葬在老虎尾椎下葬墓穴里放什么的地怎么样

濮阳西水坡龙虎大墓谁为墓主
濮阳西水坡龙虎大墓谁为墓主
16:16|&发布者:&|&查看:&14|&评论: 0|原作者: 史国强|&|
西水坡仰韶文化遗址经过两次发掘,出现了众多的文化遗迹和特殊现象。
有人说,西水坡遗址每一个文化现象都是一道费解的谜题。尽管谜底只有一个,但人们还是引经据典,进行了全方位探索。而怪异奇特的龙虎大
&濮阳西水坡龙虎大墓谁为墓主
& 西水坡仰韶文化遗址经过两次发掘,出现了众多的文化遗迹和特殊现象。
有人说,西水坡遗址每一个文化现象都是一道费解的谜题。尽管谜底只有一个,但人们还是引经据典,进行了全方位探索。而怪异奇特的龙虎大墓,更是吸引着海内外众多学者进行集中研究。对拥有龙虎蚌图和三个殉人,明显具有特殊地位的墓主人的研究,成为不可回避的重点课题。大家各自按照墓葬形制、特点及各方面提供的信息,对照古籍文献记载和古代地理环境各抒己见,有力地推动了西水坡文化的研究和传播。
&&2012年初,河南省委书记卢展工同志在濮阳市视察工作,就对西水坡龙虎墓墓主人的研究非常关心。
&&&从年月发现龙虎蚌图以来,关于龙虎墓主的探讨,主要出现以下几种观点。即:五帝之一的上古大帝颛顼、人文初祖伏羲、东夷首领蚩尤以及政教合一的巫觋。等等。
&& &这些待定墓主,无论是哪一位,都是远古先民的杰出领袖。
一、上古大帝颛顼
&&关于帝颛顼及其“绝地天通”的讨论,前贤已有不少叙述,于此不赘。由于濮阳与颛顼不容割舍的历史因素,西水坡龙虎大墓()发现以后,首先提出的就是颛顼墓葬。
&曾经带领北京大学部分师生在西水坡参加发掘的北大考古系教授李仰松先生认为,在中国仰韶文化墓葬中第一次发现令世人震惊的蚌塑龙虎墓葬,它应当是一座很特殊的宗教祭祀遗址,而远古时代的葬与祭二者之间有区别又有联系,这应当是死者葬仪与祭祀合为一体的祭奠遗址。那么,这就不能不引起人们对墓主人社会地位的关注。
&&他说:“是什么人会有如此规模的祭奠遗迹?他是谁?”
“濮阳西水坡遗址发现的龙虎蚌塑图像墓很可能就是帝颛顼的墓葬”。
&&&&&中国社会科学院的吴汝祚教授从西水坡遗址的地望和图像内涵进行分析,认为这是一座远古时期的礼制建筑,并且说“颛顼应是这座礼制建筑的享有者”。
&&《大戴礼记·五帝德》篇记载颛顼德行和政绩,说他“洪渊以有谋,疏通而知事。养财以任地;履时以象天。依鬼神以制义;治气以教民;洁诚以祭祀。乘龙而至四海……。”中国著名古史传说大师徐旭生对这一段话概括为“帝颛顼在宗教进化方面有特别重大的作用”,他说,其中“主要的是第五句。他所讲的道理是按照鬼神的意志去裁制的。这一句明指他是鬼神的代表,就是说他是大巫,他是宗教主了。……它这八句赞语就有五句牵涉到宗教与鬼神。里面虽然不免混杂些战国后期关于宗教的看法,可是,综括说来,五帝德的作者是认为帝颛顼同宗教有特别关系的”。
&& &考颛顼其人,他建都帝丘,即今天的濮阳,所以濮阳有“颛顼之墟”的称谓。颛顼死后又埋葬在濮阳,这些在史书上是没有大的争议的。司马迁的《史记》以及班固撰《汉书》等众多古文献中都有记述。
&&再看西水坡龙虎墓,墓主人身旁有饱含宗教色彩的蚌塑龙虎,足下有供祭的人胫骨,有三个不同方位埋葬三个“人牲”,墓外还有在同一条高岗上分布着的两组蚌塑龙虎等其他动物图像,其中还有一个表现人骑龙内容的图形,这与颛顼乘龙的记载是相符的。另外,古文献中关于帝颛顼是大宗教主,“依鬼神以制义”的事迹与西水坡龙虎墓所反映的情况也是一致的,可见此墓主人很可能是颛顼。
&&吴汝祚教授认为,西水坡龙虎墓是中国现在已经发现的最早的礼制建筑,而这座规模宏大的礼制建筑群的占有者只能是颛顼。
