冰轮乍升放冰魄寒光剑是什么歌词

时空穿越 - 回首中国百年现代音乐史的几个重要音乐人_韩宝仪吧_百度贴吧
&&&&&&&&&&&&&&&&&&&&&&&&&&&&&&&签到排名:今日本吧第个签到,本吧因你更精彩,明天继续来努力!
本吧签到人数:0成为超级会员,使用一键签到本月漏签0次!成为超级会员,赠送8张补签卡连续签到:天&&累计签到:天超级会员单次开通12个月以上,赠送连续签到卡3张
关注:5,617贴子:
时空穿越 - 回首中国百年现代音乐史的几个重要音乐人收藏
沈心工,李叔同,黎锦晖这几个名字有人知道,但大多数人应该和我一样第一次听到。昨天看了几集凤凰大视野 百年音乐纪事,拿来和大家分享。
2017看中超 牛魔王购票有保障!
沈心工沈心工(),中国音乐教育家,上海人。原名沈庆鸿,字叔逵,笔名心工。幼年在家塾受教,1890年底中秀才,1895年执教于上海圣约翰书院,1897年考入南洋公学师范学堂;1902年4月东渡日本,进东京弘文学院学习。他从日本学校的音乐教育得到启发,在留学生中组织了“音乐讲习会”,研究乐歌制作,并编写出第1首乐歌《体操—兵操》,又名《男儿第一志气高》。沈心工是中国近代普通学校音乐教育初创时期最早的音乐教师,一生作有乐歌180余首,多数是采用外国歌曲的曲调,少数采用中国传统民歌填词或专门作曲。我国的第一首学堂乐歌是始作于1902年的《男儿第一志气高》,这首歌也是“学堂乐歌之父”沈心工先生留学东京时的处女作。《男儿第一志气高》(原名《体操》)的歌词通俗亲切,便于理解:男儿第一志气高,年纪不妨小。哥哥弟弟手相招,来做兵队操。兵官拿着指挥刀,小兵放枪炮。龙旗一面飘飘,铜鼓咚咚咚咚敲。一操再操日日操,操到身体好。将来打仗立功劳,男儿志气高。
李叔 同是“二十文章惊海内”的大师,集诗、词、书画、篆刻、音乐、戏剧、文学于一身,在多个领域,开中华灿烂文化艺术之先河。他是第一个向中国传播西方音乐的先驱者,所创作的《送别歌》,历经几十年传唱经久不衰,成为经典名曲。长亭送别歌词长亭外 古道边 芳草碧连天 晚风扶柳笛声残 夕阳山外山 天之涯 地之角 知交半零落 一壶浊酒尽余欢 今宵别梦寒 长亭外 古道边 芳草碧连天 晚风扶柳笛声残 夕阳山外山 天之涯 地之角 知交半零落 一壶浊酒尽余欢 今宵别梦寒 长亭外 古道边 芳草碧连天 晚风扶柳笛声残 夕阳山外山
我才知道宝仪唱的五月的花和凤凰于飞是周璇的名曲,1934年14岁的周旋演唱了五月的花被上海媒体评为上海三大红歌星,排名第二。周旋12,3岁被卖到上海的窑子里,被好心人救下送到了黎锦晖的明月歌舞团(中国第一家歌舞团)。
黎锦晖(1891-1967)是中国流行音乐的奠基人。 黎锦晖生于湖南湘潭,,“黎氏八骏”之一。自幼学习古琴和弹拨乐器。家乡民间音乐和当地流行的湘剧、花鼓戏、汉剧等戏剧音乐对他影响至深。1927年,他创办了“中华歌舞学校”,后又组建“中华歌舞团”。1929年组织“明月歌舞团”,并到全国各地巡回演出。1931年,“明月歌舞团”并入联华影业公司。1949年后,他在上海美术电影制片厂担任作曲,1967年逝世于上海。
他又是运用民间音乐素材的能手。在这些儿童歌曲里,民歌、小调、曲牌等均成为创作的素材。在歌曲创作民族化方面,黎锦晖无疑是一个先行者。继儿童歌舞之后,黎锦晖转入了流行音乐的创作。《毛毛雨》、《妹妹我爱你》是他早期的流行音乐作品,标志着中国流行歌曲的诞生。
1928年,黎锦晖率“中华歌舞团”去香港、泰国、印尼、马来亚、新加坡等地巡回演出,《毛毛雨》等流行歌曲即已与他的儿童歌舞一起成为主要节目。1929年,由于经费困难滞留于新加坡无法回国,他遂接受一家书局的订货,短期内编写了一百首流行歌曲寄回上海,由上海文明书局出版了16本歌集。《桃花江》、《特别快车》等歌曲即成于此时,大获成功。“明月歌舞团”是中国流行乐发展中一个重要团体。中国第一代歌星如周璇、白虹、严华,流行音乐作家如黎锦光、姚敏都在这个团里。聂耳也是从这里走上音乐创作之路的。 中国第一首流行歌曲《毛毛雨》自诞生就受到广大平民阶层的欢迎,很多商家在店门口放上留声机放这首歌,黎锦晖也成为各大唱片公司争相邀请的对象。
中国第一首学堂乐歌1902年的《男儿第一志气高》,中国第一首现代歌曲”送别“,中国第一首流行歌曲《毛毛雨》,以及周璇的五月的花和凤凰于飞的视频大家自己找吧,我不会贴。
感谢"兔兔"为大家提供介绍这些音乐人物的文献材料!我要说:只要是关注中国流行音乐的人们,上面提到的(还有很多没提到的)每一位都不该被我们遗忘。在4楼"兔兔"提起了周璇,对他的说法有两点我需要纠正:1、宝仪翻唱周璇的那首名曲叫《五月的风》而非《五月的花》。2、周璇不曾被卖入青楼(在她加入明月歌舞社前,吸大烟的养父确实动有这样的念头,万幸被膝下并无亲生儿女的养母拦下,周璇得以逃过一劫。为求老时有所依,也是因缘际会「对周璇来说更是上天眷怜」,经此风波养母最终决定把周璇送入明月歌舞社)。
兔兔所提起的&毛毛雨&,是否就是后来林翠萍的那首&毛毛雨&(国语为&绵绵细雨的夜晚&)呢?
2017亚冠购票专业平台,就选?牛魔王?
恩、是的、周旋的养母是唱京剧的、在年轻时有自己的私财产、所以才有能力救了周旋一把、因此周旋确实没有被卖入妓院、呵呵、;而黎锦晖的‘毛毛雨’是中国的第一个家喻户晓的‘流行歌曲’影响力可大了呢、现在最好版本的毛毛雨是为了拍、‘情深深雨蒙蒙’的录制需要而请来一个歌手以赵薇的名义录制的‘毛毛雨’呵呵
不知道你说这首是不是谢采云曾唱过的一首歌名是“问你在哪里+毛毛雨”很好听
不是这首,那是一首国语歌曲不曾有闽南语的你去搜下谢采云的歌《问你在哪里+毛毛雨》
现在许多人都喜欢怀旧,但是大家怀的是什么旧呢? 有一点值得思考,在国内的一些大唱片公司,居然把《情人的眼泪》说成是旧上海的歌曲,这说明人们对某段时期的中国流行音乐缺少足够的了解,恰好,这段时期是中国流行音乐最颠峰的时期! 在大多数人眼里,从旧上海到70年代末是没有流行歌曲的,随着邓丽君刘文正开始,港台流行音乐才开始为我们所了解.但是人们对解放后到70年代之间的港台流行音乐缺少足够的认识. 国外的一些年轻人对过去的20世纪30年代的歌曲、歌手和音乐家都有一定的了解,而我们中国呢? 我看到80年代出生的年轻人只知道周杰伦了.这和国内的社会和音乐教育有很大的关系.现在中国流行的音乐基本都是政治歌曲和纯商业化的歌曲! 音乐是自由的,音乐本身就是目的而不是手段,我们要为艺术而创作音乐而不是为了其他目的. 中国流行音乐一转眼都80年了,从黎锦晖开始,许许多多的音乐家为我们的中国流行音乐做出了巨大贡献, 但是包括黎锦晖等人,当年都被戴上所谓黄色歌曲靡靡之音的帽子,可叹! 中国流行现在缺少对过去80年的发展一个系统的回顾和总结,许多宝贵的资料都再也查不到了,就像《遥远寄相思》,我怎么也找不到到底是谁的作品.这个是中国流行音乐的悲哀! 50年代开始不论是作曲的姚敏、周蓝萍还是作词的陈蝶衣、李隽青等人,都代表了中文流行音乐的最高水平. 我在这里特别发表一篇有百度姚敏吧的黑夜的豹关于姚敏先生的文章,希望大家能有所收获!
