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肃山红宝石到上海德萃科技有限公司公禺怎样最近

 上传我的文档
 下载
 收藏
粉丝量:814
所发布文档来源于互联网和个人收集,仅用于分享交流和学习使用,请下载后于24小时内删除,版权为原作者所有,请支持购买原版。因上传文档受大小限制,部分文档拆分上传,请浏览确认后下载。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通过站内信息告知,将立即删除相关资料.如有其它问题也欢迎联系,谢谢!
 下载此文档
畿辅丛书 收書173种1523卷 史忠正公集:卷一至卷四 清代王灝輯 定州王氏謙德堂校刊本
下载积分:500
内容提示:畿辅丛书 收書173种1523卷 史忠正公集:卷一至卷四 清代王灝輯 定州王氏謙德堂校刊本
文档格式:PDF|
浏览次数:10|
上传日期: 21:18:17|
文档星级:
全文阅读已结束,如果下载本文需要使用
 500 积分
下载此文档
该用户还上传了这些文档
畿辅丛书 收書173种1523卷 史忠正公集:卷一至卷四 清
关注微信公众号您现在的位置: >>
晋安林氏禄公后裔世系
时间: 21:54:17 点击:&&&&
一世始祖:禄&&公&
&&&&禄公(公元265-333年),字世隆,黄门侍郎颖公次子,列长林82世,生于西晋武帝泰始元年乙酉正月初七日子时,(公元265年),卒于东晋成帝咸和八年丙辰九月初九日未时,享年69岁,世居江苏下邳梓桐乡。晋惠帝时为安东琅琊参军,黄门侍郎。晋怀帝永嘉元年(公元307年)随司马睿镇建邺,晋愍帝建兴元年(公元313年)立功授招远将军、散骑常侍,迁合浦太守。东晋明帝太宁三年(公元325年),奉敕守晋安郡,遂家于温陵(今泉州),谥封晋安郡王。葬于温陵九龙之岗(今福建省惠安县涂岭),穴名:龙马毓奇。夫人张氏、孔氏,皆封为贵人;张氏生五子:恭、晖、畅、期、雅,孔氏生二子:景、瞿;皆显贵。曰:粤惟吾祖 晋室勋良 经纶庙社 黄门侍郎&&讨平祸乱 敕封郡王 名垂天壤 功在庙廊&&孙枝骏发 忆万弥昌 华组如带 绩笏盈床
&二&&世&&祖:&景&公&
&&&景公(公元293-364年),字明澈,晋安郡王长子,生于晋惠帝元康三年(公元293年)。东晋成帝咸和五年授通直郎,晋武帝时加授真威将军,散骑常侍,封桂阳郡南平侯。夫人司马氏,黄氏,生二子:缓、详&。
&&&三&&世&&祖:&缓&公&
&&&&缓公(公元313-370年),字义和,南平侯景公长子,生于晋愍帝兴建元年(公元313年)。东晋咸康八年为车骑府参军,授远略将军,散骑常待,封桂阳郡南平开国侯等。夫人黄氏,生五子:汉、群、格、熙、鄱&。
&&&四&&世&&祖:&格&公&
&&&&格公(公元335-418年),字树标,南平开国侯缓公三子,生于晋成帝咸康元年(公元335年)。东晋宁康元年授郎中令。夫人胡氏,生五子:初之、昌之、根之、克之、靖之,五子俱贤,称德比五常。&
&&五&&世&&祖:&靖&之&公&
&&&靖之公(公元356-428年),字居广,郎中令格公五子,生于晋穆帝永和十二年(公元356年)。东晋孝武帝太元十二年补功曹。南朝宋景平元年授雄战将军,终建阳县令。夫人陈氏,生六子:蔼之、颐之、佥之、遂之、伟之、涛之&。
&&六&&世&&祖:&遂&之&公&
&&&遂之公(公元375-454年),字孟成,生于孝武帝宁康二年(公元375年)。由郡三礼主簿,南朝宋文帝时迁东莞郡南海县令。夫人郑氏,生八子:萧史、长宾、安仁、国容、遁民、欢忭、肇真、堪时&。
&&&七&&世&&祖:&遁&民&公&
&&&&遁民公(公元406-476年),字廷隐,生于安帝义熙二年(公元406年)。宋功曹,孝武帝大明元年授给事中。夫人黄氏,生七子:玉堂、玉质、玉器、玉钟、玉琦、玉珍、玉象。&
&&八&&世&&祖:&玉&珍&公&
&&&&玉珍公(公元444-519年),字世宝,生于宋文帝元嘉廿一年(公元444年)。任主簿,大明元年补功曹,官尽职而廉洁。夫人陈氏,生三子:元显、元周、元次&。
&&&九&&世&&祖:&元&次&公&
&&&元次公(公元490-564年),字有仲,功曹玉珍公三子,生于齐武帝永明八年(公元490年)。仕梁,任建安县令。夫人方氏、陈氏、何氏,生三子:既、茂、诜&。
&&&十&&世&&祖:&茂&公&
&&&&茂公(公元534-617年),字汝盛,元次公次子,生于梁武帝中大通六年(公元534年)。隋文帝开皇十一年任右丞。由晋安(福州)迁莆田尊贤里北螺村,为莆田林氏之开基祖。夫人伊氏,生一子:孝宝&。公c夫人合葬於北螺村紫霄X下,上w山,癸丁向。
&&&十&一&世&祖:&孝&宝&公&
&&&&孝宝公(公元557-617年),字宗珍,生于陈武帝永定元年(公元557年)。隋开皇十四年任河南县令,迁泉州刺史。夫人王氏,生三子:文翰、文强、文济&。
十&二&世&祖:&文&济&公&
&&&&文济公(公元576-633年),字季悦,孝宝公三子,生于陈宣帝太建八年(公元576年)。隋任洛州刺史,迁侍御史,安抚广州、洛州等处。夫人方氏、张氏,生五子:国扬、国清、国任、国都、国障&。公葬於d化上w山,坐癸向丁。
&&&十&三&世&祖:&国&都&公&
&&&&国都公(公元596-682年),字帝举,一字允平,文济公四子,生于隋文帝开皇十七年(公元596年)。唐太宗贞观时任建安郡常侍参军。夫人吴氏、陈氏,生三子:玄兴、玄潭、玄泰&。公葬于d化(莆田)上丘山,坐癸丁向。
十&四&世&祖:&玄&泰&公&
&&&&玄泰公(公元636-711年),字履贞,国都公三子,生于唐贞观二十年(公元646年)。唐中宗嗣圣六年举茂才,对策第三名,拜内校文章博士。中宗景龙二年以勋授上骑都尉,终瀛州剌史。夫人吴氏,生五子:万宠、半、尚智、万泰、思归&。合葬於莆田尊t里紫霄岩u啼坪,坐寅向申。
&十&五&世&祖:&万&宠&公&
&&&&万宠公(公元682-755年)&,字圣公,玄泰公长子,生于唐永淳元年(公元682年)。唐开元八年,明经及第,授新安郡文学,累迁长史,天宝七年,授永州别驾,天宝十年任饶州刺史,至德二年,改高平郡诸军事行高平郡太守,行诸军事。公与夫人合葬尊贤里鸟齐山鸡啼垭,坐寅向申,有石鸡石犬为禽曜,葬时左啼右吠。夫人黄氏,生三子:w(殛I下祖),披(榫拍磷),昌(橛窝箪F峰祖)。公c父玄泰公合葬於莆田h西北尊t里紫霄岩右u啼坪,坐寅向申。
&&&十&六&世&祖:&披&公&
&& 披公,万宠公次子,字茂彦,号闽山,生于唐玄宗二十年(公元732年),年十五,手抄六经子史千余卷,唐天宝十一年明经及第,时年方二十,授将乐令,迁潭州刺史,沣州司马,康州刺史。后贬临汀郡曹州县,改临汀令,地多山鬼,作无鬼论,鬼竞不妖,奏授临汀别驾知州事十年,有德政,名闻阙下。帝从御史李栖筠奏授太子詹事,苏州别驾,赐紫金钱鱼袋上柱国。解绶归休,优游泉石,志尚清洁,宠辱不惊。夫人郑氏、陈氏、朱氏,生九子:苇、藻、著、荐、晔、蕴、蒙、迈、D,擢任刺史,世称唐九牧。郑氏生五子:苇、藻、著、荐、晔;陈氏生三子:蕴、蒙、迈;朱氏生一子:D。、、朱氏均附葬於上邱山即d化府城西北仁德里澄渚後山,癸丁向,穴名三台拱曜。f友祠在在墓西,神道碑在墓南,ъ饵S巢,明孝宗弘治十八年已丑z西元一五0五年{邵州裔O刑部尚」晌掖笞谛萜L,明世宗嘉靖壬戊又в谫粒笞重修之,f涯旮熘亟轨粢蛔恕
禄┳景┳缓┳汉┏初之┏蔼之┏肃史
(晋安林始祖)┃  ┃  ┃
 ┗暹┗详┣群┣昌之┣熙之┣长宾┏玉童
     ┣格╋根之┣佥之┣安仁┣玉质
     ┣熙┣克之┣遂之╋欢欣┣玉琦
     ┗鄱┗靖之╋伟之┣肇真┣玉器
          ┗涛之┣国容┣玉钟
             ┣堪时┣玉象  ┏元显
             ┗遁民┻玉珍━━╋元周┏既┳辜
                     ┗元次╋ ┗律
                        ┣茂━━孝宝
                        ┗诜━━雄
&禄━━┳景━━┳缓━━┳汉━━┳孕之
   &┃   ┗祥  ┣群  ┣渊之
   &┃       ┣格  ┣敏之
   &┗暹━━┳良之 ┃   ┣永之
  (居侯官)&┣武之 ┃   ┗漂之
       &┗英之 ┃
          & ┣熙━━┳吉之
           &┃   ┣春之
           &┃   ┣劝之
           &┃   ┣喜之
           &┃   ┗尾之
           &┗鄱━━┳高之
              & ┗远之  
     晋安世系(3)
  格━━┳初之━━┳福宁
(居晋安)┃    ┣寿宁
     ┃    ┗安宁
     ┣昌之━━兆之
     ┣根之━━┳容 ┏超金
     ┃    ┗宝 ┣超稀
     ┣克之━━┳文玉┣稠文
     ┃    ┗文清┣稠烛
     ┗靖之━━┳蔼之┻信保
          ┣熙之┏伯
          ┣佥之┣乐
          ┣遂之┣仲
          ┣伟之╋飨
          ┃  ┣继
          ┃  ┣常
          ┃  ┣厥
          ┃  ┗时
          ┗涛之┳龙奋
             ┃
             ┣灵度
             ┣灵智
             ┣灵枢
             ┣灵惠
             ┣灵使
             ┗灵光
 晋安世系(4)
靖之━━┳蔼之   ┏萧史
    ┣熙之   ┣长宾━━显祖
    ┣佥之   ┣安仁━┳汝阳
    ┣遂之━━━╋欢欣 ┗汝道
    ┣伟之   ┣肇真 ┏玉童━━迈
    ┗涛之   ┣国容 ┣玉质━━佛进
          ┣堪时 ┣玉琦
          ┗遁民━╋玉器━━英
              ┃    (居晋江)
              ┣玉钟 ┏廷坚
              ┃   ┃(居晋江)
              ┣玉象━╋廷翼
              ┗玉珍 ┗廷欣
&&&(四)入闽林氏分衍为阙下、九牧、游洋三个大支系
