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前面的路上小鬼遇到兵 电影最好的自己相关电影

盘点15部最好的公路电影(转)
我们不知道驾车去加利福尼亚或者新奥尔良,到底有多少条路可供选择,但是显然这并不重要,即便只有一条,对于每个人来说也不能以同样的方式两次上路。对于一些人来说,这一路的惊喜遭遇会让他终生难忘,但是对于另一些人来说,这条路将埋葬他们的一切,青春、生命、爱情、以及梦想……
最狭义的旅程
《邦妮与克莱德》  雌雄大盗,现在已是个很常用的犯罪组合。但《邦妮与克莱德》无疑是后来众多亡命公路电影跟风炮制的经典之作。影片最初来源于美国三十年代的一起真实新闻事件,现实中的这对大盗,曾经横行德克萨斯,一路持枪抢劫银行,但最终为警方击毙。三十年后,阿瑟·佩恩将它成功地搬上了银幕。恰逢六十年代末美国社会反战反政府情绪达到白热化,所以这部将罪犯行为道德化的电影,理所当然地被看成是向现存体制和国家机器的挑战。
  作为一部公路片,影片的故事显然围绕他们一路上的作案和逃往展开。当然在这对恋人的爱情之外,导演还为他们安排了三个同伙,并且让这种兄弟的情义,和男女之间的情爱产生一种微秒的角力和互涉。克莱德既要维护和哥哥之间的感情,又要安抚哥哥的死对头邦妮的情绪。而邦妮也在自由选择和为爱牺牲之间权衡挣扎。当然随着剧情的发展,其余的同伙相继死去,知道两人成了真正的亡命鸳鸯。
  公路片中常用的汽车,在这部电影中有着非同寻常的意义。邦妮与克莱德因为汽车而初次相遇,最终又以在车中被乱枪打死而告终。此外,他们每次抢劫都要换一辆车,并且一辆比一辆好。这种奇特的癖好,让人不禁怀疑,导演在这里赋予了车另外的一种意义,不仅仅是可供逃亡的工具,似乎还有对现代人企图用对物质的无限追求,来通往自由之路的讽刺。
————————————————
《邦妮和克莱德》Bonnie and Clyde
阿瑟.潘(Arthur Penn)导演的《邦妮和克莱德》(Bonnie and
Clyde),无疑是亡命者公路电影的经典之作。这部电影根据真人真事改编而成。Bonnie Parker 和 Clyde
Barrow是一对雌雄大盗,在30年代横行德州,持枪抢劫银行,最后为警方击毙,是耸动一时的社会新闻。而阿瑟.潘在1967年所拍的这部电影,用的手法亦颇受争议。他们抢银行在电影中被正当化为向当时社会秩序挑战的行为。30年代美国全国笼罩在一片不景气的低潮下,失业率急剧攀升,银行关门,股市崩盘,许多人生计发生问题。当国家机器不能够保障个人生存时,社会大众开始对现有的秩序怀疑。Clyde在一间空屋前面看见一家人驻足观望,依依不舍,询问之下才知道这原是他们的房子,后来因为付不起贷款被银行没收了。激于义愤,Clyde对屋门前银行的封条开了一枪,而决定开始抢银行。影片的背景虽是30
年代,但其中所表达对现存体制和国家机器不满的情绪,正好与60年代末美国社会反战反政府的气氛相吻合。  
事实上两人并非一路上相依为命,而是有一群同伙跟着:Clyde的哥哥Buck和他的太太Blanche,以及一个会修车的小个子CW。故事的主线即是围绕在这一伙人之间的冲突上:Clyde与哥哥难兄难弟,感情甚笃,Bonnie和Blanche则势成水火。因此四人之间呈现微妙的关系:
Clyde要维系和Buck之间“哥儿们”(buddy)的感情,另一方面又要时时安抚Bonnie。Bonnie则经常在追求自由理想和因为爱人所作的牺牲之间挣扎。最后这种紧张关系在Buck被击毙与Blanche被逮捕后结束。两人获得独处的机会,也达到了完满的性高潮。然而这还是暗示兄弟哥儿们的关系和男女之间的情爱往往是不相容的。这种主题,常常在以男性为观众对向的动作片中。  
车子在全片中占有重要的地位。男女主角相遇是因为Bonnie看到Clyde正要偷她妈妈的车,而两人的结局也是以在车中被乱枪打死而告终。他们每抢劫一次就换一次车,当然一辆比一辆更好更新。车子在本片中不仅是作案逃亡的工具,也正是对物质欲望的投射和通往自由的机器。  
最后一幕是暴力美学的经典之作:一群鸽子飞上树梢,两人正欣赏一刹那的美感。告密者忽然钻到车底下。男女主角往树丛看一眼,心知大势已去。两人对望,男主角急速跑向车中,但此时乱枪已起。慢动作,两人被打成蜂窝。这里面有许多元素被往后的电影一再借用。大家必不陌生。  
《邦妮和克莱德》虽以两人伏法结束,但这部电影非宣扬“恶有恶报”的陈腔滥调。相反的,它的影像语言的运用是希望我们同情认同死者的。事实上本片推出以后造成极大的争议。当初被Bonnie和Clyde所杀害的人其家人纷纷指责电影美化了凶手;而另一方面青少年却奉二人为偶像。饰演Bonnie的菲.唐纳薇(Faye
