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叶煮鸡蛋炖鸡蛋放了枣吃了有什么好处

艾草的功效与4大妙用
本文导读:艾草是中医常用到的中草药,它抗菌、祛痰、理气血的功效,也有很多妙用,下面我们来看看艾草的功效与4大妙用。
月经过多介绍
月经过多(menorrhagia)的定义是连续数个月经周期中月经期出血量多,但月经间隔时间及…
  艾草的与作用
  功效:
  苦燥辛散,能理气血、温经脉、逐寒湿、止冷痛,为要药。用治脘腹冷痛,经寒不调,宫冷不孕等证,如艾附暖宫丸。炒炭止血,可用治虚寒性,崩漏带下,妊娠胎漏,如胶艾汤。本品捣绒,制成艾条、艾柱,外灸能散寒止痛,温煦气血。煎汤外洗可治湿疮疥癣,祛湿止痒。
  艾叶瘟疫已有几千年的历史,中草药可以就地取材,且现代医学的药理研究表明艾叶是一种广谱抗菌抗病毒的药物,它对好多病毒和细菌都有抑制和杀伤作用,对呼吸系统有一定的防治作用。艾叶烟薰防疫法是一种简便易行的防疫法。
  作用:
  艾叶具有抗菌及抗病毒作用;平喘、镇咳及祛痰作用;止血及抗凝血作用;镇静及抗作用;护肝利胆作用等。艾草可作&艾叶茶&、&艾叶汤&、&艾叶粥&等食谱,以增强人体对疾病的抵抗能力。
  药用特性:艾草与中国人的生活有着密切的关系,每至之际,人们总是将艾置于家中以&避邪&,秆枯后的株体泡水熏蒸以达消毒止痒,产妇多用艾水洗澡或熏蒸。传统药性理论认为艾叶有理气血,逐寒湿、温经、止血、安胎等作用。现代实验研究证明,艾叶具有抗菌及抗病毒作用;平喘、镇咳及祛痰作用;止血及抗凝血作用;镇静及抗过敏作用;护肝利胆作用等。艾草可作&艾叶茶&、&艾叶汤&、&艾叶粥&等食谱,以增强人体对疾病的抵抗能力。
  艾草的妙用
  艾灸,中医认为,它有温阳补气、舒经通络、化淤散结、补中益气的作用,夏季是四季中阳气最旺的时节,这时温补阳气,有天地助力,最为有效。艾灸疗法是点燃艾草制成的艾条,在身体需要施治的穴位上熏炙,使艾叶的药气和火力温度透达肌骨经脉,从而达到疾病的目的。但在做艾灸时要注意以下禁忌:温灸后半小时内不要用冷水洗手或洗澡,也不可喝冷水或冰水,而应喝较平常多量的温开水,以帮助身体排出毒素;饭后一小时内不宜艾灸;、高热病人、大饥大饱、过度疲劳、身体红肿的人都不适宜用艾灸。
  艾叶有消毒、辟秽、杀虫等保健作用,所以用艾叶洗澡对身体有一定好处。艾叶水的制作没有特殊要求,如果洗澡用,先把艾叶冲洗一遍,洗掉浮尘,然后放在锅里煮,开锅后5到10分钟,将艾叶捞起,把水倒入浴盆即可。艾叶中含有的挥发油具有明显的镇咳、祛痰及抗过敏作用。所以用艾叶煎液熏洗双脚有止咳作用。一般来说,艾叶外用无不良反应,中毒的可能性较小,但也不应太浓,一般艾叶取20至30克为宜,但不宜久用,咳止即停。
  蚊虫肆虐的季节,靠杀虫剂和电蚊香驱蚊难免有健康隐患,可用艾叶,将适量艾叶浸泡于山茶油中,置于玻璃瓶里一个月,待艾叶的成分都析出到油中后,就会散发浓郁的艾香,再将这浸泡油过滤后加入薰衣草、薄荷、柠檬草等精油,装入滚珠瓶,就是随身携带的最环保的防蚊利器了。
  中国古人就有食艾叶的习惯,中医认为,艾叶是味很有疗效的中药,可谓功能多多。艾叶性温,归肝、脾、肾经,有温经止血、散寒止痛的功效。有虚寒性月经不调、经血过多、腹部疼痛等困扰的女性可以适当食用艾叶。艾叶含有桉油精、侧柏酮等成分,有止咳、平喘、抗菌抗过敏等作用。艾叶天然带有清新之气,适合与各种食材混搭。比如用艾叶炒豆腐、包饺子或裹上面粉蒸,都可是最大限度突出艾叶淡淡清香味的食谱。艾叶与肉类放在一起炖汤,补气摄血,健脾宁心。艾叶隐做成的食物大部分人群都适合食用,但阴虚血热者应慎服。
(责任编辑:林小萍)
中医热门文章
您还可能喜欢
医院排行榜
一周热文排行艾叶的神奇功效
艾叶的神奇功效
艾叶的神奇功效
端午就要到了,我们这儿都要在家门口插上艾叶。
把这几篇取自网络的有关艾叶保健方面的文章贴上来,供朋友们参考,祝朋友们健康!快乐!
