将在旅游中学到的、感受到的文化,以报告的形式课题成果呈现形式出来

您所在位置: &
&nbsp&&nbsp&nbsp&&nbsp
徽州文化背景下的黟县文化旅游开发研究.pdf53页
本文档一共被下载:
次 ,您可全文免费在线阅读后下载本文档。
文档加载中...广告还剩秒
需要金币:200 &&
你可能关注的文档:
··········
··········
内蒙古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帅Y删2
哪7 舢5 M叽 Ⅲ哪 删8洲6咖2 原创性声明 本人声明:所呈交的学位论文是本人在导师的指导下进行的研究工作及取得的研究成果。除本文 已经注明引用的内容外,论文中不包含其他人已经发表或撰写过的研究成果,也不包含为获得应墓直太
茎汲其他教育机构的学位或证书而使用过的材料。与我一同工作的同志对本研究所做的任何贡献均已在
论文中作了明确的说明并表示谢意。 学位论文作者签名:―塑 指导教师签名: 日 期:壑翌!丝尘:!笸 日 在学期间研究成果使用承诺书 本学位论文作者完全了解学校有关保留、使用学位论文的规定,即:内蒙古大学有权将学位论文的
全部内容或部分保留并向国家有关机构、部门送交学位论文的复印件和磁盘,.允许编入有关数据库进行
检索,也可以采用影印、缩印或其他复制手段保存、汇编学位论文。为保护学院和导师的知识产权,作
者在学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属于内蒙古大学。作者今后使用涉及在学期间主要研究内容或研究成果,须
征得内蒙古大学就读期间导师的同意;若用于发表论文,版权单位必须署名为内蒙古大学方可投稿或公
开发表。 学位论文作者签名:立垒滥 指导教师签名: 日 期:堂!!也芏:f占 Et 徽州文化背景下的黟县文化旅游开发研究 摘要 徽州文化是我国著名的三大地方显学之一,其独特的文化魅力和典型的代
表意义决定了它在中华民族社会、文化发展史上有着独特与重要的地位。黟县
地区是徽州文化遗存非常丰富的地区之一,有以徽州文化为背景驰名中外的世
界文化遗产地西递和宏村,以此为文化旅游开发的突破点,可以带动全县的文
化旅游发展。对黟县的文化旅游深入
正在加载中,请稍后...贵州西江苗寨民族旅游商业化及其对文化原真性影响的调查~~~成果报告册 - 复旦大学经院实践部的日志,人人网,复旦大学经院实践部的公共主页
“岳西县农村互助资金组织绩效研究”开始啦~
贵州西江苗寨民族旅游商业化及其对文化原真性影响的调查~~~成果报告册
2011年复旦大学学生暑期社会实践
成果报告册&&
贵州西江苗寨民族旅游商业化
及其对文化原真性影响的调查&&&&&&&&&&&&&&&&&&&&&&&&&&&&&&&&&&&&&&&&&&&&&&&&&&&&&&&&&&&&& &
所属院系:经济学院
项目负责人:侯晓森
项目类别:其他
日&&&&& 期:2011年7月
复旦大学经济学院2011年暑期实践小组
对贵州西江苗寨民族旅游商业化
及其对文化原真性影响的调查报告
1.前期准备&&&&&&&&&&&&&&&&&&&&&5项目背景&&&&&&&&&&&&&&&&&&&&&&&&6实践地情况&&&&&&&&&&&&&&&&&&&&&&&7资料搜集&&&&&&&&&&&&&&&&&&&&&&&&8计划修改与分工&&&&&&&&&&&&&&&&&&&&&12当地联系与安全保障&&&&&&&&&&&&&&&&&&&14
2.西江苗族文化今昔对比及分析&&&&&&&&&&&&16商业化下的吊角楼文化变动及分析&&&&&&&&&&&&&16商业化下的苗族服饰文化变动及分析&&&&&&&&&&&&24商业化下的苗族蜡染文化变动及分析&&&&&&&&&&&&29商业化下的苗族歌舞文化变动及分析&&&&&&&&&&&&34
3.当地政策导向下的商业开发现状&&&&&&&&&&&39商业化发展程度&&&&&&&&&&&&&&&&&&&&39商业化的政策支持&&&&&&&&&&&&&&&&&&&42原住民及游客的感受&&&&&&&&&&&&&&&&&&48
4.理论支撑及分析&&&&&&&&&&&&&&&&&&50文化原真性理论&&&&&&&&&&&&&&&&&&&&50旅游商业化理论及分析&&&&&&&&&&&&&&&&&52
5.总结与延伸思考&&&&&&&&&&&&&&&&&&56实践完成情况总结&&&&&&&&&&&&&&&&&&&56课题结论小结及延伸思考&&&&&&&&&&&&&&&&56
6.财务报告&&&&&&&&&&&&&&&&&&&&&58
& 附录&&&&&&&&&&&&&&&&&&&&&&&59采访记录1:雷山县文化局局长 张德&&&&&&&&&&&&&&&&&&&&&59采访记录2:西江博物馆王副馆长&&&&&&&&&&&&&&&&&&&&&&&64采访记录3:西江旅游景点管理局市场开发股主任杨林&&&&&65采访记录4:西江派出所杨警官&&&&&&&&&&&&&&&&&&&&&&&&&67采访记录5:吉祥银饰店主侯成&&&&&&&&&&&&&&&&&&&&&&&&&69采访记录6:方圆蜡染店主杨媛媛&&&&&&&&&&&&&&&&&&&&&&&70参考文献&&&&&&&&&&&&&&&&&&&&&&&71&
&&抵达凯里火车站& &&西江苗寨的白天与黑夜& &
表一 项目基本信息
贵州西江苗寨民族旅游商业化及其对文化原真性影响的调查
贵州省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雷山县西江苗寨旅游商业区
表二 项目人员信息
经济学(数理方向)
***********
南区8号楼304寝室
职称及职务
主要联系方式
***********
***********
经济学系(数理)
***********
***********
项目背景随着现代化步伐和全球化进程的加快,旅游以其独特的行业特征在社会发展中担当起越来越重要的角色,给旅游目的地带来全方位的深刻影响。一方面不仅推动了接待地社会文明的不断进步,而且还在一定程度上强化了民族认同意识,促进了民族传统文化的保护与复兴(马晓京. 西部地区民族旅游开发与民族文化保护. 旅游学刊,2000(5):70)。并且旅游作为一种商业活动,极大地带动了旅游目的地的经济增长。江泽民同志在中央民族工作会议上的讲话指出:&现阶段我国的民族问题,比较集中地表现在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迫切要求加快经济文化发展上。要千方百计地加快民族地区经济文化发展,逐步缩小民族地区之间的发展差距,逐步实现共同繁荣。&因此,增加各民族之间的文化交流,带动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的发展,将成为一个必然的发展趋势。然而由于旅游开发在目的上的短期功利色彩 ,民族文化往往处于商业化的&被表达&状态 ,它们的本真内涵和形态都不同程度地受到了干扰和扭曲(徐新建. 开发中国 :&民族旅游&与&旅游民族&的形成与影响&&以&穿青人&、&银水寨&和&藏羌村&为案例的评述. 西南民族学院学报,2000(7))。正如美国学者福克斯(Fox)所言,&旅游就像一把火,它可以煮熟你的饭,也可以烧掉你的屋&。作为一柄双刃剑,旅游既给旅游目的地带来了前所未有的社会文化运行环境状况的更新,同时也给当地的社会文化带来一系列消极影响(张波. 旅游对接待地社会文化的消极影响. 旅游社会学研究,南开:南开大学出版社, ,264)。尽管这种影响不像对自然环境的影响那样直观和显然,但由于文化环境不仅具有弥漫性和潜移默化性,会像空气一样弥漫于主题的周围并不知不觉地影响着人类主体,而且还具有突出的相对独立性,常常滞后于经济政治的变化,并以极强的历史继承性,对人类主体产生着更深远更复杂的影响(冯瑞. 从文化视角探讨蒙古族民族过程的特点. 民族研究,2002(6):51)。因此,正确认识商业化给旅游目的地的社会文化的变迁所施加的负面影响,对于促进旅游目的地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实践地情况西江镇位于贵州省雷山县东北部,海拔833米,面积57.9平方公里,距县城37公里,距州府凯里市81公里,拥有1285户,5120人,其中99.5%的人口是苗人,故称&千户苗寨&。西江镇是苗族第三次大迁徙的主要集结地,也是全国最大苗族村寨的所在地,素有&苗都&之称,是研究苗族历史、文化的&活化石&。2007年,西江镇被列为中国历史文化名镇和全国农业旅游示范参观点。受自然条件的限制,西江镇开发较晚,所属的雷山县是一个国家级贫困县。2005年,雷山县农民年人均收入1600元,而西江镇的更低,仍未达到雷山县农民均纯收入水平,三次产业结构中第一产业一直占据主导地位,工业、服务业相对落后。在尚未大力开发旅游业之前由于受外来文化影响较小,西江镇苗族歌舞、服饰、建筑、习俗、节日、祭祀等仍保留着自己独特的风格,民族风情极为浓郁。
