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香港回归的电影电影不行,真的是因为回归吗

求几部关于探索香港回归问题给香港人带来的深思的香港电影_香港电影吧_百度贴吧
&&&&&&&&&&&&&&&&&&&&&&&&&&&&&&&签到排名:今日本吧第个签到,本吧因你更精彩,明天继续来努力!
本吧签到人数:0成为超级会员,使用一键签到本月漏签0次!成为超级会员,赠送8张补签卡连续签到:天&&累计签到:天超级会员单次开通12个月以上,赠送连续签到卡3张
关注:388,332贴子:
求几部关于探索香港回归问题给香港人带来的深思的香港电影收藏
就是香港导演对香港回归的深思的,我想了解一下这次回归在香港人心中的更多的想法,这方面的电影有哪些优秀作品呢
亚马逊AWS-云创计划.最高可达10万元免费云资源!
各种题材的都可以
陈果的早期作品全部都是。
表姐你好嘢~很搞笑
忍不住说一句,谁看过《半支烟》?这部电影是我继《天旋地恋》之后看过的最感动的港产小清新。感觉这部电影应该被重视起来。这算一部爱情文艺片了,虽然全片没有多少直白的男女爱情桥段,但是却能感觉到爱情这种感觉一直贯穿电影始终,及时出场的喜剧桥段很有节奏感,与剧情紧密相连,尤其是那个古惑仔解释厄尔尼诺现象,令人捧腹。更让我惊艳的是诸多大牌的客串演出,除了主演曾志伟谢霆锋之外,出场的大牌有黄秋生,舒淇,陈慧琳,吴君如等人。这阵容居然是一部低成本文艺片的阵容,真心欣赏香港的明星势力。曾志伟的角色我很喜欢,演的挺感人的。
春光乍泄。表面是部同性恋电影,实则不是,拍摄于97香港回归前夕,是王家卫关于97香港的思考。当然啦,这部一般说起都是男同噱头,但真的不是为了拍同性恋而拍的同性恋。有两部电影把他们归为同性恋电影绝对不同意,一部春光乍泄,一部霸王别姬,当然是都含有同性恋因素。非常具有深意,总之是一部值得去思考的影片,同性对于这部片子是次要,背离与归属,迷茫等等才是影片的核心。感兴趣还可以看该影片的拍摄记录短片,摄氏零度春光再现。
陈果回归三部曲/老港正传/金鸡/
经典香港经典加
登录百度帐号推荐应用
为兴趣而生,贴吧更懂你。或香港电影没落的根本原因是香港回归,这个说法你同意吗?
【flypig的回答(58票)】:
让我引用很多人认为现在港味最浓的导演彭浩翔在新浪微博上的发言来解释这个问题:
纯港片干吗要搞合拍?你可天真或装天真问这,但我不成。真相是只可选坐着不拍或拍部能在内地放的,并努力证明能过审也可有趣。铜臭?也许。大概你太习惯下载而忘了得靠铜臭投资才能启动。遗憾告诉你,那容易找到老板愿放弃内地市场,拍部纯港片供你非法下载的美好年代早一去不返。别怨我,感谢国家。
我想不到更好的回答。
【magasa的回答(29票)】:
把香港主权的移交和香港电影的衰落联系起来,是一种常见的误解。香港电影在1993年达到一个高峰,之后就开始一年年下滑,从生产数量、质量到票房收入都是如此。香港电影的衰落原因有很多,早有各种分析,如台湾和东南亚市场的失去,好莱坞全球化战略加强,盗版的猖獗,人才外流与青黄不接,跟风滥拍带坏市场等等,基本都和97无直接关系。
【木易羊的回答(25票)】:
我觉得影响很大。
首先回归导致台湾资金支持中断。大概看了一下,我觉得楼上各位貌似都忽视了一个很重要的因素——票房。香港电影曾经被誉为东方好莱坞,可见其是以商业电影立足的。而商业电影只有一个目的,赚钱。从这个角度来看,97年香港回归对香港电影的发展确实造成了一定的影响。回归之前香港电影的最大市场是台湾,最鼎盛时期,只要你拍了就有台湾老板来买下然后在整个东南亚地区发行。所以在当时演员导演们都不敢得罪台湾人民。像当年许鞍华筹备《投奔怒海》的时候本来是准备找周润发来演的,但是因为题材敏感,周润发怕得罪了台湾老板所以拒绝了,这才给了刘德华上位的机会。回归后台湾资金大举撤出香港市场,这对香港电影的发展造成了一定的影响。