艾叶灰的神奇功效
一天上我的网站,看到一篇题为《艾灰的妙用》的文章,是网友转载过来的。内容如下:我几乎每天都艾灸,不管是直接灸还是用艾灸盒、艾灸罐,都会留下一堆艾灰,我都是用一个铁的茶叶盒盛着它,从来不当垃圾倒掉,用过的艾灰可是有不少好用途呢。这可是我多年积累的心得:
1、宝宝经常会有红屁股,做妈妈的当然心疼,用了不少膏啊霜啊油啊,效果也是反反复复,尤其害怕会有依赖性。在妈妈的提醒下,我用艾灰加香油调匀,来涂儿子的红屁股,然后照例穿上纸尿裤,等到下次换的时候发现,哈哈小PP一点也不红了耶,有宝宝的妈妈可以试一下哦。其实大人的湿疮之类的也可以这样用。
2、患脚气时可在患处涂抹艾灰,会即刻止痒。一般的脚气,每天多次,坚持几天就会痊愈,这个方法很灵验!如果您的脚气特别严重的话,结合艾灸,会有更好的效果。
3、长了痘痘,发红发肿,这时您抹上点艾灰,会很快干瘪,慢慢就掉了,不会留痘印哦。
4、用艾灰和蛋清,或者艾灰加牛奶和蜂蜜做出的面膜,稠稠的涂在脸上,二十分钟后洗去,您会发现,不仅皮肤变白了,还特别细腻透亮。
5、在洗面奶里加点艾灰,用来洗脸,洗后有特别干净、清爽的感觉。
6、艾灰是天然的除味剂,用小布袋子装起来,放在厕所、厨房或者是冰箱里,能起到除异味的效果,可以跟竹炭相媲美。
7、有的人脚爱出汗,在脱下来的鞋里,放上艾灰包,吸湿效果一流哦。
8、艾灰是绝好的草木灰肥料,把艾灰拌在土里,花花草草都喜欢,起码我用艾灰养的花,都长的欣欣向荣。
看完这篇文章,想起妈妈以前对我说过的话,说她小时候磕碰受伤后,老人会抓起香灰或锅底灰抹在伤口上,很快就能止血、止痛,伤口愈合得也很快,很少留下疤痕。也就是说香灰、锅底灰、艾叶灰都可以用来对伤口进行处理。
香灰:是用木屑加香料制成,古代的香料应该是纯天然的,对身体没有坏处,而现在的香料含有化学成分,我想现在再用香灰治病已经不可取了。
锅底灰:是农村家里用柴草做饭的时候,锅下面的那一层黑色的东西就是锅底灰,现在是寻找不到了,也就导致了几千年来,民间用来处理伤口最简单、有效的方法失传。
艾叶灰:对于我们常常做艾熏的人来讲,那可是太方便了,只是以前忽略了它的功效,将其倒掉了。我自己艾熏时用的艾条,是在厂家定制的纯艾条,艾条的质量有保障,艾叶灰自然就可以放心地使用了。
知道了艾叶灰的作用,每次艾熏时都将艾叶灰轻轻地弹在盘子里,然后放到瓶子里备用。
一天看到一位朋友颈子上长了一块湿疹,而且表面还在渗液,就用艾叶灰洒在了上面。朋友立即大喊痛,但想想艾叶灰没有坏处,也就忍着了,而且还带了一些艾叶灰回去,每天都在湿疹处洒几次,发现收干的效果非常明显,很快湿疹处就不再往外渗液了。湿疹处的表面干爽了,艾叶灰洒上去就掉,朋友就用温水将艾叶灰调成糊状,继续敷在湿疹处,几天后湿疹真的几乎痊愈了。
一位朋友脚气很严重,都流水了,就用艾叶灰洒在上面,还真管用,很快就收干了,而且也有止痒的作用。也许再配合艾熏,很可能真能缓解或治愈脚气。&&
我自己有一次腿碰破了一点皮,留了一点血,我就将艾叶灰调成稀糊状敷在上面,当时还真痛,可一会疼痛就消失了。等艾叶灰干了以后,我发现艾叶灰与伤口贴得非常紧,碰都碰不掉。而且最奇怪的是,洗澡的时候专门去洗,粘在伤口上的艾叶灰是不会掉的,一定要等几天后皮肤长好后才会自动脱落。这还真省事,伤口不需要包着、护着了,就随它慢慢长吧。伤口恢复得很好,没有疤痕,连印迹都很浅,几乎看不出来。
一个朋友的手受伤了,出血很多,及时抹上了艾叶灰,当时非常的痛,但很快就止住了血,慢慢就不痛了。而且,之后伤口就不用管它了,局部也没有任何的红肿、疼痛等不适。直到一周后艾叶灰脱离,发现伤口处有一条伤痕,但长得平平的、很光滑,再经常用艾条艾熏局部,促进局部的血液循环,一个月后这条伤痕就很难看的出来了。
一次朋友的手上干裂开口,一碰就很痛,用艾叶灰加麻油调成稀糊状敷在伤口上,伤口处一直感觉微辣,连敷两天,观察对裂开的口子并没有任何的效果,就不再继续敷了。停止敷艾叶灰后,裂口处的皮肤还是碰不得,一碰就痛,可到第三天,疼痛减轻了,裂开的口子开始自动愈合了,第五天,裂开的口子愈合好了,看来艾叶灰对此还是有一定效果的,毕竟这位朋友以前手干开裂后,要想自动愈合是很难的。
我也试过用艾叶灰加鸡蛋清调成稀湖状敷在脸上,也许是艾叶灰的属性偏温,所以将此敷在脸上时,皮肤感到微辣、温热,我还是坚持敷了半个小时,结果皮肤受伤。看来艾叶灰对皮肤的刺激较强,不适合用来护肤,如果要用,也只能敷几分钟,不要超过十分钟。
自古传下来的一些治病方法还真是管用,只是现在的人迷信西医,总觉得有病就要上医院找医生,总觉得伤口一定要无菌处理,生怕不干净的东西造成伤口感染,而将祖先流传下来的非常简便有效的治疗方法,慢慢地都给失传了。
我经过反复试验后发现,艾叶灰有如下几个功能:
1、有消炎、杀菌的作用:当有伤口时,艾叶灰洒上去的一瞬间是非常痛的,犹如酒精洒到上面一样,看样子艾叶灰本身就有消炎、杀菌的作用。使用后,局部的红肿、疼痛都会渐渐消失,说明艾叶灰有持续的消炎、杀菌作用。
2、能帮助伤口止血:当伤口出血时,将艾叶灰不断地洒在伤口上,很快就能止血(大的伤口我还没有试验过)。
3、能保持伤口的干燥:当伤口有出血或渗液时,洒上艾叶灰,创面很快会干燥。如有的地方渗液严重,可以反复洒艾叶灰,一样能保持住创面的干燥。而保证创面的干燥,是避免感染最重要的一条,也是快速长好伤口必不可少的条件,艾叶灰这一优势,是很多药物所不能替代的。
4、能很好地保护伤口:当艾叶灰洒在伤口上,吸收了血液或渗出的液体后,艾叶灰就会紧紧地粘在伤口上,能很好地保护住伤口。虽摸上去发硬,但实际感觉到局部伤口还是透气的,并没有紧绷的感觉。而且遇水不会脱离,不怕水的冲洗。相比之下,现代人发明的创可贴可就太逊色了。