&&&入闽林氏第9世(林景一支)林元次,南朝齐高帝建元二年(480年)任功曹;后入梁,任建安县令。他有三个儿子:长子林既为梨岭长城始祖;其次子林茂,字汝盛,隋开皇三年(583年)为右丞,晋安迁居莆田北螺村,为莆田林氏开基始祖;三子林诜的二个儿子迁居龙溪县,为龙溪始祖。
&&&&入闽林氏第15世林万宠(林茂一支),字圣功,唐开元八年明经及第,天宝十一年(752年)任饶州剌史,至德三年(758年)迁高平太守。他有三个儿子:长子林韬为唐朝谏议大夫。他发展了阙下一脉的林姓,后来被尊为&阙下林家&始祖。次子林披一支最旺。他天质聪明,喜欢读书,而且具有过目不忘的本领。十五岁时就能手抄六经百家子史千余种,又善锺、王书法。唐天宝十一年仅20岁,以明经擢第授建州将乐县令,后任惠州剌史、临汀令、苏州别驾、太子詹事,赐紫金鱼袋,上柱国。后来,他被尊为&家始祖&。三子林昌为唐朝兵部司马。他的儿子林萍迁居漳浦,开发龙溪;后,又有后裔迁台湾(迁台湾的称为&雾峰林家&)。林昌被尊为&游洋林家&始祖。星移斗转,沧海桑田。如今,闽南林氏已经繁衍成一支名闻天下的望族。正如宋仁宗为林家后人的御题:&忠孝有声天地老,古今无数子孙贤&。闽南林氏精英辈出,代有明贤,人文荟萃,科第蝉联,人丁兴旺。派衍闽南、江浙、两广、台湾、东南亚及欧美各国。
&&&(1)阙下林氏
属晋安林氏后裔分支。阙下林奉孝子林横之父林尊为一世祖,支派繁衍成为巨族,名人辈出。七世孙杞为知州,生九子俱官知州,即&父子十知州&九子为州牧,又称&宋九牧&,与&唐九牧&支系有别,不能混为一谈。
茂━━孝宝┳文干 ┏国扬   ┏万宠┳韬 &&
     ┃   ┃     ┃  ┃(阙下) 
     ┣文强 ┣国清┏玄兴┣半圭┣披
     ┗文济━╋国任┣玄谭┣尚智┃(九牧)
         ┣国都┻玄泰╋万春┗昌  
         ┗国障   ┗思仞 (游洋)
  韬━━尊┳松
    &&&&┣栩
    &&&&┗绌籽勇畅ォヒ挖嫂砖ノ
&&&&&&&&&&& (阙下祖)   &&&&┃     &
&&&&&&&&&&&&&& ┃&&&&&&&&&&&&&┣━惟正━━知吉━━渥┳仿
      &&&┃      &┣━惟肃       ┣僖
      &&&┃      &┣━惟乾       ┣侗
      &&&┃      &┗━惟宁       ┣
      &&&┃                &&&┣
      &&&┃                &&&┣畅阻僵拙霸
      &&&┃                &&&┃ ┃ ┃(宋九牧)
      &&&┃               & &&┗你┣植┣景v
      &&&┣延吉┳━彝证━━敏居━━觉━━让  &&&┗朴┣景默
      &&&┃  ┗━彝训━━幼谋━━慎修━质┳伟  &&&┣景辉
      &&&┗延宾━━彝详          ┣亿  &&&┣景大
                      &&& ┣传  &&&┣景元
                       &&&┣俨┳梧&&&┣景贞
                       &&&┣伸┣梓&&&┣景亨
                       &&&┗Q┗x&& ┗景瑞
&&&&&由林攒开基的阙下林氏与氏并列为莆田林氏的两个最大支系。在这两大支系中,阙下林氏虽没有九牧林氏迁衍广泛,但阙下林氏同样名人辈出,足可与九牧林氏相比肩。北宋末年,林攒八世孙林杞,生子九人,皆为知州,被称为&宋九牧&。
&&&&林攒开基阙下林氏以后,到北宋中期,才渐次中兴。北宋仁宗时的林杞是阙下林氏开基后名垂青史的最早人物。谱载,林攒生三子:延鲁、延吉、延宾。林延鲁生林彝谏。林彝谏生五子:惟恭、惟正、惟肃、惟干、惟宁。林惟正生林智吉。林智吉生林渥。林渥生七子:林放、林僖、林侗、林召、林先、林及、林尔。林及生三子:林杞、林朴、林植。林杞为林攒八世孙,生九子:景渊、景祜、景默、景辉、景大、景元、景贞、景亨、景瑞。
&&&据《泉州府志》,林杞,字卿材,南安人。宋仁宗天圣五年(1027年)进士,历知康、雅、泰、淄四州,所任皆有德政。尤其在泰州时,修筑海堤,保护良田数千顷,使者上课为淮南第一。在淄州时,圭田每年收入之外按例输缣600匹,林杞说:&田地种植五谷,绢如何从地中产出?&却而不受。以光禄卿致仕。卒年90岁。林杞所生九子皆为知州,史称&宋九牧&。
&&&&林杞长子林景渊,宋徽宗崇宁二年(1103年)中进士,知惠州。招捕当地地寇,得到降诏奖谕。不久,请求致仕。晚年梦神人赠诗。一日,言于家人说:&我将朝真去矣。&邻居折简来说:&释老之道与孔子并无不同。&景渊打开竹简视之,整齐衣冠而卒。林杞次子林景韦占,曾任泗州知州。三子林景默,曾任寿州知州。四子林景辉,曾任瓜州知州。五子林景大,曾任徐州知州。六子林景元,曾任邳州知州。七子林景贞,曾任宿州知州。八子林景亨,曾任华州知州。九子林景瑞,曾任常州知州。在福建内经常可以看到这样的对联:&唐代兄弟九刺史,宋朝父子十知州。&下联歌颂的就是林杞及其九个儿子。家谱中多称林景渊为林杞长子,但《泉州府志》则说林景渊是林杞的侄子。所以家谱中所载林杞九子或为林杞兄弟三人所生,后以林杞功名最着而把这兄弟九人全归为林杞之子。
&&&&林景渊七世孙林发旺,在南宋理宗年间由大田迁入安溪柏叶,形成安溪柏叶林氏,奉林景渊为一世祖。林景渊九世孙林则祖迁居广东揭阳,形成揭阳林氏。
&&&&阙下林氏各个支派都有自己的排行。比如,阙下林氏福建莲峰祖系32序诗为:乔木以若,其子尔毓。世序侯伯,邦国永长。贤良登进,鸿猷允升。天朝旌表,百代和平。
&&&再如,阙下林氏福建按察祖系28字辈序诗为:圣朝隆佥宪特恩,执法宽平传太史。祖德溥臬司遗爱,追思骏惠盛文孙。林姓南安郡望的形成,林杞家族的昌盛是其主要原因
&&&南安(今福建南安)是宋代的一个县,因南安江而得名.在宋代时是林姓望族所居:艺地。郑樵《通志&氏族略》、王氏《姓纂》、张澍《姓氏寻源》等姓氏书籍把南安列为林姓的惟一郡望,查宋代以前南安林姓名人,只有林杞家族。因此,是林杞家族的昌盛才造就了林姓的南安郡望。
&&&&与林杞同时或略晚的林姓名人林伸、林孝泽、林孝渊等,也是阙下林攒后裔
据《万姓通谱》载,林伸,字伸之,为林攒后裔。宋仁宗嘉袼年间中进士。宋神宗熙宁年间调永静幕官。内侍程防进屯田实边之策。朝议开旧河、新葫芦河于孟家口,遂以林伸为都水使者。沧、棣、景、德四州俱为工程所害。林伸开列工程利害上报朝廷,被追究连带责任,免职。但却受到百姓称赞。
&&&林孝渊,字全一,《万姓通谱》称其为林攒八世孙,是林孝泽之兄。宋徽宗崇宁五年(1106年)进士,初任建州通判,又任泉州通判,清廉公正。军卒屡为乱,而信林孝渊之言,不敢胡为。提举市舶,曾按收舶货,主管官员按惯例取脑一匣以纳,孝渊厉声说:&公则为官物,私则为商货,何例之有?&斥之,把货物重入舶库。
&&&&林孝泽,宋徽宗崇宁年间登第,提举广东市舶司。有番妇拿了许多琼州特产,为子求官,得之。孝泽日:&我为朝廷使者,岂能以一商贾妇女,.而使朝廷废了二百多年互市形成的一贯成法。&上书力争,固持不遗。林孝泽家族在两宋之交可谓林氏大族,其子林析亦有名于时。
&&&&林析,字子方,为林孝泽之子。宋高宗绍兴年间登第。孝宗时知信州,裁骄兵,斥公帑,代输物力钱,百姓都十分感谢他。再调为江西运判。
&&&明朝时期,林杞后裔数度辉煌,出现了林士敏、林大猷等林姓名人。&林士敏,名懋以(一说名世懋),以字行,莆田人,谱称为林析五世孙。其父林善同,字舜与,少好学,工于词赋,元末在钱山收院任职。院长(又称山长)按例在明朝初年赴京师,林善同以祖母年老辞,不久复上京,卒于途中。林士敏于明太祖洪武年间由乡贡人太学,一年之后署大理寺少卿,除刑部郎中,以上书言事被谪为南丹州吏。永乐初年起为南康府知府,一意损己厚人,以至于衣服都取之于家。后改为淮安府知府,比以前更加清廉。后以不防水患受到牵连,贬为南宁府镆铘巡检,辟为常州宜兴县教授。着有《芹边集》、《匡庐小稿》。
&&&&关于林士敏的先祖,有的资料称其为林耕五世孙,而林耕与林桥显非一人。据《中国人名大辞典》,林士敏为林耕五世孙。林耕,在宋朝景定初年摄惠州事。为政慈祥。曾有盗贼为人所获,送于官府。林耕问明原因,知贼为追于饥寒而盗,遂慢慢开导他,送给小偷钱三缗,并且放走了他。自此境内无盗贼之患。查林桥与林耕的生活年代,林耕活动于l3世纪中叶,林析活动于12世纪中叶,二人相差一百年左右。而林士敏活动于14世纪中后期,他与五世祖中间相差四代,理论上似为林析后裔更为合适。至于林耕和林栅的关系,可能是同宗,由于年代久远,后辈世系有所混乱。
&&&林士敏数代之后,又有名人显于世,即林士敏的曾孙林大猷。林大猷,字子道,少有俊声。明英宗天顺三年(1459年)举乡荐第七,授新建教谕。善于启发学生,对待诸生尤有恩义。明宪宗成化十一年(1475年)迁国子监学录。关洛晋鲁的士人慕其学问和德行,执经从其游者达数百人,以至于斋舍都容纳不下。大猷给他们编了次序,以便轮番听讲。成化十六年(1480年)进监丞,尽剔旧弊,各种制NN2_--N。而大猷为学生讲学,越发勤勉,学生需按次允问。学生贫者给他们衣服,病者给他们医药,死者则亲自哭吊。丧事,或属其乡人扶之而归,或捐出俸禄为其买地,葬于京师。后又任翰林检讨,仍掌监丞事。年六十病逝。大猷士行端厚,学问广博,一时惊动京师,卒之日在朝士大夫及六馆学生无不深感悲痛和惋惜。
&&&&林大猷之子林夔亦有名当时。他进士及第,拜户部主事。林夔之后,这一家族逐渐衰落。
&&&&福建安溪、同安金紫林氏自称为阙下林氏后裔,出现了林仲麟.林仲虎等林姓名人。据福建安溪记载,福建安溪、同安金紫林氏为阙下林氏后裔,奉金紫光禄大:矢林二二郎之父林一郎为一世祖。谱称林一郎为闽林始祖二十七世孙,在唐末时由福建永春迁至安溪,开基安溪金紫林氏。林一郎的七世孙林仲麟、林仲虎是南宋中期着名的林姓人物。林仲麟之子林美宗移居福建同安,形成同安金紫林氏,亦奉林一郎为一世祖。后来,安溪、同安金紫林氏还播迁到福建的晋江、福州、连江以及江西,浙江,广东,台湾等地。
&&&&林仲麟,字景仲,宁德(今福建宁德)人,倜傥有大志。宋孝宗淳熙五年(1178年)试太学第一。宋宁宗庆元年间与杨宏中等六人上疏救赵汝愚,权臣韩伲胄大怒,送毗陵编管,仲麟毅然不少拙。时有&庆元六君子&之称。
