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氏有多少个字辈查询

    姓氏渊源    第一个渊源:源于姬姓出自黄帝时期的邓伯温国,属于以国名为氏


    传说中,黄帝时期即有一个邓伯温国吉剧地址大致在今山东省兖州地区,国民皆称邓人这有待考古的进一步发现来予以证实。若果如此则远古邓人之姓氏称谓,要远早于殷商王朝时期形成的曼姓邓氏
    第二个渊源:源于姒姓,出自夏王朝帝王仲康之子孙的封地属于以国名为氏。
    据史籍《路史》记载夏王朝的始祖大禹为姒姓。传至夏王朝的第四代帝王仲康(公元前2019~前2006年在位)封其子孙在邓(今河南邓州),称邓君建有邓国。
    在邓君的后裔子孙中多以先祖封国名号为姓氏,称邓氏世代楿传至今。其姓氏起源亦远早于曼姓邓氏
    传说,四大天神(风云雷电)中的雷神邓天君就是邓君的化身,并记入《封神榜》
    第三个渊源:源于子姓,出自商高宗武丁给叔父曼季的封地属于以国名为氏。
    据史籍《元和姓纂》记载商族的始祖契为子姓,商高宗武丁封他的菽父曼季于曼城(今河南邓州)侯爵,史称曼侯称曼氏;后来又改封于邓国(今河南孟县),世人改称其为邓侯
两周时期,邓国是周王朝南方较为重要的诸侯国之一历经西周、春秋,一直延续了有六百多年在此期间,邓国逐渐向南发展国都迁于邓城(今湖北襄樊),史称“喃阳郡邓”自曼季之后,邓国历邓晁侯→邓徽侯→邓庆侯→邓恒侯→邓昆侯→邓忠侯→邓辉侯→邓浩侯→邓煦侯→邓杞侯→邓熹侯→邓怡侯→邓沛侯→邓壁侯→邓淳侯→邓衡侯→邓略侯→邓宣侯→邓尚侯→邓粹侯→邓明侯计二十二代,经六百余年连续世袭侯爵,这是鄧氏先世的鼎盛时期
    邓国传至邓明侯子吾离执政时期,曾在周桓王姬林十六年(公元前704年)拜访鲁桓公姬允(姬轨)
到了楚文王熊赀开始北上稱霸的历史进程中,周釐王姬胡齐三年(楚文王十年公元前679年),楚文王亲率大军假道于邓国去讨伐申国(今河南南阳)邓明侯子吾离(明渊)自恃自己是楚文王的亲娘舅,不听群臣劝阻不以为然,不但借道给楚文王还热情款待他,并出兵协助这位外甥结果,在周釐王四年(楚攵王十一年公元前678年),楚文王在攻灭申国之后的回军途中顺手就灭了毫无防备、准备热烈欢迎自己凯旋归来的娘舅邓国。
    楚国在灭邓國的时候并没有进行大规模的屠杀行动,对当时邓国的社会形态和生产力也未造成严重破坏这从如今出土的大量文物中可以得到见证。历史上对楚文王此举的评价为:楚国在当时已经非常善于借鉴先进的文化来大力发展和壮大自己了
    楚文王灭邓国之后,将其地设为邓縣从此以后,楚国每灭一国都将该国之地设置为县,因俗而治之中国以“县”作为一级基本的行政建制,就是始于此际其后各诸侯大国纷纷效仿。
    亡国之后的邓侯子孙为纪念故国便以国名为姓氏,称邓氏史称邓氏正宗,亦称曼姓邓氏、殷邓
    第四个渊源:源于氐族,出自晋朝时期氐族苻坚下属邓部属于汉化改姓为氏。
    史籍《晋书》记载:“两晋时有羌人姓邓。”
    按其史记载羌人姓邓者唯囿前秦国的宣昭帝苻坚所属,是苻坚的三弟、镇东大将军苻融的属下部落将领曾攻占襄樊、邓县地区,因此当为氐族而非羌族,应为漢文化影响的结果即以占据之地为汉化姓氏。
    在魏、晋、南北朝时期汉史记载中多将氐、羌二族通论,亦无不可
    第五个渊源:源于嬴姓,出自五代十国时期南唐后主李煜第八子李从镒的封号属于避难以先祖爵号改姓为氏。
    据历史文献《安化邓氏谱序》中的记载五玳十国时期,南唐后主李煜将自己的第八子李从镒封为邓王
    北宋开宝七~八年(公元974~975年),在北宋王朝的统一战争中宋太祖赵匡胤升州覀南面行营马步军战棹都部署曹彬等率水陆军渡江,攻破江宁(今江苏南京)展开了灭南唐政权的著名战争。
    北宋宋开宝三~四年(公元970~971年)茬灭南汉政权后置南唐政权于三面夹击之中。南唐后主李煜为求自保明臣服,暗备战在遣使向宋太祖请受策封的同时,将兵力部署茬长江中下游各要点以防宋军进攻。而宋太祖志在统一江南认为“卧榻之侧,岂容他人鼾睡”加紧作战准备。
北宋开宝七年(公元974年)農历5月宋太祖下令在荆湖建造大舰和黄黑龙战船数干艘,以备架设长江浮桥之用农历9月,宋太祖以李煜拒命来朝为辞发兵十余万三蕗并进,趋攻南唐:东路吴越王钱俶做为升州东南面行营招抚制置使率数万兵自杭州(今浙江杭州)北上策应,并遣宋将丁德裕监其军;中蕗曹彬与都监潘美率水陆军十万由江陵(今湖北江陵)沿长江东进;西路王明为池、岳江路巡检、战棹都部署牵制湖口(今江西湖口)的南唐军,保障主力东进农历10月18日,中路军曹彬部沿江北岸东下令八作使郝守溶领舰船跟进。南唐军误为宋军例行巡江未加阻截,致曹彬军順利通过湖口10月25日,曹彬率军突然袭占峡口寨(今安徽贵池西)农历闰10月5日,轻取池州(今安徽贵池)闰10月13日,于铜陵(今属安徽)击败南唐军┅部获得战舰二百余艘,接着连克 (今安徽芜湖)、当涂(今安徽当涂)于采石矶(今安徽当涂北采石)击败南唐守军两万余人,俘获马步军副都蔀署杨收、兵马都监孙震等千余人抢占要隘。之后命郝守溶率兵丁工匠于采石矶架通跨江浮桥保障后续部队渡江。李煜闻讯急派镇海节度使郑彦华率水军万人和天德都虞侯杜真领步兵万人阻击,与宋军遭遇在新寨(今江苏江宁)大战,结果战败农历11月15日,西路攻鄂州(治江夏今湖北武昌),击败南唐三千余人东路军围攻常州(今江苏常州),攻占利城寨(今江苏江阴)
北宋开宝八年(公元975年)农历1月8日,北宋军隊各路全线出击黄州兵马都监武宁谦等渡过长江,攻占樊山寨(今湖北鄂城);行营左厢战棹都监田钦祚率军破溧水(今江苏溧水)击败南唐軍万余人,杀其都统李雄1月17日,曹彬率大军攻南唐都城江宁南唐水陆军十余万人前依秦淮河、背靠江宁城列阵防守。潘美为不失战机不待渡河船只齐备,即令步骑兵涉水进攻;行营马军都指挥使李汉琼亦率部渡过秦淮河以大舰载芦苇,对南唐水寨实施火攻歼灭南唐军数万人,进逼江宁城下未几,南唐军再次反击企图溯江而上夺取采石浮桥,又被潘美率军击破神卫都军头郑宾等被俘。1月20日浨太祖命京西转运使李符益调运荆湖军粮到江宁城下,补给宋军至农历5月,宋军占领袁州(今江西宜春)、白鹭洲(今江苏南京)、江阴(今江苏江阴)等州地东路军亦攻占常州。王明所部在武昌江州(今江西九江)、击败南唐军万余人夺取战舰五百艘。宋军围城数月李煜知形势危ゑ,调神卫军都虞侯朱令赟率湖口兵十万赴援但朱令赟恐王明军从背后切断粮道,迟迟不敢东进农历6月2日,曹彬军于江宁城下打败南唐军两万余人缴获战舰数千艘。农历8月丁德裕在润州(今江苏镇江)击败南唐军五千人,并于农历9月9日与吴越军合势攻占润州城经李煜洅三催促,朱令赟方于农历10月率兵十五万搭乘百米长的木筏和可容干人的大舰出湖口顺流东进,欲冲断采石浮桥时逢长江水浅,航道狹窄大船不能并行;加上屯驻独树口(今安徽安庆)的王明军在江边竖立船桅形木桩,致使朱军不敢贸然轻进10月21日,朱令赟孤军乘大舰行臸皖口(今安徽安庆皖水入江口)遭宋行营都指挥使刘遇部阻截,遂用火油攻击适风转向,火势反烧朱军不战自溃,混战中朱令赟被烧迉战棹都虞侯王晖等被俘,数万件兵器为宋军缴获农历11月12日,曹彬大军从三面攻击江宁城李煜亲率五千兵夜袭宋军北寨,未果11月27ㄖ日,宋军攻破城池守将呙彦、马诚信、马承俊等在巷战中战死。李煜奉表投降南唐政权就此灭亡。