5、不易留下疤痕:其实受伤后,皮肤上会不会留下疤痕,既与伤口是否感染有关,也与伤口处的血液供应是否充足有关。艾叶灰的使用,伤口感染的几率大大降低,没感染就不会长出丑陋的疤痕。而伤口的印迹要完全消失,取决于伤口的深浅。太深的伤口一定会留下印迹但不是疤痕,而印迹的深浅与局部血液供应是否充足有关。只要保证身体内的气血充足,再经常对局部进行热敷或用艾条艾熏,促进局部的血液供应,相信受伤后留下的印迹一定会很浅。
我现在遇到碰伤、磕伤、刀伤、烫伤、烧伤等,只要皮肤没有破的就用生土豆片反复贴,能快速止痛、消炎、消肿;遇到烫伤、烧伤皮肤已经破了,先用生土豆片反复贴换,等看到受伤处的皮肤表面不再红肿的时候,就不再用生土豆片贴,而改用艾条熏患处,每天2-3次,一次20-30分钟,能很好的改善局部的血液供应,促进伤口的愈合,而且不易留下疤痕;遇到碰伤、磕伤、刀伤的破皮伤口就用艾叶灰洒或将艾叶灰加水调成稀糊状敷在创面,效果都挺好的。根本用不着医院那一套伤口处理的措施,而且相比之下,比医院治疗的效果好很多,而且省钱、省事,少受罪。
我的这些治病土办法,虽方便、安全、便宜,但难登大雅之堂,自然总是会受到正规的专家、教授们的批驳与嘲笑。不论外界怎样评论我,我只知道,我一直在寻找各种对身体既有效又安全的治病方法,不但让我自己减轻了病痛、远离了病痛,更重要的是我通过自身身体实践出来的方法,能造福更多需要这些知识与方法的人。
马悦凌不会因为别人的否定而放弃对健康的追求,也不会放弃自己为自己定下的服务大众、造福大众的使命。
好在现在是一个开放的、信息透明的社会,马悦凌通过网络这个平台,一样可以将自己探索出来的与人类健康有关的新发现、新见解及时地传递出去,无偿地贡献给社会,帮助更多需要帮助的人们。
附上《中华本草》对锅底灰的一些记载。
锅底灰:中药学名叫百草霜,锅底灰的来源是稻草、麦秸、杂草、树枝等燃烧后附于锅底或烟囱内的黑色烟灰,刮去后用细筛筛去杂质置瓶中备用。
锅底灰的药性是:辛,温。入肝、肺、胃经。功效是:止血,消积,解毒散火。主治:吐血,衄血,便血,血崩,带下,泻痢,食积,黄疸,咽喉肿痛,口舌生疮等诸疮,外伤出血。
书中介绍,当鼻子出血时可以将锅底灰吹到鼻子里面;牙龈出血,可以用锅底灰直接抹上。书中还介绍了口服锅底灰治疗妇女血崩、血痢、咯血等一些疾病的方法,但我自己没有尝试过,在这里我就不介绍给大家了
艾草、艾叶药用食疗收录
  艾(《诗经》),又名:冰台(《尔稚》),艾蒿(《尔雅》郭璞注),医草(《别录》),灸草(《埤雅》),蕲艾(《蕲艾传》),黄草(《纲目》),家艾(《医林纂要》),甜艾(《本草求原》),草蓬、艾蓬、狼尾蒿子、香艾、野莲头、阿及艾。&
   艾草又名香艾、蕲艾、艾蒿,性味苦、辛、温,入脾、肝、肾经。能散寒除湿,温经止血。适用于虚寒性出血及腹痛,对于妇女虚寒月经不调、腹痛、崩漏有明显疗效,是一种妇科良药。
  艾作为药用,主要取其叶片。中医认为,艾叶性温,味苦、辛,功效为温经止血,散寒止痛,祛湿止痒,安胎。主治吐血、衄血、咯血、便血、崩漏、妊娠下血、胎动不安、月经不调、痛经、心腹冷痛、泄泻久痢、带下、湿疹、痛疡、疥癣。
  临床上,艾叶的用途可分为外用和内服两类。其中外用以火灸为著名,而内服用途甚广,其在妇科病中的应用最为引人注目,主要也是用在妇科病上。艾叶具有抗菌、增强网状上皮细胞的吞噬、平喘、抗过敏性休克、镇咳、祛痰、缩短凝血时间、利胆和兴奋子宫等作用。现将临床应用有效的验方介绍如下。&
  艾的药用价值
  1、治寻常疣、扁平疣:采新鲜艾叶,揉至出汁,在疣表面磨擦至皮肤微热或微红,但不要擦破皮肤,每日2次。
  2、治臁疮:取艾叶60克,桃仁18克,凤仙花15克,水煎外洗,每日1~2次。
  3、治阴囊湿疹:将鲜艾叶20克放在锅内,加水500毫升,煮沸,用脱脂棉或小块毛巾浸入热药液,敷于阴囊,或洗阴囊,或趁热熏洗阴囊,再以热毛巾敷于阴囊上。
  4、治风湿气两腿作痛:取艾叶60克,葱头1根捣烂。上用布共为1包,蘸热白酒擦患处,以痛止为度。
  5、治习惯性流产:取陈艾叶30克,鸡蛋2只,先将艾叶煎汤去渣,取汤煮鸡蛋,熟后连蛋带汤1次服食,每月连服7剂,轻者连服2~3个月,重者连服3~5月。
  6、治寒型痛经:取当归30克,艾叶15克,红糖60克,水煎熬取3碗,分3次温服。
  7、治寒性泄泻:取艾叶6克,生姜2片,水煎去渣代茶饮。
  8、治支气管炎:取艾叶18克,蒲公英、鲜鱼腥草各30克,共炒干研末,炼蜜为丸黄豆大,日服2次,每次9克。
  9、治慢性化脓性中耳炎:取蕲艾叶适量,研成粉末,取少量吹入或蘸擦患耳,每日2~3次。
  10、治肠炎、急性尿道炎、膀胱炎:取艾叶、辣蓼各20克,车前草30克,水煎服,每日1剂,分早晚服。&
  艾叶的药用膳食
  1、母鸡艾叶汤
  做法:老母鸡1只,艾叶15克。将老母鸡洗净,切块,同艾叶起煮汤,分2~3次食用。月经期连服2~3剂。
  作用:补气摄血,健脾宁心;适用于体虚不能摄血而致月经过多,心悸怔仲,失眠多梦,少腹冷痛等。&
  2、艾叶甜汤
  做法:艾叶15克,白糖20克,共煮汤饮用。
  作用:经来烦燥,尿赤灼痛,口干口苦,喜冷水,便秘难下,舌红苔黄,脉数无力。宜清热利湿,活血化瘀。
  3、艾叶饼子
  做法:将五月艾叶打成浆,再用糯米粉做成一个个艾叶饼,口感上有很香浓的艾叶香,并有少许的艾叶苦味,吃后齿颊留香。
  作用:有美容功能,是客家妇女坐月子必吃的点心,还可治感冒。
  4、艾叶阿胶粥
  做法:阿胶20克,干艾叶10克,红糖1大匙。干艾叶先以3碗清水煎煮20分钟,倒出药汁。将阿胶捣碎,加入药汁中煮至完全溶解(边煮边搅),加红糖拌匀。月经期间经量过多时服用。每日2次。
