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是两伊战争美国支持谁的最大赢家

两伊战争谁是最大的赢家
两伊战争谁是最大的赢家?
日,伊拉克利用伊朗暗中支持对当时伊拉克外长阿齐兹的刺杀企图为借口,抓住机会发动进攻。这是伊斯兰教逊尼派政权与什叶派政权的战争,也是波斯人与阿拉伯人的战争。当然,绝大部分阿拉伯国家站在伊拉克一边,只有叙利亚(什叶派阿拉维分支执政)支持伊朗。这也是两位强人傻大木和霍梅尼之间的斗争,因为都有一统伊斯兰世界的野心。
战争打了八年,历经数个阶段,互有攻守,直到日伊朗才宣布接受第联合国第598号决议,宣布停火。伊朗死亡35万人,受伤70万人;伊拉克死亡18万人,受伤25万人(总体来讲伊拉克武器相对先进些)。伊拉克占据一部分伊朗领土不肯撤军,已打得精疲力尽、国困民穷的伊朗也无力收回。从两伊战争停火后的第5天即8月25日开始,在联合国秘书长主持下,两伊外长举行了多次会谈,但谈判毫无结果。当然,傻大木能从劣势中摆脱出来,并占些便宜,离不开阿拉伯世界和美国的支持。当然,这支持是要付钱的。美国向伊拉克出售大批武器,同时也向伊朗秘密出售武器,大赚了一笔。前苏联也没闲着,坐地起价向两国都出售武器(所以战后两国都成了穷国兼军事大国)。傻大木够狠,多次大规模使用化学武器,搞得伊朗苦不堪言,残疾人剧增。
哪知后来风云突变,傻大木可能有些得意忘形,打仗欠下的外债还没还清就又闲不住了,1990年伊拉克入侵科威特(这可是美国的贴身小棉袄)、多国部队对傻大木发动进攻后,伊朗趁人之危,逼使伊拉克最终接受了伊朗的和平条件,承认伊朗对阿拉伯河的一半主权,并从伊朗领土撤出了军队。傻大木后来与美国完全反目,最终美国发动伊拉克战争结果了他。而伊朗这些年不仅休生养息,而且接着油价飙升的东风,外汇收入暴增,明显坐大。伊拉克什叶派执政后对伊朗威胁完全消除,更是使它得以放心大胆地搞国内建设(当然重点是军事建设)。当然,现在形势又变了……
两伊战争,军火贩子是最大的赢家,伊朗和伊拉克都是输家,双方打得都快破产了,边境线又恢复到战前的状况,等于是做了无用功。好在后来国际油价飙升救了命。前些年因为大规模杀伤性武器等问题,伊拉克是国际新闻的焦点,什么国际原子能喝茶小组、石油换食品……曝光率稳居世界第一;去年卡扎菲是焦点,现在是叙利亚,不过这焦点还是别当为好……
已投稿到:
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的观点或立场。哪位高人知道两伊战争的详细资料
哪位高人知道两伊战争的详细资料
最近对伊朗的事情比较感兴趣,希望了解伊朗以往的军事情况,希望有高人提供一些关于两伊的详细资料.
