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蛇》对传统文化的表现形式的重写表现在什么地方?有何意义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8题。
“客家”一词,在客家语与广东方言中均读作“哈嘎”(HaKKa),含有“客户”之义。客家人的祖先源自中原,是从中原迁徙到南方,是汉民族在我国南方的一个分支。据考证,客家人的先民,有过六次大规模的南迁:
第一次南迁是在秦始皇时代。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统一中国后,为了政治和军事的需要,派兵60万人“南征百越”。南下的秦军,从闽粤赣边入抵揭岭,直抵兴宁、海丰二县界。公元前214年,秦始皇再派50万兵丁“南戍五岭”(今两广地区)。这些兵丁长期“戍五岭,与越杂处”。秦亡后,两批南下的秦兵都留在当地,成为首批客家人。
第二次南迁是在东晋“五胡乱华”时期。当时,为了避难,一部分中原居民辗转迁入闽粤赣地区。稍后,由于南北对峙,又有大约96万中原人民南迁至长江中游两岸。其中一部分人口流入赣南,一部分经宁都、石城进入闽粤地区。
第三次南迁是在唐末黄巢起义时期。先是唐代安史之乱,给百姓带来了巨大灾难,迫使大量中原汉人南逃。唐末黄巢起义,又有大批中原汉人逃入闽粤赣地区。
第四次南迁是宋南渡及宋末时期。金人入侵,建炎南渡,一部分官吏士民流移太湖流域一带。另一部分士民或南渡大庾岭,入南雄、始兴。南宋末年,元军大举南下,又有大量江浙及江西宋民,从莆田逃亡广东沿海潮汕至海南岛。
第五次南迁是在明末清初时期。其时,生活在赣南、粤东、粤北的客家人因人口繁衍,而居处又山多地少,遂向川、湘、桂、台诸地以及粤中和粤北一带迁徙。这次大规模的迁徙,在客家移民史上被称为“西进运动”。四川的客家基本上来源于这次“西进运动”。当时四川人口因战乱、瘟疫以及自然灾害锐减,清政府特别鼓励移民由“湖广填四川”。
第六次南迁是19世纪中叶太平天国时期。当时为避战乱,有一部分客家人迁徙到南亚,有的被诱为契约劳工,被押往马来西亚、美国、巴拿马、巴西等地。
除以上六次大规模的南迁外,中原汉人也有因旱灾水灾逃荒而南迁者,另有历代官宦、贬谪、经商、游学而定居闽粤赣边地区的,但并不是所有南迁的汉人都成为客家人,他们中只有闽粤赣系和源自这一系的人,才被称为客家人。
客家人的迁徙,大多是由人口稠密、文化经济比较发达的中原地区向人烟稀少、经济落后的偏远荒蛮地区迁移的。这些来自中原汉族的客家先民们,在辛勤耕耘创立新的家园的过程中,不断与南方的百越族融合,不仅形成了一个稳定的社会群体,而且创造出了独具特色的客家文化。一方面,他们保留了中原文化的主流特征,始终崇尚华夏正统文化,崇尚诗礼传家,极为注重对传统、文化、语言、习俗、信仰和观念的完整保存,并以共同的生活样式、习俗、信仰和观念将自己紧密团结在一起;另一方面,又善于从当地少数民族中汲取养分,容纳了所在地民族的文化精华。
客家人特别崇尚华夏正统文化。如果你有机会翻开客家人的族谱,或者观赏客家民居的门联,会发现各家各户都有着中原的郡望。他们恪守中华民族共有的礼乐教化,弘扬爱国家爱民族的优良传统。客家人特别看重读书人。在客家人看来,要想改变境遇,只有通过读书实现“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的梦想,才能实现其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理想。家境再困难,也要供子弟读书。为了光耀门楣,客家人往往集中全家族、全宗族的力量来培养子弟读书。客家人讲究一个“义”字,即有福同享,有难同当。他们认为,要想在新的客居地立足,必须面对重重困难,团结互助显得尤为重要。所以,他们提倡“天下客家是一家”,要求客居他乡的同族人或同宗人精诚团结。客家人还有崇尚节俭的美德。
