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部好有谁知道:记得几年前吧电影,只记得故事的结尾回到故事人物的原型,一个美国妇人来到中国看望和感谢她的恩人。

高中语文一轮复习课件+练习第一部分 现代文阅读 (23份打包)-学科网
资源篮中还没有资源,赶紧挑选吧!
高中语文一轮复习课件+练习第一部分 现代文阅读 (23份打包)
ID:8393344
资源大小:12937KB
第一部分  现代文阅读
专题一  论述类文本阅读[来源:Zxxk.Com]
一  细处攻坚——洞悉命题手段与陷阱,学会三重比对[来源:Zxxk.Com]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第1~3题。
所谓文学,就是以言达意的一种艺术。言所以达意,然而意绝不是完全可以言达的。因为言是固定的,有迹象的;意是瞬息万变、缥缈无踪的。言是散碎的,意是混整的。言是有限的,意是无限的。以言达意,好像用断续的虚线画实物,只能得其近似。文字语言固然不能全部传达情绪意旨,假使能够,也并非文学所应希求的。一切艺术作品都是这样,尽量表现,非惟不能,而也不必。
《论语》中“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几句话绝没完全描写出孔子说这番话时候的心境,而“如斯夫”三字更笼统,没有把当时的流水形容尽致。如果说详细一点,孔子也许这样说:“河水滚滚地流去,日夜都是这样,没有一刻停止。世界上一切事物不都像这流水时常变化不尽吗?过去的事物不就永远过去决不回头吗?我看见这流水心中好不惨伤呀!……”但是纵使这样说去,还没有尽意。而比较起来,“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九个字比
压缩包中的资料:
高中语文一轮复习课件+练习第一部分 现代文阅读\1.1.1.docx
高中语文一轮复习课件+练习第一部分 现代文阅读\1.1.2.docx
高中语文一轮复习课件+练习第一部分 现代文阅读\1.1.pptx
高中语文一轮复习课件+练习第一部分 现代文阅读\1.2.2.docx
高中语文一轮复习课件+练习第一部分 现代文阅读\1.2.3.docx
高中语文一轮复习课件+练习第一部分 现代文阅读\1.2.4.docx
高中语文一轮复习课件+练习第一部分 现代文阅读\1.2.5.docx
高中语文一轮复习课件+练习第一部分 现代文阅读\1.2.pptx
高中语文一轮复习课件+练习第一部分
[来自e网通客户端]
扫一扫手机阅读更方便
预览已结束,查看全部内容需要下载哦~
扫一扫手机阅读更方便你不是被描绘的纸,你是自己书写的笔 |叙事治疗视角谈故事如何疗愈人心
我亲爱的社员们,
每个人的生活都由无数个故事串联起来,每个人即是自己生命故事的主人公,也是书写自己生命故事的作者。不论是在心理咨询还是在日常生活中,故事都起着让人意想不到的疗愈作用。
心理咨询研习社邀请到了王继堃老师与我们分享她在叙事治疗中运用故事与来访者工作的经验和感悟。简副社长在此奉上听课笔记一份,望与各位社员一同进步~
叙事治疗视角谈故事如何疗愈人心
心理咨询研习社第八讲
主讲人│王继堃
整理编辑│简副社长
简单心理认证合作咨询师
华东师范大学咨询心理学副教授,硕士生导师
同济大学医学博士
华东师范大学心理学博士后
美国布朗大学访问学者
长期接受个人体验和督导
一、故事和心理治疗
二、叙事治疗的哲学观
三、语言的魅力
四、叙事治疗的实践:
1、用故事陪孩子遇见美好的自己
2、故事陪你遇见最好的自己
3、故事陪来访者开启新的人生
叙事治疗来源于家庭治疗,同时也是后现代心理治疗中的一种。叙事治疗有它背后的哲学观和社会理论,有很多的理论基础和具体的技术。今天晚上我主要从故事的疗愈力量这个方面来给大家解读一下叙事治疗。
我是谁?我是一个一岁女儿的妈妈;对母亲来说,我是母亲的女儿;对于丈夫来说我是妻子;对于我的外公外婆来说,我是孙女;对于来访者来说,我是一名心理卫生工作者;对于我的学生来说,我是他们的指导老师;对于普通大众来说,我是一名心理学科普者。
而我自己呢,我更希望说自己是一个story-teller,也就是故事讲述者。
叙事与我生命中的关系
我给孩子讲故事:美丽的尾巴
对于我的女儿来说,我是一个母亲,尽管她才一岁。在怀孕的时候,我就开始给她讲故事。这个故事是这样的:
有一只黄色的小公鸡,它的尾巴太小了。小鸡出门去,想要为自己寻找一条尾巴。
小鸡问花牛:“能送给我一条尾巴吗?”
花牛说:“我只有一条尾巴,有了尾巴,我才可以赶跑苍蝇。”
小鸡问猴子:“能送给我一条尾巴吗?”
猴子说:“我只有一条尾巴,有了尾巴,我才可以倒挂在树叉上睡觉。”
小鸡问鳄鱼:“能送给我一条尾巴吗?”
鳄鱼说:“我只有一条尾巴,有了尾巴,我才可以在水里游来游去。”
没有尾巴,小鸡伤心地回家了。
后来小鸡长大了成了大公鸡,终于也有了美丽的尾巴。
这就是在我怀孕的时候,每天给我的女儿讲的故事。那么在她出生以后,特别是现在,她一岁多,每天晚上睡觉的时候,我都会给她讲这个故事,还有一些儿歌。在我讲故事和念儿歌的过程当中,女儿就慢慢地睡着了。在陪伴女儿,给她讲故事的过程当中,我体会到自己非常幸福。
叙事治疗,讲故事,是非常实践,非常生活化的一个心理治疗的流派。不仅在我的心理治疗实践里,我会用到叙事治疗,在我自己的现实生活里,在我不同的角色里,我也会用故事来陪伴家人、陪伴自己、陪伴身边的亲人和朋友。
叙事思维解决夫妻矛盾
对于丈夫来说,我们作为夫妻也在用故事陪伴彼此。举个简单的例子,在我们刚刚结婚的时候,我跟先生之间的沟通是这样的:如果我在外面有什么不开心的事情,回到家,我就会“呱啦呱啦”跟他讲一堆,很多时候我还没有说完,他就打断我了,然后说:“这个事情很简单,你就按照“12345”去做不就完了吗?”
当时我就觉得,“我的话还没说完,你怎么就打断我了?”那个时候,我觉得自己首先是需要有一个人倾听,让我可以把我想要说的话都说出来,然后他也能够看到我的这些情绪。我并不需要他给我“12345”的建议,因为对一件具体的事情来说,我自己能够解决,但是我最需要的是有人倾听,有人陪伴,听我“呱啦呱啦”地说一顿。
后来,他就改变了跟我沟通的方式。有一次我先生在外地出差,我就打电话跟他说“我对你很不满”。要是以前我跟他讲这样的话,他肯定马上跳起来说“你对我有什么不满?我都已经这样了,你还对我不满!”
但是这么多年来,我们在生活当中不断地实践叙事,把叙事的方法用在夫妻之间的沟通上。所以那天我跟他打电话的时候,我相对来说还是比较平静地跟他说“我对你有意见”。
他就问我说:“你对我的不满是什么呢?你对我的意见是什么?”然后我就跟他说了几点不满,他听了以后就说:“那你觉得我做些什么会让你觉得比较舒服或者比较开心?”
