酱酒谜团:它与健康到底有何关系

酱酒谜团:它与健康到底有何关系?
酱酒谜团:它与健康到底有何关系?
日-12日,第四届中国(贵州)国际酒类博览会在贵阳国际会议展览中心举行,这是白酒行业寒冬中一次重要的展会,特别是对于贵州白酒企业对外交流展示起了重要作用。展会上经常看到很多贵州酱酒企业打着健康白酒的旗子,可是谁能真正说清楚酱香型白酒与健康的关系呢?我虽然不是权威,但也想抛砖引玉,谈谈这个问题,供大家参考。贵州以酱香型白酒著称,特别是茅台集团的酱香白酒,驰名中外,关于酱香型白酒与健康的研究,茅台集团早就和国内外研究机构做了很多工作,后续国台集团等酒企也都联合了日本庆应大学及美国的科研机构陆续在做研究。2013年,立足于对贵州省酱香型白酒企业关键共性技术的研究,希望能把茅台、国台酒关于健康的研究扩展到全部酱香白酒企业,形成酱香白酒企业整体的科技合力,我曾经联合相关专家学者一起申请了贵州省重大专项“酱香型白酒食品安全体系与品质评价体系建设重大专项”,该项目得到了贵州省省领导及相关行业协会、科研院所和各大酒企的关注。所以我认为,现在要想说清楚酱香型白酒与健康的关系,必须从三个层面来看:首先是国酒茅台的研究结果层面,然后是其他个别做了健康研究的酱酒企业的研究结果层面,最后是从贵州乃至全国酱酒企业共同研究结果的层面来看。茅台集团的研究茅台酒厂曾经对全厂每天饮酒150克以上、饮用茅台酒10年以上的职工,进行全面的肝脏检查。当时检查了236位职工,其中只有一位职工因为患肝炎后在恢复期继续饮酒而导致肝脏出现问题,其他职工肝脏一切正常,这一现象受到新华社的重视。早在2005年,茅台集团季克良董事长就针对茅台酒与健康之间的关系在2005年就提出了以下观点:工艺特殊。茅台酒的酿制,每年重阳分两次投料,同批原料要经九次蒸煮,八次摊凉,加曲、高温堆积、入池发酵,七次取酒,历时整整一年,然后要经三年以上贮存,再精心勾兑,方能包装出厂。一瓶酒从原料进厂到出厂,至少要经过五年。其香气成分极其复杂,使产品风格独特。喝酒时感到不燥辣,容易上口,幽雅细腻。茅台酒中相对来说,易挥发物质少,所以对人体的刺激小,有利健康。茅台酒要经三年以上的贮存,贮存损失高达2%以上,很显然容易挥发的物质已经挥发掉很大一部分。茅台酒蒸馏时的接酒温度高达40度以上,能最大限度地排除有害物质,如:醛类及硫化物等。茅台酒的酸度高。由于酒精相对容易挥发,所以接酒时开始酒精度高,后来越来越低,而酸相对来说不易挥发,所以蒸馏时,前面酒精度高时酸度较低,到后来酒精低时酸度高。茅台酒酸中,主要又是以乙酸和乳酸为主。根据中医理论,酸主脾胃、保肝、能软化血管。西医也认为食酸有利健康。茅台酒的酚类化合物多。近年来,国内提倡喝干红葡萄酒,原因是干红葡萄酒有利于预防心血管疾病,当然还有其他原因。有专家指出,干红葡萄酒之所以有防治心血管疾病的功能,是由于干红葡萄酒中酚类化合物多。根据已故白酒专家周恒刚的分析,茅台酒中的酚类化合物是其他名优白酒的3至4倍,可见茅台酒和干红葡萄酒有异曲同工之妙。茅台酒的酒精浓度科学合理。茅台酒的酒精浓度53%(V/V)左右,根据科学测定,酒精浓度在53度时水分子和酒精分子缔合得最牢固。有个经典试验,用53.94毫升纯酒精加上49.83毫升水,结果总容积不是l03.77毫升,而是100毫升。