匿名回答于
两伊战争,在伊朗被称为伊拉克入侵战争,又称第一次海湾战争或第一次波两伊战争,是发生在伊朗和伊拉克之间的一场长达8年的边境战争。伊朗和伊拉克在地理位置上都属于西亚。
历史上,两国为边境交界处的夏特阿拉伯河的主权而产生争议。日,伊拉克为这块有争议的河流,借口为抵御“伊斯兰革命”,悍然向伊朗发动军事进攻,从而引发了旷日持久的两伊战争,战争长达8年,成为继越南战争外持续时间最长的一次战争。整个战争进程可分为:第一阶段,伊拉克进攻,伊朗防御;第二阶段伊朗由战略相持转为战略反攻,伊拉克丧失战场主动权;第三阶段伊朗进攻,伊拉克防御。   
两伊战争实际上是一场“马拉松”式的消耗战。8年中,两国军费开支和经济损失总计达6000亿美元,交战双方人员伤亡148万人,被俘8万人。其中伊朗军队死亡35万人,受伤70万人,被俘3万人,损失作战飞机约150架,坦克1500辆,火炮1200门,舰艇16艘;伊拉克军队死亡18万人,受伤25万人,被俘5万人,损失作战飞机250架,坦克2000辆,火炮1500门,舰艇15艘。同时,非交战国也蒙受巨大损失,被击沉击毁船只90艘,击伤546艘,另有90艘被困于阿拉伯河,大部损坏。[1]
  战争的起因是由于伊拉克总统萨达姆·侯赛因试图完全控制位于波斯湾西北部的阿拉伯河,该水道是两个国家重要石油出口通道。美国为萨达姆提供武装并支持其向这一有争议的地区发动进攻,试图以此遏制刚刚通过革命上台并强烈反美的伊朗政权。 而在1975年,美国国务卿基辛格曾支持伊朗国王巴列维对当时在伊拉克控制下的水道发动进攻。伊拉克和其他阿拉伯国家还担心伊朗1979年二月革命产生的武装政权向周边地区扩散。   导致两伊战争的另一因素是两国领导人的野心。伊朗宗教领袖霍梅尼试图将他领导两伊战争
的伊斯兰原教旨主义运动推广到整个中东地区。不过由于伊朗革命才成功不久,这方面的尝试还十分有限。 对萨达姆而言,他掌权时间不长,正试图使伊拉克获得地区霸权地位。对伊朗战争的成功可以使得伊拉克成为海湾地区的霸主并控制石油贸易。军队内部清洗和美制装备零件严重缺乏都很大地影响了伊朗曾经强大的军力。另外,阿拉伯河地区的伊朗防御也很薄弱。日,伊拉克利用伊朗支持的对当时伊拉克外长阿齐兹的刺杀企图为借口,抓住机会发动进攻。   伊拉克与伊朗之间的领土纠纷已有百余年的历史,加上两国长期存在着民族矛盾、宗教分歧,又都想称雄海湾地区,因此双方关系一直紧张,小的边界冲突不断。1978年伊朗发生内乱,伊拉克支持伊朗国王巴列维,并将侨居在伊拉克的霍梅尼驱逐出境。1979年2月伊朗巴列维王朝被推翻;霍梅尼上台执政,煽动伊拉克的什叶派穆斯林推翻萨达姆政权。1980年9月下旬,伊拉克趁伊朗在霍梅尼上台后政局动荡,经济恶化,军心不稳,伊(伊朗)美断交的时机,对伊朗发动了旨在收复失地、打击霍梅尼输出革命、争夺海湾霸权的战争。
  伊拉克在从苏联获得了很大外交和军事上的支持。阿拉伯国家主要是科威特和沙特阿拉伯则提供了经济援助。另外,美国也偏向伊拉克,向其提供武器和经济援助。自1985年起,美国在出售给伊拉克武器的同时也出售给伊朗。这引发了后来里根政府的伊朗门事件。   这场战争进行得十分惨烈。战争中伊朗常常使用类似于一战中的人海战术攻击。伊拉克使用了包括塔崩毒剂在内的化学武器。尽管伊拉克率先挑起战争和使用化学武器,国际社会对其并没有施加太大的压力。   1982年6月,伊朗发动的一系列反攻夺回了伊拉克在战争初期占领的土地。伊拉克鉴于可能被彻底打败,向伊朗提出休战的建议。此时,伊朗试图打垮伊拉克政权,因此拒绝了这一建议。这样导致战争又进行了六年。   在此期间,西方海军力量介入该地区,试图保护海湾航道畅通。由此导致伊朗导弹攻击美国斯塔克号护卫舰;以及美国文森斯号巡洋舰击落伊朗民航客机,290名乘客和机组人员丧生。
