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个失败的母亲,教育不好自己的儿子,四年级的学生小孩玩游戏上瘾瘾,不想上学,把他送到少林寺好吗?

有人支持孩子不上学在家读书、由父母独立教育吗?_新宋吧_百度贴吧
&&&&&&&&&&&&&&&&&&&&&&&&&&&&&&&签到排名:今日本吧第个签到,本吧因你更精彩,明天继续来努力!
本吧签到人数:0可签7级以上的吧50个
本月漏签0次!成为超级会员,赠送8张补签卡连续签到:天&&累计签到:天超级会员单次开通12个月以上,赠送连续签到卡3张
关注:85,370贴子:
有人支持孩子不上学在家读书、由父母独立教育吗?
我一直倾向于不太支持。不是因为我认为孩子这样读书一定是不好的,而是因为很多人都有自己独特的教育理念,有人的理念很天才,有人的理念很平庸,还有些人的理念可能会有点可怕……——但这些人可能都坚信自己才是对的。可是如果反过来看,学校教育毁掉一个人前途的几率也不能说微乎其微。学校的老师较多,教育的影响因素较复杂,如果只由父母教育,影响因素会单一些。复杂有复杂的危险,单一也有单一的危险。究竟哪个危险小一点呢?转贴1:长沙11岁男孩被父幽闭家中11年 母亲:救救孩子 编辑:朱琪红 来源:华声在线
3月26日,长沙市岳麓区望岳村润泽园社区吴家大屋,小波没有朋友,休闲时就在家玩玩积木。 记者 童迪 摄 转贴2:被幽闭家中11年的天才 父亲是唯一老师来源:三湘都市报作者:记者 戴鹏 雷昕
3月26日,长沙市岳麓区望岳村润泽园社区吴家大屋,吴先勇和儿子小波。 11年来,他坚持自己在家教育孩子。 记者 童迪 摄
屋内很简陋,小波就在电脑上做题。
长沙11岁男孩被父幽闭家中11年 母亲:救救孩子编辑:朱琪红 来源:华声在线
  固执的父亲自己带着他学习、11年来只偷偷出过两次门、成绩虽优但没有系统……(详见本报3月27日A15版《被幽闭家中11年的“天才”》)   在小波的世界里,几乎所有的事情都将父亲视为“神”,父亲也将其视为“天才”。   他究竟是天才还是问题少年?27日,三湘华声记者再度走进长沙岳麓区的吴家大屋,试图解析小波身上的六个关键词。   ■记者 雷昕 戴鹏   父亲   “爸爸说的,我就相信”   11岁的小波最早的记忆来自于父亲吴先勇(化名)。   那年小波3岁,他想喝水,指着水杯,但父亲坚持要他说“水”,不说不让喝。直到小波发出准确读音,才喝到水。   在他幼小的心灵世界里,父亲是神一般的存在。他反复强调,“爸爸说的,我就相信。”   在小波的记忆中,很多幼时的回忆都是父亲告诉他的,“爸爸说在我2岁时,给我放过识字的动画;爸爸说在我4岁时,带我去河边玩沙子……”虽然他反复强调,自己没印象,都是父亲告诉他的,但最后,他总会说“爸爸说的,我就相信”。   母亲   “法律意义上的妈妈,我恨死她了”   在与记者交流中,小波从不用“妈妈”这个称谓,总是直呼母亲的名字——李芳(化名)。   记者不留神用“妈妈”称呼时,他会面露厌恶,略带不耐烦的表情一遍又一遍地纠正成“李芳”、“法律意义上的妈妈”或者“原来的妈妈”。   “她想把爸爸送到精神病医院,我能不讨厌她吗?我恨死她了!”他甚至直呼爷爷奶奶为“两个老的”,弟弟为“血缘上的弟弟”。   小波对两个日子记得最清楚,一个是他称呼为“血缘上的弟弟”吴建波(化名)的出生日——日。因为在那之后十几天,父母就分房睡。另一个日子是父母的分居日——日。但回想起当时的伤心,小波会无故大笑,甚至笑倒在床上。记者问他为什么笑,他说,“不知道,就是想到当时自己伤心就觉得好笑。”   朋友   “我不适合交附近的朋友,我和他们不一样”   小波唯一的朋友是王亚琪,与他同龄,是父亲加入“在家上学”QQ群中一个远在山东威海网友的女儿。   小波的印象中,好友的语文特别好,还知道一些他不懂的网络术语。一次,王亚琪打了一个“囧”字,他看不懂,爸爸也不知道意思,他上网用金山词霸查,找不到“囧”字,只古通“炯炯有神”,他猜测应该是网络术语。   王亚琪也是小波人生中第一个朋友。小波喜欢和她聊天,记者问他聊些什么话题,他只是抿着嘴笑,回答“不好说”。“最初是每天聊一次,后来隔几天聊一次,再后来几个月聊一次。”他解释,有时断网、有时长久都不回应。“聊着聊着就没话聊了,不知道说些什么。”   小波与好朋友的互动一直处在父亲的监控下。“聊天时,我就在旁边看着,没看到就翻聊天记录。”吴先勇解释,他这样做是怕孩子学坏。   李芳也曾带小波去朋友家玩,认识两个同龄的小朋友。每次见面,小波都会紧张,他说自己害羞。即使见过十几次面,小波仍坚持认为他们不是朋友。“我们没怎么聊天,也没怎么玩,怎么能算朋友?”   小波也从不与家附近的小朋友玩,“我不适合交附近的朋友,我和他们不一样,你懂的。”记者反复问他有什么区别,他沉默了两分钟,说:“一个在家里上学,一个在学校上学,当然有区别。他们更懂得与人打交道。”   对于小波朋友的匮乏,吴先勇只有一句话,“他有我就够了,不需要朋友。”   学校   “他们看我像怪物一样,我绝对不去学校”   小波第一次进学校是被社区居委会拉进去的。他印象中,从2011年起,“当官的(社区工作人员)”就开始频繁出入家中,跟父亲谈话,劝他送小波去附近的望月小学读书。   去年9月18日,社区工作人员再次来到家中,并带着小波去望月小学做知识水平测试。   小波记得,题目很简单,很快就做完了。语文试卷中有一首古诗没默写出来,“当时我以为是五年级语文,回家一查,发现是一年级下册的语文,学太久忘了。”说起测试的结果,他神态中带点小得意。“语文、英语是小学二年级,数学是六年级。”   但这次的学校之旅令小波并不愉快。“我本来就不想去学校,现在更讨厌去了。”小波说,“特别紧张,在学校操场拍电视(电视采访)时,周围很多人。大家看我像看怪物一样。爸爸说他们是看我这个新闻人物,看我像鬼一样。”   小波走进教室,班上的同学都看着他,他感到浑身不自在,转身跑了出去。   这段短短3小时的“上学”经历坚定了小波在家上学的决心。“我绝对不去学校”。他的父亲也在旁边反复强调,这是小波的个人意愿,吴先勇说,“如果在7岁前,小波刚到上学年龄还没有个人意愿,社区的人要送小波上学,可能就去上学了。现在他已经有个人意愿了,法律规定要尊重孩子的意愿,谁也不能强求。现在要送他上学,除非我死。”   自学   “爸爸说会电脑就可以了,不用学写字”   小波的卧室就是他十年来上课的“教室”。“教室”里有两张紧挨着的书桌,上面放着两台电脑,这就是所有的教学设备。