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塞尔集团办签证去塞尔维尔的今天能查吗

2012年英语文学概述(非美国部分)
作者:匡咏梅
来源:《外国文学动态》2013年第5期
2012年的英语文学,依旧是占据着世界文学的半壁江山,但是格局却和以往不太一样。首先,新人的作品越来越多地受到关注,不乏有靠处女作一炮走红的作家;其次,越来越多职业各异的写作者半路加入到文学创作的行列里来,从某个侧面反映了网络时代写作领域里更多的可能性;第三,短篇小说集越来越多,小长篇越来越多,文学小说向两极发展,要么是厚重的大部头作品和多部曲,要么是充满极简主义风格的短作品;第四,大师少,热点多,文学小说往往靠获奖或是改编成电影才能卖得好。&鉴于篇幅,本文主要讨论的是非美国部分的英语文学创作。&&&加拿大英语文学&2012年的加拿大文学,秉承了新世纪十年以来的创作势头,新老作家都有作品出版。老诗人兼歌手柯恩先后有两本传记出版,成为这一年加拿大文坛的一个热点;高产作家艾丽斯·门罗连续三年都有新作问世,2012年出版的新作依旧是她擅长的短篇小说集;两大文学奖之一的吉勒奖,颁发给了威尔·弗格森的小说《419》,总督文学奖颁发给了琳达·斯伯丁的小说《购买》。从创作主题上看,都市生活、加拿大开疆拓土的早期历史依然是作家们喜爱的题材。此外,2012年的加拿大文学,短篇小说创作丰富,在以门罗为代表的老作家的影响下,涌现出了一批擅长写短篇小说的青年作家,2012年度英语文坛饱受好评的文学小说中有多部是加拿大作家创作的短篇小说。&莱昂纳多·科恩(Leonard& Cohen,1934—)无疑是2012年加拿大文坛的热门人物。2011年,他的诗集入选了“人人文库”。作为一名歌手兼诗人,入选“人人文库”基本奠定了他作为文学家的地位。2012年,先后有两本关于他的新传记出版。《我是你的人》(I'm Your Man: The Life of Leonard Cohen),作者为写作过多部音乐传记的西尔维娅·西蒙斯(Sylvie Simmons),该传记再现了科恩这位跨界艺术家极富创造力的一生。《神圣的或是破碎的》(The Holy or the Broken: Leonard Cohen, Jeff Buckley, and the Unlikely Ascent of "Hallelujah")&,作者为艾伦·莱特(Alan Light),这是传记作者以柯恩一首最为著名的歌曲为名特别撰写的传记。科恩的书在中国的读书界很受欢迎,2011年,上海译文出版社曾翻译出版了他的《渴望之书》(北岛、孔亚雷译),受到好评。2012年,他写于上世纪六十年代颇受争议的作品《美丽失败者》(Beautful Losers,1966)也由上海译文出版社出版。&老作家艾丽丝·门罗(Alice Meno,1931—)出版了第十二本短篇小说集《亲爱的生活》(Dear Life: Stories)。门罗最近几年来宝刀不老,几乎年年都有新作问世。《亲爱的生活》继承了门罗一贯的以小见大的特点,通过塑造多样性的人物来反映时代的变化。在这部小说里,有战场上归来不愿搭理未婚妻的士兵,有被敲诈勒索的有钱妇人,有忽略儿女的通奸母亲,有被雇主抛弃的年轻教师……形形色色,方方面面,细节生动,语言精练,进一步证实了门罗的大师地位,堪称她写作生涯的集大成之作。&琳达·斯伯丁(Linda Spalding,1943—)以《购买》(The Purchase)获加拿大总督文学奖小说奖。小说的背景为十八世纪的加拿大。1798年,丹尼尔·迪金森,一个年轻的贵格派父亲和一个寡妇,离开了宾州的家去建造一个新生活。出发时带了两匹马,一马车的东西,五个孩子,一个十五岁的孤儿妻子,丹尼尔用马换了一个奴隶……小说写了加拿大开疆辟土时期殖民者的生活。&威尔·弗格森(Will Ferguson,1964—)凭借小说《419》(419)获加拿大丰业银行吉勒文学奖。《419》是一部惊险小说,写了一位名叫劳拉的女子,为了追踪一个与她父亲的死有牵连的男人,横跨了几个大陆的故事。弗格森本人是旅行作家,曾徒步游历过北爱尔兰,写过《远离贝尔法斯特》&(Beyond Belfast,2009)一书,还写过《佛伴我搭车行》(Hitching Rides With Buddha,2006),描述自己在日本的搭车旅行。最近出版的一本书是幽默文集《加拿大大苹果》(&Canadian Pie,2011),则写了自己从育空地区到纽约的旅行经历。&希拉·海蒂(Sheila Heti,1976—)生于加拿大的多伦多,父母是匈牙利犹太移民,在多伦多大学学过艺术史和哲学,毕业后一直是某杂志的访谈类栏目编辑,业余时间撰写专栏。2012年,她的第二部长篇《何以为人》(How Should a Person Be)出版。小说根据她的访谈故事改编。评论说,读这部小说就像你和一个朋友亲切地聊了一整天。主人公希拉是个二十多岁的剧作家,婚姻失败,不知道该如何生活。两个人走进了她是生活,一位是天才画家,一位是同样是艺术家的性爱高手,希拉观察着她的两位新朋友,新情人和她自己。