  第一时期,战争在伊朗境内进行。日晨,伊拉克调集大量飞机对伊朗首都德黑兰等15座城市和空军基地进行空袭。23日凌晨2时,出动地面部队5个师又2个旅,1200余辆坦克,分北、中、南三路向伊朗发起进攻。到10月底,伊朗挡住了伊拉克军队的全面进攻。从1982年3月起,伊朗军队转入反攻。日,伊拉克宣布已将其军队撤出所占伊朗领土,两国边界又恢复战前状态。   面对伊拉克的强大攻势,伊朗军队仓促应战。其空军袭击了伊拉克境内的16个目标。地面部队调整部署,向边境机动。在前线集结了7个师又2个旅的兵力,此外还有大批的革命卫队。伊朗设防的重点在北线,以扼守主要通道,迟滞伊拉克军队的进攻。伊朗阻滞了伊拉克的进攻势头后,渐渐两伊战争
夺取并把握了战争的主动权。1981年9月,伊朗开始大举反攻。9月底,伊朗集中10余万兵力,发动大规模的阿巴丹反击战,解除了伊拉克对阿巴丹的包围。1982年3月下旬,经过周密部署,伊朗又发动了“胜利行动”攻势,全歼伊拉克2个旅,重创2个师,共毙伤伊拉克士兵2.5万人,俘虏1.5万人,击毁坦克360辆,击落飞机20余架,缴获了上百辆坦克和装甲车。4月20日,伊朗又集中近3个师的兵力和大批革命卫队约10万余人,发起以收复霍拉姆沙赫尔市为目标的“耶路撒冷圣城行动”攻势。经过25天激战,终于收复了南部重要港口城市霍拉姆沙赫尔。6月10日,伊拉克提出全线停火建议,并单方面实施停火,宣布承认两国于1975年签订的《阿尔及尔协议》继续有效,并准备在伊拉克根本权利得以承认的基础上同伊朗谈判。6月20日,又宣布10天内从伊朗境内撤回全部军队。6月29日,其军队已基本撤出伊朗。   第二时期,战争在伊拉克境内进行。日,伊朗集中10万军队,向伊拉克南部巴士拉地区发动猛烈进攻。经过多次拉锯战,至9月底伊朗军队控制了伊拉克境内面积约200多平方千米的狭长地带。从10月开始,伊朗又出动5万军队向伊拉克北部曼达利地区发起进攻,深入伊拉克境内,对巴格达造成威胁。伊拉克军队前后组织7次反击,将伊朗军队阻挡在边界一带。1983年2月以后,伊朗在中线和北线再次发动了一系列攻势。伊拉克基本守住了防线。至1984年3月底,伊朗的攻势基本停止。   为了进一步迫使伊朗罢兵言和,自1984年4月起,伊拉克采取“以战迫和”方针,在地面和海上连续向伊朗发起主动出击。在局部地区对伊朗军队发动一系列的小规模袭击,并在战斗中多次使用化学武器。与此同时,伊拉克还利用其空中优势,发动了举世震惊的“袭船战”。   1986年,两伊战争再度激烈。伊朗一反过去打消耗战的方针,力争速战速决。1986年2月初,伊朗出动9万余人的兵力,发动了规模较大的代号为“曙光—8号”的攻势,攻克了伊拉克南部重要的港口城市——法奥。与地面战场相呼应,1986年,两伊“袭船战”一再升级,遭到袭击的船只达106艘,其中有28艘进出科威特港口的船只遭到袭击。由于两伊“袭船战”影响到非交战国的利益,科威特于1986年11月和12月,先后向联合国的5个常任理事国美国、苏联、中国、法国和英国提出租船和护航要求。苏美相继同意为科威特油轮护航,并以此为由不断向海湾派遣军舰,从而使原来就很紧张的海湾局势增添了更大的危险。为避免战争进一步升级,联合国安理会于日一致通过了第598号决议,要求两伊双方立即停火战场上戴着防毒面具的伊朗士兵