我们知道,颛顼是中国史前时期在巫术上有重大改革的人,是一个大巫,大宗教主。在颛顼以前,所有从事过巫师行为的人,都有成为巫的可能,《国语·楚语下》就记载当时“夫人作享,家为巫史。”到颛顼时代,对巫术进行了重大改革,“命重黎绝地天通”,从而出现专职的神职人员,与天上大神沟通的权力被极少数人掌握,他们以能和神沟通,传达神的意志为资本和先决条件来统治先民,这就出现了最初的“王”权。这个“王”实际上就是领袖,就是大巫,大宗教主。这个大巫当时只有颛顼一人。颛顼的宗教改革是在帝丘(今濮阳)完成的,他去世后也埋葬在这里。因此,西水坡三组以龙虎为主体的图像,就是当时巫术活动的中心,占有这个中心地区并行使特殊职权的人只能是颛顼。
&至于颛顼死后,为什么要葬在这个礼制建筑之上呢?则可能和上古传说中的“颛顼死,即复苏”有关。先民希望颛顼复苏以后,能够继续在这座礼制建筑中祭神敬天,给先民们以庇护和降福。
&&徐旭生先生的高足黄石林和著名考古学家石兴邦二位研究员从地望、时代、天象、历法、宗教改革、骑龙升天以及蚌塑龙的位置,的形制等诸多方面入手,反复论证,也认为濮阳西水坡号墓主应是五帝之一的颛顼。颛顼都于帝丘濮阳,实行“绝地天通”和大的宗教改革,使人神分开。“这在古代宗教进化方面有着特别重大的作用,”是个很了不起的贡献。所以,后人说他可与黄帝相媲美,甚至说颛顼“声名洋溢,超过黄帝”。
&颛顼从十几岁时“就在东夷集团少昊部族内养育成长,深受东夷文化的熏陶。他进一步将华夏文化与东夷文化融合为一体”。濮阳西水坡遗址的文化面貌,明显有受东夷文化影响的迹象,发掘《简报》中就说有“山东地区原始文化的因素”。这似乎成为颛顼带回东夷部族文化与华夏文化在濮阳融汇相合的极具说服力的注脚之一。再则,颛顼死后葬于濮阳,于史籍有明证,且无大的争议。今濮阳西不远处就有相传为颛顼、帝喾墓冢的二帝陵。
&濮阳东南不远的高城(古称高阳城)遗址的钻探和局部发掘,为帝丘地望的探寻展开了广阔的前景,或者有希望使郭沫若先生早就企盼找到帝丘具体所在的夙愿成为可能。如果高城与帝丘二者地望能相契合的话,那么,文献记载颛顼墓在帝丘西北里,具体地理位置就正好与西水坡吻合,这也不失为西水坡墓主人为颛顼大帝的又一用力佐证。
&黄石林、石兴邦先生还认为,蚌图中的鹿“并非鹿,应为麟。《说文》说:‘麟形略似鹿’,‘麟,大牝鹿也’。《大戴礼·易本命》意示‘有毛之虫三百六十,而麒麟为之长’,而且是‘有王者则至,无王者则不至’(《公羊传》哀公十四年)的神物,反映墓主人具有‘王者’的权位。”而居于濮阳的颛顼,在当时正拥有“王者”的地位。
&&我们知道,鹿和麒麟是相通的。至迟到战国以前,人们熟知的“四象”中的北方灵神就是鹿或麟。四象形成之初,是“龙虎鸟麟”相匹配的,后世演化为鹿、龟蛇。有学者认为,西水坡第二组蚌图中的“鹿”就是“麟”,如此说不误,也是证明墓主人为“王”者,即是颛顼大帝的理由。
&另外,古籍记载,在仰韶文化时期,只有黄帝和颛顼乘龙,而祝融、蓐收是乘两龙,且仅见于《山海经》。而黄帝乘龙不在帝丘濮阳,而是在鼎湖。西水坡遗址蚌图人骑龙应是“帝颛顼乘龙遨游天地之间的写照”,“墓主人是一位‘足踏北斗,执掌乾坤’的联盟大首领兼宗教大巫。在当时,只有帝颛顼有如此权位。据此,该墓应是颛顼之墓。”此,又一立论。
&&&西水坡龙虎墓的时代是仰韶文化早期略晚,经过碳测定,其相对年代距今为年。关于颛顼生活的年代,许顺湛《中原远古文化》一书中提出,颛顼和黄帝是同一个时代的人,并且把古代传说、文献记载与考古资料相对照,从陶器种类、地域等个方面论证了黄河流域的仰韶文化与黄帝时期的部族有关。豫北冀南地区的仰韶文化就是黄帝时代颛顼部族所创造出来的物质文化遗存。颛顼生活的年代与濮阳西水坡龙虎墓的年代相当。
