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利彩票中奖怎么领取三帝一六年第一白五十期中奖号码是多少

  这篇文章要写多久?每一个天师都要讲?
  我就想看第十八章
  小白声嘶力竭的呐喊着:楼主快更新!!!^^
  (十五)    
看过《三国演义》的人都知道,在那个时期的四川,并存着两个地方割据政权。一个在西川,领头的叫刘璋,时领益州牧;另一个在东川,领头的叫张鲁,领汉宁太守。曹操对这两个人的评价都不高,他在和刘备煮酒论英雄时说,刘璋只不过是“守户之犬耳”,只想着看好自己那一亩三分地,不求上进。张鲁呢?连刘璋都不如!曹操和刘备甚至没有把他单独提出来点评,只是把张绣、张鲁、韩遂等辈放在一起, “此等碌碌小人,何足挂齿!”    
虽然住得很近,但张鲁和刘璋却有着不共戴天之仇!史书上说是因为争地盘。但后人评论,就他们两位这本事,给那点地盘怕都嫌大。真正的原因很奇怪:杀母之仇!刘璋把张鲁的妈妈给杀了!  
这在历史上是个很例外的事情,只听说过“杀父之仇”,怎么却突然来了个杀母之仇?俗话说,好男不和女斗。抓到敌人的父亲,不用客气,立刻一刀两断!但抓到母亲,一般的做法只是关起来,然后耐心地等着她自己上吊,或者绝食!而按惯例,那些深明大义的母亲们,一般都会知趣地给与配合。例如同一本《三国演义》中,曹操抓到徐庶的母亲,双方的合作就比较符合规范。  
刘璋,历史上对他的评价是“暗弱”,是个心软懦弱的家伙。统治西川过于温柔,结果弄得大家有法不依,社会混乱。后来诸葛亮接手后,不得不反其道而行,施以严刑峻法,才把这股社会风气纠正过来!这样“心慈手软”的角色,怎么会忽然间面色狰狞,对别人的老母痛下杀手呢?    
汉献帝中平元年七月,张修率五斗米道众,在巴郡起事,响应黄巾起义。他部下人手众多,组织严密,又有比黄巾更好的理论指导,一时间在蜀地一带无人可挡!当时的益州牧刘焉手足无措,急忙飞报朝廷,恳请速派精兵剿灭!——各位看官请注意,那时已经到了什么时候?汉献帝!这位倒霉的皇帝不被别人“剿灭”,都要烧香拜佛了!    
其实朝廷早就知道有这么些人在蜀地乱折腾,私下里称五斗米教为“米贼”。——这个称呼很有创意,显得朝廷里不全都是笨蛋。如果这时曲阜孔家趁火打劫,也组织些儒生发兵起事,那就应该叫“肉贼”!因为孔家拜师时,照例是要收几束肉干的。——但现在朝廷有什么办法?只好拿出最后一件法宝:招安!    
这个光荣的招安任务,在朝廷转了一圈,又落到了益州牧刘焉的身上。刘焉是皇族后裔,深得老刘家的真传。这刘姓一族,如刘邦、刘秀等,再加上后来的刘备,都是别的本事没有,一招起安个个手法熟练。于是,三下五除二,便搞定了张修等五斗米道众。奏明朝廷,封张修为别部司马,同时承认了五斗米教在蜀地的客观存在。   
当然,朝廷也没有忘记正主张衡,封他一个“黄门侍郎”。张衡哪里肯做?你想想,汉和帝当年封张道陵可是“太傅之职,进冀县侯”!就算儿子本事不如老子,但一代之隔,也不好贬值这么快吧?“黄门侍郎”什么东西?说得好听是个“侍郎”,说不好听就是一把门的看守!  
张衡当然辞官不就,公平地说,以他的懦弱个性,就是真的给个“太傅之职,进冀县侯”,怕也是不敢去的!  
朝廷无奈,只好封他的长子张鲁为“督义司马”,和张修一道,同在刘焉手下任武职。这是张鲁第一次踏上历史舞台,但并不是他家里唯一的一个。同时进出刘焉府上的,还有张家另外一位的重要人物——张鲁的母亲卢氏。    
《后汉书》中记载:“沛人张鲁,母有姿色,兼挟鬼道,往来焉家,遂任鲁以为督义司马……”也就是说,张鲁的母亲,长得年轻貌美(凭张家的长生之术,想不年轻貌美都难!),并且还会些捉鬼画水的法术,所以经常往来于益州牧刘焉的家中。一来二去,两人有了点说不清楚的关系。而正是由于这层说不清楚的关系,张鲁才被任命为“督义司马”的!  
这个卢氏,可谓是后来走家串户的“三姑六婆”们的鼻祖。正是由于卢氏后来的悲惨遭遇,以后的三姑六婆们,不得不穿着老土,手拎旱烟袋,两边太阳穴还要贴两块膏药,打扮得奇丑无比!  
这样做的结果,连最低下的佣人,看到了她们也躲在树后狂呕不已,但未必她们连这点基本的审美观都没有么?当然不是。“如果打扮得漂漂亮亮的,被哪家的老爷看中了,恐怕就难逃孝子贤孙们的三尺青锋了!”——这是卢氏用鲜血换来的教训!    
所以,当张鲁穿着一身新军装,在刘焉的军营里得意洋洋地走来走去的时候;当他的母亲,漂亮的卢氏穿着一身艳丽的纱衣,在刘焉的府上进进出出的时候。有一双眼睛,正躲在门背后咬牙切齿!此人正是刘焉的儿子刘璋,当时还是个面色苍白的文弱书生。    
命运将注定了张鲁的兴起!汉献帝年间一个不为人注意的年份,中原大地照样狼烟一片,各路豪杰征战不已,惨烈战事层出不穷!相比之下,偏在蜀地的益州牧刘焉的所作所为,就豪不引人注目了。他只是简单地下了一个命令:别部司马张修,督义司马张鲁,领兵二万,去攻打汉中太守苏固。  
这在当时的乱世,这样的小规模征讨不值一提。但对张鲁来说,却是个千载难逢的机会!  
  这篇文章要写多久?每一个天师都要讲?    ——————————————————  老实说,我也不知道,正在进行时。但肯定不是每个天师都要写的,这样不要说各位看官了,我自己都要被烦死了。
  艾,再记号~~~~~
  汉代的三公分别是:丞相(后大司徒) 太尉(大司马) 御史大夫(大司空),那里来的太傅?楼主这个错误太低级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这个似乎有争议,不过我也没有怎么去考证:    “太师、太傅、太保,是为三公,盖参天子,坐而议政,无不总统,故不以一职为官名。”《汉书.百官公卿表上》
  不错~~  记号
  惯例 顶一下 接着看
      希望能看到最后一代天师的传奇故事 SAGA
  行文之后风格渐渐内敛啦,呵呵    记号
  呵呵,慢慢等了。
  Q版的道教故事。洗手焚香膜拜百度大神,终于搜到第十九了,偶要两头跑着看。
   期待下次更新.写得太好了~
   (十六)    
道教的历史叙述,总是和朝廷正史有着不少落差,让后来的读者不知道信哪家的好。  
关于天师道的第二代嗣师张衡,道教说,他是在汉灵帝光和二年白日飞升的;官方说,他是在汉灵帝光和二年死去的。这还没有什么,反正在那一年,张衡在人世间间消失就对了。至于他去了哪里,我们暂且不要去追究。  
问题是,道教方面认为,嗣师张衡先生是和他的夫人卢氏,一同在四川的阳平山(今四川彭州市)飞升得道的。如果是这样,那么,《后汉书》里记载的,那位后来进进出出刘焉府上的张鲁的母亲,又是何人?  
人耶?仙耶?如果是人,张鲁这一个儿子有几个母亲?如果是仙,后来被刘璋杀掉的又是何人?    
张衡作为天师道的教长,多少有些窝囊!这一点从他给张鲁的飞升前赠言就可以看得出:  
“汝祖以天地为心,生灵为念,诚敬忠孝为本,周行天下除妖孽之害。嗣吾教者,非诚无以得道,非敬无以立德,非忠无以事国,非孝无以事亲!”  
——你看看,到自己都要升天了,口口声声提到的还是“汝祖”,“敬忠孝”!  
而上文提到过的张道陵的临别赠言就要霸气得多:   
“吾遇太上亲传至道,总领三五都功,正一枢要。世世一子绍吾之位,非吾宗亲子孙不得传。”  
—一对比之下,父子两代人的个性简直不可同日而语!还好张道陵有先见之明,在飞升前,给儿子留下了不少吃剩下的丹药,免得他在凡间惹来诸般烦恼!    
到了孙子那辈,拥有爷爷几分霸气的张鲁,就根本不去管他什么“敬忠孝”了!你老老实实地“敬忠孝”,别人会给你官做么?别人会封你一个“汉宁王”么?所以,张衡给儿子取名为“鲁”,看来还是有几分“知子莫若父”的先见之明!    
却说张鲁和张修带着刘焉给的二万士兵(其中大多是五斗米道的信徒),浩浩荡荡地去攻打汉中太守苏固。张鲁在曹操眼里,只是个“碌碌小人”,但毕竟还是个“人”!至于苏固这样的,就差不多连“人”都算不上了。如果那天喝酒时刘备不小心提到他,曹操肯定会说:“苏固?那是什么东西?”  
所以,张鲁和苏固一接战,就干脆利落地干掉了苏固,吞掉了他的地盘。  
接下来,张鲁做了一件一件大家都想不到的事情:他杀掉了张修!    