其次,内地巨大的市场为香港电影提供了堕落的温床。本土电影注定了是具有一定局限性的,再加上香港是讲粤语的,所以本土化的电影市场其实很小。看一组数据,2010年香港票房排行榜前10位只有两部本土电影(叶问2第五,72家房客第六),前20位只有4部(花田喜事2010第18位,精武英雄第20位),前二十位本土票房占21.7%。单靠香港票房,以上四部电影全部赔钱。香港电影市场完全的市场化,不像内地有各种政策可以挤压进口片,所以他们在本土市场很惨的,其实台湾更惨,2010年台湾本土票房只占全部票房的8%左右,今年好一点,12%,但台湾电影人从来都是很坚韧的,好多导演都是赔掉了裤子都要把电影完成,而且台湾电影今年表现不错,很有复苏相。
作为商业片,这么拍肯定是不行的。再看去年的叶问2,全部票房2亿元,大部分来自内地的贡献。所以,香港的商业片导演们都看到了内地巨大的市场,都想来分杯羹也是正常的,到现在连杜琪峰都把持不住开始进军内地了。合拍片就是为了迎合内地观众需要,再加上王晶、刘镇伟一部比一部烂的烂片却一部比一部卖得好,怎能不让人嫉妒?赚一笔就撤的心态使他们根本没心思关注电影的质量,再加上随便一拍就能大卖,就更没人关心了。这样的香港电影还不堕落?再加上文字狱,(这个都懂,就不细述了)质量肯定会越来越差。
最后再说一个香港电影没落的原因——没有科学的接班人培养体系,其实就是没有正规的电影学院。香港电影人基本上都是在剧组学徒打杂中成长起来的,很少有人接受过正规教育,而演员也是海选之后随便来个学习班就了事(最著名的当然是无线学习班),所有演技都来自于日后的磨练。所以现在你看香港成功的艺人基本上早年都很苦,靠着自己的不懈努力与机遇才走到了今天,稍有不慎就万劫不覆,我相信这导致很多有才华的电影人因为不够努力或者机灵而没法获得展现自己的机会。再看现在的新生代,25岁以下的基本没有,星二代占据了大多数,这说明香港电影界越来越封闭,这必将严重阻碍它的长远发展。
还有就是香港电影跟台湾电影是不一样的,如果有人提前说一部电影肯定不赚钱,香港电影人可能就放弃了,但是台湾电影人一旦认定了就算倾家荡产也要完成,杨德昌、侯孝贤包括新生代的魏德圣都这么干过。所以说台湾电影重文艺,他很难繁盛,但一旦有机会就能实现华丽的逆转,而且台湾讲的是国语,既可以很本土又能很大众,题材得当,就能取得不错的成绩。去年内地取消了对台湾电影的配额限制,这对于台湾电影的复兴是个很好的促进。台湾电影这一轮复兴的成败取决于《翻滚吧,阿信》、《那些年,我们一起追过的女孩》、《赛德克巴莱》在内地的票房成绩。同时,香港电影很商业,重回报,很难有耐性把大局维持住,短视,现在的繁荣其实是为将来的覆灭挖坑呢。
内地这块大蛋糕,吃法得当,全家温饱奔小康,稍有不慎,万劫不覆难翻身啊。
说了这么多,不知道有没有跑题,见谅
【王烽的回答(18票)】:
《金鸡》,《无间道》,《香港有个荷里活》,《窃听风云》,《意外》,《功夫》,《志明与春娇》,《得闲炒饭》,《天水围的日与夜》,《暗战》,《买凶杀人》,《伊莎贝拉》,《枪火》,《美少年之恋》,《细路祥》,《朱丽叶与梁山伯》。。。。。。。
这些片子都是97之后拍的,都很精彩。
或许是我们小的时候能看到的片子太少,故而给我们太多的记忆;或许是曾经有一个时代是属于发哥,张国荣他们的江湖恩怨侠骨柔情;也或许人们倾心于一些悲情的缅怀,淡雅的哀伤。