上课的全部教材都来源于网络下载,通过电脑教学、练习,课外书也直接从网上下载阅读。   吴先勇在电脑里定了一个闹钟,准时“打铃”。每节课40分钟,课间休息15分钟。 父母分居前,小波的学习时间很有规律。每天早上八九点钟起床读书,一直到下午五六点,中午吃饭休息两小时。晚上是自由活动时间,他可以看百科、玩编程或几何画板。   小波4岁开始读书,到7岁时,他学习了一至四年级上册的语文和一至九年级下册的数学。这期间,父亲是他唯一的老师。7岁后,小波基本上是以自学为主。   在小波的描述中,父亲的教学方式有点单一:语文每篇课文上三遍。第一遍父亲读,小波跟着读;第二遍小波自己读,直到完全无误;第三遍再复读一遍。每一遍完成后,用勾标记,三个勾打完,表示课文学完了。数学就是解释例题和定律,检查练习题。做错了用问号标记,第二天重做,直到做对为止。   “最多时错过三次。”小波说,他不懂什么“主语、谓语、宾语”,也没有学过识字、写作文。直到6岁学会了拼音,他才知道用金山词霸查字。“学会拼音后,任何字只要会读,我就能在电脑上打出来,但是写不好。”   小波说,曾经母亲李芳说要他学描红,但爸爸说会电脑就可以了,不用学写字。直到八九岁时,小波才学会写自己的名字。   童年   “活动范围就在整栋楼,瘪软篮球只能踢不能打”   26日,第一次见到小波时,他高兴地拉着记者的手,“咚咚咚”地在整栋楼来回跑,边跑边比划,“屋内是教室和卧室,三楼大厅是羽毛球场,内阳台是足球场,外阳台是乒乓球室和游戏室。”   在二楼楼梯口有一个落满灰尘的瘪软的篮球。小波说,篮球有点漏气,不能打,只能踢。去年过年,社区工作人员来看望父子俩时,给小波带来一个新篮球,却被父亲扔了出去。当时他不敢阻挠,之后曾两次偷偷地跑出去找。这两次偷跑是小波11年来独自一人出门。   今年3月,因父亲重病无法下床,小波第一次在父亲的允许下走出家门,帮父亲买菜、端米粉、买冰淇淋。他每次都会紧张,总感觉大家看他的眼神怪怪的,不自在。   记者反复问到是否想上学,他总是坚定地回答“不想”,但稚嫩的脸庞、谨慎的眼神中偶尔闪过一丝迷茫。当记者建议父亲让小波上学时,父亲神情激动,双目瞪圆,说:“除非我死,不然绝不屈服。”记者准备继续做工作,小波突然伸出一只手捂住记者的嘴巴,望着记者,黝黑的眼珠中透着几分成熟和淡淡的忧伤。   27日傍晚,记者第二次见小波时,因进屋的步伐有些快,引起了吴先勇的反感。正在他大声指责记者“不尊重人”时,小波突然从屋内提着一把菜刀冲了出来,眼神尽是激动和愤怒,在父亲的喝止下,小波又悄悄回到屋内,玩起了自己的积木。
  对话母亲   小波母亲:“救救小波”   3月27日中午,小波的母亲李芳将三湘华声记者约至长沙市岳麓区润泽园社区办公室。   这个清瘦、憔悴、眼神漠然的中年妇女,一见到记者便语带哭腔请求救救小波:“小波是可怜的,这样子下去他会被他爸爸毁掉的。”   虽有3年多没有正面见过儿子,但对当时小波掩护她从家中逃出的情景依然刻骨铭心——当初吴先勇将她囚禁在家中,逼她离婚,小波主动帮她逃跑。   离开时,小波还偷偷给李芳一部存有小波照片的手机,告诉她想自己时就看照片。“我出家门前,小波在弟弟的脸上亲了又亲,真舍不得,他是多么的爱我、爱弟弟。”李芳说。   李芳现在唯一想做的就是挽救孩子,让小波离开父亲到学校接受正规教育,“我儿子只有去学校才有可能正常生活,我就是死也要挽救小波。只要孩子能解救出来,我会尽自己一切去抚养他长大。”   “这样教育下去,孩子很容易出现人格不健全的现象,最终有可能危害社会。”3月27日,长沙市岳麓区教育局教育科科长王正伟接受三湘华声记者采访时明确表示,小波必须回到学校,教育局将继续上门做工作,必要时由**机关采取强制手段。   区法院:小波确与常人有异   去年8月20日,岳麓区人民法院对小波父母的离婚案开庭审理,审判员肖必芳与小波进行了一次例行谈话。   肖必芳通过同事转告记者,当时与小波谈话时就发现他异于平常的孩子。早熟,说的每一句话都似乎经过深思熟虑,只说对父亲有利的话。在结束谈话后,小波又用稚嫩的字迹对自己刚刚说的话进行了详细修改后,才签上自己的名字。   在笔录中,小波对母亲的称呼始终以“被告”呈现,并且向肖必芳直言:“自己是父亲这边的人。”   肖必芳和其他知情法官坦言,小波在吴先勇的影响和教育下,对家庭其他成员和学校充满了敌意,已经与其他孩子完全不同。   区妇联:愿给小波全方位援助   记者将小波的情况反映到岳麓区妇联,区妇联主席黄鹏表示愿给小波和李芳全方位的**指导和救助,并联系了咸嘉湖街道办事处妇联,要求立即上门了解详细情况制定对小波全面援助的计划。黄鹏说:“妇联无法为吴先勇的行为做出是否违法的结论,但可以从人之常情出发,对吴先勇进行宣教,保障小波有一个健康、快乐的童年。”   区教育局:小波必须回学校   王正伟也明确表示,小波必须回到学校接受全面教育,教育局将继续上门做工作,必要时由**机关采取强制手段。   “任何一个人都要融入这个社会。上学,不仅仅是学知识,更重要的为孩子们提供一个融入社会、建立健全人际关系的环境,小波被这样教育下去,很容易出现人格不健全的现象,最终很可能伤害了孩子。”王正伟说。   王正伟还表示,吴先勇的做法已违反了国家《义务教育法》的相关规定,“小波自己或李芳可以向执法机关报案,必要时可以对吴先勇采取强制措施,保障小波接受九年义务教育的权利。”   ■记者 戴鹏 雷昕   律师说法   解救小波存法律空白   “从现行的法律来看,解救小波处在一个法律的灰色地带。”金州律师事务所高级合伙人陈平凡指出。   按刑法相关规定,吴先勇的行为并不违法。“没有人身拘役,没有施暴行为,只是让孩子在家上学,不接受正规学校教育并不属于违法行为。”陈平凡称,“现有的义务教育法规定,国家保障未成年人享受义务教育的权利,并提供接受义务教育的平台。但这只是一种权利,不是一种义务。”   “如果小波自愿上学,父亲不允许,则侵犯了小波接受义务教育的权利;如果小波不愿上学,或放弃受教育的权利,父亲不需要接受法律的制裁。而这其中不排除小波因为年龄小,个人意愿受干扰放弃上学的情况。”   陈平凡强调,在目前解救小波存在法律空白的情况下,政府应有所作为,积极介入解救小波,密切关注小波的教育和成长。他认为,随着人们思想观念的开放,将会有更多的人选择让孩子在家上学受教育。面对这种新趋势,政府应积极引导,并出台相关法律规范在家上学的教育模式,监督预防孩子教育成长出轨。(为什么我一直记得接受义务教育不但属于权利也属于义务,是我误会了吗?)