林仲虎,字景瞻,是仲麟的弟弟。宋宁宗庆元年间中武举,廷试第二,嘉定初年检详林桷出使北国,辟仲虎为部属。金人相邀与其单独会见,仲麟力辩不屈。在金人赐宴之日,正好是宣仁后忌日,仲虎秉礼坚决推辞,金人也没有办法。后上书言攻守之计,认为兵进则必成,触怒了当权者。后来宰相与执政复荐举仲虎,作为使者与金人议和,除右骑尉中郎将,充通谢副使,到了潍阳,听说淮西失守,遂未再北上。仲虎善为文,尤长于诗,所写有《百将诗》、《杂诗》行于世。
(2)游洋林氏
&&&&&福建漳州游洋林氏昌公6世孙林子慕后裔,先后建有平和绥丰堂、培远堂和漳州宫保第。以林文察、林朝栋、林祖密祖孙三代为代表的雾峰林氏是其中最显赫的一支。但各地族谱矛盾颇多,廷玉是生l子,还是2子,还是3子,各种版本族谱的记载有异。  
&&茂━━孝宝┳文干 ┏国扬   ┏万宠┳韬   
     &&┃   ┃     ┃  ┃(阙下) 
     &&┣文强 ┣国清┏玄兴┣半圭┣披
     &&┗文济━╋国任┣玄谭┣尚智┃(九牧) 
         &&┣国都┻玄泰╋万春┗昌&(游洋林始祖)&  
         &&┗国障   ┗思仞)
        
&&&&&&&&&&&&&&昌━━萍 ━━廷玉┳和忠
    & &&&&&&&&&&&&(居漳浦)&┃(居和平)
                ┣和孝━━愿 ┳千一郎
                ┃      ┃(居长泰)
                ┃      ┣千二郎
                ┃      ┃(居漳州)
                ┃      ┣千三郎
                ┃      ┣千四郎
                ┃      ┗千五郎
                ┗和义━━大用┳ 子亨
                       ┣ 子贵
                       ┣ 子贤
                       ┃(居漳浦)
                       ┣ 子慕
                       ┃(居平和)
                       ┣ 子华
                       ┣ 子济
                       ┃(居平和)
                       ┗ 子渊
(3)九牧林氏
&&&林氏源流世系D字号:
&&&比干-----1林裕ù蠓颍-----2d-----3磋------4虎-------5光------&-6相-----7玄-----8P------9翊------10O------11材(周平王r任司R右④)------12壬------13回------14(卿士)-----15英---&16乾-&17保-&18h--&19宏(周王r榍④)--&20--&21繇(前④)--&22既--&23雍(大夫)--&24敏(景王r任畿茸逭---&25楚---&26放(列七十二t人,同敬王r榇蠓颍---&27通(敬王r榭h正)----&-28不狃(敬王r轸卿士)---&29欣(威烈王r榭h正)---&30x--&31--&32[--&33世元--&34伯--&35皋(宰相)--&36宣--&37微(在秦未蠓蜃笄洌--&38芳(在秦瓮蛙W射)---&39|(在秦谓o事ST散T常侍、左④)&--&40韶(在秦斡袅挚ぬ亍⒂④)---&41纂(在h惠帝r代任中山郡太守)---&42鞠---&43e---&44告--&45述--&46良---&47功---&48(V陵郡太守)--&49{&---50尊-------51高(元帝r檎鬟h④,江州剌史)-------52苗(平原太守)------53O&&54甯----55金-----56重------57秉-----58u-----59r---&--60丞--&61熹-----62----63恂----64就-----=65M------66道------67永-------68肇------69封(秦州剌史)---&70r(史博士,司`校尉、尚W射)---&71祗(持大④,中睿W射)---&72川(留郡太守)----&73豫(河|、河南二郡太守)-------74(吏部尚&&75冠(秦州剌史)---&76玉(侍中兼司棣校尉)----&77逢欤ú┝晏兀-------78@----&79I---&80Y(太子太傅)---&81f(ST侍郎)---&82(太守)----&83景(南平侯)-----&84掀胶睿----&85格(郎中令)----&86靖之(雄④)&------87遂之(|莞郡南海h令)&---88遁民(a郡功曹)----&89玉珍(a功曹)-----&90元次(建安h令)---&91茂(右丞)---&92孝(泉州剌史)---&93文逯葚菔罚-----&94迹ǔJ④)------&95玄泰(A州剌史)------&96f(州剌史)-----&97披(潭州剌史,州司R,康州剌史)
&&&晋安林氏林禄后裔十世孙林茂由晋安(福州)迁莆田尊贤里北螺村,传至林披生九子,传说俱为州牧,遂称九牧林氏。
茂━━孝宝┳文干 ┏国扬   ┏万宠┳韬   ┏怒
     ┃   ┃     ┃  ┃(阙下) ┃
     ┣文强 ┣国清┏玄兴┣半圭┣披┳苇━╋应
     ┗文济━╋国任┣玄谭┣尚智┃(九牧) ┃
         ┣国都┻玄泰╋万春┗昌┃  ┗惠
         ┗国障   ┗思仞 (游洋)
                    ┣藻━━惠(嗣)
                    ┣著━━患
                    ┣荐━━总
                    ┣晔┳━悫
                    ┃ ┗━志
                    ┣蕴━━愿
                   &&┣蒙━━
                    ┣迈━━愈
                    ┗D━━思
后出现九牧谱:
披┳苇&━┳&怒
 ┃&&&&&┣ 应
 ┃&&&&&┗ 惠
 ┣藻━━惠(嗣)
 ┣著━━患
 ┣荐┳━{
 ┃ ┗━总
 ┣晔┳━悫
 ┃ ┗━志
 ┣蕴━━愿━┳邕
 ┃  &&&&&&┣同
 ┃  &&&&&&┣圉
 ┃  &&&&&&┗赋
 ┣蒙━━
 ┣迈━━愈
 ┗D━┳恩
    ┗思
&&&关于这&九牧林&,明永乐十五年(1417年),江西道监察御史前礼科给事中陈道潜在撰写&林氏九牧图记&时,是这样说的:&考之吾莆九牧林氏,适生其时,蔼蔼多贤,古今罕有焉。当时有林披者,天宝十一年擢明经第,由临汀令累迁苏州别驾、太子詹事。披生九子,曰:苇、藻、着、荐、晔&、蕴、蒙、迈、D。苇为端州刺史。藻元贞七年进士,由容州支使累迁江陵府使。着贞元六年明经擢第,终横州刺史。荐贞元十二年进士,由郊社令累迁韶州刺史。晔由景州司马迁通州刺史。蕴贞元四年明经擢第,复应贤良方正科,累迁邵州刺史。蒙由孟陵主簿,累迁循州刺史。迈雷州刺史。D由明经擢第,授福唐刺史。吁亦盛矣。夫以九子俱贤,又各为州牧,求之于古,诚为罕见。&可以说,&九牧&的后裔衍播了整个福建省。
&&&&九牧林家&尊林披为始祖。&九牧林&后来分衍为兴化惠邑同邑、夏井江陵、横州、石亭、前街双石坑边、闽县、安溪、仙游长泰分支始祖。他们的后裔遍及闽、粤、台。
&&&唐九牧素以诗礼传家,人文彪炳,代出英杰。唐有林藻,林蕴各以文名、忠烈名着唐史;宋有祖姑林默(即,御封天上圣母)为台湾第一宗教信仰,明有永乐状元林环、刑部尚书林俊、&铁面御史&林润、&三教先生&林兆恩(龙江)以及近代民族英雄林则徐等均为名垂青史的九牧名贤。九牧林自唐代开基,历经1200余年,世远支分,派衍闽、琼、台、浙、赣、湘、桂、川、黔、等省、区以及东南亚各国,子孙繁衍海内外,后裔遍及五大洲,为林氏第一大支。真可谓&乔木盘根大,猗兰奕叶鲜&(宋仁宗题《林氏家庭》诗)。然而千枝一本,万派同宗,九牧林根在莆田,源出澄溪,而唐睦州刺史林披公刚是海内外族裔共同尊奉的九牧林基祖。
&&&&九牧如下:&&&&& 
&&&&&&&&&&&&&&&&林苇&&&&&九牧林长房祖
&&&& &&&&&&&&&&林藻&&&&&九牧林二房&&&&&&&&&
&&&& &&&&&&&&&&林着&&&&&九牧林三房&&&&&&&&&&&&&&&&&&&&&&&&&&&
&&&&&&&&&&&&&&&&林荐&&&&&九牧林四房&&&&&&&&&
&&&& &&&&&&&&&&林晔&&&&&九牧林五房&&&&&&&&&
&&&& &&&&&&&&&&林蕴&&&&&九牧林六房&&&&&&&&&
&&&& &&&&&&&&&&林蒙&&&&&九牧林七房&&&&&&&&&
&&&& &&&&&&&&&&林迈&&&&&九牧林八房&&&&&&&&&
&&&& &&&&&&&&&&林D&&&&&九牧林九房
 林披九个儿子为:林苇、林藻、林着、林荐、林晔、林蕴、林蒙、林迈、林D,其后裔产生了许多着名支系及人物,现择其要略分别述之于后。
林苇公遗像
&&&(1)长房林苇,字敏树,唐建中初年(780年)明经及第,授朝议大夫,后迁西平太守、端州刺史。生三子:恕、应(前埭祖)、惠(出承林藻)。公兄弟九人合葬於d化府城西北尊t里福平山之原,髁址e翠庵后(今莆田市洋埕村)。公居中,兄弟以次各列左右,九丘一行,坐壬向。(林苇兄弟九人死后合葬于莆田兴化城西尊贤里福平山之原,既今枫林积翠庵后。)明刑部尚书、裔孙林俊曾题诗曰:&林显启周,百叶弥盛。自晋徙闽,实首钜姓。瀛高睦祖,三叶从政。 &&& 林苇后裔开基海南琼州林氏、福建莆田前埭林氏、广东揭东锡场林氏等林姓分支,产生了林环,林文等着名林姓名人林苇生三子:林恕、林应、林惠。林恕生林逢、林通。林逢的孙子林永在唐昭宗大顺年间迁往莆田前埭,其后裔称为前埭林氏。奉林永为前埭林的开基祖。林通迁居福清,其第四子林裕因为做官迁居琼州,开基琼州林氏。林永十六世孙林南陇于元代至正十三年(1353年)迁居广东揭东锡场,开基锡场林氏。今揭东锡场镇现有林姓人口三万多人,加上历代分布在揭阳、揭东、潮安、潮阳以及江苏、江西乃至海外的泰国等地的宗亲,总人口约在十万人左右。锡场林氏以林南陇之父林梅轩为太始祖,以林南陇为始祖。林梅轩字潜夫,林南陇字焯以,从林潜夫始,锡场林氏制定了十分押韵的48字的字辈谱:潜焯功孟时景邦,世胤元国兴文章。修齐伦美先以正,德盛道隆士乃贤。声应凤歧锡开泰,名实光辉裕必昌。纯举朝端永雄振,芳奕海宇耀茂长。