。598号决议通过后,由于两伊积怨已久,在停火问题上立场各异,分歧较大,谁也不愿主动作出让步,因而联合国598号决议迟迟得不到贯彻落实。   第三时期,1988年,是两伊战争出现重大转折的一年。2—4月,双方使用了数百枚导弹袭击对方的城镇,掀起了一场空前规模的“袭城战”。此后,在相持中,伊拉克渐渐占了上风,4月17日,伊拉克军队对法奥地区的伊朗守军发动了代号为“斋月”的攻势,经过两天激战,于18日下午全部收复被伊朗占领两年之久的法奥地区。外国军事专家评论,这是“两伊战争的转折点”,它“打开了结束两伊战争的大门”,“为两伊通向和平开辟了道路”。伊朗在欲战不能,欲罢不忍的境况下,被迫于日宣布,同意接受联合国安理会598号决议。8月20日,两伊双方实现停火,长达8年的两伊战争终于落下了帷幕。从1984年4月开始的4年多时间里,双方在边境地区互有攻守,战争转入长期消耗战。至1988年7月,伊拉克所占伊朗领土几乎全部丧失。
  为使两伊战争尽快结束,联合国安理会于日通过了要求两伊立即停火的第598号决议。次日,伊拉克表示欢迎联合国决议,并决定暂停袭击伊朗海上目标,以示诚意。但两伊战争
伊朗没有表态,直到日才宣布接受第598号决议。从两伊战争停火后的第5天即8月25日开始,在联合国秘书长主持下,两伊外长举行了多次会谈,但谈判毫无结果。1990年伊拉克入侵科威特、海湾危机爆发后,伊朗利用危机逼使伊拉克最终接受了伊朗的和平条件,承认伊朗对阿拉伯河的一半主权,并从伊朗领土撤出了军队。   历时8年的两伊战争,结果两败俱伤。伊拉克伤亡和被俘48万人,损失作战飞机250架,坦克2000多辆,火炮1500门,150架,坦克1500辆,火炮1200门,舰艇16艘。两国军费开支近2000亿美元,经济损失达5400亿美元,双方的综合国力因此受到很大的削弱。
  两伊战争前后历时7年又11个月,是20世纪最长的战争之一。它是一场名副其实的消耗战,是一场对双方来说都得不偿失、没有胜利者的战争。这场战争前,伊拉克的外汇盈余近400亿美元,残酷的8年,两伊战争
战争结束时,它的外债是800亿美元,其中400多亿是欠西方国家和苏联的军火债、300多亿是欠其他阿拉伯国家的贷款。战争中,伊拉克的死亡人数是18万、伤25万,直接损失(包括军费、战争破坏和经济损失)是3500亿美元。伊朗也欠外债450亿美元,死亡70万、伤110多万,仅德黑兰就有20万妇女失去丈夫;直接损失3000亿美元。战争使两国经济发展计划至少推迟20至30年。   战争使两个国家都受到惨重损失,经济发展停滞,石油出口骤降,死伤人数以百万计。伊拉克因此也背负了大量的债务,仅欠科威特的债务即达140亿美元。这也是后来萨达姆入侵科威特的原因之一。   战争结束时,两国的分界线恢复到了战前的情况。   这场战争是二战以后伤亡最大的战争之一,仅次于越南战争和朝鲜战争。具体伤亡数字有很多说法,一般认为死亡人数为一百万人左右。   伊拉克军队由战前的24万人发展到战后的120万人。
  (一)巨额资金能够买到现代化武器装备,但买不到军队的现代化水平。因此,引进外国先进的武器装备,一定要与本国实际相结合。两伊是中东地区富有的石油输出国,自1973年以来,两国耗资伊朗士兵在首都德黑兰参加阅兵式
数千亿美元,从国外竞相引进大量先进的武器装备。但两伊的工业基础薄弱,许多先进武器的零配件本国无力修配,弹药主要靠国外供给;两国士兵的文化程度很低,要掌握诸如苏制“萨姆”和美制“轻剑”、“霍克”型地空导弹,驾驶T—72坦克和米格—23战斗机等先进武器,是相当困难的。   (二)现代条件下的局部战争,固然应当重视速战速决,但同时还应当有长期作战的准备。战争初期,伊拉克采取突然袭击的闪电行动,旨在实现速战速决的战略企图,并且取得了一定的效果。但由于其把战争赌注完全押在这一点上,在思想上和物资上缺乏长期作战的准备,因此,一旦速战速决企图被对方粉碎,便力不能支,逐渐由主动转为被动。