当我听到他这么跟我说的时候,突然就觉得自己很被理解的感觉。他终于学会问我“你的需求是什么”,能够用我想要的陪伴的方式来陪伴我!
所以在日常生活当中,我们夫妻之间的沟通其实也在不断地实践着叙事,把叙事用在现实生活当中的很多方面,所以就沟通得越来越好。
叙事是非常生活化的,它不仅仅是一种咨询的技术。我们也可以用这种方法、理论和世界观去陪伴来访者。在我们自己现实的生活当中,无论是夫妻关系,亲子关系也好,或者是朋友关系等等,如果我们可以经常提醒自己,用叙事的思维来对待生活当中的关系,我们方方面面的关系都会变得越来越好。
童年的故事:国王与民女
童年的时候,我特别喜欢看故事。在我小的时候,妈妈给我买过很多课外书,我喜欢读各种各样的故事,透过故事可以理解一个人的生命脉络是如何形成的。人类的文化在没有文字之前,都是通过故事来传递信息、价值观和信念。一个家庭有属于自己这个家庭的故事和信念,而一个个体也是通过故事来讲述自己的生命。人类是听觉的动物,故事具有非常丰富的含义。
我记得小时候我看过一个外国民间故事,讲的是:
一个国王,他看上了一个非常美丽的民间女子,但是这个女子已经结婚了,而且和丈夫非常恩爱。国王想要娶这个女子为妻,所以送了很多的金银财宝给他们。
女子不愿意嫁给国王,所以他想了一个办法,他邀请国王到自己家来做客。国王到来后,他看到桌子上放了好多的碗碟,每一个上面都放着一块美丽鲜艳的布料。国王拿起每一块布料,才发现碗里边装的是沙子和泥土。
这名女子对国王说,再美丽的容颜也会消失,就像碗里美丽的布会变成泥沙一样。国王明白了,女子是不会嫁给自己的,于是就放弃了这个想法。
我们在听故事、讲故事的过程当中,很多时候也许并不需要去向别人解释这个故事讲述了什么,但听者心中自然会形成对故事的一个理解,这也就是一个隐喻的效果。我想很多时候,当我们身边的亲人、朋友遇到一些困难的时候,我们也可以给他们讲述一些相应的故事,也许他们在听故事的过程当中,自己面临的问题也就自然而然地化解了。
讲给朋友的故事:猫头鹰喔喔呼
有一天晚上风呼呼地吹,雨哗哗地下,一只猫头鹰撞进了一个农家小院,他迷路了,觉得很冷很孤单,就钻进了一个窝棚,这个窝棚里温暖又舒服,他很快就睡着了。
第二天一早,猫头鹰感觉一阵啄啊挤啊的,他就醒了,他听到“咯咯咯”的尖叫声,看到一只只枯瘦的爪子,还有一双双圆圆亮亮的眼睛整个包围了他。原来他钻进了一个鸡窝。
鸡们纷纷地对他说:“他不是鸡,他不是母鸡,也不是小公鸡。我们需要的是小公鸡,太可惜了,它怎么不是呢?”一只蛮横的鸡说:“他会像小公鸡那样啄食吗?”猫头鹰试着去啄食,母鸡们给他打分,啄食零分。另外一只鸡说:“他会像小公鸡那样刨土吗?”猫头鹰试着去刨土,鸡们又给他打分,刨土也是零分。
呼呼,这只猫头鹰又委屈又伤心,他喜欢这个温暖舒适的鸡窝,喜欢这个洒满春日阳光的小院,但是鸡们都骂他:“这个笨蛋,什么都不会,把他撵走!我们鸡会做的事情,他一样也不会。”
只有一只芦花鸡用瘦弱的翅膀搂住他,咯咯咯地说,我来教你怎么做小公鸡。芦花鸡说到做到,于是猫头鹰认真地跟他学。猫头鹰学习正步走,学习看守鸡窝,他学得非常棒。
直到有一天,鸡们说,你试试喔喔叫。猫头鹰尽了自己最大的努力,可是它毕竟只是一只猫头鹰,它只会像猫头鹰那样呼呼叫。
除了芦花鸡之外,其他的鸡都不满意,其他的鸡继续批评指责他:“小公鸡必须会喔喔叫。你是什么蛋里孵出来的?真笨!”
猫头鹰气坏了,他已经饿得肚子咕咕叫,他实在受不了了,于是他大喊:“我是猫头鹰,我又不是鸡,我们猫头鹰在月光下呼呼地叫,我们不啄谷子吃,我们抓……抓……抓……”“老鼠!”一只鸡盯着鸡窝尖叫道。
原来鸡窝里钻进来一只老鼠,老鼠偷鸡蛋、吃谷子、追小鸡。鸡们躲到一边,纷纷在那里议论着。猫头鹰听见了以后,它竖起耳边的羽毛,亮出锋利的爪子,展开毛乎乎的翅膀。然后他像离弦的箭一样,悄无声息地穿过鸡窝。
“嗖!咕噜……”他抓住老鼠一口吞下去,“嗯,老鼠真好吃!”鸡们个个看得目瞪口呆,他们呼啦一下围住猫头鹰,七嘴八舌地夸起他来。猫头鹰骄傲地挺起胸,大声叫道:“喔喔呼!”
鸡们好开心啊,他们纷纷称赞猫头鹰说:“看啊,我们独一无二的小公鸡。捕鼠猫头鹰,是我们的英雄!”从此以后,猫头鹰就继续在鸡窝里和这一群鸡继续快乐地生活着。
这个故事的名字就叫“猫头鹰喔喔呼”。在一个朋友觉得他在单位很不得志的情况下,我给他讲了这个故事。
思考:既往你会怎么做
大家可以做一个思考。当你的孩子遇到困难时,当你的配偶遇到麻烦时,当你自己遭遇心灵困境时,当你的来访者困在问题中时,你会怎么办?你会向亲人直接提出建议吗?孩子和家人会听你的建议吗?
在这里,我给大家介绍的方法是故事与叙事治疗。我们每一个人的身份认同,是在关系中建构而来。我们每个人看待这个世界,都有着自己独特的视角和“地图”。透过故事,可以理解我们的生命,我们如何成为今天的自己,我们可以如何透过故事,开启我们想要的生命故事。
叙事是一种态度,一种思维,和一种哲学观。我们可以透过叙事,陪孩子遇见美好的自己,重新改写自己的生命故事,与来访者一起重写崭新的生命故事。
一、故事与心理治疗
我们每一个人的自我身份认同都是用语言建构出来的。在家庭治疗的发展历史中,最早使用隐喻的大师是催眠大师米尔顿·艾瑞克森,他经常寻找具有治疗效果的隐喻来设计治疗策略,进而影响问题,从而让问题逐步消失。他设计的治疗策略非常具有想象力和创造力。
艾瑞克森的故事
艾瑞克森年轻的时候有一次要去欧洲讲学,他的朋友知道了以后就拜托他帮忙。朋友的老姑母已经70多岁了,住在欧洲的一个小镇上,没有其他亲人,一个人孤孤单单地生活在自己的房间里。埃尔克森的朋友跟他说,他希望姑母能够生活得快乐一点,希望艾瑞克森能够去看望他一下。
艾瑞克森受到朋友的委托就去到朋友的姑母家,姑母住在一栋两层楼的房子里,他进去了以后就上上下下打量,想在房间里看看能找到什么不同的东西可以帮到她。
他在二楼小小的阁楼上看到有几盆花——非洲紫罗兰。他跟朋友的姑母说:“如果你喜欢养花的话,何不以后在你的空闲时间多养几盆花,然后送给别人呢?”