小说的形式很别具一格:有转录的谈话,真实的邮件,加上一定剂量的虚构。半是自助手册,半是大胆坦白,女作家就这么写成了一部所谓的“文学小说”,以当下流行的文字形式记录了我们当下的生活,并以睿智的思考提出了两个问题:什么才是爱的真诚的方式?你应该成为什么样的人?&·奥斯达德()2012年出版了小说《各有所求》(Everything has everything)。卡特丽娜出生于加拿大的温哥华,在麦吉尔大学获得英语文学学位,多伦多大学硕士,现居多伦多,以写专栏和影评为生。近年来开始写小说,水平不凡,人称“小门罗”。卡特丽娜的小说擅于塑造人物性格,表现都市生活,第一本小说《该有多幸福》(How Happy to Be),出版于2006年。《各有所求》是她的第二本小说,2012年5月加拿大出版后,2013年6月美国出版,2012年加拿大吉勒奖长名单提名。小说写了一对年轻的都市夫妇,求子心切而不得。一场意外,他们收养了一个因车祸去世的朋友的孩子。这件事改变了他们的生活,加剧了他们之间的紧张,让他们重新审视了自己。怎么负起责任来?小说微妙地写到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对现代都市生活解析到位,见解独到,同时对为人父母所涉及的个人与家庭之间的矛盾作了一番新颖而富有前瞻性的考察。&此外,2012年还有两位青年作家的作品值得关注。出生于魁北克的青年女作家阿历克丝·奥赫琳(Alix Ohlin),2012年连续出版了两本小说:《内在》(Inside)写了蒙特利尔一位称职的离异理疗师和一位男病人的故事,《神迹奇事》(Signs and Wonders)是结集出版的一本短篇集,收入了作者出道以来创作的十六个短篇;拉塞尔·温格斯基(Russell Wangersky),2012年出版了短篇小说集《飞驰而过》(Whirl Away)。温格斯基擅长描写生活中受到挫折的小人物,喜欢将其置身于某种紧张的人生瞬间,写他们过山车一般的生活。&&&英国文学2012&2012年的英国文学,首先要提到的就是希拉里·曼特尔(Hilary Mantel,1952—)的《提堂》(Bring Up the Bodies)。这部以都铎王朝为背景的小说博得了文学界和读者大众的一致好评,甚至于苛刻的布克奖也破天荒在三年内把奖金颁发给同一位英国作家,同一部作品的续集。曼特尔致力于历史小说为时已久,但至少十年以来受到严重低估,很少有人把她与当代英国文学的“三巨头”(伊恩·麦克尤恩、马丁·艾米斯和朱利安·巴恩斯)相提并论,直到她连续两次获得了布克奖。曼特尔观察历史的能力过人,她写过法国大革命(《一个更安全的地方》,厚达一千页),写过英国十八世纪的名人查尔斯·奥布莱恩,但给她带来最大声誉的却是“都铎王朝三部曲”的前两部《狼厅》(2009)和《提堂》(第三部《镜与光》也即将出版)。这两部小说都是以亨利八世时代的权臣克伦威尔为主人公,讲述他如何在错综复杂的政治势力中攀上权力顶峰的故事。《狼厅》写了他的发迹以及扶持安妮·博林成为亨利八世第二任王后的故事。《提堂》则继续了《狼厅》的情节,讲述王后安妮·博林从失宠到陨落最后被亨利八世处以极刑的过程。曼特尔对史实的研究为她的小说创作提供了框架,但领着读者走进都铎王朝的却是她那感性的语言描写。都铎朝不尽的故事,光辉的人物,端赖她一杆生花妙笔,《纽约客》对曼特尔新作的评价是:“就在很多人纠结于如何展现历史真实性时,曼特尔已经超越了这个境界,进而把真实性视为一种魔力而非理性。曼特尔天生就具有高超的写作才能。”&曼特尔的创作实践表明,老一代的英国作家对于历史题材和系列小说充满了热爱。他(或她)们的文学野心总是表现在要多元地展现一个时代上,不惜以各种大部头或“几部曲”挑战互联网时代青年读者的阅读神经。2012年,老作家帕特·巴克尔(Pat Barker,1943—)也出版了她颇受好评的“写生课”系列的最后一部《托比的房间》(Toby’s Room)。&上世纪九十年代,引起读者大众的广泛关注。《重生》《门中之眼》《鬼魂之路》三部作品,都是以第一次世界大战为背景,以真实人物为原型,以广阔的笔法反思了战争对青年一代造成的伤害。进入新世纪后,女作家选取了一个特别的角度创作了“写生课”系列小说。该系列以英国一战期间最有名的艺术老师亨利·胡克斯的学生们为主人公,一一描写了他们的命运,《托比的房间》写的是其中的一个女学生埃莉诺·布鲁克。埃莉诺的弟弟在战争中失踪,女画家悲不胜悲,亲自去往前方调查弟弟的情况。小说以第一人称的日记和第三人称的叙述相互穿插,写了一个关于身份和丧失的故事,被评论家认为是帕克迄今为止最为感人的小说。《托比的房间》是女作家向弗吉尼亚·伍尔夫的致敬之作,后者的《雅各布的房间》同样写了一个死去的作家挚爱的兄弟。通过细腻地描写这种亲情的丧失,帕特以间接之笔反思了战争这个她一贯关注的主题。&&&除了对于历史的想象,现实关注也是当代英语作家不可或缺的一个写作面向。他们往往取材于或远或近的故事素材,努力创造一个立足于现实生活的观察点,进而表达自己的价值取向。