伊朗依仗自身国大人多的优长,采取了“持久战”的战略。   (三)现代局部战争中,仍应以歼敌有生力量为主要目标,而不应过分纠缠于一城一地的得失。两伊战争中,几乎所有的战役战斗都是以城市(镇)为目标的攻防战,双方满足于攻城掠地的表面“胜利”,忽视大量歼灭敌有生力量。(四)现代局部战争,武器装备和物资损耗大,给后勤补给提出了新课题。两伊战争虽然称不上是高水平的现代化战争,但战争消耗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来局部战争史上绝无仅有的。如战争初期,伊拉克仅对席林堡这样一个1000户的小镇就发射了几万发炮弹。两伊陆军主要是装甲和机械化部队,油料消耗多,据估算,伊拉克军队每天消耗的油料达吨。伊朗顶住了伊拉克军队的进攻后,也因补给困难而拖长了反攻的时间。转入反攻后,伊朗多次向伊拉克发动地面攻势,但两次战役之间的间隔比较长,有时竟长达5个月以上。其主要原因是后勤系统混乱,武器装备等作战物资供应跟不上,因而续战能力不强。
  两伊战争,这个被世界军界评论为‘先进武器打低水平战争”最典型死伤的士兵
范例,当时自吹的世界军事强国,动用了除原子弹以外的所有先进武器(化学武器都用上了),F14,F4,幻影战斗机,飞毛腿导弹,打了8年,死伤百万人,最后掐得筋疲力尽,民不聊生,谁也奈何不得,差点经济崩溃亡国,最后停战了事。
  两伊战争前后历时7年又11个月,是20世纪最长的战争之一。它是一场名副其实的、“马拉松”式的消耗战,是一场对双方来说都得不偿失、没有胜利者的战争。双方经济损失惨重,发展停滞,石油出口骤降,战争中的军费支出和战争导致的经济破坏共计到达6000多亿美元,战争使两国经济发展计划至少推迟20至30年。这场战争前,伊拉克的外汇盈余近400亿美元,战争结束时,它的外债是800亿美元,其中400多亿是欠西方国家和苏联的军火债、300多亿是欠其他阿拉伯国家的贷款,仅欠科威特的债务即达140亿美元。这也是后来萨达姆入侵科威特的原因之一。   这场战争是二战以后伤亡最大的战争之一,仅次于越南战争和朝鲜战争。两伊伤亡人数约270万,其中,死亡约100万,受伤约170万。伤亡人数约占两国总人口的4.5%,相当于4次中东战争伤亡人数的17倍。伊拉克的死亡人数是30万、伤60万,直接损失(包括军费、战争破坏和经济损失)是3 500亿美元。伊朗也欠外债450亿美元,死亡70万、伤110多万,仅德黑兰就有20万妇女失去丈夫;直接损失3 000亿美元。   交战双方人员伤亡148万人,被俘8万人。其中伊朗军队死亡35万人,受伤70万人,被俘3万人,损失作战飞机约150架,坦克1500辆,火炮1200门,舰艇16艘;伊拉克军队死亡18万人,受伤25万人,被俘5万人,损失作战飞机250架,坦克2000辆,火炮1500门,舰艇15艘。同时,非交战国也蒙受巨大损失,被击沉击毁船只90艘,击伤546艘,另有90艘被困于阿拉伯河,大部损坏。
请遵守网上公德,勿发布广告信息
相关问答:两伊战争最后结局谁赢了 - 武林网
>> > 两伊战争最后结局谁赢了
最后结局谁赢了一直以来,两伊战争谁赢了都是一个争论不休的问题,其实根据后来历史学家给出的统计数据显示,这场战争其实是两败俱伤的结果,战争中不管是伊朗还是伊拉克都付出了惨烈的代价,双方的综合国力遭到很大的削弱,这个经济损失至少要使得两国的经济发展水平倒退50年。两伊战争图片之所以说两伊战争两个国家两败俱伤,是因为在这场战争中双方付出了近百万人的伤亡,战争一共导致270万的伤亡,这场被誉为世界上最大的消耗战消耗了两个军事强国绝大部分的人力物力,而且两伊战争爆发的原因就是为了争夺阿拉伯河的控制权,但是两伊战争之后,阿拉伯河的控制权仍然没有明确的归属划分,两个国家发动了这场战争之后也没有得到任何好处。