被幽闭家中11年的天才 父亲是唯一老师来源:三湘都市报作者:记者 戴鹏 雷昕   如何保住儿子在家上学,成了吴先勇生活的全部重心。   吴先勇39岁,长沙市岳麓区润泽园社区的吴家大屋是他的祖业。11岁的儿子小波从未踏进校园一步,胎教时放音乐、襁褓中放动画片、1岁开始教认字……在他的“创新式教育”下,儿子7岁就学完了初中数学,9岁时,数学成绩已达到长沙市初一学生的水平。   在吴先勇的眼里,儿子就是“天才”,只有他才能教好儿子。   3月26日,记者来到吴家,包括其妻李芳在内的全家人均对他的做法无法理解。   ■记者 戴鹏 雷昕   抢人风波   吴先勇最近常做的一件事是联系媒体。他要留住儿子小波在家上学。   日,已经分居一年多的妻子李芳与社区工作人员、律师、记者等十余人用强制手段打开了吴先勇住宅的大门,并将小波带到望月小学接受知识测试,希望送儿子上学。   “因为我坚持让儿子在家上学,她(李芳)认为我有精神病,要把我送去医院。”这彻底激怒了吴先勇,也让他感到恐慌。为了保住对儿子的教育权,他决定起诉妻子和社区,并四处联系媒体寻求支援。   3月26日,记者见到吴先勇时,他面色惨白,脸颊凹陷,眼神倔强。这已是两天内他接受的第三次采访。   同样疲惫而紧张的还有小波。他感到,自从2011年4月父母分居后,生活就乱了。“去学校拍电视(电视采访)时,大家都看着我,好像看怪物一样……本来我就不想去学校,现在更不想去了。”   在小波看来,这场抢人风波带给他唯一的收获是:出生以来第一次写作文:帮爸爸打官司的证人证言。   父子校园   吴家大屋是一栋建造于上世纪八十年代末的三层老建筑,每层两间套间。除了一楼已经出租的房间外,其他房间均大门紧锁,一楼楼梯口还加了一道铁门。   吴先勇说,自己和父母亲关系不好,跟妻子又正在闹离婚,现在只有儿子和自己住在这里,“这里就是我们父子俩的校园。”   通过昏暗的楼梯,记者来到三楼,小波正在厨房做家务,狭小的卧室打扫得干净而整洁。   卧室里只有一张书桌,上面放着两台笔记本电脑,吴先勇说,自己给儿子上课几乎都是用电脑,教材和习作是用电子版在电脑上完成,课外书就直接从网络上下载阅读。   两台电脑共享一根网线,墙上还装了一个摄像头,吴先勇可以监控到小波上网的全过程。“我怕儿子上网学坏。”吴先勇说,更多的时候,他会把儿子上网的端口关闭,只留QQ。   记者打开小波的QQ,里面只有一个网友。   自学教育   为什么不让小波去学校?吴先勇的解释是从自己的童年开始的。   “我初中毕业后就没读书了,但我的知识水平远远超过了初中水平。”在吴先勇眼里,学校不是学习的好环境。“有一次,我一个同学在上课时想上厕所,老师当着全班同学的面说他是‘懒人屎尿多’,引得哄堂大笑。我觉得这是老师对学生莫大的侮辱,从此我就不喜欢上课了。”   初中毕业后的吴先勇自学成为一名电器维修师,后来又自学了计算机应用。他觉得自学是一条不错的路子,于是,在2002年儿子小波出生前,吴先勇便决定要由自己来教育孩子。   当着记者的面,小波不到5分钟就编写了一个新程序,在电脑上绘制出一座房子。“9岁时儿子就开始学编程,不到一年就学会了。”吴先勇得意地说,“十年来,我没有上班,就靠出租房屋的收入维持生活。我天天给儿子上课,就是因为我太爱他了。”   优与劣   2012年9月,在社区居委会的强烈要求下,曾对小波做过一次知识测试。   参加知识测试的望月中心小学数学老师易亚杰说,小波的语文、英语成绩已达到同龄人水平,数学的基础打得尤其牢靠。“按年纪,当时他应该读小学,但是数学成绩已经达到了初一的水平。”   但记者注意到,小波的学习并不系统,除了语数英,其他学科很少涉及。 (我只希望这孩子当着记者编的程序不是hello world……)
  孤独隐患   社区是从2011年底开始关注小波的。   社区工作人员熊立钢说,2011年12月,他们发现吴先勇很少与他人交流,性格孤僻,夫妻感情不合,家庭矛盾突出。继而注意到小波被长期关在家中,没有去学校上学。   社区以书面的形式向咸嘉湖街道办事处汇报,街道立即组织多部门及律师,多次上门做吴先勇的思想工作。“我们上门去,吴先勇就是拒绝开门。因为他没有违法犯罪,我们也不能采取强制措施。”   熊立钢解释,吴先勇在家为孩子上课的行为并没有违反国家《义务教育法》。他对孩子具有合法的监护权,且没有虐待、暴力的行为,社区只能继续做工作。   但比起学习,母亲李芳更担心的是孩子的性格。“我怕他会孤独、自闭。”   “小波缺少跟其他人的交往,一直是封闭式学习,这会直接影响到他走入社会后的生存问题。”易亚杰担忧地说。   (文中吴家人均系化名)   特写   小波:唯一的朋友是远在山东的网友   寸头、眉毛浓密、白净的脸上血色很淡,眼神里有着11岁少年不该有的迷茫。   小波每天的生活就是围绕着吴家大屋这栋迷宫式的建筑,屋内是教室和休息室,大厅是羽毛球场,内阳台是足球场,外阳台是乒乓球室和游戏室。   7岁前,他已学会了洗碗、煮饭、煮绿豆、做蛋饼。7岁后,他还学会了做菜。今年3月,在爸爸生病后,他学会独自一人出去买菜、买米粉、买冰淇淋。   在小波的印象中,父亲一年会带他出几次远门。11年来,他爬过一次岳麓山、去过两次湘江边,最远的一次是去宝南街买手机卡。每一次出门的经历,小波都如数家珍。   因为怕父亲担心,11年来,他只偷偷地跑出去两次,两次都是为了找一个篮球。这个篮球是社区工作人员去年春节来家中看望时送给他的礼物,被父亲扔出了门。“当时我不敢阻止父亲丢”,小波说。   在与记者交流时,小波正襟危坐,双手紧握。说话时不住张望,遇到不想回答的问题,他总是用“不好说”带过,如同记者曾遇过的一些成熟而老练的采访对象。   小波唯一的朋友就是QQ上那名远在山东威海的好友,也是父亲安排认识的。“我不适合交近距离的朋友,我和别人不一样,因为我只在家读书。”小波的话中有些许迟疑和落寞。   在他心中,父亲几乎是“神”,“只要父亲告诉我的,我都相信。”说起这些,小波非常坚定。   吴先勇:等孩子什么都学会了,就让他出去   瘦、脸色苍白,头发梳得很精神,衣服干净整洁,但眼睛有点木然,这是吴先勇给记者的印象。   他不抽烟、不嚼槟榔,也阻止记者抽烟,“不要在这里抽。”他看着自己的孩子说。   面对记者,他明确表示,是“希望媒体能够呼吁,我只想保证孩子的这种受教育权”,但说及自己的教育方式,他不愿多谈。   对于孩子的未来,吴先勇说,“就这样一直学下去”,在他看来,等孩子什么东西都学会了,就让他出去做事,想做什么就做什么。(我想知道“什么东西都学会了”是什么意思啊!记者为什么不再多问一句!)