但,香港电影并未没落。
【陆虢a?的回答(17票)】:
我认为这个说法没说到点儿上。
香港回归只是主权交接,它本身并不会导致电影水准的变化。
问题的关键,个人分析,大概是香港经济的问题,一方面经济算不上景气吧,事关人人的地产已经让人疯狂了,还有各种内地有毒食品商品的问题和通胀问题,另一方面是更加依赖内地,以至于在影片题材上已经基本不可能出现《表姐你好嘢》《投奔怒海》这些影片。不论是演员、导演,都已经小心翼翼地绕开任何可能惹怒内地当局的题材,这就已经形成了一种事实上对香港电影的政治审查。
一方面是经济问题,各种成本都在上涨,另一方面是自我审查,香港本来就是高度发达的经济社会,所以,如果想活下去,想盈利,那么就必然依靠内地动辄数亿的票房。
香港电影本身就有个问题,“尽皆过火,尽皆癫狂”。严肃题材容易过不了审查,文艺题材在内地也没有广泛的受众,三级片不要指望在内地赚钱,根本无法上映也只有盗版流传(组团赴港看电影倒是个有趣的盈利方式),只有这种疯癫搞笑烂GAG最容易在内地上映。(当然你可以说生活本身就需要烂GAG,但如果除了这个,我们念起香港电影只能往前数二三十年,那现在的没落也已经被证明了吧。)
至于演艺界的事情,我没什么了解,就不多说了。感觉 @葛蕾丝&说的很有道理。
另,对各种未在院线铺开的影片不太了解,也不多说了。
如果想让香港电影复兴,必须得内地存在文艺自由;而这个时刻,也将是中国电影、中国文艺的复兴之时。
【黄佳的回答(7票)】:
根据我的记忆,香港电影界在回归前就老说香港电影没落。
【张妞妞的回答(6票)】:
不敢说没落,不过近年确实感觉香港电影不如以往好看有味了,我看完后常说的一句话是没有港片气质,故事也讲的不如以往精彩了,这些却是事实
近年来觉得港片不如从前可能有这么些原因吧:
1、港片本来其实是挺局限的,不论题材、故事、风格、演员都是香港本土的东西,甚至连配音演员都是那一批人,片子拉出去一看立马就是知道是港片,也就是由于风格太过强烈,所以一旦它掺杂了别的东西,就让人觉得感觉大变,比如跟内地合作,用内地的演员,内地取景,以及老一批配音演员的退居,都让人觉得港片好像不再是以前的港片了
2、近年来香港和内地频频合作,也是看准了内地这块巨大的市场,所以不得不做多方妥协和合作,比如内地演员的加入等,可能是我有偏见,我总觉得看到一帮内地面孔出现在港片里就不对味,完全无感,很别扭
3、想要在内地捞金,就得过审查这关,这点大家都懂的,看看内地电影现在这幅德行吧,香港电影要踏足不得不遵守这个潜规则,所以很多题材咱们看不到,很多故事被剪的失去了原来的味道,这让人很恶心
4、港片老一批的演员、导演、编辑估计很多也到了该退的年纪了,但新生代的一批貌似接不太上,各水准都还没达到老一代之上,所以自然感觉不如以往
最后,我倒是觉得港片说没落严重了点,但比不上从前是真的,其中不乏香港回归的原因
【吴风的回答(5票)】:
之所以很多人认为香港电影没落了,是因为觉得现在的香港电影不像当年那样精彩了。可是,仔细想想,当年我们为什么会觉得香港电影好看?不外乎:
1、那些年国内的电影水平实在不敢恭维。
2、香港电影的风格更多元外,尺度更加大胆,这些都是因产电影所不具有的。
3、我们那会对香港的社会了解得太少,我们都很好奇。
所以,当年的香港电影的水平本来就没有我们想像的那么高,只是我们给了他很高的评价。
今天,香港电影也没退步到哪,只是进步太小了,这是必然的事情:
1、地域的局限性决定,香港实在是太小了,他要是长久地占领华人世界的主流是华人的悲剧。
