给沈腾做配角数十年,如今翻身成为影帝,艾伦的成功史是怎样的?

总有很多大师,从他们笔下走出来的人,总有那些让人魂牵梦绕的能力,让你看过之后,久久不能忘怀,不管是小说还是电影,总有那么多的痴迷让人无法忘怀。

小说是一种让人可以发挥无限想象力的东西,当一部名作从作家手里到了导演手里,能够真正做到百分百完美的,几乎没有,甚至说大部分都把原作毁了,但是总是还有那些依靠原作的强大而成功的作品,不知道是小说成就了电影,还是电影成就了小说,反正对于读者或者影迷来说,来一场美好的想象力之旅和视听之旅,是多么美妙的体验啊!

我是一位原著党,很喜欢先看小说,再看电影,著名作家的小说基本都是先看原著(因为基本都是抱着电影无法超越经典的态度去看的,因为能够超越原作的电影少之又少);但是,偶尔也会发现某一个好片子竟然也是小说改编的,这个时候就会很冲动的一定要找来原著看看,这就是小说的魅力吧,让你看电影都看不够!

因为我的上篇文章《一起看电影 篇二:不疯魔、不成活!二十世纪经典佳片,你确定不收藏吗?》写到了很多经典电影,也收到了大家积极的反响,我发现里面有很多都是小说改编(这说明好的小说就是电影成功的一半了)。

    篇二:不疯魔、不成活!二十世纪经典佳片,你确定不收藏吗?【写作说明】:对我来说有个前提,看电影喜欢我在家里看(某些新上映的好片,会选择性的去电影院,但是次数不多),总觉得还是在家看有感觉,而且现在的大尺寸电视或者家庭投影仪都是很不错的选择,效果不输影院,关键在家里舒服(对于我这种宅女来说)。可是很久了,总是打开电视,或者手机里某个视频网站想看个电影,却发echo有回声|

所以这次我很想写这个经典改编系列电影,想给大家推荐一些小说改编电影,让大家喜欢小说的看小说,喜欢看定影的看看电影,这不就是一举两得,多好的事情(以下的电影和小说大家都看完了的话,基本出门和朋友侃电影,侃小说应该是没有问题了)!

PS:以下推荐不分先后,无排名,纯属个人意见,不喜勿喷,杠精退散(此篇为国外篇,下篇继续接国内篇)!

一、《L'amant》《情人》法国 1992年 导演: 让-雅克·阿诺

《情人》改编自小说《情人》1984年 作者:玛格丽特杜拉斯

《情人》是法国作家玛格丽特杜拉斯创作的中篇小说,也是其代表作。作品获得法国龚古尔文学奖。小说从不同视角揭示了现代法国社会中对性爱的感悟和反思,折射出西方世界情感生活的不同侧面。是一部带有自传色彩的作品,以法国殖民者在越南的生活为背景,描写了一名贫穷的法国少女与富有的华裔少爷之间深沉而无望的爱情,笔触深达人性中某些最根本、最隐秘的特质,催人深思。

湄公河边的法国姑娘,穿着真丝连衣裙,带着小巧的礼帽,纤细的身影,吸引了一个人的目光,他缓缓走下车,朝那个姑娘伸出手说道:“如果你愿意,我想送你回西贡。”故事就从此刻开始了,来自不同国度不同阶级的两个年轻人开展了一场注定没有结局的痴恋。

16岁的那年,杜拉斯邂逅了一个中国男人李云泰。在湄公河边,他们一眼定情。他们开始约会,相爱。然而最终的结局却并不完美,李云泰奉命回国成婚,而杜拉斯也返回法国,并且结婚生子。直至老年的1984年,才写成《情人》,并在1991年发布小说《来自北方的情人》(更像是对《情人》的解说和深层次自我剖析)。

《情人》小说本身算是老年杜拉斯对青年时期初恋的回忆,也算是一部自传式的小说。是对她青少年的东方岁月(当时越南是法属殖民地,杜拉斯,1914年生于越南南部的嘉定,18岁回法国定居巴黎)的缅怀。一个贫穷的法国少女,和神秘的东方富少的恋爱,注定了没有结局,但是曾经爱过的两人,或许至死也无法忘怀吧!

电影中,梁家辉的懦弱富家少爷,和 的穷人家女孩,都是在特殊时代和殖民时代下,难以做到活出自我的年轻人,却在碰面的那一刻,迸发了“如果没有明天”的痴缠之恋,电影以女主第一人称的回忆式叙事方式,让我们看到了两个跨越大半个地球的思念与无奈。这种大历史背景下的无奈与遗憾,而且以作家回忆自传式的著作而来,自然有她无以复加的魅力,所以这部电影是绝对值得一看的(说实话,剧透一下,电影尺度还是比较大的)。

二、《布拉格之恋》美国 1988年 导演:菲利普·考夫曼

《布拉格之恋》改编自小说《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1984年 作者:米兰·昆德拉

我只看过《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和《为了告别的聚会》,很喜欢。跟拉美、美国作家不太一样,昆德拉生活在奉行极左体制的国家。他的小说是政治讽刺小说,充满了对极左体制的嘲讽。小说中的讽刺有一点儿像黑色幽默,又不完全是,形成了一种独特的味道。而且,这种对极左制度的嘲讽能引发中国人的“文革”记忆,人们很容易对那些描写心领神会,很值得一读。昆德拉的小说在结构上也很有特点,除了情节故事还穿插了大量议论,可以说没有议论就没有昆德拉。其中很多议论精辟、深刻,表现出昆德拉与众不同的思考。

《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是昆德拉的才华得到集中体现的一部作品。昆德拉从一两个关键词以及基本情境出发构成了小说的人物情节。他以一个哲人的睿智将人类的生存情景提升到形而上学的高度加以考虑、审查和描述;由此成功地把握了政治与性爱两个敏感领域,并初步形成了“幽默”与“复调”的小说风格。

米兰昆德拉的《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反复强调了生存的意义,反复的让我们反思“生命中有太多事,看似轻如鸿毛,却让人难以承受。”用生活在面临政治局势动荡时的人物抉择和生活追求来反映了,生命中那些不能承受的“轻”。

说起米兰昆德拉,在中国的地位应该算是欧洲作家里的翘楚了,如果哪个人自称,却说不出米兰昆德拉的《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和《在别处》,那他绝对不算“真文艺”。所谓的“小资文学”,源起自欧洲文学,以昆德拉为代表,到了八十年代后,中国青年们又开始崇尚村上春树;九十年代又是安妮宝贝;千禧年后,就是以萌芽新概念为代表的一批作家,最甚的就是郭敬明为代表的青春忧伤文学,八零后估计初高中都读过吧(九零后估计都是他的电影《小时代》的主力票房贡献者吧,八零后已经看不下去了,MTV式的电影先河,太牛了 )。时至今日,小资文学基本已脱离先锋行列,中国少年们早都沦陷在网络文学里了!

电影《布拉格之恋》更像是一个中年高知男人对自己的猎艳人生的戒瘾和反思之旅,浪荡公子遇到了白莲花般的清纯护士,却突然想收心,娶了可爱单纯的护士。可是,面对生活局势的混乱时,又想找一个出口,那理所当然是和情人倾诉更好,因为她们只要完美的肉体关系和轻松的吐露心声即可,在不断的混乱中,迷失自我的男子,更加迷茫和自我纠缠不清。

而且此片的男主丹尼尔·戴·刘易斯年轻时真的太帅了,这种男人就算不花心,也有女孩整天围着他吧(而且,丹尼尔是奥斯卡历史上唯一一位三届奥斯卡影帝明明可以靠颜值,却偏偏要靠才华的男人,不迷人才怪呢!)。

丹尼尔·戴-刘易斯,帅到不行

法国玫瑰朱丽叶·比诺什年轻时的清纯懵懂真的太吸引人了;情人 绝对是风情万种的代言人(我觉得和钟楚红早年港片中的气质很像)。为了这几位主演,看这个电影也值了。

《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经典语录:

压倒她的不是重,而是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

真的英雄,其实不问出处。从现在起,我开始谨慎地选择我的生活,我不再轻易让自己迷失在各种诱惑里。我心中已经听到来自远方的呼唤,再不需要回过头去关心身后的种种是非与议论。我已无暇顾及过去,我要向前走。

三、《乱世佳人》美国 1939年 导演: 乔治·库克

《乱世佳人》改编自小说《飘》1936年 作者:玛格丽特·米歇尔

1900年11月8日出生于佐治亚州的亚特兰大。曾获文学博士学位,担任过《亚特兰大新闻报》的记者。1937年她因长篇小说《飘》获得普利策奖。1939年获纽约南方协会金质奖章。1949年,她在车祸中罹难。她短暂的一生并未留下太多的作品,但只一部《飘》足以奠定她在世界文学史中不可动摇的地位 。