果然到了后来,朋友的姑母就培育了好多盆非洲紫罗兰的花。这个小镇上几乎每一个人家都收到她培育的花。当这个朋友的姑母80多岁去世的时候,几乎全镇的人都来给她送行,都来参加她的葬礼。镇长还给她颁发了一名勋章,上面写着非洲紫罗兰皇后。
当我看到这个故事的时候,我觉得特别的感动,也让我想到在叙事里边我们所说的寻找小小的闪光点。其实简单来说就是我们每个人对于自己的生命故事好像已经有了一个既定的版本。有时候觉得生活一片灰暗,但实际上在我们的生命当中肯定也有很多小小的快乐,就像这个非洲紫罗兰一样。而每一个小小的闪光点都有可能孕育发展,成为一个特别美好的生命故事。
欧文·亚隆的故事
欧文·亚隆也是创作故事的高手,在他的书里曾经写过这样一个故事:有一个40多岁的中年妇人是一个医院的护士,她的成长经历非常的困苦,爸爸妈妈都是有问题的人,她生下来以后没有人照顾她。
她自己年轻的时候经历了很多的创伤,包括遭遇了性虐待和躯体的暴力。后来她和一个男性有了关系后生了一个孩子,很不幸的是,因为她怀孕时候滥用酒精,她的孩子生下来有很严重的精神和身体上的问题,一直住在康复性质的医院里。
听起来这是一个非常伤感的一个故事,好像她的生命是非常的凄惨,一塌糊涂。糟糕的身世,糟糕的背景。
有一次她在医院里边照顾一个50多岁的女性,她照顾的这位女性的身份背景和人生故事和这位护士完全不一样,但是这位女性也陷入到了很深的抑郁当中。因为她家庭有很多的问题,还有一个让她非常牵挂的孩子。
所以有一次在护理这个病人的过程当中,这个护士就贴近这个50多岁的女性耳朵说:“为了你的孩子,你要非常坚强地活下去,你活下去对你的孩子来说是特别大的激励。”虽然这个护士她自己的个人生活让人觉得非常的伤感,但是她在工作中能够把病人照顾得非常好。
很巧的是,被这个护士照顾的50多岁患有很严重抑郁症的女性,也是欧文·亚隆认识的人。在一次很偶然的机会,这位女性写的一些文字提到了这位护士,说她当时其实是非常不好的状态,但这位护士在她耳边说 “你活下去对你孩子来说非常重要”,这件事情对她的人生产生了非常重大的影响和激励。所以她后来就康复得比较好。
欧文·亚隆无意中知道了这个故事,就把这个故事讲给了那个护士听。本来那个护士觉得自己的生活很悲惨,自己的成长轨迹这么糟糕,孩子又有严重的问题,而当她听到欧文·亚隆讲的这个故事以后,她突然觉得自己好有价值。她没有想到自己在工作当中理所当然的一件事情,居然巨大地改变了另一个人的人生。因此这件事对她自己也产生了巨大的改变和激励。
这个故事给我带来了很大的触动。有的人可能自己也处在人生中巨大的悲痛里,自己也没有想到自己做过的某些小事,或者是说过的某些话,却给其他人带来了很深的影响。
这种影响与一个人内在的渴望和梦想是相关的。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渴望和梦想,也有自己内在最放不下的一些东西。我想这个护士无意当中跟那位女士讲的话,也许激发了那个女士内在很强烈的渴望、愿望和梦想。在这个世界上,让人觉得非常牵挂,非常留恋的一件事情,有的时候可能就可以挽救一个人的生命。
谭恩美的故事
著名美籍华裔女作家谭恩美,写过很多书,都是关于母女关系的,有《接骨师之女》,还有《喜福会》,其中《喜福会》还被拍成电影。
谭恩美早年曾经接受心理治疗,但是在两次心理治疗的过程当中,治疗师睡着了,所以她后来就用写作来作为自我疗愈的一条道路。她以写作又亲密又纠结的复杂母女关系为擅长,在写作的过程当中也在疗愈着自己。
她写的一本小说叫做《接骨师之女》。
这本小说的女主人公是一位作家,她每年有一段时间就会发不出声,大概一个月左右的样子。她的母亲患有老年痴呆症。这个女主人公和母亲之间有非常大的矛盾,又冲突又纠结的复杂关系。
这本小说是以倒叙的方式来写的,首先讲她是一个以写作为生的作家,一开始都是在为别人写东西,为别人整理东西,而她在母女关系方面有很大的冲突,和她的同居男友的关系也出现了危机。她总是用讨好的方式对待她的同居男友,看不到自己的价值。好像她总是在讨好别人,自己过得很辛苦,又没有办法走入深入的一种亲密关系。
后来她的母亲渐渐地走入老年痴呆的状态。母亲有一次写下了她自己年轻时候的故事,包括她童年成长的故事,还有女主人公外婆的故事。后来女主人公在妈妈的老年痴呆症越来越严重以后,读到了母亲的生命故事,发现她的外婆有很曲折的人生经历,她的外婆自己的父亲和丈夫在她结婚的那天被坏人害死。
当时她想要自杀,但是没有自杀成功,因为后来她知道自己怀孕了,就没有去死,但是她脸上留下了很严重的疤痕和残疾,而且不能说话。她的婆家还是收留了她,把她当做保姆。
她就可以照顾自己的亲生女儿,也就是小说当中女主人公的母亲,但是女儿不知道照顾她的保姆就是她的亲生母亲。保姆对她很好,但小时候她和自己的亲生母亲(照顾她的保姆)之间有非常剧烈的冲突,而且说过很多话非常地伤害她的亲生母亲。
后来她的母亲自杀了,她才知道,原来一直照顾她的保姆就是她的亲生母亲。后来,她被那个家赶了出来,辗转来到美国。
所以这个女主人公的母亲她自己有非常曲折的经历,自己也有内在很多的创伤,她心中对已经自杀死去的母亲有很大的愧疚,当然也有愤怒,有悲伤,有难过,有很多复杂的情绪。但是她一直没有把自己和母亲之间的关系告诉女儿。
在母亲的老年痴呆症还不是很严重的时候,母亲打电话给女儿向女儿道歉:“在你很小的时候,我可能做了很多对不起你的事。”当听到母亲这样跟她说的时候,再加上她自己了解了家族几代女性的生命故事,她在心中也逐渐谅解了母亲。所以在母亲去世之前,她能够和母亲有一个和解的过程,这是非常幸运的一件事情。
我想人世间很多母女都有很多很纠结、很冲突、很复杂的情感关系。在小说里边我们可以看到女儿小时候认为母亲过度控制,过度保护,很讨厌母亲也很反抗母亲,很不理解母亲的种种行为。但是在母亲看来,可能是由于她自己经历过很多痛苦和悲伤,所以她对女儿寄予了很多的期望,但是表现出来的却是一种过度的控制和过度的保护。
