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茅台镇酒价格,岳父放了20多年,大家估价多少

岳父带过来一瓶茅台酒,不太懂,大家帮看看_酱香白酒吧_百度贴吧
&&&&&&&&&&&&&&&&&&&&&&&&&&&&&&&签到排名:今日本吧第个签到,本吧因你更精彩,明天继续来努力!
本吧签到人数:0成为超级会员,使用一键签到本月漏签0次!成为超级会员,赠送8张补签卡连续签到:天&&累计签到:天超级会员单次开通12个月以上,赠送连续签到卡3张
关注:49,525贴子:
岳父带过来一瓶茅台酒,不太懂,大家帮看看收藏
酱香型白酒加盟,原浆酒代理,固态发酵,不勾兑不上头,还原古老琼浆,与上千赢家共举杯!酱香型白酒加盟,全面运营指导,轻松创业!马上留言咨询!
这是真的,老母猪都能上树
假的令人发指,应该是你岳父下乡收的吧?被村里人糊弄了!
我错啦,我老丈人连假的都没有,
真酒,酒线满不满?
哈哈哈飞上天与你肩并肩,勇敢的大步向钱我看真,最少天安门城楼是你家的啦
连净含量都没有,
不至于是假的吧
登录百度帐号推荐应用
为兴趣而生,贴吧更懂你。或铁血聚合阅读 &
茅台酒价格表
茅台酒价格表介绍
关于 茅台酒价格表 的介绍,暂时空缺。
茅台酒价格表新闻
这几天,茅台酒经销商济南大会上袁仁国的一番话又引起了媒体的关注,他说:经销商必须坚挺茅台价格1519元,团购价必须在1400元以上,谁扰乱价格就拿下谁。袁董有关茅台酒限价的话引起了市场热议,一瓶茅台酒的价格究竟应该多少钱?谁也讲不清,因为一瓶酒的价格既有成本的因素,又有...
茅台酒还会是“珍品”吗?
这几天因“私干”在遵义逗留。适逢公安机关对假茅台酒重拳出击,一次销毁40000瓶假茅台酒,价值逾元!更值得关注的是当天地方媒体坦言:市场上的“特供”茅台酒都是假酒!
  大家知道,茅台酒是用传统工艺生产的;故其成本的扩张仅在于人工,能源之提高...
茅台酒的奥迷在于调香调味的陈酒,都是60-70年前的,茅台酒厂每年都要酿几吨酒存放在武警看守的仓库里,这些就要等到60-70年以后再用。茅台当地有200多家酒厂,很多都是茅台酒厂的退休职工搞的,就是酿不出茅台酒来,不是没有技术,而是没有60年前的陈酒调香调味。
时间:刚才
地点:上海家里窗台
器材:三洋S7
天气情况:阴天,刚下完大雨,就窗台上亮点,我开了强制闪光,应该拍得还算清楚。
最近有网友发了国家各部门特供的酒的照片,有人就说不是真的,我家就拿回来一瓶特供的茅台,我拍了照传上来,...
[size=14]下午跟媳妇在岳父柜子里找到几瓶内部招待酒,请大家上眼。请坛子里兄弟鉴别下, 这是不是茅台酒。[/size]
[size=16]白色纸包装,里面瓶体上印有“内供酒”字样 酱香型 53度 十五年陈酿[/size]
中国海军辽宁舰航母自去年加入中国海军战斗序列以来,频频传来令人振奋的好消息。舰载战斗机成功起降、远海试验成功、开赴南海训练、航母编队战术演练……这些一个个难忘的瞬间都给军迷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在国产武器装备的重要时刻,国内一些大型酒厂也会推出特别版纪念酒。近日,就有网友...
中国改革:做对的和没做的》,书名跟它的作者华生一样,理性平和,保持建设性的姿态。
他坦言,希望通过这本书思考历史在行进到岔路口时的方向选择:是越过中等收入陷阱,成功实现现代化和民主转型的东亚道路;还是堕入贪腐和贫富矛盾激化,动乱革命后仍在陷阱中挣扎的南洋道路。两条...
中国武器价格表
茅台、五粮液又涨价了。每瓶普通的酒价格高达800—1000元,差不多是一些刚工作的年轻人一个月的工资。
贵州省怀市茅台镇上的茅台酒厂正门
一瓶酒的价钱涨到这个份上,已经与品质毫无关系了,完全是靠装神弄鬼的营销技术催化出来的品牌泡沫。为了维持、扩大这些泡沫,这些...
日前,广东电信汕头分公司16名员工实名发帖举报高管购茅台内部消费情况。广东电信随即派出调查小组核实并发布声明,称汕头分公司购买茅台酒属实,不过用途却是大大地呈良性,仅限于拓展市场业务、维系客户关系等紧要之处。(《新京报》5月26日)
  茅台酒最近挺能惹事。先说所...
房价上涨正闹得人心惶惶而又怨声载道,可冷不丁却有从业10多年的白酒经销商语出惊人,说最近两个月白酒的涨价幅度比房价还要厉害。又听说茅台酒出厂价将于元旦上调,50年、30年、15年三种分别为9999元、4999元、2599元,涨幅各为70%、39%、32%。更令人气短的是...
红军长征过草地
红军长征闻名于世,有关长征的各类书籍材料层出不穷,也产生了有关种种“故事”。在各种“故事”当中,所谓的红军长征路经茅台镇,红军战士用茅台酒洗脚,就是风传甚广的“故事”。这则“故事”后来实际上成为一种“茅台酒传闻”,其真实性可靠与否,需要依据史料文献来...
大旱会不会旱死“茅台酒”
  大河没水小河干。赤水河大旱,茅台酒咋办?
  正像“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一样,没有赤水河,就没有茅台酒。茅台公司称,酿制茅台酒的用水主要是赤水河的水,赤水河水质好,用这种入口微甜、无溶解杂质的水经过...
茅台酒在中国的老百姓中无一是一种奢饰的享受,普通官吏喝茅台是他手中有一定的权利,普通官吏送茅台是他有求于上级提拔和关照,老百姓喝茅台那就是他的亲爹亲娘八十大寿估计才有(前提你能过正常的生活,也就是勉勉强强解决了吃穿的问题)。
前几日,茅台集团信誓旦旦的说让老百...
按历史研究的通常规则,距离事件发生时最近的记载,其内容可被视为最为可靠。朱笠夫的《二万五千里长征记》成书及出版于红军长征结束后不久,是目前所见较早记述红军长征历史的图书。因此,此书是极为珍稀的有关红军长征的第一手史料。其后同类史料,虽然同样能够作为历史真相的证物,但还是...
中国海军辽宁舰航母自去年加入中国海军战斗序列以来,受到不少国人的瞩目。据悉为“纪念”这一时刻,国内一些大型酒厂也会推出特别版纪念酒。近日,就有网友展示了自己收到的贵州茅台“辽宁舰”。这瓶纪念酒把酒瓶做成了辽宁舰航母的形状,还刷涂上了土豪金的颜色,高端大气、尽显奢华。据悉...
元月29日,一人在川南一小镇出差,晚饭在镇上
饭店吃饭时,见吧台上有一个茅台的瓶子,拿来一看---呵呵呵--还是特供酒---而且是民航的特供酒。
真是第一次见,特拍几张,请大家看看,是真有这种特供酒吗???
昨日,一起假茅台酒案在深圳中级人民法院开庭审理,一名茅台酒厂的退休员工,成了假酒的调酒师,调制出两吨假茅台酒,共3828瓶。
  四人结伙购假酒
  当专供茅台卖
  昨日受审的有4名男子,3个是贵州省仁怀市茅台镇附近的人,其中现年57岁的谭定忠是贵州...
热点图文信息新华社:长征红军战士真的用茅台酒洗脚吗_网易军事
新华社:长征红军战士真的用茅台酒洗脚吗
用微信扫码二维码
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原标题:长征时红军战士真的用茅台酒洗脚吗?)
资料照片:20世纪30年代的茅台镇酒坊茅台酒作为世界名酒之一,至今已有800多年的历史。在关于红军长征的众多故事当中,有一个红军战士们用茅台酒洗脚的“故事”流传甚广,以至于成为茅台酒的神秘传闻。那么,红军战士究竟有没有用茅台酒洗过脚呢?2002年《党的文献》杂志第一期发表题为《关于红军长征中一则史实的通信》的文章,对长期以来流传的关于红军战士在茅台酒厂的酿酒池洗脚的传闻加以驳斥,并希望通过与当年参加长征的张爱萍将军以及四川红楼梦酒厂厂长阳治国的通信来澄清这个谣传。新华社发原标题:长征时红军战士真的用茅台酒洗脚吗?新华社北京8月18日电(肖石忠、王经国、遇际坤)茅台酒作为世界名酒之一,至今已有800多年的历史。在关于红军长征的众多故事当中,有一个红军战士们用茅台酒洗脚的“故事”流传甚广,以至于成为茅台酒的神秘传闻。那么,红军战士究竟有没有用茅台酒洗过脚呢?朱笠夫编著的《二万五千里长征记》写道:“开始发现这酒坊的士兵,以为‘沧浪之水可以濯我足’;……可惜数缸美酒,已成为脚汤。”读罢这段文字,似乎红军战士用茅台酒洗过脚。美国著名记者、作家哈里森·索尔兹伯里在其1985年出版的《长征——前所未闻的故事》一书中也写道:“据传说,当时那些稚气未消的红军战士不知什么是茅台酒。他们涌入街道两侧的酿酒作坊,用茅台酒冲洗他们疲惫和打了泡的脚,以至酒汇成河,流出作坊,淌入泥沟。”然而,索尔兹伯里本人并未随红军参加长征,这些描述也只是他在重走长征路时所听到的比较夸张的传闻而已。2002年《党的文献》杂志第一期发表题为《关于红军长征中一则史实的通信》的文章,对长期以来流传的关于红军战士在茅台酒厂的酿酒池洗脚的传闻加以驳斥,并希望通过与当年参加长征的张爱萍将军以及四川红楼梦酒厂厂长阳治国的通信来澄清这个谣传。文章列举的理由有两个。第一,“酿酒池里并无酒,不可能在酿酒池里洗脚;至于酒窖里存贮成品酒的酒坛、酒罐,那坛口、罐口很小,人也不可能把脚伸进去洗。”第二,由于当地气候特点且盛产白酒,“把烈酒倒来‘洗脚’是川南、黔北一带的常事。”但这两点理由依旧存在两个方面的疑点。其一,红军战士是用茅台酒洗脚还是仅仅把茅台酒当作烈酒用来擦脚疗伤?其二,如果红军战士真的用茅台酒洗脚了,是在什么样的情况下洗的,事先是否知道是茅台酒?对于这个问题,很多参加过长征的红军将领在回忆录中都有所记述。例如,《耿飚回忆录》写道:“这里是举世闻名的茅台酒产地,到处是烧锅酒坊,空气里弥漫着一阵阵醇酒的酱香。尽管戎马倥偬,指战员们还是向老乡买来茅台酒,会喝酒的细细品尝,不会喝的便装在水壶里,行军中用来擦腿搓脚,舒筋活血。”成仿吾在回忆录中提到:“茅台镇是茅台名酒的家乡……我们有些人本来喜欢喝几杯,但因军情紧急,不敢多饮,主要是弄来擦脚,恢复行路的疲劳,而茅台酒擦脚确有奇效,大家莫不称赞。”《杨成武回忆录》里这样说:“著名的茅台酒就产在这里。土豪家里坛坛罐罐都盛满了茅台酒。我们把从土豪家里没收来的财物、粮食和茅台酒,除部队留了一些外,全部分给了群众。这时候,我们指战员里会喝酒的,都过足了瘾,不会喝的,也都装上一壶,留下来洗脚活血,舒舒筋骨。”萧劲光在回忆录中写道:“我们在茅台驻扎了三天,我和一些同志去参观了一家酒厂。有很大的酒池,还有一排排的酒桶。……有些同志还买了些用水壶装着,留着在路上擦脚解乏。”长征中曾任红三军团新编第五师第十五团政治委员的罗元发也曾回忆:“其时,部队缴获不少茅台酒,许多战士并不知其为名酒。是时连续行军,天气潮湿,红军中烂脚者甚多,故有人用茅台酒洗脚消毒,其实是用酒泡脚,盛小半脸盆酒,大家轮流泡一泡。”从这些回忆中可以得出这样一个结论:红军战士的确用了茅台酒,而且主要是用来擦(搓)脚疗伤、泡脚治病,舒筋活血、解除疲劳的。