&关于颛顼部族的活动范围,古代文献记载十分清楚,就是在今天的濮阳地区,他的父亲、黄帝的儿子昌意也封在濮阳不远的南乐县,《魏书·地形志》记载南乐县境内有“昌意城”。这也是南乐原名“昌乐”的历史源头。再则,颛顼死后也埋葬在濮阳地方。从古史传说中颛顼居住地、死后安葬处以及今天民间广为流传的传说,都可证明颛顼活动地域与西水坡龙虎墓所在的地望相当。
&&龙虎大墓的发现,为远古传说记载中的感生故事提供了极为重要的依据。它说明在多年前的远古传说时代,龙已经是先民心目中神圣威仪的灵物,人一旦与龙有所联系,就必然身价飙升。人们一旦相信某人是龙所生养,他就可能成为部落的首领。远古传说中大量的感生故事反映了那个时代龙与人的互动关系,龙使人崇高,人尊龙神圣,人龙合一,即能成为人主。
&&而恰恰巧合的是,颛顼就是龙所生养,他的一生和龙有难解之缘。《拾遗记·颛顼》记载:昌意遇黑龙负玄玉图而生颛顼,故其身上“有纹如龙,亦有玉图之象。”《帝王世纪·第二》说:颛顼之母女枢感“瑶光之星,贯月如虹”而生颛顼。长虹,龙源之一,史籍多有记载。《大戴礼·五帝德》载颛顼“乘龙而至四海。”
&关于仰韶文化时期的社会性质,本来年代就有过大的热烈讨论。由于当时考古材料所限,大多数人认为仰韶文化时期还处在母系氏族社会。现在,随着新的考古材料的日益增多,人们对仰韶文化的社会性质的认识也发生了大的变化。西水坡龙虎墓的发现,证明在仰韶时期,颛顼部族已率先叩开了通向文明时代的大门,大的部落已经形成。颛顼生活的年代正是人类由小的氏族扩充为大的部落联盟的时期。《淮南子·齐俗训》中记载,颛顼时已是男尊女卑,夫权已经确立,妇女地位相当低下。结合西水坡蚌塑龙虎大墓的情形以及人骑龙等遗迹推断,认为西水坡大墓可能是颛顼大帝的陵寝。
、人文初祖伏羲
&&在中国传统习俗上,伏羲被尊为人文始祖。古籍记载,伏羲之母华胥氏在雷泽岸边,因踩到了巨龙的足迹而怀孕,生下伏羲。伏羲与女娲结合,成为华夏民族的始祖。在汉代以前的记述中,伏羲和女娲都是人首龙身。所以有人说,中华传统文化就是伏羲所开创的龙文化,一说龙虎文化。
&&&湖北师范学院段邦宁教授认为,濮阳西水坡蚌塑龙虎的神秘大墓就是伏羲氏太昊帝的陵墓,并且进一步推论:“伏羲所开创的万世伟业,是在多年前融合了古代两大民族——崇虎的古西羌民族与崇龙的古东夷民族,从而奠定了中华民族的基础,融合了两大文化系统——仰韶文化与大汶口文化(包括其形成前的北辛文化和后李文化等),奠定了中华文化的基础。因而比较全面的说法是中华民族是龙虎民族,中华文化是龙虎文化。说中华民族是龙虎民族还有一层意义,就是以明确的文化标志说明西南地区的少数民族是中华民族的一部分,汉族和少数民族都起源于一个共同的祖先和共同的文化根源。
&伏羲与龙、虎都有着密切的内在联系。对于龙虎起源的探讨,著名学者杨钟健先生早就认为龙的原始形象来源于鳄。近年来,不少专家学人也纷纷阐述龙源于鳄的依据。毫无疑问,龙与历法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却很少有人将《易经》及星象中的龙与某种真实存在的动物联系起来。人类思维的发展规律是由形象到抽象。很难想像,远古人类在没有龙的具体形象概念之前,就能在天上的星象中首先发现龙的样子。更难想像的是,在天空四宫星象(龙、虎、鸟、蛇)中,三宫都有真实的动物作为想像的基础,而唯独东宫苍龙没有真实客观的动物作为本源形象。这种不可思议的问题,早就有人提出质疑。于是,龙起源于鳄的理论就显得格外引人注目。濮阳蚌龙形象的出现,更对龙源于鳄之说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就连力主龙来源于星象的冯时教授也说:“这似乎告诉人们,龙的世俗形象来源于鳄,”并说“濮阳蚌龙的出现更使这一议论无可怀疑了。”
