。爵士乐最早来自非洲音乐。非洲音乐随着黑人奴隶一道传入北美,成为北美黑人奴隶的一种主要音乐形式。非洲音乐受到欧洲音乐的影响,产生了许多音乐形式,如布鲁斯和拉格泰姆等音乐形式。19世纪末20世纪初,在美国的新奥尔良一带,黑人小型铜管乐队演奏布鲁斯和拉格泰姆等乐曲为舞蹈伴奏时,产生了最初的爵士乐,当时人们称它为“新奥尔良爵士”。起初,爵士乐师都不识谱,他们凭着良好的音乐素质、听觉和记忆来熟悉基本曲调及其和声结构,以此为主题作即兴变奏。这种节奏一个接一个,变化无穷,可以充分发挥爵士音乐家的聪明才智和创造力。即使后来爵士乐必须按谱演奏时,乐谱也只是记录乐曲的基本轮廓。1917年前后,白人也开始演奏爵士乐。此后,爵士乐在芝加哥、纽约一带得到进一步的发展,出现了一批著名的爵士音乐家如L?阿姆斯特朗,他被誉为“美国爵士乐的化身”。在此期间,爵士乐风行美国,并流传到世界许多国家。爵士乐作为20世纪最流行的一种音乐形式,不仅影响了其他流行音乐形式,也影响了严肃音乐的创作。
20世纪50年代后半期开始在美国兴起的一种音乐形式。20世纪以后,在黑人音乐布鲁斯的基础上,吸取爵士乐的舞蹈节奏等因素,人们发展了一种新的布鲁斯音乐——节奏布鲁斯。50年代,人们又在节奏布鲁斯的基础上发展了摇滚乐。摇滚乐强调持续不断的两拍子的节奏型,充满青春活力,深受青少年的欢迎,很快流行开来。
电影的发明
1881年,英国摄影师麦布里奇发明了电影摄影机。这种摄影机的工作原理是:把分解照片一张张地洗印在玻璃上,以同等间隔顺序贴在玻璃圆板的周围。又在同样大小的金属板上,对着照片的位置开个窗口。1885年,美国人发明赛璐珞胶卷。接着,爱迪生把这种胶卷应用于电影,他制造了一种摄影机,这种摄影机的原理和现在的一样,能用胶卷连续一分多钟拍摄分解运动的照片。1893年,爱迪生发明了放映机。其工作原理是:运动的胶片从带有凸透镜的窗口通过,一格画面来到窗口正面时,正好电灯闪亮又立即熄灭,下一格画面来到窗口时,电灯又闪亮和熄灭,如此不断反复,胶片上的画面放映出来,好像物体在连续不断地运动。在芝加哥召开的国际博览会上,爱迪生向人们展示了他所发明的放映机,受到人们的热烈欢迎。但是,当时它只能供一个人看。后来,美国人詹金斯在胶片的两侧穿一连串的小孔,卷绕装置的爪插入孔中拉引,当一格格的画面来到透镜正面时,使之瞬间停留,这时快门打开并立即关闭,这样,放映的图像就更清晰。胶片的卷绕装置和快门同时由马达驱动,每秒可输送胶片6格、18格。这样,电影的影片、摄影机和放映机已经齐备,现代的电影设备终于完成。1895年,法国里昂的两位摄影师卢米埃尔兄弟设计了一种手提式摄影机和一种把动画图像投射到宽大银幕上去的机器。同年12月,他们在巴黎卡普西尼大街租了一间地下室,摆了几十把椅子,为交费入场的观众首次放映了他们摄制的电影。电影史专家们就把日定为电影诞生日。
格里菲斯(),美国著名导演、著名电影理论家。处女作为1908年拍摄的《陶丽历险记》。之后连续拍摄了《命运线》《最后一点水》《良心的报复》《世界的心》《痴情的苏西》《赖婚》《恐怖之夜》《林肯传》等。其中他执导的《一个国家的诞生》《党同伐异》被认为是电影史上的经典之作。1925年,他获得奥斯卡金像奖特别奖。1908年,他进入爱迪生公司当演员,随后转到了白渥格拉夫电影公司,后来当上了导演,很快地成为该公司最主要的导演,负责编导大部分的影片,到了1913年,他共导演了四百多部影片(每部十几分钟),实际上用遍了无声电影的所有的技巧。格里菲斯最重要的一个发现,是电影语言的基本单位不是场面,而是镜头(一个连续拍摄的画面)。格里菲斯意识到,电影与戏剧不同,可以有效地控制观众的视野,更可以不受限制地频繁更换场景,因此电影可以也应该抛弃强求时间、地点和行动之统一的戏剧三一律,根据叙述和表现的需要,通过精心的构图和有机的剪接,自由地支配空间和时间。格里菲斯发现,通过改变拍摄的距离、角度、镜头的长短和组接的节奏,不仅可以有效地叙事,而且可以有效地抒情,从而操纵观众的反应。比如远景、全景镜头可以使观众置身戏外,近景、特写镜头则会迫使观众投入戏中;缓慢的长镜头会带来宁静,快速的短镜头则能制造紧张。格里菲斯还确立了电影表演的规则。由于电影用大屏幕放映,后排的观众和前排一样可以看清演员的一举一动、一颦一笑,更由于电影可以通过近景、特写镜头突出演员的表情,电影的表演就没有必要像戏剧表演那样夸张、造作,因此格里菲斯认为电影表演应该含蓄、自然,不能让观众觉得是在看戏,而要让观众误以为银幕上的角色就是生活中真实可信的人物。他还认为,电影不应该只是用于娱乐,还可以有严肃的主题,可以用于表达影片作者(导演)的价值观、理想追求和对现实进行批判。这样,他就从各个方面为电影艺术建立了一个完整的体系。
