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先秦到明清,到古人怎么说放假怎么玩

当前位置:&&&&&&&&
袁腾飞精华学校精选 古代中国人是怎么玩经济和政治的?03中国主流思想的演变
课程来源:优酷-点击立即播放
(无需安装任何插件,即可快速播放)
袁腾飞精华学校精选-古代中国人是怎么玩经济和政治的?03中国主流思想的演变-课程简介
大家都在看
袁腾飞精华学校精选-课程评论
高中历史,必修二
中国古代史,夏商,隋唐时期
高考历史,中国近现代史
躁汉字笔画 幼儿识字 学英语
玉米竿里的秘密-植物科学-儿童知识
小邵课堂,七年级数学中国古代如何放假 最爱放假的王朝又是哪家_网易新闻
中国古代如何放假 最爱放假的王朝又是哪家
用微信扫码二维码
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原标题:中国古代如何放假?最爱放假的王朝又是哪家?)
中秋小长假到来,本周只上三天班就放假了。但对于奔走在办公室、住所之间的上班族来说,正常的状态是:“过了星期三,翻过一座山。到了星期五,只剩一上午。”我们常常在每个挤地铁的清晨掰着指头算假期、念着口令安慰自己。不过仔细一想,一周七天、周末两天休息,这种日程计算方式,对于中国人而言,是十足的“舶来品”:《圣经》故事中,上帝用五天创造时间万物,第六天造人,第七天,上帝休息一天。今天的我们已经十分习惯这一套安排,但对于中国古人而言,没有《圣经》故事衍生出的作息传统,他们怎么休假?哪个朝代放假最长?几年前,我们热衷讨论“如果回到古代,要去哪个朝代”的问题,如果把休假制度考虑进去,你会不会做出不同决定?今天,我们从一卷卷古籍中寻找答案。唐以前的休假总体来看,中国古代的休假制度分为两条线路:一是法定节假日休假,二是平时生活中的例行假日。不同的朝代对两种假期有不同规制。由于目前尚缺文献记录,对于先秦时代的官方例行假日难以考证。不过当时已经出现一些公共假期,在许多民间的节令习俗,例如上巳、重阳、腊日等,常常要举行公众的祭祀和游娱活动。这也为后代所沿袭,后世往往遇冬至、正月初一安排有公共假日。汉代时,官方休假制度正式确立。《汉律》规定“吏五日得一下沐,言休息以洗沐也”,当时的官吏在五个工作日内,多住官舍之中,第六天“休沐日”可以回家看望父母妻儿,沐浴休息。五天一休,看起来与今天十分相似,但是,为了保证公务的正常运转,汉代的“休沐”采用轮休的方式,即没有所谓固定的“星期六”来休息,根据每个官员情况不同,错开休沐时间。同时,汉代还形成“告宁”(即因病因事或父母逝世)、“赐告”(即因病因功)而获得皇帝批予的不定假期。唐宋的休假及至唐代,官方假期又做出三大重要调整:一是特殊节假日开始增多,在原有基础上,中元、中秋、寒食等等都有假期。皇帝、皇后的生辰、忌日也有假期,《唐会要》中载:“开元十七年八月五日,左丞相源干曜、右丞相张说等上表,请以是日为千秋节,著之甲令,布于天下,咸令休假”,文中所谓“是日”即玄宗李隆基生日,此风一开,后代唐皇纷纷仿效。在休假名目上也更加多样,除原本的病假、事故假、探亲假,唐代还新增“旅游假”和“婚姻假”,用大白话说就是:天气很好,想出去玩,放假!自己结婚、朋友结婚,要去吃酒席,放假!开心的同时也是有代价的,唐代的例行休假,由汉代的五日一休调整为“旬休”,百官每十天中休假一天。宋大体承唐制,但也有翻新,以至于现在算来,宋代大概是最幸福的朝代:一年放假时间超过全年的三分之一。各类节日及其对应的放假天数,算起来麻烦程度和麻将番种表有一拼:传统的正月初一、寒食、冬至、天庆、上元节各送一个“黄金周”,夏至、先天、中元、下元、降圣等节再来三天“小长假”,立春、立夏、七夕、端午、中秋等节再休一天,算下来全年公假日76天,加上“旬休”36天,就有112天。