&&6000多年前的濮阳处于著名古泽雷泽的西岸,而雷泽又称龙泽,其中有大量的鳄应在情理之中,尤其是多年前濮阳地区的气候温度是极适应原生龙——鳄的生息的。伏羲之母在雷泽之畔步龙大足而生伏羲,从而把伏羲与龙的血脉之缘确立起来而不可分割。
&&古文献记载中,伏羲也称虙羲或虙牺等,《说文解字》解释“虙、
虎貌,从虍”。段玉裁更进一步阐释:“虙、伏古今字”,并说两个字都读作“伏”,是自古以来通用的字,至今在中国四川、贵州、云南以及鄂西、湘西和桂北的大部分地区的方言中,“虎”和“伏”读音不分,地方文化中较多地保护了古代西羌人的虎文化的传统。我们知道,古西羌人是崇敬虎的民族,这种传统至今仍保留在中国白族、彝族、纳西族、土家族等少数民族的文化之中,就是汉民族中也有虎头帽、虎头靴、虎头鞋、虎头袖口等风俗。伏羲又是古西羌族的祖先。知名学者陈久金先生研究,“伏羲的名称就带有虎的含义”。
&&段邦宁教授认为,濮阳一带水域辽阔的雷泽能为伏羲部族提供丰富的鱼蚌之类的产品,又是一个阻隔与东方的东夷各氏族集团发生直接冲突的隔离带,而西面的黄河又是抵御西部各氏族的天然屏障,这里有优越的地理生态环境和比较稳定的社会民族环境。伏羲部族的另一支沿汉水南下到汉江平原和鄂西山区,而后来成为屈家岭文化和楚文化的上源。伏羲崇虎部族逐渐与雷泽周围的崇敬龙的东夷民族融合,使西部仰韶文化与东部北辛文化、后李文化融合贯通,形成自身特点的文化面貌。所以,西水坡遗址文化面貌基本上与豫北、冀南的原始文化相同,但其中有自身的特点和山东地区原始文化的因素。“这种融合了崇虎的西羌民族与崇龙的东夷民族,融合了仰韶文化与大汶口文化的结合文化特征,突出地表现在濮阳西水坡的龙虎墓中,”这些构成了中华民族和中华文化的基础。
&&在西水坡大墓中,东边塑龙,西边塑虎,第二组龙虎蝉联合体,是多年前中华大地上东西两大民族、两种文化交融的有力证据。第三组龙头朝东,虎头朝西,反映了龙虎民族的本源因素,就是显示龙源自东方的东夷部族,虎源自西方的西羌部族,而骑在龙身上的人正是伏羲,是他降服龙或征服东夷民族的大业的再现。再则,伏羲所生活的年代为距今多年前,与西水坡龙虎墓碳一测定年代相当。伏羲太昊帝的名称中,伏羲,含有虎的意义;太昊,是东方日出的意思,又体现东西龙虎民族融合的特质。西水坡龙虎墓的墓主人应是人文始祖——伏羲。
&& &段邦宁先生大胆探索,又从古天文学入手,寻求早已失传的河图、洛书以及古天球形式。他从~年在台湾《中华易学》月刊连续刊发文章,指出濮阳龙虎墓就是史前古帝、作易画八卦的伏羲的陵墓,其研究真可谓大胆独到。
&&&有的学者把伏羲作八卦的年代与西水坡大墓的年代相比较,得出在时代空间上相一致的结论,认同西水坡龙虎墓即
伏羲陵墓的观点。
&&在国际易学研究上,一般认为伏羲作易画卦距今余年。年,陈立夫先生说:“中道思想,是从中华文化的缔造者伏羲画卦作《易》开始,距现在已经有多年了”。台湾黎凯旋先生认为“易学……是东方的一位伟大圣人所首创,距今(年)已有年了。”台湾学者李境在淮阳考察后认为“(伏羲)生于公元前年。”西水坡蚌塑龙虎墓的碳—同位素测定年代为距今年。无论北京考古所的测定,还是享有国际盛誉的荷兰格罗宁根大学同位素研究中心的测定,其结果都大体相近。这种在时空上的一致或巧合,为西水坡伏羲墓说提供了重要论证。
&&&河南博物院研究员张维华、濮阳学者张满飙等从伏羲时代研究为切入点,论述西水坡蚌塑龙虎墓主是伏羲大帝的可能性。
&&&一、西水坡龙虎墓的时代是伏羲时代。所谓伏羲时代,简言之,就是在我国古代传说时代的炎黄时代之前,燧人时代之后的中间阶段。结合考古学发现的物质文化成就,“黄帝时代”相当于仰韶文化晚期到龙山文化早期,距今约年左右,炎帝时代约当仰韶文化中、晚期,距今—年间。伏羲时代在炎黄时代之前,相当于考古学上的仰韶文化中、早期,或者为裴李岗文化时期,也就是说伏羲时代积年当距今多年以前。濮阳西水坡龙虎墓的时代距今年左右,正好和伏羲时代相吻合。