在写作手法上,一部分作家如马丁·艾米斯等更强调人物塑造和细节描写,一部分作家如大卫·康斯坦丁和朱利安·巴恩斯等则崇尚极简主义的写法,一部分青年作家则在结构和实验上做文章,如威尔·塞尔夫和内德·博曼等。总的来说,同样是在现实关照这个前提下,年轻一代的作家更乐意尝试新的写作手法,在作品结构上崇尚拼贴、玄幻等因素。&伊恩·麦克尤恩(Ian McEwan,1948—)早年的小说黑暗压抑,因而得了个 “恐怖伊恩” 的外号。九十年代后,他的文风为之一变,作品多写冷战、法西斯与恐怖主义,甚至环境保护。2012年,他创作的小说《甜牙》(Sweet Tooth),以上世纪七十年代冷战中的谍战为背景,讨论了虚构与真实之间的边界。两位主人公,一位是为生计打拼、有望成为文坛新秀的作家,另一位是对这位作家创作动向实施监控的军情五处美女谍报员,他们在恋爱过程中对彼此的观察和反观察构成了小说的结构。通过引人入胜的情节,麦克尤恩表达了自己对作家与作者、爱与信任、背叛与身份等问题的看法,其间充满了深刻的自我反省。&曾经与麦克尤恩齐名的马丁·艾米斯(Martin Amis,1949—),2012年写了部充满道德批判的讽刺小说《莱昂内尔·阿斯博》(Lionel Asbo)。小说的副标题为“英格兰现状”,从头至尾以狄更斯式的批判精神塑造了一个当代坏人的形象阿斯博。阿斯博的名字“ASBO”即英国“反社会行为法令”(Anti-Social Behaviour Order)的缩写。阿斯博残暴,粗俗,反社会,时时以自己的处世逻辑教育自己一心向上的侄儿戴斯蒙德,比如出门带刀,防人之心不可无,看色情作品比约会更容易等等。在伦敦的监狱里,阿斯博意外中了一亿四千万的彩票头奖,居然能雇佣到公关公司为自己洗白,毫无廉耻地自称为“诗人”。马丁·艾米斯通过阿斯博的故事,以其坚定的道德立场讽刺了金钱对人的腐蚀作用,以冷峻的笔触喜剧性地展现社会的黑暗。&黛博拉·李维(Deborah Levy,1959—)的《游泳回家》(Swimming Home)是一部薄薄的小说,妙趣横生而又令人不安,讲述一个焦虑的年轻女人考验两对夫妇的婚姻的故事。小说不长,主要是写了一位诗人乔·雅克布斯的生活经历。1994年夏天,波兰裔诗人乔·雅各克斯和妻子伊莎贝尔在法国南部的家中度假,同去的还有他的女儿妮娜、妮娜的朋友米歇尔和劳拉夫妇。但是,平静的度假生活被乔的粉丝凯蒂·芬奇打乱了。伊莎贝拉是驻外记者,经常会离开家出差,她能容忍乔短暂的不忠。因此,虽然凯蒂对乔的迷恋和欲望显而易见,伊莎贝尔却请她随便住在家里。凯蒂的心理问题越来越严重,只有女儿妮娜是唯一一个敢于指出问题的人。故事的结尾,凯蒂显然是被下了毒,结果中毒的却是乔。小说把中产阶级的家庭生活写得惟妙惟肖,令人忍俊不已。&大卫·康斯坦丁(David Constantine,1944—)的短篇小说集《米德兰的下午茶》( )是《泰晤士报文学副刊》选出的2012年度好书,同名小说曾得过BBC短篇小说奖。该短篇小说集是作者的第四本集子,广受好评的理由是因为作者以优雅的文笔塑造了一系列“不服从命运”的人物。这些人物不受年龄、家庭、社会主流价值观的影响,更专注于内心的自由。《阿方斯》写了一个老人逃离了老人之家,改名换姓,全然不顾自己只有六个月的生命,骑着自行车沿着法国的隆河河谷穿越。同名短篇《米德兰的下午茶》写了一对情人在米德兰酒店的分手,小说通过对这家临海酒店内外风景的描写以及书中人物对酒店内一幅浮雕的看法分歧,以极简主义的写作手法表现了站在人生十字路口上的困境……评论认为,康斯坦丁着力描写的是身体与精神、光与暗、存在于虚无、睡与醒之间的对立,这些人物不服从命运的性格是小说的力量所在。&艾薇尔·乔伊(Avril Joy)的小说《米莱和小鸟》(Millie and Bird)获得了科斯塔短篇小说奖。艾薇尔出生于萨姆赛特郡,曾经是一位狱警,后来才开始全职写作。第一本小说《甜蜜的小道》(The Sweet Track)出版于2007年,以她的家乡为背景。2008年,她放弃了达勒姆市女子监狱的工作,开始全职写作,写小说、短篇故事,也写诗,还尝试了犯罪小说《血潮》(Blood Tide),背景安放在纽斯卡尔。小说《米莱和小鸟》写了两个陷入困境的年轻姑娘,在她们的世界里,爱是不确定的,爱是危险的,爱是需要付出代价的。&威尔·塞尔夫(Will Self,1961—)的小说《伞》(Umbrella)则是一部颇具实验性的小说。威尔·塞尔夫是英国新生代小说家,被称作“垮掉派后裔”。2012年,他的第九部小说《伞》由布鲁姆斯伯里出版社出版,引起广泛争议。很多评论家都为他未能折桂布克奖而感到惋惜。约翰·班维尔评论道:“在这个文化创造力枯竭的时代,很少有作家具备这种艺术胆识,能够创作出这样一部大胆而丰富的作品。威尔·塞尔夫把现代主义作家的挑战精神带进了二十一世纪,并创造了一个奇迹。”小说《伞》以第一次世界大战为背景,讲述了一个精神科医生试图救助一些患有嗜睡性脑炎患者的故事。题目“伞”源自詹姆斯·乔伊斯《尤利西斯》中的一句话:“兄弟就像伞一样,很容易被忘记。”