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拉圭、乌拉圭对巴拉圭如何防止乡镇干部借参加培训,会议之机公款旅游?

【图片】南美洲的三场战争—— 巴拉圭战争、硝石战争与查科战争【德军吧】_百度贴吧
&&&&&&&&&&&&&&&&&&&&&&&&&&&&&&&签到排名:今日本吧第个签到,本吧因你更精彩,明天继续来努力!
本吧签到人数:0可签7级以上的吧50个
本月漏签0次!成为超级会员,赠送8张补签卡连续签到:天&&累计签到:天超级会员单次开通12个月以上,赠送连续签到卡3张
关注:103,441贴子:
南美洲的三场战争—— 巴拉圭战争、硝石战争与查科战争
欣禾电子为德国schwarzbeck全球分销合作伙伴,为客户提供高性价比产品和良好技术服务.
巴拉圭战争19世纪初,世界战争话题的焦点是美国南北战争以及德国、意大利为国家统一打的局部战争,然而就在同时,拉丁美洲爆发的一场战争却很少被人提起——它就是从1864年~1870年由巴拉圭军事强人弗朗西斯柯·洛佩斯以一个内陆小国巴拉圭,对巴西、阿根廷、乌拉圭3国同盟的战争,一场迄今为止整个美洲最大的战争,一场可能是人类历史中最惨烈的战争。战争简介有的历史学家把这场战争称作近代战争与现代战争的分水岭。这场战争的一个特点是,使用了步枪、机关枪、高爆炸药、大炮等现代武器,电报、侦察用的热气球也投入使用。很多后来在一战中使用的武器和装备,已经在这场战争中亮相了。
足球战争有话说←_←
关于巴拉圭以及南美洲的简介:巴拉圭,从地理位置上讲,作为内陆国与玻利维亚一样可谓是南美大陆最封闭的小国,这个在拉丁美洲独立运动浪潮中从西班牙殖民地省份直接转变过来的国家,相对来说巴拉圭的独立并没有经历太多的腥风血雨。  巴拉圭全名为巴拉圭共和国,1811年脱离西班牙独立。巴拉圭一词在印第安语系古瓜拉尼语意为“有一条大河的地方”。位于南美洲中部安低斯山脉、亚马逊平原和拉普拉塔平原三者之间,气候湿热。为内陆国家。面积406752平方千米。2000年时人口510万。居民90%是印欧混血种人称为瓜拉尼梅斯提索人(Mestizo)人,其余为德裔、意大利裔白种人。居民多信天主教。瓜拉尼语为民族语言,西班牙语为官方语言。  巴拉圭河从北向南把全国分成东西两部分。河东为山地、沼泽和波状平原,集中了全国人口的90% 。河西为拉普拉塔平原北部的大查科(草原) ,多小山丘。北部属热带草原气候,南部属亚热带森林气候。年平均降水量西部在1000毫米以下,东部在1000毫米以上。巴国资源并不丰富但森林面积很大约占全国面积31 % ,并盛产贵重硬木和其它优质木材。全部土地中天然牧场占40% 。水力蕴藏量约210万千瓦。巴拉圭经济主要依靠农、牧、林业。为联合国公布的第二批全球最不发达国家之一,农业人口约占全国人口49 % 。农牧业占国民收入的23%左右,林业占3%。在西班牙王国将近300年的殖民统治中,巴拉圭只是以一个不引人注意的内陆省,而且归属治所在布宜诺斯艾利斯的拉普拉塔总督区的管理之下。因为交通闭塞,土地贫瘠,人口稀少,资源匮乏,巴拉圭一直都不是一个引人注意的地方,这种不引人注意的特性,即使在巴拉圭独立之后,直到今天也依然顽固地保持。但相对其他省,巴拉圭省的瓜拉尼印第安人,恐怕是最少能感受到西班牙人的统治和征敛压力的。所以直到现在巴拉圭是南美各国中印第安人比例占最高的国家。
从西班牙人征服美洲,建立美洲秩序的过程中看,在美洲,除了印加帝国、阿兹特克人这些建立了高度文明的部落之外,其余的印第安部落中,全民尚武且能够拥有强大的战斗力的民族,多半也是服从权威、恪守纪律的民族。作为南美大陆上最剽悍善战的瓜拉尼人,却能在将近500年的文明历史中,顺从于每一个漫长而又野蛮的统治者,这似乎能证明这一点。  也许是这个国家太小,没有充裕的土地和庄园,去构建类似其他拉丁美洲国家那样的庄园主政治结构。也许又是瓜拉尼文化中权威主义的根深蒂固,使得这个国家只存在政治思想上的反对派,而缺乏以经济为基础的政治反对派。但这还是不能说明问题,巴拉圭的第一个移民首领伊拉拉,一个没有瓜拉尼文化影响的外来者,就可以保持20年的统治地位,西班牙任命的历任省长都形同虚设。  19世纪初,当整个拉丁美洲革命运动蓬勃发展的时候,巴拉圭并没有和邻近地区那样,到处酝酿着这反对西班牙统治的独立运动,二是继续恪守本分地过着自己的原有的生活。1810年5月亚松森的上司布宜诺斯艾利斯宣布独立,接管原西班牙拉普塔拉塔总督的权力,并要求总督区内各省加入独立后的阿根廷共和国,但属于拉普塔拉塔总督区的巴拉圭省长贝拉斯科拒绝了要求。为了迫使巴拉圭接受这一要求,布宜诺斯艾利斯派遣贝尔格拉诺将军( 英阿马岛战争被击沉的阿根廷的巡洋舰贝尔格拉诺将军号就是纪念此公,现在阿根廷有一座城市就叫做贝尔格拉诺海军准将城,一支阿甲球队也叫贝尔格拉诺 ) 率军进入巴拉圭,1811年1月,迎接阿根廷著名将军贝尔格拉诺率领的拉普拉塔联合省革命军的不是鲜花,而是被仍然效忠于西班牙政府的巴拉圭民兵利用巴国内复杂的地形击败。日,迫于形势,巴拉圭人发达起义驱逐省长贝拉斯科,组织了“洪他”(junta委员会)。6月,巴拉圭省议会宣布脱离西班牙统治,成立独立的巴拉圭共和国。1813年10月通过共和国第一部宪法。1814年,巴拉圭首任独裁者卡洛斯.安东尼奥.洛佩斯(Carlos Antonio López)要求阿根廷独裁者罗萨斯承认巴拉圭为独立国家,放弃巴拉圭加入阿根廷的要求,但却一直遭到布宜诺斯艾利斯的拒绝,巴阿关系因此长期紧张。
巴拉圭战争爆发的原因: 战争爆发前的巴拉圭其实在当时南美各国中算是比较强大的。1862年,独裁者—老考迪罗·洛佩斯逝世了,其长子弗朗西斯柯·洛佩斯(Fancisco Solano López)接过了父亲手中的权杖,继任巴拉圭总统。在他父亲老洛佩斯的近50年的苦心经营下,曾经贫瘠的巴拉圭迅速崛起,他鼓励对外贸易,大量引进外资;请来英国和奥地利的工程师帮助修建了铁路、船厂、钢铁厂;招聘欧洲和美国医生、工程技术人员,开办工厂和学校;架设了电报、出版了报纸;1850年国家大剧院也落成了,一个欧洲化的巴拉圭以强国的面目出现在拉美。到弗朗西斯柯·洛佩斯接班时,巴拉圭已经成为惟一没有外债的拉丁美洲国家,当时巴拉圭的国民生产总值据巴西圣保罗大学彼得罗教授估算,约为当时的160万美元,仅次于人口和国土面积都大它十倍的巴西的210万美元。在继任总统前,小洛佩斯已经担任了巴拉圭军队的总司令和国防部长,他从欧洲采购了包括机枪、大炮在内的大量新式武器,使得巴拉圭军队成为拉美最现代化的部队。而反观当时的巴西和阿根廷,一个因为奴隶制的废存而整个国家显得动荡不安,上层权力掌握葡萄牙裔手中,虽然已经独立,但基本国策和葡萄牙殖民政策差别不大,国家缺乏凝聚力,各州与中央政府经常发生冲突。阿根廷独立后也是陷于长期的政治动荡中。除了复杂的地形外,国力的差别也是为什么巴拉圭以一国之力对抗南美两大强国5年之久的原因。巴拉圭战争的起因是多方面的,首先,是巴拉圭与阿根廷、巴西在领土问题和拉普塔水系通航问题上长期存在争执。1814年,巴拉圭独裁者卡洛斯.安东尼奥. 洛佩斯要求阿根廷独裁者罗萨斯承认巴拉圭为独立国家,放弃巴拉圭加入阿根廷的要求遭到拒绝后。巴拉圭方面的反制措施就是与由阿根廷国内分离主义分子控制的科连特斯省订立了条约,阿根廷以加紧对拉普塔河的封锁作为回应。两国关系一直比较紧张。由于巴拉圭是内陆国家,其对外贸易通过巴拉圭河经巴拉那河再经拉普拉塔河(Río de la Plata)出海,强大起来的巴拉圭妄图扩大版图获取出海口。日,洛佩斯在巴西的支持下对阿根廷宣战,第一次巴拉圭战争爆发。巴军沿拉普塔河而下,妄图和吞并科连特斯省。但遭到阿根廷军队和当地人的联手阻击,被迫退回国境,随后与1846年6月接受美国调停。巴拉圭与巴西也同样存在领土争议,并由来已久。巴西为了通航到马托格罗索州(位于当时巴西、巴拉圭、玻利维亚三国边境,从巴西经济腹地巴西沿海到马托格罗索省需要穿过全球最大的热带雨林阿马孙河流域以及数座高山十分不方便,最佳的办法是从巴西南部的格兰德河南下到巴拉圭的耶格雷斯,在沿巴拉圭河北上),要求能获得在拉普塔河支流巴拉圭河自由航行的权利,遭到巴拉圭的强烈反对。巴西对巴拉圭北部地区有领土要求,多次提出两国的边界应以阿帕河为界,巴拉圭表示拒绝。1856年4月,两国签订条约,规定在6年内讨论巴拉圭河、巴拉那河自由航行问题并裁决两国边界。但在此期间,两国不断发生边境冲突。巴拉圭的独裁家族洛佩斯家族一再扩充军队,巴西也在布兰科河北面的马托格罗索州加强防卫。双方的大规模军事冲突一触即发。