&笃生大宗,玄默允敬。作刺端州,宪宪有令。九侯并列,锡类衍庆。&
&&&&光绪元年(1875年),揭阳林氏合建了八房祠堂,并在辈序上作了调整,从德盛二字起统一调整为:德蛊昭宇宙,西河垂典型。永元绳祖武,光宗显朝廷。
这个20字的字辈谱表达了林姓德耀海内、西河源流、光宗显祖等多方面的内容,读起来琅琅上口。林苇后裔唐宋时期默默无闻,到明代前期出了两位了不起的人物,一得状元,一取探花。林苇后裔在唐宋时期发展很快,但并没有特别有名的人物出现,到了明代,这支林氏出了一对兄弟进士,一位高中状元,一位取得探花,令人不得不为之侧目,这对兄弟进士就是林环、林文。
&&&&林环,字崇璧,明代莆田人。唐代九牧林苇后裔。自幼聪敏睿智,读书数遍即能背诵,孩提时代即下笔成章。明成祖永乐四年(1406年),取得进士,在廷对中名列第一,高中状元。初任翰林修撰,次年升侍讲,参与编修大型类书《永乐大典》,为书经总裁官。林环曾两次作为会试考官,所录取的考生多称其才。40岁时随明成祖朱棣北巡,卒于北方。他是明代着名的诗人、理学家,着有《徊斋集》。
&&&&林文,字恒简,是林环的弟弟。与哥哥林环相比,林文可谓大器晚成。他在明宣宗宣德五年(1430年)的廷对中取得第三名,考中探花,初授翰林编修。明英宗正统元年(1436年)预修《宣宗实录》成,转翰林修撰,升春坊谕德,兼翰林侍讲。正统四年(1439年)修《历代君鉴》成,正统七年(1442年)修《天下郡志》成,都得到了袭衣文绮的赏赐。天顺元年(1457年)英宗复辟后,拜学士。天顺四年(1460年),林文请老退休,英宗对内阁李贤说:&林文忠厚老成,不能放他而去。&留朝供职。明宪宗即位后,官升太常少卿,兼翰林侍读学士,再次请求致仕,得准归家,时已年过古稀。林文虽年过七十,仍神清气朗,应对无滞。他待人以礼,来访者无论年龄大小,皆诚意相待。朝野士大夫经常登门求取诗文,林文慷慨赠与毫无倦色。其诗文体格温淳,自成一家,被缙绅推为醇儒。林文还工于书法,所题《张氏手泽记》,文翰皆至化境。高寿87岁,卒赠礼部左侍郎,谥庄靖。
&&&&林环、林文之后,唐九牧林苇后裔渐趋沉寂。
&&&&&&(2)次房林藻,字纬干,少时与诸兄弟及泉州名士欧阳詹,就读于&灵岩精庐&(今莆田县工业区北兴教里福平山下)。唐贞元初年(785年),林藻与弟弟林蕴上九日山旅游,看至高士秦伴名相姜公辅游时留下的一首题刻。林藻很有感慨,后来林藻在度梨岭参加应试时,他写下《合浦还珠赋》:&彼鹄彼鹄,睨在坚目。取乃得速,公试合浦还珠。&他写后睡了一会儿,梦见神人告诉他:&何不叙珠之去来。&醒来后,就修改为:&珠之去兮,山无色兮。氛雾冥冥,海无光兮。空水浩浩,珠之来兮。川有媚兮,粮站风习习。地有润兮,生物振振。&主考官杜黄裳看了后称赞说:&叙珠之来去象有神助。&因此题点了林藻。唐贞元七年(791年)登尹枢榜进士(与欧阳詹同榜),为闽中破天荒第一人。哥哥林苇、弟弟林蕴也明经及第,题诗:&昔向岭头题姓字,不穿杨叶不言为。而今各折一枝桂,同向梨岭联影飞。&林藻初授容州支使,后迁殿中侍御史、岭南节度副使、江陵府使。林藻善文,着有杂文一集。其嗣子林惠的后裔散居莆田、仙游、福州、长乐、连江、福宁(霞浦)、泉州、晋江、南安、安溪、永春、厦门、漳州、龙岩和广东省潮州、梅县。地方志为其立传:&藻幼知书嗜文辞,耻为遐服农民。遂戒其弟蕴曰:男子穷达在人,岂有常耶!今所重者,明经进士而已。遂使其弟明经而自以进士取科。贞元七年中尹枢科进士及第。盖闽中在贞元前,未有文进者。初李公奇为是邦始兴庠序而独孤及为新学记云:曼胡之缨化为青衿。藻兄弟与其友欧阳詹闻而耻之。于是刻意进取。后十年藻登第,名动京师。闽中言进士第者始于藻也。初藻试《合浦还珠赋》成,烛下假寐若有人谓之曰:何不叙珠之去来。寤而修之,其辞甚丽。及第后谢恩,杜黄裳揖之曰:叙珠去来,如有神助。时论多美之,官至御史。&
&&&&林藻后裔开基厦门林氏、石狮玉山林氏、石狮东圆林氏、漳浦路下林氏等林姓分支唐九牧中,以二房林藻和六房林蕴的后裔最为昌盛。林藻并无子嗣,过继长房林苇第三子林惠为子,其后家世繁昌,迁衍甚广。
&&&&林惠生六子:林俪、林翊、林翘、林翱、林翔、林翊。林翘生林知,林知生林搏,林搏生林文英,林文英生林伟,林伟生林悖,林悖生林励,为厦门林氏始祖,这是福建厦门一支林氏家族所记载的厦门林氏开基以前的世系。但这个谱系存在严重问题,林知为宋神宗熙宁年问人,而从林披到林知仅隔四代,时间跨度却有三百多年,显见中间缺环甚多。虽然这支林氏先祖世系不太连贯,但其为林藻后裔应无问题,只是由于年代久远,先祖传承的具体情况已不甚可知罢了。
&&&&石狮玉山把玉山林氏列为林藻后裔,其开基始祖是林翘的十九世孙林天锡。玉山林氏从十二世起,开列了16字的字辈排行:基宏际式,正士文章。华国器树,德为根本。(名讳排行)贻孙谋燕,翼子诗礼。传家声簪,缨以显宗。(字辈排行)可以看出,这个字辈谱的讳行和字行对仗较为工整,正如一个人的名和字一样,一般有相同或相近的意思。
&&&&石狮东圆林氏创建予明代初年,奉林藻后裔林道惠为东圆林氏始祖,而从林藻到林道惠的远祖世系则已失其详。石狮东圆林氏从十三世起,字辈排行为:
朝经贤,克日安,邦载佑,和亨贞。后又续字辈谱为:乔木蟠根大,深谷奇兰鲜。忠孝家声远,奕世子孙贤。
&&&&福建漳浦路下林氏也奉林披、林藻为先祖。据《漳浦县路下》与《平和县五寨埔坪族谱》记载,路下林氏出唐九牧林藻后裔莆田江口林氏分支,奉林披为一世祖,奉林藻为二世祖。林藻生二子:林爱、林戴。林爱生三子:林振阳、林珍谋、林朝阳。林朝阳的十四世孙林万一开基漳浦路下林氏。林万一有三子:大兴、大用、大梁。林大用有七子:子亨、子贵、子贤、子慕、子华、子德、子渊。
&&&林子亨后裔居漳浦县各地。
&&&林子贵后裔居漳浦、龙溪、澄海等地。林子贤后裔居漳浦县各地。
&&&林子慕迁居平和县五寨埔坪社,其后裔有移居广东饶平县者。
&&&林子华、林子德、林子渊后裔居漳浦县各地。
&&&另据《唐九牧林氏族谱》记载,林藻无子,故收兄林苇之子林惠为继子,此已为九牧后裔所公认,而漳浦路下林氏族谱载路下林氏出自林藻之子林爱,显见有明显错误。或为路下林氏冒认林藻为先祖,近是。
&&&&林藻后裔福建平和崎岭林氏,家世繁茂,至今仍昌盛不衰
在今天的福建平和崎岭,林氏为当地着姓。据族谱记载,平和崎岭林氏系林藻后裔,先祖由晋江马平迁入南靖。崎岭林氏的开基始祖是林文甫,系晋安林氏三十七世孙、林藻派下林惠二十世孙。明代洪武年间,林文甫带领他的四个儿子林宗兴、林宗荣、林宗茂、林宗昌,由福建南靖南迁距此数十里的平和县,居于崎岭。
林文甫长子林宗兴,从崎岭迁居长乐,生五子:丕盛、丕文、丕承、丕烈、丕显。长子林丕盛于明代洪武末年迁居广东惠来县荷田社,生二子:实、辅。其中,次子林辅于明代永乐年间由惠来回迁福建漳浦县境内定居。长子林实生三子:真、宽、蕉,其中长子林真、三子林蕉由惠来回迁福建。
林宗兴后裔,从八世起,排辈字序为:尔子克硕,郁懋名章。奕振滋光,丕赞乃宏。贻谋孔长,蕃衍炽昌。式昭猷训,德绍芳阳。
林实次子林宽一直定居惠来,至今已传十余世。从林宽之孙林德起,所排辈序谱为:吾苍歧硕,自启名燕。奕世兹成,大缵乃弘。林德的十世孙林世铿,为广东惠来着名实业家。林文甫次子林宗荣,从崎岭移居饶平。其孙林大二于明正统年间迁居福建平和县。
&&&林文甫第三子林宗茂。列崎岭一世。他先后娶妻三人,共生六子,并收养一子。原配杜氏,生二子:志聪、志惠。志聪生六子:怀质、怀钦、怀政、怀忠、怀旺、怀兴。其中,怀兴移居广东惠来县。怀旺生三子,钦德、钦育、钦哲。钦哲移居广东惠州。十一世孙林介高于清代干隆十年(1745年)移居台湾,十二世有多人迁居台湾,十九世孙林永安移居马来西亚。以林宗茂为崎岭林氏一世祖,其子志聪分支的排辈次序为:志怀钦天际,君真和藏介。继世增佳景,芳名永长春。
林宗茂二房曾氏,生二子:大荣、大华。大荣后裔自清干隆至光绪年间,陆续有人移居台湾和新加坡、马来西亚等地。林宗茂继配曾氏生二子:大俊、大隆。所收养子为大辉。
&&&林宗茂后裔,大荣、大华、大俊分支排辈字序,自八世起,与林宗兴后裔八世起的辈序相同,即:尔子克硕,郁懋名章。奕振滋光,丕赞乃宏。贻谋孔长,蕃衍炽昌。式昭猷训,德绍芳阳。
&&&&林大华生三子:时宽、时渊、时大。林时宽生二子:林岩山、林西湖。林岩山生林松。林松生二子:鸣凤、鸣鸾。林呜凤为林姓追远堂始祖。林呜鸾为林姓崇本堂始祖。
林文甫第四子林宗昌,列崎岭一世,生子六人,其中长子、次子于明代迁居广东惠来县,失名。第三至第六子分别名叫林隆、林明、林文、林宁。林隆的八世孙忠虾、忠厚移居台湾台北市。林明生二子:育、时。林育生四子:胜邻、胜佐、胜俊、胜杰,其中胜邻移居广东惠来,胜佐迁居广东潮州。林文生四子:阳、随、澄、承,其中老二、老三、老四迁居广东惠来县。林宁迁居福建平和,生二子:长、盛。林宗昌第三子林隆和第五子林文,其后裔排辈字序相同,从十一世起为:孝友成家本,忠贞报国恩。文章传继世,万代衍昌新。林宗昌第四子林明后裔排辈字序从十二世起为:国家时朝会,文士日隆崇。俎杜春秋重,衣冠世代弘。本原垂奕祀,支派衍庭堂。千载礼乐振,万岁经书颚。
林藻后裔虽支派众多,然自宋至清名人寥寥,有案可稽之最有名的人物为宋初的林绪,谱称林藻六世孙,比干一百零四世孙。他在五代末避门杜世,非常羡慕陶潜、严光淡泊名利的处世方法,穷究古典,无心仕进,颇有时望。宋真宗大中祥符七年(1014年)下诏,荐举草泽隐士,州郡以林绪应举。诏书云:朕网罗遗逸,崇奖风化,苟一善之可称,俾释巾而筮仕,以尔居闽越之俗,为邹鲁之儒,颇伤行藏,闻于乡党覃丽,泽往教州庠。特授将仕郎、本军教授。
&&&(3)三房林着,字友直,唐贞元六年(790年)明经及第,授归州巴东令,后迁任邕州经略推官、横州刺史。其子林患,居横州。
