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火箭军新型导弹武器装备备维修性工作的几点思考

来源:军报记者责任编辑:杨一楠 13:39

近日,火箭军在某导弹旅组织新型号导弹武器装备授装接装仪式。这次整建制装备该导弹旅的武器系统,是我国自行研制、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新一代中远程弹道导弹。它核常兼备,可实施快速核反击,能对陆上重要目标和海上大中型舰船实施常规中远程精确打击,是我军战略威慑和打击力量体系中的新型利器,是作战部队 “杀手锏”武器中的骨干力量。

它的正式列装,标志着火箭军战略能力又有了新的提升、发挥“三个战略作用”又有了新的战略选项。近年来,火箭军大力加强核反击与中远程精确打击能力建设,持续增强战略威慑制衡能力,新型武器装备建设实现新突破,多种新型号导弹武器陆续装备部队,持续强化型号配套、射程衔接、打击效能多样的作战力量体系,“随时能战、准时发射、有效毁伤”核心能力稳步提升。

}

  聚焦明日之战,规划今天之练,他坚持瞄准战场创新战法――

  平时敢于求败,战时方能决胜

  李正连喜研兵法,略谙棋道。曾有棋师面授机宜:“常人走一步看一步,高手走一步看三步,甚至五步十步!”说者无意,听者有心,李正连说:“棋道如此,兵道亦然。”

  聚焦明日之战,规划今日之练。李正连认为,作为导弹部队,在复杂电磁环境下、特殊地理环境和极端天候条件下、现代战争夜战夜训的‘四难’条件下‘随时能战、准时发射、有效毁伤’,就是实战!”

  话虽不长,却是他多年练兵打仗的心得。那年,战略导弹部队组织旅旅对抗演练,李正连披甲出征。鏖战月余,斗智斗勇,李正连带着官兵研战法、破袭扰,一路鏖战,险胜而归。

  这次凯旋,助推该旅跨入军事训练一级旅行列。李正连却无喜悦之色,他一一复盘重新审视战局:克敌制胜,不仅要剑刃锋利,更要剑法过人。

  正在李正连勾画“对抗蓝图”之时,一纸命令将他调到火箭军机关,专司研究作战训练问题。一年半时间,他参与筹划组建了战略导弹部队“信息化蓝军”,组织了首次红蓝对抗演练,探索总结出“三步四法”对抗训练模式,一种全新训法载入史册。

  2013年,李正连离开京城,再次回到这个塞外劲旅,带回的一份份“新剑谱”,为部队插上腾飞之翅。

  磨砺剑锋,离不开“磨刀石”。可“信息化蓝军”远在千里之外,怎么办?党委议训会上,李正连提出:依托教导队组建蓝军分队,添置无人机、干扰器、特种作战等设备,让演兵场上多几匹“狼”,常态化开展对抗训练。

  起初,官兵以为蓝军分队不过为了“装装样子”,几个回合下来才发现“狼性十足”:部队安营扎寨,无人机模拟“卫星临空”拍摄的图片上,十几处暴露点分毫毕现;待机地域,黑黢黢的树林里突然蹿出蓝军分队,一路袭扰破坏;发射前夕,通信遭到干扰,指令无法下达。

  演兵场上,部队被蓝军分队折腾的叫苦连天,李正连却躲在指挥所里兴奋不已,主动给蓝军分队当起“参谋”,出主意、教狠招。几名营长脸上挂不住,李正连却给大家鼓劲:“今天训练敢于‘求败’,明日战场方能‘求胜’。”

  与“羊”比武,胜之不武;与“狼”共舞,强兵精武。随着对抗升级,尝尽了苦头的官兵在一次次历练中不断成熟,克敌制胜的应对招法越来越多。

  2014年夏,李正连带领部队再次挥师沙场,挺进火箭军红蓝对抗演兵场,与信息化蓝军交手。演练72天,5次部署转换、78次特情处置、29次发射演练,李正连带领官兵屡屡奏响凯歌。

  制胜之道在于谋。班师回营,李正连却组织官兵进行检讨式总结,梳理出100多个薄弱环节,成为创新训法战法的风向标。如今,李正连带领部队打胜仗的“剑谱“上,正浓墨重彩地书写创新之举。

