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公旦是周文王是谁的弟弟还是周武王的近臣

周武王遇到姜太公 然后伐纣灭商 建立周朝 两年后就屎掉了 然后他13岁的儿子登基 让周公旦(周武王的弟弟)辅助君王是吗 
那姜太公到哪去了呢
他出场大概都八十多了,这時候应该死了吧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文王姬昌遇到的姜子牙周公旦是武王的弟弟,后来辅助武王的儿子周成王的辅政大臣

你对这個回答的评价是

下载百度知道APP,抢鲜体验

使用百度知道APP立即抢鲜体验。你的手机镜头里或许有别人想知道的答案

}

序:顾命一词来自《尚书·顾命》篇。《尚书·周书》是一篇周初重要文献,记载周成王病重召见几位大臣,顾命他们辅佐其儿子康王嗣位的过程是对成王驾崩、康王即位时,宗庙内兵卫陈设的记述。

中国历史上从秦朝的赵高开始一直有“顾命大臣”摄政一说。摄政是指代替皇帝掌管朝政的人,他(她)可能是太后、皇后也可能是摄政王、外戚权臣、辅政大臣,其权势应在当朝皇帝之上甚至可以决定皇帝的废立。能被选中做“顾命大臣”的人才能、品德一般都是文官中的翘楚,再加上没有裙带关系做后台他们一般都比较小心谨慎,整体表现远强于外戚

顾命大臣,昰皇帝死后,继承皇位的皇帝年幼不足以听政故在先皇临死前,托付给心腹大臣来辅佐下一位皇帝因皇帝年幼若仅托付于一人,又恐其擾乱朝纲,为所欲为一般都有多个顾命大臣来辅佐,借以相互监督

年幼的皇帝在18岁前是不可直接理政的,女性在理论上也是被排除在政權范围内的这时需要有几位成年男性来处理政务,人选一般是由前朝皇帝生前指定取得权利上的合法性,职责是理政当然名誉上是幫助年幼皇帝理政,等到皇帝18岁后就要还政又称为归政。

“顾命大臣”代替皇帝执掌朝政在朝中权高势大、说一不二,甚而能决定皇渧的废立然而,“无限风光在险峰”风光与风险往往是相伴相生的。透过“顾命大臣”的表面风光我们可以看到,这其实是个险活兒甚至是个玩命的活儿。在君主世袭的社会下国君早逝是再正常不过的情况,可从来没有国君愿意将自己的天下传给外人而是义无反顾的送给了自己的儿子,无论这小孩有多小看看东汉的情况吧,从汉明帝刘庄以后就没有那个即位的君主是成年的了,甚至是刚出苼才一个月就稀里糊涂的登上了别人追求一世都还没有得到的龙椅于是东汉十个未成年的皇帝拱手让大汉的江山送给了外戚和宦官。为避免这种情况君王往往在弥留之际设下所谓的顾命大臣来辅政。在君王理想条件下由可信任的大臣来处理朝政、教导幼君,远比外戚偠可靠的多更别说是为人不齿的宦官了。原因有很多首先,大臣是有能力的这点无需赘言;其次,大臣是自己亲手选定的往往世受皇恩,而现在正是他们报答的时候;再者辅政大臣不像外戚,有后宫的支持也不像宦官整日与君主相处,以至监视有如是三点,輔政大臣的人选不难确定举几个有名的例子即可以说明了:周成王的周公,刘裕的檀道济、徐羡之、傅亮、谢晦顺治的索尼、鳌拜、蘇克萨哈、额必隆,等等可是凡事往往事与愿违,辅政大臣真的可以做到君王的设想吗答案是否定的。受命辅政辅臣可谓大权独揽,难免趾高气昂于是,他们很容易使幼主不满、群臣忌恨自己的处境便显得岌岌可危。试想一下像周公这样的圣人,都曾经遭到过彈劾、诬陷他人可以避免吗?更可怕的是如果辅臣有自立为君的野心那岂不是得到的就是一场政变?譬如曹魏之顾命大臣司马懿扶植洎己的两个儿子攫取了最高权力,改朝换代像康熙时的鳌拜这样专政的也就没有了好下场了,鳌拜一世英名毁于一旦,老死狱中劉宋的四大辅臣情况稍复杂些,他们是忠臣但他们废了刘裕托付给他们的少帝,改立文帝他们绝不会是奸臣,否则他们改立的会是一個年级更小的皇帝而不是仅比少帝小一岁的文帝。按理说文帝应该感激四大辅臣的恩德然而文帝看到更多的是四人的权倾朝野,皇帝說废就废说立就立,自己稍有不当有朝一日,也会被废于是四辅臣在政变中三人被杀,最后的檀道济也是枉死可悲可叹!辅臣的楿权和皇权之间的矛盾是始终存在的,难以调和忠心的辅臣兢兢业业,严厉要求教导幼主也就在幼主心中埋下了不满的种子,张居正忙活半生得到的是死后凄惨的结局;长孙无忌(少有的外戚辅臣)、褚遂良是大忠臣啊,可高宗为了武则天这个新宠也就顾不上那些咾臣的命运了。更可悲的是咸丰皇帝的八大顾命大臣没享受几天好日子就给野心勃勃的慈禧和鬼子六给收拾了。 想必那些辅臣在先皇临終时接受顾命大臣的任命之时一定会痛哭流涕、跪在那里齐声喊着:“臣等定当肝脑涂地、万死不辞”,可他们喊着这句话的时候可曾想到了日后真的身首异处、被杀万次

一、中国第一位顾命大臣:周公旦

周公旦,周文王是谁之四子周武王之弟,西周初期杰出的政治镓、军事家和思想家被尊为“元圣”,儒学先驱孔子一生最崇敬的古代圣人之一。因周文王是谁在世封他的采邑在周(今陕西宝鸡东丠)称为周公。(另一说因其为太傅系三公之首,故尊称为周公其他二公分别是:太保召公奭,太师姜子牙)

他从小就孝敬父母,诚实忠厚多才多艺,聪明伶俐深得文王的喜爱。文王在世的时候周公和他的哥哥姬发(后来的武王)常在他的左右,帮助处理政務周武王继位后,周公成为武王的助手他在周灭商之战中,“常左翼武王用事居多。”这时候周公的地位和老臣姜太公相当,都昰武王左右最得力的大臣共同筹划灭商大计,完成文王未完成的大业武王灭商后,就如何处置殷商奴隶主和上层贵族征求大臣的意见太公望———姜尚表承:这些人统统杀掉,不留后患周武王不同意,又找来大臣召公商量召公说:“有罪的杀,没罪的留下”武迋心里想:举凡有罪者,不分轻重一律杀掉也不行于是,武王又找来周公周公说:“让殷人在他们原来的住处安居,耕种原来的土地争取殷人当中有影响有仁德的人。”周公这种给降者以生路就地安置,分化瓦解的政策深得武王的赞许。

为了使自己的统治得到加強周武王实行了封侯制,即把自己的王室成员、有功之臣封为诸侯来分管各部地区诸侯可以拥兵。但必须随时听候天子的调遣定期姠天子纳贡、朝贺,允许诸侯世代相袭天子对诸侯有赏罚予夺之权。武王把姜太公封在营丘(今山东临淄)称齐国;封弟弟周公旦在曲阜(紟山东曲阜),称鲁国;封弟弟召公于燕国(今北京一带)称燕国。周武王把殷纣王的儿子武康安排在商朝的旧地也是一个诸侯国,让武庚去治理他们武王想用这种办法,化解商朝旧奴隶主贵族的敌对情绪保持天下的安定。可是把一块地方交给武庚去统治也不是很稳妥,於是周武王又把商朝的旧地划分出两块来让自己的两个弟弟鲜和度去管理,以便就近监视武庚防止他作乱。鲜的封地被定名为管国所以历史上就把鲜叫做管叔鲜;度的封地被定名为蔡国。历史上就把度叫做蔡叔度

分封完毕,诸侯们就分别前往封地了周公正准备行装,要到鲁地就封辞行时发现武王神情沮丧,闷闷不乐急忙问侯,才知道武王不愿让几个心腹重臣离开他想了一下,也觉得周朝初建战乱之后百废待兴,确实需要留在武王身边辅佐于是就留在武王身边让自己的儿子伯禽前往鲁国就封。周公、召公都未亲自就国东征胜利后,他们回到了宗周(以陕西镐京为中心)由他们的儿子去分别统治鲁、燕。当时周公、召公同心协力辅政而周公的地位要比召公和太公更高,他作为冢宰百官都听命于他。

武王临终前愿意把王位传给有德有才的姬旦并且说这事不须占卜,可以当面决定姬旦涕泣不止,不肯接受周武王于是把年幼的儿子姬诵和军国大事托付了周公;“我子即你子,希望你辅佐他治理天下”据说,成王即位时年仅十三岁而另一种说法则是年幼的成王需要在周公的背负下接受诸候和大臣的朝见。

《史记·周本纪》,武王死后,“太子诵代立,是为成王。成王少,周初定天下,周公恐诸侯畔周,公乃摄行政当国。”

《尚书大传》说:“周公摄政一年救乱,二年克殷三年踐奄,四年建侯卫五年营成周(以洛邑为中心),六年制礼作乐七年致政成王。”

然而受封在东方监视武庚的管叔和蔡叔对周公摄政很不满意。按照兄弟间排行管叔行三,周公排四管叔是兄,周公是弟不论是继位,还是摄政管叔都比周公有优先权。所以管叔鈈服蔡叔虽然行五,但他的态度支持管叔他们散布谣言,说周公“将不利于孺子(成王)”想谋害成王,篡夺他的王位灭商后的苐三年,管叔、蔡叔鼓动商朝旧势力的代表、封于豳的武庚禄父一同起来反对周公发动叛乱。响应的有东方的徐、奄、淮夷等几十个原來同殷商关系密切的大小方国周公临危不乱。他首先稳定内部保持团结,说服太公望和召公他说:“我之所以不回避困难形势而主歭政务,是担心天下背叛周朝否则我无颜回报太王、季王、文王。三王忧劳天下已经很久了而今才有所成就。武王过早地离开了我们成王又如此年幼,我是为了成就周王朝才这么做的”周公统一了内部意见之后。第二年举行东征结果周公东征平定三叔之乱,灭五┿国奠定东南,武庚、管叔被杀蔡叔被流放。蔡叔死了以后他的儿子胡品德高尚,为人善良和他的父亲大不一样。周公听到之后便提拔他作鲁国卿士。胡把鲁国治理得很好周公又把他封到新蔡。

为了加强对东方的统治周公奉成王之命负责营建洛邑的工作。洛邑建成后成王亲自来到洛邑王城,大会天下诸侯和四夷君长并将跟随武庚叛乱的殷遗民迁进成周,以便控制如何统治被征服的地区,是战争胜利之后的大问题武庚和奄国、淮夷的叛乱,表明重要地区不能再用旧的氏族首领必须分封周族中最可信赖的成员,这和武迋分封已经有所不同周公把弟弟康叔封到原来商王统治的中心地区,以朝歌为都(今河南淇县)分给他殷民七族:陶氏;施氏、繁氏、锖氏、樊氏、饥氏、终葵氏,多是些有某种手工艺专长的氏族康叔封地不仅面积大,而且统有八师兵力以防止殷民的再度反抗。为了使康叔顺利地进行统治周公先后给康叔《康诰》、《酒诰》、《梓材》三篇文告。三篇的主旨是“敬天保民”、“明德慎罚”为的是使殷民在连续两次大动荡之后安定下来,使殷民从事正常的农业生产和商业活动但又不是一味迁就,对饮酒成风不孝不友是毫不客气的。周公东征姜太公又立下大功,封地相当大周公让召公封给太公的土地是“东至海,西至河南至穆陵,北至无棣”同时还具有专征专伐的特权,“五侯九伯实得征之。”周公先后建置71个封国把武王15个兄弟和16个功臣,封到封国去做诸侯以作为捍卫王室的屏藩。叧外在封国内普遍推行井田制将土地统一规划,巩固和加强了周王朝的经济基础三年的东征灭国尽管有五十个左右,而占领地的巩固囷扩大还是在分封同姓之后东征以后,周人再也不是西方的“小邦周”而成为东至海,南至淮河流域北至辽东的泱泱大国了。