1.贵州旅游业概况据省旅游局负责人介绍,与全国相比,贵州旅游业起步较晚,20世纪80年代的&一点两线&(以贵阳为中心,西部以黄果树为龙头的喀斯特山水风光线,东部凯里民族风情线),到90年代的&抓住黔中,放开周边,建设4条跨省旅游线&,再到进入新世纪,旅游发展总体规划中的12个大的综合旅游区和特色旅游区,可以清楚看到贵州旅游由小到大,由弱变强的发展脉络。旅游业作为一门新兴产业,它在贵州经济发展中的地位﹑作用越来越突出。近几年来,随着它的发展,给贵州经济带来了质的飞跃,2010年贵州省实现了GDP比上年增长18.19%,固定资产投资、地方财政收入分别增长27.91%和26.56%(国家统计局,国家信息中心)。正是借助旅游的开发,俨然已成为贵州经济发展中的支柱产业。
2.黔东南州近年来概况全州2009年生产总值呈现高位快速增长。初步核算,一季度全州生产总值完成63.82亿元,同比增长17.9%,增速居全省各地区第4位,其中,一产、二产、三产增加值分别为9.59亿元、19.31亿元和34.92亿元,分别同比增长6.0%、34.5%、13.5%,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分别为5.2%、51.2%和43.6%。西江苗寨是一个蜚声中外的千户苗寨,曾被联合国列为:&反扑归真重返大自然&的十大人文旅游景区之一。素有&苗族第一县&的称号,被公认为苗族聚落的典型。它的历史悠久,至今仍保留着古朴的风俗,如民居建筑、服饰、饮食、歌舞、节日习俗、工艺美术、生产生活等等都具有浓郁的民族风情,十分有特色。整座苗寨天然地形成一对偌大的铆,为山区坡地房屋建筑的典范,被建筑界赞为&民族建筑之瑰宝&。我国旅游是随改革开放而启动的,迄今已经30多个年头。在旅游市场的效益吸引下,贵州省也逐渐把发展旅游当作了实现本省&兴黔富民& 目标的重要途径。在2000年初,贵州省初步议定了13个重点保护与开发的村镇。西江被列为其中之一。西江有的是资源,自然资源和民族文化资源都很丰富,但是资金严重不足。水城会议的初步议定,意味着将有大量的资金注入,这是西江发展旅游的大好机会。
1.文献查阅关于原真性这一旅游学术语,我组同学主要通过阅读老师推荐的文献达到了理解基本概念,了解前人关于这一问题的研究和各个流派学说,能对这一话题进行讨论,并最终确定通过研究西江苗寨的人文旅游商业化现象解释并预测其对民族文化原真性可能造成的影响。原真性就目前来说有三大流派:客观主义真实性、建构主义真实性以及存在主义真实性。在客观主义真实性的讨论中,Boorstin提出&伪事件&概念表达旅游者所经历的事物,即旅游者所见所闻其实是被包装了的、出于商业考虑经设计了的假性事件,通过这些事件呈现出的必然是失真的民族文化。结果便是旅游者跳进一个封锁的假象系统中,而旅游者对文化客体真实性的不关心又加剧了这种&伪事件&的出现。MacCannell提出的&舞台真实性&认为,旅游者正是因为当代社会随经济发达,人际关系趋于冷漠和淡化,多样性和差异性逐渐丧失。都市中的人正是为了追求自然的原真性,才深入到少数民族具有特殊文化的领域中去,他们可以说是。世俗的朝圣者&。存在主义真实性可以说来自于后现代主义真实性,它完全抛开了文化客体的真实与否的问题,认为旅游者的主观体验和自我意识,即互动真实性比单向真实性更为有价值。代表人物之一王宁认为,在旅游的过程中,旅游者处于一种被激发了的状态。只要他们能在旅游活动中逃离压力焦虑的社会生活,从精神枷锁中解脱出来,享受到自由、自然的快乐,便是找到了自我的本真,这是比之于在忙碌的社会工作中更加真实的自我。而这也是旅游的最终目的,与所经历的事物是否与传统文化相一致并无关联,因为它们起到的作用仅仅是提供一种体验,一种效果。而建构主义真实性强调文化客体的真实性之外,把旅游者对呈现文化的感受体验因素也考虑到对真实性的评价当中,认为感受文化主题因为自身视角、身份、欣赏能力、欣赏目的等的不同而具有不同的认知,将对原真性的概念造成影响。代表人物Cohen提出,真实性不是固有的概念,而是相对的、变化的、商榷的社会建构的概念,与意识形态和环境有极大关系。由于本次实践主要是通过观察、访问和分析的形式实现,故不仅仅对文化客体表现形式的变化有体现,也会从主客体双方心理的角度看待文化原真性问题,力求较为全面地堆西江苗寨的状况作出描述和解释。
2.网站查询为保证数据来源的权威性,同时为实地调查提供背景资料与更好的前期准备,我们查找了当地政府官网公布的逐年旅游收入、增长情况等统计数据,对当地旅游业的发展现状有了初步了解。贵州省人民政府网http://www.贵州省旅游局政务网http://www.黔东南州旅游发展和风景名胜管理局网站/贵州省凯里市人民政府网http://www.西江千户苗寨/
3.教师咨询我们前后咨询了旅游学院巴兆祥教授、经济学院王弟海副教授、旅游学院郭旸等老师,他们在选题切入点确定、研究方法、安全问题等方面提供了宝贵建议和中肯指导,完善了本活动设计。我们请张歆梅老师做我们的指导老师,她已为本项目组理论背景、文献查找、研究方向等诸多细节提供了指导。以下是我们项目组对这几位老师咨询的内容详细记录。(1) 旅游学系巴兆祥教授,专业研究方向: 旅游文献学、文化遗产的资源化利用。巴兆祥教授从自己的研究角度出发,对我们最初步查找的资料和由资料产生的疑问点,如文化变异、商业化、政府主导和社区主导开发等问题做了答复。他帮助我们把最初感兴趣的话题&&对西江苗寨当地旅游业商业化给当地民族传统文化带来的影响的关心和担忧,归纳成了&原真性&的学术化论题。由此我们根据他的意见进一步搜集学术文献,对原真性的内容和课题的方向进一步深化确认了。他同时指出,政府和当地居民的旅游收入利益分配和冲突的问题是很有意义的问题,具体有民居的规划过程中的强拆或动迁冲突、政府门票收入的分配去向等等,随着旅游景区的不断开发和扩大,涉及居民的利益问题也将日渐突出,当地居民对政府开发行为的反应有从弱到强的一个变化过程。然而,巴教授也承认这个方向虽然非常有意义,且角度很新,但鉴于我们组员都是大一学生,人脉资源、社会经历、学术功底有限,加上该方向利益相关者之一&&政府的特殊身份和敏感性,巴教授建议我们可以把这个方向的内容放在项目实地考察后作为一个进一步探讨的侧面。我们积极采纳他的意见,把居民对旅游开发中现存问题的反应列入走访提问范围。(2) 经济学院公共经济系王弟海副教授,专业方向: 宏观经济学、收入分配不平等、健康经济学与经济增长。王弟海副教授认为,经济学研究的问题应该侧重于商业化对当地居民的实际生活影响,这是更值得关心的问题。比如采访当地居民的时候可以加入对农户旅游开发前后不同时间段内收入的统计和对比。王教授举了他正在指导的暑期实践小组的例子,列了我们值得参考和学习的地方。该小组研究方向是核辐射对浙江当地的渔民收入的影响,调研过程中就要涉及诸多经济学的知识,且调研范围包括渔民和市场两方面。他鼓励我们多考虑从不同利益方的角度考虑,多用经济学知识解决实践中的问题。他还为项目组的安全问题提了建议,之后我们及时联系了当地的同学,并找了随行的同学,保证人身安全,做了更周到细致的考虑。(3)经济学院方钦老师。他说目前我国的旅游景区确实有西部地区模仿东部地区的现象,我们所说的西江苗寨民族文化商业化就是克隆东部旅游景区发展模式的表现,这种模式化的发展趋势势必有背后的机制以及利益驱动。然而这样一味的简单复制将会把当地自有的特色给抹杀掉,用经济学的评判标准来说,是没有效率或者说是低效率的,若引入时间变量,它将会导致不可持续发展。方老师建议我们从当地的经济发展模式的角度研究,先对结论进行预设(这个预设是基于大量的文献阅读,进行历史经验的比较得出),在当地实践时运用案例分析的研究方法,对一户当地居民进行跟踪调查、以记者的视角对其进行信息搜集和比对,最终得出与预设相吻合的结论。&(4)旅游学系张歆梅讲师,学术兴趣: 旅游发展与社会变迁;主要研究方向为乡村旅游、城市商业街区旅游等,她给予本项目组极大的帮助和支持。她首先围绕我们现有的资料和初步研究方向,提供了几个方面理论知识的解答。一个是原真性已经作为旅游学界一个长期争论和重定义的概念,诸多权威性著作对它做了解释和分析,我们实践组的前期准备应该大量参考这些学术资料,才能以理论指导实践活动。真正的原真性究竟该如何定义?有些游客见到深圳世界之窗的仿造景点和民俗建筑,虽然明显地这不是真实的遗迹或景点,从一些学者的角度看这类游客的选择不可理喻。但游客能见识到各个民族的文化和特点,他也会认为这种原真性是有意义的。那么原真性的问题就比较复杂和多元。民族的很多习俗并不适用于给游客作为观光项目,比如冗长的祭祀仪式等等。这就必定造成很多习俗向浓缩的、高潮的、片段化的表演演变。此时讨论的原真性还是限于传统不变层面上的吗?第二个是保护和开发、反客为主的问题。我们今天说要保护传统文化,可是这种保护会不会是以牺牲当地居民享受现代化发展的成果的权利为代价的呢?对于当地居民而言,保护古宅,不翻修新建,过着不如现代化生活舒适方便的原始生活,这种机会成本是否太大,从而引起他们的反感和拒绝呢?随着经济发展,这些问题必将显露出来。游客到当地对居民的生活到底造成多大的影响?民族的原始生活方式,是否应该作为他们的生活习惯,在生活中被贯彻实施照搬,还是仅仅作为旅游展示,和生活独立开?最后张老师还为我们示范了使用旅游学科最权威的电子资源的方法,并推荐中英文学术文献若干篇。