在这时期上海的音乐有着几个不同的面目,有传统的戏剧和民乐,有激动民族热情的抗战歌曲,但最为代表和最有影响力的就是来自湖南的一名音乐才子黎锦晖先生开山的‘海派时代曲’。所谓时代曲就是今天概念中的流行歌曲,在黎锦晖以前中国是没有流行音乐的,除了几千年的民乐戏曲,最近期的就是从日本,沙俄等地来的‘学堂歌’和‘群众歌曲’。‘海派时代曲’的出现,给中国音乐带来了空前的震撼。在30年代上海‘十里洋场’中,人们的生活,观念以及服装都随着阵阵的洋流改变了原来的性质。很多原始的中国传统开始被城市的速度所淘汰,同样,戏曲民歌等艺术形式已经满足不了这些上海的‘新新人类’ 了。 黎锦晖先生很快地意识到这点,他用敏锐的艺术触角和使人佩服的胆量创作了至今都被公认为中国第一首流行歌曲的《毛毛雨》。从《毛毛雨》里就可以看清所谓‘时代曲’的几个很重要的特点。第一,节奏上史无前例地引用了很多西方的节奏体裁,尤以舞曲节奏为主;西方流行的探戈,伦巴,foxtrot,flamingo,恰恰,华尔滋,虱跳步等等最时髦的舞蹈,时代曲样样接纳。第二,旋律上多了许多空间。音阶上既可以保存中国传统的五声音阶,也能用西方的大,小调音阶(major and minor scales)。第三,歌唱的技巧方面取纳了西方通俗的唱法,包括最为流行的布鲁斯(蓝调) 的唱腔。最后,旋律的结构上也有了极大的改造,西方音乐的AB,ABA,ABACA等乐式,时代曲也毫不客气地用上了。但是从大体来讲,时代曲最吸引人之处莫过于她可以立刻地抓住听众的心,使人一听并喜爱,而且琅琅上口,旋律美妙动听。鉴于如此,时代曲就占领了上海各大舞厅,各国各肤色各行业的人都喜欢上了她。 随着黎锦晖后,上海本土一些具有天赋的年轻音乐家也开始露尖角了,例如印度贵族的后裔陈歌辛,黎锦晖的七弟弟黎锦光,刚从宁波来还操著不标准国语的新秀李厚襄等。而担任绝大部份编曲配乐和演奏的,都是外国来的乐师,其中以菲律宾裔和白俄乐师为首。 这时候,一间很著名的越洋唱片公司EMI(即百代唱片公司),在上海开了分所。时代曲的辉煌可以说是从EMI开始的。当时最有名的歌星,作曲家,作词家,唱片监制都聚集了百代。姚秀云在这时候经过作曲家严华和名歌星周璇的推荐就进了百代,那是1938年,而她灌录的第一首歌曲,和严华合唱的《卖相思》成了大热门。姚秀云立刻从默默无闻的小歌女摇身一变成了‘周璇第二’ 的红歌星。可是,此时爱音乐如命的哥哥姚振民还在当海员和电影院带位,但不久妹妹还是帮他成功地进军了EMI。 能进百代,这位21岁的青年可以说是如虎添翼。经过一些乐师们的指点,加上日积月累的经验,姚振民已经能够熟悉地弹奏钢琴和五线谱了。我想今天我们所讲的无师自通,这就是最佳的例子吧! 姚秀云在百代已是人气急升的歌星,哈哈,还有就是她同时已经以另一个名字--姚莉,于舞台上出现了。陈歌辛,黎锦光,严折西等作曲家已经开始为她创作一首又一首谐美动听的歌曲,没错,那首驰名中外的绝世名曲《玫瑰玫瑰我爱你》就是陈歌辛先生为她写的;几乎一夜之间,姚莉就成了与周璇,白虹等人齐名的上海滩天后。
姚振民此时知道自己的音乐能力比起陈歌辛他们还是有很长的距离,虽然天生聪敏,但毕竟他的音乐基础还是十分薄弱的。他很快就暗地里下决心去追赶,拼命实现在百代成为音乐支柱的梦想。他除了边为其他歌手(当然包括他妹妹)合唱和伴奏之外,还见缝插针地跟乐师们学习钢琴和作曲理论。他学完了就记,记完了就练,把自己全部的能量投进音符里,经常练琴练到手指发麻,一有时间就分析著名的中外乐曲和歌曲,并非常留意收集中国各地民歌的特点。 惊人的毅力,常会得到上帝最好多回报。1940年,姚振民的作曲终於得到百代的承认,此时此刻他也用了另一个名字--姚敏,出现在唱片的‘作曲’一栏。一般来说,在任何一个行业里,新秀们(我们广东话说的‘新仔’)往往会受到老行尊的无理挑剔,畀人喝来喝去,可姚敏不然。作为百代作曲阵营的新秀,而又是经验最少的一位,他居然能够稳坐钓鱼台,差不多第一首作品就得到同行以及群众的热烈欢迎。 这位才智过人的青年人立刻受到了上海歌坛的注意,也引起了同行的亲切关注。刚从日本来的著名音乐家服部良一,即白虹《苏州夜曲》的作者,毫不犹豫地收了姚敏为徒弟,无私地传授乐理,作曲技巧,东西方音乐。有了名师,高徒的出现就以日可待了。 姚敏,这个名字随著一首一首使人刮目相看的歌曲而在上海歌坛问世:妹妹姚莉的《得不到的爱情》,两兄妹的《马来风光》,周璇的《诉衷情》,吴莺音的《大地回春》,周璇的《别离三年又相逢》,周璇的《月下佳人》,吴莺音的《送郎一朵牵牛花》,张露的《小小羊儿要回家》,金溢的《梅花梦》,白虹的《莎莎再会吧》,吴莺音的《美丽的归宿》,姚莉的《秦淮河畔》,佩妮的《良夜不能留》,佩妮的《哈哈镜》,周璇的《合家欢》,李香兰的《第二梦》,白虹的《河上的月色》,金溢的《恋痕》,李香兰的《恨不相逢未嫁时》,姚莉的《风雨交响曲》,《相思泪》,《黑天堂》,龚秋霞的《木偶寄情》等等。 美,是音乐艺术最主要的成份。美,是音乐艺术的一种气质。艺术是什麼?艺术就是可以体现个人情感的最高尚的形式,它可以用来诉内心,可以用来传达一些信息,可以用来鞭挞社会某些现象。其中音乐是最为方便最为有效率的艺术,因为它可以在人间任何的角落传播,可以用最快的时间注入人的心灵,令一曲好的旋律能立刻停留在脑海,怎样甩都甩不掉。 姚敏的作品,把‘美’这个字作为了一个多面体,他所要制造的美,和以黎锦晖为代表的第一代时代曲甚有不同。姚敏平时拼命留意著周边出现的所有音乐,无论是中国民歌或是新来西方的爵士乐,每样都不放过。他利用他敏感的艺术灵感把他所接触过的不同类型音乐的韵律反复推敲,然后想方法将它们巧妙地结合在一起,造成一种新鲜的,又有时代感的声音。如果说黎派时代曲是第一代时代曲的话,那麼以姚敏的风格为基础的时代曲的确可以称为第二代时代曲。黎派时代曲,多以歌舞形式问世,以轻盈欢快的节奏提起人们的舞欲;姚派时代曲则在基本时代曲之音乐特点上多添了个人的情感,更加深入人心。