从这一件事情看出,张鲁开始具有真正的政治素养了。因为同样的故事,在后世成功政治人物那里,上演过无数次!大的如朱元璋的大杀功臣,小的如瓦岗寨中,李密诛杀翟让。张修无疑是一个组织方面的奇才,但他犯了两个错误:一是不该为人之下,却又功高震主;二是既已为人之下功高震主,就应该先下手为强!    
这时,刘焉已经逝去,那个面色苍白的懦弱青年刘璋,在父亲部下的拥戴下,继任益州牧。从那一天起,张鲁和刘璋两人之间的恩恩怨怨,就此在蜀中广阔的大地上开始了。    
问题先是出在张鲁这边,原因很简单:他看不起刘璋!  
按理说这没什么,当时看不起刘璋的人实在是太多了!随便在成都街上拦住一个老百姓,问他:“您觉得咱们的主公刘璋这人怎么样?”  
被问到人一定会瘪瘪嘴,不屑地说:“刘璋么,不怎么样!比我卖的茄子还软!”  
接着问:“您这样诽谤咱们主公,难道不怕被砍头么?”  
那人更加无状,连脏话都出口了:“切!我怕他咬我个鸟?他敢吗?”    
其实刘璋当然敢!砍掉一个卖茄子小贩的人头,对他来讲小事一桩。但他这个人太实在,老是放不下皇族的架子,动不动就说:“当年先高祖皇帝入关时,那是多么的仁厚啊!只有约法三章而已,真是个千古未见的仁君啊!我们后辈子孙不肖,想想先皇帝的风采,真是令人神往!”  
底下的官员个个听得哭笑不得,您这是哪年的事呀!现在哪里还兴这一套?但刘璋正在陶醉的兴头上,下面的官员谁也不好意思去打扰他。    
张鲁占有了苏固的地盘,腰杆粗了很多!本来就瞧不起刘璋,现在更加爱理不理!刘璋一道命令下来,心情好的时候敷衍一下,心情不好多时候,丢在一边理都不理!他想,你拿一个卖茄子的小贩都没有办法,现在俺拥兵数万,占地一方,你能把我怎么样?    
但这次他就大错特错了!刘璋对别人可以原谅,就是不能原谅张鲁,他永远也不能忘记,当年躲在门背后,看到的张鲁的母亲和自己的父亲那不堪入目的一幕!    
益州牧刘璋下令:部将张鲁,擅杀别部司马张修,不尊军令,令斩其母及弟,以戒来者!    
消息一出,全蜀震动!那个卖茄子的小贩更是吓得魂不附体,连夜逃往他乡!  
没想到刘璋此次这么硬朗!成都各部门的官员大摇其头,您杀谁不好,要杀张鲁的母亲和弟弟?他拥兵在外,您这不是硬给自己树一个仇敌吗?      
    (十七)    
刘璋这次没有理会其他官员的劝谏,人都杀了,理会有什么用处?他暗地里有些后悔自己太心急了些:如果忍一忍,把张鲁骗回成都,来个斩草除根,那样就完美了!——从这一点来看,刘璋比他的先祖刘邦差的不是一个级别,也无怪这么多人对这他的西川垂涎三尺!  
他杀了别人的妈妈弟弟,面子上有些抹不去,一不做,二不休,命令部将巴郡太守庞羲,率兵二万,攻打反贼张鲁。    
张鲁把刘璋狠得咬牙切齿,仇恨产生力量,两军一交战,庞羲大败!刘璋辛辛苦苦积攒下来的两万精兵,跑回成都的只有寥寥数千,中间还夹杂着一个丢盔卸甲的将军庞羲。按理说,庞羲应该吓得魂不附体才对,输的这样彻底,当统帅的还不提头来见?但这庞羲表面上是一副惭愧得无以复加的样子,内心却一点都不怕!刘璋是怎么样的人,他心里清楚得很!  
果然,刘璋不仅没有处罚庞羲,到最后还封他一个“巴西太守”,仍然放在前线抗击张鲁。
——人说:“主公,您这么可以让一个败军之将任如此要职?”    
刘璋的回答是:“庞羲以前的失败,权当是交了一次学费嘛!人非圣贤,孰能无过?从好的方面来看,庞羲还是学到了不少经验教训嘛!”    
庞羲伐张鲁一役的结果是:张鲁在东川之外,又进占了汉中,算是赚翻了!庞羲学到了不少经验教训,平调为巴西太守,不赔不赚;最倒霉的应该算刘璋了,他身为皇族,弄了半天,地盘反倒比张鲁还要少了,赔得一塌糊涂!  
这一时期的张鲁,可谓志得意满!爷爷传下来的天师道,终于在他手中发扬光大,达到了历史的顶峰!    
问题是,苹果熟了,就该掉下来了;人走到了顶峰,前面往往就是悬崖!    
张鲁哪里意识到了这一点?他占据了东川、汉中,朝廷自己忙得不可开交,见一切已是既成事实了,奈何他不得,便勉强封他个“汉宁太守”。张鲁当然不满意,凭什么我只是个“汉宁太守”?我的地盘明明比刘璋还大嘛!那小子都是个“益州牧”!    
要怪就怪那个“挟天子以令诸侯”的老贼曹阿瞒!所以,张鲁动不动就对左右说:“我欲自称汉宁王,督兵拒曹操,诸君以为何如?”  
左右臣下都给他吓坏了!连忙给他讲解“高筑墙,缓称王”的道理,他怎么也听不进去,一天到晚就念叨着“汉宁王”、“汉宁王”……  
所以说,每个人屁股所坐的位置,最好和他的大脑容量相吻合,否则就非常容易出问题!    
公平地讲,张鲁之所以被后来的天师道教众尊为“系师”,他在宗教管理上还是很有一套的。张鲁不仅完善了张道陵、张修所创建和改进的天师道组织,还别具一格地加上了自己的创新。  
他命令在他管辖的范围内,广建“义舍”,里面摆上“义米”、“义肉”。来往的人,量腹而食。不可以吃得扶着墙出去,更不可以“吃不了,兜着走”。否则,嘿嘿,小心张天师派鬼怪取你小命!    
大家一听是鹤鸣山张天师的子孙设下了“机关”,个个悚然!哪里还敢贪小便宜?结果当时的东川一带,就如同中学课本里彭荆风的那篇《驿路梨花》一样,到处有不要钱的饭吃。吃完了怎么办?不要紧,咱张家的米有的是!  
当时的张鲁的辖区,除了他以外,根本没有朝廷规定的地方官吏。一切的日常行政工作,皆由天师道的“祭酒”、“治头大祭酒”掌管。史书记载:那时的东川、汉中一带,“犯法者,原有三次再行之于刑。有小过者,命其修路百步,则罪除。不置官吏长使,皆以祭酒为治,雄居巴、汉三十年,民夷信向之。”    
看起来这东川几乎就是后来的延安了!其实情况大不一样,张鲁在政治方面的功夫,简直就差得太远了!《三国演义》中的张鲁,完完全全就是一个“碌碌小人,何足挂齿!”的典型。  
首先,他任用奸邪小人,有对姓杨的兄弟,哥哥叫杨柏,弟弟叫杨松。这兄弟二人,有松柏之名,而行禽兽之实!收受贿赂,私通敌寇,大进谗言。张鲁却视为心腹,言听计从。明明有个虎将马超来投靠,被这哥俩一撺掇,硬生生地逼反投靠了刘备。  
其次,为人主者,应该“用人不疑,疑人不用”!马超部下的虎将庞德,多好的一员虎将?本来是想和马超一起走的,但生病留了下来。曹操来攻,张鲁急来抱佛脚,请庞德出马。庞德一开始便胜了一场,这本来是件好事,但被杨松在耳边这么一说,张鲁便疑心他“卖此一阵”!叫刀斧手推出去斩了!后来被人苦劝放了,却下了一道奇怪的命令:“你来日出战,不胜必斩!”    
庞德一个人怎么胜曹操的大军?一狠心干脆投降了曹操!  
庞德的投降,成为压垮张鲁的最后一根稻草!因为从此之后,张鲁再无可用之人,只好弃城而逃。他谁都不带,偏要带着杨松!  
曹操大军紧跟着杀到,杨松给张鲁出的最后的计谋竟然是:“某守城,主公当亲与决一死战!”    
后人说的话很有道理,“俺坚决相信你,就像昏君相信奸臣一样!”张鲁就是这样的人,杨松这样的计谋,他竟然也坚决相信了!结果领兵出阵,“未及交锋,后军已走。”  
张鲁只好跟着跑,跑到城下一看,杨松紧闭大门!没有办法,只好下马投降了曹操!    
曹操拿下汉中后马上做了两件事:一是原谅了张鲁;二是处斩了杨松,以收民心!  
——你看看别人的政治水平    
曹操这个人的名声不好,有一点就是因为喜欢杀掉那些已经归降的的“主公”!例如荆州刘琮,明明已经降了,给曹操省下了很大的功夫,却还是被许褚铁骑全家杀尽!  
但张鲁他却没有杀,原因是张鲁在逃跑前,做了一件好事。手下劝张鲁,咱们撤退以前,应该把仓廪府库给烧了,免得便宜了曹贼!    
张鲁却不同意,他说:“我向本欲归命国家,而意未得达;今不得已而出奔,仓廪府库,国家之有,不可废也!”  
结果曹操来了一看,“见鲁封闭库藏,心甚怜之。”张鲁投降之后,念在他封仓库之心,优礼相待,还封他为镇南将军。    
其实,从张鲁一向的表现看,哪里会是一个一心想归顺朝廷的人?真正的原因是,老张家三代人,辛辛苦苦,五斗又五斗,积攒下来的那点米,多么不容易啊!怎么舍得一把火烧掉?    