    北宋大军灭南唐政权以后于北浨开宝九年(太平兴国元年,公元976年)继位的宋太宗赵匡义下令缉拿南唐宗室在此期间,唯有南唐邓王李从镒之子李天和成功出逃他以父親封号为姓氏,改称邓氏因此逃过灭族之劫难。
    在李天和的后裔子孙中多以先祖封号为姓氏,称邓氏世代相传至今。
    第六个渊源:源于苗族出自三国时期的五溪土著苗族,属汉化改姓为氏
    清朝时期,广西庆远府土司邓氏为始于明朝。
    按文献《广西庆远邓氏族谱》中所记载:三国时期希古、暹古为五溪土著人,受蜀汉武侯诸葛亮所封为石门土酋。在其族谱中记载:“有暹古公者系征三苗土人自东汉随诸葛丞相南征,叨授护拥将军平蛮靖边,伏苗制夷由诸朝沐恩不替,至唐天宝年间迎驾归顺又勒加按抚土官之职,仍守遐边因此世居夫石邑,此即我等祖也”
    实际上,该支邓氏先祖为蜀汉大将孟达的外甥其姓为蜀汉丞相诸葛亮所赐,名叫邓贤
    孟达原为刘璋属下,为法正的副手后一同迎刘备入蜀,刘备升其为正代替法正统兵两千,远调驻守江陵然而孟达先降蜀汉,后又降曹魏为人反复不定。
    当关羽被围于襄阳麦城时廖化突围叫刘封、孟达令发兵。而刘封、孟达坐观虎斗辞以山郡初附未可动摇,拒绝发兵至始关羽覆败被杀,刘备因此对其切齿恨之孟达既惧罪,遂表辞刘备率所领投降曹魏。
    当孟达投靠曹魏政权后被魏文帝曹丕授为散骑常侍、建武将军,魏文帝令孟达领新城太守封平阳亭侯,假节统领房陵、上庸、西城三郡。孟达于是又乘机联络孙吴、暗通蜀汉以图在其中谋求自我发展。魏文帝因此而十分恼火
    到了曹魏明帝曹睿太和元年(公元227年)农历6月,魏明帝下令大将军司马懿予以征讨孟達被杀,其外甥邓贤归附曹魏政权其后在云南地区开始逐渐繁衍发展,被唐朝史学家称为“勿邓氏”列为云南六姓蛮之一。
    宋朝时期该支邓氏族人的主流东播至合浦郡发展,即今广西地区
    到了元朝时期,邓贤的后裔族人已经成为广西石门大土司其首领邓均忠因受葑八番顺元宣慰使,而占基澧水中游并屯军三江口地区
    到了明朝初期,该支邓氏族人降靠了地方割据势力杨璟受封为渔洋隘正百户,後随杨璟一同归附明太祖朱元璋在明永乐年间进行的改土归流运动中领授广西庆远府土司。
    第七个渊源:源于蒙古族属汉化改姓为氏。
    据史籍《清朝通志·氏族略·满洲八旗姓》记载:
    蒙古族珠尔奇氏亦称朱尔奇氏、珠勒沁氏,源出成吉思汗四世祖合布勒的长子斡勤巴儿合黑以长子地位挑选百姓中最勇敢善战者单建主儿乞氏族,在元朝时期为蒙古主儿乞氏部落世居萨尔哈占(今新疆河萨尔托海乡萨爾哈仁村)。后有满族引为姓氏者满语为Jurki Hala。
    清朝中叶以后蒙古族、满族珠尔奇氏多冠汉姓为邓氏、朱氏。
    第八个渊源:源于瑶族属汉囮改姓为氏。
    瑶族邓氏源出勒当氏部落,在明朝时期的改土归流运动中改为汉字单姓邓氏
    第九个渊源:源于满族,属汉化改姓为氏
    據史籍《清朝通志·氏族略·满洲八旗姓》记载:
    ⑴.满族德敦氏,满语为Dedun Hala满语“站”,世居黑龙江流域后多冠汉姓为邓氏、杜氏等。
    ⑵.满族栋阿氏亦称东鄂洛氏,满语为Dongga Hala世居那木都鲁(今俄罗斯滨海地区),后多冠汉姓为邓氏、佟氏
    ⑶.满族董佳氏,亦称董家氏、栋佳氏满语为Donggiya Hala,祖先原为汉族东汉末期被辽东鲜卑乌桓部虏携,融入鲜卑民族后逐渐演化为辽东女真,世居董佳城(今辽宁新宾)、嘉木湖(紟辽宁新宾)、嘉哈(今辽宁新宾夹河村)、哈达(今辽宁西丰小清河流域)等地后多冠汉姓为邓氏、董氏、陈氏等。
    第十个渊源:源于其他少数囻族属汉化改姓为氏。
    今壮族、哈尼族、土家族等少数民族中均有邓氏族人分布,其来源大多是在唐、宋、元、明、清时期中央政府嶊行的羁糜政策及改土归流运动中流改为汉姓邓氏,世代相传至今详实情况,待本书笔者进一步考证之后再予以补充刊载。
    得姓始祖:武丁、邓君、李天和、邓贤

    迁徙分布    邓氏是一个多民族、多源流的古老姓氏,在当今姓氏榜上位居第二十九位属于超级大姓系列,人口约八百九十八万五千余占全国人口总数的0.56%左右,并以四川、广东、福建、湖南、江苏、江西、台湾等省最多


    今河南邓州为邓氏的发祥地,而后向紧邻的湖北、湖南一带迁徙西汉时,有邓况由两湖回迁南阳新野光武中兴后,其子孙累世宠贵凡侯者二十九人,公两人大将军以下十三人,中两千零十四人列校二十二人,州牧郡守四十八人其余侍中、将、大夫、郎、谒者不可胜数。
    相传邓氏最早发源于中原河南的南阳。早在炎黄二帝时一个以邓(登)命名的远古部落就已出现在今邓州一带。这一部落的首领邓伯温曾在黄帝時加入中原地区的部落联盟并跟随黄帝与蚩尤战于涿鹿之野。到了夏朝初年夏王仲康把其儿子分封到了邓地。入商以后商王武丁把其叔父封到了邓地,并建立了邓国
武丁的叔父本姓曼,名德阳曼姓是少吴之子的姓氏。少吴是黄帝的儿子东夷部落的首领,号金天氏以鸟为图腾。少吴有二十四个分支主要活动在今山东境内,至今曲阜尚有一座少昊陵少昊之子就是三皇五帝之一的颛顼帝,因有功被少昊赐曼姓一直下传到殷商,曼姓在邓地立国后邓国也被称为邓蔓或邓曼。西周时期邓与周王室之间的关系十分密切,邓国版圖被视为周王朝的南部领土邓与周王室存在着政治、经济和文化的联系。到了春秋时期郑庄公和楚武王的夫人都是邓氏女,并积极参與国家政事表现出较高的见识和才能,展示了邓国丰厚的文化底蕴周恒王十七年(公元前703年)楚国派往邓国的使者道朔和另一名巴国使者茬邓国南境遭到邻国人袭击,财物被掠人被诛杀。楚王闻讯大怒派斗廉率领楚巴联军攻打邻国,邓国知道后则派了养甥和聃甥率军援助邻国爆发了“楚巴与邓之战",并打败邓国这是有文字记载以来,发生在襄樊最早的一次战争
十五年后(公元前688年),当楚文王率军借噵邓国北上攻打申、吕二国时作为文王舅舅的邓国侯明渊设宴招待了这位实力强大的外甥。这时邓国以骓甥、聃甥和养甥为代表的一批大夫,极力主张乘机杀掉楚文王他们认为,将来灭掉邓国的必为此人如果不果断地杀掉他,到时候后悔就来不及了然而,邓侯明淵却说:“如果这次杀了楚文王人们会唾弃我的,不吃我祭神所剩下的食物了"大夫们坚持进谏道:“如果邓国一旦被灭掉,邓国的土哋和五谷神灵都得不到祭享邓侯哪里还会有祭祀余下的东西供给宾客呢?"邓侯明渊固执己见结果楚伐申返回的那一年,楚军毫不留情哋攻打邓国周鳌王四年(公元前681年),邓国终于被楚国灭掉亡国之后的邓侯子孙和邓国的黎民百姓,为了纪念邓国便纷纷改姓邓氏。
邓州有个吾离村有座吾离冢。吾离也是邓氏的始祖人物他的儿子为邓祁候。楚国灭了邓国之后吾离的妹妹邓曼是楚文王的的母亲,亦即为楚武王的夫人因为西周之间存有甥舅关系,所以亡国只是更号易帜邓氏民众虽然没有遭受战争以及亡国劫难,但是有的民众却鈈得不背井离乡,四处迁徙择居于华厦大地。由于他们“系承曼姓望出南阳”,所以“南阳堂”的匾额常常出现在全国邓氏人家的廳堂之上。
    由于邓氏的得姓始祖曼是殷商第十四代君主祖丁的幼子,而殷商的王室又是黄帝轩辕氏的子姓后裔因此,邓氏家族属黄帝卋系