计划修改与分工原计划此次实践活动共有5项内容,依次为:农户采访&&空间调查统计&&访问博物馆及社区协会&&景点游客的观察提问&&寻找具有精湛技艺的民族文化传承者。实践历时10天,其间各项任务由各组员协商分配独立完成。进入西江苗寨后,根据当地实际情况和我们获得的初步信息,有几点调整如下:1.鉴于人身及财务安全问题,所有调查全组统一行动。2.省级及以上封号的传统工艺传承者平时均不住在西江,故具有精湛技艺的民间艺人采访改为相关行业内手工艺者的访问。3.社区协会主要处理消费者相关问题,与本次实践调查内容无联系不紧密,故此项改为访问西江旅游管理局。4.更改顺序,先进行空间调查统计,沿途采访博物馆、旅游管理局等部门和特色店铺、手工艺者,最后进行农户访问。5.由于歌舞表演时间在中午或傍晚,故计划在午饭、晚饭时间段内观看民族歌舞,同时随机访问观赏的游客,无须占用额外的时间,故行程可缩短两天,变为8天。
分工如下:1、实践过程分工前期实践地联系:卢椰侯晓森款项记账、票据收集:侯晓森统计、采访、记录、导师咨询:全体组员2、成果报告册整理分工正文第一部分:苗族传统文化和西江当前文化表现,侯晓森、王雨晴。包括建筑,服饰,歌舞,蜡染四部分。正文第二部分:商业开发相关,卢椰。包括开发过程(资料),开发现状(数据统计分析),人们对此的态度(部分采访内容)等。正文第三部分:文化与商业之间相关。侯晓森:文化原真性理论;王雨晴:商业对文化破坏的必然性,商业对文化的保护性,未来走向及建议等。正文第四部分:采访稿整理,侯晓森、王雨晴。整理制作成册、光盘制作:卢椰,王雨晴。
当地联系与安全保障
当地联系1.与当地派出所取得联系,说明身份和调查目的,留有手机号码。2.与寨内农家乐取得联系,安排食宿。3.与一名当地银饰制作者取得联系,安排进出寨车辆接送。3.与雷山县凯里市的一位复旦大学苗族同学取得联系,同意在当地实践过程中作为我们的导游,带领我们深入了解苗族的传统文化和民间习俗,随时提供帮助和指引。4.与贵州省一位少数民族同学取得联系,可在需要时提供导游、解说、联系住处、联系当地消费者协会和社区组织的帮助。
安全保障基于本组组员的情况,可能遇到的安全问题或包括:对当地地形不熟悉失去方向感或因特殊情况与组员间失去联系,人身安全问题,财物安全问题。针对联系问题,组员会随身携带地图册,并将旅游咨询热线、入住农家的联系方式记下一并携带,保证有至少两个可信赖的联系号码可帮助组员确定所在方位和返回路线。每晚检查手机电量,出行前缴足话费,保证联系方式畅通。对于人身安全,可做到以下几点:第一,有防范意识,少数民族人民大多热情好客,民风朴实,但不能排除有个别人行为不端,因此在整个行程中会时刻保持一定程度的警惕。将携带小型防卫工具。第二,成员不会轻易泄露任何个人信息,包括年龄、所在学校、同行人数等,尤其是联系方式不外流。第三,项目组已联系好了雷山县当地的男生同学,如需进入商业化较强的旅游区或景点可由当地男同学带人陪同,一方面保护组员安全,另一方面可提供引导路线等帮助。第五,如出现意外情况,如水土不服出现身体不适、意外碰伤扭伤等,及时利用准备阶段查询到的诊疗所、医院等信息就诊,并联系同学帮助。对于财产安全问题,可做到以下几点:第一,不携带过多钱物,尤其不携带过多现金。列车行驶途中应时刻有人看管行李物品,轮换休息。第二,银行卡、电子设备等如不需使用则妥善保管,不外露,尽量减少当众翻钱包等动作。所有成员装束一律以便捷朴素为考虑,不佩戴较贵重或较张扬的饰品。第三,不当众讨论商品价格问题和所携带财物的多少问题,尤其不高声谈论所遇商品或表演价格很低等类似话题。全体组员已购买人身保险。此外,所有安全相关问题前期准备中作为必须资料,通过各种渠道进行查询并打印携带,做好一切心理及用具准备,出现任何安全隐患及时联系当地派出所。&&
西江苗族文化今昔对比及分析
商业化下的吊角楼文化变动及分析
(一)苗家建筑的特点
1.分布区域 &&&西江千户苗寨吊脚楼分布在平寨、东引、羊排、南贵4个行政村,10个自然寨中。
&掉角半边楼&与&吊脚楼&示意图
苗族是一个典型的山地民族,延绵的大山几乎没有建房需要的平地。用木结构在坡地上搭建起依托于倾斜地形的平台,在此之上建起苗族人的吊脚楼,既利用了手边的材料,又顺应了地理气候条件。苗族人家的房子顺着山地的坡度建在向阳的地基之上。房基是由石头垒砌而成。大石头的缝隙里插着片石,这些石头不需要黏合,就这样紧密且坚固底排列在一起。苗寨的民居建筑大致可分为&吊脚半边楼&与&吊脚楼&两种类型,多数为&半边楼&。&吊脚半边楼&多建在坡度较大的斜坡上,就坡面开成上下两级屋基。
& 吊脚楼平面图
2.基本特征 正中堂屋外侧安有苗语称为&阶息&的&美人靠&,组合成半户外的空间,这里是家庭的中心地带,较为宽敞,有休闲、待客、娱乐、用餐、交通枢纽等多种功能。二楼楼面半虚半实,&半边楼&靠里为实,挖火堂,整个建筑是典型的穿斗式木结构,除固定椽子用少许铁钉外,其他部位不用一钉一铆,全靠木尖索眼架劳。建房所用的木材和石材,都需要用人力或者骡子、马匹在山地间驮运,一栋普通吊脚楼修建一般要花两年时间,第一年垒基搭架,第二年进行铺板、开门开窗及其他设施的修建。因为要合理利用地形,所以吊脚楼没有统一的朝向,在山坡上自由灵活。村头寨尾都种有树。石板小路四通八达。 西江千户苗寨千幢各异的吊脚楼,富于活力,天人合一。苗家人迁入这里后,为了留下平地作耕种用田,为了适应这里的自然条件,为了自己的繁衍生息,在建造住居时,选在30&70度的斜坡陡坎上,在传承传统的干栏式建筑的基础上,创建了穿斗式木质结构吊脚楼。这种结构形式具有以下特点:一是结构简单而稳固性强,它是以柱、枋为基本构件,通过穿斗形成完整空间。二是充分利用当地木材及其强度。由于采用的是穿斗结构,用小材可以盖大房。三是既节约了耕地,又适应于山地斜坡建屋,并具有良好的通风防潮效果,典型的天人合一。房子框架全系榫卯衔接。一栋房子需要的柱子、屋梁、穿枋等等有上千个榫眼,木匠从来不用图纸,仅凭着墨斗、斧头、凿子、锯子和各种成竹在胸的方案,便能使柱柱相连、枋枋相接、梁梁相扣,使一栋栋3层木楼巍然屹立于斜坡陡坎上,足见苗族民居建筑工匠的工艺水平。 (相关器具制品:墨斗、墨线,斧头、凿子、锯子、刨子。 )&西江苗寨现有40多个能独挡一面的苗族建房木匠。他们都从师于本家或寨中的前辈或兄长木匠,形成代代传承的格局。吊脚楼的造型从宏观上看,它是长方形和三角形的组合。无论柱、枋、梁、檩,都互为垂直相交,构成一个在三维空间上相互垂直的网络体系,从而奠定了长方形结构的基础,然后逐个延展组合而成整个屋体。屋面由于排水的需要,必须是两面或多面,这样就确定了它的三角形最稳定的结构。从横向观看,房屋的上部、中部和下部由一个三棱体和两个长方体组成。这样的建构,除了结构上的稳定得到保障之处,在艺术感觉上显得端庄稳重。吊脚楼在虚实对比关系上,显现了和谐统一相得益彰的艺术效果。断面纤巧的木结构穿斗式构架已极轻灵,苗居半边吊脚楼突出&轻&的效果。建房习俗有浓厚的民族传统宗教色彩,备料、发墨、上梁等都要祭祀而且有很多禁忌。
(二)旅游商业化与建筑原真性的冲突和保护经观察实践发现,西江旅游商业化在利用开发景区,从而在某些方面保护传统建筑的同时,也给建筑原真性带来不小的冲击。以下将发现的问题分点列出,并以我们的理解角度进行分析与评价。
1. 发展初期部分老房子被拆雷山县文体局张德局长告诉我们:&当地经济发展后,为了追求更高的生活水平,百姓拆掉原来的楼建新房,这就破坏了最有特色的吊脚楼;但归根结底不能剥夺百姓发展的欲望。&现在吊脚楼拆除要申请,不可随意拆建。可见在当地经济发展初期,随着快速发展导致的观念及生活转变,一方面百姓对新的房屋的需求增加了,另一方面政府对吊脚楼的保护与传承工作脱节,没有及时规范寨民的房屋拆建活动,从而导致一些珍贵民居遗产的流失。这是开发初期对原真性破坏的一个巨大遗憾。