跟《尤利西斯》一样,《伞》也是一部意识流小说。随着主人公的意识活动,情节通过自由联想不断发展。虽然场景之间总是缺乏紧密的联系,空间与逻辑方面又时常跳跃,再加上女主人公因患有流行性嗜睡性脑炎而导致的语言障碍,致使许多读者抱怨它的不可读性,但认真阅读后,不难发现作者匠心独运地设定了三条错综交织的叙事线索。塞尔夫在《伞》中大胆进行创作实验,采用意识流的创作手法,堪称一部现代版的《尤利西斯》。《英国电讯报》评论称“这是一部大胆的乔伊斯式的实验小说”。在小说中,塞尔夫将意识流的写作技巧运用得炉火纯青。&蕾切尔·乔伊斯(,1962—)的小说《哈罗德·弗莱不大可能的朝圣之旅》(The Unlikely Pilgrimage of Harold Fry》,是一本献给因癌症而去世的父亲的处女作,出版后备受好评,一度进入当年的布克奖长名单。蕾切尔最初是个演员,后改行写剧本,为BBC4台写过二十多部广播剧,创作小说是头一回。小说写了一个名叫哈罗德·弗莱的退休销售员,家庭并不和睦。有一天,他接到一位二十年不见的老朋友昆妮·亨尼西的信,说她住在一家老人院里,如今快死了,写信跟他道个再见。哈罗德本想到街角的邮箱给她寄封信,却鬼使神差地改变了主意,认定自己必须亲自去一趟才行。昆妮的老人院在六百英里之外,哈罗德固执地认为,只要自己一直在走,昆妮就不会死。因此,他没有穿徒步鞋,没有带雨伞,甚至没有带地图和手机就上了路,开始了他穿越英国乡村的“朝圣”之路。一路上见到的陌生人勾起了他的回忆——闪回,往往是痛苦的,从充满了诺言的婚姻到他作为父亲的不称职,诸如此类。具有讽刺意味的是,他的太太莫琳对丈夫的突然离去感到震惊,反而开始渴望起他的存在来。小说以不动声色的幽默描写了老年人的生存困境,在幽默中饱含了忧伤,不啻是一出含有悲剧色彩的人生喜剧。&&&2012年,出生于上世纪七十年代的青年作家表现不俗。跟前辈相比,他们的视野更具“横向性”。在2012年的英语小说布克奖长名单中,有四部小说都是处女作。这多少反映了一代新人蓬勃的创作能力,从某个侧面也反映了网络时代写作的新趋势:即越来越多的人在动笔写作,越来越多的人被评论者发现,从前需要磨练技艺一步步走上文坛的路径往往被一次获奖定终身,爆得大名后再继续从事创作。&艾莉森·摩尔(Alison Moore,1971—)是2012年备受瞩目的一位文坛新人。2012年因长篇小说处女作《灯塔》(The Lighthouse)入围曼布克奖短名单(败给了《提堂》),后获得了英国国家图书奖“2012年度新作家”的称号。这之前,她一直创作短篇小说,在很多杂志上发表过作品。《灯塔》2012年由英国独立出版社“盐”(Sale Publishing)出版。小说用蒙太奇的手法写了一个中年人的生活。福斯是一位人工香精制造师,婚姻破裂,心情抑郁,百无聊赖中决定去莱茵河徒步。在德国的一个家庭旅馆,他结识了女店主艾斯特和丈夫伯纳德,后者的生活同样是乱七八糟,夫妇俩同床异梦,太太不断地勾引房客。生活就是一个解不开的圈。小说有明显的现代主义创作风格,意象、象征和意识流手法都有充分的运用。说到底,小说表现的是人对生活的绝望。灯塔的意象,飞蛾和捕蝇草的意象,气味的意象,都昭示着人生的危险。&青年作家中值得注意的作品还有萨姆o汤普森(,1978—)的《共享城市》()和(,1976—)的小说《即便是狗》()。&小说《共享城市》以互联网时代的城市为背景,写了一个具有“共享”特色的具有二十一世纪特色的城市。如何想象我们的城市是作者的主题所在。在他看来,每个城市都是一系列故事的组合。故事有汇合,有分叉,普通的,有陌生的,有与爱有关的,有犯罪的,有鬼怪的,不一而足。《共享城市》的主题,类似于大卫·米切尔的《幽灵代笔》和卡尔维诺的《看不见的城市》,它是每一个人眼中日见日新的故事。&《即便是狗》获得2012年度IMPAC文学奖,作者乔恩·麦克格雷戈出生于百慕大,在英国长大。大学毕业后即开始其小说创作。前两本小说都曾进入过布克奖长名单。《即便是狗》是麦克格雷戈的第三本小说,讲述了一群社会边缘人的破碎生活。酒鬼罗伯特在圣诞和新年之间死去,尸体在某废弃的公寓里被人发现。其后五章,每一章均围绕运送尸体展开,房间、警车、验尸房、焚尸炉……评论认为:此书向底层人民表达了敬意,它是献给被损害者的安魂曲。&(,1985—)是近年来崭露头角的青年小说家。处女作小说《拳击手,甲壳虫》(Boxer,Beetle),2010年8月5日由塞普特(Sceptre)出版社出版,曾进入2010年《卫报》处女作奖短名单,获得过2011年德斯蒙德·埃利奥特奖(Desmond Elliott Prize)。《心灵运输事故》(The Teleportation Accident)是他的第二本小说,进入了2012年曼布克奖长名单。小说主要写了三件事:1679年,巴黎某剧院天花板塌了,布景师阿多里阿诺·拉维契尼和二十五个听众不幸身亡,有传言说这是布景师与撒旦签订了一个致命的条约,难道是真的么?1938年,帕萨迪娜的加州理工大学里,物理学教授富兰克林·贝利就要完成一种新技术了,即通过一种射线新技术能在下一场战争爆发前赢得战争。