曲凯铖 有多少曲凯铖,曲凯铖和我同名同姓的有多少

曲凯:成功人士的两个共同选择:读书与巴菲特
成功人士的两个共同选择:读书与巴菲特
曲凯,海归创投人。42章经(ID:MyFortyTwo)有企图心的人都在关注这个公号
我经常和各种人聊天。我会问他们“你能接触到的最高级别的老板们,平时都喜欢做什么?有什么和我们不一样的地方吗?”后来,我发现这些人基本都有一个共性,那就是都疯狂地喜欢读书并且相信巴菲特。读书是获取信息的最有效方式,而巴菲特则是一种人生哲学的皈依。价值投资理论目前看来确实是最有参考性和操作性的投资理论,虽然这不是巴菲特创造的,却是因巴菲特而流行到全世界的。此外,巴菲特也有很多经典的名言和理论,比如他遵循的复利理论、比如他创造的“护城河”理论等等。这次 HBO 在2月份刚刚推出了一个纪录片(据说这部纪录片用了两年时间才拍摄完成),叫《Becoming Warren Buffett》(巴菲特的成功之路),完整记录了巴菲特的一生。通过这个纪录片,我们可以理解巴菲特到底是怎样成为巴菲特的。所以42章经也挑头翻译了这部纪录片,现在大家可以在B站上看到完整版,地址是:以下是看过之后为我们写的一个精彩总结。巴菲特出生的那一年,美国正好处于股市崩盘的时期。在他1岁时,爸爸失业了。巴菲特的父亲是股票推销员,当时没什么存款,却毅然决定自己创办一家投资公司,那可是大萧条时期,现在想来,这确实需要很大的勇气。每到周末,巴菲特总会和妹妹一起去那里玩计算器,他的妹妹清楚记得,有一次哥哥对她说:“我要在30岁左右成为百万富翁。”妹妹很惊讶,因为他们家从没出过百万富翁。小时候的巴菲特,每周只有五分钱零花钱,可以想见,要满足一个小孩子,这点钱可不够。于是他很早就学着做生意,最开始是上门推销可口可乐,后来又卖过邮报。巴菲特说自己很喜欢送报纸这个差事,因为这样他能规划自己喜欢的路线。他每天送500份报纸,每份报纸赚一美分。算起来没有多少,但因为“复利效应”,当年攒下的一美分,后来变成了几百美元、甚至上千美元。 说到“复利效应”,在资本市场上有一个著名的“七二”法则:你只需要用72去除以收益率,就可以得到本金加倍所需要的时间。比如你的年回报率是10%,那么本金增长一倍只需要7.2年。
“复利效应”告诉我们,时间和回报率的适当结合会让投资取得巨大回报。反之,时间和回报率任何一项的不尽如人意也会带来巨大损失。   很多人试图在投资的路途中寻找圣杯,而巴菲特找到的第一个圣杯就是复利。他50岁之前积攒的3亿本金,在30年之后变成600亿。于是我们从中得到的第一个重要启示是:最初的资金大小不那么重要,开始的时机与增长的持续性才是更应该追求的。不少人都知道,巴菲特在股票市场的领路人是格雷厄姆,这位“现代证券之父”教会了巴菲特“价值投资”。格雷厄姆坚信,必须仔细研究一家公司的财务报表,如果你发现这家公司能赚钱,那你最终也会获得收益。出于对“价值投资”的信奉,巴菲特从此一遍遍翻阅投资手册,寻找一切可能被低估的股票。他以低于账面价值的价格买入,然后在价格回升至真实价值附近时卖出。你可以想象,这样的股票就像“一个要燃尽的雪茄烟头”,巴菲特要做的,就是在正确的时间买入,在那最后一口烟中受益。只是寻找“价值洼地”还不够,巴菲特坚持了六十多年的另一个投资原则叫,只做能力圈之内的事。他曾看过一本书——《棒球的科学》里面有一张照片,是作者拿着球棒等待击球。作者发现,如果他只等待最佳击球位置,就有40%的概率击出好球,但如果处在角落,击出好球的概率只有20%多。巴菲特觉得投资就是一个类似的却更好地游戏,因为在投资中你可以一直在场上等待,忽略其他的可能,只等待自己最擅长的击球位置。棒球场上,你会出局,但投资场上不会。面对无数错过的机会,别人可能会说:“挥棒啊,笨蛋!”不要管他们。股票市场的流动性太强,所以人们投资时就是会遇到太多诱惑,以至于出手频率过高,这才是问题。这些年来,巴菲特筛选掉了很多机会,因为他知道自己的能力范围,也从不理会圈子之外的东西。和格雷厄姆一样对巴菲特影响深远的,还有查理·芒格。坚持“价值投资”,巴菲特在“快燃尽的雪茄烟头”时代赚了很多钱。但他同样有一些不愉快的投资经历,因为在过去,只要股票便宜,巴菲特从不在乎公司和管理层是否糟糕。而芒格转变了他的态度,让他以合适的价格买下优秀的公司;而不是以便宜的价格买家合适的公司。