人的命运就是这么奇妙,这区区的五斗大米,在幕启之时,帮助张家平步青云,建教立业;同样又是这五斗米,在幕落之时,又使张家的后人,免除了生死之劫!
  我去过龙虎山,好漂亮的
  中共进城后,不知张天师们到哪里去了?
   中共进城后,不知张天师们到哪里去了?  -------------------------------------------------  进城前就去了台湾  
    (十八)    
魏建安二十一年,天师道第三代传人,“系师”张鲁去世,葬于邺城东(今河北省邯郸市临漳县)。张家为他举行了盛大的葬礼,周围的人们看得清清楚楚,这位张天师,并没有像他的祖父、父亲一样,白日飞升。  
但人们不得不承认,张鲁是个传奇性的人物,他把张道陵传下来的天师道逐步完善,并且发扬光大,最终在他的手中达到了顶峰!但由于个人能力的局限,天师道在达到顶峰后,又在他手中迅速地衰落。正所谓“成也萧何,败也萧何”。  
张鲁在中国历史还创造了一个吉尼斯纪录,在汉人统治的地区,他建立了历史上唯一的一个政教合一的政权。虽然小是小,但就此一家,别无分店。孔子的后人向来瞧不起龙虎山张家,但这一点他们是望尘莫及的!    
张鲁降曹后,曹操并没有丝毫为难他。倒也不是怕把他逼急了,使出祖传的法术来。曹操很清楚,当年张道陵在青城山大战时用的法术,如果张鲁只会三成, 他的几十万大军就不用回家了。    
曹操看到这张鲁积攒了这么多米,并且没有烧掉,心里很是高兴。打仗这买卖,其实打的就是粮食,“当兵吃粮”嘛,没有粮食谁愿意替你卖命?——张鲁真是个实在人呐!曹操叹道,而且还是个节约粮食的标兵!  
另一方面,曹操心里也有些犯嘀咕:这全国各地,信五斗米道的愚民很是不少,例如张道陵的弟子赵升就是从东吴来的。要杀张鲁非常容易,咔嚓一声人头落地,我就不信他会金钟罩、铁布衫!问题是,杀了他一个,手下这么多五斗米道的追随者怎么办?  
曹操是见识过黄巾起义的,同样是“道家”,当时的皇帝没有操作好,结果就毁了大汉朝几百年的基业。曹操左思右想,办法只有两个,一是斩草除根,见到读《老子想尔注》的家伙就砍头!二是把张鲁好好地养着,龙无头不行,“系师”被我捏在手里,其他的众弟子们还不乖乖听命?    
挟天子以令诸侯,这是曹操玩得最顺手的游戏!几番权衡之后,曹操宣布:拜张鲁为镇南将军,封阆中侯,邑万户;鲁五子皆为列侯!  
郎中侯是个县侯,镇南将军属“四镇将军”之一,地位仅次于三公。要知道,曹操自己也不过是“三公”之一。大家再回忆一下,张鲁在归降之前,做的是什么官?——汉宁太守!按品轶来看,大概只有正五品。  
这样的结果让张鲁的手下苦笑不已:打了败仗投了降,反倒大大地升官了!    
但接下来发生的事情却让众人黯然伤神,曹操下令:拔汉中民数万户以实长安及三辅!于是,张鲁及其僚属,带著他们的宗教组织一同北迁。在古代,千里搬迁,是一件非常伤筋动骨的事情。但人在矮檐下,不得不低头!张鲁哪里还敢多说半句?  
到了邺城,曹操还假惺惺地说,你看,幸亏俺有先见之明。这不,整个汉中都被大耳贼刘备给抢占去了,连老夫自己都折却门牙两粒!还好把诸位提前请了过来,否则,落在大耳贼手里呀,嘿嘿!    
张鲁躬身谢道:“多谢丞相关照,才免得小人等遭受大耳贼的毒手。”  
曹操谦虚地说:“哪里哪里,咱们两亲家,还这么客气干什么?您太见外了,太见外了……”    
在此以前,曹操已经派人来提亲了,希望张鲁可以把他的女儿,许配给自己的儿子燕王曹宇。到了这个时候,张鲁还敢说什么?他知趣地给五斗米道发布了一条戒令,叫做《大道家令戒》,其中有这么几句话:  
“既得吾国之光,赤子不伤。身重金累紫,得寿遐亡。七子五侯,为国之光,。将相掾属,侯封不少,银铜数千, 父死子系,兄亡弟荣,沐浴圣恩。……”  
至此为止,天下五斗米道众,有的死心塌地埋头做良民;有的浪迹天涯,星散四方。组织分散,势头大减!张鲁无计可施,只有埋头读他的《黄帝九鼎太清丹经》,但心烦意乱,怎么也读不进去!不禁仰首长叹:早知道做人这么难,还不如去做神仙算了!    
他现在才知道,父亲是一个多么明智的人啊!    
曹操父子见天师道慢慢衰落,便逐渐放下心来,对亲家张鲁也变得爱理不理的。曹操还好一点,曹丕这个人就比较刻薄了。    
那时经常有方士之类的上门来自我推销,说有仙术献给大王。曹丕是个聪明人,博览群书,对汉武帝时期的方士栾大等人的伎俩早就了然于胸。但闲空时,也喜欢叫他们进来表演一下,然后当场戳穿,以图个乐子!  
曹植曾经记载说,当时“世有方士,吾王悉所招致,……”但招来之后,却“自家王与太子及余兄弟咸以为调笑,不信之矣。”  
你不信就算了,却还要羞辱别人!曹丕笑完之后,还满殿地东张西望,大惊小怪地叫道:“张亲家公在哪里呀?有没有看到刚才的精彩表演呀?给点点评好不好?——不要推辞嘛!谁不知道,您是这方面的专业人士嘛!”    
张鲁死后不久,黄初三年,曹丕颁布敕令,禁止吏民祷祝老子!他在敕令中写道,  
“老聃贤人,未宜先孔子,……汉桓帝不师圣法,正以嬖臣而事老子,欲以求福,良足笑也。”    
这相当于击毁了天师道的最后一根顶梁大柱!鉴于曹丕阴鸷的性格,大家可以猜到他下一步会干什么!    
幸亏在此之前,张鲁显示了他作为道门中人的唯一的一次先见之明。在临死的时候,他把他的儿子张盛招到床前,秘密地吩咐他,如果情况一有不对,马上辞官归隐龙虎山,不可有丝毫留恋,这样方可保住张家和五斗米道的一丝血脉!    
张盛见风暴就在眼前,不久便上书乞归,携家人及道众回到了江西龙虎山。此时,距离当年张道陵举家离开龙虎山入蜀,时间大约有200年。这200年,对于张家来说是个充满传奇性的轮回。终点又回到起点,只是江山依旧,物事已非!  
  终于到了龙虎山,好好介绍一下风景吧?
  好奇问一句,曹丕的时候,龙虎山在东吴手里把,他们是怎么举族迁移到龙虎山的?
  好奇问一句,曹丕的时候,龙虎山在东吴手里把,他们是怎么举族迁移到龙虎山的?    ------------------------------------    他搬家以前,是辞了官的。那时不兴护照,对于人口的迁入,各国都求之不得。
  终于到了龙虎山,好好介绍一下风景吧?    ————————————————————————    风景自己去找图片吧!我也没有去过,不好乱说。下次钱攒够了去以后,再慢慢地写。
  不错~~  记号
    (十九)    
古道西风瘦马!一个凄凉的下午,张道陵的第四代传人张盛,携带着数十家眷徒众,冷冷清清地回到了江西龙虎山。  
此时的龙虎山,和200年前,张道陵离开时相比,风景依旧,人民已非!张盛窘迫地发现,他在龙虎山的生计,将不会比他的曾祖父高明多少。  
张道陵离开时,是汉顺帝永和年间,当时东汉王朝虽然不敢和强盛的西汉比,但总体经济情况还算不错。表现在人口上,当时全国总人口大约是5000万左右。但就在张道陵离开的这一百多年间,各路豪杰中原大地来回厮杀。如果写成一本《三国演义》,那是相当的浪漫!但在《三国演义》中跑龙套的“群众演员”——当时的芸芸众生们,却丝毫也浪漫不起来!“马边悬男头,马后载妇女”,就是那个时候真实的生活写照。  
到了张盛回山的那一年,全中国的人口,不过800多万!    
所以这时龙虎山上,更加路断人稀!张盛好不容易才找到当年张道陵修炼时的洞府,刚一打开石门,一股霉气便扑面而来!当年放《黄帝九鼎太清丹经》的石桌旁,竟然倒毙着几个不知哪年躲进来的乞儿饿殍!    
张盛暗自庆幸:要说这神仙的确是有先见之明!给的是个石洞,里面的家私都是死沉死沉的,除非你是《西游记》里占水帘洞的那位混世魔王,否则别想搬得动!要是当年神仙给的是个木建筑庙观呀!嘿嘿!  
——从这一点我们可以看出,张盛很好地继承了他曾祖父的一个优点:乐观!    
自从张鲁兵败之后,天师道组织四分五裂,道中弟子分散在大江南北,居无定所。少了这五斗米的收入,弟子们饿得眼冒金星,几乎想把手里的那本《老子想尔注》拿去换钱了!  
