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记得小时候吗 歌词有看过一部日本机甲动漫,忘记叫什么名字了,只记得机甲是用一

科幻作家刘健:日本机甲动漫的起源与发展
科普创客空间
刘健:今天非常荣幸能够来到我们天津大学的新校区和大家一起分享我这么多年的一个研究成果,大家知道,我们每次来天大心里都很激动,因为十几年前我还是一个中学生,那个时候我第一次来到天大参加科幻相关的活动还是在老校区。那个时候我发现天津最科幻的就是我们天津大学——没有之一。今天我们又来到了我们的新校区,比老校区更加的科幻,而且各种设施更加的齐全。 我今天跟大家聊一聊我在机甲动漫这个方面的一些研究成果。首先我要给大家讲的是机甲动漫的三个来源。第一个,我不知道大家看到这张图片的时候你有什么感觉,这是法国的在一次世界大战之后生产的一种坦克,它叫雷诺FT17,是著名的雷诺公司生产的,这个剖面图拿出来给人的第一感觉就是一个机甲,为什么?我们讲的机甲就是人进入到机器里面去进行战斗,这是我们对机甲最基本一个概念,实际上坦克就是这样一种东西。那么在日本,大家注意在一次世界大战之后,日本军队里面也装备了坦克,我们现在台湾地区还是把坦克部队叫做战车部队,但是到了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时候大家知道,德国发明了一种全新的坦克作战的战术就是闪电战。大家知道日本始终在军事方面是以德为师的,所以日本也想学习这个,到了1941年左右,日本当时的陆军省成立的一个机构叫做陆军省机甲总部,这个名字听起来很科幻。这个机构就是统管日本的装甲兵、汽车兵还有骑兵这些速度移动比较快这些兵种的军政事务,这个是机甲作为一个军事术语出现在日军里面最早的这么一个机构,在正式官方文件里面出现机甲这两个字。
后来我们知道一直到现在日本的陆上自卫队,它的装甲兵依然叫做机甲课,陆军机甲课感觉上日本的陆上自卫队最高的就是这个实际上日本所谓的机甲就是我们中国来讲的装甲兵,当然这不是传统的坦克,是这么一个概念,所以机甲这个词来日语里是指装甲部队。当然,这个里面从日本的机甲到我们中国的机甲的概念是有一个很漫长的过程,讲起来足够讲一节课的,这个我们就不分析它了。第一个来源是坦克,第二个来源就是我们讲的美国科幻文化。大家知道日本曾经做过美国七年的殖民地,这个在我们印象里面不是很熟悉,实际上从1945年日本战败投降一直到五十年代初《旧金山和约》签订这段时间,日本一直在美国的军事占领之下,我们几乎可以说它就是美国的殖民地,到今天日本人经常说自己不是一个正常的国家,为什么?因为在它的领土上还有美国的,尽管是一种同盟形式,但是对他有一种痛苦,这就是我们讲的美日的关系。如果大家对国际关系或者世界历史比较感兴趣,讲这一段的时候,更多讲的是美国对日本的政治改造,经济改造,解放财阀,实际上美国还做过对日本影响更深远的,就是文化的改造。在日本被美国占领之前,在整个二战期间甚至在二战之前,日本对美国的国家印象是非常矛盾的,一方面由于对美国的社会问题比如恐怖主义、黑帮泛滥、控枪问题,他们对美国非常的恐惧,另外一方面又对美国的,在美国对日本殖民的七年中,美国人用了很多办法改造日本人对美国的看法,甚至现在日本学者在重复这段历史的时候,说这段时间甚至是日本变成美国的文化殖民地,到今天,日本人对美国文化是一种半永久依赖的关系,所以我们经常讲意大利以前说过一句话:“我们不知道美国站在哪边,但是美国站在哪边我们就站在哪边。”实际上我们现在也是大国博弈的状态,我们曾经对日本有过一些幻想,认为我们能力强,日本是不是会跟我们在一起?不会,日本一定会站在美国那边,原因就是美国对它的文化殖民。在此过程中,大量的美式科幻被引入日本,对日本动漫产生影响的就是这部《星船伞兵》,它的作者就是海因莱因。海因莱因之所以能写出这么一部好的科幻小说,是因为他是海军毕业的,非常有意思的是,应该说《星船伞兵》实际上是军事科幻开展的作品,因为在此之前描写太平战争的很多,但是它具体的作战样式是什么的,《星船伞兵》是开创性的作品,而且最有意思的一点是什么?《星船伞兵》里面大家知道最著名的就是虫族外星人的形象,但是海因莱因在《星船伞兵》里面最直接的把虫族写出来了。
我们在日俄战争和太平洋战争中就遭到过类似于虫族这样是只注重于整体而不注重于个体的这样的敌人的挑战,而我们当时并没有充分的重视,结果今天虫族来打我们,我们才会显得束手无策,所以实际上海因莱因写虫族的现实原形就是日本或者是日本军队。而且在《星船伞兵》里面有一个非常重要的科幻设定就是我们讲的所谓动力装甲部队,动力装甲和后来的机甲不太一样,因为是一个单兵作战武器,我们讲装甲防护进攻武器放在一起,它是一个单兵作战的武器,没有这么高大,但是我们讲,大家可以看,我们说所谓的后来的典范性的机动,就是海因莱因讲的机动步兵加上装甲兵。
