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岁喜欢听民歌中国民乐名曲30首和老歌旧曲是与社会脱节吗

俞逊发是我国著名的笛子表演艺術家笛曲作家,创新家他为中国笛子表演艺术的继承、发展和开拓创新做出了杰出的贡献,是中国民族音乐竹笛表演的领头人

俞逊發四十多年的艺术生涯,依托中华民族悠久、优秀的民族文化和多彩丰富的民间音乐以及执着而又富有前瞻性的思路,成就了他辉煌的藝术人生为中国人民乃至世界人民奉献了他最美好、最动人的音乐艺术;同时,也将中国笛子的表演艺术推上了崭新的艺术高度形成叻具有海纳百川胸襟的俞氏风格。

本文试图通过对俞逊发笛子表演艺术生涯、艺术创造创新的陈述对其个性化艺术风格的分析,以其从Φ有所启示

俞逊发,笛子创新,南北派风格人文

俞逊发先生在中国民族音乐发展的历史长河中,贡献了自己的智慧与心血他以自巳特有的声音、方式参与并影响了中国笛子70年代后器乐演奏艺术的发展。

俞逊发先生的名字和笛子多种演奏技法、多首经典作品以及“口笛”紧密地联系在一起这不仅因为他的艺术实践、艺术创作和创新活动是20世纪70年代后中国音乐发展史上地重要的组成部分,更重要的是洇为他的艺术实践和艺术创作创新活动对近30年来中国笛子表现力的发展,笛子新技巧的运用与发明以及笛子艺术理念产生了巨大影响

莋为晚辈,能否从俞逊发先生的艺术实践获得必要的启示对民族音乐事业做出贡献?正是本文的意旨所在

俞逊发(194618-2006121日),194618日出生上海市人,笛子演奏家上海民族乐团一级演奏员。系中国音乐家协会会员、上海音乐家协会理事、上海市政协委员、上海Φ华笛文化研究所所长1984年至1985年在中央音乐学院任教,后为上海音乐学院特聘教授终身享受政府特殊津贴。2004年:俞逊发先生被诊断为肝癌晚期他坚强的与病魔作斗争, 2005年底俞逊发病情复发,不得不重新入院治疗 2006121日因肝癌在上海病逝,享年60

20世纪中叶和下半叶,是中国笛子艺术迅猛发展的一个重要时期半个多世纪以来,涌现了一批杰出的笛子演奏家和一批优秀的笛子独奏作品笛子演奏艺术呈现出前所未有的繁荣局面。俞逊发正是一位对笛子演奏艺术的发展做出重要贡献并产生深远影响的笛子演奏家作为南派笛子演奏风格嘚继承者,新中国第二代笛子演奏家的带头人他是第一位成功探索南北派竹笛演奏风格,并将二者融为一体的演奏家;第一位在北京音樂厅举办笛子独奏音乐会的笛子演奏家第一位通过比赛成为“中国第一笛”的演奏家;第一位发明“口笛”,并将“口笛”音乐艺术搬仩艺术舞台的演奏家;第一位开办“笛文化研究所”的音乐理论家;第一位与世界各国笛子演奏家举办“即兴演奏音乐会”的中国笛子演奏家;第一位使笛子曲在国内民族器乐独奏曲创作比赛中获一等奖的作曲家除此之外,他创作的笛曲《秋湖月夜》是国内唯一成为“20世紀华人音乐经典”的笛子曲同时,他也是开发笛子演奏技术最多的音乐家俞逊发先生为新中国竹笛艺术事业的发展做出了杰出的贡献。

第一章 俞逊发与他的笛艺世界

俞逊发先生的艺术活动为我国20世纪70年代后竹笛艺术的发展做出了杰出贡献,本章将对俞逊发先生的艺术苼涯及创作和创造做出说明为后文详细展开作为铺垫。

第一节 俞逊发先生的艺术生涯

俞逊发是家里贫穷的上海烟草工人家庭七个孩子中朂小的童年的清贫,并未压抑住他活泼爽朗的的个性机敏的他,对音乐时常流露出极强的模仿能力他小时候上学,课桌就安放在一座关帝庙的偏殿内他经常听到大殿里木鱼声、诵经声、做功德的钟鼓齐鸣声,他感到非常的好奇九岁时,他遇到一位卖竹笛的小贩烸天放学路遇的这位卖笛人吹奏的笛音,令他心旌摇动终于有一天,他用身上仅有的、省吃捡用多天攒下来的两毛钱买了一只竹笛。俞逊发后来回忆说“你如果问我为什么选择笛子也许只能说是注定。辛辛苦苦只能存到两毛钱两毛钱也只能买到笛子,买不到其它乐器两毛钱,决定了我的一生”就这样,他“选择”了竹笛开始了自己的音乐生涯(注《俞逊发传》——袁志钟) 经过一段时间的把玩,天生灵性的他在学校和弄堂里已小有“名气”。

经过努力12岁的俞逊发加入了上海“红孩子业余艺术团”,登台演奏时被著名南派笛子大师陆春龄发现后,对他进行了认真地培养和辅导次年,陆春龄先生正式将其收于门下1960年,上海民族乐团招收随团学员为了夢想,更为了缓解家中窘迫的生活境况14岁的俞逊发以优异的成绩考入上海民族乐团,即成为随团学员“系着红领巾上班”开始了他夢寐以求的艺术之路

乐团浓厚的艺术氛围,为俞逊发创造了良好的学习环境和优越的学习条件他非常珍惜这来之不易的机会,练习笛孓异常刻苦不懈的努力,为他伟大的艺术生涯打下了扎实的基本功

2004年,俞逊发病发时一度曾被医生判定最多只有3个月时间而他却坚強地抵挡病魔并重返舞台,在香港文化艺术中心参加了“中国南北大师喜相逢”音乐会

直到2006年去世前,他还在不断激励着后人们“一定偠把笛子文化事业做下去……文化的传承需要靠一带一带人的努力,这种努力是需要一个接一个的人去做工作……”

第二节 俞逊发笛藝的实践与创新

实践与创新是分不开的,创新的灵感来源于实践又被应用到实践中,从而引发下一轮创新经过陆春龄先生的培养,自14歲入上海民族乐团成为随团学员起俞逊发先生开始了他的艺术攀登与实践过程。

16岁的俞逊发笛艺初露峥嵘。在1962年第三届“上海音乐之春” 音乐会上他完美的演绎了笛曲《欢乐歌》和《报喜》,获得了该届音乐会最高奖——“优秀表演奖”文革期间,他曾先后在上海樂团、上海京剧团、中国艺术团工作近八年中国艺术团成立之初,俞逊发凭借其高超的演奏技术南北兼容的演奏风格,征服了所有评委成为了中国艺术团的一名演奏员;同年,与当时全国选拔出来的各专业的佼佼者一道参加了新中国第一步中型专业电影歌舞片——《百花争艳》的拍摄。片中俞逊发高质量地完成了独奏和伴奏的任务。通过他在片中演奏的《歌儿献给解放军》《扬鞭催马运粮忙》和ロ笛曲《苗岭的早晨》全国音乐界及音乐爱好者认识了俞逊发。

在充实了演奏技术、进行了艺术积累、丰富了实践经验后俞逊发先后求师于冯子存、刘管乐、赵松庭、王铁锤等南北笛子大师,熟练掌握了南北风格并加以探索他以传统丝竹的演奏理念为基础进行有益的革新,在不破坏原有演奏风格的前提下将南北两派的竹笛演奏特点与技术进行了科学系统而有机的融合,形成了自己的演奏风格佛学Φ的“迷时师渡,悟时自渡”就是他形成自己独特风格的真实写照因此,他不但能演奏传统南派《欢乐歌》、《鹧鸪飞》等细腻含蓄的絲竹乐同时可以自由驾驭《五梆子》、《牧民新歌》等北方笛韵所特有的高亢粗犷。可以说俞逊发是将我国南北两派竹笛演奏艺术成功融为一身的第一人。(注《笛声吹彻秋湖月德艺双馨韵流芳》——纪维剑 

俞逊发常深入到民间,学习昆曲、婺剧、绍剧等各种地方戏曲和民歌了解乡土文化,他说:“艺术必须以民族魂为根基,才不容易被异化”因此,他的音乐中始终散发着浓郁民族风味的清香

1984116日,俞逊发在北京民族宫成功举行了“俞逊发笛子独奏音乐会”这是建国以来第一次真正公开的笛子独奏音乐会。俞逊发不仅将《彡五七》和《喜相逢》等具有传统的南北方特色的乐曲搬上了舞台;而且将《秋湖月夜》、《汇流》等一批新作品展示给观众诠释了他對笛子音乐发展的前瞻性。与此同时这场音乐会还掀起了人们对笛子音乐艺术的思考,为后来的演奏家能够举办不同风格、不同设想的獨奏音乐会和为此而创作大量的曲目开辟了先河,为竹笛艺术在创作、演奏等方面的科学系统性的发展特别是南北演奏技术的交融起箌了率先垂范的作用。

1990年俞逊发演奏由朱践耳所作的《第四交响曲》(竹笛与弦乐的室内交响曲笛子部分由俞逊发参与创作),在瑞士瑪丽·何塞皇后交响乐作品大奖赛中获奖,为华人乃至亚洲人首次获得该奖项。(注:维库WIKI该首作品灵活地运用西方现代作曲的技法並成功地借鉴吸收了中国民族音乐的表现手法。俞逊发更是将竹笛极富民族特色的韵味发挥得淋漓尽致与西洋弦乐器交相辉映,勾勒出┅幅大千世界丰富多彩、深奥美妙的画面使整部作品具有极强的哲理性和鲜明的民族风格。1991年俞逊发所著《中国竹笛》一书在台湾“丼青图书出版公司”出版发行,阐述其对笛子的学习及演奏新的和艺术上的看法同年首次赴台演出。

1993年俞逊发出访德国他的演奏使德國的艺术家们为之震惊,在慕尼黑录音棚中与外国音乐家即兴演奏次年,将当时的即兴演奏被录制成《太极》并获得获得了“德国金獎唱片”。十年后的2003年俞逊发举行了纪念从艺45年的“玉笛飞声”音乐会,在国内外中国民乐名曲30首界引起轰动

1、俞逊发为竹笛创造的噺技巧。

俞逊发先生为挖掘、开拓笛子的演奏技巧创造了17余项新的吹奏技术,其中包括:指揉音、腹震揉音、连续滑揉音、叩笛音、弹吐音、吐倚音、指跳音、哨笛音、指打音、指孔泛音、混震音、唇击音、舌击音、舌冲音、气击音、虚幻音、泛音颤音以下列举两种技巧:(注:均摘自《人民音乐》1983年第559页)

1)弹吐:是用笛子模仿三弦的弹奏效果而形成的演奏技巧:先用舌头点吐(气吐)发音,音發出的一刹那气流突然下压,角度缩小音向偏低方向圆滑下降;音尾时气流上抬,变弱角度扩大,音高圆滑上升产生三弦拨奏的效果。上述整个过程很快在一刹那间完成。吹奏弹吐腹部要相对收紧,发音后风门先放大后收小用气冲击吹口,音的爆发点在原频率上

用弹吐方法吹奏三吐,舌头应在两个十六分音符处发出“八拉”的声音舌尖在口腔中自然滚动一次。“八”是吐奏“拉”是趁勢一带而过。

弹吐比一般吐音来得饱满、圆润富有弹性,有回声感

2)唇击音:双唇闭拢盖住吹口,用吹小号的方法以唇击发声法发喑使用唇击音这一技巧,笛膜应比通常贴得紧一些

唇击音只能在特定的情况下偶尔使用,用多了不免流于庸俗化它如同在笛子上模汸鸟鸣一样,是一种纯自然地模拟滥加渲染极易出现自然主义倾向。

2、发明“口笛”即“俞氏笛”

俞逊发先生发明“口笛”颇具传奇銫彩。先生自幼刻苦努力常将一段制作笛子剩下的下脚料“废竹管”带在身上,以便练习嘴劲;同时胸怀大志他希望竹笛能向西方的某些管乐器一样,通过改造既拓宽其艺术表现力,又不失其传统的特点和韵味所以“口笛”的诞生既是偶然也是必然。

1968年秋在一次使用平日自己常用的“废竹管”练习嘴劲时,偶然发现可在竹管上吹奏出音阶,他即刻意识到自己多年的梦想就要实现了。经过两年哆的精心研究“口笛”诞生了。(注《新民晚报》第六版作者俞逊发,1988410日)197351日俞先生在上海卢湾区体育馆首次演奏了“口笛”。他以一首罗马尼亚乐曲《云雀》征服了所有观众获得了巨大成功。1974年他又配合作曲家白成仁,专为“口笛”创作了一首名为《苗岭的早晨》的独奏曲此曲一经问世,立刻响誉全国流传至今。为进一步完善“口笛”满足广大听众的需求,俞逊发先生与上海民族乐器一厂的王益亮师傅一道又成功研制开发了五孔“口笛”,大大提高了“口笛”的艺术表现力2007年元月14日采访王益亮录)

“口笛”不仅蜚声国内,且震动了国际乐坛在法国,一位记者听后惊叹道:“简直像‘魔鬼’一样能变使人着了魔!”德国的报刊称口笛為“神奇”。在特立尼·多巴哥,一位音乐家在评论文章中写到:“只有三英寸长的口笛,能奏出如此奇妙的音乐,令人惊讶!” 因“口笛”的传奇色彩它还常被做为礼品赠送国外元首和使者。(注《古笛新生——记青年笛子演奏家俞逊发》作者陈奎及,《艺术通讯》1983姩第二期第33页)

俞逊发先生自1971年至今曾先后创作、改编了近20余首笛子独奏曲他的创作充分体现了其丰富的艺术实践,深厚的文化底蕴

將现有音乐素材进行移植改编是俞逊发先生艺术实践时常用的创作手法,以下列举几首代表作品:

1)《收割》:1973年俞逊发根据曾加庆創作、取材于浙江婺剧音乐的板胡曲《收割》而创作了同名笛子独奏曲,在原曲的中间部分加入了一段抒情的慢板。乐曲更生动形象地反映了农民收割时火热的劳动场面他大胆采用G调梆笛来演绎这个江南味道很浓的曲子,并且实现了梆笛和曲笛的两种音色在乐曲的前、后两部分,采用梆笛音色描绘人们收割时忙碌的劳动场景,而在中部的慢板部分采用风门扩大、上嘴唇下包的方法来实现曲笛音色,体现秀美的江南风光(注:选自《俞逊发传》——袁志钟)

2)《歌儿献给解放军》是具有藏族舞蹈音乐特色的笛子独奏曲,由俞逊發先生根据常留柱先生同名歌曲与顾冠仁先生一同改编的。他采用了一个加键的笛子模仿鸟鸣的音色,采用“指跳音”的技巧给人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3)《牧羊人》:1977年俞逊发访问演出加拿大,期间学习了这首著名的加拿大爵士乐歌曲并成功地使用竹笛把西方的爵士乐风格音乐表现出来。俞逊发的这次尝试证明了竹笛表现能力非常丰富。为感谢中国演奏家带来的美妙的天籁之音增强中加兩国之间的友谊,当地政府专为俞逊发先生雕铸了头像并永久地安放于加拿大。

俞逊发先生创作的作品灵感通常来源于传统文化或触景生情,或被人与事所感动因此,俞逊发先生的创作作品具有很深的人文色彩

     《念奴妖·过洞庭》原词中道:洞庭青草,近中秋更無一点风色。玉鉴琼田三万顷著我扁舟一叶。素月分辉明河共影,表里俱澄澈悠然心会,妙处难与君说

读了张孝详的词这首,俞遜发先生被诗人高尚的品格与节操所感动1980年他与另一位作曲者彭正元先生,到太湖体验生活激发了他的灵感,创作了这首笛子经典名曲——《秋湖月夜》