  作用:艾叶温经止血,散寒止痛,适用于痛经、小腹冷痛的调理。汉方把艾叶当作止血剂,其能缩短出血、凝血的时间,喝艾叶汁可改善月经量过多或经期过长。阿胶所含的胶蛋白,能帮助血液凝固,故有止血作用;同时又可以加速细胞和血红蛋白的增长,也有养血的功效。阿胶滋阴补虚、益肺,常用于功能失调型的子宫出血、血虚等症状。适用血虚体质者。注意,吃太多有的人会腹泻、胀气。
  5、艾叶煎鸡蛋
  做法:艾叶洗净后剁碎,加入鸡蛋搅匀,加入盐、胡椒粉,锅热加油,煎熟即可。
  作用:令人开胃。
  6、艾叶肉圆
  做法:把肉和艾叶分别剁碎后加入适量盐、姜、味精、花生油、生粉、鸡蛋拌匀,然后用常法加工成肉圆或肉饼。或煮、或煎、或蒸均可。
  作用:暖胃。
  7、艾叶水糕
  做法:取艾叶、粘米、糯米、沙糖各适量。先将艾叶阴干,然后与粘米或糯米一起浸泡2小时,用打浆机磨成米浆;沙糖煮溶与米浆煮成糊状,入铜盆蒸60分钟,冷却后切件。
  8、艾叶蒜汤
  做法:大蒜50克,生荷叶20克,生艾叶20克,生侧柏叶20克鲜生地20克,将各种材料混合一起捣成泥,以水煎服,可平逆气、止血。&
  9、艾叶红糖水
  做法:生姜5片,大枣5枚,艾叶15克,红糖适量,水煎服。
  作用:用于痛经。
  10、姜艾鸡蛋
  做法:生姜15克,艾叶10克,鸡蛋2个,加水适量煮熟后,蛋去壳放入再煮,饮汁吃蛋。
  作用:用于月经过多。
  11、面粉蒸艾叶
  做法:将新鲜艾叶去掉硬梗、枯叶,用清水将泥沙淘净,然后按1千克艾叶拌250克面粉的比例,掺匀拌散,使艾叶全部沾有面粉。然后铺入笼屉蒸约30~40分钟后出锅。蒸熟的艾叶呈灰白色,无浓烈的芳香药味。再盛在碗里,调入以香油、辣面、葱、蒜泥等调制的味料即成。
  作用:开胃暖胃。
  12、艾叶饺子
  做法:1、艾叶300克,切碎;葱、豆芽、豆腐适量切碎。2、将以上材料拌匀,用盐、味精调味成馅。3、用面皮包馅成饺子形状,入锅中蒸熟或水煮均可。
  作用:增进食欲。
  13、艾叶菜团
  做法:将艾叶切碎,放适量面粉,用水、盐揉成面团,做成大小适中的艾叶菜团,入锅中蒸熟即可。
  作用:能“通气血,还寒湿,止血,安胎”。尤其是端午节前后的艾叶,清嫩味鲜,具有开胃健脾,增进食欲的功效。&
  14、艾叶红糖荷包蛋
  主材料:艾叶,红糖及鸡蛋
  做法:艾叶10-15克放入冷水中大火烧开小火再煮15-20分钟,然后沥出艾叶,打入1-2个鸡蛋,蛋熟后放入红糖,吃蛋喝汤!(包括月经期,排卵期)
  针对宫寒不调或宫冷不孕症,艾叶有暖宫止血安胎的作用,帮助养出优质卵子!
  艾叶能祛寒、除湿、通经络,因现代人普遍寒湿重,所以艾叶就成了我治病不可缺少的帮手.
正确使用艾叶,能有效地缓解和治愈我们身体的病症,而过量的使用艾叶,却会使身体出现亏虚,会出现头痛、头晕、耳鸣,还会出现眼睛干涩、人乏力,以及情绪低落,重者会出现咳喘。所以,任何东西都是好的,只要使用的恰到好处,才能促进我们身体的健康。
  艾叶平时可用来煎蛋或煮蛋吃,对于久年头痛、神经痛、腰酸背痛、崩漏下血诸症,具有极佳食疗效果,且同时为温补药膳食品,可醒胃,为虚冷者的长效性"威而刚"。
  所以上秘方,仅对因虚冷导致的不孕有效。
  艾的炮制和功效
  【炮制】艾叶:拣去杂质,去梗,筛去灰屑。
  艾绒:取晒干净艾叶碾碎成绒,拣去硬茎及叶柄,筛去灰屑。
  艾炭:取净艾叶置锅内用武火炒至七成变黑色,用醋喷洒,拌匀后过铁丝筛,未透者重炒,取出,晾凉,防止复燃,三日后贮存。
  (每艾叶100斤,用醋15斤)
①《本草衍义》:干捣筛去青滓,取白,入石硫黄,为硫黄艾,灸家用。
  得米粉少许,可捣为末,入服食药。
  ②《纲目》:凡用艾叶,须用陈久者,治令细软,谓之熟艾,若生艾灸火,则伤人肌脉。
  拣取净叶,扬去尘屑,入石臼内木杵捣熟,罗去渣滓,取白者再捣,至柔烂如绵为度,用时焙燥,则灸火得力。
  入妇人丸散,须以熟艾,用醋煮干捣成饼子,烘干再捣为末用,或以糯糊和作饼,及酒炒者皆不佳。
  洪氏《容斋随笔》云,艾难著力,若入白茯苓三、五片同碾,即时可作细末,亦一异也。
  【性味】苦辛,温。
  ①《别录》:味苦,微温,无毒。
  ②《唐本草》:生寒,熟热。
  ③《纲目》:苦而辛,生温,熟热。
  【归经】入脾、肝、肾经。
  ①《纲目》:入足太阴、蹶阴、少阴经。
  ②《本草新编》:入脾、肾、肺三经。
  ③《本草再新》:入心、肾二经。
  【功用主治-艾叶的功效】理气血,逐寒湿;温经,止血,安胎。
  治心腹冷痛,泄泻转筋,久痢,吐衄,下血,月经不调,崩漏,带下,胎动不安,痈疡,疥癣。
  ①《别录》:主灸百病。
  可作煎,止下痢,吐血,下部匿疮,妇人漏血。
  利阴气,生肌肉,辟风寒,使人有子。
  ②陶弘景:捣叶以灸百病,亦止伤血。
  汁又杀蛔虫。
  苦酒煎叶疗癣。
  ③《药性论》:止崩血,安胎止腹痛。
  止赤白痢及五藏痔泻血。
  长服止冷痢。
  又心腹恶气,取叶捣汁饮。
  ④《唐本草》:主下血,衄血,脓血痢,水煮及丸散任用。
  ⑤《食疗本草》:金疮,崩中,霍乱,止胎漏。
  ⑥《日华子本草》:止霍乱转筋,治心痛,鼻洪,并带下。
  ⑦《珍珠囊》:温胃。
  ⑧《履巉岩本草》:治咽喉闭痛热壅,饮食有妨者,捣汁灌漱。
  ⑨《王好古》:治带脉为病,腹胀满,腰溶溶如坐水中。
  ⑩《纲目》:温中,逐冷,除湿。
  ⑾《本草正》:辟风寒涅,瘴疟。
  ⑿《本草再新》:调经开郁,理气行血。
  治产后惊风,小儿脐疮。
  【用法与用量】内服:煎汤,1~3钱;入丸、散或捣汁。
  外用:捣绒作炷或制成艾条熏灸,捣敷、煎水熏洗或炒热温熨。
  【宜忌】阴虚血热者慎用。&
艾叶多功效
概述:本品为菊科植物艾Artemisia argyi Levl.