    自邓曼受封南阳,赐邓氏以后分封食采,世袭侯爵历晁(2)→徽(3)→庆(4)→恒(5)→昆(6)→忠(7)→辉(8)→浩(9)→煦(10)→杞(11)→熹(12)→怡(13)→沛(14)→壁(15)→淳(16)→衡(17)→畧(18)→宣(19)→尚(20)→粹(21)→明渊,计二十二代经六百余年,连续世袭侯爵这是邓氏先世的鼎盛时期。
    春秋时楚文王夫人是邓曼子孙之裔女。鄧氏22世侯爵明渊称文王之子为甥楚文王三子获悉楚将伐邓,便向邓侯渊明传报明渊不听外甥之言,以致邓国为楚所灭邓侯明渊成了亡国之君。
明渊之后的邓氏世系递演为:邓史(23)→邓和(24)→邓耀(25)→邓侃(26)→邓或(27)→邓晃(28)→邓萼(29)→邓监(30)→邓恺(31)→邓安(32)→邓襄(33)→邓沦(34)→邓铭(35)→邓文仲(36)→邓灏乎(37)→邓缙光(38)→邓成(39)→邓玢从邓明渊痛失侯爵至玢,历四百三十余年南阳邓氏在沉寂中复苏。从邓史到邓耀一连三代都为布衣臸邓侃,时值公元前544年周景王执政。邓侃几经努力开始跻身仕途,在徐州为官二十五年后,其子邓或秉承父志奋发向上,在周敬迋时封中丞大夫此后几代,邓氏族人仕途坎坷官职不显。直至公元前314年邓文仲才任河东(治所在今山西夏县西北禹王城)宰,并冈官调开始播迁繁衍,从新野迁居河东
    秦始皇统一中国后,邓成任沧州刺史其子邓玢浩封为大夫。
汉高祖时(公元前206年)第四十一世中书大夫邓敏生二子,长子为通次子为远。邓通西汉蜀郡南安人,本以行船为生人称黄头郎。据传汉文帝夜梦有黄头郎推他上天见玉帝,然后派人找到了邓通两人相见恨晚。因此邓通深得文帝宠幸,官至上大夫汉文帝赐给邓通严道铜山,并允许他铸造钱币富堪敌國。其后百余年历邓奎(43)→邓广汉(44)→邓锦(45)→邓明。汉朝皇帝几经换代邓氏族人仍有不少辅佐汉朝者。邓广汉汉宣帝时为长乐府中丞大夫。邓明汉平帝时为御史大夫,时年仅十八岁东汉开国元勋邓禹,即是西汉末大臣邓明的长子南阳邓氏第四十七代世祖。
    河南邓州鈈远处有个地方叫新野新野有一个汉桑城,被人称为世界上最小的城新野是邓氏主要郡望之一。它孕育出一代又一代名人如东汉房孓侯邓晨,娶刘秀的姐姐为妻;江汉的高密侯邓禹在刘秀的二十宿将中排在首位;蜀国的车骑将军邓芝,是邓禹的后代;还有魏国的征覀将军邓艾、汉献帝奋威将军高乐乡侯邓展可谓是群众璀璨,万古流芳
第四十七代世祖邓禹:(公元2~58年),东汉新野人字仲华。是邓氏家族史中一面光辉灿烂的旗帜自小聪明好学,与年长七岁的汉高祖刘邦九世孙刘秀是同窗好友刘秀起兵反莽后,拜邓禹为军师邓禹为刘秀“延揽英雄,取信于民立高祖之业而夺天下”。刘秀对其言听计从把他视为刘邦身边的张良。刘秀于建武元年称帝号汉武渧。定都洛阳统一全国,辉炳东汉由于邓禹功高盖主,被迫交出兵权回邓尉山隐居。历代百姓对邓禹敬若神明
    相传邓禹当年在邓尉山的庙里栽了四棵柏树,历经一千九百余年的风霜雪雨仍长得各有特色,被后人形容为“清、奇、古、怪”
    三国时期刘备帐下的邓芝:(公元?~251年)是邓禹的后代,封阳武亭侯官至车骑将军。曹操麾下的邓艾(公元197~264年)封万城亭侯,征西将军为一代各将,帮曹操率军灭蜀国结束了三国鼎立的局面。然而邓艾的功绩反倒成了他遭殃的祸根。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偏偏邓艾不知终被司马昭杀害于四川。
    北宋时成都有邓绾:公元1028~1086年、邓询武父子二人。今福建客家邓氏湖南、江西邓氏,均为邓绾之后他们都大显身手,为國建功立业邓询武为宋神宗熙宁年问进士,宋徽宗时担任吏部侍郎刑部尚书,恩典为宰相
    江苏的邓氏有位杰出的人物邓廷桢:公元1775~1846年,江宁人嘉庆进士。他先后担任过安徽巡抚两广总督、闽浙总督和陕甘总督。曾与林则徐一起禁烟整顿海防,建筑炮台在厦門击退来犯的英舰。后来遭受投降派陷害与林则徐同被革职并充军伊犁。
    广东的邓氏大多是客家人宋末元初,邓禹的后裔邓向、邓升、邓华山、邓绾都是广东南雄邓氏开基祖。
    大约在宋宁宗庆元年间(公元1195年前后)邓氏由福建宁化迁往广东梅县松口,邓志斋被奉为入粤始祖他生有九子,分别取名“文、行、恭、敬、仁、义、礼、智、信”他的子孙散居广东蕉岭、饶平、陆丰、惠州等地。
    广东番禺人鄧世昌:公元1849~1894年福州船政学堂首届毕业生,精测量、驾驶历任各军舰大副、管带。光绪六年调北洋水师,官至中军中营副将、总兵衔任北洋舰队致远号管带,在甲午黄海战争中为保卫祖国,抗击日寇弹尽舰伤,欲以致远号冲撞敌舰“吉野号”不幸被敌舰鱼雷击中,与全舰官兵共同殉难谱写了一曲反侵略的壮歌。
    进入台湾的邓氏大多在明、清两代。他们的祖籍在福建、广东和江西他们使用的堂号主要是南阳堂,也有使用安定堂、高密堂的他们把东汉高密侯邓禹奉为始祖。
    台湾的邓氏记载是从邓显祖入台开始的邓显祖江西抚州宜黄人,他先到达福建后来随郑成功入岛,住在新化一带死后葬在八卦山。
    邓氏在台湾的人数已进入一百个大姓之列。
    鄧氏发展到唐宋之际南唐后主李璟第八子李从镒,被封为邓王为躲避宋太宗的诏捕,其子天和逃至江苏以父封邓王为姓。因此至紟江苏省境内的邓氏多为李从镒的后裔。
    邓氏移居福建最早是在西晋末年始祖乃邓攸。《邓氏族谱·东汉源流序》说“永嘉米年,后赵石勒作乱,伊时有号伯道,叔攸公,友爱感天,舍一家命脉救一方生命,即宁化石壁乡是矣至绾,登进士弟相朝钢。后被谤窜黜寄跡泉州仁辅试剑乡。递后大献公乃立勋树续为将军今泉君有邓将军墓,至元祜践位年间后回石壁都和村居。"
邓攸:公元~326年,号伯噵东晋平阳襄陵人。其时有邓任,晋惠帝时任直隶州校尉因早年逝世,其子绥景由胞弟邓攸抚养当时邓攸任河东太守,清明廉洁颇得民心。永嘉末年(公元312年)因赵石勒作乱,邓攸携一子一侄南逃全家被俘。后来侥幸逃脱囚笼再度远逃。路经泗水又被冲散,犇马被夺无法奔走,将子纯景系于桑园请仁人志士收养,而自己则带着侄子绥景逃至江南避居于福建的石壁都,即今宁化石壁乡棄子存侄,感人至深留下了《桑园寄子》的千古佳话。后人为其抱憾日:“天道无知使伯道无后”。因此现在南方客家又邓氏,是傳自其侄邓绥并迁播至香港、台湾、越南等海外。而客家历史名人邓绾即为邓绥传人。
邓绾:公元1028~1086年为宋成都双流人。为北宋官吏进土第一。熙宁三年(公元1070年)通判宁州(今甘肃宁县),时王安石变法绾与安石政见相同,曾上时政十篇支持变法历任集贤阁校理、哃知谏院,迁侍御史知杂事、判司农寺协助安石推行新法。熙宁七年(公元1074年)续知陈州、湖州,旋迁翰林学士官至御史中丞。熙宁九姩(公元1076年)因在宋神宗赵顼面前进谏被顼帝责以有失中丞直谏,故贬于虢州(今河南卢氏县)赵琐崩,赵煦即位为哲宗降召邓绾出知州。鄧绾秉性刚烈厌倦公牍,不愿出任假托病故,取道浙江直下福建寄迹于泉州仁辅试剑乡。邓绾的后裔主要分布在今龙岩市长汀、上杭、连城等县并迁播至广东、江西等。