但是,这种在校园里起作用的虚无力量到底是什么呢?1962年,在西柏林的一小块平地上,埃贡·卢泽回顾了他波澜起伏的一生。从柏林的实验剧院到巴黎的苦艾酒吧,他最大的问题依然未能解决:为什么像他这样一个潇洒聪明有魅力的好男人没办法与人上床?有评论认为,这是一部没有具体年代的历史小说,牵扯到繁多的问题,因而,这也是一部黑色小说,一部不能记住同位素是什么的科幻小说,一部关于性、暴力、空间、时间和如何对付历史的小说,总之是一部黑色的科幻喜剧小说。&&&移民作家向来是当代英国文学中一股重要的力量。年轻一代的领军人物如扎迪·史密斯等人,近几年正在逐渐步入创作生涯的黄金时期。2012年,少数族裔作家的作品有两部值得关注:牙买加裔作家扎迪·史密斯的 《NW》和保加利亚裔作家潘可夫的《西方以东》。&扎蒂·史密斯 (Zadie Smith,1975—)的小说《NW》(NW)写的是一个移民社区的故事。N.W.是North West的缩写。故事发生在伦敦西北角的小镇维尔斯登。这里有一处名为考德威尔的旧建筑。小说中的四位主人公:莱亚、娜塔莉、菲力克斯和内森全都生于斯、长于斯,然而在他们成年之后,却不约而同选择了离开。通过这四个人的经历和故事以及与旧房子的关系,扎蒂·史密斯写出了一个真实的伦敦西北角小镇的生活场景:富人穷人(阶级),男人女人(性别),英国人少数裔(种族),各种复杂的人际关系和感情纠葛交织在一起。小说贯穿始终的主线还在于:四个出身环境相似的人为何日后发展道路迥异?除了个人方面的原因,政府、社会和家庭是否还需要更多的担当?很多移民作家所关注的话题,如种族、宗教问题等等,在其他作家笔下往往是沉重的话题,但在扎迪·史密斯笔下却显得轻松、另类,甚至饶有趣味。&,1982—),以小说《西方以东》(East of the West)获得2012年BBC短篇小说奖。同名小说集随之出版。《西方以东》以冷战时期一个被战争分裂的保加利亚村庄为背景,时间跨度四十年,通过该村庄的变迁表现了战争的残酷。潘可夫在接受《卫报》的采访时说,很多年前,他在读报的时候知道了这个奇特的村庄。七十年前,这原本是一个村子,由于战争的缘故,村子被人为地分隔成两半,一半在保加利亚,一半在塞尔维亚。每隔五年,双方政府允许双方往来一下。潘可夫以此为素材,又在其中加入了自己远走他乡的生活。他说,他不想把苦难看成是惩罚,他想表达的是自由。除了这篇获奖小说,2012年,潘可夫还出版了同名的短篇小说集。&&&非小说作品中,值得一提的有朱利安·巴恩斯(Julian Barnes,1946—)的新书《透过窗子看过去:十七篇散文和一个短篇》(Through the Window: Seventeen Essays and a Short Story)。巴恩斯在书中细数了形塑他写作风格的几位英美及法国作家,也评析了孕育出这几位作家、同时彼此交迭影响的背景文化。从英国小说家吉卜林,到文风直接坦率的海明威,乃至《包法利夫人》各种英译本的讨论;在本书中,巴恩斯重新思考了小说的定义,以及小说能带给世界的贡献。他写道:“小说传达了生命的真实:它告诉我们生命为何、我们如何生活、生活的意义何在,还有我们可以如何享受、进而珍惜生命,以及我们终将如何失去生命。&2012年英国的流行文学J.K·罗琳(J. K. Rowling,1965—)。不是每个文学小说的作者都有J.K.罗琳那样的名气,她的新作《偶发空缺》(The Casual Vacancy)是一部典型的文学小说,但是不仅连小说封面都需要“发布”,小说情节也严格保密,任何一点透露的细节都能成为议论话题。许多人在评论这本书时,都在拿它和《哈利波特》系列作对比。其实,罗琳的本意是转型,她要写一本跟以往完全不同的小说,却受到盛名之累,让许多读者为之失望。其实,《偶发空缺》也许谈不上是一本经典大作,但确实是一本思想深度与纯熟技巧兼备的小说。&&&爱尔兰文学2012&爱尔兰绝对算得上是个文学大国,有科伦·麦凯恩、约翰·班维尔、科尔姆·托宾、克莱尔·吉根等一大批活跃在国际文坛上的作家。在各种文学奖的短名单里,都少不了爱尔兰作家的影子。2012年,爱尔兰先后有两位实力派作家出版了自己的长篇小说。&约翰·班维尔(John Banville,1945—)是这些年来爱尔兰小说的代表人物。小说《大海》曾获得过2005年曼布克奖,通过一个老艺术家对爱妻的追忆探讨了遗失、身份和记忆等主题。2012年的小说《古代的光》(Ancient Light)和《大海》一样,再次涉足了他最为擅长的“遗失”主题。小说的叙事者是一位六十岁左右的退休演员,在他的生命中,有两位很重要的女性。一位是他十年前去世的女儿,一位是他青年时代的情人——他的好朋友的母亲。故事在他对两位女性的回忆和他对自己现状的描述中展开,讨论了家庭、爱和悲伤以及记忆的真实性等问题。约翰·班维尔将此书献给了《爱尔兰时报》的文学编辑卡罗琳娜·沃什,沃什因癌症抑郁而投海死亡。&爱尔兰作家科尔姆·托宾(Colm Tóibín,1955—)近几年来在中国读书界受到普遍好评。