中国的语言主要分为五大语系:汉藏语系、阿尔泰语系、南岛语系、南亚语系、及印欧语系。其中,汉藏语系中包含了我国主要的语言:汉语。至于客家话是属于哪一个语系,看法不一。有人认为,它属于汉语十一支系之一,也有人认为,它起源于原始阿尔泰民族的通古斯语。但无论它属于哪一个语系,有一点是可以肯定的:它来源于最远古的中原的语言,因为时至今日,在客家话中仍能找到许多中原古音。
6. 下列对“客家人”这个概念解说最准确的一项是(&&& )
A.生活在黄河流域的一部分汉人南迁渡江至闽、粤、赣、川一带繁衍留存了下来,这批人被称为“客家人”。
B.祖先源自中原,从公元前一直到19世纪中叶因征战、避乱以及人口繁衍等原因迁徙到南方闽、粤、赣等地的汉人,为了与原土著居民加以区别,这些汉人就被称为“客家人”。
C.特别崇尚华夏正统文化,特别重视教育,特别节俭,特别讲究义气,特别团结互助的一批汉人被称为“客家人”。
D.历代从中国北方迁徙到中国南方的大批汉人被称为“客家人”。
7.对客家人先后几次大规模南迁的原因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中原战乱频仍,中原人为逃避战火蹂躏而南逃到比较荒僻的闽粤一带。
B.秦始皇统一中国后,为了政治和军事的需要,先后两次派兵南下,后留于当地。
C.金兵入侵,一部分官吏士民流移南方各地。元军大举南下,赣南、粤东、粤北的客家人大规模向川、湘、桂、台诸地迁徙。
D.清朝政府鼓励移民“由湖广填四川”。还有因历代官宦、贬谪、经商、游学而滞留定居南方各地的。
8.对文章中相关信息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
A.客家人具有独特的语系,基本可以认定客家话属于汉语十一支系之一,因为它具有汉语的语言特点。
B.客家人特别注重保持方言乡音,使得中原古音在客家话中得以保留。
C.所有南迁的汉人都被称为客家人。
D.客家人过于怀念过去,死守传统,显得过于保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8题。汉服,未必可称“国服”雷 颐在声势空前的“传统文化热”中,消失已几百年的“汉服”也被从历史的箱箧中翻捡出来,为五彩缤纷的服装之苑增添了一个小小的“亮点”。“穿衣戴帽,各有所好”,此事本来无可厚非,然而,某些汉服爱好者、提倡者表达出来的那种“天朝上国”“华夏中心”的价值观念却不能不令人深思;而有人进一步要求将汉服定为“国服”,则期期以为不可。  “衣服”本来的功能只是遮身蔽体、保暖防寒,但在历史中又演化出了政治、审美的功能。在传统社会,服饰的政治功能被突出、强化,成为统治者“治民”的重要部分。历代王朝都有《车服制》《章服品第》一类对着装等级制度的严格规定,早在周代即产生了比较完整的衣冠制度,自天子至大夫到士卿,服饰各有区别定制。至魏晋时期,王公贵族虽然“服无定色”,但仍有八品以下不得着罗、纨、绮等高级丝绢织物的规定。唐代是最开放的年代,但从唐高祖李渊起就正式颁布衣服之令,对皇帝、皇后、群臣百官、命妇、士庶等等各级各等人士的衣着、色彩、服饰、佩带诸方面都作了详细的规定。总之,中国古代服饰的核心是等级制度,衣冠服饰是尊卑贵贱等级序列的标志,任何人都不得僭越。