《飘》算是玛格丽特最出名的一部作品,让她得到了普利策的殊荣。1936年,小说一经面世,销量打破了当时的记录(全世界的销量突破了2000万册),而且玛格丽特作为无名作家,这种情况可谓是“举世瞩目”了。当年,好莱坞就购买了《飘》的改编电影权。

相信八零后的我们,当年的语文老师给我们的课外读物建议,都是多读名著,尤其是国外名著,《飘》、《巴黎圣母院》、《红与黑》、《悲惨世界》、《老人与海》、《钢铁是怎样炼成的》等等,这些名著我敢打赌没有一个人没有读过其中一本吧?这就叫普及读物啊,尤其是《飘》既有战争背景、又有爱情故事,这在我们这种十几岁的小女孩心中,那是多么让人感触的作品啊,印象却是深刻至极。以至于看过电影后,片中那句经典的台词“Tomorrow

永远的郝思嘉:费雯·丽

《乱世佳人》肯定算的上是好莱坞影史上值得骄傲的一部影片,它的魅力贯穿整个二十世纪,有好莱坞第一巨片之称。影片中的费雯·丽是如此的美貌,她那双灰蓝色的眼睛既温情脉脉,露出猫一样的狡黠,高贵的外表下压抑着瞬间都可爆发的情感力量,美得颠倒众生。如果说郝思嘉是人们心中永远的荧幕女神,那费雯·丽绝对是人们心中永远的郝思嘉。

也许与原著篇幅很长有关系,该片长达4小时。1939年上映后,在世界各地文化和商业上都获得了极大成功和轰动,而在1940年的奥斯卡上独得十个奖项,并将此纪录持续了20年之久。

当年电影开拍,电影公司直接邀请了克拉克·盖博与费雯·丽两位巨星的参演,本就如此瞩目哦作品,加上两位好莱坞巨星的加持,在如此宏达的历史时代背景下的爱情巨著,不火才怪!

四、《蒂凡尼的早餐》美国 1961年 导演:布莱克·爱德华兹 原作者:杜鲁门·卡波特

蒂芙尼的早餐》改编自小说《蒂芙尼的早餐》作者: 杜鲁门·卡波特

《蒂凡尼的早餐》于1958年春由兰登书屋出版,入选《时代周刊》“百部最佳英文小说”,奥斯卡多项大奖原著小说。杜鲁门·卡波特,美国文学史上著名的南方文学作家,与另一名同样来自南方的作家田纳西.威廉姆斯齐名。

每一次读到这部作品,都为它精心打磨、简洁洗练的文字折服,真是百读不厌。美国南方的田园风光,使得当地的作家,写出来的都市风情小说也充满了浪漫和情调,让你在简练的文字中体会文章的精彩。

生活就是这样,处处是精彩

这部电影为什么必看呢?第一,那华丽时尚的服装,经典到无以复加的造型,让人无法相信竟是50年前的电影!第二,那个女人,那个穿着小黑裙,带着珍珠饰品的女神赫本,还有那些歌曲,真的是忘不了。多少年前看得,今天仍能回忆起看时的感觉。就一句,为了赫本女神也必须看!

五、《教父》美国 1972年 导演: 弗朗西斯·福特·科波拉 原作者: 马里奥·普佐

《教父》改编自小说《教父》1969年 作者:马里奥·普佐

 《教父》小说于1969年美国出版,是美国出版史上的头号畅销书,曾连续70周排名畅销榜,37年销量达2000万册。马里奥·普佐,出生于纽约,第一代意大利裔美国人。二战时加入美军赴欧洲作战,战后进入大学学习社会学。一九六三年成为自由撰稿人,着手创作有关西西里黑手党的小说。

一九六九年《教父》的出版,奠定了他在文坛的地位。

这不片子很出名,但是小说原作者估计对中国读者来说还比较陌生,因为他的小说都很小众,都是着重写了有关黑手党的故事,受众面对中国读者来说确实不大。但是随着电影《教父》的问世,这部影响影史的作品,毋庸置疑是伟大的。

这部片子的伟大,我不必多说,一部好电影绝对是所有细节都好,演员好,有马龙白兰度后阿尔帕西诺;故事好,一个西西里黑手党的“美国梦”式的传奇成长史;摄影好,影片的拍摄手法在当时来说绝对是影响了一大群从业者;音乐也非常好,其中一曲《speak softly love(柔声倾诉)》,这首意大利音乐教父尼诺·罗塔的佳作,获得了当年奥斯卡最佳配乐奖;这所有的一切,都不夸张,看过你就知道了,绝对不言过其实。

永远的“教父”马龙白兰度

马龙白兰度扮演的这位父亲无疑是最伟大的,电影把虚构的纽约黑手党塑造成了一个实现美国梦的家族奋斗史。很多人都说第二部是经典,可我是百分百的马龙白兰度迷,我坚持的认为第一部是最好的(我个人不接受任何反驳

六、《肖申克的救赎》美国 1994年 导演: 弗兰克·德拉邦特

《肖申克的救赎》改编自《四季奇谭》中收录的小说《丽塔海华丝及萧山克监狱的救赎》作者:斯蒂芬·埃德温·金

King,1947年9月21日—),美国作家,编写过剧本、专栏评论,曾担任电影导演、制人以及演员。代表作品有《闪灵》、《肖申克的救赎》、《末日逼近》、《死光》、《绿里奇迹》、《暗夜无星》等。自20世纪80年代至90年代以来,创作出版了多部畅销小说作品,同时小说作品也不断被改编成影视作品。其中《闪灵》、《肖申克的救赎》、《末日逼近》等,也都算是名气大燥的影片了。

《四季奇谭》作为一部小说来说,当时看到《丽塔海华丝及萧山克监狱的救赎》这一部分(我是看完电影,专门找来小说读的),作者在结尾提供了一个伟大的悬念,整篇小说对人物的刻划、男性友谊的描绘,以及对希望永不磨灭的书写,确实让人觉得这么优秀的原著,拍不出好电影,确实浪费了,还好,导演没让人失望,却是奉献了一部百年佳片。

至于后来改编为电影后,原著作者史蒂芬.金说:“一切都很完美我没像传说的在影片结束时嚎啕大哭,但眼眶确实有点潮。”

这部经典的佳片,我不做多说,电影还是大家细细的去观影一次,一切的美好自然让你回味无穷。

七、《追风筝的人》 美国 2007年 导演:马克·福斯特

卡勒德·胡赛尼(Khaled Hosseini),1965年生于阿富汗首都喀布尔市,后随父亲迁往美国。胡赛尼毕业于加州大学圣地亚哥医学系,现居加州。“立志拂去蒙在阿富汗斯坦普通民众面孔的尘灰,将背后灵魂的悸动展示给世人。”。

《追风筝的人》是他的第一本小说,因书中角色刻画生动,故事情节震撼感人,出版后大获好评,获得各项新人奖,并跃居全美各大畅销排行榜,《追风筝的人》已经由梦工厂改拍成电影。还著有:《灿烂千阳》(A Thousand Splendid Suns,2007)、《群山回唱》(And the Mountains Echoed,2013)。作品全球销量超过4000万册。

2006年,因其作品巨大的国际影响力,胡赛尼获得联合国人道主义奖,并受邀担任联合国难民署亲善大使。

全书围绕“风筝”引发了阿富汗的两个少年之间的成长故事,阿米尔,一个富家少年的第一人称回忆开始,讲述了他与仆人的儿子哈桑之间的关于“风筝”的故事,按照阿富汗的社会等级制度,有钱人家的少爷和仆人的孩子,应该算是两个世界的人,从追逐风筝的开始,两个少年之间成长的故事,让我们看到了整个等级社会里人性的背叛与救赎,以及人与人之间的忠诚与守护。

哈桑对阿米尔的忠诚,用儿童时期哈桑的一句话让人感动:“为你,千千万万遍。”为了阿米尔,哈桑愿意做千千万万的事情。甚至连哈桑出生以后叫的第一个人名是“阿米尔”,意味着他将阿米尔当作生命中最重要的人。他心甘情愿地为阿米尔做任何事情,哈桑一生都在为阿米尔牺牲,体现了一个孩子到一个男人不变的忠诚与正直。

长大后,阿米尔为哈桑孩子捡风筝

两个人之间的感情是冲破了等级观念的,真正的两个男孩之间的友谊。长大之后的阿米尔为哈桑的孩子捡风筝,这一刻是使人泪目的,影片不仅做到了前后呼应,凸显主题,更是对哈桑的缅怀,同时回应哈桑对他的感情。