《白毛女》里面的莫仁智说得好:穷生奸计,富长良心!一些弟子实在没有办法,便做出了不少作奸犯科之事。有技术含量的,就装神弄鬼,敲诈钱财,甚或奸骗妇女;没有技术含量的,就纠集几个师兄弟,专找那僻静之处,等行人走近,一闷棍一个!  
有些老成的道众实在看不下去,便上前劝道,“算了吧,做人要厚道!您忘了当年祖师爷的教导么?犯了这样的错,要写“三官手书”,请上天原谅,否则就会死翘翘的……”    
还没等你说完,别人就挖苦了回来,“省省吧您!怕是张鲁这小子,现在都没有写“三官手书”呢!”    
张鲁的确没有写“三官手书”,他呆在镇南将军府中,整天提心吊胆,生怕哪天曹丕的铁卫军就闯进门来!哪有心思管这些闲事?    
每隔一段时间,就有人来给他汇报教中弟子的种种不法,“您还是出面管管吧,再怎么说,您还是俺们天师道的正宗掌门人呀!”  
张鲁面色平静,干巴巴地说:“好了!谢谢你,我知道该怎么做了。”等客人走后,他一回到内室,便仰天长叹:“祖师爷啊!我还能怎么做?”    
所以,等到这天师道传到张盛的手中时,他再具有乐观的天性,这回都笑不出来了!名义上,天师道的道众遍布天下,全国各地,大江南北,到处都有。走到哪里,都可以看到这样的告示:“今有龙虎山天师道嫡传弟子张某,初到贵地,作法驱邪,施符治病!有需要者,请携五斗米来排队!”但实际上,张盛真正能够控制的弟子,只有和他一起上龙虎山的区区几十人!  
还好张盛这个人什么事都喜欢往好处想,他想,“情况总的来说还是不错呀!当年做官多少还有些积蓄,连带祖传的家业,够这几十号人吃上好几年了,如果一齐上山的有几千人,那就惨了!另外——”  
——想到这里,张盛有些怪不好意思! “这《黄帝九鼎太清丹经》反正俺也暂时看不懂,这炼仙丹的工作,看来得先放一放。”    
他内心深处的想法是:这样一来,俺就可以省下大笔的开销了!    
尽管如此,张盛的头脑还是很清醒。他知道这样下去不是个长法:家产再多,也有吃光用光的一天。怎么办?看来还得想办法开源节流。    
老张天师们的方法前面说过,治病!问题是,现在所有那些打着天师道旗号的混蛋们,都是到个地方就收米治病,害得全国的医生们怨声载道!更麻烦的是,米收了不多,人却给医死了不少!病人家属找上门来,他们还振振有辞:“那我就不知道了,反正俺这符呀,是龙虎山张家统一发行的。出了问题,请您找他们理论去!”  
所以,从现在这种情况看,还能下山去治病吗?想到这里,张盛自己都摇头!  
还有一个办法,那就是炼些丹药来卖。张盛想了想, 又一次否决了!原因很简单:第一,要有一定的资本和生产工艺;第二,要花很长的生产周期。很明显,卖丹药这行当,将注定是个亏本的买卖!    
——什么“生意”周期短,既简单,又不要多少本钱呢?    
张盛灵机一动,想出了一个绝佳的办法!  
  那卢氏到底是随张陵一道飞仙了呢还是给刘璋给杀害了?  呵呵,分身法能修炼到天上一个,地上一个倒也希奇了.
  有空把伊斯兰的真主底子掀掀,留点口德好么?爱护自己祖国的文化是每个人义不容辞的责任。千年前的事,你不得亲眼见,凭些许文献,不用如此刻薄
  有空把伊斯兰的真主底子掀掀,留点口德好么?爱护自己祖国的文化是每个人义不容辞的责任。千年前的事,你不得亲眼见,凭些许文献,不用如此刻薄    
  ————————————————————————    1.要爱护祖国的文化,弄清楚什么是文化,什么是糟粕先!  2.如果要爱护祖国的文化,就最好不要有那种“自己的孩子打不得的心态”。所谓的文化,总是在批评中发展。  3.你认为是刻薄,我认为是调侃。这要看个人的心态如何了。  4.千百年前的事,不靠文献靠什么?时空机器么?如果没有时空机,是不是就不可以写,或者只可以写好话?    
  我觉得LZ这样写很好看啊  现今社会人心浮躁,有这样调侃性的文章,或许还能稍微看看,顺当也普及了下关于道教方面的知识。如果都是十分之严肃的论文形式,只怕看的人是寥寥无几啊
  写得好看啊,明天再来看,鹤鸣山,好象真没怎么听过,回家问问
    (二十)    
张盛想到的办法是办学。    
公平地说,张盛这个办法,以当时的情形来看,的确是上上之选。老师是现成的,就是他自己;教室也是现成的,有神仙提供的石洞。如果将来办学规模扩大,还可以在山下席地而坐嘛!教材分初级和高级,初级班主要是《老子想尔注》,高级班就是那本《黄帝九鼎太清丹经》了。——张盛寻思,等学生读到高级班,自己估计也应该把这本书看懂了。另外,如果有需要的话,还可以编写辅助教材若干。  
办学最重要的是声誉。还好,这是张家的先辈,唯一剩下来的宝贵遗产了。不过,目前也正在迅速的流失当中!    
想到这里,张盛不敢怠慢,连忙派人四处下山放出风声:龙虎山新一代张天师,将正式开班授徒。课程包括:  
初级班:龙虎山养生益智气功;《道德经》入门;金丹的化学成分分析;初级房中术;基本符咒学……  
高级班:仙丹烧炼术;高级房中术;符咒药理学;捉鬼降魔大法;神仙的基本修养论……    
——学制三年,包学包会;收费低廉,随到随学。首先报名的前一百位学员可参加龙虎山年度幸运大抽奖,奖品包括桃木伏鬼剑一把,罗盘一个,天师亲笔签名符咒用纸20张。    
消息一发布出去,张盛信心满满!他想起过去,张道陵先生在鹤鸣山时,授徒的盛况是多么的热烈啊!子孙不肖,令先祖当年的风采不再。但来个一两万人,应该还是问题不大吧?    
想到这里,他又寻思:当年张道陵在鹤鸣山时,由于事前考虑不周,来拜师的人,远远超过预估,结果给当地的生态环境造成的极大破坏。张盛心想,咱们怎么说,也不能重蹈先人的覆辙呀?  
于是下令,在山前空旷之地,清理出一大片广场来。以便大批弟子涌上山时,好有一个集合报到的地方。张盛指示,给小商小贩们在旁边预留一些位置,以便统一管理。——当然,市场管理费,多少还是要收一点点的。  
他是一个很细心的人,还特意叫人在广场的前面,挖了一个浅浅的沙坑。到时候,万一收生数目满了,但又有那种精诚所至的学生,硬要跪在那里不起来。我们可以劝他们跪在沙坑里,以免碦坏了膝盖骨, 本来是美事一件,结果却闹得大家不愉快。  
...... ......    
半年后的一个阴雨的下午,张盛独自坐在广场前,望着连绵雨丝呆呆地出神。    
广场修造得很平整,修建时,他和弟子们特意用龙虎山特有的红色砂岩,细细地打磨过。但现在,这里却到处长出了密密的青草,有些地方已经几乎齐膝深了。沙坑里的沙子,由于从来没有膝盖在里面搅和过,已经结成了硬硬的一块!    
张盛怎么也想不通:龙虎山张家这块金字招牌,为什么居然这么少人理睬?半年过去了,上山来拜师的弟子,满打满算,顶多只有一千挂零,这还包括了中途溜号的!和当年张道陵、张鲁在蜀中广收门徒的盛况相比,简直是寒酸得惨不忍睹!  
到底是什么地方出了问题?难道天下之大,只有蜀中一地的人民,才是“朴素纯厚,易于教化”,而其他各处,都是穷山恶水刁民么?    
这个问题,不仅困扰着张盛的一生,也使后来继任的两位天师——第五代的张昭成和第六代的张椒大伤脑筋!尽管他们费尽心思,但上山拜师的弟子,数目始终没有超过一千多!    
张盛故去后,继任的张昭成和张椒还认真地总结了前人的经验教训。他们一致认为,不好去责怪那些无知群众!根本的原因,怕还是要从自己身上找的。你自己都没有真本事,不能时不时地露两手,怎么指望别人死心塌地地上山交钱呢?    
他们嘴上不说,心里却暗暗责怪张盛没有认真钻研《黄帝九鼎太清丹经》,一直到死,都没有显示出丝毫的神迹来!  
于是他们决定改弦易辙,把教学工作放在次要地位,交给收下得力门徒去具体操办。自己的时间,主要花在清修和炼丹上。比张盛幸运的是,这个时候,他们已经有了一些成功人士的捐赠。日常开销上的压力,稍稍有所缓解。  
结果,功夫不负有钱人!张天师一脉,中断了三代的神通法术,再一次在张昭成和张椒身上得到重现!    
紫云缭绕,鹤鸣九天!当第五代张天师张昭成第一次当众展现神迹时,他的一家老小和忠心的徒众,个个心潮澎湃,眼中含满了泪水,!    
这个激动人心的消息迅速地传了开去!全国各地,大江南北,到处都在谈论龙虎山上,最近出现的惊人奇迹。    
——只是,前来上山拜师的新弟子,仍然是寥寥无几!      
  帖子不错,楼主加油啊
  现在好像还有张天师吧?记得台湾有传人,搜了一下维基,没错。楼主看得到维基百科的条目么?列了谱系。如果需要贴上来辩证,说一声:)    要我说,先写了现任张天师,然后再从头说起,效果更好。
  现在的张天师有超自然力量吗?