在女儿了解到母亲的人生故事以后,母亲还打电话跟她说,对于她童年时候做的很多事情觉得对不起她的时候,女儿的心中就出现很多的释然,紧接着她在生活当中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她从一个只是为别人写作的写手变成了为自己而写作,在事业上有了新的进展。在情感关系上她也学会了为自己发声,也慢慢看到自己是有价值的,也学会向同居男友提出一些要求,让他能够对自己有所付出,也能够比较坦然地接受这种付出。
女主人公能够在事业上做自己真正喜欢的事情,在感情方面也和同居男友有了新的进展,也接受了男友的帮忙,把患老年痴呆症很严重的母亲送到一个环境比较好的老年公寓去,可以定期去看她。
在整个过程当中,透过写作,透过母亲对女儿的道歉等等的方式,女主人公完成了家族故事的梳理。最后女主人公也逐渐找到了自己的生活之路。
二、叙事治疗的哲学观
不是事情本身令我们困扰,而是我们所持的关于事情的意见在困扰我们。
——哲学家Epictetus
我们说叙事是一种思维,一种态度,一种哲学观,大家看这张图片是中国古代的一个太极图,黑中有白,白中有黑,黑和白是会互相转化的。那么在我们的民间也有这样的说法,“祸兮福所倚,福兮祸所伏”,就是祸福是互相转换的。
1.好奇(解构)
在叙事里边非常重要的一个态度就是好奇,对应到具体的理论和技术就是解构,所谓的好奇就是一切都不是理所当然的。
2.多元的生命故事(发现小小的闪光点)
此外,每一个人的生命故事都是多元的。比如说,对于一个被诊断为抑郁症的来访者,抑郁并不是他生命的全部。因为任何一个人哪怕是被诊断了抑郁症,他不可能他这一辈子,每一年365天,每天24小时,每分每秒都处在一个抑郁的状态,他必定有不抑郁的时候,必定有抑郁影响他比较少的时候,必定有他和抑郁比较和平友好地相处的时候。
那么他没有受到抑郁影响的时刻,都是我们可以去发掘闪光点,去重写人生故事的部分。所以我们可以透过每一个人身上小小的闪光点,重新发掘、丰富出一个自己更喜欢的生命故事。
苏格兰黑山羊的故事
最近这段时间有一个电影叫做《动物世界》,在这个电影里边有一个苏格兰黑山羊的故事。
有三个人去到苏格兰看见黑山羊。
其中一个人说:“哇,原来苏格兰的山羊都是黑色的。”
第二个人说:“噢,原来在苏格兰,我看到苏格兰的山羊都是黑色的。”
第三个人说:“此时此刻我在苏格兰,我看到山羊的一个侧面是黑色的。”
这是非常有趣的一个解读。其实这个苏格兰黑山羊的故事,我认为是关于叙事的解构思维的一个故事。它所说的就是当看到那只黑山羊,不同的人从不同的角度会得出不同的解读。
三、语言的魅力
1.良言一句三冬暖,恶语伤人六月寒
我们很多时候和一个人交流,有语言层面的交流,也有非言语层面的交流。语言在很多时候是一柄双刃剑,如果我们用得好,就有可能在这个人的心中培育出很多快乐的种子,成为这个人未来面对困难和问题的资源。但是如果语言运用得不好的时候,也会变成一把利剑去深深地伤害到一个人。
在一个人成长的过程当中,会碰到很多很多的事情,我们可能会碰到一些支持我们,鼓励我们,看到我们优点的一些贵人,但有的时候也会碰到一些批评我们,指责我们,然后贬低我们的人。
2.多在孩子心里种下美好的种子
大家身边有这样的例子吗?很多父母会这样跟孩子说:“你看你这个孩子怎么这么笨呢,你这个学习怎么这么糟糕?呢你看隔壁的谁谁谁,你看别人家的孩子,人家学习这么好,你怎么就这么糟糕呢?”
有的时候,父母习惯于对孩子有很多负面的、批评的、指责的语言,但是对孩子做得好的部分却完全视而不见。很多的成年人回忆起自己童年里无论是被父母,还是被身边的人批评、指责的时候,依然是泪流满面。
所以一个人说出去的话可以有非常巨大的杀伤力,但是也有可能会成为别人生命中快乐的种子。特别是父母在对孩子说话的时候,一定要记住,要特别慎重,因为不知道什么时候说出去的批评的话,会对孩子有很大的影响。
四、叙事治疗的实践
1.用故事陪孩子遇见美好的自己
1)不同年龄段适合孩子的故事
0-3岁:简单的叠加故事
对于0到3岁的孩子来说,讲一个简单的叠加故事就可以了。我给大家讲一个简单的叠加故事。
有一天一只小堰鼠在森林里发现了一只小手套,他小心翼翼地爬了进去,并决心住在里面了。接着一只兔子也跳着奔过来钻了进去,一只小刺猬钻进来取暖了,一只猫头鹰用力的挤了进去,一只獾也来凑热闹,爬了进去,一只狐狸一头钻了进去。
然后一只大熊大声吸着气,不管怎么样也要爬进去。大熊一进去一屁股就把手套给坐塌了,大家都受不了了。于是,堰鼠搬出来了,兔子搬出来了,然后是小刺猬,最后大熊也灰溜溜地出来了。
这就是一个典型的简单的叠加故事,相同的情节可以不断地重复,因为对0到3岁的孩子来说,给他们讲简单易懂的故事。因为他们的呼吸和心跳不规则,他们需要规律的生活韵律行的故事和游戏来辅助他们建立呼吸和心跳之间的最佳比例。
3-6岁:简单的童话故事
对于3到6岁的孩子来说,可以给他们讲一些简单的童话故事,自然故事和回忆性的故事。如果给3到6岁的孩子讲格林童话需要挑选一些甜蜜而又简单的故事。比如说可以讲《甜粥》,这个故事非常简短美好。《甜粥》的故事是这样的……
从前有一个善良的小女孩跟妈妈住在一起,母女俩非常穷,经常饿肚子,没有饭吃。
有一天小女孩到了家旁边的森林里,遇到了一个老婆婆,老婆婆递给她一口锅,告诉她:“你拿回家对着锅说,‘煮吧,小锅煮吧’,这口锅就可以煮出甜甜香香的粥来给你和妈妈吃。如果吃够了,说‘不煮了,小锅’,小锅就停止煮粥。”小女孩把锅带回了家,和妈妈每天煮香香甜甜的粥吃,从此他们再也不挨饿了。
有一天,小女孩外出,妈妈觉得肚子有些饿,就对着小锅说:“煮吧,小锅煮吧。”小锅就开始煮甜甜香香的粥,妈妈吃着吃着,觉得吃饱了,想让小锅停止煮,可是她忘了该说什么,所以这口锅就开始不停地煮粥。
甜甜香香的粥溢出了锅,填满了厨房,填满了房子,往外流,填满了另外一所房子,又流到下一座房子,一直流下去,好像要把全世界饿肚子的人都喂饱一样。