&&&林着在任横州刺史时,一心为民,结果病死于任上。据莆田九牧宗谱记载,林着原配夫人方氏,无子嗣。林着死后,夫人方氏迁栖隐寺院居住,并将全部房产与土地舍施给寺院。但后来有人在续修族谱时,修改了原来的族谱,称:&着公终横州刺史,以田园舍入栖隐寺。夫人方氏生一子名患,移居横州。&看来,后世尊林着为横州林氏始祖者,当为林着从莆田赴横州任上随行的同宗人员后裔,为纪念林着而以其为横州林氏始祖。
&&④&四房林荐,字擢升,唐贞元十二年(796年),登陆赘榜进士,初授衢州文学、守郊社令,后迁任北阳县令、韶州刺史。生二子:凭、总(为石亭始祖)。
林荐任韶州刺史,从莆田迁居广东韶关,生二子:林凭、林总。其中林总迁居石亭。林凭生林辟。林辟生林嵩、林文。其中林文迁居福州。林文的十世孙林震迁居沙县,林德迁居德化。林德的曾孙千一郎移居漳州,千四郎移居龙岩。到千四郎的曾孙揆二、揆三时,林姓在龙岩已成为望族。
&&&&⑤五房林晔,字若思,由明经擢第,授沧州、景州司马,赐绯金鱼袋,后迁任通州刺史林晔有二子:悫(前街始祖)、志(双石、坑边始祖)。
林哗到四川任职,由莆田迁居四川达县,生二子:林悫、林志。林悫生五子:林辟、林庄、林兰、林蔼、林菁。长子林辟生二子:林元载、林超勇。五子林菁生林俨,迁居平阳。林哗次子林志生林政。林哗后裔,从四世后即沦为平民,加之当时处于五代乱世,五代至宋400年间族谱失修,林哗后裔遂昭穆失序,明清以来林姓家谱自称为林晔后裔者多不可考实。
&&&&⑥六房林蕴,字梦复,唐贞元四年(788年)明经及第,复应贤良方正科,入蜀为四川节度使刘辟推官。元和元年(806年)刘辟反,林蕴切谏。刘辟谋反失败后,林蕴被诏还京都,授予礼部员外郎,后又迁任邵州刺史。其子林愿为莆田竹屿、东井、马院、后田坑和惠安南埔、永春埔头、龙岩上杭、江西吉安、广东诸派始祖。《莆田地方志》为林蕴立传:&林蕴字梦复。曾祖玄泰瀛州刺史。祖万宠饶阳太守。父披太子詹事。兄弟九人皆刺史,号九牧林家。蕴曾应贤良方正科。曰:臣远祖比干忠谏而死,天不厌直,复生微臣。贞元四年,以明经及第,授四川节度使皋推官。皋卒刘辟代之,有谋反。蕴晓以义,辟不听,复遣书切谏,辟械于狱且杀之。将就刑大喊曰:危邦不居,乱邦不居,得死为幸矣。辟也惜其直,阴戒刑人将抽刀磨其颈欲胁之。蕴叱曰:死即死耳,我颈岂砺石耶!辟知其不屈,舍之斥为唐昌尉。及辟败,蕴名重京师,迁礼部员外郎、刑部侍郎。刘伯皱荐之于朝,出为韶州刺史。&
&&&&林蕴后裔开基山东荣成林氏、山东文登林氏、湖北黄冈林氏、安徽金寨林氏、台湾淡水林氏等林姓分支。出现了林尚清、林钦、林时、林积仁、林长懋等林姓名人林蕴后裔首先在莆田成为望族。
兹简列林蕴后裔莆田世系(第一世至第二十一世)如下:
第一世林蕴
第二世林愿
第三世林邕、林同
第四世林文范、林文回(林邕子);林皓、林曼(林同子)
第五世林八及(文范子);林宗(文回子);林子年、林子羽、林子美(皓子);林尚素、林尚清、林尚闻(曼子)
第六世林元穹(尚清子)
第七世林坤
第八世林涣之
第九世林世彰
第十世林昆
第十一世林欣、林钦、林凯
第十二世林敏(林钦子)
第十三世林干、林离、林净
第十四世林辅(林干子)、林博(林离子)
第十五世林续(林辅子)、林时(林博子)
第十六世林盘、林釜、林鋈、林⒘帜(林时子)
第十七世林雅(鋈子);林玉(鋈子);林伦、林仪、林备、林倡(墨子)
第十八世林伟(雅子);林显、林成(玉子);林子为、林子立(仪子)
第十九世林福(伟子);林进祜、林荣厚(显子);林过、林恭、林政(成子)
第二十世林迪(福子)
第二十一世林文德、林文亨
&&&早在唐代时,林蕴后裔就有人渡海到达朝鲜半鸟,开基韩国海东林氏,奉林八及为开基始祖。林蕴后裔在国内的迁徙和传衍在林姓的发展过程中更值得称道。在林蕴后裔莆田世系向其他地方扩展的过程中,林时是一个关键性的人物。林蕴的玄孙林尚清,曾在五代时任提刑按察使之职。他去世后,家境逐渐衰落,到他的十一世孙林时,才重振家声。林时是林蕴十五世孙,比干一百一十三世孙,在南宋时曾任朝奉郎,是山东荣成林氏、文登林氏,湖北黄冈林氏,安徽金寨林氏,台湾淡水林氏的共同祖先,另在福建莆田、晋江、福清、宁化、永定,广东惠来、茂名,辽宁大连等地也有分支。在林时的五个儿子中,长子林盘继父职任朝奉郎,次子林釜曾任资政大夫,其余三子皆以打渔为生。
&&&林鋈的五世孙林迪迁居福建福清。林鋈的七世孙林一郎、林二郎、林三郎、林四郎迁居福建宁化,形成宁化林氏。林鋈十世孙林千一(林五郎曾孙)迁居湖北黄冈,形成黄冈林氏;林千三,迁居广东茂名;林千四、林千六迁居永定,开基永定林氏。林千一的儿子林万一迁居河南商城。林千一的玄孙(林万二的曾孙)迁居安徽金寨,形成金寨林氏。黄冈林氏尊林千一为一世祖,自林千一开始,排辈字序为:千万兆正祖,朝碧伯辅应。廷春先天映,际开光大时。新祚从来远,承先启后生。本源同有养,宗泽保长存。金寨林氏亦尊林千一为一世祖,自林千一开始,28字的排辈字序为:千万兆,正世子端伯。仕大朝文希,添一生启之。应景昌维英,承志兴作庭。
&&&林鋈生林玉,迁居山东荣成,被荣成林氏奉为一世祖。林玉的八世孙林风毛迁居山东文登,开基文登林氏,亦奉林玉为一世祖。南宋时期,林蕴十六世孙、与林盘同辈的林直可(林于之子),始居广东的海丰、陆丰一带,生二子:长子林慎居于海丰,次子林严居:亍二陆丰。林严后裔从二十一世起,排辈字序为:广承昭世守,奕载会天伦。硕裔怀明德,宗和庆万春。绍业崇仁义,恒兴裕国琛。林墨生林伦、林仪、林备、林倡,大约二十代以后,林仪的后裔林厚敦在明孝宗弘治十四年(1501年)由莆田迁居晋江。林厚敦亲自订立了从自己开始的林氏分支字辈谱:厚近仰玉万,仁志文朝克。为维元丕振,奕世绍公.侯。诗书裕后仲,定立栋梁谋。天恩高,祖功长,宗勋隆。国兴仕,廷法正,殿礼-盛。家传训,子贤孝,永富贵。东光景象安,金宝满堂春。京邦瑞兆显,广大必登俊。禄星百龙昌,伟云辉德门。林厚敦的八世孙林文进于清代干隆十年(1745年)由晋江迁居台湾淡水,林文簪于干隆四十年(1775年)迁居台湾淡水,后在台湾淡水发展成为望族,被称为台湾淡水林氏。
林蕴后裔还形成有福建浦城林氏、永春枣岭林氏等林姓分支世系。林蕴的十世孙林雪始居福建浦城,开基浦城林氏。至于枣岭林氏则奉林蕴后裔林陈保为开基祖。林陈保生林静轩,又称林氏长孙。长孙生有四子,各房分散,其后裔各自排序。到枣岭林氏十五世,为成字辈序。清代咸丰八年(1858年)订立字辈谱,成字辈后按下列20字排辈接序:联芳超祖德,统绪尚仁慈。才美启宗徽,传心通孝友。
&&&&元朝末年,宋代林蕴九世孙林从周的十世孙林宗保(洛公次子、字用选、行寿三),为了避乱,从碧坑徙居永春廿三都民康乡慕仁里,明洪武十四年(1381年)入籍遐龄(今五里街镇埔头村)。林宗保成为遐龄林氏开基一世祖。&遐龄&(也作&霞陵&)主要以五里街镇埔头村为主,包括五里街镇西安村、高龙(龟龙)村及石鼓社山村、石鼓村一部分。遐龄林氏也习惯被称作&埔头林&。
遐龄林氏自开基至今,已历经600多年,传至廿六世。字行从十一世编起,即:子孙先世传忠孝,诒谋尔敬从,书香滋愈远,秉德在谦恭。现居本地人口约四、五千人;外迁近万人,国内分布在南安、德化、大田、尤溪、永安、永泰、顺昌、南平和江西、浙江、台湾诸省,旅居马来西亚、印尼、新加坡的也有很多。
&&&明清时期尤其是在清代,遐龄林氏英俊辈出,科第蝉联,遂为永春望族。明代出过副榜举人1名,清代出过武进士2名、文武举人27名(其中文举人7名,武举人20名),有&一门八举人&、&兄弟同科同榜分中文武举人第五名&等盛事。其余贡生、秀才更是不胜枚举。其中十世林升磷,清康熙癸卯科(1663年)武解元,督江南扬州漕务,诰封宣武将军。十五世林为楫,乾隆癸卯科(1783)中文举第五名,历任闽县、平和、凤山训导、仙游教谕,迁福宁教授。林为邦,乾隆癸卯科(1783年)中武举第五名,署连江守府,后为福建督标。十七世林春庆,从戎有功,授武德骑尉,诰封武功将军,捐资修永春东关桥及县文庙考棚,并重修本宗大、小宗祠。十八世林克彰,同治甲戍科(1874年)中武进士第一百一十五名,钦点卫守备。十九世林国瑞,光绪庚辰科(188O年)中武进士第六十六名,钦点守备,署理陆路提标,前营守备。林克彰、林国瑞为叔侄,故有&叔侄进士&之盛名,甲第&生本堂&,现在埔头十组,建筑独具特色,保存有圣旨匾等文物。尤值得一提的是,十七世林俊,于清成丰年间发动威震八闽的农民起义,响应太平天国,先后攻三府破七县,被太平天国封为&烈王三千岁&。十七世林光挺,旅居马来西亚瓜拉庇劳,为当地著名侨领,同盛会员,曾获孙中山先生颁赐的二等&嘉禾&奖章,捐资援助祖国抗战及赈灾,并倡捐养贤小学。民国二十二年(1933年),遐龄林氏重修族谱,时任国民政府主席林森亲自为之作序。
&&&桃源(永春)遐龄(埔头)本宗林氏世系开基祖如下:
&&&97世林披(九牧开基祖)&&98世林蕴(披公六子、字梦、小名已奴、号赤松、行十九、一世、九牧流源)&&林愿(蕴公之子、行二十九、二世)&&林邕(愿公长子、行二十六、三世)、林同(愿公次子、三世)&&林文范(邕公长子、四世)、林仲回(邕公次子、四世)&&评事(文范公之子、评事、五世)&&宣义(评事公之子、行六、六世)&&奉议(宣议之子、行十四、七世)&&评事(奉议公长子、行十七、八世)、泽(奉议公次子、八世)&&从正(评事公长子、九世)、从周(评事公次子、行六、号六居士、九世)、从彝(评事公三子、九世)&&奉议(从周公之子、行十一、十世)&&迪功郎(奉议公长子、行念二、十一世)、承事(奉议次子、行念三、十一世)&&卅三(承事长子、行卅三、十二世)、卅四(承事次子、十二世)&&八(卅三公长子、十三世、殇)、监镇(卅三公次子、行九、十三世)&&浦公(监镇公之子、行百十二、官朝奉郎、十四世)&&提干(浦公之子、行十二、十五世)&&巡检(提干公之子、行万十二、十六世)&&元六(巡检长子、行元六、十七世)、元七(巡检次子、十七世)&&言公(元六长子、字国器、行福十一、十八世)、鼎公(元六公次子、十八世)、次公(元六公三子、十八世、殇)、惟公(元六公四子、十八世、殇)DD洛(言公之子、字学士、行实禄七、补史、十九世)&&、观保(洛公长子、字用宾、行寿二、二十世、生子一:荣〈生子:玑,郡庠生、早卒〉)、117世宗保(洛公次子、字用选、行寿三、二十世、遐龄(埔头)本宗林氏世系开基祖)
&&&&林蕴后裔山东荣成林氏与文登林氏,自开基后多人名留史册,成为北方不多见的林姓大族林蕴十七世孙林玉(林时之孙),本以打渔为生。约在12世纪初,由于南方战乱,林玉携妻带子由莆田北螺村驾舟沿海北上,来到东海之滨(今胶东半岛荣成市成山角龙须岛)停靠定居,在这里建立了莆田林氏迁入荣成的第一个村庄,称为林屯。