  一直在关注这个文章, 很有意思.  楼主加油
  道教现任第64代天师张源先,居台湾    
  谢谢ID张三1和其它热心的朋友!我可以看到WIKIPEDIA。    如果各位朋友觉得写法上有改进之处,敬请发帖告知,谢谢!
  张鲁以《道德经》为该教的主要经典,为便于向其徒宣讲《道德经》,乃为之作注,名《老子想尔注》。提出&道&&散形为气,聚形为太上老君,常治昆仑&;认为&道精&&分之与万物,万物精共一本&;主张君臣民皆须&顺道意,知道真&,&行诫守道&。又认为,&生&是&道之别体&,道人&但归志于道,唯愿长生&。&道设生以赏善,设死以威恶&。只有&奉道诫&,将&积善成功&和&积精成神&二者结合起来,才能不死成仙。主张&治国之君务修道德,忠臣辅佐在行道&,指出如此一来,&道普德溢,太平至矣。吏民怀慕,则易治矣。    《老子想尔注》?张鲁?张陵?
  《老子想尔注》?张鲁?张陵?  ————————————————  传说是张陵,不过,学术界多认为是张鲁。这本书的用途其实就是和教学参考书差不多,因为以五斗米道道众当时的水平,看《老子》原本的确相当困难。  
  我看到的那个维基条目再一看,错字连篇,惨不忍睹,不知道怎么放出来的。内容也应该再充实一下。楼主能不能去帮忙改改。    我个人(再强调一下是个人哈,每个人看问题角度不同)觉得楼主能不能先写一下这一代天师,哪怕不写全了,开个头也好或者弄个简本也好,尝个鲜,吊一下大家胃口,再闪回千年以前。否则还要等一两千年啊,555,等写完,读者里面说不定都有几个早得道了......
  作者:尹梦飞 回复日期: 14:46:48 
          1.要爱护祖国的文化,弄清楚什么是文化,什么是糟粕先!    2.如果要爱护祖国的文化,就最好不要有那种“自己的孩子打不得的心态”。所谓的文化,总是在批评中发展。    3.你认为是刻薄,我认为是调侃。这要看个人的心态如何了。    4.千百年前的事,不靠文献靠什么?时空机器么?如果没有时空机,是不是就不可以写,或者只可以写好话?    =============================================================================================  什么是糟粕?宗教里本有些东西就是那样的,何有糟粕之说?其他宗教的头和教义是神,张天师和道教就是蒙骗是吧?对于宗教,究这个底没有任何意义。  历代张天师得到了极大的尊重,一直世袭,比孔家差不了多少,难道尊崇他们的都傻?作为本土宗教,道教对中国的影响极深。你还原史实可以,请不要以这种态度随意侮辱!  现在也有他的后人在世,你在这胡说八道,有一丝尊重别人的祖先吗?你觉得是调侃,怎么不去调侃穆斯林们的真主?怎么不去调侃你自己的祖先或长辈?你心态好,你觉得你妈被人调侃没什么,可你妈愿意吗?你要调侃别人,你得大乐子了,还要别人傻傻的随你一样好心态?有病啊你  治史首先不得浮躁,一千多年里五花八门的史料或记载,正野史笔记传说,都被你用来作了油盐酱醋,随意把张天师和道教下了锅,啥玩艺  
  深为你的理解能力折服  “其他宗教的头和教义是神”从头到尾,你是怎么得出这个结论的?难道我们看的不是同一种文字?  读这个帖子恐怕除了你没谁能读出侮辱的意味,不信你自己做个调查  凡间人凡间事,孔子也经常被人拿来下锅  做人首先来不得浮躁,有病啊你?
  〉什么是糟粕?宗教里本有些东西就是那样的,何有糟粕之说?    楼上,楼主原话:“要爱护祖国的文化,弄清楚什么是文化,什么是糟粕先!”、“所谓的文化,总是在批评中发展”,据此,是在批评文化中的糟粕部分。宗教也是在发展的,并不是什么都是原有的;也是有糟粕,比如教廷中世纪的驱魔。当然是批评得的,要区别宗教和迷信。宗教也是知今是而昨非的。    当然,楼主本意如果是在全盘否定道教,我帮你跟他拼了。:)    ps:九浅一深是精华还是糟粕?:)
  楼主,再提个建议。提到的历史事件,有纪年的话,不太麻烦的话最好附一个;有出处的话最好也简单提一句,我们小学水平的分不清史料和《道藏》的:)
  楼上这位叫作rolling2,对你真是无话可说.(用"位"来称呼你是对这个字的污辱,应该换个"只","个"之类的字来形容更贴切)  有欠教育.为你的家门悲哀.    你写这个东西于人无损,相反让人看清楚你是一个什么样的下作之人.    (赵本山呈痛心疾首状:"悲哀,悲哀,真替你悲哀......")
  不知道多久
  谢谢各位朋友。我想对于“徽洲人”网友,这里就不用回复了。我不喜欢和别人争论,更不喜欢和别人吵架。    如果不喜欢的话,请去看其他好的帖子吧! 
    (二十一)    
茅山连金陵,江湖据下流。  
三神乘白鹤,各治一山头。  
——《三茅歌》    
位于江苏省境内的茅山,其实是一座很不起眼的小山,满打满算,面积才不过32平方公里,比起龙虎山,那是差得远去了!但,山不在高,有仙则名。这茅山恰好就是盛产神仙的地方,山上有道教的第一福地、第八洞天、第三十二小洞天。这样一算下来,丝毫不输给张天师的龙虎山。  
不仅如此,茅山还一下子就孕育了道教的两大门派:上清派和丹鼎派!这两派一路走来,都是人才辈出,声势浩大!直到现在,香港鬼片里的那些邪魔恶鬼们,还是只认茅山道的注册商标。张天师的传人拎着把桃木剑过去,鬼们理都不理!看来不仅是香港人,就连香港鬼,也都讲究名牌意识。    
但这样一来,张天师们的处境就比较尴尬了。当张盛望着长满野草的广场发愣时,茅山那头,正是锣鼓喧天,彩旗招展,门庭若市的场面。难怪他的招生名额怎么也满不了!    
江苏和江西相隔并不远,很明显的,张昭成和张椒早已意识到了问题所在。他们闭门不出,苦练内功。要说成效也是有的。张昭成练到后来,活了119岁,直追先祖张道陵!不单是“数量”,张昭成在“质量”上也取得了骄人的成绩:他会驯服虎豹!——不要急,这不是驯兽师的本事!他还会出神于数百里之外;最后,等到他去世,坟墓上还长出了无数株灵芝仙草,几乎引发了当地村民的哄抢事件!    
张椒比起他老爸也毫不逊色!他在老爸基础上,还研发出了降鬼的神通。据说后来连龙宫里的龙王老爷,都来向他请教过修仙的学术问题!    
但电影里面的国民党参谋长说得好,“不是我们无能,而是共军太狡猾。”张天师们这次遇到的竞争对手,实在是太过于强大了!    
难道上清派、丹鼎派的高手们,一个个都是三头六臂,铜头铁额么?当然不是,其实大家都是谦谦君子,一个个看起来文质彬彬!每逢张道陵祖师诞辰,他们还要派得力弟子,送上花红酒礼,以表敬意。尤其是上清派的创始人,可以说比世界上所有的君子都温柔。——因为她是女流之辈,一个面目慈祥的老太太。    
这位老太太的真名叫魏华存,世人都尊称她为“魏夫人”。她从小就喜欢读道家之书,如《老子》、《庄子》!我们知道,同样的天赋在张道陵身上也体现过。但魏夫人的另一个特点就连张道陵祖师,恐怕也是望尘莫及:别的小孩子哭着嚷着要糖果麻花的时候,她却一个人在旁边,静静地磕着胡麻散、茯苓丸之类的仙药!  
她从小就性格孤僻,喜欢独处一室。后来被父母所逼,也结了婚,还生了两个孩子。后来,她成功地说服丈夫,让她独处一室,专心修炼。她的丈夫刘幼彦是个县级领导干部,想来也和现在的官儿们一样,工作忙,应酬多!所以就由她去了,心想我看你能折腾个什么名堂出来!    
谁都不知道魏夫人具体的修炼方法,否则,她身边的人后来就不会那么追悔莫及了!  
公元288年的一个半夜,中天月圆。魏夫人正在像往常一样独自静修,他的先生一个人无聊,躺在沙发上看韩剧。突然,仙乐缭绕,香气满堂。一众神仙,有太极真人、青童道君、景林真人、清虚真人等等,纷纷从天而降,密密麻麻地挤了一屋子!  
魏夫人的老公刘先生惊得两眼发直!搞不懂是该倒茶好呢,还是去泡咖啡?    
神仙们没有理他,你一个县官在俺们神仙眼里连粒芝麻也算不上!他们只是热情地和魏夫人寒暄,寒暄完了,照样一招手,后面的仙童喘着气抱了一大堆书出来!  
——对!和张道陵一样要看书。我们知道读PHD要看很多书,过去当神仙也差不多!要不人们怎么说“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    
不过,这次的神仙,看起来好像比太上老君还要和蔼一点。他们不像老君,除了书剑印,什么吃的都不给——想讨仙丹呀?没门!自己拿本书一边炼去!  
魏夫人遇到的众神仙中,青童道君和清虚真人特别好心,他们慷慨地给了魏夫人两粒仙药。这下就简单了,魏夫人一服下仙药,立刻尸解升天!剩下她的丈夫站在院子里,满腔悲愤面朝苍天!心里怎么也想不通,怎么后羿嫦娥的悲剧,打了个颠倒,又在自己身上重演了!    