什么是优秀的公司?1993年巴菲特在致股东信中首次提出了“护城河”的概念。在他看来,消费者更换牙膏品牌易如反掌,但更换银行账户、企业数据库太过麻烦,巨大的转换成本就是绩优公司的“护城河”之一,这成为他投资富国银行的理由。除了转换成本,品牌是巴菲特心目中另一条“护城河”,在消费者心智中占有一席之地的可口可乐,最终也帮他赚到了10倍利润。巴菲特一直相信,正是有了从“雪茄烟头”到绩优股这样的转变,伯克希尔哈撒韦才得以发展壮大。长期盘踞在福布斯排行榜的美国人中,除了巴菲特,还有比尔盖茨。盖茨关注计算机市场,而巴菲特醉心投资事业,看起来,这两个人完全不搭边才对。但事实可不是这样,早在1991年,盖茨妈妈就叫他和巴菲特见面,但是盖茨当时特别不情愿:“巴菲特只会玩股票,我和他之间不会有什么共同语言。”不过他错了。刚一见面,这位传奇投资人的态度和世界观就打动了盖茨,于是从那天开始,两位超级富豪之间产生了最深厚的友谊。他俩的缘分还不止于此。认识后不久,在一次聊天中,盖茨爸爸和他们玩了一个游戏,叫他们每人在纸上写下对自己最有帮助的一个词。盖茨和巴菲特没有任何交流,同时写下了“专注”这个词。是的,专注。对巴菲特来说,如果他对新事物感兴趣,他会大量阅读资料,会想遇见和它有关的人。盖茨也一样。因为专注,盖茨和巴菲特对自己不关心的事情一无所知,比如,他们不了解烹饪和艺术,也对物理和宇宙全然不懂。但是同样因为专注,关于商业,这两位的认知超越了世界上绝大多数的人。时至今日,巴菲特的身价依然在逐步攀升,但富人也有富人的烦恼,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是:如此巨额的财产最终去向何方?有一段时间,巴菲特饱受非议,因为他每年都赚很多钱,但不像其他有钱人那样把钱捐出去。于是有些人很严厉地批评他,巴菲特呢,从来没有回应过。并不是他不想回报社会,他只是在思索这样一个问题:怎么把这笔钱回报给社会,才是对人们最有用的?他曾经的想法是:既然本金在自己手中能够发挥更大的作用,就没必要匆匆捐出。到了 2006 年,巴菲特出现在比尔及梅林达·盖茨基金会的晚会现场,这一次,他承诺把自己绝大部分的财富捐出来,用实际行动回应过去的质疑。这时候的他已经确定:这些财富,不管是用于早期教育,还是医疗事业,都足以对多数人产生有影响力的改变。当然,除了捐款本身,巴菲特的礼物更有价值的地方在于:他向美国其他富人传递了信息,拥有很多的人可以去帮助一无所有的人。相信百年后,巴菲特仍会被历史记住,但我们不知道他会以怎样的角色被记录下来。是一位著名投资者?还是一个慈善家?巴菲特说:“我的人生目标是成为一名教师。在我看来,人生就像一场电影,你不能浑浑噩噩地过日子。你要去找一份即使你不需要钱,也愿意去做的工作。生活是美好的,每天早上,你从床上跳起来,是因为你很期待这一天。60多年来,我都是跳着踢踏舞一样地去工作。因为我很喜欢自己在做的事,我觉得自己太幸运了。”更多精彩:更多类似内容:关注公号 42章经
扫描二维码下载读读日报
发现更多新奇领域在读读日报,还有上万个主编与日报。新浪广告共享计划>
广告共享计划
42章经曲凯:70%创业公司的死亡真正原因&|&创投笔记
42章经曲凯:70%创业公司的死亡真正原因 |
贺超(微信:加微信请注明公司+职务)
来自微信公众号42章经
每家创业公司都要经历四个阶段,第一是发现市场的存在,验证问题的真实性,第二是验证产品对于解决问题的有效性,第三是不断修正商业模式、完善产品、提高获客效率,真正找到产品产品与市场的契合点,到最后第四阶段才是快速增长。
70%创业公司的死亡原因是没有完全前三个阶段直接进入扩量阶段,最终现金流断裂而亡。而这个问题是目前创业者最普遍存在的问题。
现在资本大多喜欢有毛利,有正向现金流的公司,最次最次可以不盈利,但是不能没有收入。
随着市场的阵痛和一批创业公司的牺牲,不惜代价增长的时代就此结束,之后的创业者应该要学会修炼内功,回归本质,不被资本市场所裹挟,不然融到账上的钱,也可能变成企业致死的毒药。