Et Vant. 的干燥叶。夏季花未开时采摘,除去杂质,晒干。
别名:蕲艾。
药性类别:收敛止血药
性味与归经:辛、苦,温;有小毒。归肝、脾、肾经。
功能与主治:散寒止痛,温经止血。用于少腹冷痛,经寒不调,宫冷不孕,吐血,衄血,崩漏经多,妊娠下血;外治皮肤瘙痒。醋艾炭温经止血。用于虚寒性出血。
用法与用量:3~9g。外用适量,供灸治或熏洗用。
贮藏:置阴凉干燥处。
临床应用:
1.四生丸(《阳氏家藏方》)治血热妄行。吐血、衄血,血色鲜红,口干咽燥,舌红或绛,脉弦数。生荷叶9g,生艾叶9g,生柏叶12g,生地黄15g,研末成丸,水煎服。方中艾叶凉血止血,散瘀滞,为臣药。
2.艾叶单味煎汤外洗,治皮肤湿疮疥癣。
3.艾叶鲜品搓绒,塞鼻内,治鼻衄。
《诗经·王风·采葛》中有:彼采葛兮,一日不见,如三月兮!彼采萧兮,一日不见,如三秋兮!彼采艾兮,一日不见,如三岁兮!其中的艾就是我们现在所说的艾蒿。中药用的是艾蒿的叶子,也就是艾叶。可见其药用历史之久。在民间每到端午时节便有采艾蒿的习俗,南北朝时期的《荆楚岁时记》中记载:“五月五日,四民并蹋(音同踏)百草,又有斗百草之戏。采艾以为人,悬门户上,以禳(音同瓤)毒气。”时隔千年后的今天还保留着这样的传统。在《本草纲目》作者李时珍的故乡湖北蕲春将艾叶列为“蕲春四宝”之一。李时珍的父亲还曾经写过一部《蕲艾传》,是我国第一部论述艾叶的专著。
艾在我国东北、华北、华东、西南等地均有分布,在郊外很容易见到,是一种多年生草本植物,高为45~120厘米,茎直立圆形有棱,上有灰白色软毛,叶片椭圆形,叶裂呈羽状,上表面深绿色有稀疏白色软毛,下表面灰绿色有灰白色绒毛,叶经揉搓有清香气。采叶干燥后即为生艾叶,加醋炒成炭即为艾叶炭,生艾叶碾压成绒后再包卷成条即为艾条。艾叶可内服可外用,是一种常用中药。
本草中记载艾叶性温,味苦辛,具有理气血、逐寒湿、温经、安胎、止血的功效。艾叶的组方配伍灵活,使用简便。比如用生艾叶和干姜煮水可以治疗脾胃的冷痛;艾叶炭末敷患处可以止血,吹鼻可止鼻血等等。
艾叶对于皮肤病的治疗效果也是显著的。鲜品直接擦涂或煎煮熏洗就可以治疗皮炎、湿疹、疥癣、荨麻疹,用艾叶炭和煅白矾研粉外涂或者煎汤熏洗可以治疗各类外疮,皮肤瘙痒可用艾叶、花椒、地肤子、白鲜皮水煎熏洗,等量的艾叶炭、枯矾、黄柏研粉用香油调敷可治疗湿疹,鲜艾叶擦涂局部可治疗寻常疣。另外,艾叶的抗菌效果明显,有实验证明艾叶点燃后放在屋内,熏烟对多种病菌有抑制作用,既能用来熏皮肤上的疥癣,还是一种简便有效的室内消毒方法,但缺点是烟雾较大,气味较重。
艾叶在治疗风湿、类风湿性关节炎及寒湿性关节疼痛也起到重要的作用。腰腿疼痛即可用适量艾叶煎汤,先熏蒸后泡洗;肩膀痹痛可用艾叶和米醋拌炒后装入布袋中热敷;用艾叶、生姜、食盐加黄酒共同翻炒后装入纱布包外敷,可以缓解急性关节炎及类风湿所引起的疼痛。
除了以上内服外用的功效外,艾叶还有一项特殊的用法—艾灸。艾灸是用艾绒或艾粉做成锥形或饼状直接或通过姜片、蒜片等间接在人体表面以不同的手法进行熏灸的疗法。灸法的起源可以追溯到上古时期,据传说古人以龟甲占卜时,是将冰制成类似凸透镜的样子取火的,而引火用的就是艾叶,人们看到龟甲上的裂纹又联系到人体的血脉,进而完善成为一种疾病的防治方法。《庄子》中记载“越人熏之以艾”及描述孔子“无病而自灸”,都说明了艾灸的保健作用。艾灸通常所用的是将艾叶去除筋络(即叶脉),捣碾如棉状的艾绒再卷成艾条,也有一些方法是在艾绒里加入麝香、乳香、没药、木香等药粉做成药艾条。灸的方法除了前面提的几种外,还有隔盐灸、隔附子饼灸等。用灸手法大约有用艾条对施灸部位直接熏灸的温和灸,一起一落像鸟雀啄食的雀啄灸,在施灸处做回旋移动的回旋灸,将艾绒裹在针上的温针灸,还有把艾灸放在灸盒等灸器内的灸器灸等等。其作用机理主要是以艾及其他药物的药力加上灸火产生的热能对机体产生一定的刺激达到治疗的目的......
【草药名】: 艾叶
【内容介绍】:
艾叶 (《本草经集注》)
【来源】为菊科植物艾的干燥叶。
【植物形态】艾(《诗经》),又名:冰台(《尔稚》),艾蒿(《尔雅》郭璞注),医草(《别录》),灸草(《埤雅》),蕲艾(《蕲艾传》),黄草(《纲目》),家艾(《医林纂要》),甜艾(《本草求原》),草蓬、艾蓬、狼尾蒿子、香艾、野莲头、阿及艾。
多年生草本,高45~120厘米。
茎直立,圆形,质硬,基部木质化,被灰白色软毛,从中部以上分枝。
单叶,互生;茎下部的叶在开花时即枯萎;中部叶具短柄,叶片卵状椭圆形,羽状深裂,裂片椭圆状披针形,边缘具粗锯齿,上面暗绿色,稀被白色软毛,并密布腺点,下面灰绿色,密被灰白色绒毛;近茎顶端的叶无柄,叶片有时全缘完全不分裂,披针形或线状披针形。
花序总状,顶生,由多数头状花序集合而成;总苞苞片4~5层,外层较小,卵状披针形,中层及内层较大,广椭圆形,边缘膜质,密被绵毛;花托扁平,半球形,上生雌花及两性花10余朵;雌花不甚发育,长约1厘米,无明显的花冠;两性花与雌花等长,花冠筒状,红色,顶端5裂;雄蕊5枚,聚药,花丝短,着生于花冠基部;花柱细长,顶端2分叉,子房下位,1室。
瘦果长圆形。
花期7~10月。
生长于路旁、草地、荒野等处。