当然另外一个很重要的就是导致机甲产生的原因就是因为当时的特效片,一提特效大家都知道就是奥特曼,奥特曼是什么,实际上大家注意,这个就是类似这样的,还有包括我们知道的,哥吉拉,当然也翻译成哥斯拉,但是不是很准确,大家知道特效片在日本特别是五六十年代是非常火的,这个里面有非常高大的不管是奥特曼也好还是小怪兽也好,他们战斗的场面是非常的震撼,也非常受到当时观众和儿童的喜爱,所以我们就需要一种形象高大的足以引起孩子们这种共鸣的动漫角色的出现,最后就直接导致了机甲动漫的产生。这边我们简单的讲这么几个时代就是在整个机甲动漫产生的历史上有非常重要影响力的片子第一个就是《魔神Z》,我们今天互联网时代给我们最大的好处就是你可以把很多的片子用很低廉的片子就可以找到,比如说《魔神Z》这个互联网上都有,大家可以找到,而且都是有字幕的,《魔神Z》是机甲动漫的开创,后来几个都延续了机甲动漫,主角进入到机器人的内部进行操作,还有比如说对应雌雄形象的机甲,你看了这个,你觉得是什么,后来的动漫基本都是这个套路。
第二个,盖塔机器人,这个里面又出现了两个非常重要的设定,一个是变形,这个太重要了,如果没有变形的我们很多后面经典的作品都不存在,再有一个合体,这个也很重要,而且在作品里面出现了所谓适格者的概念,也就是说,你要驾驭机甲不是什么人都可以上的,你要有一定的资格,你才能做机甲的驾驶员。当然,最后我们知道就是高达,这个是整个日本动漫的一个转折点的作品,1979年《机动战士高达》,今天时间有限不能讲了,我希望大家理解一点,高达实际上是日本科幻动漫创作中一种类似于漫威的幻想科学方式,什么叫幻想科学呢?就是把所谓的科学印象比如说钢铁身躯,零部件,飞行等等,把这些东西作为意向或者说作为布景来使用,这种方式我们一般叫做幻想科学方式,而转向真正的科学幻想方式这个是我们通常所说的硬科幻方式,这个是一个转折点。整个《机动战士高达》可能故事不是很新鲜,但是它的设定非常永久,高达怎么作战,为什么这种东西在特定的环境下作战样式是什么样的,包括太空包括地球等等一系列非常严谨的设定,这个是非常难得的,而且是具有开放性的,也使得日本的科幻动漫能够成为一种世界性的科幻文艺的样式,高达是具有奠基性的作用。
大家看,我们讲的扎古跟高达,还有我们觉得高达的设定非常重要的一点它真正建立了一种体系化的作战方式,大家知道高达的编号应该是RX78,它还有两种一个是钢坦克一个是钢加农,这两个一个是远距打击型的,一个是中距支援型的,不知道大家有没有看到,这个片子有一场战斗就是扎古出来和高达对打,但是这个过程里面,扎古真正要攻击的对象不是高达,而是当时的RX75,因为当时正在试验一个高级武器,处在发射的状态,所以扎古出来的目的不是要把高达干掉,而是要把可能威胁试验成功的所有都干掉,所以最后他胜利了,尽管最后他被高达干掉了,所以这是非常严谨的体系化作战的军事作战的设定。后面,当然我们知道《超时空要塞》,这个跟太保的区别我们就不讲了,但是我们只是从科幻创作的角度来看,《超时空要塞》我说这种设定的,但是这个只是初带,初带的整个《超时空要塞》的设定非常的严谨,尤其它的机甲,它的战斗机,当时设计严谨到什么程度?就是把整个战斗机的测试试飞的整个过程,包括它每一个部分的供应商是谁,它的生产工艺流程全部设定,全部做非常严谨的设定,这个在动画里面根本就不需要,但是为什么要做这么严谨的设定,就是要把每一个环节当成真实发生的故事,我把它整个设计下来,这样做的结果是什么?这样做的结果就是我的整个的剧情编制,我们所有的细节全部都是非常严谨的,我严丝合缝能够扣上,而且我在后期创作的时候我前期的都可以作为一个发生,所以我们为什么说《超时空要塞》系列从1982年一直到后面,包括7和最近的F整个延续这么长时间,从最初的严谨的设定是有非常紧密的关系。
当然,终极之作《EVA》,这个我不想多谈,但是我这里要告诉大家一点,这个东西看起来很牛逼,但是实际上你真正深挖进去会发现,这个作品是很装逼的作品,为什么这么说?我们后面要讲到日本动漫的代谢特征是什么,应该说这个是机甲的巅峰之作,甚至从某种意义上,至少到目前为止是日本机甲动漫的一个绝唱的作品,基本上来讲是到头了,后面基本上没有超过它。下面我们来从文化的角度探讨一下,为什么日本的科幻动漫会有现在这样一个成绩。我对它的概括第一个就是战争记忆和科技奇观。大家看一下上面这个图是美军对日本进行大轰炸所谓的空中不胜战,就是整个把日本的主要城市用燃烧弹,地球遭到流星炸弹攻击后场面,大家知道日本民族,应该说整个日本民族在它的文化记忆里面是有非常深刻的现代战争的这种记忆,相对于我们来讲,我们一谈抗日战争我们都是烈士对抗,强敌,我们都是讲尸山血海,刺刀见红,这个都是我们位于现代战争的这种记忆的初期,但是日本人一样,他们是非常完整的现代化,双方实力差不多的,全都是工业化国家之间相互堆栈的体验,所以这种东西在它的民族记忆里面体验的非常明显,尤其是战斗一代。再有一个就是科技奇观,因为大家知道日本在二次世界大战中,日本被美国在地图上抹掉了,因为在二战结束后,美国甚至一度想让日本回农业时代,但是后来因为冷战的爆发,国际形势的变化,日本人开始有一个再现代化的过程,应该说日本在明日维新以后,日本整个现代化过程开始崛起,这次现代化的过程应该说是比上一次要彻底得多,最关键的就是日本的社会结构发生了变化,大量的讲我们讲农民工进城,从农村人变成了城市人,新的年轻一代从小就生活在工业化这种回忆里面,我们回忆一下日本,它的东京塔的建立,电视机、洗衣机家用电器的普及,包括高铁的出现包括汽车的普及,所有这些都构成日本人现代化的记忆,使得日本对于科学对于科技都有独特的感受甚至有一种神奇感,导致了一个结果就是人们对科学对科学技术非常的感兴趣,那么相应的就促进了整个科幻创作的发展。