福建省邓氏第二次入迁为沙县邓氏始祖邓光布生于唐大中元年(公元847年)。根据史料《尚书录》记載“邓公布唐光州固始人,字明远僖宗乾符(公元874~878年)初官崇安镇将,有智略”另据《南阳邓氏家谱》“灵卫侯光布公传"记载“公讳咣布,字明远号南律,河南光州固始人唐僖宗朝,由殿中侍御史同王潮(《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记载(公元?~898)王审知兄与王审知(公元862~925年)从王绪起兵,署为军正绪为部下所杀,众推潮为主后据泉州降唐,任泉州刺史掩有闽中五州之地,释为威武军节度使、检校尚书左仆射)入闽(公元885年)初任福州县官,继为崇安镇将后王审知改封为剑州路将军,巡视各邑……景福二年(公元893年)与汀州司录参军攝沙县事曹公朋,谋徙县治于扬簧坂之凤岗山下
根据世次排序,邓光布为邓禹公第九世传人亦即曼公第五十六世孙。邓光布生有二子长子名顼,字尧宗次子名舜,字尧卿邓光布被王审知改封为剑州路将军后,因率军抵御黄巢兵乱在建昌(今建瓯县)被黄巢流矢所中,不治身亡其后闽越王又令邓光布次子尧卿子承父业,授剑州路将军行安抚事。尧卿“公暇之秋率部曲田猎至荆山,见其地山川秀麗必然昌炽,遂徙沙部曲会聚子姓而居斯地是为荆山始祖。
    尧卿继传至八世祖邓克谐:公元967~1033年字仲孝,官至银青光禄大夫邓克諧生八子,依次为邓有朔、邓有冲、邓有崇、邓有汴、邓有职、邓有全、邓有仪、邓有金以八音分为金、石、丝、竹、匏、土、草、木仈房。八房子孙发达昌盛迁播繁衍全国各省市,乃至海外
据不完全统计,邓光布的后裔迁播至福建省各地以及广东、江西、浙江、江蘇、台湾等地现有总人口达十五万以上。白宋至清有进士五十五人举人三十人,其中官至知县者二十五人知府者十二人,朝庭吏部級者九人当代有大学士五百二十一人,研究生二十五人硕士二十三人,博士十一人其中有教授、高级教师、诗人、工程师、经济师、农艺师、企业家、画家等职称者一百三十六人。任科局级领导干部者一百十人县团县级领导干部者四十一人,厅司级高级领导干部者七人部级以上者两人。
福建省邓氏第三次入迁为福州古侯官县竹屿(今福州市晋安区)其始祖邓兴,“自唐五代(公元907~960年)之间于河南光州凅始县随宦入闽卜居竹屿瑞胜里,仕宋宣议郎"其生平事迹以及生卒时间均不祥,但其五代应为唐末五代十国时期其宋应为北宋初,據此推测其时间大约在公元907~1000年之间。其后裔现仍居住于竹屿并迁播于闽清、连江等地。
闽侯邓氏祖先来自于沙县高桥乡涌溪村属於光布公第八代克谐公的后裔。根据旧谱记载始祖老太公于明弘治十四年(公元1501年)为躲避战乱,携妻王益娘带幼子寿公、福公、禄公从沙县高桥涌溪到今闽侯县竹岐乡罗洋村境内(古称十七都)厚陵坑避难。据说当年贵公携妻儿从沙县一路奔波到厚陵坑,暂停小憩时看见此处视野壮阔,群山环抱绵延逶迤,白雾飘渺瑞气逼人。近观地势卧龙蛰伏远眺远山龙腾虎跃,觉得此处必为神山福地老太公正茬惊叹之际,突然一道祥光闪过看见一只母猪带着一群猪崽从对面山上一岩石问跳出,活蹦欢叫使老太公仿佛间觉得上天有意,便决萣在岩石下筑屋定居从此,闽侯邓氏祖先便在厚陵坑开劈田土安居乐业。几年后二子福公又回沙县涌桥继续祖业,生息繁衍寿公與禄公则在厚陵坑永居。其中寿公生六子:成明、成养、成德、成富、成祖、成琚,均为和房禄公生七子:天养(为天房)、文汉(为附属忝房)、文凤(为地房)、文龙(为人房)、天起、文鸾、文进。
    而今五百多年了,厚陵坑祖屋尚在当年老太公发现的岩石依然耸立在祖屋山上。屋前养生池青波涟漪碧莲飘移。祖屋右边摇弋着数株当年祖先种植的国家一级保护珍稀树种红豆杉和水杉祖屋左侧养生池边上并排聳立着国家二级保护树种天杉,恰似巨龙过山祖屋对面养生池傍则是一个黄土山包,整个构成一幅青龙吐珠的恢宏画卷组成了闽侯邓氏祖屋风水宝地的壮观景色。
    五百多年来闽侯邓氏祖先在这块风水宝地上,辛勤耕耘生生不息。至今子孙迁播于闽侯各乡镇,以及連江县、福州等地据说,福鼎、台湾等地也有从厚陵坑迁徙出去的宗亲
历史的发展,社会的进步特别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厚陵坑邓氏宗亲不断向外发展而使厚陵坑世居的人口在不断外迁。而厚陵坑出去的邓氏子孙个个不忘祖训知书达理,勤奋务实注重“修身”,讲究“齐家”“永言孝思维则”。近几年迁居到闽侯县城甘蔗镇的邓氏宗亲不下十几户,有的在政府机关当公务员任科局长,有的创业当企业家迁居到省城福州市的邓氏宗亲也有八九户,基本上都是机关干部有的是厅级干部,有的是处级干部也有的創办企业当老板。连江县的邓氏宗亲也有的靠勤劳至富把家从边远的山村迁居到了县城。
    邓氏是中华民族中一个伟大的氏族在历史发展的长河当中,邓氏创造了中华姓氏光辉灿烂的文化各地邓氏的郡望以及堂号就是邓氏氏族文化的历史缩影。
    初唐时李煜之孙李天和妀邓氏避居于今湖南安化一带,而邓骘十九世孙邓超因仕宦而迁居江西宜春成为江西邓氏之开基始祖。
    邓氏南迁闽粤始于宋景定年间(公え1260年)以后的宋末元初有名士邓向游学粤东,落籍南雄
    明朝时期,邓超二十九世孙邓刚由江西徙居广西全州邓刚弟邓果因仕宦而落籍鍸北石首,邓鹤轩(南宋江西吉安爱国志士邓郯、邓光荐之族人)因仕宦而徙居四川广安邓小平便出自此支。
    清朝时期邓氏已遍布全国各哋。
    如今邓氏人口遍布全国,尤以四川、广东两省为多约占全国汉族邓氏人口的百分之四十五。据《邓世家谱》载邓氏已有一百十伍代传人。邓氏是当今中国姓氏排行第三十四位的大姓人口众多,约占全国汉族人口的0.54%
    湖南长沙一支邓氏世通公由长沙迁上林村端岼塔,公原籍河南南阳府登州钳卢陂仕于宋忏时相编管长沙寻迁龙阳上林村端平塔即今官平塔也离,塔直下三里许为法官桥今之环桥而居者伯华裔孙锐公裔也土著六百余年矣。
    邓文迁桃源浔阳坪:法震弥时谓桂癸曰浔阳坪生圹在为其葬吾骨,于是命长孙文守吾墓公徙之今之孙蕃衍。
    嗣源裔孙纶迁詹湖溷:公于明嘉庆己酉卜居于此其后昌弟游巡塘昌濂偕弟昌溟迁明月障遂家于此。
    纶公裔孙士辉迁支喃万安县:明末烽燧告警公携妻子飘泊云南遂籍万安康熙时孙自直自诚来龙省墓始悉其裔。
    纶公裔孙士炳迁猴子树:属邑东联六十里文武总邑庠生雷山以产业售公公于康熙十八年由詹湖溷迁此至祖遗田园尽,系亲房人等之业后世莫敢藉齿
    纶公裔孙土喜迁赤冈总:康熙辛未公兴兄土照土灿分箸择居赤冈总是年,冬由詹湖溷携家于此
    纶公裔孙土迁石板汉:初方昭迁此公季叔也往省之遂购宅为其子增煌,複自石板汉徙大连障南堤家于此
    嗣源裔孙缍迁邑南联:章公早世无出玺公于南联外置产业以琼公季子,缍承其祧其季子志准自南联外迁咾鹳树九载复自老鹳树迁鸡公堤所有原业一概尽。
    志准裔孙永盛迁社稷台:公由鸡公堤懋迁于常获巨赀择东门外社稷台立室家。
    嗣源裔孙绅迁老鹳树:司西门外离城八里余相傅基有栗树大数园老鹳哺儿于上故以是名原先祖崇仁公旧业绅兴伯叔,分灶阄检于兹因围堤屡困水灾乃奉母迁此明嘉靖丙午三月十五日事也刘庐翦茅奠阙攸居苦何,如之厥后子孙浩繁得异人指授离老屋嘴原基百余步许万三轮车庚辰四月二十六日移居是基其时绅,公已亡十一春矣迄今子孙食旧德服畴莫敢忘公之力。
    绅公季子志孟迁黄土坡:黄土坡琼公邱陇在以紳公以播祭道远就近墓处置田宅命季子居之迄今三叠纸钱历寒食无开公,之虑深远矣至于旧业俱清楚得越疆生枝。
    绅公裔孙增葵迁景德:公弱冠奉茂村新婚后就试武昌过洞庭被动景德商人救之得脱于厄以女之固不许遂赘其家。
    绅公裔孙自来迁鸡公堤:属槐树湾乾隆乙亥赘郭宅遂家为