Dunnaway)在片中的穿着甚至成为当年最流行的款式。在那个以抗争、罢课、反战为风潮的年代,这部电影的确亦有推波助澜的效果。&
最忧伤的旅程 《德克萨斯,巴黎》
& 疏离和流浪一直是维姆·文德斯电影的永恒主题,但无疑《德克萨斯,巴黎》是其中最醇厚感人的一部。虽然它更像是主人公特拉维斯,对于故去爱情的一次乌托邦式寻找。但是其中传达出的失去爱情后无根漂泊的人生状态,却让影片有种嵌脏入肺般无法释怀的苍凉感伤。
  一开始,导演就向我们展示了这样一个闪耀着刺目光芒和无比绝望的沙漠。恍惚的烈日白光下,一个形容憔悴的孤寂身影,在划空而过的惊颤弦乐声中,倔强而漫无目的地走着,就像一个被放逐的流浪者。行走,变成了他的身体对世界唯一的回应。而德克萨斯,巴黎,这两个城市在地理位置上的错位,恰如其分地反映了特拉维斯心灵上的缺口和距离。它来源于四年前的一段不堪回首的往事:一个曾经无比相爱的恋人,因为相爱而猜疑,因为猜疑而精神失控,因为失控而导致落荒而逃。
  但影片没有直接回溯那场爱情悲剧的源头,而是通过四年后特拉维斯再次出逃为线索,接着在他冥冥的寻找过程中,让记忆一点点地被唤醒。特拉维斯最终找到了妻子,但是现实再次让他无法面对。不是因为珍已经变成一个色情场所的脱衣女郎,而是因为这种劳役式的自我惩罚,更大程度表达了他对曾经爱情的祭奠。
  永怀哀伤,似乎就像肉中之刺,可以让人不再盲目和放纵……
————————————————————————————
《德州巴黎》Paris, Texas
&&& 维姆.文德斯(Wim
Wenders)是所谓“德国新浪潮”运动中的精锐导演。虽然身为德国人,文德斯对公路电影和美国西部的自然与人文景观却特别着迷。他的作品几乎都是公路电影,而且甚至把自己的制片公司命名为“Road
movie production”,对公路电影的执著可见一般。  
《德州巴黎》(Paris,
Texas)是一部以发掘一个人过去为主题的公路电影。Travis在德州的沙漠里独自行走了好几年,当他回到文明的世界时起初他拒绝说话,即使最关心他的弟弟Walt一再追问,他也三缄其口,不肯透露这几年到底发生了什么事。他们沉默着继续从德州到洛杉矶的旅程,车子驶过沙漠。突然
Travis讲了一句“巴黎,德州”,那是德州中部的一处荒芜之地,他父母第一次做爱的地方,也应该是他开始的地方。Travis说。  
他们回到Walt家以后,Travis渐渐适应文明的生活,也渐渐学会和儿子Hunter相处。但是他始终不肯透露他和妻子Jane发生了什么事。  
从Walt的妻子Ann的口中,Travis得知Jane的下落,于是带儿子开车前往德州,在一家银行门口等待妻子。Jane出现又走了,
Travis跟踪她到一栋老旧的建筑前。他来到一个小房间,墙壁是半透明的可以看到对面,但是对面看不过来。他的妻子在这里从事色情行业。Travis将过去的事娓娓道来,终于让妻子认出是自己:Jane一心想要离开,他则因妒嫉把妻儿锁在车库。半夜醒来发现家里失火,赶忙去车库看,但他们已经走了。这时他心中一片空白,只是漫无目的地跑着,跑着,跑出文明的疆界。  
Travis告诉妻子儿子旅馆的住址,让她们母子团聚,自己则悄悄地走了。  
在这部片中,记忆在两次旅程中渐渐展开。L.A.是文明生活的象征,德州则是Travis的起点与终点。那里包含了他的过去,他在4年前跑到沙漠时遗留在那里了,所以当他回到文明生活后,还必须要再回去一次把它找回来。前面介绍的几部公路电影,沿途的景观多半只是陪衬剧情的背景。文德斯对公路的喜爱,使得《德州巴黎》花了很大一部分在描绘沿途的景观,原本他想要拍一部从阿拉斯加纵贯北美洲到德州的电影。不过他的编剧告诉他“你可以在德州发现美国全部”。而事后他同意这点。他在拍摄本片时也用相机捕捉了美国西部的风貌,而有摄影集问世。
最有趣的旅程
《午夜狂奔》  这部曾被推崇为“影史上最有趣的公路电影”,没有什么十分激烈的打斗和惊天动地的火爆场面,但情节安排却如层层剥笋,扣人心弦。人物在无比紧张的气氛中,对白却轻松幽默,如此形成鲜明反差,恰到好处地使影片显得张驰有度。这段从纽约到洛杉矶的行程,旅伴组合是一个强悍的警探,和一个傻乎乎的盗用公款的会计,两人的手还拷在一起,本来警探以为高枕无忧的旅途,因半路杀出的黑帮分子,与联邦调查局一系列“程咬金”们,从而变成了亡命之旅。一个为了活命,一个为了洗手不干之前再捞上一笔巨额奖金,两人沿途被迫改乘各种交通工具,跳上火车,转搭飞机,最后乘上巴士了还被追击得翻天覆地。
