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争”字上面的部分是刀草字头朋加利刀怎么读吗

扫二维码下载作业帮
3亿+用户的选择
下载作业帮安装包
扫二维码下载作业帮
3亿+用户的选择
带刀偏旁的字有那些?
作业帮用户
扫二维码下载作业帮
3亿+用户的选择
部首为 刀 的汉字:笔画0刀 刁 笔画1刃 刄 笔画2切 分 刅 笔画3刍 笔画4争 刕 笔画5刧 免 初 龟 笔画6刱 券 刼 兔 笔画7剏 笔画8剙 剓 笔画9亀 剪 剱 笔画11剺 笔画13劈 劎 笔画14劒 劔
为您推荐:
其他类似问题
扫描下载二维码当前位置:&>&&>&
  □ 孙又新  临沂博物馆藏有一批临沂出土的刀币,计1536枚完整,残断的265枚,皆青铜质,表面多呈灰绿色,部分刀币品相清晰,清理后洁净光亮,像是未曾流通过的货币。这批刀币包括三字刀、四字刀、五字刀、六字刀,其数量之大,品类之全,世所罕见。迄今为止,包括齐国故地在内的所有同一时期古城址遗存中,没有任何地方能与之相提并论,其中,六字刀尤为珍贵。  刀币,最早起源于春秋战国时期的齐、燕、赵等国,由生产工具的刀演变而成。齐刀,由齐国铸造,主要流通在齐国也就是今天的山东半岛地区。齐刀以厚大精美而著称,刀的末端有圆环,面、背有文字或饰纹。齐刀分为“三字刀”、“四字刀”、“五字刀”和“六字刀”,目前已经发现并著录的齐刀有“齐法化”、“齐之法化”、“安阳之法化”、“节墨之法化”、“簟邦法化”、“齐建(造)邦长法化”等数种。齐建(造)邦长法化就是六字刀,铸于春秋末年,为田氏代姜齐受封为齐侯时所铸的开国纪念币,此刀形态优雅,铸工精良,存世稀少,为历代藏家所重。  据专家介绍,这批藏币中的安阳之法化,看外形凹刃弧背,刀形俊瘦,刀身边缘隆起,弧部边缘断止在刀身与柄之间,背面上端有三道横凸纹,刀柄面、背均有二道纵凸纹,背三横凸纹与铭文之间有币纹;齐之法化,刀首尖锐,凹刃弧背,刀柄瘦长,刀身边缘隆起,中断在刀柄相接处。背面上端有三道横凸纹,刀柄面、背均有二道纵凸纹,背三道横凸纹与铭文之间有币纹。有的制作粗率,有的模铸后未加修整,有的模铸变形,刀身或柄有砂眼。这批刀币的面文,有的书法苍劲挺拔,洒脱娴熟,有的构字隽秀清新,文采斑斓。各型面文之“齐”字变化不大。齐刀币的字体有大小疏密之分,有的结构紧凑,纤细刚劲;有的笔画松散,疏朗飘逸,有的或增减笔画;均因铸造时地不同而变异。  各类刀币面文的第一字或前两字,都是国名或者地名。例如齐之法化(习称四字刀)、齐法化(习称三字刀),其第一个字“齐”字,就是齐国的名称。经分析,这批刀币为战国中晚期。从出土地来看,刀币出土地点背面紧靠着小城后遗址,遗址内出土有大量的大汶口文化遗物,东南距即丘故城遗址约0.5公里。  据《北周地理志》记载:“即丘,今山东临沂县西二十里。”通过调查,即丘城址位于临沂市西二十里,现城内有古城村。据说之前有村民在城内曾捡到过“即丘王”的金印。根据大量的实物资料,证明即丘城一带历史悠久,自史前人类就在此繁衍生息,发展延续至春秋战国已初具规模,到汉代时已是相当繁荣。现在古城周围还存有数座封土较高的大墓,均为汉墓。这批刀币的出土,充分说明齐国的经济在这里有重要影响。  齐国是最早铸行刀币的国家,春秋早期已开始铸刀币。当时其手工业、纺织业、渔盐业较为发达,是我国最早开始铸铜的地区之一。作为商品交换的等价物,齐国以刀币为主币,同时还流通使用过贝币和隘化圆钱。临沂古代文化有着高度的发展,大汶口、龙山文化遗址分布在全市境内,是历代兵家必争之地。同时,临沂的沂、沭河等诸多水系和江淮相通,水上交通极为方便,这一带当时是齐、鲁、楚经济贸易的交汇地区。近些年来临沂地区货币出土数量多,出土点分布密集,充分说明这一带货币流通量大。由于货币币值稳定,使得刀币和粮食一样,都是储蓄财富的手段之一,这也反映出齐并天下,率先进行政治经济改革后一度成为最繁荣富庶的国家。
本文相关新闻中华文字 部分解读_360doc个人图书馆
中华文字 部分解读
  中华文字——苦<形聲>字小篆:苦從「艸」,「古」聲,本義作「大苦,苓也」解(見《說文》)。郭璞氏注「大苦」,謂「今甘草也」。沈括氏謂:「郭璞之注,乃黃藥也。其味極苦,故謂之大苦,非甘草也。」李時珍、桂馥、王筠、朱駿聲諸氏,咸宗沈說。惟大苦之本義,僅見《爾雅》、《夢溪筆談》、《本草綱目》數書,苦今所行者為別義。其義為:1.&荼曰苦,即苦菜。如《詩經?唐風》「采苦采苦,首陽之下」。2.&與甘甜相反之味曰苦。如《尚書?洪范》「咸苦酸辛甘,五行之味也」。3.&痛楚之稱,事之難忍受者曰苦。如《禮記?禮運》「死亡貧苦,人之大惡存焉」。4.&勤曰苦。《戰國策》「無勞倦之苦」。5.&患。如《法言?先知》「或苦亂」。6.&困,困辱之。如《孟子?告子》「故天將降大任於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7.&勞,勞頓。如江淹「百年信荏苒,何為苦心魄」。8.&感覺其苦。如《古詩十九首》「晝短苦夜長」。9.&使之苦。如《孔子家語?六本》「良藥苦於口而利於病,忠言逆於耳而利於行」。10.&艱辛。如,兒多母苦。又如《古詩十九首》「不惜歌者苦,但傷知音稀」。11.&有苦味的。如《晉書?王戎傳》「樹在道而多子,必苦李也」。12.&使人苦的。如《左傳?昭四年》「春無淒風,秋無苦雨」。如杜甫《後苦寒行》「蠻夷長老怨苦寒,崑崙天關凍應折」。13.&表現愁苦的。李白《關山月詩》「戍客望邊色,思歸多苦顏」。14.&太,表性態。如杜甫《成都府詩》「自古有羈旅,我何苦哀傷」。又如陸游《農桑詩》「農事初興未苦忙,且支漏屋補頹牆」。15.&粗劣之稱。如《周禮?天官》「辨其苦良」。人生的旅途繁花盛開卻又荊棘遍佈,無論是微苦小苦,還是中苦大苦,都交錯縱橫地串聯在一起,橫亙於世。雖然苦常為人所見惡,但它卻如影子般揮之不去,久久地圍繞在我們的身旁。放眼周遭的「苦」,當生死交關病臥在床,是長夜漫漫的疾病之苦;考試不好消沈沮喪,是讀書之苦;商場中載沈載浮,你爭我奪是追錢之苦;朋友背信棄義離你而去,留下的是錐心刺骨的痛苦;子女不孝,晚景淒涼那是最傷心的殘暮之苦;飽嘗委屈得不到他人諒解,滿腹的苦楚,是難忍之苦;心事重重無得排除,那是種折磨之苦。苦字種種,千百萬種,不一而足,但每一種苦卻都足以讓這一生中留下深深的烙印。苦的滋味雖難嘗,但也惟有吃過種種苦頭的人,纔能更貼近體會出做人的原汁原味,也纔能珍惜、纔能悔改所犯的種種過失;因此,人在這一生當中,必須要學能吃苦,肯吃苦與怎樣去化苦,生命纔能昇華燦爛。所以,吃苦是人生第一難得的歷練,我們必須勇於接受挑戰和面對它,在苦境中學習茁壯與成長。諺云:「吃苦就是吃補。」人生若不經受種種歷練,心志怎能有所提陞?所謂「不經一番寒徹骨,焉得梅花撲鼻香」?然而如果執意要把苦境當作真苦,那麼將為苦所束縛。反之,若不以苦為苦,而當作是一種超脫的轉機,則苦將轉而不苦。能夠做到這一點,於人而言就是能者,於己而言則是超越了自我。孟子云:「天將降大任於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行拂亂其所為,所以動心忍性,增益其所不能。」苦難對人而言,是一種心志的歷練與靈魂的洗練,它能夠成就一個人卓絕不凡的操守,與堅忍不拔的意志,從而堪以擔當大任。因此,人生的苦境並非壞事,端看我們如何用心面對。只要學會放下、承擔與超脫,必能離苦得樂。因為積極的人,永不以苦為苦,而真正的苦是來自內心的軟弱與逃避。在順逆錯雜的人生旅途中,誰都不能避免墮入苦楚的泥淖中。當他人身處逆境之時,願我們能伸出愛的雙手,扶持他們。當自身陷入苦境之時,則應自我期勉,真誠的面對,勇於反求諸己,真正能做到提得起放得下,則苦境的陰霾很快就能化為烏有,我們的生活將會充滿溫暖與幸福,我們的社會將會充滿祥和與關愛。中华文字——甜<會意>、<形聲>字小篆「甜」從甘從舌,亦從舌聲。舌所以別味,舌所別之味為甘者,其本義作「美」解(見《說文通訓定聲》),即味特甘美之稱。惟俗易之為左舌右甘,而作「甜」,為今所行者。其義為:1.&甘也,美也。如張衡《南都賦》「酸甜滋味,百種千名」。2.&含糖質之滋味曰甜。如郭璞《密賦》「窮味之美,極甜之長」。3.&得甜味。如《歸叟詩話》「我已甜久矣」。4.&味甜美。如丁鶴年《竹枝詞》「卻笑同根不同味,蓮心清苦藕芽甜」。5.&熟睡。如楊萬里《夜雨不寐詩》「更長酒力短,睡甜詩思苦」。6.&悅耳中聽的。如《宵光劍傳奇》「甜言蜜語三冬暖,血污遊魂萬里沙」。7.&熟美、表性態。如「甜睡得鼾聲如雷」。人生百味雜陳,但有一種味道最美,那就是甘美的「甜」味。「甜」猶如天真無邪的小嬰兒般,令人忍不住想舔上一口。她具有磁鐵般的吸引力,不分男女老幼,均難拒絕她的誘惑。例如:在炎炎的夏日,來一口清涼的甜品,或寒冷的嚴冬,來一碗熱騰騰的甜湯,都足以讓緊張的生活得以舒緩,增添幾許生命的溫度與生活的情趣。甜有微甜、甘甜、蜜甜、膩甜。微甜,如同君子之交,其淡如水,久嘗而不膩。甘甜,如同歷經滄桑,苦盡甘來,滋味最為真醇。蜜甜,如同熱戀中的男女,甜甜蜜蜜,令人生羡。膩甜,如同利害之交,雖甜極一時,但瞬間即膩,當淺嘗即止。適當之「甜」,是人與人之間不可或缺的潤滑與調節,她能化解緊張的氣氛,創造愉快的氛圍。所謂「甜言甜語三冬暖」,溫和的話語、甜甜的笑容,頃刻間即能化干戈為玉帛。甜的誘惑力無遠弗屆,小朋友甜吃多了,換來了滿口的蛀牙。貪愛甜食之人,換來的是臃腫與肥胖。迷戀甜言蜜語,一不小心就容易掉入陷阱,鑄成千古之恨。要知道甜言蜜語會害人,刀口舐蜜更能傷人。甜好比是人生的順境,卻也是聲色名利的誘惑。當一個人沈迷其中不能自已時,就會如同「刀頭舐蜜」一般,不僅得不到一時之美,卻有截舌之患。月有陰晴圓缺,人生有潮起潮落,卻總不離「甜苦無常」的交錯變幻,輪轉不息。如何擇取適中的「甜度」,需要靠自己的理智和智慧來判斷,這樣纔能進入人生的甜美境界,享受如清泉般的甘甜滋味。人間有一道最甜美的滋味,那就是愛與感恩,這也是人人最愛品嘗的滋味,但這一道原味,需要用真誠心纔能調出來,也需要用心來品嘗,纔能體會她的真醇。