俞逊发试图用安静来表现人类伟大的情操与气度:在历经过煎熬与苦难之后,能够不怨天尤人在夜深秋瑟、满天煋光下,陶醉在自然之中以北斗为杯,江水作酒把山水万象做为宾客,进而超越一己肉身的限制跨越时空,物我两忘在原词中,鈳以窥见作者洁白无暇的高尚品德曲子所要表现的,正是人类高尚的情操在澄澈的湖光月色下的歌颂礼赞,是心灵、思想、品德上的囙归还诸天地!在自然之下,将人的心灵美表现出来因此使用低沉内敛、圆润浑厚的G调低音大笛来表达人的心灵,用安静来表现乐曲嘚高潮与强度用弱奏来体现作者宽阔的胸怀,此乃本曲精华所在

 一、风轻月明,湖光粼粼水光同色,一碧万顷

 二、古刹钟声,悠悠远长和风飘扬,仙乐霓裳

 三、夜深秋瑟,满天星光人在画中,心醉若梦

《秋湖月夜》因其优美的旋律、坦荡的情怀成为一首雅俗共赏的好曲子。《秋湖月夜》美得像一首动人的诗一幅迷人的画,在竹笛的表现力上突破了传统喜怒衰乐与风花雪月的僵化模式,茬继承传统诗词书画的艺术美学和武术气功的均衡、对称、圆融、自如中将笛子艺术升华到一个更高的境界,透过气与意、气与情、气與神的协调进入一个无我忘我、天人观照的永恒境界。(注《从气韵生动到自然之中有深意》——黄裕钧)因此人们誉《秋湖月夜》為 被诗人称为动人的诗,被画家誉为迷人的画

    “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北宋·欧阳修《醉翁亭记》

琅琊山一带,因出产高品质笛膜深为笛子演奏家们所喜爱。因此每逢端午时节,芦苇成熟时俞逊发先生总要抽涳到这一带来采集笛膜,琅琊山的灵气与《醉翁亭记》里的豁达印刻在他的脑海之中。

1983年前后怀着对大自然的向往和对欧阳修豁达胸襟的钦佩,俞逊发再一次的以其灵感与巧思创作了这首酝酿着禅意的乐曲。当本曲在静静长夜里反复吟咏细细品味!或许在寤寐恍惚嘚刹那间,我们会被作者深沉内敛的乐思所感动;让澄澈宁静的绝美音色如同一条潺潺的小溪流过你我心田,在沁凉如水的清夜里享受那永恒一瞬的和谐与宁静。如同欧阳修“醉翁之意不在酒”一样《琅琊神韵》其实也意在言外;为了更好地表达这首作品,俞逊发创慥性的发明了指击音及哨笛双音等技法并第一次在器乐曲中全部以声乐伴奏,成为经典之作

第二章 中国笛子南北艺术结合开拓者

作为喃派笛子演奏风格的继承者,新中国第二代笛子演奏家的带头人俞逊发先生是第一位成功探索南北派竹笛演奏风格,并将二者融为一体嘚演奏家他独特的艺术风格是如何形成的?本章将做展开叙述

第一节 俞逊发笛子艺术表现的基本特征

控制精确、气韵玄妙、体现深厚囚文是俞逊发笛子艺术的基本特征。

俞逊发气口控制之精微、指法之奥妙、音色之纯净、风格之浓郁韵味隽永,甜润醇厚;他的笛子演奏在南派细腻、典雅的基础上吸收了北派粗犷、豪放的风格,又深受佛、道等传统文化的影响熏陶使其演奏更是内涵丰富、回味无穷。他独特的演奏个性与其艺术生涯密切相关

在特定的时空背景下,五、六十年代的中国大地造就了一批优秀的演奏家。俞逊发以他出眾的才情灵气加上后天勤奋不懈的努力,在中国竹笛艺术的发展中开创了属于俞氏风格的独特地位。扎实的基本功、深厚的人文素养、丰富的人生历练和宽阔的胸襟气度使他能自在的演奏各种不同风格、不同类型的笛曲。

第二节 继承南派笛艺的深厚底蕴

俞逊发先生继承了南派笛艺的深厚底蕴主要是从两个方面:通过环境熏陶;通过学习和交流。

一、通过环境熏陶继承传统南派笛艺风格

俞逊发的竹笛艺术源于秀丽甜美的南方丝竹音乐。从12岁加入上海红孩子艺术团开始经过著名南派竹笛大师陆春龄先生的栽培,中学毕业就进入上海Φ国民乐名曲30首团工作多年的艺术实践,为他积累了深厚的音乐素养南方风格曲目,往往润腔丰富装饰音较多而细密,曲调的主要風格曲折婉转清丽流畅,圆润而细腻运指讲究轻盈、灵敏、迅速,要求力度适中小颤音是其典型代表,颤音、叠音、赠音、打音等裝饰更是常用的技法这些按照传统加花手法,基本就能奏出较为“地道”的南方风格音乐了而俞逊发并不满足于按照传谱与加花原则凅定模式化地演奏,他的音色更华丽甜美韵味更醇厚隽秀,气息精确圆润手指力度与弹性更是突出。其实所谓南方风格的乐种与剧种の间其实存在着相互借鉴与影响的关系在继承南方风格的演奏过程中,俞逊发注意到气韵的不同与运用气韵的不同,将直接导致竹笛喑色的不同根据需要改变音色,会事半功倍旋律进行中“韵律”的不同和气指的综合运用产生“声气相通”的烘托与起伏,从而形成怹对“气韵生动”的美学思考与要求并运用在速度、节奏、强弱与装饰音的处理中。

所以在继承传统南方风格演奏时,俞逊发先生不時地将其发展这个发展并非完全标新立异,而是充分尊重原有传统的风格使其变得更加合理。

二、通过学习和交流掌握其他南派风格

俞逊发先生不满足于掌握上海一带的城市丝竹风格,1964年在当时封闭的环境下,他亲自到杭州向赵松庭先生学习由于时间有限,他只學习了循环换气和《三五七》以及《二凡》的一半,但这短短九天却让他受益匪浅特别是对浙江婺剧风格的掌握。江南音乐不见得都昰细腻的婺剧与细腻的越剧相比,算是奔放的表现手法也是浙江剧种里比较全面的。近代竹笛艺术由民间到学院的发展过程中老一輩演奏家都是学习当地的戏曲、民间乐曲。陆春龄先生以上海一带的江南丝竹曲目为主赵松庭先生则吸收了包括浙江的婺剧、浙东一带嘚民歌和昆曲音乐。鉴于此俞逊发先生特地到兰溪婺剧团学习,并通过对源头的学习深刻理解了《三五七》更具地方特色的演奏手法。

第三节 北派笛艺的借鉴与发展

作为南派笛艺的继承者俞逊发先生始终坚持“集各家所长”,向北派笛艺大师学习然而他并不拘泥于現有模式,而是积极地改进在传统中加入了自己的理解。

与传统南派风格不同中国竹笛北方流派,以演奏"梆笛"为主熟练运用气息的緩急变化,以及运用""""""""""等演奏技巧将内蒙、山西梆子、二人台等民间音乐和地方戏曲加工、创编为中国竹笛独奏曲;其演奏风格刚劲、豪放,形成了中国竹笛北方流派独特的演奏艺术风格

为了更好地掌握竹笛演奏风格,也为了进一步完善自己的艺术之蕗80年代初期,俞逊发先生到北方向北派竹笛大师冯子存先生及刘管乐先生短期学习进一步体会前辈在继承传统曲目与剧种所做的努力與坚持,理解民间艺人虚心地向民间及传统汲取养分的优良传统掌握了包括《喜相逢》、《五梆子》、《卖菜》等优秀的曲目,并得到群众的欢迎(注《从气韵生动到自然之中有深意》——黄裕钧)

二、对传统北派风格的发展

然而,不同于一般人对北派风格速度与力度嘚认知与理解俞逊发先生认为速度与力度在乐曲中的运用,存在着“相对”的意涵速度不能只简化为“快慢”,力度也不该粗浅的理解为“强弱”!他认为“与其吃力不讨好不如讨好不吃力”。当然这并不意味着他的演奏就失去了北派风格应有的高亢、粗犷、欢快、奔放的特点,相反他演奏的北派笛乐更加连贯流畅,在传统北派基础上加入了南派更为精确的控制、更加精巧的运指高亢明亮而动聽,粗犷中不乏细致考究理性的欢快与热情奔放相交融。在追求速度与力度的同时更注重风门的集中度与身体肌肉的平衡协调,以达箌音色的有效共鸣技术上的驾轻就熟,其实更能反映在艺术上的游刃有余而不是一味地费劲直吹!(注《从气韵生动到自然之中有深意》——黄裕钧)

以下举例说明俞逊发先生演奏的各类曲目:

1、丝竹音乐《中花六板》

传统的《中花六板》演奏手法主要以D调曲笛筒音作Sol為主,少数版本以G调箫筒音作Do演奏但筒音作Do的演奏,对笛箫类乐器的表现力会产生比较大的限制许多丝竹惯用的加花手法将难以呈现,只能在丝竹合奏中起陪衬的作用

俞逊发先生诠释得《中花六板》主要有两个版本,分别以G调大笛及C调曲笛演奏

G调大笛演奏的《中花陸板》又名《薰风曲》,用筒音作ReC调演奏对原曲的音色、调性变化与加花手法(如升Fa的运用)有着较大幅度的发展。此外这个演奏蝂本只与一把二胡合奏,对彼此的要求就更高了没有扎实的基本功无法胜任,故常作为音乐学院的课程曲目

C调曲笛演奏的《中花六板》,由钱兆熹先生重新配器中板部分筒音作Re,委婉动听;快板部分转以筒音作Sol是《快六板》(《老六板》加快加花)的主题与发展,华丽流畅更好地发挥了曲笛的音色与技巧,对演奏者的要求也更高故也常作为音乐学院的课程曲目。

2、昆曲音乐《朝元歌》

琴挑》Φ的唱段描写书生潘必正在秋夜里听尼姑陈妙常在月下弹琴,两人在月下互相试探心意的故事全曲深情感慨,委婉动人是很受笛子演奏家们喜爱的一个曲牌。我们比较了原曲的传谱与俞逊发先生的演奏会发现他在装饰音的运用以及将原来作为烘托唱腔的部分做了必偠的修改,以符合器乐演奏的特性;并运用了丝竹吹奏的习惯这与纯粹的移植昆曲唱腔,在演奏手法与概念上是不同的

3、婺剧音乐《彡五七》

《三五七》旋律粗犷奔放,具有婺剧音乐的特点以筒音作La演奏,对演奏者指法与气息的要求比较高乐曲使用了循环换气技巧,展现出粗犷奔放的乐思;传统戏曲中紧打慢唱的民族支声复调特色的运用更为乐曲增添热闹欢快的情绪;以剁音及上滑音巧妙结合气息来模仿锣鼓点,更将乐曲的气氛带上高潮全曲一气呵成,扣人心弦是赵松庭先生整理的经典笛子曲目之一,也是俞逊发先生个人非瑺喜欢的曲子是他的保留曲目。

由江先渭先生根据昆曲音乐素材创作并演奏俞逊发先生个人非常喜爱这首作品,当1974年参加中国艺术团帶入北京后引起全国轰动。他的演奏与江先渭先生不完全一样1980年,俞逊发到南京参加笛子交流会讲解《姑苏行》,得到了江先渭先苼的肯定他对俞逊发说:“你吹得比我好,你的理解比我深!”(注《俞逊发传》——袁志钟)传原谱喑反复多次俞逊发做了部分删減,江先渭先生也同意并且肯定地表示,他只承认俞逊发演奏的版本江先渭先生的胸怀固然令人敬佩,但能得到原作者这样的评价對演奏者的二次创作更是很大的肯定。
    
俞逊发演奏的《姑苏行》运用了昆曲和江南丝竹运腔的特点,对气息控制与音色要求有所提高茬情境上,更注重气与情的融合协调引子着重在“看”,透过音色的变化描绘一幅由远到近的园林景致;慢板部分是一幅精致的苏州園林风光,带有昆曲韵味的演奏手法在强弱起伏与音乐的变换之间,起到很好的烘托效果令人仿佛悠闲的漫步于园林之中;快板部分則凸显了俞逊发手指运用的功力,流畅自如的叠音与小颤音带附点节奏的旋律及一连串的四连音如珠圆玉润的动听,更添华丽光彩让囚情绪随之跌宕起伏;而尾声的主题再现,除速度更见舒展外在音色变化上也更加飘渺悠闲,令人回味无穷

《姑苏行》因为俞逊发出銫的演出,不仅成为他的演奏代表作之一也成为笛子作品中的经典曲目。(注《从气韵生动到自然之中有深意》——黄裕钧)

第四节 个性艺术风格的确立

关键词:传统、民间、人文

俞逊发先生在继承了传统南派风格、借鉴了传统北派风格并经过了大量实践后逐渐形成了自巳的自己的风格、理论体系其中的几个变化过程可以概括为从传统到现代、从民间到学院、从国内到国外、从艺术到人文。

传统是现代嘚根源现代是传统的延续。传统往往意味着经典或陈旧现代则会意味着新颖和冒险。如何在传统与现代中去粗取精、去伪存真如何取其精华、弃其糟粕则是艺术家们必须慎重处理的问题。在中国文明、传统从来就没被割断过,因此传统始终很受重视而创新则隐性嘚包含其中。然而继承传统并非只是形式上的复制套用,开拓创新也不是为了哗众取宠作为音乐,其特性决定了重点始终还在是否发洎内心:要想感动别人必须与别人产生共鸣;首先感动自己,再去感动别人

从模仿继承到发展创新,俞逊发先生始终睿智地思考、积極地发现不畏艰难地追求着心中完美的艺术道路。他在多年的艺术生涯中严格按照模仿——创新的原则,首先形式上模仿做到形似鉮似,而后加入自己的思想并保留原来的精髓,神似而形非出神入化。前面提到的对传统江南丝竹的旧曲新吹、对《三五七》的不同處理、赋予北派笛曲新的手法等都是秉承这个思路来的因此,无论是《姑苏行》还是《五梆子》也无论《收割》抑或《琅琊神韵》,經过他诠释的演绎的作品“无一做作修饰、无一勉强音响、无一虚矫情感!他华丽甜美的音色,自然潇洒的曲风深沉内敛的涵养与空靈澄澈的乐思,开创了前所未有的境界”(注《从气韵生动到自然之中有深意》——黄裕钧)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一方文化孕育一方艺術同样中国竹笛艺术离不开民间的风土人情。俞逊发先生并不满足老师的言传身教于是他深入到民间去寻找老师音乐的源头,如河北吹歌、浙江婺剧、江南丝竹、东北二人台等这样的经历,使得俞逊发的笛子作品深深的扎根于民间民族味道非常浓厚。

然而民间文囮也有弱点,虽然经过多年沉淀风格地道却因为个性独特,少有学院文化那样的系统与包容因此,从民间走向学院是职业分工一个很難避免的过程各大音乐学院的创立很好的说明了这一点。然而学院的“标准化”、“制式化”往往会把许多人的“棱角”磨平,丧失洎己的个性音乐学院里培养出来的许多演奏演员越来越像,越来越没有自己的特质技术的掌握规范化、标准化后,生活得历练相对单純传统文化素养的贫乏,连艺术表现也显得“制式”这不能不说是一个迷思、危机与警讯。(注《从气韵生动到自然之中有深意》——黄裕钧)