&&&二、伏羲时代的主要成就和西水坡龙虎墓的历史价值。伏羲时代开创了中国远古的文明曙光,在物质文化上取得了重大成就,造网罟,制礼乐、定婚姻、作书契、制杵臼
、作布化蚕、创易画卦等,开创原始天文学研究以利授时,促进农桑发展等,都有重大成就。西水坡龙虎墓为一上古盖图,墓穴南圆北方。上古时南方为上,北方为下。墓主又是仰身直肢。这些正合《路史》所载伏羲“负方州,抱圆天”的上古仪俗,又与伏羲创造盖天说的记载相契合。盖天说为伏羲所创立,他“立周天历度”,一是把周天分为二十八宿,二是将周天分为度。这是古代中国历法的基础。从《周髀算经》中的数据“周髀长八尺”,“各主日晷三尺五寸,夏至日晷六寸”,算得测量地点的纬度是°,当时的黄赤交角为°。现在的濮阳纬度是°,《周髀》中的数据只能是在年前西水坡测得,认为伏羲立周天历度正被西水坡墓的数据所证实。
&&&三、伏羲生于雷泽,葬于濮阳。雷泽在濮阳以东的地区,古文献记载已经很详尽,伏羲之母华胥氏在雷泽岸边怀孕而生伏羲。伏羲从生到死都在中原地区,他都于淮阳,所以淮阳有伏羲太昊陵,开封、商水、上蔡、孟津、巩义和濮阳以及与濮阳相近的山东省金乡、单县、嘉祥、泰安等地都有伏羲传说和伏羲纪念性建筑和遗迹。
&&&四、龙文化的源头在濮阳。雷泽即龙泽,伏羲因其母履龙足而生,所以是龙子。史书中也有关于伏羲乘龙的记载,龙、虎、鹿为原始道家的“三蹻”,伏羲被认为是中国原始宗道思想的创始人。伏羲以龙纪官,伏羲文化就是龙文化。纵横观察龙形艺术演化的轨迹,“无不形近西水坡,无不渊自西水坡,它们均含有浓郁的蚌龙基因。此可谓濮阳是龙文化的源头。”濮阳龙虎墓应当是伏羲墓葬,蚌塑龙虎以及三个殉人、三角北斗和墓南几组蚌图所护卫、服务的墓主人就是人文初祖伏羲大帝。
三、东夷战神蚩尤
&&蚩尤是与炎帝、黄帝同时代的氏族部落联盟的首领,与炎黄并称为“中华三祖”。虽然蚩尤的族属及主要活动地域还有争议,但蚩尤属于东夷部族首领,主要活动在现在的河北、山东、河南和山西交界的广大地区的观点是主流正统观念。上古传说史大师徐旭生在他的《中国古史的传说时代》中,根据蚩尤在各地的神位、蚩尤冢的地望、九黎族遗迹以及古文献记载,认定蚩尤为东夷族首领,其活动根据地在今冀鲁豫三省交界结合部位。这种看法得到大多数业内人士的认可。
&&蚩尤所率领的东夷部族曾经与西来的炎黄部族联军进行过大的生死角斗,最后蚩尤战败被杀,其部属一部分南逃,成为今天的苗族、彝族、黎族等少数民族,所以至今蚩尤仍被苗、彝、黎族等奉为最高始祖。东夷部落被西来的华夏部族征服,完成了华夏、东夷两大部族集团的民族、文化大融合。这就是中国古代著名的黄帝与蚩尤涿鹿大战及其结局。
&& &在中国古代,蚩尤被看作战败的英雄,被称为“战神”。至少在西汉时期,军队中有奉为威武之师标志的蚩尤旗,大的征伐之前要祭旗,就是祭祀画有蚩尤形象的大旗,实际上是祭蚩尤,祭战神,希望能够打胜仗。史书上就有刘邦祭蚩尤旗的记述。
&蚩尤部落是中国上古时代不可忽略的一股强劲力量。蚩尤名列中华三位祖先之一,他在中国历史上的影响力,不亚于正统史籍中的所谓“三皇五帝”。至今南方苗族等少数民族仍将蚩尤尊为始祖,认为蚩尤是位虽败犹荣,至死不服输的大英难,因其骁勇善战,被奉为战神。因此,研究蚩尤及其部族集团的兴起与衰落,“对揭开我国华夏文明起源之谜具有重要意义,对弘扬我国民族传统,加强民族团结更有着不可低估的意义。”