亦有栽培者。
分布黑龙江、吉林、辽宁、河北、山东、安徽、江苏、浙江、广东、广西、江西、湖南、湖北、四川、贵州、云南、陕西、甘肃等地。
本植物的果实(艾实)亦供药用,另详专条。
同属植物野艾,又名:火艾、五月艾。
高45~100厘米。
中部叶1~2回羽状分裂,裂片椭圆形、披针形至线形,全缘或有锯齿,叶上面无腺点,近秃净,下面被白色丝状毛;上部叶近乎无柄,裂片狭窄如线.花期9~10月。
全国大部分地区有分布。
其叶亦可作艾叶用。
【采集】春、夏二季,花未开、叶茂盛时采摘,晒干或阴干。
【药材】干燥的叶片,多皱缩破碎,有短柄.叶片略呈羽状分裂,裂片边缘有不规则的粗锯齿。
上面灰绿色,生有软毛,下面密生灰白色绒毛。
气清香,味微苦辛。
以下面灰白色、绒毛多、香气浓郁者为佳。
全国大部分地区多有生产。
【化学成分】含挥发油,油中主要为Ⅰ,8-桉叶精、α-侧柏酮(α-thujone)、α-水芹烯(α-phellandrene)、β-丁香烯(β-caryophyllene)、莰烯、樟脑、藏茴香酮、反式苇醇(transcarveol)、Ⅰ-α-松油醇(Ⅰ-α-terpineol)。
【炮制】艾叶:拣去杂质,去梗,筛去灰屑。
艾绒:取晒干净艾叶碾碎成绒,拣去硬茎及叶柄,筛去灰屑。
艾炭:取净艾叶置锅内用武火炒至七成变黑色,用醋喷洒,拌匀后过铁丝筛,未透者重炒,取出,晾凉,防止复燃,三日后贮存。
(每艾叶100斤,用醋15斤) ①《本草衍义》:干捣筛去青滓,取白,入石硫黄,为硫黄艾,灸家用。
得米粉少许,可捣为末,入服食药。
②《纲目》:凡用艾叶,须用陈久者,治令细软,谓之熟艾,若生艾灸火,则伤人肌脉。
拣取净叶,扬去尘屑,入石臼内木杵捣熟,罗去渣滓,取白者再捣,至柔烂如绵为度,用时焙燥,则灸火得力。
入妇人丸散,须以熟艾,用醋煮干捣成饼子,烘干再捣为末用,或以糯糊和作饼,及酒炒者皆不佳。
洪氏《容斋随笔》云,艾难著力,若入白茯苓三、五片同碾,即时可作细末,亦一异也。
【性味】苦辛,温。
①《别录》:味苦,微温,无毒。
②《唐本草》:生寒,熟热。
③《纲目》:苦而辛,生温,熟热。
【归经】入脾、肝、肾经。
①《纲目》:入足太阴、蹶阴、少阴经。
②《本草新编》:入脾、肾、肺三经。
③《本草再新》:入心、肾二经。
【功用主治】理气血,逐寒湿;温经,止血,安胎。
治心腹冷痛,泄泻转筋,久痢,吐衄,下血,月经不调,崩漏,带下,胎动不安,痈疡,疥癣。
①《别录》:主灸百病。
可作煎,止下痢,吐血,下部匿疮,妇人漏血。
利阴气,生肌肉,辟风寒,使人有子。
②陶弘景:捣叶以灸百病,亦止伤血。
汁又杀蛔虫。
苦酒煎叶疗癣。
③《药性论》:止崩血,安胎止腹痛。
止赤白痢及五藏痔泻血。
长服止冷痢。
又心腹恶气,取叶捣汁饮。
④《唐本草》:主下血,衄血,脓血痢,水煮及丸散任用。
⑤《食疗本草》:金疮,崩中,霍乱,止胎漏。
⑥《日华子本草》:止霍乱转筋,治心痛,鼻洪,并带下。
⑦《珍珠囊》:温胃。
⑧《履巉岩本草》:治咽喉闭痛热壅,饮食有妨者,捣汁灌漱。
⑨《王好古》:治带脉为病,腹胀满,腰溶溶如坐水中。
⑩《纲目》:温中,逐冷,除湿。
⑾《本草正》:辟风寒涅,瘴疟。
⑿《本草再新》:调经开郁,理气行血。
治产后惊风,小儿脐疮。
【用法与用量】内服:煎汤,1~3钱;入丸、散或捣汁。
外用:捣绒作炷或制成艾条熏灸,捣敷、煎水熏洗或炒热温熨。
【宜忌】阴虚血热者慎用。
①《纲目》:苦酒、香附为之使。
②《本草备要》:血热为病者禁用。
③《本经逢原》:阴虚火旺,血燥生热,及宿有失血病者为禁。
【选方】①治卒心痛:白艾成熟者三升,以水三升,煮取一升,去滓,顿服之。
若为客气所中者,当吐出虫物。
(《补缺肘后方》) ②治脾胃冷痛:白艾末煎汤服二钱。
(《卫生易简方》) ③治肠炎、急性尿道感染、膀胱炎:艾叶二钱,辣蓼二钱,车前一两六钱。
水煎服,每天一剂,早晚各服一次。
(江苏徐州《单方验方新医疗法选编》) ④治气痢腹痛,睡卧不安:艾叶(炒)、陈橘皮(汤浸去白,焙)等分。
上二味捣罗为末,酒煮烂饭和丸,如梧桐子大。
每服二十丸,空心。
(《圣济总录》香艾丸) ⑤治湿冷下痢脓血,腹痛,妇人下血:干艾叶四两(炒焦存性),川白姜一两(炮)。
上为末,醋煮面糊丸,如梧子大。
每服三十丸,温米饮下。
(《世医得效方》艾姜汤) ⑥治忽吐血一、二口,或心衄,或内崩:熟艾三鸡子许,水五升,煮二升服。
(《千金方》) ⑦治鼻血不止:艾灰吹之,亦可以艾叶煎服。
(《圣惠方》) ⑧治粪后下血:艾叶、生姜。
煎浓汁,服三合。
(《千金方》) ⑨治妇人崩中,连日不止:熟艾如鸡子大,阿胶(炒为末)半两,干姜一钱。
水五盏,先煮艾、姜至二盏半,入胶烊化,分三服,空腹服,一日尽。
(《养生必用方》) ⑩治功能性子宫出血,产后出血:艾叶炭一两,蒲黄、蒲公英各五钱。
每日一剂,煎服二次。
(内蒙古《中草药新医疗法资料选编》)
⑾治妇人白带淋沥:艾叶(杵如绵,扬去尘末并梗,酒煮一周时)六两,白肃、苍术各三两(俱米泔水浸,晒干炒),当归身(酒炒)二两,砂仁一两。
共为末,每早服三钱,白汤调下。