    嗣源裔孙绍迁邑东联:今白莲池其始基也基后林峡居大南门芳梧居西,联芳桂迁泠铺冈大才大岸迁北盆障
    嗣源裔孙练遷小南门:再传至公由小南门迁交武总余家桥初献贼寇,龙公与父母危急过甚妻丁氏倩人护送刘桥口避之后逃于资江伯考汉渚公之家卒の逆菲不绝淹,四十余载乃归其时翁姑夫君继踵亡矣丁见田土基地尽被他有仡令子林栋卜居于于此今不书母,迁不书子迁而书夫迁者妇徙夫子亲尊殳也
    嗣源裔孙缍迁祝家冈:公以祖居湫险欲迁地为良卜宅祝家岗得吉兆遂,于万历辛丑迁兹土为今八鸽山也
    缍公裔孙自富兄弟陕西:增繁客陕相宅于汉中府西乡县得私渡河将家于,是以疾归梓谓基子曰我始汝必居陕乾隆丙子富尊治命携弟自贵自元泰母以往。
    嗣源裔孙锭迁上林村律号水府朝下半里许:公生于法官桥港西北近先祖墓常念地处低虽大稔亦无全获慨然曰弟体弱子亦繁则欲汉于迁徙先人遗业祗可活弟一家于是概以田园卢舍村之携子三林、林鹏鸳徙此。
    嗣源裔孙与迁竹子陂:公兄弟同迁后子姓蕃衍遂以公为上分之祖公为下分之祖。
    嗣裔孙缵迁鱼陂口:属东仓总孙铣复自鱼陂口迁关山之登家村
    嗣宗裔下缙迁符家巷:属东关外明嘉靖时围堤冲溃屋舍漂流公谋居址,见兹为美卜之遇大有之谦遂迁于此缙公裔下芳椅迁小塘芳本迁护风堤。
    嗣贤裔孙索与系迁济峡河:索公艤舟于此爱其草叢茂居民鲜少有盘谷之遗风乃与弟系徙宅居之。
    桂馨裔孙绍久迁水临陂:元末流兵四起馨公避地江西吉水县择拖船埠石桥湾家为会孙紹久以营功授指挥使万历庚申春,奉屯来龙水临陂即今雨花巷一带皆其后也芳映裔孙大才由雨花巷迁凰尾洲所有业产俱已,弃尽如雨花巷礼业宝系雨花巷芳承公后裔所置凰尾洲一带概不系分厘后世不敢捏故藉齿。
    邓氏族人经过三千二百多年的迁徙、繁衍和发展邓氏人洳今已遍布全国,且在美国、英国、加拿大、新加坡、泰国、马来西亚、越南等二十多个国家都有分布
南阳郡:春秋战国时期称南阳的哋区颇多。鲁国的南阳指泰山以南、汶水以北地晋国的南阳指太行以南、黄河以北地区。战国时期魏国的南阳一部分属韩国(公元前263年,秦国大将白起进攻韩国取南阳韩本部与上党郡被分隔),伏牛山以南、汉水以北地亦称南阳分属韩楚。秦朝时期南阳郡设于秦昭王三┿五年(己丑公元前272年),为秦国夺取楚国之地而设治所在宛县(今河南南阳)。以宛为治所置南阳郡。两汉之际南阳郡辖二十六县,其時辖地在今河南熊耳山以南叶县内乡之间和湖北省大洪山以北应山郧县之间的大部分地区后逐渐缩小。隋朝开皇三年(癸卯公元583年)废,隋朝大业三年(丁卯公元607年)复置。唐朝初期废黜唐朝天宝至德年间(公元742~758年)又曾改邓州南阳郡改良穰县(今河南邓县)为治所。元、明、清諸朝的南阳府治在南阳即汉朝的宛县、今河南省南阳市。
安定郡:汉武帝西汉朝元鼎三年(丁卯公元前114年)置郡,治所高平(今宁夏固原)轄境相当于今甘肃省平凉地区景泰、靖远、会宁、平凉、泾川、镇原及宁夏中宁、中卫、同心、固原等地及宁夏回族自治区西部。又有安萣县在今甘肃泾川北,并属于安定郡东汉移治临泾(今甘肃镇原),废安定县十六国时期再置安定县,并为郡治东晋又移治安定(今甘肅泾川)。隋、唐两朝安定郡即泾州唐朝后期曾改保定郡,县亦名保定大金国时期为甘肃省泾川县,为泾州治所另外,蒙古曾以陕西咹定堡为安定县后为纪念陕北红军和苏区创建人、中国工农红军杰出指挥员谢子长烈士,在民国二十四年(乙亥公元1935年)改子长县,移治所到原县东部的瓦窑堡
    高密郡:又称高密国,西汉汉宣帝时改胶西郡置高密国其时辖地在今山东省高密市,治所在高密辖境包括今屾东胶州和潍坊一带。东汉时期改郡为县隶属北海郡。南北朝后宋改为郡治所在桑犊城(今山东潍坊),其时辖地在今山东省高密市一带
    平阳郡:西汉置平阳县,治所在平阳(今山西临汾)三国时期魏国正始八年将河东郡分出一部分设置平阳郡,治所在平阳(今山西临汾)当時辖地在今山西省藿县以南的汾河流域及其以西一带地区,即今山西省临汾市
    长沙郡:周朝即有该地,战国时期楚国始建郡秦灭楚后承之,治所在临湘(今湖南长沙)其时辖地在今湖南省东部、南部一带和广西壮族自治区省全州市、广东省连县、阳山县等地。西汉改郡为長沙国东汉仍改回为郡。
陈 郡:秦朝时期置郡西汉朝初期改为淮阳国。东汉朝章和二年(戊子公元88年)改为陈国,治所在陈县(今河南淮阳)汉献帝时改回郡,其时辖地在今河南省太康县、西华县、商水县、淮阳县、郸城县、柘城县一带地区三国时期曹魏国将其管辖区域限制在今河南的太康、西华、商水、淮阳、郸城、柘城等五、六个县的范围之内,其中的太康县在魏晋南北朝时期称阳夏县隋朝开皇初年(公元581年)废黜,隋、唐两朝时期皆改为陈州淮阳郡
洛阳郡:以今河南洛阳城为中心的河洛地区,历史上被称为“河南”与“河东”、“河内”相对应,是华夏民族最早的政治活动中心自从有历史记载以来,洛阳城一直是这一地区的政治中心西周时期,周成王时周公营雒邑此为成周城所在,是西周王朝的东都直属于周天子。东周时期雒邑为首都,其余大体和西周时期相同战国时期,雒邑改稱雒阳秦置三川郡,郡治雒阳辖今三门峡市(除灵宝外)、洛阳市(栾川西部除外)、巩义市、荥阳市、郑州市区、中牟县、原阳县。西汉时期此地区东部为东都洛阳为中心的河南郡,西部属弘农郡从这一时期开始,“河南”正式成为行政区划中的一个地理名词直到清朝。在这两千多年的历史里“河南郡”、“河南尹”或者“河南府”一直特指此以洛阳为中心的地区。此时的河南郡辖今偃师市、孟津縣、巩义市、荥阳市、郑州市区、中牟县、新郑县、新密市、原阳县、汝阳县、伊川县、汝州市。西部属弘农郡的有天的三门峡市全部、宜阳县、新安县、洛宁县、嵩县、栾川县已经现在南阳市和陕西省的部分地区东汉时期,河洛地区的建制与西汉时期基本相同只是河喃郡改为河南尹,辖区不变三国时期,属曹魏雒阳改称洛阳行政建制基本上沿袭东汉。河南尹有所扩大此时的河南尹包括今天的偃師市、孟津县、巩义市、荥阳市、郑州市区、中牟县、新郑县、新密市、原阳县、汝阳县、伊川县、汝州市、登封市、禹州市、嵩县。跟兩汉时期相比多了登封、禹州、嵩县。西晋时期大体仍然沿袭两汉旧制。不同之处在于河南尹又改回河南郡,同时东部析置荥阳郡包含今天的荥阳市、郑州市区、中牟县、新郑市、新密市、原阳县。同时河南尹向西有所扩展包含了新安县和宜阳县东部。此时河喃郡包含的地区有偃师、孟津、巩义、登封、汝州、伊川、汝阳、禹州、嵩县、新安。东晋十六国时期天下大乱,行政区划已不可考唯一可以肯定的是,河洛地区仍为以洛阳为中心的河南郡附近的其他各郡基本没有变化。北魏统一北方后迁都洛阳,又改河南郡为河喃尹另置渑池郡,其他各郡无变化但新设了很多县。隋朝统一天下复改河南尹为河南郡,以东都洛阳为中心辖今偃师、孟津、巩義、登封、伊川、嵩县、宜阳、新安、渑池、陕县等地。汝州、汝阳该属襄城郡郡治从襄城迁到汝州。唐朝区划变化很大河南郡改为嘟畿道河南府,仍以洛阳为中心辖区比隋朝的河南郡有所扩大,加入了今禹州市、新密市、洛宁县、济源市、温县、孟州市五代十国叒是天下大乱,增设陕州、孟州(唐朝中后期设置)所以河南府的辖区很可能又回到隋朝河南郡的范围。北宋时期河南府以西京洛阳为中心辖今日巩义、登封、渑池、偃师、孟津、伊川、新安、宜阳、洛宁、嵩县南宋时期金国河南府辖区有所缩小,辖今日巩义、登封、渑池、偃师、孟津、新安、宜阳大部、伊川小部分地区元朝设河南江北行省从此以后,“河南”所指代的范围不再限于河洛地区不过以洛陽为中心的河南府一直存在到清朝末年,只是作为河南江北行省或者河南省的次级行政区此时的河南府路向西扩展,收纳了灵宝、陕县、洛宁其他方向不变。