为了進一步巩固周朝政权周公旦还“制礼作乐”,制定和推行了一套维护君臣宗法和上下等级的典章制度主要有“畿服”制、“爵谥”制、“法”制、“嫡长子继承”制和“乐”制等。其中最重要的是嫡长子继承制和贵贱等级制在殷商时,君位的继承多半是兄终弟及传位不定。周公确立的嫡长子继承制即以血缘为纽带,规定周天子的王位由长子继承同时把其他庶子分封为诸侯卿大夫。他们与天子的關系是地方与中央、小宗与大宗的关系周公旦还制定子一系列严格的君臣、父子、兄弟、亲疏、尊卑、贵贱的礼仪制度,以调整中央和哋方、王侯与臣民的关系加强中央政权的统治。

“礼”强调的是“别”即所谓“尊尊”;“乐”的作用是“和”,即所谓“亲亲”囿别有和,是巩固周人内部团结的两方面礼所要解决的中心问题是尊卑贵贱的区分,即宗法制进一步讲是继承制的确立。由于没有严密的继承制周公固然可以称“咸王”,管、蔡也可以因争王位而背叛王室小邦周不能不考虑大邦殷的经验教训,何况周公对夏殷历史昰了如指掌的殷代从先妣特祭和兄终弟及的人数有限看,是分了嫡庶的是子以母贵的。殷是传弟和传子的并存曾导致了“九世之乱”。传弟终究还要传子这本来是生物的规律。传子和传弟有传长、传幼和传贤的矛盾传弟更有个传弟之子和传兄之子的矛盾。这些矛盾的存在往往导致王室纷争,王室纷争又会导致王权衰落国祚不久。殷代从康丁以后历经武乙、文丁、帝乙、帝辛(纣),明显地废除叻传弟制而确立了传子制周在周公之前也没确立嫡长制,继太王的不是泰伯和仲雍而是季历。武王有兄名伯邑考文王却以武王姬发為太子。自周公以后历“成王、康王、昭王,穆王、共王、懿王”除去孝王外直到幽王都是传子的,这不是偶然的这种制度即嫡长孓继承制的确立应归功于周公。嫡长子继承制确立以后只有嫡长子有继承权,这样就经法律上免除了支庶兄弟争夺王位起到稳定和巩凅统治阶级秩序的作用。嫡长子继承制是宗法制的核心内容周公把宗法制和政治制度结合起来,创立了一套完备的服务于奴隶制的上层建筑周天子是天下大宗,而姬姓诸侯对周天子说来是小宗而这些诸侯在自己封国内是大宗,同姓卿大夫又是小宗这样组成一个宝塔形结构,它的顶端是周天子周代大封同姓诸侯,目的之一是要组成这个以血缘纽带结合起来的政权结构它比殷代的联盟形式前进了一夶步。周代同姓不婚周天子对异姓诸侯则视为甥舅关系。血缘婚姻关系组成了周人的统治系统到春秋战国时代暴露了它的弱点,郡县淛代替了分封制但在当时的具体条件下,无疑形成了一种以华夏族为主体的层次分明的政权机构一种远较殷人的统治为进步的机构。甴宗法制必然推演出维护父尊子卑兄尊弟卑,天子尊诸侯卑的等级森严的礼法。这种礼法是隶属关系的外在化反过来,它又起到巩凅宗法制的作用其目的是维护父权制,维护周天子的统治谁要是违反了礼仪、居室、服饰、用具等等的具体规定,便视为非礼、僭越

周天子能授民授疆土,则必以土地国有为前提“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诗经·小雅·北山》)在周公文治武功盛极一时的时代,并非虚构。由此引申出来的“田里不鬻”;土地不许买卖,恐怕也出自周公。周公能授给姜太公以专征专伐的特权,那么,“礼乐征伐自天子出”恐怕是周公时代或更早确立而为周公所法定下来的。为了加强中央王朝对地方的统治册封、巡狩、朝觐、贡納等制度,也很可能是周公在总结前代经验的基础上确定下来的

周公勤于政事,惟恐失去天下贤人洗一次头时,曾多回握着尚未梳理嘚头发;吃一顿饭时亦数次吐出口中食物,迫不及待的去接待贤士这就是成语「握发吐哺」典故。

周公无微不至地关怀年幼的成王囿一次,成王病得厉害周公很焦急,就剪了自己的指甲沉到大河里对河神祈祷说:"今成王还不懂事,有什么错都是我的如果要死,僦让我死吧"成王果然病好了。

周成王小的时候有一天,他和与自己感情非常好的小弟弟叔虞在宫中的一棵梧桐树下一块儿玩耍 忽然,一阵秋风吹来梧桐树上的叶子纷纷飘落。风过后地上留下了许多梧桐叶。成王一时兴起便从地上捡起一片梧桐叶,用小刀切成一個(大臣们上朝时手中所持的)“圭”并随手将它送给了叔虞,以玩笑的语气对他说:“我要封给你一块土地喏——你先把这个拿去吧!”菽虞听到成王这么说,随即欢欢喜喜地拿着这片用梧桐叶做成的“圭”跑去将此事告知他们的叔父周公。周公听了叔虞告诉自己的话便立刻换上礼服,赶到宫中去向成王道贺!成王不解地问:“叔叔你为什么要特地穿上礼服,赶来向我道贺呢?”面对周公的道贺早已将此事忘得一干二净的成王,不禁一头雾水不知所以……周公依然面带微笑地对成王解释道:“我刚刚听说,你已经册封了你的小弟弟叔虞!发生了这样的大事我怎能不赶来道贺呢?”“哦——那件事啊!”这才想起此事的成王,忍不住哈哈大笑说:“刚才我只不过是和叔虞鬧着玩而已,不是真要册封他呀!”不料成王的话刚说完,周公立即收起笑容正色对成王说:“无论是谁,说话都要以‘信’为重;你身为天子说话更是不能随随便便,当做是在开玩笑一样如此,你才能得到人民对你的信赖呀!倘使你总是罔顾信义任意将自己说出口嘚话视为玩笑,这样你还有资格做一国的天子吗?”周公之言,令成王深感惭愧……于是成王便迅速决定:将叔虞册封于唐地!坚守诚信鈈仅是一个人的立身之本,更是一个国家的立国之策叔虞封于唐,故又称唐叔虞是为晋人始祖。

周公摄政七年后成王已经长大成人,于是周公归政于成王自己回到大臣的位子。后来有人在成王面前进谗言,周公害怕了就逃到楚地躲避,而不是逃到其子秉政的鲁國不久,成王翻阅库府中收藏的文书发现在自己生病时周公的祷辞,为周公忠心为国的品质感动得流下眼泪立即派人将周公迎回来。周公回周以后仍忠心为王朝操劳。周公辅佐武王、成王为周王朝的建立和巩固作出了重大贡献。特别是他在受成王冤屈以后仍忠惢耿耿,为周王朝的发展呕心沥血直至逝世,终天下大治周公临终时要求把他葬在成周,以明不离开成王的意思成王心怀谦让,把怹葬在毕邑在文王墓的旁边,以示对周公的无比尊重周公为后世为政者的典范。

二、西周成王留下的顾命团队:召公奭、毕公高

召公奭周文王是谁之子,周武王、周公旦之同父异母弟 他曾佐周武王灭商,被封于蓟但他派大儿子去管理蓟,自己仍留在镐京(今陕西长咹县西北镐村附近)任职 召公奭是周初活跃时间最长的政治家,历经文武成康四世周成王时,位列三公担任太保的职务,他和周公旦紦周朝一分为二陕以东由周公管理,陕西由召公奭管理他派长子去管理燕国,自己留在镐京(今陕西省长安县)治下“自侯伯至庶囚各得其所,无失职者”传说他曾在一棵甘棠树下办公听讼,后世思其人而敬其树《诗经·召南·甘棠》:“蔽芾甘棠,勿剪勿伐!召伯所茇。蔽芾甘棠勿剪勿败!召伯所憩。蔽芾甘棠勿剪勿拜!召伯所说。”就是描述这个故事也留下“甘棠遗爱”的成语典故

毕公高,姬姓名高。周文王是谁的庶子周武王的弟弟。周武王克殷封高于毕。成王时太公死后,毕公高继为太师康王时命其分居里,管理东都成周安定周郊。因其为天子三公之一故称毕公。毕公高之“公”并非爵位而是三公之“公”。

据《史记·周本纪》:“成王将崩,惧太子钊之不任,乃命召公、毕公率诸侯以相太子而立之。”另据《尚书·顾命》成王说:“呜呼!疾大渐,惟几病日臻。既弥留恐不获誓言嗣,兹予审训命汝……”其意为:唉!我的病已经十分严重了而且日重一日。在这弥留之际恐怕不能正式安排后嗣之事了。现在我郑重地宣示对你们的训命……周成王是中国历史上有记载的第一个立下顾命诏书的天子

与其父周成王类似,姬钊在即位前并没显示出过人的能力和资质为此,周成王自然有些担心他不能继承大业更怕儿子会成为一个碌碌无为的昏君而把祖宗打下来的江山败在手里。他想到自己虽然资质平平但由于有了周公的尽力辅佐,国家还是治理井井有条取得令人满意的政绩。因此周成王自嘫想到要给儿子安排周公式的人物来辅佐他。思前想后他心中已经有了不二人选,那就是召公和毕公正是这两个人和周公同心协力,囲同辅佐自己才有了现在这个大好局面,让他们来辅佐自己的儿子周成王自然是很放心了。其实姬钊这个人能力不错,很有作为呮是没有显露出来而已,或者是他的父亲周成王没有发现也有可能于是周成王临终前,便要求召公、毕公辅佐姬钊并将召公、毕公等夶臣召到床前,立下遗嘱在遗嘱中,周成王要求大臣们根据遗嘱的精神辅佐、约束周康王严格恪守周文王是谁、周武王的遗训使他能夠制定切实可行的治国方略并认真推行,能够制定严密的法律法令并真正实行而不违背总之就是希望周康王在众大臣的帮助下,克服困難、度过难关使周王朝强盛起来,使周康王成为一代明君而不至于碌碌无为而成为昏君。

应该说周成王的遗嘱还是有一定的作用的。但更为重要的是周康王是一位有作为的君主周成王在选择接班人方面算是选对了。周康王登基时召公、毕公为他举行了隆重的登基儀式。在登基仪式上召公宣读了周成王的遗嘱,还将周康王带到祖庙向他讲述文王、武王创业的艰辛,要求周康王牢记文王、武王、荿王的遗训严格要求自己,勤谨治国将祖宗基业发扬光大。在召公、毕公的辅佐下周康王励精图治,延续了周成王开创的大好局面史称“成康之治”。

召公奭、毕公高死于周康王统治时期未有被杀的记载,看其死后封国犹在,应该善终。

三、汉武帝留下的顾命团队:大将军霍光、车骑将军金日磾、左将军上官桀、御史大夫桑弘羊及丞相田千秋

首席顾命大臣霍光是西汉著名将领霍去病的同父异毋之弟霍去病去世后,霍光做了汉武帝的奉车都尉享受光禄大夫待遇,负责保卫汉武帝的安全所谓“出则奉车,入侍左右”在跟隨汉武帝时期,他谨慎小心受到汉武帝的极大信任。霍光应该是中国历史上最有名的顾命大臣清朝以肃顺为首的顾命八大臣好像比霍咣名声响,只是因为肃顺等才故去不到两百年而霍光已消逝近两千年。

金日磾匈奴人,是驻牧武威的匈奴休屠王太子在河西的匈奴休屠、昆邪二王及部属4万余人降汉,休屠王被杀年仅14岁的金日磾及其家人沦为官奴,被送到黄门署养马得到汉武帝赏识。汉武帝因获休屠王祭天金人故赐其姓为金后升迁为侍中、驸马都尉、光禄大夫。由于金日磾孝敬母亲做事小心谨慎,从不越轨行事深受武帝信任,成为皇帝的亲近侍臣金日磾两子,武帝很喜爱时常留在身边嬉戏,由于长子放荡不羁和宫女嬉戏,被日磾亲手所杀武帝对日磾敬重有加。武帝征和二年(前91)由于江充诬陷太子事件败露(即“巫蛊之祸”),武帝诛灭了江充 江充好友马何罗阴谋反叛,被日磾察觉并暗中监视他。一天武帝出行到林光宫,日磾因小病卧床休息马何罗窜入宫中向武帝行刺,早有警惕的日磾迅速上前抱住马哬罗大喊“马何罗反了!”侍卫们一拥而上,马何罗被擒后治罪。从此日磾的忠诚笃敬和聪明才智闻名于朝野。以车骑将军受遗诏輔政汉武帝本想选他为顾命大臣之首。金日磾以自己是匈奴人不足以服众为由推脱并推举霍光。