&& &蚩尤的遗迹遍布全国各地,在中原地区被称为蚩尤遗迹的更是举不胜举,尤其在冀鲁豫三省交接地区,有不少被称为蚩尤冢、蚩尤肩髀冢或蚩尤旗、蚩尤坟墓的(濮阳市台前县就有蚩尤坟墓)。北京华夏出版社的王大有先生根据濮阳西水坡龙虎墓出现的特异现象,濮阳为蚩尤主要活动地区,正处在冀鲁豫三省交界处以及被称为“活化石”的少数民族传统习俗等,首先提出西水坡龙虎墓是蚩尤真身帝王陵的观点。
&&&从居于深山林海之中,相对保守封闭的少数民族遗风中寻求古人所遗传下来的痕迹,自古以来就是学人探索古代文化习俗,从而摸索历史发展轨迹的重要途经。孔子曾说:“礼之不存,求诸野人;野人不存,求诸苗蛮”。
&&王大有先生首先认为西水坡龙虎墓的形状是王冠形,这种形状至今仍是长江流域苗蛮民族流传的王冠样式。在蚩尤活动中心区域,这种王冠形式流传很久,一直到东汉时期,这种三个尖角形式冠状图饰仍十分流行,东汉墓葬的石门上流行雕刻铺首衔环,实际上是蚩尤形象,铺首头上也是三个尖角形状。“蚩尤生于冀州,战死于冀州,生而头戴冀形王冠,死而墓圹作此王冠形。”蚩尤被画作饕餮本义是驱邪御凶。……饕餮于国御凶镇慑鬼域,于民间驱除各种邪恶,所以把蚩尤饕餮立于门上为吞头、铺首,汉代最为盛行,因为刘邦起兵祭蚩尤而得天下,所以汉代特别崇敬蚩尤。濮阳发现的汉代铺首吞口蚩尤像,也保持着墓圹的基本形状,前后几千年,与大汶口─良渚─龙山─商周文化一脉相承。
&&&在甲骨文中,蚩尤的“蚩”字有从“山”和从“止”两种。王大有认为,从“止”的蚩尤,是取象于蚩尤氏族利用髀骨步天步地的活动。髀骨测天地,在西水坡墓主人脚下有证据。髀骨即“疋”,“疋”也就是“止”,“东平的‘寿张’也是蚩尤的步天中心。寿张包括台前、范县、阳谷、东平。”从“山”的蚩尤是祭天舞蹈之象,新石器文化遗址中出现不少类似的刻划符号,江南少数民族生活地区的古代岩画上也有很多相似字符,这都应当是“蚩”字的流传。
&&蚩尤带领东夷集团与炎、黄联军大战失败后被杀害的史实,史书记载非常丰富,历代史家多无异议。那么,我们再来看看濮阳西水坡龙虎墓主人的尸骨是什么情况,他骨骼不完整,墓主人的脊柱自胸腔处向下整齐地缺少个胸椎骨,甚至这段的肋骨也严重缺损。这明显是被腰斩杀害以后埋葬在此的。这真是一个怪现象,在其他墓葬中从未出现过。况且,这个墓实属于一次葬,并不是二次迁葬。这一现象正反映了蚩尤战败被开胸腰斩,断臂残肢,肩髀分离,致使胸椎大部无存的历史史实。造成这一奇异现象的原因就是西水坡墓主属于非正常死亡,而是战死被腰斩破胸。墓的时代和墓主人残状正与蚩尤情况相当。王大有著文称,“墓主人的脊柱自胸腔处保持上下齐整地被利器砍断的痕迹,胸椎和大部分胸肋骨荡然无存,断肢残臂,系被破胸腰斩而亡,非正常死亡,应是战死。人的脊柱椎,胸椎,腰椎,尾椎,但现在只见尾椎,腰椎(最上一节错位),胸椎上下(颈椎复盖着看不见),其他的个胸椎哪去了?有人说腐蚀掉了,有人说是被小动物吃掉了,等等。怎么单单这一段腐蚀掉了?小动物咬得怎么如此整齐?整齐得在一条水平线上?怎么不见齿痕?……显然不是这么回事。大家承认这是一次性下葬,不是二次葬,那么就不存在二次葬丢失的问题。真相只能是墓主人的胸椎、部分胸骨被破胸时毁掉了,下葬时就没有了。可见葬的是肩髀分离尸身。”
&&&冯时教授在《古代天文与古史传说》一文中对西水坡龙虎和三具殉人进行了深入细致的研究。他指出墓主脚下“这具殉人葬卧的头向应指向东偏南约度的地方,而那正是冬至时太阳初升之地……他的头向正指冬至时的日出方向,而且相当准确。”王大有说这正是“揭示墓主人非蚩尤莫属的一个关键标志,这一点特别重要。”