在QQ群搜索“在家上学”,共有308个群,但不是每个群都以此为主题,也有因为“在家的上学的都欢迎”之类的简介而被包含进去的。但排在默认前列的基本都是这些。其中有大量的“XX(市)在家上学”,有只叫“在家上学群1(2,3……)”的,有“JD徒在家上学”,有在家上学家长群,也有在家上学孩子交流群。按照活跃度,排在前列的依次是“在家上学联盟二”、“家庭精英教育交流群”、“在家上学联盟”等等。按照人数,可以确定以“在家上学”为主题而不是因为关键字被搜索在内的,共有,21个群人数超过100。最多一个群有900余人。孩子已经不在学校读书的,被称为“在家实践”。群说明中有拒绝奴性教育、给孩子完整人格等内容。(联想到自己在学校受到的教育,我认为不能断言他们的说法一定属于偏激。课本上某些硬性的内容确实在逐渐淡化,但问题本不仅仅来自于课本,我也遇到过真的让我对这个世界生出不满情绪的老师……)有一网站叫做在家上学联盟,但似乎地址搬迁了(群说明里看到的),我这里打不开。
郑州晚报:公司老板放弃生意,创立“在家上学”联盟,不到一年吸引会员1800人浙江义乌商人徐雪金放弃自己打拼的公司,回到家里办起“学堂”,专职教育自己的儿女,今年春天他创办了“在家上学联盟”网站,让他意想不到的是,仅仅半年时间,就引来了全国各地“在家上学”家庭的关注,他们在这里找到了“知音”,每天谈论火热。据统计,该网站的会员已经达到了1800人,徐雪金创建的“在家上学”QQ群也是建一个满员一个,目前已经开通了3个QQ群。“在家上学”已经出现在全国各地,河南郑州、新乡、南阳、信阳都有追随者。“在家上学”为何兴起?“在家上学”的家庭如何教育孩子?“在家上学”培养的孩子能不能系统地学到知识?会不会缺乏伙伴?晚报首席记者 张锡磊A放弃生意专门在家教育孩子今年36岁的徐雪金,是江西景德镇人,他2003年初到了浙江义乌,经过打拼创立了一家从事出口生意的公司。公司生意正红火的时候,他却作出了一个让人无法理解的决定:2009年时,他暂离“老总”的职位,专心在家教育他的一双儿女。从此,他开始了两年的“妇男”生活,到后来,他的小儿子徐晓朗和外甥徐博洋也加入了进来。他的这一决定缘于徐雪金女儿一次不成功的学校教育经历。2009年,5岁的女儿徐菲娅到了学龄前受教育的时间。他不惜花重金把女儿送到了当地一家颇负盛名的幼儿园。一个月后,他发现活泼开朗的女儿并不适应“条条框框”过多的幼儿园生活。爱女心切的他作了一个重大决定:把生意交给妻子打理,自己回家专心带孩子。从最初缺少概念,到逐渐有所感悟,他对“在家上学”这种新形态的教育方式产生了浓厚兴趣。今年春天,他在义乌成立了“在家上学联盟”网站,志在把全国“在家上学”的家庭联系到一起,共同学习、探讨。这个网站开通也就半年时间,据徐雪金介绍,网站会员就已经达到了1800人。他创建的500人的QQ群也是开一个满一个,目前开的QQ群已经达到了3个。B“在家上学”河南多个城市都有徐雪金介绍说,他查看网站上的信息,在河南的郑州、新乡、南阳、信阳都有“在家上学”的家庭。通过搜索,记者找到了“郑州在家上学”QQ群,目前群中共有成员15人。该群一位群友说,在这个群中,有一半成员的孩子还没到上学年龄,是来观望的。另有一半是“在家上学”孩子的家长。曾国志大学毕业后,在南方打拼过,刚刚结婚的他目前正在筹备他的“曾氏学堂”,准备在家专职教他的外甥,但考虑到教外甥一个人会产生交际障碍,所以想再找几个孩子,目前一些家长已经有了意向。曾国志说,按照他的设想,他带外甥“在家上学”的课程,除小学学的课程外,英语会让孩子读莎士比亚的英文原著,语文方面会加入读经内容,另外音乐和武术课业是必须要开的。据曾国志说,郑州“在家上学”的孩子虽然不多,但也已经有了一些。记者通过多方努力,还联系上了新乡市、信阳市、南阳市“在家上学”孩子的家长。C一个河南家长的“在家上学”样本李宏伟,今年35岁,南阳人,他的孩子在家上学已经一年了,除他的孩子外,他高中老师的孩子和姐姐的孩子也跟着他。这3个孩子在小学分属一二三年级,在学校里还保留着学籍,平常长期请假,只有到考试的时候才去学校。李宏伟说,他有信心让孩子在家学习,源于他辅导高中生的经历。他当时研发了物理化学实验箱,给那些几个高中生玩,结果孩子们挺感兴趣,我趁机讲了高中的化学物理知识,让孩子们再做高中的题目,效果相当好。从2008年开始,他又开始研究科普教育(机器人教育),把理科知识通过机器人教育等科普教育表达出来。后来一次经历更增加了他的信心:“我带领10名平均年龄不到12岁的青少年参加的机器人大赛,在赛场上有清华、北大、交大等高校的大学生们,结果发现我带的小学生们制作的机器人,大学们评价这些机器人不是孩子们制作的,而是买机器人公司的。这就更肯定了我的教学成果,也肯定了孩子们动手能力已经超越了大学生。”他说,他在家里教孩子采用的是“目标任务式教育”,他只是布置任务,验收学习效果,让孩子充分利用电脑寻找答案。比如说,学到《凉州词》时,就让孩子通过谷歌地图,查阅凉州在哪里,黄鹤楼在哪里,楼兰在哪里。并查阅诗人的具体情况。李宏伟介绍,对语言的学习,英语充分利用电脑和英语课本所配的软件,孩子们目前来说英语已经处于自学状态了。“我们还专门开设有户外课。”李宏伟说,面对小学的科学内容,他会适当安排到户外观察采集。“比如,上周五下午,我们就上了户外课——冬天的田野,孩子们采集了好多植物的种子之类。”“我们还有个专题视频课——十万个为什么。”李宏伟还称,他的优势是科技创新发明之类的,孩子们更喜欢我给他们做的机器人,虽然有些孩子小,但是我讲解制作的过程给他们兴趣。只要涉及的知识,我尽量用身边的材料,包括机器人材料给孩子们制作出来。D家长为什么让孩子“在家上学”徐雪金说,传统的学校教育缺少尊重孩子、信任孩子的土壤。“教育状况比较差,最主要的是软件,特别是学校以及老师的教育方式不是我所满意的。教育,我觉得,是孩子健康快乐地顺应他自己天性的发展过程,尊重孩子,顺应他的天性。在国外生活期间,我了解到国外的孩子很少被刻意管束,很自由。西方的教育很强调尊重孩子,国内的学校过多的是管束,并不信任孩子有自我选择、自我学习的能力。”徐雪金说:“我女儿曾就读当地一家幼儿园,之后活泼的女儿觉得不适应,我分析过原因,觉得幼儿园的教育方式给孩子太多的管束,显得不自由,所以我决定自己来创造一个空间给她。”在“郑州在家上学”QQ群中,一位家长这样说:小学一年级开始,孩子的生活节奏就很快了。早上6点左右就得起床,7点多就去学校上课,晚上回来吃完饭,做完作业,差不多就8点了,又该睡觉了。这样日复一日,孩子很难有时间学更多的东西。这位家长说,小学六年的课程,很多孩子在家学其实两年就能学完,重复性的学习是在浪费孩子的时间,完全可以提前学完,再用剩下的时间学习其他课程。E反对声音:缺少伙伴,孩子会不会有社交障碍“在家上学”在全国各地出现,在网络上也引来不少争论,“在家上学”几个QQ群中,大家每天都在讨论不休。一位网友称,随着社会的发展,生活水平的提高,在中国也有一些有教育理想的父母不愿意接受现实,于是选择了自己教育孩子。这些家长的初衷是好的,不少家长为此还作出了很大牺牲。有些家长放弃了工作和爱好,投入很大精力教育孩子,同时也会承担较多的社会压力,这是一种个性化很强的教育方式,与学校教育相比有其特殊性,在目前中国特色的中考、高考人才选拔体制下,“在家上学”不符合国情,在当前很难得到普及,其效果还没有得到确切验证。