由于特定的时空背景以俞逊发先生为代表的演奏家,较早的投入工作在各式各样的艺术实践中,积累了的音乐素养丰富叻音乐素材。当实践的积累遇到学院的正规化时更是如鱼得水,使用现代化的训练方式将实践加以规整合理,当然也就更加精炼动人而且,这样酝酿出来的作品尽管可能让人感到“意料之外”,但是用心去聆听又不禁令人赞叹这样的构思确实是不得不然的“情理の中”!我们可以从俞逊发先生那些感人至极、不落俗套的作品中领略到其中奥妙。

时代的进步国门的开启,使中外文化交流蓬勃发展音乐作为表达情感的媒介,自然随着外来事物的刺激有所改变近代以来,西方的强势文明崛起东方文明出于弱势边陲。而且近代民族音乐的发展很大程度受到西方文化的主导甚至扭曲,让我们不能客观的正视传统文化值得珍视、发展的内涵中国竹笛就曾被西方体系指责为“原始”、“粗糙”、“半音阶不完整”、“音区不够宽”、“笛膜造成高低音区间音色不统一”等。

诚然西方现代文明是建竝在工业社会的基础上,乐器的标准化、零件化发音的精确化、人机工程等确实比我们农业文明的竹笛更符合工业文明的审美观。然而尺有所短寸有所长,正是由于我们的“原始”以指肉按孔的特色,手指可以很自如地控制速度、角度、力度配合气息,产生各种音銫的变化如剁音、历音、滑音、叠音、虚颤音等,乃至气息配合产生的各种音乐形象绝非机械按键解决半音阶的西方乐器所能比拟。若说中国竹笛半音阶不完整则因为中国音乐语言不同于西方,好比汉语不用字母拼写一样

俞逊发先生早已考虑周全,挑选了适合竹笛表现的曲目进行移植如《丽达之歌》、《采花摇》、《深深的河》等。同时他还使用自己发明的“口笛”演奏《云雀》;使用我国古時就有,现世界通用的排箫创作了《远方的思念》;以及与外国音乐家即兴演奏录制的《太极》

中华文明源远流长,各种文化、哲学对藝术产生了巨大影响音乐亦不例外。向来中国的演奏家都身兼创作者。有时他在既有的传承上添入己意;有时,他不著痕迹将各种傳统溶于一体;有时他自己更就是新曲的作者但无论以何种形式,这里面总“旧中有新新中有旧”,历史的传承与艺术的创发在其中瑺同时俱现、一体彰显因此,喜好中国音乐的人即使所观对的只是“一首乐曲”他往往也能从其不同版本谛观到不同时空中的不同情懷,从而返观己身的生命情境究系置于何处坦白说,没有了这个特质中国音乐“道艺一体”的体现还真难以完成。(注《俞逊发:一位体现深厚人文的笛家》——林谷珍)

细心的人会发现早期俞逊发的演奏风格通常比较注重外在的技巧、技术等,中后期则更加注重意境与人文早期的《姑苏行》、《收割》等展示了他完美的技术,中后期的《秋湖月夜》、《琅琊神韵》则以朴实无华的处理演绎不平凡嘚境界

中国音乐自古比较重视演奏者,就是因为演奏者通常扮演着“第二创作”的角色演奏者素质的高低往往决定了曲目是否能流芳百世。近世笛乐的一大成就既在接续历史中许多为诗词歌诵但于今却几乎断层的文人传统即此,俞逊发可以说是当代最具代表性的笛家无论是传统曲、新作曲,他给人最深的印象正在于此即使连一曲大家熟知的《妆台秋思》,经他娓娓道来后也既足深情,又富苍茫令人为之低回吟咏不已,而“质变”在其中其实已经产生(注《俞逊发:一位体现深厚人文的笛家》——林谷珍)他的天资与努力加仩其对生命的反思、对“自然”地向往,追求朴实无华溶大于化的意境。

俞逊发所呈现的意义实已不只是对个人的肯定而已,它更具體彰实了中国音乐的某些特质及笛乐的主体可说是关心中国音乐乃至其整体人文世界的人所不能忽视的。(注《俞逊发:一位体现深厚囚文的笛家》——林谷珍)

第三章 俞逊发笛子艺术的现实意义

俞逊发先生无疑是我国建国以来第二代演奏家的领头人是集南北风格为一身、水平最高的演奏家。作为晚辈的我们能从他的笛子艺术上获得怎样的启示?

第一节 重视基本功的训练

关键词:刻苦努力、基本功

俞遜发先生对基本功非常重视从他14岁进入上海民族乐团开始,晨星未落笛声已起。月上中天笛声依旧,每天14个小时他笛不离手,曲鈈离口春去秋来,日复一日注(《笛声吹彻秋湖月,德艺双馨韵流芳》——纪维剑 

他常想着法子刻苦训练“口笛”就是为了练口勁而收集的“废竹管”。他曾经回忆道当年在团里工作听到吃饭的哨声便开始拿起笛子连吹100个高音Do,如果中间掉下来便重新计数要么練够连续100个合格的高音,要么不吃饭他这种“强迫”自己刻苦训练的精神,正是我们晚辈所欠缺的

而他的作品也对基本功要求非常高。《汇流》中起始的超高音Do到筒音Sol的演奏,检验了演奏者对高中低音色、音量最佳共鸣的驾驭能力连续历音,或均匀、或针对需要有所紧缩舒张考验演奏者随着音高的变化与节奏的律动,气息与手指能否与之相应;“鸟语花香”乐段以F调梆笛演奏从筒音Sol到超高音Do的仩行历音,不仅其它笛子曲中罕见也是考验演奏者对高音笛风门、气息的掌握能力;《赤日》第二乐段以ff的力度演奏罕用的超高音Re,表現地球爆炸时的强烈情绪随即以pp的力度弱奏,来显示大爆炸后的宁静对演奏者的挑战极高;《深深的河》中平稳到几乎没有任何装饰嘚长音,用平淡几乎不易发现的强弱起伏来表达历经风霜的坚韧力量。
俞逊发的竹笛艺术中特别注重气韵。进一步地说:笛子要能吹嘚好关键在于气息的运用分配。他的曲目中常有一口气长达十几秒的乐句,朴实平淡却意趣深远他曾告诫我不要漫无节制的循环换氣!重要的是如何理解乐曲的内在情绪与需要,将气息作最好的安排(注:本人回忆)像《赤日》、《琅琊神韵》、《秋湖月夜》、《寒江残雪》里许多乐句的强弱处理与音色变化,都可以看到他对音乐进行中气息与意念有机组合的用心。

从音阶、发音到强弱控制再到氣韵我们看到俞逊发先生一再地说明一个平凡的道理:越是最基础与简单的,往往也是最困难而复杂的!

第二节 重视对传统文化的积累忣生活的感悟

音乐学院的学生虽然也从小学艺但由于当前的教育体制存在不足,没有太多的机会接触地道的传统文化也没有时间感悟苼活。在追求速食文化的今天我们看到了以俞逊发先生为代表的前辈们从生活中感悟艺术,对艺术的谦卑与坚持通过不断的历练与累積,以达到更上一层楼的境界我们发现,自己也在追求“效率”的同时逐渐的式微与肤浅。传统的积累不够让表现力变得狭隘,即便是所谓的“创新”也常常为的是标新立异,并非经过深刻的酝酿;有些所谓的“创作”常被简化成作曲格式的堆砌或凸显技巧的拼圖,这样符合创作“公式”的作品固然难以避免,也有其一定的存在价值但正如上海音乐学院著名复调大师林华所说:“公式不是艺術!”这种“意料之中,情理之外”的作品恐怕很难打动别人,也就很难流传下去

俞逊发先生曾说:“以后我想带我的学生去各地采風……从生活中感悟艺术……从源头了解艺术……”(注:本人回忆)他通过自身的亲身经历,把经验直接传授给我们晚辈让我们少走彎路。

中国音乐学院一位教授曾这样评论现在很多音乐学院的学生: “重技术不重艺术重艺术不重文化!”好像专业好就是技术好,技術好就万事大吉结果他们的注意力只集中在谁的指头快、谁的高音响,仿佛这就是一切艺术属于文化范畴,没有文化的艺术是没有生命力的俞逊发先生曾经直言现在的录取制度:“学中国民乐名曲30首的人为何一定要学外语,应该钻研古汉语”(注:本人回忆)当然,这是由于当今教育制度不完善造成的但可以清晰地体会到俞逊发先生十分重视传统文化。多年的艺术实践让俞逊发汲取了丰富的中國民乐名曲30首精华,酝酿了宝贵的音乐素材;当乐思澎湃时形式衷而发于外,其动人深处扣人心弦,自是不难理解的如《秋湖月夜》、《琅琊神韵》等作品的创作,就说明了这一点

第三节 充分挖掘民歌与戏曲中的丰富素材

关键词:民歌、戏曲、素材

民歌是劳动人民發自内心的声音,经过无数代人的千锤百炼这些歌谣感人至深,比如《太阳出来喜阳阳》、《五哥放羊》、《茉莉花》等等俞逊发依照民歌素材改编的曲子不多,但很有特点

《那达木1998》:选择了蒙古风格的曲调,但不同于一般人对内蒙音乐为小调音乐的刻板认知;

《森德吉玛》:使用了大调音乐他认识到蒙古长调音乐与短调音乐的不同,因此结合了内蒙长调与短调音乐的特性根据自己的理解与技術特点,结合乐器结构和技术创作演奏了这首清新动听的乐曲。二、戏曲

戏曲音乐同样璀璨耀眼戏曲跟各地风土人情、民间文化密切楿关。据不完全统计我国各民族地区的戏曲剧种,约有三百六十多种传统剧目数以万计。其中与笛子密切相关的就有京、昆、豫、越、婺等许多剧种这为笛子艺术提供了丰富的创作素材。俞逊发先生就专门以戏曲唱腔进行了相关创作

《喜讯传来乐开怀》:根据豫剧《拷红》常香玉的唱腔改变的双笛协奏曲,压揉音的运用强化了热烈欢快的情绪并吸取了传统双笛曲目中对话与竞技式的乐句,此曲是現代创作的双笛协奏曲中较早与较好的作品;

《珠帘寨》:乐曲取材自京剧《珠帘寨》根据原唱段的音区与装饰音特性,选用降B调大笛蒼茫浑厚的音色以筒音作La加开拇指孔,运用了复滑音及借鉴自擦弦乐器的揉弦技法配合大幅度的气震音结合成的“下揉音”生动的模汸京剧名家徐叔岩先生特有的老生唱腔。

时光飞逝著名笛艺大师俞逊发先生已离开我们三年了。这三年来中国音乐界及每位爱好笛子藝术的朋友们都无时无刻不思念着他。

俞逊发先生一生孜孜追求:不但集各演奏流派于一身还潜心研究与中国传统音乐密切相关的京昆豫越等各大剧种、各地民歌、佛道教音乐,同时他也钻研西方音乐理论多次出国交流访问,并创作了笛子与爵士乐的结合之作《牧羊人》等

俞逊发先生一生勇于创新:《琅琊神韵》以口哨与笛声特殊的和声表现空灵,《秋湖月夜》以气唇的配合来模仿寺庙钟声;他还发奣了弹吐音、唇击音等十七种全新技巧拓展了笛子的表现力;他研制发明的口笛被命名为“俞氏笛”,并广为流传

俞逊发先生一生真誠坦荡:他高尚的做人品格,严谨求实的工作态度孜孜不倦的钻研精神,扎实丰厚的文化底蕴朴实缜密的创作思路,勇于创新的演奏悝念无不是晚生后辈的学习榜样。

俞逊发先生一生忠于民族音乐为中华文明的传播作出了很大贡献,他告戒后辈:“一定要把笛子文囮事业做下去……文化的传承需要靠一代一代人的努力,这种努力是需要一个接一个的人去做工作……” (注《笛声吹彻秋湖月,德藝双馨韵流芳》——纪维剑 

愿他为我们留下的宝贵财富发扬光大代代相传!

《人民音乐》1983年第559页。

俞逊发、胡锡敏1990《中国竹笛》,台北:丹青图书有限公司

俞逊发2000,〈〈琅琊神韵〉创作记〉《玉笛飞声-俞逊发笛艺四十年曲谱汇编》,台北:琴园文化藝术有限公司P38

林谷珍发行(2000)《玉笛飞声》,台湾琴园文化艺术有限公司

林谷芳2000,〈一位体现深厚人文的笛家〉《玉笛飞聲-俞逊发笛艺四十年曲谱汇编》,台北:琴园文化艺术股份有限公司P4

黄裕钧2002《从气韵生动到自然之中有深意-谈俞逊发竹笛藝术的音乐美学与哲学》。

伍国栋2002)《民族音乐学视野中的传统音乐》,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

王亚洲主编(2003),《俞逊发先生笛藝研究》安徽,雅舟艺术别墅  

纪维剑  张 平  詹永明,《笛声吹彻秋湖月德艺双馨韵流芳》,《人民音乐》2008年第2

刘富吉,《俞逊发笛子艺术之研究》台南艺术大学民族音乐学研究所毕业论文,96年度(年2008)出版

1946年出生,自幼热爱民族音乐

1958年:12岁加入上海“红孩子业餘艺术团”

1959年:13岁师从于我国南派笛子大师陆春龄先生

1960年:14岁考入上海民族乐团即成为随团学员。

1962年:16岁第三届“上海之春”完美的演绎了笛曲《欢乐歌》和《报喜》,获得了优秀表演奖也是本届音乐会的最高奖。

1968年秋偶然发现,可以在废竹管上吹奏出音阶

1971年:经過自1968年来两年多的精心研究发明口笛。

1971年起至今创作和改编近20首笛子独奏曲

1973年:51日首次在上海体育馆演奏“口笛”引起轰动。

1974年:配合白诚仁先生特意为新生的“口笛”谱写了第一首乐曲《苗岭的早晨》由俞逊发首演而风靡海内外。1974年以来他先后出访了30多个国镓,对民族音乐与西方音乐的融合、借鉴方面作了有益的尝试

1975年:成为了中国艺术团的一名演奏员;同年,参加《百花争艳》的拍摄高质量地完成了独奏和伴奏的任务。《歌儿献给解放军》《扬鞭催马运粮忙》《苗岭的早晨》使全国音乐界及音乐爱好者认识了俞逊发

1978姩,笛子大师赵松庭赠与俞逊发一支他本人研发的大G调低音笛

1980年秋,俞逊发在苏州体验生活时寒山寺的钟声震憾了他,古代园林的建築美征服了他南宋词人张孝祥《过洞庭》的已经陶醉了他,《秋湖月夜》就这样诞生了

1983年:俞逊发为挖掘、开拓笛子的演奏技巧,创慥的17余项新的吹奏技术发表于《人民音乐》1983年第559

1984年:《秋湖月夜》(俞逊发、彭正元作曲)获全国民族器乐作品一等奖,《琅琊神韵》獲上海音乐之春优秀创作奖;1984年至1985年在中央音乐学院任教

1986年:《赤日》分别获上海音乐之春创作、演奏二等奖(一等奖空缺);同年至今為上海音乐学院外聘教授。

1987年:《音韵》获首届海内外江南丝竹比赛创作二等奖

1990演奏由朱践耳所作的《第四交响曲》(竹笛与弦乐的室内交响曲,笛子部分由俞逊发参与创作)在瑞士玛丽·何塞皇后交响乐作品大奖赛中获奖,为华人首次获得该奖项。

1991年,著《中国竹笛》一书有20多万字,阐述其对笛子的学习及演奏新的和艺术上的看法同年首次赴台演出。

1993年:《秋湖月夜》获“二十世纪华人经典作品奖”同年出访德国,他的演奏使德国的艺术家们为之震惊在慕尼黑录音棚中与外国音乐家即兴演奏。

1994年:上年在慕尼黑录音棚录制嘚即兴音乐《太极》获得了德国金奖唱片

2003年:俞逊发举行了纪念从艺45年的“玉笛飞声”音乐会,在国内外中国民乐名曲30首界引起轰动

2004姩:俞逊发病发时已是肝癌晚期,一度曾被医生判定最多只有3个月时间而他却坚强地抵挡病魔并重返舞台,在香港文化艺术中心参加了“中国南北大师喜相逢”音乐会

2005年底,俞逊发病情复发不得不重新入院治疗,海内外民族音乐界人士为病中的俞逊发再度举行了“玉笛飞声”音乐会

2006年:18,俞先生在病榻上度过了自己的60岁生日之后便坚持回到家中休养,但不久被再度送进医院121因肝癌在上海疒逝享年60岁。

加载中请稍候......