‘无限柔情,像春水一般荡漾,荡漾到你的身旁,你可曾听到声响?…’ 周璇的这首来自电影「花外流莺」的插曲《诉衷情》,听第一句就能感到艺术的美,音符仿佛像流水一样抚慰著听者的心。&诉衷情&的旋律起伏十分自然,起承转合得使人极其舒服,听起来简直是享受。中段的‘我总是那样盼望,盼望有一个晚上,倾诉着我的衷肠,让你添一片惆怅,惆怅是情感的波浪…’把一个人的所有的感情都翻了出来,那种浪漫,那种情调,那种音韵,足够让人听完之后荡气回肠。 《诉衷情》的音阶虽然用了西方的大调(major) ,可她蕴含的东方之美比很多由五声音阶的旋律要神秘,动人。作品的意境进入了一个美好的江南晚上,在湖边的杨柳下一位东方佳人弹着琴,诉说着她的心事。同样缠绵同样抒情的佳作还有《三年别离又相逢》,《第二梦》,《河上的月色》,《恨不相逢未嫁时》,《良夜不能留》等。 在十里洋场的灯红酒绿之下,姚敏要寻找着一份能够真正挖掘内心世界的音乐,他要使时代曲‘艺术化’。他写给李香兰的《第二梦》和《恨不相逢未嫁时》就是能够体现一个人最为情深的肺腑之言。‘冬夜里吹来,一阵春风,心底死水起了波动。虽然那温暖片刻无踪,谁能忘却了失去的梦?…’姚式的‘浪漫曲’,艺术性和亲和力极为浓烈,仿似咏叹调的旋律配上陈歌辛的美词,把没有得到真爱的无奈和悲伤描绘得有血有肉,可以感受到歌曲溢出的眼泪。同样是陈歌辛作词,姚敏作曲,李香兰演唱的《第二梦》,比起&恨&曲更为梦幻,意境更凄美。‘你说过忘了我,忘了我吧,为什么又回到我的梦中来?恨只恨梦儿无凭,醒来只空留泪满腮…’,这样子的旋律所提起的感觉不但在40年代极为超前,现在听也会明白再难有人能谱写音乐到如此境界了。 《恨不相逢未嫁时》美妙,《第二梦》迷人,还未够,《河上的月色》更是没有语言可以顺利表达。‘河上的月色,一样的明朗,我对着它想念,想念我的情郎。有这样一个夜晚,隔岸的歌声,使我们的心荡。我们偎着吻着,羞看漫烂的波光… ’ 一幅美丽的夜景随着波澜似的音乐展开在听者面前,神秘的夜晚,静静的河边,因微波而摇摇晃晃,欲碎欲合的月光倒影。《河上的月色》采取了ABBA的格式,每段都描写了不同的心情,A段:‘河上的月色,一样的明朗… ’ 是描述环境,第一B段:‘有这样一个夜晚,隔岸的歌声,使我们的心荡… ’ 回忆着过去恋爱的美好时光,第二B段:‘有这样一个夜晚,隔岸的歌声,使我们的心伤。我们愁了,泣了… ’ 则倾诉着目前离开了情人的苦楚。歌曲层次分明,真情动人,诗情画意尽在不言中。 时代曲源于中国,因此是名符其实的中国音乐。既然是中国音乐,就得含有一部分的中国特色。民歌就是中国歌唱艺术的一个最重要的形式,我们来看看这首:‘红红的太阳下山啦,咿呀嘿呀嘿! 成群的羊儿回家啦,咿呀嘿呀嘿…’ ,很纯朴的乡村民间小调,仿佛就是从村民口上唱出来的‘顺口溜’ 。但这绝对不是什麼‘顺口溜’,这是姚敏笔下的《小小羊儿要回家》,由当时还是新秀的张露(没错,呵呵,就是杜德伟的母亲)演唱。她还有一曲琅琅上口入耳难忘的:‘拿起了锄头来锄呀锄野草,锄呀锄去野草呀好长苗…’ ,即《锄头山歌》。很显然的,此时姚敏式的民歌已经走向成熟。姚式民歌,以比较分明的层次和旋律结构不同于一般中国民歌,以更接近民间土壤特色不同于黎派时代曲。即使在大都市里,姚敏创作的民歌一点都不会令人感到过时,这就是魅力的所在。其他同时期的优秀姚式创作民歌包括吴莺音的《送郎一朵牵牛花》(‘送郎一朵牵牛花,愿郎不是牵牛郎…’),周璇的《月下佳人》(‘冰轮乍升放寒光, 月下佳人暗嗟伤…’)等。
姚敏此时的音乐追求的是探索性与时代性的结合,和妹妹姚莉的合作也在《相思泪》,《秦淮河畔》,《得不到的爱情》,《风雨交响曲》,《黑天堂》,《马来风光》等作品拉开序幕。《秦淮河畔》,一曲既古典又现代的早期杰作,如果说中国音乐有什麼是可以成功地把现代生活与传统古典艺术结合,那朋友们让我告诉您,这就是! ‘今夜有酒今夜醉,今夜醉在秦淮河畔。月映波堤,灯照堤岸…歌的歌,舞的舞,声声相思为谁诉?步步爱怜为谁踱?蜜意柔情为谁流露?为谁流露?’ 穿越时光地将古代秦淮河畔的歌女,舞蹈融入了20世纪的都市生活,作品艺术性之高,想象力之强,教人有‘一鸣惊人’ 的感觉,无酒即醉。 《得不到的爱情》(‘我得不到你的爱情,像冬夜里没有光明…’)至今仍被公认是上海最经典的爵士原创作品之一,《马来风光》是姚敏初步尝试东南亚音乐题材的男女合唱歌曲。艺术的本质是‘源于生活’ ,那首表面上趣味十足的《黑天堂》就是当时上海社会的缩影。‘摩登的Ladies & Gentleman,个个都时髦地巧装扮,萍水相逢一见恨太晚… ’ 绘写了上流社会奢侈的‘Ladies and Gentleman’富贵的生活,但在另一面,‘谁知道遍地痛哭号啕,他们衣食无靠! 忍饥寒到处徘徊流浪,生活如煎熬!’ 。这是社会最大的对比,作品通过流畅悦耳的旋律带动了充满鞭挞信息的歌词。 同样是描写生活的《大地回春》把角度换去了更乐观的景点,吴莺音大姐用略带鼻音而又清脆天真的声音唱出:‘欢迎大地回春,枝头儿朵朵花如景,原野层层草如茵, 燕子归来寻旧巢, 双双呢喃诉衷情…’ 展开了一片春天美好的画面。这歌的轻松活泼意境令人想起1942年姚敏以化名‘吕莎’写给白虹的《莎莎再会吧》,这首穿梭中西音阶的奇特作品集会了当时时代曲艺术所有的技巧,把白虹的歌唱事业带到一个新的起点,同时也使时代曲从音乐理念角度中得到新的发展方向。 40年代中后期是上海时代曲的高峰期,绝大部份上海滩名曲就是在这段时间产生的。这也是姚敏在上海的作曲事业突飞猛进的时段,除了已经成为鼎鼎大名的天后如周璇,姚莉,李香兰,白虹等,许多战后撅起的新秀如张伊雯,佩妮,金溢,璐敏等都特喜欢演唱姚敏作品。古典的《梅花梦》(‘寒风儿吹,雪花儿飘…’),缠绵的《恋痕》(‘我再也不愿提起,这创痛的回忆…’),懮伤的《落花飘零》等等优作传唱至今,经久不衰。
1950年初,上海以及其他城市各界人士连环反应似的纷纷南下香港,其中当然少不了在上海滩缔造时代曲繁荣的艺术家们。歌星如白光,张露,姚莉,李丽华,梁萍,张伊雯,陈娟娟等;作曲家如姚敏,李厚襄,梁乐音,刚读完书的王福龄,姚敏的老师服部良一;词作家如陈蝶衣,李隽青,陶秦导演等;带著他们真贵美好的音符来到了香港,准备在此地落地生根,继续他们的音乐事业。 至於其他的艺术家们,一代天后周璇50年代初来港拍完几部影片后就回了上海,陈歌辛也一样,他则是处於爱国之心回去的。鼻音歌后吴莺音因为家庭的关系,在港录了几张唱片并取版税后也立刻回上海。在香港短短的日子里,她灌录过的《我有一段情》( ‘我有一段情啊,说给谁来听?知心人儿呀出了门,他一去呀没音讯… ’) 就是姚敏专门为她而作的。作曲家黎锦光,黎锦晖,严华,严折西,严个凡等留在了上海。这些没有选择香港之路的艺术家们后来命运大多都很心酸,令人落泪惋惜。在这里我就不详细说了。 上海时期的姚敏已是风格成熟艺术素质高尚的作曲家,年纪轻轻,所取得的成就已经绝不亚于陈歌辛/黎锦光两人。在某意义上可以说已经是超越了他们两位。到了新的环境,有了新的生活,姚敏开始寻找一个崭新的艺术方向,要寻找一个在上海的基础上超越上海的一个目标。这个时候,我敢说,才是姚敏音乐生涯的开始。 1950年李厚襄,李中民兄弟俩创办了‘大长城’ 唱片公司,把白光,李丽华和龚秋霞收罗旗下,灌录了《叹十声》,《小喇叭》,《祝福》等时代曲名作,反响非凡。1952年,百代(EMI) 公司从上海撤离移居香港,姚敏,陈蝶衣,姚莉等作曲家/作词家/歌手立刻收到了EMI的邀请,然后签约重新成为了EMI的成员。 在任何一个专业或领域,竞争必是推动其健康发展之最巨大的力量。当上海最优秀的音乐人如洪流般地入港之际,所成立的两大阵营‘大长城’ 和‘百代’ 造成了在香港空前的乐坛竞争。