当时还有帝后薨逝的忌日假,大忌15天,小忌4天,现在看起来,宋代人生活得真是很开心。元明清的休假制度元代,原来“旬休”制度得以保留,但各类公共假日急剧减少,原来的“黄金周”一律被缩减到两天,或者只放一天假。盘算下来,全年公共假日加上旬休,只有52天。统治者对假期的严苛最终也“作”到自己头上,来自马背、生性自由的蒙古官员难以适应十天一假,倒促元世祖最终定每月的三天假延长为五天,每月初一、初八、十五、二十三、乙亥日休假。美中不足的是,这几天休假,不得杀生,“食肉”吃货们受到极大限制。送走了蒙古王朝,万万想不到,明代假期更加少得可怜。明代将大部分的传统假期都取消,只有元旦、冬至、元宵三节休假,元宵放十天,元旦放五天,冬至放三天。虽然一算,公共假日好歹也长达18天,但可以发现,这些假期多集中在冬季,以往春夏秋冬都有假的格局被完全打破。让官员更加欲哭无泪的是,例行假日由汉代的五日一休,唐代的十日一休,调整为一月一休。古籍描述明代官员的办公日常为:“每日侵晨于上画卯,至暮画酉”、“戴星而出,戴星而入”。清代承袭明制,有所调整,但更加让官员心塞。考虑到明代的元旦、冬至、元宵三假时间集中,清人索性将这三假放在一起休,每年年末的十二月十九日到二十二日至新一年的正月十九到二十二日为假期,这段时间称为“封印”。至于是十九日到二十二日之间哪一天开始放假,哪一天开始上班,每个年份不同,由钦天监算出吉日,除此之外不再设其他假期。这就意味着,对于清代官员而言,每年的假期只有这冬天的一个月左右时间。简单粗暴,也带来一定的社会问题:官府休假,地痞无赖便开始大行偷鸡摸狗之事,清人记载道:“毫无顾忌,盖谓官不办事也”;地方的土豪劣绅也趁机向佃户横征暴敛,“每于岁暮封印之后,差遣悍仆豪奴,分头四出,如狼如虎,逼取债租”;如遇有要事,也常常因为“封印”而耽搁。
话虽如此,但从史料之中发现,休假制度在大多数时候都能按律执行,但每到王朝末期,这一制度往往随之崩溃,名存实亡。中国古代的休假,在先秦至汉有一段不成熟的摸索,渐出一套完整条令。到达唐宋,则是相当宽松又繁荣的时期,假期长度空前绝后。到了元明清时期,由于社会机理的逐渐缜密,国家需要更多的管理,官员事务日渐繁多,统治阶级对待官吏、官方管理和控制体系也显得更为严格。【参考资料】李红雨:《先秦与秦汉时期的休假》,载《北方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年第6期李红雨:《简论由宋至清公共休假制度》,载《中央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3年第4期
本文来源:澎湃新闻网
责任编辑:吴楚基_NN2973
用微信扫码二维码
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加载更多新闻
热门产品:   
:        
:         
热门影院:
阅读下一篇
用微信扫描二维码
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为什么先秦都是几十万上百万人大战,到明清却只有几万十几万?
导读:为什么先秦都是几十万上百万人大战,到明清却只有几万十几万?
作者:刘鹏程Sai.L[hr]
现在很多人单纯把这个问题的答案归结到历史记载不准确,无法考证等等,一味的说先秦的战争参与人员是不真实的,我个人不能接受这样的说法。
首先必须承认,先秦时期的记载有可能夸大了事实,但是从军制角度上来看,商鞅变法中就有很明确的关于军制的规定,所以后世军制清晰容易计算,记载不掺水,早期都严重的掺水的说法并不能完全站得住脚。
为什么先秦战争的参战人员可以那么多,而后期参战人数越来越少腻?