  导演成功地将暴力和幽默杂糅到一起,突破了官兵捉强盗的类型片模式,融合了一些温馨的人性元素在里面。二人经历患难之后竟成为了生死之交。罗伯特·德尼罗与查尔斯·格罗丁的对手戏演得相当精彩。
最抗争的旅程 《末路狂花》&
毫无疑问,这部由女性编剧、男性导演的影片开启了公路电影的新方向。它所描绘的旅途,成为了两个女人对抗男权社会,表达自己呼声的过程。本来美好的结伴旅行计划,结果因为露易斯枪杀了欲强奸塞尔玛的一个男人变成了一场逃亡之旅。她们一路上接二连三发生的事和遇到的人,基本上都是危险的,充斥着敌意的。沿途中碰到并与塞尔玛发生一夜情的帅气牛仔,到头来的面目也不过是偷光她们钱的大骗子。这一切将她们“逼上梁山”,两个人的性格发生了180度的大转变——从胆怯的家庭主妇和平凡的餐厅女招待,变成了肆意对抗、勇敢坚强的女战士。她们打劫便利商店,将性骚扰她们的司机的油车打得稀巴烂……但最终无路可走,在警察重重包围下,两人微笑着紧紧拥抱,然后决然地开车冲下万丈峡谷。这是电影史上最完美的结束画面之一。西部壮丽的自然风光为她们营造了诗史般的氛围,在一丝悲壮、怆然之外,更有着一种淋漓的快意!
塞尔玛与露易斯两人之间的情感,是同一战壕的战友间同仇敌忾、相依为命的情感。而这种情感的促成恰恰是她们生活中的悲剧。她们不断地失去原来的自我,又不断获得新的自我,这是一种成长,也是一种毁灭。影片深刻的现实主义,对女性的观念冲击很大。从电影本身来说,一反常规公路片中男男或男女的搭配,并且对只有男人才能冒险,才能具有阳刚气味的观点提出了一种挑衅,为后来的公路片出现“另类”旅伴搭档提供了可能性,进一步丰富了公路电影的内容。
——————————————————————
《末路狂花》Thelma & Louise
末路狂花:雷德利 斯科特导演的经典之作,公路电影典范.那种绝望的前进,永不回头也无法回头的坚决就如同人生的旅程.
雷德利.斯科特(Ridley Scott)导演的《末路狂花》(Thelma &
Louise)为公路电影开启了新的方向——成功地引介女性主义到这个一向为男性阳刚意识型态所主宰的文类。Thelma和Louise是一对闺中密友,
Thelma是一个小女人,平凡的家庭主妇,Louise则是个长相普通(甚至有些丑陋),有些男子气概的餐厅女侍,两人相偕开车出游。这原本应是一次简单而愉快的旅行,但最后却成为两个女人对抗男性社会压迫的奋斗。  
在一间酒吧里一个男人与Thelma搭讪,原本只是单纯的应酬,但是那男人却进一步企图强暴她。情急之时Louise赶到开枪将男人打死。原本这是单纯的自卫杀人,但是现场没有其他证人,在恐惧证据不足会被判重罪下,两人展开逃亡的旅程。  
在逃亡的过程中父权在社会对他们的压迫一一展现开来:Thelma的丈夫除了在电话中大声吼叫要她回来(主要是因为他没有办法应付家事)以外,什么忙也帮不上。警察不断尾随追逐她们,进一步把她们逼上梁山而不考虑自卫杀人的可能性。唯一相信她们清白的检察官,却因为好几次阴错阳差而始终连络不上她们。连途中碰到和Thelma发生一夜风流的情人,到头来也不过是偷人钱的骗子坏蛋。换言之,她们唯一能靠的就是自己。然而她们却发现自己作为一个与男性社会对抗的女战士,要比当一个小女人要适合得多。她们抢劫,把性骚扰她们的司机的卡车打烂,并且抢夺警察配枪。这些举动也把她们逼向无路可走的地步。最后她们在新墨西哥州被警察重重包围之下,宁死不屈地开车冲入万丈峡谷之中。  
《末路狂花》所描绘的旅途,无疑的是两个女人对抗整个父权社会的过程。沿途所发生的事物或遇到的人,对她们来说大多是危险的,充满敌意的。这程环境下只有自己的伙伴是能倚靠的对象。Thelma与Louise两人间的情感,是同志间相依为命的革命情感,但亦不能否认其中包含了同性恋的成分。这在以往的公路电影是看不到的。传统的公路电影,结伴而行的多半是一男一女的情侣,要不然就是气味相投的哥儿俩,因为只有男女之间的爱情和男人之间的友情被允许出现在这种阳刚味重的,以冒险为主题,以男性观众为主要对向的影片中。然而本片的出现,肯定了电影中“另类”旅行拍档的可能性。《末路狂花》之后,各种组合在公路电影中纷纷出现:同性恋、爱滋病患者、少数族裔、残障或智障。这些人的旅行经验提供了不同的世界观,也丰富了公路电影的多样性。  
最凶险的旅程
《加州杀手》加州杀手/同途摆命人1993:开车旅行的一对作家和摄影师情侣,沿路寻访准备创作一部有关连环杀手的小说,却不知道和他们一起结伴上路的另一对情侣正是他们要找寻的杀人魔...
