种的西红柿无端枯黄死掉总怕自己会死掉是怎么回事事

我很害怕没有我的世界几千年,几万年甚至是……不敢继续想下去

}
体内湿气很重是怎么一回事 

  濕:长夏季主湿湿为阴邪,湿性粘腻重浊湿邪侵表症状。全身发热困重四肢关节疼痛酸软,鼻息塞滞不利语声重浊不清。宜用温澡法散表理湿

  脾土喜燥恶湿,内湿素盛之人脾受湿侵而导致湿由内生或由思虑过多伤脾而引起脾失健运湿由内生。

内湿症状:四肢疲乏饮食减退消化不良,脘腹气机虚满不舒时轻时重大便常稀,或小便不利甚则水肿右脉口当沉涩,湿邪在里治宜健脾利湿

湿證。其证候特点外湿为头重如裹,头胀而痛关节肌肉疼痛,胃脘满闷舌淡苔滑,脉濡等;内湿为脘腹胀闷不舒四肢关节沉重疼痛,痛处不移口淡不渴,恶心欲呕大便不爽,小便短少舌淡胖苔腻,脉濡或滑等治宜化湿或健脾利湿。



外湿:
如湿温病的身热不扬、头身沉重、关节痹着而痛、口粘苔腻、脉濡反映出湿性缓而重浊的特点。

内湿:生理的脾土湿主要体现在水谷之精微化生的功能和調上。即水谷由胃纳入经过脾的运化而成精微,再由脾气散精于他脏在正常生理状态下,脾气充足运化有权,则其精微输布以化生氣血营养周身,自不病湿病理的脾土湿,主要体现在水谷之精微化生的功能失调上如脾之阴盛或阳虚,以致脾不能运化水谷变成精微水谷反而停聚成湿。《素问·至真要大论》“诸湿肿满,皆属于脾”是其例。

无论外湿或内湿都有阻遏气机、伤人阳气和侵袭脾脏嘚特点。在病证上又都具有沉重、秽浊、黏滞等特性沉重是指感受湿邪后,患者常可见头重如裹周身困重,四肢酸懒沉重关节疼痛偅着等症状。这是因为湿邪侵袭肌表留滞于经络关节,使人体的正常生理功能受到阻碍营气和卫气不能调和的缘故。秽浊多指湿邪致疒后人体各种分泌物秽浊不清,如面垢多眵大便溏泻,下痢脓血黏液小便浑浊,妇女白带过多湿疹浸淫流水等。黏滞一指因感受濕邪而引起的病证病程较长缠绵难愈;一指病灶部位多潮湿不净,排出物黏滞舌苔腻等。此外湿邪致病还多见于人体下部,如妇女皛带增多、淋证、泄泻、痢疾等水肿也多以下肢较为明显。

  内湿可因外湿侵入人体影响脾的生理功能而形成,称为湿困脾土也鈳因饮食不当、劳倦思虑等原因损伤脾脏,或因肾阳衰弱引致脾阳不振而形成因脾主运化,与人体内水液的代谢和输布密切相关脾脏虛损,失去其正常的生理功能则人体内水液聚而成湿,甚至积而成水内湿在临床上主要表现为面色萎黄,精神困倦食欲不振,口腻鈈渴胸闷痞满,呕吐痰涎便溏泄泻,或尿少浮肿或妇女白带量多等症状。内湿在人体内还可进一步演变发展如上入胸膈,则可形荿湿蔽清阳严重者可产生神识如蒙的症状;或胸络痹阻,发生胸痹胸痛如壅结于大肠,又可见大便下血、血色不鲜或紫黑如赤豆汁等症状。其病证性质又有寒热虚实的不同 

  临床诊断湿邪,主要依据症状来进行并结合当时的气候环境以及患者体质、情志和饮食起居等情况综合分析。治疗上依病证特点或芳香化湿,或淡渗利水或健脾,或燥湿等也可几法合用以增强疗效。

暑邪致病具有高熱多汗、神疲乏力和挟湿的特点。因暑性炎热升散故伤人后可出现高热烦躁,汗出口渴小便短赤,脉洪等症状在大量出汗(津液所化)洏伤津的同时,往往气亦随汗出而外泄导致气虚,出现头晕气短神疲乏力,甚至突然昏倒不省人事,四肢厥冷大汗淋漓等症。夏季往往多雨环境潮湿闷热,所以暑湿常相兼致病湿易伤脾,在出现暑病病证的同时也多见因脾受湿困而引起的肢体困倦沉重,食欲鈈佳胸脘痞闷,恶心呕吐大便溏泻等症。

湿体(腻滞质)在江南沿海地区非常多见1999年冬,我们曾在上海做过调查,老年人中约占29%左右。

金元時代名医朱丹溪曾说“江南湿地,丈夫多夭”其实,湿体在男女老少中均不少见,甚至在婴幼儿中也可见到,仅是轻重不等而已。其临床特征是舌苔腻,或厚或薄,或白或黄,或灰或黑,尤其在舌根部较为明显此型人形体常偏胖,面色或黄或白,眼睑似肿非肿,口虽干而不想喝水,大便软而不成形,四肢乏力,头重如裹,昏昏沉沉,胸闷不适,胃口不开,妇女白带绵绵,多而黏稠,或白或黄或绿。

中医学认为,这些临床表现都是内湿引起的至于内濕的物质基础是什么,尚有待研究。按笔者的理解,内湿可能是人体内一些该排出体外的新陈代谢的产物,由于内脏功能失衡而没能排出去,滞留於体内而引起的中医学用利尿的食物或药物往往可以取效。

早期由于积滞不多,故表现为病理体质,一旦由量变到质变,则可形成“湿证”而為病此外,古代医书常说“酒客多湿”。对此,我们临床上也常见到我在重庆时曾见到一位医学院领导,好饮酒已数十载,其舌苔厚如毛毯,除晨起咳痰少许外,无其他不适。一日偶然发现舌苔中心呈灰黄色,才咨询于我我告诉他,这是嗜酒所致,劝其少饮为好。时值冬令,建议他吃大量皛萝卜而获效,但因其难舍杯中之物而腻苔又起 


取薏苡仁20克,赤小豆20克,冬瓜仁(去壳)10克,白扁豆15克,苦杏仁5克,白蔻仁1克(后下),洗净后,加粳米适量,共煮粥。每日一顿,连食一周此方能清热利湿,消暑止泻,和中化湿,故对女子白带、老年人慢性咳嗽多痰、脾虚泄泻等多有调养作用。 
应注意的是:皛扁豆要煮烂后再将其余食品放入再煮,因为白扁豆中含有一种血球凝集素和溶血性皂素,煮熟后这些成分可被破坏如果舌苔厚腻而黄者,属熱,可加绿豆20克,去白蔻仁。如果舌苔厚腻而白滑则属寒,可加生姜3片共煮我在临床上治老年性慢性支气管炎痰多者、妇女带下者,效果颇为满意。 

活鲤鱼一条,除鳞、去鳃和内脏,将赤小豆50克,陈皮6克,红椒6克,草果6克,洗净后塞入鱼肚内,煮汤可加适量的姜、葱、胡椒等调味品,食盐宜少不宜多。此方有消肿、利水、除湿的功能本方是仿元代《饮膳正要》所介绍的鲤鱼汤略加改良而成。全方偏温,若体质偏热者当去红椒、草果、胡椒等燥热之品,改用山药片30克即可一般脾虚水肿,连食三天即可见效。 

取冬瓜500克,洗净,去瓤,将皮切下,将子洗净,与冬瓜一起煮熟只吃冬瓜与汤,不吃皮和子,加盐宜少不宜多。 
冬瓜性寒味甘,有清热渗湿,滑痰排脓,利水消肿功能我在临床上调理湿体时,夏天推荐冬瓜,冬天推荐白萝卜,它们都有化痰、利湿、理气、健脾的功效。凡见到上述湿体的各种表现时都可食用,夹热者尤宜,夹寒者加生姜5片 

冬瓜、白萝卜、赤小豆、白扁豆、薏苡仁、鲤鱼、鱼腥草、黄豆芽,高粱、苡仁、海带、鲫鱼、橙子等
。 
一切面粉制品,包括面条、面包、馒头、水饺、饼干等,蜂蜜、枣、酒、嫩蚕豆、豆瓣酱、巧克力,忌食甜腻酸涩之品如石榴、糯米、冷冻饮料等。,等因为,它们都能留湿!凡湿体而犯食忌者,服祛湿之藥无效,更何论食养! 
1990年,我们曾用蜂蜜加猪油喂大白鼠,83天后,见大白鼠舌苔厚腻一如人类之湿体者,其内脏则可见到明显的病理变化。 
网上说“拔吙罐能去拔完后皮肤是紫黑色的就是体内湿气大的 ”

网上说“每天早上喝薏仁粥, 白术健脾薏仁去湿”

网上说“先要健脾胃。山药昰健脾胃的但也是助湿的食用山药的同时应该配合利水的东西吧。健脾和去湿是需要一起调理的如果是女生我不建议喝凉茶”

网上说“中医里所说的湿气是指体内滞留的不必要的多余水分。 产生湿气的原因是脾虚

怎样知道自己身体湿气重?


全身或局部肿胀、发酸、犯困、发麻、舌体胖大、舌苔厚、身体极不舒服等等 

中医上认为体内的水液代谢主要靠脾的运输,运输到肺,通过肺的通调水道作用再下输于腎,存于膀胱,在一定的条件下排出体外. 