今天人们所推崇的“汉服”,实际只是传统社会中少数“上等人”的服饰,广大“引车卖浆者流”,绝不能像孔乙己那样穿长衫,只能如阿Q那样着短装。以“夷狄”入主中原的满清王朝以血腥手段强迫汉人易服来表示对其“臣服”,服装成为对一个王朝的忠诚与叛逆问题,“穿,还是不穿”成为“生,还是死”的大问题。清王朝同时又秉承华夏“衣冠之治”的传统,同时制定了种种有关穿靴、戴帽、着装、佩饰的烦琐规定,维持等级森严的统治。服装政治化在上世纪五六十年代仍大为盛行,服装成为“革命”与“不革命”的重要标志,在“文革”中几乎只有工作服、蓝中山装和绿军装成为被允许的“革命服装”。改革开放是思想观点大解放,也是服装大解放,人们重新拥有了穿衣戴帽的自由。然而,现在一些“汉服”的提倡者却再度将服装政治化,提出“华夏复兴,衣冠先行”“恢复华夏服饰,重建衣冠上国”“是我们不断在寻找的民族归属感和文明标志的符号”,并且,主张将“汉服”定为“国服”,而“国服是一个国家的外在象征和代表,就像我们的黑头发、黄皮肤一样,是我们民族的标志。国服的确立,也意味着民族自信和自尊的确立。”  于是,服装问题重新上升到“爱国”“民族复兴”的道德、政治高度,在这种话语的隐喻中,不着汉服者自然居于“不爱国”、不参与“民族复兴”的道德和政治劣势。而且,主张将“汉服”立为“国服”者似乎忘记了,中国还有其他五十多个民族,他们虽然人数少得多,但其权利与汉族不应当是完全平等的吗?千百年来,付出了惨重的代价,人们才逐渐摆脱了“服饰政治化”观念,服饰成为个性表达、选择的最好形式之一。今天,重倡汉服不应是对个性的否定。宽衣博带、长裾雅步的汉服与西装、中山装、短裙牛仔、中国其他民族服饰等各色服装纷然杂陈,供人平等选择,诚然为社会多元、进步的标志之一。选自《中国新闻周刊》6.不能说明“汉服,未必可称‘国服’”这一观点的一项是  A.某些汉服爱好者、提倡者表现出来的那种“天朝上国”“华夏中心”的价值观念,令人深思。B.今天人们所推崇的汉服,实际只是传统社会中少数“上等人”的服饰,普通百姓与之无缘。C.人们付出了惨重的代价,才逐渐摆脱了“服饰政治化”观念,重倡汉服不应是对个性的否定。D.中国还有其他五十多个民族,他们虽然人数少得多,但其权利与汉族应当是完全平等的。7.下列说法,完全符合文意的一项的是A.在传统社会,衣服的功能不再是遮身蔽体、保暖防寒,其政治功能被突出、强化,成为统治者“治民”的重要部分。B.历代王朝都有对着装等级制度的严格规定。唐代是最开放的年代,但对各级各等人士的衣着诸方面的规定也最为详细。C.服装成为“革命”与“不革命”的重要标志,是历史上“服装政治化”在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的延续和具体表现。D.宽衣博带、长裾雅步的汉服已消失了几百年,汉服提倡者将它从历史的箱箧中翻捡出来,毫无意义和价值。8.对这篇论述文基本的行文思路,分析概括最准确的一项是A.针对现实提出论点 → 从历史的角度论证提倡汉服的危害 → 从少数民族的角度说明提倡汉服的错误 → 总结全文。B.开门见山提出中心论点 → 回顾服装被政治化的历史 → 指出称汉服为国服是服装政治化的表现 → 进一步重申论点。C.现在:有人提倡汉服 → 过去:汉服在历史上的种种表现 → 现在:不宜提倡汉服。D.正面:明确基本观点 → 反面:汉服在历史上的种种危害 → 正面:深化基本观点。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8题&。传统花鸟画创作在汉语修辞中的意义&& 韩云清花鸟画的原始符号造型,早在新石器时代的原始彩陶、殷周时期的青铜器、汉代壁画及画像石等中就已出现。但真正意义上的花鸟画却始于唐宋。