其实还有一部分历史学家认为,两伊战争谁赢了这个问题应该由美国人来回答,因为两伊战争的背后主使者就是美国,美国以低价卖给伊朗很多的军事装备,然后公开表示支持伊朗,后来伊朗对伊拉克实施的军事打击很大程度上借助了美国的支援。而美国在这场战争之后获得的好处也是最多的,他们不仅获得了伊朗地区廉价的石油资源,而且成功在中东地区安插进了自己的势力,借力打力,使得伊拉克遭受毁灭性的打击,也借此震撼了俄罗斯和其他中东的小国,提高了美国在中东地区的影响力。两伊战争有什么深刻影响两伊战争是上个世纪末期世界上最重要的战争之一,一直以来两伊战争的影响都成为很多人关心的话题,其实两伊战争的影响非常深远,这场20世纪最大的消耗战一定程度上改变了日后中东地区的格局,改变了国际关系政治格局,也改变了俄罗斯美国对于这个地方的态度,使得中东地区成为了世界上名副其实的火药桶。两伊战争图片两伊战争前后历时7年零十一个月,是20世纪最长的战争之一,两伊战争的影响中最重要的一个体现就是两伊战争使得这两个国家的经济发展计划至少推迟了50年左右,这场战争之前两个国家都是世界上最大的石油出口国之一,而战争直接导致两个国家经济急速下滑,甚至变成了世界上有名的穷国,石油出口量还不到战前的一半。两伊战争的影响还体现在人数的伤亡上,两个国家一共付出了伤亡270万人的代价,270万人相当于四次中东战争的死亡人数,占伊朗伊拉克两个国家总人数的百分之四点五,伤亡人数中还有一部分是来自其他国家支援队和中东其他陆上邻国的。其实两伊战争也带给了两个国家的国际地位的变化,两伊战争之后伊拉克和伊朗两个国家的国际地位急速下降,甚至伊朗还遭受了国际舆论的谴责和联合国的公开批评,使得两个国家的外交事业一落千丈,伊朗和伊拉克人民生活水平也急剧下降。两伊战争中国武器的联系在1980爆发的两伊战争中,伊朗与伊拉克都向中方购买过大量的武器。由于两伊军事武器方面的工业较为薄弱,所以在战争期间,不得不从外国购买武器。而中国的武器价格低,又便于操作,所以受到了两个国家的欢迎。那么两伊战争中国武器有什么关联呢?两伊战争图片由于两伊战争的爆发,使得中方的武器能有地方输出。在这次战争中,伊朗从中国购买了一批歼击机,但是伊朗对中国的售后培训方面不满,所以在战后就将这一批武器转卖了。另外两伊也从中国购买了坦克,最先购买中国坦克的是伊拉克。当时的伊拉克经济条件良好,所以有充足的资金购买先进的、性能更好的武器用于战争,但是从维修操作方面来看,伊拉克无法更好的使用这些设备,而中国的坦克操作简单、维修方便,这符合伊拉克的购买需求。于是伊拉克选择购买中国研制的坦克。伊拉克买中国坦克还有一个原因,就是中国的坦克是仿制苏联的,在使用上能与从苏联购买的设备连接上,所以购买了大量的中国式坦克。同时在战争中,伊朗缴获了伊拉克少量的坦克,他们发现这些坦克也符合伊朗操作等方面的需求,所以伊朗也从中方购买了一批中国的坦克。在两伊战争期间,中国还卖了一批导弹给伊朗,虽然这种武器的性能落后、体积大,但是对于伊朗来说,他需要的就是这种武器,可以用来封锁海峡。就伊拉克来说,他们有更为先进的、适用的导弹武器,所以并未向中方购买。两伊战争中国武器的联系也由此而来。
//////////////////伊拉克战争的最大赢家到底是哪个国家_百度知道}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两伊战争纪录片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