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根梁怎么用榫卯连接 钳接

后使用快捷导航没有帐号?
查看: 4230|回复: 10
解读一式榫卯多种连接的榫卯结构
前几天,木友 了然拓发了“3用连接”的帖子:& &觉得有意思,特解读其结构发给木友分享。里面的结构,还可以有多重分割方法,大家可以充分挖掘出来。上图
一式多钟接法1.jpg (8.42 KB, 下载次数: 13)
11:57 上传
QQ截图.jpg (14.48 KB, 下载次数: 9)
12:00 上传
一式多钟接法-.jpg (8.51 KB, 下载次数: 10)
12:02 上传
一式多钟接法1.jpg (8.42 KB, 下载次数: 10)
12:02 上传
一式多钟接法2.jpg (6.61 KB, 下载次数: 11)
12:02 上传
一式多种接法3.jpg (5.64 KB, 下载次数: 8)
12:02 上传
一式多种接法4.jpg (5.99 KB, 下载次数: 12)
12:02 上传
内部分解图
一式多种接法5.jpg (8.25 KB, 下载次数: 13)
12:06 上传
一式多种接法6.jpg (7.8 KB, 下载次数: 9)
12:06 上传
一式多种接法7.jpg (7.12 KB, 下载次数: 11)
12:06 上传
一式多种接法8.jpg (6.71 KB, 下载次数: 11)
12:06 上传
有时间,再分析其他种内部分割法。
学习了,高人厉害
看看就行了,太复杂了,
有时间,再分析其他种内部分割法。
另一种内部分割结构:
(10.85 KB, 下载次数: 4)
17:34 上传
(8.5 KB, 下载次数: 5)
17:34 上传
学习了,高人厉害
收藏了,谢谢
&&古人不会做这种榫卯吧,目测只有cnc能做好。
太复杂,难以理解
厉害了,好不好做出来
必须有一样
不以此谋生的工作
京公网安备
Copyright &
北京木之友文化有限责任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构件的连接(一) ——榫卯连接与斗栱
已有 5478 次阅读
|个人分类:|系统分类:|关键词:结构 构件 连接 榫卯 斗栱
构件的连接(一)——榫卯连接与斗栱一位巧裁缝,能够把剪裁好的布片连缀成端庄或华丽的服装。结构工程师能够把构件连接成宏伟的大厦与各种特别用处的结构。裁缝用的是针和线。结构工程师们用的是什么手段呢?人们用的手段因材料而异。一. & & & 榫卯连接我们首先来介绍一下对于木质构件的连接。最常用的就是榫卯连接。榫卯这个词,榫表示构件突出的部分,卯表示凹进的部分,榫部紧密地进入卯相互连接,就称为榫卯连接。由于木结构有数千年的发展历史,所以榫卯连接的历史也非常久远,而连接的形式和花样层出不穷,已经成为一门特殊的学问了。图1 浙江余姚河姆渡文化出土的榫卯连接类型图2 河姆渡文化榫卯连接的实物图1是1973年发现的浙江余姚河姆渡文化出土的榫卯结构连接的类型,图2 是榫卯连接的部分实物,河姆渡文化距今已有5000至7000年的历史。可见木构件的榫卯连接在我国的历史悠久。在这样长的历史发展中,榫卯结构产生了适应不同需求繁多的类型。下面我们就来简单归类介绍一下。对于要把两根杆对接起来的榫卯如图3,这种情形,对接的两部分需要稍长的对接长度,这样比较能够耐受弯曲,另外其中关键是有一枚楔钉插入卯孔,连接在一起的两根杆就不会在拉力作用下拉脱。图3 &两根杆对接的榫卯结构图4 两根杆成直角连接时的榫卯结构对于两根干成直角的连接,如图4。适应于不同情况,图上列出了12种不同的连接办法。有明榫,有暗榫,还有半明暗的榫;有单榫有双榫等等。值得指出的是,两根杆成直角的连接,并不一定要在杆的端头,可以发生在一根杆的中间,或者两根杆在中间相互交叉成直角或任何角度,这时就要把上述的各种榫卯技术灵活应用,或改型构思新的榫卯形式。