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听听莫扎特贝多芬第三交响曲又名可触使与人交流

西方十大最有特色的交响曲
西方十大最有特色的交响曲
西方十大最有特色的交响曲& & 尼采说:“没有音乐,生命是没有价值的,而交响乐是音乐中的音乐,是音乐中神圣的殿堂,而且它具有博大的、高远的、深厚的精神境界。”所以了解交响曲,尤其是了解西方最有特色的交响曲,对于深入西方文明世界、提升艺术修养都极有裨益。& & 交响曲、协奏曲、交响诗、组曲和序曲等都是最常见的交响音乐体裁,其中交响曲是一种大型的套曲作品,作曲家可以运用不同的形象和手法,通过几个乐章来展示生活的不同景物和场面。对每一个人来讲,聆听一部优秀的交响曲,体验其中崇高的精神世界、紧张的哲理思考、深刻的内心情感、多面的社会生活以及尖锐的矛盾冲突等,无疑是巨大的满足和享受。& & 由于交响曲深刻的思想、复杂的形式,除海顿、莫扎特等早期形式探索者留下超过几十部以上外,绝大多数作曲家一生只完成几部,可见其艰深博大。在色彩纷呈的交响曲中,有十部格外引人注目。它们个性鲜明,可以作为众多交响曲的代表。& & & & & & & & & & & & && & & & & & & & & & & & &交响曲演奏现场(图片来自百度百科)& & 一、最通俗的交响曲:德沃夏克的第九(自新大陆)交响曲& & 安东·利奥波德·德沃夏克1841年生于布拉格(时属奥匈帝国,现属捷克)内拉霍奇夫斯镇。年春应邀在美国纽约音乐学院教学并任院长,回国任布拉格音乐学院院长,1904年去世。他是一位多产作曲家,在创作旺盛的中年时期在欧洲名声远播。& & 《第九交响曲》即是德沃夏克在美国停留的将近三年期间内,大约在1893年五月完成的作品。《第九交响曲》在中国一直通行着两个副题,一个是根据原文译出的“自新世界”,另一个是含糊其辞的“自新大陆”,这是由于历史原因造成的。这是德沃夏克一生中最重要的作品,也是十九世纪民族乐派交响曲的代表作,在整个音乐史上也是不容忽视的杰作。这部交响乐实际上是作者对于美国所在的“新大陆”所产生的印象的体现,曲中虽然有类似“黑人灵歌”与美洲“印第安民谣”的旋律出现,但德沃夏克并不是原封不动地将这些民谣歌曲作为主题题材,而是在自己的创作乐思中揉进这些民谣的精神而加以表现。所以这部交响曲被评为最通俗的交响曲。& & 由于德沃夏克的交响曲深受古典乐派的影响,所以他的作品结构坚实、牢固。另外,由于他具有天生的旋律才能和丰富、敏锐的旋律感,&因而他的作品充分发挥了旋律的魅力,&而不像传统的古典交响乐那样单纯地发挥技法,这就是德沃夏克交响曲的特殊之处。&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德沃夏克(图片来自百度百科)&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图片来自百度百科)& & 二、主题最鲜明的交响曲:贝多芬第五(命运)交响曲& & 路德维希·凡·贝多芬已为很多人所熟知,他生于日,逝世于日,是德国作曲家和音乐家,维也纳古典乐派代表人物之一。命运交响曲是其最为著名的作品之一,完成于1805年至1808年初。此曲声望之高,演出次数之多,可谓交响曲之冠。& & 贝多芬在交响曲第一乐章的开头,写下一句引人深思的警语:“命运在敲门”,从而被引用为本交响曲具有吸引力的标题。作品的这一主题贯穿全曲,使人感受到一种无可言喻的感动与震撼。贝多芬在第三交响曲完成以前便已经有了创作此曲的灵感,一共花了五年的时间推敲、酝酿,才得以完成。乐曲体现了作者一生与命运搏斗的思想,“我要扼住命运的咽喉,他不能使我完全屈服”,这是一首英雄意志战胜宿命论、光明战胜黑暗的壮丽凯歌。恩格斯曾盛赞这部作品为最杰出的音乐作品。整部作品精炼、简洁,结构完整统一。