  这是公路片和犯罪片结合后的典型变异。一个作家为了自己正在创作的连环杀手小说,和摄影师妻子追寻杀手的足迹,进行一番实地的考察但为了分担路上高额的费用,不得已拉上了一对形容邋遢愣头愣脑的青年男女。但从此便踏上了一次九死一生的凶险旅程。
  影片对大卫·杜楚尼饰演的作家,人物刻画并不是十分的用力,但也许是杀手俄利和女友艾黛的形象过于饱满所致。俄利粗俗好斗且狂躁不安,是极恶的代表。艾黛虽然智力底下,但内心深处有种蠢蠢的善良。她一直感怀和嘉莉之间的友情,并憧憬到加州一起住在大房子里的美好生活。可怜的她爱上俄利只是因为他有世上“最迷人”的眼睛,且在大部分的时间里不会毒打她。而俄利并不真的爱她,他需要的只是一个穿着热带衣裙的女郎,因为这样看起来更像是一对露水鸳鸯。
  作为一部公路片,《加州杀手》显然缺少了很多文化上的符号意义。但是布拉特·彼特和茱莉叶特·刘易斯的表演,吸引了我们几乎所有的视线。而且导演巧妙地把加州虚设为一个类似终极的乐土,这使影片有了追寻梦想的意味。至于杀手的动机,影片只是作冰山一角的提及。儿时的痛苦经历?无法挥去的现实梦魇?这些疑问都在最后变得若隐若现。
最嗜血的旅程
《天生杀人狂》  这是一部惊世骇俗的电影,但并不是典型意义上的公路片,其中的公路与旅程本身其实已沦为完全次要的地位,片中有666号公路,这个数字其实代表的世恶魔撒旦。而旅途中遇到的那些人,无一例外地成为男女主人公的牺牲品。如果要说这对杀人不眨眼的夫妻还有什么旅伴,则是那些像猎狗一样穷追不舍的新闻媒体。这对狂人夫妻所到之处必定腥风血雨,只留下一个活口宣扬他们的事迹。而被新闻媒体炒作渲染一番之后,竟成了全世界崇拜模仿的对象!在二人锒铛入狱后,还有电视台主播追到狱中采访,最终引起监狱暴动,为了抢新闻的记者居然帮他们一起冲出重围,在死前还浑然不知地作着采访实录!
  本片构思来自于昆汀·塔伦蒂诺,因此其中有着昆汀特有的印记。而玩弄媒体的高手斯通,借助昆汀对美国大众文化的熟知,将当前美国“虚构真实”的文化氛围以及大众心理狠狠地嘲讽了一记。最后这对罪刑累累的黑天使居然逍遥法外,从此过着幸福生活的结局引起当年不休的争论,其实暴力血腥,不过是斯通讲述故事的表面一层皮罢了。何况他还用多达3000的镜头来将这层皮分解和弱化。故事中谁比谁疯狂?还真不好说……
——————————————————————
《天生杀人狂》Natural Born Killers
天生杀人狂/闪灵杀手:奥里佛 斯通的名作,荒原上的不羁旅程,狂野,浪漫,一无返顾.