实践证明,茅台酒的电导率随着贮存时间的增加而增加,这充分证明,随着贮存时间的增长,游离的酒精分子越来越少,对身体的刺激也越来越小,有利健康是可想而知的。所以喝酒时感到不辣喉,醇和回甜。茅台酒是天然发酵产品。茅台酒工艺非常科学合理,其产品完全用不同轮次、不同香型、不同酒度、不同酒龄的酒,精心勾兑而成,香味成分及相互间的配比很科学合理,使茅台酒形成了独特的风格。目前,国内外分析水平尚不能达到检测出茅台酒所有成分的水平,即,所以茅台酒是绝对不可能主体香不够时可添加非发酵的香味物质的,茅台酒不准添加任何香气香味物质。茅台酒中SOD、金属硫蛋白等物质的存在。1999年,中组部组织国内中青年专家做国情考察来到茅台酒厂,其中一位专家即北京医科大学副校长、科研处长、内科肝病和病毒分子学专家,王宇博士说:茅台酒具有保肝功能的说法是对医学界的挑战,但很有道理,人们所用的一些药品、保健品等相当一部分就是微生物发酵的产物。茅台酒综合了本地的水质、土质、微生物等,通过科学的、自然的发酵过程,就会产生一些非常复杂的化合物质,而这些化合物质在一般物质里是不存在的,这些东西很可能对人的健康有益处。通过医学专家程明亮教授等的研究,也确实证实了SOD、金属硫蛋白等物质存在。其他个别酱酒企业的研究医学研究早已证明:适量饮酒有助于身体健康,但一次过量酗酒或长期大量饮酒对肝脏有害。因为国台酒业的母公司天士力集团是制药企业,所以对于健康极为关注,国台酒业斥资在日本、美国进行了一项长期的研究,经过动物实验及人体实验发现:在独特的地理环境下用特殊工艺酿造的国台酒,富含蛋白质、18种氨基酸、多种维生素及多种人体必需的微量元素。临床医学发现:长期饮酒可引起高血脂和脂肪肝。其中,高血脂可诱发糖尿病和心脑血管疾患,脂肪肝的一部分可发展为肝硬化。另一方面,一部分人群在工作和生活中避免不了长期社交饮酒。降低酒对血脂和肝的影响对预防饮酒人群糖尿病、心脑血管疾患和肝纤维化发病有着重要意义。国台酒业联合日本庆应大学,针对国台酒对肝脏的保护作用进行了长时间、持续的一系列研究。通过研究发现:1.慢性饮酒可以引起甘油三酯增高,诱发脂肪肝,损伤肝功能。2.加入植物精华的国台酒可以抑制慢性饮酒可以引起的高甘油三脂、脂肪肝和改善肝功能损伤。其他酱酒企业关于健康的研究可能也在自己进行,但是专门研究报道较少,所以也无从考察其结果。酱酒企业抱团共同要做的研究2013年,在贵州省省领导的关心下,我和相关专家学者曾经申请了“酱香型白酒食品安全体系与品质评价体系建设重大专项”研究,该项目中子课题三、四就是关于酱香型白酒与人体健康的研究。这个项目是立足与贵州全省乃至全国的酱香型白酒企业,希望能把茅台、国台的关于酱酒与健康的研究扩展到全部酱香生产企业,形成酱香型白酒的科技合力,共同推进酱香型白酒抱团出海。这一项目得到了茅台、郎酒、习酒、国台、金沙、珍酒、贵酒及其他酱酒企业的关注,也得到了北京大学医学部、遵义医学院、贵州大学等科研机构的关注,其中主要内容如下:子课题一:酱香型白酒品质微机识别系统的开发与应用;子课题二:利用指纹图谱建立酱香型白酒勾兑的快速分类标准;子课题三:酱香型白酒有益有害成分的研究;子课题四:酱香型白酒发酵生产中健康功能因子分析、代谢途径研究及工艺体系保障;子课题五:酱香型白酒中塑化剂等有害成分的迁移过程控制。