从最初的移动互联网工具时代,到电商时代、到O2O时代、再到B2B时代,互联网因子不断地降低,而传统生意的成分却越来越高。对于渴望高速增长的VC来说,市场上值得投资的标的越来越少了。一个需要靠不断地开放新的城市,不断完善基础设施、并且需要无数人力来运营的生意,一定不是那么高增长的,而在这种前提下还要求其如互联网公司一般的野蛮增长,
内部问题就会慢慢积累逐渐显现。
因此如果没有更多底层技术的突破,带来新的应用级别的平台机会(比如基因或者VR等),未来的创投市场可能会有三个大的趋势:
1、从B轮死,到更冷静的早期投资市场
对于创业公司来说,B轮是个很大的分水岭,天使和A轮是先讲故事,B轮往后就是先看数据,所有擅长讲故事并没有真正验证模式的公司会有一大波在B轮死去。这种趋势虽然延缓,但也总会传递到A轮合天使轮,使得整个早期投资都变得更加小心。哪怕热钱还在,但大家也在变聪明,创业的人只会越来越多,而投资人却会越来越谨慎。有些在早期投天使非常成功的基金已经随着市场的转变彻底转向了A轮甚至是更后期的投资。
2、没有那么多高速增长的神话
不健全的领域都已经发展的相对完善,不存在太好的能够几何级别增速成长的投资标的。没有那么多空白的地方让大家去验证模式和占领市场,也没有太多新的技术可以大规模的革新应用场景,所以是时候该静下心来了。
3、越来越多怀揣创业梦的人会成为新时代的生意人
会有很多人从创业的第一刻起就开始想该如何获得正毛利和净利,会有很多公司的会更早的脱离资本的支持而靠自身的盈利存活,一切都会回归生意的本质。当时,这同时也带来上面一条的结果,就是靠一轮又一轮外部投资形成高速增长的公司越来越少了。
美国新生一种模式,就是不靠外部资本注入而保护自我生长的模型。现在很多美国的公司开始分享自己怎么不被投资人裹挟,回归原始,真正站在赚钱的角度来做自己的想做的事情,
很多人开始意识到,创业的目标是赚钱,而不是赚钱,不是每个创业公司都能成为独角兽,也不是每个创业公司都需要融资才能存活。现在国内太多的创业者把融资成功变成创业成功的必经之路,甚至把融资成功当做等同于创业成功的存在。创业者把融资的权重摆的太高,也是一种投机的心态在作祟。
过去两年资本配合市场上演一场大戏,不如意外,这场戏进入最后的落幕阶段。更多人应该明白早期投资与传统意义上的理财不同,是有很大风险的,互联网创业与传统意义上的生意不同,还是有些门槛的。最后一切能够真正回归商业的本质,是件很好的事情。
真正优秀的公司和个人都是在低谷中积累实力、等待机会的。所以站在某个层面来说,对于有准备的人,低谷才是最性感和让人兴奋的时刻,是拉开新一轮大戏的序幕。
国内很多创业者在真正的创业理论、财务基础、商业思维等方面的积累和准备其实非常不够,这方面各种学习和分享不得不承认美国要做的好太多。怎么样低谷市场容量的大小、怎么真正在企业运作中理解和使用财务模型,怎么进行招聘或企业管理、怎么置顶KPI或OKR等。很多项目到了天使轮或A轮之后形成知识和经验的真空阶段。事实上,只有把目标和眼光放得长远一些,高屋建瓴,用更高的标准要求自己,要求公司,才能少走一点弯路,更稳健的前行。
已投稿到:曲凯:一份优秀BP的写作指南.PDF - 推酷
曲凯:一份优秀BP的写作指南.PDF
一般教人创业的文章都会从为什么创业、该不该创业等很无趣的话题开始,但在这里我们抛去那些无聊的理论,从最实操的层面入手,在具象的操作中反过来寻找该不该创业及该如何创业的答案。
试想,如果你作为一个创业者,除了在家埋头想点子、出门找合伙人等,真正迈出创业实操的第一步是什么?答案是写一个商业计划书。
百度百科中对于商业计划书的官方定义是:商业计划书,是公司、企业或项目单位为了达到招商融资和其它发展目标,根据一定的格式和内容要求而编辑整理的一个向受众全面展示公司和项目目前状况、未来发展潜力的书面材料。
我做创投这么久,见过的商业计划书大概要奔一万份去了,其中绝大多数都是惨不忍睹。字面上来看,商业计划书的解释很简单,但要真正写好却是个技术活。
商业计划书中,常见的主要问题
1)&太花哨、不朴实。各种格式、字体,看起来就是一家不靠谱的团队做的不靠谱公司。
2)&篇幅过长、没有重点,试想投资人看计划书就好像HR看简历一样,是不会有那么多时间在无价值信息中挑选有价值的亮点的。
3)&有根本性的错误。比如计算的市场容量明显有误,计划书相当于留给投资人的第一印象,出现此类错误,完败在起跑线上。
那么,一份规范的商业计划书应该长什么样?