巴拉圭的风景其次,英国企图将其经济势力渗透到拉丁美洲,在挑起这场战争中起了很大的作用。由于美国的南北战争,英国失去了美国南部这个自18世纪中期以来的重要农业生产基地和工业品倾销市场,于是它力求通过向南美洲进行贸易扩张和经济扩张,来填补英国的损失。从1857年起,英国根据同阿根廷联邦政府和巴西帝国达成的协议,开始在两国建设联系最重要农业区和港口的铁路。与此同时,英国希望巴拉那河和巴拉圭河能完全实行通航自由化,(两河均属于拉普塔河流域,主要流经巴西、巴拉圭、阿根廷三国),并希望同阿根廷内地各省和巴拉圭进行自由免税贸易。对此,富有独立性和自我封闭性传统的巴拉圭坚决反对,可是由于巴拉圭河从布宜诺斯艾利斯经过巴拉圭可以通向巴西南部沿海的富庶地区,所以英国无论如何也要粉碎巴拉圭的反抗。另外,英国希望通过在战争中资助巴西和阿根廷,“摧毁这两个国家独立的幼苗,从而逐渐把它们置于大英帝国的控制之下,以取得英国在南美洲有一个稳固的立足之地。”在战争爆发前,英国竭力燃气战火。阿根廷政治评论家咔咔说道:“这场战争由巴西和阿根廷提供军队,英国提供黄金和枪炮。”第三,巴拉圭战争的直接起因,是各国对乌拉圭政局变化的不同态度。1863年,乌拉圭红党(Colorado Party)领袖贝南西奥.弗洛雷斯在巴西和阿根廷的支持下发动政变,妄图推翻本国白党(Blancos Party)总统贝尔纳多佩罗。由于阿根廷和巴西都承认了弗洛雷斯,佩罗总统于1864年8月请求巴拉圭刚上台不久的弗朗西斯科.萨拉诺.洛佩斯予以支持,以应付巴西的入侵威胁。洛佩斯为了建立自己个人的威信,毫不犹豫地同意了佩罗的建议。接着巴拉圭向巴西发出了最后通牒,警告巴西不要侵犯乌拉圭的主权,从而危及拉普拉塔河流域诸国的安全。因为乌拉圭独立前曾经是葡属巴西的一部分,对此,巴西置之不理,并于1864年10月派出战舰和军队进入乌拉圭,以支持乌拉圭红党的政变。日,巴拉圭正式向巴西宣战。与此同时,巴西扶持的乌拉圭红党推翻佩罗政权,然后请乌拉圭新政府参加了巴西的反对乌拉圭的战争。此时两国在边境上还算太平,战争主要发生在乌拉圭,为了让部队更快的到达乌拉圭,洛佩斯请求阿根廷总统巴托洛梅.米特雷允许他的部队穿过阿根廷的科连特斯省(乌拉圭和巴拉圭之间隔着阿根廷的科连特斯省)。米特雷拒绝了巴拉圭的请求,并进行了动员,阻止巴拉圭军队强行穿越。双方军队在边境地区发生多次冲突,随即洛佩斯向阿根廷宣战。1865年5月,在英国驻阿根廷大使爱德华·桑顿的策划下巴西、阿根廷、乌拉圭结成同盟,并签订秘密条约,其中规定对巴拉圭的占领划分,北部归巴西,东部和西部归阿根廷。当时,英法两国从经济上和政治上全力支持3国同盟,并动员起世界舆论反对弗朗西斯科.萨拉诺.洛佩斯这个“暴君”与“野蛮人”。
战争正式爆发洛佩斯原来打算捞点小便宜,顺便在有可能的情况下,占领整个乌拉圭,获得一个出海口,但想不到居然引来一场大战。到了这个时候只能硬着头皮顶上了。这是一场力量悬殊的战争,战争爆发时巴拉圭总人口只有52万,训练有素的正规军只有8000人,连上预备役军队约2万,而三国同盟方面,巴西总人口约1100万,常备军约15万;阿根廷总人口约225万,军队约10万;乌拉圭总人口约10万,军队约4000人。巴拉圭方面的战略打算是速战速决,在三国未彻底动员起来之前,击溃他们的主力。  1864年12月,洛佩斯希望趁乌拉圭内战拖住了巴西的主力之际,自己像拿破仑那样越过阿尔卑斯山远征欧洲那样给敌人一个出其不意。经过对军队的充分动员候,巴军人数升至5万。洛佩斯首先向北进击,派两支军队对巴西防守薄弱的马托格罗索(matogrosso)州,这个州的面积比英、法、德三国的面积还要大,但是人口只有9万,防御虚弱。巴西军队未作抵抗便仓皇撤退。洛佩斯的大军如入无人之境。巴拉圭的指挥官维森特.巴里奥斯上校缴获了32门火炮和大批军备物资。此后,巴拉圭军队继续开进阿布尔开克和科仑巴,也未遇到较大的抵抗。由于地势险要,巴西援军花了两年的时间才得光复这一地区。但是,渐渐地乌拉圭内战的格局变得不妙了,巴西人支持的弗洛雷斯新政府开始占上风。为解乌拉圭之危,洛佩斯决定向巴西和阿根廷的腹地进攻。他设计了两条战线,一条是沿着巴拉那(Parana)河进入阿根廷有争议的地区科连特斯 (corientes),吸引部署在那里的阿根廷军队主力;另一条是沿着巴拉圭河杀入沿岸巴西人的居住区,扰乱巴西人的阵脚。洛佩斯原来估计这两路进攻的都是两个国家有争议的领土,巴拉圭军队可以利用当地人的分裂主义情绪,对抗巴西和阿根廷中央政府。只是,这两个计划只有一个得了手。1865年1月,洛佩斯亲自率部进攻阿根廷科连特斯省,英勇善战的瓜拉尼人付出重大代价后,击退了阿根廷军的主力。于4月13日经过苦战最终占领该省,
日,阿根廷、巴西、乌拉圭形成3国同盟后,由阿根廷总统巴托洛梅.米特雷任联军陆军司令,巴西的海军上将塔曼达雷任海军司令。米特雷提出了以下的口号:“1天之内打到敌人兵营,2月内拿下科连特斯,3个月拿下亚松森!”但实际上,盟军必须上溯巴拉圭河攻打设防坚固的阵地,或者在两河汇流处和思卡纳西翁之间强渡巴拉那河。人员、必需品和粮食必须经过远距离运输等等。  另一方面巴拉圭利用自己顺河而下的优势,继续进攻。根据洛佩斯制订的作战计划,另一路文塞斯芬.罗夫莱斯将军带领的2.5万人向巴拉那河下游进军,安东尼奥.德拉.克洛斯.埃斯蒂加里维亚上校带领1.25万人沿乌拉圭河南下,这两支部队预定在乌拉圭边境上会师。巴拉圭的舰队与罗夫莱斯并行,试图肃清河上的敌人。  日,与罗夫莱斯并行的巴拉圭舰队在里亚丘埃洛河主动袭击了巴西舰队,双方展开激战,巴西舰队在陆上炮台的支援下,成功击退巴拉圭舰队。这次战役后,巴拉圭方面失去了对拉普拉塔河的绝对控制权。8月初,埃斯莱加里维亚侵入巴西,并从伊塔鲁阿进至乌拉圭河,占领了左岸的南里约格郎德的基博尔雅和乌拉圭啊纳,8月17日,巴西军队开始局部动员并反攻。埃斯莱加里维亚因寡不敌众于9月18日率部投降,余部撤出巴西。至此,巴拉圭军队在战争初期的占有相对的优势。但随着埃斯莱加里维亚上校惨败之后,战争进入第二阶段。洛佩斯不得不将战争由进攻转为防御。
1865年的巴西士兵巴西皇帝佩德罗二世准备出征的巴西士兵1865年10月,苦于巴拉圭军队陷入科连特斯泥潭,洛佩斯开始部署撤出科连特斯,以及在本土准备防御战。日,盟军发起全面反攻,在收复阿根廷的科连特斯省后,进入巴拉圭。在巴拉那河和乌拉圭河汇合处的一片湖泊里,三国同盟以巴西舰队为主力,动用了16艘当时最先进的钢铁炮舰,加上70多艘木质战舰对付巴拉圭的木质军舰,这场美洲最大的海军会战以巴拉圭方面几乎全军覆没告结束。4月17日,洛佩斯派出了一支3000人的队伍突袭了奥索里奥和弗洛雷斯率领的由1.5万人组成的阿根廷军队,尽管瓜尼拉人勇猛而又顽强,给予阿根廷人沉重的打击,但由后备兵组成的巴军在经验和训练方面都不是经过残酷血战的阿根廷老兵的对手,加上人数上的不占优势,仍遭到惨败。5月2日,洛佩斯又组织6000人对前进到帕特里亚小道的盟军发动攻击。两战,巴拉圭方面损失了人。5月20日,3国同盟军沿帕特里亚小道向巴拉圭腹地进攻,洛佩斯率部退到河畔的虎美塔(humaita)要塞,凭借地势抵抗联军的进攻。日洛佩斯在图尤蒂(tuyuti)发起了一连串的反击,巴拉圭方面在搜刮国内可以作战的兵源候,几乎倾全国之兵发动反攻,以2万人的巴拉圭部队,攻击3.2万人的联军,妄图将三国同盟军赶出巴拉圭。在巴拉那河畔,双方的阵亡至少都达到了18000人以上。成为南美及美洲大陆上最惨烈的战斗。历史学家称在这场战争中:双方用尽最大的想像力,使战争的惨烈程度达到极限。  根据洛佩斯的命令,巴里奥斯将军率7000步兵和1000骑兵对左线的巴西军,何塞.迪亚斯上校率领的4000步兵居中,雷斯金将军带兵8000对付右翼的阿根廷军,11时30分,巴拉圭军开始进攻。右翼雷金斯部的进攻由于出其不意而大获成功。但由于缺乏后援,战局发生逆转,阿根廷军在顶住巴拉圭军初期的猛攻后,在后方源源不断的支援下,开始扭转局面。巴里奥斯对巴西军的进攻十分勇猛,但一时却难以分胜负,但也因缺乏后援而最后失败。下午2时,战斗基本结束。巴拉圭方面此役阵亡5000人,350人被俘,8000人受伤,也就是说,参加战斗的不到2万人中,伤亡总数达1.335万人。同盟军方面伤亡3913人。图尤蒂战役可以说是整个巴拉圭战争的转折点,因为他使洛佩斯丧失了挽救巴拉圭败局的机会,巴拉圭军队主力尽失,再也无力组织有力的抵抗。马斯特曼写到:“图尤蒂战役可以说是灭绝了巴拉圭的西班牙种族后裔,在队伍前列的士兵是这个国家所有上等家族的男子,它们几乎全部阵亡;许多家族,特别在首都,没有留下一个丈夫、父亲、儿子或者兄弟。被留在亚松森的所有男子,包括老人、印第安人、奴隶、和少年现在全部被编入国家军队稀疏的行列中。”