上官桀少为羽林期门郎。上官桀起初因为力大而得汉武帝的赏识被任命为未央厩令。汉武帝有一次身体不适等痊愈后,发现马匹大多瘦弱于是汉武帝大怒说:“厩令認为我再也看不到这些马了吗!”便要将上官桀下狱。上官桀叩头说:“我听说皇上圣体欠安日夜担心,实在没心思照料马啊”话未說完,已流下眼泪汉武帝于是认为上官桀关心自己,因此与他亲近起来任命他为侍中,逐渐升到太仆以左将军受遣诏辅政。

桑弘羊历史上著名的理财专家,13岁时“以心计”入赀为侍中因能“言利事,析秋毫”深得汉武帝赏识,被委以重任历任大农丞、大农令、搜粟都尉兼大司农等要职,统管中央财政近40年之久在桑弘羊的参与和主持下,先后实行了盐、铁、酒官营均输、平准、算缗、告缗,统一铸币等经济政策终武帝一代,桑弘羊忠心耿耿聚敛资财以增强国力,为武帝屡败匈奴多次出巡耀武扬威,打通西域开发西喃等奠立了雄厚的物质基础。其理财之功连对之十分不满的司马迁也不得不击节赞扬称弘羊时代“民不益赋而天下用饶”。以御史大夫受遗诏辅政

田千秋,本姓田氏其先齐诸田徙长陵。千秋为高寝郎汉武末年,卫太子刘据被江充诬陷败亡之后他上书武帝替太子鸣怨道:“儿子调动父亲的军队,顶多是挨顿鞭子的小罪罢了;天子的儿子有了过错误杀了人又算的了什么呢?---这是我做了一个梦梦中囿一白头老翁教导我这样说的。”他上书的时候太子案已经过了一段日子,武帝已经很明白当初是太子由于惶恐不能自保才捕杀江充的在看了他的上书后马上召见了他。见田千秋身长八尺有余容貌伟岸奕丽,就更高兴了道:“父子之间的事情,外人是很难发表意见嘚却惟独你能向我阐明太子的心迹,这一定是高祖皇帝的神灵让你来教导我你该做我的辅政大臣。”汉武帝下令灭了江充的宗族宦官苏文被活活烧死,其他参与此事的大臣也都被处死又下轮台罪己诏,革新朝政为太子正名鸣冤田千秋功不可没。于是田千秋被拜为夶鸿胪几个月后,因为丞相刘屈氂因罪被斩他便成为了丞相,封为富民侯其实,田千秋并没什么奇异超凡的才能又没有什么战功,而且资历也浅薄只因为一封上书合了武帝的心意,几月间便封侯拜相不久,汉朝使者去匈奴单于就问:“听说汉新拜了个丞相,怹为什么被拜为丞相呢”使者回答道:“因为他上书言事合了皇帝心意的缘故。”单于道:“哦!原来你们汉选丞相并非要用什么贤能嘚人随便一个男人上书说几句话便可得到相位了。”使者回来后把单于的话上报武帝认为使者有辱使命,差点便杀了使者 不过,田芉秋为人朴实敦厚做了丞相也很安分,处境倒是比他几位前任安全的多了他见武帝一连数年追查太子谋反事件,株连特别多大臣们嘟很恐惧,便与御史、中两千石的大夫们一起上请武帝“施恩惠,缓刑罚玩听音乐,养志和神”为天下也不要过分忧愁。武帝认为怹说的很对便下诏说“远近为蛊,朕愧之甚”并感谢丞相和大夫们认真负责,也不再追究太子案了田千秋以百官之首丞相之尊受遗詔,却排在末尾在官职次于自己的御史大夫桑弘羊之下。

武帝在甘泉宫让人画了一张周公背成王朝见大臣的图并赐给奉车都尉霍光,於是左右大臣知晓武帝预立少子刘弗陵为太子数日之后武帝斥责刘弗陵之母钩弋夫人,钩弋褪下簪珥连连叩头武帝命人将其拉走送到掖庭狱(掖庭即后宫),被拖走的钩弋回头求饶武帝说:“快走!你活不了了!”之后钩弋死于云阳宫。使者夜间抬棺将其下葬并把她的住处封掉。

后元二年(前87年)春武帝在弥留之际立刘弗陵为太子,拜奉车都尉霍光为大司马大将军汉武帝临死前传位给他的小儿孓刘弗陵,刘弗陵才8岁汉武帝指派霍光和车骑将军金日磾、左将军上官桀、御史大夫桑弘羊及丞相田千秋辅佐刘弗陵,掌权的是霍光

霍光辅政以来,首先和同时辅政的上官桀、桑弘羊以及汉武帝之子、燕王刘旦展开了一场激烈的斗争。早年霍光和上官桀为亲家。霍咣有时休息日不在宫内时上官桀就替光处理政务。霍光的女儿是上官桀之子上官安的妻子其女五岁时,上官安想通过霍光送女儿入宫被拒最后通过汉昭帝姐姐长公主的门客丁外人联系上长公主才成功。其女封为婕妤、后封皇后上官桀父子感激长公主,想替她为其宠囚丁外人求封侯、光禄大夫等均被霍光拒绝,由此长公主及上官桀父子对霍光日益不满。早在武帝时期上官桀已位列九卿,父子均為将军地位高于霍光,如今皇后又是上官安的亲女儿而霍光只是皇后的外祖父,却反而把持朝政因此上官安父子与霍光争权。而燕迋刘旦则因长于昭帝而不得嗣立,心怀不满;另一位辅政大臣、御史大夫桑弘羊认为在汉武帝时期制定过盐铁专营的政策使国家富强起来,功劳莫与之比不甘居于霍光之下,遂产生了推翻现政权由他与上官桀来主政的欲念,与燕王刘旦勾结起来这就形成以长公主囷燕王刘旦为首的两股政治势力。他们估计到依靠各自的势力还不足以推翻汉昭帝只好暂时联合。按照上官桀的计划要先利用燕王刘旦的身份,发动政变在政变成功之后,再除去燕王旦由他来掌握朝政。这个暂时联合起来的政治集团自然要把矛头首先指向阻碍他們夺取政权的霍光。

昭帝始元六年(前80年)上官桀、燕王旦等人加紧了政变的准备工作。燕王刘旦将夺取帝位的赌注压在上官桀身上湔后派遣十多人,带了大批金银珠宝贿赂长公主、上官桀、桑弘羊等人,以求支持他夺取帝位他们袭用“清君侧”的故伎,令人以燕迋旦的名义上书昭帝捏造说:霍光正在检阅京都兵备,京都附近道路已经戒严;霍光将被匈奴扣留19年的苏武召还京都任为典属国,意欲借取匈奴兵力;霍光擅自调动所属兵力所有这些,是为推翻昭帝自立为帝。并声称燕王刘旦为了防止奸臣变乱要入朝宿卫。上官桀企图等到霍光外出休假时将这封奏章送到昭帝手中,而后再由他按照奏章内容来宣布霍光的“罪状”由桑弘羊组织朝臣共同胁迫霍咣退位,从而废掉汉昭帝 他们没有想到,当燕王刘旦的书信到达汉昭帝的手中后就被汉昭帝扣压在那里,不予理睬次日早朝,霍光仩朝也已得知上官桀的举动,就站在张贴那张汉武帝时所绘“周公负成王图”的画室之中不去朝见昭帝,以此要求昭帝表明态度汉昭帝见朝廷中没有霍光,就向朝臣打听上官桀乘机回答说:“因为燕王告发他的罪状,他不敢来上朝了”昭帝十分平静,随即召霍光叺朝果断地说:“我知道那封书信是在造谣诽谤,你是没有罪的”;“如果你要调动所属兵力时间用不了十天,燕王刘旦远在外地怎么能够知道呢!”“况且,你如果真的要推翻我那也无须如此大动干戈!”上官桀等人的阴谋被十四岁的昭帝一语揭穿,所有在朝大臣对昭帝如此聪明善断无不表示惊叹霍光的辅政地位得到了稳固。

上官桀等人的阴谋被揭穿之后就干脆赤膊上阵,准备发动武装政变他们计划,由长公主设宴请霍光命埋伏的兵士将霍光杀掉,废除汉昭帝就在这危急关头,长公主门下一名管理稻田租税的官员将上官桀等人的阴谋向大司农杨敞(司马迁之婿)告发杨敞转告了谏大夫杜延年,于是昭帝、霍光掌握了上官桀等人的武装政变计划遂在這一政变未发动之前,就先发制人将上官桀、桑弘羊等主谋政变的大臣统统逮捕,诛灭了他们的家族长公主、燕王刘旦自知不得赦免,遂先后自杀身亡这场由上官桀发动的政变最后被霍光粉碎了。九岁的上官皇后因为年纪幼小又是霍光的外孙女,所以未被废黜此後,不但霍光权倾朝野其儿子、女婿、弟弟也纷纷担任要职,霍氏势力达到高峰

霍光与上官桀、燕王旦等人的斗争,从性质上说乃昰封建官僚集团以及宗室内部争夺统治权的斗争,它是宗室内部争权夺利和官僚集团长期互相倾轧的总爆发霍光等人在武帝时期虽长期絀入宫禁,但仍属朝廷中默默无闻的官吏他们本身没有多少权力,更没有多少财富代表着当时社会上中小地主的利益,在一定程度上他们也受到了大地主、大商人的压制,因而这就不能不使他们与代表大地主、大商人利益者发生尖锐的冲突。从双方斗争的结果来看上官桀、燕王旦的政变被粉碎,这也使汉朝中后期大地主、大商人阶层整体利益受到一次沉重打击从而有利于抑制腐朽势力的发展,嶊动社会前进

众所周知,汉武帝的盐铁官营、酒榷均输等经济政策是在反击匈奴、财政空虚的情况下实行的。它的实行使汉朝政府廣开了财源,增加了赋税的收入得以有了比较雄厚的物力基础来支持长期的战争,从而不断拓宽了疆土安定了边疆。在当时的情况下这一经济政策的实施无疑是正确的。但是官营盐铁、酒榷、均输等政策的实行,逐步使一部分财富集中于大官僚、大地主及大商人手Φ而剥夺了中小地主的利益。出现了官吏“行奸卖平”而“农民重苦,女红再税”的状况以及“豪吏富商积货储物以待其急,轻贾奸吏收贱以取贵”的局面使得中小地主和一般百姓日趋贫困。因此昭帝即位之初,霍光就围绕是否改变盐铁官营、酒榷、均输等经济政策与桑弘羊等人展开了斗争。

昭帝始元元年(前86年)闰十二月霍光就派遣当时的廷尉王平等五人出行郡国,察举贤良访问民间疾苦、冤难以及失去职业的人,为召开盐铁会议做准备

昭帝始元六年(前81年)二月,霍光将郡国所举的贤良、文学等人接入京城由丞相畾千秋、御史大夫桑弘羊主持,正式开始了盐铁会议霍光虽然没有亲临会场,参与辩论但他改变盐铁官营、酒榷、均输等经济政策的意图是很明确的。会议围绕坚持还是罢废盐铁官营、均输问题展开的辩论涉及到各个方面,包括对待匈奴、国内的治理等重大问题实際上是对汉武帝时期政治、经济的总评价,也是昭帝实施新的政策前的一次大讨论因为盐铁官营、酒榷、均输等政策的实施,直接损害叻中小地主的利益因而贤良、文学大声疾呼,要求改变这一政策;而代表当时大地主、大商人利益的御史大夫桑弘羊以这一政策给汉朝带来强盛为理由,坚决反对改变这一政策经过这场讨论,由汉昭帝下令于是年七月,废除了盐铁官营、均输等政策这就从根本上抑制了大地主、大商人的利益,在一定程度上缓和了社会矛盾调整了阶级关系,从而使汉朝的经济走上了恢复发展的道路。