2、大陆进步得快,反衬出香港的进步不快,所以我们觉得他落后了,其实这更是他的真实面目。
【葛蕾丝的回答(4票)】:
浅层次感受是,近年来香港和内地投资合作增多,很多合拍片都是港男+大陆女(如果爱,枪王之王etc)的组合,导致香港没有足够影响力的新生代女星诞生。还有就是大家都知道的“内地人傻钱多,速来”,吸走了许多二流导演。还有社会价值转向,香港电影人最擅长的小人物剧本现在越来越少,前年的《岁月神偷》远远不比《女人四十》之类。最后就是老牌电影人一把一把的时代已经结束,贺岁吸金的《豪门夜宴》一类也难产。
求资深电影人深入分析。
【关雅荻的回答(3票)】:
@magasa 说得都对,只补充一点,就是CEPA。
CEPA之于香港电影没落,不是什么根本原因,但绝对是重要推动作用。
【王伟的回答(2票)】:
好莱坞商业片背后是那些大牌明星导演,过段时间就会拍一些小成本文艺片,商业片成功是靠对俗套套路工业化生产,但这些俗套早晚观众会厌倦,然后文艺片的新鲜血液就被带入商业片,进行包装、生产。文艺片,商业片相互提供支持,才是完整的产业链。&
电影需要与商业结合,但只有商业绝对拍不出什么好电影,好莱坞的大片里你总能看到导演、编剧有话要说,他们思考过去,思考未来,思考人与人,人与自然关系,他们让你笑,不单是靠装傻扮丑,你会感觉到他们对现实的嘲讽,感到他们想拍好电影,想说话,想make difference,而不只是出来卖的。
香港是金融中心不缺资本,英皇这类公司不缺钱,能拿出几百万拍小成本电影的导演、演员数都数不过来,怎么可能完全被大陆资本牵着走。香港的舆论环境也许是在恶化,但大体仍可以说是开放的吧,但大陆追寻自己的电影理想的人,都一代一代没有中断过。香港呢?香港拍过多少不为了商业,只为电影,为表达而拍的电影呢?
港片题材,手法单一,导演一窝蜂拍相近的东西,不是今天才有的问题,把问题都推给回归,确实是心安理得的等死的好方法。
【钱建锋的回答(1票)】:
1、香港电影最辉煌的时候是7、80年代,到了90年代已经开始走下坡路,尤其是90年代中期,记得有次看有黄百鸣的一个节目,他也说香港电影90年代就开始走下坡路,他说麦嘉、泰迪罗宾看得比较远,这些人在90年代就逐渐退出电影圈了。
2、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后,香港经济基本上就不行了,资金减少,台湾也一样;同时韩国由于实体经济在金融危机中遭重创,很多资金投入影视行业,开始蓬勃发展。
3、90年代后期,老一代演员岁数也大了,逐渐退出演艺圈,但是没有培养出有影响力的年轻一代,造成香港导演&、演员青黄不接。7、80年代每年开拍超过300部电影,但是很多就是粗制烂造,跟风比较励害,像郑裕琳这些人,一天要赶9个片场,这样不重质量的恶果在90年代开始体现出来了。
4、全球化进程的加快,好莱坞电影大举扩张,再加上互联网的兴起,大量盗版,香港市场太小,加上经济又不行,经不起这样的冲击,好像是陈嘉上说的,现在电影在香港基本上没有什么市场了,他们在香港已经跟好莱坞竞争失败了,大陆是他们最后的据点,再也输不起。
5、香港电影的衰落跟大陆没什么关系,只不过1997年爆发亚洲金融危机,刚好这一年中国又收回香港,时间上有点巧合,让人误以为香港电影的衰落或者现在香港经济不行是大陆收回造成的,其实不是,主要原因是亚洲四小龙、四小虎经济都不行了,当然也有部份原因是大陆造成的,因为大陆经济快速发展,这些地区的经济体又太小,不论是生产规模还是人力成本没办法跟中国竞争,经济结构跟中国高度重叠,被中国逐渐把这些地区的制造业机会抢了,造成他们经济下划,经济上越来越依赖中国大陆,经济下划就造成他们投资减少。