2. 建新房&表里不一&政府投资增建的吊脚楼为全木质,对农户自家新建的砖房,除外表全部贴木(既防火,又保持原生态外观)外无其他管制,建筑里面可以是现代设施。外表贴木,内核砖房的做法,严格意义上讲有利有弊,因为它的确起到规范化、防火的作用,但从原真性的角度看,&表里不一&的砖房是失真的非传统吊脚楼。&上图表为农家乐与宾馆前后年份数量对比。在8家宾馆中,有3家为二星级,如黔森大酒店;1家为四星级,朗云台宾馆。农家乐的要求:有固定场所,稳定的水电供应,卫生符合标准,安全保障,正确完整的审批流程(先到旅游管理局审批,后到县里审批,共两次,通过后到工商局正式挂牌,最后到税务局领取发票)。最重要的是要符合消防安全标准。目前符合标准的即给予批准,数量无上限。对于不符合正规标准的农家乐,一旦出现安全问题政府概不负责。这些农户客观上也承担了一部分游客分流(尤其是在旅游高峰期,正规的几十家农家乐和几家宾馆不能满足需求)。可见一方面,由于农户自己希望居住舒适度提高,比如在城里打工后开始不满自家的简陋设施,从而改造内部装潢,改用现代化设施;一方面随着旅游开发,游客对居住卫生条件和现代化程度都有高要求,这点从中高端的旅店数量增长可看出。随着政府规范,农家乐经营必须符合卫生等标准,从而敦促了农户装修内部装潢。总之商业化开发促进了内部装潢向现代化转变。但问题是,这样的房子是旅游业和现代化的产物,不是原汁原味的历史遗迹和苗族传统建筑了。
3. 外来经商者对本地的影响做生意的外地人来自湖南、浙江、福建、江苏等省,省外生意人有56人。70%以上的农家乐是当地农户所开,农家乐45户。外地人租赁本地房屋开店或在本地建房经营旅游接待等。政府持鼓励态度:只要相关手续齐全,审批没有太大困难。外地人可以引进理念,经营方式作为模板带动本地人进入旅游业,本地商户在硬件方面模仿外面,相关设施逐渐完善,农家乐更加卫生、舒适,产品包装和推荐更有吸引力等。同理于上一条,外来观念的冲击使得传统农家乐建筑向现代化转变。
4. 积极举措:对新建楼规格大小形状有规定,欲纳入法律体系对于吊脚楼,由于其关系到寨容寨貌,县政府现要对吊脚楼的保护做进一步规划,形状大小等都有规定,必须为三层。要纳入法律体系的保护中。旅游开发在客观上也起到了规范新的吊脚楼建筑的作用,最终付之于法律,足见政府对管理规范吊脚楼、保护建筑的重视。由县到镇的政策实施若行之有力,不失为保护原真性的一个有效途径。
5. 补贴旧房子对寨内吊脚楼全体进行评定,对符合风貌且保存完整的农户,给予现金鼓励:门票收入中15%~30%要返还百姓,作为民族文化保护补助费,最多可补助2000元/年。对舞蹈、建筑、银饰等民族文化,按级别补助,分为国家级、省级、州级、县级四个等级。符合要求的建筑补助2-3千元/年。
6. 防火吊脚楼全木结构,70年代中曾经一场大火烧毁了100-200户。现在防火仍然是一个大问题,旅游业发展后部分农家乐存在用电负荷违规,有火灾安全隐患。出于防火方面考虑,有义务消防员负责救火。有鸣锣提醒防火。在观景台上有火情观测站,随时发现火情。现在来说大火灾已不易发生。这些都要由西江政府、西江景区管理局、镇政府的有关部门包括文化局负责。我们在走访的时候发现了每家每户的都有配备灭火器这一小细节。我们向多方询问了灭火器的配备来源,收到的答复不一&&西江管理局说是农户自己买的;派出所说是政府发的;李嫂说是开发早期,最开始经营的农家乐(也就是李老师家)带头自己买,政府来检查的时候发现这个亮点,推广并要求全体农家乐自行购买配备。综合三方面信息,是农户自己出钱买的,而且是政府审核农家乐的标准之一。个人认为灭火器的配备虽然是现代的设施和理念,但对于木制房绝对是必要的,且相信基本所有游客都能接受这与&原汁原味&的苗家设备不符的装备。因此综合主客体双方,政府强制农户配备灭火器并没有对构建主义原真性起破坏作用。
7. 危房改造危房改造工程:政府每年批一个名额,农户自行申请危房补助,上交图纸,先交村审批,再交至管理局,再交至城市规划委员会,最后交政府。由政府组织人员进行考察、评定、审核,房高、体量大小等,需符合要求。评出的一级危房补助10000,二级危房补助8000,三级危房5000。仅据介绍的流程来看,危房改造审批比较严格,应该能起到真正维护和保持民居传统风貌的作用。
8. &新区&构想为解决保留吊脚楼和不阻止百姓造新砖房的矛盾,若百姓建新房,需建在寨外的新区。未来&新区&对旅游业有引导作用:承担更多商业娱乐的活动,保护了寨子的原生态,自然也会把想靠旅游致富的百姓带到新区。迁到寨外新区的百姓,政府返聘他们回寨内经营农家乐等特色商店。目前的规划已经确定,星级酒店必须建在寨外。以后的发展模式就是,寨内浏览,寨外消费,娱乐和破坏设施都要陆续迁出。对于一些有困难的农户,如家中人口多房屋少的,首先考虑迁出,避免乱占地现象。估计未来一两年内,新区将建设完毕。日最新数据表明,西江苗寨有5532人,1352户(原住农户)。全寨3300多亩建筑面积,6000多亩景区面积。耕地在减少,很多农民现在无地,西江内粮食不能自给(关于粮食自给的问题,多方说法不一)。农田地本是农户自己的,政府征收时按亩给付补贴,若农户不愿征收则在寨外划地给农户建房使用。局长提到了凤凰古城的模式,照他的语气和措辞,西江未来新区的规划最终目标是凤凰模式:寨子为了旅游业而让步,不再是当地人居住的住所,纯粹成为了景区。我们觉得这种规划和当地居民的生活习惯矛盾过大。一方水土养一方人,毕竟西江苗寨和苗族文化的强烈纽带延续千年,让百姓离开安身立命的寨子,本身就是对原真性的人为冲击和破坏,若这种破坏程序化、合法化,很难估量西江将失去什么。短期来看可能迁出居民能得到收入上切实的好处。但游客涌入景区,追求的就是体验风土人情带来的差异感和新鲜感;从长远来说,原住民都被迁出了,游客看到的只是游客,西江景区渐渐会模糊这种差异性,被同化,原真性遭到破坏几乎是必然的。因此我们对&新区&设想持否定和怀疑的态度。若真要按新区构想建设,这样的改动也应该徐徐图之。未来一两年就要上马完毕,操之过急。局长说:&文物要划地重点保护,国家投钱,不能全部保护。&这种理念是比较现实的,毕竟随经济发展和外来文化的冲击,当地苗民也有权利改善生活水平,虽然这对于文化本身的确是有冲击和破坏,但从游客和当地人心理角度来说,诸如防火、现代化设施的改动带来的总体上是正面的效益。因此从原真性角度分析这些变化要一分为二地看待。9.濒危状况随着农村城镇化建设步伐加快,基础设施建设的不断完善,西江千户苗寨吊脚楼的实物保护与建筑文化的延续都面临着极其严峻的挑战。第一,由于吊脚楼建筑工艺以师传方式进行传承,人的因素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其传承方式相当脆弱。在西江千户苗寨,木匠师傅现在已为数不多。第二,地质易崩塌、滑坡,民居建于斜坡陡坎之上,加上建筑年代久远,干燥易燃,火灾隐患大,生产生活用火,都是导致建筑实体毁损的危险因素。第三,外来文化的冲击,思想观念改变,缺乏民族认知感和认同感,许多年轻人已经不愿意住陈旧的木房,认为居住木质结构的房屋是一种落后与倒退,喜欢上高大整洁的楼房,根本不愿意去学习这种古朴建筑的技艺。第四,新式建筑的介入,造成西江千户苗寨的建筑风格的严重失调,文化内涵变得很不协调,特别是交通建设和办公楼、民居房的建设给西江千户苗寨吊脚楼建筑艺术的保护带来很大压力。&
商业化下的苗族服饰文化变动及分析苗族服饰的精美是世人皆知的。在迎接贵宾、欢度节日、庆贺丰收时,苗家不论男女老少都会盛装打扮,服装色彩亮丽刺绣精美,银饰戴满全身闪闪发光。配合传统的蜡染歌和铜鼓舞,将令人赞叹的民族文化尽情展现。不过那时没有游人欣赏,但歌有青山传,舞有绿水映,繁复的服饰没有任何商业价值,但却记录着一个支系、一个山寨的历史和生活。