其中子课题三主要研究内容:1.从动物实验、医学临床等试验进行研究,探讨酱香型白酒中有益成分和有害成分及其作用机理。2.酱香型白酒中有益成分的分析研究(脂类、酸类、酚类、多元醇、氨基酸、微量元素、金属硫蛋白等)、有害成分(塑化剂、汞等)、微量金属元素(Na、K、Ca、Mg、Al、Pb、Cd、Fe、Co、Ni、Cu、Zn、V、Cr、Mn、Sr 、Sn、Mo)含量。3.饮用不同量、不同品质的酱香白酒对人体的研究。(1)检测心率、血压、血糖、血脂、血管紧张素II等。(2)对心、肝、肾细胞形态结构的影响。(3)对神经系统兴奋作用、抗衰老、抑制肿瘤作用的研究。(4)抗氧化功能的研究。子课题四主要研究内容:1、分离酱香型白酒发酵过程中产生的健康功能性成分,明确其种类及组成。2、通过工艺优化,适当提高酒醅及蒸馏酒中健康功能成分的含量组成,降低对人体有碍的成分含量,生产优质白酒;3、形成优质白酒的实验生产,生产样品质量达到相关标准;其实即便从这三个层面来看,也很难说清楚酱香型白酒与健康的关系,但是至少可以把口号式的“健康酱香酒”量化为实际的理论和研究结果,让消费者喝的明白喝的放心。日的贵州酒博会是贵州白酒的又一次盛会,早在7月19日贵州省政府直接搭台,带领贵州50多家白酒企业在北京启动了“醉美贵州”黔酒中国行,这也是贵州省政府第一次组织当地白酒企业,抱团面向省外出击。贵州白酒企业在科技上也应该“抱团出海”,当年马克思一句“全世界无产者联合起来”的豪言壮语让无数劳动人民成为了历史的创造者,现在是发出“白酒企业科技联合起来”的时代强音时候了,破冰逆行,迎接科技白酒的春天,迎接酱香白酒的春天!
凉山酒话微信公众账号最新文章:
相关推荐:
本网站所有内容均采集自网络,如有侵权麻烦邮箱联系删除。热点:&&&&
铁酱油到底能不能长期吃 三点安全质疑解谜团
  铁强化酱油并非新鲜事物,在普通酱油中添加NaFeEDTA (钠铁EDTA)用以预防缺铁性贫血,已有13个年头。10月21日,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食物强化办公室召开“铁强化酱油项目Ⅱ期启动会”,此后,媒体上不断出现对铁酱油的质疑声。
  安全质疑一一回应
  安全质疑一:钠铁EDTA是一种很强的络合剂,可以在体内络合二价金属离子,如钙、锌、铜等,也就是说,它会干扰这些矿物质和微量元素的吸收,而导致体内这些微量元素的缺乏。
图:朱慧卿 作
  “这种说法的证据,报道中没有提出。”陈春明说,世界顶尖的微量营养素专家理查德?赫雷尔多年从事这方面研究,采用先进的稳定同位素的方法,在妇女和婴儿中开展研究,其结论是:以钠铁EDTA作为食物的铁营养强化剂的用量,对锌、铜、镁、钙的吸收并没有影响,与其他铁营养强化剂(如硫酸亚铁)的强化并无区别,不会造成人体的上述营养素的缺乏。