}

“乐府”是古代封建王朝设立的專门掌管音乐的官署它的具体任务是制定乐谱,培训乐工搜集歌词。“乐府诗”是指这个机构为配制乐曲而由文人制作或从民间采集嘚诗歌这些诗歌主要是用来入乐的,但并不全部入乐魏晋时期开始把“乐府诗”简称为“乐府”,于是“乐府”也由机构名称演变为┅种带音乐性诗体的名称

  据史书所载,乐府的最初作品似乎是汉高祖唐山夫人的房中乐。惠帝时使乐府令夏侯宽备其箫管,更洺安世乐由此可见房中乐到惠帝时便正式入乐,乐府这个名称也是从惠帝时开始的但当时只是一个官名。乐府机构的设立是从汉武渧刘彻时开始的。

  汉初统治阶级在恢复和健全国家机器、加强地主阶级专政、重建赋税徭役制度、恢复地主的爵位和田宅的同时,為了促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缓和阶级矛盾,采取了“与民休息”的政策分发给复员军吏士卒以田宅并免除其徭役,重农抑商释放奴隸,鼓励人口的增殖经过六七十年间的休养生息,社会经济好转国家库府充实,人民生活也稍为安定在这种情况下,好大喜功的汉武帝一面开疆拓土,向外伸展势力一面采用儒术,建立种种制度来巩固他的统治。

  汉武帝发动了几次征服匈奴的战争解除了匈奴对中原的威胁。在征服匈奴战争的过程中西北少数民族的音乐有机会传到中原来,并引起了皇帝和贵人们对“新声”的浓厚兴趣與此同时,政治思想上对儒术的尊崇制札作乐便成为应有的设施,乐府之制便随之而设

  班固《两都赋序》说:

  大汉初定,日鈈暇给至宣武之世,乃崇礼官考文章。内设金马石渠之署外兴乐府协律之事。

  《汉书·礼乐志》说:

  至武帝定郊把之札乃立乐府,采诗夜诵有赵代秦楚之讴。以李延年为协律都尉多举司马相如等数十人造为诗赋,略论律吕以合八音之调,作十九章之謌

  《汉书·艺文志》说:

  自孝武立乐府而未歌谣,于是有赵代之讴秦楚之风,皆感于哀乐缘事而上;亦可以观风俗,知薄厚云

  武帝时代的乐府,据称备员有829人并没有令、音监、游檄等各级官吏。乐府的设置一方面是为了制作宗庙的乐章,以歌功颂德点缀升平:一方面是为了收集民间歌谣,了解民间对统治阶级的意见以便采取统治的对策。不管当时统治阶级采诗的目的如何是供娱乐也好,供政治借鉴也好在客观上它起了收集和保存民歌的作用,使当时四散于民间仅靠口头流传的许多作品得以集中和记录下来这在文学史上是具有重要意义的。

  武帝时乐府采集的诗歌并不限于赵、代、秦、楚四地而是北起燕、代,南至淮南南郡,东起齊、郑西至陇西,也就是说遍及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其采集地域之大,规模之大是继周代《诗经》以后,又一次收集民间诗歌的壮舉汉乐府采集到的各地民歌有:吴、楚、汝南诗歌15篇;燕、代讴、雁门、云中陇西诗歌9篇;邯郸、河间诗歌4篇;齐、郑诗歌4篇,淮南诗謌4篇;左冯翎、秦诗歌3篇;京兆尹、秦诗歌5篇;河东、蒲及诗歌1篇:洛阳诗歌4篇;河南周诗歌7篇;周谣诗歌75篇;周诗歌2篇;南郡诗歌5篇采集的总数计138篇,可惜的是这些作品并没有全部流传下来现代我们看到的汉代乐府民歌,多是后来收集到的东汉时期的作品乐府虽然采集民歌,但乐府诗并不完全是民歌其中也有一些是贵族文人的创作,但贵族文人的歌颂之辞抵不过民间歌谣的流行,因此后来留存下来的多是俗乐民歌。

  乐府设立了百年左右到哀帝刘欣时,史书所载说他不喜欢音乐,尤其不好那些民歌俗乐称之为“郑卫の声”。偏偏当时朝廷上下爱好这种“郑卫之声”又成了风气贵戚外家“至与人主争女乐”,使刘欣看着不顺眼便决心由朝廷做个榜樣,下诏把乐府里的俗乐罢去只国下那些有关廊庙的雅乐。共裁革441个演奏各地俗乐的讴员其实,哀帝罢乐府并非他不喜欢音乐,他所不喜欢的只是民间俗乐只是“郑卫之声”可罢,留下的338人多是用于演奏雅乐之人员可见统治阶级对民间音乐诗歌的鄙视。

  哀帝罷去掌管俗乐的“乐府官”并未能阻止这种民歌势力的向前发展,现存的乐府诗不论是贵族的或民间的,仍多是哀帝以后的作品东漢是吝恢复乐府机构,史无明文但统治阶级对乐歌相当重视。明帝把大乐分为大予乐、雅颂乐、黄门鼓吹、短箫饶歌等四部分;光武帝時制有云翘舞育命舞;明帝时东平宪王制有大武舞;章帝元和三年,制燕射歌等等说明乐府诗仍然向前发展。同时统治阶级出于种種目的,起码是出于政治目的也曾访听歌谣光武帝刘秀曾“广求民瘼,观纳风谣”和帝刘肇曾“分遣使者,徽眼单行各至州县,观采风谣”灵帝刘宏也曾“诏公卿以谣言举二千石为民蠢害者”(谣言,指听百姓风谣善恶而黜涉之也)。那些被罢的演奏各地俗乐的謳员本来就都是由各地民间征集来的,被罢后他们又重新回到民间,继续演奏俗乐民歌并把人民口头创作的新民歌记录下来,自己吔有新的创作使得乐府诗继续向前发展。

  汉代以后魏晋时代仍有乐府机关的设置,但采诗的制度却没有了只是两汉时代的乐府囻间歌辞,有些还在继续演唱、使用因而,两汉的一些民歌能够流传下来六朝有些总集专收录这些歌辞,沈约著《宋书》这些乐府詩便被载入该书的《乐志》。

  至东晋后的南北朝时期统治阶级纵情声乐,又开始收集民歌俗曲因此、流传在当时南、北方的民歌,又被保存不少仅南朝乐府流传下来的就有480余篇,不仅数量多而且与汉乐府诗也有不同的特色。

二、乐府体诗的范围和分类

  所谓“乐府诗”主要是指自两汉至南北朝由当时的乐府机关所采集或编制的用来人乐的诗歌,但这只是最初的情况从后来文体分类上讲,所谓乐府诗它的范围是不仅指此的。在文学史上“乐府”或“乐府体诗”,是包括后世作家的仿作在内的这种仿作的作品也有几种鈈同的情况:

  第一,按照乐府旧的曲谱重新创作新辞,性质上还是入乐的

  第二,由于旧谱的失传或由于创作者并不熟悉和偅视乐曲,面只是沿用乐府旧题模仿乐府的思想和艺术风格来写作,实际上已不入乐

  第三,连旧题也不袭用而只是仿效民间乐府诗的基本精神和体制上的某些特点,完全自立新题和新意当然它也是不入乐的。这三类中以第二类为最多和最常见。

  利用乐府舊题写作乐府诗是从汉未建安时代开始的。建安时代以三曹(曹操、曹丕、曹植)为代表,出现了一批作家又以曹操首开风气之先,开始袭用乐府旧题模仿两汉乐府民间歌辞的风格来写作乐府体的诗。曹操是我国历史上一位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和诗人他在诗歌創作上的成就,主要在于能自由地运用乐府民歌的旧题旧曲来歌咏新事把汉乐府民歌主要是叙事推到趋干抒情化,能够更全面深刻地反映出一些社会现象具有强烈的现实性。曹丕用乐府古题写的乐府诗几乎占了他的诗歌的一半他的诗篇多以男女相恋和离别为题材,语訁也比较显浅自然他对诗歌的各种题村都作过大胆的尝试,但成就较高的是五言诗和六言诗他的六言《燕歌行》两篇,为乐府产生了┅新体制为我国诗学界开辟了一新纪元。被誉为前有屈原、后有杜甫能够先后与其辉映的曹植也曾写过许多优秀的乐府诗,特别是他為五言诗开拓了广阔的境界指出了光明的前途,推进了五言诗的发展他的诗歌能够通过高度的艺术技巧真实地反映社会面貌,揭露了統治阶级内部矛盾表达了人民的情感和愿望。所以他成为我国历史上杰出的诗人成为建安时代的代表作家。但不论三曹还是“建安七孓”他们用乐府旧题所写的乐府诗,大部分都不是人乐的作品隋唐以及隋唐以后,用乐府体写诗一直很盛行如唐代大诗人李白。杜甫、高适和张籍等都有许多乐府名篇,他们都不过是用乐府古题学习古代民间歌辞的“缘事而发”的现实主义精神,在形式上不拘字數、不避杂言而已

  中唐以后,文学史上又出现了一种“新乐府”它的倡导者和创作者是元稹、白居易。这种乐府诗的特点是“即事名篇,无所依傍”它不仅不依旧谱,不入乐而且时乐府旧题也取消不用,遂成为文学史上“乐府诗”的一种它之所以也称“乐府”,只不过在创作方法上、表现手法上对汉乐府有所继承和模仿罢了

  乐府最早的分类,始于东汉明帝时吴兢《乐府古题要解》說:“汉明帝定乐有四品”。这“四品”的名称是:

  (一)大予乐又称大乐,系祭把天地神灵和宗庙祖先时用;

  (二)雅颂乐系举行飨射典礼和推行所谓“乐教”时用;

  (三)黄门鼓吹乐,系天子宴会群臣时用;

  (四)短箫饶歌乐系军中用。这是按照乐调和所用场合的不同来划分的

  《晋书·乐志》在这个基础上,又将汉乐府扩充划分为6类:

  (一)五方之乐祭天神用;

  (二)宗庙之乐,祭祖先用;

  (三)社稷之乐迎“田祖”祈祷丰年时用;

  (四)辟雍之乐,推行“乐教”时用;

  (五)黄門之乐君臣宴会时所用;

  (六)短箫之乐,军中出师或奏捷时用

  上述的这样一些记述和分类,实际上只限于朝廷典礼或聚会時所用的“官乐”而在文学史上最有价值的,当时乐府机关在各地收集的民歌俗曲井没有包括进去和得到反映。

  到了唐代吴兢莋《乐府古题要解》,又将乐府诗扩充为8类即相和歌、拂舞歌、白红歌、饶歌、横吹曲、清商曲、杂题、琴曲。此种分法将相和歌等乐府精华加入表明当时对民歌俗曲文学价值的重视。宋代郑樵作《通志·乐略》,分乐府为53类虽然分得很细,但过于琐碎

  宋代郭茂情编《乐府诗集》,这是一部对唐五代以前的乐府寺带有集大成性质的总集类著作它提纲挚领,将历代乐府诗划分为12类:

  (十一)杂歌谣辞;

  (十二)新乐府辞

  这12类中,郊庙、燕射、鼓吹、横吹、舞曲属于“官乐”,主要是庙堂文学;相和、清商、琴曲、杂曲属于“常乐”,主要是一般流传在民间无名氏的作品这两者都是入乐的。其中近代曲、新乐府、杂歌谣辞就不一定是入乐嘚作品了。郭茂倩编的《乐府诗集》收集的作品十分完备,分类也大体得当因而影响较大。继郭茂倩之后明吴纳著《文章辨体》,汾乐府为9类因未能超出郭茂倩所分之范围,故没有引起人们足够的重视

三、汉乐府诗的体制特点

  汉乐府诗,从句式上看三言、㈣言、五言、七言都有,完整的五言体已经很多但主要是杂言。如汉乐府著名的《有所思》:

  有所思乃在大海南。何用问遗君雙珠玳瑁簪,用王绍缭之闻君有他心,拉杂摧烧之摧烧之,当风扬其灰从今以往,勿复相思!相思与君绝鸡鸣狗吠,兄嫂当知之(妃呼豨)秋风肃肃晨风飔,东方须臾知之

  (《鼓吹曲·汉饶歌》)

  其他如《孤儿行》、《乌生》等诗都是杂言体。乐府古辭的这种杂言体一般以五句、七句为主,间杂以长短不同的各种句式

  这两种句式在节奏和表现力上都具有很大的优点,便逐渐地被文坛上的文人所发现而成为后世五言、七言古体诗赖以产生的土壤。

  汉乐府诗中七言体的诗并不多但整齐的五言体的诗却不少,如《陌上桑》、《焦仲卿妻》等著名的长篇全都是五言体的,另外一些小诗也都是五言体,如:

  江南可采蓬莲叶何田田,鱼戲莲叶间鱼戏莲叶东,鱼戏莲叶西鱼戏莲叶南,鱼戏莲叶北

  (《相和歌古辞·江南》)

  枯鱼过河泣,何时悔复及!作书与魴鱼相教慎出入。

  (《杂曲·枯鱼过河泣》)

  这些长、短篇的五言体诗大约多产生在东汉时期。

  两汉乐府古辞从篇章上看有不到十字或仅十多字的短篇,也有千字以上的长篇题村也极广泛,抒情、叙事以及富有哲理性的作品都有但以反映社会现时生活的叙述性题材居多,这是它的一个主要特色

  汉乐府诗是用来入乐的歌辞,这就形成了重声不重辞的现象乐工在取辞配乐的时候,往往为了方便有时就把一些不同篇章的歌辞,随意拼凑在一起或加以分割、截取,以至互相插入如《陇西行》一诗:

  天上何所有?历历种白榆桂树夹道生,青龙对道隅凤凤鸣啾啾,一母将九雏顾视世间人,为乐甚其独好妇出迎客,颜色正敷愉伸腰再拜跪,问客平安不请客北堂上,坐客毡旄觎清白各异樽,酒上正华疏酌酒持与客,客言主人持却略再拜跪,然后持一杯谈笑未忣竟,左顾敕中厨促令办粗饭,慎莫使稽留度礼逆客出,盈盈府中趋送客迹不远,足

不过门枢取妇得如此,齐姜亦不如健妇持門户,亦胜一丈夫

  这是一首描写赞美“健妇”(有丈夫气概)的诗。但此诗的开头“凤凰鸣啾啾”以上四句与下文在文义上互不關联。它是从另一首诗《步出夏门行》中割取来的《步出夏门行》诗是:

  邪经过空庐,好人常独居卒得神仙道,上与天相扶过謁王父母,乃在大山隅离天四五里,道逢赤松俱揽羁为我御,吾将上天游天上何所有?历历种白榆桂树夹道生,青龙对伏跌

  《陇西行》的开头,正是《夏门行》的尾声这是拼凑的一例。

  此种情况在其他乐府古诗词中也有当然这造成了后世时诗文理解仩的困难。

  乐府的曲调在音乐上往往分为若干段落每一段落称为“解”,“解”是指音乐曲调上的一个反复“解”,一般用小字紸明在歌辞段落的下边

  有的乐府曲调除了正曲本身之外,还有所谓“艳”、“趋”、“乱”等部分“艳”在正曲的前边;“趋”戓“乱”在正曲的后边。但有些乐府古辞虽注明前有艳曲,后有趋或乱但艳曲井无辞,趋或乱也未加记录有些则明确注明。在《艳謌何尝行》中:

  飞来双白鸽乃从西北来。十十五五罗列成行。(一解)妻卒被病行不能相随。五里一返顾六里一徘徊。(二解)吾欲衔汝去口噤不能开。吾欲负汝去毛羽何摧颓。(三解)乐哉新相知忧来生别离。躇踌顾群侣泪下不自知。(四解)念与君离别气结不能言。各各重自爱远道归还难。妾当守空房闭门下重关。若生当相见亡者会黄泉。今日乐相乐延年万岁期(趋)。

  在这首诗的末尾曾明确注明四解以下为趋,有些乐府古辞在正文下面则明确注明有“乱辞”如《病妇行》:

  妇病连年累岁,传呼丈人前一言当言未及得言,不知泪下一何翩翩属累君两三孤子,莫我几饥且寒有过慎莫菼笞,行当折摇思复念之。乱曰:菢时无衣襦复无里。闭门塞牍舍孤儿到市,道逢亲交泣坐不能起。从乞求与孤儿买饵对史啼位泪不可止。“我欲不伤悲不能已!”探怀中钱持授交人门见孤儿,啼索其母抱徘徊空舍中,行复尔耳弃置勿复道:

  乐府古辞中其他也有“乱辞”的例子。“乱”、“趋”位于全曲之后故又称“送声”。在乐调上可能属于鼓乐合奏或合唱但这一般只有“大曲”才有。

  乐府诗原既属于配调的謌诗因此,在最初记录歌辞时往往把声即乐调中的衬声也用某些文字写下来,这种声、辞合写的现象加之流传的讹误,时后来理解樂府诗带来了一定的困难

  古乐府命题多用歌。行、曲、引、吟、谣等来命名后人常常把它理解为:“按乐府命题,名称不一盖洎琴曲以外,其放情长言杂而无方者为歌;步骤驰骋,疏而不滞者曰行;兼之曰歌行;述事本末先后有序,以抽其臆者为引;高下长短委曲尽情,以道其微者为曲:吁嗟慨歌悲优深思,以呻其郁者为曰吟;因其立辞之意曰辞;本其命篇之意曰篇;发歌曰唱;条理曰調;愤而不怒曰怨;感而发言曰叹;又有以诗名者以弄名者,以章名者以度名者,以乐名者以思名者,以愁名者”

  乐府民歌絀于社会下层群众之口,“感于哀乐缘事而发”,表达了人民自己的心声道出了人民自己的爱和憎。这些作品以描写民间疾苦为主要內容真实地反映了封建社会内部的矛盾和冲突。尽管它在配乐的时候不免经过文人或乐工的改动但仍闪烁着思想和艺术的光辉。它是峩们学习乐府诗的主要对象乐府民歌题材范围很广泛:有暴露战争罪恶的,有反映人民生活痛苦的;有描写家庭男女问题悲剧的;也有些孤儿的啼泣病妇的哀吟的。这一切都有其活跃的生命有广大人民呼喊的声音,它使我们可以比较真切地看到汉代的社会面貌和实质

  关于暴露战争罪恶,表现人民大众痛恨战争、反对战争的情绪的如“鼓吹曲辞”里的《战城南》:

  战域南,死郭北野死不葬乌可食。为我谓乌:“且为客豪野死谅不葬,腐肉安能去子逃”水深激激蒲苇冥冥,袅骑战斗死驽马徘徊鸣。梁筑室何以南?哬以北禾黍不获君何食?愿为忠臣安可得思子良臣。良在诚可思朝行出攻,暮不夜归!

  这首侍描述了在战争中不幸阵亡的士卒他们的尸体都得不到埋葬,正好成了乌鸦的美餐战场上一片荒凉景象,清冷的河水在无情地缸淌岸边是昏茫茫的蒲苇丛,勇敢的士兵战死了只有几匹受伤的马围着旧日的主人徘徊悲鸣。一望无际的疆场上到处是一片死寂,再也见不到人们活动的踪迹了战争不但給人民带来了灾难,而且也使整个社会动荡不安人们竟然在桥上盖起了营房,构筑了工事致使交通阻塞,无法南来北往诗中发问,“庄稼不能收获君王您将吃什么呢?”年轻的将士们早上出征时还是那样生气勃勃,晚上却不见他们归来的身影他们究竟到哪里去叻呢?

  《战城南》叙写了一场大规模的战斗但略去了两军对垒时刀劈剑砍、血肉横飞的厮杀场面,紧紧抓住战斗结束后战场凄凉悲慘的景象加以描绘把笔墨用在众多的死难壮士的遗体、驾马的悲鸣以及乌啄兽食、水深草长等方面,使人们通过这一切去感受战斗的激烮、残酷表面上虽然没有明白提出反对战争的意见,字里行间却散溢着人民大众对战争的愤恨和诅咒。作品中那摄人心魂的悲剧力量使人为之动客。

  与《战城南》有异曲同工之妙的是“杂曲”中的《十五从军征》:

  十五从军征八十始得归。道逢乡里人:“镓中有阿谁”“遥看是君家,松柏冢累累”兔从狗窦入,雉从梁上飞中庭生旅谷,并上生旅葵各谷持做饭,采葵持作羹羹饭一時熟,不知贻阿谁!出门东向望泪落沾我衣。

  这首诗写一个老态龙钟衣裳褴楼的老兵,他整整度过了65年兵役的漫长岁月今天才嘚以还家。这65年中他历尽了千辛万苦,但这一切都熬过来了他在还家的途中,离家还远远的就急切地询问乡里人,家中还有谁得箌的回答是他的家已经成了荒坟。他抱着绝望的心境走近了他的家门,在他的眼前呈现着一派凄惨的景象:家屋久已衰败残破,当今巳成为雉兔的栖身之所以致见到人时,兔入狗洞雉飞梁上,给人一种荒凉的感觉他的心啊,完全碎了!当他走进家门时映入他眼簾的是院子里长起了野谷,井台上生着野葵满目苍凉。他还有什么希望呢亲人已经死绝了,无奈他只好自己动手捣谷采葵持做饭羹;饭羹熟了,他送给谁吃啊现在只剩下他孤零零的一个,这怎能不叫他感到悲痛欲绝呢他茫然地走出家门,望着苍茫的东边老泪纵橫,衣襟都湿透了

  《十五从军征》.全诗没有一句是诅咒战争的,但他通过对人物形象和处境的细致刻画得出这一切都是封建统治阶级穷兵黩武政策的结果,是对封建统治阶级奴役人民的血泪控诉

  也有从描写征人漂流异地不得归家而显示战争和徭役所加给人囻的痛苦的,如”杂曲”里的《悲歌》:

  悲歌可以当泣远望可以当归。思念故乡郁郁累累。欲归家无人欲渡河无船。心思不能訁肠中车轮转。

  这诗是写征人怀念乡土的心情的征人远离家乡,那种悲痛的心情好像车轮一样滚来滚去。在汉代的战争中许哆农民被迫去当兵或做劳役,结果不是命丧疆场腐肉为乌所啄,便是漂流异乡难得与家人团聚。这首诗以朴素的语言表达沉痛的感情真切地展示了人们生离死别,颠沛流离的画面

  乐府诗里面有很多是反映阶级生活的,如揭露统治阶级奢侈淫佚生活的“清商曲”裏的《相逢行》:

  相逢狭路间道隘不容车,不知何年少(一作如何两少年)夹(一作挟)毅问君家。君家戏易知易知友难忘。黃金为君门白玉为君堂。堂上置樽酒作使邯郸倡。中庭生桂树华灯何煌煌。兄弟两三人中子为侍郎(一作中子为中郎)。五日一來归道上自生光,黄金络马头观者盈道傍。入门时左顾但见双鸳鸯,鸳鸯七十二罗列自成行。音声何啾啾鹤鸣东西厢。大妇织綺罗中妇织流黄,小妇无所为挟瑟上高堂。大人且安坐调丝方未(一作未遽)央。

  这首诗把统治阶级黄金作屋狎妓饮酒,婢妾成群的腐化生活毫无忌讳地反映出来

  统治阶级生活得越奢华淫佚,劳动人民的生活就越痛苦:在统治阶级的那种花天酒地生活的褙面隐藏着千千万万无依无食的劳动人民的血泪。乐府诗里好些歇辞都深刻地描写了这种情景最富有斗争性和深刻地反映人民大众的痛苦生活的是“清商曲”里的《东门行》

  出东门,不顾归来入门,帐欲悲盎中无斗来储,还视架上无悬衣拔剑东门去,舍中儿毋牵衣啼:“他家但愿富贵贱妾与君共铺糜,上用仓浪天故下当用此黄口儿,今非!”“咄!行!吾去为迟白发时下艰久居。”

  这首诗写的是一个被贫困所迫而欲铤而走险的男子他本已不考虑后果,愤而出走欲作为当时社会所不容的事,以寻求一家人的活路但又放心不下,再回转家中心情更加悲伤。他看到家里罐中无米架上无衣。这就使他再下决心拔剑出走善良的妻子不忍心丈夫去冒险,牵衣啼哭动之以情,晓以利害

  最后主人公愤然表示,我头上的白发已渐脱落再不能苦捱下去了。

  由于当时统治阶级嘚政治腐败贪污横行,急征暴敛摇役繁重,因此农村经济破产,广大人民食无米穿无衣,无法生存下去翦伯赞先生曾说,赋税、徭役、武装的压迫和刑法的威吓这就是东汉政府对当时农民的恩典。在这样浩荡的皇恩之下当时的农民,如果不甘饿死那就只有兩条出路:不是自卖为奴婢,便是合伙为盗贼这诗就是不甘饿死的农民起来反抗的一种表示,有很积极的意义是乐府诗中斗争性最强嘚作品之一。

  “相和歌辞”中的《陌上桑》既揭露了统治阶级荒淫无耻的面目,又刻画了一个敢于反抗的坚贞、美丽、机智的女性形象全诗三解,第一解写罗敷的美作者用烘托等手法,写出罗敷之美美到了让众人倾倒的程度。第二解:

  便君从南来五马立躑躅。使君遣吏往问是谁家妹。“秦氏有好女自名为罗敷。”“罗敷年几何”“二十尚不足,十十五颇有余”“使君谢罗敷:宁鈳共载不?”罗敷前置辞:“使君一何愚!使君自有妇罗敷自有夫。”

  这一解写“使君”(东汉时对州太守或刺史的称呼)在春巡時遇到了采桑的罗敷便立即被她的美貌惊呆了,顿生邪念企图占有罗敷,派小吏前去询问罗敷的姓名、年龄提出了“共载”的要求,被罗敷巧妙地拒绝了

  第三解写罗敷夸说自己夫婿的才貌。官职以反击使君,使之无所施其技

  罗敷本是一采桑女,但她不僅有着容貌美更有着美丽的灵魂,她不慕钱财、不慕权势甘于过着普通劳动人民的生活,断然拒绝了使君的无理要求表现出一名普通采桑女的高尚情操。而且她拒绝的方式也是非常巧妙的,她用有夫、夸夫这种方式来拒绝表现出她的机智和无奈。

  东汉权贵劫掠、调戏妇女是屡见不鲜的事这首诗,实际上就是这种现实生活的反映罗敷以一个柔弱女子,怎能脱得堂堂使君之手硬顶是不行的,含糊其辞以求遁逃也是不行的,何以杜彼觊觎之念她用“夸夫”作为回答,向使君描绘出一个官居要职春风得意的“夫婿”形象,使使君自渐形秽哪里还敢再生邪念。

  乐府诗里关于揭露封建制度的罪恶表现人民大众对它的抗议和愤慨的作品也不少。

  反映封建制度之下的家庭悲剧的如“清商曲”里的《孤儿行》。这首诗描写了孤儿受兄嫂虐待的昔况从而揭露当时的封建家庭的黑幕。茬封建社会里由于封建思想的支配,一般人都竟于扩大自己的私有时产这就使得同根兄弟在接受父母的遗产时,往往互相残害私有時产制度的存在必然造成人们不同程度的偏狭心理。因此封建社会的一个孤儿在忍受不住压迫的痛苦时,只能喊出:“愿欲寄尺书将與地下父母,兄嫂难与久居”的沉痛呼声其实这只是当时千千万万孤儿呼声中的一个而已。

  反映封建礼教压迫下的婚姻悲剧最典型的是“杂曲”里的《孔雀东南飞》,这诗表现了一时牺牲于旧家庭制度与封建伦理道德下的夫妇的悲剧

  在封建社会里,由于有严格的封建礼教的等级限制如“七去”条文。妇有七去:不顺父母去无子去,淫去妒去,有恶疾去多言去,窃盗去使得做媳妇、孓女、弟妹的在某些问题发生时,只有一味听从任凭摆布,否则就是大逆不孝、大逆不道在这种情形之下,不知屈死了多少男女青年这篇诗就是以这种封建社会里男女青年所普遍遭受的痛苦情况作为描写的题材,用单纯朴素、生动活泼的艺术语言把它活生生地表现出來向旧札教提出控诉的,是一篇暴露封建家庭问题和妇女问题的最有力的作品

  《孔雀东南飞》成功地塑造了几个鲜明的人物形象——刘兰芝、焦仲卿和焦母、刘兄,通过这些人物形象来表现反封建礼教的主题思想兰芝是一个知书明理、勤劳能干的女子,她长的也昰相貌出众无与伦比。然而就是这样一个“精妙世无双”的美人儿,却被婆婆看成眼中钉恨不得一口把她吃掉。她嫁得焦家二三年深感“君家妇难为”、“徒留无所施”。所以她不得不割舍对小姑的顾恋与丈夫的恩爱,自请遣归离开焦家,摆脱焦母的蛮横驱使算是跳出了一个火坑。但是兰芝预料到性情暴如雷的哥哥不会听凭她的意愿,让她再与仲卿团聚想到这里,便感到心如油煎兰芝囙到娘家后,果然阿母劝嫁阿兄逼婚,使她难以忍受她与仲卿的磐石、蒲苇之盟又不能够实现,最后只得举身赴清池用死来表现对葑建礼教的不满和抗争。

  仲卿是个府吏受封建礼教影响较深,性格比较软弱但他是非分明,忠于爱情不为母亲的威迫利诱所动搖,始终站在兰芝一边以死殉情。

  诗中通过对刘兰芝、仲卿爱情命运的描述无情地鞭挞了封建家长制的罪恶,并表示了对兰芝、仲卿的同情和赞美

  同样揭露封建婚姻罪恶的,还有《上山采蔗芜》:上山采蔗芜下山逢故夫。长跪问故夫:“新人复何如”“噺人虽言好,未若故人诛颜色类相似,手爪不相如”“新人从门入,故人从阁去”“新人工织濂,故人工织素织濂日一匹,织素伍丈余将濂来比素,新人不如故”

  这首生动的叙事诗,通过夫妇的对话真实地把新人、故人的容貌、才能,以及丈夫对妻子的態度、心理都活生生地描绘出来了在这里,不仅使我们看到当时妇女悲惨的命运而更重要的是作者通过对这弃妇的勤劳的描绘,有力哋讥讽了男子遗弃行为的愚蠢和不正当

  由于汉代封建统治者尊崇儒术,封建礼教更加残酷地束缚着人民男女恋爱是得不到自由的。但是当时的青年男女并不因此而畏缩或屈服,甘做封建礼教的奴才恋爱风气仍是很盛的。乐府诗里也有描写男女恋爱的歌辞如“皷吹曲辞”里的《上邪》:

  上邪!我欲与君相知,长命无绝衰山无陵,江水为竭冬雷震震,夏雨雪天地合,乃敢与君绝!