但是,直到现在,巴拉圭还流传着不少可歌可泣的战斗故事,证明着瓜拉尼人的英勇不屈:一个个小分队坚持到最后一个人,在被敌人俘虏之前,受伤的伤员连皮带肉撕下自己的绷带,宁死也不愿意被俘。
惨烈的水战,拉普拉塔河为之赤染断流巴西军舰顽强的巴拉圭战士日至3日,盟军攻打并占领了位于巴拉那----巴拉圭河汇流处与马迈塔之间河流中的库鲁帕提(curupaity)炮台,洛佩斯要求和盟军进行停战谈判。谈判于9月12日进行,但因盟军方面坚持让洛佩斯离开巴拉圭流亡国外而失败。战争只能继续了,库鲁帕提炮台让阿根廷军队损失了1/3,用了10个月的工夫也没有打下来。冲锋的士兵一排排地倒在要塞前面,令亲自担任阿根廷军队总司令的米雷特总统颜面扫地。就在这时,天花开始肆虐,接着霍乱也开始流行,光是这两种疾病就造成了两方不少的死亡,也大大地打击了两方士兵的士气。有资料说,这些天花是洛佩斯故意利用天花病人用过的物品留在阵地上,然后再撤退,当阿根廷军队清理战利品的时候,就中招了。  阿根廷、巴拉圭联军陷入苦战的时候,巴西人也不好过。巴西刚开始介入乌拉圭内战的时候,只动用了1.6万人,但是随着战争的深入,随着巴西军队的失利,当时的欧洲观察员对联军动作的缓慢非常不满。这些欧洲人不了解拉美地形的特殊性——由于所有物资都要从几百英里以外沿着巴拉那河从布宜诺斯艾利斯和蒙德维地亚运到战场,后勤补给非常困难——他们却只管指责指挥官是懦夫,同时,在巴西的工商界也出现了换帅的呼声。还有一些人认为巴西军队失利的主要原因是雇用了一大批素质低下的、没有土地的黑奴,他们强烈呼吁巴西政府招募志愿兵。很快,巴西政府便动员了一支14万人的军队,同时巴西政府也用还以自由身作为奖赏,激励黑人奴隶作战。在英国的黄金支持下,巴西的工商业则加班加点,生产大批的武器和军火。  在联军苦撑的时候,巴拉圭方面撑不住了。因为,不论是食品还是武器,运输线都被联军封锁,而自身国内的生产却十分不够,甚至出现了部分二线部队使用长矛作战的情况,国内大部分地方开始实行配给制。  1867年,巴西和阿根廷继续补充兵力,兵力达4.8万人,并且拥有了一致骑兵部队,备有充足的武器和军需品,还完全控制了巴拉那河的河面,从而保住了一条主要的供给线。而巴拉圭军队减少到了1.5万人,而且半数是少年和老人,另外一半也是缺乏足够训练的新兵。  1866年巴西换掉了陆军元帅米特尔,由加西亚接任。在他接任时,巴西军队在8个月内仅仅前进了15英里。加西亚没有急于进攻,而是用了8个月做攻击的准备,同时也让海军方面下决心把最昂贵的舰艇调来专对付巴拉圭人的水雷和岸上的炮火。他精心地布置了一个计划,通过向东大迂回绕过了巴拉圭人的防御工事。1868年5月,他终于完成了对巴拉圭人的核心要塞虎美塔的包围。洛佩斯不得已率领大部队突破重围,仅留下很少但却是最英勇的战士守城。靠着每天不停地炮击,联军终于在3个月后攻陷了这个要塞。7月,盟军占领了重要的马迈塔防御基地,损失惨重的洛佩斯退缩到亚松森以南的比列塔,以组织保卫首都的最后一条防线。但是加西亚巧妙地通过巴拉圭河上的一处无人区,将部队带到巴拉圭人的后方,在巴拉圭河西岸的查科登陆,修筑了一条包围比列塔阵地两翼的道路,然后进行了围攻。
巴西士兵在战争间歇期巴拉圭战士顽强地进行游击战争弗朗西斯科·洛佩兹日,4艘巴西铁甲舰突破还掌握在巴拉圭军手中的安戈斯图拉炮台。1个月后,和其他几艘炮舰顺利在比列塔外的会师。12月5日,它们占领了通向巴拉圭防线的一条小河上的一座桥梁。经过几次决定性的战斗后,巴拉圭军队人数从8000降到3000。盟军对洛佩斯的司令部发起了最后的攻击,经过7天的战斗,巴拉圭军队被重创,巴拉圭首都亚松森陷落,加西亚急忙建立一个傀儡政府,接着宣布战争终于结束,他随即告老还乡。  但是洛佩斯仍然率领着他的1.3万人继续打游击,他仍然斗志旺盛,他的游击战经常在亚松森城外把巴西军队的阵地搅得一塌糊涂。不过他的兵力越来越成问题,连8岁的孩子也戴上假胡须跟成年人一起作战。  巴西人开始了14个月的清剿,洛佩斯被迫撤退到巴拉圭东北部山区。在这里他陷入了走投无路的境地,他怀疑很多人在出卖他,开始处决他最亲密的追随者。 1870年在2月底在亚松森北面200余公里的阿基达班河岸他被包围了,但他拒绝投降,还下令将他的母亲和姐妹也处决掉。两天以后的3月1日他被巴西军队俘获随即被巴西军用大刀将他砍死,乱葬在丛林中。
战争结果:巴拉圭独立时的版图红线所示为巴拉圭在巴拉圭战争后失去的国土,浅蓝线为下文查科战争中巴拉圭新增的国土。今日巴拉圭版图巴拉圭战争是南美历史上规模最大、最惨烈的一次战争。巴拉圭不但是赔了夫人又折兵,还差点亡国灭种。正如我上面比较地图时候说的那样,巴西和阿根廷通过这次战争瓜分了巴拉圭约14万平方公里国土,而巴拉圭不仅失去了大片国土,其人口也从战前的52万多减少到不足21万,其中成年男子不到2.8万,同时巴拉圭还向巴西和阿根廷支付了巨额赔款约680万美元,相当于战前巴拉圭6年的国民生产总值,战后的巴拉圭,满目疮痍,土地荒废,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各种生产活动均由妇女承担,社会经济长期无法恢复。还使得巴拉圭70%的国土包括最富庶的地区被三国联盟军队长期军事管制。1876年,阿根廷和乌拉圭联手排挤巴西,巴西的军事力量才撤出乌拉圭,而阿根廷直到1890年才最后完成撤出巴拉圭占领区的军事行动。当然,三国同盟也付出了巨大代价,在战争中死伤士兵19万人。这是人类历史上一场史无前例的惨烈战争。我这里有三份巴拉圭的地图,可惜都是书本的,没办法上传。一份是刚独立时候的地图,虽然不是很精准,但还能看个大概;一份是1876年的巴拉圭地图,是巴西占领军撤出巴拉圭后,巴西归还部分占领领土的地图;另外一份就是现在的巴拉圭地图了。  从地图来看刚独立时的巴拉圭,版图基本上是四四方方的,北部稍微丰满。著名的拉普拉塔河的上游因为穿过整个巴拉圭而被命名为巴拉圭河,首都亚松森位于巴拉圭河畔,虽然离阿根廷边境很近,但还是离了一点距离;  1876年版本的巴拉圭地图相对来说精确了不少,是巴拉圭战争结束后巴西占领军撤离巴拉圭所划的具体防务布置图。对比两图,总共有11万平方英里的巴拉圭土地被分别划到了阿根廷和巴西。其中马塔格雷索省8万多平方英里被划到了巴西马塔格雷索州,阿根廷的边境一直扩张到巴拉圭河畔,巴的首都阿松森变成了边境城市,与阿根廷的科连特斯省是一河之隔,而且巴国内很多地区都标明了被阿根廷、乌拉圭进行军事管制。整个巴拉圭的版图与刚独立的时候相比变得缩小了一圈。  现在的巴拉圭地图,大家可以从很多世界地图中看到,和1876版最大的分别是巴版图北部丰满了起来。巴拉圭夺得了与玻利维亚有争议的查科省格兰地区的大部分。据闻当初争夺的时候因为那里有丰富的石油资源,但后来证明是空欢喜一场,那里到现在还是荒无人烟的不毛之地。  小洛佩斯也许没看过孙子兵法,“兵者,国家大事也,不可不察”。他父亲在强敌环绕的环境下,保持国内近50年的和平发展,他上台不到5年,就把老爸的家底都败光了。败家子啊! 从此,巴拉圭,乃至整个南美洲的现代化进程彻底失败了从此南美乃至整个拉丁美洲走向了半殖民地化的道路,沦为了大国的后花园。除了智利一度崛起之外,整个大陆沉沦在乌烟瘴气的混战之中。再次独立之后的巴拉圭沦为一个三流的保守内陆国家,被天主教会牢牢控制在自己的手中,只是偶尔——比如1930年代血腥的“查科战争”和后来的足球世界杯赛才会让人注意到她。
硝石战争(南美太平洋战争)日期:1879年 - 1883年 地点:南美洲 结果:智利获胜 领土变更:
玻利维亚于1904年割让安托法加斯塔给智利秘鲁于1884年割让塔拉帕卡省给智利玻利维亚及秘鲁于1888年/1889年割让阿塔卡马高原给阿根廷智利于1885年占领塔拉塔,其后于1925年归还给秘鲁智利于1884年占领阿利卡省及塔克纳省(萨马河),其后于1929年归还给秘鲁 南美太平洋战争(英文:War of the Pacific in Southern America;又称硝石战争、鸟粪战争)是1879年-1883年智利同玻利维亚、秘鲁争夺南太平洋沿岸阿塔卡马沙漠硝石、鸟粪产地的战争。最终智利获胜,玻利维亚和秘鲁被迫割地。此战过后,玻利维亚失去出海口,成为内陆国。
战争背景阿塔卡马沙漠位于玻利维亚、智利和秘鲁的交界处,在西班牙殖民统治时期从未明确划定归属。三国独立后,玻利维亚占有阿塔卡马沙漠中部安托法加斯塔地区,秘鲁占有沙漠北部塔拉帕卡地区,智利则取得沙漠南部地区。三国均宣布对沙漠地区拥有主权。由于在阿塔卡马沙漠中部和北部发现丰富的鸟粪和硝石矿藏,使三国的争执更加尖锐。前者作为一种优质的有机肥料,是玻利维亚最重要的出口商品和外汇来源,而后者则是欧美兵工厂用来制造火药的重要原料,具有极高的战略价值。战争起因1866年,智利与玻利维亚签订边界条约,规定以南纬24°线为两国边界,南纬23°线与25°线之间一切矿产品和输出产品的关税,由两国平分。同年,智利和英国合资经营的硝石公司同玻利维亚签订合同,取得在安托法加斯塔地区的开采权。1874年,玻、智两国签订新约,规定智利政府放弃南纬24°线以北地区的全部权利,玻利维亚同意在25年内对智利公司不提高现行税率。1878年,玻利维亚政府出于筹措军费的需要,决定单方面增加智利-英国矿业公司税额。但矿业公司根据1874年条约拒绝交纳。玻利维亚政府决定没收其全部资产并公开拍卖。作为报复,日,智利在英国的支持下,出兵占领玻利维亚最大的港口安托法加斯塔。而秘鲁与玻利维亚关系亲密,双方曾在1873年秘密缔结军事同盟条约。危机爆发后,秘鲁和玻利维亚政府向国内下达军事动员令,并积极从欧洲购买军火。智利遂于日正式向秘鲁和玻利维亚两国宣战。这次战争被外界称为“南美太平洋战争”,又由于战争起因来自三国对鸟粪和硝石资源的争夺,因此也被称为“鸟粪战争”或“硝石战争”。
顶!!!涨姿势了。。。
战争过程战争初期,智利凭借两倍于秘玻联合舰队的海军,迅速封锁了秘鲁和玻利维亚的海岸。1879年5月,智利海军司令威廉姆斯留下战舰“埃斯美莱达号”封锁秘鲁要塞伊基克,但遭到秘鲁海军的偷袭,“埃斯美莱达号”被击沉。同年10月8日,智利舰队在例行巡航中遭遇秘鲁舰队,双方展开了南美历史上第一次铁甲舰决战。智利海军摧毁了秘鲁主力铁甲舰“胡阿斯卡号”。伊基克战役1879年11月,7000名智利士兵在6艘军舰的护送下,在伊基克要塞附近登陆,秘、玻联军进行殊死抵抗,但当时玻利维亚陆军装备低劣,部队里充斥着脚蹬凉鞋、穿着五花八门服装的印第安人,他们没有步枪等火器,只有原始的弓箭和十字弩,这也使“南美太平洋”成为世界上最后一场使用弓弩作战的战争。智利军队获胜并迅速地占领了秘鲁的塔拉帕卡省全境。1880年初,智利军队在秘鲁伊洛和帕科查港登陆,占领莫克瓜,通过沙漠地带,在塔克纳和阿里卡两次战役中打败了玻秘联军。至此,玻利维亚失去了所有太平洋沿海领土,秘鲁海军则全军覆没。1880年6月,三国代表举行谈判,但秘鲁拒绝智利提出的议和条件,只同意暂时休战。出于人道考虑,智利允许秘鲁用运输船把被俘的秘鲁伤兵运走,但伤兵人数超过了运输船的装载量,智利将“罗阿号”军舰借给秘鲁方运送伤员。7月3日,“罗阿号”完成任务,拖着一条满载秘鲁提供的水果的驳船返航时,驳船突然发生爆炸,并伤及“罗阿号”。智利政府认为这是秘鲁设下的阴谋,决定采取严厉的报复措施——攻占利马。
安加莫斯之战安加莫斯战役中,双方使用了近代化的铁甲舰阿里卡之战智军攻占利马1881年1月,2.6万智利军队向利马城发起总攻,秘鲁守军只进行了两天抵抗便四散奔逃。战争结果日,秘鲁与智利在利马北部安孔城签订条约,结束了南美太平洋战争。根据《安孔条约》,秘鲁将塔拉帕卡省割让给智利,并将塔克纳和阿里卡两地区交给智利管辖10年。玻利维亚则先后于1884年和1904年与智利签订了《瓦尔帕莱索协定》和“和平友好条约”。玻利维亚丧失了安第斯山脉与太平洋沿岸之间的全部领土,变成了一个没有出海口的内陆国,严重地影响了其经济的发展。
1879年硝石战争中的海战:从开战伊始就显而易见的是,这场战争与传统的沙漠战争完全不同:由于阿塔卡马地区的交通状况极其恶劣,对海洋的控制才是决定战争胜负的关键因素。而在经历了数届短命的政府之后,玻利维亚自身并未做好应对战争的准备,它甚至没有一支像样的海军。玻利维亚的盟友秘鲁在这之前刚刚经历了一次经济危机,其陆军和海军都缺乏必要的训练和维护。它拥有2艘铁甲舰、1艘巡防舰和1艘炮舰,但其中绝大多数都陈旧过时,无力进行正面海战,只有铁甲舰“胡阿斯卡”号(Huáscar)和“独立”号(Independencia)具有一定战斗力。与之相反的是,智利尽管也处于经济危机中,但拥有一支更为现代化、训练也更有素的海军,包括2艘铁甲舰、4艘巡防舰和2艘炮舰,准备显然更为充分。
战争爆发之初,智利政府试图一举摧毁正在缺乏防御设施的卡亚俄(Callao)港修理的秘鲁小舰队,但这一计划被拥有1/2英国血统、参加过钦查(Chincha)群岛战争的海军总司令胡安.威廉姆斯(Juan Williams)上将所拒绝。54岁的上将坚持认为,智利海军应当首先对秘鲁的南部港口进行封锁以截断其硝酸盐出口,中断秘鲁政府的最大财源,同时也阻止秘鲁从海外获得军火。在威廉姆斯的作战方针指导下,智利海军两艘威力强大的中央炮房铁甲舰——“海军上将科克伦”号(Almirante Cochrane)和“布兰科.恩卡拉达”号(Blanco Encalada)开始在玻利维亚和秘鲁海岸采取行动。秘鲁的伊基克(Iquique)港遭到了封锁,胡阿尼洛斯(Huanillos)、莫延多(Mollendo)、皮卡(Pica)和皮萨瓜(Pisagua)等港口则遭到了炮击,港口设施大半被毁。威廉姆斯希望借助对贸易的破坏削弱联盟的战争能力,但封锁的效率不够高。当他认识到这一问题时,秘鲁人已经获得了备战喘息的时间。
弱小但顽强的秘鲁海军从未打算屈服。在“胡阿斯卡”号舰长、杰出的海军司令米格尔.格劳(Miguel Grau)上校指挥下,秘鲁的两艘铁甲舰进行了一系列反封锁行动,多次深入智利水域进行骚扰性的奇袭。该计划旨在打破智利的封锁行动,在完全不必与优势对手交战的情况下即迫使敌方舰队撤回南方。一旦这一计划得以实现,智利对玻利维亚和秘鲁的陆上入侵将被延迟,联盟将得以自由地沿海岸线补给和加强陆上军队,武器也可以从北方运进秘鲁。邮票上的人物:普拉特舰长秘鲁海军旗舰、1130吨的铁甲炮塔舰“胡阿斯卡”号
“胡阿斯卡”号无疑是当时秘鲁海军最重要的一艘战舰。该舰属于低干舷、装船面旋台炮塔的小型铁甲舰,系秘鲁为了对西班牙的战争而于1864年在英国莱尔德兄弟船厂订造,日在伯肯海德(Birkenhead)下水。排水量1130吨,全长67米,宽11米。舰体中部装有4.5英寸的装甲带,两端缩减到2.5英寸,炮塔和装甲之间有14英寸厚的柚木分隔以减少炮弹的冲击。炮塔装甲厚度5.5英寸,火炮由人工操纵转动,两门10英寸的加农炮可发射300磅重的炮弹。舰体侧面装备有40磅副炮,尾部还安装了12磅炮。主炮塔后面是一座由3英寸装甲包裹的六角型指挥塔。主机为两台卧式蒸汽机,功率1500马力,4具长方形锅炉,单轴推进最高航速可达11节,载煤300吨。编制200人。该舰不仅可以在高海况下进行长途航行,而且转向也很灵活。日,“胡阿斯卡”号离开英国,6月7日到达秘鲁。1868年2月,米格尔·格劳开始担任这艘军舰的舰长,并在其后的秘鲁内战中有过突出的表现。秘鲁海军的另一艘舷旁列炮铁甲舰“独立”号也是1865年的产品。
太平洋战争中的第一次海战——奇帕纳(Chipana)海战于日在胡阿尼洛斯港外爆发。当时,秘鲁的护卫舰“联合”号(Unión)和炮舰“皮科马约”号(Pilcomayo)发现了正在开往伊基克途中的智利护卫舰“马加拉内斯”号(Magallanes),于是主动出击。在经过两小时的追赶炮击后,“联合”号的主机发生了故障,被迫中止作战,轻伤的“马加拉内斯”号得以迅速逃脱。
“跟我来,小伙子们!”