服饰即历史澳大利亚的历史学家格迪斯曾经说过这样一句话:世界上有两个灾难深重而又顽强不屈的民族,他们就是中国的苗族人和分散在世界各地的犹太人。初闻此语让人觉得未免太过夸张,古来部落战争成王败寇,弱者流亡在所难免,历史上苗族被迫进行的西迁确实艰苦悲惨,但终究好过人尽族亡。但是在了解了苗族的迁徙历史以及这段历史在苗族服饰中留下的痕迹后,这种想法便被颠覆了。五千年前是颇具传说色彩的炎黄时期,中华民族也自称为炎黄子孙,而苗族人则将蚩尤奉为祖先。贵州流传的《蚩尤神话》中说到,苗人本居住于黄河边,首领蚩尤除掉了侵犯人民生活的&垂耳妖婆&,结果招致妖婆憎恨。妖婆的三个妖娃请来赤黄二龙(即赤帝和皇帝)报仇,被蚩尤多次打败。最后他们联合雷公水淹苗族,擒杀蚩尤,苗族余部被迫开始了迁徙生活。在之后的数千年中,苗族人为避免战争灾难和统治压迫,不断向西南方向转移,贵州东南的苗族应该是在唐宋数百年战乱期间迁徙至此的。在这段坎坷而漫长的时期中,苗族人忍受了怎样的恐惧、遭受了何种的灾难,现在已经无法清楚知晓了,但是通过专家学者的研究报告,还是能感受到在中华民族五千年的文明传承中,苗族人的苦难和顽强一直是历史事实。但是,目前保存下来的记录中,不论是极其少见的文字照片还是当地人口口相传的信息,苗族服饰一直是繁盛华美的,苗家人一直是歌舞相伴的。古老而精致的服装银饰与那段悲情的历史对比过于鲜明,这种对比更加深了服饰的历史意义和蕴含的人文精神,这种对比令人感动而崇敬。苗族在转移过程中逐渐散落在西南各地,形成众多支系,贵州黔东南地区苗族有不下200支,因此苗族服饰种类众多,有的差异巨大,这也是苗族服饰具有巨大艺术审美价值的重要原因。清代《百苗图》中记载的苗族服饰有八十三中,也有学者考证达上百种。苗族的文字早很早的时候便已失传,现在常认为苗族只有语言没有文字,也无文学。人们在生产生活过程中所见所想很多都记录在服饰和歌舞中,因此苗族服饰有极大历史文化意义。著名艺术大师刘海粟称赞道:&苗女刺绣巧夺天工,湘绣苏绣比之难以免俗。&服装鲜艳冲撞的颜色和无比华丽的刺绣,银饰繁复的设计和精细的工艺将苗族人的生活热情和对美的追求表现得淋漓尽致。一说这华美的服饰是一种因对生活苦难不满而创造的,就如同用水祈雨一般,希望神明将这样美好富足的生活带给苗族。一说这事游牧或迁徙民族的共同特点,将所有财富和历史都穿戴在身上,是一种无奈之举。无论如何,苗族服饰的美丽值得每个人赞美。
服装项目组居住的客栈是一所古老的全木吊脚楼。通过与客栈主人的交流我们得知,苗族姑娘出嫁之前,母亲会花一年甚至数年的时间为女儿亲手做一套苗族盛装,家中打制全套相配的银饰作为嫁妆。女儿出嫁后,逢年过节的时候需要盛装跳舞,如果自己能做,那这套带来的衣服就被小心珍藏,如果还不能做成新装,就穿母亲做的这套。传统中女儿出嫁是嫌少回到娘家的,因此这套凝聚了母亲诸多心血的衣服不仅仅是以后生活的保证,更是母亲对女儿爱的凝聚,是女孩子一生对生养自己的父母的永远怀念。之后若生了女儿,就又要开始为自己女儿出嫁做准备,正因如此,苗家每个女孩子都必须会做苗族服装,这种手艺也得以一代代穿下去。但如此精致的裁剪和靓丽的绣饰需要花费大量精力和时间,平时做农活,只有晚上回家后太阳落山之前可以做,这样一套衣服往往要做4、5年才做好。如果需要事先学习,则时间会更长。今天寨子门口每天上午11点,下午4点的时候有当地迎宾队,摆好米酒迎接外面的来客。两排队伍中大多是年纪较大的婆婆,她们已经不再下地干活,平时参加一些这样的宣传活动也可以挣一点钱。我们对迎宾的老人进行了简单采访,得知她们身上的苗服并非是自家做的,而是处于美观和节省成本的考虑统一购买的,自己做的舍不得也不能随便穿出来。没有农活要做的老人在家全天做针线活,也要一年才能做完一套苗族衣服。虽未能亲眼看见男女身着盛装的场景,但可以想象,其裁剪拼接、图案刺绣必定丰富艳丽至极。根据资料,苗族服饰按地域可区分为多种类型,其中黔东型主要存在于黔东南地区。男装多为青色土布衣裤,包青头帕。女装以交领上衣和百褶裙为基本款式,以青土布为料,花饰满身,图案多为平绣的各种龙、凤、鸟、鱼及花卉。当然,随着时间推移古老的苗族服装也处在不断的演变之中,尤其是旅游开发以来,现代机器生产的服装因价廉质好流行,在街头基本上已见不到手工的传统青土布衣。苗族服装有较强的规则性,女装&上衣下裙&的传统和鸟纹、水纹、蝶纹图案是苗族服装一直不变的特点。苗族服装主色一般是红、黑、蓝,也有黄、白等款式,色彩对比强烈,特色鲜明,繁复华丽。现在西江歌舞表演的队伍为了展现各类风采,各类苗族服饰都搬上同一舞台,款式也经过了现代设计改造,更加修身美观,演员们也浓妆淡抹,配合舞步时尚。但给人感觉只追求远观的视觉效果,做工不甚精致,也不能展现出传统服饰特色和华丽的艺术效果。我们在观看演出时已有感受,之后在对雷山文体局张局长的采访中,他也表示现在的歌舞表演服饰已经经过很大修饰,传统苗服只能看苗家过年节时村民自发的歌舞中才会穿着,平时很难见到。这对游客来说是一个很大的遗憾。穿着少数民族服装拍照留念几乎是所有民族旅游的一项商业活动,西江也是如此,在一个20米见方的芦笙场,我们粗略地数出13家挂满各式服装拉客拍照的摊点。但这里提供的并非是当地人做的衣服,做工并不精致;样式也是各种各样,长裙苗、短裙苗、黑苗等等服装应有尽有,一般顾客并不清楚西江苗族特色,只是挑选自己喜欢的衣服拍照当做留念。
银饰凯里市是公认的全国银饰制作中心,其中雷山县于2008年被中国美工协会评为&中国银饰之乡&。如今,雷山县以西江、麻料及周边地区为中心,建立起&中国银饰加工基地&,加入的银饰制作户享受3年免税政策,成为带动旅游业发展的一个重要项目。2005年12月,西江苗族银饰锻造技艺获得国家文化部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流传的西江男子两项绝活,一个是建造装饰吊脚楼,另一个就是锻造银器银饰。无论是国家保护还是地方开发,都体现出苗族银饰在中华文化中的重要历史地位和艺术审美价值。穿戴在身的银饰从上到下包括银角、银冠、髻簪、耳环、项圈、项链、衣片、压领、银链、银牌、吊铃、银梳、披肩、腰链、手镯、戒指、脚链等等。银饰之所以神圣,是因为其上多刻有苗族人崇拜的神灵或图腾,如银角的造型就是源于苗族祖先蚩尤的形象。因此,刻有精图案的银饰就成为祈福运保平安的象征了。勤劳致富才有银,因此现在银饰又代表勤劳富裕和智慧之意。女子出嫁的一天是一生中佩戴银饰最繁复华丽的日子,要充分展现出新娘的美和娘家的富贵,往往要佩戴几公斤至十几公斤的银。我们在博物馆中看到的一幅出嫁图上,女子身上的全套银饰共重达50斤!传统的银饰锻造工艺相当复杂,需近二十几道工序,即便是最简单的耳环或银花,也往往要数个小时才能做成一个,复杂的大型银饰更是需要数天甚至数月,有的还要跨年打制。简单描述的话,就是要将熔化的白银压制成片、抽制成条或拉制成丝,之后用锤、敲、压、剪、刻、雕、镂、磨等技术制作各类精美饰物,之后还可能需要拼凑焊接、缠绕编制等方法,才能最终制作完成。如此看来,银饰打造是&非高手无以为之&了。神话、宗教崇拜和巫术宗教等意识是体现在民族文化方方面面的,由于苗族文字的缺失和银本身的古典金属气质,将图腾崇拜等意识物化于银饰中将苗族人对祖先神明的敬仰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表达得准确而丰富。苗族人发现如果身有疾病,佩戴的银饰会变黑,但一段时间后病人便有好转迹象,因此自古就认为白银可&保命&,并引伸出一些关于银饰的巫术说法。现在大家都知道,银可用来验毒,预毒变黑,是因为银可以分解包括氰化物、硫化物在内的多种毒素,使微生物酶失去活性,银饰保健在科学上也是成立的。西江寨外有一&银匠村&,虽未在寨内,但在地域上来说属于西江范围。据当地人说,银匠村已经有400余年历史,许多家庭家谱记载中,银饰锻造技艺已经传承了10代甚至更多。现在西江银饰店中多见的是手镯、耳饰、吊坠等小型饰品,大型器具饰物不多见,这主要是考虑到作为旅游产品的实用性和方便性,也因为大型饰品工艺复杂,耗时耗材,商业价值不高。随着银饰逐渐受到旅游者喜爱,许多妇女也开始学习银饰的打造,现在有一些家庭已经将银饰的制作和销售作为主业。顾永冲同志在第一批文化遗产名录公布时同时被评为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愈是没有文字的少数民族,其服饰作为民族文化心理的对应性就愈强,所要传递的文化信息就愈多。&苗族银饰的价值不仅仅在于审美,更在于蕴含其中的乐观伟大的民族精神。