他写于本世纪前十年的《布鲁克林》《母与子》《大师》和《空荡荡的家》等在英语世界广受好评的小说都已有了中译本。2012年10月,托宾出版了小说《马利亚的证词》(The Testament Of Mary)。小说塑造了一个“走下神坛”的圣母马利亚的形象。耶稣的母亲不相信自己的儿子是上帝,不觉得儿子“为人类而死”值得骄傲,拒绝同传播福音的作者们合作。《圣经》中神圣无比的马利亚,在托宾笔下成了一个丧子的悲剧女性。这种颠覆性的写作从某种程度上也代表了当代人对经典的看法。&值得一提的是,近年来,中国外国文学界对爱尔兰文学情有独钟。一流爱尔兰作家的作品多有翻译。&&&澳大利亚文学2012&2012年,澳大利亚人在文学创作上,自认为“比美国人强”。当普利策小说奖公布出空缺的结果时,澳大利亚在小说方面的丰富创作有理由让他们感到自豪。&两届布克奖得主彼得·凯里(Peter Carey,1943—)2012年出版了小说《眼泪的化学》(The Chemistry of Tears)。彼得·凯里是当今澳大利亚最具国际影响力的作家之一,小说的风格一向是历史和现实的融合体,又兼具超现实和魔幻现实的特色,《眼泪的化学》亦不例外。小说讲述了一个跨越时空的“穿越”故事。2010年,某已婚的博物馆管理员闻听自己的情人死去,心中哀伤不已。她得到馆长的同情,为转移心情而进入到某间密室去研究某个神奇的茶叶箱。箱子里有1854年的几个笔记本和一堆零件。管理员按照笔记本的说明开始组装这些零件,并在组装的过程中发现了一个又一个秘密。意外的发现改善了管理员的心情,同时也让她与一位百十年前的父亲有了精神上的交流。通过这两个发生在不同时代的平行的爱情故事,彼得·凯里表达了他对生与死之神秘的探索。&(Geraldine Brooks,1955—)也是位孜孜不倦的历史爱好者,擅于从故纸堆中发掘故事。杰拉尔丁拥有澳大利亚和美国双重国籍,她曾先后在《悉尼先驱晨报》和《华尔街日报》担任资深记者,2006年曾以小说《马奇》获当年普利策奖。她根据真实历史事件创作的处女作《奇迹之年》2001年在美国出版后也是澳大利亚政府推荐全民阅读的年度佳作。2012年的小说《迦勒的十字路口》()以小说笔法再现了1665年第一个从哈佛大学毕业的美国土著的一生。杰拉尔丁为创作这部小说做了大量的功课,表达了她对爱与信念的坚持。虽然她的几部好小说都是取材于美国历史,作者本人又长居弗吉尼亚乡村,但澳大利亚人更愿把她看作是一位澳大利亚作家。对于普利策奖的空缺,澳大利亚书评人斯蒂芬·罗米不无醋意地说,美国人不大乐意让一个澳大利亚出生的小说家两次获得普利策奖。&除了上述两位,2012年有很多优秀的澳大利亚作家写出了不错的作品。悉尼作家马克·达平(,1963—)的小说《灵魂屋》(Spirit House)写了一位名叫吉米·鲁本斯的二战战俘在战后将近四十年的时光里,心灵一直受到折磨,不得已通过酗酒躲避战俘生涯给他留下的阴影。当他十三岁的孙子在父母离异后来到他身边,吉米总算有机会让心灵里的鬼魂休息一下。,1966—)的大部头处女作《我就是我》(All That I Am)获得了本年度的迈尔斯·弗兰克林奖,该小说以精细的笔法和深入的研究讲述了二战期间德国和欧洲的反希特勒者的生活。弗兰克林奖的另一位角逐者法维尔·帕雷特(Favel Parrett)的小说《过去和阴影》(Past and Shallows)以偏僻的塔斯马尼亚海岸为背景,讲述了三兄弟试图拯救一个对生活失去信心的父亲的故事。&老作家弗兰克·穆尔豪斯(Frank Moorhouse,1938—)的小说《冷光》()是作者的“三部曲”的最后一本。该三部曲历经二十年,以澳大利亚外交史上的一些风云人物为原型,描写了新澳大利亚人在国际政治中的角色、冲突和自我身份认同。穆尔豪斯是战后澳大利亚文学的代表人物,上世纪六十年代主张标新立异的新派小说,表现技巧上以擅长“间断叙述”而蜚声文坛。&2001年移居澳大利亚的Majok Tulba,1985—)发表了处女作《在渐暗的天空下》(Beneath the Darkening Sky)。小说写到了苏丹的难民营和儿童兵,表现了战争动乱给人民造成的苦难。作者马约克出生于南苏丹的一个村子,九岁时苏丹军队占领了他家所在的村子并杀害了很多人,包括他们的亲属,马约克不得不离开父母和弟弟一起住进了难民营。十六岁那年,他在国际组织的帮助下获得了澳大利亚签证。马约克是澳大利亚移民作家群中最年轻的一位。他说,这本小说写的基本上是他的亲身经历。&&&亚洲英语写作&亚洲英语写作近年来也引起人们的关注。2012年,有两部亚洲作品进入了竞争激烈的布克奖短名单。一本是马来西亚华人作家陈黄德的《夜雾花园》,一本是印度作家·吉特·塔伊尔(Jeet Thayil ,1959—)的小说《毒品大都会》(Narcopolis)。两本书都牵扯到本地区的历史和文化,从一个全球化的新价值观重新审视本地区的问题。&陈黄德(Tan Twan Eng,1972—)出生于马拉西亚槟城,曾在伦敦大学学习法律,毕业后回吉隆坡,执业于某著名律师事务所。2007年出版处女作《雨的礼物》(The Gift of Rain),颇受好评。