三根柱体相互垂直交接在一起,这无论在家具还是在房屋建筑中都是经常遇到的。实施方案有很多种。图5是一种称为粽角榫的连接。它使三根柱体牢固连接三面都很平滑,经常在明式家具中看到,图上的这个粽角榫是用的透榫,如果用暗榫(或称闷榫)则在三面只看到三条呈45°的线,一切都很平滑。显得很干净。图6 是三根圆柱连接的情形,这种榫要求结合起来后,只看到圆柱之间的相交线。这类榫制作起来需要有较高的精度。图5 粽角榫图6 三根圆柱相交的情形图7梁柱的交接图7 是梁柱交接的榫连接,在两根梁交叉的地方需要相互减弱一半,相互搭接后再置于开十字槽的柱头。由于梁的交接处减弱了所以在梁的下边柱上增加两片枋(如图右),以改善梁端的强度。图8 的左边也是两根梁交接在柱头上,不过它让一根梁通过一个柱头上的榫直接搁置在柱头上,另一根梁搭接在第一根梁之上。图的右边是仿照图5 的粽角榫将三根垂直相交的杆交汇在一起,不过却简单多了,这种榫接不能牢固地汇合,需要胶粘或螺钉仰或是楔钉加以固定。图8图9 板的榫连接图9 是关于板的榫卯连接,上面的三个是板面的拼接。通常的木地板都采用的是企口接。一般两块板成直角的连接,大多用燕尾榫连接。我们上面大致介绍了木构件之间的榫连接,值得注意的是,在古代的石材建筑中也大量地应用榫卯连接。一般石栏杆、石牌坊、石桥等结构就经常使用榫卯连接。图10 是一个石材用榫卯连接的例子。图11、12、13则是三座著名的石材建筑,都是用榫卯连接在一起的。图10 石材的榫卯连接图11山东大汶口明石桥北起泰安市岱岳区大汶口镇南门,南至宁阳县磁窑镇茶棚村。明朝隆庆年间(公元年)修建,故名“明石桥”。图12 珠海十景梅溪牌坊,採用榫鉚方式構造,有瑞獸、花果、人物、書法和八仙圖案,雕刻精美。图13 巴尔贝克神庙位于贝鲁特东北85公里,建于公元60年前后是世界驰名的古迹。 & &二. &斗拱连接中国古建筑中,在世界上一种特有的构件之间的连接方式,就是斗栱。它也可以说是榫卯连接在建筑上的一种特别的表现。中国古代建筑是以木材为主要构件的建筑体系,梁和柱承重,门窗和墙壁只是作为围护,并不承重。这种承重的结构,下边是立柱,上面是梁桁,在立柱与梁桁之间有一种全面应用榫卯连接技术的构件,就是斗拱。由于有斗栱,能够使出檐向外远伸,也使梁柱的受力更加合理。所谓斗栱是由直接支承在柱顶或栱上的四方形的“斗”与在斗之上向上成为弓形的“栱”合成。(图17)所以合称为斗栱。图14 四川都江堰市出土图15 东汉山东苍山县前村出土图16 山东汉画像石图中已经明显看到有斗栱的构件斗栱结构在中国有很久远的历史。大约在商周时期,中国的建筑结构中就已经有斗栱的雏形了。从青铜器的图文中已有反映,后来在战国时代的出土文物上也有斗栱的形象。在汉代的画像石上已经有大量的斗拱图像(图14、15、17)。开始,最早的斗栱是柱支承一根梁时候,将支撑力分为两个或三个,后来斗栱变得愈来愈复杂,一个柱头可以支承多根梁或枋。现存最早的斗拱建筑实物,应当是山西五台山佛光寺大殿(图18)。到了宋代,在李诫著的《营造法式》中已经详细介绍斗栱的制作与用材。明清以后,则甚至规定一些重要建筑一定要用斗栱。图17 &斗栱连接示意图图18 五台山佛光寺大殿的斗拱图19 斗栱连接示意图为了说明斗栱对梁的受力所起的作用,我先来看图20,在马的挽具后面挽绳系在一根系杆上,它是一根等臂杠杆,就是说无论马怎样走,马两边的挽绳受力都是一样的。右边是系杆放大的情形。如果我们有两匹马来拉一辆车,那么按照图21挽绳的系杆安排,则两匹马在任何情况下,挽力的分担也是均匀的。如果有四匹马或八匹马来拉车呢,只要多一两层系杆,就能够使各匹马分担相同的挽力。上面说的系杆分配的挽绳的拉力,而斗栱是要把柱头的支撑力比较均匀地分配到梁上。所分配的是压力。