& & 为了体现这部交响曲内容的重大意义和深度,贝多芬采用了很多新的手法。这部作品的四个乐章组成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其中乐章与乐章之间的联系,不仅在于戏剧性发展的进程,而且还在于一个特定的“主导动机”——作为整部交响曲的“核心”的动机。这是一首英雄意志战胜宿命论、光明战胜黑暗的壮丽凯歌,代表了贝多芬的精神、代表了人类永不向自身妥协的精神。&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贝多芬(图片来自百度百科)& & & & & & & & & & & & && & 三、最长的交响曲:马勒的第三交响曲& & 古斯塔夫·马勒&(Gustav&Mahler,),杰出的奥地利作曲家及指挥家。出生于波希米亚的卡里什特,他的许多作品体现了他对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学的理解。代表作有交响乐《巨人》、《复活》和《大地之歌》等等。& & 马勒的《第三交响曲》,D小调,作于年,表现的是马勒的自然观。马勒原定此曲标题为《夏日正午之梦》。马勒根据他“交响曲必须如同整个世界一般,包含一切”的原则,在其中的第三交响曲尝试定义自然中所有声音。他把大自然本身作为画布,大千世界的所有景象都成了他的音乐素材。对天地万物的热爱之情表明:马勒不是在逃避现实,而是积极探索着人生意义。马勒对这部作品是比较满意的,他曾经跟好友布鲁诺·瓦尔特说:“看,我已经把这(大自然的)一切都写进了我的第三交响曲!”。& & 但在很多乐迷看来,《第三交响曲》可能是最难接受的一首,它冗长的第一乐章足于吓跑许多人,参考布列兹指挥维也纳爱乐的版本,全曲大概90多分钟,其中第一乐章有惊人的30多分钟。马勒的交响作品规模庞大,时间方面和乐队的编制方面都是空前的。庞大的乐队,有时还包括场外乐队和大规模的合唱队,使得对巨大的情感落差表达成为可能,而且能够给观众极大的感官享受。& & 乐章分为两个部分。第一部分为引子:牧神潘在乐曲开头的哀乐声中入睡,标志着夏日的来临(酒神巴克斯的行列)。第二部分又分为许多主题:草原的花朵告诉我;森林的动物告诉我;人类告诉我;天使告诉我;爱情告诉我。多彩的内容表达出作者对人类存在至深至沉的思考和探索。& & & & & & & & & & & & && & & & &汉堡芭蕾舞团艺术总监约翰·诺伊梅尔为京城带来马勒第三交响曲& & & & & & & & & & & & & & & &(图片来自百度百科)&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专辑封面& & 四、最短的交响曲:普罗科菲耶夫的第一(古典)交响曲& & 谢尔盖·谢尔盖耶维奇·普罗科菲耶夫(日-日),原苏联著名作曲家、钢琴家。1947年获俄罗斯联邦人民艺术家;年,六次获苏联国家奖金,1957年获列宁奖金(追授)。& & 第一(古典)交响曲是普罗柯菲耶夫的成名作,演奏时长仅有15分钟左右,被称为最短交响曲。这部作品之所以被称为古典交响曲,是因为这部作品采用古典音乐的传统技法,配器使用双管制乐队,但采用不协和和弦和新颖的节奏,是二十世纪所谓“新古典主义”音乐的范例。曾被评为“现代人所住的古镇”。曲中故意表现单纯化的形态与独特的和弦法,和当时美术界的立体派有并肩平行之感。& & 《第一(古典)交响曲》四个乐章皆精神饱满,旋律优美,灵气十足,的确是天才的纵洒之作。第一乐章很象海顿,但已经明显是现代音乐语汇和情怀。这部作品的创作手法极为专业,而气质朝气蓬勃,亲切而带俏皮谐谑。这作品很适合给年轻人作普及音乐欣赏之用。& & 全曲共分四个乐章:第一乐章,快板。一开始便突然呈示气势恢宏的第一主题,并由长笛的演奏推进动机的发展。