书中充满令人回萦难忘的景象(影片中也有呈现):一个为了喂饱孩子的男人在市场上出售他的义腿;足球赛中场休息时间,一对通奸的情侣在体育场上活活被石头砸死;一个涂脂抹粉的男孩被迫出卖身体,跳着以前街头艺人的猴子表演的舞步。这种等级社会凸现出来的为了生存而挣扎的无奈,让人在为哈桑惋惜的同时,也为哈桑欣慰,因为对于阿米尔而言,他是一个真正的“朋友”而非“下人”;虽然,阿米尔长大之后才明白。

年轻人的梦想,老人的回忆

也许在生活中,我们每个人心中都有一个风筝,我们都是那个追风筝的人,谁都不会知道风筝会在哪里落下,无论它意味着什么,让我们勇敢的追。电影的呈现确有令人吐槽之点,但也足以触动观众的心,非常值得一看。

八、《英国病人》美国 1996年 导演:安东尼·明格拉

《英国病人》改编自《英国病人》作者:迈克尔·翁达杰

迈克尔·翁达杰是一位以诗闻名的加拿大作家,但使他跻身国际知名作家行列的,还是这部获得布克奖的富有如梦如幻般魅力的小说《英国病人》。

影片开始,一名被德军在沙哈拉沙漠击中而追击受伤的英国机师,而且面部被全部烧伤,当地人发现他,并将他救活后送往了盟军战地医院。由于机师丧失了记忆,不能想起自己是谁,因此只被叫做“英国病人”。女护士汉娜(朱丽叶·比诺什饰)、卡拉瓦焦和一个叫基普的锡克族工兵和他生活在一起。

随着时空交错和两个爱情故事交叉的蒙太奇方式展开叙述。原来机师是一名历史学家,名叫艾玛殊(拉尔夫·费因斯饰),在考察时,结识了杰佛(科林·费尔斯饰演)和他美丽的妻子凯瑟琳(克里斯汀·斯科特·托马斯饰)。艾玛殊对凯瑟琳产生了无法抗拒的爱慕之情,最终激情发展的不可收拾,凯瑟琳投入了艾玛殊的怀抱。等到杰佛发现这一切后,发生了一起飞机事故,杰佛当场死亡,凯瑟琳也奄奄一息,艾玛殊为了救凯瑟琳,而把她带上飞机,结果飞机被击中,被烧伤的艾玛殊坠入地面。

无可救药的爱上了别人的妻子

两对主人公,一对发生在二战战场,一对在几十年后的,一直都在讲述在错的地方遇到对的人,他们在错误的时间相遇,在错误的时间相爱,在错误的时间离散,又在错误的时间重逢,最后在错误的时间失去彼此,最终还是空一场的梦与遗憾而已,或许这份爱本就不该开始。

影片最后,烧伤的艾玛殊随着爱人一起“死去的心”,选择离开了这个世界。这种史诗般的爱情电影,让我们体验了真正的爱与永恒的话题,虽然这种痴缠之恋,最终的结果也就是错过的遗言而已。

这部片子的主角,拉尔夫·费因斯、克里斯汀·斯科特·托马斯、朱丽叶·比诺什,看这几个大碗的水准,不用担心片子的水准了,看看一定不后悔。

还有,拉尔夫·费因斯与朱丽叶·比诺什联袂演绎的1992版的《呼啸山庄》,绝对也是经典中的经典。大家也可以看看哦!

九、《洛丽塔》美国 1998年 导演:斯坦利·库布里克

别名:《一树梨花压海棠》

《洛丽塔》改编自小说《洛丽塔》1955年 作者:弗拉基米尔·纳博科夫

 《洛丽塔》是作者弗拉基米尔·纳博科夫流传最广的作品,叙述了一个中年男子与一个未成年少女的恋爱故事。小说最初未获准在美国发行,于1955年首次被欧洲巴黎奥林匹亚出版社出版。1958年终于出版了美国版,作品一路蹿升到《纽约时报》畅销书单的第一位。

首先这个题材很惊世骇俗,带着十四岁女儿洛丽塔(多米尼克·斯万饰)的母亲夏洛特(梅兰尼·格里菲斯饰),意外接待了一个房客,中年法语教师亨博特(杰瑞米·艾恩斯饰),年过中年的男人,自从年幼时的初恋女孩死去后,心中总藏着一个温柔而猥亵的梦魇。他疯狂的爱上洛丽塔,而迷情夏洛特爱上了亨博特。

为了留在洛丽塔身边,亨博特假意与夏洛特相爱,并且娶了她。却在暗地与洛丽塔谈情。当身为母亲的夏洛特发现这一切,愤怒的夏洛特冲出家门,却遇车祸身亡。但是最终,洛丽塔对亨伯特也逐渐感到厌倦,并选择了离开他。

这种幼齿萝莉和中年大叔的不伦之恋,确实是违背世俗的夸张,当这部电影引进到中国时,除了《洛丽塔》,还有一个中文译名《一树梨花压海棠》,不得不佩服中文的博大精深(这首诗是苏轼调侃好友张先的诗句,看过张先的故事,你就会懂了)。

1962的版本里,电影大师斯坦利·库布里克利用他独有的黑色幽默和对纳波科夫小说的深刻理解,为什么没有推荐这版呢?因为这一版本现在很难找到,我这里还是推荐1998年美国版的。电影里试图探讨一个关于欲望的混乱,摆脱世俗的伦理和观念束缚的爱恋,诱惑与迷恋的纠缠之间的不伦之恋的故事,让人对电影每个下一步的走向都充满窥探的快感。而且“萝莉”这个词作为对年轻少女的统称,可以说是受到了这部片子很大的影响的。

少女对大叔的新鲜感已经丧失

作为受几千年封建思想熏陶的国人,这种惊世骇俗的主题,确实非一般的毁三观啊,但是作为电影,我觉得小女孩把一个十四五岁的青春期少女的美好和萌发的迷惑,演绎的恰到好处,作为一个正常男人,中年大叔被迷惑也不足为奇。所以,作为一部观众,如果你还没看过小说,打开这部片子,你也会被牢牢抓住的。

十、《少年派的奇幻漂流》美国 2012年 导演:李安

《少年派的奇幻漂流》改编自同名小说《少年派的奇幻漂流》2001年 作者:扬·马特尔

扬·马特尔(Yann Martel,1963年6月25日-)是一位加拿大作家。他出生于西班牙,父母是加拿大人。

幼时曾旅居哥斯达黎加、法国、墨西哥、加拿大,成年后做客伊朗、土耳其及印度。毕业于加拿大特伦特大学哲学系,其后从事过各种稀奇古怪的行业,包括植树工、洗碗工、保安等。以《少年Pi的奇幻漂流》获得2002年的布克奖及亚洲/太平洋美洲文学奖。马特尔现在住在萨斯卡通(Saskatoon)。

漂流海上的少年“Pi”

扬·马特尔大学哲学系毕业后,在印度度过了13个月,拜访过清真寺、教堂、寺庙和动物园。他花了两年时间来阅读宗教经文和弃儿的故事。所以,这篇文章中的印度少年“Pi”是一个虚构人物,但是对印度社会的描写,都是根据作者的印度生活体验而虚构写出来的。

影片以中年居住在美国的成年派的回忆开始,讲述了少年派(苏拉·沙玛饰)的父母以开动物园为生,一家人卖掉了动物园,坐上了印度开往美国的船上,不料遇到一次海难,家人全部丧生,他与一只孟加拉虎在救生小船上漂流了227天,从开始的与虎搏斗,都后来的与虎为伴,少年派与虎建立起一种奇特的关系,并最终共同战胜困境获得重生的故事。

一船,一虎,一人,就这三样东西竟然成就了一部具有深意的电影,也只有李安导演能做到了。派在回忆自己少年时候的这件奇遇,当他说了第一个故事,没有人相信,当他又讲了第二个故事的时候更没有人相信,不管第一个故事还是第

二个故事,真亦假时假亦真,导演在叙述故事的时候也是如此,也正是他的高明之处。

老虎代表的是他人性本恶的一面,也象征了父亲严肃的角色,他和老虎时时刻刻不在斗争争取生存的权利,没有老虎,他也活不了,但他不能让自己心中的老虎(兽性)强大,电影中展现的他和老虎的生死是拴在一起的,没有像老虎一样的凶残他如何能苟且活下来。猩猩对应的是派的母亲,对他无限的爱与关怀。很形象很巧合

的这些动物和这些人物一一对应起来了,导演从现实的动物映射了少年派的体会的人性的善与恶,也让我们每个人心中联想到了不同的人物,自己去体会掩藏在角色背后的深意。

不要失去希望,即使陷入绝境

这个简单的故事,在李安的镜头下,给了我们无限的震撼,当年忘记因为什么原因,没有及时去电影院看,后来自己在家下载的蓝光版的,一直后悔没有看到影院的IMAX 3D版本的,因为电影中海上场景的3D效果真的太震撼了,包括老虎,猴子,鲸等的生物逼真的呈现,真的太后悔了!希望大家有机会一定要去体验这部电影的震撼!