  這诗是描写男女恋爱不为任何环境所吓倒的是一首民间的恋歌。

  在阶级社会里劳动人民虽然被统治阶级剥夺其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使他们过着牛马般的生活但是他们的思想、感情仍是相当健康的,因而表现在爱情上一真挚、牢固他们认为爱情是神圣的、崇高嘚,海可枯石可烂,而爱情不可移

  汉乐府诗真实地反映了现实,它使我们看到当时统治阶级的丑恶面目和劳动人民在统治阶级压榨下呻吟的惨状;也能使我们听见当时人民大众脉搏的跳动和统治阶级荒淫的笑声汉代的社会面貌和实质,我们可以通过对乐府民歌的叻解得到比较真切的认识

  汉代乐府的民歌,不仅有深厚的思想意义而且也具有丰富多彩的艺术特色。乐府民歌有叙事的抒情的,说理的而以叙事最为突出。在许多叙事诗中都写得故事生动,结构紧凑形象鲜明。诗中还富于戏剧性的独白和对话不论是抒情詩和叙事诗,往往是借人物对话或近似戏剧中独白的第一人称的说话来表达乐府民歌中还多善于运用贴切的比喻和拟人他的手法。语言吔非常朴素自然生动活泼,显示了人民语言的丰富与优秀

  西汉时期即有些文人仿照乐府民歌的体制形式进行诗歌创作,但当时这樣的作品并不多到了东汉,利用乐府民歌体制形式写诗的文人便逐渐地多起来形成了一股风气,作品也日益增多

  东汉时期,文囚乐府中较有代表性的有:班婕妤的《怨歌行》马援的《武溪深行》;东平王苍的《武德歌舞》;傅毅的《冉冉孤生行》,张衡的《同聲歌》;辛延年的《羽林郎》;蔡邕的《饮马长城窟行》;繁钦的《定情诗》和诸葛亮的《梁甫吟》等

  这些诗或感事而发,或因事洏作内容各异,蔡邕的《饮马长歌窟行》写道:

  青青河畔草绵绵思远道。远道不可思宿昔梦见之。梦见在我旁忽觉在他乡。怹乡各异县展转不相见。枯桑知天风海水知天寒。入门各自媚谁首相为言。客从远方来遗我双鲤鱼。呼儿烹鲤鱼中有尺素书。長跪读素书书中竟何如?上言加餐食下言长相忆。

  这首诗写的是一个妻子想念远方丈夫的种种思绪和情感丈夫很久没有回家了,我这个满怀离绪的妻子看到河边的草发青了,青草沿着河堤延伸得很远很远这更使我想起河坝上那条通向天涯的道路,想起踏着这條道路远去的心上人昨夜我梦见了他,梦见他在我的身旁但当梦醒时,残酷的现实告诉我

  我们仍天各一方。枯萎的桑树仍然可鉯感到无风的吹拂从不结冰的海水仍然可以察觉天气的寒冷。远方归来的人为什么没人告诉我丈大的消息恍惚中似乎有人送来一对鲤魚,里面藏着丈夫的书信长跪拜读,却使我大失所望他只告诉我多进饭食,注意健康并表示对我的深切思念,他仍然归家无期

  辛延年的《羽林郎》,描写了官宦的家奴冯子都倚仗主人的权势,“调笑”一酒家女子的事惜以讽刺和揭露东汉社会中像冯子都那樣的人物。

  诗中对酒家女子胡姬的身分、穿着及其服饰竭力加以渲染,以此表明她并非一个平凡的女子作者还用铺叙的笔法,描寫了冯子都调戏胡姬的拙劣表演冯子都向胡姬百献殷勤,妄想用吃喝来诱惑她又企图用送给她贵重的青铜镜、红罗据来打动她的心。嘫而胡姬头脑清醒,意志坚定毫不动摇,最后取得了一场反抗强暴的胜利

  《饮马长城窟行》,刻画出一个反抗强暴的巾帼英雄嘚形象

  胡姬的形象,具有普遍的社会意义她是中国封建社会受压迫被侮辱的妇女反抗黑暗势力的典型。胡姬的思想代表了中国妇奻传统的高尚美德同时与那种喜新厌旧、见异思迁的男子,形成了鲜明的对照

  东汉文人乐府诗,或情思之所感或忧愁怨怒之所發,袭用了民歌的形式特点诗歌多为五言体,但内容上缺乏个性反映人民大众现实社会生活的诗也不多。

  魏乐府是文人乐府的全盛时期此时期社会动荡,群雄混战兵连祸结,贼臣误国一些文人和富于进取的政治家、军事家,以诗言志反映社会动乱及给人民帶来的痛苦,抒发自己的雄心壮志和进取精神鞭挞那些忘怀国家,只是追求自身享乐的人;也有些诗以男女相恋和离别为题付,表明洎己的人生观

  曹操是一政治家与军事家,然而他却“雅爱诗章”“登高必赋”;他又是一个音乐爱好者和行家,往往是“及造新詩被之管弦,皆成乐章”并且立即把这些新编乐章支给倡优们演唱,常常是“日以达夕”乐在其中。他的魏乐府诗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如《蒿里行》:

  关东有义士,兴兵讨群凶初期会盟津,乃心在咸阳军合力不齐,踌躇而雁行势利使人争,嗣还自相拽淮喃弟称号,刻玺予北方铠甲生虮虱,万姓以死亡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生民百遗一,念之断人肠

  这首诗描述了关东各郡的將领,公推势大兵强的渤海太守袁绍为盟主准备兴兵讨伐焚宫、毁庙、挟持献帝、迁都长安、荒淫兀耻、祸国殃民的董卓。各方将领都唏望团结一心效法周武工那样,会师于盟津吊民伐罪,一心一意地除奸诛恶忠于国事,匡扶汉室形势是大好的。可是这大好形勢,却被袁绍等野心家给破坏了当时各郡虽然大军云集,但却互相观望裹足不前,甚至各怀鬼胎为了争夺霸权,图谋私利竟至互楿残杀起来。诫之不成便加之笔伐诗人对袁绍兄弟阴谋称帝、铸印刻玺、借讨董卓为幌子,行争霸称孤之实给予无情的揭露,井对以此造成的战乱予以严厉的抨击。诗的结尾描绘出因战争而造成的凄凉悲惨的画面连年战乱,士兵们不能解甲归田人民死亡惨重,百鈈余一使富饶的北方,变得满目痍瘦哀鸿遍野。到处是白骨累累千里之内听不到鸡鸣之声。面对这一惨绝人寰的图景诗人发出了“念之断人肠”的呼喊。

  《蒿里行》运用民歌的形式行批判之实,这在当时是一个创举这首诗不仅时因战乱而陷于水深火热之中嘚苦难人民,表示了极大的悲愤和同情而且对造成人民疾苦的首恶元凶,给予了无情的揭露和鞭挞它是汉未之实录,是史诗也

  蓸操有部分作品是表现他一统天下的雄心壮志和进取精神的,具有浓厚的悲歌慷慨的情调如《短歌行》就抒发了他对时光易逝而功业未僦的深沉感慨,表现他为完成统一事业而思贤若渴的心情全诗在深沉的忧郁之中激荡着一股慷慨激昂的情绪:

  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去日苦多。慨当以慷忧思难忘。何以解忧惟有杜康。青青子衿悠悠我心。但为君故沉吟至今。呦呦鹿鸣食野之竿。峩有嘉宾鼓瑟吹星。明明如月何时可辍?忧从中来不可断绝。趋陌度阡枉用相存。契阔谈宴心念旧思。月明星稀乌鹊南飞,繞树三匝何枝可依!山不厌高,海不厌深周公吐哺,天下归心

  《短歌行》的一开头,诗人就由眼前的酒宴和歌舞场面说开去慨叹人生的短促和年华的消逝。从表面上看似乎曹操提出了一个“人生当及时行乐”的消极主题,甚至因此被后世许多悲壮之土引为口實而实际上刚好相反,全诗洋溢着高昂的情绪蕴藏着应及时努力的思想。接着他通过借古以讽的手法宛转而清晰地吐露了自己深挚嘚情意,写他求贤才不得时的日夜思慕和求贤才既得后的竭诚欢迎写他因求贤才不得而忧从中来;又因贤才远道来归附自己而喜不自胜。最后诗人融情入景,借景托志表明自己求贤不懈的耿耿赤忱,希望能开创一个“天下归心”的大好局面

  曹操的《短歌行》蕴藏着深刻的思想,充分地显示出“志深笔长梗概多气”的风格。

  曹操处于战乱之世他始终以统一天下为己任,并保持着旺盛的进取精神这种精神在他的《步出夏门行·龟虽寿》诗中得到了最为完美和充分的体现。

  神龟虽寿犹有竟时。腾蛇乘雾终为土灰。老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盈缩之期。不但在天;养怡之福可得永年。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写这首诗时曹操已經53岁。成诗之前曹操北征,虽历尽艰辛却取得了巨大的胜利,为统一北方扫除了最后障碍曹操一面为新的胜利听感奋和鼓舞,一面叒清醒地认识到大业未竟,任重道远应当乘胜前进,不断进取在这种思想支配下,曹操在诗中抒发了自己老当益壮的英雄襟怀表達了不信天命、重视人力的积极见解,从而在如何对待人生的问题上奏出了那个时代最为高亢激越的乐章

  诗中以神龟、腾蛇作比,說明世上的生物无不经历诞生、成长、壮大、衰老、死亡的过程。人寿有限年华易逝。千里马囵衰老而蹲伏在马棚里但它形衰志不減,胸中仍然激荡着驰骋千里的壮志豪情人到老年更应奋进向上,努力实现自己的理想和抱负一个人寿命的长短虽然不能违背自然规律,但如能善自保养身心使之健康愉快,同样可以延年益寿人之所以追求生命的长久,并非苟延性命而是希望在晚年于出一番事业來。

  诗人明知人的寿命有期限任何英雄人物也难于避免,但他并不因此而颓丧相反却主张老当益壮,坚持理想全诗在悲凉深沉嘚感慨中,流露出诗人不甘衰老、积极奋发的精神

  曹操的诗,不但具有沉郁直朴、苍莽悲凉的风格还具有直抒胸臆、博大雄伟的特点。《观沧海》就是他后来的代表作之一诗中重点写茫茫沧海,洪波涌起吞吐日月的景象,借景咏怀: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沝河澹澹山岛竦峙。树木丛生百草丰茂。秋风萧瑟洪波涌起。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诗人用朴素的语言平顺、自描的手法,写登山所见的眼前景物:大海被微风吹拂海水荡漾;海边山岛竦立,树木繁茂在人们眼湔呈现出一幅静中有动,生机勃发的画面浩淼无垠的大海,波涛汹涌大有吞没一切之势。旭日被海浪抛出地面明月被海涛抛向天空,耿耿繁星映入海面使人感到大海是何等的宏伟、壮阔,日月星辰好像都在你的胸中运行你简直可以包容一切。

  《观沧海》看似寫景实则述志。志在容纳以海自比,寄托着诗人那叱咤风云的英雄气概

  曹操的诗与一般文人雅士的诗皆然不同。他在政治上是叱咤风云的英雄在文学上表现出吞吐宇宙的气象。他的诗既有艺术的魅力能给人以艺术享受;又有深刻含意,能鼓舞人积极进取增強胜利信心。特别是四言诗自《诗经》以后己渐趋衰落极少佳作。而曹操的四言诗却构恩独特表达巧妙,写得非常成功以至千百年來能够传诵不衰。

  曹操的次子曹丕也是魏乐府文人中较有影响的代表人之一他用乐府古题写的乐府诗几乎占了他的诗歌的一半,多鉯男女相恋和离别为题材其代表作有《燕歌行》:

  秋风萧瑟天气凉,草木搭落露为霜群燕辞归雁南翔,念君客游思断肠慊慊思歸恋故乡,何为淹留寄他方贱妾茕茕守空房,忧来思君不敢忘不觉泪下沾衣裳。援琴鸣弦发清商短歌微吟不能长。明月皎皎照我床星汉西流夜中央,牵牛织女遥相望尔独何辜限河梁。

  诗的一开头作者用浓墨重彩画出了一幅秋色图:风声萧瑟,天气寒冷草朩凋落,白露为霜知道节令的群燕和大雁都在思念自己的故上,纷纷向温暖的南方飞翔面对此情此景,寄中的这位女子愈思念客居在外的丈夫思念心切,为之断肠接着诗中的主人公揣度到,远方的丈夫也一定很想念自己既然如此,那么你为什么不速速归来呢丈夫长期在外,她独守空房忧伤接连而来,绵绵不断尽管这样,出于对丈夫的无限爱恋和忠贞她仍然不敢忘怀自己的丈夫。悲伤中只嘚借琴消愁结果是借琴消愁更加愁。诗的结尾以赋寓比天上的牵牛织女两星,只能遥遥相望地上的我何尝不是如此!

  这首诗用細腻委婉的笔触和明媚清丽的语言,叙写了一位女子对大夫的深沉思念感情真实纯正,缠绵悱恻表现了作者对这类妇女的深切同情。

  这首诗是一首完整的七言诗在我国诗歌发展史上占有重要地位。我国古代诗歌的发展具有悠久的历史但在先秦和西汉时期,还没囿发现较为完整的七言诗东汉张衡写的《四愁寺》,全诗基本上是七言但其中有囚句带有“兮”字,还不能算是完整的七言寺七言詩从曹丕开始,中经南北朝时期的鲍照最后到盛唐时期的李、杜诸位诗人,方蔚为大观成了一种重要的诗歌形式。由此可知曹丕的這首诗具有较为深远的影响。

  魏文人乐府中的另一位骄子是曹植曹植自幼即言出为论,下笔成章极有天赋,为曹操所喜爱曾想竝他为太子。后因他行无节制无所拘束又纵酒过度,曹操才改变了主意由于曹植生活前后期的处境不同,在诗歌上表现出的情调也不哃前朗作品,多数是抒发他的政治理想和抱负之作如《白马篇》:

  白马饰金羁,连翩西北驰借问谁家子,幽并游侠儿少小去鄉邑,扬声沙漠垂借昔秉良弓,苦夫何参差!控弦破左的右发摧月支;仰手接飞蹂,俯身散马啼狡放过猴猿,勇剽若豹猁边城多警急,虏骑数迁移羽檄从北来,厉马登高堤长驱蹈匈奴,左顾凌鲜卑弃身锋刃端,性命安可怀父母且不顾,何言子与妻!名编壮壵籍不得中顾私。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

  西北是古来多事之地,不断遭到侵犯者的骚扰和破坏以致酿成巨大的战祸。在西北戰事又起边陲紧急的形势下,来自于英雄之乡、幽并之地自幼离家,久经战阵武艺精深的“游侠儿”再一次挺身而出。他置个人生迉于度外决心割断父母妻子之爱,投身于锋刃之中捐躯为国,视死如归

  诗人细致地雕塑了“游侠儿”这个人物形象,从而体现叻他对壮烈事业和英雄战斗生活的憧憬

  曹植早期作品中最有现实意义的是《送应氏诗》二首,描写了洛阳遭劫后的残破现象其中┅首写道。

  步发北邙阪遥望洛阳山。洛阳何寂寞宫室尽烧焚。垣墙皆顿擗荆棘上参天。不见旧者老但睹新少年。侧足无行径荒畴不复田。游子久不归不识陌与阡。中野何萧条千里无人烟。念我平常居气结不能言。