第二乐章,小行板,三部曲式。在其它弦乐器的伴奏下,小提琴奏出一条优美而庄重的旋律线,随后长笛加入。整个乐章的结构几乎完全是古典的。第三乐章,加沃特舞曲,不太快。主题由弦乐器和木管乐器奏出,音响纯净简洁,有进行曲的意味。这里,作者用“古典组曲”里的“加沃特舞曲”代替了古典时代交响曲中的“小步舞曲”。第四乐章,生动的奏鸣曲式。整个乐章极为诙谐幽默,充满了急促而连续的跳动,是充分体现作者风格的乐章,乍一听,与作者最著名的作品《彼得与狼》非常相似。&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普罗科菲耶夫(图片来自百度百科)& & 五、最辉煌的交响曲:贝多芬的第九(合唱)交响曲& & 《第九交响曲》是贝多芬于1822年秋天开始创作的。但他却几乎花了大半生的时间来酝酿、来筹划。一直到完成了《庄严弥撒》之后,作曲家才开始动笔谱写这部凝聚其一生力量和信念的宏篇巨作。夸张的是,为了保持创作激情和状态,贝多芬先后搬了四次家。终于在埋头一年半之后,在1823年的年底,这部凝聚着贝多芬人生哲理的《第九交响曲》完成了。& & 《第九交响曲》是贝多芬唯一一部引入人声的交响曲作品,《欢乐颂》原本是德国诗人席勒的一首诗作,气势磅礴、意境恢宏。而贝多芬本人正是席勒的忠实崇拜者,这首《欢乐颂》也是贝多芬最钟爱的诗作之一,席勒在诗中所表达出来的对自由、平等生活的渴望,其实也正是一直向往共和的贝多芬的最高理想。贝多芬曾经说过:“把席勒的《欢乐颂》谱成歌曲,是我20年来的愿望!”& & 《第九交响曲》公认是贝多芬在交响乐领域的最高成就。几乎所有的后辈音乐家、作曲家都被这部宏伟的作品所倾倒;更有无数业余的听众被这部作品所带来的音乐哲理、音乐气度所感染。很多作曲家、音乐家甚至认为已经没有任何作品能够超越《贝九》的成就,无论这种说法是不是有偏颇的地方,从首演开始,200多年以来,贝多芬的《第九交响曲》一直就是长盛不衰的经典作品,《欢乐颂》成为了人类历史长河中永远不灭的自由、和平之明灯。&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贝多芬(图片来自百度百科)& & 六、规模最宏大的交响曲:马勒的第八(千人)交响曲& & 《第八交响曲》是马勒所创作的交响曲中最著名的一首。马勒创作此曲时,曾写信给门盖尔贝格称,“这是在我过去作品中最大的作品,内容与形式都非常独特,无法用语言来表示。你不妨想象大宇宙发出音响的情形,那简直已不是人类的声音,而是太阳运行的声音。”他又说,“我过去的交响曲,只不过属于这首交响曲的序曲。过去的作品表现的都是主观性的悲剧,这首作品却是歌颂伟大的欢乐与光荣。”& & 日,在德国慕尼黑展览大厦音乐大厅,马勒亲自指挥了此作。在节目小册子里说明,共有八百五十八位歌唱家和一百七十一位演奏家参加了演出,其中包括慕尼黑中央歌唱学校三百五十名儿童合唱团和来自慕尼黑等地的八位杰出独唱家。许多影响20世纪文化进程的著名人物光临了首演,全场观众为之沸腾,雀跃。当千人大合唱演出成功后,掌声持续了半小时之久,成为20世纪初世界乐坛上的一个巅峰盛典。& & 《第八交响曲》是马勒所创作的交响曲中最著名的一首,用马勒自己的话来说,此曲是对前七部的总结。其除了庞大的交响乐队,还有两个混声合唱队,一个童声合唱团,七个独唱演员。也因此被称为“千人交响曲”。《第八交响曲》不但规模大,内容也有所突破,个人的悲剧因素减少很多。取而代之的是贝多芬式的博爱、欢乐和幸福。& & 他说,“我过去的交响曲,只不过属于这首交响曲的序曲。过去的作品表现的都是主观性的悲剧,这首作品却是歌颂伟大的欢乐与光荣。”这首交响曲原分为4个乐章,后取消中间的谐谑曲与慢板,变成两部分。