尤其在宋代,由于赵宋王朝最高统治者的重视和倡导,一个由专业画家参与的宫廷画院应运而生,花鸟画创作开始有了一个长足发展。在文人画的推动下,这些具有丰厚文化内涵和审美意蕴的花鸟画创作,就不再仅仅是为了纯粹的赏心悦目,而是开启了一个把艺术形象从属和服务于某种观念和文化的新时代。诚如苏东坡评文同画竹所言,“诗不能尽,溢而为书,变而为画。”(苏轼《文与可画墨竹屏风赞》)宋元时代的花鸟画是通过对具有隐喻和拟人化手法及具有象征意义绘画对象的承继和拓展,使花鸟画在其发展过程中有了比人物画和山水画更为广阔的天地,花鸟画也因而开始了与自然、与社会、与人性和伦理道德的巧妙融合。& 就大多数人而言,一些有着基本温饱的市民阶层依然执著地对未来生活充满了美好憧憬和希望。于是,画家们将诸如“大吉大利”“荣华富贵”“富寿延年”这类含有民俗性文化的美好字眼儿,融入汉语修辞方式中去,并以此为题材创作出许许多多形象生动、内涵丰富的绘画作品。从汉语修辞学角度看,花鸟画的许多优秀作品,大多与艺术语言的修辞方式有着密不可分的血肉联系。自古有“书画同源”“诗画一体”之说。从汉字的发生、发展的进程看,汉字作为记录语言的符号,按许慎的说法,其形成的基础是“观象取象”。由“观象取象”生成意象,再由意象转化为抽象符号,在这一漫长过程中,意象无疑是汉民族语言文字符号生成的必要条件。而意象也正是中国诗、书、画创作的基础。人们所熟知的“胸有成竹”的“竹”即为意象,就是“以象示意”在中国画创作中的具体表现。汉语修辞学,其中包括拟人、隐喻、双关等修辞手法也是在前人的探索和实践的基础上逐渐建立和发展起来的。我国最早的表意文字是象形文字,是通过意象转化为抽象符号的组合来表达其意义的。汉字中又存在着大量形声字,它兼有表意和表声的双重成分。同音不同义、同音不同形的汉字,以及由此而组成的词和词组,无疑是花鸟画在表达观念上的极好文字载体,也给汉语修辞方式融入花鸟画创作提供了无限空间和可能。以大家所熟悉的齐白石的一幅画作为例,画面构成是一只盛满青果的木桶,题名却是“祖国万岁”,这其实就是“一统万年”的谐音,即同音不同字、不同义双关。花鸟画的观念性、象征性以及对各种物质符号的选择和运用,其主要媒介是汉民族语言文字。花鸟画创作中所融含的各种修辞方式及由这些修辞方式产生的种种修辞风格,无论从造型的稳定性,还是从主题的鲜明性上看,总是与语言的稳定性、语言的实用性相关联。&&&&&&&&&&&&&&&&&&&&&&&&&&&&&&&&& (节选自《新华文摘》2008年第4期)6.下列对“花鸟画的产生与发展”,理解准确的一项是A.花鸟画在新石器时代的原始彩陶、殷周时期的青铜器、汉代壁画及画像石中已经出现了原始符号造型。B.花鸟画始于唐宋时期,特别是在宋朝时期,宫廷画院有了专业画家参与,使其开始有了一个长足发展。C.在文人的推动下,花鸟画的创作就开启了一个新时代,不只为了赏心悦目。D.花鸟画在宋元时期对象征意义进行了继承和发展,因此花鸟画有着比人物画、山水画更为广阔的天地。7.下列对“无疑是花鸟画在表达观念上的极好文字载体”含意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A.形声字有表意和表音两方面特征,具有花鸟画体现的修辞方式。B.汉字表音、义的不同可以使花鸟画体现出很好的观念和思想。C.同音不同义、同音不同形的汉字、词、词组,能够很好地表达观念。D.花鸟画表达观念靠汉字,汉字意义的体现也可以花鸟画为载体。8.下列对文章的理解和概括,错误的一项是A.“福寿延年”等人们认为美好的字眼儿,融入汉语修辞方式中,并以此为题材创作出形象生动、内涵丰富的花鸟画。B.“书画同源”的意思是汉字与花鸟画的来源是一致的,许慎的说法也印证了这个观点。C.“意象”是汉字生成的必要条件,因为汉字开始是象形文字,就是从事物的特征中产生的。D.花鸟画创作中融入的修辞方式和修辞风格与语言的稳定性和实用性有关联。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8题。