在时代曲之前,香港歌坛的主流是粤曲,可是这一大迁徙后,新音乐的新潮,平易近人,曲调优美,思想前卫很快地取得了广大群众的青睐,粤曲的地位可说一夜之间被代表现代都市的时代曲代替了。 姚敏在接任新的工作下立刻动笔,香港的姚敏,比上海的姚敏乐思更丰富,风格色彩更斑斓更浓烈。香港的姚敏,创立了中国音乐家史无前例的强烈浪漫主义个性。香港的姚敏,创作的题材之广是当时中国作曲界甚至是世界各地作曲界的极限。香港的姚敏,制造了数不尽的红透半边天的歌星/影星,可以说是华人歌坛从未所有的盛世。 除了早在上海已经成名的歌星如白光,姚莉,龚秋霞,张露,李香兰等,时代曲的新秀像:潘秀琼,邓白英,葛兰,刘韵,静婷,崔萍,叶枫等亦也源源不绝地出现在舞台。在唱片业欣欣向荣的同时,东南亚以及本地的各大电影公司也趁机磨拳擦掌,各自都盼望着能闯出一片天地。‘电懋’ ,‘邵氏’ ,‘亚东’ ,‘新华’ 等影视公司相继推出了自己的招牌影片。 我们都很清楚,音乐是影视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它们俩自有艺术以来就是一对连体姐妹。直到今天我们每一部电视剧/电影/纪录片都可以找到好多的背景音乐/主题曲/插曲,虽然现在这些影视音乐大多水准已大大下滑,但人们亦没有太大的怨言,有几首插曲好过甚么都没有。可是在50年代,影视音乐的要求是特高的,原因之一就是同时期在美国正在风行一种大众化的娱乐形式,就是音乐剧或舞台剧,英文称为‘musical comedies’或 ‘musicals’。这些musicals就是以歌曲和音乐推动故事情节和刻画人物性格/心情的戏剧,在创作的过程中词作家和作曲家必须很细腻地根据剧情的进展和每个角色的特点来塑造相应的歌曲。英美最为有名的音乐剧作曲家为30-40年代的Cole Porter,40-60年代的Richard Rodgers,Frederick Loewe,Lionel Bart,还有后期的Andrew Lloyd Webber等等,他们的音乐剧绝大多数都成为了当代西方社会的一个标志,很多歌曲更是久传不衰。因为这些musicals几乎都是在曼哈顿Broadway大街的影院上演,所以后来人们统称这一派的音乐剧为‘Broadway musicals’即百老汇舞台剧
香港取代了上海作为东方通往西方的窗口,很自然地就能够第一时间接触到西方最为时髦的艺术/服装/消费品,当然Broadway musicals也不例外。姚敏在上海时期就已经对西洋音乐进行系统性的学习,剖析,收集,所以到了香港之后他对西洋音乐的写作和运用已是把握有余。外国的各种舞曲,各派别的爵士音乐,样样都难不了他。另外,在上海EMI公司工作的经验及熏陶下,姚敏对声乐亦都颇为熟悉,和每一个歌手合作时都可以根据她(他)们的声线/个性/音域来写合适的作品。 此时香港的影视公司都盯住了音乐剧的市场,加紧了收罗最有资历最有天赋的作曲家,词作家,编剧家,导演,开始了香港乐坛历史性的一幕。1956年,‘新华’ 公司准备拍一部以一首旧上海时期黎锦晖写的歌为片名的电影「桃花江」,并要求姚敏写作音乐,作词/编剧为陈蝶衣,幕后演唱为姚敏的妹妹姚莉,邓白英,方静音和夏丹,锺情主演。姚敏接受了任务,一口气完成了影片的12首歌曲,分别是改编自上海时期黎锦晖的主题曲《桃花江》,插曲《采茶歌》,《我睡在云雾里》,《月下对口》,《花儿比姐儿》,《野猫》,《春天不见了》,《擦鞋歌》,《布谷之歌》,《龙灯与风筝》,《我说东来你说西》 ,《为什麼》。 「桃花江」的上映,立刻在香港成了一个导火索,这是人们第一次看过以音乐为主的本地影片,而原创音乐又是那麼的出色,迷人。一股狂烈的歌舞片热即是燃烧整个香港及东南亚,「桃花江」一时已成了香港社会的一个现象,片中的插曲更是传遍整个亚洲华人世界,主角锺情一夜成名。《桃花江》发疯似的成功一连引发了一部又一部美不胜收的歌唱片,其中80%以上都是由姚敏作曲,作词方面则由好几位担任:陈蝶衣,李隽青,易文 (杨彦岐) ,司徒明 (冯凤三) ,王植波等。这些歌唱片曾让数不清的影坛/歌坛天王天后红遍港台,红遍亚洲,红遍世界。 我们不妨看一看继「桃花江」之后姚敏为整个50年代香港影视事业写作过那些经典音乐。「一夜风流」中的《三年》,《十里洋场》,《小时候》;「秋娘」中的《马来风光》;「歌迷小姐」中的《歌迷小姐》,《好花不常开》,《偷偷摸摸》,《诗情画意》,《我有个好家庭》;「葡萄仙子」中的《葡萄仙子》,《何必旁人来说媒》,《一家八口一张床》,《我要为你歌唱》;「采西瓜的姑娘」中的《瓜棚小唱》,《采西瓜》,《捉虾歌》;「哪个不多情」中的《春风吻上我的脸》,《摇船歌》,《月下情歌》,《紫丁香》,《我要歌唱》,《一个莲蓬》. , 《哪个不关心》;「空中小姐」中的《我要飞上青天》,《我爱卡力苏》,《庙院钟声》;「曼波女郎」中的《我爱恰恰》,《今宵乐》;「关山行」中的《一条心》,《等天晴》;「阿里山之莺」中的《月桃花》,《站在高岗上》,《爱的涡流》,《山地之春》,《都是一家人》,《昨夜梦魂中》;「龙翔凤舞」中的《雪人不见了》;「酒色财气」中的《静静的月夜》,《恭喜发财》,《爱情保险》;「一代歌后」中的《惜春光》;「落马湖」中的《知道不知道》,《初一到十五》,《好收场》;「姊妹花」中的《猜不出是甚麼情意》,《疯狂的周末》,《奇形怪状》;「金瓶梅」中的《兰闺寂寂》,《乌鸦配凤凰》;「桃花运」中的《家家有本难念的经》,《桃花运》,《家花哪有野花香》;「菊子姑娘」中的《雪山盟》,《东瀛风光》;「二八佳人」中的《心心相印》,《初恋滋味》;「杏花溪之恋」中的《杏花溪之恋》,《陌上花开》,《小村姑》;「娘惹与峇峇」中的《娘惹与峇峇》 ;「恋之火」中的《第二春》;「雪里红」中的《雪里红》;「特别快车」中的《特别快车》,《伴侣哪里找》,《新天地》;「风雨桃花村」中的《卖汤圆》,《人面桃花》等等等等。