商业化下的苗族蜡染文化变动及分析&&& 蜡染简介&&& 简单的说,蜡染即利用熔化的蜡和颜料对布料进行印花染色的一种传统工艺,流传于苗族、白族、布依族等少数民族中,其中贵州苗族蜡染具有较强代表性,了解当今贵州蜡染的发展情况是我组此行的目的之一。&&& 古代有三大印花技艺&&蜡缬、绞缬、夹缬,即蜡染、扎染和镂空印花,蜡染作为其中之一,其审美价值和历史意义都很重大。&&& 镂空印花,即夹缬,顾名思义,需要制作两块雕刻纹路完全对称的花板,多为木板,将需要染色的布帛夹在两板之中,再浸入到染料中进行染色。而扎染是用绳子将布绑扎成一定的花式,浸入燃料中染色,后松开绳子,捆扎的部分不着色,呈现较为自然的图案。&&& 蜡染是用刻刀,也称蜡刀,蘸取熔蜡讲鱼虫鸟兽等图案刻画在织物上,蜡干后浸入靛蓝染缸中染色,后放入沸水中煮,直到蜡脱落,蜡所掩盖的部分未着色,其余部分呈现靛蓝颜料的独特蓝色。&&& 三种工艺各有特色,蜡染作为三者中传承较好的一种,至今仍有民间学徒的传艺方式,从事相关研究的艺术、历史专业人士和民间工艺收藏者也逐年增多。普通人对蜡染一般仅有模糊的感念,只能说是有所耳闻,一知半解。为了进一步了解贵州苗族蜡染工艺,帮助宣传中华民族的灿烂文化,我组到西江天然植物蜡染工艺店访问了店主张媛媛。通过听取详细介绍,我组成员切身感受到苗族蜡染文化的魅力和历史文化价值,希望能通过此次实践成果报告能对蜡染文化起到一定的宣传作用。&&& 蜡染的文化内涵&&& 蜡染是苗族传统文化展现的最直接的形式之一。苗族的迁徙历史是这个民族文化和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无书面文字,这个凄惨壮烈的过程是靠口口相传的古歌记录并传承的。而蜡染则是将古老记忆中充满了神秘、惊奇、崇拜甚至是恐惧的事物直观地用线条描绘出来,或表达对神明祖先的尊敬,或用来驱邪避害,或仅仅是苗家人强烈的想象超出了那为数不多的几首歌谣,要用更夸张更奇异的方式诠释那段神奇的历史和世代不可磨灭的精神。&&& 许多地方,尤其是少数民族地区都有不同版本的《指路经》,书中以过来人的口吻对后来者指点道路,劝诫提醒,一些语句明显有夸大其实的痕迹,甚至带有一些装神弄鬼的恐吓和威胁。如贵州西部流传的&蜈蚣山&:&&& 现在我们送你到祖先哪儿去,在路上,你将闯过许多难关,当你走过蜈蚣岭时,上面布满了许多蜈蚣,但你不要害怕,只管前进。当你爬雪山时,也不要怕冷。到了天国大门,守门的老头会拦住不让你进去,你就告诉他,你是谁,以及你祖先的名字&&&&& 蜡染中的意向几乎全部来自于苗族神话故事,其中最有名的是蝴蝶妈妈的传说。在人类尚未出现之前,枫树中生出一蝶。这只蝴蝶生下来便要吃鱼,于是到了继尾古塘,里面的鱼都奇大无比。蝴蝶喜欢继尾池,一次跟池中的水泡恋爱怀孕,之后生下12个蛋。这12只蛋最后孵出了雷、龙、虎、猫、水牛、蛇、蜈蚣、黄鼠狼、小兽、太阳、月亮和姜央,而姜央被认为是苗族的祖先,那蝴蝶妈妈自然就是苗家人的始祖了。&&& 目前也有蚩尤是苗族的人类祖先这一说法,其实蚩尤的传说与蝴蝶妈妈也有千丝万缕的联系。蚩尤带领的部落崇拜枫树,在与黄帝一战失败后被禁锢在枫树中,意在让其祖先也一同受辱。但枫树中诞下的蝴蝶又一次生出鸟兽虫鱼,又一次开启了苗族人的血脉。因此,蜡染中常见人面蝶身的形象,或者更加拟人化到人身生蝶翅,其他不甚明显的蜡染图案中也常有隐藏的蝴蝶翅膀和人身的描绘。&&& 蜡染是手工描绘制作的,比较有灵活性,因此想象丰富变化多样,图案中能找到苗族各种文化的影子。比如蜡染中常出现圆形的图案,大多数是花纹繁复重叠的,描绘的就是著名的&鼓藏节&木鼓。苗家的穿戴、节日、生活习俗和歌舞都在内容和精神上相通,苗家人穿着蜡染的衣服参加鼓藏节击鼓祭祖仪式,鼓由枫木制,祭祖的鼓祭的其实就是古枫和蝴蝶妈妈。&&& 众多传说和文化形式的融汇使得蜡染变得神秘而奇异。相较于歌舞和服饰,蜡染更接近历史上那一个迁徙的族群,更散发出一种古老而珍贵的民族人文气息。蜡染图案来源于传说,传说本就是经过了时代人加工润色的产物,基本不会有太大变动,可能因此蜡染技艺的传承是比较稳定的,不会在一两代时间内改变流行方向或风格。但蜡染之所以独特的原因更在于它的历史性和包容性,人头虫身或许在现在审美角度来看并不优美,但这其中迸射出的想象和苗族人对生命的热爱和敬畏是令人赞叹、令人感动的。&&& 蜡&&& 杨:蜡染所用的蜡不是我们照明用的那种蜡,是要用蜂蜡。蜂蜡不比蜂蜜那么多,酿很多蜜才留下一点点那种浆浆的东西,就是蜂蜡。现在养蜂的也都越来越大型、专业了,我们这里自己养蜂的越来越少,养一点还不如外面买蜂蜜吃划算,大家也就不怎么养了。像我们自己要做蜡染的就必须用,就得自己跑去养蜂的地方收。有一次我在市里看到有老农挑着担子卖蜂蜡的,我还挺高兴的,跑上去问价钱,他说120块钱一斤,把我吓坏了。其实蜂蜡就是这个价钱,很多顾客抱怨我们产品卖得贵,我也只能说,我们这是为了推广民族文化,不然的话做这个是比不上现代商业的利润的。&&& 蜂蜡是密封腹部蜡腺的分泌物,加热后可熔化,冷却固化。基于这一点,绘画所用的工具不可能是普通蘸取式的笔,如毛笔一类,否则在未落笔到布之前就已经干硬了。蜡染的刻刀是数片铜片制作而成的(目前工艺店铺内多见两片铜片的简单刻刀),起保温作用;做成半圆、三角或斧形,中间留有间隙,与空气接触面小,不易凝固,原理类似钢笔。此外在使用中,要持续对盛蜡的容器进行加热,传统器具是用陶瓷罐、火盆、木炭等,不过如今实际制作中使用的都是煤气炉或者小电炉。虽然从保温作用上说没有差别甚至更准确,但这些现代器具与传统的刻刀、蜂蜡、织布和穿着苗族服饰的刻画老人显得多少有些不协调。&&& 染&&& 杨:染料主要是蓝靛,就是板蓝根。以前小孩子长蛀牙,苗家人都是用板蓝根的叶子剁烂以后涂在脸外面,很多苗药也很有名的。但是现在种的人太少了,因为我舅舅是做这方面推广教学的,所以我们家还有一块地种。板蓝根种起来很麻烦,叶子很小,用的时候要采回来,去掉坏了的叶子不好的叶子,剩下的就没有多少了,研成末末冲开就更少了。这样成本又高产量又没有,大家都不种了。我们收靛蓝也是麻烦,为了找便宜一点的、好一点的东西,有时候要开车再步行翻过那边几个山头去更偏僻一点的寨,有的寨还有种得好的,就是太偏了。&&& 白蓝布可以说是中国文化的一个代表。利用靛蓝作染料已经有三千年的历史,&青出于蓝&也由这种植物而来。蜡染并非一次浸泡就能染色完毕的,由于是常温浸泡,浸泡时间要比较长,一次一般需要将近一周的时间。取出后晾干,再进行浸泡,如此反复数次才能染上比较深的蓝色。染色时也可根据需要调整染色次数,或者在染色期间再在某些部位二次补蜡,达到布匹或同匹布花色深浅不一的效果。一缸蓝靛颜料可以反复使用,基本上可以用一年,不过即便如此,用靛蓝染布相较于现代工业染料染色来说,成本还是很高。&&& 古代植物众多,各色花卉理论上都可以用作染布的颜料来源,但是除了靛蓝以外,很难找到能在蜂蜡不熔化的温度(几乎是常温)下进行染色,不经高温处理而能保持不褪色的就更少了。现代工业印染技术不存在这个问题,各种化学染剂色谱齐全,活性温度范围大,布料五彩缤纷,逐渐挤占了靛蓝染色的位置。但穿着靛蓝等天然植物色素染制的衣物更有助于健康环保,当今人们的生活态度正向着健康安全、低碳环保方面倾斜,同时也更追求舒适个性,这对于蜡染来说可能是一个推广发展的机会。&&& 蜡染的推广&&& 杨:传统技艺都面临这个问题,自家做的东西不管是布料、颜色、样式,这些都比不过机器生产。我们现在推广不是也不可能达到大面积商业生产的程度,主要还是宣传保护这种传统手艺,不要让后代都不知道什么叫蜡染了。每个人审美不同,有的人确实比较喜欢我们这种图案,愿意买来收藏,甚至愿意学的也有。我们就是想让大家知道蜡染,这样自然就会有能传承下去的人,只靠山寨里的人还像以前一样家家做人人学是不行的。现在推广的最好方式就是融入商业化,想花钱买的人一定会想先了解的。&&& 杨姐的老师杨文斌是著名的蜡染方面的研究者和传播者,前期准备中我组学习当地文化时也曾读过杨老师的多篇文章,文章对苗族文化的源头、发展、表现以及目前遇到的问题与困境等各方面都有十分详细的讲说和阐释。杨姐的舅舅侯天江是上任西江博物馆馆长,现于雷山文化局工作,致力于蜡染的宣传。正是受二位长辈的影响,杨姐逐渐感受到蜡染的魅力,开始以美术专业功底为基础学习蜡染绘制,为提供染料,还在自家地中划出一块地种植了几乎没有经济效益的靛蓝。&&& 杨文斌和侯天江多年来一直在外游学授课,积极宣传蜡染知识,遇到喜欢蜡染的亲戚朋友,就送一点作为纪念收藏,有时收取一定的成本费。这是最初蜡染与商业联系的萌芽,但并未将蜡染当做商品推向市场。旅发大会的基本思想是走出去,能商业化的物品都可以纳入旅游开发体系中,依靠商业进行推广的做法到目前来说,效果还是不错的,有越来越多的人知道、了解蜡染并开始喜欢上这种艺术形式,专家学者对蜡染文化的研究也逐渐变热。&&& 杨老师在凯里开设有苗族蜡染学习班,去年招收18名学生。但是蜡染毕竟是古老技艺,可以想象,学习、练习过程对年轻人来说是比较枯燥的,对天分和后天的耐性要求也比较高,因此最终仅有2个学生学成入行。访问时这两名学生正随老师到各地宣传,因此未能采访。此外我们还了解到,包括中央美院、四川美院等很多学校的专业课程中已经融入了一些蜡染技艺介绍和审美元素,这些学校经常邀请杨老师到校演讲,采购苗人制作的蜡染桌布、幡旗等作为教学或装饰用具。也许不久以后,蜡染也会成为大学中美术设计的一个专业,这将对蜡染的推广做出重要贡献。&&& 在访问中我组偶遇一批收藏者,他们来自全国各地,因为兴趣相投结伴前来,这已经是他们第三次来西江了。其中一位四川朋友想收藏一块刺绣型方巾,方巾有些旧,个别地方已经磨白看不清花式,但这种极其细腻华丽的刺绣花式目前已经无人能刻出来了,相当于绝版,收藏价位很高。这位收藏者说自己对苗族文化兴趣浓厚,已经学习了半年苗语,要成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播者&有这样的蜡染爱好者被吸引,证明蜡染文化的推广是成功的。&&& 蜡染作品&&& 根据杨文斌的著作,蜡染可分为粗线型、中线型、细线型、彩色型和刺绣型五种,特点各不相同,并无优劣之分,但总的来说笔画越细颜色越多,需要的刻刀和工艺就越复杂、越难以掌握。&&& 由于防染剂是蜂蜡,在绘画、染色、煮蜡等过程中都有可能开裂而使本来有蜡覆盖的部分染色,因此图案上会出现裂纹,称为冰裂。冰裂一直是蜡染具有独特魅力的一个重要因素,夹缬和扎染在正常情况下是无法产生类似的图案裂痕的。夹缬往往不会有模糊的情况,扎染纹路自然过度,但蜡染的冰裂是自然又飘渺的,颜色深浅裂痕大小都不相同,处处变化又处处相连,很容易让人联想到瓷釉表面的&开片&,更加透出一种自然古朴的艺术感。