&&&&成山角位于胶东半岛最东端,三面环海,水流湍急。林玉初来时带有二子五孙,由于生活所迫,五孙中只有林荣厚一人得以婚配,其余均未娶妻。荣厚生一子,名叫林禄,曾任顺天芦沟桥巡检,家族渐有起色,其后便步入发展轨道。林禄有五个孙子,其中二人曾任知县,一人曾任户部清吏司主事。林禄玄孙林凤毛(林玉八世孙)在明代任江南道监察御史、湖广布政使参议,迁居山东文登,开基文登林氏,亦奉林玉为一世祖。林凤毛之长子林节高,字仰宸,号培吾,在明代任江南道监察御史、湖广布政使参议,晋封通奉大夫。林节高之子林起宗,字长岩,清世宗顺治三年(1645年)进士,初任永平府推官,公正廉明,清守自持,一尘不染,民赖以安。擢江南道监察御史,足迹几遍江南,所访贫士豪强不可胜计。在访查过程中,每观士大夫之家,有异乡而称同族者,展阅卷宗,周知昭穆,心中十分羡慕。后又任湖广布政使参议,以病致仕。决心编修族谱,惜未能如愿。其子林淇,继承先:延遗愿,于清代康熙三十四年(1695年)完成了编修族谱的功业..并从文登林氏第十二世起,拟定20字为双名之上一字排辈字序:植光培钟汝,懋辉基钧治;乐荣增鉴法,树炳坛锡济。清末,林玉十七世孙林懋以再续族谱,从宣统二年到民国十七年(1928年)历19年始成,将文登林氏分散在整个胶东半岛的各分支全部编入,共分八卷,并接续20字辈序:桂煜垣铨浚,楷烧尧镜清;本熙堂锦泽,朴焕在铭淞。
&&&&文登林氏经过明清数百年的发展,族人分散全县各个乡镇,并进而扩展到牟平、乳山、栖霞、威海、烟台、海阳、福山等地,在胶东半岛上建立了许多林姓村庄。辽东半岛、朝鲜半岛,甚至海参崴、西伯利亚等地,也有文登林氏播迁去的林姓族人。莆田国清林氏亦是林蕴后裔,出现了林国钧、林光朝、林衡等林姓名人据明代文学家宋濂为国清林氏所写《国清林氏重建先祠堂记》记载,国清林氏也是林蕴后裔。旧莆田县东20里有一座小山,名叫谷城。这里冈峦秀丽挺拔,林木苍润,山下汇为巨大的水面,号国清湖。国清湖最壮观时,一望渺渺无际,而波涛吞吐于风日云月之间。实在是胜绝之境地。
&&&唐代忠臣、邵州刺史林蕴后裔,大理评事林元始自长城(今浙江长城)掐丝珐琅鱼藻纹商足碗。掐丝珐琅技术在明代景泰年间日臻完善,成品多以蓝色为底,色泽晶莹,又被称为&景泰蓝&。徙居湖上,五传为林睦庵,又再传为承奉郎林国钧。
&&&&林国钧,字公秉,宋代人。自三舍法罢,不再有仕进之意。宋高宗以其子曾任迪功郎、承议郎,赐绯衣银鱼致仕。为人乐善好施,以积阴德为心,听到乡邻有贫乏者,取资财派人送去而不让告知自己姓名。曾于东井建红泉义学,请本族子弟林光朝为师,置义田以赡四方从学之士。&东井之学,遂闻于天下&。年九十牙齿落后复生,因作亭名叫&回年&。有子二人,林充曾任南安军司户参军,林褒曾任建宁府司法参军。
&&&&林光朝,是宋代林姓大儒,字谦之,号艾轩。曾从陆子正为学,专心致志,通贯六经与诸子百家之学。一言一行必合于礼。自林国钧请其为东井义斋教师后,四方子弟从之学者纷至沓来,达数百人之众。史书上说,&南渡后,以伊、洛之学倡东南者,自光朝始&。然而他未尝着述,惟口授学生,使之心通理解.还说:&六经发明之后,后世注解已经太多了,若再增加,便离真正的道愈来愈远了。&孝宗隆兴元年(1163年),光朝年五十中进士,历任袁州司户参军、左承奉郎、秘书省正字兼国史编修、着作佐郎、国子司业兼太子侍读。张说再除签书枢密院事,举朝不往祝贺,被出为广西提点刑狱,又移广东。时茶寇猖獗,自湖北、湖南迫广东,光朝自将郡兵,分统要害。朝廷迁其为转运副使,光朝以贼寇未平,留屯不去,连败贼寇。孝宗闻报大喜,说:&林光朝为一儒生,还懂得用兵呀!&加直宝谟阁,拜国子祭酒兼太子左谕德。淳熙四年(1177年),孝宗幸国子监,命林光朝讲授《中庸》,结果孝宗大为称善,当面赐金紫光禄大夫,几天后,又除中书舍人。后以集英殿修撰出知婺州,以疾致仕,年65岁卒。
&&&&&林国钧以后,宗族渐大。原先所建宗祠在浣锦社,以林睦庵为宗。睦庵有三子,长子叫林锡,为鼻头房;次子叫林旃,为追远房;三子叫林迁,为白沙房。到南宋末期,仅这三房后裔已发展到十三世(林睦庵为第一世),共二百余人,遂重建宗祠,立林元、林睦庵、林锡、林旃、林迁等五人牌位,高四尺,宽一尺八寸,下设趺座。凡三房后裔卒者皆立较小牌位。夏至时,全族合祭于此。族人婚礼、冠礼及做官、游学、出入都来此祷告。林迁九世孙林衡,字士衡,通达经书而有文采,曾在明初任比部主事,以宗祠规模狭小,与从子林厚建议宗长林伯济,重建宗祠。遂在林元故居建屋三楹,明代洪武初年建成。宋代林睦庵时,宗族已置祭田,后屡增至二千余亩。元代战乱以后,始陷于窘境。林衡为不使宗族散乱无闻,既建宗祠之后,又特请名士宋濂写文以昭于后世。
&&&&林蕴后裔名人辈出。北宋中期的林积仁,革故鼎新,惠政于民,是林姓人值得骄傲的人物林蕴后裔、五代时人林尚清,官至提刑按察使,为林蕴五世孙。林尚清生林元穹。林元穹生林坤。林坤生林涣之。林涣之生林世彰。林世彰生林昆,在北宋时为宣德郎,为林蕴十世孙,比下一百零八世孙。林昆生林欣、林钦。长子林欣,北宋时钦点翰林。二子林钦,曾任参议之职。林蕴之后,从林尚清到林钦,所任官职轻微,至林积仁,始家声大振,余波至于南宋。
&&&&林积仁,字允美,林蕴后裔。他小时候就显出与别人的不同,长大后,身高七尺,宽额骈齿,声如洪钟。中绍圣四年(1097年)进士,任瓯宁知县。瓯宁县境内,山高林深,是一个地势险要的地方,百姓稍有不满则入山为盗。林积仁到任后,晓以人情。三年之间,瓯宁增加了一万五千多户。当时朝廷考课官吏,有&四最六善&之法,按此标准,瓯宁名列第一。徙为北海知县,河堤年年决口,积仁凿石挡水,自此以后,河患解除。任职期满后,北宋交子。交子是世界上最早使用的纸币。图为&交子&钞版拓本。改提举河东路。河东经常遭灾,积仁发粮赈灾,救济饥民与流民,挽救了许多人的性命。特转中奉大夫,旋知平阳府,上任十几天时间,即革去弊病。后来转任京畿提点刑狱,平阳百姓都牵着他的衣服哭泣相送。靖康初年,以中大夫直秘阁再领平阳,百姓望着林积仁的马首而拜者纷至沓来,许多百姓画了林积仁的像端端正正地摆放在家中。后积仁进直龙图阁,充秘阁修撰,不久以病乞休致仕。
&&&&林积仁去世后,这支林氏复趋沉寂,到南宋末年,再度中兴,出现了林以辨这样的饱学大儒和林以顺那样的廉洁之士林积仁死后,林蕴后裔在北宋末年到南宋末年数百年的时间里一直默默无闻地迁衍,到了宋末元初,林积仁的后裔家声重振,有林以辨、林以顺这两位着名人物得到时人的推举和崇敬。林以辨,字子泉。史载为北宋秘阁修撰林积仁之后。他的祖父林应成,字汝大,曾受学于理学名宿黄绩,并得到潘柄、陈宓的真传。林应成是一个大器晚成的人物,宋度宗成淳中期(约1270年)与长子林栋同年登第,一时传为佳话。林应成历官宗正寺簿、宣抚司机宜,赵宋灭亡后隐居不仕。享年72岁。林以辨的父亲叫林栖,赠曲陶郡伯。林以辨通《易经》与《春秋》,尤精于《诗》。元仁宗皇庆年间朝廷下诏科举取士,以辨不求苟合,一心钻研程朱理学:福州、泉州一带的士人,争着聘他为师。时以辨方在泉山,一天急忙回归,未及一旬病卒,享年62岁。理学家朱方霆对他评价甚高,称他&明死生之际&等等。
&&&&林以顺,字子睦,《八闽通志》称其为林积仁之后,活动年代与林以辨同时。二人名中都有&以&字,字中都有&子&字,应是同辈堂兄弟无疑。林以顺在元代至治初年进士及第,任庆元尹。在以顺任职前,庆元发生了一件案子,有一个人把哥哥杀死并用钱收买了官府,未被法办。庆元到任后,重审此案,依法诛杀了杀人凶手。全县百姓拍手称快。改任浦江县尹,又改任台州路推官,在司法实践中均有所建树。后又任江西儒学提举、福清州知州,除福州路同知,致仕。享年81岁而卒。
&&&&历经元代,至明永乐年问,林蕴后裔林长懋又一次兴盛,重振家声。林长懋,字景时,莆田人,唐九牧林蕴后裔。其父林献中,曾任泉州府训导。长懋于明成祖永乐三年(1405年)举乡试,任南昌教谕,升青州府教授。永乐十八年(1420年)任翰林编修,侍奉皇太孙(即位后为宣宗)读书。以谏狩猎,为太孙所恨。洪熙元年(1425年),明仁宗即位,林长懋升任郁林州(今广西玉林)知州。长懋是个大孝子,他的两个弟弟一为部属,一为临生,母亲孤独无依,因此以郁林州路途遥远,要求回京任职。仁宗以长懋曾为宫中同僚,超迁提拔,任其为中允。但仁宗在位一年即卒。宣宗继位后,长懋以正直无忌得罪权贵,被锦衣卫逮捕人狱,在狱中一呆就是十年,仍温习不辍。明英宗登基后,长懋遇赦出狱。调平乐通判,迁知沪州,清廉勤政,尤着意于学校,以贤能着称。奉敕升鹤庆军民府知府,后因母亲去世解官归丧。无子,年60岁卒于家。长懋居官,以恩信抚属下,自奉清俭。早晨和晚上,只吃盐菜,得&林盐菜&之号。为人刚正严明,豪气干云,没有共同语言的不与交往。与同僚、朋友问稍有不合,当面指斥其过,可谓正人君子。性格乐观,喜欢读书,经常手不释卷,所作文章,质而有味。从各方面来说,林长懋称得上是做人的典范。林长懋以后,唐九牧六房后裔逐渐衰落,再无特别有名的人物辉映于世。
&&&⑦七房林蒙,字贤达,由林荐奏授孟陵主簿,迁任金吾卫长史、桐州刺史,终于循州刺史。其子林孙为闽县始祖。
&&&&林蒙后裔分迁闽县、尤溪、福清、永福、德化等地,出现了林从世等名噪一时的人物唐九牧林蒙后裔也播迁到了许多地方,以林蒙为第一世,其后裔主要支系有:第二世林逊迁居闽县,为林姓居闽县之祖;第十七世林至英迁居尤溪;第二十三世林宣扬迁居福清,林宣进迁居永福,林三迁居德化等。
林蒙后裔最有名者,为北宋中期人林从世。林从世为福建长乐人,是林蒙九世孙,比于一百零七世孙。他乐善好施,因携家资远游,宋英宗治平年间至祖籍福建莆田,见本地钱氏女子在将军岩前修筑堤坝,没有成功,遂到附近考察溪水流向,选择在上杭温泉水口修筑堤坝,并捐资10万缗(一缗为1000文钱),时人称他为&林十万&,而称这个堤坝为&林十万陂&。堤坝将要建成时因不胜潮水冲击而浸水。水至侯官,李宏筑木兰陂,才最终获得成功。当地人以堤坝之成,钱氏与林从世功不可没,故在陂上所立之祠,奉有钱氏、林从世与李宏三人的牌位,每年春秋时祭祀。
&&&&⑧八房林迈,字大才,以经明擢第,授循州兴宁县主簿、同州长史,后迁任商州刺史、雷州刺史,累迁给事中。其子林愈,为T坑始祖,其后裔播迁闽县、龙溪、安溪虎丘等地。