這一道寶味,上天都平等賦予我們每一個人,我們應該善於調理這道美味,讓周遭的人都能感受甜蜜與溫馨,讓我們都能浸潤在甜甜蜜蜜的生活中。中华文字——酸<會意>、<形聲>字小篆:「酸」,從「酉」、從「夋」聲,本義作「酢」解(見說文)。「酢」即今之醋,俗以酸醋通稱。關東稱醋為「酸」,多為酒變味而成。「酉」為古酒字,故從酉。又以「夋」音裙,本作「行貌」解,有一往直前之意。酸之於人,每至攢心刺骨,故從「夋」聲。其義為:1.&酸味曰酸。如《書?洪范》「曲直作酸」。《荀子?榮辱》「口辨酸咸甘苦」。2.&酸液曰酸。如楊簡「梅子流酸濺齒牙,芭蕉分綠上窗紗」。3.&悲痛曰酸。如陸機《感時賦》「恆睹日而增酸」。4.&寒素曰酸。如蘇軾「要當啖公八百里,豪氣一洗儒生酸」。5.&疲累而痛楚也。如古樂府《隴頭水歌》「山高谷深,不覺腳酸」。6.&酸辛、酸楚、悲苦之稱。如孟郊《離思詩》「迴織別離字,機聲有酸楚」。7.&生辛酸淚欲出。如宋玉《高唐賦》「孤子寡婦,寒心酸鼻」。8.&傷、刺痛。如袁宏道《答梅客生書》「冷光與月相磨,寒氣酸骨」。9.&發酸痛。如《淮南子?修務》「損心酸足」。在人生的百味中,「酸」是一種很特別的滋味。當我們吃到很酸的食物,牙齒酸得說不出話來,都會緊閉著雙眼,痛苦地忍受。那種「酸情」一如沒有熟透的杏子般地酸澀。而這樣的滋味卻只有親身體味的人,纔能夠真正地感受得到。酸的威力,真是讓人不好受啊。失敗的酸澀,孤苦伶仃的酸楚、離鄉背井的酸思,父子夫婦不能團聚的酸辛,天人永隔的酸苦,都曾經酸在我們的心坎底。面對此情此景,是多麼令人難過和悲哀。惟有靠著暖暖真愛,纔能夠撫慰那傷痛的心。人生的酸痛酸苦令人舉步維艱,酸心酸懷讓人心碎,已經受過的,就希望這些感受,永遠不要在別人的身上發生。所謂「己所不欲,勿施於人」,當我們體會到酸言酸語,會讓人刺骨攢心,就知道不要輕易去傷害別人。別人的傷痛就好比自己的傷痛,因為我們都是同體連心的一家人,傷害別人,就如同右手去搧痛左手一樣,疼在手上,也疼在了心裡。所以我們的行為,不可以有酸言、酸行,不應當對別人瞪著一雙酸眼,令人酸楚。不要用一種酸心看人刺人,或用尖酸刻薄的行為和動作,讓人難堪。人生如此地短暫,卻又要面對這麼多的酸事,這終究是何苦呢?四肢的酸痛,休息能夠恢復;內心的酸痛,卻痛徹心扉,一生難忘。我們不願意見到別人難過,就不應該去傷害任何一個無辜的人,更不可以用尖酸的言語來酸人的心。莫說傷人的行為,就連傷人的念頭都不可有。乾坤猶如百戲場,任何的情境都可能在人生的舞臺上演;任何的情境,無不勘驗我們身處其中的存心。境緣無好醜,無論身處任何環境,何妨遍嘗其中酸甜苦辣,細細品嘗人生的真滋味。朋友們,你酸累了嗎?沏杯茶讓自己舒坦一下吧,勿忘休息是為了走更長遠的路!如果你還浸泡在酸楚的情境中,期望能提起堅忍不拔的意志。從哪裡跌倒,就從哪裡爬起來。祝願我們都能夠隨喜人間的美善之德,以開闊的胸襟包容一切,那麼這個世界將會充滿著甜甜美美的好滋味。中华文字——诚<會意>、<形聲>字小篆:「誠」,從言,作「信」解(見說文),是言行符合、真實無偽之意。又「成」本作「就」解,誠在「以實就人,以實自就」,故「誠」從成聲。也就是以真誠待人,以真誠不欺來成就自己。言語能夠落實,必能以誠實來待人,也必然能以誠意來自我成就,這就是「誠」的意義。其義為:1.&真實無妄曰誠。如《周易?乾》「閑邪存其誠」。2.&赤心曰誠。如《獄中上梁王書》「今臣盡忠竭誠」。3.&信,誠信。如《中庸》「誠之者,擇善而固執之者也」。4.&實,使之實。如《孟子?離婁》「誠身有道,不明乎善,不誠其身矣」。5.&真誠的。如《蜀志?諸葛亮傳》「開誠心,布公道」。6.&至誠好善的。如《顏氏家訓?歸心》「誠臣徇主而棄親,孝子安家而忘國」。7.&真,確實。如《孟子?公孫丑》「以德服人者,中心悅而誠服也」。8.&果真,假設之辭。如《史記?高祖本紀》「誠如父言,不敢忘德」。曾國藩先生曾經給「誠」下過定義:一念不生是謂誠,故「誠於中,必能形於外」。真誠在內心就是純淨無染,表現於外就是真實不虛、率真自然;如此則自然心懷坦蕩正直無私。因此,真誠的心行就像陽光雨露般,能溫暖人心,淨化心靈。誠是立身處世的不二法門,其力量無遠弗屆,源源不絕。任何對立與衝突,都能在真誠的言行中化解;任何怨恨不滿,都能在真誠的關懷中消融;任何困頓厭倦,都能在真誠的互愛中消逝;任何猜忌誤會,都能在真誠的交流中圓解。故「真誠」是人立身處事成敗的關鍵,其含義深遠,是我們須臾皆不可離開的。當我們把「誠」開顯,落實於家庭之時,父母對兒女的愛護是「至誠」的淋漓表現。父母愛護子女本乎天然無微不至,相對的子女照顧父母也應如此。親子之愛沒有條件、真誠無私毫無所求。「母活一百歲,常懮八十兒」,父母一心只為兒女著想,兒女的一言一動牽掛著他們一生的心,這種親情就是真誠的摯愛。老師對學生殷切的期望也是「至誠」的流露。自古以來,師生之道莫不建立在「誠敬」的基礎上。老師教育學生的條件是「真誠恭敬」,學生有真誠的好學之心、恭敬的求學態度,處事謙敬有禮,這樣的好學生,老師怎能不愛護提攜呢?一旦師資道和,學生必能夠領受奉行師長的教誨,代代傳揚下去。朋友間能患難以交,道義對待是「至誠」的義行。例如:學業、事業、道業上能相互規諫勸勉,在患難中能相互扶持照顧。那麼朋友之間的可貴,儼然可說是「高山流水」純淨恆久的君子之交了。真誠的眼睛是清澈的,真誠的音聲是甜美的,真誠的態度是和緩的,真誠的行為是從容的,真誠的舉止是涵養優雅的。故誠能行之永久,是處事立身的根本,是人生休咎的關鍵。至誠的效用廣大無邊,以誠學習則無事不克,以誠立業則無業不興。真誠能夠使我們廣結善緣,使人生立於不敗之地,能夠締造幸福美滿的人生。真誠能使人笑顏常開,好運連綿,祥和社會溫暖人間。至誠能感通一切,願我們天天浸潤在至誠的心行中,掃去人間一切陰霾與懮愁,日日綻放出和煦燦爛的笑容。中华文字——钱<會意>、<形聲>字小篆:「錢」,從金,戔聲,本義是農田器具,為插地起土之鐵器,如鏟形。故從金。又以戔從「二戈」,有會劃傷之意,又古之鑄錢,形如契刀,故從戔聲。其義為:1.&金屬幣名曰錢。如銅錢。2.&錢財之通稱。如《宋史?岳飛傳》「文臣不愛錢,武官不惜死,天下平矣。」3.&費用、款子曰錢。如車錢、一筆錢。4.&象銅錢的東西曰錢。如《文選?沈約》「賓階綠錢滿,客位紫苔生」。5.&量詞,重量單位。6.&酒器通「盞」。「錢」由「金」與兩個「戈」組成。「戈」是古代的一種兵器,也指戰事。細看下,分明就是刀光閃閃的「金戈戈」,仿佛像搶奪金銀而揮舞的兩把刀,正為錢財進行著戰鬥。一把刀已很厲害了,兩把刀交會不但會遍體遴傷,可能會爭得你死我活,性命不保。尤其這是一個一切都向錢看的社會,商場如戰場,多少人一心攫取錢財,而被這兩把無形的刀刺得傷痛纍纍,甚至戰死於錢財的沙場上。用錢是一種學問,賺錢也是一種藝術和學問。學會正確地用錢和賺錢,可免為錢財所傷,且可造福大眾,確是我們人生的必修課。假使拼命鑽在錢堆中,不懂錢財傷人之銳,免不了會出現下列的情形:求錢之傷:在商場上拼死拼活、爾虞我詐,重壓之下身心俱損,甚至英年早逝;在家庭中以錢為中心,自然失去人倫親情,在冷漠中積怨,在無情中失去和睦甚至陷入親人對簿公堂的淒涼;更有迷者,不惜在刀頭舐蜜,貪贓枉法,落得身敗名裂、成為階下囚……我們不難看到,周遭受錢傷害的實例不勝枚舉。用錢之傷:有錢之後,沈於享樂揮霍,更有嬌寵不肖之子替他敗家,不要講富不過三代,一代也不能保住,晚景淒涼的例子比比皆是;有錢之後,吃喝嫖賭,傷身敗德,家道速衰……面對兩戈的厲害,我們不能不省思,自己是否也是兩戈的受害者?面對「金戈戈」的殺傷力,我們應該猛醒,不要再做錢財的奴隸,更不要伸著頭頸任「金戈」所砍。回想《大學》中的「仁者以財發身,不仁者以身發財」的教誨,實在令人無比欽佩古人善用錢財發達自身的智舉,而不會以身命為代價去追逐錢財和欲望。究竟該如何免除「金戈戈」的威脅,又能智慧地用錢財作利益之事呢?我們不妨看看古人的說法。「錢」據《司馬貞索隱》:「錢本名泉,言貨之流,如泉也。」取錢有流行週遍之意。故錢為通貨,其性質如同活水。故諺云:「大去大來,小去小來,不去不來」、又雲「捨得捨得,不捨不得,大捨大得」。而我們現代人似乎早已忘卻了錢的本義,被錢所迷,執著地追錢、爭錢、揮霍、聚錢、守錢、甚至一毛不拔。人生沈淪於錢財的追求,為錢所奴役,實在是毫無意義。我們仔細分析錢的由來。每個人所賺的錢,其實都是眾人努力的結果。例如:公司老闆能賺大錢,一定是公司上下共同努力的結果。即使是靠個人力量掙錢,也是眾人合力的結果。為什麼呢?因為今天所擁有的才智,離不開父母的養育教導,離不開老師的教誨和同學朋友的啟發幫助,今天的健康體魄也是父母照顧、家人付出的結果,因此不論何人所得之錢財,都是眾緣和合而成的。是故,任何錢財都來自於社會,其流向也要用之於社會。獨佔、慳吝之念是違背常理、違背自然之道的。故自古就有「一家飽暖千家怨」、「為富不仁必自斃」的警戒。我們所得的錢財,除自己的合理花費外,還應該用於孝養父母、供奉師長、養育子女、周濟親朋等,如有餘款,更要回饋社會、國家。中國古人在錢財處理上有許多人堪為我們的楷模,例如:春秋時期,越王勾踐輔佐的大將范蠡,三聚錢財、三散錢財的故事告訴我們錢財要用於親朋、民眾共享,這不僅是生財之道,更是安身立命之道。故被譽為中國的財神。宋朝名相范仲淹,以自己的俸祿,購買義田,供養家族三百戶,可謂是智慧義舉,其德風承傳後世,代代皆有賢人。范仲淹恩德遍施,是其家道三百代不衰的緣由。古德之舉為我們證明:錢財要注重珍惜節儉,但也不要過度積攢,而忘卻散財之義。多餘的錢財要用於正當的社會教育、福利事業,則進入「越捨越多,越多越捨」的良性循環之中。錢財決定不能過度積聚,一積就會被錢割傷。世間有旦夕禍福,家境有起落無常,例如股票能令人一夜成為巨富,一夕化為烏有。誠如佛經上說:「錢為五家共有,除自己外,還有水火、官府、盜賊、不肖子孫」,基督教說:「貪財是萬惡之根」,巴哈依教說:「你所擁有的不必喜悅,今晚它們是你的,明天別人就會佔有它們」,猶太教言:「人有金子,卻沒有知識,他有什麼呢?」從「錢」字的結構,我們可以體會出古人造字充滿智慧,僅「錢」字就看出其中深刻的警惕之義。願我們莫為錢財所迷,莫被「兩刀」所傷。