歌唱片一部接著一部,每一部都是‘插曲十八支,支支动听’ ,每一曲都能轰动全城。主演这些歌唱片的女主角都具有惊人的实力,她们在荧幕里毫不吝啬地表现出出众的气质和艺术的天赋,很多也是挺漂亮的。她们包括能歌善舞的葛兰,林黛,尤敏,张莱莱,蓝娣,野性迷人的锺情,神秘貌美的叶枫,小周璇董佩佩,影坛长青树李丽华等等。唱歌方面一部份由女主角/男主角胜任,一部分由其他歌手幕后代唱,例如姚莉,静婷,刘韵,江宏,杨光,邓白英,逸敏,潘秀琼等等。其中以姚莉代锺情演唱,陈蝶衣作词的组合最具代表性。因此姚敏连同陈蝶衣和姚莉结成了乐坛无敌的‘铁三角’ ,姚敏/陈蝶衣(笔名有:陈式,方忭,狄薏,洪流,文流,叶绿,方达,郎泼来,佩琼等等) 这个曲/词组合就是中国的Richard Rodgers/Oscar HammersteinII。 为了艺术触角可以延伸得更远,1956年开始姚敏便开始往世界各国旅行,同行的还有妹妹姚莉,妻子叶红。当他到每一个国家/地区的时候,姚敏都会用他敏锐的音乐灵性捕捉当地的人文,地理,艺术,语言特色,然后去思索如何把这些不同的灵感插上音符的翅膀。无论是欧洲的庄重,美国的潮流,东南亚的热情,日本的典雅,姚敏全都不放过,每时每刻脑子里都充满著乐曲。这段时光无疑是他一生最快乐最难忘的,也同时给予了他更为强烈的创作力量。 60年代起,姚敏对电影音乐的成就更上一层楼。「哪个不多情--续集」中的《我是一只画眉鸟》,《你是春日风》;「心心相印」中的《不管你是谁》;「喋血贩马场」中的《小窗相思》;「小鸟依人」中的《小鸟依人》,《春天的假期》;「桃李争春」中的《卖馄饨》,《我爱你ChaCha》,《好预兆》,《海上彩虹》,《多情世界》,《不唱睡不著》,《好地方》;「入室佳人」中的《人生就是戏》;「野玫瑰之恋」中的《爱情像气球》,《稀奇真稀奇》;「燕子盗」中的《待嫁女儿心》;「铁臂金刚」中的《神秘女郎》;「六月新娘」中的《六月新娘》 ,《海上良宵》,《迷离世界》 ;「莺歌燕舞」中的《俏女郎》,《三百六十行》,《甜蜜在心头》,《莺歌燕舞》 ;「星星,月亮,太阳」中的《七夕》,《送别》,《光明的前程》,《好儿童》,《打胜仗》;「有口难言」中的《有口难言》,《幸福的家庭》 ,《山顶的奇迹》 ;「千娇百媚」中的《祝福JaJambo》,《千娇百媚》 ,《蜘蛛网》 ,《昨夜的怪梦》 ,《万里长城》 ,《心花朵朵开》 ,《孟姜女哀歌》 ,《何日再相逢》等等等等。 据前辈的口中回忆,那时候香港大街小巷无论男女老幼无时无刻不在哼唱这些影片的歌曲,连走路/做饭的时候脚尖都是跟著舞拍去扭。可以见得好的音乐可以足够令一个社会为之而倾倒,走火入魔。
姚敏的电影音乐在把握住影片的情节,气氛和人物特点的同时,他还能在音乐上达到相当高的水准。他不是科班出身的音乐家,没有受过学院派的理论教育,就是因为如此,他的音乐才体现出学院派人士没有的奔放和自由,再加上他善於吸纳中外音乐的优点。因此在同一部电影里,甚至在同一首歌曲里都可以听到很多不同的色彩,每一首歌曲都可以抓住听众的耳朵,今天我们形容流行歌曲的所谓‘混血音乐’ ,我想姚敏的音乐是混血音乐的最佳典范。他在研究外国音乐剧的时候也注意中国小调的风韵,所以他的作品听起来既中又西,既现代又古典的奇妙的听觉效果。担任配乐的,一部分由姚敏自己执行,一部分则由他的御用乐师,菲律宾裔的葛士培(Vic Cristobal) 完成。菲律宾乐师的水准是全亚洲甚至全世界所承认的,他们对音乐的敏感,视奏的能力,配乐编曲速度之快,至今亦成为乐坛的佳话。葛士培先生的配乐风格洋溢著美国流行音乐和西班牙舞曲的混合味道,足以迎合亚洲人的音乐口味,缔造了‘东方Broadway Musicals’的时代传奇。 姚敏的浪漫主义在他的影视音乐中普遍都可以看到。在1956年「秋娘」中尤敏演唱的插曲《马来风光》(不同于上海时期和妹妹合作的那首) ,轻柔的节奏和富有岛国风情的配乐把人们带进了一个浪漫的热带海滩之夜。《马来风光》吸取了东南亚民歌的很多元素,包括全曲许多次将第四音升一个半音阶,例如在‘晚风阵阵吹散了浮云’ 中的‘散’ 和‘我们俩静静在沙滩上’ 中的‘俩’ ,节奏方面有著言情民谣的纯真和休闲。另一首以东南亚主题为题材的是李丽华/杨光演唱的《娘惹与峇峇》,歌曲是通过叙述的手法讲出了一对在马六甲的情人的恋情,歌词中的椰子树,童年的回忆到最后相逢重燃爱火,构成了一个健康及浪漫的故事。 妹妹姚莉在同年影片「龙翔凤舞」中演唱的《雪人不见了》,虽代表了片中的冬景,却童真沸腾。歌曲旋律简练精致,把雪中欢乐的情景描绘得栩栩如生,这是姚敏通过仔细分析外国圣诞歌曲的成果。《雪人不见了》的作词者就是他的最佳拍档陈蝶衣,‘雪人原来不坚牢,只怕太阳照,太阳一出雪就消,雪人不见了! ’ 很显浅的道理但和旋律一起就是绝配。
上海时期的姚莉是模仿周璇的嗓音,特别注重清脆的高音,但自从来港后,她便迷恋上了美国歌星Patti Page的歌声,因而大大地改变了她的演唱风格。香港的姚莉嗓音转向中低音,简直就是一个‘小Patti Page’。在电影「哪个不多情」她唱出的《春风吻上我的脸》 (‘春风它吻上了我的脸,告诉我现在是春天…’) 就是用那种富有磁性的中音演绎的。在片中这首歌曲出现在主角锺情欣赏着春天的阳光时候,旋律婉转动听,情景交融。全曲用了中国的五声音阶,属于‘小调流行歌曲’ ,这类型的歌曲推动了以后整个香港乐坛的发展。中段的‘趁着那春色在人间,起一个清早跟春相见,让春风吹到我身边,轻轻地吻上我的脸! ’ 教人一听便醉。另外一首和《春风吻上我的脸》曲风差不多的是‘小周璇’ 董佩佩于1956年影片「恋之火」演唱的《第二春》 (‘明明是冷冷清清的长夜, 为什么还有叮叮当当的声音…’) ,这首歌曲是继陈歌辛《玫瑰玫瑰我爱你》,黎锦光《夜来香》和刘雪庵《何日君再来》之后被填上外国歌词流传世界的中国歌曲。《第二春》1959年被英国著名音乐剧作曲家Lionel Bart填上英文歌词,然后成了音乐剧「The World of Suzie Wong」的插曲,名为《The Ding Dong Song》,由著名的华裔演员周采芹(Irene Chow)演唱。 《 The Ding Dong Song》 Lyrics:Lionel Bart Music:Yao Ming (姚敏) Arrangement: Harry Robinson I hear the bell go Ding Dong , Ding Dong inside my heart. Each time you say kiss me, Then I know it’s time for Ding Dong to start! Each time you say hug me, Ding Dong, Ding Dong! Each time you say love me, Ding Dong, Ding Dong! I hope I don’t wait too long, To hear my bell go Ding Dong! 此曲被英国的Decca唱片公司灌录成唱片以后在本地受到热烈的欢迎,销量另Decca都大吃一惊,不久《The Ding Dong Song》就流传全世界,成为中国人在世界的第四首世界名曲。 姚敏在他的电影歌曲里的中国成分是十分浓厚的。作品如《卖汤圆》,《知道不知道》,《初一到十五》,《卖馄饨》,《小时候》,《我是一只画眉鸟》,《雪里红》,《瓜棚小唱》,《站在高岗上》,《月桃花》,《待嫁女儿心》,《何必旁人来说媒》,《月下对口》,《兰闺寂寂》,《陌上花开》等等都是令人津津乐道的中式电影姚曲。香港时期的姚敏谱写民歌旋律的水平是至今中国作曲家望尘莫及的,他笔下的神韵不是常人能学到的。所谓‘神韵’就是‘精神’加上‘韵味’结合的艺术气质。‘山青水秀太阳高,好呀嘛好风飘。小小船儿撑过来,它一路摇呀摇…’这曲《知道不知道》是姚敏根据陕北民歌《信天游》的曲调改编而成的新民歌。除了把原民歌的速度降慢一半以外,姚敏还改写了大部分乐句,比如说第一句‘山青水秀太阳高,好呀嘛好风飘’和第三句‘为了那心上人,起呀起大早’原曲是没有的,从而将原曲的两句变成了四句。音调的变化,速度的变化和结构的变化使《知道不知道》从《信天游》中脱胎换骨,成了一首新的改编-创作民歌,流传全国以及亚洲。另外一首改编民歌就是《初一到十五》:‘初一到十五,十五的月儿高,那春风它摆摇,杨呀麼杨柳梢…’,就是改自山西民歌《绣荷包》。这一次姚敏没有把原曲的结构变动,仍然保留了两句体,甚至旋律的形状都没有做很大的改编,但在曲调上做了很明显的修饰,使歌曲的民间气色更为强烈。