日,红军在茅台镇期间,红军总政治部以主任王稼祥、副主任李富春的名义发布《中国工农红军总政治部关于保护茅台酒的通知》:“民族工商业应鼓励发展,属我军保护范围,私营企业酿的茅台酒,酒好质佳,一举夺得国际金奖,为人民争了光,我军只能在酒厂公买公卖,对酒灶、酒窖、酒坛、酒瓶等一切设备,均应加以保护,不得损坏。望我军全体将士切切遵照。”由此可知,红军是有严格政策和铁的纪律的人民军队,红军官兵有着高度的政治觉悟和纪律观念,在长征路上公买公卖、秋毫无犯,模范执行了党的政策和群众纪律。这正是共产党和红军能够赢得人民拥护、取得革命胜利的根本原因。
本文来源:新华网
责任编辑:陈泽宇_NN2736
用微信扫码二维码
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加载更多新闻
热门产品:   
:        
:         
热门影院:
阅读下一篇
用微信扫描二维码
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文章来源:
作者:龚勇)  关于酒起源的问题,一直是酒史专家和学者们关注的一个重要话题。中国的酿酒历史,可追溯至距今4万至5万年前的旧石器时代晚期的“智人”阶段。自从有了酒,酒便与人类结下了不解之缘。远在上古时代,酒就与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并作用、实践于人们的生产、生活中。中国人爱酒,同时也为人类的酒文化作出源源不断的贡献。从传说中的“秫酒”,到今天的世界名酒茅台,无不凝聚着中华各族人民孜孜不倦的探索与聪明智慧。  酒为何物?想到酒,我们首先联想到的可能就是被尊为中国国酒、中华酒魂的贵州茅台酒。酒有多种面孔,因时、因地、因人而异。有多少人想到酒,就会有多少种不同的形态、意义和内涵。1990年出版的《辞海》对酒是这样解释的:“酒,用高粱、大麦、米、葡萄或其他水果发酵制成的饮料。如白酒、黄酒、啤酒、葡萄酒等。”而1992年出版的《汉语大词典》对酒则作如下解释:“酒:1.饮料名。用粮食、水果等含淀粉或糖的物质发酵制成的含乙醇的饮料。2.饮酒。3.酒席、酒筵。4.姓。
  中国最古老的文字甲骨文和金文都有“酒”字。甲骨文中的酒有两种写法,一是“酒”,二是“酉”。“酉”字在甲骨文中是个象形字,其字体形壮像个罐形瓶。在古韵学中,“酉”和“酒”是同音、同韵、同义。“酉”就是一个盛酒的罐形瓶。东汉刘熙《释名》说:“酒,酉也,酿之米曲。酉,怪而味美也。”古人对酒在生活中的意义还有更深的认识。如东汉许慎在《说文解字》中写道:“酒,就也,所以就人性之善恶。……吉凶所就起也。”许慎认为酒有两种解释,一种解释“就”,还有一种解释是“造”。古时“造”读作“就”。正如“酒犹水,可济可覆”,即酒既可助善成礼,又可招祸致失;既可成人之美,又可暴人之恶。所以,“吉凶所造起”也就是“吉凶由就(酒)起”,意即好事与坏事都是由酒所引起的。  许慎在2000多年前就定义并诠释了酒的精髓,对酒的内涵及其内在矛盾给出了如此精辟的论述和见解。可见还在2000多年前,我们的先祖对酒就已经有了比较深刻的认识和探究。  那么,酒究竟起源于何时?这一问题至今尚无定论。酒之最早产生的年代是很难考订的。倘若我们不将人工酿酒的历史与自然酒的历史分开,那追溯至亿万年亦可。酒这种可以饮用的物质发现在何种年代,并无确切的文字记载,只能借助现代科技手段和考古发掘去进行探究。按照生物进化的理论,还在人类诞生以前,生物界的一些动植物如水果等,在成熟后从树上掉下来,果皮表面的酶菌在适当的温度、湿度和环境等因素的作用下,会不可避免地发酵,使果子中的葡萄糖转化为乙醇和二氧化碳,而酒的主要成分就是乙醇。因此,酒应该是在人类诞生以前就已经存在了。  古代酿酒传说  在古代,往往将酿酒的起源归于某某人的发明,把这些人说成是酿酒的祖宗,出现了很多关于造酒的传说,不同的民族、不同的地域、不同的酒类都有很多不同的故事。在中国汉民族中最为著名的有上天造酒说、猿猴造酒说、仪狄造酒说、杜康造酒说和黄帝造酒说等等。而我国的许多少数民族民间也流传着很多关于酿酒的故事。如在贵州西部原水西安氏土司地区遗留下的大量彝文文献和彝文碑刻资料中,有关这个古老的少数民族酿酒资料的记载就很丰富。已翻译成汉文的《西南彝志》中关于古代彝族先民“禾神”和“酒神”的记载,与汉族的所谓“清醠之美,始于耒耜”,以及仪狄、杜康造酒的传说,可谓是不谋而合。尽管这些关于酒起源的传说“皆不足以考据”,但它反映了当时人们对社会的认识,也折射了人们对酒的心理感受,同时也丰富了中国博大精神的酒文明。我们姑且把它作为一种文化现象去鉴赏。  一、上天造酒说  在远古时代,由于生产力极其低下,人们无法了解普通果品或者粮食,经过一段时间的发酵不仅没有腐烂变臭,反而产生那么神奇的液体,于是有了“上天造酒”的传说,这在我国古籍中有不少记载。如三国时以“座上客常满,樽中酒不空”自诩的孔融,在《与曹操论酒禁书》中有“天垂酒星之耀,地列酒泉之郡”之说;素有“诗仙”之称的李白,在其《月下独酌?其二》一诗中有“天若不爱酒,酒星不在天”的诗句;经常喝得大醉,被誉为“鬼才”的诗人李贺,在《秦王饮酒》一诗中也有“龙头泻酒邀酒星”的诗句。此外还有“吾爱李太白,身是酒星魂”、“酒星不照九泉下”、“仰酒旗之景矅”、“拟酒旗于元象”、“囚酒星于天岳”等等,都经常有“酒星”或“酒旗”这样的词句。窦苹所撰《酒谱》中,也有“天有酒星,酒之作也,其与天地并矣”的话,意思是自古以来,我国祖先就有酒是天上“酒星”所造,酒与天地同时的说法。不过,窦苹本人并不相信这样的传说。  天上“酒旗星”确实是存在的,其最早的文字记载见于距今已有3000多年历史的《周礼》一书中。28星宿的说法,始于殷代而确立于周代,是我国古代天文学的伟大创造之一。《晋书?天文志》有“轩辕右角南三星曰酒旗,酒官之旗也,主宴飨饮食”的记载。轩辕是我国古星名,共有十七颗,酒星就分布在它的东南方,因亮度太小,用肉眼很难辨认。至于因何而命名为“酒旗星”,并认为它“主宴飨饮食”,不仅说明我们的祖先有丰富的想象力,而且也证明酒在当时的社会活动与日常生活中,确实占有相当重要的位置。在当时科学仪器极其简陋的情况下,我们的祖先能在浩瀚的星河中观察到这一字排开的三颗“酒旗星”,当做主管天上人间美酒的星官令旗,并留下关于酒旗星的种种记载,这不能不说是一种奇迹。可以想见,当时喝酒或在生活中应该有令旗的普遍使用。  然而,酒自“上天造”之说,既无立论之理,也无科学论据,只不过是附会之说,文学渲染夸张而已。随着社会科技的不断发展和进步,已经很少有人相信酒星造酒的传说了。  二、猿猴造酒说  猿猴是一种有灵性的神秘动物,与人有很多相似之处。人们喜爱酒,猿猴也不例外。唐人李肇所撰的《国史补》中,记载了人类如何利用猿猴的嗜酒弱点,捕捉到聪明伶俐的猿猴的故事。猿猴是一种十分机敏的动物,它们居于深山野林中,出没无常,很难捉到。人们经过长期细致的观察,发现猿猴“嗜酒”。于是,人们便在猿猴经常出没的地方摆上香甜浓郁的美酒,猿猴便会闻香而至。先是在酒缸前流连不前,接着便小心翼翼地蘸酒吮尝。时间一久,终因经受不住美酒的诱惑而畅饮起来,直到酩酊大醉而被人捉住。这种捕捉猿猴的方法并非我国独有,东南亚一带的群众和非洲的土著民族捕捉猿猴或大猩猩,也都采用类似的方法。1953年,考古学家在江苏泗洪双沟镇淮阴洪泽湖畔下草湾发掘出的猿人化石,经鉴定证实,这是5万年前的古猿吃了含有酒精成分的野果汁等食物,醉导致死后成为化石的,考古学家将其称为“醉猿化石”。“醉猿化石”的发掘,有学者认为天然果酒是在“人猿相揖别”之前就已产生。  猿猴不仅嗜酒,而且还会“造酒”,这在我国古籍中有不少记载。明人李日华在其著作《紫桃轩杂缀?蓬栊夜话》中记载:“黄山多猿猱,春夏采花果于石洼中,酝酿成酒,香气溢发,闻数百步。野樵深入者或得偷饮之,不可多,多即减酒痕,觉之,众猱伺得人,必嬲死之”。清代文人李调元在他的著述中也有“琼州多猿……尝于石岩深处得猿酒,盖猿酒以稻米与百花所造,一百六轧有五六升,味最辣,然极难得”这样神奇的记载。