【刘冰煌的回答(0票)】:
香港这两年好电影并不少啊,何来没落呢?不过香港电影后继无人的问题确实不容忽视。
【亮亮的回答(0票)】:
1.老牌影星的退隐或出走。8、90年代是出巨星的黄金年代,各个领域都是如此,乔丹、舒马赫、杰克逊等,随着发哥、成龙等这批老牌明星在香港电影市场的逐渐隐退,看着香港电影长大的我们这波人难免会对新冒出的演员不那么感冒,而90后的小孩们又有他们自己的偶像,影星号召力的下降,对电影票房或者口碑都有一定影响。
2.回归后的制约。随着香港回归,内地市场这块大蛋糕是任何投资方都不愿放弃的,而内地操蛋的电影审查制度,使得所有想在内地上映的电影在制作时都会砍掉一些不和谐的内容,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制作团队的发挥。
3.时代的变化,我们小时候,可以娱乐的东西很少,看香港电影,玩日本游戏机是为数不多的娱乐活动,想在可以kill time 的方式太多,电影在生活中分量的下降,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电影的繁荣。
【鹤顶红的回答(0票)】:
其实这个问题还可以延伸一下,那就是香港流星音乐97年前后的对比。我个人的感觉是,97年之后香港流行音乐的品质逐渐退化,包括词曲和编曲的等多方面。创作力是否受到压制,不敢妄下断言。
【李伟的回答(0票)】:
关键收到广电总局的审查,许多有创意的电影和剧本审查不过。受限制太多,但有羡慕国内的市场票房,编剧和导演对电影进行自我审查和限制,导致电影水平下降!
【方俊的回答(0票)】:
我感觉主要是因为香港电影所关注的对象有了变化,商业动机的驱使势必造成艺术创作独立性上的妥协。内地市场大,肯定会影响到作品最终的定位和艺术性,就像春晚再折腾也只能“雅俗共赏”一样。
【李高任的回答(0票)】:
一个客观事实就是香港回归之后,很多题材都不可能再拍了;以前港片中肆无忌惮的戏谑也很难再见到;现在看古惑仔,会感叹,这台词真敢讲啊
【武震的回答(1票)】:
这个提法过于尖锐,我估计很多人也许不会认同。
所以我们还是先尝试解释香港电影为何没落?那是因为它在文化上没有了根。它的思想和理念大部分在我们的审核体系里不能完全审核过关,要改。而中国大陆又阻隔了它曾经作为华人文化在世界上的代表地位,和香港电影一起完蛋的还有台湾电影,也是这个道理——它们都曾经是一种替代品。即便不回归,也会随着大陆的强盛而在文化上被边缘化,只是可能不会这么迅速罢了。
【麻友友的回答(1票)】:
我觉得肯定有& 电影源自生活& 虽然自己接触多的是台湾人& 但一些上台湾论坛的香港人都说& 现在的香港不如港英时代 让这城市变得很没特色& 别说电影& 电视就更加不如以前
【Peter的回答(0票)】:
八十年代与九十年代初香港电影的题材非常多元化,并有许多积极价值观的输出
现在大多数为警匪、黑社会、青春期电影,请问跟大陆有什么关系,难道咱好这口?
【Alexandrus的回答(1票)】:
这样的说法有香港人自身的排外心理在里面吧.&
同时港人看到, 大陆在经济上也并不像过去他们想象的那样落后, 心里不平衡了.&
所以在多个领域蔓延这种类似的情绪. 电影只是其中一方面.
馆藏&60948
TA的推荐TA的最新馆藏}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香港搞独立是因为江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