除了《知道不知道》和《初一到十五》两首民歌改编外,其他的都是纯属原创作品。这些原创民歌都是经过姚敏多年勤奋地研究中国民歌得来的精品中的精品。其中一曲‘卖汤圆,卖汤圆,小二哥的汤圆是圆又圆… ’ 被很多人误以为是台湾民歌的《卖汤圆》就是姚敏电影歌曲的杰作之一,也是华人地区最为流传的经典名曲之一。它以轻快调皮的曲调,诱人的韵味和极易上口的歌词取得广大群众的喜爱,早就家喻户晓了。汤圆卖完了,就‘卖馄饨’ 吧! ‘卖馄饨呀卖呀卖馄饨,卖馄饨! 要是你吃了我的热馄饨, 肚子吃饱混身热啊热腾腾… ’ 曾经参加过香港小姐竞选的李湄穿着泳装在1962年「桃李争春」里唱的小调《卖馄饨》也是脍炙人口的歌曲。葛士培把歌曲的间奏编成了爵士风,把爵士乐的swing和chromaticism都用上了,洋为中用,听起来让人们感到耳目一新。 1957年电影「阿里山之莺」是部以台湾高山族生活为主题的作品,其中《站在高岗上》 (‘连绵的青山百里长呀,魏魏耸起像屏障呀喂。青青的山岭穿云霄呀,青青的山岭穿云霄呀,白云片片天苍苍呀喂…’)和《月桃花》(‘一处一处开满月桃花,远远近近都是月桃花, 采一朵花来襟上插, 月桃花呀是奇葩是奇葩…’) 最令人难忘。两首都是以台湾小数民族风格谱成的歌曲,《站在高岗上》由姚莉和杨光幕后代唱,《月桃花》则由姚莉独唱。歌唱片鼻祖「桃花江」中的著名插曲《月下对口》很浪漫地用歌声传达爱意。‘对口’ 是中国民歌的一种,通常由一对男女表演,男唱一句然后女唱一句。‘男:天上的明月光呀,照在那窗儿外。为什麼窗不开?我在窗外独徘徊…女:天上的明月光呀照在那窗儿外,你不要费疑猜,窗里人也没有睡… ’《月下对口》的旋律特别优美动听,起伏自然,把电影的意境配得淋漓尽致,也借助纯洁的真情感动听众。 南洋歌手潘秀琼 (是姚敏的学生之一) 以底蕴丰厚的女中音著称,于1962年「哪个不多情--续集」得意地演绎了《我是一只画眉鸟》:‘我是一只画眉鸟呀,画眉鸟,彷佛是身上,没有长羽毛!...’。有‘天王巨星’之美誉的李丽华于1956年「雪里红」演唱‘雪里红呀运不通,卖歌卖唱走西东。三餐白饭都难饱,皮鞭儿抽得满身红! 咚格隆咚飘一飘,咚格隆咚飘一飘,得儿隆咚飘飘,依格隆咚飘飘一飘哟!...’。《我是一只画眉鸟》和《雪里红》之所以出色是因为它们具有独特的神韵,是人们都能很容易地感受的神韵。《我是一只画眉鸟》的旋律婉转流畅,青春活泼,再配上陈蝶衣趣味天真的好歌词,可是绝了。 吴莺音在香港时,姚敏写给她唱的一首《我有一段情》体现了中国女性的温柔,内涵,气质,和爱情观。李香兰在「金瓶梅」演绎的《兰闺寂寂》跟《我有一段情》的意图差不多。‘兰闺寂寂,夜迢迢。 意中人,隔断蓝桥, 露声儿滴碎了情苗… ’ 姚敏把传统戏曲音乐元素巧妙地构造出一幅柔美的音画,将主人公的内心世界剖开,化作美好和谐的音符,散发着芬芳。还有一曲值得注意的比较显著地利用民间戏曲的特色写的作品就是静婷代林黛唱出的《待嫁女儿心》 (‘冬天那个去了嚜就有那春天来,春天那个一来嚜就有那百花儿开,手拈针线,先把那花儿绣…姐儿呀长到十呀十七八,谁不盼望有个情郎来爱呀… ’) 。 在保留中国传统的同时,姚敏也跟着世界音乐的步伐走。中国式的歌舞片,有歌就必定有舞,有中就必定要有西。在50-60年代他参加过作曲的电影里头,那些风靡群众,出神入化,魅力四射的摩登舞曲无所不在。姚敏的电影舞曲之胆量与创意是当时中国作曲家前所未有的,逢是东西方最流行最时髦的舞曲形式他都接纳。‘我们欢欢喜喜一起上学校,我们高高兴兴一起做体操,鼓声兵兵邦邦响,就摇摇摆摆跳,有谁不会,我就来教!...快狐步,太单调,太单调,伊啊CHA CHA CHA CHA CHA!!圆舞步,太古老,太古老,伊啊CHA CHA CHA CHA CHA!!你学伦巴,不时髦! 你学森巴,没情调!... ’来自1957年电影「曼波女郎」的插曲《我爱恰恰》是其中最受欢迎的恰恰舞之一。它以富有弹性的音调,活泼时尚的歌词,葛兰带有挑逗性的演绎,和出色的配乐缔造了它的魅力。另一首余音绕梁的恰恰舞曲就是‘人生就是戏,演不完的戏,有的时候悲,有的时候喜…要是你比一比,谁演得最卖力?只怕那演员反而不入迷,看戏的人儿个个是戏迷!恰恰恰!呀呀呀…’即是1960年「入室佳人」里姚莉幕后唱的《人生就是戏》。
14楼锺情是当年影视圈最受欢迎的,也是最亮丽的明星之一。绰号‘小野猫’ 的她在「桃花江」,「葡萄仙子」,「哪个不多情」,「阿里山之莺」,「美人鱼」等等影片中无一不得益于片里的优秀音乐/歌曲。那首可以在脑海里回荡数日的1956年「葡萄仙子」插曲《我要为你歌唱》 (‘我要为你歌唱,唱出我心里的舒畅,只因你带给我希望,
带给我希望…我若是失去了你,就像那风雨里的玫瑰,失去了她的娇媚,减少了她的原来光辉… ’) ,探戈式的旋律,就是马来西亚歌手潘秀琼代她演唱的。 有一部分的舞曲歌曲却带很浓的爵士风。爵士乐的创始人是19世纪末的美国黑人,后来渐渐地搬上了主流音乐舞台,声势日益急升,所支流出来的类型越来越多,最后成为了美国流行音乐的栋梁。姚敏在选择爵士风的音乐的时候他会根据剧情和人物来决定,比如说他可以写出愉快的《我要飞上青天》 (‘我要飞上青天,上青天,我要飞上青天,上青天…太阳是我小台灯,月亮是我化妆镜… ’) ,热情奔放的《今宵乐》 (‘我要嘻嘻哈哈谈笑,我要热热闹闹舞蹈… ’) 和《春天的假期》 (‘你陪着我跳个Rock n Roll ,你不要把假期来错过… ’) ,浪漫醉人的《不管你是谁》 (‘我不管你是谁,在你怀里沉醉… ’) 和《神秘女郎》 (‘你不要对我望,黯淡的灯光使我迷惘…’)等等。这些歌曲的戏剧效果都十分杰出,流着西方音乐剧的血液。在《我要飞上青天》的B段:‘太阳是我小台灯,月亮是我化妆镜,彩虹拿来做项链,摘下一颗星星挂在胸前’ 后句的‘一颗星星挂在胸前’ 采取的自由节奏则是Broadway Musicals常用的作曲手法。叶枫演唱的「桃李争春」插曲《我爱你恰恰》 (‘我爱你,我爱你,我爱的你,我爱的就是你!... 我爱你青春年少时光,到你年老时我也爱你…’) 中的半音阶和重复的乐句,也是Broadway十足。 