其实,对于“好的商业计划书”,世界上并不存在一个标准答案。但至少你应该有一个意识,就是商业计划书不是拿来糊弄人的,敷衍了事或只做表面美化的功夫,最终害的都是自己。
如美国红杉所说,他们希望商业计划书以最少的文字提供最多的信息,而以下的15到20页PPT就已经完全足够。
下面就以红杉BP为例,具体讲解的十页商业计划书该如何打动投资人。
第一页:公司目标
用一句最简单的话来定义公司的目标。或者说用一句话说清楚你到底是要做一个什么事情,如果一句话讲不清楚这件事,要么这不是一个真正值得做的事,要么就是你还没有想清楚。
eg:比如滴滴就是做所有人的出行平台,摩拜就打了个错位说要做短距离出行平台,再比如携程就是主打旅行一站式服务等等。
第二页:现存问题
描述现在市场上用户的痛点,讲清楚现在这些用户是如何应对或解决这些痛点的。只要能把这一页说清,所有人就都能理解现在市场上的客观情况是怎么样的。
eg:比如我们还是以滴滴为例,在过去用户的痛点很简单,就是打不到车,用户的解决办法大多情况下也只有一个,就是在路边等待。
第三页:解决方案
陈述完客观问题,就要给解决方案了。在这一页中,你要通过实际的案例,来说明你是如何解决这个问题的,并且证明给大家你的公司存在的价值。
第四页:为什么是现在?
这是一个非常重要又常常被忽视的问题,这个问题等同于另一个问题:为什么在你之前没有人做这件事?所以你必须在这页中从历史的维度来进行市场分析,讲述大趋势是如何变化的,为什么这个问题现在会出现,或为什么你的解决方案现在才管用?
eg:原因可以从以下角度分析:如科技的发展、政策的变化等。
第五页:市场大小
简单来分,市场大小有三类:
总潜在市场(Total&Addressable&Market)
可服务市场(Service&Available&Market)
可获得服务市场(Service&Obtainable&Market)
计算市场大小是个学问,建议创业者综合多方考虑,分析点至少要涵盖以上三方面,这样做不仅是为了获得投资人的青睐,更是对自己负责,便于今后的业务开展,而不是持“先拿到钱再说”这样走一步看一步的态度。
第六页:市场竞争
知己知彼,百战不殆的道理大家都懂。世界上不存在没有竞争的市场,要么就是外部竞争,要么就是内部竞争。在这一页中,你需要列出你所知道的所有竞争者的名单,附带你的竞争分析。概括来说一句话,也就是:为什么你比别人都好。
第七页:产品
不管是实体产品、线上产品还是各种虚拟服务,在这页中,你需要讲清楚你的产品线和构成,解释清楚你产品的功能、特征、知识产权情况等等。此外,还要附带一个产品的发展规划,告诉大家未来产品还会如何演进。
第八页:商业模式
商业模型是个很虚的东西,很多人总说这个词,却不理解他的真实含义。到底什么是商业模式?一句话回答,即:君子爱财,取之有道,你的“道”是什么。在这页里,你要讲清你的产品如何定价,你的用户终身价值如何,你的销售渠道如何布局。
第九页:团队
终于到团队了,团队就是创始人和核心管理层,及外部顾问。我之前看过很多商业计划书,要么就是没有团队,要么就是把所有人都列上。投资人提供的是财力,创业者提供的是人力,这一部分存在的意义就是向投资人说明你的人力配得上他的财力,同时也是对内政的梳理。
第十页:财务数据
这是商业计划书的最后一页。财务数据这一页,就是基本的流水、现金流、损益表等等,再加上核心的运营数据。
可能以上有的部分会需要用2到3页展现,但最终会在15&–&20页之间。商业计划书作为递交给投资人的公司简历,至少从页数上来讲没有那么复杂。
插播一个小概念:Elevator Pitch,中文一般翻译为电梯法则、或电梯游说,这个词来源于麦肯锡公司的一个实际案例。当年,麦肯锡一个咨询师在电梯中遇到了客户所在公司的董事长,董事长要求其更新下目前项目的进展,但很遗憾,这个咨询师没有能够在电梯上下的短短30秒内说清楚结果,最终麦肯锡就失去了这个客户。
所以当你准备完商业计划书以后,不妨用电梯法则来考验一下自己,看看自己是否能在最短的时间内把问题的重点表达清楚,并且吸引到对方呢?