商业化下的苗族歌舞文化变动及分析西江苗族歌舞的史料记载很多,但在当地我们只熟悉了其中的一两种,可能是其他种类的弱化了,没有呈现给游客;或是因为我们只分辨出且记住了最精华的几种,因此在引用文献资料时只取这几种我们观察记录到的东西。
(一)音乐
1. 酒歌(Hak jud)酒席宴会上以劝饮为目的一种声乐作品,旋律平稳,声音洪亮,为真声演唱。演唱多为单声部对唱。下榻李老师客栈的第一天,店主就为我们表演了酒歌和苗家的敬酒礼节(可参见光盘视频)。她唱的很多歌是普通话版,而且是单人清唱。而别的农家乐有合唱,芦笙伴奏。
2. 古歌(Hxak lul)古歌是叙唱历史的乐曲,旋律平稳,变化一般在一个半八度内进行,歌声洪亮。多为二乐句式结构,一、三乐旬相同,二、四乐句重复。演唱方式为对唱。从历史上看,在&逐鹿之战&败北后,苗族先民经历了数千年的辗转迁徙。由于历史原因,苗族从前没有系统的文字(到1956年,在汉语拼音的基础上建立了文字,分八个音调,可记录古歌、医药等民族传统文化),文化上的连续性传播任务不得不交给已经拥有一套规则的语音符号并且便于记忆和传递的古歌形式来完成。因此,古歌是苗族整个历史的载体,是苗族的口头传承文化。西江古歌其内容和题材十分古老、广阔,它包括天地、日月的形成和变化,人类物种的起源和发展,开天辟地、初民时期的滔天洪水,苗族历史上的战争和迁徙,苗族古代生产劳动、狩猎以及婚姻、丧礼的形式和过程等多方面的内容,成为苗族古代神话的总汇。2008年以来,西江苗寨旅游业得到迅速发展。服饰、建筑因符合旅游开发潮流,明显体现经济价值而得到发展延伸。而古歌没能体现什么经济价值,加上多年的淡化冷落,处在岌岌可危的边缘。在这样的背景下,为了抢救古歌,在政府的组织下,西江苗族古歌队又重新成立了,还培养了个别爱好古歌演唱的中青年人。每当逢年过节,都安排有古歌演唱节目。古歌又复兴起来。古歌表演在表演场上可以看到(见视频),仅就对此节目的观察和对比,可以说它是表演中最忠实于传统,原真性保护得最完善的一个&&是当地老人们的合唱对唱,歌词是传统歌颂苗族祖先的内容等细节都符合文献记载(详见表1)。
&传统(根据文献资料)
表演(根据现场观察)
家中、空坝、家门口或戏场
一年四季,白天黑夜;逢年过节均有大型比赛
每天两次,逢节假日三次,固定场次时间
每唱一句,解释一句,或先讲完再演唱(即有道白,有翻译)
先讲完再唱
给人维系感,增强内聚力,提高民族意识,重在文化传承
文化传承,展示给游客,取悦游客
全村男女老少,游客很少,主要是村民
表1 传统古歌与表演场古歌情况对比而游客却对这种最符合原真性的节目&不买账&,有的游客对老人们现场唱歌的真实性表示怀疑。文化局长提到,他和来自北京文化局的客人的反映则是这样的节目不是最有特色的,是有问题的。但是60%左右的游客是普通游客,中高层素质的、海外的游客毕竟是少数。游客的口味和需求表现出来就是现在的节目形式更受欢迎。这又是我们发现的一个新问题。西江没有提供差异化的旅游产品,没有提供多个针对不同消费级别的游客的旅游市场。虽然懂得欣赏歌舞原真性并对之有需求的游客(如采风者、调研学者、外地考察公务员等)占少数,但&需求少&对应的应该是&少量的供应&,而非&没有供应&。西江现在原生态歌舞表演的缺失,反过来促使欣赏歌舞原真性的需求进一步萎缩了。不仅是歌舞,在各个形式的民族文化中,都不难发现注重大众化旅游市场,忽视文化原真的高端市场的通病。古歌这一重要的苗族核心文化,随着时代的发展而在不断变迁,根据时代的需要而有所扬弃。然而在政府主导下的西江旅游业的迅速发展,却成了这一文化迅速走向消亡的催化剂。政府部门应尽快制定出具体的抢救措施,设计既能体现它原有的价值和意义,又满足游客所需的表现形式。
3. 芦笙芦笙是苗族最常用的乐器,一般为六管六音,有对笙、子母笙、排笙之分。对笙是音调、音质一致的两枝芦笙。子母笙由两只音调相差两个八度的芦笙组成。排笙有两种,其一是六只为一排,小号为六音,二号为五音,三号为四音。四号为三音,五号为二音.六号即大号为一音.二至六号不能单独演奏,只是为小号作伴奏。其二是四至六只音调完成一致的芦笙组成,既可单独演奏,又可合起来合奏。芦笙由气管、竹管、簧片和回音筒组成。由于芦笙有特色,在很多农家乐的酒宴上也会吹奏,在当地普及保护得不错。民族音乐进课堂,学校铃声都采用芦笙、铜鼓等民族乐器。
(二)舞蹈西江苗族舞蹈主要有芦笙舞、铜鼓舞、木鼓舞、板凳舞几种。
1. 芦笙舞芦笙舞是苗族过年过节用以调节生活的最主要的舞蹈品种,有踩鼓舞、河虫舞、锦鸡舞等。芦笙舞一般为男子演奏笙曲,女子围成圆圈随着芦笙的节奏翩翩起舞。锦鸡舞是苗族芦笙舞中别具一格的一种民间传统舞蹈,发源于贵州省丹寨县排调镇境内,主要流传于苗族"嘎闹"支系中穿麻鸟型超短裙服饰的排调、也改、加配、党早、麻鸟、羊先、羊告、也都和雅灰乡境内雅灰、送陇等苗族村寨。有天下第一锦鸡舞之称。由资料我们可以看出,表演场演员们的锦鸡舞其实不是西江黑苗&原产&。放在西江吸引游客(短裙苗的舞蹈应该是游客觉得最漂亮的一个),这就值得思考了。西江现在的表演中融合了很多其他地区苗族的东西。通过西江这个舞台推广苗族文化,以点带面,丰富表演内容、给游客更深的印象,都算是这一举措的好处;黔东南歌舞团是盈利性的专业表演机构,演员经过学校培训。演员们来自黔东南自治州,不是当地人,也没有按照当地情况接受相关部门指导修改。苗族支系众多,歌舞方面差异大。因此非西江本地人呈现的舞蹈也不一定能表达西江人民生活的真实情况。但矛盾的是:游客喜欢互动性强,舞台化的表演,以旅游市场为主导的歌舞表演就显出程式化和舞台化的痕迹。采访李嫂时,她也表示表演场的节目从服饰到内容都和他们当地人的生活相去甚远,要看真正的西江歌舞还是应该在盛大的节日上,由老百姓自发表演。随机采访观众,其中不乏资深驴友,他们的反应是,这样的表演形式在张家界或别的景区也能看到,缺乏新意。也存在认为节目有特色的人,但还有的观众反映平平,无甚热情。西江的苗族歌舞经过专业表演团队的包装,呈现给观众的是过滤了粗糙的旅游消费品。但这种过滤无疑破坏了原真性。长此以往西江恐怕会失去最内核的特色。应该要在服饰和节目内容上更突出和注重西江原始舞蹈,即多排演原生态民族歌舞表演,请当地人,表演传统曲目。而且要强调其他苗族节目的发源地,以免观众张冠李戴,将西江与其他苗寨混淆。
2. 铜鼓舞过年时的舞蹈,一般不分男女老少,均可围成圆圈起舞。据西江博物馆王副馆长介绍,铜鼓舞普及较广,几乎人人都会。文化流失最严重的是歌舞部分,喜欢学的不是很多,有些动作不符合现代审美眼光,学习周期长,学成优秀也较难。现在由于旅游,歌舞学习表演的积极性调动了很多,现在能跳舞的农家乐收入一个月应该起码在3000元以上。&
当地政策导向下的商业开发现状
商业化发展程度
(一)土地全寨3300多亩建筑面积,6000多亩景区面积。耕地在减少,很多农民现在无地,西江内粮食不能自给。
(二)旅游设施开发店铺经营内容与民族文化无关,纯粹商业化
门面数量(个)
主要面向游客的门面
连锁鼓藏牛肉干
咖啡屋、茶楼
便利店与茶楼的结合体
外贸玩具店
民族手工坊卖魔术玩具
楼下卖摇滚唱片楼上酒吧
面向游客和居民的门面
一边卖手机一边卖服装
面向居民的门面
福利彩票代售点
贩卖麻将桌店
店面装潢风格时尚现代
门面为落地大玻璃,内部装潢富丽堂皇的银饰店有两家、苗服店有一家。
&现代风格的露天酒吧有两家,均位于西江苗寨的游览主道上。其装修风格时尚独特、吸引眼球,夜晚在舞台灯光的陪衬下甚为炫彩夺目。给人以现代华丽之感,而与对面乡里人间的整体苗寨环境不相融合。
(三)非当地的商业因素
1. 店主来自外寨
银饰店在苗族银饰店采访老板的时候恰逢进货商来店送货,原来在这里卖的银饰是从苗寨以外的凯里市的银饰公司做出来的,而不是游客们以为的由当地传统银匠现打现卖。
手工造纸坊来自丹寨县的&老三造纸坊&,里面陈列了各式手工造纸,播放造纸工艺的视频短片以及展示此工艺被评为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证书。但&老三造纸&并非西江苗寨的传统,而是外寨人将西江苗寨这个旅游商业热区作为一个平台来宣传工艺并销售他寨产品。