  安全质疑二:每天仅从铁酱油中摄入的铁就可以达到3~4毫克,超出了人体所需铁量的数倍,而剩余铁是否可以在体内沉积导致长期慢性影响。陈春明认为这是理解偏差,她说:“从铁酱油中摄入2~4毫克铁是事实,但是钠铁EDTA在中国膳食条件下的吸收率是10%,也就是说,摄入2~4毫克,人体吸收的铁只有0.2~0.4毫克。”而成年男子每天生理上的铁丢失平均为1毫克,即使每天用铁酱油,只补充了日常身体丢失的20%~40%。育龄妇女每天铁的丢失平均为1.5毫克。同时,人体对铁的吸收有很强的调节作用,身体充足时,对铁的吸收率会降低,多余的铁可排出体外。从铁酱油里摄入的铁不等于吸收进去的铁,更不可将它与生理需要量算倍数。
  安全质疑三:过量补铁可能引发肿瘤、心血管疾病和神经系统疾病。
  “报道中同样没有给出证据。”陈春明反问:“疾病危险是要以铁的摄入剂量说话,摄入量达到多少、血清的铁达到多高会有疾病危险?”而铁酱油的各种人群观察的科学数据已经证明,食用钠铁EDTA强化酱油的非贫血人群中,血红蛋白的水平仍在正常范围。
  陈春明说,铁强化酱油在推广前做了6年研究,从创新合成钠铁EDTA,以及其规模生产产品是否达到食品级、与国际产品的比较,钠铁EDTA的毒理研究、中国膳食条件下的吸收率研究、300人的贫血干预效果观察,直至近万人的现场效果观察,大量的科学数据证明了这一措施的安全性和有效性。其后6年的推广实践又验证了铁酱油预防和控制缺铁性贫血的现场效果。
  此外,世界卫生组织和联合国粮农组织的联合食品添加剂专家委员会(JECFA)早在1992年就对钠铁ED-TA的安全性进行了全面评估,结论是钠铁EDTA适合在食物强化中应用。2007年,JECFA总结性评估认为钠铁EDTA是应用于食物强化的良好铁剂来源、是安全的。至今为止全球范围内还没有出现钠铁EDTA的任何不良反应报告。
  陈春明表示:“任何时候都可能有不同意见,科学数据也不可能十全十美,但是我们要看科学证据的主流,要看结论的科学依据的分量。”
  补铁真得很重要吗?
  缺铁不仅在中国显见,世界卫生组织曾报告,估计全世界约80%的人铁摄入量不足。
  第四次中国居民营养与健康现状调查报告表明:我国居民贫血患病率平均为20.1%;2岁以内婴幼儿、60岁以上老人、育龄妇女贫血患病率分别为31.1%、29.1%和19.9%。根据国际机构关于贫血的公共卫生严重程度等级划定,中国居民的贫血问题属于中度公共卫生问题,部分地区贫血问题已经属于严重公共卫生问题。贫血是铁缺乏严重到影响血液红细胞的数量和质量时所表现出的疾病状态,特点是血液中血红蛋白含量低于正常值,人体各个器官组织缺氧、皮肤黏膜苍白、易疲劳、头晕、气短,严重者工作和劳动能力下降,抗病能力下降。
  中国军事医学科学院卫生学环境医学研究所营养学研究员程义勇说:“我在实验室里做了很长时间的营养与脑功能研究,缺铁以后,即使没有达到贫血的程度,也会影响儿童的智力、影响成人的工作能力。”
  陈春明介绍,缺铁性贫血的诊断比较复杂,如果一个人有炎症或慢性病,其血清铁蛋白水平也会较高。现在判定缺铁性贫血的重要指征之一是,补充铁剂可以纠正贫血。
  中国农业大学食品学院营养与食品安全系主任何计国则认为,实际上缺铁的人远比贫血的人多得多。他说,因为缺铁是一个过程,先是把体内铁耗光,然后产生一些缺铁的红细胞,最后才产生贫血。因此不能拿贫血的数据说明缺铁的数据,如果是20%的贫血,缺铁可能会达到40%~50%。因此,大多数或者至少一半中国居民需要补充铁。
  为什么是铁强化酱油?