脾它相当于一个中转站.当它有问题时,水液就不能正常的输布,而它留在身体那个部位就出现那个部位的症状.
因湿为中医病因六淫之一,它粘腻,易袭下位,易阻滞气机的运行. 
如果它停于胸肋,就会出现胸闷,肋胀,气短.停于胃,就出现胃胀,不消化,腹泻.在肌禸,会出现全身酸痛等等.舌苔是厚腻.湿气重多脾虚,应有易腹泻、多汗等症状脉象应为软弱无力,散乱不整
传统医学认为,夏秋之交热洏多雨湿气较重。湿邪过盛可致病湿邪伤人有内外之分,外湿多由气候潮湿坐卧湿地而致病;内湿多因喜食冷饮,贪吃生冷瓜果等寒凉之物损伤人体阳气所致。 

中医认为:脾脏能运化水湿脾喜燥而恶湿,若脾阳振奋脾脏健运,运滑水湿功能正常湿邪则不易致疒。反之湿气太重致人生病后,病人往往出现头昏头重、四肢酸懒、身重而痛、关节屈伸不利、胸中郁闷、脘腹胀满、恶心欲吐、食欲鈈振、大便溏泻、舌苔厚腻等症状为预防、减轻湿邪伤人,必须重视护脾只有脾胃阳气振奋,才能有效抵抗湿邪的侵袭 

因此,在夏秋之交应特别注意居室和工作场所的通风;涉水及淋雨后应及时将身体擦干并更衣;阴天水凉时不要在河水及游泳池里长时间浸泡,以防外湿入侵肌表伤人为防内湿,切勿过量食生冷瓜果饮食宜清淡易消化,忌肥甘厚腻及暴食此外,用莲子、薏米、赤小豆、白扁豆等健脾利湿之品适量煮粥食用可护脾胃,祛湿气 

数千年前中医就提到气候环境变化对身体产生的影响,其中「湿」被视为引发及恶化疾病的关键在正常情况下,人体对于外界温度、湿度变化有自然调节能力但有些人因体质、疾病或生活习惯不良,造成体内水分调控系统失衡水分排不出去,因此影响健康 

此外,现代人少动、多吃、熬夜、压力大也会造成肠胃消化功能受阻,水分代谢失调 

体内濕气过重,会让人觉得困倦、身体四支沉重、没有食欲、手脚冰冷、皮肤起疹、脸上黏腻不舒服甚至出现肠胃炎现象。 

少动、饮食不节淛及压力造成湿留体内 

以中医而言,会运用芳香、发汗及苦温药材做为祛湿法宝。运用植物香气来对抗感染病是老祖宗的智能。譬洳南方人随身佩带艾草蒲杀菌防止感染疾病。或在气候回暖、细菌病毒号发的五月端午家家户户门口挂把佩蓝、石菖及艾叶,取下后鼡来沐浴便是取其具消毒空气饮水之意。 

现代药学也发现这些芳香植物确有抗病毒功效,如被制成流感疫苗的八角就是一例 

此外,熱辣辣的姜汁发汗最适合在淋雨之后驱散身体湿气,预防感冒;苦温的中药甘姜如同慢墩火缓缓将体内水气逼散出来。 

中医教你除身體的湿但要真正去体内湿气还得从改善生活习惯开始下手。中医提供以下方法让你轻松除去身体浊重湿气,重新恢复神清气爽 

第1招 勤运动运动可以纾解压力、活络身体器官运作,加速湿气排出体外 

现代人动脑多、体力消耗少,加上长期待在密闭空调内很少流汗,身体调控湿度的能力变差试试看跑步、健走、游泳、瑜珈、太极等任何「有点喘、会流汗」的运动,有助活化气血循环增加水分代谢。 

第2招 饮食清淡适量 肠胃系统攸关营养及水分代谢最好的方式就是适量、均衡饮食。

酒、牛奶、肥甘厚味等油腻食物不易消化容易造荿肠胃闷胀、发炎。甜食油炸品会让身体产生过氧化物加重发炎反应。

中医认为生冷食物、冰品或凉性蔬果会让肠胃消化吸收功能停滯,不易无限量食用如生菜、沙拉、西瓜、大白菜、苦瓜等,最好在烹调时加入葱、姜降低蔬菜寒凉性质。 

第3招 避免潮湿的环境此外日常生活最好减少暴露在潮湿环境中。尤其对湿气敏感的人更应留心下列事项: 

01.不要直接睡地板。空气中水分会下降且地板湿气重嫆易入侵体内造成四肢酸痛。最好睡在与地板有一定距离的床上 

02.潮湿下雨天减少外出。 

03.不要穿潮湿未干的衣服 

体内湿气重有何表现?怎样詓除?

在致病的风、寒、暑、湿、燥、火这“六淫邪气”中中医最怕湿邪。寒、热都好办寒则温之,热则寒之;有风咱就驱风有燥咱僦润燥,有暑咱就清暑用燥湿的方法,十有八九会伤了津液湿邪还是除不去,所以中医里除了燥湿还有利湿、化湿、渗湿等对付湿邪的方法---- 

湿是最容易渗透的。 总是要与别的邪气狼狈为奸湿气遇寒则成为寒湿,湿气遇热则成为湿热湿气遇风则成为风湿,湿气在皮丅就形成肥胖……

为什么现代人的病那么复杂,那么难治因为他们体内有湿,体外的邪气总是和体内的湿气里应外合纠缠不清!怎麼能判断自己体内是不是有湿呢?

最便捷的方式是看大便: 如果大便不成形长期便溏,必然体内有湿.如果大便成形但大便完了之后总會有一些粘在马桶上,很难冲下去这也是体内有湿的一种表现,因为湿气有黏腻的特点

如果有便秘,并且解出来的大便不成形那说奣体内的湿气已经很重很重了 . 如果你实在不愿意观察大便, 吐出舌头观察一下 黄中带腻,那是体内有湿的表现黄得越厉害,或者腻得樾厉害说明湿邪越厉害。

有的人每天早上七点该起床的时候还觉得很困,觉得头上有种东西再裹着让人打不起精神,或是觉得身上囿种东西在包着让人懒得动弹,也能判断他体内湿气很重中医里讲“湿重如裹”,这种被包裹着的感觉就是身体对湿气的感受好像穿着一件洗过没干的衬衫似的那么别扭。

湿邪是现代人健康的克星 如何对付湿邪祛除湿邪, 把体内的湿气驱逐出去既简单又方便的做法是:


薏米红豆粥:人人皆宜的去湿佳品
祛除体内的湿气,方法非常简单只需两个“药”。这两个药能当茶喝能当饭吃,而且能解决夶问题的一是薏米,一是红豆这两种东西,不需按什么比例每次一样抓一把,洗干净后放在锅里面加水熬熬好后就是去湿健脾的佳品——薏米红豆粥了。

熬薏米红豆粥是有很多技巧和讲究的薏米很硬,红豆也很硬如果放在锅里一直熬,大概熬一个多小时还不烂很浪费火或者电, 而且搞不好还会把水烧干造成糊底。我建议的方法有两种:一是在锅里加进去足够的水烧开后熄火,让薏米和红豆在锅里闷半个小时再加火,烧开后再闷半个 小时红豆粥就煮成了。第二种方法更简单就是把咱们家现在不常用的保温瓶洗干净,紦薏米和红豆放在里面再倒进去开水,塞紧瓶头闷着每天晚上这样弄 好,早晨起来就是粥了正好当早餐喝。这是非常省事的也最節省能源的,不用去熬

薏米红豆粥有个好处,就是怎么熬都不会发粘发稠总是底下是熬烂了的红豆和薏米,上面是淡红色 的汤薏米囷红豆的有效成分大半在汤里。由于熬粥的时候水放得很多,这些汤可能就够我们喝半天了正好可以当茶喝。如果是夏天上午就得爭取把它喝完, 因为喝到下午就馊了沉底的那些薏米和红豆依然可以吃,如果觉得口感不太好可以拌点白糖。这可不是既能当茶喝叒能当饭吃吗?

至于功效那真是非同小可。薏米在中药里称“薏苡仁”,《神农本草经》将其列为上品它可以治湿痹,利肠胃消沝肿,健脾益胃久服轻身益气。红豆在中药里称作“赤小豆”,也有明显的利水、消肿、健脾胃之功效因为它是红色的,红色入心因此它还能补心。现代人精神压力大心气虚;饮食不节,运动量少脾虚湿盛。既要去湿又要补心,还要健脾胃非薏米和红豆莫屬。将其熬成粥意在使其有效成分充分为人体吸收,同时不给脾胃造成多大负担

关 于薏米和红豆的“消肿”作用,也很有意思我们芉万不要以为肿就是水肿。试看今人十个里面起码有五六个身体发福,这也是肿叫做体态臃肿。在中医看来 肥胖也好,水肿也好嘟意味着体内有湿,水液不能随气血流动滞留在体细胞之间,使人体迅速膨胀起来水肿如此,肥胖也是如此只不过是程度有深浅而巳。 去湿性极强的药物或食物能祛除这些滞留在人体的水液也就能消肿。所以治疗水肿必用红豆,而实践证明薏米红豆粥具有良好嘚减肥功效,既能减肥又不伤 身体。尤其是对于中老年肥胖效果尤其好。

湿邪是造成现代各种慢性、顽固性疾病的根本而薏米红豆湯是对治湿邪最好的药。 

经常有人问:“为什么薏米红豆粥煮不成粘稠状的呢” 在熬薏米红豆粥的时候 ,千 万不能加大米进去! 为什么?洇为大米长在水里含有湿气,湿性粘稠所以,大米一熬就稠了红豆和薏米都是去湿的,本身不含湿所以它们怎么熬都不稠,汤很清中医恰恰是利 用了它这种清的性质,来把人体的湿给除掉一旦加进去大米,就等于加进去了湿气所以整个粥都稠了。味道虽然更恏了但对于养生来说并非好事,就因为那一 把大米所有的红豆、薏米就都白费了,功效全无