奥利弗.斯通(Oliver Stone)摄于1994年的《天生杀人狂》(Natural Born
Killers)是这里提到的公路电影最晚近的一部。它放映后也造成极大的争议。与《邦妮和克莱德》不同的是,《天生杀人狂》并非改编自某一社会事件,却似乎“预演”了社会事件:该片放映之后有一个棉花工人在密西西比州被谋杀,凶手被逮捕后宣称自己的举动是受到该片的启发。  
承袭了《生于7月4日》、《刺杀肯尼迪》的主题,斯通在《天生杀人狂》也以谴责美国主流社会的文化为主。这一次的对象是媒体。电影描写一对杀人不眨眼的雌雄大盗Mickey和Mallory的故事,两人绝非正义的化身,而是如片名所说的“Natural
killer”,所到之处腥风血雨,只留下一个活口宣扬他们的事迹。但是他们的事迹被新闻媒体渲染以后,竟成为全世界崇拜模仿的对象。  
两人在一次枪战中被捕,分别被关入监狱。但是一家电视台的新闻主播希望在“American
maniacs”的节目中访问Mickey,于是说服典狱长让他在狱中访问。不料当访谈节目传到狱中时,其他囚犯群起暴动。Mickey趁机劫持记者一行,救出Mallory并闯出监狱。记者为了要抢新闻,也想到他们为了出风头不会杀他,于是和他们一起劫狱冲出重围。但最后仍免不了一死。两个杀人累累的黑天使从此逍遥法外,过着幸福快乐的生活。  
斯通是玩媒体的高手,他用现有的各种媒体表现迥然不同的题材,因而达到颠覆观众对媒体成见观感的目的。他用一个电视情景喜剧的格式来描述男女主角两人的相会,罐头笑声内封装的却是粗鄙的对话的血腥的场面这些电视媒体不可能出现的成分。他用电视新闻报导的格式来叙述枪战、劫狱等场面,让人更加混淆真实与虚假的分界。再加上卡通影片的暴力打斗画面,文艺片罗曼蒂克的画面。各种断裂急促的镜头复杂地交错在一起,把我们平常熟悉的电视剧、电影、新闻、动画、电子游戏的强度乘上十倍加起来,让人有饱和得想吐的感觉。然而吊诡的是他对媒体的批判仍不免要借重媒体,而且他的弄真成假——揭露媒体对新闻事件的夸张报导,而使之虚假化——反而最后弄假成真——观众将片中呈现出来的虚幻情景内外成自己的一部分,并将谋杀付诸实现。就这一点而言,斯通是要负道德责任的。  
《天生杀人狂》中公路与旅程本身己完全沦至边缘次要的地位。中途碰到的人物,只是提供男女主角血祭的牺牲品,而旅行的主要目的,也只是让新闻媒体在后苦苦追赶,好产生更多报导而已。它的风格也正好反映了当前美国的文化氛围。在这个“虚拟真实”(virtual
reality)当道的时代,真真假假的分界越来越混淆不清。同样的,激进与保守反动的区隔也变得越来越没有意义。激进的作品其内容与形式很快地被资本主义体系所吸纳,再生产为可在市场销售的商品了。
最倒霉的旅程 《不准掉头》
  就像题目所点明,这是一条彻底的不归路。自从因为车子故障,而误入苏必略小镇之后,可怜的巴比就在一直陷入被动、疯狂、阴谋、毁灭、以及不可遏制的歇斯底里当中。你可以把葛莱丝和杰克看作整个游戏的发起者,但是谁又能否认,这个小镇的许多人都不自觉地参与了其中。
  便利店售货老太和那两个劫匪,鬼使神差地“合伙打劫”了他的全部家当。喜欢勾搭人的小姑娘,又和那智力低下的暴躁青年一起,亲自葬送掉了巴比最后逃离苏必略小镇的汽车票……当然最酷的还是那个贪婪狡黠的汽车修理工戴尔,他除了一直用与日俱增的修理费,扣押着巴比那赖以行走的敞篷福特外,还把最后死里逃生瘪嘴瘸腿的巴比,遗留给了荒野上空盘旋觅食的秃鹰。哦!说到这里,似乎更为凶险的应该是那辆车,正是它两次恰到好处的抛锚,完美地葬送了巴比原本可以浑浑噩噩的一生。
  影片的导演为曾经指导过《天生杀人狂》的奥利弗·斯通,这次他同样以非凡的控制力,把这个逼上梁山的公路故事编排得峰回路转一波三折。而整个影片中弥漫出的绝望和弱肉强食的凶险暗喻,更是让人看了不寒而栗。这里的人无时无刻不似在剃刀的边缘舞蹈,冰冷的诡笑和妖艳的媚笑下藏着的永远使那无法测知的欲望本质。此外许多明星的参演也使本片格外星光熠熠,除了主演西恩·潘、詹妮弗·洛佩兹、尼克·诺特外,杰昆·菲尼克斯、比利·鲍勃·松顿的表演同样十分出彩,而我们美丽的“精灵公主”丽芙·泰勒也心甘情愿地在里面客串了只有一个镜头的买车票的顾客。
————————————————————————————
《不准调头》U TURN
不准掉头/上错惊魂路:另一部我喜欢的奥里佛 斯通作品,令人意想不到的戏剧性转折,有关谎言,欺骗,阴谋......