我们可以看,这样一个对比,都是某一种非常强烈的意向感和视觉冲击。下面,第二个就是我们讲的凡人获得神力的途径,大家要知道,就是在机甲动漫里面,我们经常看到一个人进入到机甲里面,原来一个很普通的甚至是一个有缺陷的人,但是进入机甲以后马上获得神力,这样一个符号是怎么来的呢?一个破解的方式就是日本人穿的盔甲。日本很多东西都是从中国引进的,其中有一个东西,我们中国是没有的,就是武将,日本的武士里面高阶的才能甚至为武将,他们中有一样东西是我们中国没有的,就是面具,我想这个很大程度上很可能是受到了印度文化的影响,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印度人尤其在印度古代在作战的时候他们统帅是要化妆的,比如我把自己化妆成某一个神灵,我就以神化身的方式,这个有可能是通过佛教文化的传播,传播到日本,影响到日本。大家注意,当一个武将他穿戴上盔甲戴上面具的时候,他就不再是武将,而是被赋予了神的毅力,这种东西对后来的机甲文化是有非常强烈的影响。
所以我们看到,这个是高达中的折翼天使,这个里面内在的文化感、庄严感或者是宗教感体现的非常明显。最后一个就是我们讲所谓内容至上和商业诉求,大家要知道,之所以机甲动漫能够成为日本的大宗,其实很重要的一点是什么?是和它的玩具制造业是有非常密切的联系,实际上早在高达的时代,日本相关的公司就曾经推出过相关的玩具,但是那个是金属玩具,价格比较高的。因为本身大家知道,动漫是不可能通过电视上放动画片直接收回成本,不管是美国、日本还是中国,其实上这个都行不通,你都需要首先用在电视里面免费播放或者说低成本播放来获取观众,然后再通过我们讲所谓的授权商品来获得收益,这个是全世界都是搞这个路数的,日本当初也是这样,通过机甲这些动漫作品然后发生很多的模型玩具来盈利,但是这里有一个问题,本来最开始我们是要做一个动画片,然后再去用动画片的影响力卖模玩,包括高达最有名的塑料玩具,因为以前的玩具都是金属的,价格比较高,很多人尤其是相对比较贫穷的家庭消费不起,但是后来出现这种塑料的模玩,在七十年代末八十年代初日本进入到增长的时间,小孩手里有钱了,而且这个东西又不贵,那么当时造型就大卖。造型大卖有一个问题,就是所谓相互拉扯的问题,本来我是做动画片,通过动画片有影响力再做模型,但是现在出现一个问题,你的动画作品要为我的新产品做宣传,这样就变成了我是为了模型玩具而制作新的动画片,这个主从关系就发生了变化,这个就导致了一个问题,早期的高达系列它的科幻设定非常非常的严谨,但是到后来就非常非常的不严谨,甚至出现了在太空里面出了一个翅膀,跟天马做的声音一样,这个从科幻角度来讲是完全没有意义的,但是看起来很酷,能够让我的模型卖得很好,这样整个作品的严谨性就没有了,所以很多初带我们老的所谓的爱好者们就开始不买帐,一旦不买帐,就出现了一个观众的更替,老一代观众走了,新一代观众来了。
但是从某种意义上讲,因为机甲动漫是一种科幻作品,它的基础在于你的科幻设计的严谨度如果你科幻设定不够严谨,那么逐渐逐渐他和其他的我们说奇幻或者其他类型的作品界限就会变模糊,一旦这个界限模糊掉,你的类型特征就消失了,类型特征一旦消失,你的作品就没有个性了,这样的话,就逐渐逐渐会走向下坡路,我们说新世纪以来,机甲动漫再没有好的作品出现为什么?就在这里,它和其他的类型作品之间的这种相似度越来越高,但是我们说有一个可喜的情况就是虽然日本自己的机甲动漫处于一种衰落时代,但是机甲文化已经成为一种全球化的,大家知道美国之前拍的《环太平洋》有一系列的机甲作品,包括之前国漫,它也是美少女和机甲联系在一起的,作为一个国漫作品去日本发行了,也要感谢腾讯,因为后面的主谋就是腾讯动漫,而且我最近据说腾讯动漫又要搞很大的阵仗出来把我们的动漫向国际推广,这是一个好事。在这个过程中,我相信国产动漫不管是不是机甲题材,但是科幻题材会是其中一个重点,因为科幻是真正意义上世界性的唯一题材,全世界的科幻爱好者我们使用的是同一种审美的趣味。所以我也在这里最后是感谢大家来听我的这个唠叨,也感谢我们腾讯给我这样一个机会,谢谢大家! 提问环节:我先自己给自己说一下,是这样的,我其实今年年纪不大,虽然我一脑袋白发,但是我是80后,兄弟我现在在天津艺术学院副教授,实际上我在科幻这个圈子也很长时间了,也将近二十年了,我刚入科幻圈还是上初中的时候,上高中一年级的时候发了第一篇评论文章,在中国科幻圈能够出科幻评论文集的除了大刘就是我,这个先不说了,大家知道在咱们科幻这个圈子,也不光是科幻,搞文学评论这个圈子里面,你不有点权就得有点威,没有权威想出来搞批评就不成功,但是我觉得作为评论也好,研究也好,它其实是我们科幻发展进步的一个基础,刚才提到的动漫,确实很小和在座很多同学都一样,从小就看着日本动漫长起来的,后来也是很偶然的一个机会,在我大学二年级的时候有机会写这么一本书,不经意间开辟了日本动漫研究在中国的一个先河。