  ――为构设逼真战场环境,对导弹操作大厅进行信息化改造,一个“遮风挡雨”的训练场所将成为能模拟复杂困难环境、开展战技术融合训练、能实现全旅合成训练的“淬剑池”。

  ――着眼使命任务,加强作战对手研究,率先建立旅级“作战目标库”,按照打仗要求细化每一个作战环节,形成完备的军事训练体系。

  ――建立军情通报机制,每天早上开交班会,通报军情和卫星临空情况,作为组织军事训练的重要参考。

  2016年初,李正连被评为火箭军“十大砺剑尖兵”,作为优秀共产党员作巡回报告,很多官兵为他挂满胸前的奖章点赞,他感慨地说,从军30年,获过无数奖,但我最喜欢这个荣誉:“砺剑尖兵”。(李永飞 杨永刚)

  中国新闻网:李正连的掌兵“秘笈” 多喊“跟我来”

  当旅长7年,带领一支新锐之旅步入全军基层建设先进单位、全军依法治军从严治军先进单位、军事训练一级单位行列,自己也登上全军优秀共产党员、全军优秀指挥军官、火箭军“十大砺剑尖兵”的荣誉殿堂,火箭军某导弹旅旅长李正连执掌大国长剑,锻造导弹锐旅的掌兵“秘笈”何在?

  “少讲‘给我上’,多喊‘跟我来’”

  2013年9月,某基地组织军事技术大比武,李正连挂帅亲征,率先捧回旅团主官组的冠军,发射一连班长魏永华只拿了个第八名,他羞愧难当:“旅长都拿第一名,自己怎能拖后腿?”

  知耻而后勇,魏永华把李正连当作学习榜样发奋图强,苦练精训成为旅里数一数二的“导弹通”,入选基地技术尖子人才库,被树为优秀士兵标兵。

  和魏永华一样,全旅官兵多是李正连的“粉丝”。旅政委杨洪全说:“李正连自身要求严,表率作用强,说话办事自然腰杆子就硬。”

  李正连曾在多个常规导弹旅任职,当连长时执行台海方向重大军事任务荣立二等功,当营长时成为导弹发射专业“百问不倒”,任旅参谋长荣膺全军优秀指挥军官。

  赴任履新,李正连望着眼前某新型导弹武器,和新兵站到同一“起跑线”上。恰逢此时,上级通知不久后将对该旅进行全员额专业理论考核,李正连在全旅官兵面前表态:“请大家放心,我这个旅长不会给大家拖后腿!”

  此后,李正连进入“超常”模式:办公室里支起行军床,“三更灯火五更鸡”苦学专业理论;泡在训练场上跟学跟训,摸透导弹武器“脾气”;作训参谋、技术骨干成为“座上宾”,一起研讨战术技术难题。

  一个月后,全旅大考,李正连端坐前排,奋笔疾书拿了高分,令不少官兵心生感慨:“跟着狮子干,咱就不会成绵羊。”

  打铁自身硬,说话底气足。李正连作为一旅之长,很少讲“给我上”,说得最多的是“跟我来”。

  那年暮春,部队千人百车万里机动,执行跨区驻训演练任务。军列抵达准备卸载,一场暴雨不期而至。李正连第一个穿好雨衣,大手一挥:“党员跟我上”。不到一分钟,全旅官兵都忙碌在雨幕之中,卸载任务提前完成。

  这些年来,该旅执行上百次装备拉动、野外驻训、发射演练任务,李正连无需“身先士卒”,官兵次次勇敢冲锋,擎旗而归。

  大嗓门、硬腰杆、板寸头,是李正连的标志;言出必行、干练利索、严以律己,是李正连的性格。说起他,官兵有讲不完的故事。

  有一次,李正连到阵地检查,负责安检的哨兵“意思”了一下,他却掏出藏在兜里的打火机,指着墙上“严禁携带火种”的提示厉声问道:“号称国宝卫士,你够格吗?”

  今年初,李正连买了个智能手环,和官兵开玩笑地说:“别看我年龄不小,观念也很潮。”一位参谋悄悄提醒他:“这种手环定位功能强,不适合佩戴。”李正连当即摘下“送”出营区,现身说法给全旅上了一堂保密课,一场安全保密隐患排查活动随即展开。

  “营造清风正气,就是培育战斗力”

  2016年5月,该旅营房科长王岸生提拔为某团副团长,成为全旅的热新闻,老母亲从千里之外打来电话:“岸生,咱就一个老实的农村娃,你莫不是攀上啥关系了?”