清代的《清稗类钞·粤西偶记》中也道:“粤西平乐等府,山中多猿,善采百花酿酒。樵子入山,得其巢穴者,其酒多至数百。饮之,香美异常,名曰猿酒。”昔年,《安徽日报》曾刊登过著名老画家程啸天先生游览黄山时,在险峰深谷猿猴出没之处觅得“猴儿酒”的故事,正好与几百年前李日华的记载相互印证了黄山“猴儿酒”的存在。这些不同时代的记载,都证明在猿猴的聚居处,常常有类似“酒”的东西发现。至于这种类似酒的东西,是怎样产生的,是纯属生物学适应的本能性活动,还是猿猴有意识、有计划的生产活动,现在还没有什么证据可以完全确认,这恐怕得从酒的生成原理说起了。  酒是由一种叫酵母菌的微生物分解糖类产生的食品。酵母菌是一种分布极其广泛的菌类。在广袤的大自然原野中,野果遍布于原野山林,尤其在一些含糖分较高的水果中,这种酵母菌更容易繁衍滋长。山林中野生的水果,是猿猴的重要食物,猿猴在水果成熟的季节,收贮大量水果于“石洼中”,堆积的水果受到自然界中酵母菌的作用而发酵,在石洼中将一种被后人称为“酒”的液体析出。因此,猿猴在不自觉中“造”出酒来,是合乎逻辑与情理的。  “猿猴造酒”的传说听起来似乎有些荒唐,其实是有一定的科学道理的,至少证明酒确实存于大自然的物质世界中。当大自然中的物质由于在某种特定环境下达到符合酿成酒的条件时,便成了酒。而人类在自然规律的启迪下发现酒,进而自觉地、有目的地酿造酒,就是顺理成章的行为了。  三、仪狄造酒说  关于“仪狄造酒”之说,在我国古籍中也有不少记载,但说法并不尽相同。先秦史官所撰的《世本》一书中多处有仪狄“作酒而美”、“始作酒醪”的记载。其说法之一是“仪狄始作酒醪,变五味,杜康作秫酒”。由字面上看,是讲他们在作不同的酒。“醪”,是一种糯米经过发酵加工而成的“醪糟儿”。其性温软,味甘甜,多产于江浙一带。现在的不少家庭中,仍自制醪糟儿。醪糟儿洁白细腻,稠状的糟糊可当主食,上面的清亮汁液颇近于酒。“秫”,高粱的别称。杜康作秫酒,指的是杜康造酒所使用的原料是高粱。于是,就有人认为仪狄是黄酒的创始人,而杜康则是高粱酒的创始人。而另一种说法是“酒之所兴,肇自上皇,成于仪狄”。也就是说,自上古三皇五帝的时候,就有各种各样的造酒方法流行于民间,是仪狄将这些造酒的方法归纳总结起来,始之流传于后世的。  仪狄是什么时代的人呢?比起杜康来,古籍中关于仪狄的记载倒是比较一致。例如《世本》、《吕氏春秋》、《战国策》中都认为他是夏禹时代的人。而关于仪狄从事什么职务,是司酒造业的工匠,还是夏禹手下的臣属?他生于何地、葬于何处?都没有确凿的史料可考。那他是怎样发明酿酒的呢?西汉人刘向在《战国策》中说“昔者,帝女令仪狄作酒而美,进之禹,禹饮而甘之,遂疏仪狄,绝旨酒,曰:‘后世必有以酒亡其国者’。”东汉人许慎在《说文解字》“酒”条中,也有“古者仪狄作酒醪,禹尝之而美,遂疏仪狄”的记载。到三国时,蜀汉学者谯周著《古史考》也说“古有醴酪,禹时仪狄作酒”,将仪狄奉为酒的发明人。
  那么,仪狄是不是酿酒的“始祖”呢?此说自古看法就不一致,甚至有与《世本》相矛盾的说法。例如孔子八世孙孔鲋,说帝尧、帝舜都是酒量很大的君王。黄帝、尧、舜都早于夏禹,早于夏禹的尧舜都善饮酒,他们饮的是谁人制造的酒呢?可见,说夏禹的臣属仪狄“始作酒醪”并不确切。事实上用粮食酿酒是件程序、工艺都很难的事,单凭一个人的力量是难以完成的。古今中外历来都有是谁发明了什么的传说。而实际上,诸如火、文字等等一类发明,都是在社会的长期实践中逐步产生的,不可能由某一个人所独创。酒的产生也是如此,它是人类物质文明的产物,甚至是人类社会发展进程中农业和手工业分离的标志之一。恩格斯在谈到人类第二次社会大分工时,就列举过葡萄酒。  四、杜康造酒说  “杜康”作为酒的代名词可说是无人不知。魏武帝曹操《短歌行》诗曰:“慨当以慷,忧思难忘。何以解忧,惟有杜康”。自此之后,认为酒就是杜康所创的说法就多了起来,在我国的很多古籍中都有关于杜康造酒的记载。如《世本》、《吕氏春秋)、《战国策》、《说文解字》等。春秋古籍《左传·哀公元年》详细介绍了杜康的经历,说他是夏后相的遗腹子,作过有仍氏的牧正和有虞氏的庖正。汉代《世本》卷九载“少康作秫酒”,晋时《博物志逸文》说“杜康作酒”,晋时《酒诰》认为杜康作酒只是“酒之所兴”,亦即杜康造酒只是比旧时较为先进,《陶潜集·述酒·诗序》认为是“仪狄造酒,杜康润色之”。到了宋代,有关酒的专著《北山酒经》说“酒之作尚矣,仪狄作酒醪,杜康作秫酒”。清乾隆十九年重修的《白水县志》中对杜康也有较详细的记载。该县志称:“杜康,字仲宁,相传为本县康家卫人,善造酒。”白水县位于陕北高原南录与开中平原交界处,因流经显治的一条河水底多白色头而得名。康家卫是白水县现今还有的小村庄,村里有口井,名曰“杜康泉”,县志上赫然写道:“俗传杜康取此水造酒”。现在村里还有杜康庙、杜康墓等,在杜康泉边还建了一家“杜康”酒厂。  在民间,杜康造酒的传说也广为流传。传说他是夏朝第五代王相的遗腹子,在母家诞生、长大,从小就帮助外公放羊。一天,少康上山放羊遇大雨,匆忙赶羊回家时,把盛在竹筒里的秫米饭忘在了一棵树上。过了几天,秫米饭竟变得气味芬芳诱人,饭汁也甜美可口。这启发了他,便与他当庖正的岳父一起研究,酿制出“醴醺”这种能醉人的甜酒。  关于杜康造酒的说法,争议颇多。宋人窦苹考据了“杜”姓的起源及沿革,认为“杜氏本出于刘,累在商为豕韦氏,武王封之于杜,传至杜伯,为宣王所诛,子孙奔晋,遂有杜氏者,士会和言其后也。”杜姓到杜康的时候,已经是禹之后很久的事情了。而在此上古时期,就已经有“尧酒千钟”之说了。如果说酒是杜康所创,那么尧喝的是什么人创造的酒呢?  实际上,究竟有没有杜康这个人,历史上同样有人持怀疑态度。清道光十八年重修的《伊阳县志》和道光二十年修的《汝州全志》中,也都有过关于杜康遗址的记载。传说,杜康之父相系被夏朝逆臣寒浞所杀。寒浞发现杜康还活着,便发兵追捕。杜康被除迫逃到河南牛头山,定居于伊水河边的皇得地村时,又发现村东南白猿洞里常有猿猴采集的花果,其汁气味芬芳。杜康便在此造酒。该村有口古泉,传说是杜康汲水酿酒之泉,杜康在此开设了“杜康酒坊院”。这段传说还被记录成文字,如《博物志·伊阳山川》云:“村河源出牛头山,会于伊,长十里,俗传杜康酒出于此,故名。”又如《伊阳县志》云:“杜水河城北五十里白元,源出牛头,由杜康过仝沟至夹河会于伊,长十里。俗传杜康造酒于此,故名。”但据考古学家鉴定,1983年在伊川县杜康酒坊院遗址发现的四只酒酝,是2000多年前战国时代的酒器。这说明,伊川无疑是一个历史悠久的酿酒之乡,但与杜康所生的夏朝,相去已1500多年了,不仅年代,其他有关情节也颇不统一。古代对杜康的身份也众说纷纭,西晋张晔在《博物志》中说他是汉代酒泉太守,有的说他是周代一位善酿的酒师,有的说他即是夏代第五世君王少康,还有的说杜康为黄帝时代一位造酒人等。由于普遍传诵,杜康俨然成为我国人民心中的酒神,说他死后被玉帝召至天庭,封为“酒仙”,所以才有曹操的“何以解忧,惟有杜康”的诗句。  五、炎帝、黄帝时代造酒说  黄帝是传说中上古帝王轩辕氏的称号。姓公孙,生于轩辕之丘,故称轩辕氏。相传黄帝发明了“酒泉之法”,并曾有“汤液醪醴”之论,因此,后人也曾尊他为酒的创始人。《黄帝内经·素问》载:“黄帝问曰:为五谷汤液及醪醴,奈何?岐伯对曰:必以稻米,炊之稻薪。稻米用完,稻薪者坚。帝曰:何以然?岐伯曰:此得天地之和,高下之宜,古能至完,伐取得时,故能至坚也。”又,岐伯曰:“自古圣人之作汤液醪醴者,以为备耳。”王注:“五谷,黎、稷、稻、麦、菽,五行之谷,以养五藏者也。醪醴,甘旨之酒,熟谷之液也。帝以五谷为问,是五谷皆可汤液醪醴,而养五藏。而伯答以中央之稻米稻薪,盖谓中古之液,可以灌养四藏故也……炊以稻薪者,取丙辛化火之义,以化生五藏之津。”《黄帝内经》中还提到一种古老的酒——醴酪,即用动物的乳汁酿成的酒,说明汤液醪醴并非起源与此时,它肯定已经发展了一个相当长的历史时期,也达到了相当高的水平。否则,黄帝和岐伯怎能从医这一个更高的角度讨论汤液醪醴?后来在汉代孔鲋所撰的《孔丛子》中又有“平原君与子高饮,子高酒后曰:昔有遗谚,尧酒千盅,孔子百觚,子路嗑嗑,尚饮十磕,古之贤圣,无不能饮,吾子何辞焉”的记载,似乎也是一种旁证,说明在尧舜之时就已经有酒了;而且,据传帝尧、帝舜都是酒量很大的君王。显然,他们认为,酒的发明并不是由杜康、仪狄所作,而是要早得多。唐朝陆龟蒙甚至编了一个关于舜的父亲瞽叟用酒加害舜的故事。《神农本草》卷三中还有“药性有宜酒渍者,亦有不可入汤酒者,并随药性,不得违越”的记载,也说明当时酒已被运用于医药。因此,说黄帝是酒的创始人也不确切。  《神农本草》中载有酒的性味,说明早在远古的神农时代,就已经有酒了。《艺文类聚·赋篇》载:“典籍记:炎帝精耕而陶,据此以考,炎帝与酒,关系甚密,是可必者。制酒之术有三:一为五谷;二为陶皿;三为术。炎帝始种五谷,后受启于‘猿酿果酒’,遍采五谷精华,数载而得美酒。五谷乃世间精粹,故酒可舒筋血、通百脉。初无储处,炎帝制陶缶以储,缶后变为缸,缸而成坛。后人承袭,每逢祭祀,以缶盛酒,以敬炎帝,至今其俗不改。”神农氏是传说中的炎帝,又被尊为医药之祖,曾经自用口品尝百草,发明药物及教人治病。据古代传说,“神农氏”曾教民种植五谷、“作陶”、“织衣”、作“市”、还尝百草为民治病,对原始社会贡献卓越,为人类由原始游牧生活向农耕文明转化创造了条件。