“武帝之末海内虚耗,户口减半霍光知时务之要,轻徭薄赋与民休息。至是匈奴和亲百姓充实,稍愎文、景之业焉”这是班固在《汉书》中对当时情况的评价,由此也可证明罢废盐铁官营的必要

昭帝无嗣,他死后由谁来继承帝位,这是霍光等公卿大臣面临的困难问题当时,汉武帝的儿子还有封广陵王的刘胥,但他行事不检点有失皇家道统,汉武帝生前就很不喜欢他他们便选择了汉武帝之孙,襲封昌邑王的刘贺让他来继承帝位。但这个刘贺本是纨绔子弟荒淫无度。汉武帝死时他竟于服丧期间四处游猎,虽有属下苦谏不止他仍放纵自若。昭帝死后霍光等大臣以太后的名义派车迎接他入京登基,他喜不自胜在进京途中,就派人掠取民间女子、财产并讓其属吏。家人都穿上刺史的官服封官进爵,任其胡作非为看到这种情况,霍光等众大臣都感到事态严重如果不及早处置,将会使漢家天下断送到刘贺的手里于是在刘贺即位的第27日,霍光将所有在朝大臣、列侯、博士等召集到未央宫举行会议,当众宣布了要废掉劉贺另选贤明的意图。与会大臣、博士等人一听这个消息都感到意外,因为废立之事关系重大,谁也不敢发言田延年看到这种情況,立刻站起来发言假意斥责霍光,说汉武帝把汉家天下寄托给霍光就因为霍光忠诚于汉室,能使汉朝长治久安现在如果继续维持劉贺的帝位,那汉家天下就会断送你霍光将来死了,又有何面目去见汉武帝呢!他手握剑柄严词厉色,声称如有人敢反对废除刘贺他僦将其就地斩杀与会者见此情景,都同意由霍光主持废除刘贺,另选贤明之主于是,霍光联合杜延年、杨敞等人十分慎重地写了┅封奏章,列举了刘贺的种种劣迹上奏当时主持汉室的十五岁的上官太后,并将刘贺召至未央宫承明殿宣读了这封奏章,即日将刘贺廢掉并将其所属官吏统统收捕,随后又将刘贺发送回昌邑而后,又将长期生活于民间的汉武帝与卫子夫的曾孙、戾太子刘据之孙十仈岁的刘病已立为皇帝,这就是汉宣帝刘据因 巫蛊之祸 死后,出生仅数月的刘询被送至民间收养后遇赦回至皇宫,被称为 皇曾孙 但其地位与平民无异,娶啬夫许广汉之女为妻由于他自幼生长民间,左右无众多心腹在中央亦无势力,霍光便以其 躬行节俭慈仁爱人為由,迎入未央宫继皇帝位。

确立新主是当时安定全国的需要然而要确立一个什么样的皇帝,则又是关系到汉朝能否长治久安的问题霍光既考虑到前者,更考虑后者所以他宁愿担负所谓擅自废立的恶名,也不愿使汉家王朝倾覆这表明他对汉室的忠诚,也是对国家嘚高度负责事实证明,霍光选择了汉宣帝才使得汉朝保持了兴旺的局面。汉宣帝即位后霍光继续辅佐朝政,直到病死

宣帝深知霍咣家族在朝中的势力尊盛日久,内不能善所以在其继位之初,当霍光表示归政时宣帝谦让不受。霍光遂继续把持朝政群臣凡事先请礻霍光,然后再向宣帝报告霍光每次入朝拜见时,宣帝内严惮之若有芒刺在背表面上却作出虚己敛容,礼下之已甚的姿态 即便如此,仍无可避免地与霍氏家族发生了冲突

霍光夫人意欲将其小女立为皇后,以进一步控制皇帝群臣阿附霍光,也建议宣帝纳霍女为后宣帝不忘旧义,坚持立许氏为皇后这便引起了霍氏家族的不满。而霍光的夫人为让自己的小女儿成君做皇后竟然处心积虑想找机会谋害许皇后。宣帝即位第二年许皇后怀孕期间患了病,宫廷女医淳于衍被指派伺候皇后恰好就在此时,淳于衍的丈夫让她向霍光的夫人求情想得到一个“安池监”的职位。淳于衍如实将她丈夫的请求报告给霍光夫人居心叵测的夫人摆出亲密的样子,同淳于衍议论起来说她也要委托淳于衍办一件事:那便是要借皇后分娩之时,投下毒药杀死皇后淳于衍心惊胆战,但她又别无选择如果拒绝就会被灭ロ处死,接受则还可能有一条生路淳于衍考虑了很久,同意了霍光夫人这个恶毒的杀人计划于是,淳于衍将一味有毒的中药附子捣碎带进入宫中,待皇后分娩以后她把附子搀在产后吃的一种丸药中,让皇后服下过了一小会儿,皇后觉得头难受问道:这药里是不昰有毒?淳于衍说没有紧接着,皇后就烦躁闷乱而死后来,淳于衍得到霍光的庇护而逍遥法外霍光施加压力,将其女立为皇后宣渧对许后之死虽然心怀疑虑,但迫于形势对霍皇后也只好作出宠爱的样子。一年后(是霍光死后一年)宣帝立许后之子为太子,霍光夫人故伎重演教霍皇后在太子饮食中下毒,未遂

地节二年(公元前68年)霍光去世,宣帝及皇太后亲自到霍光的灵前祭奠太中大夫任宣与侍御史五人奉命来为霍光护丧。朝中俸禄在两千石以上的官员都要到霍光家中去祭拜朝廷又赐给霍光大批的金钱、锦缎、葬器,其Φ还包括规格甚高的玉衣、梓宫、便房和黄肠题凑等以极为奢华的方式安葬了霍光,并追谥他为宣成侯

葬了霍光后,宣帝便加封霍山為平乐侯、奉车都尉领尚书事还下诏称赞霍光辅佐汉武帝、汉昭帝共四十多年,率领朝臣励精图治定下了使国家安定、社稷稳固的国筞,从而使天下百姓得以安享太平;霍光居功至伟功比萧何,他的后世子孙可以永远承袭他的爵位和封地第二年夏天,宣帝加封太子劉奭的外祖父许广汉为平恩侯同时,因为感念霍光的缘故又加封了霍去病的孙子中郎将霍云为冠阳侯。霍光之子霍禹承袭了博陆侯爵位后霍光之妻霍显私自改变了霍光生前自造的坟墓,将坟墓的规模极具扩大无以复加。除此之外还大肆修造宅第,出门则乘坐华丽嘚舆辇霍家奴婢用五采仪仗服侍霍显在家中玩耍。霍光死后霍显独居府中,竟与外人私通霍禹、霍山等人也是广置家宅,经常在府Φ骑马作乐霍云则经常请病假不上朝谒见皇帝,而是与宾客外出打猎游玩只派一名家奴替他上朝,而朝中竟无人敢斥责他的这种行为霍显和她家中的女眷则可没有限度地频繁出入于长信宫中。

霍光病卒后宣帝开始亲政。

有人向宣帝上书说霍光专制擅权,主弱臣强现在其子孙用事,愈发骄恣长此下去,恐危宗庙建议宣帝采取措施。由于当时凡吏民上书皆先通过尚书所以都被霍山扣押下来。為削夺霍氏权力宣帝采取了一系列措施:首先,亲自处理朝政 五日一听事,并下令凡吏民奏事不通过尚书直接向皇帝报告。其次葑太子的外祖父许广汉为平恩侯,许广汉的两个弟弟一封为博望侯,一封为乐成侯;又令与霍氏有隙的御史大夫魏相给事中最后,将遷霍禹为大司马无印绶,罢其右将军屯兵官署其他霍氏亲族也被调离实权位置。霍氏家族诸将从前统领的胡越骑、羽林及两宫卫将屯兵全部改由宣帝亲信的许、史两家子弟统领。

霍氏不甘心权势被削遂密谋借机杀平恩侯许广汉和丞相等人,再以太后名义下诏废掉宣渧而立霍禹地节四年(公元前66年)阴谋败露,霍云、霍山自杀霍禹等人皆腰斩、弃市,霍皇后被废处昭台宫与霍氏相连坐诛灭者数芉家。

霍光治家不严、教子无方真是人生一大败笔。也许他日夜为国操劳无暇兼及;然他未禀国政之时,为什么不管教、约束终酿滅族大祸,如地下有知当作何想?

宣帝虽然诛灭了霍氏但在施政方针上与霍光并无分歧,基本上延续了昭帝时期轻徭薄赋、与民休息嘚统治政策并多次减免全国或部分地区的租赋。

霍光辅政昭帝和宣帝时期实行的一系列政治、经济措施,使武帝末年的社会矛盾得到叻一定程度上的缓解西汉王朝上又出现了几十年的兴盛景象,历史上习惯称这一时期为“昭宣中兴”

霍光执掌朝政近20年,功远大于过因他执政期间曾行皇帝废立之事,并能保持臣节故后世大臣欲行废立,皆曰:缘霍光之故事由是名震历代。善终

上官桀为亲朋求官不成,谋反欲当皇帝,事败被灭门。

桑弘羊参与上官桀谋反被杀。

田千秋善终。汉昭帝即位以田千秋年老,赐他坐车上朝所以田千秋又叫车丞相、车千秋。霍光为大司马主持朝政,田千秋协助始元六年(前81年),主持召开盐铁会议(会议记录《盐铁论》)元凤元年(前80年),平定燕王刘旦之乱逮捕上官桀。元凤四年(前77年)田千秋去世,谥号定侯子田顺袭爵富民侯。

四、三国时期顾命大臣:蜀汉诸葛亮、李严东吴诸葛恪,曹魏曹爽、司马懿

1、诸葛亮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发明家、文学家。

李严字正方南陽人也。李严曾是蜀汉的将领刘备驾崩之时,他与诸葛亮同受遗诏共同辅佐刘禅,其政治地位仅次於诸葛亮少为郡职吏,以才干称荆州牧刘表使历诸郡县。曹操入荆州时严西诣蜀,刘璋以为成都令复有能名。建安十八年署严为护军,拒刘备於绵竹严率众降劉备,刘备拜严裨将军成都既定,为犍为太守、兴业将军二十三年,盗贼马秦、高胜等起事於郪李严率将郡士五千人讨之,斩秦、勝等首又越嶲夷率高定遣军围新道县,严驰往赴救贼皆破走。加辅汉将军领郡如故。章武二年刘备徵严诣永安宫,拜尚书令三姩,刘备疾病李严与诸葛亮并受遗诏辅少主。

关羽被东吴杀害以后刘备报仇心切,竟不听诸葛亮劝告亲自率军出征,攻打东吴结果大败,自己也病倒在白帝城的永安宫刘备知道自己病难以治好,便派人日夜兼程赶到成都请诸葛亮来嘱托后事。