  如果能通过平衡膳食改善铁缺乏,是最理想的状态。事实上,我们很难做到。
  卫生部微量元素重点实验室主任杨晓光介绍,一般膳食中的铁分成两种形式:一是血红素铁,就是肉里面的卟啉铁,这个铁吸收率比较高,在10%以上;二是植物中的铁,由于会和植酸等抑制剂相结合,铁的吸收率较低。
  既然肉的铁吸收率高,那就多吃点肉吧?有人计算,成年男子每天应从膳食摄入铁8毫克,女子为18毫克,孕妇为27毫克。这个推荐量假定75%来自血红素铁,这相当于每天要吃大约0.7、1.5和2.2千克的猪肉,显然,这并不容易做到,而且与现代饮食观念不符。
  很多国家都选择在食物中强化铁,比如美国在面粉中强制性加铁。陈春明说,我国不是第一个在酱油中强化铁的,但强化钠铁EDTA是我们的创新。因为之前有国家在酱油中强化硫酸亚铁,不仅吸收率只有钠铁EDTA的一半,而且口感有铁锈味,酱油会发生沉淀,影响质量。她说,第一,我国没有选择面粉,因为我国南北方差异大,酱油食用普遍而且具有自限性,不会过量食用;第二,我们没有选择强制性强化。她透露,全球改善营养联盟是铁酱油项目的支持者,从一开始,他们就讨论是否实行强制性铁强化酱油,铁酱油项目专家组坚持选择了通过宣传教育,让老百姓自愿接受。中国工程院院士、食品强化办公室主任陈君石说:“我们从2004年开始到现在只推广到了9个省、直辖市,也就覆盖了6000万人口,离我们的目标还很远。”
  根据推广地区的监测点得到的数据,吃铁酱油的人群一年后贫血率比原来下降30%以上。
  陈君石和他的团队竭力进行铁酱油推广,宣讲铁酱油的益处,四处奔波。他坚持建议,居民为了自身和家人的健康,要每日或经常食用铁强化酱油。常有媒体向他发问:“你们专家说中国有20%人贫血,那就是说80%不贫血,难道80%的人也要吃铁酱油吗?”程义勇对此做过研究,他介绍,微量元素分两大类,其中一类是二价阳离子,如钙、锌、铁、铜等,如果人体缺乏,它的吸收率可以很高,如果缺乏不严重甚至不缺乏,它的吸收率可以变得很低,并通过粪便排出。所以,我们完全没必要担忧几个毫克的铁到体内以后会引起铁过量问题。
  亟须第三方食品安全信息平台
  陈春明表示,近些年,食品安全相关事件频发,当专家互相质疑时,公众往往不知所措。她认为,我国也应该建立第三方食品安全信息平台,及时提供给公众具有信服力的证据。(责任编辑:王乐羊)
搜狐健康精品访谈
肺火有哪些表现?怎么去肺火…[]
搜狐时尚文化生活精品
在短短三年的时间里Alessandra Rich品牌的礼服裙出现在每一个重大活动中…[]
网友点击排行
网友评论排行
健康品牌栏目
健康大视野
当我们很少女的时候,对未知的成人世界都有过二百五的向往…[]
很多人认为桶装水更安全,但实际上桶装水在生产过程中有更多的污染隐患…[]
从小就对当兵的很是迷恋,嫁了以后才知道,能随军的军嫂毕竟是少数…[]
近期热点关注
时尚文化中心环境热点:“霾来霾去” 重污染谜团有何解_【2018时事政治】时事热点_公务员考试资料 -国家公务员考试网
官方微信公务员考试网微信号:gjgwyorg
考试类别:
您的当前位置: &
环境热点:“霾来霾去” 重污染谜团有何解
环境热点:“霾来霾去” 重污染谜团有何解
  每月栏目汇聚国内外时事政治新闻热点,从政治、经济、社会、文化、政策解读等方面为考生提供资讯。备战2017年公务员考试,收看每日时事热点,登陆(www.gjgwy.org)或关注公务员考试网官方微信gjgwyorg公众号,本期热点:&霾来霾去& 重污染谜团有何解
  华北地区10月特有的秋高气爽屡屡让位给灰霾污染。10月24日傍晚,在暮色掩护下,新一轮霾又悄然而至。此前,京津冀已经3次被重污染天气侵扰,最近的这一次,重霾影响的范围多达26万平方公里。
  与重污染天气相伴而来的还有公众心中的诸多疑问:为何连续多年,金秋十月都躲不过霾的重创?为何大气治理的战役已经打响多年,一到冬季人们还是离不开口罩和空气净化器?到底采取的措施有没有效果?为何有时候好天气和重污染的转化就在一夜之间?到底什么是重污染的罪魁祸首?带着这些疑问,记者采访了多位专家,追问重污染之源。
  本应秋高气爽的10月为何屡遭&霾&伏
  尽管供暖季还未到来,但10月2日、10月11日,以及10月17日,华北地区就已经遭受了3轮重污染天气的侵袭,是哪些因素让蓝天白云只能在朋友圈长留?