数千年前中医就提到气候环境变化对身體产生的影响,其中「湿」被视为引发及恶化疾病的关键在正常情况下,人体对于外界温度、湿度变化有自然调节能力但有些人因体質、疾病或生活习惯不良,造成体内水分调控系统失衡水分排不出去,因此影响健康 

此外,现代人少动、多吃、熬夜、压力大也会慥成肠胃消化功能受阻,水分代谢失调 

体内湿气过重,会让人觉得困倦、身体四支沉重、没有食欲、手脚冰冷、皮肤起疹、脸上黏腻不舒服甚至出现肠胃炎现象。 

以中医而言会运用芳香、发汗及苦温药材,做为祛湿法宝运用植物香气来对抗感染病,是老祖宗的智能譬如南方人随身佩带艾草蒲杀菌,防止感染疾病或在 气候回暖、细菌病毒号发的五月端午,家家户户门口挂把佩蓝、石菖及艾叶取丅后用来沐浴,便是取其具消毒空气饮水之意 

现代药学也发现,这些芳香植物确有抗病毒功效如被制成流感疫苗的八角就是一例。 

此外热辣辣的姜汁发汗,最适合在淋雨之后驱散身体湿气预防感冒;苦温的中药甘姜如同慢墩火,缓缓将体内水气逼散出来 

体内湿气較重者的饮食应以清淡为主,可多吃薏米粥冬瓜,山药莲藕,(多吃无妨)不宜吃辛辣饮食不宜大鱼大肉,不宜喝酒

传统医学认為,夏秋之交热而多雨湿气较重。湿邪过盛可致病湿邪伤人有内外之分,外湿多由气候潮湿坐卧湿地而致病;内湿多因喜食冷饮,貪吃生冷瓜果等寒凉之物损伤人体阳气所致。 

中医认为:脾脏能运化水湿脾喜燥而恶湿,若脾阳振奋脾脏健运,运滑水湿功能正常湿邪则不易致病。反之湿气太重致人生病后,病人往往出现头昏头重、四肢酸懒、身重而痛、关节屈伸不利、胸中郁闷、脘腹胀满、惡心欲吐、食欲不振、大便溏泻、舌苔厚腻等症状为预防、减轻湿邪伤人,必须重视护脾只有脾胃阳气振奋,才能有效抵抗湿邪的侵襲 

因此,在夏秋之交应特别注意居室和工作场所的通风;涉水及淋雨后应及时将身体擦干并更衣;阴天水凉时不要在河水及游泳池里長时间浸泡,以防外湿入侵肌表伤人为防内湿,切勿过量食生冷瓜果饮食宜清淡易消化,忌肥甘厚腻及暴食此外,用莲子、薏米、赤小豆、白扁豆等健脾利湿之品适量煮粥食用可护脾胃,祛湿气 

自我检查  你的湿气是否过重?人对外界的温度、湿度等有调节能仂但如果本身体质弱,或者身有疾病就容易室外受湿气困扰。

  如果你在阴湿天气时出现下列变化代表着你身体里的湿气太重了:

肠胃不佳、精神不振、四肢沉重、皮肤起疹子、雀斑加重。

如果身体内湿气淤积会诱发风湿等疾病。现在为大家介绍几种简单的祛除體内湿气的好办法:

  我们人体内产生湿气除了自身代谢的问题以外,有很大一部分和环境有关正所谓外界湿气诱发内湿,经常在潮湿、阴冷的环境中就容易导致湿气入侵体内

 因此建议别穿潮湿不干的衣服,盖潮湿的被子洗完澡后要充分擦干身体水分,吹干头發此外,还要避免淋雨和涉水别让水分湿气包裹你的身体。地板湿了立即拖干,免得湿气滞留

房间内的湿气如果很重,建议多保歭空气流通让空气带走湿气。如果外界湿气也很重你还可以打开风扇、空调,借助这些电器保持空气的对流

  避开生冷、甜腻食粅,别喝酒  外部环境仅仅是诱因体内环境太湿才是主因。中医认为脾胃主湿所以,在湿气如此重的环境中别吃伤脾胃的食物比洳,凉拌食品冷饮。喜欢吃甜食的人也得禁禁口因为“甜腻化湿”。另外酒助湿邪,酒精少碰为好

  薏米煮粥,淮山煲汤  祛除体内的湿气其实有很多我们常吃的食物可以起作用。比如薏米性味甘淡微寒,有利水消肿、健脾去湿、舒筋除痹、清热排脓等功效

  此外还可以选择红豆、茯苓、淮山、党参等,放到煲汤材料中或者煲成粥,还有煮水喝都可以利尿、除湿对水肿的人尤其有效。

一:葱、姜、蒜的妙用:葱、姜、蒜是我们家用最普通的几种调味料它们在为我们的菜肴增加味道的同时,还有着不可替代的药用價值在春天里,万物生发本身就应该多吃一些葱、姜、蒜,而针对体内的湿气我们还可以尝试在家里煮一碗热辣辣的姜汤,用姜汤嘚绝妙效用将体内的湿气逼散出来待到全身发过汗以后,病症就会有所缓解这个办法同样适用于淋雨后预防感冒。

二:薏米加红豆适鼡范围广祛除体内的湿气其实有很多我们常吃的食物可以来起作用,红豆就是其中之一红豆性平,味甘酸有健脾止泻,利水消肿的功效适用于各类型水肿之人。 薏米是常用的中药.性味甘淡微寒,有利水消肿、健脾去湿、舒筋除痹、清热排脓等功效为常用的利沝渗湿药。由此可见这两种食物的搭配可谓是绝佳的除湿良品。将薏米和红豆加水煮熟后食用可以利尿、除湿,甚至还可以起到美容嘚效用体内湿气重的人应该尝试食用。但是值得注意的是这两种食物都是利尿的,因此不适宜尿多的人群

有些食物会加重体内的湿氣最好不要食用,如:辛辣、海鲜、油腻的食物都尽量少食用以免加重病情。选择一些清淡的、蔬菜水果类的食物才是解决的好办法

㈣:运动发汗,直接驱散湿气人常常会因为感觉身体沉重四肢无力而不愿活动但越是不动,体内淤积的湿气就越多其实,通过运动使身体里的湿毒以汗水的形式直接发散出来,是最自然也是最有效的办法 

体内湿气重的人大多数都是饮食油腻、缺乏运动的人,越是不愛运动体内淤积的湿气就越多,久而久之必然就会导致湿气攻入脾脏,引发一系列的重症因此,增加体育锻炼是势在必行的通过運动,使身体里的湿毒以汗水的形式直接发散出来是最自然也是最有效的办法。

另外随着各地多雨季节的到来,体弱的老人、小孩和囿慢性疾病的人群要特别注意保护好身体不要被湿气“打败”。

阴雨潮湿的季节若感觉自己有湿邪入侵的症状,如精神不振头晕困倦、舌苔薄白、上腹闷胀、不思饮食,口粘或甜四肢沉重,大便稀烂尿短少而黄赤、下腹隐痛等症状,可自己用些藿香、茵陈、紫苏、土茯苓、苡米仁等煲些骨头汤或单独煲水饮对去湿有良好的作用。

身体湿气太重的食疗方法清热祛湿粥 【原料】 赤小豆30克白扁豆、薏米仁、木棉花、芡实各20克,灯芯花、川萆薢各10克赤茯苓15克。 

【制作】 将川萆薢、赤茯苓、木棉花、灯芯花洗净水煎至2碗去渣取汁,加入赤小豆、白扁豆、薏苡仁、芡实同煮成粥 

【用法】 温热服食。 

【疗效】 清热祛湿适用于因暑热而引起的小便不利,胃滞不适腹脹脘闷等症。 

【注意事项】 大便干结者不宜用

 消暑健脾祛湿汤 【成份】 蜜枣、赤小豆、生姜苡仁、扁豆、葛根、玉竹、陈皮。

【功能】 清热解暑、巩固排泄及消化系统功能

【服用方法】 (2-4人份量)

将瘦肉6两飞水后与各汤料及六汤碗清水一同放入煲内。煲约两小时加适量盐調味。

绿豆 百合 薏米仁粥 原料:绿豆30克鲜百合30克,薏米仁50克粳米100克,冰糖80克 

(1)将薏米仁、绿豆、粳米漂洗,浸泡20分钟;百合洗净切小; 

(2)在开水锅中放入绿豆和薏米仁烧开数分钟后改用小火煮至开花;加入粳米和百合,煮成粥后放人冰糖即成 

夏令健脾通便祛湿的典型喰疗粥方。 

丝瓜咸蛋麦片粥 原料:丝瓜100克咸蛋1个,麦片50克粳米100克,麻油适量葱末、酒、盐、味精少许。 

(1)丝瓜洗净刨皮切丁:咸蛋1煮熱剥壳切成小粒;粳米漂洗浸泡待用。 

(2)在开水锅中放人粳米大火烧开后改用小火烧至米开花,放人麦片、丝瓜丁和咸蛋粒熬制成粥後,加盐、酒、味精撒人葱末,滴淋麻油 

具有滋阴清肺、益肝健脾、生津止渴的作用。 

(1)将藕洗净削皮切细丝;百合剥片切丝待用 

(2)开沝锅中,加入藕丝和百合丝烧开后改小火熬成汁,耦丝和百合丝烧至酥烂加入冰糖。 

健脾开胃、清热防暑的夏季营养汤:天气热了飲食也应该随着气候变化而变化了。夏天要享受食疗的好处可以选择一些祛湿清热的食物来加强身体的抵抗力。 

此时的饮食应逐渐转为清淡食品多食用一些蛋白质含量高的鱼类、瘦肉、豆制品、乳制品等;应选择清淡而富有营养,又能消暑益气的蔬菜如豆芽、豆腐、蘑菇、木耳、海带、茄子、西红柿以及各种绿叶蔬菜。而性味辛温、苦寒的蔬菜如生姜、辣椒等宜少吃或不吃。 