网友“睡猫”说,家长选择让孩子在家上学很多是基于对现行教育体制的不满或者回避。“现行教育是有弊端,对孩子的个性差异、性别差异、身心发展特征差异有所忽视,家长们无奈,所以选择了回避。”网友“rollingcat80”认为,家庭教育一要父母本身具有较高知识水平,二要父母有足够的空闲时间。在中国,本科教育刚刚普及,年轻人又要拼命赚钱的情况下,基本没戏。全国人大代表方青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说,人是群居“动物”,都有归属需要;每一个国家、民族都有自己的文化,中国是“人情社会”,在家上学,对人的自身“人情关系”而言,显然是有损失的———这都是我们教育工作者担忧的问题。当然,“在家上学”提倡的对孩子的尊重,是值得借鉴的。“我们学校现在正推广小班化教育,引导每位老师转变理念,从关注每一个学生的个体差异出发,尊重每一个孩子,应该说,传统教育并没有踯躅不前,它也在进步。”对于这个问题,记者在QQ群中问过多个“在家上学”孩子的家长,他们面对这个问题表示:“在社交方面确实会有影响。”网友“中信生活馆”也称,在家上学最大的影响,恐怕是孩子感受不到一个同龄人组成的大集体,不知道自己该如何与他人相处,如何保持自我,如何接受他人的影响。另有网友还有个担心,家长没有经过专门的培训,而学校的课程有着严格的进度和程序,“在家上学”的孩子们能不能系统地学知识,也令人担忧。而网友“pqkuailuo”则称,教育之所以难,是因为每一个个体是不同的,所以应该存在多元化教育,上述情况应该是小众教育模式,有存在必要性与可能性。我们真正应多思考的不是小众教育,而是大众,对大多数人应如何教育。
武汉“个性妈妈”让女儿在家上学 培养“圣贤女”来源: 荆楚网 图为:“环堵塞然,无缝隙焉,皆书也!”彭心慈喜欢在她如此描述的书架前看书     客厅中放着2米长的特制书桌,旁边还有黑板;房间里摆着上千册图书,大多是古今中外经典;墙壁上挂满书法、国画作品;卫生间贴着数学算法卡片……  这,是一个特殊的学堂,有人称之为“家庭私塾”。当众多家长费尽心思、不惜重金要把孩子送进好幼儿园、好小学、好中学时,武汉妈妈刘红却选择让孩子“在家上学”,她和丈夫是伴读、是老师,女儿彭心慈是唯一的学生。她的做法可行吗?  以经典诵读为主,其他科目样样不少  目前10岁的彭心慈,在校时间加起来不到一年半:2岁时上过几个月幼儿园,小学一年级上了一学期,一年级下学期至二年级上学期每天在校上半天课。三年级起,她完全“在家上学”。“黄帝坐明堂,始正天纲,临观八极,考建五常……”昨日下午2时30分许,记者来到武昌彭心慈家中时,她正在诵读《黄帝内经》。见有客人来,她连忙起身问好。  刘红介绍,女儿现在的生活安排如下:周一至周五凌晨5时30分左右起床,读经典或英文一个半小时,然后早餐;8时至9时,周一、周三、周五做家务(洗碗、拖地、择菜等),周二、周四做运动;9时至12时,读中文国学经典;12时至13时30分,午餐时间,同时看电视(限看《百家讲坛》栏目);下午阅读中英文经典;晚餐后运动、学习数学、自由阅读、写日记等;周六、周日是玩乐时间,没有学习任务。“读中文经典、学英文等,我和丈夫陪她一起;数学由她爸爸下班后教,也请了优秀老师教;我们还请了专业教练教她锻炼身体,如武术、游泳等。以前她还专门学过美术。”刘红说。  在学校“吃不饱”,自主阅读时间不够  为何选择让孩子“在家上学”?刘红说:“学校教育属于普及教育,对于大多数孩子是合适的。但我的孩子希望有更多自由阅读时间。”  刘红曾在书店工作,后辞职当起全职太太,一心一意相夫教女。“我认为,孩子12岁前,多读国学经典更重要。我对孩子的启蒙教育很早,上小学前她已经背完《大学》、《中庸》、《论语》,以及《弟子规》、《三字经》、《千字文》、《孝经》等。到6岁多上学时,她已经可以自由阅读小学阶段所有语文教材。她爸爸本来希望她和其他孩子一样正常上学,但她在学校明显感觉‘吃不饱’,而且没有以前在家时那么多的自由读书时间,就自己写信说服爸爸,要求继续在家学习。”刘红说,她也跟女儿原来就读的武昌实验小学校长和班主任进行了沟通,“校长、老师了解我们的情况后,支持孩子在家学习,并保留她的学籍。”“10岁以前,孩子的记忆力非常好,以读书背书为主。10岁以后理解能力慢慢增长,可以加强数学这些课程的学习。”刘红说,她对孩子每学年的学习内容都有一些调整,依据是《弟子规》:“‘首孝悌,次谨信。泛爱众,而亲人,有余力,则学文。’老祖宗培养孩子,首先是要孝顺父母、友爱兄弟,最后才是‘学文’。”  会背英文童话,会画连环漫画代日记  记者眼前的彭心慈,会背很多经典,爱画画,英文十分流利。  她自称“无漏居士”,并在自画像边写道:“总不知愁为何物,因号无漏焉。繁闹多言,不慕荣利。好读书,不求甚解。从不会意,也不忘食……好友或于电话邀而请之,或于楼下呼而喊之……尝画烂画自娱,颇示己志……”  她可以流利地背诵拗口的《千字文》,会用英文背诵《安徒生童话》中的部分经典段落,还会以连环漫画形式代替日记描述一天的生活……“在家上学后,各方面的干扰相对小了。‘教之道,贵以专’,安静下来,她的学习非常充实有效,更重要的是她很快乐。”刘红说,父母是孩子的榜样,所以她和丈夫一直以身作则,“我们常一起读书,凡是她要看的,我们都会先学,周末也是一家三口一起出去游玩。”  对于彭心慈来说,教育无处不在。“蚊虫蚂蚁,蟑螂老鼠,超市菜场,街头叫卖,植物园动物园,名山大川,都是孩子的教材和课堂。出门后,人人都是老师,‘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刘红很重视氛围,比如冬天下雪时,她会教女儿学《卖炭翁》;夏天带她到田野里学《观刈麦》;桃花开的时候到孝感学《桃花源记》;到江西浔阳旅游时学《琵琶行》……  教育模式因人而异,不能盲目效仿  “刘红很清楚自己孩子的特点,知道孩子适合什么,有自己的教育方法和比较科学的教育理念,家庭条件也允许,所以我才支持她把孩子领回去。”省特级教师、武昌实验小学校长张基广提醒家长们,彭心慈的情况不具有普遍性,千万不可盲目效仿。一般来说,校园集体生活对孩子各方面健全发展比较有利。  华中师范大学教育学院副院长、博导雷万鹏教授也表示,他并不支持“在家上学”。但家长若是为了改善孩子的学习环境、有自己独特的教育理念、且不放弃主要的学校课程,也可以尝试,“但家长一定要安排好孩子的交往活动,否则可能造成人格障碍。”  他同时认为,“在家上学模式的出现,也反映了家长对目前‘功利教育’的反思和不满。目前的应试教育更注重学习成绩,造成了学生的平庸化。”  对话  记者:孩子在家学习的内容与正常的学校课程不太一样,您是否担心会造成一些欠缺?  刘红:如果仅是知识方面的欠缺,我想不必担心。“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没有人是全才。尤其在今天的社会,清楚自己想要什么很重要。中国传统文化中有很多为人处世的智慧,如果消化透了,以后遇到问题就会有解决的办法。  记者:孩子平时的学习都是一个人,是否会影响以后的人际交往?  刘红:不会。我们平时和周末都安排了很多集体户外活动,她的交往能力很正常,总能交到好朋友。  记者:您如何检测孩子在家学习的效果?  刘红:我们平时比较注重德行方面的检测,常常对照《弟子规》检查我们自己的言行,常常反省,给孩子做个好榜样,孩子自然也会这样。在知识方面,她也参加学校的期末考试,考得不错。  记者:您对孩子的未来有什么打算和期望?  刘红:初中让不让她回学校,我们还没考虑好。我们的目标是让她将来能成为“圣贤女”,不管从事什么职业,都能“仰不愧于天,俯不怍于人。乐天知命,素位而行。”  【链接】  在美国各州,“在家上学”都是合法的教育体制,是12年义务教育的一部分。学生完成学业通过规定考试,就能获得相同文凭,并可选择工作或上大学继续深造。一旦在家上学出现困难,可随时进入公立学校。如果只想使用公立学校设施,如体育场、电脑、图书馆等,只收取最低费用。  在国内,北京、上海、广州、深圳等城市也纷纷出现了“在家上学”现象,并存在较大争议,也引起了社会对中国早教和教育模式的反思。(楚天都市报 记者 罗欣)