十一、《为奴十二年》美国 2013年 导演:史蒂夫·麦奎因

《为奴十二年》改编自传记体小说《《身为奴隶的十二年》 1853年 作者:所罗门·诺瑟普

1853年,所罗门·诺瑟普在逃离奴役不久,便写下了自传《为奴十二载》。该书一经问世便大获成功,出版前两年的销量便达到3万册,是1845年出版的影响甚广的《黑人奴隶弗雷德里克·道格拉斯的生平自述》的3倍。

诺瑟普的成功有着历史的原因,据统计从1740年到1865年,将近有65本黑人自传文学或宣传册出版,它们构成了反奴运动的一个宣传渠道,引起社会的关注。《为奴十二载》在此种社会思潮下诞生,自然引起广泛的反响。但《为奴十二载》的成功还和另一部著作相关。

1852年,斯托夫人著名的反奴隶制小说《汤姆叔叔的小屋》出版。这部著作遭到很多拥护奴隶制度的人的批评,他们批评的矛头都指向《汤姆叔叔的小屋》只是一部小说,因此其对奴隶制度的描绘是过于伤感与夸张,无法令人信服。为了反驳这些批评,斯托夫人出版了另一本书,其中罗列了很多小说故事的真实原型,以此证明《汤姆叔叔的小屋》对奴隶制描绘的真实性。所罗门·诺瑟普即在其中,斯托夫人从报纸上得知了诺瑟普的经历,她写道“所罗门·诺瑟普被带到了红河镇的种植园,那正是汤姆叔叔在小说中被关押的地方,而诺瑟普对种植园的描述,对那里的生活和事件的描述与我小说中的故事惊人的相似。”因此在诺瑟普还未著一字之前,他已经广为人知。

经过一百多年,这部反映黑奴的小说被改编成了电影,电影讲述一个生活在纽约的自由的黑人所罗门(切瓦特·埃加福特饰),擅长木匠和拉,受过教育且已婚。随后遇到两个声称是马戏团的人,他们许诺在华盛顿帮他找一份工作,当所罗门到了华盛顿才发现自己被诱拐绑架了,从此他被当做奴隶买到南方,开始了他的奴隶生涯。经历多年磨难才依靠好心的加拿木匠普斯(布拉德皮特饰演)帮忙送信回家,并经过一场诉讼,他终于在十二年后重获自由。

影片对于奴隶而言,影片对奴隶主的刻画更加入木三分:有身为牧师,虽心存良善,对黑奴的遭遇抱有同情,但是为自己利益的“伪君子”威廉·福特(本尼迪克特·康伯巴奇饰演);有冷酷无情的埃德温·艾普斯(迈克尔·法斯宾德饰演),不但虐待奴隶,还奉劝他们接受所谓的宿命;也有身为白人,但是同情黑人的木匠巴斯(布拉德·皮特饰演),他将所罗门的遭遇告知了其在纽约州的朋友,最终帮助所罗门重获自由。

《为奴十二年》在2014年第71届金球奖上获得金球奖最佳剧情片。而在第86届奥斯卡金像奖颁奖礼上,《为奴十二年》获得了最佳影片奖、最佳女配角、最佳改编剧本奖三项大奖。所以冲着这么多的奖项,我建议你也不能错过它。

生存与生活有本质的区别

十二、《达芬奇密码》美国 2006年 导演:朗·霍华德

《达芬奇密码》改编自小说《达芬奇密码》 作家:丹·布朗

丹·布朗,1964年生,美国畅销作家,毕业于阿默斯特大学,曾是一名英语教师。一九九六年开始写作,先后推出了《数字城堡》、《骗局》、《天使与魔鬼》和《达·芬奇密码》四部小说,其中《天使与魔鬼》奠定了他在小说界的地位。而《达·芬奇密码》一经问世就高踞各大畅销书排行榜榜首,并打破销售记录,成为史上最畅销的小说,创下书市奇迹。

他的所有(4部)作品全部登上了《纽约时报》畅销书排行榜,且都在前15名之列。

汤姆汉克斯与奥黛丽塔图

丹·布朗,一个没有多大名气的惊悚小说作家,教师出身,先前有过三部作品,反应平平,在好手如云的西方畅销书界算是个新面孔。当年3月《达芬奇密码》出版后,一下子登上《纽约时报》等各大畅销书排行榜的榜首,一时好评如潮。可见小说的受欢迎程度。

正如小说名称《达芬奇密码》,作家对达·芬奇的作品——如《蒙娜丽莎》、《达·芬奇自画像》以及《最后的晚餐》一一进行了

“颠覆性”的解读。首先对《蒙娜丽莎》中的人物性别提出了置疑,继而指出蒙娜丽莎其实就是达·芬奇本人。而《达·芬奇自画像》里的画家肖像,实际上也是一个“雌雄同体”。在作家眼中,这两幅画已不是简单的独立存在,而是两个相互关联具有相互指射意义的个体。最有意思的是作家对《最后的晚餐》的注释。且不说将人们传统上认为画中皆为男性的十三人说成是十二个男人和一个女人,就连一向为世人崇拜不食人间烟火的耶酥基督,也被作家从“神”还原为“人”,并声称他结了婚,留下了后代。而耶稣的妻子,就是被他救赎的抹大拉的玛利亚。

这些言之凿凿的解读,无疑是对历史、对传统文化的挑战、篡改与颠覆,并在某种程度上起到了“混淆视听”的作用。小说一经问世,就遭到了各种人士,如神学家、历史学家、宗教学家的争论和抨击。正如“人怕出名猪怕壮”,越是反对声音越多,作家越是达到了小说悬疑未测而吸引读者的魅力。

小说使用了后现代派小说的非线性叙述模式,兰登和索菲的解密之路是主线,警方、“天主事工会”、提彬三方的阻挠行动则是三条副线,在多视角转换闪回的叙事中所有人物在同一时间内的共时性行动得到了全景式的展现,情节紧凑,悬念交迭。小说文字干净并且利索,看起来悬念迭起并且故事新颖,让人一口气不看完都不过瘾,必须先看小说,体会一把现已小说的魅力。

影片也是以惊悚、悬疑为卖点,以符号专家罗伯特·兰登(汤姆·汉克斯饰演)从一桩卢浮宫的谋杀案开始与死者孙女索菲(奥黛丽·塔图饰演)联合查案的过程,在过程中兰登发现案情留下的解密的密码都藏在达芬奇的作品中,而逐步展开调查的故事。

影片中对耶稣的性别产生疑问,”抹大拉的玛利亚“到底是否存在?蒙娜丽莎到底是男是女?还有片中异教徒的圣婚仪式等,这些影片的线索呈现出的颠覆性的解读,也让传统理解的我们产生了深深的吸引力。所以,不为别的,就为这些经典的颠覆故事,你也应该去看电影,起码小说是必看的。

十三、《伊豆的舞女》日本 1974 导演:西河克己

  《伊豆的舞女》改编自小说《伊豆的舞女》1926年 作者: 川端康成

《伊豆的舞女》是川端康成早期的代表作,也是一篇杰出的短篇小说,在读者中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也是川端康成作者自传性的小说。

不管你看没看过这部电影,但是川端康成你肯定听过,只要稍微了解一点日本文学的人几乎没人不知道这位日本文学鼻祖。他的文字是简单纯粹的,如同秋日的微风轻轻吹拂起了一片落叶一样,悄无声息,却又像吹过的是我们的心一样,令人愉悦。

影片讲述一位19岁高二学生,为排遣内心不可言喻的忧郁和苦闷,只身来到伊豆旅行,途中偶遇流浪艺人一行,并对那里的小舞娘产生了似恋非恋的思慕之情。伊豆的舞女薰子(山口百惠饰演)深深地吸引了“我”(三浦友和饰演)。

如果你还没有听过川端康成,山口百惠你肯定听过吧?三浦友和你总听过吧?当年,十五岁的山口百惠演出了人生中第一部电影。影片正好需要表现少男少女之间初恋的那种朦胧、纯真的情感,正值年华的山口百惠用那几乎本色的清纯演绎,给了观众一份清新之感,也净化了观众的心灵,把人们带入一个空灵美好的唯美世界。