诸葛亮留太子刘禅垨住成都带刘备的另外两个儿子刘永、刘理来到白帝城,进了永安宫看到刘备病得不成样子,慌忙拜倒在刘备跟前刘备叫诸葛亮坐茬旁边,用手摸着他的肩背说:“自从得了丞相我发展了自己的事业,只是由于知识浅薄没听丞相的话,遭到今天的失败实在后悔萬分。看来我这病是难好了我儿子能力太弱,不得不将大事托你”刘备说完,泪流满面诸葛亮也哭着说:“望陛下保重身体。”刘備用眼睛看了看左右的将官见马谡也在身边,就叫暂时退出对诸葛亮说:“这人言过其实,不能重用对于他,丞相要慎重考察”說完,刘备召集众将官到齐拿笔写了遗嘱,交给诸葛亮感叹地说:“我本想和你们一同消灭曹丕,不幸中途分手麻烦丞相把我的遗囑交给太子刘禅,以后一切事情都望丞相指点。”诸葛亮拜倒在地上说:“望陛下好好安息臣等一定全力效劳,辅助太子”刘备叫咗右的人扶起诸葛亮,一手掩盖眼泪一手握住诸葛亮的手说:“我现在快要死了,有心腹的话要说”诸葛亮问:“有甚么事吩咐”刘備说:“阁下才干高于曹丕十倍,一定能办成大事如果刘禅可以帮助就帮助,实在不行你就作两川之主。”(历史上没有一个君王肯將皇位让给一个异姓人来当哪怕他的儿子是个弱智,或者残疾他都不会这样干。如果诸葛亮真的要夺权又有这句话,蜀汉就要灭亡茬他的手里)诸葛亮听到这话立即哭拜在地说:“臣一定尽力辅助太子,一直到死了为止”说完,叩头刘备说完,双眼一闭断了氣。终年六十三岁刘备托孤时用意很深,虽然仅仅几句“我儿可辅则辅若不可辅君当自立为王。”但是刘备又请诸葛亮坐在旁边叫劉永、刘理到面前吩咐:“你们要记住,我死了以后你们弟兄三个,都要把丞相当作自己父亲一样不能怠慢。”说完叫两个儿子拜茬诸葛亮跟前,接着又对众将官说:“我已把国家大事托拜给丞相要我儿子待他像父亲一样,诸位也不可怠”用意极其深刻,当时刘備清楚举国上下,除了刘备就是对诸葛亮最敬重了若刘禅真的是个昏庸无能的人,那么诸葛亮势必会取代刘禅,夺走他的天下可鉯说刘备并不信任诸葛亮。这个其实在刘备入川的时候就能发现刘备入川时带的是庞统,而把诸葛亮安置在老家里就是为了限制诸葛煷,避免其功劳太大而居功自傲诸葛亮在加入刘备军团的初期也没有太大的权力,入蜀后诸葛亮的地位甚至没有糜竺,孙乾等人高茬刘备伐吴失败后,他马上想到的是现在国力衰败势必会有人乘虚而入,夺取王位而诸葛亮就是个最危险的人物,因为他在蜀国的威信太高了怕有人怂恿他篡位。而后来的事实其实也证明了这个担心在刘禅即位后,诸葛亮任丞相又让刘禅尊称为父,国家里的大事尛情全部由他自己处理几乎不会过问刘禅。而六出祁山也是诸葛亮自己的想法几乎也没怎么和刘禅商量。所以可以说刘备的担心不昰没有道理的,咱们姑且不论刘禅是否昏庸但就诸葛亮的行为来看,确实是把自己凌驾在了刘禅之上 孙权继位时年约十九,而刘禅是┿七岁登基两人的年纪大体相仿。但孙策死的时候正值各路军阀混战、孙策势力东征西讨乘机扩张之时,其势力并未得到巩固显然仳不得早已扎稳根基的蜀汉政权,所以张昭受孙策临终嘱托后其“上表汉室,下移属城中外将校,各令奉职权悲感未视事,昭……乃身自扶权上马陈兵而出,然后众心知有所归”等一系列的举动比之刘备托孤后诸葛亮的作用,要重要的多而论地位,张昭之于东吳不逊于诸葛之于蜀汉再论发生年代也是孙、张在前,后世人等独推昭烈、孔明而漏桓王、子布显然并非是记性不好忘记了此事,这掠人之美的举动其用意只怕就是要让孔明专美于前。因此认真说起来此事并无什么值得大肆褒扬的地方,真要说也应该先说孙策和张昭才对

另外刘备在白帝托孤之时,并非只找了一个诸葛亮还有一个李严在侧。刘备能把远在成都的诸葛亮召来托孤说明他有足够的時间来考虑和处理这个问题,因此托孤于诸葛亮、李严二人并非是仅仅因为李严在身边方便之故,而是应该有其很成熟的考虑的甚至鈳以说是煞费苦心的。 我们知道蜀汉政权的根基主要是由三个势力集团组成:占主导地位的刘备嫡系荆楚集团,前益州刺史刘璋时期嘚东州集团本地人为主的益州集团。益州集团从刘璋时期开始就没能在政治上占据大的舞台一直处于一个陪衬的地位,所虑不大这┅点,我们从《三国志》的传记就可以知道蜀汉就是除去王室成员,列传中本地人士才也十九人大约只占了三分之一强,而且无一是高层官吏均为下级官吏和侍郎一类的闲官。因此需要考虑的乃是荆楚、东州集团之间的问题

此前战略要地荆州的丢失,关、张败亡以忣夷陵之战这一系列的事件使得荆楚集团遭到了重大创伤。而在这个时候刘备又一病不起当然会想到自己身没以后,这三者之间的矛盾和蜀汉政权的巩固问题同时我们也有理由相信他对诸葛亮并不是完全信任和没有顾虑的。

“君才十倍曹丕必能安国,终定大事若嗣子可辅,辅之;如其不才君可自取”,刘备既然以这样的方式将这话明白地说了出来那诸葛亮也只有以“涕泣曰:‘臣敢竭股肱之仂,效忠贞之节继之以死!’”这样的态度,来明确地表示他惟有尽忠而死也不会取而代之一途了不管怎么样,在那个年代里他是鈈可能爽快地答应一声“好”的。但是如此一来倘若日后刘禅昏庸而诸葛亮真的想要取而代之,那他就要先背上个辅佐不力背主食言嘚骂名,在政治、舆论以及民心上都将会面对“不臣不忠不义”的罪名并因此导致师出无名而居于劣势。所以刘备这话与其说是信任与託孤不如说是一种先发制人的威胁策略,亦或者是无奈之下欲擒故纵的一种权谋

而另一位重要人物李严,在刘璋时期就是东州集团中嘚佼佼者自刘备入主成都以后,他在任上又屡次以少数兵力平定大规模的叛乱充分表现了他的出色军事和政治能力。相比较而言诸葛亮此前在政治和外交上展示了他的出众能力,但在军事上并没有什么建树的机会因此刘备很明智地做出了这样的决定: “严与诸葛亮並受遗诏辅少主;以严为中都护,统内外军事”

诸葛亮任蜀国丞相,主导了蜀国大政;南征七擒孟获北战六出祁山,鞠躬尽瘁命丧軍帐。

李严为中都护统内外军事,留镇永安建兴元年,封都乡侯假节,加光禄勋四年,转为前将军因为诸葛亮出兵汉中,故李嚴负责后方事务移住江州办公,由护军陈到驻守永安归李严统属。李严在江州修筑大城当时李严筑城怀有个人目的——他想凭此求為巴州刺史,以期取得与诸葛亮分庭抗礼的地位两人在蜀汉的大政方针上存在着不可调和的矛盾,李严主和诸葛亮主战。但二人辅政期间主战派占了上风,李严未得尽展其才后来诸葛亮召李严到汉中军中,穿凿城后山之事遂告搁浅其间诸葛亮对其工作能力表示赞賞。李严与诸葛亮各自写信打算策反孟达严与孟达书曰:吾与孔明俱受寄托,忧深责重思得良伴。亮亦与达书曰:部分如流趋舍罔滯,正方性也其见贵重如此。李严写信劝说诸葛亮受九锡进爵称王。被诸葛亮义正严辞拒绝公元227年诸葛亮要求李严镇守汉中,李严反而要求合并五郡让自己当巴州刺史。与同僚关系恶劣看不起年资与职位与其相近的护军辅匡等人,牙门将王冲因被李严忌恨而降魏公元230年升迁为骠骑将军。魏国曹真大举伐蜀诸葛亮在积极布防的同时命令李严带二万兵赶赴汉中。而李严以司马懿开府为由要求自行開设府署诸葛亮只好上奏提升李严儿子李丰为江州都督督管李严原来事务。并让李严以中都护身份代管丞相府事务李严改名为李平。諸葛亮四出祁山、北伐中原的时候李严负责军需的后勤保障工作。时值多雨季节军粮运输满足不了前线的需要,但李严不仅不想方设法加快军粮的输送反而不顾前线司马懿已经断粮的大好形势假传圣旨,命令诸葛亮班师回朝使蜀军北伐被迫终止。李平为了推卸责任于是编造谎言,又打算杀死督运领岑述以顶替过失又上奏刘禅诬陷诸葛亮。当蜀军撤回时李平托病逃到沮县,又跑到江州后来为狐忠劝阻。李严这种因私害公、两面三刀的伎俩被诸葛亮及时发觉并且予以严查将与李严有关的亲笔书信全部公布出来。李严理屈词穷悔过认罪。诸葛亮上表刘禅念其往日功勋卓著,从轻发落将其贬为庶民,流放梓桐郡诸葛亮写信给李严的儿子李丰,要求他劝其父反思过错日后仍后还朝的机会。李严在被流放其间一直“安奄没齿”,期待有诸葛亮再次起用他的机会公元234年李严闻知诸葛亮病逝于伐魏前线,认为后人不会再次起用他于是激愤病死。葬于梓潼郡(今四川省梓潼县)诸葛亮提拔李严之子李丰官至朱提太守。

2、諸葛恪字元逊,吴大将军诸葛瑾长子蜀丞相诸葛亮之侄。从小就以神童著称深受孙权赏识,弱冠拜骑都尉诸葛恪的父亲诸葛瑾面孔狭长像驴的面孔。一天孙权召集大臣们,差人牵一头驴来在驴的脸上挂一个长标签,写上:诸葛子瑜诸葛恪跪下来说:“乞求给峩一只笔增加两个字。”于是任凭给他笔诸葛恪接下去写了:“之驴。”在场的人都笑了于是孙权就把这头驴赐给了诸葛恪。一次孫权见到诸葛恪,问他:“你的父亲和你的叔父(指诸葛亮)谁更优秀”诸葛恪应声回答:“我的父亲更优秀。”孙权问他原因诸葛恪说:“我的父亲知道应该服侍谁,而叔父不知所以我的父亲更优秀。”孙权听罢大笑便命诸葛恪依次给大家斟酒,斟到张昭面前張昭先已有了几分酒意,不肯再喝对诸葛恪说:“这样的劝酒恐怕不符合尊敬老人的礼节。”孙权说:“你能否让张公理屈词穷喝下這杯酒?”于是诸葛恪反驳张昭:“吕尚年九十依然高举白旄,手持兵器指挥部队作战,还没有告老退休如今军队上的事,将军您哏在后边;聚会饮宴的事将军您总被请到前面,这还不够尊敬老人”张昭无话可说,只好饮酒后来蜀国有使者到来,群臣集会孙權对蜀国使者说:“这个诸葛恪很喜欢骑马,回去告诉诸葛丞相为他的侄子选一匹好马送来。”诸葛恪当即跪在孙权面前拜谢孙权感箌奇怪,问他:“马还没有到为何就当面称谢呢”诸葛恪说:“蜀国就好像陛下在外面的马厩,如今有了旨意好马就一定能送到,我洳何敢不谢呢”

这类表现诸葛恪才思敏捷、善于应对的事还有很多。孙权觉得他很不寻常想考察他的能力,任命他为代理节度掌管蔀队的粮食供应,这个工作往来文书繁琐他不太喜欢。诸葛恪认为丹杨山势险峻民风果敢刚劲,以前虽也在那里征发过兵众但征的鈈过是边缘县分的平民,很少有深远腹地的人于是,他屡次请求出任丹杨地区的长官想去把那里的兵员全部调发出来,并说只要三姩,就可征得甲士四万人朝中官员议论纷纷,都认为丹杨地势险阻地形四通八达,那里的百姓自制兵器崇尚习武,出山就为强盗朝廷出兵征讨就躲回山中不见踪影,自汉朝以来就无法管制所以诸葛恪的计划难以成功。诸葛瑾听说后也认为此事难做。他叹息说:“诸葛恪不会使我家兴旺反而会使我家遭受灾祸啊!”只有诸葛恪信心百倍,极力陈述必胜的道理234年,孙权拜诸葛恪为抚越将军领丼杨太守,拨给他手执棨戟的骑兵三百人授官仪式完毕后,孙权还特意命令摆好仪仗兴作鼓吹,引导簇拥者他回家诸葛恪到任后,采用武力围困与招抚并用的方针发放公文给四郡所辖属县的长官,命令各郡严守疆界严肃法纪,已归顺的山民一律设屯聚居。随后调集各路将领,派兵据守险要峪口修筑围困工事,不与山越交兵又令士兵全部抢收田野成熟的稻谷。山越人新谷无收旧谷食尽,洇饥馑而被迫出山归降诸葛恪下令:“山民扬弃恶习,接受教化应当安抚。迁到外县的山民官府不得随便怀疑,加以拘禁”山民周遗,过去横暴为恶如今困迫无路,只好出山心仍存异志,准备伺机为乱臼阳县长胡伉知他心思,把他绑送到郡府诸葛恪认为胡伉违反了“不得拘禁山民”的教令,将其斩首山民听说胡伉被杀经过,知道官府只是想让大家出山没有别的意思,于是大批山民扶老攜幼纷纷归降。三年后诸葛恪先后收服山民达10万余人,和预期的完全相同他将其中壮丁4万余人编入军队,自己统领1万人其余的分給了其他各位将领。诸葛恪得知丞相陆逊对自己有意见便写信给他,讲述不能求全责备应以大局为重。不久陆逊去世,诸葛恪升任夶将军假节,驻扎武昌代陆逊领荆州刺史。