我还可以说这句话,在这个研究领域我的确是老前辈,因为在此之前的确没有,但是在此之后,动漫的研究逐渐成为了一个显学,但是确实在这个方面还有很多的改进的地方,尤其是我觉得作为咱们天津大学,天大是一个理工科擅长的,我刚才也讲过天津大学是我们天津最科幻的地方,我想如果在其他的大学要搞一个类似的活动,可能也没有这么多同学参与进来,因为实际上我之前也在搞清华大学搞过类似的活动,来参与的同学与这个相当,大家知道清华科幻的底蕴也是比较深厚的,但是像我们这样的院校大家喜欢科幻,愿意在科幻领域里面有所爱好,我觉得是非常好的,我不知道在座的朋友是哪些科系的,但是我现在想跟大家讲二十一世纪是科幻的世纪,今天我们的生活如果在一百多年前的人看来,就是生长在一个科幻的世界,但是从今天技术发展的角度来说,我们又站在了一次新的突破路上,大家知道我们的信息技术已经发展到一个旗帜,近些年我们在科技领域有一个非常重大的进展,大家知道我们中国要打一颗量子通讯卫星,这种通讯手段很可能在未来,如果它的发展比较好的话,甚至能够实现星际间的实时传递,今天我们其实应该说在六七十年代的时候,我们看科技发展,当时物流的速度是快于信息流的速度,八十年代的时候,当时最快捷的就是电报,但是现在我们看到互联网的发展,实际上把这块的短板弥补掉了,但是现在我们信息流的速度物流已经开始跟不上了,下面物流的短板会被补上,不管我们的太空开发也好,包括人工智能的发展,大家很多人担心人工智能的发展,担心会不会出现这种东西,但是实际上大家注意,这个问题早在黄金时代阿西莫夫已经帮我们解决了,大家知道阿西莫夫是机器人科幻之父,其实在阿西莫夫的科幻里面非常明确的告诉你,即便有了机器人,人类仍然比机器人先进,所以人类用机器人干什么,用人工智能干什么,是开发外星空间,我们想阿西莫夫那个时代已经从某种程度上预言了先进的技术在我们人类走向宇宙,成为一个宇宙文明的这样一个领域里面它相应的一些作品。
所以,今天我们在座的同学们不管学哪个科系的,我个人觉得你们都站在一个非常好的起点上,马上人类历史上第四次工业革命就要到来,你们毫无疑问就成为这次革命的弄潮儿,我非常看好大家,我要说咱们理工科同学你要是插上了科幻的翅膀,你也像大鹏鸟能够挥动起一副遨游九天的翅膀,所以我在这里呼唤大家能够把科幻的热情保持下去。
提问1:老师我想问一下,您认为未来的机甲会是什么形状的?我一直觉得人型机甲有点不合理,因为咱们人类构造并不太适合战斗或者干一些事情咱们适合于制造工具,所以我觉得人型机甲有点不合理。
刘健:首先你的想法是非常正确的,因为我刚才讲了这个机甲东西由于被创造出来是为了卖模型,而且高达里面有很多机甲设定其实不是太合理,比如说它之所以要设定机甲,实际上机甲这个东西即便在七八十年代,大家也可能说它不可能用于实战,而且你打到它哪个关节它就瘫痪了,所以它做了很严格的设定,它三步的范围内所有的电子都会失灵,但是高达里面为什么电子不失灵了?所以我认为再严谨的设定都会有不足,这个是很重要的一点。至于说未来,我倒是认为机甲这种东西可能如果它出现了的话,比如在太空站里面是有可能的,但是这种形态不太可能是巨型机甲,有两种可能性,一种是类似战斗机,因为它的操作系统比较复杂,本身是需要外星科技,再有一种,我们讲《星船伞兵》里面个人的宇航服和战备结合在一起的。前两天我看到过一个,我们中国的科学家在核发动机的小型化的方面取得一个非常大的突破,那么这种东西如果说取得突破的话会带来一个很重大的变化,就是说机甲无人驾驶的电磁轨道可能会出现,它的战斗力恐怕不是任何机甲就能够比拟的,因为之前的电磁轨道有一个重大的问题,如果前面成坦克,后面得有一个电源,如果变成小型的哪怕就是说你现在用的再大一点也没有关系,只要能够装进去,我们说这个电磁轨道就很厉害了,当然了,不管他在小型化也有核辐射,所以有人就不太现实,可能是无人的,所以这都是一系列的设定,我们通过一系列的设定,我们就从中找到了很多的科幻可以发挥空间的地方,我觉得这个其实才是我们大开脑洞的真正有价值的地方。 提问2:按照费米悖论来说,假设人类科技一千年以后能够达到外星,那假如存在比我们早进化一千年的外星人,外星人同样也可以找到地球,但是迄今为止我们还没有任何证据能证明有外星人访问过地球。那从这个角度讲是不是没有外星人存在?刘健:其实我们今天,外星人我们不敢说,我们已经发现了外星生命,不知道大家知不知道这个系,去年拿撒发表的一个消息,他们发现了一个地球表哥452B,说这个星球和地球的相似度在98%以上,大家要知道,今天地球的整个生态系统或者它的外观是因为地球生命和地球自然环境相互作用的结果,如果有一颗外星球跟地球的相似度达到98%,那就意味着什么呢这个星球拥有和人类一样的生命或者生态系统,我们发生了外星生命,上面有没有外星人还不知道。
正文已结束,您可以按alt+4进行评论
相关阅读:
相关搜索:
看过本文的人还看了
[责任编辑:wyjlhao]
热门搜索:
Copyright & 1998 - 2016 Tencent. All Rights Reserved&&问题详情
求两部机甲类日本动漫名字,有年头了