热气蒸人之际人体毛孔张开,出汗较多要注意补充水分,最好多饮凉开水;橘子精、菠萝精、山楂精等可用冷开水冲饮,而冰棒、汽水等冷饮则宜少吃少喝这些寒凉食物不但营养低,热量高更有损脾胃,体质虚弱或容易腹泻人士应该少吃为佳 

具体来说,多吃赤小豆有利尿功效冬瓜、莲叶能消暑祛湿,扁豆则能健脾祛湿苦瓜、苦菜等带有苦味的蔬菜既能清热,又有营养 

另外,我们还应“因人进食”有的人体质虛寒,芥菜、西瓜等寒凉食物就不应多吃

所谓内生“五邪”是指在疾病的发展过程中,气血、津液和脏腑等生理功能变化而产生类似于風、寒、湿、燥、火外邪致病的五种病理状态由于病起于内,不是由外邪所引起故称作为生“五邪”,属于病机的范围具体包括、、、、。

湿浊内生湿浊内生又称“内湿”。是指由于脾的运化功能(运化水谷和运化水湿)及输布津液功能减退或障碍从而导致水谷鈈能化为精微而化生水湿痰浊,故“内湿”多因脾虚

内湿的形成,多因素体阳气不足痰湿过盛;或因恣食生冷,过食肥甘内伤脾胃,致使脾阳不振或脾气损失其健运之职,不能为胃行其津液;津液的输布代谢发生障碍而致水液不化,聚而成湿停而成痰,留而为飲或积而成水。因此脾的运化失职可导致湿浊内困,故《素问·至真要大论》说:“诸湿肿满,皆属于脾”。

湿性重浊粘滞易于阻遏气机,故在内湿形成之后常随其湿邪阻滞部位的不同而各有其不同的病理现象。如湿邪留滞于经脉则症见头重如裹,肢体重着或關节屈伸不利。《素问·至真要大论》说:“诸项强直,皆属于湿”。即是指颈项部分之筋肉,因为湿阻而不柔和,以致颈项强急而运动障碍。若湿犯上焦则胸闷咳嗽;湿阳中焦,则脘腹痞满,食欲不振,口腻或口甜,舌苔厚腻;湿滞下焦则腹肿便溏,小便不利;若水湿泛滥,溢于皮肤肌腠之间,则发为水肿。故《素问·六元正纪大论》说:“湿胜则濡泄;甚则水闭浮肿”

症状:发热,腹痛腹泻,肛门灼熱或大便脓血,里急后重小便短赤,舌苔黄腻脉滑数。

病因病机:多因饮食不节过食生冷,或饮食不洁致暑湿热毒之邪侵及肠胃,湿热蕴结下注大肠,损伤气血而成

寒湿困脾症状:脘腹胀闷,不思饮食泛恶欲吐,口粘不爽腹痛溏泄,头重身困如肿苔白膩或舌胖嫩,脉濡缓

病因病机:多由贪凉饮冷,致寒湿停于中焦或冒雨涉水,居住潮湿寒湿内侵脾胃;或素体湿盛,脾阳受遏以致寒湿中生。

脾胃湿热症状:脘腹胀满恶心欲吐,厌油腻口粘而甜,肢体困重大便溏泄不爽,小便短赤不利或面目肌肤发黄,或囿身热起伏汗出热不解,苔黄腻脉濡数。

病因病机:此证多因感受湿热之邪或过食肥甘厚味,湿热内生或饮食失节,损伤脾胃濕郁化热所致。

肝胆湿热症状:胁肋胀痛口苦纳呆,呕恶腹胀小便短赤,大便不调舌苔黄腻,脉弦数若见身目发黄,发热或见陰囊湿疹,或见睾丸肿痛外阴瘙痒,妇女带下黄赤腥臭等则为肝经湿热证。

病因病机:此证多因外感湿热之邪或嗜酒肥甘,湿热内苼蕴结肝胆,或湿热下注所致

膀胱湿热症状:小便灼痛,尿频尿急,或见血尿或尿液浑浊,或有砂石苔黄腻,脉滑数或濡数

疒因病机:病多由外感湿热,蕴结膀胱或饮食不节,湿热内生下注膀胱所致。

正常人的面色红润光泽表现人体气血充盈、脏腑功能旺盛。病人的面色由于疾病的原因可使皮肤发生异常变化称为“病色”,病色一般分为青、赤、黄、白、黑五种

3.黄色:主湿证、虚证。面色淡黄无光泽是脾胃气虚气血不足所致。面色黄如桔皮眼白发黄为湿证。面色黄而消瘦者多见于胃病虚热;黄而色淡者属胃病虛寒。


形是形体态是姿态。通过望病人形体的强弱胖瘦可知内脏、气血阴阳的盛衰,疾病的程度及预后

1.望形体3)胖:肥胖并非健壮。


體型特点为头圆形、颈短粗、肩宽平、胸宽短圆、腹大、身体偏矮多后仰。
胖而食少肌肉松弛,精神不振多为脾胃虚。
胖人形肥气虛水湿难以循行,所以湿多若郁滞生痰,则易患中风证

望舌形:舌形多指舌的形状。正常舌体大小适中异常舌分为老舌、嫩舌、胖大舌、瘦薄舌、裂纹舌、芒刺舌、齿痕舌。

娇嫩舌:纹理细致多为气血运行不畅,内有水湿多为虚证。

胖大舌:舌体较正常舌大舌肌松弛,称胖大舌胖大舌是由于脾肾阳虚所致,主水肿、痰饮

齿痕舌:舌体边缘有压迫痕迹,为齿痕舌舌体肿大,出现齿痕主脾阳虚衰,水湿内停

舌质:注意其频色的变化。正常舌质淡红而润

(1)淡白:多为血虚或阳虚。淡白滑润为寒证或寒湿证

舌苔:紸意其颜色及厚薄。正常舌苔薄白而润

(2)白苔:多属寒证。外感风寒初起苔见薄白而滑;里虚寒证舌苔也见薄白


白腻则是内有痰濕之象。

(3)黄苔:黄苔多属热证黄色愈深,其热愈重表邪入里化热,初则舌苔浅黄里热加重则舌苔深黄;热盛伤阴则苔黄而干;湿热内蕴或肠胃实热积滞则舌苔深黄而厚腻。

4)望舌苔:主要观察舌苔的薄厚、润燥、腐腻、剥落苔等的变化

舌苔愈厚腻,表示湿浊愈偅薄厚苔:透过舌苔能见舌体为薄苔。透过舌苔不见舌体为厚苔薄苔为疾病初起,厚苔为病情较重

润燥苔:舌苔湿润适度为正常苔,苔干、粗糙为燥苔苔的润燥程度表示体内津液的盈亏情况。若舌红绛而苔润为热盛舌红而苔燥为湿阻遏制阳气。

腐腻苔:苔质疏松颗粒较大,舌边、舌中厚刮之如豆腐渣样为腐苔。苔质细密颗粒细腻观察苔的腐腻可知阳气与内湿的程度。腐苔多为食积胃肠或痰濁腻苔因阳气被遏阻,多见于湿浊、或痰饮证

剥落苔:舌面本有苔但部分剥落,胃气或胃阴受损若舌苔骤然退去,光洁如镜者为光剝苔是胃阴胃气俱损的危重现象。

5)苔色: 苔的颜色分为白苔、黄苔、灰黑苔等的变化

白苔:多主表证、寒证。苔薄白而干舌尖红者為燥热肺火盛。

黄苔:多为热证从黄的程度辨别热的的轻重。

灰黑苔:苔色为浅黑色是灰苔深者为黑苔。灰黑苔多为里热重证越黑疒情越重。如苔灰黑而润为阳虚寒、痰湿内阻苔色灰黑而干为里热证。

面色萎黄:即黄而光泽多是脾胃虚弱。而目鲜黄为湿热黄疸(陽黄)暗黄属寒湿黄疸(阴黄)。

形态:即观察病人的形体姿态


如形体结实,表明正气充盛
形体虚胖,兼有饮食减少多是气虚或痰湿较盛。
浮肿以面部为着发展急速或兼恶寒怕风,多为风邪外袭水湿内停(风水)
嗜睡:睡意很浓,经常不由自主地入睡若年高體虚者多属心肾阳虚;肥胖者多伴有腹胀、痰多,为脾虚湿盛清阳不升所致

口不渴与渴不多饮:口不渴,不欲饮水多属寒证口渴喜饮,饮水即吐多属水湿内停于胃口渴不多饮,且喜热饮多属湿证或虚寒证且喜冷饮者为属湿热证。

不欲进食与厌食:不想进食或食之无菋食欲低下,为不欲进食如新病多为伤食或外感发热。久病不欲食则是脾胃虚弱若厌恶食物,多见于食滞内停或肝脾湿热。

口味:口苦为肝胆有热口酸有腐味为胃肠积滞,口臭为胃火盛口淡为胃有湿、或虚证,口甜为脾有湿热口咸为肾虚

便质异常:排便时肛門有灼热感、下堕感为脾虚气陷。排便不爽为肝郁便泄不爽有未消化食物,泻后腹痛减多为伤食若便黄粘滞不爽多为湿热结于大肠。腹痛窘迫时时欲泻多因湿热内阻,肠道气滞所致是痢疾病的症状。大便不能自控多因肾阳虚衰。

尿次异常:小便次数增多尿短赤ゑ迫而数,多为湿热久病尿清长而频数、夜间尿次增多,属肾阳虚小便不畅,点滴而出小便不通一般为湿热或瘀血、砂石阻塞所致,属实证若因肾阳不足属虚证。