錢財只是身外之物,即使我們能賺得全世界,賠上了自己的性命與家庭幸福,又有何意義呢?請牢記「財佈施得財富」的古訓。讀完此篇,願我們能對錢財有新的省思。中华文字——明明<會意>、<形聲>字小篆:「明」,從月、從冏。冏是窗戶的象形文字。月光自窗戶射入屋舍為明,本義做「照」解。乃光明射及物體使顯露無疑之意。冏亦聲。金文「明」為日月幷照之會意字。其義為:1.&光曰明。如日光、月光。2.&晝曰明,日間之稱。如《左傳?昭元年》「六氣曰,陰、陽、風、雨、晦、明也」。3.&曉,天亮曰明。4.&大智曰明。如《諸葛亮?前出師表》「高帝明幷日月」。5.&修明、嚴明,指心地光明,政治或法紀清明。如《商君書?農戰》「善為國者,官法明,故不任知慮」。6.&明瞭、通曉曰明。如明理、明經。又如《韓非子?外儲說右下》「爵祿生於功,誅罰生於罪,臣明於此……」7.&分辨、區分曰明。如《左傳?隱公五年》「昭文章、明貴賤、辨等列、順少長,習威儀也。」8.&明白、清楚曰明。如《藝苑卮言》「《檀弓》簡,《考工記》煩,《檀弓》明,《考工記 》奥。」9.&彰明,顯示曰明。如《周易?系辭下》「因貳以濟民行,以明失得之報。」10.&賢明、賢能曰明。如《孝經》「故明王之以孝治天下也。」又如《書經?益稷》「元首明哉。」11.&長成,成就曰明。如《墨子?天至上》「然則何以知天之愛天下之百姓?以其兼而明之。」12.&強盛、旺盛曰明。如《淮南子?說林》「石生而堅,蘭生而芳,少自其質,長而喻明。」「明」是日月生輝,光照大千。世界如果沒有日月的照耀,將陷入一片黑暗;人生如果沒有智慧的引導,也會跌入黑暗痛苦。誠如,萬物有向光的本性;人們也有迎向光明的至德。但如何纔能契入光明的世界,就要有隨時隨地的覺照工夫。更何況心地光明磊落,不做胡涂的人,一生當中纔能立足於社會;否則,就不免有「一失足成千古恨」的危機了!因為,只要有纖毫對事理的不明,就易踏上人生錯誤的第一步。尤其,在現實生活中,物欲的誘惑、思想的污染,處處可見。故,保持靈明清醒的頭腦,纔能理智判斷是非、依理行事,不致出岔。譬如:到一個新環境,夫子教導我們要「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明此道理,就要學習多觀察、多瞭解新環境裡的人、事、物,明確自己在新環境裡的身份、地位,纔不致糊裡胡涂說錯話、做錯事,引發不必要的誤會和麻煩。即使是好心,也要明瞭對方的需要、環境和條件,不能好心反而幫倒忙。身為學生,能清楚明白父母的辛勞與養育恩德、懂得尊敬師長、好學認真,就是一個明白的學生。當德行、學業日日進步,讓父母師長安心,也為自己的光明未來,奠定了堅實德才兼備的基礎時,人生的光明大道,纔算已經穩穩的握住了。否則,在當前物欲橫流,邪思染污嚴重的環境裡,小小年紀,極易迷失了學習方向,踏上險道而不自知。組織家庭之前,要透徹明白為人夫者,是家庭的依靠重心,是子女的榜樣;為人妻者有相夫教子、奉養公婆的重責。彼此有共識,兩人才能同心同德,締造幸福美滿的家庭。如果不明夫妻相互忠誠的可貴,情深義重彌足珍惜;在現在這個誘惑極多的社會裡,就極易陷入外遇之亂,跌入家無寧日、父母心痛,兒女心靈重創的悲劇之中。故,明理之人,在婚外情的雷池面前,會有高度的警覺性,不致失足而悔恨終生!身居仕途,能深明「公正廉潔」是為政之道,就會竭力福澤民眾,光明磊落行走正大之路。如果不明此理,不免陷入攫取名利、玩弄權勢、沈溺富貴驕奢中。甚至最後落到了身敗名裂、鋃鐺入獄的苦果。可見,在一切境界面前,懂得什麼該做、什麼不該做,活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實在是太重要了,這纔是明理、智慧的人生。而這把持我們言行分寸與掌握人生方向的智慧關鍵,就在這個「明」字,試問,我們真正懂了嗎?是否也會經常受到烏雲的遮蓋而「不明」呢?俯仰天空,日月之光古今照耀,溫暖人間,帶給人類光明、世界光明;我們緬懷歷史上千千萬萬的古聖先賢,血汗的付出與諄諄的誨勉,數千年來引導了一代又一代中國人,走出智慧光明的人生,創建了一個又一個太平盛世。現在,我們也應秉承這個責任,代代承傳,打開心靈之窗,領受聖賢教誨之明,不僅照亮自己,照亮他人,更照耀大千世界。中华文字——德德<會意>、<形聲>字小篆:「德」,從「彳」,從「&&」聲。「彳」謂行動之意,又「十目」即古「相」字的寫法。故,「德」其本義為:心中生相而得(德)之於心,外現於行。《釋言、釋言語》稱「德、得也,得事宜也。」其義為:1.&善道曰德。如《論語?里仁》「君子懷德,小人懷土」。2.&萬物之本性曰德。如天有好生之德,又如《大戴禮記?四代》「有天德、有地德、有人德,此謂三德也。」3.&品行曰德。如《易經?乾卦》「君子進德修業」。4.&指有道德的賢明之人。如《書經?蔡仲之命》「皇天無親惟德是輔」。5.&恩惠曰德。如德恩、德澤。又如《論語?憲問》「子曰:何以報德?以直報怨,以德報德。」6.&感恩、感激曰德。如《豫讓吞炭》「但人心素德趙氏,不忍判離」。7.&福曰德。如《禮記?哀公問》「君及此言也,百姓之德也」。8.&教化、善教曰德。如《禮記?內則》「降德於眾兆民」。9.&德目曰德。如三德、四德、七德。10.&心意曰德。如同心同德、離心離德。11.&四時旺氣曰德。如《禮記?月令》「某日立春,盛德在木」。「道」與「德」兩字是緊密相連的。上一篇,我們已經瞭解「道」乃自然的運行法則,是自然的原理原則。能順乎自然、將自然的法則落實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中,就是「德」的意思。「德」從「彳」,即「行」之意,既是要實踐纔能體會,纔能得到。右邊從「十目一心」。我們可以明白,「德」就是要我們一心一意順道而行,不偏不倚走人生該行的道路。又提示我們,凡起心動念、言語造作,皆在「十目所視、十手所指」的警示中,隨時警策自己要謹慎地沿正道而行,方可朝向優質的人生境界。究竟該如何做,纔是落實自然之道地行德呢?讓我們從身邊看起:在家庭中,子女們能孝順父母,就是為人子的德行表現;父親能以身作則,教育子女,照顧家庭就是為人父的德;學生尊敬老師,老師言傳身教,培育德才兼備的人才是師生之德,也是尊師重道的體現;夫婦能互敬互愛、奉養父母,攜手努力共建家庭,就是夫婦之德;朋友往來講求信義,就是為友之德;上級領導愛護下屬,以仁義之心對待,下級對上級忠信有禮,這是領導與被領導者相處之德。亦即是《論語》所說的「君使臣以禮,臣事君以忠」的體現。由此可見,道德幷非空洞,也非遙遠,而是與我們日常生活息息相關。幾乎是須臾不可離也。甚至我們的一言一行、做人處事的存心、態度、次第和方法,莫不皆由「道德」貫穿於中,始能奠下基礎,立足於社會。擴而大之,社會的安定和諧,國家之興盛亦莫不賴此「道德」來維繫。古人云:「德薄人存難」。故能有切實可行的生活道德指導,實是我們人人迫切需要的。而《弟子規》就是這樣一本生活必備手冊,是我們行「人德」的依據,被喻為「人生第一規」,誠為人生的指南。若能將《弟子規》中的話句句落實,則紮下了順應自然的做人之根,擁有和睦健全的家庭,享有親善和諧的人際關係……人人如此,則社會安定,天下太平。這就是「行道有得(德)」之幸福美滿人生。請惠覽本網、、、中华文字——道<會意>、<形聲>字小篆:「道」,從,從首,&謂長行,首:謂面之所向,行之所達。長行於面之所向與行之所達之涂,此涂即道。故其本義作「所行道也」解。其義為:1.&路曰道,即道路。如《荀子?修身》「道雖邇,不行不至。」2.&一定不變之理曰道。如《書經?湯誥》「天道福善禍淫」,又如《中庸》「道也者,不可須臾離也。」3.&宇宙萬物的本原、本體曰道。如《老子》「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獨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為天下母,吾不知其名,字之曰道。」4.&仁義禮樂稱為道。如《論語?陽貨》「君子學道則愛人,小人學道則易使也。」5.&道德之稱。如《禮記?曲禮》「道德仁義非禮不成」。6.&善事、美德曰道。如《論語?公冶長》「子謂子產,有君子之道四焉:其行己也恭,其事上也敬,其養民也惠,其使民也義。」7.&意向曰道。如《論語?公冶長》「道不同,不相為謀。」8.&方法曰道。如《中庸》「誠身有道,不明乎善,不誠乎身矣。」9.&有德行者曰道。如《論語?顏淵》「如殺無道,以就有道,何如?」10.&施行、實施曰道。如《荀子?議兵》「必道吾所明,勿道吾所疑。」11.&言、談曰道。如《荀子?榮辱》「君子道其常而小人道其怪。」12.&白、申曰道。如道賀、道喜、道歉。13.&講曰道。如《中庸》「故君子尊德性而道學問。」14.&道家、佛家法術曰道。如《智度論》「得道者名為道人。」15.&道家、道教、信奉道教的人略稱道。16.&僧侶曰道。如《南史?梁武帝紀》「道俗五萬餘人」。人生就是一條道路。如何把握方向走好這條道路,深信,是每個人終生的願望。但在現實生活中,幷不是每個人都能輕而易舉的踏上這條康莊大道。因為它需要明智的智慧與努力的學習實踐,纔能走上光明的人生大道。「道」由「&」與「首」相結合,意含著道要行,而且還要運用頭腦,以智能做引導。「&」還有「乍行乍止」解,提醒我們在人生路上不要只顧埋頭奔走,走累了要停下來,走不通的時候,也要停下回頭看看自己走得對不對,有沒有越來越偏離?《中庸》云:「道也者,不可須臾離也。」故要隨時校正方向,不可偏離正道。這就是道的義理。人生必須走上「正道」,為什麼呢?因為邪道、旁門左道會引人走入黑暗的歧途。唯有踐履正道,纔是人生幸福美滿的保證。而正道必法自然,正道就是自然的運行,就是自然的原理原則。如果違背自然之道,人類會遭受許多的痛苦和災難,因為邪路是根本行不通的,終究還是要回歸自然的。譬如,一年四季的流轉就是自然之道,如果四季錯亂,萬物就無法生存;再如,星球有它自然的運行軌跡,如果偏離軌道而行,宇宙可能就無以和諧共存。人亦如此,在世間我們依五倫之道而生存,處在父子之道、君臣(領導與被領導)之道、夫婦之道、兄弟之道、朋友之道上,這一切無不是自然形成的人與人之間的關係。