1974年的电影,你现在打开看,就算画面如此不清晰,那满屏的青春期气息也会让你感觉到迎面扑来的清新。所以,经典终究是经典,我建议你先看小说,再来看电影,绝对不会失望的。

十四、《失乐园》日本 1997年 导演: 森田芳光

《失乐园》改编自小说《失乐园》 1997年 作者:渡边淳一

《失乐园》这是一部描写成熟的男人和女人追求终极之爱的杰作。这是一部梦幻与现实、灵与肉、欢悦与痛楚相互交织的震撼心灵的杰作。奇妙的心理活动与错综复杂的感情纠葛,溶入到异域特有的四季更迭的绮丽环境里,令人回肠荡气。

《失乐园》讲述了一对中年男女因婚外恋而双双殉情的故事。女主人公松原凛子(黑木瞳饰演)是医学教授之妻,男主人公久木祥一郎(役所广司饰演)是出版社的主编。在一次偶然聚会上他们邂逅,并迅速坠入爱河无法自拔,可是这种婚外恋却为各自的家庭和亲人所不容。这种经历使他们觉得人世间没有永恒的爱情,要想使对方永远属于自己,唯一的办法就是和对方一起结束生命,于是他们在爱的极致时双双服毒殉情。


      时光一句话影评:他们在缠绵中领会到了至高的幸福,却处于不被社会理解的尴尬局面之中,最终选择了在彼此的爱的怀抱中告别此世。这并不是一部泛泛讲述婚外情的言情片,影片所着力表现的是一种对待生、死、爱的观念和人生态度。

《失乐园》在1997年发表后在日本文坛引起了很大的轰动,甚至出现了“失乐园”现象。据说当年日本社会的中年离婚率都上升了。

久木和凛子是两个失意的中年男女的相遇点燃了一根炸弹的导火索,死水般的婚姻生活也只是撮合着过日子而已,但是遇上久木这种老男人的主动勾搭,让她体验到性的乐趣与极致,其实也就是给她的生活里又有一层希望了。既然生活无望,不如轰轰烈烈地燃烧,至少还有存在感。有这种想法,其实是不顾一切,只追求当下的快感。

所以,小说这么成功,电影的改编,两位中年演员的水准也是杠杆的,严谨说来,久木和凛子真的不算是爱,只是相互借用对方的身体创造生活的乐趣而已。所以,影片的尺度还是很大的,抛开艺术性,电影的社会意义也是很大的。

十五、《挪威的森林》日本 2010年 导演: 陈英雄

《挪威的森林》改编自同名小说《挪威的森林》1987年 作者:村上春树

1987年日本作家村上春树写了一本青春恋爱小说《挪威的森林》(这是一部都市爱情小说,与挪威没有任何关系 ),这是一部青春恋爱小说,一部动人心弦的、平缓舒雅的、略带感伤的、百分之百的恋爱小说。一个男人,渡边(松山健一饰演);两个女人,直子(菊地凛子饰演)和绿子(水原希子饰演),谁才是渡边心中的最爱?

因为原作的影响实在太大,导演陈英雄在2010年改编上映的这部电影,算是口碑两极化了。太爱原作的人,说导演毁了经典;太爱原作的人,也因为原作而喜欢这部电影。

实在陈英雄的功力是有的,从影片的表示形式上看,他确实体会到了原著的精华,清爽旖旎的绿野、昏黄晦涩的森林、幽静喧闹的雪地。

  可是就我个人来看,导演的选角出现了一点失误,菊地凛子的直子显得有点太老成了,和水原希子的绿子的灵动来比,年龄上菊地凛子确实吃亏,导致整个角色确实有点尴尬了。所以,如果你爱原作的话,这部电影也不妨去看看,失不失望就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了。

好电影真的太多了,好的改编电影确实也不少。因为好小说真的太多太多了,就这十五部根本不能代表这些优秀的作品。以上推荐仅供娱乐参考,仅代表个人推荐,其他优秀的但未入选的作品仍旧具有代表性,欢迎大家继续补充!

除了文中介绍的《飘》之外,其他世界名著改编电影,观看指南:

1、《罗密欧与朱丽叶》1936年乔治·库克导演美国版,1954年雷纳托·卡斯特拉尼导演英国版,1968年佛朗戈·泽菲雷里导演英国版,1996年巴兹·鲁赫曼导演,小李子主演的美国版,2013年卡罗·卡雷导演美国版。

建议观看:1996版,因为有小李子,而且年代不算太远。

2、《战争与和平》,1956金·维多导演的美国版,亨利·方达与奥黛丽·赫本主演的,1967年邦达尔·丘克导演的前苏联版,2007年多国合拍版。

建议观看:1956年绝对推荐,赫本主演是一个原因,还有就是此版当年获得奥斯卡多个奖项,绝对名副其实。年代太远,片源不太好找,需要费一番工夫。

3、《巴黎圣母院》、1939年美国版,1956年让·德拉努瓦导演法国版,1982年迈克尔·塔克纳导演,安东尼霍普金斯主演的英美合拍版。

建议观看:1982年版本,名气最大的一版。

4、《理智与情感》1991年大卫·吉尔斯导演的英国版,1995年李安执导的由艾玛·汤普森、休·格兰特、凯特·布兰切特主演的美国版。

建议观看:1995年李安执导版,这部电影在李安所有电影中不算出彩的,但是相对于原著,应该算是比较尊重原著的改编。

5、《傲慢与偏见》有1940年罗伯特·Z·伦纳德导演美国版,2005年乔·怀特导演的由凯拉奈
特莉与马修·麦克费登、主演的英法美合拍片,还有英国在1952年、1967年、1995年改编的电视剧集。

建议观看:2005年版,多国合拍,明星阵容,不容错过。

6、《安娜·卡列尼娜》有1914年俄罗斯版,1915年美国版,1918年匈牙利版,1935年美国版,1948年英国版,1953年前苏联版,1961年英国版,1968年前苏联版,1974年意大利版,1974年前苏联版,1985年美国版,1997年美俄合拍版,由苏菲·玛索、肖恩·宾、阿尔弗雷德·莫里纳主演; 2012年由凯拉·奈特莉、裘德·洛主演英国版。

建议观看:1935年克拉伦斯·布朗导演,葛丽泰·嘉宝,费雷德里克·马奇主演的美国版,这被称为迄今为止水准最高的《安娜·卡列尼娜》

7、《简爱》 1944年美国版、1971年美国版本、1996英国版本、 2011年英国版;

建议观看:1996年的版本,威廉·和特的最忧郁温柔版的罗切斯特和夏洛特·甘布斯的最倔强的简爱 号称最经典。

8、《悲惨世界》1934年Raymond Bernard执导法国版,1935年理查德·波列拉夫斯基执导的美国版,1958年让·保罗·李塞诺执导法德意合拍版,1978年Glenn Jordan执导的英国版,1982年罗伯特·何森执导的法国版,1998年比利.奥古斯执导的美国版,由乌玛.瑟曼,连姆.尼尔森主演;2012年汤姆·霍伯执导,休·杰克曼、罗素·克劳、安妮·海瑟薇主演的纪念法国著名作家雨果诞辰210周年暨《悲惨世界》出版150周年版本;

建议观看:1998版和2012版本都可以观看,2013年版本偏向于偶像版本吧。

9、《呼啸山庄》1939年威廉·慧勒执导美国版,1970年罗伯特·福斯特执导英国版,1985雅客·丽维特执导法国版,1992年彼得·考斯敏斯金执导英国版,1998大卫·斯凯内执导英国版、2003年苏瑞·克里什纳马执导美波多黎各合拍版,2004年法布里奇奥·科斯塔执导意大利版,2011年安德里亚·阿诺德执导英国版。

建议观看:1939年美国版和1992英国版本最经典,1992年版本由拉尔夫·费因斯和朱丽叶·比诺什主演,剧情也更完整,最具观赏性。

艾玛,这篇一万六千字,写的快吐血了,还查阅了很多资料,有不当之处,希望大家积极指正。

}

英语访谈节目开场白,,,,我写一段中文,谁能帮我翻译一下,谢谢了额,,,

关于谈话类节目的开场白

街灯亮了,那么多的窗子都在闪闪烁烁着调皮的抑或温暖的光芒。

在那么多人又一次奔赴回家的路上,或者在那么多人已经“叮叮铛挡”又一次开始了全新一轮的锅碗瓢盆交响乐,满世界又一次肆意着让人垂涎欲滴的晚餐的香味儿时—有一个声音那么合适 那么温暖 那么自然的飘进你的耳朵,直达你的心灵

“坦白地说,亲爱的,我不在乎。

演员:克拉克.盖博(饰瑞特.巴特勒)