浪荡子鲍比不知如何总是霉运缠身:先是欠下巨额赌债,被债主派手下围攻,并将其手指砍下。紧跟着在他身带巨款前往拉斯维加斯还债时,半途车坏,滞留在一个荒僻小镇上。岂知一系列怪事接踵而至:先是碰到了一个疯狂而蛮横的修车工,强行扣下了他的车,随后又在商店被劫,之后便在小酒店里被一莫名其妙的青年男子纠缠,声称鲍对其女友图谋不轨,二人大打出手......就在此时,鲍比邂逅了这个神秘小镇中最神秘的美女格雷斯。正当二人纠缠在一起时被格雷斯的丈夫杰克撞见。出乎意料的是,杰克竟掏钱雇鲍比把不忠的妻子杀掉!窘迫的鲍比面对金钱决定接下这个工作。就在他准备下手时,格雷斯提出反计,让鲍比杀掉杰克,然后带着财产与她远走高飞。于是二人进行了周密的谋划。在行动的过程中,虽然遇到许多波折,但最终凶狠的杰克还是死在了二人手里。然而这远非故事的结局:鲍比和格雷斯准备出逃时,警察追来。原来格雷斯与这位警察也有染。同时,鲍得知了一个惊人的内幕:死去的杰克并非格雷斯的丈夫,而是她的父亲!这共同出逃的两人各怀心思,对对方充满疑惧,终于反目相残,格雷斯躺在山谷中永远闭上了她美丽的双眼。鲍比终于可以带着巨款远走高飞了,然而此时他发现,汽车已被格雷斯悄悄锁上——鲍比孤身一人困在这条U形道上,进退不得。
奥里弗·斯通的《不准调头》是一部精彩得不能再精彩的电影,整部影片随处可见的血腥与罪恶,同样是对命运对人性的颠覆。更绝妙的是,在《不准调头》里,无论是警长,抢劫犯,机械修理师,还是青年男女,乱伦夫妇,甚至男主人公,小镇上根本没有正面人物或者是说是正常人物出现。在这个封闭的、阴暗的、不准掉头的环境里,似乎每个人都在竭尽所能的表现看反抗与背叛,表现看人性中的丑恶与扭曲,每个人也都在为手求改变而付出学生的代价。
最妖艳的旅程 《沙漠妖姬》
  这部曾令澳洲电影在国际上大大露脸的公路喜剧,享用了自九十年代电影界宣布类型题材解禁后的第一只螃蟹,堂皇地将易装癖、同性恋搬上银幕。故事主人公包括一个变性人,两个同性恋,他们三人乘坐大巴士横越沙漠,打扮得像金刚鹦鹉一样去异地表演易装秀。用柏桦的一句诗来形容他们最伏贴不过:“这白得耀眼的爱情这白得耀眼的夏天这白得耀眼的神经病!”这一路上除了在停留的两个小镇上发生了点儿不愉快——在A镇的酒吧遇到蛮横胖女人恶意挑衅,第二天早晨发现巴士车身被漆刷上咒骂侮辱的字样,在B镇差点被一伙地痞强暴,以及中途巴士在沙漠中抛了锚,好不容易遇到路过救助者,一身灰头土脸的艳妆彩服,却使得别人吓得猛踩油门一溜烟儿地跑掉等等之外,总体来说他们载歌载舞的旅程还算“顺利”。而三个人在这三天两夜的旅程中似乎也发现了生活中一些别样的意义。
  影片质地精良,不仅获得次年英国电影学院的最佳服装设计奖,还同时获得最佳化妆奖。导演以华丽的影像和真挚的终极关怀,刻画了在社会边缘生活的同性恋歌舞表演者,这被大多数人视为异类的群体,在面对婚姻、生存、交际时遇到许多困难,他们内心世界不乏惶惑和茫然,但对外部世界也有着率性而为的乐观和善良,老牌性格演员特伦斯·斯坦普、声名鹊起的雨果·维文、以及年轻演员盖伊·皮尔斯这三位主角,表演得非常出色,那些夸张滑稽的装束和在ABBA音乐声中的舞蹈,简直让人大开眼界,而那辆名为“沙漠妖姬”的破旧巴士,也成为了公路电影中最为妖娆张狂的符号。
最温情的旅程 《中央车站》
  同样时以寻找为主题,《中央车站》把一个人间温情的小品,拍得兼具形而上学的寓言色彩。相信稍微有点圣经常识的人,对影片中约书亚、摩西……这几个名字一定不会觉得陌生。至于牵引全片故事发展,也是这次寻找目标的约书亚的父亲,更是被直接命名为——耶稣。这样的双重架构,其中蕴涵的哲学意味自然不言而喻。导演正是试图通过这样一次现实的寻找,来阐述人对内心精神之父的终极皈依。
  除了约书亚之外,影片的另外一个主要人物朵拉,一开始是个在中央车站打着帮人写信寄信的幌子,诈骗钱财的不良老太。所以这样的一次旅行,对她而言同样具有一种精神上的洗礼作用。从最初恶毒地把约书亚卖掉,到动了恻隐之心将之救出;从半途想将约书亚弃置不顾而独自溜走,到最后和约书亚产生骨肉一般的亲情。朵拉内心的善良,在这一过程中被一点点唤起。尤其在途遇那个好心的司机后,她甚至对之产生了爱情的萌动。当然一切都仅仅是唤起,结果却都被导演巧妙地用希望来悬置和抽离。就像在影片的结尾,约书亚也没有看到真实的父亲。而朵拉的爱情的情愫刚被催生,那位善良的卡车司机却又莫名其妙地离开。