以上内容节选自 42章经创始人曲凯 为36氪的付费专栏「开氪」撰写的《5分钟创业课》的试读内容。之后的一年,他将在「开氪」,为36氪的读者独家讲授他对创业的理解和认知。
曲凯,“创投圈第一公号”42章经创办者,王刚、朱啸虎、王兴都在阅读他的文章。3年走完创投上下游的年轻人,36氪2016年度最受欢迎作者奖获得者,其文章 《为什么我不做VC了?》、《“早知道这些我的公司就不会死”系列》、《互联网折叠》 等都形成了广泛的传播和影响。
在我们向曲凯询问他对这个专栏的期许时,他特别强调了一个词:有用。他说,“有用”这两个字,就是我对这个专栏的唯一追求。
“对于每个人来说,创业都是一生中最重要的决定,而创业所消耗的资源与时间也是这辈子需要付出的最大成本。所以,越早意识到创业是一个有技术、有门槛、需要系统性学习的事情,你就能越早地对自己负责、并且做好准备。
我希望每个订阅这个专栏的人,能够通过每天5分钟,每周不到半小时的时间,对创业产生更深的理解,更系统性的认知,能够少踩几个坑,少走一些弯路,能够比其他人离最终的成功更近一些。”
曲凯结合他多年来在创投领域的工作、阅读及写作经验,为了真正帮到每个订阅者,他承诺在《5分钟创业课》做到以下几件事:
一)深入浅出的知识点
理论和系统化的学习是尤为重要的,这也是美国无数人、甚至学校在做的事情,而国内却几乎空白。很多结构化的经典内容,为什么不能被有逻辑的整理到一起,形成一个一劳永逸的必读手册呢?
所以,每周里有四天时间,我会按照从创业点子的生成到逐步走上正轨的时间轴,通过实例系统性地为你讲解那些关于创业的知识点,这些知识点都是中外创投圈多年来沉淀下来的,是我站在投资人与创业者的双重视角为你带来的。
二)经典书籍阅读&
分散化的知识点学习我认为还不够,真正经典的书籍也是很好的补充。所以每周我都会用另外一天的时间来为你总结一些经典创投书籍的内容,诸如《精益创业》、《长尾理论》、《平台战略》等等,这样一年下来你就比别人额外多掌握了几十本必读经典书籍。
三)即时性新闻
知识点和经典书籍会让你拥有厚重的基础,但与时俱进、掌握最新的市场动态也是获得谈资与超越他人的必备方式,所以每天的文章结尾,我都会挑出前一天发生的重要互联网事件与观点等为你解读。
四)实例操作
学习一定要有反馈与互动才能有效,在这个专栏中,你会经常看到一些问题和作业,这会帮助你温习我们讲过的重点,也能帮你更好地把知识运用到实践中去。
五)微信群
创业从来不是一个人的事情,而是一个团队。学习的价值也不只是闭门造车、而是认识更多志同道合的人。所以我会把每个订阅的人都拉入微信群中,使你有机会和更多创业者一起交流和学习,也许在你旁边的就是下一个“王兴”。
了解到曲凯在「开氪」上进行创业课程的讲授,金沙江创投基金合伙人朱啸虎,猎娉网CEO戴科彬等也专门为曲凯的专栏进行了推荐:
「快问快答」
1.在北上广一线城市,想要达到财务自由需要多少钱?
今天余额宝上的年化收益是3.6%,如果有 1000 万元,则每年可以拿到的利息为 36 万,相当于每个月不需要上班就有 3 万的可支配收入,可以做任何自己想做的事情。我觉得这已经算是一种入门级的财务自由。
2.用一个比喻来形容当今国内创投圈的现状
真亦假时假亦真,无为有处有还无。
3.你觉得有什么东西是没有办法通过学习获得的?
和感情有关的一切。
4.如果你可以有一种超能力,你希望拥有什么样的超能力?
让别人相信自己。
5.如果让你跟5年前的自己捎句话,你会跟他说什么?
贷款买个房呗。
已发表评论数()
请填写推刊名
描述不能大于100个字符!