除此之外,相传炎帝还是酒的创始人,而炎帝造酒便如黄帝造的指南车一样,在4000多年前的涿鹿之战中,对于战争的胜利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涿鹿之战,炎帝、黄帝联盟大战蚩尤。大战旷日持久,黄帝和炎帝虽然联军,但依然不是蚩尤的对手。史书记载,黄帝曾“九战九败”(九为虚数,以示很多)。据说一日双方交战,炎帝兵败太行山下,率兵躲入深山。当时大雨已经连下了三天三夜,遍地泥泞,山中雾气弥漫、寒气逼人,连夜奔逃,士兵筋疲力尽。看着面黄肌瘦的士兵在凄风冷雨中战栗,不少士兵感染疾病,痛苦呻吟。炎帝心有不忍,教士兵结草为绳、编叶为帐、制蓑衣。而后又率三五护卫,冒着风雨在深山中寻草药。当行至山腰之际,忽电闪雷鸣、狂风大作,雨点夹着冰雹,噼里啪啦的打将下来,炎帝等人匆忙进一山洞躲避。不料这山洞是一群猿猴的居所,一行人的突然闯入,致使在洞口嬉戏玩耍的猴子仓皇而逃,躲入山洞深处。黑漆漆的山洞深处,不时传来几声猿啼。炎帝见之大喜,率众人追捕,以作充饥之物。追至山洞深处时,只觉空气中香气扑鼻,而且越往前走,香味越浓。炎帝不知是何味道,追至山洞尽头,顿觉香味异常浓重,只见群猴围着一汪清水上蹿下跳,不时俯而饮之,饮后手舞足蹈甚是欢愉。炎帝料想这香气定是池水所发,但一汪清水怎能发出如此香气,炎帝大为不解,命令众人先隐蔽观察,切勿打草惊蛇。只见几只小猴不时将水果、花朵投入池中,池底满是花瓣和瓜果,炎帝恍然大悟,原来是花果浸水的甜香。于是击掌为号,众人一跃而起抓猴子,群猴大惊,四散逃跑,但仍然有数只落网。  炎帝来到水池前,附身一闻,顿觉香气怡人,炎帝捧而尝之,甘甜可口,胃中感到一阵暖流。多饮两捧,双颊红热,胸中如燃烧起一团火。再饮数捧,周身温暖,在这凄风冷雨的天气,甚是舒服。于是,炎帝引大军驻入洞中,每天吃猴肉,饮果酒,不出数日,湿寒之气尽去。炎帝率部出山,蚩尤部早已收兵,只得率部撤回驻地。  撤回驻地后,炎帝烧制了水缸大小的陶器数十口,习猿猴之法,酿酒其中,以花果置于缸中,藏入封闭阴凉之所,发酵数日,方为美酒,常与士兵饮之。后将酒赠予族人,族人饮后,祛湿寒、疏经络,面色红润身强体壮,常年耕作之劳顿消退,于是尽显喜悦之色。族人以美酒为尊,配以佳肴宴请炎帝,以表恩情。由于酒能疏经通络、活血化瘀,因此酒还被用于加速血液流动,提升兴奋之需。经年之后,炎、黄联军与蚩尤再战,提早备足酒做战时供给之需,并命士兵战前饮用酒,激发勇气、提高士气。在指南车配合下,联军终于大败蚩尤,征服中原大地。后联军部队及部族举行庆功,酒以其功被用以庆祝胜利必需之物。至此之后,酒成生活必备,用以消除疲劳、使作药引、治疗瘀伤,并作相互道贺、喜庆聚首等社交活动烘托气氛之物。  神农氏所处的时代应该是新石器时期,即我国的半坡氏族时期。当时我们的先民已从采集、渔猎的生活方式过渡到定居农耕时代,距今大约五到六千年左右。在定居农耕的神农时代,人们发明了酒,这个判断与我国考古学的结论是基本一致的,也是比较可靠的。1957年在河南陕县庙底沟出土的陶制酒碗,距今约5200多年。1959年山东大汶口出土的造型完美的高脚、三脚和平脚酒器等距今约有4000多年的历史,这些文物确凿地证明,酒在我国的起源,不仅早于文字的记载(甲骨文距今3500多年),而且也大大早于古代传说中的仪狄、杜康所处的年代。  这样说来,酒发明于人类依靠稼穑维持生活的农耕经济时期,归之于代表一个时代的神农氏似乎也有一定的道理。“帷我炎帝,创世远古。”《中国酒事纪年表》中有“神农耕而作陶,陶以盛酒”的记载,炎帝“教民耕种,种植五谷”,使我们有了造酒的五谷,盛酒的容器,若再从“猿猴造酒”得到启发,摸索出酿酒技术这也是讲得通的。  时至今日,人们为了感谢炎帝,特以美酒来祭炎帝,故“以酒敬天”成为一种约定俗成的礼仪流传至今。  现代酒源说  以上几种酒源之传说,在起源年代、创始人姓名以及一些主要情节上,分歧都很大,很不统一。首先,仪狄、杜康、炎帝、黄帝,人物不一样,时代也不同。其次,每一种说法自身也不统一,仪狄、杜康究竟何许人也?都只是传说。他们又是如何发明酒的?更不得而知。杜康的传说还有自相矛盾之处。第三,最重要的是仪狄造酒说,杜康造酒说和炎帝、黄帝造酒说这三种说法本身都隐含着自己否定自己的某些因素。“仪狄作酒而美,进之禹,禹饮而甘之,遂绝旨酒”,说明以前曾经有过薄酒,只是没有旨酒醇美,有了醇美的旨酒才能进之禹。这样仪狄更不能是酒的创始人了。杜康造的秫酒,这也可以理解为以前还有其他品种的酒,自然也就不能说酒始创于杜康了。炎帝用酒治病,黄帝与岐伯能从医的角度来讨论酒,说明当时人们对酒的功能已有了相当高的认识,不经过一个较长时期的实践与总结,对一种创始的新事物,是不可能一下子达到这样高的水平的。对于这些有关酒源的传说,古人亦多怀疑。宋人窦苹在《酒谱》中说:“世言酒之所自者,其说有三:其一曰仪狄始作酒,与禹同时;又曰尧酒千钟,则酒作于尧,非禹之世也。其二曰神农《本草》,著酒之性味,黄帝《内经》亦言酒之致病,则非始于仪狄也。其三曰天有酒星,酒之作也,其与天地并矣。予以谓是三者皆不足以考据,而多其赘说也。”“然则酒果谁始乎?予谓知者作之,天下后世循之,而莫能废。圣人不绝人之同好,用于郊庙享燕,以为礼之常,亦安知其始于谁乎?”按窦苹之说,酒是不知源头的。
楼主发言:1次 发图:0张 | 更多
  那么,酒之源究竟在哪里呢?晋代江统在《酒诰》中提出了酒产生的结论,他认为:“有饭不尽,委于空桑,郁积成味,久蓄气芳,本出于此,不由奇方。”意思是说:没有吃完的饭,堆积久蓄,会自然发酵,飘出酒香,酒就是这样自然产生的。在这里,古人提出剩饭自然发酵成酒的观点,是符合科学道理及实际情况的。江统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提出谷物自然发酵酿酒学说的人。微生物学界泰斗方心芳先生则对此作了具体的描述:“在农业出现前后,贮藏谷物的方法粗犷。天然谷物受潮后会发霉和发芽,吃剩的谷物也会发霉,这些发霉发芽的谷粒,就是上古时期的天然曲蘖,将之浸入水中,便发酵成酒,即天然酒。人们不断接触天然曲蘖和天然酒,并逐渐接受了天然酒这种饮料,久而久之,就发明了人工曲蘖和人工酒”。现代科学对这一问题的解释是:剩饭中的淀粉在自然界存在的微生物所分泌的酶的作用下,逐步分解成糖分,酒精,自然转变成了酒香浓郁的酒。在远古时代人们的食物中,采集的野果含糖分高,无需经过液化和糖化,最易发酵成酒。  可见,古人窦平对酒起源的看法,即“予谓智者作之,天下后世循之而莫能废”是有道理的。劳动人民在经年累月的劳动中,积累了制造酒的经验,经过有知识、有远见的“智者”归纳总结,后人照先辈祖传下来的办法一代一代地相袭相循,流传至今。此说法比较接近实际,也较合乎唯物主义的认识论。就像火的发明一样,酒的发明也绝不仅是一个人的劳动,而是整个人类在长期的生产实践中不断探索的结果,是集体智慧的结晶。  现代科学及大量的历史文献资料、考古资料和民族学资料证明,我国酒的起源和发展经历了从自然酒到人工造酒,从简单的自然发酵酒到蒸馏酒,从原始低劣的酒到现代酒的漫长的发展过程。
  一、从自然酒到人工造酒  现代科学表明,酒是自然界的产物。所谓自然酒,就是指自然界中自然而生、自然存在的最原始的酒。我们知道,在自然界中,凡是含有糖分或淀粉的物质,如水果、蜂蜜、兽乳等,很容易受到自然界中的发酵微生物的作用而产生酒。在远古洪荒时代,草木繁衍,果实盈野,野果落地或林中的猿猴将吃剩的果子弃之于洞洼之中,由于天长日久、温度适宜,果中的糖分自然发酵,便酝酿成原始的酒,即自然酒。所以,不少人认为:最原始的酒,应该是由含糖水果自然发酵而成。这在我国古代文献中的记载是很多的,如《旧唐书》、《新修本草》、《癸辛杂识》、《粤西偶记》等均有记载。《粤西偶记》云:“平乐等府山中,猿猴极多,善采百花酿酒。樵子入山得其巢穴,其酒多至数石。饮之香美异常,曰猿酒。”诗人元好问在《蒲桃酒赋》中也曾记述过葡萄天然成酒的情况:“贞祐(金宣宗年号,公元年)中,邻里一民家避寇自中归,见竹器所储蒲桃在空盎上者,枝蒂已干而汁流盎中,薰然有酒气,饮之良酒也,盖久而腐败,自然成酒耳”。  上述历史文献记载的这类自然酒,多集中于我国南方。这是因为南方气温高、湿度大,自然界中的酵母菌能较快把含糖物质进行酒化之故。位于中国西南云贵高原的贵州,无论从地形、地貌、区位、气候哪方面进行考察,都是世界上最适合物种生存繁衍的地区。当世界许多地方还是一片洪荒的时候,贵州高原早已经是一派生机了。贵州自古便是多民族聚居区,众多少数民族至今仍多有嗜酒的习俗。他们在历史上曾为祖国酿造业作过突出的贡献。《投荒录》上有所谓“蛮酒”的记载:“南蛮有女酒,人家生女数岁,酿糟置壶水中,候女嫁决水取之,味甚美”。今天,随着各民族文化遗产的整理和考古发掘工作的开展,像彝文《西南彝志》中存在的大量有关酿酒资料,已开始为民族学者和酿酒专家们所注意,相信将为我国酒史特别是贵州酒史的研究增添新的篇章。  当然,自然酒的存在,并不等于说远古时代的人类就已经掌握了酒的酿造技术。从自然酒到人工酿酒,必然经历了一个漫长的历史过程。  二、自然发酵酒的起源  人类社会发展的进程是先进入游牧社会,然后再进入农业社会的。人类最早的人工饮料酒的发明,应该是在游牧时代用野果和兽乳酿造的果酒和乳酒。当初,人类发现并品尝了散发着醇香气味的自然酒后,便觉得它比原来的食物滋味更美。这种无意中的发现,经过无数次的反复,人们才发现含糖类的、甜的东西经过发酵会变成酒的规律,于是就开始有意识的进行人工造酒。人们将含有糖分的野果、兽乳放置在容器中,令其自然发酵成含有乙醇的果酒、奶酒。于是,第一代人工饮料酒便应运而生了。也就是说,第一代人工饮料酒是不用添加任何糖化发酵剂,只是将原料收储以后,在适当温度下令其自然发酵形成的。