按照威廉姆斯上将的战争指导计划,智利海军的主要任务应是发起登陆作战和进行港口封锁,配合陆军占领玻利维亚和秘鲁的领土。而摧毁秘鲁海军、夺取制海权则为其中必不可少的一个阶段。
1879年4月底,在政府高层的压力下,威廉姆斯最终决定进攻卡亚俄港,彻底摧毁秘鲁舰队。5月16日,智利海军的主力舰队开始向卡亚俄港进发。两艘陈旧的木制军舰——由奥图罗.普拉特(Arturo Prat)舰长指挥的巡防舰“埃斯美拉达”号(Esmeralda)和卡洛斯.孔德尔(Carlos Condell de la Haza)舰长指挥的纵帆船“科瓦东加”号(Covadonga,意为‘山中仙女’,系1865年俘获的西班牙旧舰)——则在伊基克港外继续执行封锁任务。
然而,令威廉姆斯万万没有想到的是,就在智利舰队北驶卡亚俄的同一时刻,秘鲁海军仅有的两艘铁甲舰——由格劳指挥的“胡阿斯卡”号和由胡安.瓜勒莫.莫尔(Juan Guillermo More)舰长指挥的“独立”号已经开出卡亚俄,向南前往阿里卡(Arica)去运输援军、武器弹药和给养。
这一天是日。清晨6:30,“科瓦东加”号的嘹望哨在晨雾中高喊道:“北方发现两道烟柱!”但因为浓密的海雾,智利人无法辨认出新来舰船的型号。片刻,他们判断那是返回的友军舰队。
6:45,孔德尔舰长身旁的一名水手要过望远镜。经过一段时间的辨认,他看出了前方那艘战舰的特征,立即对孔德尔说:“那是秘鲁的胡阿斯卡号和独立号。”“你能确定吗?”舰长很疑惑。水手回答说:“错不了,只有胡阿斯卡号前桅上的索具是那样的形状。”孔德尔随即下令对空鸣炮,通知仍在锚泊的“埃斯美拉达”号。烟柱越来越近了,智利人已经可以透过晨雾清晰地辨认出来者的外形。是的,那就是秘鲁的“胡阿斯卡”号和“独立”号。
双方的实力差距是一目了然的。“埃斯美拉达”号是一艘陈旧的木制巡防舰,排水量650吨,主机功率200马力,装有8门40磅加农炮、4门30磅炮和2门6磅炮。而“胡阿斯卡”号排水量1130吨,覆盖着4.5英寸厚的铁甲,装有2门300磅前装加农炮。木制的智利军舰在对方的钢铁炮塔怪兽面前显得不堪一击。
这时,“胡阿斯卡”号上的格劳开始对手下官兵进行战前动员:“各位胡阿斯卡号和独立号上的士兵们,正前方就是我们正在受苦的塔拉帕卡(Tarapacá)省同胞,以及迄今尚未受到惩治的我们的敌人。现在,讨还血债的时候到了!我希望各位知道自己该怎么做。秘鲁万岁!”
与此同时,“埃斯美拉达”号上的奥古斯丁.奥图罗.普拉特.查孔(Agustín Arturo Prat Chacón)海军少校则陷入了两难的抉择中。是年年仅31岁的普拉特已经是身经百战的宿将了,他10岁就进入海军学校,1861年7月以最优成绩毕业。钦查群岛战争中,他在帕普多之战(1865年)和阿卜萄之战(1866年)中都有出色的表现。但在日“埃斯美拉达”号的一次意外事故后,他被迫离开海军,随后成为了一位出色的律师和法学家。战争爆发后,他选择了立即回到海军。先就任“科瓦东加”号舰长,后调派到“埃斯美拉达”号。尽管敌我实力悬殊,但普拉特在片刻的权衡后,立即对面前的士兵们进行了一次激动人心的战前演说:“孩子们,这场战斗在实力上是不对等的,但双方的智慧和勇气毫无差别。智利海军的旗帜从未在敌人面前倒下过,我希望这次也是这样。就我个人而言,只要我还活着,我们的战旗就会在它原来的位置上飘扬,如果我战死,我的军官们也将继承我的志愿,尽到他们的职责。智利万岁!”
行动开始后,普拉特命令孔德尔紧随他的航线,“科瓦东加”号、“埃斯美拉达”号和运输船“拉马尔”号(Lamar)在伊基克港的中央会合在一起。8:15,秘鲁铁甲舰的第一次齐射在智利军舰中炸响,普拉特命令“埃斯美拉达”号开始机动,“科瓦东加”号紧跟其后。8:25,远处迎来了秘鲁人的第二次齐射,“胡阿斯卡”号的一发炮弹结结实实地击中了“埃斯美拉达”号的右舷,穿过船体,打死了军医维德拉(Videla)和他的助手,并使另一名水手受了致命伤。这时,运输船“拉马尔”号升起了美国国旗,向南开去,“科瓦东加”号上的孔德尔也改变航向追随而去。格劳命令“独立”号前去堵住“科瓦东加”号和“拉马尔”号的逃路。“埃斯美拉达”号上的普拉特观察到了孔德尔的异常行动,自问道:“孔德尔在干什么?”然而孔德尔无视普拉特发出的命令,径直尾随“拉马尔”号而去,秘鲁的“独立”号在其后紧紧追赶。
命令“独立”号前去追赶“科瓦东加”号后,“胡阿斯卡”号上的格劳打算自己留下来结果“埃斯美拉达”号。这时,普拉特走下甲板回到舰长室,换上阅兵时才穿着的正式礼服,穿戴整齐,收拾好妻子的照片和其他私人物品,随后重新回到指挥位置。为改变对己方不利的战场态势,普拉特迅速地把舰位横到秘鲁海岸正前方、距离海岸线220码的位置,逼迫“胡阿斯卡”号降低射击速度,以免误中岸上的秘鲁村庄——村民们此时正聚集在野外观战。
伊基克要塞的秘鲁指挥官胡安.布恩地亚(Juan Buendía)将军事先在海滩上部署了一些加农炮,准备与舰队夹击智利人,这时他就派一名信使乘小船前去告知“胡阿斯卡”号。格劳由于事先得到了一份错误情报,误以为“埃斯美拉达”号周围布满了水雷,因此在距离该舰660码的地方停了下来,开始以其10英寸主炮进行射击。但因为秘鲁水兵缺乏对科尔斯(Coles)式炮塔的操作经验,整整一个半小时内都没有一发炮弹击中对手。智利人以30磅炮和步枪进行还击,但炮弹一次次被“胡阿斯卡”号的坚固铁甲弹开。
秘鲁人在海岸上安装的一门9磅加农炮炮垒也开始对智利舰艇开火,岸上飞来的一枚榴弹击中了“埃斯美拉达”号,炸死3人。普拉特命令军舰进行机动,但因为主机发生故障、一个锅炉也爆炸了,该舰只能以4节的航速勉强挪动。他把军舰停在了距离岸上城市1000米、离陆地280码的地方,这样舰员在军舰沉没后还可以登陆。这一机动使格劳发现所谓“环绕埃斯美拉达号的水雷”根本不存在,于是下令抵近射击。“胡阿斯卡”号的一发炮弹击中了对手的甲板,打死了传令兵和炮手。甲板上下都散落着死者的血肉。
“埃斯美拉达”号同时遭到来自敌舰和岸上的炮火,状况令人绝望。但即使是在装甲司令塔中观察的格劳也感叹说:“这些智利人还能战斗,真是了不起。”为敌人的勇气感到钦佩。
11:30,格劳认为对这条陈旧的军舰进行继续屠杀已经没有什么意义了,他决定给予对手决定性的一击,这时候距离开始攻击“埃斯美拉达”号已经过去了差不多4个小时。铁甲舰回退了一下以获得足够冲力,以舰首的撞角对准对手的右舷,准备发起冲撞。普拉特立即发现这是一个跳帮登上秘鲁军舰、在白刃格斗中压制敌方火力的契机——这一计划不无价值,因为除此以外这艘木制军舰与铁甲对手的交锋可以说是毫无胜算。因此当普拉特发现敌舰的第一次冲撞撞上了本舰、但并不严重时,他举剑大吼:“Al abordaje muchachos!”(西班牙语“跟我来,小伙子们!”)但因为交火的声响十分激烈,只有军士胡安.德.迪奥斯•阿尔迪亚(Juan de Dios Aldea)清楚地听到了舰长的命令,他和普拉特以及一名名叫阿尔塞尼奥(Arsenio)的水兵一起向敌舰的甲板跳去。阿尔塞尼奥因为剧烈的撞击不幸滑倒了,因此只有两人成功地跳上了铁甲舰。携带着一把斧子和一支手枪的阿尔迪亚军士被敌方炮塔上的火力击中,带着致命伤倒下了。只有普拉特还在继续前进。秘鲁人为他的超凡勇气感到惊讶,格劳下令务必生擒智利舰长。
普拉特跳上敌舰甲板后直接冲向指挥塔,但是随即被一颗子弹击中。不过他并没有就此倒下,仍然顽强地屈起膝盖,试图勉强站立起来。这时,秘鲁军舰炮塔上的一名水兵对他开了一枪,子弹击中了他的前额。年轻的舰长缓缓地倒在了甲板上。
“埃斯美拉达”号上的剩余士兵们目睹了他们的指挥官光荣的牺牲。当格劳再次试图撞击“埃斯美拉达”号的船首时,伊格纳西奥.塞拉诺(Ignacio Serrano)上尉再度高喊“准备跳帮!”他带着另外10名水兵跳上了“胡阿斯卡”号,但纷纷被格林炮以及炮塔内的火力击倒。塞拉诺是唯一的幸存者,他下身多处受伤,发出痛苦的惨叫声。格劳舰长立刻把他抬起来送进医务室,安置在垂死的阿尔迪亚军士身边。普拉特舰长的牺牲。他以生命实践了自己在战前的誓言:“我的生命与战旗的荣誉同在。”
“胡阿斯卡”号的第三次撞击打进了“埃斯美拉达”号的中部,这决定性的一击宣告了老舰的死刑。因为高度不够,再也没有人能跳上敌舰了。“埃斯美拉达”号缓缓下沉,最后沉入水中的是智利人的战旗——在1860年作为学徒首次登上“埃斯美拉达”号(当时该舰的舰长正是威廉姆斯将军)后19年,普拉特舰长实践了他的誓言,与他心爱的战舰一起牺牲了。12:10,就在“埃斯美拉达”号沉入水中的那一瞬间,海军上尉里克尔梅(Riquelme)在自己的炮位上发出了不屈的最后一弹,与战舰一起沉入了海底。
135名智利水兵战死,62名落水的士兵在格劳的命令下被营救上来。格劳对普拉特的阵亡表示了悲痛并向对手致敬。他下令给俘虏们干衣服和食品,同时将他们囚禁在军舰上以免智利人被岸上愤怒的人群所杀。秘鲁方面有1名水兵战死,7人受伤。
与此同时,“科瓦东加”号仍在继续向南逃跑,“独立”号在后面紧追不舍。这引发了伊基克海战的续曲——格雷萨海岬(Punta Gruesa)之战。伊基克海战的尾声——“埃斯美拉达”号的沉没