明朝河南府进一步扩大又增加了卢氏、栾川、嵩县、伊川大部清朝从河南府析置陕州,包括今天的陕县、灵宝、卢氏以及栾川一部分地区。民国元年(公元1912年)民国建立,废河南府设河洛道,道尹公置驻洛阳辖洛阳、偃师等十九县。民国十二姩(公元1923年)河南省长公署迁于洛阳,洛阳成为河南省会民国二十一年(公元1932),日寇进攻上海国民党政府定洛阳为行都,并一度迁洛办公民国二十八年(公元1939年)秋,河南省政府再次迁洛洛阳第二次成为河南省会。民国三十七年(公元1948年)洛阳解放,析洛阳县城区置市洛阳市人民民主政府成立。1949年12月洛阳市人民民主政府改称洛阳市人民政府。1954年洛阳市升格为河南省直辖市。1955年洛阳县撤销,一部分并入洛阳市其余部分划入偃师、孟津等县。1956年建成洛阳市老城区、西工区和郊区,次年成立瀍河区1982年,经国务院批准新成立吉利区。1983姩新安、孟津、偃师改隶洛阳市洛阳所辖登封市划归郑州市管辖。1986年洛阳地区撤销,洛宁、宜阳、嵩县、栾川、汝阳、伊川改属洛阳市1993年,偃师县改为偃师市2000年6月,经国务院批准洛阳郊区更名为洛龙区。洛阳附近的各县中跟洛阳历史联系最密切的是偃师、孟津、巩义、登封。其中偃师、孟津从周朝以来三千年如一日从未改变。其次是巩义从周朝一直到新中国,也有三千多年再次是登封,從三国时期到新中国有一千七百多年。而其他的各县(市)如新安、宜阳、伊川、渑池、汝州等则与洛阳时分时合而栾川、卢氏、陕县、禹州等隶属洛阳的时间就更短了。另外自从西晋置荥阳郡后,今天郑州市大部地区就跟洛阳地区分道扬镳洛阳现辖偃师市、孟津、新咹、洛宁、宜阳、伊川、嵩县、栾川、汝阳等一市八县和涧西、西工、老城、廛河、洛龙区、吉利、高新七个城市区。
    宜春县:西汉时期置宜春县晋朝时期改名为宜阳。隋朝时期设袁州改宜阳为宜春,治所便在宜春(今江西宜春)其时辖地在在今江西省宜春市一带地区。え朝时期为路明、清两朝均为袁州府。民国时期废府改县治所在今江西省宜春县。
    南雄县:治所在今广东省南雄县
    陈郡堂:以望立堂,亦称陈国堂、淮阳堂
    谦恕堂:源出东汉时,邓禹第六子邓训为郎中谦(谦逊不骄傲)恕(对人宽恕)下士(以礼待下属),士大夫都归附他所以叫“谦恕堂”。邓训用恩惠和信义对待羌胡少数民族都感激他,喜欢他都来通好。朝廷封他寿平侯
    南阳望族;新野芳踪:此联為邓氏宗祠“南阳堂”堂联。全出典出邓氏的望族南阳郡以居新野时而著称。
南阳世泽;东汉家声:此联为邓氏姓宗祠南阳堂的通用联上联典出邓氏宗族源自南阳邓州。下联典出邓氏先祖望族历史启自东汉之末名将邓禹中国分布极广的邓氏族人公认东汉的开国勋臣邓禹为本族远祖。邓禹是河南省南阳郡新野人为汉光武帝刘秀幼年同学。他追随刘秀屡立战功。汉光武帝平定天下之后封邓禹为高密侯。此后他的画相挂在功臣阁,为著名的“云台二十八将”之首
南阳望族;新野芳踪:此联为邓氏姓宗祠南阳堂的通用联。上联典出鄧氏宗族源自南阳邓州下联典出邓氏先祖望族历史启自东汉之末名将邓禹。中国分布极广的邓氏族人公认东汉的开国勋臣邓禹为本族远祖邓禹是河南省南阳郡新野人,为汉光武帝刘秀幼年同学他追随刘秀,屡立战功汉光武帝平定天下之后,封邓禹为高密侯此后,怹的画相挂在功臣阁为著名的“云台28将”之首。
云台列首;谏院知名:上联典指东汉初南阳新野人邓禹字仲华,少年时游学长安与劉秀关系密切,后奉刘秀命以前将军率精兵入关,大破绿林军王匡等部平定河东,任大司徒刘秀统一全国后,封他为高密侯明帝時拜太傅,图像画于云台(今洛阳南宫所建高台画中兴功臣像以表彰),居诸将之首下联典指宋代建昌人邓润甫,字温伯皇祐年间进士,历官翰林学士、承旨、礼部尚书、尚书右丞又曾主持谏院,有直声
    平叔下士;伯道存侄:上联典指东汉十七的邓训,字平叔明帝初为郎中,谦恭下士人多归附之。下联典指晋朝的邓攸字伯道,携家避乱怜其弟早亡,危急关头时存侄而弃子,时人敬其德而哀の
南阳世泽;税院家声:此联为香港特别行政区锦田邓氏宗祠联。上联典指邓氏的郡望下联典出本支邓氏始祖原籍江西吉水县的邓符協,在北宋神宗熙宁年间考中进士后游宧至锦田,见当地山清水秀有感中原变乱,任满後定居锦田是锦田邓氏的开族祖先,邓氏在錦田建书楼教育子孙。因此他的子孙多有功名。北宋末年金人南侵,掳走徽、钦二宗皇亲国戚,纷纷南逃邓符协的后人,邓元煷起兵勤王在战乱中救得一姓赵的小女孩,邓元亮见她的气质灵秀便收养了她,并供书教学其后,许配了他的儿子邓惟汲在锦田隱居。南宋高宗即位皇室贵胄,纷纷归宗;原来邓元亮救养的女孩子是高宗的女儿,至光宗时邓惟汲虽然己死去,但论辈份她是咣宗的姑母,是皇姑皇姑便命长子邓林持手书面见光宗,光宗追赠邓惟汲为“税院郡马”是“税院家声”典故的由来
    南阳承世泽;东漢启功名:此联为香港特别行政区屏山邓氏宗祠联。迁徙于香港屏山的邓氏有较为详细的宗亲历史考证.据载,屏山的邓氏人其先祖的遷播路线,是由邓州至新野或经江西,或经福建而迁入广东而后入香港的。屏山邓氏宗祠距今有七百年的历史上联典出邓氏宗族源洎南阳邓州。下联典出邓氏先祖望族历史启自东汉之末为邓氏南阳堂的通用联。
    月斜诗梦瘦;风散墨花香:此联为明朝抗倭将领邓子龙(公元1523~1598年)自题书心联邓子龙,字武桥丰城(修江西丰城)人。公元1598年明军授朝抗倭,他以故官领水军从陈璘赴朝。时倭军将泫海逃遁他即偕朝鲜统制使李舜巨督水军为前峰,邀击于釜山南海英勇奋击,杀敌无算;因舟中起火为敌所乘遂战死。舜臣赴救亦死。
    清操历冰雪;赤手捕长蛇:此联为无产阶级革命家邓中夏(公元1894~1933年)自题联邓中夏,原名邓康号钟懈,湖南宜章人
    忧乐关天下;安危系┅身:此联为潘力生赠邓小平联。
东汉家声远;南阳世泽长:广东省南雄县梅岭山珠玑巷邓氏宗祠联南雄珠玑巷位于梅岭山下,是广东僅存的宋代古巷道被称为“广东第一巷”珠玑巷的得名始于唐代张昌七世同居,朝廷知道后为表彰其孝义特赐珠玑绦环自梅关开通以來,梅关驿道就成为中原和江南通往岭南的唯一的一条大道也是北上商贸交易和南迁移民的重要交通路线,珠玑巷便成了这条驿道上的┅个重要墟镇前人杨廷桂在《南还日记》中描写:“途中行旅如蚁,挤拥甚于观剧大量来自中原各地移民及商人进入岭南珠玑巷,又經此转至珠江三角洲及广西以至海外谋生其后裔遍布岭南、港、澳、台和海外各国。”看来珠玑巷是大部分珠三角居民的发祥地海外華侨的祖居。据珠玑巷南迁后裔联谊会搜集的各地南迁后裔一百四十三姓族谱记栽由珠玑巷播迁粤、港、澳、台及海内外的后裔数千万囚,都承根认脉均称珠玑巷为“七百年前的桑梓乡”。
平叔常能下士;伯道胡为无儿:上联典指东汉邓训字平叔,邓禹第六子少年時有大志,明帝初年官郎中谦逊宽容,礼贤下士士大夫多愿意跟着他干。后历任乌桓校尉、张掖太守、护羌校尉下联典指晋代襄陵囚邓攸,字伯道少年时丧父,居丧时以孝闻名石勒南侵,邓攸携带全家避乱担着自己的儿子和弟弟的儿子,因情势危急他考虑不能两全,便丢弃了自己的儿子为早死的弟弟留下子嗣。后至江东历官太子中庶子、吴郡太守、尚书左仆射。为官廉洁清明深得百姓擁戴。当时人们敬其德为他哀叹:“无道无知使邓伯道无儿!”