为什么先秦都是几十万上百万人大战,到明清却只有几万十几万?作者:刘鹏程Sai.L现在很多人单纯把这个问题的答案归结到历史记载不准确,无法考证等等,一味的说先秦的战争参与人员是不真实的,我个人不能接受这样的说法。首先必须承认,先秦时期的记载有可能夸大了事实,但是从军制角度上来看,商鞅变法中就有很明确的关于军制的规定,所以后世军制清晰容易计算,记载不掺水,早期都严重的掺水的说法并不能完全站得住脚。为什么先秦战争的参战人员可以那么多,而后期参战人数越来越少腻?我所知道的有这么几个方面,首先参战双方的体量对比情况,简单对比一下,秦赵的长平之战和万历三大征,秦赵的长平之战发生在两大体量和国力相似的国家之间,是生死存在之战。而且不存在闪电战一战获胜直接搞定的情况。而且事实上,从公元前 262 年赵王接受平原君赵胜的建议接受上党开始,两国就都开始为后来的战争进行了准备和动员。到公元前 260 年秦国出兵上党,廉颇应战开始,这场战争就变成了两国全力死磕,争夺国运的超级大战。进过前期的互有得失之后(主要是赵国吃亏多些),但是廉颇一直坚守,双方不断增加兵力,参战人数才开始急速攀升的。到赵括到达战场成为指挥官时人数投入到达顶峰,双方几乎将全国的兵力全部投入。所以才有了百万级别人数的大战。而万历三大征,包括后来的征剿农民军和对后金的作战,无论对手的战斗力是否强悍,体量上和明朝政权都不是一个数量级的,所以不需要征发上百万的兵员参与战斗,有人会说倾力而为,以泰山之势压卵多好,如果提前知道战争的结局的话,那么万历和崇祯都会毫不犹豫的这么做,但是就当时的情况来看,这样的兵力投入已经足够了,甚至是极可能的多了,毕竟明朝的军制和战国时期的军制完全不同,已经都是职业军人了,不是战国时期那么后续兵员可能都是现征发的农民,而且钱粮只能维持这样的一支部队了。即使在崇祯死后的南明,实际上正规军和辅军加起来其实也接近百万,内耗和不团结暂且不说,主要是苦于汉族政权面对异族入侵时期往往是守方,国土面积这么大。你集中兵力,我就避其锋芒。你分散防御,我就各个击破。蒋校长不也是这么吃的大亏么?所以即使有百万大军,后世的汉族政权也没有办法在一场大战中使用几十万的大军了。而且考虑到先秦时期的政治军事原因,大家也会发现,最著名的商鞅变法其实就是建立了一种全民爆兵,全民大搞粮草生产的战时经济与军事制度。而后来的宋元明清都是国内相对安定,军事制度都是主要是边境上针对一两个大的敌国进行战略防御,国内有常备军应对内地的叛乱这样的和平时期政治军事制度,并不追求大规模爆兵。尤其明显的就是秦朝制度,秦始皇不是白痴,但是为什么搞苛政搞到民怨沸腾,主要原因就是之前一直都是战时制度,高赋税,高人力征用。习惯了这样战时思维和制度,平定六国之后依然是高税收,这么多钱放在这,每年征用的人力那么多。自信心爆棚又喜欢享乐的秦始皇当然控制不住大兴土木了。但是对于人民来说战国末期承受这些是为了保家卫国,还有战争中普通人可以又快速的晋身之路。但是和平时期让这么多人去从时搬砖这种一没责任感使命感,二没荣誉感,进取感的工作。人民可能不民怨沸腾么?所以到了刘邦的汉朝开始,彻底推翻了之前的战时制度,休养生息,鼓励民耕,军队数量大幅下降。直到汉武帝北击匈奴时期,军队数量才再次上升。其次就是有的答案里说的,距离问题。秦赵之战对于秦国当时来说是举国之战,但在今天的地图上来看,也就是从陕西往山西打,距离不是特别的远,增兵和粮草补给相对容易。但是明朝都是从首都出发,打到山海关以外,或者平壤那么远的地方。军队人员没有办法搞到那么庞大。而且长平之战的位置也有利于双方爆兵,因为没有奇袭和突进到对方国土深处作战,上党地区对于两国来说,在地理位置上恰好接近双方国境线。从各自国内征兵上前线距离都差不多。打的时间又长,从有战争征兆开始到结束是 2 年半,从正事动手到结束是 9 个月左右。所以兵力一步步压上国境线进行这场疯狂大战。而且这里还有一个关键点就是,上党地区当时既不是秦国绝对控制区域,也不是赵国绝对控制区域。