&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图片来自百度百科)& & 七、最有争议的交响曲:舒伯特的第八(未完成)交响曲& & 弗朗茨·泽拉菲库斯·彼得·舒伯特是奥地利作曲家、音乐家,早期浪漫主义音乐的代表人物,被后人评价为“古典主义音乐”的最后一位巨匠。舒伯特在短短31年的生命中,创作了600多首歌曲&,18部歌剧、歌唱剧和配剧音乐,10部交响曲,19首弦乐四重奏,22首钢琴奏鸣曲&,4首小提琴奏鸣曲以及许多其他作品。其最有代表性的歌曲有《魔王》、《野玫瑰》、《圣母颂》、《菩提树》、《鳟鱼》、《小夜曲》、声乐套曲《美丽的磨坊女》、《冬日的旅行》等。& & 《第八(未完成)交响曲》在舒伯特二十五岁那一年(1822年)写成,但一直到他死后三十七年,奥地利一位指挥家为了筹办维也纳古典音乐作品演奏会时,才从舒伯特一位兄弟的抽屉中的乱纸堆中发现。这部作品在1865年的初次演出,成为音乐界的一件大事,它不但使人们对舒伯特在交响音乐创作方面的才华有了新的认识,同时也为世界交响音乐史揭开新的一页。& & 这部交响曲通常被称为《未完成》交响曲,因为它只有两个乐章,而一般交响曲却有三至四个乐章。舒伯特最大型的交响曲——《第九交响曲》,是在他逝世那一年写成的,它比《第八交响曲》的创作还晚了六个年头,可见认为舒伯特未及完成这部交响曲便已夭折的说法也是没有根据的。1928年,为了纪念舒伯特逝世一百周年,有些好心人曾提出要续写《未完成》交响曲的问题,并组织了一些稿件,但最后负责评选稿件的委员会终于承认所有这些做法都是多余的,因为这部所谓“未完成”的交响曲,事实上它本身已经是一部完美无缺的作品。& & 舒伯特的歌曲所塑造的那个浪漫主义幻想者的典型形象,在这部交响曲中同样生动地再现出来。理想与现实之间的深刻矛盾,确定了作品的戏剧性特点,而所有这些紧张的矛盾冲突,又都是在主人公的内心世界中展现的,这心理刻划的画卷又赋予作品一种新颖的抒情特点——忧郁的沉思,诗意的气氛,丰富的旋律,都好像是直接从舒伯特的歌曲中产生出来似的。&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舒伯特(图片来自百度百科)& & 八、最奇特的交响曲:海顿的第四十五(告别)交响曲& & 弗朗茨·约瑟夫·海顿(日-—日),又译海登、海典、偕丁,维也纳古典乐派的奠基人,交响乐之父,出生于奥地利南方靠近匈牙利边境的风景秀丽的罗劳村。海顿是世界音乐史上影响巨大的重要作曲家。他是维也纳古典乐派的第一位代表人物,一位颇具创造精神的作曲家。& & 海顿的音乐幽默、明快,含有宗教式的超脱,他将奏鸣曲式从钢琴发展到弦乐重奏上,他是器乐主调的创始人,将传统对位法的独立声部完全同化了,将主题发展自行展开。后期他访问英国,接受牛津大学授予的音乐博士头衔,受到了韩德尔的影响,也受莫扎特的影响,产生旋律优美的抒情色彩,出现类似巴洛克的风格。他用弦乐四重奏代替钢琴,用管弦乐代替管风琴,创造了两种新型的和声演奏形式。& & 他同莫扎特和贝多芬三人为维也纳古典乐派的杰出代表,绰号为“海顿爸爸”。& & 1766年,海顿任职的艾斯特哈齐府乐团的主人尼古拉斯公爵,宫内严格规定,管弦乐团的团员和杂役们都不许携带家属进入,多数的团员们全年几乎大部分时间都得住在宫殿里,见不到家人。海顿在乐团里一直是最有威望的团长,所以团员们都把希望寄托在他身上,希望他能想办法改善目前这种不便的生活。& & 海顿终于想出了一个巧妙的办法,他构思了一部交响曲,在乐曲的最后,请参加演奏的乐团团员在演奏完毕以后,一个个收拾乐器,吹熄谱架上的蜡烛退场,只留下极少数的人,孤单地继续演奏,借此表现出乐团团员们的心情。就这样,海顿写成了《告别交响曲》,调号也选择了代表孤寂的升F小调。&据说,当本曲首次在公爵面前演奏时,尼古拉斯终于领悟了其中的寓意。翌日,他马上传令让全体人员放假回家。