就在粥要填满最后一所房子时,小女孩回来了,对小锅说“不煮了,小锅”,小锅才停止煮。这些甜粥已经填满了镇子,所有在这里的人都要一边吃一边走。
6-8岁:更加复杂的故事
这个阶段基本上是小学教育阶段,可以听一些更加复杂的故事,比如说格林童话那样的民间传说以及寓言,还有传奇和神话故事。但是六岁之前别给孩子太多这些东西,因为它含有大智慧和深刻的道理。大一些的孩子本能都会明白,但是小的孩子则接受不了,如果提前给孩子不恰当的养分,会造成消化不良,甚至带来危害。
9-11岁:英雄故事/希腊神话故事
对于9到11岁的孩子,可以给他们讲英雄故事,某个英雄人物为了理想或者崇高的目标去努力,去战胜自己的恐惧,在世界上找到属于自己的位置。
还可以给他们讲希腊神话故事,也可以给孩子讲创世纪的故事和传说。比如说可以讲盘古开天地,女娲补天,这些都是中国的古典传说故事。
12-14岁:历史人物传记
12到14岁的孩子可以开始系统地学习本土的历史和世界历史,这个时候可以听历史人物传记,比如说像孔子或者凯撒大帝等等。
2)几个重要的议题
这个话题来源于我在做临床咨询的过程当中,发现很多的来访者,即便现在已经成年,但是他们会谈起自己在成长的过程当中,无论是小学、初中或者是高中,有被班上的同学长期欺负的经历,后来引起他们的低自尊和心理上的一些创伤。
有一些正在小学、初中、高中阶段的儿童青少年,也面临着一些校园霸凌的情况。首先我们要看一看怎么样来定义校园霸凌,如果只是同学之间,比如说开句玩笑,偶尔推一下,或者是说一下,有一些简单的争吵,那它是不构成霸凌的。霸凌所指的是比较长期、持续的针对某一个人的行为,而且这些行为对这个人造成了一定的伤害。
如果说我们作为父母要陪伴孩子面临这样的情况,或者是作为咨询师遇到有儿童青少年遇到校园霸凌的情况,可以给他们讲这样一个故事,这个故事名字叫《霸凌豆》。
在一个小学里,有一个男生长得高高大大的,他经常欺负班上长得瘦瘦小小的男同学和女同学,经常命令他们帮他做作业,帮他拿东西,帮他打扫卫生。大家都很怕他,因为他力气很大。
有一天,他强迫一个班上经常被他欺负的同学到他们家去,然后这个同学去到他们家以后,发现在班上欺负他们的这个同学其实在他自己家里也被他自己的哥哥欺负,然后他自己的哥哥欺负他的方式和他在学校里欺负同学的方式是一模一样的。他的哥哥在家里会骂他打他,让他帮他做作业,还帮他做这样做那样。
后来,这个小同学就回到自己的家里,跟妈妈说了这件事情,然后妈妈就拿出一袋豆子,跟这个孩子说:“这是一袋霸凌豆,如果你把它吃下去,它会给你勇气和力量,让你去对抗在学校里边欺负你的这个大孩子。”
然后,妈妈还跟他讲了一些在校园里怎么样对抗欺负他们的大孩子的方式。因为有很多的小朋友都会受到这个大同学的欺负,那么他们可以尽量都在一起,避免单独外出;如果他们在校园里玩的时候被大同学欺负了,那么他们可以大声地叫喊老师的名字,让老师来帮助他们。此外,另外一个方法就是,他们可以每个人吃下一颗霸凌豆。
这颗霸凌豆,能够给每个小朋友力量,让小朋友们用无穷的勇气和力量来对抗这个欺负他们的大孩子。然后,他们可以站成一排,直视这个欺负他们的大孩子的眼睛,用眼神把他吓退,用眼神把他“杀死”。
后来,这个小孩子就很开心地吃了好几颗霸凌豆。第二天上学去,他还带了一袋霸凌豆到学校里分给其他的同学。
当那个大孩子又来欺负他们的时候,每个小朋友都已经吃了霸凌豆。所以他们就有勇气和力量来对抗这个大孩子,他们站成一排用眼睛直视这个大孩子,把这个欺负他们的大孩子吓到了,他就不敢再欺负他们。后来小朋友们经常在一起玩,所以这个大孩子就不太敢欺负他们,离他们远远的。
突然有一天,这个曾经欺负他们的大孩子就很可怜地来找这个小朋友要霸凌豆,因为他自己在家里边也受到他自己哥哥的欺负,他希望吃了霸凌豆,就能够去对抗他的哥哥。所以这个小朋友就把这个豆子给了这个大朋友,让他能够回家去对抗他的哥哥。后来他们还成为了好朋友。
在美国的小学校里,专门有这方面的学校心理学家来给孩子们讲关于情绪控制、行为控制和情商培养方面的课程。所以其实有的时候我们作为家长,在给孩子讲解一些这样的故事的时候,也会给孩子很多勇气和力量,让他们来面对学校里边所遇到的一些困难和问题。
不敢上学,分离焦虑
我是做儿童青少年家庭治疗的。很多家长所反映的儿童青少年的一些常见的心理行为问题中,不敢上学,可能是非常重要的一个方面。那这里给大家讲一个故事,这个故事叫《小小羊上学去》。
小小羊有一天晚上在床上睡觉,妈妈不知道他的床下有一只狼,这只狼叫朗朗,他们是超级好的朋友,但是这是一个秘密。这一天是个重要的日子,这只小小羊叫比比,他要去上学了,他和他床下的好朋友,这只小小狼朗朗说:“拜拜,朗朗。”朗朗说:“祝你一切顺利,比比。”
比比的新书包里装满了新的蜡笔,他有点害怕,这是他第一天去上学。他想:“我能交到新朋友吗?我的老师好不好呢?”
教室里的同学比比一个都不认识,但是第一节课以后,比比就找到了新朋友。他们也和比比一样,因为认识了新朋友而开心。其实大家都一样。
一天很快就过去了,比比非常高兴地穿过操场走向校门。在校门的栅栏边有一群大孩子站在那,一个男孩冷笑着说:“嗨!大家快看,他的毛是纯白的!”那些大孩子看着比比都笑了起来:“纯白的!纯白的!”
回家了以后比比见到了爸爸,爸爸说:“咦,你看上去不太好呀,发生什么事了,我的小宝贝?”但是比比什么都没说。晚上比比还是很难过:“他们怎么能这样呢?我的毛是白色的,他们的毛是棕色的,我和他们不一样,但这又不是我的错。”
每天放学后,那些大孩子都会嘲笑他,而且越来越过分。早上比比甚至因为害怕而不敢起床,于是他贴着墙走路,以免被他们看到。但是每次那些大孩子还是会看到他,然后继续嘲笑他。到了晚上比比都不敢睡觉了,因为他总在担心明天的事。
有一天晚上他从噩梦中惊醒。“救命呀!”他把心爱的玩具紧紧地搂在怀里,好让自己有点安全感,“朗朗,你在哪儿?”睡在床下的朗朗钻出来问:“比比,你怎么啦?”