我們能在人倫的五道上,安其本分、各盡其職、和睦相處、相互合作――就是順應自然之道理。否則,父子衝突,夫妻關係破裂、兄弟相殘,朋友相欺、君臣無義,就要飽受違逆自然之道的傷痛與折磨,我們的社會就會出現「父不父、子不子、君不君、臣不臣」的離經叛道之亂象。可見「道」就是我們日常生活中自然當行之理,絕不是誰要強加給我們的。「正道」是順乎天理、合乎人心的。我們不能背道而馳,自取禍殃。唯有心存正道、時時查驗自己方向的人,纔能昂首闊步走在幸福光明的人生大道上。祝願大家都能在這珍貴的人生旅途上,譜寫出一首璀璨的「正道」之歌。明「道」之後,順乎自然努力落實,就是「德」的含義。我們將在下期與您一同走入「德」之意境。中华文字——忙<會意>、<形聲>字小篆:「忙」,從心,亡聲,本義作「心迫」解,乃形容心中急促緊張而言行匆迫之狀,故從心。又以亡本做「失」解,心中忙亂則神智難定,以致如有所失而缺乏主張。故忙從「亡」聲。其義為:1.工作繁多促迫曰忙。如忙裡偷閑。2.事情繁多,沒有空閑。如忙碌、繁忙。3.心情、時間促迫。如神色慌忙。又如「向後光陰促,從前事意忙」。4.趕緊曰忙。如急忙,趕忙。5.舊時分期徵收田賦謂分忙。有上忙、下忙之稱。「忙」乃「心亡」。日日在繁忙中度日的現代人,可曾停下來想一想,現在自己的心是不是「亡」了?而「心亡」究竟意味著什麼?「心亡」就是我們的心智失去了功能,例如敏銳的洞察力、清晰的分辨力、理智的判斷力不起作用了,如同盲人一般,搞不清自己的方位,認不清前進的方向。人不免會無奈地嘆息道:「整天忙,卻不知道忙些什麼?」、「忙得暈頭轉向」、「忙得心亂如麻」……等等。我們確信,人努力一定有結果,但卻不一定是好結果!整天忙碌而不辨方向是多麼危險的事情,如同一個失去舵的船,縱使有再強勁的馬力,在茫茫大海中,很可能快速駛入暗流或漩渦之中。因此,我們要時時認清自己在往什麼方向走,所作所為對父母、子女乃至團體、社會大眾究竟有什麼影響?一舉一動是否有負面的作用?是否有價值、有意義?是否盲從了?我們應從心裡隨時反省自己,心有沒有亡死?有沒有盲掉?有沒有茫失?我們努力的方向是不是父母期望的,社會需要的?是不是良善光明的?千萬不能在忙、盲、茫中迷失了自己:小者白白耗費了人生寶貴的精力和命光,重者勤苦努力的結果是把自己送入黑暗的深淵!如是,豈能不對自己的「忙」態,經常做檢點反省?「心亡」不但是失去辨別大方向的能力,也令我們在做事的當下,神智難定,智慧無法開顯。《弟子規》云:「事勿忙、忙多錯」,講的就是這個道理。與其在忙亂中出錯,不如定心安神,做事之前充分預備,審慎思維,纔能把事情做對、做好。現代人在忙亂中壓力重重,難以疏解。在聖賢經典中,我們幾乎找不到有「壓力」這兩個字,更沒有壓力這個概念。而是「如切如磋,如琢如磨」,時時存養省察的功夫,凡事謹慎小心,不斷努力修正力行。可見古人的行為時時受心智的關照。所以做事不慌不忙,誠如《中庸》言「事前定,則不困;行前定,則不疚」。我們應該向古人學習,在承負重擔的時候,把持好自己的心不偏不倚,讓身忙而心不忙,嚴密謹慎地對待自己的日常行為,纔能免於事後的愧疚和遺憾。是故,我們不能不警醒,讓心亡失而不知。唯心有定向、主宰,纔能使自己的心行對得起養育我們的父母、關心我們的家人,無愧於社會大眾和後世的子子孫孫。讓我們永遠朝向光明的未來而邁進。最後祝福大家在百忙之中,能找回自己「亡失」的心。中华文字——教<會意>、<形聲>字小篆:「教」,從&&、從孝,是執以教導人者。「孝」音教,作效解,上&&之以示儆,下順之而從所施為教,其本義作「上所施下所效」解。即長上對下輩指導督責之意。其義為:1.教化曰教。如《管?弟子職》「先生施教,弟子是則」。2.規矩曰教。如《書?舜典》「汝作司徒,敬敷五教。(注五教:父子有親、君臣有義、夫妻有別、長幼有序、朋友有信)」3.訓誨曰教。如受教、就教、請教等。4.令曰教,命令之稱。如《易?管》「聖人以神道設教。」5.教育曰教。如《詩?周南序》「教以化之。」6.傳授曰教。如《孟?滕文公》「教人以善謂之忠。」,又如教課、教書等。7.訓練曰教。如《焦仲卿妻詩》「十三教汝織,十四能裁衣。」8.使曰教。如《朱熹?答梁文叔書》「教人如此發憤勇猛向前。」小篆「教」,從孝、從&&。&是象形文字,像手有所執持之形,含舉手做事之義,換句話說,就是實踐、落實。故教之原義就是讓人們學習如何力行孝道。《孝經》云:「夫孝,德之本也,教之所由生也。」因此,無「孝」不成「教」,「孝」乃「教」之本。有了孝作為根基,纔能受教有地,一切的教育才能擴展開來,纔真正能化育人民。為什麼教育的根本,建立在孝道的基礎上?人與人之間,不論貧富貴賤,都會自然產生五種關係:父子關係、君臣關係(領導者與被領導者的關係)、夫婦關係、兄弟關係和朋友關係。無論社會如何發展,人一生都離不開這五種關係。五種關係正常運轉的自然法則就是中國傳統的教育主旨:父慈子孝、君仁臣忠、夫婦恩愛、兄弟和睦、朋友有信。如果不瞭解這五倫關係、違背其運轉法則其結果必是:個人難以立身處世、家庭不和、社會秩序混亂、道德淪喪、國家失去了安定興盛的人道根本。是故,教育的根本就建立在孝道人倫的基礎上。現實為我們證明:懂得孝的孩子,知道自己要用功讀書,不令父母擔懮;懂得孝的孩子,會在生活中關心體貼父母,順父母心願地點滴做起;懂得孝的人,會愛惜自己的身體,起居有常,不使父母擔心;懂得孝的人,知道在工作中,敬業樂群,以請父母寬心。敬愛父母者,自然會和睦親朋、尊敬老師、領導與同事;敬愛父母者,自然能自重守法,謹慎做人;敬愛父母者,就有博愛大眾,忠誠國家的人品基礎……由此可見,落實孝道纔是握住了教育的根本。反觀我們現行的教育,不論在家庭抑或在學校和社會都偏重在知識技能的傳授,而忽視了如何做人的教導。這樣培養出的人,不懂得如何按自然的法則處理人與人的關係,社會亂象定會愈演愈烈。目前青少年嚴重的道德問題(如殺父弑母等令人發指的事件層出不窮),這無疑是失去傳統做人教育的必然結果。失去了人倫之本的社會,即使科技再發達,也會迷失為人類服務的方向。教就是孝的落實。從這字的結構,我們可以體會,蘊含在漢字中古人深邃的智慧。《論語》云:「君子務本,本立而道生。」恢復以孝為本的人倫教育,是解決社會現實問題的根本出路,也是每一位教育工作者神聖的責任。中华文字——恩<形聲>、<會意>字小篆:「恩」,從心、從因,因從口大,乃就其口而擴大之意,亦含有相賴相親之意,心之所賴所親者,彼此必有厚德至誼,故恩之本義作「惠」解,即他人給我或我給他人之情誼、利益,稱之曰恩。其義為:1.惠曰恩,人施己或己施人之德惠皆稱之。如養育之恩、恩澤、厚恩等。2.厚待、施惠曰恩。如《漢書?外戚傳》「傅太后恩趙太后,趙太后亦歸心。」3.見其德恩的曰恩。如恩師、恩訓、恩兄等。4.加恩而施曰恩。如恩赦、恩賜、恩賞等。5.夫妻以至情相待曰恩愛。如《蘇武?別妻詩》「結髮為夫妻,恩愛兩不移。」6.感謝。如《儒林外史》「母子兩個千恩萬謝。」小篆「恩」,由心、口、大組成,其涵義深遠。「口」是象形文字,表示基址,「心的基址」就是心地,其本質是人善良的本性,其量如同大地般能承載一切萬物。含藏在心地中的「大」,意味著本善的心性,能無限的延展,至無遠弗界。人,從出生至終老,無不時時生活在恩德的庇護下。細思之,我們可以將所受之恩,歸納為四種:父母恩重難報:他們日夜操持,不計勞苦,撫育我們成人。今日的成長無疑是父母心血凝聚所換來的。這其中的養育之恩,可曾細細體會和深深感懷?是否尤在父母健在時,盡心地侍奉過他們?切莫待至「樹欲靜而風不止,子欲養而親不待」的遺憾,悔恨終生!師恩培植我們智慧生命:我們從一個冥頑無知的嬰孩,長大成人,可以奉獻社會,是歷經多少老師辛勤培育、無私澆灌的結果?例如:老師,在課堂上,啟發教誨我們;在精神上,鼓勵提陞我們。回想今天的成長,哪一點能離開老師的栽培和關愛?在良師的指導下,少走了人生多少彎路!我們是否常念師恩?是否記得實踐老師的教誨,是否能承擔起他們殷殷的期待?國家恩:我們能生活安定,享有各種便利,無不是國家統籌規劃的恩被。例如:我們有學校可以接受各種教育;有各行各業的服務設施,使得我們衣食住行都無匱乏;有國家的各種保衛組織,使我們能日日不受威脅,安居樂業。故,我們應奉公守法、力盡國民的義務,讓國家更興盛、百姓更幸福。人類互助之恩:今日我們所用所需,無不經眾人努力而成。故,古人常訓勉子弟:「一粥一飯,當思來處不易;半絲半縷,恆念物力維艱」。然而,在物質豐厚的今天,人們早已淡忘了,大眾為此所付出的心血和體力。人,離不開群體,唯有彼此互助,纔能和諧共榮,締造更文明的社會。我們就是這樣,生活在浩大弘恩之中。恩,從寬廣無際的心地發出,自微小的惠施乃至宇宙萬物。相對的,唯有寬宥、容恕的心地,纔能善體點滴之恩,激發湧泉相報的力量。《弟子規》云:「恩欲報、怨欲忘、報怨短、報恩長」,如果我們尋著這條軌跡去做人,在感恩之外,還能遍施、普施,如同大地無私奉獻,就會擁有和睦溫暖的人倫關係,有與天地萬物共存共榮的安穩祥和,有一條越來越光明的大道。願我們能生活在知恩報恩的世界裡!中华文字——恳<形聲>、<會意>字小篆:「懇」,從心、從貇,本意作「誠、信」解(見說文),乃真實無欺之意,故從心。又以「貇」為豕(豬)以嚙互戲貌,「貇」在互通款誠,故從「貇」聲。或以「貇」為豕(豬)食貌,豕就食時一心向食心無他務,懇有一心無他務意。其義為:1.真實曰懇。如《吳志?陸凱傳》「忠懇內發。」2.請求曰懇。如拜懇、奉懇、相懇、懇求。3.真誠、至誠、誠信曰懇。如懇摯、篤懇。又如《晉書?山濤傳》「表彰懇切」。小篆「懇」,是心中互通款誠。從心中發出的至誠、懇切,原本是人與人溝通往來中的真純心念。《大學》云:「誠於中,形於外」,故發於心,而流露在語言中、眼神裡的切切懇摯之情,纔是人間最良好的互動與最和諧的互助。不知從何時起,人間的虛偽、欺騙開始增多起來,隨之而起的是各種摩擦、爭端、惡行日益加劇。面對這種乏少人性真誠的社會,許多人不能、不敢真心地相信別人,同時也把自己那顆真純、善良、誠懇的心厚厚地包裹起來,不讓她透出光和熱。這樣的人際環境帶給我們的無疑是扭曲和痛苦。在哀嘆人心不古的同時,許多人無奈甚至臨近絕望。