都是老片有年头了,还有男主角发狂使得机甲拥有人性化活吃了一个很厉害的怪物貌似还有进化。最后一集貌似男主拿一把很厉害的神器长矛射到太空给大BOSS射死的.,拜谢,使得机甲可以批量出现,男主角机甲是蓝的还是紫的忘了。....,抓到的人貌似被封住抹去意识变成机甲的操控者,里面机甲有很多劲爆武器.,还发狂杀过马上成为第四个成员的一个好友. 第二个是一个动漫连续剧,后来小队到太空上解决了一切.,男主角使用过一个威力很大的枪和女主角拿盾和怪物对射.,一个是貌似是白色的,有漏点镜头第一个是一部电影版的机甲类动漫.,模糊记得剧情是每隔一段时间就有外星怪物入侵,俩个女主一个是红色的机甲,然后人类就派机甲迎战,这些都是童年的回忆 突然想起来了,最后机甲还带合体的,就想回忆一下童年重温一下小时候的经典 大家帮帮忙吧.大概剧情是有一个组织派机甲到地球抓人类 一个城市一个城市的抓。,然后主角们貌似是一个国防小队几个人都很厉害的说.
您的回答过短,请将答案描述得更清楚一些
回答被采纳后将获得系统奖励20
手机动态登录
请输入用户名/邮箱/手机号码!
请输入密码!
Copyright &
Shang Hai Jing Rong Xin Xi Ke Ji You Xian Gong Si
上海旌荣信息科技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 400-850-8888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 010- 举报邮箱:为什么很多日本的科幻战斗动漫与游戏作品喜欢使用机甲这样的设定?
【张小震的回答(724票)】:
多图预警,长文慎入。
这个问题对于我这个机甲控很对味呐,其实原来看《世界》啊《梦幻总动员》还有《机实用技术》啊,里面不时都会提到机甲对于日本的意义,这里我试着统一整合一下。
日本的科幻发展可以说就是日本近代史的缩影,伴随着阵痛,迷茫,低谷,一步一步走过来的,这也是为什么日本的科幻水平和深度都在亚洲首屈一指的原因。而说到日本的科幻,就离不开机甲,事实上,日本对机甲,特别是巨大化的机甲有着几乎偏执的热爱,这要从头说起。
我们之所以会对一部作品产生触动,就是因为能够理解,所以不管是西元多少多少年后,公立多少多少年后,科学技术如何的高大上,但是作品折射的依然会是当下社会的思考和现象而已。所以我们先确定一个思路:所有科幻作品实质是以未来的借口讲述当下的问题。然后再带着这个思路去看下文,或者以后观看科幻影片,也可以带着思路走哟。
其实早在战前的1900年,就有一部科幻小说《海底军舰》讲述了高科技的潜艇的想象,随后的三十年间,日本的漫画作品都带有明显的军国主义口吻,这是那时期日本的典型思想风格,对设备的迷恋,殖民力量和荣誉情节,都可见一斑。
:古典时期
二战失败后,日本的狂热思想遭受严重打击,国土也被军事技术重创,但是日本对先进科技的迷恋没有减少,只是对科技引发了新的思考,这也是战后日本文化中众多对科学及其长期效应的探讨,面对强大的西方和自身国土的覆灭,日本的开始从危害和好处两个方面去观察科技,这种思考自那以来也一直主导着科幻题材。
受此影响,《铁臂阿童木》在50年代初开始连载,这算得上是机器人题材的元祖,这部作品在科幻上主要是讨论人与机器的关系。人制造了机器,机器又怎样回应人?里面有忠实的机器人、暴动的机器人、统治人类的机器、毁灭世界的机器,种种种种……而手冢治虫的助手,松本零士、石森章太郎、藤子不二雄等人也深受其影响,他们的机器人设定也都有欣欣向荣的特色。
战后日本在主题重建的过程中的集体意识,借着娱乐作品来表达。这些娱乐作品中,以科幻题材更为直接,因为科幻往往和战争,和力量都有极密切的关系,所以科幻作品里的时代痕迹就会更加明显。可以说日本的科幻作品是整个国民集体意识的投射。
1954年,美国在马歇尔群岛的海上核试验中,一艘叫「福龙丸」的日本渔船因为风向改变遭受严重核污染,引起轩然大波。那时距离1945年二战美国在日本投放两枚原子弹还不到十年,整个日本依然笼罩在核阴影之下,这个事件直接催生出哥斯拉这个作品。
「因为人类在太平洋某处的核试验,惊醒了海底一只巨大的恐龙,然后其上浮攻击日本。」这就是最开始1954年版哥斯拉设定,包括影片里的攻击场面像极了战争。因为这部片子,让日本对于核恐惧的情绪有一个宣泄口,哥斯拉随即爆红,人气的高涨也让哥斯拉从大反派变成日本国宝,后续很多作品日本遭受其他怪兽攻击的时候都要召唤哥斯拉来帮忙,至今日本已经拍摄超过40部哥斯拉影片,可见日本人对大怪兽的迷恋。
哥斯拉是原子弹记忆的一种具象化表现,把原子弹的破坏象征性转嫁到巨大怪兽的身上非常成功,同理,在1958年《铁人28号》诞生。
《铁人28号》可以说是巨型机器人鼻祖。这种山一样高,由人操控的机器人,开辟了阿童木那样自主机器人以外的另一条路。这部漫画题名的由来是二战中把日本炸成废墟的B29轰炸机。轰炸机体现了巨大的、强大的形象,也是《铁人28号》所追求的。这种巨型机器人情结可以说深入日本科幻心,这也是日本独有的科幻文化。比如《天元突破红莲之眼》里的机器人就算是迄今最大的一个了,大到什么程度,里面的机甲战斗时是拿银河系当手里剑来战斗的。
我们在欧美作品中就很少看见巨型机器人题材,包括我们所熟知的《变形金刚》也是日本出品由美国孩之宝买过去的。因为美国在911之前就没有遭受重大灾难的记忆,即便后来的《环太平洋》,美国人也戏称这是部拍给日本人看的片子。