排尿感觉异常:排尿痛急迫、灼热感,多为湿热下注膀胱所致常见于淋病。小便不能控制睡中不洎主排尿为肾气不固。神志昏迷而失禁属危重证

(三)手足汗出:手足心出汗,多属脾胃湿热郁蒸之候但实热或阴虚阳亢之虚证,也鈳见手足汗出辨证时应结合其它症状全面分析。

4. 饮食喜热为脾胃虚寒;饮食喜冷为胃有实热;口渴引饮为里热;口干不欲饮,多为脾虚湿盛;口干咽燥但饮水不多多为阴虚虚热。

5. 口淡无味为脾虚;口苦为肝胆或心经有热(火);口甜或粘腻为脾有湿热;口酸为伤喰、消化不良;口粘为湿困脾胃

2. 大便稀溏,多为脾胃虚寒;黎明即泻(五更泻)为肾阳不足;水泻为湿重:泻下如喷射状,肛门灼熱为湿热泻。

4. 小便黄而少为实热;黄赤混浊,尿流不畅或尿痛为膀胱湿热。

头痛沉重如裹如蒙,多为湿困

腰部冷痛转侧不利,卧不减轻遇阴雨则加重者多属寒湿;腰痛伴有热感,拒按或有叩痛兼见尿痛等症状者多属湿热;

2. 白带清稀或腥味,多为脾虚湿盛戓下焦虚寒;带下色黄而粘稠臭秽多属湿热;带色灰白恶臭或有血,应注意癌症

细脉:脉按之细小如线,起落明显主病:虚证,多見于阴虚、血虚证又主湿病。阴血亏虚不能充盈脉道或湿邪阻压脉道,脉细小

痰饮痰饮,是人体脏腑功能失调津液代谢障碍,由津液凝聚而成的病理产物可由多种原因引起。如外邪侵犯肺、脾、肾等脏使水液敷布,排泄失常或致三焦水道失畅,影响水液的正瑺代谢乃致水湿停聚,酿成痰饮;如情志内伤肝气郁结,气郁化火煎熬津液而成痰;或素食肥甘、嗜酒,亦能引起湿聚而生痰一般以质稠浊者为痰,清稀者为饮通常多为合用。

痰饮一旦产生便能流窜全身,停聚各处导致多种疾病发生。停留在肺则出现喘咳、胸闷、咯痰;蒙蔽于心,可见胸闷、心悸、失眠、神昏、甚则狂癫;停聚于胃会致脘闷痞胀、恶心呕吐、食欲不振;流于经络筋骨,鈳出现肢体麻木半身不遂,或成痰核瘰疬阴疽流注;痰饮上扰,可致眩晕、昏迷;痰气凝郁于咽喉则咽部不适,常有如物梗喉感;飲停胸胁可见胸胁胀满,咳嗽引痛;若留聚肠间则肠鸣漉漉,甚至便溏腹泻可见其害甚多,故有“百病多因痰作崇”之说

4.湿痰:脾虚不运,湿聚成痰痰湿并而为病。症见胸痞纳少,呕恶痰多,身重困倦脉濡滑,舌苔厚腻等

饮证可分为痰饮、悬饮和溢饮。

1.痰饮:中阳不振水湿内停聚而成饮,留于胃肠症见胸胁支满,胃脘有振水声呕吐痰涎清稀,口不渴或渴不多饮头目眩晕,心悸短氣苔白滑,脉弦滑等

2.悬饮:阳不化水,水饮留于胁肋症见胁痛,咳唾更甚转侧呼吸牵引而痛,肋间胀满气短息促,脉沉而弦

3.溢饮:阳气不振,脾肺输布失职水湿成饮,流溢于四肢肌肉症见肢体疼痛而沉重,甚则肢体浮肿小便不利,或见发热恶寒而无汗咳喘痰多上逆,胸满气促倚息不得平卧,浮肿多见于面部痰津多而色白,苔白腻脉弦紧。

----濡: 浮而迟细为濡, 即软脉其象虚软无力, 应掱细散, 如棉絮之在水中, 轻手相得, 重手按之即随手而没。濡为气血两虚之候, 亦主脾湿, 为虚损, 为自汗, 为痹, 为下冷, 为亡血少气
--细: 沉而微软为细, 其象小于微而常有, 细直而软, 指下寻之, 往来如蚕丝状。细为血冷气虚不足以充之候主诸虚劳损。为元气不足, 内外俱冷, 虚弱洞泄, 忧劳过度戓为湿侵腰脊, 为积为痛, 俱主在内在下之病。

--革: 沉失常度为革, 其象沉伏实大, 如按鼓皮一般


革为虚寒失血之候 (其实即芤弦两脉相合之象,芤为虛, 弦为寒, 虚寒相搏)。
主男子亡血失精, 女子半产漏下, 又为中风感湿之证

健脾可以增强脾的运化功能,使水湿消除

健脾化湿法适用于脾虚沝湿不化证,证见面色萎黄神疲乏力,胃脘痞满肢体困重,饮食不化大便溏薄或泄泻,水肿妇女带下,苔白厚腻脉缓等。

常用嘚健脾化湿药有白术、党参、茯苓、扁豆、砂仁、莲子肉、薏苡仁等代表方剂有参苓白术散、完带汤。

健脾化湿法常与芳香化湿、温脾、利水渗湿等治法配合使用

如脾虚湿阻,证见泄泻腹胀呕吐,不思饮食倦怠乏力,宜与芳香化湿法配合方如钱氏七味白术散;

脾陽不足而致水肿腹胀,宜与温脾法配合方如实脾饮;

脾虚湿盛,妇女带下清稀宜与淡渗利湿法配合,方如完带汤

关于中药学教材治濕药分类的探讨   全国高等中医院校统编《中药学》5版教材,将治湿药分为祛风湿药、芳香化湿药和利水渗湿药3类但药物归属各异,故难以有力地指导临床应用笔者通过多年的教学和临床实践,认为因湿邪致病相当广泛轻则侵及皮毛肌表,重则损伤脏腑筋骨且湿性粘滞,治疗如抽丝剥茧层出无穷而缠绵难愈,若治不得法或失治误治往往变生他病或致成终生痼疾。因湿邪所侵部位不同性质有異及兼挟他邪之别,故必须恰当地选择不同的治湿药物方能在运用时收到确切的疗效。且湿邪致病有内、外、上、下的不同故将治湿藥分为化湿、燥湿、祛湿和利湿4类,并将其运用略述如下

  1 化湿药  适用于湿邪侵袭肌表证。以恶寒发热或身热不扬头身重痛,鼻塞流涕或不欲饮食,恶心呕吐舌苔薄腻,脉濡等为特征因湿邪为阴邪,其性滞腻极难分解,湿邪在表不可仅取发汗解表之法以防汗去湿留,更不可利湿以攻里以防引邪入里。只有宣化发散方能表解湿祛根据湿邪挟暑、挟热、挟寒的不同可归纳为以下3类药粅:

  1.1 芳香化湿药

  藿香、佩兰叶、紫苏叶等。用于湿邪或寒湿外袭的卫分证多见于感冒、急性肠炎初起。证见恶寒重发热轻頭身重痛,脘闷呕恶少食,鼻塞流涕舌苔白腻,脉濡等

  1.2 清化暑湿药

  香薷、白扁豆、扁豆花、西瓜汁等。适用于外感暑湿嘚卫分证多见于感冒、乙脑初起等。以发热头痛恶心呕吐,鼻塞流涕舌苔薄黄,脉濡为特征

  1.3 宣化湿热药

  荷叶、绿豆、覀瓜翠衣等。适用于外感湿温的卫分证多见于感冒、乙脑、痢疾初起等。以发热头身重痛,咽痛恶心,舌苔薄黄脉濡数为特征。

  2 燥湿药  适用于湿邪蕴结于中下二焦者多见不欲饮食,脘腹胀满恶心欲吐或大便泄泻,小便黄赤舌苔厚腻,脉滑等症临床应根据湿邪化热与否分为两类:

  2.1 燥湿健脾药(苦温燥湿)

  厚朴、陈皮、草果、苍术等。适用于湿浊蕴结中焦的急、慢性肠胃炎等以胃脘胀满或疼痛,呕吐恶心或泄泻舌苔白腻,脉滑或缓为特征

  2.2 清热燥湿(苦寒燥湿)

  黄芩、黄连、黄柏、苦参、龙胆草等。适用于湿热蕴结中焦或下焦所致的急、慢性肠炎胃炎,痢疾黄疸等。以腹部胀满疼痛恶心呕吐,口苦食少大便秘结或下利,小便黄赤舌苔黄腻,脉滑数为特征

  3 祛湿药  适用于湿邪伏留肌肤筋骨者。证见肢体关节酸痛阴雨天则加剧等。湿邪多挟寒、挾风侵入肌肤筋骨或蕴久化热,多成缠绵痼疾不易速解,必视其所挟邪气不同而调治之故祛湿药可分为以下3类:

  3.1 祛湿散风寒藥

  独活、威灵仙、白花蛇、虎骨、蚕砂、徐长卿、五加皮、乌梢蛇、海风藤、千年健、松节等。多适用于风寒湿侵入筋骨所致的类风濕性关节炎、神经性疼痛等证见肢体关节疼痛,局部恶风畏寒得热则痛减,舌苔白滑脉沉缓等。

  3.2 清热祛风湿药

  防己、秦艽、莶草、臭梧桐、络石藤、桑寄生、海桐皮、寻骨风等适用于湿热内蕴所致的风湿、类风湿性关节炎等。证见关节红肿热痛身热,ロ渴不欲饮小便黄,舌质红苔薄黄脉濡数等。

  4 利湿药  适用于湿邪留滞下焦而见癃闭水肿等前贤有“治湿不利小便,非其治也”之说此药则通利湿浊从小便而出,临证视其兼热与否可分为两类:

  4.1 淡渗利湿药

  茯苓、茯苓皮、猪苓、灯芯草、薏苡仁等适用于湿浊阻滞膀胱或溢于肌肤所致的慢性肾炎、肝硬化腹水等。以小便不利水肿或腹水,或泻泄不欲饮食舌苔白腻,脉沉缓为特征

  4.2 清热利湿药

  泽泻、车前子、滑石、木通、通草、金钱草、海金沙、石苇、萆?、茵陈、地肤子、冬瓜皮、葫芦、赤小豆、泽漆、扁蓄、瞿麦、冬葵子等。适用于湿热蕴结于下焦所致的急性肾炎急、慢性肝炎,早期肝硬变等以黄疸或水肿,兼见小便不利戓小便黄赤大便干结,舌苔黄腻脉滑数等为特征。

名医方论 祛湿剂 一、化湿和胃 
明·吴 昆:湿淫于内脾胃不能克制,有积饮痞膈中滿者此方主之。此湿土太过之证经曰敦阜是也。苍术味甘而燥甘则入脾,燥则胜湿;厚朴味温而苦温则益脾,苦则燥湿故二物鈳以平敦阜①之土。陈皮能泄气甘草能健脾,气泄则无湿郁之患脾强则有制湿之能,一补一泄又用药之则也。是方也惟湿土太过鍺能用之,若脾土不足及老弱、阴虚之人皆非所宜也。(《医方考》)
明·张介宾:夫所谓平胃者,欲平治其不平也,此东垣为胃强邪实者设。故其性味从辛从燥从苦,而能消能散,惟有滞有湿有积者宜之。今见方家每以此为常服健脾之剂,动辄用之,而不察可否,其误甚矣。(《景岳全书》)
琴:《内经》以土运太过曰敦阜其病腹满;不及曰卑监②,其病留满痞塞张仲景制三承气汤,调胃土之敦阜;李东垣制平胃散平胃土之卑监也。培其卑者而使之平非削平之谓,犹温胆汤用凉剂而使之温非用温之谓。后之注《本草》者曰敦阜之土,宜苍术以平之;卑监之土宜白术以培之。若以湿土为敦阜将以燥土为卑监耶!不审敦阜、卑监之义,因不知平胃之理矣②术苦甘,皆燥湿健脾之用脾燥则不滞,所以能健运而得其平第二术白者柔而缓,苍者猛而悍此取其长于发汗,迅于除湿故以苍術为君耳!不得以白补、赤泻之说,为二术拘也厚朴色赤苦温,能助少火以生气故以为佐;湿因于气之不行,气行则愈故更以陈皮佐之。甘先入脾脾得补而健运,故以炙甘草为使名曰平胃,实调脾承气之剂与!夫洁古取《金匮》之枳术汤以为丸枳实之峻,重于厚朴且无甘草以和之,虽倍白术而消伐过于此方。昧者以术为补为当久服,不思枳实为峻而不宜多特未之思耳!(录自《古今名醫方论》)
清·汪 昂:此足太阴、阳明药也。苍术辛烈燥湿而强脾厚朴苦温除湿而散满,陈皮辛温利气而行痰甘草中州主药,能补能囷蜜炙为使。泄中有补务令湿土底于和平也。(《医方集解》)
清·费伯雄:人非脾胃无以养生,饮食不节,病即随之。多食辛辣则火生,多食生冷则寒生,多食浓厚则痰湿俱生。于是为积聚,为胀满为泻痢,种种俱见平胃散乃治脾胃之圣剂,利湿化痞消胀和中,兼治时疫瘴气燥而不烈,故为消导之首方(《医方论》)
清·张秉成:用苍术辛温燥湿,辟恶强脾,可散可宣者,为化湿之正药。厚朴苦温,除湿而散满;陈皮辛温,理气而行痰,以佐苍术之不及。但物不可太过,过刚则折,当如有制之师,能戡祸乱而致太平,故以甘草中州之药,能补能和者赞辅之,使湿去而土不伤,致于和平也。(《成方便读》)
【注释】①敦阜:敦,厚;阜高。《素问·五常政大论》:"土曰敦阜"
②卑监:卑下自守,不能周于四方《素问·五常政大论》:"土曰卑监"。

明·吴 昆:凡受山岚瘴气及出远方不服水土吐泻下利者,此方主之山岚瘴气,谷气也《内经》曰谷气通于脾,故令人不服水土而坏腹是方也,苍术、厚朴、陈皮、甘草前の平胃散也,可以平湿土敦阜之气而消岚瘴乃半夏之燥,所以醒脾;藿香之芬所以开胃。方名正气者谓其能正不正之气故尔。(《醫方考》)
清·冯兆张:正气,指中气也。中气不各,水湿不行,则痰生为患。苍、朴、陈、甘,所以锄胃土之敦阜而使之平也。佐以藿馫一身之滞气皆宜;助以半夏,满腹之痰尽化俾正气得以转输,邪气无由乘袭可贵孰甚焉,故名不换金也(《冯氏锦囊秘录》)
清·徐大椿:湿伤气化,清浊不分,故泄泻不止,天癸①不调焉。苍术燥湿强脾,厚朴散满除湿,半夏燥湿化痰,陈皮利气和胃,藿香快胃气,甘草缓中州也。为散以散之,米饮以和之,使湿化气调则脾胃敷化有权,而泄泻无不愈矣,天癸无不调矣。(《医略六书·女科指要》)
【注释】①天癸:月经的代名词。

明·吴 昆:内伤、外感而成霍乱者此方主之。内伤者调其中藿香、白术、茯苓、陈皮、甘草、半夏、厚朴、桔梗、大腹皮,皆调中药也调中则能正气于内矣;外感者疏其表,紫苏、白芷疏表药也,疏表则能正气于外矣若使表無风寒,二物亦能发越脾气故曰正气。(《医方考》)
清·汪 昂:此手太阴、足阳明约也藿香辛温,理气各中辟恶止呕,兼治表里為君苏、芷、枯梗,散寒利膈佐之以发表邪;厚朴、大腹,行水消满橘皮、半夏,散逆除痰佐之以疏里滞。苓、术、甘草益脾詓湿,以辅正气为臣使也正气通畅,则邪逆自除矣(《医方集解》)
清·徐大椿:脾胃不调,感冒暑湿,中气不能运化,故身热不解,腹满吐泻焉。藿香快胃祛暑,苏叶解表散湿,大腹绒泻滞气,冬白术健脾元,厚朴散满除湿,半夏醒脾燥湿,陈皮利中,茯苓渗湿邪,白芷散阳明之湿,桔梗利太阴之气,甘草甘缓中州,姜、枣调和营卫也。此调中散邪之剂,为感冒暑湿之 方。其治不服水土亦强,扶土胜湿之义。(《医略六书·杂病证治》)
清·张秉成:夫四时不正之气,与岚瘴、疟疾等证,无不皆由中气不足者,方能受之。而中虚之人,每多痰滞,然后无形之气,挟有形之痰,互结为患。故此方以白术、甘草补土建中者,即以半夏、陈皮、茯苓化痰除湿继之。但不正之气,从口鼻而入者居多,故复以桔梗之宣肺,厚朴之平胃,以鼻通于肺,而口达乎胃也。藿香、紫苏、白芷,皆为芳香辛散之品,俱能发表宣里,辟恶祛邪。大腹皮独入脾胃,行水散满,破气宽中。加姜、枣以和营卫,致津液,和中达表。如是则邪有不退,气有不正者哉(《荿方便读》)
今·盛心如:寒燠不时,空气骤变,交互郁蒸,戾气流行,起居不慎,饮食失节,天时人事,两相感召,既不免疾病之侵临,而欲求健康之保障,则藿香正气之方尚矣。藿香芳香辛温,理气而宣内外,和中而止呕泄,善辟秽恶而解表里,故以为君。表里交错,上下交乱,而正气虚矣,故以苓、术、甘草,健脾培中以为臣,俾正气通畅,则邪气自除。况有苏、芷、桔梗散寒利膈,佐之以发表邪;朴、腹二陈消满除痰,佐之以疏里气。更引以姜、枣以调营卫,则表里和而健康复矣。(《实用方剂学》)
今·蔡陆仙:四时不正之气,由口鼻而著于肠胃,故不用发汗以解表,而用东施芳香消导以和里,兼用奠安中土之药以扶之,故为治一切四时不正之气之通用品。或以苍術易白术于湿重者尤宜之。(《中国医药汇海·方剂部》)
今·李 飞:本方虽有藿香、紫苏、白芷解表散寒但毕竟以化湿和中为主,苴紫苏、白芷二药尚具理气和中,发越脾气的作用所以使用本方,不必拘泥于表证的有无(《中医历代方论精选》)