&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海顿(图片来自百度百科)& & 九、最难产的交响曲:勃拉姆斯的第一交响曲& & 约翰内斯·勃拉姆斯(日-日)是德国古典主义最后的作曲家,浪漫主义中期作曲家,出身于音乐家庭,生于汉堡,逝于维也纳。他的大部分创作时期是在维也纳度过的,是维也纳的音乐领袖人物。一些评论家将他与巴赫(Bach)、贝多芬(Beethoven)排列在一起称为三B。他对标题音乐与华格纳乐剧形式不认同,走纯粹音乐路线。& & 《第一交响曲》的作曲一共花了21年的时间(),完成时,勃拉姆斯已经43岁。此曲的写作之所以耗时长久,并不是因为作曲者忙于其他作曲工作,而是其态度十分慎重。勃拉姆斯本来就很严谨,在交响曲创作方面更是如此。他立志:要写便写出能和“不朽的九大交响曲”并驾齐驱的作品,以不辱前人风范。所以他不惜半生的推敲、琢磨,才写出了这首能和贝多芬交响曲相提并论的,登峰造极、光芒万丈的巨作。& & 他的第一交响曲被世人称为“第十号交响曲”。所谓“第十号”乃是指本曲续接于贝多芬“不朽的九大交响曲”之后,成为第十首著名交响曲之意。乐曲中充满了斗争、烦恼、苦闷、失意、喜悦等人间七情六欲的交织,是遍历人世沧桑者最伟大的精神安慰,也是勃拉姆斯留给世人的精神至宝。有趣的是,这部交响曲的最后一个乐章中某个主题与贝多芬d小调第九交响曲中“欢乐颂”的曲调极为相似,不负其“第十号交响曲”之美名。《第一交响曲》留有作者早期积极奋进的迹象,在思想构思、结构原则,或是在主题形象和风格等方面,受贝多芬的影响很大,接近于贝多芬的交响曲,即将作品创作成体现解决矛盾、走向胜利和欢乐的思想。&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勃拉姆斯(图片来自百度百科)& & 十、结构最不寻常的交响曲:柴可夫斯基的悲剧三部曲& & 彼得·伊里奇·柴可夫斯基(日-日),十九世纪伟大的俄罗斯作曲家、音乐教育家,被誉为伟大的俄罗斯音乐大师。柴可夫斯基日生于矿山工程师兼官办冶金工厂厂长家庭。1893年6月荣获英国剑桥大学名誉博士学位。同年10月底在彼得堡指挥《6号悲怆交响曲》首次演出后不久即去世。他的作品反映了沙皇专制统治下的俄国广大知识阶层的苦闷心理和对幸福美满生活的深切渴望;着力揭示人们的内心矛盾,充满强烈的戏剧冲突和炽热的感情色彩。代表作品有:第四、第五、第六(悲怆)交响曲,歌剧《叶甫根尼·奥涅金》、《黑桃皇后》,舞剧《天鹅湖》、《睡美人》、《胡桃夹子》,第一钢琴协奏曲、小提琴协奏曲、《罗科主题变奏曲》、第一弦乐四重奏、钢琴三重奏《纪念伟大的艺术家》、交响序曲《1812年》、幻想序曲《罗密欧与朱丽叶》、交响幻想曲《里米尼的弗兰切斯卡》、意大利随想曲、弦乐小夜曲以及大量声乐浪漫曲。& & 柴可夫斯基的最后三部戏剧性交响曲(《第四交响曲》到《第六交响曲》),由于思想内容和情绪氛围彼此相近,时常被总称为悲剧三部曲。这三部作品在揭示人的精神悲剧以及个人同遭遇现实之间的尖锐矛盾方面,都达到了真正的哲学深度,其中每一部作品分别反映出悲剧发展的不同阶段。《第四交响曲》可以说是悲剧的第一幕,展示了个人的悲剧性体验的内心世界;作为悲剧的第二幕,《第五交响曲》表现出险恶力量的寒冷气息;至于《第六交响曲》,是他的最后一步交响曲,是带有总结性的代表作,是他全部创作的终结,反映的是个人的悲惨遭遇,阴暗的力量终于用前所未有的威力把悲剧的主人公拖向死亡。悲剧交响曲正如标题所示,强烈地表现出“悲怆”的情绪,这一点也就构成本曲的特色。柴科夫斯基音乐的特征,如旋律的优美,形式的均衡,管弦乐法的精巧等优点,都在本曲中得到深刻的印证,因此本曲不仅是柴科夫斯基作品中最著名、最杰出的乐曲之一,也是古今交响曲中第一流的精品。&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柴可夫斯基(图片来自百度百科)