  “娘,咱家的关系,就是旅党委的好风气。”王岸生说的是大实话。在戈壁滩上的军营当营房科长是个苦差事,王岸生任劳任怨,一干就是7年,让这座“出门是荒滩、进门是江南”的营区成为“全军绿色营区”和“全国绿化模范单位”。

  可等到要调整使用时,几次都“擦肩而过”。李正连和政委杨洪全专门找到基地领导力荐王岸生,理由就一条:“不能让实干者吃亏。”最终,王岸生被调整为某团副团长。

  “用好一个人,激励一大片。”李正连经常这样说,在这个“打仗型”干部的眼中,只有风气好了,官兵才不会为了成长进步分心走神,更不会为了升迁跑腿钻营,营造清风正气就是培育战斗力!

  西北工业大学国防生邢建军,硕士研究生毕业后分到该旅,李正连对这个“苗子”格外关注,既手把手搞好传帮带,又大胆使用压担子,短短几年就成为一名优秀的指挥员,破格从技术营营长提拔为副旅长,今年初又被推荐到某团担任团长。

  几年前,旅总工程师岗位空缺后,李正连举荐了时任副参谋长的张纯峰。有人提出:“张纯峰还很年轻,让资历老一点的先用。”李正连却据理力争:“张纯峰当过连长、技术科长、技术营长,专业、指挥、管理样样过硬,用人不能按资历年龄‘排排坐’,而要用打仗的标准选用打仗的人才。”

  最终,旅党委统一思想,推荐刚满31岁的张纯峰担任旅总工程师,在多次重大任务中表现出色,成为部队作战训练、科技创新、技术把关、决策咨询等方面的“定海神针”。

  “踏实肯干、创新实干就是旅里的功臣,精神萎靡、懈怠推诿就会成为不受欢迎的人!”面对全旅官兵,李正连不止一次这样告诫大家,而且在他骨子里,对“出工”不“出力”、有“座位”没“作为”等慵懒散现象深恶痛绝。

  “官兵的获得感,与贡献率成正比”

  远离上级机关、地处大漠戈壁、自然环境恶劣。该旅却有一个奇怪的现象:不仅全旅官兵安心本职热爱岗位,就连军嫂兵娃都乐在其中。

  女战士占艳娟的话道出官兵的心声:“环境很苦,心里很甜,旅党委想方设法为我们排忧解难,营造拴心留人的好环境,让我们有了满满的获得感。”

  当年,李正连前来报到,正赶上沙尘暴天气,让这个铁血汉子心头萌生一个念头:“当了这个旅长,虽然难以改天换地变环境,但一定要让官兵苦中有乐换心境。”

  李正连和政委杨洪全带领党委“一班人”一项项梳理,思路逐渐清晰,一个涵盖改善生活服务保障、解决官兵婚恋难题、助力官兵成长成才、融洽官兵家庭关系等方面的“服务官兵十二件事”出炉,一抓就是六年。

  从繁华都市走进大漠戈壁,一些战士训练之余渴望能有个“侃大山”“叙叙话”的地方,旅里就建起“战友餐厅”“军营卡拉OK厅”“军营互联网吧”,周末休息时间对官兵开放,既让官兵休闲有场所,也增进了官兵感情。紧接着,“战友超市”落成,琳琅满目的商品,全部以成本价出售。

  部队地处大漠,风沙一来,天地昏黄,官兵健康深受危害。李正连和党委一班人带领官兵接力持续搞绿化,栽下一棵棵树苗,如今许多已长成参天大树,有效抵挡了风沙肆虐,美化了营区环境。

  营区家属院是“大后方”,也是官兵的“后顾之忧”。李正连只要回到那里,总要在院里转上几圈,不断改善生活环境,不仅修建了电动车停车棚、机动车停车场、儿童娱乐设施,配齐健身器材,还在楼下设立医疗救护站、饮用水直饮点,让家属感动不已。

  点点滴滴,关心无声,一些家属也吹起“枕边风”:“不好好干工作,就对不起这样的好领导、好部队。”

  “爱兵,就要做到兵有痛痒我着急,兵有长进我高兴,兵有难处我解忧。”这是李正连常挂在嘴边的话,更是他关爱官兵的真实写照。(作者 李永飞 侯志宇 孙二朋)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火箭军新型导弹武器装备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