  但总的来说,这是葛讲述希望的公路片,就像朵拉最后抹上口红,穿着约书亚买的衣裙,不舍但充实地上路;就像他们都不约而同,从那个万花筒式的盒子里看到了对方;就像他们都在头脑中模拟着美好的父亲形象。
最执拗的旅程
《斯特雷德的故事》史崔特先生的故事/路直路弯1999:开割草机上路旅行的寻亲之旅。温馨感人。
  这部以割草机为交通工具的公路电影,是根据1994年前发生在美国的真人真事改编。73岁的斯特雷德身体状况不佳,走路都要靠撑拐杖,没有驾照却又个性执拗。为了去探望十多年未见、突然中风的哥哥,他驾着一台1966年份的老式割草机,从爱荷华到威斯康辛州,以十五里的时速,摇摇晃晃在中西平原上行进了300里路。跟许多公路电影一样,斯特雷德沿途遇见了许多人:一个怀孕的离家出走的少女、一个每天上班路上都会撞死一头鹿的疯狂妇人、一个善良的神父、和一位受过心灵创伤的二战退役老兵,还有一群呼啸而过的单车少年。斯特雷德把割草机停下来,微笑着和他们打招呼。斯特雷德的女儿萝丝的不幸遭遇,断续地浮现在他与路人的交谈之中。他对陌生人们皆有意蕴悠长的点化,自己也得到某些启发。
  一向风格飘忽诡异的林奇,这次一改阴郁沉重的影像,以充满爱的视线,望向美国的乡村,像描摹散文诗一样记叙了一段质朴的岁月之旅。他镜头下的爱荷华田野在漫天晚霞下像波浪一般绵延起伏,金色的夕阳下,一架老式割草机缓慢地突突移动在远方蜿蜒而去的狭窄公路上,让人如沐春风,随着斯特雷德老人坚定的意志前行……影片配乐中柔和的钢琴与清脆的吉他和弦交错相叠,老人的眼眸澄澈、坚毅,又闪烁着一股慈祥的光芒,79岁的老演员理查德·法恩斯沃斯的演出令人非常动容,除他之外,别无人选再能如此生动地诠释影片中满面风霜的老人。而影片结尾的那个定格镜头,馒头繁星下,千言湾语化作沉默,让人陡留惆怅和哀伤。
最荒诞的旅程 《老兄,你在哪》
产生邦妮和克莱德的动荡的三十年代,埃弗雷德、皮特和德尔玛,是密西西比河畔一座监狱的犯人。为了寻找传闻中的一百二十万美金的宝藏,他们一起密谋越狱而逃。影片就讲述了这寻宝与逃亡的四天里,发生在这三个活宝身上的一幕幕诙谐搞笑事件。
作为一部喜剧公路片,导演在一开始就丝毫不掩饰对荷马诗史《奥德赛》的戏仿。开篇引用《奥德赛》中的诗句不说,乔治·克鲁尼更是成了英雄奥德修斯的翻版。且接下来各个出场的人物,也均可在史诗中找到出处。譬如那个失明的铁道工人,就有点类似被奥德修斯弄瞎了眼的海上巨人。而欺骗他们的推销圣经的传教士,则让人联想起神话中的单眼巨人塞克罗波斯。
这一切荒诞的元素和情节,都让影片明显区别于以往传统意义上的公路片,并且带有一些后现代解构意味。一贯荒凉的沙漠和尘土飞扬的公路,被巴洛克式的古怪世界代替。但我们还是可以把这段怪异的旅程,看成是一次对理想之乡的寻找。结尾,尤利西斯拿到了黄金,并成功地挽回了本欲红杏出墙的老婆的芳心,一切都美好了起来。瞧,就像神话中说的一样。
最性感的旅程 《你的妈妈也一样》
公路片一般都有个俗套的模式,即旅程并不单单是物理上的位移和地理空间的转换,归根结底还是一个仪式的发生过程,最后的站牌上总会发现真相伫立。
如同影片中的两个少年德诺和胡里奥,与一个年轻少妇露莎,开始的找寻莫须有的“天堂之门”旅行。这趟路程中充斥着少男们的青春躁动和对性的窥探和欲念、雅皮式的冒险及疯狂,以及成熟女人相对彻底的放纵和及时收敛。而最终事实证明这只是一场青春享乐的迷梦而已,影片流露出的话外音是对青年一代处于彷徨、迷惘、焦虑、欲望中的无奈。
男孩们的感情是青嫩的、脆弱的、不真诚的,他们分别都同露莎做了爱,但却谁也没有得到爱,他们俩脑子里也从来没有闪现过要爱上她的念头。这个三角关系,在戏谑搞笑的气氛下时时让人感到忧伤和无常。在真的到达那个纯净海滩后,经过三人一起狂乱亲热的一晚,他们已经开始对肉欲有了隐隐的厌恶,胡里奥故作镇定地出门,而德诺则扶着门框呕吐不止。之后他们便开始慌慌张张地编造蹩脚谎言逃离了那片海滩。
早已预见到死亡的露莎,最终留在了“天堂之门”,这也在某种意义上,成为我们理解青春与成长中所必需的人为推动力量,而这便是这趟旅程要告诉我们的真相。
最毁灭的旅程 《29棵棕榈树》