发表评论:
馆藏&49567
TA的推荐TA的最新馆藏最触动人心的旋律:贝多芬第三、五、七交响曲第二乐章比较 - 简书
下载简书移动应用
写了19291字,被15人关注,获得了27个喜欢
最触动人心的旋律:贝多芬第三、五、七交响曲第二乐章比较
在之前的文章里说过,我最爱的贝多芬交响曲13579,其中最爱3和5,爱7仅仅是因为它的第二乐章。但是不得不不承认,贝多芬不仅在写宏伟的曲子时独具一格,连凄婉的哀歌都堪称一绝。他的第三、第五、第七交响曲的第二乐章都相当经典。从这些慢板乐章中我们可以略略看到贝多芬除去痛苦和愤怒之外的柔情和对生命的沉思。正因为他给世人的印象是一个刚烈的英雄,所以他的另外一面才格外触动人心。这点和莫扎特很像,莫扎特的小调作品都是相当难得的绝佳作品,可惜莫扎特写的少(幸亏贝多芬小调作品不少)。
卡拉扬指挥贝七第二乐章,/en/film/211
第三交响曲“英雄”(作于1803年,1801-02年间贝多芬开始出现耳鸣)第三交响曲的第二乐章是有标题的,Marcia Funebre,葬礼进行曲。辉煌的第一乐章过后,英雄应该累了,该坐下来休息一会儿了。这时候,他突然想到了自己可能面临的死亡和自己的葬礼。这不一定是肉体的消逝,也可能是艺术上的死亡。对当时的贝多芬来说,失去听觉的可能性就是悬在他头顶上的达摩克利斯之剑,随时可以判他音乐上的死刑。他的一生有过快乐的时候和创作的巅峰,这正是这个葬礼乐章里的大调部分,由双簧管和长笛开始,弦乐推向高潮。但是很快乐曲就回归到了小调(这部分也是我最喜欢的部分),管乐和弦乐分别奏出悲怆的旋律,一层一层叠加起来的震撼力让人听的时候完全被定在椅子上。更独特的是,旋律进行的过程当中弦乐还在不停地奏着十六分音符,推动着音乐不停向前。最妙的地方在于乐章内大小调的自由转换和对高潮的把握。一切都相当自然但尽在掌握中,可最后一切归于宁静,就像人的一生最后总是要归于黄土,宛如作曲家一声无奈的叹息。这绝非一般的葬礼进行曲,这是贝多芬给历史上无数英雄作的挽歌,也是贝多芬给自己的挽歌,是他内心面对死神面对命运时的顽强宣战。下图是第二乐章主旋律,首席双簧管奏出。
http://imslp.nl/imglnks/usimg/5/5b/IMSLP35366-PMLP02581-Beethoven-Op055.Oboe.pdf
下图是整个乐章里最震撼的旋律,我觉得这里已经可以隐隐约约听出第五交响曲的雏形。
http://imslp.nl/imglnks/usimg/5/5b/IMSLP35366-PMLP02581-Beethoven-Op055.Oboe.pdf
这一整首交响曲贝多芬简直剖开了自己的灵魂,让人感觉他已为了音乐完全燃烧了自己。这种自杀式的写作方式也的确创造出了史上最伟大的作品之一。推荐录音我个人不喜欢太慢的演绎(比如富特文格勒和Thielemann的版本)所以推荐的都是我喜欢的速度。Deutsche Kammerphilharmonie Bremen(德国一个乐团,没有找到中文名),Paavo J?rvi指挥。我觉得这是最接近贝多芬自己想法的诠释。柏林爱乐乐团,卡拉扬指挥。卡拉扬指挥的贝多芬交响曲都很好,非常标准的诠释。第五交响曲“命运”第一乐章太出名,第二乐章就很少人记得了。在著名的第一乐章后,第二乐章非常平和且温暖,难得地大部分都是大调。感觉这个乐章是贝多芬在经过第一乐章的痛苦挣扎后给听众们的短暂休息。听众们也的确需要休息,接下来第三乐章又会很沉重。整首曲子很流畅,有大量用到管乐(尤其木管乐器)重奏,因此部分有非常澄澈的音色,简直柔和的有点不像贝多芬了,和第一乐章形成鲜明的对比。我最喜欢的部分是长笛的一段solo,见下图(从166小节开始到179小节,每行前的数字是小节数)。