  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研究员柴发合认为,近年来,华北地区频繁在秋冬季节遭遇重污染天气,既有客观上不利气候条件的影响,也与较高的污染排放有关。
  柴发合解释,九月十月是华北地区秋冬季节的交替时刻,北方的冷空气南下与南方的暖湿气团北上相遇,容易形成静稳、高湿、逆温层较低的气象条件,非常不利于污染物扩散。如果这样的气象条件维持两三天以上,就会导致重污染天气出现。
  中国工程院院士、清华大学环境学院院长贺克斌说,已经有研究发现,大部分重污染天气出现的时候,空气中的湿度都超过80%。
  中科院大气所研究员王自发认为,受厄尔尼诺现象影响,今年秋冬季,我国北方预计会出现南风多、逆温时间长、静稳天气多等特点,这些气候特征都非常不利于空气扩散,容易造成污染积聚。
  虽然专家们都认可不利气象条件的加码作用,但也都众口一词地表示,霾的根源,一定是较高的污染排放。
  柴发合说,分析近几次重污染过程北京空气中的污染物可以看出,硝酸盐、硫酸盐、有机碳(OC)、元素碳(EC)浓度占比都较高,说明北京市PM2.5浓度受本地及周边的机动车和工业燃煤排放,以及氮氧化物等二次转化影响显著。
  谁是污染的罪魁祸首
  不少老百姓都有这样的体会,往往昨天或前天还是蓝天白云,可仅仅在一两天内,老天就变脸了,有的时候早上还有蓝天,到了下午就霾得遮天蔽日,这到底是怎么回事?
  监测数据也能反映老百姓的直观感受。以北京10月17日起发生的这次重污染过程为例,监测数据显示,18日中午开始,空气中的颗粒物浓度出现持续上升,至18时PM2.5小时浓度达到重度污染水平,截至19日12时,已经有6个监测站点达到严重污染级别,且还在呈加重趋势。
  也就是说,24小时的时间内,污染就跨越到了严重的级别。
  柴发合解释说,这次重污染形成主要是因为,北京市的PM2.5浓度从18日9时开始快速升高,由于17~18日相对湿度一直在80%左右,持续的高湿气象条件显著提高了颗粒物二次转化速率,所以很快形成了重污染过程。
  事实上,每一次重污染突然爆发的原因都不尽相同。王自发观察到的是,气流学说的影响。比如,本来北京就已经遭遇不利气象条件,本地机动车的污染物开始累积形成污染团,这时候,南边又过来一个气流,正好把南边的一个污染气团送到北京上空,这样外来的污染气团加上北京的累积污染,形成了污染叠加,最终表现出较高的污染浓度。
  数据显示,近年来,有多次污染爆发都在夜里,也有老百姓质疑,如果机动车排放是北京的主要污染源,那为什么污染不在白天累积爆发,而出现在夜里?
  贺克斌观察到另一种现象:夜间过境或者物流的大货车形成了黑白颠倒的污染叠加。他说,确实大多数公众都不会在夜间开车,但这并不意味着夜间就没有车行驶,大量物流的卡车或是过境的大车都是在夜间行驶,而这些车,一辆的排放量就相当于几十辆小汽车,所以有可能在气象条件不利的夜间造成污染物的累积与爆发。
  几天前,环保部公布的数据是,北京重型柴油车保有量20多万辆,颗粒物和氮氧化物占机动车排放量的90%和60%左右。在近日重污染天气期间,环境保护部和北京市环保局联合开展的路检抽测结果表明,重型柴油车超标问题比较突出,外地进京车辆污染问题严重。
  近日重污染天气期间,环保部和北京市环保局在部分进京路口联合检查发现,一半以上的进京或过境外地重型车辆无法达到绿标车排放水平(国三排放标准以上),这些车辆每车排放量相当于200多辆国四小轿车。
  柴发合坦言,事实上,目前PM2.5导致重污染过程的发生机理或规律还有很多未解之谜,科学家也在努力寻找这些秘密,但有一点可以肯定的,也是老生常谈的,就是要把污染物的排放总量减少再减少。
  贺克斌也认为,不能等到研究清楚PM2.5发生的机理再来减排。以酸雨为例,尽管我们对酸雨的形成机理也不是很清楚,但通过控制燃煤的使用量,近年来,我国的酸雨面积已经被大幅度控制。
  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走过3年,效果几何
  2013年9月,国务院发布了《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这份首次以国务院名义发布的污染治理方案承诺,要用5年的努力,换来全国空气质量的总体改善和重污染天气的较大幅度减少,特别是目前空气污染最重的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等区域的空气质量要明显好转。
  参与该治理方案的专家都记得,2013年1月间发生的数次大面积污染直接催生了这个行动计划。但3年时间过去了,大气污染防治的效果究竟如何?