那么都是客境作战的话,双方都需要大量的运输人员和修桥补路,筑城修寨的工兵。主要作战的核心军力应该都是 10 万——15 万左右,这些主战军力负责关键时刻决战决胜,一旦胜负已分,这些主战兵力对辅助兵种就是碾压和收割了。还有重要原因的话,那就是个例问题。仔细想想,整个战国时期,长平之战这种人数上百万的有几场?其实是不多的。就像我们熟知的三国时期,三大战,官渡,赤壁,夷陵之战。只有赤壁之战参与人数最多,单曹操一方面投入兵力大概有 20 多万。剩下像夷陵之战刘备大概是 8 万人左右,陆逊 4 万。所以说,十几万大军的大规模战役在中国历史上一直是常态,而上百万的从来都是个案。我们往往在潜意识里对于先秦战争有以偏概全的印象,因为一说先秦战争,马上想到长平之战。坑杀赵军降卒 40 万,参战人数近百万。这个几乎妇孺皆知,所以大家都因为先秦好像都这么打仗,但实际上腻?但是我们对比一下长平之战和战国第二著名大战,孙膑杀庞涓的马陵之战。长平之战马陵之战看到没有,即使是一战将魏国从一流国家打到二流都排名靠后的马陵之战,双方兵力总和也就是 20 多万。再有能接近长平之战参与人数之多的就是王翦的所谓二十万够用还是六十万够用的“秦夷六国”之战。那是一系列灭国级别的战争,所以人数空前的高。除了长平和秦夷六国,战国历史上也没有什么近百万级别的大战了。所以说先秦时间经常出现百万级别大战是一个潜意识里的认知错误。(而且从王翦的二十万还是六十万的争论中,我们也会发现,即使是战国第一战争发动机的秦国,有那样的征兵制度和军事制度,能接受的也仅仅是二十万左右的军队召集,六十万大军都是军政两届迫于现实压力才能接受的一个数字。)而且具体到长平之战,历史记载有很多疑点,现在发掘出来的尸骨坑比较支持的是坑死人数以十万为单位计。但是可疑之处在于赵括真的是个纸上谈兵的白痴么?我们现在看长平之战好像秦军把握住全部的主动权,但是实际上腻?秦昭王得知赵军主力的粮道被截断,就亲自到河内郡(今河南沁阳及附近地区),加封当地百姓爵位一级,并征调全国十五岁以上的青壮年集中到长平战场,拦截赵国的援军和粮运。看这段记载你会发现,即使战争打到了这个阶段,秦军截断了赵军粮道,秦王都完全不敢掉以轻心,不断对前线增兵并鼓舞士气。再有,历史记载这一场战争,赵国前前后后 45 万大军全军尽墨,全国 14 岁以上男性几乎全部死于此战。但是秦军战死 15 万之多,史书上说秦亡半数,那么坑死赵军 40 万人的话,也就是说,死在战斗中的秦军是 15 万,赵军只有 5 万?这可能么?当然不太可能,所以说,这 40 万的坑死是为了后来史书偏袒秦国的一个记载,有可能在战斗死亡的赵军是 20 万以上,剩下的才是杀降的结果。廉颇一直是战略防御态势,战死人数和杀死秦军的人数可能都不多,这 15 万战死秦军,可能大部分是赵括到达战场后造成的。赵括本身要对赵军的战略失败负全责,但是很可能并非纸上谈兵的白痴,他极有可能是为赵王背了个大黑锅,所以的战败责任都被推倒赵括轻敌冒进上了,而掩盖了赵括的进攻也给秦军造成重大伤亡的事实。长平之战的真是面目可能是类似凡尔登绞肉机式的打发,双方水平相差不大,僵持之中升级为一战赌国运的超级大战,最终杀出重大仇恨和秦国对赵国军事能力的忌惮,才有了坑死几十万降卒的无奈选择,并不是单单赵括白痴,白起凶残这么简单。而且写到三国这一段的时候,我想明白一个问题,就是为什么很多人就认为只要是上百万的战争投入就一定不是真的,很可能就是《三国演义》这种八十三万大军下江南的演义式说明被推翻太多次了,所以大家都对这个数量级的战争持高度怀疑。但是战国时期虽然历史遥远,但是史料还是不少的,如果长平之战这样的战争真的只是吹嘘出来的,那么早就被历史学者像推翻八十三万那样彻底推翻了。现在还不能彻底推翻长平之战,也从侧面说明,长平之战所说的兵力投入可能并不完全都是夸张出来的。PS.首先感谢各位的赞同和感谢,谢谢支持!其次我想说说这几天看了大家的评论和一些其它答案,还有很多人对长平之战的看法是认为长平之战的参战人数是吹牛。