(《本草汇言》) ⑿治妊娠卒眙动不安,或但腰痛,或胎转抢心,或下血不止:艾叶一鸡子大,以酒四升,煮取二升,分为二服。
(《肘后方》) ⒀治产后腹痛欲死,因感寒起者:陈蕲艾二斤,焙干,捣铺脐上,以绢覆住,熨斗熨之,待口中艾气出,则痛自止。
(《杨诚经验方》) ⒁治盗汗不止:熟艾二钱,白茯神三钱,乌梅三个。
水一钟,煎八分,临卧温服。
(《纲目》) ⒂治痈疽不合,疮口冷滞:以北艾煎汤洗后,白胶熏之。
(《仁斋直指方》) ⒃治头风面疮,痒出黄水:艾二两,醋一升,砂锅煎取汁,每薄纸上贴之,一日二、三上。
(许国桢《御药院方》) ⒃治湿疹:艾叶炭、枯矾、黄柏等分。
共研细末,用香油调膏,外敷。
(内蒙古《中草药新医疗法资料选编》)
【临床应用】①治疗慢性肝炎取艾叶制成注射液,每毫升相当于生药0.5克,每日肌注4毫升,总疗程1~2个月。
治疗期间同时给予保肝药物。
治疗123例,其中迁延性肝炎39例,近期治愈28例,显效6例,好转5例;慢性肝炎46例,近期治愈21例,显效19例,好转6例;肝硬化15例,显效3例,好转4例,无效8例。
总有效率92%。
②治疗肺结核喘息症用10%艾叶液每次30毫升,日服3次,食前半小时服用。
临床观察37例,均同时内服异烟肼,3例并发肺原性心脏病的患者出现心力衰竭时,加用毒毛旋花子甙治疗,一般服艾叶液1~1.5月。
31例经过上述治疗,气短及咳嗽减轻,喘鸣消失,痰量显著减少,肺部干、湿性罗音减少或消失;其余6例疗效较差或无效。
经验证明,以对肺部无严重纤维增生或肺气种存在者效果较佳。
③治疗慢性气管炎取干艾1斤或鲜艾2斤,洗净、切碎,放入4000毫升水中浸泡4~6小时,煎煮过滤,约得滤液3000毫升,加适量调味剂及防腐剂。
日服3次,每次30~60毫升。
或制成注射剂,每日2次,每次肌注2~4毫升。
治疗154例,近期控制6例,显效21例,好转81例,无效46例。
或用蒸馏法提取艾叶油,制成胶丸或糖衣片服用,每日量0.1~0.3毫升,分3~4次口服,10天为一疗程。
治疗138例,一个疗程总有效率81.88%,近期控制加显效者占46.37%。
还有每日用艾叶2两(干品),红糖5钱,加水煎成100毫升,分3~4次服,1周为一疗程。
治疗484例,有效率76.1%。
④治疗急性菌痢用20%艾叶煎剂,日服4次,每次40毫升,观察21例,均获治愈,平均住院5.5天。
治疗过程中同时补充维生素乙、丙,个别病例给予输液。
⑤治疗间日疟取干艾叶0.5~1两,切碎,用文火煎2小时左右,过滤,加糖,于发作前2小时顿服,连服2天。
经治疗53例,控制症状的有效率在89%上下,血内疟原虫阴转率为56.2%.药液须现制现用,每日用1两的疗效较好。
⑥治疗钩蚴皮炎 在局部钩蚴感染24小时内,取直径1.5厘米的艾绒卷,熏烫钩蚴感染部。
对于皮疹多而范围广的皮炎,将患部皮肤分区逐一熏烫5分钟。
治疗106例,痒感消失者77例,仍有痒感者28例,奇痒者1例。
患者一般于晚间艾熏后,即痒止入睡,次晨痒感消失。
对照组60例未加治疗,痒感持续时间短则3~4天,长则5~6天,少数皮炎进展为红肿、水泡戒因抓破而溃烂。
治疗组呼吸道症状(气急、咳嗽)的出现率为1.88%,对照组为14%。
⑦治疗妇女白带取艾叶5%煎汤去渣,鸡蛋2个放入汤内煮后吃蛋喝汤,连服5天。
⑧治疗寻常疣采鲜艾叶擦拭局部,每日数次,至疣自行脱落为止。
治疗12例,最短3天、最长10天即行脱落。
Folium Artemisiae Argyi
(英)Argy Wormwood Leaf
别名 大艾叶、杜艾叶、萎蒿。
来源 为菊科植物艾Artemisia argyi Levl.et Vant.的叶。
植物形态多年生草本,高0.5~1.2m。茎直立,被白色细软毛,上部分枝。叶互生,中下部叶片广阔,3~5深裂或羽状深裂,裂片椭圆形或椭圆状披针形,边缘有不规则的锯齿,上面散生白色腺点,疏生毡毛,下面密生白色毡毛。头状花序钟形,长3~4mm,直径2~2.5mm,几无柄;总苞片4~5层,密被白色绵毛,边缘膜质,外层披针形;雌花长约1mm;两性花结实,长约2mm,紫褐色。瘦果椭圆形,无毛。花期7~10月。
生于荒地、林缘,有栽培。分布于东北、华北、华东、西南各省区。
采制 夏季花未开时采收,除去杂质,晒干。
性状多皱缩,破碎,有短柄。完整叶片卵状椭圆形,羽状深裂,裂片椭圆状披针形,边缘有不规则的粗锯齿,上表面灰绿色或深黄绿色,有稀疏的柔毛及腺点,下表面密生灰白色绒毛。质柔软。气清香,味苦。
化学成分含挥发油,油中主要为Ⅰ,8-桉叶精、α-侧柏酮(α-thujone)、α-水芹烯(α-phellandrene)、β-丁香烯(β-caryophyllene)、莰烯、樟脑、藏茴香酮、反式苇醇(transcarveol)、Ⅰ-α-松油醇(Ⅰ-α-terpineol)。
性味 性温,味苦、辛;有小毒。
功能主治 散寒止痛,温经止血。用于小腹冷痛、经寒不调、宫冷不孕、吐血、衄血、崩漏经多、妊娠下血、血肤瘙痒。
【英文名】 FOLIUM ARTEMISIAE ARGYI
【别名】艾、艾蒿、家艾
【来源】本品为菊科植物艾Artemisia argyi Levl. et Vant.