影片结尾,瑞特决意离开,斯嘉丽苦苦哀求:“你要是走了,我该去哪里

瑞特冷冷地扔下这句话扬长而去。

当年本片制片人由于这句粗话而被罚款5000美元。

而现在,一部电影中如果没有damn,shit,fxxk等词汇,简直都不好意思说自己是好莱坞电影。

如果考虑货币贬值因素,本片是有史以来票房最高的影片,即便是《泰坦尼克》也无法与之相比。

“我会开出一个他无法拒绝的条件。

演员:马龙.白兰度(饰维托.唐.克莱昂)

影片开头,庄尼到教父家中求助,希望帮他成为一部电影的主演。

教父非常自信地用这句话安慰庄尼,叫他放心。

影片后期迈克尔接管家族事务后,在处理拉斯维加斯赌场事务时也引用了父亲的这句话,表明他已成长为新一代教父。

我本可以进入上流社会。

我本可以成为一个上进的人。

我本可以当个有脸面的人物,而不是像现在这样当个小混混。

演员:马龙.白兰度(饰泰瑞)

哥哥劝说泰瑞向工会头目屈服,泰瑞愤怒地指责哥哥当初命令他在拳击比赛中放水,使他成为一个一事无成的小混混。

在《愤怒的公牛》中,罗伯特德尼罗饰演的退役拳手杰克拉莫塔对着镜子引用了这段台词

“托托,我感觉我们已经不在堪萨斯了。

演员:朱迪.嘉兰(饰多萝西)

多萝西初到OZ国的第一句话。

影片中在堪萨斯的画面都是黑白的,到OZ国之后转为彩色。

本片在影史上具有极其重要的地位,被美国电影协会评为十大幻想片第一位。

“这就看你的了,宝贝。

演员:亨弗莱.鲍嘉(饰瑞克)

这是瑞克跟伊尔莎在一起时常说的一句话,在影片中出现了4次,分别是巴黎相识、车站离别、酒吧重聚、机场告别这4个重要时刻。

这句台词并非出自原始剧本,而是拍摄间隙亨弗莱.鲍嘉教英格丽.褒曼打牌时常说的一句话。

要打动女孩的芳心,这样一句情话是必不可少的,而且要经常对她说,这样才能让她记住你一辈子。

“继续啊,让我高兴高兴。

演员:克林特.伊斯特伍德(饰哈利.卡拉汉)

卡拉汉警官面对餐厅里劫持人质的歹徒,冷冰冰地说了这么一句话。

结果歹徒慑于他的气势,乖乖的放下了手中的枪。

《拨云见日》是《警探哈利》系列的第四集。

该系列的主角卡拉汉警官是一位行事乖张不受法律的条条框框约束的新派警察。

“好了,德米尔先生,我已经准备好拍特写了。

演员:格洛丽亚.斯文森(饰诺玛.戴斯蒙德)

影片结尾,精神完全失常的诺玛枪杀年轻的情人之后,面对蜂拥而至的警察和记者,她以为自己又开始拍电影了。

值得一提的是,在这部以好莱坞为背景的影片中,几乎所有角色都与演员现实中的情况吻合。

电影中男主角是个不得志的编剧,而演员威廉霍登当时是一位不得志的演员;女主角诺玛是过气女明星,她的仆人兼前夫是位导演,现实中他们正是一对有过合作的演员和导演;诺玛的老朋友德米勒,现实中就是一位著名导演,作品有第25届奥斯卡最佳影片《戏王之王》和著名的《十诫》;另外影片中跟诺玛一起打牌的老朋友也都是由当时好莱坞的著名人士客串的。

演员:哈里森.福特(饰汉.索罗)

星球大战的标志性台词,出现在此后的每一部续集中。

这将是一个颠簸的夜晚。

演员:贝蒂.戴维斯(饰玛戈)

玛戈是位性格直率脾气暴躁的女明星(贝蒂戴维斯的本色演出)。

在一次聚会上,与会的嘉宾各怀心事,而心直口快的玛戈则毫无顾忌地说了出来。

演员:罗伯特.德.尼罗(饰特拉维斯)

特拉维斯是一位越战退伍军人,渴望与周围的人沟通。

影片中他对着镜子反复练习拔枪的动作,幻想自己是个大人物。

当时年仅15岁的朱迪.福斯特在本片中饰演一个雏妓。

1981年她的一位疯狂影迷欣克利为了引起她的注意,模仿影片中的情节行刺了当时的总统里根。

演员:Strother Martin(饰监狱长),保罗.纽曼(饰卢克)

卢克第一次逃跑被抓回来后,监狱长警告其他犯人不要逃跑,便以这句台词作为他的开场白

影片结尾卢克被包围时重复了这句台词

这句话现在仍经常用来表示对态度强硬的对手的拒绝,而且通常模仿影片中的监狱长以懒洋洋的南方口音说出。

“我喜欢早晨汽油弹的味道。

演员:罗伯特.杜瓦尔(饰Kilgore中校)

中校下令用飞机投掷汽油弹烧掉森林,只是为了压制越共的火力让他冲浪。

说这句话的时候,他正悠闲地坐在枪林弹雨的战场上。

“爱意味着永远不必说抱歉。

影片中男女主角先后都说过这句台词

这句台词后来被许多影视作品所引用。

“用来制造梦想的材料。

演员:亨弗莱.鲍嘉(山姆.斯贝德)

山姆.斯贝德是一位私家侦探,受一位贵妇的委托寻找她失踪的妹妹。

结果随着调查的深入,案件牵扯到了好几伙人对一件宝物(马耳他之鹰)的争夺,许多人为此丧命。

影片结尾,一个警察问山姆马耳他之鹰是用什么材料制成的,山姆意味深长地用这句话作为回答。

“E.T.打电话回家。

这是E.T.学会的第一句话,也是E.T.复活后说的第一句话。

20周年纪念版中,在E.T说出\"E.T.phone home\"的段落中,使用了计算机技术使得E.T.的嘴唇动作与台词相符。

演员:西德尼.波蒂埃(饰维吉尔.提布斯)

提布斯是一位黑人警探,在一次去外地执行公务的时候被当地警察误认为杀人犯而被逮捕。

在受到白人警长用轻蔑的语气讯问时,提波斯义正辞严地用这句话捍卫黑人的尊严。

西德尼.波蒂埃后来还主演了本片的续集,标题就是这句台词

西德尼.波蒂埃是第一位黑人奥斯卡影帝,他拍摄过许多反映种族歧视问题的影片。

本片中他掌掴白人的镜头,以及在《猜猜谁来吃晚餐》中与白人女性接吻的镜头,都在当时引起了很大反响。

演员:奥森.威尔斯(饰查尔斯.福斯特.凯恩)

这是主角凯恩临终前的遗言,也是贯穿整部影片的线索。

记者就是为了弄清楚这个的含义而逐个采访凯恩身边的人,从而如同“剥洋葱”一般将凯恩的形象逐步呈现在观众面前。

影片结尾为观众揭开了谜底,这个原来是刻在凯恩儿时雪橇上的,凯恩临终前念念不忘的其实是儿时的天真。

影片中凯恩的原形是当时的报业大王赫斯特,而“Rosebud”据传是赫斯特对他情妇身上某一最隐私部位的昵称。

演员:詹姆斯.卡格尼(饰亚瑟.科迪.贾瑞特)

科迪是一个心狠手辣胆大包天的黑帮头目,但他却对自己的母亲敬若神明。

影片结尾,科迪被警察团团包围,在走投无路的情况下,他高呼这句台词举枪引爆了脚下的油罐。

演员:彼得.芬奇(饰霍华德.比尔)

比尔是电视台资深主持人,得知自己即将被解雇后,在直播节目中发泄不满。

没想到观众反应出奇的好,于是电视台重新让他主持节目

比尔在节目中的标志性动作就是高呼这句台词,然后倒在地上装死。

后来在一次影片的宣传活动中他因心脏病突发过世,使他成为第一位在死后获得奥斯卡奖的演员(另一位是希斯莱杰)。

“路易斯,我想这是一段美好友谊的开端。

演员:亨弗莱.鲍嘉(饰瑞克)

警长路易斯在瑞克的影响下决定不再当德国人的走狗。

“一个户籍调查员曾试图测试我。

我把他的肝就着蚕豆和红葡萄酒吃了。

莱克特博士,《沉默的羔羊》

演员:安东尼.霍普金斯(汉尼拔.莱克特)

汉尼拔以平静的口吻说出这句台词,令观众毛骨悚然。

本片是奥斯卡历史上仅有的3部获得“大满贯”(最佳影片,最佳导演,最佳编剧,最佳男女主角)的影片之一,而安东尼.霍普金斯也成为出场时间最短的奥斯卡影帝。

“邦德,詹姆斯·邦德。

演员:肖恩.康纳利(饰詹姆斯.邦德)