这里我想说明一下,我是业余爱好历史,没有专业学过,但是看对历史的众说纷纭怎么看待的问题,我还是采用陈寅恪先生的观点,凡前人对历史发展所留传下来的记载或追述,我们如果要证明它为‘有’,则比较容易,因为只要能够发现一二种别的记录,以作旁证,就可以证明它为‘有’了;如果要证明它为‘无’,则委实不易,千万要小心从事。因为如你只查了一二种有关的文籍而不见其‘有’,那是还不能说定了,因为资料是很难齐全的,现有的文籍虽全查过了,安知尚有地下未发现或将发现的资料仍可证明其非‘无’呢?基于陈寅恪先生的说法,对于一些历史记载,我是不敢于轻易就说这个没有,这个是吹牛的。对于长平之战,是不是双方参战人数相加一定是百万级别的,我个人也持怀疑态度,但是谁都不能否认说长平之战是战国乃至中国历史上参战人数位列前几的超级大战。那么题主的问题说战国常常百万大战,后世就缩水的几万十几万,我也指出说,战国时期即使有百万大战也是少数,只是个别大战太被大家熟知导致大家觉得战国百万大战很多,我的说法已经尽量的谨慎和客观了。对于说长平之战等古代战争一定是吹牛的说法,我还是想破一破的。首先明确一点,《战国史料编年辑证》这本书我是专门读过的,对于战国时期什么史料可信,什么特别不可信不是我自己在家随便琢磨出来的,其次我没有能力去考据,也没有能力去考古,所以我没有什么新鲜的实证来说什么,我只能给大家看一些旁证,至于这些旁证的效果,大家自行判断。比如说有的答案里说长平之战是吹牛,理由是古代没有铁路和现代通信设备的情况下,几十万人上战场,粮食的运输和战场的指挥是完不成的任务,所以长平之战是吹牛,一定是假的。这种说法看似很有道理,但是个人觉得这是一种条件论,很现代视角推断古代事实的猜测性说法,不足为信,不经推敲。我也举几个旁证说说。首先金字塔在现代人视角来看,在古代一定是完不成的,以至于很多人说金字塔是外星人建立的,真的就是外星人干的么?美洲土著在没有发明轮子的情况下依然建成很多巨型建筑,也是外星人建的?没有轮子就没有别的办法?那么蚂蚁和蜜蜂有什么现代工具么?为什么能建成和自身体积比例相差那么多的蚁穴和蜂巢?不理解和想象不到的时期不代表在古代一定不能成为现实。回到中国古代,万里长城难不难,即使之前有秦长城,赵长城。但是秦始皇时期的长城工程量远超之前各国长城之和,怎么在丛山峻岭之间设计和建立长城,石材怎么取的,怎么运上山的,怎么多人的口粮是维持的,我们现代人依然没有办法拿出一套在那种技术条件下完成它的方案,但是它就是客观存在的,所以不要轻易低估古代人的智商和在简单工具下的笨办法。我们再从古代战争角度找些旁证来看,这里用大家最熟悉的三国时期的战争可以吧,一来熟悉,二来和秦国比年代不是很久远,三来都是分裂状态下的战争,不是统一王朝发动的战争。官渡之战,袁绍出动兵力 10 万左右,这个数字有考据为证比较客观吧,战争持续时间超过 1 年半,袁绍之前是士族,但不是封疆大吏,是后来才有的根据地,这个是事实吧。乌巢在被烧之前就供应了袁军 1 年多的粮草,被烧的时候还是有大量粮草囤积的。距离上看,袁绍老窝幽州在现在北京附近,战场在现在河南境内,距离也不算短。那么在没有科技大发展,没有火车和通信设备的情况下,袁绍能完成的事情,秦国和赵国就一定完成不了么?秦国和赵国是立国时间以百年计算的国家,而且战国时期很重视军队和粮草,比三国时期刚经历过黄巾起义和军阀混战之后的时期土地和人口都有优势吧。距离上也差不多,秦军从陕西到山西,赵军从河北到山西。袁绍能发精兵 10 万,有供这些人吃一年半还多的粮草,有着战时军事制度的秦国和赵国就没有能力解决 30-50 万不到 9 个月的粮草问题?要知道秦国一出函谷关必须首先搞定的国家一定是赵国,那么多年的经营,这秦国到赵国的毕竟之路上,粮仓和运输通道等战争必要事物会不会一定在准备和完善?还有打长平之战之前,秦军打了野王之战,野王在今天的河南境内,那么从秦国出来到这一地带的补给点和道路就一定是在长平之战前就有建立和维护的。