我们再来看图22,那是一个汽车上的雨刷,它是受挽绳系杆启发的发明,它要使雨刷板B任何时候任何点都密切地和汽车玻璃接触,为此它设置了三层栱,每一层都是一根等臂杠杆而且具有相当好的弹性,第一层一个栱、第二层两个栱、第三层四个栱,这和我们分配马拉车的系杆是一样的。所不同的是现在是压力。经过这样分配后,摇杆通过A钩与雨刷的A孔相连给雨刷一个压力并带动雨刷在汽车玻璃上来回摇动,尽管汽车窗玻璃是不平的,而且每时每刻雨刷板所接触的玻璃的曲线都在变化,由于雨刷板所受的压力都很均匀,而且雨刷板又有一定的弹性,所以雨刷板就总是与窗玻璃贴合的,把雨滴扫得干干净净。到这里,你该看明白了,斗栱从力学上来说至少有两重作用:第一,斗栱的作用就是和汽车的雨刷上的“斗栱”是一样的,它也有一定的弹性。它的作用是把柱头上的集中力,分为若干个等效的相互有一定距离的集中力作用到被支承的梁上。有一点差别,雨刷与挽绳系杆的支点都近似是一个点,而斗栱之间的接触是一小块面积,正由于此,各级杠杆看作是等臂的只是一个大体的近似,另外有的栱还有中间支点,所以经过它分配的几个力虽然不能看作完全均分的,但总可以看作是以一定的比例分配的。我们知道,集中力对梁引起的弯矩,比起同样大小的分布的若干力要大,所以斗栱使得梁的受力更为合理,它减小了梁的局部应力。第二,斗栱还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了立柱的数目。斗栱和雨刷毕竟不同,雨刷是平面的,而斗栱是立体的,雨刷只是把摇杆的压力均匀分配到刷板的各点,而斗栱不仅把柱头的支撑力以一定的比例分配到一根梁的各点,还要把这个支撑力以一定的比例分配到纵横交错的多根梁或枋上。斗栱不仅能够把作用在一根梁上的支撑力分散,而且能够使一根立柱支承若干根梁。从而大大减少了立柱的数目,这就不仅能够使建筑的跨度增大,而且能够控制经过一根柱头上的各根梁的支撑力的合理分配,使得整个结构的受力分配更加合理。由于斗拱能够使立柱的减少,所以构件能够使建筑物的出檐外伸得很远,如图19,房子的最外一排立柱是在A的地方,有了斗栱结构,依靠它支承了几根纵向的梁,尽量使椽的悬臂部分减短,这就能够使出檐延伸到B而不需要增加新的立柱。因此斗栱的发明,而且发明得那样早,是很了不起的。图20 挽具后面的系杆图21 两匹马的系杆 图22 汽车上的雨刷参考文献[1] 潘德华,斗栱,东南大学出版社,2011[2] 郭希孟,榫卯之美——明清家具鉴赏,中国林业出版社,2014 & & & & & & & &
转载本文请联系原作者获取授权,同时请注明本文来自武际可科学网博客。链接地址:
上一篇:下一篇:
当前推荐数:27
评论 ( 个评论)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作者的精选博文
作者的其他最新博文
热门博文导读
Powered by
Copyright &榫卯结构:拼接历史与艺术榫卯,是中国家具之魂,一榫一卯之间,一转一折之际,凝结着中国几千年家具文化的精粹,承载着流光回转中家具的复合传承。随着科技的发展,家具的灵魂榫卯结构早已被人们所淡忘,取而代之的是大工业生产阶段中的钉子和胶水,因为在成本压缩后所获得的利益更为诱人。这些年来我们一直以来都在宣传及传承中国家具制作中的木匠精神,此次我们希望通过这套33种榫卯模型,能使大家拾起已被遗忘的灵魂,一起感受中国传承了几千年的榫卯家具文化,与我们共同弘扬中国榫卯家具制作中的木匠精神。1.楔钉榫2.挖烟袋锅榫3.夹头榫(腿足上端嵌夹牙条与牙头)4.云型插肩榫(牙条、牙头分造)5.扇形插肩榫6.传统粽角榫7.双榫粽角榫8.带板粽角榫9.高束腰抱肩榫10.挂肩四面平榫11.圆柱丁字结合榫12.圆方结合裹腿13.圆柱二维直角交叉榫14.圆香几攒边打槽15.攒边打槽装板16.一腿三牙方桌结构17.抄手榫18.方材角结合床围子攒接万字19.方形家具腿足与方托泥的结合20.三根直材交叉21.加云子无束腰裹腿杌凳腿足与凳面结合22.