“什么地方都不如家好。

演员:朱迪.嘉兰(饰多萝西)

这是北方女巫送多萝西回家时念的咒语,之后昏迷中的多萝西喃喃地念着这句话睁开了眼睛。

演员:格洛丽亚.斯文森(饰诺玛.戴斯蒙德)

为躲避警察而闯进诺玛家里的失意编剧乔认出诺玛是以前的默片明星,诺玛反驳说她现在还是大明星,没落的是电影本身。

这句台词将诺玛狂妄自大的性格表现得淋漓尽致。

演员:小库巴.古丁(饰罗德.泰德威尔)

被公司解雇的体育经纪人杰瑞.马圭尔拼命打电话试图留住自己的客户,啰嗦的橄榄球运动员罗德提出的条件是杰瑞必须“让他看到钱”。

这句话后来变得非常流行,著名的电脑游戏《星际争霸》中加钱的秘籍就是这句台词

演员:梅.威斯特(露夫人)

露夫人是一家夜总会的老板,生性风骚,喜欢周旋在许多情人之间。

影片中当她看到年轻英俊的萨吉时便用这句台词跟他调情。

这句台词还出现在她的其他一些电影中。

梅.威斯特()是上个世纪30年代美国著名的女演员、歌手和剧作家。

她是好莱坞第一个性感女明星,以提倡性解放而著称,曾因为猥亵罪被判入狱十天。

她也是美国第一个有关变性人的剧本的作者,同性恋角色第一次登上美国戏剧舞台也是在她的作品里。

毫不夸张地说,她就是30年代的麦当娜。

她的许多话,今天看来依然有点惊世骇俗。

本片上映半年后美国国家道德审查会就成立了,根据官方的说法,梅.威斯特和她的这部电影是该组织成立的主要原因之一。

Ratso是个街头骗子,影片中有个镜头是他和另一位男主角乔一起过马路,差点被一辆计程车撞到。

这个镜头据说是即兴发挥的,达斯丁.霍夫曼说他本来想说的是:“我们这里在拍电影。

结果说出来的却是现在这句著名的台词

在Jimmy kimmel里面那个主持说过美国全国只有6个著名脱口秀节目 请问是哪六个

The David Letterman Show(大卫牙擦骚),是美国哥伦比亚广播公司(CBS)周一到周五晚上十一点至午夜的一档聊天节目,香港亚视国际台(WORLD)购买版权并在第二天相应时段播出。

2、吉米鸡毛秀(Jimmy Kimmel Live!吉米鸡毛秀是美国ABC深夜脱口秀节目,由吉米·坎摩尔主持,在ABC播出,每晚1小时长的节目

《艾伦秀》又名《艾伦·德杰尼勒斯秀》,是美国CBS电视台的一档热门脱口秀,而主持人艾伦·德杰尼勒斯(Ellen DeGeneres)以其轻松诙谐的主持风格备受青睐,在2003年9月3日首播,该节目结合了趣闻,名人,音乐嘉宾和人情故事,已获得33个日间艾美奖。

《奥普拉脱口秀》(The Oprah Winfrey Show,又译作《奥普拉·温弗瑞秀》、《奥普拉秀》、《欧普拉·温弗瑞秀》、《欧普拉秀》等)。

节目美国脱口秀女王奥普拉·温弗瑞制作并主持,是美国历史上收视率最高的脱口秀节目

同时,它也是美国历史上播映时间最长的日间电视脱口秀节目

从1986年12月8日始播,播放了多达3000多集。

在播出了25年之后,《奥普拉脱口秀》于2011年9月9日结束。

5、乔恩·斯图尔特每日秀

《乔恩·斯图尔特每日秀》是由美国喜剧中心频道(Comedy Central)于1996年开播的深夜政治吐槽节目,尤其在乔恩·斯图尔特担任主持人期间,它已经成为美国最尖锐的讽刺声音,被称为最受美国大学生欢迎的节目

2015年乔恩宣布退休,由来自南非的崔佛在9月28日接班。

6、科南·奥布赖恩深夜秀节目被《娱乐周刊》冠以“最可爱脱口秀”称号的,它不仅占据了所在时段收视率龙头,它的各组成部分都受到媒体毫不吝惜的溢美,从主持人柯南·奥布赖恩、节目的喜剧情节直到伴奏乐队。

这个综艺性谈话节目的客座通常是好莱坞的一线艺人,聊着他们最新的大片或者电视剧,惟一特色是奥布赖恩的风格。

《娱乐周刊》同样给了他“最鲜明的电视主持”名头,称他是“有才干的机智型访谈者”。

针对熠熠生辉的大明星,该节目擅长选择他们各自的特色制造出娱人的效果。

节目因为是晚间节目,所以有趣而古怪。

优酷有一个原创精选的节目有时会有一个美国的节目采访路人的,请问是什么节目

你说的应该是jimmy kimmel脱口秀吧,可以上百度找一找,有挺多的。

60分钟时事杂志 名人访谈 就知道这两个

为什么美国大多综艺节目都是访谈

脱口秀最火的应该是 大卫牙擦骚 每日秀 克雷格深深夜秀 周六夜现场

前三个访谈节目连奥巴马也访谈 周六夜现场很多综艺明星都去过 比如贾斯汀比伯 碧昂斯 雷迪嘎嘎

}

  原标题:演了15年007,他准备“逃离邦德”?

  15年过去,丹尼尔·克雷格最终成为了“最接近原著的007”,而今,他正在走出邦德、逃离邦德。

  “当然也有一丝伤感,但我很高兴能向前看。我觉得现在是时候道别了。”在《007:无暇赴死》首映发布会上,007的第六任扮演者丹尼尔·克雷格说道。

  这是“007系列电影”的第二十五部,也是克雷格与这一系列的告别之作。电影上映之前,一部46分钟的纪录片《成为詹姆斯·邦德:丹尼尔·克雷格的故事》上线,讲述这些年他和007之间的故事。

  纪录片的开场,特意选用了《007:大战天幕危机》(该系列第二十三部)的第一个镜头,旁白宣布新任詹姆斯·邦德人选的声音还未落下,克雷格笃定的脚步就已经带出了伤感的钢琴声。议论声渐渐淡去,邦德的目光穿过一片黑影,望向银幕外的更远方,格外温柔。

  从2006年的《007:大战皇家赌场》到如今的《007:无暇赴死》,克雷格参演了5部007系列电影,从备受争议到一鸣惊人。15年过去,他最终成为了“最接近原著的007”,让这一系列重焕生机。与此同时,邦德也成就了他。

  写给这代邦德影迷的情书

  《007:无暇赴死》一开始就延续《007:幽灵党》的结局:邦德解决掉幽灵党的老大,和玛德琳·斯旺在牙买加过上了平静的退休生活。5年后,邦德被迫重出江湖,一开始的行动只是解救一名被绑架的科学家,但他很快发现,不再年轻的自己迎来了史上最大危机……

  “这是一个爱的故事。”谈及这部新片,包括克雷格在内的很多主创在采访时都如是说。看过此片的观众也说,《007:无暇赴死》是写给这代邦德影迷的情书——它将过去的四部电影串联起来,圆了一个完整的故事。

·《007:无暇赴死》剧照,邦德与新任“邦女郎”帕洛玛。

  丹尼尔·克雷格的邦德,手中最强大的“吸睛”武器便是他与身边人物之间的关系,这部也不例外:他与军情六处主管M之间有着激烈的冲突;死对头布洛菲尔德回归,两人的互动既火药味十足又幽默风趣;中情局特工帕洛玛为影片增加了间谍味;与邦德关系最为密切的仍是玛德琳·斯旺,两人之间的爱情故事,为邦德这个角色增添了更多人情味。

  “我尽量把邦德想成一个普通角色,虽然这很难。”克雷格曾说。在之前的四部作品中,邦德恋爱又失恋,第一次在银幕上哽咽。风流的笑容消失,他变老了,被要求参加体测,甚至陷入“我到底还能不能干这一行”的自我怀疑与狼狈中,向观众展现了一种人的脆弱。

  《007:无暇赴死》的最后,邦德为了爱人和女儿勇敢赴死:一个行动略显迟缓的男人站在死亡边缘,从容地看着导弹飞过,脸上的皱纹布满了沟壑与沧桑,身上的伤疤是他的勋章,眼睛里满是温柔的悲伤。邦德无暇赴死,但死亡最终来临。