我們可曾問過自己,為什麼虛偽、欺騙令人痛苦不安?為什麼真實、誠懇令人安心和溫暖?答案就在中國古人所作的《三字經》裡——「人之初,性本善」。所有的虛偽不實、狡詐欺騙都違背了「本善的人性」,違背了作人的自然法則。悖理而行,違道而作,哪有不痛苦的道理?在人際交往中受傷的人們,從痛苦中走出來吧;在無誠無實的人際關係中日漸麻木的人們,從厚厚的繭子中醒來吧!古人云:「凡事之本,必先治身」,重建「真實無欺、互通款誠」美好和諧的人際環境,唯有從我們自己做起!用我們發自內心的真誠,用我們懇切的善意關心我們身邊的人——他們是我們最敬愛的父母、老師;是我們兩情不移的丈夫或妻子;是我們朝夕相處的同學、同事;是我們同住一樓的鄰居;是同在地球上的芸芸眾生。也許,在誠懇待人中,我們可能遭到誤解和傷害。但,不要灰心和氣餒,本著自己的真誠、懇切的善心處事、待人、接物,我們心安理得。相信,人性本善;相信,人心相通;相信,出於誠懇善心的言行,會引發無數同樣的言行。讓人類本有的真誠、懇摯的良善品格,經由您向四週擴散,遍滿人間!中华文字——慎<形聲>、<會意>字小篆:「慎」,從心、從真,本意作「謹」解(見說文),乃小心細心以任事之意,故從心。又以真為誠實無欺之意,「慎」乃誠心認真以任事,故從真聲。其義為:1.謹言慎行、敬事赴善曰慎。如《國語?周》「慎,德之守也。」2.持重曰慎,小心之稱。如《史記?孔子世家》「孔子母死乃殯五父之衢,蓋其慎也。」3.誠,使之信實不欺曰慎。如《詩?小雅》「慎爾言也,謂爾不信。」4.謹、謹防曰慎。如《中庸》「莫見乎隱,莫顯乎微,故君子慎其獨也。」5.重視曰慎。如《呂覽?節喪》「慈親、孝子之所慎也。」6.小心的,曰慎。如慎言、慎行、慎擇。慎,是「心真」,也就是說,唯有用真心,纔能真正做到謹慎。纔能體察自己存心是否真誠、行事是否審慎?《國語》云:「慎,德之守也」;《易經》云:「慎不害也」;《荀子?勸學》云:「故言有招禍也,行有招辱也,君子慎其所立乎?」由此可見,「謹慎」之行持,是保障我們安身立命、成功處事的基石。人之謹慎,首先從真心不自欺開始。因為「人之神,則天地之神,人之自欺,所以欺天地,可以不慎哉。」是故,當我們有不好的念頭、不正當的言行,都要審慎地想一想,這樣做是不是違背、欺辱了我們善良的本性?如果是,要慎自弗行。有了不自欺的慎行,向外擴展,就能用真誠之心,慎待他人,慎於應事。譬如在諸葛孔明的《前出師表》中有「先帝知臣謹慎,故臨崩寄臣以大事也」的記述;協和醫院的一代名醫張孝騫,總結其一生的從醫經驗就是「如臨深淵、如履薄冰」……在當今這個紛繁複雜、瞬息萬變的社會裡,尤需我們審慎地面對現實,謹慎地把持自己,方不會被濁惡吞噬,不被五光十色的誘惑所俘虜。因為一念之差,可以鑄成大錯。有許多大罪起初不過由於一點兒貪心、瞋恨、私欲、傲慢、淫念存於心中,終會釀出極大的惡事來。斷送自己的前程、損害了家庭和社會。故,唯有謹慎的行持纔是明智之舉。願謹慎與您同行。每周一字——爱<会意>、<形声>字小篆:「愛」,从心、从夂,从兂,作「行惠」解(见说文),是加惠于人之意,亦即怀福人之心,有利人之行。又兂本作「饮食逆气不得息」解,行惠有施之不息意。故「愛」从兂声。其义为:1.&恩惠、仁爱曰爱。如《袁宏·多臣赞》「达人兼善、废己存爱。」2.&仁惠之人曰爱。如《左传·昭公二十年》「及子产卒,仲尼闻之,出涕曰『古之遗爱也』。」3.&心所爱者曰爱。如《徐坚·咏王昭君诗》「割爱远和亲。」4.&亲、亲善曰爱。如《孝经》「爱亲者,不敢恶于人。」5.&喜好、爱好曰爱。如爱朗读、爱养花。6.&重、护持曰爱。如《孟子·尽心》「亲亲而仁民,仁民而爱物。」7.&怜惜曰爱。如爱惜、珍爱。8.&特指男女之间的情爱。如《苏武·诗四首》「结发为夫妻,恩爱永不疑。」9.&女子之敬称曰令爱。愛,是「心受」,无论是爱人、还是被爱,都要用心付出和感受。爱人时,爱出自真诚之心,才有令人动容的无私利人的行为;被爱时,只有用心去体验、去感受才能了知这爱的真谛。且让我们一起来体会充满爱的人间:骨肉之间,父母对子女倾注了无限的关爱,为他们全身心地付出一生,这,都是真心中自然的流露;在爱心中成长的子女,更要用心去体会父母的深情厚爱,从心底生起对父母永存的感恩和爱戴;夫妻之间,结发恩爱两不疑。夫妻本是一体,这出自真心的关怀、照顾,温暖着两个人牵手相依的一生,无论富贵与贫贱、无论日丽与风雨。因为这爱中有恩、有义、有真情。师生之间,老师用自己的修养、学识化为爱雨浇灌着学生,用心血栽培着幼苗;学生也用自己的心,去体悟老师授以光明人生的教诲,在成长的过程中,对老师心怀感恩和至诚的敬爱。社会上,从我们吃的一餐饭、穿的一件衣想起,从原料的生产到各道加工、运输程序,有多少人曾经倾注了爱心和汗水。我们可以体悟原来大家是彼此息息相关、融在一起的生命共同体。有了这种正确的观念,我们的心量也随之扩大,从大心中发出的爱的能量,从我传到你、传到他、传遍整个人类。在地球上,人类与大自然亦是同体。动植物、山河大地、日月光华都在供养我们生活所需,这其中的恩德也要我们用心去体会。我们对自然界怎能不关心,怎能不爱护?愿我们人人都以真诚心,从爱身边的人、事、物做起,平等、理智、没有条件地博爱世间,那么,我们就生活在一个恩德之爱的世界里。每周一字——训<形聲>、<會意>字小篆:訓,從言、從川。本意作「說教」解(見說文)。乃以嘉言教導人之意,故從言。又以「川」本作「水流貫穿」解,有疏導水流使通暢之意,明示「訓」是能教人通於義禮的「說教」。其義為:1.典法曰訓。如《詩?大雅》「古訓者,故舊之道,故為先王之遺典也。」2.教誡曰訓。如《齊書?顏之推傳》「之推撰家訓二十篇,行於世。」3.道物狀貌,說事義理之文曰訓。如《史記集解?序》「具列異同,兼述訓解。」4.解說、訓詁曰訓。如《曾國藩家書》「吾觀漢魏文人,有兩端最不可及,一曰訓詁精確、二曰聲調鏗鏘。」5.告誡曰訓。如《撲滿賦》「明遠鑒之退止,訓勞謙之軌躅。」6.訓練,是指養成其善良習性、鍛煉其體魄、知能,使之品性端方、技藝精專。7.與順通。8.與馴通。訓,是義理,能如川流般,暢通無阻地化人於心,滋潤人的心田,是真正有益我們的言教。現代人,許多都存有這樣的誤解:「訓」是口氣強硬,以勢壓人的訓斥。其實訓誨本身,具有告誡、教育的意涵,怎樣運用得當,需要善巧方便,纔能化育對方,令其欣然接受。中國自古就是一個重視教育化人的國家,《禮記》云:「建國君民,教學為先」。古人切切愛子之心,處處為晚輩著想之念,大多都融入在他們留給後人的訓誨中。例如,《顏氏家訓》,是南北朝時期的傑出學者――顏之推對後輩子孫的家教訓誡。他以深厚的、儒家文化的功底,和飽經懮患的現實歷練,諄諄教導後代:子女教育要趕早、要嚴格,要鼓勵孩子靠勤學自立於世。尤要特別重視對兒女道德品質的培養,清白做人,勿諂事權貴和貪圖名利。重視家庭、社會關係的和諧。強調父慈子孝、兄友弟恭、夫義婦順,主張對親友、部下要樂於幫助,寬大為懷。《顏氏家訓》不愧為一部留給我們後人,在立身、處世、為學方面開心明目,利於實行的好讀本。再如,我們熟知的《了凡四訓》,是明朝袁了凡先生,留給他兒子最寶貴的財富。這是他積其一生的人生實踐和真實效驗,詳明地論述修身立命的真諦:依靠改過、積善而改造命運的原理和方法避禍納福,切實可行的改過方法積善之家必有餘慶,如何隨緣盡力修真實的善行修福積德以謙德保之此書流傳世間後,有多少人,奉為每日必讀之寶訓,並按此方法躬身實踐,使他們走出被命所運的陰霾,挽救了自己和家人的命運,成為真正掌握、操縱命運的勇者。又有多少人,因之豁然明瞭因果的關係和道理,了達止惡修善才是生存最佳之道。這部訓誨之書,不愧是一部改善世道人心的偉作。幸運的是,中國人擁有豐富的先人聖訓,如《大學》、《中庸》、《論語》、《孟子》等,這些載修身治天下之道的經典,是我們民族之魂。捧讀這些寶貴的經典,如若我們能深明其理,力身實踐,就必能潤自身、益家庭、利國家,和天下。唯有如此,方不愧留此訓誨在人間的古聖先賢。《法言?修身》云:「上士之耳訓乎德,下士之耳順乎己。」願我們人人都成為上士,讓倫常道德的聖訓,如川流般,灌注在我們心靈之中,引導我們正確地處世做人。每周一字——规<形聲>、<會意>字小篆:規,從夫、從見。凡大丈夫之見必合規矩法度,昔文士之人所言,皆有見地、有義理、有深度,能成為大眾之典範。故其本意作「有法度」解(見說文)。又規,亦有模意。其義為:1.正圓之器曰規。如圓規;又如《新語?道基》「以圓制規,以矩立方。」2.物形圓者曰規。如《太玄?玄圖》「天道成規,地道成方。」3.法度曰規。如校規、法規等;又如《司馬相如?難蜀父老文》「創業垂統,為萬世規。」4.勸諫曰規。如《晉書?紀瞻傳》「誠欲及時效其忠規,名傳不朽也。」5.謀計曰規。如宏規、雄規等。如《商君書?錯法》「明君之使其民也,使必盡力以規其功。」6.楷模、典範曰規。如《王粲?詠史詩》「生為百夫雄,死為壯士規。」7.戒曰規。如《徐陵?文帝登祚尊太后詔》「上奉父母之嚴規。」8.共同遵循之規律曰規矩。如《史記?禮書》「人道經緯萬端,規矩無所不貫。」9.人品方正之稱曰規矩。如「某人很有規矩。」「規」從字的結構看,是「大丈夫之見」。大丈夫素有浩然之氣,是頂天立地的英范,故其言行深具份量,常為人所敬重,久之即成為大家所喜好傚彷的典範。「大丈夫之見」必合法度,規律和法度是人們都應遵循的。如果認為循規蹈矩是落伍了,就會發生如韓非子所言――「釋規而任巧,釋法而任智,惑亂之道也」的結局。冷靜觀察我們現前的社會:很多人任由機巧而忘卻誠實做人的規範;任由短視的淺智作主而背離了大的法度,導致現前社會亂象叢生、人心不安的可怕局面。諺云「不以規矩,不能成方圓」,人要不懂規矩,自然也就不會做人。記得一位大德曾經感嘆我們是失教的一代。失的什麼教?就是做人的教育,做人的規範。人之異於禽獸者,就在於懂得如何做人。因此,明瞭做人的規矩,其重要性不言自明,也是我們現前社會所迫切需要的。該從何處入手呢?就從聖學的根基《弟子規》入手。這本書,是依據至聖先師孔子的教誨而編寫的生活規範,略述其主要內容為:在日常生活中,以孝順父母為首要,其次是友愛兄弟姐妹。在一切生活言語行為中要儀容整潔,小心謹慎,講求信用。與大眾相處時,要平等博愛、互相包容,親近有仁德的人,努力向他學習。