权限设置: 公开
仅自己可见
正文不准确
标题不准确
排版有问题
主题不准确
没有分页内容
图片无法显示
视频无法显示
与原文不一致从2个粉丝到200万融资,曲凯写了一部创投圈「42章经」
我的图书馆
从2个粉丝到200万融资,曲凯写了一部创投圈「42章经」
后台关注人数:2人。关上公众号数据,曲凯新建了一个图文素材,在标题栏敲下了这行字:“哪怕融到了钱,公司也做不到我说的这些事,我为自己撒下的谎感到恶心。”日,只有2个粉丝的公众号“42章经”,更新了一个略显悲伤的故事:“一家本质是垂直旅游媒体的公司,为了‘配合’投资人的喜好,把自己‘假装成’一家大数据公司。整整半年,CEO四处找投资人‘讲故事’,最终依然失败收场。”这篇文章推送当天就突破了15000的阅读量。这个故事讲的道理很淳朴,也很残酷:资本最多只是催化剂,加速公司迈向终点,但终点是生是死,最终还是看你的商业模式是不是真的有钱赚。VC和PE可以一夜变心,曾追求市场规模的投资人,如今也更喜欢可以自盈利的项目。因为真实且真诚,这篇文章获得了大量的阅读,为“42章经”定下了基调。这个冬天不止寒冷,更蒙上了一层灰壳般的雾霾,在这团阴冷厚重的迷雾里,创业公司究竟怎样才能破霾而生?获得财富的核心方法论1、一部创投圈口口相传的“藏宝心经”“人从爱欲生忧,从忧生怖,若离於爱,何忧何怖。”凡佛言真理,皆可成经。佛曰42章,集结成册,始得《佛说四十二章经》。金庸写《鹿鼎记》,把大清藏宝图撕成八块,分藏进《四十二章经》,引得各路英雄争夺。然而数百年后,江湖豪杰的关注点不再是财富本身,而是获得财富的核心方法论:怎样率领弟兄们协同作战?怎样预估市场容量的大小?怎样保证粮草充足?怎样制定军中各项KPI?怎么和时间宝贵的投资人有效沟通?草蛇灰线,马迹蛛丝,隐于不言,细入无间。被曲凯一一记录成册,载入“42章经”。“探寻事物本质,让每篇文章都掷地有声”对话42章经创始人 曲凯1、“42章经”的内容定位和选题角度是什么?曲凯:“42章经”不局限于创投或互联网圈,凡是有深度、有观点、能击中事物本质的内容都是我们关注的。很多自媒体写的东西当时看有趣,但留存价值不大。而且现在很多人越来越不想看这些浮在表面的东西。所以我希望能提供一个平台,让人们有机会和我们一起思考事物的本质。2、“42章经”的受众画像是什么?你希望把它做成最垂直精准的创投圈自媒体,还是希望普及大众?曲凯:我们的受众主要还是爱思考、对创投感兴趣的人。目前公众号的5万用户中,大多是创投圈或将进入创投圈的人,已经覆盖了这个圈子的大多数人。我会首先做好这批人关注的内容,从垂直的人群切入打透,下一步再去做普及大众的事情。我相信从一到多、从高到低的辐射才是最有效的。3、“42章经”暂时不接广告,那未来的商业模式是什么?曲凯:做垂直领域,在单纯的广告流量上优势很小。广告主会先看你的阅读数和粉丝,但很少在意你的粉丝是什么人,以及他们对你文章的认可度有多深。但这个年代只有流量已经不行了,你必须知道你的东西是写给哪些人看的,明确了垂直受众,就不能太消耗自己的流量,不然很容易失去他们的信任。如果不纯靠流量、广告赚钱,那我们就会考虑怎么切入服务,怎样提供真正击中用户痛点的东西。围绕用户衍生的模式可以是线下社群和付费阅读。这方面新世相做得很好,比如它会发起很多读书活动,这也是我会尝试的地方。4、目前主要收入来源靠赞赏,截至现在的打赏人次和收入是多少?曲凯:打赏人次几千次,总收入两万多。“投资人转身创业,并不会比别人更容易拿到钱”2、200万天使轮融资始末日,霜降。适时收割,耕翻农田,种春作物。豺乃祭兽,草木黄落,蜇虫咸俯。霜降是秋季的最后一个节气,天气渐冷,开始上霜,也意味着冬天即将开始。但此时,曲凯的“42章经”生机勃勃,刚刚完成了从只有两个粉丝的公众号,到获得两百万天使轮融资公司的转型。曾经的“42章经”2016年10月,“42章经”公布获高樟资本200万天使轮投资,正式开始公司化运作,办公室落地于夜晚灯火永远明媚的三里屯。如今的“42章经”“办公场地先花了一小笔钱。”团队现在有5个人,内容产出目前主要是曲凯。天使轮这笔钱会用一部分在招人上,一半人做内容,深度参与到 Weekly 栏目;另一半人从头开始,一起策划组织新世相式的线上线下社群及活动。5、高樟资本对“42章经”的评价是什么?最终看好、选择投资的原因是什么?曲凯:在聊之前我已经发过不少内容,在行业里有一些声音,他们看到的时候觉得不错,认为在垂直领域里有很大潜力。我们聊的时候,也讨论了很多关于互联网,关于创投圈的看法,都比较聊得来。再就是我的留学背景和职业背景,之前在百度大公司待过,自己接触过媒体,做过VC,在创业公司也待过,各个领域都有过接触,比较适合做这个事情。