  这种酒的起源虽然缺乏远古时代的证据,但周秦以后的众多史籍以及大量的民族学资料和考古资料都完全可以证实它的存在。果酒在史籍中的记载较为翔实。《隋书·赤土国传》载:赤土国“以甘蔗作酒,杂以紫瓜根,酒色赤黄,味亦香美”。甘蔗和蔗汁的糖分能自然发酵,因此制酒特别容易。唐代苏敬编纂的《新修本草》说:“作酒醴以曲为,而蒲桃(即葡萄)、蜜独不用曲。”南宋周密在《癸辛杂识》中记载:“山梨者,味极佳,意颇惜之。漫用大瓮储数百枚,以缶盖而泥其口,意欲久藏,旋取食之。久则忘之。及半岁后,因至园中,忽闻酒气熏人,疑守舍者酿熟,因索之,则无有也。因启观所藏梨,则化而为水,清冷可爱,湛然甘美,真佳酿也,饮之辄醉。”《旧唐书》载:“俗以椰树花为酒,其树生花,长三尺余,大如人膊,割之取汁以成酒,味甘,饮之亦醉。”  奶酒,古称“醴酪”(《周礼·礼运篇》)。古代匈奴人以游牧为生,不事耕稼,但却极喜饮酒。据《史记·匈奴列传》称:“其攻战,斩首虏赐一卮酒。”可见酒是常备之物。但这里所饮的绝不仅仅是汉朝送给匈奴的酒(汉王朝也送酒给匈奴,如《匈奴列传》说:“高帝乃使刘敬奉宗室女公主为单于阏氏,岁奉匈奴絮缯、酒、米食物各有数”),还包括他们自己用牛马之乳酿的酒。《匈奴列传》载,汉文帝时,中行说投降匈奴,向单于献计,要他拒绝和摒弃汉王朝送的酒食,“得汉食物皆去之,以示不如湩酪之便美也。”这“湩酪”便是指奶酒和其他奶食品。《隋书·突厥传》中也有突厥人“饮马酪取醉,歌乎相对”的记载。唐代颜师古注解说:“以马乳为酒,撞挏乃成也。马酪味如酒,而饮之亦可醉,故呼马酒也。”今日的内蒙、西藏、青海等地的蒙古、柯尔克孜、哈萨克、鄂温克等民族至今仍保留了这种兽乳制酒的习惯。他们制作马奶酒的方法至今仍十分原始:先把挤下的鲜奶装在一个大皮囊或木桶中,用特制的木棍加以搅拌,以提高温度,促使其发酵成酒。根据现代科学测定,这种发酵的奶酒确实含有酒精成分,只是不多而已。  三、人工发酵酒的起源与发展  我国是世界上最古老的酿酒之邦,酿酒历史悠久。我们一般意义上所指的酒的起源,系指谷物(粮食)酿酒的起源,也就是发酵酒的起源。考古资料表明,我国最早的人工发酵酒,可追溯至距今约七、八千年至1万年前的新时器时期。因为,这时我们的祖先正经历着从旧石器时代向新石器时代的跨越,从采集、渔猎经济向生产型的畜牧业、农业的过渡。相对稳定的生活条件,相对充裕的生活资料,奠定了人工造酒的基本条件。这已从考古出土的大量饮酒、酿酒器皿中得到证实。
  我们都知道,人工发酵酒是在酿酒原料中添加了糖化发酵剂,即曲蘖发酵而成的。它又分为天然曲蘖酿酒和人工曲蘖酿酒两个阶段。远古时期的谷物酒究竟属于哪类?现在还未彻底了解清楚,由于很少有确凿的文字和实物证据可以证明,所以只能依托现代科技,在考古发掘中去探究历史的源流。现代学术界比较趋向一致的观点是:中国最早的谷物酒是醴和酒,按不同的方法酿造,醴相当于啤酒,用麦芽酿成,酒是用曲酿成。另一种观点是原始的饮料酒是不分的,都是发霉或发芽的谷物酿成的。还有一种观点是酒和醴都是用酒曲酿成的。对于谷物酒起源于何时?传统的酿酒起源观认为:酿酒是在农耕之后才发展起来的。现在很多学者也持相同的看法。认为是当农业发展到一定程度,有了剩余粮食后,才开始酿酒的。这种观点早在汉代就有人提出了。汉代刘安是我国最早提出酿酒始于农耕的人,他在《淮南子》中说:“清醠之美,始于耒耜。”这应该是比较科学的一种说法,可以从近几十年的考古发掘中得到应证。  年,考古学家对位于河南舞阳的贾湖遗址进行了大规模的发掘后,发现了距今约9000年前世界上最早的乐器、最早的酒、最早的类似文字的契刻符号等几项世界最早的文明成果,被认为是“人类从蒙昧迈向文明的第一个门槛”。2004年12月,《美国国家科学院学报》发表了中科大教授张居中与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教授P·E·麦克高温(Patrick E.McGovern)对贾湖遗址出土的陶器进行研究分析发现的最新成果,表明距今约9000年的贾湖人已开始酿酒,其主要成分是稻米、山楂、蜂蜜、葡萄等。经过多次反复试验,这一古老的配方已经复制成功,并酿制出了9000年前的酒,从而科学地证实了在新石器时代,我们古老的祖先已掌握了粟、稷等谷物的种植技术,已经学会酿酒了,中国是世界上最早学会酿酒的国家。  1、天然曲蘖酿酒  谷物酿酒,是以农业生产的发展为前提的。新石器时代早期,我国的农业生产已经有了一定发展。浙江余姚河姆渡文化遗址中400平方米谷物堆积层的发现就是有力的佐证。在仰韶等20多处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址中,同样也发现了贮存粮食的窖穴遗址。生产发展了,粮食有了剩余,但当时人们的居住条件非常简陋,谷物贮存方法原始、粗放,常使谷物受潮发芽、长霉,煮熟的谷物吃不完剩下来,过一段时间也会发霉长出霉菌,便形成了天然的曲蘖。曲蘖再受到空气和水中的微生物的影响,极易发生糖化、酒化,发酵成酒。晋朝人江统在《酒诰》中所说的“有饭不尽,委余空桑,郁积成味,久蓄气芳。本出于此,不由奇方”,便是这个道理。人们对这一现象进行了长期的观察、试验,从而了解和掌握了制造曲蘖的方法,开始人为地生产曲蘖,原始的谷物酿酒技术诞生了。但因这时的曲蘖是混合在一起的,所以发酵出来的酒含乙醇非常少,酒味非常淡。  这种酿酒方法的起源,并不是我们人为的臆想或揣测,我国许多少数民族中都流传着关于这种酒起源的传说。彝族自古爱饮酒,而且有饮“转转酒”的习俗。在关于“转转酒”来历的传说中就提到了酒的来历:很古的时候,在一架山上住着三个结拜兄弟,逢年过节或丰收之时,三兄弟都要团聚在一起,欢度佳节,共庆丰收。一年秋天,小弟的荞子获得了大丰收,于是就请大哥二哥来吃荞面饭,由于做的太多,剩下了不少,第二天便变成了浓烈溢香的水酒。据史籍记载,傣族酿酒始于2000多年前的农耕初期。据传说,傣族先民定居农耕,学会种植五谷以后,年年风调雨顺,五谷丰登。一天,坝子里的首领为了跟周围的氏族部落缔结友好关系,便派了20多个人挑着谷子去见周围的部落首领。可是,行至途中,便听说边境已发生战争,挑谷子的人个个十分惊慌,匆忙将谷子倒进路边的一个大树洞里就急忙往回跑。过了几天,下了一场雨,树洞里积满了水,谷子被浸泡。不久,树洞里便散发出阵阵清香。一个老猎人闻到后,便俯下身子喝了几口,立即感到倍加香甜、兴奋,于是他就拔出长刀,砍了两截竹筒把树洞里的水汁挑回寨子里,寨子里的人喝了都拍手称赞,认为这是神用谷子酿制出来的圣酒。从此以后,傣族人学会了酿酒。  我国古代少数民族中还流传着相当普遍的嚼米酿酒法。《魏书·勿吉转》载,当时的“失韦”人能够“嚼米酝酒,饮能至醉”。《稗海纪游》载,我国台湾省的高山族,“其酿酒法,聚男女老幼共嚼米,纳筒中,数日成酒,饮时入清泉和之”。《台湾纪略》载:高山族“人好饮,取米置口中嚼烂,藏于竹筒,不数日而酒熟,客至出以相敬,必先尝而后进”。  考古学家们通过对位于河南舞阳的贾湖遗址出土的陶器进行研究分析的成果表明,至少在距今约9000年前,我国的谷物酿造酒已经产生。在黄河下游的大汶口和龙山文化遗址中出土的大口陶尊、漏缸、陶盆、陶瓮、陶鬶、陶盉、陶杯等大批酒器,说明在5000多年前,我国黄河下游地区酒的酿造和饮用已经较为普遍。  2、人工曲蘖酿酒与发展  酒曲的产生和谷物酿酒是同时出现的。最初,保管不善而发霉发芽的谷粒,就是天然酒曲。把它浸泡在水里,即能发酵成酒。人们无数次接触到天然酒曲,观察并总结了它产生的多方面的条件,经无数次试制,终于制出了人工酒曲,这就是古籍上记载的“曲蘖”。到了农耕时代的中、晚期,曲蘖分为曲、蘖(谷芽)、黄衣曲(糖化用曲、酱曲、豉曲),酿酒技术有了很大的进步。于是,曲蘖酿酒开始产生。  夏、商、周三代是我国奴隶社会的一个鼎盛时期,这一时期酿酒业已颇为发达,无论是考古发现,还是甲骨卜辞的记载中,有关酒和酒具的内容都大量增加。从考古发掘来看,二里头遗址随葬陶器中,占比例最大的是酒器,其次才是炊器和食器,证明了酒在夏人生活中的地位和作用。  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到了商代,我国已成熟地用曲蘖酿酒了,而且酒的酿造技术已经有了进一步发展,实现了酿造工艺上的重大突破,即曲、蘖的分离。这一时期,曲蘖实际上是松散的发霉发芽的谷粒,又叫散曲。人们把用蘖配制的“酒”称为“醴”,把用曲酿制的“酒”称为“酒”。如商王武丁曾对他的大臣付说:“若作酒醴,尔维曲蘖。”(《尚书·说命篇》)商朝酿造的酒已出现了不同品种,见于甲骨文的已有酒、鬯、醴、新醴、旧醴等不同的品种。根据殷墟的发掘,发现了用大缸酿酒的酿酒场所和大量的煮酒、盛酒、饮酒的酒器。《史记·殷本纪》中也有关于商朝的末代暴君商纣“以酒为池,悬肉为林,使男女倮。相逐期间,为长夜之饮”的记载。由此可见商朝饮酒之风已相当盛行,酒的酿造技术已达到了相当高的水平,以至于在商代中晚期掀起了我国第一个饮酒高潮,青铜礼器上也体现出重酒的组合。1973年,河北藁城台西村的商代遗址中发现了商代酿酒作坊、酒器。而河南罗山天湖晚高息族墓葬,出土了一密封良好的青铜卣,内装古酒,经专家测定,每百毫升内含8.239毫克的甲酸乙酯,果香气味。  公元前11世纪周王朝建立以后,随着农业生产的发展,为酿酒提供了更充足的原料。酒曲有了长足的发展,酒曲的种类大为增加。无论是酿酒的技术,还是酒的产量都继续向前发展,并且逐渐走向正规化。酿酒不仅成为独立的手工业部门,有了专门的“掌酒之政令”的“酒正”(《周礼·天宫冢宰》)等官职,而且还有了固定的生产规程:“秫稻必齐,曲蘖必时,湛炽必洁,水泉必香,陶器必良,火齐必得。”对酿酒过程中出现的各种现象和变化规律也有了深入观察和了解。