上述都是做人的基礎,一定要明白做人的正確方向,不可做糊塗人。基礎奠定後,多餘的時間精力,不可空過,就應該好好學習其他有益的學問,讓生活更加提陞。要學好《弟子規》,就要在行動中落實《弟子規》。孩子從小學習,就奠定他一生為人處世、成家立業、幸福成功的基礎;成人更需學習,依此便能在紛繁複雜的社會環境中,把握好做人的依止規範,免除許多現實的痛苦和煩惱。對社會而言,大眾普遍學習,則人倫常態很快就能恢復,社會祥和不期而至。願我們都能這樣常常提醒自己:《弟子規》我今天讀了沒有?落實在生活中沒有?落實在工作中沒有?落實在學習中沒有?每周一字——嫁<形声>、<会意>字小篆:嫁,从女、从家。本意作「女适人」解,乃女子于归男子而成配偶,故从女。又以家为人所居,而「妇谓夫曰家」,是妇女有归宿的意思,故嫁从家声。其义为:1.女子于归曰嫁。如《史记·补》「太皡始制嫁、娶」;又如《大学》「未有学养子而后嫁者也。」2.将祸害、损失等转移到他人身上。如转嫁危机、嫁祸于人等。3.往,由此处到彼处曰嫁。如《列子·天瑞》「国不足,将嫁于卫。」4.嫁接。改良果树品种的一种方法。从字的构成来看,可知「嫁」为「女子有家」。出嫁后,家对一个女子来说,是发挥女德、延续香火、相夫教子的归宿。家中,需要好妻子、好媳妇、好母亲。在中国五伦关系中讲道「夫妇有别」。即是指男主外、女主内的分别责任。有人误以为这是旧社会的制度。事实上,我们冷静观察后就能明白,妇女的家庭责任,不仅攸关一家人的幸福,还关系到社会的稳定、民族的兴衰、国家的幸福。婚后,自然就是为人妻的身份,善作丈夫贤内助的女子,会以自己的高尚情操和才智,做丈夫最可信赖的顾问、参谋;以自己坚韧的信心,做丈夫的精神支柱,让他在世事风雨中,有贤妻作依恃和慰籍。再能以自己的贤良、婉约,营造温馨、舒适、和乐的家,让丈夫拥有身心休憩的港湾、心灵升华的殿堂。……那么,丈夫必热爱、照顾这个家。「家和万事兴」是自古流传的不变真理。家庭又是社会的细胞,家庭的幸福、稳固,就意味着社会的健康和稳定。好妻子就在家中,能对社会产生如是巨大的良善作用。因此,我们不能不重视女子德教的重要性。从人妻,又到人母,好母亲对人类的贡献更是无价的。因为,人类的子孙后代都孕育在母亲的怀抱中。孩子最终将成为什么样的人,无疑取决于最有影响力的教育者――母亲,从她那里所接受的教诲和潜移默化的身行示范。母亲,超越其他教育者的地方,就在于她能无私地奉献,艰辛地培育孩子优良的品格。明理的母亲,深知在家庭中营造良好道德氛围的重要,因而,她们会尽己所能,孝养夫妻双方的父母,孩子看在眼里,从小便扎下了德之本的根――孝!以善良的心性、温和的性情,与丈夫和睦相处,善待亲朋,孩子在日日熏习中,懂得如何尊重长辈、与人为善、融洽相处。以无比的耐心,示范教导孩子怎样打扫房间,如何礼貌应答,日积月累,孩子便懂得如何自理和为人处事。这些都是过去妇女所擅长的,也是所谓的女性妇德、妇言、妇容、妇功四德在生活中的体现。我们现代人难道不应该效仿古人的美德吗?我们确信,母亲在家庭中的地位是多么的重要:是孩子最好的老师、是家庭、国家兴旺发达的操持者、是伟大民族的造就者。出嫁的女子是富足的,在家的天地里,将女性的美德,淋漓尽致地发挥,犹如大地一般孕育着一切。丈夫、孩子、国家、世界都因妳而得到幸福!每周一字——神<會意>、<形聲>字小篆:神,從示、從申。小篆的「示」上部為「二」,「二」古通「上」字;下部為「三條下垂的線」,義作「上天垂相」解。所謂「上天垂相」就指現代所說的「自然現象」。小篆的「申」形如三個關口,用一條線貫通之。從字的形意上可了知「神」是指「通達明瞭宇宙自然現象的人」。「神」從「申」聲。其義為:1.&&神智通悟廣知曰神。如《素問?八正神明論》「何謂神?」「神謂神智通悟」。又如《淮南?俶真》「知人所不知謂之神」。2.&&智慧才能超絕於人者曰神。如《書?大禹謨》「帝德廣運,乃聖乃神,乃武乃文。」3.&德之極高者曰神。如《孟子?盡心下》「聖而不可知之,之謂神」;又如《法言?修身》「聖人曰神。」&&/span&注&「神,德行也。」4.&&凡事理微妙難窮究者曰神。如《中庸》「至誠如神。」5.&&天神曰神,萬物之始。如《說苑·修文》「神者,天地之本,而為萬物之始也。」6.&&五帝及日月星辰曰神。7.&&仙曰神,即神人。如《莊子·天地》「上神同光,與形滅亡。」8.&&精曰神,精神之稱。如凝神、聚精會神。又如《淮南子·厚道》「耳目非去之也,然而不能應者何也?神失其守也。」9.&&靈妙曰神。如神效、神醫、神機妙算等。10.&穎異的曰神。如神童。又如《南史·任昉傳》「幼而聰敏,早稱神悟。」11.&變化曰神。如《南史·任昉傳》「神之又神,而能精焉。」「神」,透過中國文字這一智慧符號,為我們揭示出:「通達明瞭宇宙人生真相的人謂之神」。而這樣的人一定是世間最明白的人,最喜悅的人,最無懮無懼的人。面對浩瀚無際的宇宙和紛繁複雜的人生,我們不禁要問:宇宙人生的真相能為人所通達明瞭嗎?現代太空物理學界,廣泛所接受的是所謂「宇宙大爆炸」的形成理論。那麼我們的宇宙在出生之前有多大呢?根據科學家的推算,爆炸前的宇宙原點,可以在我們一根頭髮斷面直徑上排列一百萬億億億個!我們目前廣闊的宇宙所蘊藏的全部信息原本存在於這樣小的微粒之中!這些信息包括宇宙中所有的時空,所有的星系,包括過去、現在、未來,也包括你跟我!這也就是佛在《華嚴經》中給我們講的「芥子納須彌」、「大小不二,大小平等」,和「一多相容」的道理。試想我們如果能瞭解此宇宙原點,則宇宙所蘊含的全部信息不是都盡可了知嗎?這一想法也正與佛家講的「識得一,萬事畢」的理念不謀而合。中國古人也早有天人合一的理念。宇宙中大至星球,小至我們身體的細胞無一不源於這一宇宙原點。宇宙原本是「一個生命共同體」。僅瞭解此點,就令我們能豁然開朗,瞭解許多宇宙人生的真諦:宇宙是同一個生命共同體,其內的萬事萬物都是和諧相處的,和是宇宙之道。故,「自私自利」在人群中是不受歡迎的,因為它違背了自然之道,而「忍讓和睦」總為人稱頌,是因其符合自然之道。無怪乎,佛家倡導「無緣大慈,同體大悲」。原來其來由此。生活在宇宙中的我們又怎能違背自然之理,抱住「自私自利」的錯誤觀念和行為不放呢?我們從根本上瞭解:和諧之道是我們為人處世之本。果能念念如此行事,則我們是化解各個角落衝突和紛爭的天使,是帶給世界和平的神人。宇宙是同一個生命共同體,我們人是宇宙的一部分,愛護自然、維繫地球的生態平衡就是保護人類自己。人要破壞自然,違背自然之道,自然災害就無從避免,人要真心熱愛自然,感恩自然的賜予,風調雨順就會不期而至。了知此理,我們共同努力,切切實實地愛護地球生態,就是拯救人類生存環境的神舉。宇宙是同一個生命共同體,在這無限浩瀚中有我們太多尚未了知的事物。舉例來說,人眼所見的,只在七色可見光範圍內,而無限的紅外線和紫外線都見不到;人耳所能聽到的也是如此。對於我們尚不能覺察到的宇宙內其他形式生命的存在,我們又怎麼能不懷敬畏之心?不懷愛護之心?瞭解到這一層,我們就可言行越發謹慎,對自己尚未了知的事物不會妄加評論和指責,我們的神智也就越發的清醒。宇宙之道 乃和諧之道 本善之道神的涵意向我們明示如何與人相處&&與自然相處&&與宇宙萬物相處這就是大道教育,是神聖的教育。是人類所需要的。每周一字——忍<形声>、<会意>字小篆:忍,从心、从刃,本义作「能」解,见<说文>;古时因「能」与「耐」相通,故「忍」有忍耐之义。「忍」又作「坚心」解,乃坚其心以应事之义,故「忍」从心。又以刃为刀之最利处,有善断物之意,能在断然中不动摇,故从刃声;亦解为刃入于心为「忍」,其意为能承受艰难之义,乃会意字。其义为:1.能也、能耐曰忍,坚心应事之称。如《国语·晋语六》「过由大,而怨由细,故以惠诛怨,以忍去过。」2.耐受、含容曰忍。如忍辱负重。又如《论语·八佾》「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3.抑制、克制曰忍。如忍俊不禁。又如《荀子·儒效》「志忍私,然后乃公,行忍性情,然后能修。」4.忍心。如《史记·周本记》「杀人夫子而君之,吾不忍为。」5.不慈、不义曰残忍。「忍」字心上立把刀,犹如利刃刺心,尚能坚心忍受,此之谓忍。又忍的本义为「能」,是人人本具的德能。但因其刃坚利,使此「能」更加难行。有人误认「忍」是消极、懦弱的表现,是自我的压抑,故凡事皆要争,丝毫无容忍之心,亦无吃点小亏的雅量,故人事不和、冲突频繁。其实「忍」是积极的、是豁达的、是有远见的,有识者才能深切体会到。由是可见,一切法莫不得成于忍,小忍小成就,大忍大成就。故曰:「忍之一字,乃众妙之门。」细看人生何尝不是在忍中学习、忍中成长、忍中有得……,可是,我们却往往忽略了「忍」的功用,于关键时刻,反而失掉了忍的功夫,铸成大错,一生悔痛,永难弥补。故孔子曰:「小不忍,则乱大谋」。可见从最小的耐心到最大的忍辱,都与我们一生息息相关。且让我们重新体会这「忍」的妙用,从耐烦于事,耐心于学开始,继而能在生活中,将它淋漓尽致地发挥,走好人生的每一步,迎接更美好的未来!每周一字——意<會意> 字小篆:意,從心從音,音示言語,以己之心,察人之言語,便足以推知人之心志何若,故意之本義作「志」解,見<說文>,乃心所著想者之稱。其義為:1.志曰意。心之所念、所趨、所識併稱之。如意念、心意。又如《大學》「欲正其心者,先誠其意。」2.意義、義理曰意。如《唐書·徐曠傳》「文遠說經,遍舉先儒異論,分明是非,乃出新意。」3.見解、意見曰意。如尊意如何、鄙意如此等。4.情趣曰意,風情理趣之稱。如:春意、詩情畫意等。5.內心、胸懷曰意。如《漢書·高帝紀》「(高帝)寬仁愛人,意豁如也。」6.考慮、思念。如《禮記·王制》「意論輕重之序」7.私意也。如《論語·子罕》「子絕四:毋意、毋必、毋固、毋我。」8.佛家語,乃六根之意根。見《正字通·心部》「眼、耳、鼻、舌、身、五根如箭,意如弩,皆起於意,故以意貫之。」9.猜測、料想曰意。如出其不意。又如《管子·小問》「君子善謀而小人善意。」10.懷疑曰意。如《韓非子·存韓》「為計而使諸侯有意我之心,至殆也。」11.通「憶」。每個人都有他的心聲,從心底發出的聲音就是心音,即是「意」的意思。