6、投资人转身创业者,会不会比其他创业者更容易拿到投资?投资人创业的优势和短板在哪里?曲凯:并不会。VC创业的优势可能在于,更知道怎么说话能让投资人理解,怎么分析市场看上去更全面。但在实际操作上,无论你再善于表达,最后决定的主要因素还是你项目的综合靠谱程度。VC创业当然也有短板,因为我们每个人都有短板。只是看过去的背景和之后的努力能怎么样弥补你的短板。比如实际的落地执行能力,可能就是很多VC之前没有锻炼过的能力。7、每个人的投资风格都不一样,如果你站在投资人的角度,分析一个项目,主要会看哪些方面?曲凯:说白了就是团队和市场。可以举一个例子:完善www(万维网缩写)图形设计、被誉为因特网“点火人”的Marc Andreesen,早在2007年就曾提出“Product/Market Fit(PMF)”的概念,详细探讨了团队、产品、市场三者孰轻孰重的问题。其中,他提到市场是一家创业公司成败的关键因素,如果市场潜在的客户群体很大,这个缺口正迫切需要被满足,它只等一个可行产品的出现。它甚至不需要很棒,只要能勉强运转就好。客户不会管你的团队到底是什么学历,曾经有多牛的title,他们只需要你给出可用的产品(但如果出现竞品,就会出现产品之间的竞争)。但在同等市场和产品的前提下,好的团队绝大多数情况下更胜一筹。8、有没有团队和市场都不错,最后还是失败的项目,他们“错”在哪里?曲凯:有肯定有,比如团队每个人背景都很好,但高管之间理念有分歧,团队整体战斗力不足。再从市场角度看,你规划的很好,市场确实有这块缺口,但如果被巨头盯上要切入,你一个初创团队抵抗不住巨头,就会被淹没。9、如何评价“自媒体风口热”这个说法?自媒体行业多久会迎来“衰退期”?曲凯:所谓自媒体的概念,是在微信火了之后被更多人关注的。大家每天都可以写,每天都可以传播出去。但事实上很多“自媒体”并没有自己的核心竞争力。他能起来,是因为整个微信公众号起来了。一旦整个市场的增量变成存量,微信公众号的打开率下降,自媒体市场很多人就要考虑怎么找到自己的竞争优势了。但我认为未来也谈不上衰退,因为内容、电商和服务,一直是市场刚需,只是未来单一的传播渠道没有现在这么风光。内容生产遇到瓶颈怎么办?3、人生IPO模型好内容自带吸铁石调性,能够聚拢最气味相投的一群人。好比新世相会聚拢一部分“吃上面包的文艺青年”。胡辛束会聚拢一部分“追求自我提升的少女”。杜绍斐会聚拢一部分“追求时尚品位的直男”。从精神武装到肉体,文艺青年需要书,少女需要口红,直男需要鞋,做一个成功的社群,是转化消费最便捷的渠道。“但内容创业面临的最大问题,除了变现,还有如何持续生产好内容。”对话关键词 引爆内容10、内容生产碰到“写不动”的瓶颈怎么办?曲凯:写不动的话,一方面可以学传统媒体人的思路,找到信息源。比如我现在做的weekly栏目,每周会去分析别人的文章,再以此为基础总结和评论。另一方面,自己写总会枯竭,这时候你要找到新的成员加入,可以学习传统媒体人的操作方式,用课题小组的形式,大家一起不断讨论和生产优质内容。11、可以推荐一些优秀的内容源吗?曲凯:我最近公众号更新了一篇文章,介绍了一些国内外VC会参考的内容源。Mattermark Daily:低成本大量阅读美国精品内容的最好渠道,每天能读到十篇左右的好文章。Stratechery:Ben Thompson 是我见过写科技评论最好的人。A16Z、Ben Evans:这两个订阅源都会每周发一篇周报。AVC:Fred Wilson 哪怕不算 VC 的鼻祖,也一定算 VC 里写博客的鼻祖了。Social Capital:这家新基金是原 Facebook 的增长团队负责人做的,他们用很重数据的方式做投资,邮件订阅也是周刊。Medium:这是一个订阅平台,可以根据主题或作者来选择订阅。其他还有很多可以自行探索。当然,也可以选择看我的 Weekly 栏目就好了(笑)。12、你在文章创作上的“流程”是什么?曲凯:我真正花在文章的时间上不多,大多时间是在思考,想该怎么写,该写什么东西。每个人的人生都是“获取信息输入-大脑处理-总结输出”的过程。对于我来说,写东西就是最终的输出。怎么写出来无外乎就是看:有什么输入和怎样处理。人生IPO模型信息输入,永远只有两种方式。第一种是一手信息——即完全通过自身得到的信息,比如和人聊天、自己实际动手实践。第二种是二手信息——也就是直接汲取别人总结出的经验,比如看书、看博客。信息输出,也就是文章创作的要点很简单,就是训练自己的思维模型来处理信息,再用让人看得懂的话说明白。对话关键词 聚拢社群13、罗辑思维和新世相在社群凝聚时,一种偏个人凝聚力,另一种偏集体认同感,你如何看待这两种方式的可复制性?