&&&《皇览·冢墓记》载:“蚩尤冢,在东平郡寿张县阚乡城中,高七丈,民常十月祀之……”寿张县即今濮阳市台前县一带。这里所记述的十月祭蚩尤,是十月太阳历的十月,每个月天,岁余日,与今天通行的十二月历不同。“十月”正是冬至之时,蚩尤的后裔苗族现在仍以这一天为国难日,国傩的纪念日,把这一天当作新年的开始,从初一到初五为国难,一直到正月十六,才算过了大难。这一天也正是蚩尤战败被杀害的日子。苗族把蚩尤奉为始祖,把蚩尤死难日定为国难日于情于理都行得通,再结合西水坡龙虎墓所提供的信息以及文献记载,认定这是蚩尤真身陵墓。
&&王大有先生是苗族人,自称蚩尤后裔,他曾几次到濮阳实地考察,对苗家习俗文化熟悉,力主西水坡龙虎墓为蚩尤真身墓,认定“天主蚩尤于冬至日时归天”。他对西水坡墓罗列出十个信息现象,认为“至少与这条能一一对上的,才是墓主人”,“只有蚩尤一人符合这项条件”。西水坡这一座龙虎大墓“乃是三苗九狸(黎)最高君长蚩尤帝,死于十月(冬至),故世世代代十月祭蚩尤。”
&&与王大有持相同观点的还有重庆文理学院的王先胜,他在《“炎黄大战”的考古学研究》一文中说,半坡类型为炎帝文化,庙底沟类型为黄帝文化,后岗类型为蚩尤族从渭水流域逃至豫北冀南与土著文化相融而成,西水坡号墓为蚩尤墓。王先胜与王大有显然在蚩尤部族源头问题上意见不一,但在认同西水坡龙虎墓为蚩尤墓的看法上是完全一致的。
四、政教合一的巫觋、酋长
&&中国古代文明中的一个重大观念,就是把世界分成不同的层次,其中主要的便是“天”和“地”。不同层次之间的关系,不是严密隔绝,彼此不相往来的。中国古代许多仪式、宗教思想和行为的很重要的任务,就是在这两种世界的不同层次之间进行沟通。进行沟通的人物就是中国古代的巫觋。这是中国古代文明最主要的一个特征。
&& &巫觋,是中国古代专门在天地人神不同层次之间从事沟通对话、宗教礼仪、祭祀敬神以及观天授时等神职活动的专业人员。宗教巫史活动起源很早,一般认为,约在距今万—年以前,当时“家为巫史”,人人都可以直接或间接从事与天神通话的宗教活动,直到颛顼时期才因为实行了宗教改革,绝地天通,始出现专职的神职人员。于是,一个氏族或一个部落联盟的大巫,即大宗教主开始正式出现,他(们)集政事、神事和农事管理于一身,形成政教合一,类似于后来王权集中的大的宗教领袖。
&&巫和觋,本意是有区别的。从事宗教专职活动的女性为巫,男性为觋。但在原始宗教的初期阶段,巫觋属同一概念。
&& &一些学者根据西水坡龙虎大墓所显现出来的宗教信息,推断墓主人应是多年前的一个大巫。首先,墓主人很可能只是当时部落联盟的精神领袖,他并不具有很大的“王”权和财物占有权,在他死后没有一件殉葬器物放在身边,大量陪伴他的是具有超凡神力,令人敬畏的动物图形、天象星斗和三具殉人。这些都可能与当时巫师所从事的观象授时,与天神沟通对话的宗教活动有关,身边的龙虎应是他通达天地之间驾驭和役使的交通坐骑。在墓的南面,一字摆开还有两组若干蚌塑图形,每组都有龙虎,并有人骑龙遨游太空的情形,这都应当是墓主人作为一个部落联盟的大巫师生前的宗教活动的写实和幻想,或者反映墓主升天的过程。当时的先民们是认为自己敬仰的大巫师死后是可以升入天宫的,因为他生前就能和天神说上话,进行民神事务的沟通。这是原始宗教升仙思想最早的记录,是后世道家方士乘龙升天思想的源头。濮阳蚌图提供了仰韶文化巫觋死祭升仙具体而生动的新史料。
&&&著名人类学家、美国哈佛大学教授张光直认为,“濮阳号墓的墓主是个仰韶文化社会中的原始道士或是巫师,而因蚌壳摆塑的龙、虎、鹿乃是他能召唤使用的三蹻的艺术形象,是助他上天入地的三蹻的形象。”《中国通史》第卷《远古时代》记述张光直对西水坡号墓研究结果时说:“由于把西水坡及其相关遗存,推定为与道教三蹻有关的巫术性质和确定墓主人为巫师的认识,因而,一方面可以认为这墓中的青少年殉葬是侍奉巫师的宗教行为,另一方面,又何尝不能将这组遗存整体视为是巫师为了某种目的带着助手及三蹻入地的宗教行为呢?是向神作出的奉献哩!”