国学与当代世界
国学是一个民族通过自己的研究,融贯各种知识形成的思想。这个思想不是固定的,而是生长着的。研究它,不是为了博古炫耀,也不仅仅是为了存亡继绝,而是为了我们能以自己的思想自立于天地之间。国学是学术,是思想,与汉服、祭拜、造假古董之类的“热”没有关系。国学不是既成的答案,而是通往现代中国思想的途径。拘牵与自封是它的大敌,包容与开放才是它的品格。
根据史学家的考证,近代意义的“国学”一词,出现于20世纪初。其出现的背景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即救亡图存。当时的人们一方面普遍承认西方学术的优越;另一方面在近代民族主义思潮的影响下,对西方学术的压倒性影响产生认同焦虑,担心人们对传统学术思想的迅速遗忘与放弃将导致国家与民族的灭亡。最初提倡国学者强烈意识到文化认同与民族、国家的根本关系:提倡国学,非仅为学,乃为国也。
然而,人们往往根据近代西方的学术分科来指责国学含混笼统,陈独秀便是如此。其实邓实在《国学讲习记》中已经指出,国学的内容包括经学、史学、子学、理学、掌故学、文学。可是,不知为什么,人们往往觉得西方近代的学术分科天然合理,而中国传统的经、史、子、集则没有独立成科的资格,中国传统学术只有纳入西方近代学术的分科才能获得其学术或科学的身份。
人们反对国学还有一个理由,就是学术无国界,世界各国都没有它们的国学,为何中国却有国学?但这种质疑是建立在孤陋寡闻的基础上的。德国有所谓日耳曼学,美国有美国学,而日本也有其国学,焉有说只有中国才有国学?
其实,质疑国学者既不真正在意概念意义,也没有太多的学理关怀,他们有他们不便明言的担心,有他们的言外之意。他们真正在意的,是中国能否脱华入欧,进入所谓普世文明。他们都认为西方文明(其实是近代西方文明)代表人类的普世文明,向西方文明靠拢,就是向普世文明靠拢。“西”字可以讲, “国”字要不得。因为“国故是过去已死的东西,欧化是正在生长的东西;国故是杂乱无章的零碎知识,欧化是有系统的学术。这两个东西万万没有对等的道理”。(毛子水)这种决绝的态度,在一部分国人中一直延续到今天。
从20世纪到今天,反对或质疑国学的人,归根结底都不是出于学理或学术的理由,而是出于政治的理由,就是认为国学有碍于中国的现代化。也就是为什么本来一个并不复杂的问题却纠缠了中国思想界一个世纪都未有定论,而且那些似曾相识的反对理由和质疑论据不厌其烦地被人一再重复。
(选自《新华文摘》,有删改)
6.下列有关“国学”的阐述,不恰当的一项是&&&&&&&&&&&&&&&&&&&
&&&&&&&&&&&&&&&&&&(  )
A.国学是一个民族通过自己的体验研究并融贯各种知识而形成的生长着的思想。
B.研究国学不是为了博古炫耀或存亡继绝,而是为了使我们能够立于天地之间。
C.国学作为一种学术、思想,与现代汉服、祭拜、假古董“热”不无关系。
D.国学是通往现代中国思想的途径,应具有包容与开放的品格。
7.根据文中的信息,下列分析和概括正确的一项是&&&&&&&&&&&&&&&&
&&&&&&&&&&&&&&&(  )
A.作者认为中国传统的经、史、子、集没有独立成科,应该纳入西方近代学术的分科才能获得其学术或科学的身份。
B.质疑国学者的真正目的在于中国能脱华入欧,进入普世文明,并不真正在意概念意义。