曲凯:罗辑思维如果靠名人的影响势力,最开始会很好做起来,但如果没有罗振宇这个人,可能就没有罗辑思维了,这一点就很难延续。新世相用精神概念来做团结的中心,会更容易延伸和复制。打个比方,就像迪士尼一样,无论是在东京还是香港,随便一个人只要套上米老鼠的头套,都能变成迪士尼的精神象征,所以你看到它做了这么多年,在哪里都可以继续做下去。14、“42章经”会如何聚拢自己的社群?变现渠道会是什么?(比如会员费?或者是服务费?)曲凯:现在互联网上因为“审丑”等负面情绪而火起来的事情太多了。我还是希望能通过正能量和有情怀、有价值、有意义的事情来把社群做起来。具体来讲,也许是让人变得更好,也许是帮助大家认识更多有趣的人等等。至于变现,我并不是太担心。我觉得只要能找到用户的需求,能真正为用户创造价值,就自然而然的有很多变现方式。“为什么我不做VC了?”4、创业者这个圈子太有魅力问:“你更喜欢别人把你定义为,或者说看做一位老师,还是‘老总’?”答:“把我看作?我觉得都不用,把我看做一个正常人就好了,不需要叫我老师、老总什么的。”曲凯曲凯的口头禅是“我觉得”,从这三个字隐约能感觉到,他对这个世界时刻抱以观察和思考。他曾认真地帮门口卖煎饼的大妈算过月收入,结果算出了两万七的高薪:“一上午200套,保守起见如果一天能卖300套,一套5元就是1500的日流水,煎饼这种东西净利率到60%应该没问题吧?(每套两元本钱),也就是一天净赚900,一个月净赚27000。”他爱吃宫保鸡丁盖饭,曾半开玩笑提过一个世纪迷思:“为什么黄焖鸡米饭火成了门店名字,却没看到有人把‘宫保鸡丁盖饭’当成小饭馆的名字?”他曾在博思咨询任管理咨询实习生、从美国杜克大学毕业后,在百度做过产品经理,在云启创投做过VC,在某创业公司做过战略运营总监。现在,他一边为36Kr 和 Linkedin写特约专栏,一边运营着知乎专栏“Everything about a startup”和微信公众号“42章经”。曲凯曾写过一篇小说体作品,讲了一位VC为和女友结婚买房转型FA的故事。也曾写过一篇自述文章《为什么我不做VC了》,讲述VC从业者转型的经历。某天,知乎出现了一个问题:“如何评价《为什么我不做VC了》这篇文章?”曲凯回复:这篇文章表面在说,现在的好项目少、VC不是一个年轻人脚踏实地锻炼的行业。但整个文章背后的观点是,“人应该利用时代和选择,去最大化自身的成长与未来的发展潜力”。2011年他在杜克大学读书时,几乎没考虑过创业这条路。但时隔5年,机缘巧合,他也成了一位以内容为本金的创业者。15、为什么现在国内的创业领袖仍以男性居多?与之相比,女性创业的短板在哪里?成功的创业者有什么共同的特质?曲凯:我认为真正的公平是treat different people differently,而不是一视同仁。女性天生就是比男性感性,而商业世界是需要绝对理性的,在这方面我觉得才是女性创业者需要去克服的事情。无论男女,总的来看,成功的创始人会存在三点特质:特别勤奋,特别目标导向,特别有成功的欲望。人应该利用时代和选择,去最大化自身的成长与未来的发展潜力16、创业启动前,如何克服自己心里的不确定性?曲凯:创业这件事本身是非常吸引人的。创业者这个圈子太有魅力,就像看武侠小说一样,看身边的人从小人物开始慢慢奋斗,直到最后成功。社会上大多数人都是在压抑着自己的梦想而活着,所以当我们看到一些人活得辛苦却潇洒的时候,会不禁分泌肾上腺素,会想替他们鼓掌,而这些跟他们是否是精英无关。有句话给我感触很深:我们用“我能做到什么”来定位自己,而别人用“你已经做过什么”来判断你。不要等什么都准备好了再去做,如果你要做一件很重要的事情,那你总会觉得自己没有做好准备。创业这个过程本身就会让你直面自己的困惑,不断地被兴奋刺激,不断地被困惑推动。但这一切的前提都是你想成为一个最“成功”的人,如果你最终发现自己并不要这样的生活,也挺好。毕竟,谁规定人一辈子一定要活得那么辛苦呢?【浑水自媒体江湖】独家深访只报道最有料的自媒体人咪蒙深夜发媸姜思达胡辛束六神磊磊顾爷王左中右吴晓波李岩范卫锋秦朔迟宇宙黄章晋毒舌电影鬼脚七灵魂有香气的女子三表黎贝卡杜绍斐如果你也是有故事的自媒体人浑水备酒,与君共话自媒体江湖联系微信 浑水小二:lolitayamede点击阅读原文更多自媒体人物特稿本文为头条号作者发布,不代表今日头条立场。
TA的最新馆藏}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全国有多少同名同姓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