魏夫人升天后,被上面封为紫虚元君,掌管南岳衡山,人称“南岳魏夫人”!后来,她还亲自下凡,传授大道给上清派的传人茅山杨羲。天下的老百姓们一听,什么?神仙亲自下凡来授的课?呼拉一下子,把个小小的茅山围得水泄不通!其中甚至有张天师门下的一些旧弟子,背上还习惯性地背着五斗米。  
人家微微一笑,委婉地说:“不用啦!我们这里认为现金交易比较简单易行。”  
张天师的旧门人大失所望,“什么?改要银子啦?我还以为神仙们都是要米的。早知道我在山下的小镇就卖成铜钱了,背来背去多累呀!”    
消息传到张天师耳朵里,他心里一百个不是滋味:都是道门中人,相煎何必太急嘛!  
但自己有什么办法?论法术,别人已经是正牌的神仙了,而且还经常下凡指导工作;论后台,别人那边一下凡就是一大群,自己这边的呢?一上天,就消失得无影无踪了!    
但更令张天师生气的事情还在后头,因为上清派出了个非常著名人物,而这个人物,从他后来的恶劣行径来看,很明显的,对天师道极端地不友好!        
(注:文中的魏夫人,历来正史言之不详。野史上一般认为,她飞升时,丈夫已经去世。这里为了增强文章的喜剧效果,姑且让他多活几年。  
另外,来点化魏夫人的神仙中,据说还有张道陵先生!但这样写未免太令人伤感,我们还是把当作谣言吧!)
  楼主,再提个建议。提到的历史事件,有纪年的话,不太麻烦的话最好附一个;有出处的话最好也简单提一句,我们小学水平的分不清史料和《道藏》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谢谢ID张三1网友的建议!您所说的倒叙式写法,我可能会在以后采用,因为听您这么一说,我也觉得一路老实地写来,未免有些死板。    至于列出历史纪年,有一些麻烦,原因有二:1.我是个懒虫。2.道教的记载,和正史出入巨大。而且,天师们动不动就活百多岁,要和正规纪年吻合,将有一个复杂的计算过程。    我在写这篇东西的过程中,综合采用的正史(对道教多不友好)、道家文献、野史、小说(如三国)、后世学者的书籍、网上资料等,尽量做到言之有据。  但因为定位是戏说,所以精确性不敢保证。资料来源由于过于复杂,所以在这里就不好一一列出了。    非常感谢你的建议!  
  标记一下。
  说起来,我也倒真的不认为道教符咒一套100%都是假的。我们为什么对自身的理智和知识如此自信?    莲蓬鬼话里看到过网友经历,就是说符咒起作用的:) 我不信他们统统都是撒谎或受骗或心理作用。    楼主能不能偶尔插播一下你个人的看法,比如道教法术这个大杂烩里面,有没有你个人觉得完全或者基本可信的东东?
  写得不错。
  人要有信仰。。但是不能迷信。。。
  作者:尹梦飞 回复日期: 19:17:51 
    谢谢各位朋友。我想对于“徽洲人”网友,这里就不用回复了。我不喜欢和别人争论,更不喜欢和别人吵架。        如果不喜欢的话,请去看其他好的帖子吧!  ========================================================================================    没有和你争论,吵架,而你却把这看作了争论和吵架,这种心态就是你调侃的心态?  你如此行文嘲笑讥讽别人的信仰,别人的祖先,就只是“如果不喜欢的话,请去看其他好的帖子吧!”?要不给别人看,不让别人有想法,你干吗不发自己被窝里,而巴巴的贴来论坛! 奇怪之极了。还没有调侃你你就这种态度,嘿  范德彪先生说,没意思!
  目前这个贴子还是不错的,上面这位兄台,你不喜欢可以去看别的贴子.谢谢合作.
  楼主要坚持,我每天都会来看你的贴子的.对张天师以及道家这方面的知识很感兴趣.期待你的下文..
  大家都来看一下吧,哪怕每天一次,把它顶起来。
  魏华存(251~334)为晋代女道士,上清派所尊第一代太师。字贤安,道士称她紫虚元君南岳魏夫人。任城人。晋司徒魏舒之女。据《云笈七?·上清经述》《茅山志》卷十载:魏华存居修武县(夫为修武令)时,因“冥心斋静,累感真灵”,谓于西晋太康九年(288)三十七岁时,忽有众真下降,清虚真人王褒为其师,并授以《太上宝文》《八素隐书》《大洞真经》《灵书紫文八道》《紫度炎光》《石精玉马》《神真虎文》《高仙羽玄》等经三十一卷,并称“此书昔授之西城总真君,今以付子,且语以存思指归行事口诀”。于是《上清经》从此而行世。后又有景林真人别授《黄庭内景经》。考清虚真人王褒字子登,范阳襄平人,安国侯七世孙,学道华阴山。但王褒生于汉元帝建昭三年(前36),则下距魏华存之生为二百八十七年,故所述王、魏间经书授受事,当不足信。
  考清虚真人王褒字子登,范阳襄平人,安国侯七世孙,学道华阴山。但王褒生于汉元帝建昭三年(前36),则下距魏华存之生为二百八十七年,故所述王、魏间经书授受事,当不足信。  ~~~~~~~~~~~~~~~~~~~~~~~~~~~~~~~~~~~~~~~~~~  一家之言       
  非常谢楼上,补楼主所未发,请继续哈,只要不是大段的。这样大家可以虚实对照:)
  继续啊~~~掉人胃口啊~
  我就不明白,千年以降道教典籍无数,到底说些什么,现在任谁都看得云山雾罩的。kao,统统都是YY不成?
    (二十二)    
上清派的这个人物叫陶弘景。此人是个传奇性的天才,在南北朝历史中相当的有名。  
大凡那种天才级别的人物,其状貌往往就和常人不一样。例如第一代祖师张道陵先生,史书上记载,他“身长九尺三寸,浓眉大脸,红顶绿眼,鼻子高挺,眼睛有三个角。垂手过膝,有浓密的胡子,龙行虎步,十分威武。”    
这个样子,不要说是人,连鬼见了,怕也是要避让三分。但陶弘景也不遑多让,他“身高七尺七,眉清目秀,高额头,两只耳朵上各长了七十余根二寸长的毫毛,右膝盖上长有数十颗黑痣,呈北斗七星状排列。”    
熟悉史书的人都很清楚,身上的黑痣这玩意儿,是千万忽视不得的东西!汉高祖刘邦的左边屁股上,就长有七十二颗黑痣,所以才当了皇帝。陶弘景先生虽然赫赫有名,但毕竟没有当上皇帝。据后人研究,那是因为黑痣长少了,而且长得还不是地方。至于我们这些凡夫俗子,脸上身上也多少长有几颗,例如鄙人脸上有一颗就不小。看了古书后,我本来还以为这是个吉兆。但街上算命的都摇头,说这颗痣长的位置不好!——这就是我没有中六合彩的原因!他们热心地说要帮我“取”了它——只须十块钱!我倒不是心疼那一点钱,而是真的怕疼!所以那颗痣到现在还好好地呆在我的脸上,而六合彩到现在也没有中过一回!    
陶弘景这个人是个三教皆通的高手,而且和“系师”张鲁一样,非常热衷于政治。大家知道,东晋过了是南北朝,分宋、齐、梁、陈四朝,“梁”这个国号是谁给取的?正是陶弘景陶先生!他对梁武帝萧衍说:“以梁为国号,应天运,保长久!”萧衍先生大悦,欣然接受。  
很可惜的是,众所周知,后来梁朝的命运,和陶弘景估计的有些不一样。不过,这不能怪陶先生算得不准,要怪就怪这梁武帝萧衍自己三心二意!你奉道就奉道吧,奉到一半,又跑去信什么西域之地传来的释佛之学。这样一来,不仅让天下的道众寒心,恐怕连天上的神仙也会感到生气吧!    
梁武帝早年对陶弘景是信服得一塌糊涂!甚至要请他做宰相,拜他为师。陶弘景的聪明这时就显示出来了:宰相这个东西,是人都想去做。但要做之前,也要先了解一下时间地点吧?南北朝纷争之时,这宰相的位子,可是能够乱坐的么?就连梁武帝本人,后来也落得个饿死佛寺的下场!  
陶弘景不好明拒,他巧妙地写了一首诗给皇上:    
山中何所有?岭上多白云。  
只可自怡悦,不可持寄君!    
诗写得非常好,就是放在盛唐也毫不逊色,足见陶弘景的纵横才气。皇帝一看,对陶先生是更是敬佩得无以复加!他尊重陶弘景的高尚选择,但一遇到什么大事,还是飞马派人送信去给陶先生,征求他的宝贵意见。陶先生也很乐意身兼两职,一边做隐居道士,一边当顾问。当时的人们都称之为“山中宰相”。    
不过,陶弘景的本职工作还是做道士。他痛感当时道教宗派林立,神仙体系乱得一塌糊涂。老百姓本来想要来拜,但一看这么多神仙,便迟疑地不知从何下手。而这一点道教的竞争对手佛教就做得非常好:一进庙,就看到一个笑和尚,四大金刚。和尚们告诉你,这一边是来欢迎的,另一边是镇服那些邪魔外道的。再往里面走,各种等级的罗汉、菩萨、佛祖一一出现。你是来祈求远离病魔的,就去拜南无药师佛;要求子的,有送子观音;如果什么都要求一求或什么都不求的,那就去拜拜大雄宝殿里的三位世尊……  
不要小看这一点!南北朝时的佛道相争,这一个问题要不是陶弘景及时弥补,道教早就连老本都输没了!    