1960年的一部「野玫瑰之恋」是姚敏和他的老师,日本著名音乐大师服部良一合作谱写音乐的,也是俩师徒最成功的合作经历。「野」片的歌曲支支经典:《卡门》,《蝴蝶夫人》,《说不出的快活》,《爱情像气球》,《稀奇真稀奇》,《赌徒歌》,《风流寡妇》,《蝴蝶夫人炒什锦》,《一颗心Jajambo》,《同情心》。这些插曲中《卡门》,《蝴蝶夫人》,《赌徒歌》和《风流寡妇》的曲调来自著名的西洋歌剧选段;《卡门》来自Georges Bizet歌剧《卡门》中的《哈巴涅拉》,《蝴蝶夫人》来自Giacomo Puccini的同名歌剧,《赌徒歌》来自Giuseppe Verdi的歌剧《弄臣》,和《风流寡妇》来自Franz Lehar的轻歌剧《风流寡妇》。经过两位作曲家的改编和配乐后这些古典歌剧唱段变成了通俗而丰含感染力的流行歌曲,就像《卡门》 (‘爱情不过是一种普通的玩意,一点也不稀奇。男人不过是一件消遣的东西 有甚麼了不起?…甚麼叫情?甚麼叫意?还不是大家自己骗自己… ’) 的第一段放慢了速度,并且歌曲的结构做了很大的改动,唯独不变的就是原旋律和充满动感的拉丁曲魂。 其他所有的歌曲《说不出的快活》 (‘你看我,我看你,你看我几时我有这麼高兴过?…Ja-Ja-Jam Bo Ja-Ja-Jam Bo… ’),《爱情像气球》 ,《稀奇真稀奇》 ,《一颗心Jajambo》和《同情心》就由服部良一和姚敏原创,姚敏配乐。不听倒好,听了就忍不住跟着音乐疯狂起舞。 一些舞曲如《家家有本难念的经》,《十里洋场》,《多情世界》,《我有个好家庭》,《偷偷摸摸》等姚敏用了东方的五声音阶,使得它们既有西洋舞曲的节奏又有东方面貌。《家家有本难念的经》(‘人人想过好光阴,家家有本难念的经… ’)由潘秀琼演唱,1959年「桃花运」的插曲,旋律流畅怡人;《偷偷摸摸》( ‘你为甚麼偷偷又摸摸呀?偷偷摸摸跟人去拍拖…’)由张莱莱和刘韵合唱,1959年「歌迷小姐」插曲,得意可爱;《十里洋场》(‘把苏杭,比天堂,苏杭哪现在也平常…’)由李香兰演唱,1958年「一夜风流」插曲,带着摩登的民族特色。 除了中国民歌和外国舞曲外,姚敏最后一类电影音乐是节奏缓慢的抒情歌曲,本人喜欢把它们称作‘诉心曲’ 。姚敏的‘诉心曲’ 最大的特点是优美耐听,而且感情深刻,有诗一般的温情。‘想得我肠儿寸断,望得我眼儿欲穿,好容易望到了你回来,算算已三年…左三年右三年,这一生见面有几天?横三年竖三年,倒不如不见面?…’ 相信凡是有血肉感情的人都不可不被这样情意缠绵的歌曲所感染。作于1958年的《三年》唱出了等待情人的痛苦心境,旋律可谓巧夺天工,一‘音’ 千金。
15楼林黛在1956年「杏花溪之恋」唱出的同名主题曲‘我们相爱在杏花溪,朝朝暮暮常相依, 叶绿缕花红垂柳摇曳,黄莺儿枝上双…’同样醉人,还有1959年「二八佳人」中叶枫的《心心相印》(‘景色是多么美丽,处处是花香鸟啼。我要问天上浮云,可知道我的情意?…’) ,1956年「菊子姑娘」中林黛的《雪山盟》(‘窗前飘下了枫叶, 山巅添上了雪堆, 为甚麼你还不回来, 不回来?教我苦守在空闺…’) ,「阿里山之莺」中姚莉的《昨夜梦魂中》,1957年「风雨桃花村」中姚莉的《人面桃花》(‘去年今日此门中, 人面桃花相映红…’),同年「酒色财气」中葛兰的《静静的月夜》,等等都是真情表白的佳作。 本人最为喜欢的两首姚式‘诉心曲’ 电影插曲是1957年「特别快车」中姚莉的《伴侣哪里找》和1960年「六月新娘」中的《海上良宵》。《伴侣哪里找》(‘向前奔跑,一路上向前奔跑,那树上落叶处处飘, 夕阳在山北风号…’) 的旋律悠扬,属於美国乡村民谣风格,听了就如沐春风,曲子带着的诗意是文字不能表达的。《海上良宵》的意境更为深远,这首曲子带有很浓的热带风情,‘你听那音乐多美妙,陶醉在海上良宵,对着这月夜风光多逍遥,嗯....嗯....,我要去享受这情调…’扣人心弦的旋律配着阵阵的夏威夷吉他伴奏把人带进一个美好的夜晚,人人愉快的跳着舞,爱意情浓。歌词中的‘看到你舞蹈太美妙,叫我神魂颠倒,虽然是萍水相逢初相交,嗯...嗯...心里的热情已燃烧…’ 和‘我这样想法太无聊,以为他放荡轻佻,倒不如唱歌跳舞又谈笑,嗯....嗯....可不能多情惹烦恼…’给予了歌曲很迷人的浪漫情怀,将人的七情六欲都翻滚出来,甚教人陶醉。 1959年,1961年和1962年姚敏因「龙翔凤舞」和「千娇百媚」两部影片的精彩绝伦的原创音乐而获得第六届亚洲电影节,第八届亚洲影展,及第一届台湾金马奖的最佳音乐奖项。其中「千娇百媚」是邵氏公司首部综艺体弧形阔银幕彩色影片,也是星,港,台当年最卖座的影片。片中以歌舞为主题,空前地动用上千名舞蹈演员,表演:中国花鼓舞、 采荷扑蝶舞、 日本樱花舞、 扇舞、 马来土风舞、 泰国酬神舞、 南美热浪舞、 法国肯肯舞、 西班牙斗牛舞、 蜘蛛舞、 团圆舞、 曼波舞、恰恰舞等等,部份外景在日本拍摄。精美的场面和迷人的音乐,观众可是大饱眼和耳福。 姚敏终身守在EMI唱片公司的岗位,除了为电影作曲配乐外,他还为EMI唱片写下不少唱片歌曲,也同时培养时代曲新秀。马来西亚长大,原籍广东的潘秀琼就是他的高徒之一。姚敏特别钟爱这位带有磁性歌喉的徒弟,很着重地教她音乐理论和表演技巧。1958年的一天,他在房间里的钢琴弹奏着一支旋律,完毕后妹妹姚莉就赶忙说‘哥哥,这个就给我唱吧!’未料,姚敏却宛然拒绝了。姚莉就不高兴了,说‘哥哥!你是说我唱不来?’。姚敏跟着回答:‘不不不,按你的歌唱天份,有甚麼歌曲难得到你?不过这首歌,沧桑味浓,我想找一个嗓音较低的歌手来唱。’於是,等陈蝶衣填完词后,姚敏就找到了潘秀琼来灌录这首歌曲。歌曲面世后,就唱遍了大街小巷,红遍了大江南北,成为至今的传世名曲。这首歌就是《情人的眼泪》。
除了《知道不知道》和《初一到十五》两首民歌改编外,其他的都是纯属原创作品。这些原创民歌都是经过姚敏多年勤奋地研究中国民歌得来的精品中的精品。其中一曲‘卖汤圆,卖汤圆,小二哥的汤圆是圆又圆… ’ 被很多人误以为是台湾民歌的《卖汤圆》就是姚敏电影歌曲的杰作之一,也是华人地区最为流传的经典名曲之一。它以轻快调皮的曲调,诱人的韵味和极易上口的歌词取得广大群众的喜爱,早就家喻户晓了。汤圆卖完了,就‘卖馄饨’ 吧! ‘卖馄饨呀卖呀卖馄饨,卖馄饨! 要是你吃了我的热馄饨, 肚子吃饱混身热啊热腾腾… ’ 曾经参加过香港小姐竞选的李湄穿着泳装在1962年「桃李争春」里唱的小调《卖馄饨》也是脍炙人口的歌曲。葛士培把歌曲的间奏编成了爵士风,把爵士乐的swing和chromaticism都用上了,洋为中用,听起来让人们感到耳目一新。 1957年电影「阿里山之莺」是部以台湾高山族生活为主题的作品,其中《站在高岗上》 (‘连绵的青山百里长呀,魏魏耸起像屏障呀喂。青青的山岭穿云霄呀,青青的山岭穿云霄呀,白云片片天苍苍呀喂…’)和《月桃花》(‘一处一处开满月桃花,远远近近都是月桃花, 采一朵花来襟上插, 月桃花呀是奇葩是奇葩…’) 最令人难忘。