比比把发生的事情一五一十地告诉朗朗,朗朗十分认真地听着。“朗朗,我害怕明天。”朗朗说:“我有个办法,比比。一个超级无敌好的办法。”比比说:“你快告诉我。”朗朗说:“很简单,我明天和你一起去学校,你看看他们还敢不敢欺负你。”比比说:“但是你是我的秘密,你不能出去。”朗朗笑着说:“没关系,我有更好的办法。等着瞧吧。”比比安心地睡着了。
第二天早上,比比问郎朗,那么你和我一起出发吗?朗朗说:“来,我们击掌,赐予你力量吧。”比比走进校园,他昂首挺胸,不紧不慢地迈着步子,他的两个小犄角闪闪发亮,眼神坚定地就像一只狼。
当走过那群大孩子面前时,比比也没有绕道,他的眼睛直直地看着前方,他听到大孩子们的嘲笑声,但他毫不理睬。因为朗朗和我在一起呢。
从此以后,比比每天早上都开心地跑进校门。有的小朋友跟他喊说:“比比,要一块玩吗?”比比开心地说:“好呀!”
还有一些故事是关于智慧的,这里因为时间关系,我就不详细给大家讲了,如果大家感兴趣,可以去买《咕噜牛》,还有《咕噜牛小妞妞》的绘本。这些绘本可以讲给孩子听,是培养孩子智慧的绘本。
还有一个绘本叫做《长大做个好爷爷》,通过讲故事的方式陪伴孩子来面对亲人去世。亲人去世对于每一个人来说都是非常悲伤难过的事情。尤其是对于小孩子来说,要让他接受这样的现实可能就更加的困难。但是我们需要帮助孩子来面对死亡这件事情,我们可以通过给他讲故事的方式来陪伴他。
今年年初有一个叫做《奇迹男孩》的电影,强烈建议做父母的要看这部电影。我们可以透过叙事的视角来解读这部电影,从这部电影里边学到陪伴孩子应对他所面对的困难和问题的具体的方法。
在我未来要出版的《后现代心理治疗:叙事疗法入门》,以及《家庭治疗十六讲》这两本新书里边,都会讲到怎么样从叙事的角度,怎么样从家庭的角度来解读电影,然后我们从别人的故事当中领悟到自己人生的智慧。
2.故事陪你遇见最好的自己
生命的重复和轮回,生命的觉察和启航,生命的整合与新生,这三个阶段是我在多年的叙事治疗和家庭治疗的临床实践当中总结出来的故事陪伴我们成为最好自己的三个阶段。
1)生命的重复和轮回
人生如果是一出戏的话,人们总是在重复那几个脚本,我们就是自己生命的主人,我们就是自己手中的那支笔。张爱玲的很多的小说,都反映了人生很多重复和轮回的故事。我想给大家讲一下小说《金锁记》。
金锁是一个小商店的一个女儿,一般来说,她可以随便找一个和她门当户对的男人结婚,但是有一家特别有钱的人,他们的二儿子得了很严重的病,全身瘫痪。这样的情况要找一个健康的女性去做妻子是不太可能的,所以他们就花钱买,把金锁买到他们家里边做儿媳妇。
金锁的生活是非常凄惨的,她终日陪伴着一个跟她没有任何交流,也没有办法过正常夫妻生活的男性,生活是非常压抑的。
在她那个环境里边,也没有人能够给到她理解和支持,所以她就变得对金钱非常看重,当她后来有了一个儿子和一个女儿,她的儿子就完全沦落成为那个时代的封建遗少,整天在家抽鸦片,然后逛逛窑子。
她和自己的儿子是一种非常畸形的关系,她在抽鸦片的时候就让她的儿子到房间里边给她点大烟。她还偷听她儿子和儿媳妇的私生活,然后把这些当做笑话讲给别人听。最后她的儿媳妇就吞金自杀。
有人给金锁的女儿介绍了一个对象,但是金锁就不放心,想了一些办法把她女儿和那个男的拆散了。金锁的女儿被迫分手后,也在重复着金锁的命运。
其实还有很多的电影也是讲述了人生的重复和轮回,比如《半生缘》、《闯入者》,大概讲的就是说,我们每一个人都有自己人生的一个脚本,我们其实就是自己手中的笔,我们也在书写着自己的生命故事。
还有话剧《雷雨》也是一个生命的重复和轮回,这是一个几代人之间创伤的代际传递的悲伤故事。
2)生命的觉察和启航
叙事有一个概念叫做外化。推荐大家一个绘本叫做《我有一只叫抑郁症的黑狗》。叙事治疗最核心的一个理念就是“人不是问题,问题才是问题”,所以在叙事治疗里边,我们会把影响我们的那个外在的问题外化出来,就像我们把抑郁症外化成为一条黑狗一样。
也许我们终生都需要和这条黑狗作伴,但是我们最重要的不是去和那条黑狗对抗,而是学会怎么样能够和它和平共处。我们可以把影响我们生命的那些问题和困难把它外化出来,把它作为一个外在的事物,或者是动物,然后学习和它和平共处。
之前有一部电影叫做《头脑特工队》,也是一个觉察我们情绪很好的方式。这个电影把我们人的五种基本情绪外化出来,每一种情绪就是一个小人,那么每一个情绪对于我们都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这幅图的左上方是徐志摩和张幼仪,下面是《我的一个世纪》的作者董竹君女士,右边是朱安女士。
在那个年代,很多的女性要三从四德。很多女性嫁到婆家,与其说她是丈夫的妻子,不如说她是公婆的儿媳妇。像鲁迅先生的原配朱安女士,她一辈子都没有和自己的丈夫在一起,但是那个时代就认为,女性嫁过去了,就应该一辈子孝顺公公婆婆,所以她就恪守那个时代对传统女性的要求。当她照顾的公公婆婆去世以后,就一个人孤孤单单地生活,到80多岁时在周家的老宅子里去世了。
左下方的董竹君女士,她14岁的时候因为家里特别穷就被卖到妓院里边去,但是她不甘心一辈子就在妓院里生活,她的思维就是特别解构的。虽然说社会都认为传统女性就应该怎么怎么样,如果被卖到妓院里边,可能我这一辈子就是很悲惨地生活。但是她有一次遇到了一个辛亥革命的革命党人,然后两个人相爱,就逃离了火坑。
其实也是相当于她自己逃出来的,逃出来以后她跟丈夫约法三章:她要去日本留学;然后她要自己从那个妓院里逃出来;第三,她不愿意和这个封建的大家庭生活在一起。我觉得这个都是她非常解构的生活和思维。
她去日本留学,然后又回到四川老家,但特别受不了封建大家庭的生活。她生了四个女儿,就被公婆看不起。后来又生了一个儿子。她和丈夫的关系破裂后,就离开了家庭,来到了上海,创办了锦江茶楼和锦江川菜馆,也是现在锦江饭店的前身。
所以这样两种女性的不同生活,其实就在于她们有没有这种解构的思维。主流社会认为你应该是这样,你就这样,最后就耽误了自己一辈子的生活,还是说可以看一看,“我可以有一些什么样的不同”。
③ 发现小小的闪光点
任何只要不符合问题故事的部分,我们都可以叫做小小的闪光点。我们可以从每一个小小的闪光点发展出一个自己喜欢的故事,重新改写自己的人生故事。就像今天讲座一开始给大家讲的非洲紫罗兰皇后的故事,就是发现小小闪光点的这样一个故事。