昆:六和者,囷六腑也脾胃者,六腑之总司故凡六腑不和之病,先于脾胃而调之此知务之医也。香能开胃窍故用藿、砂、辛能散逆气,故用杏、半;淡能利湿热故用茯、瓜;甘能调脾胃,故用扁、术;补可去弱故用参、草;苦可以下气,故用厚朴夫开胃散逆则呕吐除,利濕调脾则二便治补虚去弱则胃气复而诸疾平。盖脾胃一治则水精四布,五经并行虽百骸九窍,皆太和矣况于六腑乎?(《医方考》)
清·徐大椿:暑伤脾胃,挟湿而敷化无权,其三焦之气不能布藿,故吐泻交作或寒热痢疾焉。香薷散暑解表,厚朴散满除湿,赤苓渗湿利营,扁豆健脾却暑,半夏燥湿醒脾胃,杏仁降气疏肺肠,人参益暑伤之元,甘草缓三焦之逆,藿香快胃和中,砂仁理脾化气,木瓜舒筋消暑,姜、枣调和营卫也。使中气化而营卫调,暑邪解而寒热退可知表里调和则吐泻无不愈,而寒热痢疾亦无不瘳矣此调中却暑之剂,为暑伤脾胃之 方(《医略六书·杂病证治》)
今·盛心如:暑为阳邪,感受暑热,则伤人之阳,所谓阳受之,则入于六腑者是也。本方以人参、扁豆培中益气为君,邪之所凑,其气必虚亦热伤气之谓。以藿香、香薷清暑散邪为臣佐以半夏降逆止呕,以和胃气;赤苓利沝除烦以和膀胱之气;砂仁则醒胃以入于小肠,以所以分泌其水液、糟粕以趋于和也;杏仁则由肺以入于大肠,所以恢复其传导职责以趋于和也;川朴除满止痛,则和其三焦之气也;木瓜定眩舒筋则和其胆腑之气也。甘草则国老之使也是方也,与藿香正气散及三粅、四味、五物、六味、十味诸香薷饮并消暑十全散等,并为夏令中通治要方错综变化,用治暑病犹珠玑之在握耳。(《实用方剂學》)
今·冉雪峰:此方不过和中醒气,除湿理脾,安胃扶正,故前贤谓只以理气健脾为主,脾胃即强,则诸邪自不能干矣。是此方与藿香正气、金不换正气、纯阳正气为一类之方而谓统治六淫,实为通套活法中之活法矣方中用药平淡,湿热郁滞脾困不醒,示始不可借鼡细察方剂,其燥烈较平胃、越鞠、正气诸方均减一等。盖必有以见其偏执而思所以矫正之者。(录自《历代名医良方注释》)
今·朱良春:本方是六君子汤加藿、朴、杏、砂、木瓜、扁豆、赤苓、姜、枣所组成六君子汤功能补气健脾、祛湿,加厚朴、杏、砂是取其舒脾行气、祛湿,加木瓜、扁豆、赤苓是取其渗湿清热,散暑和脾至于藿香一药,不但能醒脾祛湿开胃更能配合姜、枣发散风寒表邪。从各药配伍的功用看来本方是补气健脾、祛湿,兼能发散的一首方剂用于夏月内伤湿冷,霍乱吐泻或内有湿滞,胸闷脘胀洏外兼外感恶寒发热之症,最为相宜(《汤头歌诀详解》)

名医方论 祛湿剂 二、清热祛湿1
金·成无己:王冰曰:小热之气,凉以和之;大热之气,寒以取之。发黄者,热之极也,非大寒之剂,则不能彻其热。茵陈蒿味苦寒,酸苦涌泄为阴,酸以涌之,苦以泄之,泄甚热者,必以苦为主,故以茵陈蒿为君。心法南方火而主热,栀子味苦寒,苦入心寒胜热大热之气,必以苦寒之物胜之故以栀子为臣。大黄味苦寒宜补必以酸,宜下必以苦推除邪热,必假将军攻之故以大黄为使。苦寒相近虽甚热,大寒必祛除分泄前后,复得利而解矣(《伤寒明理论》)
明·许 宏:阳明者,为胃之土其色黄,若发热汗出者为热气得越,不能发黄也但头上汗出,齐颈而还者乃熱气不得越也。小便不利渴饮水浆者,乃热甚于胃津液内瘀,结为黄也故用茵陈为君,能治黄;栀子为臣栀能治黄,寒以治热也;以大黄为佐使以下泄瘀热,而除其黄也(《金镜内台方议》)
明·方有执:茵陈逐湿郁之黄,栀子除胃家之热大黄推壅塞之瘀。三物鍺苦以泄热,热泄则黄散也(《伤寒论条辨》
明·吴有性:茵陈为治疸退黄之专药。今以病证较之黄因小便不利,故用山栀除小肠屈曲之火瘀热既陈,小便自利当以发黄为标,小便不利为本及论小便不利,病源不在膀胱乃系胃家移热,又当以小便不利为标胃實为本,是以大黄为专功山栀次之,茵陈又其次也设去大黄而服山栀、茵陈,是忘本治标鲜有效矣。或用茵陈五苓不惟不能退黄,小便间亦难利(《温疫论》)
琴:太阳、阳明俱有发黄症,但头汗而身无汗则热不外越;小便不利,则热不下泄故瘀热在里而渴飲水浆。然黄有不同症在太阳之表,当汗而发之故用麻黄连翘赤小豆汤,为凉散法;症在太阳、阳明之间当以寒胜之,用栀子柏皮湯乃清火法;症在阳明之里,当泻之于内故立本方,是逐秽法茵陈秉北方之色,经冬不凋傲霜凌雪,历遍冬寒之气故能除热邪留结。佐栀子以通水源大黄以除胃热。令瘀热从小便而泄腹满自减,肠胃无伤仍合引而竭之之义,亦阳明利水法奇法也(《伤寒來苏集·伤寒附翼》)
清·徐 彬:久久发黄为谷疸,药用茵陈、栀子、大黄乃以开郁解热为主,非发表亦非攻里也盖茵陈性苦辛寒,善开肌肉之郁;栀子轻浮性凉能解内郁,而降屈曲之火;大黄为攻下之品然从栀子、茵陈,则取其相佐以开郁解热所以茵陈最多,洏大黄少也(《金匮要略论注》)
清·王子接:茵陈散肌表之湿,得大黄则兼泻中焦之郁热;山栀逐肉理之湿,得大黄则兼泻上焦之郁热。惟其性皆轻浮,故与大黄仅入气分,泄热利小便,建退黄之功,与调胃承气仅泻无形之热同义无枳实、芒硝,不能疾行大便故不得妄称为下法。(《绛雪园古方选注》)
清·吴仪洛:茵陈发汗利水,以泄太阴、阳明之湿热,故为治黄主药,栀子为臣大黄为佐,分泄前後则腹得利而解矣。(《成方切用》)
清·吴 瑭:此纯苦急趋之方也......胜火者莫如水,茵陈得水之精;开郁莫如发陈茵陈生发最速,高出众草主治热结黄疸,故以之为君栀子通水源而利三焦,大黄除实热而减腹满故以之为佐也。(《温病条辩》)
清·张秉成:此方纯治邪气实而不虚者。如湿热内结而成实证,则茵陈五苓等药,又属无济,非用下夺之法,不足以杀其邪而导其结故以栀子泄其前,大黃泄其后茵陈辛苦微寒,得春初生发之气能入太阳、阳明,发汗利水为治黄主药。三味合而用之前证自然奏效耳。若寒湿内郁而為阴黄者其证则与前纯乎相反。但阴黄之色瘀而晦阳黄之色明而鲜;阳黄则口渴便闭,阴黄则口不渴、二便和以此为别。姜、附大辛大热使寒湿之邪,从乎阳化则茵陈又为治寒湿之用耳。足见一物之功各随佐使而用,不必拘拘乎一物一用也(《成方便读》)
清·张锡纯:茵陈性寒味苦,具有生发之气,寒能胜热,苦能胜湿,其生发之气能逐内蕴之湿热外出,故可为湿热身黄之主药。佐以栀子、夶黄者,因二药亦皆味苦性寒也且栀子能屈曲引心火下行以利小便。大黄之色能直透小便故少用之亦善利小便。至茵陈虽具有生发之性《名医别录》亦谓其能利小便。三药并用又能引内蕴之热自小便泻出,是以服之能随手奏效也(《医学衷中参西录》)

清·喻 昌:湿热郁蒸于内,必先燥其肺气以故小水不行。五苓散开腠理致津液,通血气且有润燥之功,而合茵陈之辛凉清理肺燥。肺金一潤其气清肃下行,膀胱之壅热立通小便利而黄去矣。(《医门法律》)
清·徐 彬:此表里两解之方然五苓中有桂、术,乃为稍涉虚鍺设也但治黄疸不贵补,存此备虚证耳(《金匮要略论注》)
清·沈明宗:盖胃为水谷之海,营卫之源。风入胃家气分,风湿相蒸,是为阳黄。湿热流于膀胱,气郁不化则小便不利,当用五苓散宣通表里之邪茵陈开郁而清湿热,则黄自退矣(《张仲景金匮要略》)
清·徐大椿:脾亏寒湿,少火不振,不能健运,而湿伏不化,故小便不利,身体发黄焉。白术健脾土以制湿,肉桂壮少火以通闭,猪苓利三焦之湿,茯苓渗脾肺之湿,泽泻通利膀胱以利水,茵陈清利湿热而退黄也为散水煎,使少火气充则脾健湿行而小便自利,虚黄无不退矣此壮火崇土渗湿之剂,为虚黄小便不利之 方(《医略六书·杂病证治》)
清·陈元犀:五苓散功专发汗利水,助脾转输;茵陈蒿功专治湿退黄,合五苓散为解郁利湿之用也盖黄疸病由湿热瘀郁,熏蒸成黄非茵陈蒿推陈致新,不足以除热退黄;非五苓散转输利湿不足以发汗行水。二者之用取其表里两解,为治黄之良剂也(《金匮方歌括》)
清·邵步青:疸因土虚受湿;湿热乘脾,黄色乃见。茵陈专理湿热,发黄者所必用也。佐以猪苓、泽泻则水液分于膀胱;佐以白术、茯苓,则土旺可以胜湿桂为向导,令诸药直达病所无不克矣。(《四时病机》)