插肩榫变形23.平板明榫角结合24.柜子底枨25.方材丁字结合(榫卯大进小出)26.厚板闷榫角结合27.厚板出透榫及榫舌拍抹头28.椅盘边抹与椅子腿足的结构29.直材交叉结合30.弧形直材十字交叉31..弧形面直材角结合32.走马销33.方材丁字形结合榫卯用大格肩想了解更多关于家具内容,请持续关注我们!该作者最新发布网友推荐的文章最新发布的文章@只用传统的榫卯结构连接,就能制作出高度结实的家具,甚至还能用上千年,能办到吗?对此存有疑惑的大多是年轻人,随着木工逐渐消失于大街小巷,年轻一代对木工采用的传统榫卯结构技术已十分陌生。榫卯是在两个木构件上采用凹凸结合的连接方式,凸出部分叫榫或榫头,凹进部分叫卯或榫眼、榫槽。当一块块原始木材在匠人们的巧手中,逐渐成为一件件与众不同的家具时,这门精湛的老手艺愈发显得魅力四射。52岁的木工师傅伍凤山就怀着这么一身老手艺。37年的磨砺练就了伍凤山过人的本领,“所有的家具在我脑中都有一个尺寸,我一眼扫过就知道是多少。”随着工业时代的到来,以往一凿一斧缓慢的制作工艺,在如今的流水生产线上,显得尤为珍贵。近年来,面对传统家具产业的转型升级“考题”,中山市大涌镇被列入该市首个新型专业镇试验田计划,开始了以提高产品附加值为核心的转型升级之路。以伍凤山为代表的能工巧匠倾注着心血和情感,致力于造出富有创造性和收藏价值的精致家具,成为这场转型升级潮流中的砥柱。成名&参与全国“木工大赛”夺冠近两年,伍凤山火了,这个看起来木讷,见到麦克风就紧张的木工,已是广东省“最佳木工”。日,平时沉默寡言的伍凤山一路过关斩将,与全省其他5名顶尖木工进入广东电视台《技行天下》全国“木工大赛”总决赛。在初选阶段,伍凤山从中山100余名木工中脱颖而出。他的老板,东成红木家具的张锡复形容他的此役是“为大涌荣誉而战”。第一轮手工切割三角板比赛,伍凤山坚持用斧头去削木材,导致落后。接下来的“榫卯承重”则让现场变得紧张,节目组要求选手制作的凳子必须能承受50公斤以上的重量。比赛开始后,戴着老花镜的伍凤山下颚微咬,左手凿子挑起凹槽中的碎木……三个明星嘉宾走到场中,围绕着选手解说,忽然发现伍凤山已在安装凳子腿了。嘉宾金小鱼目瞪口呆,“其他师傅还在量凳子尺寸,伍师傅一眼就看出了大小”。20公斤、15公斤、10公斤、5公斤,伍凤山只管让工作人员加重量,面不改色。嘉宾马浚伟问:“我站上去,会掉下来吗?”伍凤山腼腆一笑:“保证你掉不下来。”决胜局中,节目组现场搭了一个2.8米高的架子,架子顶端插了一面锦旗,选手要完善架子的结构,再攀登到架子顶端摘取锦旗,先到先得。在这个过程中,选手需要做一个方凳以及梯形、方形和三角形榫头各一个。伍凤山搭好架子爬上去后,一次性就把三个榫柱的尺寸大小在木板上描好,之后开孔也十分准确顺利,而年轻的对手则先用纸张描画尺寸,再把尺寸刻画在木板上,多次上下,加上搭的垫脚架子不牢固,浪费了很多时间。最终,伍凤山夺得冠军。次日,伍凤山回到大涌,工厂的大门口悬挂着横幅——热烈祝贺伍凤山勇夺全国“木工大赛”冠军,巨大的电子显示屏上也不停滚动播放。“工友们都在欢迎我,说我是冠军,好多媒体都来采访我”。回顾夺冠过程,在体力和行动速度上并不占优势的他,把成功归结于“经验”。“我虽然没学过图纸设计,但其实所有的家具在我脑中都有一个尺寸,我一眼扫过就知道是多少。”伍凤山夺冠后,不少企业都向他抛出“橄榄枝”,但都被他婉言拒绝。“大涌培养了我,而且这里产业氛围很好,自己很熟悉。”伍凤山告诉记者。学艺一巴掌“扇”出一位大师伍凤山忘不了那一巴掌,尽管他已不太记得扇他的师傅叫什么,但他可以肯定的是,当时那一巴掌实在是太“委屈”了。1964年,伍凤山出生在江西九江一个小乡村。父母依靠种地的微薄收入,根本无力承担五个兄弟姐妹的开支,伍凤山念完小学便辍学了。起初的两三年,他都是在村里打零工。15岁那年,伍凤山千辛万苦求得一位木工师傅收他为徒,想着做木工可以多赚点钱。