C.近代西方文明代表人类的普世文明,现在向西方文明靠拢,就是向普世文明靠拢。
D.在现代国人中仍然存在着国学是过去已死的东西,是杂乱无章的知识,比不上欧化的学术的观点。
8.下列不能作为人们反对“国学”的理由的一项是&&&&&&&&&&&&&&&&&
&&&&&&&&&&&&&&&(  )
A.人们认为国学分类含混笼统,西方学术分科天然合理。
B.国学无国界,国学只有中国有,世界其他国家没有国学。
C.国学质疑者是建立在孤陋寡闻的基础上的,德、美、日都有自己的“国学”。
D.出于政治的理由,认为国学有碍于中国的现代化。【电影社】性与佛---重写电影《青蛇》
96回复/11亮 35635浏览
& & & 徐克导演的青蛇,以往我们整片下来注重的是白蛇的情深,情终情始,情真情痴,何许?何处?情之至。& & &&还记得两年前看的一个帖子说到青蛇的插曲《莫呼洛迦》和欢喜禅,与佛经有关,歌曲妖娆诱惑,让人联想到欲望,充满勾引。& & & & & &&那个帖子让我想到,我们可以从法海的角度重读电影,青蛇就是法海的修行,以性-爱为修行。在佛中,欢喜禅是属于藏传佛教密宗的本尊神,即佛教中的 “欲天”、 “爱神”。其中男身代表法,女身代表智慧,男体与女体相互紧拥,表示法与智慧双成,相合为一人,喻示法界智慧无穷。& & & 青蛇中法海与两条蛇妖第一次相见于竹林,竹林本就带有暗示,蛇妖在竹林上方挡住雨水助产妇生子,妇女在雨中产子后,美艳的身体,陶醉自摸的神情和勾人的喘息让法海离去时停顿了一下,原来这个时候他已经被色相迷惑。& & & &随之法海在打坐途中,突生一堆裸体妖孽,个个对法海爬来摸去,呵呵呵呵鬼魅娼笑。& & & &“我们是从你心里生出来的,就算怕你也要来呀!”& & & &“色戒色戒,有色不戒~“& & & &“善恶不分,有怪莫怪~”& & & & &"红尘红尘,颠倒鬼神~“& & & &“六根不净,哎呀出家人,出家人~~”& & & &法海忍之不住大开杀戒,双目赤红突然一个机灵醒来,看到佛像脸部掉块,蒲团燃烧,他才醒悟过来,自己陷入了魔障。& & & & 影片中当许仙被青蛇吓到灵魂出窍,需要灵芝草救命,这时候法海和青蛇再次碰到,青蛇对于爱的懵懂,故意诱惑法海,法海想破除魔障,于是叫青蛇诱惑自己,他认为自己不会情动,利用青蛇修行,这也是欢喜禅的意境,它是在对生殖崇拜产生的性力思想的基础上产生的,认为阴阳两性的结合是宇宙万物产生的原因,代表法的男身与代表智慧的女身交合的欢喜禅只是某种意义的象征性的表相,更能够利用“空乐双运”产生了悟空性,达到“以欲制欲”之目的。& & & & 再之后青蛇各种诱惑法海,伴随着影片主题曲《浮生若梦》,颠鸾倒凤。& & & & &到了第二天,青蛇在法海面前与一条公蛇嬉戏交配,扰乱法海& & & 法海终于仍不住破功,图中看到的白色水泡产生的沸腾,也就是欢喜禅中所说的“气”。& & & & 青蛇笑着说“法海,你输了,即使你闭上眼睛我也赢你了”& & & 怎么赢的,就是法海把持不住了。& & & 法海想不到自己会破功,恼羞成怒一定要收了青蛇。& & & 之后法海与蛇妖斗法,祸及苍生,青蛇发出“我来到世上,被世人所误,你们说人间有情,但情为何物?”的悲叹,青蛇最后跳入江中,法海的一声小青,已是动情。& & & & &影片结尾处回到竹林,法海的那一次转身,是魔障,一切的起源,点明主旨,缘起缘灭。[ 此帖被蓝壳壳在 15:24修改 ]
这些回帖亮了
为什么我漏了这么多情节?难道ccav5放的都是删减版?惯性打错了,应该是av6。。。。。[ 此帖被光明蜕变在 15:36修改 ]
看了蜗壳的影评,怎么顿时觉得自己看的是另一部青蛇?