有个不知道算不算的上巧合的巧合,美国丢的两颗原子弹的名字「小男孩」和「胖子」,再看看两个机器人鼻祖的阿童木和铁人28号。
70年代:合体狂潮
到70年代,这个时候模型厂商开始介入到动漫领域,用投资来获得机器人作品的模型制作授权,之前的独立机器人已经满足不了厂商需求,这个时候合体和变形出现了。这个时候很多机器人题材的作品开画之前,手稿都要和模型厂商协商,机器人样式能否制作出来,有没有人会买这两点直接决定了相关动漫作品能否拿到投资。一个机器人的设计通过厂商认可,才会让编剧为其定制故事,拍摄。
所以这个时期的机器题材的动漫也好,特摄片也好,片头都是一样的,像广告片。各种超合金模型进入人们的视野,各种各样的创意也在这个时候开始呈现,最开始的三台合体(一个机器人,一只狮子,一架飞机的组合忘记叫什么名字了),有套娃似的合体(比如克罗诺斯的大逆袭,元天突破),五只狮子的合体(战神金刚),人数越来越多的合体(六神合体)。
80年代:拟人革命
随着绘图技术的不断成熟,日本的动画制作水平开始进入禽兽级,虽然没有电脑制作,但已足以完成之前完成不了的设想,这个时期的机甲正式进入拟人时代。
随着第一批的关注也开始慢慢长大,机器人故事变得更成年向,其中标志性的就是《高达》。(说个题外话,0079的经典型不用质疑,但因为小孩子长大后买玩具的热情没有跟上,所以当时0079的玩具商很惨,0079原本52集的企划也是被砍成43急,谁也不会想到高达系列会成为日后的第一机甲摇钱树,当然这是后话了。)《装甲骑兵》则是另一类拟人的设定,比如没有之前的面部设计,机甲打斗会见血等,剧情也是完全的成人向,一直有人将其成为最强真实系。
这个时期不仅模型商,偶像也开始加入进来,杰尼斯也开张有段时间了,那时期动漫OP都开始变为偶像传唱成为当时的流行歌曲,比如酒井法子就在当时演唱了《飞跃巅峰》的主题曲,不仅如此,《飞跃巅峰》还深深抓住日本宅文化的两点:巨型机体和美少女,于是第一步美少女开机甲的作品诞生了,红极一时,这个作品是一个叫庵野秀明的家伙搞出来的,现在,他被称为日本最会骗钱的人。
《超级机器人大战》也是这个时期的产物,其甚至在日本经济不景气时期成为了机器人的温床,号称4到40岁都会为之买单的游戏。
90年代:电脑成熟
之前受困于技术限制想得到画不出的东西也能制作出来了,对于机器人动漫的变形领域,这是一个质的提升,因为电脑能完成的机甲模块现实中几乎能无差别的制作成模型。比较1982版和1994《Macross》版的变形场面就极为明显,极富代表性,以F-14为原型企划的变形机甲让美国人都惊讶,歌姬鼻祖也来自这里,虚拟偶像开演唱会的先河,正式创出变形机甲+偶像歌手+三角恋的招牌设定。
机器人题材里,所有的经验,技术,周边运营等都成熟到位了,随后以人类骗钱计划,哦不,人类补完计划为题材的《EVA》出来了(不过我还是很自愿被骗的)。
对于这部作品,要说的实在太多了,这里就大致讲讲不细说了,《EVA》在1995年诞生,当时正是日本经济泡沫破灭后的谷底时期,无能男主+三无鼻祖+傲娇鼻祖的主角设定,三位主角心灵都有着创伤和病态,每一个受伤的日本人都可以在上面找到自己的对应。就在这么一个每天都有人自杀的阴霾年代,《EVA》两年就捞了超过200亿日圆,进而在日本变成一个社会现象,包括学校都在开设关于《EVA》的研讨会。
从最开始的完全机器人,到后来类似《高达》的操作型机甲,再到类似《攻壳机动队》的半机械,看到这里,我们会发现日本战后文化对于我们站在科技的脚步里,从人类转化为半机械人后果的讨论,比起其他任何场合都是最多的。而这些作品大多带有一定的末日情结,因为二战经历和原子弹记忆,日本科幻作品里机甲的形态形成使得他们成为描述这类无法想象的毁灭图景的最佳媒介载体。所以,为什么日本科幻对机甲有着偏执的迷恋,这是因为,人形机甲对于日本科幻不单是一种工具而已,它更是日本战后独有的文化载体,是一种理念的媒介。
部分资料来源:
国立清华大学的公开课《科幻概论》郑运鸿
简史 胡凌云
《科幻世界·画刊》2004年10月号 凌水清
【孙渣的回答(39票)】:
其实没那么多原因,就是因为人形机器人玩具好卖。搭乘式巨大机器人的元祖魔神Z就是东映的玩具片,动画漫画同时出,小鹏与们人手一个马春花,玩具厂商笑得合不拢嘴。高达之所以是人形机器人,也是因为B财团的要求。动画在拍之前就都已经想好了怎么去卖玩具,可以说日本的超级机器人动画,从诞生的那一刻起,就流着卖玩具的血统。至于什么人文啊、情节啊、精神啊,都是排在卖玩具之后的事情了
【孟德尔的回答(27票)】:
用人形机甲是因为
1动作戏好设计。在MACROSS之前空战的画面完全不能看,而且MACROSS本身也是机器人嘛。
2不是动画要用人形,而是要卖人形玩具,所以拍了这些动画片。
【负二的回答(7票)】:
核恐惧的副产品,机器对人类的异化。
【里卬的回答(15票)】:
本质上那不是巨大的机甲,而是巨大的武士。对机甲的热爱是根植于对武士崇拜的传统日本文化之上的。
【敛锋的回答(9票)】:
第一这种蠢答案是怎么顶上去的?前面有人说了,连马春花都没有,这我不多说。说高达是因为玩具卖不好被腰斩,根本是搞笑好么?高达是先被腰斩然后靠玩具起死回生的,玩具真卖不好哪里来的高达系列?