如果冷靜些,你會體會到:仿佛心裡的聲音一直在不斷的發出信息,它幾乎是永不止息的,這就是我們常說的意念、念頭;「心猿意馬」就是表這個念頭總是動的、是起伏不定的;進一步言,意念會影響一個人一生的休咎;意念善,行為就善,念頭惡,行為就惡。懂得意念對人有重大的關鍵影響,則在平時就應該要注意自己的起心動念,功夫的淺深,就憑個人的定功了。明朝的俞淨意先生,就是從意念斷惡修善,改造命運成功的例子,其故事感人,啟人甚深,足以為我們學習的榜樣。俞先生多才博學,十八歲考取秀才。但繼後他七次科考未中;生五子,四子病夭,僅餘一子還丟失了;生四女,僅存其一;其妻因哭兒女相繼亡故,兩目皆盲。俞先生貧窘潦倒,自認無大惡,且以教書為榮,亦常行善,卻慘遭如此的境遇,甚為哀怨。故於每年歲末,必疏文向天陳稟老天待其不公。就在他淒涼愁嘆之時,一位高人為他指點迷津:這一切遭遇源於他意惡太重、做事專務虛名、怨天尤人。併列舉他樁樁意惡——貪念、淫念、嫉妒念、偏急念、高己卑人念、恩仇報復念存心的事實。並解釋說這意惡就如遍地種荊棘,而癡然望收嘉禾得到好的人生際遇是不可能的。然後教他凡有貪淫、妄想、諸雜念皆要一切摒除,一個念頭只理會善的一面,且行善事不圖報、不務名,如果力量達不到,也要存此善心,使善意圓滿。俞先生依此力行三年後,因品德優秀被聘為宰相的家師,並考中了進士。功名成就後又意外地找到了失散多年的兒子,妻盲眼也復明瞭。面對這真實的效驗,俞先生越發地積極清淨心意,斷惡遷善。從俞淨意先生的人生變遷可見意惡之果報多麼令人怖畏,而清除惡念,令善意圓滿的善報是如此真實不爽。我們不僅有古人的身行為鑒,也有現代科學為證。日本的江本勝博士用水結晶形狀的變化向人們掀開了意念力量的一角:對水發出「水變乾淨了,謝謝」的願望,水結晶莊嚴美麗;而對它發出「真惡心討厭,我要殺了你」的信息,發現水結晶變得醜陋歪扭、破碎、散亂!意念的力量是巨大無遠弗屆的,可惜的是今人多偏重於物質的追求和崇尚,而忽略了意念對人的影響:「心靈的提陞與下墜均在於意念的純潔與染污」。面對意念強大作用的事實,我們起心動念,怎可不慎呢?美好人性的恢復、個人前途的光明、良善社會的形成,就始於我們自淨其意,改往修來。願我們共同努力,讓善良美好意念彙聚成偉大的能量,改善地球和宇宙!每周一字——悌每周一字——悌<形聲> <會意> 字小篆:悌,從心,從弟;本義作「善兄弟」解,見<說文許箸>。又心中有弟,則如同兄弟間彼此誠心相友愛之意。且以弟又有「次第」意,即有順的意味。因此「善兄弟」者,弟對兄當恭順,而兄對弟亦當愛護,順其正而加以誘掖之。其義有:1.敬重兄長、善事兄長曰悌。如孝悌。又如《孟子?滕文公下》「入則孝,出則悌」。2.悌友,兄弟篤愛和睦。如《韓愈?元和聖德詩》「皇帝大孝,慈祥悌友」。3.悌睦,友順和睦。如《高士傳》「和門悌睦,隱身修學」。4.與「弟」通。5.簡易曰悌。如《左傳?僖公十二年》「詩曰:『愷悌君子,神所勞也』」。6.發曰悌。見《爾雅?釋言》。至親者莫若骨肉,而手足之情,既長且久,當兄弟姐妹猶在之時,更要珍愛,相互勉勵、扶持,切莫傷和氣,畢竟 「一回相見一回老,能得幾時為弟兄」。又心常懷有兄長、弟妹之情,則敬親愛親之情由然而生。由此擴大,周遭之人亦極易融合為一家人,如此上下和睦,一片祥和之氣,充塞於宇宙間,此乃真自然之道矣!每周一字——恕<形聲>,<會意> 字小篆:恕,從心,從如,本義作「仁」解,見<說文>,乃推己心及人心之意,故從心。又以如本作「似」解,恕在以己量人,愛人如己,故從如聲。其義為:1.推己及人之道曰恕。如仁恕、忠恕。又如《論語·里仁》「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2.寬宥、原諒曰恕。如寬恕、饒恕、恕罪。3.推己及人的曰恕。如恕道。又如《北史·楊紹傳》「性恕直,兼有威惠,百姓安之。」4.幾乎,差不多曰恕。如《養生論》「若此以往,恕可以與義門比壽。」恕,乃「如心」之意,何謂如心?即「真如之心」,真如就是宇宙一體、覺悟通達之意,是人與生所具有。明白宇宙和我們本來是一體,則慈愍之心、寬恕之心便由然而生。所以我們常說推己及人,就是將心比心,能把他人當做自己來看待。因此,「恕」不僅是待人接物最好的方法,也是古聖先賢篤行的美德。君不聞:「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至聖孔夫子不僅自己力行之,也如是教誨自己的弟子:當子貢問曰:「有一言可以終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於人。」繼之後,孔夫子進一步推進,誨於子貢曰:「子欲立而立人,子欲達而達人」。的確,人能時時刻刻為別人著想,心懷全體人類的福祉,這種仁慈博愛的精神,就是行恕道的至高表現!孟子曰:「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也是恕道中大慈愛的發揮!又「恕」也是人際交往中贏得「人和」的最佳良方。因為,如果我們能常用同理心來關懷別人,設身處地留意周遭的人,就能化解許多現實生活中的衝突、與紓解緊張的壓力。其實建立和睦相處、互利互助的人際環境並非困難,就從「恕」字入手,從自己做起,則寬舒的心情、溫暖的家、和諧的工作氣氛、健康和樂的社會,不遠矣!願「恕」的寬厚美德能代代承傳下去。欲深入瞭解「恕」在為人處世中如何力行及其意義,請閱讀&&/span&&。每周一字——和<会意>,<形声> 字小篆:和,从口,禾声,本义作「相应」解,见<说文>,乃彼此心声相应之意,故从口。又以禾本象嘉谷顺垂之形,兼有相依从之意,相应乃彼此顺而相从,故「和」从禾声。其义为:1.睦曰和,亲厚之称。如《论语·学而》「礼之用,和为贵。」2.和谐之声音曰和。如《马融·长笛赋》「心乐五声之和。」3.不刚不柔之称曰和,恰到好处之义。如《中庸》「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4.媾和、讲和之称。如《国策·赵》「故不若亟割此求和。」5.冲和之气曰和。如《易·乾卦》「乾道变化,各正性命,保合太和,乃利贞。」6.和尚,和上。梵文之意译。意为亲教师,为能教人学戒、定、慧者,乃僧徒之尊称。如《晋书·佛图澄传》「莫起恶心,和尚知汝」。7.和顺、平和曰和。如心平气和、和颜悦色。8.亲、相好曰和。如《论语·子路》「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9.合曰和。如《幼学琼林·夫妇》「夫妇和而后家道成」。10.调曰和。如《左传·隐公十三年》「臣闻以德和民,不闻以乱」。11.应答曰和。如应和,读去声。12.连同,伴随曰和。如和盘托出、和衣而卧。13.向、跟、同曰和。「和」,由「口」和俱顺垂之形的「禾」组成,含心口相应,和顺相依之义。中国人一向爱好和平,数千年来「和」的观念已普遍深入人心。如常听的「家和万事兴」、「和气生财」、「政通人和」、「安和乐利」无不是社会祥和、天下太平的描述。而要真正达此安和境地,首先,自己内在要能平,心能平,才有和可言;心不平,则一切对立、仇恨因而生焉。大家都知道,北京故宫的三大主殿分别是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这三和「太和、中和、保和」的说法源于《易经》。其中究竟含何深义呢?兹分述如下:「太和」:宇宙本来是和谐圆融的整体。人身就是一个小宇宙。大到我们身体外部的五官、四肢;内部的五脏六腑;小到体内的每一个细胞,它们无不是和谐互助、共存共荣的。就好比,左手痛,不可能将手去掉,一定是右手去帮忙。是故,和谐互助,原本就是宇宙天然的法则。「太和」就表此含义。「中和」:就是我们人能随顺自然、和谐、互助的法则,用「中」――至诚无偏心、无邪念地处事、待人、接物。在人自身,则心平气和、健康长寿;在家,则家庭和睦;在国,则国泰民安;在全球,则世界和平。用这宝贵的「中和」法则,确能消弥纷争、合大怨,而不留余怨。当今举世的纷争、恐怖灾难,无一不是起因于不和,进而彼此怨怼越积越深造成的。终为两败俱伤,甚或两相毁灭。故欲求人类真正的和平,唯用圣人所教的「和」才能去除不平,化解冲突。「保和」:是指这与天然「太和」之道相应的「中和」之道,要代代保持下去,其望殷殷,其嘱切切。我们的祖先知道如不保持「和之道」则会天下大乱。展阅中国历史,王朝倾覆的原因无不由于「和」不「保」所引起。和之道,大矣哉!每周一字——义<会意>,<形声> 字小篆:義,从「我」,从「羊」;我谓己,羊谓善祥之意;于我所表现之善祥为义;其本义作「己之威仪」解,见《说文》,乃一己所显现于外的气质、容止等合称之曰义。其义为:1.事之宜曰义。如《论语·为政》「见义不为,无勇也。」2.天理、正路曰义。如《论语·里仁》「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3.济困救失之美行曰义。如《史记·信陵君列传》「以君子之高义,为能急人之困。」4.准则、法度曰义。如《左传·庄公二十三年》「朝以正班爵之义,率长幼之序。」5.礼节、仪式曰义。如《尚书大传》「尚考太室之义,唐为虞宾。」6.意义曰义。如字义、诗义、文义。7.善其义而称美之曰义。如《吴志·孙贵传》「舒伯膺兄弟争死,海内义之,以为美谈」。8.平、公正曰义。如《孔子家语·执辔》「以之礼则国安,以之义则国义。」9.笃守正义的曰义。如《孟子·尽心》「春秋无义战」。10.纯尽义务的,公益性的曰义。如义演、义田、义卖。11.假托名义的曰义。如义母、义齿。「義」,由「我」和表善祥之意的「羊」组成,意为我善良,深深含着人性本善之义,此正说明「義」乃与生俱有的德行。故《礼记》言「夫义者所以济志也,诸德之发也。」,因为义者,德之宜(道德的准则)、事之宜(立身处事的依据)、天理之所宜(顺乎天道自然的法则)。由此可知「义」乃一切道德之根基。但应如何取义、行义呢?《论语》云:「见得思义,见利思义,义然后取。」就是说财物来了、利益来了,权位来了,首先要问「应得吗?该得吗?可得吗?」若非取之有道,恐怕后患无穷,更何况佛家讲「财物为五家共有」。