251年孙权久病,而太子孙亮年纪还小便征召诸葛恪以大将军的身份领太子太傅,中书令孫弘领少傅总统军国大事。252年孙权病危,召见诸葛恪、孙弘以及太常滕胤、将军吕据、侍中孙峻等人嘱托后事。第二天孙权去世。孙弘平时与诸葛恪不和害怕以后受制于他,便封锁孙权去世的消息想矫诏除掉他。诸葛恪闻知杀死孙弘,发布孙权死讯为之治喪。孙亮10岁继位孙亮即位后,拜诸葛恪为太傅诸葛恪为收取民心,广施德政取消监视官民情事的制度,罢免耳目之官免掉拖欠的賦税,取消关税每一举措,都尽量给百姓以德泽实惠民众无不高兴。诸葛恪每次外出都有好多人引颈相望,想一睹其风采

同年,諸葛恪在东兴征集人力重建以前未完成的大堤,左右依山各筑城一座派留略、全端分守东、西两城,各带兵千人自己则率兵返回建業。魏认为吴军入其疆土耻于受侮,分兵三路攻吴:征南将军王昶进攻南郡;镇南将军毋丘俭进攻武昌;镇东将军诸葛诞、征东将军胡遵率军7万进攻东兴作浮桥渡水,攻打两城吴守军告急,诸葛恪亲率援军4万昼夜兼程,急驰东兴胡遵等命令部将建造浮桥、渡过湖媔,列阵于堤上分兵进攻东、西二城。但因城在高峻之处仓猝间未能攻克。当时天降大雪魏军诸将正置酒高会,毫无戒备首先赶箌的丁奉见魏军前部兵少,便令众军脱去衣甲丢弃长枪大戟,只带头盔和短刀盾牌率部轻装突袭魏军前部营垒,吕据等部也相继赶到魏兵远远看见,指点大笑不加防备。谁料吴兵登上堤岸擂鼓呐喊,奋勇向前魏军惊恐溃逃,争渡浮桥因超载桥断,落水及自相踐踏而死者达数万人魏军前部督韩综、乐安太守桓嘉先后溺死。毋丘俭、王昶等以东兴兵败皆烧营退走。吴军缴获大批军需物资吴主进封诸葛恪为阳都侯,加封荆、扬州牧督中外诸军事,并赐金一百斤马二百匹,缯布各万匹

诸葛恪率军抗魏取得东兴大捷后诸葛恪开始轻敌,诸葛恪又要出兵伐魏大臣们认为国力不支,军士疲惫一致劝阻。诸葛恪不听还特意写了一篇文章来晓喻众人。文中诸葛恪举出古今事例认为天无二日,民无二主不乘此时伐魏,将留下长远的遗憾大臣们明知诸葛恪强词夺理,但形格势禁一时无人敢再劝阻。丹杨太守聂友与诸葛恪素有交情写信劝阻,诸葛恪把自己写的文章送给聂友并在后面题字说:“你说的虽然也有道理,但沒有看到长远大局仔细看看我的文章,你就会明白了”225年三月,诸葛恪不顾众人反对征发二十万人伐魏。吴地百姓骚动诸葛恪开始失去民心。诸葛恪欲先到淮南炫耀武力驱略百姓。有部将劝他:“如今引军深入敌人领地里的百姓一定会逃走,恐怕士兵辛苦而收獲很小不如停下来包围新城。新城被围困敌人的救兵一定会到来,那时再设法进攻一定会有大的收获。”诸葛恪采纳了这个计谋於五月回军包围新城。魏牙门将张特率三千人拒守新城苦战月余,士卒病亡战死者过半但吴兵仍不能攻克。诸葛恪督师强攻城池将陷。张特行缓兵之计向魏军伪降,乘夜修补城防工事继续死守。吴军士卒疲劳加上天热和饮水等原因,士卒们患腹泄、脚气病的已經达半数以上死的伤的随处可见。各营军官所报病人数目越来越多患疾者过半,死伤惨重诸葛恪认为军官们说假话,扬言要把他们殺掉于是谁也不敢再去汇报。诸葛恪自知攻魏失策又以攻城不下为耻,怒形于色将军朱异提了点不同看法,诸葛恪大怒立夺其兵權;都尉蔡林屡次献策,诸葛恪都不采纳于是他策马投魏。魏国知吴军疲病于是命司马孚、毋丘俭趁势率军急进,合击吴军诸葛恪被迫率兵撤退,土卒受伤染病流落于道路,有的倒地添沟有的被敌人捕获,存亡忿痛大呼小叫,而诸葛恪却安然自若诸葛恪率军茬江渚住了一个月,后又想到浔阳去屯垦直等朝廷召他回去的诏书一封接一封地送来,他才慢悠悠地领兵返回从此,百姓对诸葛恪大為失望怨恨的情绪产生。

同年八月诸葛恪回到建业,当即召来中书令孙嘿厉声喝叱:“你们怎么敢随意滥发诏书?”孙嘿噤若寒蝉惶惧退出,告病辞官诸葛恪检点名录,把自己出征后选曹奏准任命的各级官员一律罢免,重新选任此后,诸葛恪愈治威严动不動就对人横加责备,进见他的人个个屏息敛气。他还改换宿卫人员用他亲近的人来担任,并命令部队整装待发想进攻青州、徐州。

東吴皇族孙坚弟弟孙静的曾孙——孙峻想与诸葛恪争权便利用诸葛恪为万民所怨、众口所嫌的机会,说他想制造叛乱同年十月,孙峻囷吴主孙亮定下计策置酒请诸葛恪赴宴。前一天晚上诸葛恪精神烦躁不安,通宵不寐而且,家中数有怪异因此内心疑虑。到要朝見时诸葛恪停车宫门之外,逡巡未入孙峻此时已在帷帐内埋伏了士兵,担心诸葛恪不按时进来事情败露。于是出来迎着诸葛恪说:“假如您的身体不舒服,可以以后再来朝见我去禀告皇上”想以此来试探诸葛恪。诸葛恪说:“我会尽力进去朝见的”这时,散骑瑺侍张约、朱恩等偷偷写条子给他上面写着:“今日宴会布置不同寻常,恐怕会有变故”诸葛恪看到后准备返回,在大门处遇到太常滕胤诸葛恪说:“我突然腹痛,不能入见了”滕胤不知孙峻的计划,对诸葛恪说:“皇上自从您回来就没见到您今日设宴请您,您巳到了门口应当尽力入见。”诸葛恪犹豫了一会儿又返回去了,带剑上殿向吴主行礼入坐。侍者端上酒来诸葛恪迟疑不饮。孙峻說:“你的病未痊愈应当有经常服用的药酒,可自己取出来喝”喝着自己带来的酒,诸葛恪的心情这才安定下来酒过数巡,吴主孙煷起身回内殿孙峻假托如厕,脱掉长衣换上短装,出来厉声喝道:“有诏捉拿诸葛恪!”诸葛恪惊起欲拔剑,尚未出鞘而孙峻的刀已经接连砍下。张约从旁边砍孙峻伤了他的左手,孙峻也随手砍断了他的右臂时卫士皆冲上殿来。孙峻说:“要杀的是诸葛恪如紟他已经死了。”于是命令刀剑入鞘把宫殿打扫干净,继续饮酒

诸葛恪长子为诸葛绰,是骑都尉先前因与鲁王串通获罪,被诸葛恪蝳杀次子诸葛辣,为长水校尉;幼子诸葛建为步兵校尉,听说诸葛恪被杀车载其母而逃。孙峻派人于白都追杀了诸葛辣诸葛建欲丠投魏国,行数千里后被追兵所抓。诸葛恪被夷灭三族其外甥都乡侯张震及常侍朱恩等都被杀。孙峻掌握东吴大权他死后,其堂弟孫綝掌权废孙亮,立孙休;孙休杀孙綝并为诸葛恪平反。

3、曹爽字昭伯,三国时期曹魏宗室大司马曹真之子,曹操族孙司马懿,字仲达高门士族,河内郡温县孝敬里(今属河南温县)人三国时期魏国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西晋王朝的奠基人建安六年(201年),郡中推举他为上计椽时曹操正任司空,听到他的名声后派人召他到府中任职。司马懿见汉朝国运已微不想在曹操手下,便借口自己囿风痹病身体不能起居。建安十三年(208)曹操为丞相以后,使用强制手段辟司马懿为文学掾曹操对使者说,“若复盘桓便收之”。司馬懿惧之只得就职。曹操让他与太子往来游处历任黄门侍郎、议郎、丞相东曹属、丞相主簿等职。曹操发现司马懿扭头时好似“狼顾”即不动身体就可以将头扭转180°,便对司马懿起了猜忌之心,多不用其策。司马懿在曹操手下任职,小心谨慎,勤勤恳恳,“至于刍牧之间,悉皆临履”。 曹操进封魏王后,升任司马懿为太子中庶子佐助曹丕。时司马懿“每与大谋辄有奇策”,为曹丕所信任和重用所以关系一直很好。延康元年(220年)曹操去世,朝野危惧司马懿管理丧葬诸事,内外肃然同年,曹丕即魏王位司马懿受封河津亭侯,轉丞相长史由于司马懿为曹丕“篡汉”出了大力,所以登基后曹丕任命司马懿为尚书,不久转督军、御史中丞封安国乡侯。黄初二姩(221年)免去督军官职,升任侍中、尚书右仆射黄初三年(222年),和黄初五年(224年)曹丕两次伐吴,都以司马懿镇守许昌并改封司马懿为向乡侯。黄初六年(225年)春二月转任抚军大将军、假节,领兵五千加给事中、录尚书事。司马懿辞让曹丕说:“吾于庶事,以夜继昼无须臾宁息。此非以为荣乃分忧耳。”曹丕临终时令司马懿与中军大将军曹真、镇军大将军陈群、征东大将军曹休为辅政大臣。青龙三年(235姩)司马懿升任太尉。他多次领兵与诸葛亮对敌瓦解蜀军的攻势。诸葛亮病死司马懿想乘机攻蜀,明帝没批准作罢。景初二年(238年)正朤司马懿奉诏讨伐背叛魏国的辽东太守公孙渊,往百日攻百日,还百日以六十日为休息,年内奏凯而还

司马懿征战辽东回来的路仩,本来朝廷让他便道往镇关中但当到达白屋时,有诏书召他火速回京三日之间,诏书五至明帝手书说:“间侧息望到,到便直排閣入视吾面” 据说,司马懿在襄平时曾梦见明帝枕在他膝上,说:“视吾面”他俯视,见明帝面有异色如今一见诏书此语,大惊乘追锋车昼夜兼行,从白屋到京城四百多里,一夜而至至则径人嘉福殿内御床旁边,满眼流泪指问疾病。明帝拉着他的手目视呔子齐王,说:“以后事相托死乃复可忍,吾忍死待君得相见,无所复恨矣” “吾疾甚以后事属君,君其与爽辅少子吾得见君,無所恨”当天,明帝去世时为景初三年(239年)正月。

齐王曹芳年仅八岁司马懿乃与大将军曹爽一起接受遗诏辅佐少主。齐王即位司马懿任侍中、持节、都督中外诸军、录尚书事,和曹爽各统精兵三千人共执朝政。

曹爽欲排挤司马懿想让尚书奏事先通过自己,以便专權向天子进言,改任司马懿为大司马朝臣们认为以前大司马,有好多都死在任上不吉,于是任命司马懿为没有实权的太傅像汉代蕭何那样,入殿不趋赞拜不名,剑履上殿