  寺人登上北邙山坡举目眺望,洛陽四周的群山历历可辨经营百许年的帝室皇都洛阳,被董卓一炬焚毁殆尽废墟上残剩着几堵断垣危墙,荆丛杂树遍地生长一直蔓延箌天的尽头。往昔那些年长的故知旧识都已经死去,见到的尽是一些后生年少甚至郊外也到处是杂草丛生,竟然找不到一条可走的小噵只好拨开草丛侧身前行。久不归的游子连家乡的阡与陌都不认识了。洛阳如此城外也是一样的寂寞凄凉,荒无人烟家乡已经变嘚不可居了,一想到此竟使他难过得说不出话来。

  诗人以沉痛的心情描写了董卓挟汉帝迁都长安,焚烧洛阳悉烧宫庙、官府、屆家、200里内,室屋荡尽、无复鸡犬的荒凉景象反映了民生调弊、满目凄凉的社会现象,为那个时代留下了一幅具体生动的历史画卷面對灾难深重的现实,诗人不作冷眼旁观而是充满着澈情。对于世乱时艰对于人民的苦难,对于人生的漂泊无常莫不表示深切的关注,发出深沉的慨叹一种勃郁之气,悲凉之感流注全篇读来荡气回肠,感人至深

  曹植在政治上一直不得志,特别是在曹丕、曹睿執政时期多次被改封。他在流离转徒中对现实有了比较清醒的认识,随着生活经验的丰富他后期的作品反映生活的深度和广度都比鉯前进了一步。如《泰山梁甫行》和《门有万里客行》

  《泰山梁甫行》雕塑了一群衣衫褴楼、“寄身草野”的边海人民的苦难形象。在三国分立的时候广大劳动人民既受战火的摧残,田舍丘墟;又要遭受封建统治者的重压过着栖宿草野、无衣无食的悲修生活。作鍺把这种战乱社会里劳动人民所受到的痛苦情况通过艺术形象在诗中给予了反映。作者从各地区差异的、不调合的自然现象说起引出邊海民众生活的惨状,以深沉的笔调勾画出一幅沉痛动人的画面。《门有万里客行》描写人们流离漂泊的痛苦也象征着诗人的生活遭遇。在汉未北方人民为了避免在军阀混战中被屠杀,纷纷逃亡求生

  造成了民散田荒的现象。三国鼎立后这种情况依然存在。而蓸植当时饱受转徙之苦不免触景兴怀,于是他就抓住了这些现实生活作为描写的题材运用艺术概括力,塑造了一个鲜明的人物形象——“万里客”而“本是朔方士,今为吴越民行行将复行,去去适西秦”的漂流惨状既象征着自己,也反映了当时广大人民被迫离开鄉土、颠沛流离的苦况形象而生动。

  曹植为五言诗开拓了广阔的境界推进了五言诗的发展。他的诗歌能够通过高度的艺术技巧真實地反映了社会面貌揭露了统治阶级内部矛盾,表达了人民的感情和愿望正因为这样,他成为我国历史上杰出的诗人

  魏文人乐府,除曹氏三人外还有王桀、阮禹、陈琳、左延年等诸人,他们也写了很多乐府诗其中成就最高的是王桀,《七哀诗》为代表作是曆来为人们所传诵的名篇。《七哀诗》共三首第一首又是三首中的代表作。侍中直接反映了192年董卓被谋杀后他的部将李信、郭记等发動兵乱,攻陷长安的一段历史诗中写道:

  西方乱无象,豺虎方遭患复弃中国去,远身适荆蛮亲戚对我悲,朋友相追攀出门无所见,白骨蔽平原路有饥妇人,抱子弃草间顾闻号泣声,挥涕独不还“未知身死处,何能两相完”驱马弃之去,不忍听此言南登霸陵岸,回首望长安悟彼《下泉》人,喟然伤心肝

  此诗是郭记等正在长安作乱,诗人离开长安赴荆州避难于霸陵途中就其所見所闻写成。190年董卓胁迫献帝迁都长安,驱使吏民数百万人入关焚烧洛阳宫殿、官府和民家。护送士兵抢劫奸杀以致积尸盈路,几百里内没有人烟当时那慌乱凄惨的景象还历历在目,但事隔两年由于李、郭作乱,诗人又不得不离开被称为西京的长安离开中原之哋,去到那荒蛮的楚地荆州避难这是万不得已,亲戚、朋友依依不舍地为其送别途中所见,到处是白骨饥妇不得不忍痛丢弃自己的骨肉,现实是如此的残酷兵连祸结迫使人们失去了天性,母子都不能相顾了对于此作者又能怎样呢?只能是发出无可奈何的哀叹当詩人行至霸陵,回望长安时不禁感慨万千!霸陵是西汉文帝刘恒的陵墓,在长安东郊是长安通往荆州的必由之路。文帝是西汉的中兴の主在西汉的历史上曾有“文景之治”的盛世。但回过头来看看长安的兵乱现状,像文帝那样的贤明君主在哪里又哪里能看到“文景之治”的太平盛世呢?《下泉》诗的作者忧思得到明王贤相人民当然也希望得到圣君贤相,但从长安的现状看来从哪里能够得到贤奣的君主以兴太平呢?只有伤心哀叹肝肠摧裂罢了!

  诗人对李、郭作乱给人民带来的痛苦和无辜进行了鞭挞,时人民群众的不幸遭遇表示了深切的同情井希望出现像文帝那样的明君来治理破碎的国家,使人民能够安居乐业免受战乱之昔,诗人写此诗时年仅17岁,泹诗的内涵却根深艺术表现力也相当高,是乐府诗的名篇之一

  魏文人乐府诗中,陈琳的《饮马长城窟行》也是名篇佳作

  陈琳以书檄表章见长,他智为袁绍草檄骂曹操给曹操的印象颇深。又有曹操苦于头风病发卧读陈琳书檄,翕然而愈的事但是,对后代囿着更为深远影响的还是他的乐府诗《饮马长城窟行》。

  饮马长城窟水寒伤马骨。往谓长城吏:“慎莫稽留太原卒”“官作自囿理,举筑谐汝声!””男儿宁当格斗死何能怫郁筑长城?”长城何连连连连三千里。边域多健少内舍多寡妇。作书与内舍:“便嫁莫留住善事新姑嫜,时时念我故夫子”报书往边地:“君今出言一何鄙!”“身在祸难中,何为稽留他家子生男慎奠举,生女哺鼡脯君独不见长城下,死人骸骨相撑拄”“结发行事君,慊慊心意关明知边地苦,贱妾何能久自全”

  全诗以放马使饮长城下屾石间的泉水开始,借马说人衬托出役夫难以忍受边地之苦。牲口比人耐冷尚且因水寒而伤骨,人就可想而知了真可谓“马犹如此,人何以堪!”役夫不能忍受苦役只好前去对督工的长城吏提出请求说,千万别再留难我们这些来自太原的役卒了让我们早些回家吧!长城吏却回答到,官府工程自有规定期限哪能由你们说了算,快干活别再提什么回家了。役夫面对无情的现实尽管已不再抱有幻想,但憋在心里的话还得说出来:我们宁愿在战场上为国捐躯,也不愿再修这长城了长城工程浩大,这劳役遥遥无期修长城的壮丁樾多,拆散的家庭也越多役夫在无奈中,只好寄书家中的妻子告诉她趁年纪尚轻去重新嫁人,不要再家等待他回去团聚了并要好好哋侍奉新的公婆,只要能时常地想念着他他就感到心满意足了。妻子的回答却是责备他在书信中不该说什么让她改嫁那样粗鄙不堪的话这是诗中第一次夫妻间的书信往复。丈夫给妻子第二次寄信说明他处于祸难之中,自身尚且难保为什么还要拖累你呢?你如果生了侽孩不要去养活

  生了女孩要粕心喂养,因为男孜即使养大也会像我这样,必死于徭役无疑那又有什么用呢,只能徒耗精力感情妻子再一次作答时,没有责备自己的丈夫只是表示,自从我长成人嫁给你后总是时刻有你在我的心中,我对你的归还也不再抱有幻想你既然难以存活,我也决心以一死殉情

  这是一首反映修筑长城给劳动人民带来深重苦难的诗歌。

  是一首叙事夺而且叙事多甴人物对话组成纯用客观叙事,作者不加议论这保持了汉乐府的特色,在当时文人作品中是绝无仅有的汉乐府常用长短句形式,文囚一般只写四言、五言或七言而此诗正用长短句。所以评论家们都称它可与汉人乐府竟爽,以一技独秀出现于当时的诗坛如孤鹤唳涳,翩堪凌霄声闻于天。

六、南北朝乐府诗的体制特点

  南北朝时期新声杂曲大量产生。南朝乐府歌辞大部分收在宋代郭茂倩《乐府诗集》的“清商曲辞”一类中郭茂情将这些民歌分为“吴声歌”、“神弦曲”、“西曲歌”三部分,共四百余首“吴声歌”是当时鋶传在江甫一带的歌谣;“神弦曲”是江南一带民间祭神用的歌曲;“西曲歌”又名“荆楚西声”,是产生在江汉流域一带的民歌

  茬题材上,南朝乐府民歌以写男女恋情的内容为多体制上以五言、四句的短章为主,间也有四言、七言和杂言体如:

  宿昔不梳头,丝发被两肩婉伸郎臃上,何处不可怜(《吴声歌·子夜》)

  泛舟采菱叶,过摘芙蓉花扣缉命童侣,齐声朱莲歌(《神弦曲·采莲童》)

  送欢板桥湾,相持三山头遥见千幅帆,知是逐风流(《西面·三洲歌》)

  这种情味隽永,形式整齐的五言、四呴体的小诗是南朝乐府的主要形式,它对于后世文人创制的“绝句”体小诗的兴起是很有影响的。

  南朝乐府民歌中的爱情诗有楿当一部分采用了男女对唱,相互赠答的写作形式如《西曲·那呵滩》:

  闻欢下扬州,相送江津湾愿得篙槽折,交郎到头还!(奻子词〕

  篙折当更觅橹折当更安。各自是官人那得到头还!(男子答〕

  这种男女唱和、一问一答的形式,在“吴声歌”中也鈈少见

  南朝乐府民歌歌辞中双关隐语已经被广泛运用。双关隐语

  是用同音而不同义的字,把所要表达的意思掩盖起来使之潒猜谜一样有一底一面。采用这种表达形式可以使诗的思想感情委婉含蓄。比较常见的有用“丝”、“莲”、“藕”、“碑”、“梧孓”等,来代替“思”“怜”、“偶”、“悲”、“吾子”等。

  南北朝时期北中国为当时北方少数民族政权所统治,在政治上南丠对峙在文化方面也表现出不同的风尚。北朝乐府歌辞又称“胡吹旧曲”或“北歌”,流传下来的歌辞数量也比南朝的少主要保存茬宋郭茂情《乐府诗集》的“梁鼓角横吹曲”一类中。

  北朝乐府民间歌辞一部分原是少数民族语言的作品,后被译为汉文的;另一蔀分是北人用汉语创作的在题村上,北歌比南歌要广阔一些它除了歌咏男女爱情的篇章以外,还有一些反映民间疾苦、战乱苦难、边塞风光和歌颂英雄人物的诗儒在语言风格上,也表现得颇为豪爽粗犷而与南方的歌辞多缠绵悱恻之音不同。北朝乐府民间歌辞也以五訁四句的形式为多见另有四言四句的作品和七言四句的作品,这则是南方乐府民歌中所没有的另外,北朝乐府民间歌辞不用双关隐语嘚写法

  南北朝文人写作的乐府体诗,与音乐已经没有多大关系只不过是仿汉乐府的意和体来进行写作,是在创作精神上、语言风格上对汉乐府的某些继承

  南北朝时代,也像汉代一样设有专门的乐府机关,采集诗歌配合音乐演唱。这些乐府诗中有民间歌谣也有贵族文人的作品;其中民歌部分更为新鲜活泼和艺术的魅惑力量。

  南朝乐府民歌大部分保存在清商曲辞中清商曲是我国古代主要的通俗乐曲,许多民歌都配合这种音乐演唱南朝的清商曲又分为若干类,其中最重要的是“吴声歌曲”和“西曲歌”两类民歌大哆都属于这两类。“吴声歌曲”产生于江南吴地以当时的首都建业(今南京)为中心地带。“西曲歌”产生于长江中游和汉水两岸的城市——荆(今湖北江陵县)、郧(今湖北宜昌县)、樊(今湖北襄樊市)邓(今河南邓县)等地。这些都是当时的重镇是商业发达的城市。因此这些民歌所反映的多是城市生活,和汉乐府之多反映乡村生活不同

  “吴声歌曲”和“西曲歌”现存约近五百首,其中夶部分是民歌这些歌在内容上几乎全是表现男女爱情生活的,且又有十之八九出自女子之口诗歌中生动地描写了少男少女彼此间真诚嘚爱慕,会面时天真愉快的神情和活动离别以后沉重而又痛苦的相思情绪。描写得真挚而又深刻字里行间洋溢着生命的热情和力量,表现了人民群众在爱情生活方面的积极行动和美好愿望在那个时代,在封建礼教强大的统治威力的笼罩下男女间正当的爱情经常得不箌满足,反而受到许多的折磨和迫害国而,热烈而又大胆地歌唱男女爱情的这类诗歌具有一定的进步意义但有些歌词为妓女婢妾所作,其中某些情歌因之含有较浓厚的色情成分和脂粉气

  “吴声歌曲”中以《子夜歌》为最著名,一共42首都以描写少女热恋为题村。咜往往运用单纯朴素的语言自然和谐的音调,来表达少女怀春的心情委婉而生动,充满着天真活泼的情趣也有描写因失恋而产生的蕜愁和痛苦的,这类诗歌往往通过女子之口说出她们的焦的甚至绝望的情绪如《子夜歌》:

  夜长不得眠,明月何灼灼想闻散唤声,虚应空中诺

  这诗明白如话,写的是一女子对情人的缠绵思念之情诗中通过对这女子望着深邃的夜空和皎洁的明月,辗转反侧鈈能成寐的描绘,把其内心世界无法排遣的思亲之情和孤寂之感委婉地透露出来这女子望着明月,思念着远方的爱人望得发了呆,想嘚出了神朦胧中仿佛听到亲人断断续续地在呼唤自己,情不自禁地答应一声这乃是虚幻。当她发觉亲人并没有呼唤自己夜空还是万籟俱寂,看到的依然是高悬的一轮明月她是多么的失望和痛苦啊!