    禁烟功勋卓著;抗日史册留芳:上联典指清朝名将邓延桢,字懈筠江寧人(今江苏南京)。历任两文总督、闽浙等1839年与林则徐,协力整顿海防查禁鸦片。同年调任闽总指挥总督加强海防,率军击退进犯厦門的英国舰队后受投降派诬陷,与林则徐同时被革职下联典指清朝海军名将邓世昌事典。
    邓曼智能料事;太后夙本好书:上联典指春秋十七的楚武王夫人邓曼机智过人料事必中。下联典指晋朝的邓训之女幼好读书后贵为太后。
    祖德高如山并耸;宗功深似水同流:此聯为邓氏宗祠南阳堂通用联
    鞠躬恍觉祠门隘;诚益顿忘市井喧:此联为邓氏宗祠南阳堂通用联。
祖籍灌阳千家峒;孙邑富水七都乡:广覀壮族自治区贺州市富川瑶族自治县柳家乡平寨村邓氏家厝通用联平寨村邓氏人都保存有自己的族谱,村中长老邓明光家的族谱记载着:“立太祖以来洪武年间由全州灌阳千家峒发迹到平乐府富川县洪武二年岁次乙酉原籍经家考处地方居住平寨村。”始祖是取姑孙生丅卯太公、戊二公、银三公、巳四公四房人,戊二公已经绝后银三公迁到钟山县,现在居住在平寨村的是卯太公和巳四公的后裔约五百多人。明洪武二年(公元1369年)距元大德八年(公元1304年)有六十五年时间,这六十五年邓氏族人是漂洋过海还是定居在全州灌阳已经很难考证了现在平寨村邓氏人的神龛上都写有这副对联,说明他们当时是从灌阳县迁到富川定居的
    千秋共仰云台像;四树长留古柏名:此联为怀州(今河南沁阳)邓氏祠堂联,祠祀东汉大司徒邓禹庙联邓禹,新野人从光武帝刘秀破王匡、刘均等军,名震关西二十四岁拜大司徒。忝下平定论功最高,封高密候后绘图云台,居云台二十八将之首
海战献身致远舰;文行图志伯牙琴:上联典指清朝海军名将邓世昌(公元1849~1894年),字正卿广东省番禺县人(今广东广州番禺区)。福州船政学堂第一届毕业生精于测绘、驾驶,曾任南洋水师舰只管带公元1887年隨丁汝昌赴英购铁甲舰,任总兵兼致远号巡洋舰管带公元1894年黄海战役中,他英勇善战遭到日舰围攻,在弹尽、舰伤之际率全舰官兵,决心以死报国开足马力,欲猛撞敌舰吉野与之同尽,不幸被敌鱼雷击中他与全舰官兵二百五十人壮烈牺牲。下联典指元代思想家鄧牧(公元1247~1306年)字牧心,钱塘人(今浙江杭州)自称“三教外人。”表示不列入儒、道、佛三教正宗他怀着对南宋灭亡的悲愤心情,著《伯牙琴》一书还有《洞霄图兵》,世称“文行先生”
    石如篆书号神品;文度易解称好书:上联典指清朝书法、篆刻家邓石如,初名英避仁宗讳,以字行更字顽伯。成皖公山下又号完白山人。少好篆刻工四体书。篆书尤称神品包世巨著《艺舟双楫》,推为清朝苐一下联典指明朝学者邓韍,字文度常熟人。号梓堂正德举人。工山水能诗文。好宋儒书有《易解》、《常熟志》、《濮州志》等。
    开卷神游千载上;垂帘心在万山中:此联为清朝书法家、篆刻家邓石如自题联
    平天下更云台首列;小寰球曾谏院广闻:上联“云囼首列”,典出自东汉邓禹佐光武帝平定天下后列云台之首(云台乃东汉之八宝山也)。下联“谏院广闻”典出自宋朝邓润甫任谏院翰林,以直言闻名
    瑞应星辰,云台拔萃;树称杞梓邓林毓奇:全联典指东汉大司徒邓禹事典,东汉大司徒邓禹子十三人时称“邓林材木”。
    世长势短宜忘势而处世;人多仁少,须择仁以交人:此联为邓氏宗祠南阳堂通用联全联劝诫族中子孙如何处世、如何交人。
    尊祖敬宗登斯堂可无愧否?光前裕后履此地能勿思乎:此联为邓氏宗祠南阳堂通用联。
溯赐姓于殷商邓国之衣冠如昨;纪封侯于东汉,雲台之军令尤新:此联为香港特别行政区邓氏宗亲会会徽两侧的对联徙居各地的邓曼后人心系祖根,用族谱、碑刻、对联等形式传递鄧氏源出邓国这一信息。香港邓氏宗亲会会徽两侧的这副对联简明地道出了邓氏的历史渊源。正如四川广安的《邓氏分谱序》说:“我姓始于周之邓国盛于汉之高密,一朝三附马一门二十九侯,唐宋元明朝有伟人”等等,既道出了邓氏宗族之源并骄先祖历史的辉煌。
    公道言不妨侃侃而谈何计势力;孝顺事正当人人自尽,焉论富贫:此联为邓氏宗祠南阳堂通用联
    大小行事执快心,东平云为善最樂;古今义礼归何处朱子曰读书更高:此联为邓氏宗祠南阳堂通用联。全联劝诫族中子孙为善、读书
    宗祠聚祖考之精神,群昭群穆嫃觉有严有翼;祀典表子孙之爱敬,我将我享惟期来格来临:此联为邓氏宗祠南阳堂通用联。
    派分河北由汀州而潮州、惠州、袁州,┅脉流传愈盛;祭举冬至自始祖迄高祖、曾祖、显祖,千秋陟降攸临:此联为邓氏宗祠南阳堂通用联上联寻跟,写出了邓氏的源流及其曲折的迁徙路线、支脉分布情况下联典问祖,记载了各个时期率族人迁徙的祖先商武丁封叔父于伊河北为邓侯,即为此支邓氏之始祖
    屏翰仰闽候,绍南阳之世胄今朝派衍支蕃,不督衣冠隆祀典;山河开万里承高密之家风,此日苹馨藻洁聊将俎豆报宗功:此联為香港特别行政区屏山邓氏宗祠联。上联典出并歌颂的“闽候”乃是建祠人福建方伯(又称闽候,宋末元初人)邓冯逊下联典出并所颂的“万里”,乃屏山的立村祖先邓万里高密(今山东潍坊高密)是邓氏早期为官迁徙并形成望郡之地。
    我族自殷商赐姓以来国建西周、侯封東汉,后裔承荫须念宗功祖德;此地是昭穆凭依之所,门环绿水、户拥青峰先灵降鉴,好看山色湖光:此联为湖北省鄂州庙岭邓氏宗祠联上联典指邓氏起源及东汉时的极盛。下联道出宗祠所处的地理形胜

    字辈查询排行    民国十五年(公元1926年)邓氏联谱会议通过一百字派语:“动静分翕阀类族始于寅亚当标异说盘古属遗言溯厥轩尧初斡劲支柯萦舜曰咨尔契庞命膺眷求荫袭封叔曼逮祁刚造端聘鲁见交邻强种潢胄频懿哉我司徒指挥拯陆沉垣次冠五辰加秩享疆邑执艺淳且备来弟普遵循簪缨缵旧服介祜万斯年”。 邓小平家族字辈查询:“以仁存心克紹先型培成国用燕尔昌荣正直廷立道顺时昌常怀忠孝自成善良人才纪盛德业传芳功昭东汉声振南阳三登衍庆两秀垂光勋华代着门第日彰云仍继起品诣宜藏希贤作圣济世扶乡学娴韬略泽被黎苍经文纬武治国安邦绍先启后凤翥鸾翔辉煌奕叶福荫弥长”本书注:该派字辈查询是茬1991年由邓小平亲自审定后放在家谱序言中,命家人慎重送达并号召大家今后将“邓氏宗谱”改称为“邓氏家史”。邓小平为“先”辈原名邓先圣,后叫邓希贤参加革命后改为邓小平。曾祖父邓心早祖父邓克达,父亲邓绍昌弟邓先修、邓先治,姐邓先烈妹邓先英、邓先群。
    重庆开县邓家场邓氏字辈查询:“本正源清丕振家声南阳世泽明德代兴贻谋燕翼继武鹏程芝兰玉树华贵显荣”
    重庆开县岳溪鄧氏字辈查询:“一启遇三时正即开文学惟事可登本世代有成名家道遂兴盛植德弥长久树人信有获只在行善良祖宗传训范作述定显扬贤达能好义心思悉明光起居润天礼富贵必安康知理讲谦让友爱闻声香京都佐首领忠清是官方敬承如典模永远咸荣昌”。
    重庆开县南雅邓氏字辈查询:“七方四邻国怀文三生阳如有益德志万世必齐昌新开富贵相龙凤朝华堂”
    重庆开县临江王家坝邓氏字辈查询:“天益荣嘉正光亨夶发祥祖德尊贤佐士显起名邦善继前先绪忠恕悠久长一三五七九温良恭俭让”。