④ 重组会员
我小的时候和外公外婆的关系是特别好的,有非常美好开心的回忆,外公从小对我的鼓励影响了我今天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影响了我的职业选择,让我增加了自我价值感。那反过来也是一样的,我和外公的这样美好的片段,我相信对于外公来说也给他退休后的老年生活带来了很多快乐和慰藉。
所以叙事里边的重组会员,就是我们在人生里会碰到很多很多的人,可能有我们喜欢在一起的,给我们鼓励、肯定的人,也有批评、指责我们的,我们不喜欢的人。就像一个会员俱乐部一样,我们可以把我们喜欢的人纳入到我们的会员俱乐部里边来,把我们不喜欢的人排除在我们的会员俱乐部之外。
因为透过欣赏、肯定我们的人的眼光,我们能够看到自己的价值,重新建构对自我身份的认同,增加自己的内在自尊。当我们能够重新建立对自己身份的认同感,对自己的价值和意义的肯定的时候,我们的内心就会充满力量,然后去面对我们所面临的现实问题和困难。
最近有一个电影,叫做《我不是药神》。其实我想讲的是一个片段,他们是在彼此见证自己生命的价值。
吕受益(王传君饰),邀请程勇(徐峥饰)去他们家吃饭,他就很感谢程勇,他的妻子也很感谢程勇,因为他帮他们去印度买到了相对比较便宜的治病的药,让他们一家人对生活重新充满了勇气和信心。通过他们对程勇的感谢,程勇也重新看到了自己做这件事的内在价值。
他们彼此都在通过为别人做的事情,重新建构着自己的身份,重新建构自己的意义,也重新看到自己人生的价值。
3)整合与新生
电影《分歧者2:绝地反击》的女主人公叫翠丝。在第一部里,她的爸爸妈妈为了保护她,被坏人杀死了,然后她自己也无意当中杀了她的好朋友,所以她对敌人有很多的愤怒,但其实她对自己也有很多的愤怒。
所以在影片的快要结束的时候,她必须需要去参加一个游戏,如果游戏通过,她就可以拯救很多的人。她第一次去参加那个游戏的时候,在那个游戏当中看到了她的仇人,就和那个仇人对打,然后这个游戏就失败了,她和她的仇人一起掉到地上。
第二次她再去完成这个游戏的时候,和她对打的人是另一个和自己长得一模一样的人。当另外的那个自己在和自己对打的时候,她突然好像领悟到了什么,然后她就放弃了和另外的那个自己对打。这个时候,一切的假象都消失了,这个游戏就胜利了。
我想这个电影的隐喻其实也是在告诉我们,很多时候我们一个人面临着很多的困难和问题,或者说内在的恐惧,也许和其他人没有太大的关系,而是我们自己对于自己内在的那部分恐惧没有进行一个整合。如果说我们能够通过某种方式去整合、去面对自己内在的另外一半的时候,我们的生命也就因此而完整了。
4)改写人生的脚本,开启个人成长之旅
在动画电影《哆啦A梦》里,大雄被大家认为是一个差生,学习又差,天天都迟到。哆啦A梦陪伴着大雄,就好像是大雄的一个心理咨询师一样。一开始他帮助大雄的方式就是无条件满足他所有的愿望。比如说大雄上学会迟到,那么哆啦A梦就做了一个任意门,他就可以到他想要的任何地方;大熊考试不及格,那么哆啦A梦就做记忆面包,面包上写了所有学习的内容,那么大雄就可以记住。
这是哆啦A梦帮助大雄的第一个阶段,其实也相当于我们成长的第一个阶段,就是我们还是婴幼儿的时候,需要有人无条件地接纳我们,照顾我们,给我们有一段无条件被接纳的感受,也就是一种全能感。主要是在一岁或者是三岁以前。那么有这样的一种全能感对我们来说是特别重要的,可以让我们感受到我们被一个人无条件地接纳,被一段关系无条件地接纳。但是这样还是远远不够的。
哆啦A梦帮助大雄的第二个阶段的方式就是大雄自己也需要去亲自做一些事情,所以当大雄看到他喜欢的女孩静香有危险的时候,他就穿越时光到未来去救他喜欢的这个女孩,最后女孩也看到他身上的勇气和力量。
3. 故事陪来访者开启新的人生
1)叙事治疗的框架
传统的叙事治疗师会认为我们在叙事治疗里面没有个案概念化,但是我自己觉得,如果对于新手咨询师能够稍微有那么一个框架,我们学习起来就会比较容易一些。
大概可以有这样几个步骤:
① 个案的问题
首先当一个来访者来到我们面前,他可能带着他的问题。
② 咨询师解构的聆听
我们咨询师就要带着解构去聆听来访者的问题,就是我们带着一种好奇,而不是认为一切都是理所当然的。
他这个问题是什么时候出现的?
影响这个问题的因素有什么?
维持这个问题产生的原因有什么?
这些原因是怎么来的?
它的发展的脉络是怎么样?
③ 发现小小的闪光点
然后,我们可以在来访者诉说的人生故事里边,一方面聆听他的问题和困难,另外一方面去发现他生命历程当中的一些小小的闪光点,就像我们之前讲到的非洲紫罗兰皇后的那个故事一样。
④ 串联被丰富起来的故事
我们要把这些小小的闪光点都丰富起来,把这些故事再串联起来。
⑤ 新的身份自我认同
然后,来访者可以形成一个新的身份认同。
所谓的迁移就是在来访者形成新的身份认同以后,他可以带着自己内在的这种价值感和力量来面对他现在在现实生活当中所面对的困难和问题。
2)与家庭的分离个体化
从故事的角度来讲,我们在做咨询的过程当中,也可以根据当时现场的情况给来访者讲一些故事。从故事的这个分类来看,我们也可以分为就是中国的传统的故事以及国外的故事,因为我发现故事在不同的文化背景之下,其实也有着它的文化的含义。
比如说有一天我在见一对夫妻,然后妻子和自己的母亲之间有又纠结又紧密的母女关系,很难从家庭里边分离个体化出来。我那天刚好看了一个中国民间故事,我就给她讲了一个蚕神的传说。
古时候有一个女孩子,因为她的父亲要去很远的地方干活,所以他们就有好多年都不能见面。这个女儿非常想念父亲,但是她一个弱女子又没有办法去很远的地方看她的父亲,她也不知道她的父亲是死是活,所以她非常悲伤。
有一天,他们家养的一匹马突然会说话了,就跟这个女孩说:“如果你想要见你的父亲,我可以帮你去找,但是你要答应我,如果我帮你把父亲找回来以后,你就要做我的妻子。”
那这个女儿因为思念父亲思念得很厉害,所以就答应了这匹马。后来,这匹马就跑到很远的地方,把她的父亲给带回来了。带回来以后,这个女儿就觉得特别纠结,因为她当初答应这匹马,如果把父亲找回来,她就要跟这匹马结婚,但是人怎么能跟马结婚呢?