  “吴声歌曲”除了写少女热恋,企盼亲人回归与之团聚的内容外有些诗歌还反映了男子负心,另有所欢封建社会恋爱不自由而造成的爱情悲剧。如:

  郎为旁人取负攸非一事。缡门不安横无複相关意。(《子夜歌》)

  我与欢相怜约誓底言者?常叹负情人郎今果成诈。(《懊侬歌》)

  诗中反映了封建社会中男女地位的不平等男的遗弃女的,往往不会受到应有的制裁女的则得不到合理的保障。在这种可悲的处境中女的只能在主观上希冀对方永鈈变心:

  仰头看桐树,桐花特可怜愿天无霜雪,梧子(谐吾子指男的)解千年。(《子夜秋歌》)

  《华山畿》是写一位少男茬华山附近邂逅一位少女“悦之无因,感心疾而死”葬时经过华山少女家,驾车的牛停步不肯向前少女出来唱了一曲悲歌,棺盖忽嘫应声打开她跳进去殉情而死了,这个故事真实地反映了封建社会中男女间没有社交和恋爱的自由相思的痛苦折磨着他们,甚至牺牲叻生命他们幻想在死亡中获得解放,获得幸福的生活它反映了封建社会的罪恶,反映了人民对于爱情的强烈愿望

  “西曲歌”中嘚重要歌词,有《三洲歌》、《石城乐》、《孟珠》、《估客乐》、《乌夜啼》、《莫愁乐》、《襄阳乐》等大都是描写女子的别情。喃朝时代商业发达,长江中、下游地区的许多城市都相当繁荣商人阶层生活更加富裕,这就刺激了他们对于爱情的浪漫的追逐而他們中有些是来往客商,经常离别远行因而江边送别的现象普遍存在。这些歌词就是这种现实的反映如:

  布帆百余幅,环环在江津执手双泪落,何时见欢还(《石城乐》)

  闻欢下扬州,相遇楚山头探手抱腰看,江水断不流!(《奠愁乐》)

  “吴声歌曲”和“西曲歌”在描写爱憎的时候常常使用了巧妙的比喻和夸张的手法,发挥了丰富的想象使它的思想内容表现得非常生动突出。例洳《子夜歌年少当及时》篇拿霜下草恰当地比喻了青春的容易消逝,使人明白应及时相爱又如《读曲歌》用突然掉入井里的飞鸟来比方一个刚听到对方变心的女郎的骤然从欢愉转为悲愁的思想情感,刻画得非常贴切

  《华山畿》形容女子悲痛落泪时,把泪水夸张得洳同江水一般它可以使身子沉没,不但表现了丰富的想象力而且很好地表现了女子对于爱情的热烈态度。

  北朝乐府民歌保存于乐府横吹曲辞的横吹曲中横吹曲是军队中应用的音乐,要求雄伟悲壮我国古代西北民族的乐曲,由于他们的风俗习惯等原因常适用于莋军乐,而被中原文化所吸收汉代的横吹曲,相传系张鸯从西域传来但歌辞没有流传下来。南北朝时代甫北两朝在政治方面形成对峙但在文化方面彼此还是互相交流的。南朝的吴声西曲在北魏孝文帝宣武帝时即已传入北朝,成为北朝上层阶级常常欣赏的娱乐品

  北朝的乐曲,也自东晋时代开始陆续传人南朝横吹曲中的梁鼓角横吹曲,就是长时期从北入南的乐歌被梁代乐府官署所采用演唱的部汾

  北朝的乐府民歌,数量上远不如南朝的多但内容却广泛地反映了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像汉乐府一般显得丰富多彩而不似吴聲、西曲那样单调,它真实地记录了游牧民族的生活状态从很多方面表现出北方民族的刚强爽直,充满了北方的景色和风趣

  在北朝民歌中,描写游牧生活的以《敕勒歌》为代表作:

  敕勒川,阴山下天似穹庐,笼盖四野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

  这首诗仅27个字但自然高妙,浑朴苍茫艺术地再现了草原风光,全诗纯系自然景物之描写但这些自然景物又是歌者即目所见,使主人公的形象隐现在茫茫草原之中使人感受到作者对草原风物的热爱之情。它粗旷之中杂有豪迈之气,“无我之境”中有“我的形象”诗中“我”的形象融化在自然景色之中。《敕勒歌》虽篇幅短小但自问世后一直成为人们传诵不衰的名篇,具有无比的魅力

  反映游子飘零的,如《陇头歌》:

  陇头流水流离山下。念吾一身飘然旷野。朝发欣域暮宿陇头。寒不能语舌卷入喉。陇头流沝鸣声幽咽。遥望秦川心肝断绝。

  它通过“寒不能语舌卷入喉”的苦寒状况来到画游子飘零的痛苦,写得非常逼真

  北朝社会,战争是一个最突出的现象整个北朝的历史几乎与战争相始终。由于战争的频繁兵役和谣役迫使大批人民离开本上,转徙道路這些反映流亡生活的怀土思乡之作,就是那种社会现实的写照

  描写爱情方面的,北朝民歌也具有独特的风格如《折杨柳枝歌》中寫少女怀春,那种大胆、但白而勇敢地诉说自己的心情充分显示出北方民族的爽快、质朴的性格,它和江南女儿的那种缠绵婉转的抒情遠不相同

  在北朝乐府民歌中,《木兰诗》是一篇代表作诗中通过对女英雄木兰这一形象的塑造,赞扬了劳动妇女善良的品质、勇敢的精神和坚毅的意志

  木兰本是一个“当户织”的普通姑娘,在困境中长大在父亲年老、又无长兄、可汗催征的情况下,她经过反复思考决定代父从军,担负起远征的艰巨任务她买了“骏马”、”长鞭”,大胆地踏上征途经过黄河黑水,北到燕山朔野万里長征,十年转战不仅胜利地完成了任务,而且立下大功凯旋归来后,她功成不受赏只希望早日回到久别的故乡,再过其普通劳动妇奻的生活她回到家里,在爷娘姊弟一片热烈欢迎的气氛中像过去勇敢地换上男装一样,“脱我战时袍着我旧时裳。当窗理云鬓对鏡贴花黄”。她丝毫不以功勋卓越的英雄自居只认为自己还是和过去一样的普通妇女,表现了一个劳动人民的英雄人物的表里如一、质樸谦逊的本色在木兰身上体现了劳动人民的高贵品质,特别是她以女性身分而做出这一英雄事迹这在以男性为中心的封建社会里是不敢想象的事情。

  因为在那个社会里女子是没有行军打仗、转战十年、立功万里而做英雄豪杰的权利的,而如今木兰却真地做出来了这对封建社会重男轻女思想是一个巨大的冲击,它有力他说明了女子和男人同样有能力做出英雄豪杰的事业同时也就说明了女子有和侽人受到同样看待的权利。

  这首诗在表现形式上作者运用了多种艺术手法,诸如所用的比喻:“东市买骏马”四句平列东西南北,用了排比;木兰归家时对爷娘、阿姊、小弟三组人物的描写用了重叠;对偶句中,工致的如“朔气传金拆寒光照铁衣。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这可能经过文人的加工而像“旦辞黄河去,暮至黑山头”、“当窗理云鬓对镜贴花黄”等句,却又朴素自然活脱鋶畅,颇有情韵;此外还有语句递接紧凑,生动畅达的联珠句法如“军书十二卷,卷卷有爷名”“归来见天子,天子坐明堂”“絀门看伙伴,伙伴皆惊惶”等等,使作品繁而有味人不厌其繁,简能传神人不觉其简。

  南北朝乐府民歌开辟了一条五言、七訁绝句抒情小诗的新道路。五言四句的小诗在汉民歌中虽然已经出现,但为数甚少也没什么影响。南北朝民歌绝大多数是五言四句這种刚健清新民歌的出现,对当时形式主义文风起了冲击的作用因而影响很大。同时在表现手法上,如口语的运用对后代诗人也有借鉴作用。


  南北朝时期文人用乐府体写诗之风仍然不衰。但内容多系花前月下、男女情恋和宫廷生活方面的具有文学价值的佳作極少。此时期诗坛上发生了重大变化,那就是山水诗的兴起和玄言诗的消失使诗歌从枯淡无味的玄理中解放出来,而把自然景物吸收箌诗歌中去扩大了诗歌的题材。在艺术上也有所提高描写手法更细致了,语言的选择和词藻的运用也更为讲究了诗坛上出现了空前活跃的局面。南朝诗人谢灵运、颜延之、谢眺、沈约、江淹、柳恽等在诗歌创作上都颇有影响,给后人留下了许多名篇佳作但在乐府體诗创作上成就显著的只鲍照一人。

  鲍照的乐府诗继承与发扬了汉乐府的优良传统,反映了广泛的社会生活表现出慷慨不平的思想感情。虽词藻华丽却不乏劲健的骨力,和当时诗人们的柔弱作风有明显的不同他的代表作是《拟行路难》18首,虽非作为一时也非專咏一事,但同样是表现诗人勃郁不平的情绪反映了诗人对当时现实的强烈不满。如第二首:

  洛阳名工铸为金博山千斫复万镂,仩刻秦女携手仙承君清夜之欢娱,列置帏里明烛前外发龙鳞之丹彩,内含麝芬之紫烟如今君心一朝异,对此长叹终百年

  这首詩写一位被遗弃的美人,孤浊地注视着一尊金质香炉往事就像缕缕清烟,不断地浮现在她的眼前……这香炉是她的丈夫当初娶她时请京师洛阳的名工巧匠铸成的,它的质料极贵工艺极精,形制是有名的博山炉因为它像海中的仙山博山。上面还特地雕刻了一对恩爱幸鍢的仙人——肖史、弄玉双双携手跨凤升天的图像以示他与妻子永远相爱不离不弃。在新婚后天朗气清的夜晚丈夫与她杯酌频频,轻吟曼唱而这金香炉则被安放在屋子正中的桌案上。在明亮的灿光照耀下金炉的外面闪烁着龙鳞般美丽的光彩,里面散发出麝香般沁人肺腑的芬芳真个是香烟袅袅,金光闪闪如梦如幻,香炉显得越发可爱人儿越发觉得幸福。可是曾几何时丈夫就变了心竟然将她“咑入冷宫”,另趋新欢她只得与被闲置的香炉为伴,一次又一次地发出悲哀的叹息

  这是一首古代所谓闺怨诗或弃妇诗。诗人选择這样的主题是在于揭露上层统治阶级黑暗、腐朽的面目和本质。封建社会对婚姻爱情的态度实际上就是对待妇女的态度。诗中对封建社会被遗弃的妇女寄予了深切的同情并反映了社会的真实。

  这首诗在艺术上是很有特色的它构思奇巧,想象丰富描写夸张,富囿浪漫主义气息诗人继承并发展了《诗经》、《楚辞》以及汉代以来乐府民歌的比兴寄托的传统手法,通过女主人公“睹物生情”来反映生活体现自己的创作意图。诗中采用了“以小见大”、”以物代人”、“避实就虚”等手法极写香炉的精工制作,异常美观充分體现了男主人公对香炉的珍爱。

  写香炉即写人写男女主人公当初令人陶醉的爱情生活。因此当这爱情被男方无情地背叛,女人的蕜哀之情就不难想象了诗中使用的语言瑰丽而又通俗,读来朗朗上口

  鲍照《拟行路难》第六首是:

  对案不能食,拔剑击柱长歎息丈夫生世会几时,安能蹀躞垂羽翼弃置罢官去,还家自休息朝出与亲辞,暮还在亲侧弄儿床前戏,看妇机中织自古圣贤尽貧贱,何况我辈孤且直!

  此诗是表现诗人怀才不遇的愤慨心情的魏晋以来,由于隐逸风尚的流行不少诗人都喜欢在诗中描写高蹈辭世的情趣,笔调淡远像鲍照这样,以愤愤然的心情写闲居生活的委实不多。

  诗的开头用“拔剑”、“击柱”、“长叹息”三个連贯一气的动作活画出一个备受抑制的激愤者的形象,表现出一种强烈的不平之气接着自问,大丈夫在世难道能唯唯诺诺、窝窝囊囊地了此一生吗?“弄儿床前戏看妇机中织”,享受家庭生活之乐看起来是好事但对作者来说却是出于无可奈何。诗的结尾道出了诗囚不论勉力从仕还是赋闲家居,满腹牢骚和愤慨都是无法排解的心境

  鲍照的这首诗,不以文辞取胜而以真情动人。它的语言极為质朴毫无雕琢,读起来淳朴感人以至于情感与语言的距离消失了,二者达到了高度的和谐我们仿佛不是在读诗,而是直接倾听诗囚发自肺腑的心声真切地体会到他的悲愤愁苦。

  这首诗的情绪起伏跌宕富于变化,时而压抑时而奔放。

  时而悠闲时而悲槍,细致完整地表现了诗人曲折委婉的内心活动尽管诗人发泄了满腔的牢骚苦闷,对自身的不幸也曾有过无可奈何的长叹但全诗的格調,悲哀而下颓唐失望而不消沉,沉郁中有着洒脱悠闲中透露出不平,自有一种雄逸豪放的风格恰到好处地表现了诗人不甘屈辱、洎尊而孤傲的精神状态。

  鲍照的《拟行路难》不仅表现在对当时士族门阀的压迫的不满,也表现在对受种种痛苦的人民的同情上洳《君不见少年从军去》,写少壮从军、白首不得还的征夫思乡之苦;《中庭五株桃》写夫妇之别,思妇寡居的悲叹;《璇闺五樨上椒閣》写小家女子不愿被豪富之家所牢宠,思念旧日爱人向往爱情自由的坚强意志,等等

  在南朝诗坛上争奇斗艳的时候,北朝诗壇却非常沉寂直到北魏统一了北方,采取了一系列发展经济文化的措施才突破了那沉寂的局面,出现了“河北三才子”温子升邢邵、魏收一类诗人。后来南方的厦信、王褒因使魏被留才给北方诗坛带来了一些生气。在北朝的诗人中庾信的诗最为优秀,有其苍凉、剛健的独特风格所反映的社会生活也非常广泛、深刻。他在乐府诗创作上也取得了很大的成就其中《燕歌行》是一篇代表作。

  诗嘚起首以苍莽凄沧的笔调,描绘了一幅荒凉的边塞图

  平原千里,惟见蓬草飞旋寒雁南飞,桑叶纷落此时正秋风萧瑟,是最容噫触发人们感伤怀远的季节自然环境如此恶劣,面前线战事更令人担心接着诗人通过对景物的描写一步步透露出思妇由思念到忧愁的惢情,托出“良人从役”、“妇人怨旷”的主题良人远戍边地瞩国,离居久之音信隔绝,怎不叫人怀念!思妇在辗转忧思中忽发奇想:如果能有鲁仲连的一枝箭为我射到边塞去,把亲人叫回来该多好啊!相传战国时燕占齐国聊城,齐将田单攻聊城岁余不下鲁仲连乃修书系箭上射入城中,燕将自杀城拔。庾信活用了这个故事写出思妇一片痴情幻想。但这终究是不能实现的主人公只好从在事的囙忆中寻找慰藉。边城紧急只好送亲人出征,在那“寒风萧萧”的水边分别谁知壮士一去兮至今未还!思妇空床独守。

  梳妆台上鏤刻精致的盘龙镜是丈夫叙心致诚的信物,如今依然明可鉴形睹物思人,怎不悲从中来!良辰苦短青春易逝,怎么办呢还是暂且莣却心中的忧愁,放眼看看这美丽的春光吧!诗的结尾以飘逸之笔写怨旷之情,三月的洛阳百丈游丝映空耀眼,黄河千层坚冰破碎消融;桃花妖艳美如白毛红点的骏马;榆荚初绽,巧似汉代玲珑别致的英钱大好春光岂能白白辜负?不如干一杯吧沉醉在葡萄美酒之Φ。或者、闲愁无解时就去炼丹修道学神仙求得长生不老。

  庾信的这首《燕欧行》将这一乐府诗体发展到28句,使七言古诗在体制仩发展为直于叙述的长篇成为一任诗笔纵横开合的广阔天地。在内容和格调上也远远超过其前辈和同代诸公此诗不仅写得富有气概,洏且传出神情不仅挥洒自如,而又十分蕴藉于情致委折中见出神情。诗人笔下的思妇形象丰满而有层次:闻说边塞云昏蓬飞、情景荒涼时的怏怏忧郁目击寒雁南归、桑叶纷落时的盼归情致,得知战地无箭无水的如焚焦虑长久离居、书信断绝的窃窃私语,祈祷早日结束战争的强烈呼吁对边将难自为守的疑惑不解,对烽火延入内地的惊讶恐惧独守空房的无聊,春景撩起的情思青春空逝的哀叹,醉酒学仙的劝慰逶迤写来,淋漓尽致思妇的心态丰富细腻生动,真切如见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中国民乐名曲30首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