  战国时代,楚国的酒风随着巫风越发炽热,最为昌盛。战国时代有名的“中山清酤”,于1974年在河北平山县战国中山王墓中发掘出两壶。经专家化验,含有乙醇、脂肪、糖等13种成分,距今约2200多年,是当今世界上发现的最古老的酒之一。  到了秦汉时期,酿酒技术有了进一步发展和提高,酒业迅猛发展。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一是用曲不用蘖。盛行于夏、商、周三代的醴,基本上被用曲酿造的酒所取代了。到西汉时期,曲的种类增多,有大麦、小麦制的曲,也有表面长霉和不长霉之别,并且此时在存在散曲的同时,出现了饼曲,如“麦才”、“麦穴”等。由散曲到成块曲的发展,不仅仅是形式的变化。由于饼曲内外接触空气不一样,内外的霉菌种类也不同。这样,由散曲到饼曲的发展,就成为酒曲发展的一个重要里程碑。东汉刘熙《释名》云:“蘖,缺也。浸麦复之,使生芽开缺也。”蘖,就是谷芽或麦芽。从发酵原理来看,用蘖作发酵剂,是单边发酵,在发酵过程中,它仅起糖化作用,因而蘖——甜淡的酒,糖化高,酒化低,含乙醇量很低。今天的啤酒最早就是这样发展起来的。我国用蘖(谷芽)造酒(醴)的时间,与巴比伦用麦芽造啤酒都同时出现在新石器时代。两者之间是否有联系,已无法查考。可以肯定,巴比伦人因没有发明创造出酿制高度粮食酒的方法,保存了啤酒的生产方法,而中国则发明了曲,淘汰了蘖这一方法。曲是以含淀粉的谷物等原料(基质)作为培养微生物的载体,上面生长繁殖着丰富的霉菌——曲霉菌、毛霉菌、酵母菌、细菌等。由于各种菌类在生长发育中,不仅产生糖化酶,也有酒化酶,所以,用曲酿酒,就能同时起到糖化和酒化的作用,属复式发酵(亦称双边发酵),因而酿出的酒含乙醇量较高。古人在长期的观察中认识到了它们的不同,所以渐渐喜欢上了“酒”,而遗弃了“醴”,蘖作醴的方法便被淘汰了。正如明代科学家宋应星在其所撰的《天工开物》中所说的那样:“古来曲造酒,蘖造醴,后世厌醴味薄,遂至失传,则并蘖法亦亡。”其实,蘖法并没有亡,不过不常用来酿酒,而是用在做饴糖上了。二是使用多种原料,并进行分级,酒的度数大为提高了。三是曲的品种迅速增加,仅汉初杨雄所著的《方言》中就记载了10多种曲名,而且制曲技术已由散状曲发展到了饼状曲,质量已大大提高。《汉书·食货志》载:“一酿用粗米二斛,曲一斛,得成酒六斛六斗。”这种加曲量为原料量一半的配方,已接近后世所酿绍兴酒的配曲量。这一记载也是我国酿酒史上关于用曲比例的最早记录,是我国现存最早的用稻米酿酒的配方。四是酒的物质作用大大丰富了。除了日常饮用外,药用价值、养身价值,也明确地为人们所认识。如《汉书·食货志》王莽曰:“酒,百药之长,嘉会之好”,就反映了汉人的这种深刻认识。  魏晋南北时期是我国酒业发展的一个重要阶段。这一时期酿酒工艺大为改进,制曲技术进一步发展,已出现了药曲。由于许多草药都含有有利于微生物生长的维生素,所以这样制出的酒曲更好,用它酿出的酒,也别具风采。在南北朝成书的《齐民要术》一书汇集了9种酿酒曲的制作方法和39种酒的酿造方法。9种曲中,从原料看,8种以小麦为原料;从加药材与否看,4种加,5种不加;从形体上看,有体型小的饼曲,也有体型大的块曲。9种曲可分为三类:神曲、笨曲、白醪曲。神曲类似近代小曲,不但形体小,而且曲量也少,起着菌种曲的作用。笨曲类似近代的大曲,形体大,用量也大。白醪曲则介乎二者之间。此外还有一种独特的“红曲”,它既有很强的糖化力,又有酒精发酵力,不仅可以酿酒,还可用于食用色素,真是“窥造化之巧者也”,成为我国制曲史上的一大成就,开世界采用微生物发酵法制造食用色素之先河。  到宋代,我国制曲技艺更进一步。《北山酒经》中全面记述了制曲、酿酒的过程,叙说了13种曲的制法。无论在制曲原料上,还是在方法上,均较前大有发展,特别是书中关于菌种选种、育种的记叙,更是延续使用至今。  复式发酵法——糖化和酒化同时进行的酒曲酿酒法,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发现和利用微生物的一大成就,是对世界酿造技术的一大贡献。自此至今,几千年来,制曲和用曲酿酒的“复式发酵法”一直是我国颇具民族风格的谷物酿酒技艺的源泉。尤其值得一提的是,我国在以谷物为原料制成酒曲时,还创造了一种利用固态培养物保存微生物的好办法,即当酒曲贮存在低温干燥的场所时,曲中的微生物处于休眠状态,并在长时间的贮放过程中起到纯养和驯养的作用,这样,制曲和用曲的过程,实际上是对微生物的接种、选择、培养和运用。这一技术和方法,在相当长的历史时期中都是世界上独一无二的。后来才传入日本、印度和南洋地区。而西方直至19世纪末,法国人卡尔迈特氏在研究了我国的酒药后,才改变了其自古沿用的用麦芽糖化谷物,再加酵母菌发酵成酒的方法,并将其应用于酒精工业中,称之为“淀粉发酵法”。我们祖先制曲和用曲酿酒的光辉成就,使一些外国学者认为可以把酒曲的发明和应用与四大发明相提并论。
  战国时代,楚国的酒风随着巫风越发炽热,最为昌盛。战国时代有名的“中山清酤”,于1974年在河北平山县战国中山王墓中发掘出两壶。经专家化验,含有乙醇、脂肪、糖等13种成分,距今约2200多年,是当今世界上发现的最古老的酒之一。  到了秦汉时期,酿酒技术有了进一步发展和提高,酒业迅猛发展。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一是用曲不用蘖。盛行于夏、商、周三代的醴,基本上被用曲酿造的酒所取代了。到西汉时期,曲的种类增多,有大麦、小麦制的曲,也有表面长霉和不长霉之别,并且此时在存在散曲的同时,出现了饼曲,如“麦才”、“麦穴”等。由散曲到成块曲的发展,不仅仅是形式的变化。由于饼曲内外接触空气不一样,内外的霉菌种类也不同。这样,由散曲到饼曲的发展,就成为酒曲发展的一个重要里程碑。东汉刘熙《释名》云:“蘖,缺也。浸麦复之,使生芽开缺也。”蘖,就是谷芽或麦芽。从发酵原理来看,用蘖作发酵剂,是单边发酵,在发酵过程中,它仅起糖化作用,因而蘖——甜淡的酒,糖化高,酒化低,含乙醇量很低。今天的啤酒最早就是这样发展起来的。我国用蘖(谷芽)造酒(醴)的时间,与巴比伦用麦芽造啤酒都同时出现在新石器时代。两者之间是否有联系,已无法查考。可以肯定,巴比伦人因没有发明创造出酿制高度粮食酒的方法,保存了啤酒的生产方法,而中国则发明了曲,淘汰了蘖这一方法。曲是以含淀粉的谷物等原料(基质)作为培养微生物的载体,上面生长繁殖着丰富的霉菌——曲霉菌、毛霉菌、酵母菌、细菌等。由于各种菌类在生长发育中,不仅产生糖化酶,也有酒化酶,所以,用曲酿酒,就能同时起到糖化和酒化的作用,属复式发酵(亦称双边发酵),因而酿出的酒含乙醇量较高。古人在长期的观察中认识到了它们的不同,所以渐渐喜欢上了“酒”,而遗弃了“醴”,蘖作醴的方法便被淘汰了。正如明代科学家宋应星在其所撰的《天工开物》中所说的那样:“古来曲造酒,蘖造醴,后世厌醴味薄,遂至失传,则并蘖法亦亡。”其实,蘖法并没有亡,不过不常用来酿酒,而是用在做饴糖上了。二是使用多种原料,并进行分级,酒的度数大为提高了。三是曲的品种迅速增加,仅汉初杨雄所著的《方言》中就记载了10多种曲名,而且制曲技术已由散状曲发展到了饼状曲,质量已大大提高。《汉书·食货志》载:“一酿用粗米二斛,曲一斛,得成酒六斛六斗。”这种加曲量为原料量一半的配方,已接近后世所酿绍兴酒的配曲量。这一记载也是我国酿酒史上关于用曲比例的最早记录,是我国现存最早的用稻米酿酒的配方。四是酒的物质作用大大丰富了。除了日常饮用外,药用价值、养身价值,也明确地为人们所认识。如《汉书·食货志》王莽曰:“酒,百药之长,嘉会之好”,就反映了汉人的这种深刻认识。  魏晋南北时期是我国酒业发展的一个重要阶段。这一时期酿酒工艺大为改进,制曲技术进一步发展,已出现了药曲。由于许多草药都含有有利于微生物生长的维生素,所以这样制出的酒曲更好,用它酿出的酒,也别具风采。在南北朝成书的《齐民要术》一书汇集了9种酿酒曲的制作方法和39种酒的酿造方法。9种曲中,从原料看,8种以小麦为原料;从加药材与否看,4种加,5种不加;从形体上看,有体型小的饼曲,也有体型大的块曲。9种曲可分为三类:神曲、笨曲、白醪曲。神曲类似近代小曲,不但形体小,而且曲量也少,起着菌种曲的作用。笨曲类似近代的大曲,形体大,用量也大。白醪曲则介乎二者之间。此外还有一种独特的“红曲”,它既有很强的糖化力,又有酒精发酵力,不仅可以酿酒,还可用于食用色素,真是“窥造化之巧者也”,成为我国制曲史上的一大成就,开世界采用微生物发酵法制造食用色素之先河。  到宋代,我国制曲技艺更进一步。《北山酒经》中全面记述了制曲、酿酒的过程,叙说了13种曲的制法。无论在制曲原料上,还是在方法上,均较前大有发展,特别是书中关于菌种选种、育种的记叙,更是延续使用至今。  复式发酵法——糖化和酒化同时进行的酒曲酿酒法,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发现和利用微生物的一大成就,是对世界酿造技术的一大贡献。自此至今,几千年来,制曲和用曲酿酒的“复式发酵法”一直是我国颇具民族风格的谷物酿酒技艺的源泉。尤其值得一提的是,我国在以谷物为原料制成酒曲时,还创造了一种利用固态培养物保存微生物的好办法,即当酒曲贮存在低温干燥的场所时,曲中的微生物处于休眠状态,并在长时间的贮放过程中起到纯养和驯养的作用,这样,制曲和用曲的过程,实际上是对微生物的接种、选择、培养和运用。这一技术和方法,在相当长的历史时期中都是世界上独一无二的。后来才传入日本、印度和南洋地区。而西方直至19世纪末,法国人卡尔迈特氏在研究了我国的酒药后,才改变了其自古沿用的用麦芽糖化谷物,再加酵母菌发酵成酒的方法,并将其应用于酒精工业中,称之为“淀粉发酵法”。我们祖先制曲和用曲酿酒的光辉成就,使一些外国学者认为可以把酒曲的发明和应用与四大发明相提并论。