的干燥叶。夏季花未开时采摘,除去杂质,晒干。
【制法】醋艾炭(艾叶炭):取净艾叶,在锅内炒至大部分成焦黑色,喷米醋,拌匀后取出稍筛;也可喷洒清水扑灭火星,取出晾干,防止复燃。每100kg艾叶,用醋15kg。
【性状】本品多皱缩、破碎,有短柄。完整叶片展平后呈卵状椭圆形,羽状深裂,裂片椭圆状披针形,边缘有不规则的粗锯齿,上表面灰绿色或深黄绿色,有稀疏的柔毛及腺点;下表面密生灰白色绒毛。质柔软。气清香,味苦。
【鉴别】本品粉末绿褐色。非腺毛有两种:一种为T字形毛,顶端细胞长而弯曲,两臂不等长,柄2~4细胞;另一种为单列性非腺毛,3~5细胞,顶端细胞特长而扭曲,常断落。腺毛表面观鞋底形,由
4、6 细胞相对叠合而成,无柄。草酸钙簇晶,直径3~7μm,存在于叶肉细胞中。
【性味归经】辛、苦,温;有小毒。归肝、脾、肾经。
【功能主治】散寒止痛,温经止血。用于少腹冷痛,经寒不调,宫冷不孕,吐血,衄血,崩漏经多,妊娠下血;外治皮肤瘙痒。醋艾炭温经止血。用于虚寒性出血。
【用法用量】 3 ~9g。外用适量,供灸治或熏洗用。
【贮藏】置阴凉干燥处。
(1)本品捣烂如绒,制成艾卷、艾柱,可做灸法之用。
(2)口服大量艾叶制剂后,约半小时即出现中毒症状:喉干口渴,胃肠不适,恶心,呕吐,继而全身无力,头晕耳鸣,四肢震颤乃至痉挛(中枢神经系统高度兴奋引起),痉挛发作后全身肌肉弛缓,缺乏张力,甚至瘫痪。由于神经反射及血管本身受损,可招致子宫充血、出血,孕妇甚至流产。亦可引起肝细胞代谢障碍,而致中毒性黄疸和肝炎。由于主要作用于中枢神经系统,痊愈后亦常有健忘,幻觉等后遗症。慢性中毒者则有感觉过敏、共济失调、幻想、神经炎、癫痫样痉挛等症状出现。
(3)如遇口服中毒者,首先清洗胃肠道,用骨炭粉吸收,并置病人于安静及光线较暗之房内,避免外来刺激,给予镇静剂,保护肝脏机能,以及其他一般内科常规对症治疗。
【摘录】《全国中草药汇编》
【艾叶泡脚的好处】
现代人普遍新陈代谢低落,寒湿重,艾叶能祛寒、除湿、通经络,用艾叶水泡脚能有效的祛虚火、寒火,可以治疗口腔溃疡、咽&&喉肿痛、牙周炎、牙龈炎、中耳炎等头面部反复发作的这些与虚火、寒火有关的疾病。
使用方法:
只要是发生上述疾病时,就取艾叶一小把煮水后泡脚或用纯艾叶做成的清艾条取四分之一,撕碎后放入泡脚桶里,用滚开的水冲泡一会儿,等艾叶泡开后再对一些温水泡脚,泡到全身微微出汗,不能大汗,再多喝一些温水,一般连泡2-3次,也就是2-3天后,同时要多喝温开水,不吃寒凉的食物,注意休息,这些因虚火、寒火引起的头面部、咽喉部的不适都会明显好转或消失了。
&&&&&&&对于身体寒湿重的病人,每周一次用艾叶水泡脚是可以的,但用艾叶水泡脚的同时必须停吃所有寒凉的食物,还可以在用艾叶水泡脚的同时,喝上一杯生姜红枣水,这样即去了寒又不泻气。
&&&&&&有些人身体非常虚弱,虚不受补,吃一些补益身体的食物就会牙痛、口腔溃疡等,就等什么时候上火了再用艾叶水泡脚,没火时就继续食补,每天坚持用温水泡脚,如果又上火了,仍然用艾叶水泡,但同时必须停掉所有寒凉的食物,不要再有寒湿侵入,慢慢地你就会发现再吃补益的食物身体也不容易上火了,而且体质在慢慢地增强。以后还是一样,只要没有明显上火时,每天只用温水泡脚,不要用艾叶水泡脚。
当受凉感冒、流清水鼻涕、咽喉疼痛、浑身酸疼或伴有发烧时,都可以用艾叶水泡脚,这是要泡到身体发汗,但必须同时喝生姜红糖水,发热时加葱白,有咳嗽时加几瓣大蒜,要连喝几次,喝到身体发热了,不再浑身酸疼流清水鼻涕了再大量的喝白开水,将病毒及寒火及时排出,并注意休息,你的感冒会很快痊愈。
&艾叶——民间保健必备之物
我国民间传统,农历五月初五是端午节,在这一天早晨趁有露水时,人们都要去采摘艾叶过端午节,按习俗人们用艾叶插在门前来避邪祝福,民间有“门前插有艾,病魔不敢来,雄黄杀虫蚊,平安全家人,居家常备艾,老少无疾患”等传统,可见艾叶对人们有益无害,深受人们所喜爱。
中医中药研究证明,艾叶可宣通气血,温暖经络,在提高机体免疫力的同时,还具有抗菌抗病毒的功效,在农村每逢端午节艾叶便是不可缺少的珍贵贡品,据说在这天,人们都要喝上一杯艾叶茶,点上七窍(鼻、眼、耳、口)雄黄酒,孩子们胸前戴上香荷包加艾尖,男人们衣袋里装上艾叶尖或者夹在耳朵上,女人们也要用艾尖配上枝枝花戴在头上和胸前,共享闻艾味,除百病,灭蚊虫,杀病菌,以作养身保健,殊不知,艾叶不仅能入药,还能在日常生活中当做以下几种偏方预防治病。
一、艾叶枕头治失眠
用布做一个30公分长,18公分宽的小枕头,用干艾叶若干,以装3公分厚为宜,配中药三七3克,川穹、当归、当参各6克,加工成粉末,拌入艾叶内装入布袋,以制作枕头,它可清脑、明目、安神、治疗失眠,同时能疏通脑血管,预防脑血栓发生,对颈椎病也有治疗作用。
二、艾叶熏蒸腰背痛
将小枕头通过加温,放入患处治疗,加温方法,用保暖袋通过充电加热或用小瓶装上热水,放在小枕头上,再一起放在患处熏蒸20分钟左右,用来促进经络协调舒畅,保证肝、肾、脾三经气血畅通,常言道:“通则不痛,痛则不通;流水不腐、户枢不蠹”的道理。通过艾叶熏蒸治疗腰、背、痛。
三、艾叶神功带治疗便秘
用布做一个腰圆形的小布袋,两头缝上带子。药料同小枕头配方一样。装进布袋放入肚脐上系好腰袋不取它。通过肚脐疏通气血调理肠胃加速蠕动,以利清除肠道内垃圾,促进新陈代谢、肠道常清洗、病魔不入门、预防治疗便秘。
四、艾叶熏泡脚和腿治病痛
取艾叶若干放进锅里加水煮沸,再盛入脚盆盆上平放着木棍,将脚放在棍子用毛巾覆盖好,不跑热气为宜,熏10—15分钟,边泡边用毛巾搓洗,促使脚腿部位气血经络疏通,除风湿,祛病痛。
五、定期用艾叶熏室内
艾叶为菊料灌木状草木植物,叶苦、辛。能通十二经络,有消毒、杀菌净化空气功能,每月用艾叶在室内熏1-2次艾叶点燃时,不能没有看管,它可净化室内空气,灭蚊虫、杀病菌,还能有效预防传染病。
艾叶灸法是针灸治疗的一种,人们常用针灸疗法,保证肝、肾、脾三经的协调舒畅,因操作技术复杂,不宜个人乱用,若需要艾灸应在医生指导下进行。
在艾叶疗法上,我持之以恒受益匪浅,象我已过八旬有余的人,至今走起路来仍然健壮,精神振奋,我想也许是我与艾结缘有关和坚持使用不可分割。常言道:病来如山倒,病好如抽丝,如果没有持之以恒,三天打鱼两天晒网,病痛时治疗几次,就想全愈那是骗人的,对艾叶疗法要求神仙一把抓,那也是自欺欺人。我将此偏方推荐与众,望患有类似病的人不妨试试看,一不花大成本,二没有副作用,就地取材,有益无害,何乐而不为。
发表评论:
馆藏&158182
TA的推荐TA的最新馆藏[转]&[转]&[转]&[转]&[转]&[转]&}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孕妇能吃艾叶煮鸡蛋吗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