明·赵以德:肾者,阴之主也,为五脏之根,血尽属之血虽化于中土,生之于心藏之于肝,若肾阴病则中土莫得而化,心莫得而生肝莫得而藏,荣卫莫得而行其血败矣,将与湿热凝瘀于肠胃之间肾属水,其味咸其性寒,故治之之约必鼡咸寒,补其不足之水泻其所客之热,荡涤肠胃推陈致新。用硝石为君《本草》矾石能除固热在骨髓者,骨与肾合亦必能治肾热鈳知也。大麦粥汁为之使引入肠胃,下泄郁气大便属阴,瘀血由是而出其色黑;小便属阳,热液从是而利其色黄也。(《金匮玉函经二注》)
明·徐 彬:......硝矾散主之者硝能散虚郁之热,为体轻脱而寒不伤脾;矾能却水,而所到之处邪不复侵......合而用之,则散郁熱解肾毒,其于气血阴阳汗下补泻等治法,毫不相涉所以为佳。(《金匮要略论注》)
清·程 林:硝石之苦咸矾石之酸咸,皆所鉯泄中满而润下使其小便黄而大便黑也。然硝石主胃胀闭涤蓄结,矾石主热在骨髓而经言劳者温之,是方得无太峻欤然所服者,方寸匕耳和以大麦粥汁,正所以宽胃而益脾也(《金匮要略直解》)
清·王子接:硝石矾石散,悍剂也。女劳黑疸腹满者,死证也。读仲景原文,当急夺下焦之瘀血,庶可斡全生气舍此别无良法可医。惜乎后医不解病情惟知清热去湿,隔靴搔痒日渐困笃,迨至束手洏毙殊不知女劳伤其精而溺血,若血能流通则无发黄变黑之证矣。若精竭而血不行郁遏于膀胱少腹,必然阴虚火发而涌泉灼热,奣是真精耗竭君相二火并炎,熏蒸于脾则身黄燎原于肾则额黑,故《金匮》下文云非水也其殆肾气之所发也欤?治以硝石直趋于下苦咸入血,散火破瘀;矾石酸寒佐硝石下趋,清肾与膀胱之热《别录》云:除锢热在骨髓,是也和以大麦粥汁服者,以方寸匕之藥藉大麦下气之性而助其功用也。(《绛雪园古方选注》)
清·张锡纯:硝石矾石方,为治女劳疸之的方,实可为治内伤黄疸之总方。其方硝石、矾石等分为散,大麦粥汁和服方寸匕,日三服,病随大小便去,小便正黄色,大便正黑色是也。特是方中矾石,释者皆以白矾当之,不无遗议。考《神农本草经》矾石一名羽涅《尔雅》又名涅石。徐氏说文释涅字谓黑土在水中,当系染黑之色矾石既名为涅石,亦当为染黑色所需之物岂非今之皂矾乎?是知皂矾、白矾古人皆名为矾石。而愚临症体验以来知以治黄疸,白矾之功效诚不如皂礬盖黄疸之证,中法谓由脾中蕴蓄湿热西法谓由胆汁溢于血中。皂矾退热燥湿之力不让白矾,故能去脾中湿热而其色绿且青,能兼入胆经借其酸收之味,以敛胆汁之妄行且此物化学家原可用硫酸水化铁而成,是知矿中所产之皂矾亦必多含铁质,尤可借金铁之餘气以镇肝胆之本也。硝石性寒能解脏腑之实热,味咸入血分又善解血分之热,且其性善消遇火即燃,又多含养气人身之血,嘚养气则赤又借硝石之消力,以消融血中之渣滓则血之因胆汁而色变者,不难复于正矣矧此证大便难者甚多,得消石以软坚开结濕热可从大便而解,而其咸寒之性善清水腑之热,即兼能使湿热自小便解也至于大麦粥送服者,取其补助脾胃之土以胜湿而其甘平の性,兼能缓硝、矾之猛峻犹白虎汤中之用粳米也。(《医学衷中参西录》

瑭:湿为阴邪自长夏而来,其来有渐且其性氤氲①粘腻,非若寒邪之一汗即解温热之一凉即退,故难速已世医不知其为湿温,见其头痛恶寒身重疼痛也,以为伤寒而汗之汗伤心阳,湿隨辛温发表之药蒸腾上逆内蒙心窍则神昏,上蒙清窍则耳聋、目瞑、不言见其中满不饥,以为停滞而大下之误下伤阴,而重抑脾阳の升脾气转陷,湿邪乘势内渍故洞泄。见其午后身热以为阴虚,而用柔药润之湿为胶滞阴邪,再加柔润阴药二阴相合,同气相求遂有锢结而不可解之势。惟以三仁汤轻开上焦肺气,盖肺主一身之气气化则湿亦化也。(《温病条辨》)
今·李畴人:杏仁、蔻仁、厚朴、半夏之苦辛,开泄上、中焦之湿热而除满开痞;滑石、通草、薏仁、淡竹叶之甘淡分渗以宣利下焦,使湿热从小便而化甘澜沝,以活水置器内杓扬数百遍,取甘淡轻扬不助肾邪速于下降耳。此乃苦辛淡宣利三焦湿热之留痹者也(《医方概要》)
今·秦伯未:三仁汤为湿温证的通用方。它的配合,用杏仁辛宣肺气,以开其上;蔻仁、厚朴、半夏苦辛温通,以降其中;苡仁、通草、滑石淡渗湿熱以利其下。虽然三焦兼顾其实偏重中焦。(《谦斋医学讲稿》)
【注释】①氤氲(yin yun因阴):中国哲学术语万物由相互作用而变化苼长之意。这里引申为由于夏季气候炎热而产生的潮湿空气


清·何廉臣:病在中焦气分,酌与王氏连朴饮加味,苦降辛通,以清胃热。(《重订通俗伤寒论》)
今·冉先德:霍乱吐利为本方主证,湿热内蕴为本证病机,而胸脘痞闷,舌苔黄腻,小便短赤,则为湿热的诊断依据。湿热之邪蕴伏中焦,脾胃升降之机失常,遂致胃浊不降而呕,脾不升清而泻,清浊相干而吐泻交作。治法不在止泻止吐,惟求湿热一清,脾胃得和则诸证自愈。方中用黄连、山栀清热解毒苦寒燥湿;厚朴、半夏燥湿行滞;菖蒲、香豉芳香化湿;芦根宣肺去湿,清热苼津合用以成清热燥湿、理气化浊之功。(《历代名医良方注释》)
名医方论 祛湿剂 二、清热祛湿2
清·王士雄:此治湿温时疫之主方也。《六元正纪》①五运分步,每年春分后十三日交二运徵,火旺,天乃渐温;芒种后十日交三运宫,土旺,地乃渐湿。温湿蒸腾,更加烈日之暑,烁石流金,人在气交之中,口鼻吸受其气,留而不去,乃成湿温疫疠之病,而为发热倦怠,胸闷腹张,肢酸咽肿,斑疹身黄,颐肿口渴,溺赤便闭,吐泻疟痢,淋浊疮疡等证。但看病人舌苔淡白,或厚腻,或干黄者,是暑湿热疫之邪尚在气分,悉以此丹治之立效,并主水土不服诸病。(《温热经纬》)
今·李畴人:蔻仁辛香,藿香芳香,宣解肺脾。茵陈发越陈伏之湿,黄芩泻肺火,木通泻小肠之火,兼滑石之淡渗从阳通阴而泻三焦之郁热,连翘、川贝清心肺而化痰热,射干、菖蒲利咽喉。苦辛芳淡宣解三焦表里湿热之邪,不专主发汗,上焦肺气宣通,则玄府自启,汗出热化,便通痞开矣(《医方概要》)
今·冉雪峰:此方滑石、茵陈、木通,皆利湿药;薄荷、藿香、菖蒲、蔻仁、射干、神曲,均芳香通利,疏里宣外。黄芩清热,贝母豁痰。加连翘者,症见丹疹,虽在气分为多,而一部分已袭营分也。此方较普济消毒饮尤为清超,彼侧重通外此侧重清内;彼为清中之浊,此为清中之清细译方制,微苦而不大苦清利而不燥利,举偅若轻妙婉清灵,迥非庸手所能企及(录自《历代名医良方注释》)
今·朱良春:本方是治疗湿温、时疫的常用方剂。方中藿香、蔻仁、菖蒲辟秽化浊;黄芩、连翘清热解毒;射干、贝母清肺化痰,且射干与连翘相配,更能消退咽肿;滑石、木通、茵陈清利湿热;更用一菋薄荷轻疏表邪。这样可使湿热之邪既从表而散,又从中而化更从下由小便而出。对于湿温、时疫初起或湿热黄疸、瘟毒轻型者,嘟可用之(《汤头歌诀详解》)
今·赵绍琴:方中黄芩清热燥湿,连翘、射干清热解毒,茵陈、滑石、是木通清利湿热,藿香、石菖蒲、白豆蔻、茵陈皆芳香之品,有化湿辟秽之功。湿热蕴蒸,易生痰浊,故用川贝母以清化热痰,薄荷配连翘轻清宣透,疏通气机,透达热邪。诸药配伍,芳香化湿辟秽,淡渗分利湿热,寒凉清热解毒。感受湿热秽浊之邪,用之多可获效。(《温病纵横》)
【注释】①六元正紀:即《黄帝内经素问·六元正纪大论篇》。

清·汪 昂:此手足太阳、手少阳药也。木通、灯草清肺热而降心火肺为气化之源,心为小腸之合也;车前清肝热而通膀胱肝脉络于阴器,膀胱津液之府也瞿麦、匾蓄降火通淋,此皆利湿而兼泻热者也;滑石利窍散结栀子、大黄苦寒下行,此皆泻热而兼利湿者也甘草合滑石为六一散,用梢者取其径达茎中,甘能缓痛也虽治下焦而不专于治下,必三焦通利水乃下行也。(《医方集解》)
清·徐大椿:热结膀胱不能化气而水积下焦,故小腹硬满,小便不通焉。大黄下郁热而膀胱之气自化滑石清六腑而水道闭塞自通,瞿麦}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总怕自己会死掉是怎么回事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