向南逃跑的过程中,“科瓦东加”号的孔德尔舰长忽然意识到航速更高也更重的“独立”号因为吃水过深,不能在浅水区行驶;而他的小帆船可以。因此他拼命靠近海岸线航行。“独立”号紧跟过来,双方互相开火射击。由于“独立”号缺乏训练有素的炮手,而“科瓦东加”号上的狙击手也在对敌舰上的炮手和舵手开枪,因此虽然追击进行了3小时,仍然毫无结果。“独立”号的莫尔舰长决定采取一个危险的动作:撞击智利军舰。他一边估测水深一边尝试了两次冲撞,但是当靠近浅水区时不得不放弃攻击。在靠近一个名为格雷萨海岬的浅水湾时,“科瓦东加”号的舰底划过了一块水下的暗礁,造成了轻微的擦伤。而“独立”号正在试图进行第三次冲撞,此时狠狠地撞上了礁石,迅速进水并向右倾斜。“科瓦东加”号随即调头返回,发起进攻。“独立”号的水兵也奋力还击,并试图使军舰出浅。科瓦东加号炮舰
当莫尔舰长发现他的战舰已经严重受损后,下令自毁。但是弹药库已经进水,无法引爆。“科瓦东加”号继续射击,但当该舰发现“胡阿斯卡”号正从北方赶来时,立即调头撤退了。“胡阿斯卡”号上的格劳检查了“独立”号,在发现该舰已经无法移动后,格劳决定继续追击,但在这一段时间里“科瓦东加”号已经开足最大马力向南方逃走了。格劳意识到在黄昏到来前,航速仅有10节的“胡阿斯卡”号无法追上轻巧的敌舰,因此放弃了追击,转回来救援“独立”号。“胡阿斯卡”号打捞起了“独立”号的火炮并救起了在船上的和海滩上的舰员,船体则被付之一炬。这次战斗中秘鲁方面18名水兵战死,5 人受伤;智利方面4人战死,3人受伤。
伊基克与格雷萨岬海战是秘鲁海军的一次战术胜利:对伊基克的封锁被解除了,智利人离开了这一区域。但是,这次战斗在战略上代价重大:智利只损失了其最老的几艘木制战舰之一,而秘鲁海军丧失了最有威力的两艘舰艇之一。在接下来的时间里,“胡阿斯卡”号被迫孤军奋战面对整个智利海军。
牺牲的普拉特舰长被奉为智利的国家英雄,他的名字成为了智利人重新振奋士气的力量。民众纷纷表态,完全支持政府的战争决定。伊基克之战也激起了政府对威廉姆斯上将优柔寡断的决策以及整体作战计划失败的不满,为他日后的被撤换埋下了伏笔。
“海上骑士”的奋战
伊基克海战见证了两位杰出的海军将领的诞生——普拉特舰长以其英勇的战死而著称,格劳舰长则因为义救对手的行动而在部下和对手之间都声名远播。不仅如此,他还专门致信普拉特舰长的遗孀卡缪拉(Carmela)表示哀悼:“亲爱的夫人:
我受神圣的职责驱使,写信告知您最近的战况,尽管这有可能加深您的痛苦。
在上月21日发生在伊基克水域的智利和秘鲁舰队之间的战斗中,您杰出而勇敢的丈夫奥图罗•普拉特舰长,‘埃斯美拉达’号的指挥官,因他不顾一切的抵抗而与他的祖国的旗帜一起英勇牺牲了。
在表达我对这一不幸事件的诚挚哀悼及分担您的悲伤的同时,我将将他的一些遗物——对您而言应当是无价之宝——逐一转交给您,清单列在本信的结尾。无疑它们将对您的不幸起一点微小的安慰作用,因此我匆匆地将它们寄出。
再次致以我的哀悼。我在此向您致以我的安慰、体恤和敬意。我愿意听从您对我个人的一切处置。”
随信寄出的包括普拉特的日记、衣物和佩剑。
现在,“胡阿斯卡”号成了秘鲁仅存的可以用来抵御侵略的战舰。整整六个月间,该舰都在海上游荡,有效地切断了智利的补给线。格劳海军上校以一人之力抵挡住了整个智利海军,夺回了几艘被俘的秘鲁舰船并严重损毁了供智利海军使用的几个港口。他对战舰的一系列运用令人印象深刻,这些行动以“Correrías del Huáscar”(胡阿斯卡的劫掠)而广为人知。
半年之间,“胡阿斯卡”号的主要行动包括:1. 破坏了Cobija,Tocopilla,Platillos与Mejillones,Huanillos,Punta de Lobo,Chanaral,Huasco,Caldera,Coquimbo 和Tatal港。2. 击沉16艘智利运输船。3. 击伤智利军舰“布兰科.恩卡拉达”号,“阿卜萄”号,“马加拉内斯”号和“马蒂亚斯.科西尼奥”号(Matías Cousiño)。4. 俘获了智利运输船“埃米利”号(Emilia),“阿德莱德.罗哈斯”号(Adelaida Rojas),“杰克”号(E. Saucy Jack),“阿德里亚娜.卢西亚”号(Adriana Lucía),“雷马克”号(Rimac)和“科金博”号(Coquimbo)。5. 夺回了被俘的秘鲁军舰“Clorinda”号和“Caquetá”号。6. 摧毁了被智利占领的安托法加斯塔要塞炮台。7. 破坏了安托法加斯塔到瓦尔帕莱索(Valparaiso)的海底通信电缆。
这艘孤单的战舰阻止了智利对玻利维亚和秘鲁领土的入侵,并成功地保持这一状态达5个多月之久。智利登陆陆军的任何企图都不能奏效,因为“胡阿斯卡”号使整个智利海军对海洋的绝对控制成为不可能。而他在俘获智利运输船后首先要求全体船员离船后才开火,这些举动为他从对手那里赢得了“el Caballero de los Mares”(西班牙语“海上骑士”)的称号。作为对他的赫赫战功、骑士风度与绅士做派的敬意,格劳被秘鲁政府提升为海军少将。
另一方面,封锁伊基克港的智利舰队由于过度疲劳和补给不畅,被迫转移到瓦尔帕莱索进行整修。此时,威廉姆斯上将与政府战争部长拉法埃尔.索托马约(Rafael Sotomayor)及陆军总司令贾斯托.奥尔特加(Justo Arteaga)将军发生了矛盾。为此,1879年8月,智利政府解除了威廉姆斯的职务,由加尔瓦里诺.里韦罗斯(Galvarino Riveros)上校接替。智利海军的中央炮房铁甲舰“布兰科.恩卡拉达”号,起名是为了纪念智利首任总统布兰科.恩卡拉达
终点安加莫斯
智利新任海军部长里韦罗斯与他的前任威廉姆斯风格截然不同。在他看来,智利海军的第一目标乃是实现对海洋的绝对控制,获得制海权优先于侵略玻利维亚和秘鲁的陆上领土。所以“胡阿斯卡”号和格劳都必须被彻底消灭。智利人尝试了数种手段试图俘虏或击沉“胡阿斯卡”号,但无一奏效。
智利海军遂决定改用更为灵活的战术以对付飘忽不定的“胡阿斯卡”号。里韦罗斯精心设下了埋伏,整个智利舰队被分成两部分:一支小舰队奉令在玻利维亚沿岸搜索对手的踪迹,而智利的6艘主力舰——包括刚完成维修保养的中央炮位铁甲舰“布兰科•恩卡达拉”号和“海军上将科克伦”号——则在港口待机,随时准备听候唯一的一道命令——击沉或俘获“胡阿斯卡”号。
在伊基克海战后差不多6个月,智利海军的机会来了。
9月20日,智利舰队再度出航,前去增援安托法加斯塔的陆军部队。任务完成后,它们兵分两路,在海上搜索前进。10月8日上午8:00,“海军上将科克伦”号率领的智利第一分舰队行至安加莫斯海岬(Punta de Angamos)附近,侦察舰“科瓦东加”号忽然发现正南方向出现了两道烟柱。那正是老对手“胡阿斯卡”号和护卫舰“联合”号!这支小舰队在格劳少将的指挥下,正准备进入安加莫斯湾袭扰安托法加斯塔的的智利陆军。早已埋伏停当的6艘智利军舰——“布兰科.恩卡达拉”号,“海军上将科克伦”号,“科瓦东加”号,“马蒂亚斯.科西尼奥”号,“奥希金斯”号和“罗阿”号鱼贯而出,准备截击秘鲁舰队。镇定自若的格劳少将下令“联合”号向北全速脱离战场,寻找安全港口避难,他自己则率旗舰做好战斗准备。一场敌众我寡的战斗开始了。9:25,智利以“布兰科.恩卡达拉”号和“海军上将科克伦”号对“胡阿斯卡”号施行包夹战术,将秘鲁军舰包围起来。9:30分,为改变不利的战场态势,格劳决定先发制人。在2000米距离上,“胡阿斯卡”号对“海军上将科克伦”号打出了第一次齐射,两发炮弹掠过对手的上层建筑,没有造成很大损伤。由于“胡阿斯卡”号处在两艘智利铁甲舰的包围之中,而该舰的科尔斯式炮塔由人力旋转驱动,10个人在炮塔外的甲板下使劲转动手轮才能使炮塔每15分钟转动一圈,因此基本上只能同时往一个方向射击,这时就不得不停火装弹。
机会转瞬即逝!“科克伦”号的中央炮房在相同的距离上打出了它在战斗中的第一响。它打出的第二发穿甲弹直接命中了“胡阿斯卡”号的指挥塔,正在指挥战斗的格劳少将和一些高级军官当场战死。另一发炮弹打坏了船舵的一个重要部件,“胡阿斯卡”号失去了控制。安加莫斯海战中,正在对射的“胡阿斯卡”号和“海军上将科克伦”号
米格尔.格劳(Miguel Grau Seminario)日生于秘鲁皮乌拉(Piura)一个有着爱国传统的家庭里,日进入海军军官学校学习,期间曾因参与革命被开除过。1856年毕业后任海军中尉,1864年升海军少校,1868年晋升为上校军衔,1879年因功升少将。为国捐躯之时,年45岁。“海上骑士”、秘鲁海军米格尔.格劳(Miguel Grau Seminario)海军少将,后被追认为海军上将。
格劳殉国之后,幸存的舰员并未就此放弃。在埃利亚斯.阿吉雷(Elías Aguirre)、梅里顿.卡瓦杰尔(Melitón Carvajal)和迭戈.加尔宗(Diego Garezón)等军官指挥下,操纵不灵的“胡阿斯卡”号居然成功地完成了一个大回转的机动,避开了两艘智利铁甲舰的夹击。该舰不再猛烈但依旧顽强的炮火继续倾泻在“海军上将科克伦”号上,直到主炮塔在猛烈的爆炸中彻底失灵。“胡阿斯卡”号的奋战进入了尾声,形势显而易见:军舰中弹76发,已经彻底失去战斗力,避免不了被俘的命运了。