后来父亲就问她为什么这么伤心难过,然后女儿就跟他说了。父亲听了以后就很生气,他觉她的女儿怎么能嫁给一匹马呢?所以他就趁这匹马不注意的时候把这匹马砍死了,把这匹马的马皮剥下来放在石头上。
这个女儿觉得对这匹马蛮愧疚的,有一天,她就去摸了晒在石头上的马皮,突然马皮就飞了起来,把这个女儿的身体卷起来了,然后就裹着她滚呀滚呀,就滚到了很遥远很遥远的地方。
那么在这个很遥远很遥远的地方,这匹马裹的这个女儿就变成了一条蚕,那里到处都是桑树。所以她就一边吐丝一边思念着她的父亲。
我那天给来访者讲了这个故事,其实我自己也觉得,在我们的文化传统之下有很多类似的故事,其中的一个隐喻就是,夫妻关系好像不是最重要的,但是和自己的父亲或者是和母亲之间的关系好像会更加的重要。
我想这个也是我们的传统文化对我们的一些影响。很多的民间故事,包括牛郎织女的故事,董永七仙女的故事,白蛇传的故事等等,都有类似的特点。牛郎织女的故事里,为什么王母娘娘一定要把牛郎和织女分开,是因为他们的阶层不一样吗?为什么法海一定要把白娘子和许仙分开?我们的四大民间传说基本上都是夫妻,然后被其他的人分开了,而最后去拯救母亲的都是他们的儿子。
我觉得这是一个非常有趣的现象,就是在我们的民间传说民间故事里边,一个夫妻都是被拆散的,然后最后去拯救母亲的往往都是她的儿子。就好像我们在现实生活当中很多的家庭里边,很多时候父亲是缺位的,父亲都是忙着在外面打拼养家糊口的,最后在家里陪伴母亲的往往都是孩子,所以这是一个很有趣的现象。但是很多东西如果讲穿了可能就没意思了,而通过讲故事就能够让来访者自己去领悟一些东西。
《牧鹅姑娘》是格林童话里的一个故事,它讲述的是老王后将公主远嫁他国,在路程中公主被侍女调换身份,成为牧鹅姑娘,最后真相大白的故事。我想大家感兴趣的话可以自己去看一下。在西方的故事里边,很多时候讲到的是一种分离个体化。
Q:叙事和家庭治疗、人本有什么联系和区别?
A:叙事治疗来源于家庭治疗,同时也受到后现代主义和福柯的哲学的影响,所以它也是属于后现代的心理治疗的方法。那么存在-人本有很多的态度,我想和叙事也是相通的。
Q:叙事疗法适用于哪些来访者和议题,不适用于哪些来访者和议题?
A:我个人认为叙事疗法比较适用于儿童青少年,还有成年人的一些情绪行为问题,可能对于严重的精神障碍,对于比较严重的人格障碍,就不太恰当。
Q:如果来访者不太记得或者很难表达自己的故事,应该如何与来访者工作?
A:如果是这样的情况,可以用一些其他的表达性艺术治疗方式,比如说音乐的形式,舞动的形式等。另外就是可以做一个陪伴。
Q:孩子总要求家长讲“坏故事”,情节是她编的,大意是一个动物宝宝独自出门,碰到了猎人,猎人把它打死了,卖掉了,被买家吃掉了。这个动物宝宝的妈妈知道孩子被猎人打死了,天天哭啊哭啊(或是出去找宝宝,也被打死了,吃掉了。)“坏故事”的主角必须是动物,讲动物为主角的故事必须是坏故事,家长拒绝讲这种坏故事以后,孩子基本也不要求听睡前故事。这种情况从妈妈怀二胎不久后开始,至今一年半了,还是要听“坏故事”。想知道原因和应对办法。
A:不知道这个妈妈在怀二胎的时候,或者说怀二胎之前有没有给大宝讲过,说爸爸妈妈可能考虑要第二个孩子,看看这个孩子的态度是怎么样的。因为如果在要二宝之前,能够让孩子对于未来的这个弟弟妹妹有一个思想建设的话,孩子可能比较容易接受一些。那孩子喜欢听坏故事,因为孩子这里孩子没有显示多大,那我想就是不同年龄段的孩子,可能他讲的故事对他的意义不一样,如果说是比较小的孩子,其实这种所谓的坏故事,家长也不要太过担心,因为孩子他有很丰富的一个想象力,其实他可能是在通过这种坏故事来表达他的一个幻想和想象。那么在想象中,她可能是在表达她的愤怒和攻击。
我觉得可以从两个方面来着手,一个方面是尽管有了二宝,父母在对待大宝的这个情况之下也要跟她强调:“尽管有了二宝,你还是爸爸妈妈的唯一。”这种唯一是指每个人都是独一无二的,都在父母心目当中有一个特定的位置。假如说大宝觉得自己被忽略了,所以他就有可能会要表达出她的一些愤怒和攻击,如果她的愤怒和攻击是通过故事来表达的,我觉得这个是影响不大的。
一个方式是在现实生活当中,爸爸妈妈从行为上要让大宝觉得爸妈并没有因为有了二宝而对她有忽略,然后另外一个方面就是这个所谓的坏故事,爸妈也可以参与一起去编。比如说像那个小红帽的经典故事,小红帽被狼吃了,但是后来猎人又用剪子又把她从狼肚子里边拯救出来了,所以我想也可以在小红帽的基础之上,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再编一些新的故事。
Q:讲故事算是叙事治疗的一种特殊技术吗?还是在不同学派心理咨询中都有应用呢?
A:故事应该不算是一个特殊技术,讲故事可以算作一种隐喻,我刚才也讲了,最早使用的是艾瑞克森,在其他流派里面也有可能会用到讲故事,因为我自己这么多年的实践都是家庭治疗和叙事治疗方向,然后我本人也非常喜欢讲故事,我觉得隐喻有一个非常好的作用,所以我就在我的治疗里边会选择这样的方式。
Q:相比精神分析和CBT这些较为传统的疗法,叙事治疗给人感觉像是比较忽略生活中残酷的事实,或伤害的部分。我想是不是叙事治疗会比较适用于某类人?或者从什么样的角度去叙事时,既能够让人接纳真实的伤害,又能够带来积极的盼望?
A:实际上在对待一些创伤的部分,叙事也有它独特的一些方法。其实我们叙事里边不是说一味的只去讲好的部分,它有很多具体的技术,比如说当来访者谈到他童年时候所遭遇到的一些创伤的时候,我们有一个技术叫做双重聆听,我们会去问他:“那在你遭遇这些事情的过程当中,你觉得你不容易的地方是什么?你觉得你是怎么样能够让自己一直很好地活到现在的?”就是去看到这个来访者,他在遭遇创伤的过程当中他的一个应对,因为任何一个人遭遇创伤的时候都不是被动地去应对,毕竟有他内在的一些力量在。所以叙事里边其实对创伤也有它独特的一个工作方法,由于篇幅关系,这里只是简略讲一下。
Q:如果采用陈腐的故事会不会导致重复,更难发展出新的意义与身份?
A:在什么场景下讲什么样的故事还是需要有一个把握的,那有一些陈腐的故事,比如说我刚才讲的那些夫妻就是被分离,然后儿子又去拯救母亲的故事。但是也不是说这样的故事就不能讲,还是要看场景。其实我们通过讲故事,也可以让对方领悟到他的一些思维,那么还可以有一些什么样的不同的思维。所以还是要看不同的情境,不同的情境之下运用什么样的故事,还是比较有考究的。
-本文案例中涉及到来访者的真实信息,
均已经过严格的模糊处理-
近三成来访者是学生
大学生/留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及干预方法
心理咨询师成为督导师,就差这1能力
督导胜任力框架
2年基础课程秋季班正在招募中
免费回听心理咨询研习社往期直播
责任编辑:
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搜狐号系信息发布平台,搜狐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今日搜狐热点}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几年前我杀死了自己是什么电影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