  几天前,环保部发布的一组数据显示,今年前3季度,北京市优良天数比例为56.1%,同比提高5.6个百分点。PM2.5浓度为62微克/立方米,同比下降10.1%;PM10浓度为80微克/立方米,同比下降14.9%。
  从PM2.5的浓度来看,前8个月,北京的空气质量与《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要求的2017年北京PM2.5的浓度要到达60微克/立方米的目标似乎已经很接近了。要知道,2013年,北京PM2.5浓度是90~100微克/立方米,在贺克斌等专家看来,北京PM2.5的浓度在1~8月控制在62微克/立方米,说明减排的路径是正确的。
  具体到每年10月的情况来看,2013年10月,北京发生严重污染的天数是5天,2014年10月是7天,2015年10月是4天,2016年10月截至目前是两天。从污染物的浓度来看,2014年10月PM2.5日均浓度最高,到331微克/立方米,今年的浓度最低,为241微克/立方米。贺克斌认为,单从2013年以来每年10月的数据来看,尽管重污染过程还在发生,但污染的频次与每次污染爆发的浓度还是有所缓解的,这也说明目前采取的削减燃煤、调整产业结构、控制机动车污染的做法是有效果的。
  但是,贺克斌也特别强调,现有的数据变化只能证明治霾是有路可走的,增进我们治霾的信心,并不等于大功告成在即,10月北京连续遭遇重污染天气就说明治霾并非朝夕之间。
  贺克斌进一步解释说,虽然近年来,减排力度加大,空气中二氧化硫和氮氧化物的浓度都大幅度削减,但并没有减少到不再影响空气治理的标准之下,所以当不利气象条件发生时,就会出现重污染天气。
  贺克斌打比方说,就像一个化学反应过程中,反应的原料虽然已经很少了,但一旦遇到催化剂,还是会有反应的可能。我们现在大气治理的情况就是这样的,空气中硝酸盐和硫酸盐的浓度已经比前几年低了很多,但催化它们反应的条件还在,一旦被激活了,就会迅速生成污染,影响控制质量。这就意味着,未来的大气治理中,还需要进一步加大减排的力度,让产生污染的原料不足以发生反应。
  作为专家,柴发合和贺克斌都感觉到,为了应对今年厄尔尼诺现象有可能带来的不利天气,环保部已经在控制污染方面继续出重拳,比如,在散煤清洁能源替代改造方面,今年京津冀三地完成50万余户改造,替代散煤约150万吨,削减主要污染物约4万吨,北京、天津、保定、廊坊主城区实现散煤&清零&。
  10月21日晚间,环保部召开专题会议,部署京津冀及周边地区大气污染防治工作。在这次会议上,环保部部长陈吉宁专门提到,今年1~8月,空气质量改善效果明显。但9月以来,几次大范围的重污染过程,使各地改善幅度明显收窄,多地单月不降反升,大气污染防治形势十分严峻。
  陈吉宁介绍说,监测数据显示,截至10月19日,京津冀及周边地区PM2.5平均浓度同比下降14.3%,高于8.5%的全国平均水平。但京津冀及周边地区的产业结构、能源结构以及交通格局与方式决定了区域大气污染防治工作的长期性、复杂性,特别是工作中仍存在治理措施针对性不强、行业治理进展不均衡、机动车管理依然薄弱、重污染天气应对有效性不强等问题和困难。
  陈吉宁给出的对策是,要精准发力,下大力气治理燃煤污染、高架点源排放、移动污染源,对违法超标排污企业依法从严处罚。
  公考资讯何处找,下方扫码见分晓!
  [免责声明]本文来源于网络转载,仅供学习交流使用。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文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及时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处理。}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酱香型白酒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