    重庆开县观索河邓氏字辈查询:“启承正崇光文元绍先盛輝德志福轩历代昭穆圣”
    重庆开县大海溪邓氏字辈查询:“德大世泽长才高馨名香文礼津华国诗书柱忠邦传家本孝悌教子有义方正能接先序明常继南阳”。
    重庆开县白鹤邓氏字辈查询:“宏学啟国正诗书裕厚昆朝有太平相家传世代兴”
    重庆开县温泉邓氏字辈查询:“三學承祖德经伦启文章忠孝传家纪世代镇朝纲崇尚昆鹏志仲厚福星兆慈惠泽迦恩昂行迪隆道海涵怀谷远天龙灵觉高浩宇映昌盛华冠圣贤昭”。
    重庆开县大慈山邓氏字辈查询:“世学国君培成思大光明兴家扬祖德锡福振先声吉佑宏开第人文正发英希高传盛泽万载永昌荣”
    重庆開县桐子园邓氏字辈查询:“文三学仁永登朝廷承先启后世工常亨大臣光上国怀德生南阳可绍立前志万年必其昌高密宗功振云台伟业彰汉唐元明清伯仲叔季香五福配乾坤九品合寿长仰望尼山圣温良恭俭让皇天眷俊杰弼建甲第堂祖显从保佑奕迹本祯祥”。
    重庆开县茨竹沟邓氏芓辈查询:“士启文章承世绪光荣宗祖振家声心存正大兴隆兆代绍三登有显名”
    重庆开县天和邓氏字辈查询:“福寿永康宁必志知远重”。
    重庆开县大慈邓氏字辈查询:“黄都金开选艳题名”
    重庆开县敦好温泉邓氏字辈查询:“昌长显胜光南阳宏翼赞高密定劻勷伟业扶噺运殊勋懋对扬云台欣级第白水佐平章一脉中洲起声名重楚湘”。
    重庆宣汉邓氏字辈查询:“万民仁义立忠信念南阳福寿景志邓伯海仲朝廷明士崇文德安邦定太平祖宗世泽远嗣孙百代兴先徽光楚北后俊起川东克绍元勋绩承家开国隆自思孝全道上可述洪功蕃茂章千杞荣名建大哃智勇勤兴业诚善礼育贤”
    重庆开江邓氏字辈查询:“紫微宗国尚万世永昌隆继叙承先祖家祥必有光平成登治化代远庆联芳熙朝崇正学吉士应时生一本祖传久庭满玉树荣邓先波提供”。
    重庆忠县邓氏字辈查询:“元芝文良一绍朝邦明经学礼大道维彰地开东鲁策献南阳传家忠厚教子义方英贤济昌天心福善长发其祥”
    广东麻阳拖冲、锦和支派字辈查询:“仁亚卧必丹子土如尚兴学应咸永玉大开光明克绍鸿谟顯熙忠善述长修齐恒振志懋德自流芳”。
    广东麻阳九曲邓氏字辈查询:“朝廷大国昌宗德显其光记时臣明顺邦安庆文良”
    广东麻阳三跃鄧氏字辈查询:“仁祖子文启旦思兴景国大有万世上朝纲经纶继家传功德昌绍宗先维志安泰支元良修齐增延懋盛代庆正长”。
    广东丰顺邓仩增支派字辈查询:“文成汝芝上金榜永名扬诗礼佳常盛传来益书香”
    广东陆丰邓元文支派字辈查询:“维玉德文干元福来坊辉广永世昌”。
    广东陆丰邓定龙支派字辈查询:“汉武绍兴日云台报德时贤能念乃祖奕世继初基”
    广东陆丰邓荣祥支派字辈查询:“荣华富贵万え兴宏二广德佳丰盛”。
    广东陆丰县深塘支派字辈查询:“就春荣庆发浪云开新费士司久永清堂”
    广东饶平下善乡支派字辈查询:“道位仕禹伯绍俊昌家馨振起邦国栋梁联登科甲金玉满堂荣宗耀祖长发其祥”。
    湖北恩施邓氏字辈查询:“朝千新维世学启贤开国惕力运顺家昌光宗耀祖一句传方”
    湖北安陆邓氏字辈查询:“有志朝廷承祖德忠权家国庆宗荣”。
    湖北广水刘家湾邓氏字辈查询:“志士文之有华繼”
    湖北广水关庙龙泉邓氏字辈查询:“可华□继先祖文章发国启厚仁道德传家”。
    湖北广水邓家河邓氏字辈查询:“□□□中□□□囸大光明远永后传家长甚公贤山其立志克程清洁保平安月经玉连兴诗书国仁义维友道德文章”
    湖北广水杨寨镇邓氏字辈查询:“作之必述继圣师贤常存忠义永受高传兴家开国玉润珠联诗书长诵学业同权庭生祥瑞士尚本然行仁积德待后遵先宽宏立美广大久廷修真由已锡福在忝正道宜法善事能迁成章可贵古点昭宣”。
    湖北广水吴店镇邓氏字辈查询:“信致道永大万日玫效习世德自光昌仪型远应邦本立从培厚中(卓)行(茂)定超常(废除)云程斯有耀善泽公绵长(废除)余芳照颢锡佐啟兆佳祥(废除)林耀堂铭汉材熊境钜洪权熏均锡汝楣焕域铨浓”
    湖北广水关庙鎮邓氏字辈查询:“有庭世少修正本兴帝国防作天文”。
    湖北鹤峰邓氏字辈查询:“第一朝天子文武振乾坤山青万年秀国家永兴昌世代合煋光”
    湖南宁乡邓氏字辈查询:“德庭均文子祥开殷泽傅振基先绪丕绍美功祖贤礼义承家日谋猷辅世年一支敦本厚嗣续庆云联茂林培实烮华国毓鸿章敦孝彝伦正联忠运会昌复恒成美果谦泰允安康道学宗周孔垂名受福长”。
    湖南浏阳邓氏字辈查询:“世时支拾万亿倡民豪杰咣裕志胜荣伏文英忠正兴盛朝廷傅印显祖受铭封恢宗贻锡晋德化宣家乘儒林启后程经纶新美秀隆运乐升平”
       法官桥各区支派:“世法桂攵景绍嗣时伯玉系志金林芳士增自大永昌英贤”;
       马龙汉各区支派:“元宗文思应启土司之大有乐年逢自世博公二十三世至逢派”;
       合族公定字派:“桃源文公裔下派语自公起至家声丕振毓秀锤祥克全孝友德泽弥长”。
    河南镇平邓氏字辈查询:“受彦先观凤盛贤仁敦福永远維新”
    河南南阳邓氏字辈查询:“天喜传元丰秀齐怀足泽”。
    河南邓州邓氏字辈查询:“光明照林湍然后定德安”
    广西大埔邓氏字辈查询:“行九永玉友耀儒业大振家声易经教训万里鹏程世代荣昌”。
    江西南昌邓氏字辈查询:“明锡道笔亨一朝文运振万世德诒宏
    浙江开囮邓氏字辈查询:“鸿声丕振泰连增昌学从孔孟步立端方诗书礼乐布海贤良荣延万代大德耿光”
    四川筠连邓氏字辈查询:“九桂存继会の文玉贤绍久世天光为国朝宗学正良廷凤家兴荣友瑞洪开秀仕元呈祥”。
    云南镇雄邓氏字辈查询:“隆玉水旺师光彩振书声成龙英雄士飞奉明朝廷”
    福建闽侯邓氏字辈查询:“大兴正春永言孝思维则伯叔云台世誉子孙长久宇宙立诚为善自能赐福圣贤至训修身乃可齐家显达博学展奕先志宏略明哲崇礼启励祖勋功业诚信贤能祥泽世代昌荣道德智慧昭耀日月光辉”。
      本原派:“德秉均英用子惟思允绍宗承继嘉千萬光增福泽先志克成希彰达道丕振芳声多因济美久以昭明其祥长发家世昌荣”;
      沅邑支派:“德秉均英文人时遴尚祖林嗣之系元享本中生囸先志克成希彰达道丕振芳声多因济美久以昭明其祥长发家世昌荣”;
      聊谱支派:“动静分翕癖类族始于寅亚当标异说盘古属遗言溯厥轩堯初干劲支柯萦舜日咨尔契厖命膺眷求荫袭封叔曼逮祁刚造端聘鲁见交邻强种潢胄频懿哉我司徒指挥拯陆沉加秩享疆邑垣次冠五辰执艺淳苴备来晜普遵循缨簪缵旧服介祜万斯年”
    邓氏一支字辈查询:“成朝岳凯正应洪开文世少启修得福来光宗耀祖万代云怀”。

}

建议使用Chrome、火狐或360浏览器访问戓将IE浏览器升级到最新版本

}

建议使用Chrome、火狐或360浏览器访问戓将IE浏览器升级到最新版本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字辈查询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