在战斗开始后两小时,“胡阿斯卡”号的幸存舰员决定凿沉军舰而不是向敌人投降。但智利人制止了这一行动,“胡阿斯卡”号最后被俘并采取了抢救措施以避免沉没。太平洋上的海战以智利人的全面胜利而告终。随着“胡阿斯卡”号的被俘,海上的战斗结束了。除了一些局部的小冲突以外,智利在战争的随后阶段完全控制了海洋。智利掌握制海权后,在此后的战争中广泛运用海军力量,通过一系列登陆作战将大量陆军部队运送上岸。最终,智利依靠海上优势赢得了对秘鲁—玻利维亚联盟的胜利。根据日签定的《安孔条约》(Treaty of Ancón),智利得到了南美洲太平洋沿岸原属玻利维亚的盛产铜矿和硝石的领土。从此,智利成为世界上最大的铜矿和硝酸盐出口国。
胡安.威廉姆斯海军上将在1890年的一次政变后成为了智利的军事独裁者,但在次年海军叛乱引发的内战中被迫下台。1908年,智利国会授予他“海军元帅”荣誉头衔。日,他在圣地亚哥去世。
奥图罗.普拉特海军少校的名字被用来命名智利的许多广场、街道和建筑,智利的第一个南极科考站也被命名为“奥图罗.普拉特少校站”。他的形象还出现在10000比索的智利钞票上。日,智利海军从荷兰接收了一艘经过改进的“科顿艾尔”级护卫舰,并命名为“普拉特舰长”号。
米格尔.格劳海军少将残缺的遗体在战后被智利人予以厚葬,后在1958年归还给了秘鲁政府。在安加莫斯海战结束的67年后,为了纪念格劳的英勇行为,秘鲁国会追授他为海军上将。1973年,秘鲁海军从荷兰购买了巡洋舰“德鲁伊特尔”号,将之命名为“格劳海军上将”号,担任秘鲁海军旗舰一直至今。2000年,格劳被秘鲁民众评选为“过去一千年中最伟大的秘鲁人”。
“胡阿斯卡”号铁甲舰在修复后加入了智利海军。战争的后期,该舰在参与对阿里卡城的炮击时,与秘鲁自美国新购的岸防铁甲舰“曼科卡帕克”号发生了短暂的交火,舰长曼努埃尔.汤姆森(Manuel Thomson)阵亡。该舰也参与了对卡亚俄港的封锁。战后的1885-87年,“胡阿斯卡”号进行了改装,更换了全部锅炉和推进系统,并将主炮的旋转机构改为蒸汽驱动。1888年5月,在海军少将路易斯.乌里维(“埃斯美拉达”号的幸存者之一)率领下,“胡阿斯卡”号将埋葬在伊基克城的“埃斯美拉达”号殉国将士遗体移送到位于瓦尔帕莱索的智利海军纪念墓地。该舰也参加了1891年的智利内战。1897年,“胡阿斯卡”号退役,随后在年成为了智利海军第一艘潜艇供应舰,1934年再度退役。1951-52年,该舰被改造回1878年的样子,成为了一个水上博物馆,1971-72年再度进行了改造。今天,“胡阿斯卡”号纪念舰同时被智利和秘鲁视为珍贵的历史文化遗产。奥图罗.普拉特海军少校和米格尔·格劳海军少将这两位棋逢对手又惺惺相惜的对手的肖像被并排悬挂在铁甲舰的官厅里,仿佛是提醒着人们不要忘却那个属于飞扬的战旗、钢铁、蒸汽和炮塔的年代。今日的“胡阿斯卡”号
南美洲战场上的中国团在这场遥远的战争中,竟然还有很多中国战士参加,他们甚至组成了一个中国团,在智利军队中作战,而且屡建战功。特别是他们积极参加了攻占秘鲁首都利马的战斗,并因为这一决定性大捷而使这场战争以智利的胜利而告终结。南美洲哪儿来的中国士兵呢?原来,他们都是在十九世纪中期被贩卖到美洲的中国劳工。根据智利史料记载,从十九世纪五十年代,秘鲁曾大量以贩奴形式引进中国劳工,即所谓“猪仔”一度达十二万人,在秘鲁的种植园和矿山劳动。由于对他们的压榨十分残酷,造成大量华工的死亡,秘鲁华工的处境一度十分悲惨。在华工屡次上书之后,清政府也注意到了这一问题,并在十九世纪七十年代与秘鲁谈判签订了一系列条约,迫使其改善对华工的待遇。对此,李鸿章和恭亲王均曾以强硬立场介入,并在1874年派遣晚清优秀外交家容闳前往秘鲁收集确实证据,保护受到欺压的华工。尽管这些措施起到了一定作用,但由于路途过于遥远,毕竟鞭长莫及,在“硝石战争”开战的时候,秘鲁仍有很多华工受到非人待遇。华工们也一直在进行对这种暴行的反抗,暴动不断。眼看智利军队打进秘鲁,他们将这场战争视作一个解放自己的机会。据记载,在帕克拉马约(Pacasmayo)的数百名华工率先起事,此后,奇卡马(Chicama), 羊驼城(Lambayeque)和卡内特山谷(Cañete Valley)等地的华工纷纷杀死矿主和监工,发动起义。也有的华工被智利军队解救。这些获得自由的华工前后达数千人之多。这些华工转化成的中国士兵试图和智利方面建立某种关系,而题图中的那位智利海军将领巴希尔.林奇正好在这个时候和他们取得了联系。巴希尔.林奇是智利海军的传奇人物,他在攻克港口城市伊基克(Iquique)的时候曾顺便解放了一批华工,结果引来其他地方起义华工的纷纷来投。不久,林奇就从有战斗力的华工中挑选出了一个团的战士(Liberated Chinese served as helpers with the Chilean army and even formed a regiment under the command ofPatricio Lynch)。值得一提的是,林奇能够组建一个中国团,有一个很重要的原因 – 他会说中文。林奇原来是英国海军的一名下级军官,后来才加入智利海军。他曾经在英军中参加了鸦片战争,并借机学习了一些中文,不料却在南美洲派上了用场。这支中国团在圣胡安(San Juan),米拉弗洛雷斯(Miraflores)等战斗中大显神威,颇受好评。而林奇也被这些中国人起了一个外号,叫作“红公子”(The red prince) -- 因为这位将军长了一头鲜艳的红发。1883年,这场战争以智利获胜结束,中国团的官兵也因此取得了智利国籍,并融入了当地社会,在今天智利北部的伊基克等地,仍可以看到他们留下的文化和种族痕迹。关于这段历史,我国研究的人员不多,但网上有一篇文章认为起义的华工为被卖了猪仔的太平天国李世贤余部。以萨的了解,这一点在海外和其他中文历史文献中均未见记载。太平天国灭亡时的确有一些人逃往海外,也有一些被俘人员被卖到南美洲。比如国民政府的外交部长陈友仁就出身于一个跑到美国的太平军家庭。但是,考虑到清廷很注意对秘鲁华工的保护,这些华工似不可能与属于造反者的太平天国有何关系,否则,朝廷对于“反贼”肯定是杀之而后快。而考虑到南美的这场战争爆发时,太平天国覆灭已经十五年,所以,即便有太平军被卖到秘鲁,此时也不应该是最好的从军年龄了。当然,也不排除里面有太平军的残部。无论如何,一伙被卖到遥远他乡的中国人,竟然能够组织起一个团的兵力,而且凭着赫赫战功赢得自己的自由,作为同胞,总是为他们感到骄傲的。
指挥中国团作战的 巴希尔.林奇 将军
19世纪的硝石战争和流落南美洲的太平天国官兵1860年在福建的侍王李世贤的太平军,在西方列强和清军的联合绞杀下失败了,但太平军余部尚有数万人,留下来继续抗清似乎已经不可能了,四周都是清兵,海外都是西方列强的军舰,唯一的办法就是去当猪崽被卖到国外当“契约矿工”,太平军余部三万人选择了这条唯一的生路。1862年,一万多太平军余部连同亲属,被运到南美秘鲁的伊基克,从事挖鸟粪和硝石矿工的营生。矿主经常打骂和虐待他们,食物象猪食一样,每天要干苦役14个小时以上,连苦役犯都比他们清省,他们多次想反抗但四周都是荷枪实弹的洋人,想要回中国去,又怕被杀头,所以也只能默默忍受,因此病死和自杀的人很多。1866年智利和秘鲁、玻利维亚发生硝石战争,这一万太平军终于看到希望,他们将智利军队看做是解放者。在1867年3月,伊基克的太平军发动起义,打死矿监西哥斯,并夺取硝石矿公司的武器,与前来镇压的秘鲁军队展开激战,打死秘鲁少校图危可斯和上尉儒拉,俘获两百印第安雇佣兵。起义者推举湖南人翁德容和广东人陈永碌为领袖,以太平军原有的编制进行整编,派出被俘的印第安雇佣兵和一名巴西人去找智利军队司令巴希尔.林奇少将,表示愿意帮助智利对付秘鲁和玻利维亚军队。巴希尔.林奇少将大喜,派遣一名少尉化装前往起义部队驻地伊基克矿区,并带来智利总统的亲笔信:给予所有的太平军将士及其家属以智利国籍;战争结束后将伊基克交给太平军和他们的家属。巴希尔.林奇少将任命翁德容为少校,陈永碌为上尉,将太平军武装编成智利第6边境纵队“褐衣军”,命令他们协同智利军在秘鲁塔拉帕卡省的作战,配合伊洛和帕科查港登陆,占领莫克瓜,并和智利军一道攻取伊基克。1868年,太平军按智利军队的要求展开军事行动。他们没有按照智利军事顾问的要求按西方编制进行改编,而是采用太平军的方式建立两个军,并设立师帅、旅帅、两司马等太平军官职。他们手中的火器不多,于是就用本地资源打造太平刀这样的冷兵器。6月,展开攻打塔克纳秘鲁军后方的行动。500太平军打扮成当地印第安人,混入波内达要塞,一举俘获300名秘鲁军人和要塞司令。接着又与闻讯赶来的玻利维亚军队展开激战。他们派出前锋300人,引诱玻利维亚骑兵到一处森林,然后展开伏击,打死70多名玻利维亚士兵;接着约有1000名太平军头戴黄色和红色头巾,身穿褐色服装,操着各种武器冲入玻利维亚军队中大肆砍杀,4000玻军中有2000是印第安雇佣兵,他们的武器只是十字弩,根本敌不过太平军。