新作《夜雾花园》(The Garden of Evening Mist)进入了2012年布克奖短名单,2013年3月获得末届英仕曼亚洲文学奖。故事以二战为背景,描写了一位从日本集中营生还的马来西亚妇女,在老年时回顾上世纪五十年代的岁月,以及她和当时马来西亚唯一一处日本花园的神秘建造者之间的关系。&吉特·(Jeet Thayil ,1959—)的小说《毒品大都会》(Narcopolis)则是一本描写本地区历史的杂烩小说。小说以十九世纪的孟买为背景,描写了殖民时期孟买光怪陆离的社会生活。按照官方的记载,孟买的崛起源于天然港口和纺织业。但在印度纺织厂占主导地位前,孟买的商人已经从向中国出口鸦片的贸易中获得丰厚利润。小说中描写的苏克拉吉街是当年鸦片贸易的罪恶中心:嫖娼、毒品交易、小偷小摸盛行。小说主人公多姆·乌利斯讲述了孟买与毒品的渊源,塑造了形形色色的瘾君子和底层人。塔伊尔是诗人、小说家、音乐家,一度吸毒,他用自己的亲身经历描述了过去和今天的孟买这个毒品世界。&&&非洲英语写作&近年来,随着全球一体化进程的推进,非洲文学也越来越受到世界的瞩目。尤其是近些年以来,各大文学奖都加大了对非洲文学的关注力度,使得非洲英语文学成为一个热点。&2012年,入围非洲凯恩文学奖决赛的作品有五篇,分别是Rotimi Babatunde)的《孟买的共和国》(“Bombay’s Republic”)、肯尼亚作家卡侯拉(Billy Kahora)的《郊区地带》(“Urban Zoning”)、马拉维作家克纳尼(Stanley Kenani)的《审判中的爱》(“Love on Trial”)、津巴布韦女作家米亚默(Melissa Tandiwe Myambo)的《候机大厅》(“La Salle de Départ”)和南非女作家麦伯富(Constance Myburgh)的《猎人伊曼纽尔》(“Hunter Emmanuel”)。&最终获奖的作品是巴巴顿徳的《孟买的共和国》。在谈到创作动机时,巴巴顿徳说,自己从小就听说不少有关尼日利亚士兵在二战时亚洲战场的故事,可是“一直以来,非洲历史角度下的二战语境,以及奔赴缅甸前线的尼日利亚人之遭遇,都没有得到应有的探讨”。所以,他想创作一部以此为主题的作品。故事以孟买为主人公,讲述了他参加第二次世界大战前后的经历。小说首先简单介绍了孟买入伍前的背景:孟买的“共和国”领土——一座被遗弃的监狱——的情状;当时各就其位的社会秩序;希特勒要将那些反对奴隶制的黑人烤熟喂狗的传闻等等。故事的主体部分讲述的是孟买在东南亚战场的经历。&2012年8月,南非作家安德烈·布林克(Andre Brink,1935—)出版了新作《菲莉达》(Philida)。布林克与约·马·库切和纳丁·戈迪默并称为南非文坛三大家,是一位才华横溢的文学多面手,迄今已出版二十部长篇小说、两部随笔集、一本回忆录和一部小说研究专著。《菲莉达》的叙事场景仍停留在南非,聚焦于开普敦。故事讲述的是在十九世纪的开普敦赞第府列特庄园,黑人女奴菲莉达为追求自由所经历的悲惨遭遇。她曾遭到庄园主康纳里斯·布林克的强暴,后又答应康纳里斯儿子弗朗斯的非分要求,心甘情愿地与他发生性关系并生下四个孩子。小说中,作者大量运用象征主义手法,作品人物也并非作者虚构,在现实生活有迹可循。虚实结合的创作技巧,让读者领悟到作者对现实的无奈和对奴隶悲惨命运的深切同情,通过《菲莉达》,作者也把自己对祖国的爱抒发得淋漓尽致。&“现代非洲文学之父”、尼日利亚旅美作家阿契贝(,1930—2013),在沉寂多年之后,发表了新作随笔集《陨落之国:关于比夫拉的个人史》(There Was a Country: a Personal History of Biafra)。《陨落之国》是一部以个人视角切入历史、进行反思的纪实性作品,内容主要围绕尼日利亚比夫拉战争展开。作品讲述了当时南北地区不同民族、宗教之间的状况,与阿契贝有过接触的一些关键人物面对这些状况的言论、行为,以及个人在这段历史中的遭遇、感受,传达出阿契贝眼中尼日利亚内战的来龙去脉,及其对个体、家国命运的影响等,是了解这段震惊世界、惨绝人寰之历史事件的生动史料。&南非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戈迪默(,1923—)也出版了新书《此时此刻》(No Time Like the Present)。小说讲述的是一对跨种族夫妻的故事和遭遇。丈夫斯蒂夫是一个犹太人,妻子雅布是一个接受西方教育的黑人。他们为孩子上学的事情苦恼着,夫妻二人争辩,并咨询其他亲友的看法。在这一过程中,我们看到了时下南非的状况,比如对现任总统祖玛的不同态度。故事直接发生的时间,虽然已是种族隔离政策废止之后,但是种族隔离的阴影还阴魂不散。人物的一举一动,都还受种族隔离后遗症的困扰。&南非年轻作家斯特劳斯()获得了英联邦图书奖非洲奖,获奖作品是处女作《杰克·V之不靠谱的救赎》(The Dubious Salvation of Jack V)。《杰克·V之不靠谱的救赎》讲述的是一个南非小男孩的故事。