陶弘景意识到了这一点后,便开始精心编制道教的神仙谱系:《真灵位业图》。该项工作看起来简单,却耗时耗力。因为这是个关系到千秋万代的工作。况且,神仙只有七百多位,世上的道士却有千千万万!大家都有各自喜欢的神仙,万一你陶弘景排错了地方,保不定就会有人飞剑取他项上人头!  
所以他隐居茅山不出,足足花了四十多年的时间,才把那本《真灵位业图》公诸于世!    
消息传出,天下大哗!这陶弘景的名气大得不像话,而且又有官方的强烈支持!据说,连印书的钱,都是皇上掏的私房银子。大家有谁不敢不重视?一时之间,洛阳纸贵,天下道士俗家,几乎人手一本!庙里的和尚一开始紧张万分,赶紧去买了一本来看。看了以后,“切!”的一声,便放心地丢在了旁边。——还是不如咱们佛家的完善呀!    
茅山上下,一片欢声雷动!因为这陶弘景在编书之时有些不老实,多少暗藏私心!他排的神仙分为七等(从“七”这个数字来看,就是有的盗版佛教的味道!),一等不用说都是些顶级厉害的角色:元始天尊,玉晨元皇大道,太极金阙帝君,太上老君,九宫尚书,定录真君中茅君,丰都北阴大帝。——其他的神仙大家都没有意见,问题是这“定录真君中茅君”是谁?大家一翻书,好嘛!原来是“三茅真君”中的老二茅固!    
没办法大家就忍吧!再看第二等级,里面有两个熟悉的名字:魏华存、许翙,前者为茅山宗开山祖师,后者是第四代传人。也就是说,他们比太上老君等人,只低这么一点点!  
看到这里灵宝派的道士们就不答应了!因为他们的祖师爷葛玄等灵宝旧宿,居然只能屈居第三等级!他们一片喧嚣,吵着嚷着要去找陶弘景这厮算账!但陶弘景一点也不在乎,他心里非常清楚,这灵宝派又不是蜀山剑派,他们讲究的是积德升仙!派中个个都是陆敬修一样的老实人,根本找不到李逍遥之类会飞剑的高手!    
如果说灵宝派的道士看了《真灵位业图》是愤怒的话,那么龙虎山上的张天师和他的弟子们,看了以后就几乎是仇恨了!    
道教的正牌创始人,正一天师道的开山祖师张道陵先生,竟然只被排到第四等级!  
  好文章!楼主野史历史涉猎得广啊,写得相当幽默:)!      强烈喜欢......
  作者:ID张三1 回复日期: 03:45:00 
    我就不明白,千年以降道教典籍无数,到底说些什么,现在任谁都看得云山雾罩的。kao,统统都是YY不成?    ............................................................    道教奉&道,经,师&三宝.首要持戒,以此立德,清净身心,方可入道.经是死的,写经时的环境变了,不容易懂了:人是活的,明师可以说是活的经书,有道家思想的一代代的传承,可以为学者解惑答疑,随机说法,启迪智慧.师也有说不明白词不达意的时候,这时智慧开启,就可以去翻阅经书,从古代先贤那里获得启发.师,经书都是指路的路标.  要说修行根本,不是什么画符念咒,打坐炼丹,御剑飞行,而是张蘅的那几句话“汝祖以天地为心,生灵为念,诚敬忠孝为本,周行天下除妖孽之害。嗣吾教者,非诚无以得道,非敬无以立德,非忠无以事国,非孝无以事亲!”.
  天天来支持
  晕~~~~~~~,又得记号,lz写快点哦,等阿等啊~~~~~~~
  晕~~~~~~~,又得记号,lz写快点哦,等阿等啊~~~~~~~
  有点意思
    好文!做个记号
    谢谢各位朋友的支持和意见! 这里有些事请要说明一下:    在下这篇拙文,原载于海外中文论坛西西河,国内的网友基本上是看不到的。后来东逛西逛来到天涯,看到这里原来这么多人写类似的文章,所以就决定发在这边试一试。    原先在西西河已经连载了20集,然后才开始在天涯贴。由于天涯是旧帖,所以三两下就赶上了。现在两边扯平,以后新的内容写出,将两边同时发帖。我不知道这样做是否合这里的规矩,如果天涯不希望这样做,请告知本人。    我算了一下,今后的内容大致会两天更新一次。    这样的更新速度,恐怕有些网友会不满意。为什么这么慢呢?第一个原因是写东西毕竟只是业余的爱好,我还是要挣钱吃饭滴!而且老实说,工作本身就相当的忙了!第二个原因是为了保证质量,写了这么多东西后我发现,写快的代价,往往就是要牺牲质量。我现在的打算是,写完之后,放上一天,修订之后,再放上网。    虽然是篇业余的东西,但我还是希望能够写得好看,否则不如不写!“好看”,是我写东西所追求的一个终结目标。所以,在这里我请关心此文的朋友们多体谅!我所能做到的,是尽量拉长每篇的篇幅,让大家一次可以看多一点。    如果大家觉得我写得越来差,请发帖告知。我会尽量改进,或者知趣地中途停止!    最后打个小广告,有耐心的看官,不妨到本人的博客一看:http://dreamflyer.  那里有在下的不少旧文,相信其中有些篇章,不会让大家失望。    再次谢谢各位看帖的朋友!    梦飞    
  看到这里灵宝派……祖师爷葛玄等灵宝旧宿……他们讲究的是积德升仙!派中个个都是陆敬修一样的老实人    ===虽然是写张天师,但牵涉到的道教人物也介绍一下吧!  上文中的派别和人名,最好敷衍开一些。
  继续期待伟大的楼主
  还部分页?还有没有天理了!!!
  很不错哦
  期待下文
  三茅真君,为汉代修道成仙的茅盈、茅固、茅衷三兄弟,是道教茅山派的祖师。《梁书·陶弘景传》载:“句容之句曲山,恒曰此山下是第八洞,名金坛华阳之天,周围一白五十里。昔汉有咸阳三茅君得道,来此掌山,故谓之茅山。”他们大约是汉景帝时候(前156—前140年)的人。    起初在魏晋民间传说中,只有茅盈得道成仙,晋葛洪《神仙传》说:茅盈是幽卅人,在齐地学道二十年,回乡后极有法术,能治病救灾,起死目生,善于变化,外物莫能伤害。乘羽盖升入仙界后,“远近为之立庙奉祀之”。南北朝时,民间则传说三兄弟俱成神仙。真 得道後,三茅真君来句容句曲山(今江苏省句容之茅山),掌管此山,故句曲山後名茅山 。
  茅盈在汉宣帝地节(前69-前65)四年受黄金九锡之命,为&东岳上卿司命真君&,茅固和茅衷分别被封为&定禄君&和&保命君&。宋时,宋太宗、宋真宗封他们为&真应真君&、&妙应真君&、和&神应真君&。统称&九天司命三茅应化真君&,后世称之为&三茅真君&。
  〉东汉永平二年(公元59年),年仅26岁的原重庆市江洲县县委书记张陵,正式向朝廷提出辞职申请。    县令是县长,不是县委书记。先民质朴,当年书生统统被儒党洗了脑,觉悟都很高,当官后也不需要再受监督了。这些小地方注意点比较好。
  等更新.
  期待更新......  lz文笔不错
  作者:ID张三1 回复日期: 5:03:53 
    〉东汉永平二年(公元59年),年仅26岁的原重庆市江洲县县委书记张陵,正式向朝廷提出辞职申请。        县令是县长,不是县委书记。先民质朴,当年书生统统被儒党洗了脑,觉悟都很高,当官后也不需要再受监督了。这些小地方注意点比较好。  ----------------  不对呀,县委书记才是一把手,不光是监督哟.  说起来把县令翻译成县委书记最为恰当,主管一切工作嘛.主簿才相当于现在的县长.
  县令七品的话,主簿八品么?如果那样的话你说得对。:)
  各级党委书记都是自共“军”中党代表而来,以确保党指挥枪。没有县级钦差的吧:)
  记号先!
  作者:ID张三1 回复日期: 14:56:28 
    ===================  你一边呆着,不用这么舍命搏出位。  明明一个戏说的,你真糊涂假糊涂?   被赶出煮酒又恬不知耻回来胡搅蛮缠,做人怎么能无耻到你这种地步?
  回复ID张三1网友:    谢谢你的提醒!我在写的时候,只是想到了一个县谁真正作主的问题。据我所知,到现在为止,还是书记。  
    (二十三)    
当陶弘景发布那本道教重要著作《真灵位业图》时,龙虎山上的张天师可能已经传到了第七代张回。  
——等一等!为什么这里要说“可能”呢?    
这里就要岔开多讲几句了。看张天师的族谱,是个实在令人伤脑筋的事情!张天师一家从张道陵开始,一路传下来,至今为止,共传了63代,历时将近两千年。后人要研究张家的家谱,多根据两本书:一本是由第四十二代天师张正常和第五十代天师张国祥撰写的《汉天师世家》,从第一代写到第五十代;另外一本叫《补天师世家》,由第六十二代天师张元旭撰写,从第五十代补写至第六十一代。接下来的第六十二代就跑到台湾去了,由于时间短,估计没有再续写。  
应该承认,张家在历史文献工作方面,比另一个传世千年的家族——曲阜孔家差很多!孔家有良好的史学背景,像第一代的孔丘先生,就修订过著名的《春秋》,据说由于写得太好,还吓坏了一大批人! 使“乱臣贼子惧”。——其实就我个人看来,乱臣贼子一个都没吓着,反倒吓坏了不少好人!这就像修了个很矮的围墙一样,防得了君子,防不了小人。——但正因为有这样良好的传统,所以后世子孙也不敢怠慢,一本家谱修得整整齐齐,丝毫不见错失!  