但第一位师傅给了他此生最难忘的学徒记忆。上世纪七八十年代,木工都是“个体户”,走街串户,哪家有需要就在哪家做。伍凤山记得那天下了很大的雨,师傅让他挑着工具,要赶去隔壁村。伍凤山身板瘦弱,在泥泞的水田小路上深一脚浅一脚地走着。走在前面的师傅不停喊着快跟上。不料,伍凤山失去平衡,“扑通”一声整个人栽倒,担着的工具也散落在水田淤泥里。伍凤山正准备站起来抹去脸上的泥巴,突然一个巴掌就落了下来。伍凤山懵了,来不及感知是淤泥冷还是脸颊火热,师傅的骂声就来了:“你怎么搞的?就你这么蠢,你还想学艺?赶紧把工具给我找回来。”伍凤山噙着泪水,默默地在淤泥中摸索。“我就不信我不行,你越是看不起我,我越是要成为大师傅。”伍凤山不服气。事后,伍凤山选择辞别,重新找了一位师傅,开始了3年的学徒生涯。对一个木工学徒来说,需要掌握的基本功是刨、锯、凿。其中,刨与凿会用到的斧头很难熟练掌握。于是,伍凤山决心攻克难啃的斧头。“我就天天拿着斧头劈,手上血泡破了,绑个布条又继续劈。”就这样,他使斧头越来越轻松,这也成了他的习惯。正因如此,在《技行天下》的比赛中,当其他选手用刨子去削木材时,伍凤山却使用难度更高的斧头。3年之后,伍凤山选择了“单飞”,从做基本的木桶做起,这一做就是8年。伍凤山的名声在当地逐渐传开。“附近几个村都知道我做的家具好,我不到20岁就开始带徒弟了”。上世纪90年代中期,中山大涌的红木产业经过近20年的发展,已颇具规模。1995年,伍凤山听老乡说大涌有成为“万元户”的机会,只身闯荡中山。伍凤山进入工厂做起老本行,“那时我只会手工,不会用机器,所以没人家快,一年也没挣到1万元。”十多年间,伍凤山辗转于中山、顺德、上海、厦门、温州,四处学习,磨炼技艺。2009年,伍凤山回到大涌,加入东成红木家具。转型&赋予家具更多人文附加值如今,大涌红木家具集群经过近40年的发展,具备明显的规模优势。但近年来,红木家具资源消耗大、效益不高、市场竞争日趋激烈等,也逼迫大涌思索转型升级。中山市红木家具行业协会会长萧照兴认为,大涌家具产业模式老旧,技术和管理缺乏创新,地均产出效益不高。再加上浙江、福建等地“后起之秀”追赶,作为红木家具“前辈”的大涌镇感到了压力。“中山家具产业转型升级不是简单的腾笼换鸟,而是就地转型升级、做大做强。”萧照兴说,大涌红木家具需要更多的优质品牌,像伍凤山这样经验丰富的木工师傅,可以赋予家具更多的人文附加值。2009年初,伍凤山刚去东成红木家具时,东成的设计师设计了一个“大象宝座”沙发,复杂的工艺吓退了多位木工好手,连伍凤山也觉得“太麻烦”。在张锡复的多次邀请下,伍凤山决定尝试。经过反复打磨,“大象宝座”顺利成型。日,“大象宝座”沙发的图片作为“中国红”系列中当代红木家具的代表作品,搭载嫦娥五号飞行试验器,展开了一段奇妙的太空之旅。这也是国内的红木企业首次参与“飞天”,以宣传推广、弘扬中华传统文化。在萧照兴看来,虽然现在数控机器可以很好地完成一件家具,但对于红木这种具有观赏和收藏价值的家具,流水线出品的家具在工艺上无法与手工相比拟。不久前,在中山举办红木家具文化博览会暨中式家居生活文化节中,伍凤山的作品获得众多游客称赞。“伍凤山这样的木工师傅就是一个行业标杆,我们也希望在打造中山红木旅游镇的同时,培养更多这样的木工大师。”萧照兴告诉记者。总策划:莫高义 张东明 王更辉 王垂林 胡 键&总指挥:姚燕永 郎国华 邓红辉统筹:孙国英 严亮 练学华 胡智勇 刘江涛 王长庚 张蜀梅&执行:谢苗枫 曾强 郁石 李书龙 汤凯锋撰文:南方日报记者 邓强 张蜀梅 邓泳秋&摄影:南方日报记者 王良珏
编辑 麦宇旻
人定制了这篇文章
创造更多价值
更多精彩尽在南方+客户端}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传统榫卯结构木板拼接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