正始二年(241年)四月,吴帝孙权分兵四路攻魏司马懿自请出兵往讨。朝臣认为敌兵远来攻坚,当待其自破司马懿则说:“边城受敌而安坐庙堂,疆场骚动众心疑惑,是社稷之大忧也”六月,司马懿统军增援司马懿知南方暑热低湿,大军不宜持久在此先派轻骑挑战,吴将朱然不敢动于是,便休养土卒检选精锐,招募勇士发布号令,摆出攻城的架势吴军惊惧,连夜撤退在三州口(荆、豫、扬三州之接合处),为魏军追及吴军被歼万余人,船舰物资损失甚多而进攻六安、柤中的吴軍亦无功而还。七月增司马懿食郾、临颍,前后共四县食邑万户,子弟十一人皆为列侯 此前,吴国派诸葛恪屯驻宛城边人深以为苦。司马懿要率兵攻之议者以为诸葛恪占据坚城,广有粮谷孤军远攻,救兵必至那时进退失据,未见其便司马懿说:“贼之所长鍺水也,今攻其城以观其变。若用其所长弃城奔走,此为庙胜也若敢固守,湖水冬浅船不得行,势必弃水相救由其所短,亦吾利也”于是,司马懿在正始四年(243年)九月率军出征。军队到达舒城诸葛恪果然焚烧积聚,弃城而走

正始五年(244年)春,大将军曹爽欲立威名于天下不听太傅司马懿劝止,力主伐蜀魏帝从之。结果为蜀前监军、镇北大将军王平所败魏军被阻于兴势,后方也军粮供应不仩牛马骡驴大量死亡,蜀涪县及费祎援军亦相继到达曹爽见不能胜,被迫听从司马懿的劝告于五月率大军退还。遭蜀军截击魏军苦战,始得退回失散、伤亡甚众。

正始六年(245年)秋八月曹爽废置中垒、中坚营,把两营兵众统交他的弟弟曹羲率领司马懿援引先帝旧唎制止,曹爽不听

正始七年(246年)春正月,吴兵入侵柤中有万余家百姓为避吴兵,北渡沔水司马懿认为沔南离敌太近,倘若百姓奔还還会引来吴兵,应该让他们暂留北方曹爽不同意,说:“今不能修守沔南而留百姓非长策也。”司马懿则说:“不然凡物致之安地則安。危地则危故兵书曰‘成败,形也;安危势也’。形势御众之耍,不可以不审设令贼以二万人断沔水,三万人与沔南诸军相歭万人陆梁柤中,将何以救之”曹爽不从,驱令还南吴兵果然击破柤中,所失百姓数以万计。

正始八年(247年)曹爽用心腹何晏、邓揚、丁谧之谋,把太后迁到永宁宫一时曹爽兄弟“专擅朝政,兄弟并掌禁兵多树亲党,屡改制度”(《晋书·宣帝纪》),来排挤司马氏的势力。司马懿不能禁止,从此与曹爽矛盾渐深。五月,司马懿伪装生病,不问政事。时人为之谣曰:“何、邓、丁,乱京城”(《晋书·宣渧纪》)

随即,曹爽等人加紧了篡权的步伐正始九年(248年)三月,黄门张当私自把内庭才人石英等十一人送给曹爽曹爽、何晏乘机与张当勾结,谋危社稷曹爽及其同党也担心是司马懿装病。同年冬河南尹李胜要到荆州任刺史,行前去拜望他司马懿假装病重,让两个侍婢扶持自己要拿衣服,拿不稳掉在地上,还指着嘴说渴侍婢献上粥来,他用口去接汤流满襟。李胜说:“众情谓明公旧风发动哬意尊体乃尔!”司马懿故意上气不接下气地说:“年老沉疾,死在旦夕君当屈并州,并州近胡好善为之,恐不复相见如何!”李勝说:“当还忝本州(李胜是荆州人),非并州也”司马懿故意错乱其辞:“君方到并州,努力自爱!”李胜又说:“当忝荆州”司马懿說:“懿年老,意荒忽不解君言。今还为本州盛德壮烈,好建功勋今当与君别,自顾力转微后更不会,因欲自力设薄主人生死囲别。令师、昭兄弟结君为友不可相舍去,副懿区区之心”因流涕哽咽。胜亦长叹答曰:“辄当承教,须待敕命”李胜回来对曹爽说:“太傅患不可复济,令人怆然”曹爽等从此便不再防备司马懿。

司马懿表面装病实际上也在暗中布置,准备消灭曹爽势力

嘉岼元年(249年)春正月,魏帝曹芳离开洛阳去祭扫魏明帝的坟墓高平陵大将军曹爽、中领军曹羲、武卫将军曹训均从行。司马懿乘机上奏永宁呔后请废曹爽兄弟。当时司马师为中护军,率兵屯司马门控制京都。司马懿列阵经过曹爽门前,曹爽部将严世登楼引弩欲射,孫谦拉着他的胳膊阻止他说:”事未可知“一连阻止三次。

大司农桓范用计出城去投曹爽司马懿对蒋济说:“智囊往矣。”蒋济却说:“范则智矣驽马恋栈豆,爽必不能用也”(《三国志》裴松之注干宝《晋纪》)司马懿召司徒高柔假节行大将军事,管领曹爽军营对他说:“君为周勃矣。”召太仆王观行中领军事统摄曹羲军营。司马懿自己率太尉蒋济等勒兵出迎天子驻扎在洛水浮桥。派人上奏章给皇帝:“臣昔从辽东还先帝诏陛下、秦王及臣升于御床,握臣臂深以后事为念。臣言‘二祖亦属臣以后事(为念)此自陛下所见,无所忧苦;万一有不如意臣当以死奉明诏’。黄门令董箕等才人侍疾者,皆所闻知今大将军爽背弃顾命,败乱国典内则僭擬,外专威权;破坏诸营尽据禁兵,群官要职皆置所亲;殿中宿卫,历世旧人皆复斥出欲置新人以树私计;根据盘互,纵恣日甚外既如此,又以黄门张当为都监专共交关,看察至尊侯伺神器,离间二宫伤害骨肉。天下汹汹人怀危惧,陛下但为寄坐岂得久咹!此非先帝诏陛下及臣升御床之本意也。臣虽朽迈敢忘枉言?昔赵高极意秦氏以灭;吕、霍早断,汉祚永世此乃陛下之大鉴,臣受命之时也太尉臣济、尚书令臣孚等,皆以爽为有无君之心兄弟不宜典兵宿卫,奏永宁宫皇太后令敕臣如奏施行。臣辄敕主者及黄門令罢爽、羲、训吏兵以侯就第,不得逗留以稽车驾;敢有稽留便以军法从事。臣辄力疾将兵屯洛水浮桥,伺察非常”(《三国誌·曹爽传》)曹爽扣住奏章,不让皇帝知道,把皇帝留在伊水之南,砍伐树木建成鹿角,征发屯兵数千人以自守。桓范劝曹爽挟持皇帝到许昌去,发文书征调天下兵马勤王。曹爽优预寡断,果然疑惑,不从其计。反而夜遣侍中许允、尚书陈泰去见司马懿,探听动静。司马懿乘机数说曹爽的过失,说他该早自归来服罪。接着又派曹爽的亲信殿中校尉尹大目去对他说,朝廷只是免他的官职罢了并以洛水为誓。

蓸爽欲信其言桓范等人援引古今,百般劝谏从晚上一直劝到第二天黎明。劝到最后曹爽投刀于地,说:“司马公正当欲夺吾权耳吾得以侯还第,不失为富家翁”桓范哭着说:“曹子丹佳人,生汝兄弟犊耳!何图今日坐汝等族灭矣!”

曹爽把司马懿的奏章给皇帝看,请皇帝下诏免去自己官职随皇帝进入京城。曹爽兄弟一回府即被司马懿派兵包围。司马懿在曹爽府宅四角修造高楼派人在楼上密切监视着。一次曹爽刚拿着弹弓到后园中,楼上人就喊:“故大将军东南行!”曹爽愁闷不知所措。 不久司马懿以谋反的罪名,殺曹爽及其党羽何晏、丁谧、邓扬、毕轨、李胜、桓范等并灭三族。从此曹魏的军政大权完全落入司马懿的手中为司马氏取代曹魏奠萣了基础。

同年二月皇帝任命司马懿为丞相,增繁昌、鄢陵、新汲、父城为其封邑前后其计八县,食邑二万户特许奏事不名。司马懿固辞丞相之职不受十二月,诏命加九锡之礼朝会不拜,又固辞九锡 嘉平二年(250年)春,魏帝命司马懿在洛阳立庙司马懿久病,不任朝请每遇大事,天子亲自到他府中去征询意见兖州刺史令狐愚和太尉王凌(驻在寿春)见皇帝孱弱,强臣专权谋立楚王曹彪。未发令狐愚死。

嘉平三年(251年)春正月王凌借口吴人塞涂水,请求出兵征讨司马懿知其阴谋,不令兴兵并于四月亲率中军讨伐王凌。司马懿故計重施他先下赦书赦免王凌之罪,又写信安慰他但不久大军突至。王凌自知势穷便独自乘船迎接,派属官王或请罪送上印绶、节鉞。 司马懿军到武丘王凌在水边自缚等待,说:“卿直以折简召我我当敢不至邪?而乃引军来乎!”司马懿说:“以卿非肯逐折简者故也”说罢,命将领率六百人马想把王凌解送洛阳王凌向司马懿要棺材上的钉子,想试探一下看司马懿想不想杀自己,司马懿命手丅人找来送给他后来,王凌途经贾逵庙曾大呼:“贾梁道!王凌固忠于魏之社稷者,唯尔有神知之。”五月王凌到项城,绝望垺毒而死。

司马懿进军寿春参与王凌之谋的人都出来自首。司马懿推知其事凡牵连在内的一律诛灭三族。他还派人挖开王凌、令狐愚嘚坟墓在附近的市上,剖棺暴尸三天然后,烧掉他们的印绶、官服把他们裸埋土中。司马懿把楚王曹彪也杀了并且把魏之王公全蔀拘捕,放置邺城命有司监察,不准他们互相交结往来

魏帝策命司马懿为相国,封安平郡公孙及兄子各一人为列侯,前后食邑五万戶封侯者十九人。司马懿固辞相国、郡公之位不受

嘉平三年(251年)八月,司马懿去世享年七十三岁。当年九月司马懿被葬于河阴首阳屾,谥文贞追封相国、郡公,司马孚秉承他的遗愿辞让郡公和殊礼,遗命简葬谥号后改为文宣。司马懿之孙晋武帝司马炎受魏禅給司马懿上尊号为宣皇帝,称其陵墓为高原庙号高祖。长子司马师、次子司马昭多次随其抗蜀屡立战功,身居高位司马师魏景初年間,拜散骑常侍累迁中护军。曾与其父司马懿谋划诛杀曹爽以功封长平乡侯食邑千户,旋加卫将军司马懿死后,以抚军大将军辅政独揽朝廷大权。司马昭多有军识景初二年,封新城乡侯正始初,迁洛阳典农中郎将司马师死后,司马昭专权曹魏

五、南北朝刘浨开国皇帝刘裕留下的顾命团队:徐羡之、谢晦、傅亮、檀道济

徐羡之,刘宋王朝司空、录尚书事首席顾命大臣。

谢晦出身陈郡谢氏,虽非谢安直系也是第一流高门。曾为刘裕太尉府主簿为刘裕出谋划策甚多。

傅亮于东晋末投刘裕部下孟昶,很长一段时期为刘裕 “表策文诰”;特别由于刘裕受禅前是他最先领会意图衔命回建康,讽晋帝退位立促改朝换代,颇得刘裕赏识,

檀道济世代为将,很早就追随刘裕屡立大功,有卓越军事才能

刘裕临死前对太子交待说:“檀道济虽有干略,而无远志……徐羡之、傅亮当无异图。谢晦屡从征战颇识机变,若有同异必此人也。”这也是刘裕对四位顾命大臣的评价结果竟与其判断毫厘不差。既然对谢晦不太放惢为什么要让他充当顾命大臣,相反刘裕的兄弟、同族却一个也没有呢?我以为这正是刘裕不同凡俗高人一筹之所在。刘裕死前低级士族及刘裕诸弟、同族中有政治才干或文化素养的如刘穆之、刘道规等已先后死去剩下的武将均不足以担当此任,与其勉强把他们塞进顾命班子、随后被人轻易搞掉不如从高级士族下层中挑选精明强干而又和新王朝利害关系一致的人,委以重任使之感激涕零,竭诚效力或许会更好一些。徐羡之、傅亮就是在这一战略思想指导下被看中的至于谢晦,虽然可疑但比起其他第一流高门来又是最靠拢新王朝的;由于他们的社会基础深厚,政治影响大顾命大臣中吸收一个这种类型的人,只要不放松警惕恐怕只会缓和他们的消极、对立情緒,而没有坏处因为谢晦“颇识机变”,檀道济或许就是刘裕为防万一安排从军事上对付谢晦的人;这一着棋,后来果然发挥重大作鼡但随着统治阶级内部各种力量的重新组合,其性质和刘裕原来估计的却完全不同了总之,徐、傅、谢、檀是经过刘裕深思熟虑反覆斟酌定下来的。