相比之下,龙虎山张家的就很令人遗憾 。先是,从第二代到第四十二代,居然就没有人想到要好好做一做这项工作!等到张正常猛然想起来,已经有点为时已晚了。为什么这样说呢?因为从第四代开始,就有众多的天师们“生卒年不详”!不仅如此,书中只是草率地记载一下各天师的简略事迹,连他们生在那个朝代,往往都没有提及。后世的研究者们,只好一边埋怨,一边扳着手指头细细计算。    
言归正传!这位张回先生,生卒年不详。(^_^)!但据说他刚学会讲话,就问了大人一个千古未解的超级大难题:“道”是什么呀?    
老子说过:道可道,非常道。“道”这东西,如果能被人清楚地讲出来,恐怕就不是人间至道了。所以张回小朋友这个问题一出口,整个龙虎山上下一片哑然,连他父亲老张天师也答不上来。不过,老张天师虽然答不上来,心里却异常兴奋:不愧是咱们张家的后代呀!如此年龄,就开始打听这种宇宙级的问题。  
——后世有些心怀嫉妒的小人却不以为然!这有什么?你们张家一天到晚把“道”字挂在嘴上,小孩子听多了当然要问嘛!如果他出生在一个医生世家,第一个问题说不定就是:“爹地,什么是“病”呀?“  
这张回先生长大之后,据说炼成了辟谷导引之道,能日行百里,其它的本事好像就没听说了。但至少飞剑之术是肯定不会的,否则陶弘景也不敢如此放肆。    
当张回先生看到陶弘景排的神仙榜时,心中格外郁闷!但他有什么办法?日行百里去找他算账么?没有用的!别人说不定还要当面讥笑:老兄啊!听说梁山泊的神信太保戴宗,绑上四个甲马,一日便能行八百里呢!你只能日行百里,我看还不如去买匹马省事些!    
《天下无贼》里的黎叔说过:“二十一世纪什么 最值钱?人才!”这句话是说到点子上了,它放在哪个世纪都一样管用,尤其是在那种混乱纷争的年代。  
三国两晋南北时朝,在历史上是有名的动荡不定!这种动荡,不仅只是体现在政局上,在思想领域、宗教领域,照样也是弄得不可开交。先是,道教的领头羊天师道随着张鲁的失败而分崩离析,道教内部各种宗派纷纷崛起,互相之间竞争不已。接着,当道教的各个宗派的纷争还没有完的时候,另一个更大的威胁从西方的地平线上升起:西来的梵唱——佛教,开始大举进入中原腹地!在这样的环境下,各门各派人才辈出,真是你方唱罢我登场,闹腾得好不热闹!    
张回等龙虎山上的各代天师们,看着山下的风云变幻,只觉得眼前是一片眼花缭乱!    
——他们看到了道教上清派的崛起。除了魏夫人外,这派还有杨羲、许翙、陶弘景等人才。尤其是陶弘景,这个人中之龙,几乎算是张道陵级别的超级人才。他综合了儒、道、释三教思想,创立了佛道双修、三教合一的新道教理论。不仅使上清派一跃成为道教的领军之派,而且在整个道教历史上都起着承前启后的作用。    
——他们还看到了异军突起的灵宝派!此派主张的是“积德升仙”,这段时间也出了两个杰出的人物:葛巢甫和陆修静。特别是这位陆修静先生,被后人称为是道教思想的集大成者。他创立了中国道教历史上影响深远的道教典籍分类法——“三洞四辅十二类”,使想要修道的后人,从此可以有章可循,不用再麻烦神仙下凡来一本一本地来散发。  
除此之外,陆修静还结合旧有道教仪式、佛教仪式、儒家仪式,创出了“九斋十二法”的道教斋醮体系,形成了一套完整等斋礼系统。这样一来,道教弟子们,在拜原始天尊、太上老君时,多少也有了章法可循!不再像张道陵先生当年一样,见到老君这样的尊神,也只是中庭拱手肃立,显得很没有礼貌!    
——最后,张天师们惊讶地发现,他们祖传的炼丹之术,居然也面临被人完全取代的危险!这危险来自魏晋之际的两位姓葛的祖孙,爷爷叫葛玄,孙子叫葛洪,他们创造了一个著名的道教宗派——丹鼎派。爷爷倒还没有什么,但孙子的名气就太大了,几乎比陆修静、陶弘景还要响亮许多!    
这位葛洪先生是个全才型的人物,在当道士以前,他还从过军,战功显赫,被朝廷封为“伏波将军”。请注意,他的“伏波将军”可是一刀一枪博出来的,不像张鲁那个令人脸红的“镇南将军”。  
当完了将军,他又跑去当文官,大大小小的官很当了不少。据说颇有政声,最后连著名的宰相王导也对他另眼相看,辟他为丞相掾兼咨议参军。但他道心不灭,主动要求降职为勾漏县的县令。皇帝说:“哪里可以这样嘛!大材小用嘛!朝廷需要你这样的人才嘛!”  
但葛洪坚持要去,后来别人再三追问,他才不好意思地说,听说那个勾漏那个地方盛产丹砂,可以便于炼丹!这样一来,连皇上也不好多说什么了。因为炼丹在当时是一个非常高尚的事业,你要是没有练过丹,或者没有服食过“五石散”之类的丹药,简直就不好意思走到街上去亮相!  
葛洪的在炼丹上面的成就很高,据说炼来炼去,还不小心发明了火药!——当然这在英国人打进来之前,只是小事一桩!他对炼丹最大的贡献在于,他把烧火炼“外丹”的技术,和导引吐纳修炼炼内丹的方法结合在一起,形成里内外兼修的新炼丹理论。大家不要小看这一点,后来很多人吃学道士们炼外丹来吃,结果吃死了无数!幸好有葛洪的“内丹”理论救急,才没有把道教的金字招牌给砸了。    
葛洪的另外一个更厉害的贡献,是他写了一本叫《抱朴子》的书。此书分内外两篇,内篇讲神仙丹药,外篇讲经世济人。这还没有什么,关键是他提出了“仙可学致”,金丹可合的经典思想。在书中,葛洪响亮地喊出了道教的最强音:    
我命在我不在天,还丹成金亿万年!    
此言一出,无论贵贱,四野惊动!丹鼎派名声大振!从此以后,道教思想便豁然开朗,提升到一个新的领域。长生不老的旗帜,在中国大地上飘扬了千百年!    
——但,此时龙虎山上的张天师们在干什么呢?细心的人们可以发现,自从张鲁去世之后,众多的张天师们,没有一个在两晋南北朝的光辉历史中,擦亮过自己的名字!  
  关于茅山道的一点补充:     茅山道尊为开山祖师的其实还不是三茅真君,据说是远在周朝的一个叫茅濛的高人。三茅真君是他不懂那一辈的孙子,他们的爸爸叫茅“盈”。  这位茅濛先生写了一首诗预见了茅盈的贡献:“神仙得者茅初成,驾龙上升入太清。时下玄洲戏赤城,继世而往在我盈。”    这首诗我们可以从积极和消极两方面的意义来看:  积极意义:五言律诗的源头原来可以上推到周朝!  消极意义:后世有些道士真算得上造假的老祖宗!
  一直要写到第62代?那要等到什么时候阿.    
  很有意思  踩一脚
  快一点就好了。
  关于葛玄一点补充:    葛玄(164~244)为三国吴人,葛洪从祖。字孝先。人称太极葛仙翁。本琅琊人,后迁丹阳句容。高祖庐为汉骠骑大将军,封下邳侯,祖矩仕汉为黄门侍郎,父德儒历大鸿胪登尚书,素奉道法。  故葛玄出身宦族名门。自幼好学,博览五经,十五六岁名震江左。性喜老、庄之说,不愿仕进。后入天台赤城山修炼,遇左元放得受《白虎七变经》《太清九鼎金液丹经》《三元真一妙经》等,后遨游山川,周旋于括苍、南岳、罗浮诸山。  后汉室倾覆,三国战乱,于是删集《灵宝经诰》,精心研诵“上清”、“灵宝”诸部真经;曾嘱其弟子郑思远,在他死后将“上清”、“三洞”、“灵宝”中盟诸品经箓付阁皂宗坛及家门弟子,世世箓传。据说,吴嘉禾二年(233),葛玄径往阁皂东峰建庵,筑坛立炉,修炼九转金丹。  还称《灵宝经箓》传自葛玄,故后世灵宝道士奉他为阁皂宗祖师。《三国志·吴书》记载:孙权好道术,葛玄尝与之游,得权器重,特于方山立洞玄观。《舆地志》也有赤乌二年(239)建立方山观的记载。北宋崇宁三年(1104)封“冲应真人”;南宋淳皊六  年(1246)封“冲应孚佑真君”。
  葛洪、魏夫人和天师道。    有人说,魏夫人曾经是天师道的一个“祭酒”。也有人认为,葛洪属于南天师道。
  这“有人认为”怎讲。都说道统,但似乎道本身倒是没有统的,所以也就无所谓旁门左道。
使用“←”“→”快捷翻页
请遵守言论规则,不得违反国家法律法规}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福利彩票中奖规则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