不久玻军纷纷溃退,遗尸百余具,有1000名印第安雇佣兵投降。太平军此役缴获甚多。这就是著名的波内达要塞伏击战。1869年为配合智利帕科查港登陆,太平军在陈永碌的指挥下在莫克瓜再次同秘鲁-玻利维亚联军展开激战。他们仍采用太平军典型的作战方式,引诱敌人进入伏击圈,虽未获胜,但给敌人以很深刻的映像。玻利维亚军的一位军官说“这些带头巾的褐色人群在射程外摇旗呐喊,等到靠近时又不见了,他们打仗时锣鼓喧天,搞出许多噪音,好些印第安雇佣兵以为被伏击了,纷纷逃跑,连官长也阻止不了。”这就是太平军惯用的惊心战。由于太平军的军事行动给秘玻联军以很大的牵制,根本无暇应对帕科查港的战事,以致智利军顺利登陆,伤亡轻微。第二次莫克瓜战役,太平军终于同智利军并肩作战了。巴希尔.林奇少将(此时已晋升为中将)会见了陈永碌,得知翁德容已于两个月前病死,于是授予陈永碌上校军衔,并参观他的军队。他当时记载:“这支军队没有西方军队的纪律,但却有着独特的中国特色的纪律,他们配备了许多三角形的旗帜,用螺号代替军号,他们的战士有拿各种武器的,但更多的是使用两把东方式的短刀(太平刀)”。经其授意,陈永碌将三角旗上的太平二字,改成了智利国徽。莫克瓜战役中,太平军不畏牺牲,将秘玻联军打得很惨。指挥秘玻联军的司令官几乎发疯,战场上到处是被太平军砍杀的秘玻联军,太平军也有400人伤亡,他们夺取了4门大炮和15面军旗,大量的武器和200余匹战马。巴希尔.林奇授予陈永碌智利国会勋章,并给予阵亡太平军家属抚恤。接着太平军又在塔克纳和阿里卡两次战役中配合智利军队彻底打败了玻秘联军。至此,智利军队占领玻秘两国太平洋沿岸全部硝石产地,玻利维亚失去继续进行战争的能力,并实际上退出了战争。战争结束后,智利政府决定将伊基克赠给太平军余部,成立一个自治镇,但条件是继续帮助智利攻打秘鲁。但太平军不愿意继续在异国当炮灰,他们没有接受,甘愿融入当地社会。今天的伊基克当地人口中,有1/4的人有华人血统,那里的饮食文化也深受中国影响,当地语言中餐馆叫“其发”(广东话吃饭),混沌被称为“完蛋”(浙江话混沌)。1881年 1月17日,智利军队攻占秘鲁首都利马。日,秘鲁与智利在利马北部安孔城签订条约,结束了太平洋战争。根据安孔条约,秘鲁将塔拉帕卡省割让给智利,并将塔克纳和阿里卡两地区交给智利管辖10年。玻利维亚则先后于1884年和1904年与智利签订协定。玻利维亚失去安第斯山脉与太平洋沿岸之间的全部领土,变成了一个没有出海口的内陆国,严重影响其经济发展。这段历史没有经过具体考证。
大查科战争--一个假油田引发的荒唐战争查科形势图玻利维亚和巴拉圭争夺两国毗连的查科北部地区的战争。又译大厦谷战争。查科位于南美洲大陆的中心,东起巴拉圭河和巴拉那河,西至安第斯山麓,北临亚马孙盆地,南界萨拉多河与潘帕斯草原,面积约65万平方千米。年巴拉圭战争后,巴西、阿根廷各占该区一部分,所余查科北部约26万平方千米地区,由巴拉圭和玻利维亚分别占有。玻巴双方都认为享有北查科主权。该地区发现石油后,两国争议更加激烈。南美太平洋战争后,玻利维亚失去太平洋出海口,迫切要求通过北查科经巴拉圭河、巴拉那河,沟通与大西洋的联系。1922年美国美孚石油公司取得在玻利维亚开采和冶炼石油的权利。但其产品只能经由巴拉圭和巴西口岸才能输出。而巴拉圭在英国和阿根廷的支持下,对玻利维亚石油过境征收高额关税,并不准玻利维亚铺设石油管道。1928年,玻巴矛盾激化,双方派兵进入争议地区。同年12月5日,双方发生武装冲突。虽经国际联盟和一些美洲国家调解,两国军事冲突仍时断时续。日,玻利维亚出兵占领了北查科荒漠中的亚基萨卡咸水湖地区,查科战争爆发。
日,巴拉圭向玻利维亚宣战。1935年6月,巴拉圭军队占领了北查科大部分地区,但也付出了巨大代价,无力对玻利维亚本土发动进攻。 日,两国在布宜诺斯艾利斯签订了和平条约。根据和约,在争议地区划定明确边界线,北查科18万平方千米土地归巴拉圭,6万平方千米土地归玻利维亚。同时在巴拉圭河畔划出一条走廊地带,卡萨多港供玻利维亚使用。查科战争使玻巴双方受到重大损失,死亡达10万人,两国经济几乎破产,并引起了国内政治动乱。然而,在战争中各自支持一方的英美垄断资本却进一步加强了对南美洲的控制和影响。
战争背景大厦谷又名格兰查科,是世界上最荒凉的地区之一。大厦谷东邻巴拉圭河、西邻安第斯山脉,是一片干旱的半沙漠地区,在南美洲的气象史上,有记载的一些最高气温就是在这一地区测得的。大厦谷西部邻接安第斯山脉的地区是一片平坦,但是缺少水和植被的荒原;东部地区则是干旱的荆棘丛林,偶而可以看到白坚木点缀其中。大厦谷地区的居民数量很少,但是却有无数咬人的毒虫以及各种各样的热带疫病。在1928年以前,大厦谷地区的唯一有意义的经济价值在于从当地生长的白坚木中提取的丹宁,以及大量可供牛群食用的牧草。二十世纪南美洲最血腥的战争就是发生在这样一片贫瘠的荒漠上。
大厦谷最初是隶属于西班牙属玻利维亚殖民区,所以在玻利维亚人的眼中,作为西班牙殖民政府法理上的继承人,拉巴斯政府理所当然是大厦谷的主人。然而玻利维亚与大厦谷地区实际上却联系甚少,没有玻利维亚人居住在大厦谷,也没有人去开发那里贫瘠的资源。玻利维亚的商人们希望能在巴拉圭河上拥有一个港口,但是玻利维亚政府却没有任何开拓大厦谷地区的行动。
另一方面,巴拉圭的主要民族瓜拉尼人无论在文化上还是语言上,都与大厦谷地区的居民渊源颇深。巴拉圭的开拓者们很早就开始在大厦谷地区放牧牛群了,他们还在当地建立了从白坚木中提取丹宁的工业设施。巴拉圭政府积极开发该地区,他们让从美国迁移来的勤勉刻苦的门诺教徒们在大厦谷定居,并且把大片的土地出售给阿根廷的土地开发商和牧业公司。因此,当1810年西班牙的统治结束时,巴拉圭对大厦谷的权利要求是建立在实际使用和占有的基础上的,而玻利维亚的权利要求则是建立在法理和理论上的。
如果局势就这样发展下去的话,双方的冲突可能并不严重,玻利维亚虽然声称对大厦谷地区的主权,但是他们对这一荒原地区可能根本不感兴趣,而巴拉圭则会不声不响地慢慢继续开发这一地区。然而在1884年,玻利维亚输掉了硝石战争,他们的沿海地区全部割让给了智利!
这样玻利维亚就成了一个远离大海的内陆国家。在19世纪各国的政治领袖眼中,强大的国家的必要条件是拥有海权,只有拥有了海权,国家才能在世界范围内进行贸易,而且当海外贸易需要保护时,可以向海外投送武装力量。因此突然之间,玻利维亚面临着艰难的选择:要么永远放弃成为强大国家的雄心,要么就另外再寻找一个出海口。对于前一种选择,玻利维亚显然是无法接受的,无论是上层政客、报纸媒体,还是年轻的学生们,都拒绝接受国家就此沉沦的命运,而在硝石战争中遭到惨败的军官团也据不承认失败的现实。于是只剩下了一个选择,玻利维亚全国上下将目光投向了北大厦谷地区以及在那里可以通向大海的航道——巴拉圭河。
最初,玻利维亚和巴拉圭两国都倾向于通过和平的手段实现自己的目的,在阿根廷、美国总统海耶斯和比利时国王利奥波德的斡旋下,两国之间达成了一系列的仲裁协议以及临时解决方案。在这一阶段,双方都埋头于故纸堆中,努力从本国的历史中寻找对自己有利的证据,以支持自己对大厦谷地区的主权声明,而大厦谷地区的局势却相对比较平静。 查科的铁路线查科战争一触即发然而不久之后局势又发生了意料不到的变化,1928年,在大厦谷西部边界地区的安第斯山脉脚下发现了石油。突然之间,玻利维亚对这块被遗忘已久的不毛之地产生了迟到的,但却是非常浓厚的兴趣,立即开始强硬地主张他们对大厦谷地区的主权。而接下来,进一步的地址勘探表明在大厦谷平原的地下是一个含量巨大的油田,现在局势很清楚了,这个油田、石油管道以及可以用于石油出口的港口非常重要,玻利维亚必须牢牢地把它们掌握在手中,否则阿根廷可以利用地理上的优势,随心所欲地通过海路出口石油,而玻利维亚在这一地区的国家利益将被外国的投机者和冒险家们一点一滴地榨取完。而此时的巴拉圭突然之间感受到了来自北方的压力,瓜拉尼人顿时义愤填膺,他们不明白,为什么仅仅是因为已经死亡并腐烂已久的殖民政权在地图上随心所欲地标了几个模糊不清的标记,那些“从山那边来的人”就要占据这片土地,享受他们一直以来辛勤劳动的果实?巴拉圭人绝对不想放弃领土,当1811年从西班牙独立时,巴拉圭是南美大陆上领土面积比较大的国家之一,但是她的三个邻居阿根廷、巴西和乌拉圭在巴拉圭战争(又称“三国同盟战争”)中联手攫取了巴拉圭一半多的领土。昔日失败的伤痛还没有平复,贫困的巴拉圭人决不能容忍大厦谷这一国家富强的最后希望落入他国之手。
大厦谷战争实际上自1928年就已经开打了,在这一年里,玻利维亚希望通过巴拉圭河建立一个出海口,而巴拉圭的军队则摧毁了一个玻利维亚新建的边境据点,随后双方在边境附近展开了一系列小规模的摩擦和军事冲突。但是在此之后的四年时间里,在两国之间一直没有爆发大规模的战争,期间国际联盟断断续续进行着调停工作,希望两国能达成一个停战协定。
贴吧热议榜
使用签名档&&
保存至快速回贴}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巴拉圭 乌拉圭 内陆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