浙江人办“在家上学网” 私塾式教育悄然回归 北京日日新学堂的孩子们在练武术操
“从公办学校里出来,进孙瑞雪教育机构,然后又出来自己带孩子‘在家上学’。在我原来的生活圈子里,算是特立独行了。然而,这次研讨会才真正让我看到什么叫‘小巫见大巫’……”
广州六月小学堂创办者叶万红,在博客上这样描述参加“在家上学”项目启动研讨会后的感受。由21世纪教育研究院主办的这个研讨会,前不久在云南大理举办。
当下,许多中国家长尤其是城市中的家长对中小学教育有诸多不满。他们认为,目前学校教育中的教学内容、教学方式、教学效果、评价手段等多个方面,都不能让孩子真正体会到学习的快乐,不能高速有效地吸收到有用的知识,不能掌握适应现代社会生活的学习方法。于是,有些家长用行动表达不满:让孩子在家上学或者进入私人办的私塾、学堂。
在北京、上海、广东、浙江、江苏、湖北、云南等地,存在大量“在家上学”的个案。教学阶段涵盖了幼儿园、小学、初中乃至高中,其存在形式多种多样:父母在家教孩子,亲戚朋友把孩子集中在一起学习,一个区域的孩子共同学习,小规模的私塾、学堂等等,其中有些已初具微型学校规模。
逃离北京 办中国的“夏山学校”
研讨会的承办方大理苍山学堂,建在云雾缭绕的苍山半山腰。学堂创办者陈阵今年初“逃离北京”,他诗意地写出自己的想法:“为了追寻梦想的生活;为了远离都市,回归自然,有诗意的栖居;为了让孩子逃离永无止境的作业、愚蠢的考试和绝望的体制,我们逃离北京,来到大理。”
陈阵只打算收15个学生,包括自己的孩子,希望他们在这里完成大学之前的基础教育。他的理想是办一所中国的“夏山学校”。
夏山学校创办于1921年,作为因材施教的典范而被誉为“最富人性化的快乐学校”。创办者英国教育家尼尔认为:“要让学校适应学生,而不是让学生适应学校。”
“我们可以给学生们提供最自然的环境,让他们在不打扰别人的原则下,在上大学之前学他们想学的,做他们想做的。在自然的怀抱里,在苍山洱海之间,在树林和茶园之间,在野生和放养的动物之间,在熏陶和自我探索之间,在自由自律之间,快乐学习。”陈阵说。在今年暑假的入学体验班里,每天到山上采蘑菇成了学生的必修课。
陈阵到大理新结识的朋友吴刚,原来是四川西昌的一名公务员,后来辞职办起IT公司。他的小孩早慧,上到四年级就不愿去学校读书,于是吴刚把公司停掉,带孩子客居大理。现在,吴刚15岁的儿子正自学自然科学、社会科学知识。吴刚认为在家上学是非常高效、放松的学习方式,儿子在家读书,经常四处游学结交朋友,孩子也有足够开阔的视野。
“现代孟母”做成小学堂
叶万红被自己的父亲称为“现代孟母”,为了给孩子寻找适合的幼儿园,这个师范专业毕业、曾经当过公办小学校长的母亲在广州搬过四五次家,在幼儿园附近租房住。今年,孩子要上小学了,却找不到满意的学校。在几位家长的鼓励下,她把家里的房子卖掉,租了一套一层的房子办起了学堂。
“现在我想明白了,教育就应该像妈妈给孩子做的饭一样,是营养的、可口的、温馨的。”六月小学堂的教学内容依据国家课程标准,但不是整体推进,而是每天给每个孩子制定一个学习目标。每天上午是知识类课程,下午则是美术、音乐课,所有课程都不是讲授式的,而是老师和孩子们分享的方式。
像叶万红这样,几个家长自助教学,或者干脆办成小学堂的教学形式,在各地都开始出现。以北京为例,城区北部的天通苑和回龙观地区是这类小学堂的集中地。
日日新学堂就是4个家庭为了4个孩子读书、在2006年互助办起来的小学堂。现在学堂在沙河边上建起一座法式校舍,幼儿园部有100个孩子,小学部有50个学生。家长自助的特点并没有改变,家长经常参与学校的事务。
一位浙江人让众多家长聚在一起
让众多在家上学或者互助上学的家长聚到大理,归功于一位叫徐雪金的浙江人。他在义乌创办了“在家上学联盟”的网站,网站上不仅有各类教育信息,还有以城市为单位的分论坛。
徐雪金在论坛中这样自我介绍:“我,一妇男,带两个自己的孩子和外甥在家上学。大女儿7岁,不上小学;小儿子2.5岁,不上幼儿园;外甥3.4岁,不上幼儿园。”
“在家上学”研讨会最小的一位参与者,是刚刚年满12岁的袁小逸。她一个人从义乌坐汽车到杭州,坐飞机到昆明,然后转乘大巴车坐了4个小时到达大理。
“我也到学校上过一两个学期,后来不愿去了,学得太慢。”袁小逸在父亲的指导下,不仅学完了初中课程,还写了自传《私塾女孩袁小逸》。她还是一位小先生,从4岁起就教同龄小孩,如今在父亲创办的学堂和网上课堂教英语。
在家上学的实践者大多是男性
有意思的是,选择在家上学的实践者中,男性占了大多数。
在21世纪教育研究院的研究人员看来,父亲更多参与孩子教育是网络时代的一个新信号。在工业化社会以前,下一代的教育主要由家庭完成。工业时代的社会分工细化,学校教育一枝独秀,传统的家庭教育逐渐衰弱甚至被忽视。进入网络时代,生活及社会交往方式发生变化,信息和知识的传播、获取方式也发生重大改变。于是,家庭教育的功能被重新正视。
“目前,我国‘在家上学’的实践在教育理念、内容、方法上呈现多元,但有一点是共同的,就是重视家庭教育的价值,重视家长的直接参与,强调对儿童的爱和尊重,实施以每一个学生为本的个性化的教育。”21世纪教育研究院院长杨东平说,“这一实践顺应了社会结构分化、教育需求多样化的发展趋势,对于增加教育的选择性、丰富性和提供高品质的教学,满足不同群体的教育需求具有重要价值。”
120万美国儿童在家上学
在国际上,“在家上学”有一个通用英文词“homeschooling”,是美国19世纪末开始萌芽的一种独特的教育方式,于20世纪50年代蓬勃发展。当时,社会上一些拥有较好经济实力和较高文化素质的中产阶级家庭,由于认清了学校教育的程序化、机械化等弊端,同时出于宗教、安全等方面的考虑,不愿再将孩子送入学校。他们自己在家带领孩子学习,更加关注孩子的个性、天赋和兴趣点,在此基础上选择适当的教育方法和学习重点。
20世纪70年代以前,在美国大多数州,“在家上学”被认为是一件违法的事情,一直受到公共管理机构的“围剿”。经过多方努力,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美国各州陆续出台相关法律,确认在家上学的合法地位,并出台相应支撑体系。1993年秋季,“在家上学”最终在美国50个州实现合法化。“在家上学”的孩子虽然拿不到正规学校的文凭,但可以凭借全美大学入学考试SAT(相当于中国的高考)的成绩获得大多数高等学校的承认。