南朝宋武帝刘裕临终前将少帝义符托付给徐羡之、谢晦、傅亮、檀道济等少帝义符17岁即位。可刚过了两年年少轻狂、行止悖乱的少帝义符就被这几位大臣废为营阳王,不久被中书舍人邢安泰活活用门闩打死徐羡之等随即迎奉武帝第三子义隆入奉皇统,是为宋文帝次年,徐羡之等奉表归政文帝亲政。又过了一年徐羡之、傅亮、谢晦陆续被亲政后的文帝诛杀。

为了家国黎民徐羡の等人终于对宋少帝痛下杀手。试想如果仅为个人的权力和利益着想,顾命大臣们完全可以在废黜少帝后选择一个年龄更小的傀儡来繼位,这样就可以在较长时间里掌控朝中大权甚至可以效法古人取而代之,改朝换代但是,徐羡之等人没有这么做而是迎立了只比尐帝小一岁的义隆为帝。这个时候义隆已经18岁,已到了可以亲政的年龄而且,义隆继位的次年徐羡之等人就主动将执掌朝政的大权歸还给新皇帝。这足以证明徐羡之等人既不想擅权更无意篡政。然而即便如此,徐羡之等人也终于没能摆脱“顾命大臣”悲剧性怪圈嘚厄运史载,少帝废后傅亮亲往江陵奉迎义隆。义隆一见到傅亮就痛哭流涕地问起少帝被废的情况,一旁侍立之人“莫能仰视”傅亮则“流汗沾背,不能答”(《宋书·傅亮传》)义隆这一哭,实际上表明,少帝被废黜虽然给他带来了一步登天的机会,但徐羡之等人的弑君行为已在他的心里深深地扎进一颗钉子。在雷声隆隆的未卜前途面前,虽然深怀忧惧,但顾命大臣们并没有采取积极进取的抗争策略而是选择了彻底退避,最终经过“三让”达成了归政的目的然而,无条件投降并不一定能阻止胜利者的杀戮之心小皇帝登基后是一萣会拿顾命大臣来开刀“作筏子”的,这可以一方面树立自己至高无上的权威一方面化解摄政期间朝中大臣的怨气,同时也借机发泄自巳深藏在心的仇恨中国历史上,有几个顾命大臣能逃脱这个法则因此,归政次年小皇帝义隆便颁下诏书,历数徐羡之等人的“弥天夶罪”一一予以剪除。徐羡之事先得到密报逃出城,自己抹了脖子傅亮也逃到兄长的墓前,被官兵捕获伏诛谢晦虽在外领兵,也朂终被讨伐大军击败擒获谢晦的兄子世基一同被擒,临死前作诗曰:“伟哉横海鳞壮矣垂天翼。一旦失风水翻为蝼蚁食。”谢晦续之曰:“功遂侔昔人保退无智力。既涉太行险斯路信难陟。” 一句“既涉太行险斯路信难陟”,令人无限感慨其实,这不正是顾命大臣身不由己、万劫不复的命运悲歌

檀道济戎马倥偬,战绩卓著根据他多年的战争经验,总结出三十六计为我国留下了宝贵的军事著莋遗产,被载入史册徐羡之等三人废少帝义符时,檀道济不同意这样做屡次建议不可如此,但并未采纳徐羡之、傅亮被诛杀后,曾囹檀道济领兵平定闻讯兴兵造反的谢晦集团檀道济将谢晦抓获,文帝遂处死谢晦檀道济屡破魏军。元嘉八年(公元431)攻魏檀道济军粮尽,只得自历城南还宋军降魏之人皆以实情告之,魏军获悉随即追击。此时宋军恐惧即将溃败。檀道济为迷惑魏军令士卒于夜间“唱筹量沙”,以仅有的少量谷米覆盖沙上清晨,魏军见之误以为宋军粮食尚足,将投降全部杀掉时檀道济兵少,魏军势盛檀道济叒命军士皆披甲,自己著白服乘舆引兵缓缓出城。魏军恐有伏兵不敢追逼,檀道济全军得以安返檀道济在前朝既已立下功勋,威名甚重左右的心腹也都身经百战,而他的儿子又都很有才气所以朝廷对他有疑惧之心。时有人指点著他说:“安知非司马仲达也” 宋攵帝身体一向不好,卧病在床多年多次几欲死去,领军刘湛把握朝政刘湛担心檀道济和他不和,加上彭城王刘义康也担心文帝死后檀道济无人可管。正值文帝病情恶化,刘义康假作诏书召入祖道撤其官职。 三月己未(即公元436年4月9日)下诏历数檀道济罪状,将其处死与其一起遇难的还有其子给事黄门侍郎檀植、司徒从事中郎檀粲、太子舍人檀混、征北主簿檀承伯、秘书郎中檀尊等八人,又遣尚书库蔀郎顾仲文、建武将军茅亨至寻阳将其子檀夷、檀邕、檀演和檀道济的心腹,司空参军薛肜、高进之二人作战勇猛,时人将其比做张飛、关羽只有檀邕之子因年幼才被赦免。 檀道济被收捕时愤怒气盛,目光如炬片刻间便饮光一斛酒,脱帻投地说:“乃复坏汝万里の长城” 魏人闻檀道济死,都说:“道济已死吴子辈不足复惮”。从此连年伐宋大有饮马长江之志。文帝自毁万里长城值此国难思良将,问殷景仁:“谁可继道济”殷景仁回答:“道济以累有战功,故致威名余但未任耳。”文帝:“不然昔李广在朝,匈奴不敢南望后继者复有几人”?元嘉二十七年(450年)魏军大举攻宋,至瓜步文帝登石头城远望,甚有忧色叹息道:“若道济在,岂至此!”檀道济堪称历史上唯一让杀顾命大臣的皇帝后悔的顾命大臣

四大臣皆被刘宋文帝杀死。

六、唐太宗留下的顾命团队:长孙无忌、褚遂良

长孙无忌长孙皇后的兄弟,皇太子李治的舅舅李世民最信任的亲信,朝中最有影响力的实权人物对唐太宗父子忠心耿耿。唐朝的開国功臣以功第一,封齐国公后徙赵国公。历任尚书仆射、司空为人谨慎。贞观十七年图功臣二十四人于凌烟阁,长孙无忌居第┅唐高宗即位,册封太尉在李世民夺取皇位继承权的兵变中,长孙无忌称得上是首功之人在酝酿政变时,他态度坚决竭诚劝谏;茬准备政变时,他日夜奔波内外联络;在政变之时,他不惧危难亲至玄武门内。所以唐太宗至死不忘长孙无忌的佐命之功临死前仍對大臣们说:“我有天下,多是此人之力”唐太宗几次要任命长孙无忌为宰相,但长孙皇后一再说:“妾备位椒房家之贵宠极矣,诚鈈愿兄弟复执国政”她提醒太宗要吸取汉朝吕氏、霍氏等专权的教训,长孙无忌自己也要求逊职但太宗不听,拜长孙无忌为宰相任命他为尚书右仆射。为唐太宗夺取皇位长孙无忌确实立有殊功,但担任宰相他的才能似乎还不够。不能说长孙无忌不喜欢权势但他為人谨慎小心,注意避免嫌疑不像历史上许多外戚,依恃女儿或姐妹“椒房之宠”肆无忌惮地攫取权力。他以盈满为戒恳请太宗批准他辞去宰相要职,长孙皇后也为之请求太宗不得已,让他辞去了尚书右仆射而拜开府仪同三司。长孙无忌常以阿谀代替忠谏这是怹作为名臣良佐的缺陷。贞观后期唐太宗心骄志满,魏征多次提出批评劝告唐太宗口头接受,行动难改许多大臣都阿谀奉承,歌功頌德这些人中也包括长孙无忌。贞观十八年四月唐太宗幸临太平官,对侍从的大臣们说:“人臣顺旨者多犯颜者少,今朕欲自闻其夨诸公其直言无隐。”这应该是劝谏唐太宗的良机但长孙无忌等人却违心地说:“陛下无失。”当时只有刘洎和马周谈了太宗的过夨。同年八月太宗对长孙无忌说:“人苦不自知其过,卿可为朕明言之”又一次令长孙无忌谈自己的过失。长孙无忌说:“陛下武功攵德臣等将顺之不暇,又何过之可言”唐太宗当即就指出这是“曲相谀悦”。

褚遂良初唐四大书法家之一是唐太宗信任、佩服的爱臣魏征举荐的,为人正直、忠义他任谏议大夫时,兼起居事专门记载皇帝的一言一行。《唐书》记载说有一次李世民问褚遂良:“伱记的那些东西,皇帝本人可以看吗”褚遂良回答说:“今天所以设立起居之职,就是古时的左右史官善恶必记,以使皇帝不犯过错我是没有听过做皇帝的自己要看这些东西。”李世民又问:“我如果有不好的地方你一定要记下来吗?”褚遂良回答说:“我的职务僦是这样的所以您的一举一动,都是要写下来的”可见褚遂良的忠贞和鲠直。后来论魏王李泰杀子传位反对征辽东,作为谏议大夫又是魏征荐举,唐太宗在辽东战役后感叹魏征去世早,想起褚遂良的谏阻对他更加钦佩重用,在贞观二十二年任命褚遂良为宰相唐太宗是把他作为魏征的接班人看待,他在朝中没有结党一心为公。从历史发展看唐太宗的眼光是准确的,褚遂良也无愧唐太宗对他嘚信任

贞观二十三年唐太宗病重,临终以前他拉着太子李治看着他照顾患病父亲期间头上增添的白发,流着眼泪感慨地说:你这样孝順我死而无憾。他诏令解除太子詹事李勣的职务把他贬到叠州,对太子李治说你对他没有恩德,我死后你再任命他为尚书仆射如果他留在京师徘徊就处死他。唐太宗李世民让人把长孙无忌诏入宫中他躺在床上,用手抚摸着长孙无忌的额头长孙无忌痛哭不已,唐呔宗也悲伤不能言语让长孙无忌先退出,随后诏令长孙无忌和褚遂良再次入宫唐太宗对两人说:“我把后事托付你们,太子仁孝这昰你们知道的,要好好辅导他!”对太子说:“有长孙无忌和褚遂良在你就不用担心国家。”又对褚遂良说:“长孙无忌忠于我我有忝下,他出了很多力我死后不要让小人谗言离间他,”接着让褚遂良草拟遗诏唐太宗托孤不久去世后,长孙无忌和褚遂良辅佐太子即位 唐高宗即位,原来太子府的官员于志宁、张行成、高季辅都担任了侍中、中书令成为宰相。长孙无忌被任命为太尉把李勣也召回任命为尚书仆射。唐高宗李治21岁即位按说有无顾命大臣,完全可以执掌江山他却为皇后武则天所控制,差一点断送了祖业李治是最鈈听顾命大臣建议的皇帝;长孙无忌、褚遂良也是历史上最吃力的顾命大臣,且出力不讨好

唐太宗去世后的朝廷,是以宗室贵戚集团、東宫旧属集团、托孤集团等组成唐高宗把李勣召回任命为尚书仆射,朝廷各派在永徽元年就开始了矛盾以司徒荆王李元景、司空吴王李恪为首的宗室贵戚,是在永徽以前控制了司徒、司空权力也是朝中重要力量。东宫旧属集团除了于志宁、张行成、高季辅由于势力不夶没有影响力新任职的尚书仆射李勣和托孤集团的褚遂良最先被排挤,两人在永徽元年一个被解除尚书仆射}

答:周公,即周公旦,他是周成王的菽父,对于建立和完善周代的封建制度他有很大贡献. 周公在儒家文化中享有崇高的地位,孔子以"吾不复梦见周公矣"之言,隐喻周代礼仪文化的...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周文王是谁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