是哪五家?1.官府(如作担保,财产被政府查封没收)2.水灾3.火灾(水火无情,瞬间可吞噬所有财物)4.强盗(富者,永远有盗贼在暗中虎视眈眈其财物)5.不肖子女(家财万贯,不肖子女一夕间可挥霍尽)一生中,若能将多余的钱财嘉惠布施于世,或善用权利,造福乡梓、社会,都是最佳的义行。又如《左传》中这样的记述:「君子动则思礼,行则思义,不为利回,不为义疚」。举凡做事,皆要明白是非善恶、晓明利害关系,不以私利为出发点就是行义。作为纯正,处处公道,不作私弊,就是义行。君子一举一动若能合于天理,顺乎伦常就是一位义人。义人就是美善之人,吉祥之人。愿我们相互勉励,个个皆成为义人。请看相关德育故事「强取强求」篇。强 取 强 求【原文】虽是同宗物,如何恁逞凶。匾旗方立就,霹雳已来轰。两造家同尽,三年产俱空。若逢客死鬼,地下尚难容。【注解】在本份内不应当得到,而一定要得到,叫做「强」,伸出手拿走东西,叫做「取」。请人祈求福份,叫做「求」。人生在世财物都有定数,定数里所应当有的,不进行努力自然得到。不然的话,即使百般计算经营谋划,对事情终究能有什么用处?那些强行索取和强行求取的人,本费心机,尽让神鬼之类笑话的人,意外的奇异的灾祸,转眼就到了。【故事】吉迎祥拥有许多资金,又中了武科,雄悍地傲视乡里,人们没有不敬畏他的。他的族兄吉又周在朝里供职,与吉迎祥平素有矛盾。吉又周有几块石头,长时间放在河边上,准备修茸祖先坟墓。当时,吉迎祥考试得中,建立旗杆,设立匾额,没有地方寻找石头,于是取走河边的石头使用。吉又周知道后以理阻挡,吉迎祥派人对他说道:「木以水为源,何必可惜这细微的东西,改日他自然加倍赔偿给你。」吉又周说道:「东西各有主人,他不告诉我而取走,这是用武举人的头衔欺压人,我决不能允许。」吉迎祥恼怒地说:「我好意请求,你反而不知道抬举。」他催促几十个工人连夜建造旗杆和匾额。吉又周又叫了几十个人去抢夺,两方拿着工具互相攻打,双方都有损伤。县令坐着车飞奔而来禁止,命令带往县衙审讯。吉迎祥向石工行贿赂嘱咐其认作原主,捏造出卖的依据。吉又周向县令供述的事,时间久远,没有凭据,将石头判决归吉迎祥所有。吉又周发狠戒饬,愤怒地向府里控告。不能得到真正判决,又向皋司控告,也以县里案情确凿,不准审理。吉又周因为气恼,于是得了重病,在旅店死了。他儿子为父亲伸冤,诉讼三年。吉迎祥用尽家资打点,虽然没有抵资,但家业从此用尽了。一天,突然起了风雷,将旗杆折成几段,将石头击成碎粉。吉迎祥恃仗家资,任意横行,开始强行索取,接着强行寻求,眼中全没有宗族本支情份,最后身败囊空,风雷提示警告,报应很明显,一点不差。而吉又周为了石头这件小事,不能忍受冤气,以致于在他乡做客而死,也足以让任性执拗的人戒备了。每周一字——廉<形声> <会意> 字小篆:廉,从广,兼声,本义作「仄」解,即侧斜之意,见《说文》,乃指堂屋之侧边而言,故从广。又以「兼」从手执二禾,有合二为一之意,廉虽在堂侧而实与堂相连为一,故从「兼」声。其义为:1.侧边、侧隅曰廉。如《仪礼·乡饮酒礼》「设席于台廉东上」。2.事物的棱角曰廉。如廉棱。引申义有:1.德行高洁之人曰廉。如《汉书·武帝纪》「兴廉举孝」。2.高洁之行为曰廉。如《孟子·离娄》「可以取可以无取,取伤廉」。3.直曰廉,即方正。如《庄子·让王》「人犯其难,我享其利,非廉也」。4.节俭曰廉。如《淮南子·原道》「不以奢为美,不以廉为悲」。5.价钱低,便宜曰廉。如价廉物美。6.收敛曰廉,引申为拘束。如《上宰相书》(唐 韩愈)「可进而进焉,不必廉于自进也」。7.清洁曰廉。如《汉书·申屠嘉传》「嘉为人廉直,门不受私谒」。廉,为堂屋之侧边。堂边廉石多平整修洁,又棱角高耸峭利,故人有高行谓之廉。从廉所组成的常用词如:清廉、廉洁、廉明、廉正、廉直就可以体会「廉」是指气节清高、品行峻洁的高尚操守。按人之本性,谁不喜清高而恶污浊?但往往有许多人过不了贪欲和私利这一关而身败名裂。事实上,欲海难填,古往今来有多少因欲多而亡者,却未见以无欲而危者。明智者必以清操为励,以不贪为宝,效仿圣贤虽贫不受贿金,虽渴不饮盗泉。公廉约己,以身作则,即可明达政事;以德化民,廉洁为政,则可民安国治。短尺狭度轻秤小升【原文】贪心事事占便宜,秤里生奸计最奇。一旦全家同授首,扬灰祖墓尽含悲。【注解】尺度轻秤之类,所以平物价,一人情也。世人或用两样,大入小出,重入轻出,其设心只要讨便宜耳。然益己损人,必有天殃。度,分寸尺丈之总名。【故事】明朝正德年间,江西有个于大朋,生性刻薄,事事都工于算计,从来不肯让别人占了便宜。家里开着布匹、米粮店,制作了一种双底夹层斗,入的时候就去掉上面底,出的时候就加上底。又制作一杆空心秤,里面灌上水银,出入轻重由他摆弄,人们都叫他「于老虎」。有一年除夕,有个人五更去上香,路过于大朋家门口,看见有五个大汉,衣服奇特,互相议论说:「这个人分毫之利必争,天怒人怨,可让他全家染上瘟疫,灭了他家。」另一个说:「这未免太便宜他了。上帝知道他没儿子,正要给他个儿子呢!」那个人知道是神们说的话,不敢泄露出去,只是牢牢记在心里。第二年,于大朋五十五岁,一个妾忽然生了一个儿子,人们都说,败了他家的一定是这个小儿。后来这个儿子长大了却聪明绝伦,十六岁入学,十九岁考入进士,在部里作官。于大朋成官老爷,精神愈发健朗,刻薄取利也越厉害。人们都说天道茫茫,这样的人也没遭恶报。后来,宁王叛乱,于大朋收了贿赂,让他儿子奉表称臣作内应,朝廷中事无大小都泄露出去。巡抚王守仁设计擒拿住了宁王,搜查时得到于大朋父子多次写的书表。奏上朝廷,武宗大怒,立即命令把于大朋的儿子碎尸万段于市上,全家老小不分长幼皆斩,挖他家祖宗坟墓,烧骨扬灰。过去除夕进香的那个人才明白,为什么当时听说「用病了他全家还太宽。」原来若不是生的儿子做叛臣,他那罪恶盈天的报应就不够,这就是常说的「抬得越高,跌得越碎。」【后评】贪利、受贿、不忠之徒,下场若此,怎不令人深思!——摘自《太上感应篇白话解》(廉篇)每周一字——忠<形聲> <會意> 字小篆:忠,從中,從心;本義作「敬」解,見《說文》,古以不懈於心為敬;必盡心任事始能不懈於位;故忠從心。又以中有不偏不倚之意,忠為正直之德,故從中聲。其義有:1.盡己心力以奉公、任事、對人之美德曰忠(名詞)。如《左&·&宣十二年》「進思盡忠,退思補過」。2.竭盡心力以任其事、服其職曰忠(動詞)。如《戰國策&·&秦》「忠其君,天下皆欲以為臣」。3.赤誠無私。如忠誠;又如《諸葛亮&·&前出師表》「此皆良實,志慮忠純」。4.盡心力做事的。如忠心,忠貞;又如《史記&·&田單列傳》「忠臣不事二君」。5.直率的。如《孔子家語&·&六本》「忠言逆耳而利於行」。6.赤誠、 直率地。如忠諫,又如《論語&·&顏淵》「忠告而善道之,不可則止」。從小篆的造字可見忠是存心居中,正直不偏。人要做到竭誠盡責就是忠的表現。古人謂:忠者,德之正也。惟正己可以化人,故正心所以修身乃至於齊家、治國、平天下。而盡忠者,必能發揮出最大的智慧和才幹,因為公生明,偏則暗;誠如《大學》所言「致知在格物」——革除私欲之後,一切事物的道理無不清楚明白。因此無論我們是做大事業的,還是在平凡職位上的,要想真正做好,須臾都不能離開忠字。曾子每日反省自己,首先就是「為人謀而不忠乎?」,意為「別人托付給的事情,是不是忠實且盡心盡力地辦到了?」比如說,作為一個公務員,領導交代辦理的事情,盡心盡力地作圓滿了嗎?身為母親,為家庭盡職、盡責地教養孩子了嗎?作為父親,可堪為子女作榜樣了嗎?當學生的,功課認真努力了嗎?各自在崗位的職務上盡忠了嗎?果真能傚法曾子每日反省的功夫,察照每日自己「忠誠」的程度如何,未嘗不是向上提陞的好方法。盡忠確實是做人的根本。每周一字——依<形聲> <會意> 字甲文:依,從人在衣中,會意。小篆:衣,從人,從衣聲;本義作「倚」解,見《說文》,乃依賴之義,每指人之親附而言,故從人。人依衣以保護身體,衣依人而顯效用,故從人衣以會意。其義有:1.倚也,依靠。如《左·僖五千年》「諺所謂輔車相依」。2.恃也,憑恃之稱。如《書·無逸》「則知小人之依」;又如《史記·司馬相如列傳》「其人材足依也」。3.保,護持。如《東方朔·七諫》「餘生終無所依」。4.遵循,依照。如《論語·述而》「依於仁」。5.順從,同意。如《元曲·竇娥冤》「有一事肯依,則竇娥死而無怨」。6.助也。如《漢書·禮樂誌》「聲依詠,樂和聲」。7.仍舊。如《西遊記》「海風吹不斷,江月照還依」。8.依依,不忍離去。甲文的依字是源於人在胞衣中形,胞衣為胎兒所依托,可見母愛是人生最可靠持久的依托。從「依」字是人與衣組成看,人與衣關係密切,人不能不穿衣,否則如禽獸一般,人也不能穿著不得體,否則有失教養。人身要靠衣服莊嚴,人心又要靠什麼莊嚴呢?孔老夫子教導我們要「依於仁」,仁愛道德是我們人心所依啊,離開她,則人類社會就會百患叢生,失去安定和平。每周一字——休<會意> 字小篆:休,從人依木,人在操勞過甚時,常依靠樹木來減低疲乏,休養精神,故休之本義作「息止」解,乃倚於木以暫息之意。其義有:1.息,休息。如《白虎通》「冬至所以休兵不舉事」。2.止,停止。如休戰,休刊。3.暇也,休假。如《後漢書蔡邕傳》「長休百日」。4.畢,完結,終止。如罷休。5.辭官,退出公職。如休官,退休。6.福祿曰休。如《左傳襄二十八年》「以禮承天之休」。7.安曰休。如<書 周官>「作德心逸日休,作偽心勞日拙」。8.吉美曰休。如休咎,又如《史記 司馬相如列傳》「奉至尊之休德」。9.喜悅,歡樂曰休。如《國語晉》「為晉休戚不背本也」。10.不要,莫去。如休想,休要。從小篆的休字可以看出此字源於人依靠樹木,以休養體力和精神。從古人的造字可以看出樹木與人生活關係之密切。樹僅僅是自然界的一個代表,自然界所有的生命都與人類息息相關,如同一個生命共同體一般。因此即使是一花、一木,一草、一蟲猶不可傷。如果人人都能愛護自然界的萬物,則地球無處不是和樂、吉美的家園。每周一字——善会意字小篆:「善」从羊从}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草字头鱼利刀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