卓别林日出生于英国伦敦,5岁时,曾代替母亲登台演唱,得到观众的喝彩。8岁时参加了兰开夏儿童团即一个儿童戏班子,作过巡回演出。11岁开始在成人剧团中演各种配角。1913年,卓别林第二次赴美。这时,电影已成为美国大众化的娱乐,电影制片厂迅速发展。这一年,卓别林被美国启东滑稽电影制片公司看中,受聘为电影演员。日卓别林初登影坛,担任了影片《谋生》的主角。这一年,一个穿着肥大短靴,松泡泡的裤子,紧绷绷的上衣,戴着圆顶小礼帽,留着一小撮胡子和用一根弯手杖的丑角,迈着鸭子步出现在美国电影《威尼斯儿童汽车比赛》中。从此这个名叫夏尔洛的银幕形象,风行世界七十余年。卓别林最著名的影片,多是二十世纪二十年代到三十年代间拍的。那是无声片时代,影片不是靠语言,而是靠情节、动作。作的动作简练、幽默、深刻,所以全世界不论男女老幼,懂不懂英语,都能被他的表演所打动。卓别林为了取得电影创作的自主权,1919年4月与一些名演员、名导演组成联美公司,拍摄了《巴黎一妇人》《淘金记》《马戏团》《城市之光》《摩登时代》《大独裁者》《舞台生涯》等卓越的影片。美国司法部长乘卓别林出国之际,公然下令移民归化局,不准卓别林重返美国。卓别林从此移居瑞士洛桑继续从事电影创作和写作。出版过《我的自传》《我的从影生活》等书。日,卓别林在瑞士洛桑逝世,享年88岁。
电视的产生与发展
20世纪20年代,“第二次浪潮”的世界新技术挑战推动了量子力学和微电子学理论的发展,出现了靠无线传真将声音、形体诸因素合成的活动图像输送到千家万户的艺术——电视。
世界上第一个发明电视的人,很多人认为是英国的约翰·贝尔德。1888年,他出生于英格兰,从小就有发明家的丰富想象力,青年时代当过助理工程师。当时,意大利人已发明了无线电,但科学家们正在思考一个问题,既然无线电能远距离发射和接收,那么发射图像也应该是可能的,这个想法给贝尔德很大的启示。于是他根据光电转换原理,把钻了许多洞的圆盘,安装在一根织针上进行图像扫描。他将光投射到转动的圆盘上,通过圆盘按固定的顺序照亮了图像的不同部位,并将它转换成电流,然后将这些强度不同的电流发射给一米以外的接收机,再变成图像。这就是人类最早发明的电视机——机械圆盘电视。1928年斯勘尼克塔狄的一家电台进行了第一次电视发射,1936年英国广播公司在伦敦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正规的电视播放机构——电视台,这段时间为电视的初创期。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电视进入了第一代——黑白电视时代。这时期的电视不仅改进了初创时期存在的录像、录音、接收等技术,而且开始重视电视内容的艺术性。1954年,美国正式开播彩色电视节目——这标志着电视正式走进彩色世界。1962年,美国建立了第一个太空电视转播站,使英、美、法能进行跨洋性试验转播——这是世界上第一次电视卫星转播。20世纪70年代,电视进入了第三代——电视多路广播。它使电视节目化,大大提高了电视频道利用率和电视播映质量。这一时期,世界各国涌现出一大批优秀电视艺术家及优秀剧目,还出现了电视连续剧;另外,对观众心理的研究及对电视文学的创作改编都得到足够的重视。
2.参考书目
《探索与狂热:现代西方音乐艺术》,庄日翟著,东方出版中心2000年版
《20世纪的激情:摇滚乐》,程工编著,世界图书出版公司2000年版
《欧洲音乐史》,张洪岛,人民音乐出版社1983年版
《西方音乐欣赏》,(美)约瑟夫·马克利斯著,人民音乐出版社2001年版
《西洋百首名曲详解》,人民音乐出版社编辑部编,人民音乐出版社1997年版
《世界电影艺术发展史教程》,王宜文著,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
《世界艺术史·电影卷》,纪念仪著,东方出版社2003年版
《流转的星河·欧美电影发展史》,韩莓著,湖南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
《外国电影史》,郑亚玲、胡滨著,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1995年版
《20世纪世界文化》,张象、黄若迟主编,四川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
高考学习网-中国最大高考学习网站 | 我们负责传递知识!
本网部分资源来源于会员上传,除本网组织的资源外,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版权,请联系并提供证据(),三个工作日内删除。
其他相关资源
友情链接:
Copyright &2006 - 2016 高考学习网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命运交响曲的创作背景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