两首都是以台湾小数民族风格谱成的歌曲,《站在高岗上》由姚莉和杨光幕后代唱,《月桃花》则由姚莉独唱。歌唱片鼻祖「桃花江」中的著名插曲《月下对口》很浪漫地用歌声传达爱意。‘对口’ 是中国民歌的一种,通常由一对男女表演,男唱一句然后女唱一句。‘男:天上的明月光呀,照在那窗儿外。为什麼窗不开?我在窗外独徘徊…女:天上的明月光呀照在那窗儿外,你不要费疑猜,窗里人也没有睡… ’《月下对口》的旋律特别优美动听,起伏自然,把电影的意境配得淋漓尽致,也借助纯洁的真情感动听众。 南洋歌手潘秀琼 (是姚敏的学生之一) 以底蕴丰厚的女中音著称,于1962年「哪个不多情--续集」得意地演绎了《我是一只画眉鸟》:‘我是一只画眉鸟呀,画眉鸟,彷佛是身上,没有长羽毛!...’。有‘天王巨星’之美誉的李丽华于1956年「雪里红」演唱‘雪里红呀运不通,卖歌卖唱走西东。三餐白饭都难饱,皮鞭儿抽得满身红! 咚格隆咚飘一飘,咚格隆咚飘一飘,得儿隆咚飘飘,依格隆咚飘飘一飘哟!...’。《我是一只画眉鸟》和《雪里红》之所以出色是因为它们具有独特的神韵,是人们都能很容易地感受的神韵。《我是一只画眉鸟》的旋律婉转流畅,青春活泼,再配上陈蝶衣趣味天真的好歌词,可是绝了。 吴莺音在香港时,姚敏写给她唱的一首《我有一段情》体现了中国女性的温柔,内涵,气质,和爱情观。李香兰在「金瓶梅」演绎的《兰闺寂寂》跟《我有一段情》的意图差不多。‘兰闺寂寂,夜迢迢。 意中人,隔断蓝桥, 露声儿滴碎了情苗… ’ 姚敏把传统戏曲音乐元素巧妙地构造出一幅柔美的音画,将主人公的内心世界剖开,化作美好和谐的音符,散发着芬芳。还有一曲值得注意的比较显著地利用民间戏曲的特色写的作品就是静婷代林黛唱出的《待嫁女儿心》 (‘冬天那个去了嚜就有那春天来,春天那个一来嚜就有那百花儿开,手拈针线,先把那花儿绣…姐儿呀长到十呀十七八,谁不盼望有个情郎来爱呀… ’) 。 在保留中国传统的同时,姚敏也跟着世界音乐的步伐走。中国式的歌舞片,有歌就必定有舞,有中就必定要有西。在50-60年代他参加过作曲的电影里头,那些风靡群众,出神入化,魅力四射的摩登舞曲无所不在。姚敏的电影舞曲之胆量与创意是当时中国作曲家前所未有的,逢是东西方最流行最时髦的舞曲形式他都接纳。‘我们欢欢喜喜一起上学校,我们高高兴兴一起做体操,鼓声兵兵邦邦响,就摇摇摆摆跳,有谁不会,我就来教!...快狐步,太单调,太单调,伊啊CHA CHA CHA CHA CHA!!圆舞步,太古老,太古老,伊啊CHA CHA CHA CHA CHA!!你学伦巴,不时髦! 你学森巴,没情调!... ’来自1957年电影「曼波女郎」的插曲《我爱恰恰》是其中最受欢迎的恰恰舞之一。它以富有弹性的音调,活泼时尚的歌词,葛兰带有挑逗性的演绎,和出色的配乐缔造了它的魅力。另一首余音绕梁的恰恰舞曲就是‘人生就是戏,演不完的戏,有的时候悲,有的时候喜…要是你比一比,谁演得最卖力?只怕那演员反而不入迷,看戏的人儿个个是戏迷!恰恰恰!呀呀呀…’即是1960年「入室佳人」里姚莉幕后唱的《人生就是戏》。
60年代中后期撅起的歌坛新星们个个都以演唱姚敏的作品为豪,同时姚敏自己也十分注重培育有潜质的新秀。他非常珍爱每一位徒弟,他和蔼可亲的态度和卓越的成就在晚辈们的眼里就是一位令人肃然起敬的良师。后来在70年代走红香港歌坛的李芷苓,刘淑雯 (即夏丹和刘韵之妹,艺名华娃) 就是他亲手教导的高徒。 社会的人才必定应受到社会的爱戴和珍惜,可是人间的人才很多时候也会被上天看中。上天是无私的,她创造了万物,但上天也是自私的,她仿佛认为只有她才可以拥有并珍惜人才。 日,当整个香港都准备着迎接新春,姚敏和家人以及朋友聚在了一起,满怀开心的心情打起了麻将。打到一半,姚敏突然脸色骤变,嘴唇发紫,顷刻间一句话都没有说就晕倒在地。周围的人都被突如其来的情况吓坏了,赶紧就送往医院进行急救,可是经过医生和护士一番努力后,姚敏被宣布因突发性心脏病抢救无效而死亡,年终49岁。 姚敏过於突然的逝世立即掀起了香港乐坛的大地震,这个噩耗火速地传遍了亚洲及世界的华人地区。一代中国伟大的音乐奇才,竟然就这样没有留下只字片言地离世了,就这样子永别了他灿烂无比的音符人生,离开了他万分热爱的世界和他向往的未来。姚敏的走,各地的乐迷,歌手,音乐人,影星,都难以置信,一时间觉得无可能接受,而从小就相依为命的妹妹姚莉和妻子叶红更是悲痛欲绝,几次哭得几乎要晕过去,场景十分悲痛。 姚敏的殡礼上,来自香港的各界人士都不约而同地聚集在一起,其中有跟他合作过的音乐人和歌星,家人,亲朋好友,以及心里仰慕但一直未能见他一面的有心人。当天,香港殡仪馆决定不奏任何的哀乐,只播放一首《情人的眼泪》来送这位旷世大师最后一程。‘为甚麼要对你掉眼泪?你难道不明白,是为了爱?…’ 人们在悲伤的泪水中轻轻的唱起了这首永远的金曲… 姚敏的逝世,就如擎天双柱突然崩塌,代表了一个时代的结束,一个持续了三十多年的国语时代曲时代随着他的英年早逝而画上了句号。这是一个中国音乐界无法弥补的损失,也是香港乐坛无法不接受的重大考验。整个香港乐坛已经了解到,本地流行音乐要面临一个巨大的转变,这是历史的选择,时代的车轮,无人能抵抗。 妹妹姚莉陷入了足足长达三年的痛苦熬煎,三年来,她不敢出门,不敢收听电台,皆因害怕听到哥哥的作品而导致情绪的崩溃。同时她也宣布离开舞台,居隐养休,当一名低调的贤妻良母。1969年,她受到了EMI公司的邀请,说服她重返EMI担任唱片总监。她收拾起勇气,将悲哀化为动力,为EMI公司制作/整理了亡兄的作品唱片,让天上的兄长能够看到自己的音乐能继续感到每一个人群角落。
现在在网上找不到谢采云的视听版本大家来听风采姐妹版中国第一首流行歌曲《毛毛雨》
时代曲是东方现代都市酿成的特产,当然受到了外国最时尚音乐很深的熏陶。歌词内容也大多数描写个人情感或社会最真实的现象。这一切在新政府眼里代表着腐朽的殖民主义思想,是颓废的,不健康的文化。因此,时代曲的命运就和其他‘洋’ 文化/产品/企业一样,被盖上了‘黄色音乐’ 及‘靡靡之音’的帽子,罪不可赦,该赶尽杀绝。 顷刻间,‘夜上海’ 的音乐在东方小巴黎逐渐消失了,换来代表农民文化的红色旋律。在上海舞台创造过无比辉煌的歌星,作曲家,作词家,乐手,唱片工作者意识到了风云的变幻,时代曲艺术已经在上海无法生存了。但是,像姚敏这样有远大艺术理想的青年,怎能忍受停业这样痛苦的想法?加上国家政局那麼的不稳定,什麼不乐观的事情随时都可能出现。
登录百度帐号推荐应用
为兴趣而生,贴吧更懂你。或}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春光乍泄国语歌词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