&&&林迈后裔开基厦门锦里林氏、锦园林氏等林姓分支世系,出现了林简言等林姓名人谱载,林迈任雷州刺史,由莆田迁居广东雷州。其妻李氏,生子林愈,为福建长乐林氏始祖,闽县、龙溪都有分支。林愈生五子:林有滋、林有慎、林有嵩、林简言、林以贤。长子林有滋居于长乐,次子林有慎居于安溪,三子林有嵩居于广东雷州,四子林简言居于福清,五子林以贤居于诏安。林迈十八世孙林天福迁居福建厦门锦里,开基锦里林氏,奉林天福为一世祖。林天福十八世孙林振盛,曾在明代时任员外郎,迁居厦门锦园,成为锦园林氏始祖。其后裔在厦门锦园、寨内、后英三村以及台湾、香港等地都有分布,也有到菲律宾、马来西亚、缅甸等东南亚国家谋生的。现锦园林氏已发展到一万多人。自林振盛开始,锦园林氏的排辈字序为:
振佛添敏华,干恒岱仕启。尔世景君升,友笃衍荣宗。延庆扬祖德,祥征奉福长。方显天培厚,锦褒奕祺昌。
林迈后裔林简言才情并茂,得免一族徭役
林简言,字欲纳,唐代福清人。谱称为林迈之孙。他在宣宗大中年间进士及第,时罗让为廉州主帅,简言奏记,请免除一家的徭役。罗让对他十分器重,说:&过去盈州的徐公以相国免除一乡的徭役,今福清林公以进士及第免除一族的徭役,不也是十分应该的吗!&后林简言累官至漳州刺史。
林简言之后,林迈后裔史迹不显,渐次衰落。
&&&&⑨九房林D,字延佐,号四明,贞元年间(785~805年)明经及第,初授京兆参军、春秋博士,后升任福唐刺史。他有二子:长子林恩,次子林思(为仙游、长泰始祖)。
&&&林D后裔昌盛,分迁仙游、永春、安溪、潮阳、惠来等地
&&&第二世:林思迁居仙游,为仙游林氏始祖。
&&&第三世:林保流始居永春。
&&&第九世:林常春迁居安溪。
&&&第十一世:林薄迁居广东新会。
&&&第十六世:林珠迁居莆田澄渚,林成迁居饶平,林盛迁居潮阳。
&&&第十七世:林绍迁居潮州。
&&&第二十世:林震迁居尤溪,林文质迁居澄海,林文形迁居海丰。
&&&第二十一世:林棣迁居惠来。
&&&第二十二世:林良其迁居潮阳。
&&&第二十三世:林希孙、林文彬迁居惠来。
&&&林兢十六世孙林盛迁居潮阳后,支裔渐盛,形成广东惠来林氏。
&&&林盛在南宋嘉熙年间,曾任潮阳县尉主簿,遂迁潮阳。后林盛后裔成为潮州大族。明代嘉靖三年(1524年),从潮阳县地域划出惠来县,林盛后裔遂为惠来人。嘉靖七年(1528年),盛公后裔修建了惠来林氏祠堂,编修了林姓氏族谱,订立了字辈谱。所定32字辈序如下:崇政明衍,文敬廷宗。仲永孔伯,朝邦国家。嘉熙登荐,官上左丞。绵延祜启,福寿康宁。民国二十三年(1934年),汕头林氏大宗祠续修林盛后裔林氏族谱,并续后32字辈序诗如下:仁才秉尉,科甲发祥。忠贞垂裕,曾献传芳。诗书则远,来源潮长。孝德有庆,统绪克昌。
&&宋仁宗给莆田林氏族人的御制题谱诗:
&&&古今记载难穷尽,一代强如一代隆。宗嘉佑六年,金紫光禄大夫待御史林悦(原名英,避讳改名悦),乞归祭扫祖坟。仁宗皇帝问曰:卿殷少师苗裔,家乘可得见乎?悦即取家谱进奉。帝阅数日,御笔大书&忠孝&二字于谱首。钤似御宝,又赐诗二章。&
&&&&其一&&
&&&长林派出下邳先,移入闽邦远更绵。&&
&&&忠孝有声天地,古今无数子孙贤。&&
&&&故家乔木蟠根大,深谷猗兰奕叶鲜。&&
&&&上下相承同纪载,百千年后万斯年。&&
&&&莆郡卿家名望族,三仁而下爵王公。&&
&&&存孤实抗回天义,报国常怀贯日忠。&&
&&&德润丰姿人有异,光增谱牒世无同&&&
&&&古今记载难穷尽,一代强如一代隆。&&
&莆田九牧祖祠
 &九牧祖祠位于莆田市荔城区西天尾镇龙山村乌石。乌石古属仁德里澄渚村,为唐九牧林氏发祥地。澄渚古称&陈俞&,据明代名士俞钊(梯云斋记)载:&自唐林蕴立券就陈暄市地,筑读书草堂于梯云斋之北,遂改陈为澄,改俞为渚&。又因
延寿溪支流澄溪流经此地,故地名澄渚。
  唐天宝间,太子詹事兼苏州别驾林披自北螺村迁居澄渚;唐大历间,披公第六子林蕴与其兄弟林藻在澄渚草堂埔构筑书堂,&为游戏藏修之所&,并与晋江名士欧阳詹等在这里切磋学问,励志攻读,澄渚书堂成为八闽第一私学。林披治州事十载,勤政惠民,志尚高洁。他辞官归里后,专心兴学育才,以诗礼传家。披生苇、藻、着、荐、晔、蕴、蒙、迈、D(葭) 九子,个个俱贤。&父子兄弟,恂恂家塾,鲤庭有义方之训,雁行有礼逊之美。迨学业既成,出应大科,东堂折枝,折无虚岁;棣萼之辉,耸动闽区,万古歆羡。&(宋王琳《梯云斋记》语)。藻、蕴九兄弟先后擢明经,登进士第,俱官刺史(州牧),学问、人品闻于九州,后裔子孙播迁海内外,世称&九牧林家&。披公即为九牧林氏之开基祖。林披与其兄弟林韬(阙下林祖)、林昌(游洋&雾峰林祖)去世后合葬&澄渚后垄之原&,即在今祖祠东北部坡地处。三墓并列,坐癸向丁,窀穸相连,故名&三台拱曜&。墓南原有《睦州刺史府君神道碑铭》,铭文为林蕴所撰,立石于唐敬宗宝历年间,五十年后黄巢兵过被毁。
  九牧祖祠原为唐九牧大宗苇公派下奉祀披公之墓祠。明万历三十八年(1610)前埭房知府林鸣盛、材行房知府林及祖主持重建,并绘睦州(披公)、九侯(九牧兄弟)像于其中。清同治十二年(1873),韬、披、昌后裔三房合心捐资追祀万宠,合祀韬、昌。祠门前矗立清代重修祖祠碑记(今存)。祖祠历经百年沧桑,至上世纪八十年代,已濒临圯坏。1986年乌石族人与莆林热心人士发起重修,得到广东宗亲的鼎力赞助。至1990年,祠堂与东侧里社均已修复。
  祖祠坐北朝南,宽20米,进深16米,建筑面积320平方米,祠门与东侧里社门毗连并立,歇山顶燕尾翅脊。祠貌古朴端严,为明代建筑形制。祠门上方石额题祠名&九牧祖祠&,据考为明成化进士莆阳着名学者周瑛书迹。左右两旁悬挂堂联:&一门九刺史,三代五廷魁&。(按:&五廷魁&指唐九牧后裔元、明、清三代出了五个状元,即仙游籍元至元状元林济孙、元至正状元林亨、莆田籍明永乐状元林环,明嘉靖广东潮州籍状元林大钦,明道光广东吴川状元林召棠)。传世堂联为:&世业托三山,叶茂于今传奕叶;宗祠开九牧,云祁从古肇梯云。&原有明代林茂达撰题祠联:&派分九牧大宗,忠孝文章深启佑;祠占乌山正脉,衣冠科第世联绵&。堂上高悬主匾题为&澄溪毓庆&。原有一古匾题额&木分榆溯本&,为清光绪举人林兆骐题撰。堂中供奉万宠、韬、披、昌及九牧昆仲列祖画像。厅堂左右上方各悬挂&状元&、&探花&牌匾,厅墙上镶嵌巨幅林氏《族范》(明刑部尚书林俊撰)以及九牧后裔林默()、林环、林文(明宣德年间探花)、林俊、林润(明万历年间铁面御史)、林兆恩(即龙江先生,&三教合一&创始人)等列代名贤传略竖匾。
  祠堂内今存书题&乌山&(正面)、&种槐&(背面)椭圆形碑刻(高77厘米、宽60厘米、厚8厘米),碑为青石质,书楷阴刻,正面下方刻五言绝句一首,诗云:&乌石开灵境,白云护草庐。径中松菊在,解组赋归欤&。落款为&端州&。(按:&端州&即唐九牧长房一世祖林苇,唐时曾任&端州刺史&。)
  祖祠内现存一方唐代大石砚,砚长91厘米,宽54厘米。形制独特,造型生动,砚边沿开有水沟,砚池中雕刻一只小龟。砚侧有一出水孔。石砚刻工粗放,古朴大方。据《莆阳比事》记载,蕴藻兄弟以独孤及《新学碑》&缦胡之缨,化为青衿&之语为憾,&因铭砚泉石,刻志业文&。晋江名士欧阳詹自泉山诣莆,初与藻蕴肄业于灵岩精庐,后于福平山筑福平书堂,与藻、蕴兄弟共同研读,此石砚为他们共用的文房四宝之一。今置于澄渚乌石祖祠内的大石砚为唐代原物。
  祖祠前有一千年古井,泉水清冽,井台下方有墨池号&螃蟹迎湫&。井旁今存一石碑,上书&砚泉&二字,落款亦为&端州&。旁边还有一宋代石孟,题款:&宋天圣间丙寅林穆之造&。
  乌山诗碑、唐代大石砚,砚泉墨池珠联璧合,相映生辉,为唐九牧诗礼名家遗存的珍贵文物。
  祖祠东侧原为乌石里社,现奉祀天后林默娘。
  九牧祖祠以其历史悠久、人文积淀丰厚而闻名于世,世人美其名曰&丹凤之穴,应龙之潭&。
  祖祠附近有梯云斋,为唐贞元间观察使李琦在澄渚兴学时所创办之八闽首所公学。至宋代澄渚书堂和梯云斋皆废,后由林蕴九世孙林安中于南宋建炎改元之冬重建,林洵美、林仲仁等才美学硕之士则&自着书说&讲授于书斋中,澄渚文教之风复盛。
  祖祠西五里有林九牧墓,九丘并列作龟体,为福建省规模最大的唐代古墓葬,&大跃进&年代遭毁,现仅存墓址及附属建筑积翠庵、放生池,规划重建为规模宏大的&九牧陵园&,以供海内外九牧林族裔瞻仰拜谒,寄托追本溯源之思。
(五)永春遐龄林(埔头林)
桃源(永春)遐龄(埔头)本宗林氏世系开基祖
&&元朝末年,宋代林蕴九世孙林从周的十世孙林宗保(洛公次子、字用选、行寿三),为了避乱,从永春十五都碧坑(今东关镇内碧村)徙居永春廿三都民康乡慕仁里,明洪武十四年(1381年)入籍遐龄(今五里街镇埔头村)。林宗保成为遐龄林氏开基一世祖。&遐龄&(也作&霞陵&)主要以五里街镇埔头村为主,包括五里街镇西安村、高龙(龟龙)村及石鼓社山村、石鼓村一部分。遐龄林氏也习惯被称作&埔头林&。
遐龄林氏自开基至今,已历经600多年,传至廿六世。字行从十一世编起,即:子孙先世传忠孝,诒谋尔敬从,书香滋愈远,秉德在谦恭。现居本地人口约四、五千人;外迁近万人,国内分布在南安、德化、大田、尤溪、永安、永泰、顺昌、南平和江西、浙江、台湾诸省,旅居马来西亚、印尼、新加坡的也有很多。明清时期尤其是在清代,遐龄林氏英俊辈出,科第蝉联,遂为永春望族。明代出过副榜举人1名,清代出过武进士2名、文武举人27名(其中文举人7名,武举人20名),有&一门八举人&、&兄弟同科同榜分中文武举人第五名&等盛事。其余贡生、秀才更是不胜枚举。其中十世林升磷,清康熙癸卯科(1663年)武解元,督江南扬州漕务,诰封宣武将军。十五世林为楫,乾隆癸卯科(1783)中文举第五名,历任闽县、平和、凤山训导、仙游教谕,迁福宁教授。林为邦,乾隆癸卯科(1783年)中武举第五名,署连江守府,后为福建督标。十七世林春庆,从戎有功,授武德骑尉,诰封武功将军,捐资修永春东关桥及县文庙考棚,并重修本宗大、小宗祠。十八世林克彰,同治甲戍科(1874年)中武进士第一百一十五名,钦点卫守备。十九世林国瑞,光绪庚辰科(188O年)中武进士第六十六名,钦点守备,署理陆路提标,前营守备。林克彰、林国瑞为叔侄,故有&叔侄进士&之盛名,甲第&生本堂&,现在埔头十组,建筑独具特色,保存有圣旨匾等文物。尤值得一提的是,十七世林俊,于清成丰年间发动威震八闽的农民起义,响应太平天国,先后攻三府破七县,被太平天国封为&烈王三千岁&。十七世林光挺,旅居马来西亚瓜拉庇劳,为当地著名侨领,同盛会员,曾获孙中山先生颁赐的二等&嘉禾&奖章,捐资援助祖国抗战及赈灾,并倡捐养贤小学。民国二十二年(1933年),遐龄林氏重修族谱,时任国民政府主席林森亲自为之作序。