  战国时代,楚国的酒风随着巫风越发炽热,最为昌盛。战国时代有名的“中山清酤”,于1974年在河北平山县战国中山王墓中发掘出两壶。经专家化验,含有乙醇、脂肪、糖等13种成分,距今约2200多年,是当今世界上发现的最古老的酒之一。  到了秦汉时期,酿酒技术有了进一步发展和提高,酒业迅猛发展。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一是用曲不用蘖。盛行于夏、商、周三代的醴,基本上被用曲酿造的酒所取代了。到西汉时期,曲的种类增多,有大麦、小麦制的曲,也有表面长霉和不长霉之别,并且此时在存在散曲的同时,出现了饼曲,如“麦才”、“麦穴”等。由散曲到成块曲的发展,不仅仅是形式的变化。由于饼曲内外接触空气不一样,内外的霉菌种类也不同。这样,由散曲到饼曲的发展,就成为酒曲发展的一个重要里程碑。东汉刘熙《释名》云:“蘖,缺也。浸麦复之,使生芽开缺也。”蘖,就是谷芽或麦芽。从发酵原理来看,用蘖作发酵剂,是单边发酵,在发酵过程中,它仅起糖化作用,因而蘖——甜淡的酒,糖化高,酒化低,含乙醇量很低。今天的啤酒最早就是这样发展起来的。我国用蘖(谷芽)造酒(醴)的时间,与巴比伦用麦芽造啤酒都同时出现在新石器时代。两者之间是否有联系,已无法查考。可以肯定,巴比伦人因没有发明创造出酿制高度粮食酒的方法,保存了啤酒的生产方法,而中国则发明了曲,淘汰了蘖这一方法。曲是以含淀粉的谷物等原料(基质)作为培养微生物的载体,上面生长繁殖着丰富的霉菌——曲霉菌、毛霉菌、酵母菌、细菌等。由于各种菌类在生长发育中,不仅产生糖化酶,也有酒化酶,所以,用曲酿酒,就能同时起到糖化和酒化的作用,属复式发酵(亦称双边发酵),因而酿出的酒含乙醇量较高。古人在长期的观察中认识到了它们的不同,所以渐渐喜欢上了“酒”,而遗弃了“醴”,蘖作醴的方法便被淘汰了。正如明代科学家宋应星在其所撰的《天工开物》中所说的那样:“古来曲造酒,蘖造醴,后世厌醴味薄,遂至失传,则并蘖法亦亡。”其实,蘖法并没有亡,不过不常用来酿酒,而是用在做饴糖上了。二是使用多种原料,并进行分级,酒的度数大为提高了。三是曲的品种迅速增加,仅汉初杨雄所著的《方言》中就记载了10多种曲名,而且制曲技术已由散状曲发展到了饼状曲,质量已大大提高。《汉书·食货志》载:“一酿用粗米二斛,曲一斛,得成酒六斛六斗。”这种加曲量为原料量一半的配方,已接近后世所酿绍兴酒的配曲量。这一记载也是我国酿酒史上关于用曲比例的最早记录,是我国现存最早的用稻米酿酒的配方。四是酒的物质作用大大丰富了。除了日常饮用外,药用价值、养身价值,也明确地为人们所认识。如《汉书·食货志》王莽曰:“酒,百药之长,嘉会之好”,就反映了汉人的这种深刻认识。  魏晋南北时期是我国酒业发展的一个重要阶段。这一时期酿酒工艺大为改进,制曲技术进一步发展,已出现了药曲。由于许多草药都含有有利于微生物生长的维生素,所以这样制出的酒曲更好,用它酿出的酒,也别具风采。在南北朝成书的《齐民要术》一书汇集了9种酿酒曲的制作方法和39种酒的酿造方法。9种曲中,从原料看,8种以小麦为原料;从加药材与否看,4种加,5种不加;从形体上看,有体型小的饼曲,也有体型大的块曲。9种曲可分为三类:神曲、笨曲、白醪曲。神曲类似近代小曲,不但形体小,而且曲量也少,起着菌种曲的作用。笨曲类似近代的大曲,形体大,用量也大。白醪曲则介乎二者之间。此外还有一种独特的“红曲”,它既有很强的糖化力,又有酒精发酵力,不仅可以酿酒,还可用于食用色素,真是“窥造化之巧者也”,成为我国制曲史上的一大成就,开世界采用微生物发酵法制造食用色素之先河。  到宋代,我国制曲技艺更进一步。《北山酒经》中全面记述了制曲、酿酒的过程,叙说了13种曲的制法。无论在制曲原料上,还是在方法上,均较前大有发展,特别是书中关于菌种选种、育种的记叙,更是延续使用至今。  复式发酵法——糖化和酒化同时进行的酒曲酿酒法,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发现和利用微生物的一大成就,是对世界酿造技术的一大贡献。自此至今,几千年来,制曲和用曲酿酒的“复式发酵法”一直是我国颇具民族风格的谷物酿酒技艺的源泉。尤其值得一提的是,我国在以谷物为原料制成酒曲时,还创造了一种利用固态培养物保存微生物的好办法,即当酒曲贮存在低温干燥的场所时,曲中的微生物处于休眠状态,并在长时间的贮放过程中起到纯养和驯养的作用,这样,制曲和用曲的过程,实际上是对微生物的接种、选择、培养和运用。这一技术和方法,在相当长的历史时期中都是世界上独一无二的。后来才传入日本、印度和南洋地区。而西方直至19世纪末,法国人卡尔迈特氏在研究了我国的酒药后,才改变了其自古沿用的用麦芽糖化谷物,再加酵母菌发酵成酒的方法,并将其应用于酒精工业中,称之为“淀粉发酵法”。我们祖先制曲和用曲酿酒的光辉成就,使一些外国学者认为可以把酒曲的发明和应用与四大发明相提并论。
  战国时代,楚国的酒风随着巫风越发炽热,最为昌盛。战国时代有名的“中山清酤”,于1974年在河北平山县战国中山王墓中发掘出两壶。经专家化验,含有乙醇、脂肪、糖等13种成分,距今约2200多年,是当今世界上发现的最古老的酒之一。  到了秦汉时期,酿酒技术有了进一步发展和提高,酒业迅猛发展。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一是用曲不用蘖。盛行于夏、商、周三代的醴,基本上被用曲酿造的酒所取代了。到西汉时期,曲的种类增多,有大麦、小麦制的曲,也有表面长霉和不长霉之别,并且此时在存在散曲的同时,出现了饼曲,如“麦才”、“麦穴”等。由散曲到成块曲的发展,不仅仅是形式的变化。由于饼曲内外接触空气不一样,内外的霉菌种类也不同。这样,由散曲到饼曲的发展,就成为酒曲发展的一个重要里程碑。东汉刘熙《释名》云:“蘖,缺也。浸麦复之,使生芽开缺也。”蘖,就是谷芽或麦芽。从发酵原理来看,用蘖作发酵剂,是单边发酵,在发酵过程中,它仅起糖化作用,因而蘖——甜淡的酒,糖化高,酒化低,含乙醇量很低。今天的啤酒最早就是这样发展起来的。我国用蘖(谷芽)造酒(醴)的时间,与巴比伦用麦芽造啤酒都同时出现在新石器时代。两者之间是否有联系,已无法查考。可以肯定,巴比伦人因没有发明创造出酿制高度粮食酒的方法,保存了啤酒的生产方法,而中国则发明了曲,淘汰了蘖这一方法。曲是以含淀粉的谷物等原料(基质)作为培养微生物的载体,上面生长繁殖着丰富的霉菌——曲霉菌、毛霉菌、酵母菌、细菌等。由于各种菌类在生长发育中,不仅产生糖化酶,也有酒化酶,所以,用曲酿酒,就能同时起到糖化和酒化的作用,属复式发酵(亦称双边发酵),因而酿出的酒含乙醇量较高。古人在长期的观察中认识到了它们的不同,所以渐渐喜欢上了“酒”,而遗弃了“醴”,蘖作醴的方法便被淘汰了。正如明代科学家宋应星在其所撰的《天工开物》中所说的那样:“古来曲造酒,蘖造醴,后世厌醴味薄,遂至失传,则并蘖法亦亡。”其实,蘖法并没有亡,不过不常用来酿酒,而是用在做饴糖上了。二是使用多种原料,并进行分级,酒的度数大为提高了。三是曲的品种迅速增加,仅汉初杨雄所著的《方言》中就记载了10多种曲名,而且制曲技术已由散状曲发展到了饼状曲,质量已大大提高。《汉书·食货志》载:“一酿用粗米二斛,曲一斛,得成酒六斛六斗。”这种加曲量为原料量一半的配方,已接近后世所酿绍兴酒的配曲量。这一记载也是我国酿酒史上关于用曲比例的最早记录,是我国现存最早的用稻米酿酒的配方。四是酒的物质作用大大丰富了。除了日常饮用外,药用价值、养身价值,也明确地为人们所认识。如《汉书·食货志》王莽曰:“酒,百药之长,嘉会之好”,就反映了汉人的这种深刻认识。  魏晋南北时期是我国酒业发展的一个重要阶段。这一时期酿酒工艺大为改进,制曲技术进一步发展,已出现了药曲。由于许多草药都含有有利于微生物生长的维生素,所以这样制出的酒曲更好,用它酿出的酒,也别具风采。在南北朝成书的《齐民要术》一书汇集了9种酿酒曲的制作方法和39种酒的酿造方法。9种曲中,从原料看,8种以小麦为原料;从加药材与否看,4种加,5种不加;从形体上看,有体型小的饼曲,也有体型大的块曲。9种曲可分为三类:神曲、笨曲、白醪曲。神曲类似近代小曲,不但形体小,而且曲量也少,起着菌种曲的作用。笨曲类似近代的大曲,形体大,用量也大。白醪曲则介乎二者之间。此外还有一种独特的“红曲”,它既有很强的糖化力,又有酒精发酵力,不仅可以酿酒,还可用于食用色素,真是“窥造化之巧者也”,成为我国制曲史上的一大成就,开世界采用微生物发酵法制造食用色素之先河。  