  29棵棕榈树,在影片中是个小镇的名字,也是两位主人公此行的目的地。从名字来看,它就明显地带有乌托邦的特质。因为在这样一个热带沙漠地带,大概是绝无棕榈树这样在潮湿气候中生长的植物。的确,直到影片的最后,这个小镇也没有出现。而大卫和加茜娅逃离了喧嚣的城市,却同样避不开来自那个世界的人,最终一起葬身在这片灼热的沙漠之中。
  公路片一贯的时代背景和人物自身处境,这里似乎都没有,虽然这个摄影师主人公也是为了寻找灵感而上路,但是我们看到的更多是这对恋人之间的角力。他们总是情绪多变,为一点小事争吵或狂喜,但最终都结束于一场澎湃的性爱。而且他们对爱的表达方式,更接近于这片粗糙而干渴的地域气质。
  导演有一点没有直接说明,但用了一种暗喻的方式。就是主人公对于城市的恐惧,和各自对自我身份的认同。加茜娅被大卫赶出门,一个人在街上漫无目的地地躲藏起来。而大卫最后的毁灭,也是来自最后一点尊严的丧失。作为一个男人,他被另外一个男人强奸了。
  可能更多的人愿意把这看成是一部情色片,因为片中每到一处都会穿插这对恋人的交媾,或在旅馆,或在路边的露天游泳池,甚至是在一片温烫的岩石上。但是中途的时候,他们曾经感到过孤独,只是偶然驶过的汽车,让他们觉得也有人和自己一样。但事实的真相是,他们随时都可能受到同路人的侵害。这是个悖论。
最平凡的旅程 《关于施密特》
  幸亏有了那段不一般的旅程,这部长达两小时的电影才避免变成一部讲述老年人孤独生活的大闷片。而这趟旅行对于已经退休的施密特来讲,则是一次救赎之旅。妻子的突然去世,改变了这位老人平静无奇的生活,大把时间使他开始重新审视起自己的人生。当他收拾起那辆30英尺长的房车穿越内布拉斯加平原,去参加女儿与水床推销员的婚礼时,也就意味着开始寻找自己感情的重新定位。在长途跋涉的旅程中,他持续写信向坦桑尼亚男孩倾诉,而这个六岁的孩童,怎能懂得这位老人对他絮絮叨叨说出的东西呢?他能回馈给他的,也只是一张简陋的蜡笔画而已。但他却被这个老人当作剩下的唯一心灵窗口了,因此当旅途中一个陌生的女人,似乎看出他风趣外表下“悲伤”心境时,他做出了近乎荒唐的举动。真情的缺失使故事显得有些沉重。
  这部影片阐释的是老年人群体在平静中的绝望、空虚情绪,他们某天发现自己的过去竟乏善可陈,自己索取的亲情与抚慰,却变得如此陌生尴尬,而我们都将老去。影片大胆而出彩的套用了公路片的模式,让旅行车载着施密特以一颗自由的心体会这个世界,旅程结束,新的生活也已经开始。一向具有丰沛热情的杰克
·尼克尔森,这次却将角色内心广漠的悲哀演得活灵活现。而这个平凡人的悲剧性,也通过N多幽默桥段让人泪水从笑眼中涌出。
最深沉的旅程
《摩托日记》摩托日记/哲古华拉少年日记:少年格瓦拉在旅途中的成长
这是一个以公路片为载体的名人传记,片中的主人公相信大家一定都很熟悉,著名的古巴革命英雄切·格瓦拉,影片通过他二十三岁那年穿越拉丁美洲的历程,既揭示了五十年代拉美社会的各种严峻现实,又记录了这位英雄年轻时代的心灵成长轨迹。
影片没有一上来就极力宣告一个英雄的存在,相反却更像是对一个普通青年躁动青春的写实。二十三岁的切·格瓦拉和每一个精力充沛想入非非的青年一样,最初只是为了上路而上路,眼前的那条弯弯曲曲的公路,似乎有着无穷的趣事在等着他们,沿途绮丽的风光,还有不同地区热情的女郎等。但随着旅途的深入,拉美社会平静的表面下暗藏的创面,开始向他们一一展现,贫苦生活的人们、无家可归的孩童、以及亚马逊河深处的那些麻风病人……这些接踵而来的见闻,让两个年轻人的心开始变得沉重。虚无的狂躁逐渐褪去,代之的是冷静理性的思索。这段长达一万多里的形成,最终结束于切·格瓦拉二十四岁生日,他用在秘鲁乡村医院照顾被隔离的麻风病患者,作为对过去自我的告别。也许这时他已感到了学医的无奈,革命才是医治民族苦难的唯一出路。
至于导演沃特·塞勒斯,之前的一部《中央车站》曾让无数人为之感动,他那寓思考于温情之中的手法,也在这部影片中再次得到了应用。
已投稿到:
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的观点或立场。}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小鬼遇到兵 电影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