&&张光直在《古代中国考古学》第四版自序中说:“关于号墓地布局,庞朴(《中国文化》年)和冯时(《文物,》)同时作了很有意义的新解释。因为巫师头朝南,他身左的虎在西,身右的龙在东,与日后四神中的龙虎的方位相同。巫师脚下一组和两根胫骨似乎象征北斗象,因此他们两位都将这座墓葬说成宇宙图,相信当时已有至少是雏型的二十八宿的观念。如果此说可信,那岂不是表示这个墓的布局正好象征巫师乘龙骑虎漫游宇宙。”
&&&张光直教授的这种看法得到了不少研究者的认同,他们有的把墓主人与三组蚌图结合探讨,认为三组蚌图“是氏族酋长兼巫师死后,氏族为祭奠他而特意摆砌的,像马赛克一样用一个个蚌壳摆出三组图形。”并且进一步阐释,为什么要摆塑三组,而不是两组,一组?参考中国少数民族:“近祖崇拜”的习俗,以人有三魂来解释,人死后一魂守墓,一魂招入灵位,一魂送归祖源,与祖宗欢聚永存。人死以后,如不能被送到祖源之处,就会变成鬼。现在分布于贵州省雷山县等地的苗家人保留有很多古代遗传下来的文化习俗,其中也有人死后有三种灵魂的说法,一种守坟中,与遗骨在一起;一种在家庭供俸的灵龛上,供后代膜拜纪念,与子孙一起生活;一种则跟随老祖宗走了,到远祖生活的地方团聚。其实,在汉民族中也有“人有三魂六魄”的传统说法。因而揣测“濮阳西水坡仰韶文化遗存发现一些墓葬,仅号墓有三组蚌图说明对死者有特殊的崇拜,死者身份不同于一般氏族成员。我们可以对比这些材料,设想死者灵魂一分为三,一种守在墓内,与遗体合一,即为第一组蚌图;一种归于祖灵,与祖宗神图腾欢聚永生,即第二组蚌图;一种飞升到天空中,到远祖生活过的天国去,即为第三组蚌图。总之,濮阳三组蚌图是氏族成员为酋长兼巫师死后所作告别亡灵的祭奠仪式中摆砌的神圣符号……。”
&& &对中国古代天文与人文颇有研究的中国社会科学院冯时教授,在论述西水坡龙虎墓为上古星象图的同时,曾直接了当地说号墓是:“巫觋通天之再现”。他说:“濮阳西水坡蚌塑龙虎墓所呈现的规模在目前所见的仰韶文化墓葬中是空前的,这无疑反映了墓主生前具有崇高的地位和权威。事实上,墓穴所表现出的不同寻常的天文学内涵足以证明墓葬主人具有一种特殊的身份──司天占验,他可能近于《周礼》的冯相氏与保章氏,但更可能就是早期的巫觋或部族的首领。从中国文化的角度讲,这种因果关系是清晰可察的。”
&&远古先民认为,天体形成的时候就具有明显的人神观念,这是一种最原始的宇宙观。古人认为,天地之初,太始无形。后来宇宙形成了,才出现元气。元气中有清气和浊气的分别。清气飞扬上升,于是形成了天,浊气凝滞下沉,于是又形成了地。天和地形成之后,神随清气居住在天上,人随着浊气滞留在地上,形成神人远隔,不相往来的情形。但是人们相信天上的神掌管着地上的人的命运及生死苦乐,掌管着日月星辰、雨雪风霜、雷电晴阴以及自然界各种动植物的活动及丰歉。于是人们崇天敬神,祈福消灾,因而长时期出现民神杂糅,不可方物,夫人作享,家为巫史的混乱局面。到了颛顼时代实行“绝地天通”,人神分离,出现专职司掌与上天沟通的神职人员,这就是专职的巫觋。天与地分离,而只能由巫觋从中沟通,为巫觋通天赋予了特殊的职能和权力,他们逐渐成为垄断天地神人来往对话的途径的神秘人物。远古时代,名巫云集。大山、高树、灵草(医治人们病患)等成为他们与天神直接联系的天梯和工具。具有神奇力量、为人们所敬畏的动物,诸如龙(鳄)、虎、鸟等成为巫师上天与神仙交流的座骑。巫觋成为通天达地的使者,在原始宗教社会中确立了无法取代的重要地位。巫通过长期观察星象及日月升沉,逐渐掌握一些自然规律,便借用天神旨意的意思指导人们的农业耕作收获,原始的王权渐渐形成。所以,中国早期天文学一开始就具有鲜明的星占学特点和强烈的政治色彩,而巫觋是其中的极为重要的角色,成为政教合一的大首领。
&&&结合西水坡龙虎墓的特殊景况,可以窥见墓主人生前的权力特征,驾驭龙虎,云游星汉,掌管四季,脚踏北斗,是很明显的大巫觋、大宗教主的再现。墓南的两组蚌图,是这位巫觋可以往来人间天上的反映。
&&陈尽忠等著文《龙起源及濮阳蚌塑龙虎图的社会意义》中说:“蚌壳龙虎图案与原始宗教仪式有密切关系,应是一处按原始宗教习俗举行瘗葬仪式的遗迹,号墓的墓主生前应是氏族集团中的上层人物或执掌宗教职权的人物。其周边的三具人骨架,应是用作人祭的牺牲。蚌图不仅显示着墓主崇高的身份和地位,也显示着因其生前的功绩而为氏族成员所表达的恭敬和仰慕之情。……当时帝丘是天下的权力中心和宗教圣地。在这里出现的蚌图,我们认为其社会意义还在于:表明社会早已进入成熟的父权制时代;出现了特权阶层,执掌宗教职权的人──巫觋,也有了等级之分,他们已是从事宗教事务的专职人员,应是我国出现的第一代知识阶层,当时的中原大地上,已出现华夏文明的曙光。”
已投稿到:
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的观点或立场。}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墓穴葬品摆放讲究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