故事发生在上世纪八十年代,南非正处于种族隔离政策统治下的时期。小主人公杰克·V的妈妈是一个英国人,爸爸是阿非利堪人,家里雇佣了一个杰克深爱的黑人保姆苏茜。杰克把自己看作是游走在英国文化、阿非利堪文化之间的一个“间谍”,可以轻松处理不同文化和自己的身份。但后来因为撒谎,伤害了苏茜和她的孩子。为此,他不得不拯救自己,以及他同苏茜等人的友谊。通过杰克的故事,我们经历了人在童年时期的困惑、忧郁,以及南非种族隔离时期令人郁闷的社会现实。&2012年7月16日,非洲地区一位重要的作家里奴斯·阿松(,1947—2012)去世了。阿松是喀麦隆当代最具国际影响力和最多产的英语小说家、学者、文学批评家,曾留学加拿大。回国后一直在喀麦隆雅温得第一大学英语系教授文学。主要作品有《无法死亡》(No Way to Die)、《王冠上的荆棘》(The Crown of Thorns)、《可笑的仓库1》(Laughing StoreⅠ)、《可笑的仓库2》(Laughing StoreⅡ)、《班基的螃蟹》(The Crabs of Bangui)等。在他的笔下,反英雄主义成为一种非常重要的书写思想与表现方式。坏人、恶棍、骗子、无赖等社会的反面形象成为阿松笔下的“英雄”,他艺术地再现了喀麦隆肮脏、黑暗的一面。&&&文学事件和活动&近年来,随着国际间文化交流的逐渐加强,中外之间的文学交流、作家之间的互访非常频繁。英语世界国家层面的文化推广以及民间推动的作家互访(一般在书展期间),大大地吸引了普通读者的吸引力。&2012年,狄更斯成了伦敦的文化招牌,各种纪念活动贯穿全年。2月7日是狄更斯的诞辰日,英国各地举办了专门的纪念活动,出版了若干狄更斯的新传记。国内的《三联生活周刊》也做了题为“寻找狄更斯”的专题。英国大使馆文化处也举办了为期一年的纪念活动,与此同时,新版《狄更斯全集》中译本由浙江工商大学出版社出版。&2012年3月12日,澳大利亚文学周在澳大利亚驻华使馆拉开帷幕。文学周期间,八位澳大利亚作家将在中国各地通过四十余场书店演讲、对话、表演、朗读等多种形式的活动,与读者分享他们的写作经历和故事,向中国读者传递澳大利亚的文学声音,展示他们看世界的独特视角。2012年特邀作家包括著名的科学作家和学者蒂姆o富兰纳瑞(Tim Flannery)、知名小说家简纳特o特纳o郝斯皮特(Janette Turner Hospital)和马格o拉那根(Margo Lanagan);非小说作家和回忆录作家马莉娅o图马金(Maria Tumarkin);以及诗人、作家和翻译家欧阳昱(Ouyang Yu)。沃克利基金会非小说图书奖的亚军获得者马克o麦克纳(Mark McKenna)也是特邀作家之一。澳大利亚文学周自2008年发起以来,大大地加强了中澳文学之间的交流。文学周上,还举办了亚历克西斯·赖特的小说《卡彭塔利亚湾》中文版的发行仪式。除了文学周,澳大利亚使馆还赞助了《世界文学》杂志出版了“当代澳大利亚文学专辑”。&2012年,文学作品改编的电影大热,甚至成为一种文化现象。根据文学名著改编的电影扎起了堆。《云图》《少年pi的奇幻漂流》《远大前程》《悲惨世界》《霍比特人》(彼得·杰克逊导演)《太阳照常升起》《傲慢与偏见》《杀死一只反舌鸟》等等陆续上演。《云图》(沃卓斯基姐弟和汤姆·提克威导演)、《少年Pi的奇幻漂流》(李安导演)等新世纪前十年饱受好评的小说经过电影的改编,极大地带动了文学作品的热卖。&2012年10月,尼日利亚著名剧作家、1986年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沃勒·索因卡访华,并在中国社科院做了题为《非洲追寻复兴的历程》的主题演讲,对半个世纪以来非洲在反殖民、反暴力、反独裁的斗争中寻找自身文化、身份定位的艰难历程进行了追溯。&文学杂志的多语种出版也体现了这种融合的趋势。总部设在伦敦的文学刊物《格兰塔》,一本自维多利亚时代就存在至今的出版物,2012年不但出版了葡萄牙语版,其中文版本也于2013年初推出。至今,该杂志将以世界上最广泛运用的五种语言中的四种面世,但这本骄傲地自称“新写作杂志”的主要季刊的全球化计划并未就此终结。“五年内我们将拥有十五到十七个国外版本,”《格兰塔》主编在2013年夏接受采访时说,“与其挖空心思去大学写作班找一个愿意订阅的学生,我更愿意找到那些真的想要、真的需要这本杂志的人,不管他们在哪儿,而那意味着面向世界。”&&&& 参见《外国文学动态》2013年第2期《王室婚姻,政坛名臣——读《希拉里·曼特尔的小说&提堂&》一文,作者严春妹。& 参见《外国文学动态》2013年第1期《一部现代版的&尤利西斯&——评英国小说家威尔·塞尔夫的新作&伞&》一文,作者洪芸。& 参见《外国文学动态》2013年第1期《扎迪·史密斯及其新作,&N.W.&》一文,作者杨靖。&}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上海莫塞尔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