2. 店主来自外省、外县
石语轩专卖各类奇珍异石。老板来自湖北,称自己是来西江做生意,所卖的石头也并非西江特产,只是将西江作为一个商业区。
游方记经营各式陶瓷产品,其中以&黄平苗家泥哨&作为主打。而黄平是位于西江所在的雷山县以北116公里的县城,店主也是将西江作为一个对外展示的窗口来宣传销售黄平县的特产。
3. 店铺招租通过对西江苗寨两条商业主道的每一家商户的采访调查,发现家在商业街道边的许多村民都把自家房子作为店面转让给外地人,供他们做生意用,而自己搬到山上去住。
(四)文化节目的演变&黔东南歌舞团是盈利性的专业表演机构,演员经过学校培训。节日时村民自发的庆祝歌舞才是原汁原味的。&&&杨林西江苗寨里有一个铜鼓表演场,每天定时有免费的歌舞表演,上午、下午各一场,周末加演。每场的节目都是固定的:一、吹叶子;二、踩鼓舞;三、芦笙表演;四、鼓歌;五、互动环节。虽然形式上看来是苗族歌舞表演,但在许多细节上做了改变,比如:
1. 运用当地表演手法,却演奏流行歌曲在吹叶子的表演中,演奏者先用吹叶子的方式与主持人对话,后用叶子吹奏流行音乐,达到了暖场的效果。观众们对此为迎合外地游客而使用流行曲目的做法,看法褒贬不一。
2. 跳民族舞蹈,却穿舞台装而非当地苗服在踩鼓舞的表演中,二十多岁的年轻女演员们全部穿着色彩亮丽、规格统一的服装, 踩着有民族特色的乐点翩翩起舞,甚是好看。但事后了解到,原来演员们穿戴的并非当地的苗族服饰,而全部是舞台服。
3. 增加非表演性,而是娱乐性的互动环节在互动环节中,主持人邀请4名现场观众上台,比赛穿戴苗族服饰,并学跳苗族舞蹈。点燃现场气氛的效果非常好。
(五)当地村民生活方式的变化年轻人原本纷纷外出打工,自从当地开发旅游后,年轻人都愿意留在家乡开农家乐或做生意。村民们原本过着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耕作生活,随着旅游业的大力开发,现代的生活方式也随之入村,到了夜晚农家乐的人家继续照顾入住的客人,而店铺生意人则继续经营着各自的生意。&
商业化的政策支持
(一)政策
1. 宏观政策导向改革开放后,在旅游市场的效益吸引下,贵州省逐渐把发展旅游当作了实现本省&兴黔富民& 目标的重要途径。&九五& 期间又进一步将其纳入了全省6项支柱产业当中。(《贵州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九五& 计划纲要》)。为加快把旅游业培育成为贵州省新的,逐步建成光与民族文化相结合的旅游大省,根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快旅游业发展的通知》(国发[2001]9号)精神,贵州省旅游局作出了一系列旅游规划。随着贵州省产业结构调整的步步深入,在《贵州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一五规划纲要》中,更以发展特色经济体系为目标,作出&加快以旅游业为龙头的服务业发展,着力提高服务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的计划。西江的旅游开发模式为&政府主导,公司经营,村民参与。&
2. 政府投资与融资加大对旅游业的投入。2002年至2005年,省财政每年安排1200万元旅游业发展专项资金,并根据财力情况适当增加,主要用于旅游开发贴息及补助、旅游规划编制及产业发展研究、旅游宣传促销等,其中用于宣传促销的比例不低于三分之一。各市(州、地)和重点旅游县(市、区)政府应安排相应的旅游业发展经费,纳入。拓宽旅游渠道。争取金融机构加大对贵州省旅游基础设施建设的信贷投入和延长贷款期限;争取国家总行对贵州省贷款金额较大的旅游重点项目给予直贷。选择条件较成熟的部分旅游区,采取经营权转让、、合资合作、租赁等方式,进行直接融资。吸引国外和省外资金参与贵州省旅游资源开发、旅游环境和旅游基础设施建设。利用国外优惠贷款、政府间投资进行旅游基础设施项目和生态建设。积极探索以旅游项目收益权或收费权作为质押向,通过建立旅游产业基金、开放式旅游基金和股权置换等方式进行市场融资。
3. 土地征收与开发实行优惠政策。在投资和绿化工作到位的条件下,对以出让方式取得旅游景区及附近荒山荒地使用权并用于旅游基础设施建设或旅游资源开发的,减免,上地使用权期限可以到50年,期满后可以申请续期。对旅游项目用地,可以通过招标、拍卖等方式取得。一次性缴纳土地出让金有困难的,可以分期付款,一般可在3年内缴清;有特殊困难的,可在5年内缴清。对旅游基础设施建设占用耕地的,在保证耕地占补平衡的前提下,其按贵州省耕地开垦费标准的下限收取。对占用25度以上坡耕地进行旅游项目开发建设的,可暂不实行占补平衡。外商投资旅游项目用地,确属必需的,经有关部门批准,可以采用国有土地使用权作价入股、作价出资的方式,提供国有土地使用权。对省级重点旅游项目开发,其用地计划指标由省统筹解决。以出让方式取得土地使用权的,可以依法转让、出租和抵押。以租赁方式取得土地使用权的,土地租金可以按年度缴纳。国有、集体旅游时有关土地处置参照相应的国有、集体工业企业改制的政策执行。
4. 林地保护采伐自留山的林木,不受林龄限制并可使用自用材或受灾木限额。定向培育的工业原料用材林、速生丰产林的主伐年龄和采伐时间,由林木所有者自主确定;凡林木所有者要求采伐时,县林业主管部门应当优先安排其年森林采伐限额和年度木材生产计划,依法发放林木采伐许可证。在非林业用地上营造的林木不纳入木材生产计划管理,由县林业主管部门依法发放林木采伐许可证。人工营造的珍贵树种商品林,按照一般人工用材林或经济林进行采伐管理。
5. 吊脚楼的保护与开发对苗寨吊脚楼传统营造技艺与苗寨吊脚楼建筑分别保护,后者属于物质形态遗产,在我国以往的遗产工作中放在文物局系统对文物的保护中。对苗寨吊脚楼建筑的保护要进行断代、价值评估、确定重点保护建筑名单、修缮维护等;而对苗寨吊脚楼传统营造技艺的保护则要对技艺进行调研记录、保护传承人、促进技艺的传承以及保护技艺赖以依存的相关生活、生产方式等。
6. 农家乐与店铺的开办要求农家乐的要求:有固定场所,稳定的水电供应,卫生符合标准,安全保障,正确完整的审批流程(先到旅游管理局审批,后到县里审批,共两次,通过后到工商局正式挂牌,最后到税务局领取发票)。最重要的是要符合消防安全标准。目前符合标准的即给予批准,数量无上限。农家乐目前有价格上限,。店铺门面要求:有固定场所,符合规划风貌,经营内容为民族风俗相关产品。
7. 门票管理从雷山县旅游部门了解到,西江千户苗寨除继续对70岁以上老人、现役军人、残疾人等群体免票外,对协会等一次性组团达20人以上进入景区的国内团体提供门票六折优惠,在校学生和60岁至69岁的老人凭证可享受门票五折优惠。拥有西江千户苗寨、雷公山等景区的贵州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雷山县,近期制定出台一系列旅游优惠政策,吸引游客前往游览。&&
8. 外来人来本寨做生意旅发大会召开之前,西江招商难,大部分都是本地村民私人投资经营,体量小,水平低。旅发大会顺利召开后,前来西江洽谈旅游投资项目的客商络绎不绝。目前,到西江报名洽谈投资项目的客商达80余家,意向性招商项目17个,意向投资额1.3亿余元,投资形式主要以酒店、休闲和旅游商品等项目开发为主。目前已经落地开展经营活动的有5家,景区服务区星级宾馆建设项目正在洽谈,有望落地。
(二)实施以旅游业为龙头的服务业增势强劲,旅游总收入年均增长30%以上。
1. 政府投资状况08年开始政府共投资3个多亿建设西江,修路、山坡上成片的吊脚楼建设、夜景灯(电费由政府出)。
2. 土地征收与开发地本是农户自己的,征收时按亩给付补贴,若农户不愿征收则在寨外划地给农户建房使用。目前西江正在扩建,学校、政府、各个部门(包括西江旅游管理局、计生办、派出所等)均需迁往寨外。
3. 林地保护土改时分田分林,田地和林地都是自家的,现在自家建房木材来自自家林,建原始的吊脚楼政府会给予补贴。自家林砍伐需要申请。
4. 吊脚楼的保护与开发危房改造工程及文化保护费:政府每年批一个名额,农户自行申请危房补助,上交图纸,先交村审批,再交至管理局,再交至城市规划委员会,最后交政府。由政府组织人员进行考察、评定、审核,评出的一级危房补助100...
阅读(6222)|
你们做的工作真细致啦。我11年暑假也在西江做调查
人人移动客户端下载}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课题成果呈现形式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