连大河田《高达创世纪》都没看过就跑来胡扯?
【米哈鲁的回答(7票)】:
我来说个实话吧,因为机甲玩具比较能卖——同理还可以延伸到怪兽、铁道、以及美少女战士。
【知乎用户的回答(5票)】:
首先明确一点,巨大载具不是机器人,机甲不等于传统科幻意义上的“robot”——它只是作为工具,将人体外延放大。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涉及机甲类的日漫(既然LS这么多都提到了银英,那也算上吧),都属于太空歌剧的范畴,其故事内核是人——英雄的冒险与史诗。
这么看来,你大可以把高达当做放大版的杰迪武士(连光剑都是标配),但故事的主人公依然是阿姆罗和夏亚(人类,而非机器人);银英无非就是重炮巨舰时代在太空的翻版~~~巨舰背后还是独裁和民主、政客和精英的争斗~~~
日美的动漫、科幻在太空歌剧这个范畴,故事内核是没有区别的,只是人本主义的美国所给出的符号是一个个人形的个体(超人、绿灯、雷神、杰迪武士……),类似的故事架构下日本给出的则是一个个外延放大的人形个体(盖塔、魔神、天元突破、高达……)。
为什么日本的ACG要用载具“机甲”来放大“人”的形体?
有种说法个人比较认可:战后重建和赶超的任务让日本人深感压力巨大,这种情况下心中自然对于巨大机械(可靠工具——是工具)有种渴望和依赖感;
所言的军国主义时期对于巨大机械设备的迷恋(《宇宙战舰大和号》连名字都不用改了干脆)~~~对于这个我倒是还有个细节想补充一下:
自1893年后的6年间,明治天皇每年从内库中拿出30万元帑银,用于海军建设。这笔费用超过皇室开支的1/10。此举带动日本政府和议员主动献出1/4薪俸用做造舰,其他公务员也捐出薪俸的一成用于海军发展。明治天皇用“饿肚皮”的方法给文臣武将起的“带头作用”,令日本军人得知后涕泪横流,呼号喧嚣之声满营。日本民众也接近疯狂。当时的记录显示,一天只有20钱的劳动者捐献10钱,连给小孩压岁的几个铜板也用布包好后贡献出来。
甲午海战前,日本民众被北洋巨舰震惊,然后在天皇的召集下众筹购舰;之后日本对白人的胜利几乎都源自日本海军,这一系列给民众带来的自豪感,这可看作日本国民内心“巨大机械崇拜”的由来。
不过还有一点我想补充,在浩瀚的宇宙发生的英雄史诗,如此宏大背景(实实在在的场景而非故事背景)下只看人形那么体量不够看观众觉得不得劲啊,所以日漫采用的方式自然就是用机甲载具和巨型炮舰扩大人形外延;
而美漫麽……我把人画大一点就可以了呀=。=
最后我把答案捋一下:
因为历史原因,日本民众内心有“巨大机械崇拜”;在ACG领域类似太空歌剧的题材下,宏大背景需要对等规模的个体来支持,所以日本创作者习惯用大型机甲来承载主人公,以此来放大演员——“人”的形体,来契合巨大的舞台——“太空”。
【铁门的回答(4票)】:
1、是因为玩具卖得好,商人愿意投资做片
2、是因为玩具卖得好,商人愿意投资做片
3、是因为玩具卖得好,商人愿意投资做片
真正点燃机甲题材的是 70年代的 Mazinger-Z。就是因为这东西令小朋友们人手一只合金玩具了,令各老板知道“哦,动画片原来不仅能用来宣传牛奶品牌或者菠菜罐头啊?”, 于是才有后来延续了20来年的机甲热。
【知乎用户的回答(5票)】:
机甲是男人的浪漫,妹子还是长短发都好看。 (??ω`?)