到宋代,我国制曲技艺更进一步。《北山酒经》中全面记述了制曲、酿酒的过程,叙说了13种曲的制法。无论在制曲原料上,还是在方法上,均较前大有发展,特别是书中关于菌种选种、育种的记叙,更是延续使用至今。  复式发酵法——糖化和酒化同时进行的酒曲酿酒法,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发现和利用微生物的一大成就,是对世界酿造技术的一大贡献。自此至今,几千年来,制曲和用曲酿酒的“复式发酵法”一直是我国颇具民族风格的谷物酿酒技艺的源泉。尤其值得一提的是,我国在以谷物为原料制成酒曲时,还创造了一种利用固态培养物保存微生物的好办法,即当酒曲贮存在低温干燥的场所时,曲中的微生物处于休眠状态,并在长时间的贮放过程中起到纯养和驯养的作用,这样,制曲和用曲的过程,实际上是对微生物的接种、选择、培养和运用。这一技术和方法,在相当长的历史时期中都是世界上独一无二的。后来才传入日本、印度和南洋地区。而西方直至19世纪末,法国人卡尔迈特氏在研究了我国的酒药后,才改变了其自古沿用的用麦芽糖化谷物,再加酵母菌发酵成酒的方法,并将其应用于酒精工业中,称之为“淀粉发酵法”。我们祖先制曲和用曲酿酒的光辉成就,使一些外国学者认为可以把酒曲的发明和应用与四大发明相提并论。  四、蒸馏酒的起源与发展  蒸馏酒以前的酒都是发酵酒,也称酿造酒,即属今日黄酒的范畴。至今南方许多少数民族民间仍习惯酿造和饮用这种酒,称米酒、水酒、泡酒、咂酒等等。饮用时连汁带糟一起吃或滗出汁来喝,因此,古人也称之为“压榨酒”或“榨制酒”。  “蒸馏酒”,现多称“白酒”或“烧酒”。它是我们的祖先在长期的生产实践中,认识到了酒精与水的沸点不同,于是就在发酵的基础上通过蒸馏酒的方法,提高了酒精浓度,提取了原料在发酵过程中产生的香气成分而产生的一种酒度高、香味浓、质量比较好的酒。蒸馏酒的出现,标志着我国酿酒技术的一大飞跃,是酿酒史上一个划时代的进步,是我国的第三代酒。  在酒为人们发现并广泛制作饮用时,起初人们发现谷物自然发酵成酒的现象并有意识地酿酒后,是连汁带糟一起吃的,并非今天人们去掉了糟喝的酒。人们酿制漉去酒糟只要酒汁的酒,是从周代开始的。《周礼》中记载的清酒就是这种酒。在去糟取汁之初,人们是为了祭祀的需要。随着生产的发展,谷物的增加,酒作为享用品才与饱肚子的饭逐渐分开,于是去糟的清酒就日渐流行。但无论是漉出的酒,还是压榨出的酒,由于谷物原料在发酵过程中,当酒精达到百分之十几时,酵母菌受到抑制而停止繁殖,发酵作用也就进行的缓慢了,因而酒精含量不高,一般在15%~20%之间。为了提高酒精的含量,人们发明了蒸馏的方法。当蒸馏酒醪时,由于酒精的沸点比水低,气化比水快,只要掌握好温度和时间,就可以得到含酒精量高的酒液。
  关于蒸馏酒的起源,中外学者都想弄清,至今仍在探索之中。大多数的西方学者认为,中国是世界上第一个发明蒸馏技术和蒸馏酒的国家。因为蒸馏技术与我国古代炼丹术有密切的关系,一旦掌握了蒸馏方法,必然会运用到酒的蒸馏上。单就蒸馏技术来看,我国至少在公元二世纪以前便掌握了。自秦汉以来,历代帝王都渴求长生不老,拜神求仙,寻找不死之“仙丹”,因此,不断发展了炼丹术。经过数百年的摸索研究,不死的灵丹妙药固然没有炼成,但却积累了不少对物质分离、提炼方法的知识。那么,我国蒸馏酒的出现应在何时呢?至今学术界仍众说不一。  过去,由于受李时珍“烧酒非古法也,自元时始创其法”(《本草纲目》)的影响,不少人误以为始于元代,并进而伴生了“烧酒西来说”,或曰“外来说”。关于这个问题,李时珍本人也不能自圆其说,他在这之后的葡萄酒条中写道:“有如烧酒者,有大毒。……烧者取葡萄数十斤,同大曲酿榨,取入甑蒸之,以器承滴露,红色可爱,古者西域造之,唐时破高昌始得其法。”唐破高昌当在贞观14年(公元640年),一唐一元,相差竞达六、七百年。  李时珍和他的著作是伟大的,但其中关于蒸馏酒起源的记述与所下的结论显然出现了谬误。大量的历史文献和出土文物已经否定了“蒸馏酒始于元朝”之说。且不说1975年河北承德青龙县出土的一套金代铜制蒸馏酒工具——“烧酒锅”,其年代至少不晚于金世宗大定年间(年)。北宋田锡的《麴本草》中便记载了一种经过反复二至三次的蒸馏而得到的美酒,其度数较高,饮少量便醉。1163年南宋吴误的《丹房须知》上也记载了多种类型完善的蒸馏器。同期的张世南的《游宦纪闻》卷五也记载了蒸馏器在日常生活中应用的情况。敦煌壁画中的西夏酿酒蒸馏壁画也可证明。而唐代大诗人白居易诗云:“荔枝新熟鸡冠色,烧酒初开琥珀香。”雍陶的诗中亦有“自到成都烧酒熟,不思身更入长安”之名句。李肇的《国史补》也记载有剑南之烧春等等。以上是从蒸馏酒的名称来看。从蒸馏工艺来看,唐开元年间(713~755),陈藏器《本草拾遗》中有“甄(蒸)气水”,“以气乘取”的记载。此外,近几年来出土的隋唐文物中,还出现了只有15~20毫升的小酒杯。如果没有烧酒,肯定是不会制作这么小的酒杯的。另外,唐代有称“注子”的酒具,就像现在的酒壶,只能装纯液体的酒,若有糟便会赌住注子的颈和嘴而倒不出酒来;还有一个大家忽视了的现象:古书上提到能饮石余的人,都是南北朝以前的,唐以后就没有了。这种变化只能说明以前的酒很淡,而此后的酒却浓厚得多,人们再也喝不了那么多了。也说明了蒸馏酒在隋唐时期已经有了很大的发展。  这些历史文献和出土文物都充分证明,唐代不仅出现了蒸馏酒,而且比较普及。正如朱宝镛教授所说的那样:“西南地区可能先有烧酒,所以雍陶喝到了成都烧酒,连长安都不想去了。”(1981年《对外贸易》第四期)这个判断应该是正确的。从已发现的文献记载来看,贵州少数民族彝族文献《西南彝志》(《民间文学资料》汉译本)第十五卷《论宏伟的九重宫殿》中(“九重宫殿”的事发生在隋末唐初),在记载德家儿媳嫩东居住的房子时说:从“南方运大米,拿来蒸一蒸,蒸的好又软;酿成纯米酒,如露水下降。”这就是简单的蒸馏酒工艺的记载。这一记载与唐太宗破高昌时的“用器承取滴露”、《本草拾遗》和元代《饮膳正要》的“用好酒蒸熬取露”等记载,恰好相互印证。而《西南彝志》(《民间文学资料》汉译本)第九卷《继续序德施氏的本源》中说:彝族的造酒师宜伦,“在妥德杓于箐中,采摘杉和樱的药物,另有斗岂(造酒酒药的名称)十二种,取来各种花草配合,制成烧酒和甜酒”。据彝文研究者高家乐先生说:“德施氏”的年代发生在晋代。这里有“烧酒”的名称出现,“烧酒”正是白酒的别名。因此,我们说唐代以前出现了蒸馏熬酒应该是无庸置疑的。  20世纪80年代,时任上海博物馆馆长的中国古代青铜器专家马承源先生,通过对馆内收藏的一件汉代青铜蒸馏器进行仔细研究后,撰写了《汉代青铜蒸馏器的考察和实验》论文,论证了中国古代蒸馏技术产生的时间,将蒸馏酒起源传统的“金元说”提早到汉代。文章指出:“该青铜蒸馏器由甑与釜两部分组成,通高53.9厘米,凝露室容积7500毫升,贮料室容积1900毫升,釜底下部可容水10500毫升。甑内壁下部一圈穹形隔层,可积累蒸馏液,并有导流管通至外面。”马承源先生以此蒸馏器多次做试验,所得的酒度平均达20度。结合重庆彭水等地出土的汉代画像砖,马承源先生认定该蒸馏器应是与四川传统蒸馏酒设备中“天锅小甑”极为相似的汉代蒸馏酒器。而这种天锅小甑,在彭水出土的汉代画像砖上已有清晰的图像可见。因此,中国的白酒应该始于汉代,发展和普及于唐代。
  宋元以后,有关蒸馏酒的记载已较为普遍。13至14世纪,我国的蒸馏酒技术还通过丝绸之路,经阿拉伯传入欧洲。此后,西欧诸国才出现了白兰地、威士忌等蒸馏酒。  明清时代,酿酒业的规模日渐扩大。这一时期的酒业在制曲技术之高、酿酒技术之精、规模之大、品类之众、理论总结之全面而系统方面,大大超过了历代。明清时代,我国酿酒已经形成了南酒、北酒两大体系,各有特色和名酒。陕西凤翔县境内“烧坊遍地,满城飘香。”据该县县志记载,仅柳林镇一带的酿酒作坊即达48家之多。贵州黔北赤水河一带,酿酒业也取得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清代乾隆年间,由于赤水河盐运的兴起,形成了“蜀盐走贵州,秦商聚茅台”的盛况。盐运与酒业相互刺激,乾隆以后,茅台镇的酿酒作坊已达数十家。此时,茅台酒已日益声名显赫,饮益全国。正如张国华的《竹枝词》所赞:“于今好酒在茅台,滇黔川湘客到来。贩去千里市上卖,谁不称奇亦罕哉。”1915年,茅台酒以其优良的品质,独特的醇厚芬芳而荣获巴拿马万国博览会金奖。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得出这样推论:人类酿酒的历史约始于距今4万至5万年前的旧石器时代晚期的“智人”阶段。人类最先学会酿造的酒是果酒和乳酒,人类最早的酿酒活动也只是机械地简单重复大自然的自酿过程。真正称得上有目的、有计划的人工酿酒活动,是在人类进入新石器时代之后开始的。这时,人类有了比较充裕的粮食,尔后又有了制作精细的陶制器皿,这才使得酿酒生产成为可能。中国早期酿造的酒多属于黄酒。蒸馏酒大约始于汉代,发展和普及于唐宋,推广于无代,至明清时期达到了兴旺发达的景象。
请遵守言论规则,不得违反国家法律法规回复(Ctrl+Enter)}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茅台镇酱香酒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