97世林披(九牧开基祖)&&98世林蕴(披公六子、字梦、小名已奴、号赤松、行十九、一世、九牧流源)&&林愿(蕴公之子、行二十九、二世)&&林邕(愿公长子、行二十六、三世)、林同(愿公次子、三世)&&林文范(邕公长子、四世)、林仲回(邕公次子、四世)&&评事(文范公之子、评事、五世)&&宣义(评事公之子、行六、六世)&&奉议(宣议之子、行十四、七世)&&评事(奉议公长子、行十七、八世)、泽(奉议公次子、八世)&&从正(评事公长子、九世)、从周(评事公次子、行六、号六居士、九世)、从彝(评事公三子、九世)&&奉议(从周公之子、行十一、十世)&&迪功郎(奉议公长子、行念二、十一世)、承事(奉议次子、行念三、十一世)&&卅三(承事长子、行卅三、十二世)、卅四(承事次子、十二世)&&八(卅三公长子、十三世、殇)、监镇(卅三公次子、行九、十三世)&&浦公(监镇公之子、行百十二、官朝奉郎、十四世)&&提干(浦公之子、行十二、十五世)&&巡检(提干公之子、行万十二、十六世)&&元六(巡检长子、行元六、十七世)、元七(巡检次子、十七世)&&言公(元六长子、字国器、行福十一、十八世)、鼎公(元六公次子、十八世)、次公(元六公三子、十八世、殇)、惟公(元六公四子、十八世、殇)DD
洛公(言公之子、字学士、行实禄七、补史、十九世)&&观保公(洛公长子、字用宾、行寿二、二十世、生子一:荣〈生子:玑,郡庠生、早卒〉)、117世宗保公(洛公次子、字用选、行寿三、二十世、遐龄(埔头)本宗林氏世系开基祖)
&永春五里街霞陵(遐龄)林氏祖祠&本生堂&
(1)&本生堂&概况
&&&&永春遐龄林氏系唐九牧六房邵州刺史蕴公之后裔,祖祠为&本生堂&&,位于埔头大宗霞陵山麓。
&&&&宋代,林蕴九世孙林从正、林从周兄弟从莆田入游永春,留恋此地山水,遂一起隐居于永春十五都碧坑(今东关镇内碧村)。兄弟二人逝世后,林从政葬在十九都盖福(今介福乡)洋隔山,林从周葬在碧坑虎尾尖。其子孙各分一支来永春守坟。明正德年间,担任工部尚书、刑部尚书的林俊(字待用,号见素,福建莆田城内塔寺前柴坊里&今莆田一中校门口&人)来永春谒祖,始迁从周公骸与从政公合葬。
&&&元朝末年,林从周十世孙林宗保(洛公次子、字用选、行寿三),为了避乱,从碧坑徙居永春廿三都民康乡慕仁里,明洪武十四年(1381年)入籍遐龄(今五里街镇埔头村)。林宗保成为遐龄林氏开基一世祖。&遐龄&(也作&霞陵&)主要以五里街镇埔头村为主,包括五里街镇西安村、高龙(龟龙)村及石鼓社山村、石鼓村一部分。遐龄林氏也习惯被称作&埔头林&。
&&&&遐龄林氏自开基至今,已历经600多年,传至廿六世。字行从十一世编起,即子孙先世传忠孝,诒谋尔敬从,书香滋愈远,秉德在谦恭。现居本地人口约四、五千人;外迁近万人,国内分布在南安、德化、大田、尤溪、永安、永泰、顺昌、南平和江西、浙江、台湾诸省,旅居马来西亚、印尼、新加坡的也有很多。
明清时期尤其是在清代,遐龄林氏英俊辈出,科第蝉联,遂为永春望族。明代出过副榜举人1名,清代出过武进士2名、文武举人27名(其中文举人7名,武举人20名),有&一门八举人&、&兄弟同科同榜分中文武举人第五名&等盛事。其余贡生、秀才更是不胜枚举。其中十世林升磷,清康熙癸卯科(1663年)武解元,督江南扬州漕务,诰封宣武将军。十五世林为楫,乾隆癸卯科(1783)中文举第五名,历任闽县、平和、凤山训导、仙游教谕,迁福宁教授。林为邦,乾隆癸卯科(1783年)中武举第五名,署连江守府,后为福建督标。十七世林春庆,从戎有功,授武德骑尉,诰封武功将军,捐资修永春东关桥及县文庙考棚,并重修本宗大、小宗祠。十八世林克彰,同治甲戍科(1874年)中武进士第一百一十五名,钦点卫守备。十九世林国瑞,光绪庚辰科(188O年)中武进士第六十六名,钦点守备,署理陆路提标,前营守备。林克彰、林国瑞为叔侄,故有&叔侄进士&之盛名,甲第&生本堂&,现在埔头十组,建筑独具特色,保存有圣旨匾等文物。尤值得一提的是,十七世林俊,于清成丰年间发动威震八闽的农民起义,响应太平天国,先后攻三府破七县,被太平天国封为&烈王三千岁&。十七世林光挺,旅居马来西亚瓜拉庇劳,为当地著名侨领,同盛会员,曾获孙中山先生颁赐的二等&嘉禾&奖章,捐资援助祖国抗战及赈灾,并倡捐养贤小学。民国二十二年(1933年),遐龄林氏重修族谱,时任国民政府主席林森亲自为之作序。
&&&&遐龄林氏祖宇&本生堂&&,背依霞陵山,前绕霞陵溪,遥望永春县城主峰大鹏山。肇建于明洪武年问(年),明嘉靖年间曾被入侵永春的倭寇烧毁,后重建。历多次修葺,特别是&文化大革命、破四旧&期间,祠堂差点被拆毁。2003年春,由林钦舜、林两固、林宗笃等宗亲倡议重修祠堂,并成立机构&本生堂管理委员会&,多次开会,发动族人捐资,每丁l&0元,百元以上碑文纪念。马来西亚、新加坡等侨亲林国仲、林泗水、林普能、林振民、林金发等亦出资支持重修。
&&&本生堂为二遮五开问,悬山式,占地约5亩。为典型的闽南建筑&皇宫起&风格,红砖青瓦,飞檐翘脊。原有围墙,放五个门,现已不存。大门前为宽阔的石墁地,入门有三级台阶,两边各置一个大石鼓,有石柱勒联曰:&莆阳忠孝家声远;桃谷衣冠甲第新&&。大门上悬挂&遐龄林氏&匾额,挂大门灯&叔侄进士&&。正厅上挂&本生堂&匾额,两侧墙上有朱熹手迹墨书&忠&&、&孝&&、&廉&&、&节&&,字迹硕大显目,并有墨联&本问尼山崇俭戒奢遵圣训;生居石室易名赐姓沐天恩&,&仁以长人为体守圣贤自反者是;义能利物谓和愿子孙顾名而恩&,&&源溯莆水宗风六百载白衣肇祀;派衍桃林世泽十八传黄榜初登&&。东侧边廊有壁画,因涸漫而不清,似为仙翁图,画两旁有墨书对
联&桃谷开宗千支攸系;霞陵聚族一本所生&&。此句&霞陵聚族一本所生&点出了&本生堂&堂名之由来。
&&&&本生堂建筑构件用材宏大,主体以大木构造。木门、木窗、木墙板、木垂花吊筒、木制构配件采用优质木材,图样优美自然,表面光滑,楞、角、弧丰满圆滑,层次分明,线条连接和顺,沟、角、棱无刀痕错印,根底联结牢固,饰贴金面,具有很高的观赏和研究价值。
&&&2006年,现任马来西亚福建永春埔头霞陵(遐龄)林氏家族会会长林辉明先生回家乡,特来祖祠拜谒,返马后又多次过问祖祠情况。在家族会及海内外族裔的重视下,新一轮的大修正在酝酿中。祖祠的发扬光大,尽可拭目以待。
&&&&&&遐龄(埔头)林氏本生堂管理委员会&&
&&&&&&&&&&&&&&&&&&&&&&&&&&&&&&&&&&&&&&&&&&&&&&&&&&&&&&&&&&&&&&&& &&&0日
&(2)大宗&一古厝,&两门牌&
&&&&& 这座挂两块门牌的屋子是永春县五里街镇埔头村林氏大宗祠堂&本生堂&。这是一座规模颇大的古建筑,大门上方悬挂着&遐龄&的匾额。在匾额两边,分别钉着两块蓝底白字的门牌,一块写着&石鼓镇社山536&,一块写着&五里街镇埔头村616&。据当地村民介绍,遐龄为林姓聚居地,总人口近4000人。因为以埔头村为主,所以现在&遐龄林&被习惯称作&埔头林&,所以在埔头村林氏祖祠上挂着&埔头村&门牌,但是,林氏古厝为什幺又要挂上&石鼓镇社山&的门牌呢?因为当时,林氏乡亲跟石鼓有一个派生宗族关系,石鼓的生活用水以及农业灌溉,必须从我们古厝前的水渠经过,比较难管理,到大集体后,政府规划把我们第一生产队的田地划给社山,水渠也好管理,石鼓的一片田全部靠这条水渠去灌溉,这样把我们古厝划进去(石鼓社山)就比较好管理。这座古厝在这里才又被认定为社山的。到后来,政府规定必须挂门牌,社山村拿了一块门牌来挂,埔头村也来挂了一块门牌。原来,正由这个古厝正好处在两镇两村的交界处,并处在当时特定的历史背景下,也就形成了&一门两牌&的趣事。
(3)小宗已作为他用
&五里街遐龄林氏小宗
(4)本宗世系
桃源(永春)遐龄(埔头)林氏世系
一世:117世宗保(洛公次子、字用选、行寿三)
二世:宝公(处士、字子玉)
三世:元(宝公长子、祟兴公),生(乡介宾、宝公次子、祟德公)。
四世:祖生(祟兴公长子、友宁公),治生(祟兴公次子、友得公),尾生(祟兴公三子、友忠公),v(祟德公长子、友道公、号耕牧、仁房之祖),森(祟德公次子、邑庠生、友资公、号舆斋、义房之祖)。
五世:荫(友宁公长子、臧福公),材(友宁公次子、邑[生、臧用公),仙祖(友宁公三子、臧武公)。
五世仁房派:臧恺(友道公长子、讳祖孙),臧廷(友道公次子、敕赠修职佐郎、讳祖荫、号温庵)。
五世义房派:臧壁(友资公之子、讳瑞、号纯淡)。
六世:琪(臧福公之子、止),琼(臧用公长子),璋(臧用公次子、邑庠生),U(臧用公三子、止),拔涔印⒅梗挥凶殖鳌⒊汀⒊佟⒊哂诨渲胁恢问簦桓彝罨湎隆
六世仁房派:^(臧廷公长子、邑[生、朝仪公、号纯斋),A(臧廷公次子、朝玉公、号玉斋、正室苏氏所出、止),璜(臧廷公三子、朝乐公、号乐斋、止),碧(臧廷公四子、朝文公、号文斋、止),(臧廷公五子、朝贵公、号寒泉、继室陈氏所出、乡贡士授浙江宁波府象山县训导教谕),f(臧廷公六子、朝浚公、号古愚、仁房长支龟龙〈今高龙村〉祖、侧室王氏所出),王s(臧廷公七子、朝用公、号怀庵、仁房次支震声春祖、继室陈氏所出)。
六世义房派:朝容(臧壁公之子、讳传、号默斋)
七世:真赐(琼公长子、止),真祖(琼公次子、止),真童(璋公之子、止)。
七世仁房派:源(朝仪公之子、澄甫公、止),毓(朝贵公之子、立甫公、侧室汤氏所出)。
七世仁房古愚公派:长甫(古愚公长子、讳万秋、号双溪、行三、侧室欧氏所出),永甫(古愚公次子、讳万祀、号石溪、行七、侧室欧氏所出)。
七世仁房怀庵公派:春茂(怀庵公长子、邑庠生、春甫公、,号菊轩、止),如山(怀庵公次子、乡宾静甫公、号马峰、行五、震房祖),如阜(怀庵公三子、乡宾夷甫公、号桃峰、行六、声房祖),如斥止淖印⒕⒑挪滋丁⒅梗缌辏斥止遄印⑾绫龊窀⒑判ぬ丁⑿卸⒋悍孔妫
七世义房派:汉(默斋公长子、宠甫公、号竹崖、义}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杭州德萃公寓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