粮草的问题暂时说这么多,咱们再说说军制和指挥,有人说商鞅的军制不算军队指战制度,或者说商鞅的军制是后人根据西方历史记载杜撰的。这个我不能认同,春秋战国战火连年,各国没有完善军制还打什么仗?商鞅军制是不是杜撰暂且不说,我就说一点,无论是西方还是中国,大家都是人,在面对战争和社会组织方面,全体人类是有共同之处的,多少人一小队,多少小队是一大队,多少大队是更高级别的战斗单位是人类不需要沟通和学习一定向着这个方向发展的东西好么?因为凡是战争都追求最高军事长官能做到如臂使指的,所以这是唯一能走通的一条路。而且军制问题在春秋战国和我们想象不一样,最早职业军人都必须是贵族,农民连给贵族提供战马和盔甲的资格都没有,打仗的时候,诸侯一下动员令,贵族准备战马,战车,兵器和盔甲,附属的农民是被主人提供驮兽和粮草,负责辅助和运输的。直到鲁国搞兵甲制和作田赋的时候开始,农民才有资格为贵族提供盔甲和战马等,到商鞅的时候农民才有资格正式参战和按军功进爵的,粮草的自备是春秋战国战争的一个特点。不是后世那种职业军人制度的好么!说完军制我们再说说指挥系统,几万人的战斗相对好指挥一些,比如有评论说,几万人的集结不是不可以想象,鸟巢就能容纳 8 万人。即使主战部队在战场上铺开不可能是一个体育场那么大的面积。但是找一个制高点通过旗语指挥协调也不难想象。几十万人的大战不可能一仗都上场吧,精英主战部队也就是几万人,决定性的大战完毕之后,基本就是收割战了。而且我为了研究古代战争通讯和指挥特意跑过不少博物馆,看到例如汉朝的狼烟体系,那可不是简单的一把大火来传递信号。而是有每个烽火台都是 3X3 的 9 格矩形火塘,点几个火塘,点的都是哪个位置的火塘是有不同意义的,警报的级别和敌军进攻方向都能传达出来的,所以不要随便低估古代战争智慧好么?快马和飞鸽,各军团长的自发性和一定范围内的主动性,古人都是细致考虑过的好么?所以条件制约论,这种简单的反证长平之战一定是吹牛的论证方式可不是完全站得住脚的好么?能说法我的只有确切的考古事实。最后说说古人思路和现代人思路是有天壤之别的,不要随便拿我们的思路去猜测古人。简单说两个春秋战国的例子,宋襄公的事情大家都知道,为什么他不在楚军渡河的时候动手?是傻,是迂腐?我想不是的,春秋时期的社会道德标准和军事政治关系和现代社会完全不一样,真就是讲究堂堂之阵,列鼓而击的,宋襄公是去讨伐郑国的,充当的是国际警察的角色,目的是建立霸权。楚国去救郑国,宋国必须按照那个时代的道德标准和默认的军事规则作战,不然即使胜利也失去了成为霸主的资格,没有道德外衣连国际警察都没有资格当好么?楚国当时还是被视为蛮夷的,堂堂王师和蛮夷玩计谋,即使赢了弄不好也会因为违反游戏规则被其它国家联手借机讨伐的。还有赵国,一说的改革,大家都会想到赵武灵王胡服骑射,很多人不理解胡服骑射这算什么重大改革?不就是军事装备适应战场化么?但是那么周王朝末期啊!周王朝是宗法制社会,礼乐制度是社会普通标准。什么级别穿什么衣服,用什么礼仪是有规定的。而且华夷之防很严重的。孔子都是,夷狄之有君,不如华夏之无也!赵武灵王胡服骑射在当时的社会看来是大逆不道的,为了战争的方便,竟然穿野人的衣服!就像现在社会有人为了凉快,夏天围着点树叶就出门一样难以接受好么!如果说商鞅变法是为了战争和国家富强,违反了宗法制社会结构的话,那么赵武灵王的胡服骑射就是为了战争违反了礼乐制度这一个周王朝的普遍真理和社会根据。所以才说胡服骑射是赵武灵王雄才大略的体现。终上所述,长平之战参战人数究竟多少可以存疑,但是随随便便就简单质疑历史记载是不合理的,确是是吹牛的,我们可以下定论。但不是有吹牛的情况存在就说什么都是吹出来的,在没有充分证据的情况下,谨慎性的相信历史记载可能相对合理一些。
点击加载更多
更多精彩内容
24小时热文}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古人到杜甫草堂曾说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