各种各样的调查统计显示,美国在家上学儿童比例增长很快。1985年,仅有5万名在家上学儿童;到1992年,则有30万人;1999年,美国教育部估计数量已达85万人。美国驻华使馆中文资料显示,2004年有多达120万名美国儿童在家里接受教育,在家上学成为美国增长速度最快的一种教育形式。
“在家上学”已被推广到许多国家和地区,如加拿大、英国、泰国以及我国台湾及香港地区。来源:都市快报 转自:新华网
走访那些以家为学堂的孩子们  那些以家为学堂的孩子们  记者观察在家上学孩子学习;数十位家长长期交流于“北京家学成长”QQ群;  市教委咨询热线人员称“不提倡在家上学”  6月7日至9日,北京7.3万余名考生参加高考;这两天,又有8.8万余名考生走进中考考场。如果算上考场外的各种保障和等待,6月的北京,学生和考试无疑是焦点。  但在北京,还有这样一群孩子值得关注:他们没有选择校园,而是在家自学。  睡觉可以自然醒,作业可以无所谓,成绩可以没高低,想看电视打游戏?OK……  这些孩子在家庭学堂的生活,到底是怎样的?谁来教他们?对家长而言,是什么让他们有勇气让孩子脱离校园?他们对孩子未来的期许,又是怎样的?  近日,本报记者探访多个自学孩子的家庭,试图呈现孩子学习、生活状态。  多位教育专家表示,在家上学虽然自主性更强,更激发孩子潜能。但关键要看家长们的“教育设计”,这种选择要慎重。  案例一 【专项教育】  9岁女孩的艺术童年  6月20日下午3点,牡丹园地铁站附近广场。  “我不想,我不想,不想长大……”一串快节奏从音箱里飘出,一个“粉裙子”在绿地旁舞动。  希望女儿能成明星  穿粉裙子的馨文头扎马尾辫,舞姿吸引了众多路人。  “好好跳,一会给你买可乐。”母亲张倩莲叮嘱馨文。  粉裙子有点不耐烦,眉头微皱,但听到“可乐”,吐吐舌头,继续练舞。  9岁的馨文没上过一天学,对她而言,广场就是学堂。  2007年5月,张倩莲甩下了在秦皇岛的生意,举家来北京。“希望女儿能成为明星,给她更好的成长环境。”  馨文的成长,无法绕开母亲为她设计的“明星梦”——两岁时刚会走路,就被妈妈领着去舞场跳舞;为锻炼孩子的胆量,专挑人多的地儿让她扭屁股……  每一两天自学1小时  馨文6岁时。张倩莲做出让丈夫和亲友诧异的决定,“不去学校”。  对于学校,张倩莲有特别的认识:“身边一些孩子学着学着就傻了,灵气没了,甚至抑郁……”  张倩莲认为,9岁以下的孩子,该吃好,睡好,玩好,“至于学好,那是以后的事儿。孩子大了自然能学好。”  6岁到9岁,馨文基本上“睡觉睡到自然醒,十来点还在睡;每天溜溜冰、跳跳舞、唱唱歌;想写字了,就给她找个带拼音的书,照着描……”  她并没给馨文留太多作业。每一两天,馨文自学1小时。“在电脑上听英语、拼写汉字。”女儿机灵,不好管,“有时两三天才写一张纸的字”。  小馨文说,目前,她学了将近一百个字。  20日中午,一页方格纸被写满后,小家伙吐吐舌头,打开电脑,点了首《爱情三十六计》,对镜子跳起了舞。  “跳得疯狂些。”张倩莲指导着。  打算重回校园  馨文说,刚开始时,见小伙伴们背着书包去校园,她在家真有点不适应,也想去上学,但慢慢就习惯了。  现在,每每路过学校,馨文总会说“不感冒儿”。  这几天,在丈夫及亲友们的一再劝说下,张倩莲决定让女儿重回校园,目前正在与海淀一所小学商谈。  张倩莲已想好女儿在学校可能出现的不适应,“如果女儿感觉学习压力大,隔三岔五,我会给女儿请假休息;如果女儿作业多,我和她爸爸帮她写。”
  案例二 【“无为”教育】  将“无为而治”走到底  五年前,冲冲开始以家为学堂。  他在家“上学”的方式有点特殊,因为老师是他自己,他今年11岁。  冲冲退学后一年,爸爸马先生做出了一个颠覆性决定,让儿子自由成长,没课本,没作业,没考试。  家成了战场  现在冲冲每天的生活很简单,爸爸妈妈去上班,他自己买菜做饭、逛市场、看展览、买书看书,十足的自由人。  回想五年前,读小学一年级的冲冲,作业写到深夜十一二点,是常有的事。  课后练习题、卷子,老师印的题,实在没的做了,做过的习题擦掉再做。  他和妻子多次去学校找老师。  “那还练字,练图画呢。”老师这样回复。  活泼好动的冲冲,在无休止的作业中透不过气来。入学没多久,就闹着不要上学。  完不成的作业,下滑的成绩。这个家每天围绕着成绩、作业,孩子和大人,大人和大人之间,争吵不断上演,家,一下子成了战场。  马先生尝试其他学校,可他发现,学校都是用分数衡量学生,只要好一点的学校都是升学率高的,分数高的。“只要分数还在,你就无处可逃。”  马先生决定“抗争”:带孩子逃离,回家上学。  “他要想学总会有办法”  师范毕业的马先生曾做过两年老师,在家教儿子难不住他。  教孩子一年后,他又困惑了。  孩子在家上学,无非是教室换作了家、老师换成了父母、外国教材替代中国教材、现代文变成四书五经,这不换汤不换药吗?  这和学校教育有何两样?既然选择抗争,那就要彻底摒弃你对抗的那一面。  马先生奉行“无为而治”,“不教他,他要是想学总会有办法”。  他相信,孩子是最聪明的,更清楚自己的需求。  马先生说,冲冲七八岁就自己坐公交四处跑,买菜购物逛宠物市场,跟店家讨价还价,买回来的东西质量不好,又自己坐车去找人家理论退货。9岁时,他自己用google查询路线,骑车去十几里外的姥姥家。  冲冲爱读书,自己去买莎士比亚全集,买前不忘在豆瓣上查询哪个翻译版本更好。  “我不会把自己的价值观强加给孩子。”马先生誓将“无为而治”进行到底。“你教得了一时,教不了一世。”趁早让孩子进入社会角色,面对现实,学会生存,比单纯学习知识更重要。
  案例三 【精英教育】  让他读世界一流大学  伴着DVD,7岁的乐乐大声唱着英文歌,冲进爸爸卧室,玩起“跳跳床”。  曲终,他回到沙发上捡起“英语故事书”。  7龄童读完150本英语书  张乔峰点拨了几个新单词。“爸爸,这单词不用教,我早会了。”乐乐不时为故事里的情节捧腹,有时会和爸爸分享,“小恐龙的鼻子撞疼了”。  这是乐乐的一节英语课,故事书就是教材。  由客厅改造成的教室,墙上贴着单词表,客厅书架上有三层摆满了英语书,薄的10多页,厚的几百页,“乐乐已经读完了150多本。从厚度和重量上,都是学校教材的50倍。”  发现力与创造力  吃饭、读书两用的桌上有一个白瓷大碗,里面几片菜叶,中间是一个黑色的蛹。这是张乔峰买菜时发现的菜青虫,他特意留下,让乐乐观察菜青虫变蛹、化蝶的过程。  乐乐打开电视,调到他喜欢的卡通频道。一会儿又摆弄起钟摆玩具,一会儿又去做飞行气球,吹好气球,为气球安上轮胎——矿泉水瓶盖,牙签做车轴,其他部件是硬纸,他想着气球像飞机一样,滑着滑着就飞起来。  看到儿子的创意,张乔峰愈发感觉让乐乐在家上学是正确的。  去年九月,乐乐在民办寄宿小学就读。入学三周,张乔峰就感觉不对劲:“每次回家,(孩子)都蔫蔫的。”  最让张乔峰不能忍受的是教材,“一本薄薄的教材,要学好几个月。”  “上面的内容,我都没兴趣,何况孩子。”这和张乔峰让儿子入读世界一流大学的目标相去甚远。  这个47岁的父亲开始不安,“不知孩子的未来在哪。”最后他让儿子退学,“孩子也愿意。”  “我有北大文凭,是文理复合型人才。”1983年考进北大物理系、后改学社会系的张乔峰信心满满。“一个人教全部课程不在话下。”  乐乐的孤独  他给儿子报了7个兴趣班,跆拳道、足球、钢琴、书法、美术……  乐乐也有失落的时候,听说有客人带小朋友来,他不停问爸爸,“小朋友们什么时候来啊?”“一个还是两个啊?”看到一位阿姨和一位20多岁大哥哥出现,他向他们身后打量着,“小朋友怎么没来啊。”  他一声不响回到沙发上继续看电视,有点失望,“我有一个朋友,是学跆拳道时认识的,但我不记得名字了”。(这位复合型人才的爸爸似乎也没有避免儿子的孤独)