/files/imglnks/usimg/b/bb/IMSLP30601-PMLP01586-bs5fp.PDF
推荐录音维也纳爱乐乐团,Carlos Kleiber指挥。乐团音色相当温暖醇厚,超一流乐团加超一流指挥家。柏林爱乐乐团,卡拉扬指挥。第七交响曲这首交响曲我只喜欢第二乐章,它有一种可以将空气凝固的美,像是一位看破红尘的老人带点哀伤地慢慢回忆着自己的年少时光。它事实上和第三交响曲的葬礼进行曲有点像,主题都是小调,而且一开始主题都很鲜明,甚至中间的弦乐伴奏都很像,结尾更是类似。下图是第一小提琴奏出的主旋律。简单的A小调音阶,加入了不同的节奏,用合适的乐器奏出,就有了强大的力量。
/files/imglnks/usimg/9/9f/IMSLP19906-PMLP01600-Beethoven_Symphony_7_V1.pdf
但是它比起第三交响曲来少了那份斗志,多了一份随和和返璞归真。大调部分甚至隐隐约约有点莫扎特的味道,但是回到小调部分时候你就会想起来这还是贝多芬。尤其两个旋律重叠在一起的时候,简直让人恨不能多长几只耳朵出来听。下图C到D是第二个旋律,我特别特别喜欢作曲家把两个主旋律叠加起来,另外一个经典的例子是拉赫马尼诺夫第二钢琴协奏曲第一乐章。
/files/imglnks/usimg/9/9f/IMSLP19906-PMLP01600-Beethoven_Symphony_7_V1.pdf
贝多芬好像特别喜欢用短音符来结束小调乐章的主旋律,但是不得不承认非常有效果。演奏时候断奏中间稍稍留点空间就有无声胜有声的感觉了,果然最美的旋律都是最简单的。推荐录音柏林爱乐乐团,卡拉扬指挥。柏林爱乐有一个纪录片叫Karajan:beauty as I see it,这个乐章是片头曲,配上电影更让人感动,非常值得一看。卡拉扬还是诠释德奥经典的权威。阿姆斯特丹皇家音乐厅乐团(Royal Concertgebouw Orchestra),Ivan Fischer指挥。这个录音开头虽然有点拖沓,但是这个速度来演奏也是别有一番味道。
这篇文章让我了解了以前不知道或不关注的东西,打个赏,支持原创!
打开微信“扫一扫”,打开网页后点击屏幕右上角分享按钮
我喜欢贝七,却是他的第一乐章。贝多芬用好长一块铺垫,然后突然转入经典旋律的高潮阶段。脑子里总是不停的问,贝多芬,当时你是不是很快乐!你是怎么快乐才写出这种旋律。而我喜欢的版本是伯恩斯坦先生指挥的,我比较喜欢他的一个停顿阶段的理解。不过很多音乐人抨击他有些拖沓,但我喜欢这种节奏感。
多说一下,为什么我很喜欢这种节奏感。以前看国内著名古典吉他教授,陈志老师讲谱子的时候说过,乐器演奏和唱歌其实类似,其实看谱子研究谱子也是要感受到“呼吸”的,如果你不给听众呼吸的感觉就让人感觉别扭。我个人认为陈志老师说的很有道理。所以时间久了,我在听古典乐的时候,很习惯找各种古典乐我喜欢的“呼吸”点。而有趣的是,伯恩斯坦先生特别擅长给听众最舒服的呼吸点。让我特别喜欢他指挥维也纳爱乐乐团演奏的贝多芬。
被以下专题收入,发现更多相似内容:
玩转简书的第一步,从这个专题开始。
想上首页热门榜么?好内容想被更多人看到么?来投稿吧!如果被拒也不要灰心哦~入选文章会进一个队...
· 116983人关注
提醒:投稿以前请先看一下下方的《投稿须知》:/p/6f25a699b2da
最有思想...
· 88343人关注
有音乐的地方,就是天堂。
投稿须知:
本专题收录音乐相关类型文章,例如:乐评,音乐推荐,音乐人经历介绍等。
文章可加入音乐...
· 69142人关注
这篇文章让我了解了以前不知道或不关注的东西,打个赏,支持原创!
选择支付方式:}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贝多芬的第三交响曲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