【周杨的回答(3票)】:
上面的回答都太有理有据了 我觉得这个比较现实。。。(第一次回答算是在抖机灵么
【蔡小天的回答(1票)】:
首先是关于日本的武士道精神,再先进的机甲最后往往也是拿着刀解决敌人的,日本在展示先进技术之前往往也会展示自己的武士道文化。另外日本用机甲拍摄电影和动漫往往也基于所谓的地球实际性,目前我们能想到地球实际拥有也就是机甲比较合适,飞机,坦克,机器人都是以金属为基础的。这在人欣赏一定的影视效果的同时,也不会让人有种子虚乌有的感觉
【阳sun的回答(1票)】:
去bilibili搜搜看这个视频。如果你真的想深入了解的话。教授说的非常棒。
【知乎用户的回答(1票)】:
反对上述所有把政治因素当做主要理由的回答。
你们所谓的政治因素可能是战时特殊情况的遗留,但绝对不会是动漫游戏对机甲形象偏爱的原因。
动漫游戏偏爱使用机甲形象,简单来说就是一个原因:好卖钱。
上世纪6070年代,日本的动漫理念其实和我们现在一样,动画片就是做给小孩子看的,目的就是为了让小孩子买机器人玩具。当年美国孩之宝做变形金刚的初衷就是这样。
直到80年代高达出现之前,所有的机甲类动画片的剧情结构都很简单:章回式,剧情简单甚至可以说是没有剧情,一集出现一个对手,被主角轰至渣之后往后就不再登场。目的就是为了推动画主角造型的机器人玩具。
70年代末高达的出现才打破了这个动画推玩具的模式:为动画添加了深刻的剧情使得成年人也可以乐于其中,对反派的深刻刻画使得反派角色的机体依然可以大卖。虽然一开始收视惨淡甚至被腰斩,但是在80年代开始市场才逐步证明了富野监督的想法是正确的。
========================
扯远了,总结一下吧。
所谓的偏爱机甲题材,只是因为机甲类的玩具易于设计制作,同时在低年龄儿童群体中更容易受欢迎(你可以想象一下你四五岁的时候是更喜欢变形金刚还是美少女可脱手办?)。因为一开始机器人动画就是为了给小孩子推销机器人玩具才存在的,这个观念知道《高达》为首的一批动画作品的出现才扭转为现在老少皆宜的模式。
win8平板的虚拟键盘太蛋疼,麦当劳的wifi也太垃圾差不到资料,后面有空再补充一下吧。
【朱安的回答(4票)】:
严格的来说,商业作品(不论日本还是美国)是没有真正艺术意义上的“科幻”可言的。商业作品使用科幻元素的主要理由包括:
1. 制造画面感,这个不用多说
2. 让故事能够以读者熟悉,容易理解的方式进行演绎,如银英的古方阵战斗,如高达的人形肉搏
3. 提供故事布局/发展/逆转必须的种种便利,比如犯罪意识的数值化判定,比如跨越敌我的战场全身画面通信,比如能够帮助弱势方逆转胜负的不为人知的资源/缺陷,比如超越物理和生物法则的能力之类
娱乐的世界里故事第一,科幻还是奇幻其实没那么致命
PS:以娱乐小说的角度来看,沙丘的故事真的说不上大众乐于接受/可能被商业化的很成功。安德的电影就是前车之鉴。
【谐星的回答(1票)】:
因为机甲武士是男人的浪漫啊!
【知乎用户的回答(1票)】:
说什么日本的理念啊情怀啊核恐怖副产物啊的都想太多了,牵强附会。
说白了,日本动画是商业片,制作的目的是啥?是卖玩具。
如何让玩具让人有买的冲动?当然是让玩具在动画里展现各种好的一面,例如“强”“帅”“酷”
“机甲”一词本身包括各种坦克舰艇,但人形机甲则比较特殊。
人形机甲可以做出各种拟人化动作,而这些动作承载的就是“帅”“酷”的范畴
人形机甲大多数都有泛用型武装,可以切换,根据“战况”进行不同的战斗方式,体现出“强”
加上人形机甲可以反映出驾驶员的动作期望,使得观赏性大幅提升。人形机甲其实就是驾驶员的放大版,使得驾驶员可以合理的进行“打斗”,这和中国人喜欢拍武打片一个道理。
【mingyang的回答(0票)】:
以前b站的军物次位面里面说过,因为从视觉效果和好看的角度来说,人形机甲的南拳北腿的过招,比看坦克对轰要好看有意思的多。
毕竟注重实际科学的那是记录片,而娱乐化的机甲片当然要以好看和热血沸腾为出发点。
【FairNCSA的回答(0票)】:
我认为科幻本身的实现,对于娱乐作品而言很大程度上是没有严谨的科技体系的。这样的科幻作品其实也是直接反应作者的幻想或者妄想的,机甲的出现我觉得可以从以下几个思路来分析:
1,机甲的机器化,即为啥早期的科幻不是改造人等生物化的东西而是机器。个人认为这个和科技的发现有很大关系,无论是工业革命还是一二战的大炮巨舰主义都极大的影响着人们对于机器的看法,他们非人力可以撼动,震撼强大。这就是早期的科幻不强调人的改造而仅强调机器。
2,机甲的巨大化
这个原因我觉得也在于对力量的追求,受到大炮巨舰的影响。
3,机甲的人形化
我认为这个主要涉及到审美问题以及人类对自身进化出的体态的自尊
4,机甲的可接受性及商业性
作为商业作品,只有把握住了大众的口味或者说只有拥有不在少数的受众。才会有存活的能力,才能保持人们挖掘这一题材的驱动力。在战斗,巨大,人形,机器,火力甚至政治,爱情,背叛,宇宙等元素共同作用下,已然成为一个百试不爽的万能框架。
&&&&&本文固定链接:
【上一篇】
【下一篇】
您可能还会对这些文章感兴趣!
最新日志热评日志随机日志}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不记得小时候的事情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