  《成为詹姆斯·邦德:丹尼尔·克雷格的故事》中,记录了克雷格拍完《007:无暇赴死》杀青戏后,在全体工作人员的掌声中离开拍摄现场:他穿着燕尾服,独自走在伦敦街道上,随后跑了起来,最终消失在夜色里。他身边有雾,仿佛在对人说:“再见,我要走了。”

·丹尼尔·克雷格杀青戏后的告别。

  克雷格当然舍不得再见。他第一次遇到007,是在2005年。

  那一年,第五任“邦德”皮尔斯·布鲁斯南宣布告别007。接下来,猜猜谁最有可能成为007,成了媒体与影迷乐此不疲的话题。最终,克雷格从200多名男演员中脱颖而出。

  “经过比较我们发现,艾瑞克·巴纳不够潇洒;休·杰克曼过于超凡脱俗;科林·法瑞尔演技不够最佳;伊万·麦奎格身高不足。”007系列制片人芭芭拉·伯克利说。在她看来,克雷格能给007带来的是不同于前几任演员的粗糙质感——不再是一个能从各种打斗场景中游刃有余脱身、西装永远干净、永远保持风流微笑的角色。

  克雷格对这个新角色充满期待,但也充满压力。上一任“邦德”皮尔斯·布鲁斯南是英伦绅士的经典代名词,克雷格则看起来更加阴沉、粗犷,甚至略带木讷。

·曾饰演007的爱尔兰演员皮尔斯·布鲁斯南。

  后来,克雷格回忆,当时他一度以为自己被邀请试镜的是《007:大战皇家赌场》里某个出场不久就会被邦德干掉的“炮灰”,接到邀请出演的确认电话时,他激动得不知如何是好,做的第一件事是“坐下来喝一杯缓缓”。

  从“詹姆斯·平淡”到“詹姆斯·邦德”

  “从被选中接替皮尔斯·布鲁斯南担任007的那一刻起,克雷格就被认为绝不是这个角色的上佳人选。”《纽约时报》写道。

  克雷格版“邦德”刚一亮相就充满争议。

  2005年10月14日,索尼电影公司选择在英国伦敦举办新闻发布会,克雷格穿着邦德的标志性西装,打上红领带,应军队要求套上灰色救生衣,乘着在泰晤士河上急行的海军快艇前来。

·2005年,丹尼尔·克雷格(左)被宣布饰演007后第一次在公众面前亮相。

  当时,BBC新闻网的评论员说那场发布会的气氛“非常尴尬”,迎接克雷格的是记者们的尖锐提问:“你会放弃金发吗?”“你有在家偷偷练习招牌台词吗?”

  《伦敦每日镜报》拿谐音梗嘲笑他,“他叫平淡,詹姆斯·平淡(James Bland)”。反对他的观众甚至注册了网站,分别叫“邦德不是金发”和“丹尼尔·克雷格不是邦德”。

  显然,丹尼尔·克雷格绝不是大众原本期待的邦德。

  克雷格1968年出生在英国柴郡的切斯特,父亲是个雇佣海员,母亲是位美术老师。4岁那年,父母离婚,克雷格和姐姐被母亲带到了利物浦。年幼的他,跟着大人去剧院、电影院,后来因接触了母亲的演员朋友,心中有了表演梦。

  17岁那年,克雷格来到伦敦,加入国家青年剧院,后来又考入吉尔德侯音乐和戏剧学校进修。这个学校赫赫有名,后来出了很多如日中天的人物,比如约瑟夫·费恩斯、伊万·麦格雷戈以及戴米恩·路易斯。

·年轻时的丹尼尔·克雷格。

  上世纪90年代初, 克雷格出演了银幕处女作《小子要自强》,继而演出BBC剧集《我们北方的朋友》。电影和电视,让他成了新的年轻偶像。但一直学习莎士比亚戏剧的他,始终不肯认同自己。无数次反省过后,他选择投身于独立电影的制作,因为他“更想拍电影”。

  走上独立电影之路的克雷格如鱼得水,在业内颇有名气,好莱坞也看到了他。2001年,克雷格来到好莱坞,开始饰演各种角色:在《情迷画色》里,他全裸出镜饰演性感窃贼;在《毁灭之路》中,他是保罗·纽曼不争气的儿子;在《慕尼黑惨案》里,他是外表悠然的杀手……

·《毁灭之路》里的丹尼尔·克雷格。

  当时的他,时尚品味被人称道,演技魅力为人赞赏,但还不是大牌,因为商业电影与他无缘。

  “我想在这个角色身上留下属于自己的印记。”克雷格在那次作为邦德首度亮相的发布会上说。为了更贴近邦德,他每天都高强度工作:5点起床,6点化妆完毕,7点钟开始一天10到12小时的拍摄,收工后进行一小时锻炼,10点准时睡觉。拍摄前他还有恐高,但“开拍之后我就不能再恐高了”。

  《007:大战皇家赌场》拍摄期间,狗仔捕捉到了克雷格赤裸上身从海水中走来的照片。英国观众看到他充满肌肉感的身材后,便隐约对他有了信心,至少在外表上,他已经可以胜任邦德了。

  2006年,《007:大战皇家赌场》上映。观众们立刻转变了口风,为这个新“邦德”折服,甚至为他着迷。

  克雷格赋予了邦德新的生命,将一个人性化的007带到新世纪。之后,克雷格也成了票房明星,片约不断,连续出演《黄金罗盘》《龙文身的女孩》《利刃出鞘》等一系列大片。

  而他最高光的时刻,是在2012年伦敦奥运会的开幕式上。他作为007加盟演出,为英国女王护驾。当时,007与女王一起登上直升机,穿越了伦敦眼、伦敦塔等,突然和女王一起一跃而下,打开降落伞,缓缓下落到伦敦碗,台下一片沸腾。

  “史上最成功的007”

  如今,丹尼尔·克雷格已经成为历史上扮演邦德时间最长的演员。在《007:无暇赴死》全球首映现场,迎接他的早已不是虎视眈眈的媒体。当他亮相时,粉丝、摄影师在对面大声呼喊。“丹尼尔!看这边!”“丹尼尔!我们爱你!”

·《007:无暇赴死》首映礼上,丹尼尔·克雷格(中)穿着红色西装亮相。

  在告别007的消息曝出后,很多人更关注克雷格的未来。

  历任邦德的遭遇充分说明这个角色身上的魔咒:从肖恩·康纳利到皮尔斯·布鲁斯南,5任邦德从来没有凭借007系列影片获得过奥斯卡影帝的提名。肖恩·康纳利是最幸运的一个,在他告别邦德15年之后,1988年凭借《铁面无私》一片获第六十届奥斯卡最佳男配角奖;只演了一部《007之女王秘史》的乔治·拉赞贝最“惨”,一直混迹在电视剧中;罗杰·摩尔在58岁时告别007,演艺事业开始走下坡路;提摩西·道尔顿演过两次邦德,之后也一直不温不火;皮尔斯·布鲁斯南后来也一直没有遇到很适合自己的角色,在2008年的《妈妈咪呀!》中还不得不委屈自己表演最不擅长的唱歌……

·六任邦德的签名海报。

  丹尼尔·克雷格,似乎与其他几任邦德的命运不同,至少现在如此。

  这个角色带给他许多名誉,也为他的表演事业铺平了道路。2013年,他凭借《007:大破天幕杀机》获得第三十九届美国电影电视土星奖最佳男主角奖;2020年,他获得美国电影电视金球奖最佳男主角奖——但不是因为007,而是因为《利刃出鞘》。

  在告别007后,他目前依然在光环之下:《利刃出鞘2》已经拍完,等待上映;他还将登上百老汇的舞台,出演《麦克白》。

  在吉米·法伦主持的《今夜秀》节目中,主持人问克雷格对于下一个接替出演007的人有什么建议,他的回答直截了当:“哥们儿,你可不能把邦德搞砸了!能干这活儿是件很了不起的事……(你要)做得比现在更好。”

  至于下一任邦德,是会追随他的脚步,还是会走自己的路?这是一个令人关注的问题——曾一度盛传新任007是非裔女特工,后被制片人否认。对此,克雷格在接受《纽约时报》采访中说,自己完全不在乎谁是下一任邦德,无论什么种族、性别,“与我无关,我只能送上祝福”。

  不管怎样,如今正在上映的《007:无暇赴死》在影评网站“烂番茄”上保持84%的专业好评率,媒体称它是“克雷格时代最完美的落幕”。“在克雷格的第五部邦德作品中,我们非常清楚,谁是最好的007。”《波士顿环球报》评道,“他叫克雷格,丹尼尔·克雷格。”

  但克雷格似乎并不太关注这些。而今,他正在走出邦德、逃离邦德,他需要重新成为一名演员,而不是007。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沈腾是不是影帝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