  ■ 追访  网络家长会 QQ群爆满  采访近两周来,在家上学的孩子数量,记者尚未找到详尽权威的统计数据,但此情况绝非偶然或个例。  2011年底,带女儿在家上学的江西人徐雪金成立了“在家上学联盟”网站。  他介绍,目前注册联盟的会员有7000多个,其中正实践“在家上学”的会员有2000多个,其余的会员有选择私塾或学堂的。  徐雪金说,还有很多在家上学的孩子家长不愿对外展示,现实数据远远超过联盟的会员数。  6月21日,网络搜索可查到多个在家上学QQ群。记者以学生家长身份申请加入“在家上学联盟”和“北京家学成长”群。“在家上学联盟”QQ群的群主很快回复,“此群已满,可申请加入‘在家上学联盟二’群”。  “在家上学联盟二”群中,北京、上海、广州、南京等城市的家长达365名,并留有孩子的年龄,性别等资料。  “北京家学成长”群中,群主“志在圣贤”称,群中82个成员,以北京家庭为主。  在以上网站和QQ群中可见,很多家长交流心得、讨论课程设置、分享师资和课件资源,还留下联系电话或QQ号,寻找在家上学的同龄孩子建立学习小组。对可能遇到的问题,通过网友的经验纠偏。  ■ 视角  在校老师:孩子不入校弊大于利  王先生的儿子在北京某实验小学读四年级。“如果我有条件,我也让儿子在家学习。”王先生说,2年前的一件事,让他有了这个想法。  儿子的课堂录音  那次,他叮嘱儿子用录音笔录下学校两天的全部课程内容。儿子照做了。  王先生反复细听录音资料。“发现教学内容随着老师的心情而变化,比如老师批评一个学生,一个班的学习都会暂停,甚至耽误半堂课;有的老师对学生进行训导式教育,语言冷嘲热讽……”  王先生回忆,偶尔儿子在家还会随口冒出一些粗话,“家长都特别注意这方面的教育,多半是在学校学到的。”  校园教会孩子的不止书本知识  顺义区某学校初中英语教师李女士认为,孩子从求学到走向社会是具有社会属性的,学校对孩子的教育,不仅包括书本上的知识。她认为,孩子在家上学弊大于利。  在李老师看来,目前在家上学孩子的家长,更多是出于对孩子的保护。而这种保护,让孩子失去了更多学习和锻炼的机会。比如团队意识、合作意识、竞争意识、交往交流能力,这都是在家里学习很难汲取到的。  社会机构调研在家上学族  “在家上学”这个群体的出现,受到调研机构的关注。  去年夏天,21世纪教育研究院启动了“在家上学”调研,项目预计今年底完成。  “这个群体在中国的具体数量、教学质量和发展速度等状况,都还没有任何专业机构做过权威的统计和调研。”21世纪教育研究院项目官员肖雪说。  肖雪介绍,这个群体在国内的合法地位也还有争议,调研为促进政府和公众认识“在家上学”,促成政府对其立法并监管。
  ■ 专家观点  在家受教“耍单儿”社会辅助尚处空白  有教育专家认为,家庭自主教育相对学校教育而言,自主性更强,更能体现孩子的个性,激发孩子潜能。但在家上学,关键要看家长们的“教育设计”。多位教育专家强调,选择在家上学,家长尤应慎重。  建议1:修改现行义务教育法  储朝晖是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研究员,他介绍,在家上学,就国内而言,目前与义务教育法相违背,义务教育法要求孩子到指定的学校接受教育。  储朝晖介绍,美国、日本都出现过“家庭自主教育代替学校教育”案例,之前也与相关法律相违背,但因现象普遍存在,政府逐渐修改了法律,允许具备一定条件的孩子接受家庭自主教育。  储朝晖建议,如果在家上学成为未来教育不可或缺的趋势,建议不妨修改现行义务教育法,保证“在家上学”群体的合法性。  在北京大学教育学院教育与人类发展系主任刘云杉看来,在家上学悄然兴起,与当下学校可能存在的教育积弊不无关系。如学校是兼顾大多数人的集体授课,对少数学生的关注会不够。另外,一些学校只看重成绩、名次,可能忽视学生身心的发展和人格的培养。  建议2:在家上学也能和学校接轨  学校教育或存积弊,但“在家上学”也未必一定好。  21世纪教育研究院副院长熊丙奇称,是否支持在家上学,要看家长们的“教育设计”。过程中,应通过立法,将在家上学纳入法律监管系统,明确政府和家庭的责任,如政府应对在家上学形式、父母应有资质、课程设置进行监督,相关教育部门评估在家上学质量。如果一些家长达不到在家上学标准,就会影响孩子成长。  储朝晖提醒,在家上学,家长不能忽视孩子们之间的交流,孩子群体间的沟通交流,是成长的必修课。就国外而言,政府和民间机构会针对家庭自主教育的孩子,经常开展交流活动;而在我国,就目前而言,相关教育类活动还处于空白。尽管义务教育阶段设计的一些课程被一些家长所诟病,但综合的教育课程毕竟也有合理之处,家长不能忽视。  刘云杉建议,在家上学,可实行学区制,在家上学的孩子在学区内某个学校做登记备案,定期做检测评估。学校也可以定期家访,孩子可以定期回到学校参加考试、重要活动。
  ■ 官方说法  市教委咨询热线:不提倡在家上学  对孩子父母而言,《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规定:适龄儿童、少年的父母或者其他法定监护人应当依法保证其按时入学接受并完成义务教育。  凡年满六周岁的儿童,其父母或者其他法定监护人应当送其入学接受并完成义务教育。  适龄儿童、少年的父母或者其他法定监护人无正当理由未依照本法规定送适龄儿童、少年入学接受义务教育的,由当地乡镇人民政府或者县级人民政府教育行政部门给予批评教育,责令限期改正。  采访中,多位在家上学孩子的家长说,学校并不愿意让孩子离开,但因家长坚持,学校只能妥协,在家自学的整个过程中,并未见任何政府和教育部门的介入。  6月21日,北京市教委教育服务咨询热线工作人员称,之前也遇到过类似的“在家学习”案例,但家长所反映的类似情况并不多见。该工作人员称,孩子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和家长都应该尽到教育的义务,将孩子送到学校读书。如果孩子在家学习,与义务教育法相违背,另外家庭教育环境,家长知识水平,孩子受教育进展等都可能与学校教育相脱节,可能影响孩子成长。  该工作人员称,不提倡家庭自主教育。针对“在家学习人群如果增多,教委有何举措”,该工作人员称,将向上级主管部门反映。(记者 范春旭 申志民)(来源:新京报)
贴吧热议榜
使用签名档&&
保存至快速回贴}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小孩玩游戏上瘾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