法海你不懂爱,法海你不懂爱,法海你不懂爱
张曼玉风骚的巅峰作之二
我太喜欢这部电影了,说是最喜欢也不为过,特别里面的配乐太赞了.
另外还有种说法是小青引诱法海那里,其实是在和法海ox...因为蛇本身暗喻了生殖器.
春夏秋冬又一春
非常出色的电影,里面陈淑桦的主题歌很出彩。
LZ好帖为LZ 添几张剧照
徐克最后的巅峰之作,然后就开始走火入魔了
人生如此,
浮生如斯,
缘生缘死,
谁知,谁知?
这么丧失也亮我,编辑掉[ 此帖被蓝壳壳在 22:53修改 ]
LZ好帖为LZ 添几张剧照
渔:是谁来自山川湖海,却囿于昼夜,厨房与爱?
樵:泥鳅、带鱼、皮皮虾。
张曼玉风骚的巅峰作之二
你黑,或者不黑我。
我就在那里。不悲不喜。
不跟脑子极端、偏激的人说话。
为什么我漏了这么多情节?难道ccav5放的都是删减版?惯性打错了,应该是av6。。。。。[ 此帖被光明蜕变在 15:36修改 ]
喜爱般地憎恨,快乐般地寂寞
看了蜗壳的影评,怎么顿时觉得自己看的是另一部青蛇?
渴望能有平行时空
引用4楼 @ 发表的:
看了蜗壳的影评,怎么顿时觉得自己看的是另一部青蛇?
这是从另一个角度看,是不是有不一样的感觉
我当年居然看过!!只是当时完全不知道讲的是啥。。。就是看着这场景挺那啥的。。。就。。。
法海你不懂爱,法海你不懂爱,法海你不懂爱
前排留名!文采不错!!发自手机虎扑
承诺就像放屁。当时惊天动地,过后苍白无力。最可怜的是,声音没了,余味还在。呵呵呵呵呵。。
@欧阳羽痕 @咖啡奶精 @EndingPose @yzytxyy @篮球疯子KK @迷你杜兰特 @HC站不住 @pyMax @Thad-Yo @红桃.A @诺哥 @assholeeric @拉登的侄子 @永远的火迷 @886
请版主处理
人生如此,
浮生如斯,
缘生缘死,
谁知,谁知?
研究所呼叫勘探队
楼主解读的好细啊
达拉卡普多
普比利多巴洛
这部电影的内涵远远不只此
非常出色的电影,里面陈淑桦的主题歌很出彩。
你连树都当不好。。。。
春夏秋冬又一春
怎么这么多地方我没看过?,。
法海你好坏DD林则徐发自手机虎扑
现在你骂我是因为你还不了解我----
----当你了解我了,你一定会打我的!!!
引用2楼 @ 发表的:
张曼玉风骚的巅峰作之二
---------------------
另一个是济公里的那个吗?
引用17楼 @ 发表的:
---------------------
另一个是济公里的那个吗?
新龙门客栈,我认为
你黑,或者不黑我。
我就在那里。不悲不喜。
不跟脑子极端、偏激的人说话。
引用18楼 @ 发表的:
新龙门客栈,我认为
---------------------------
看来不应该是唯二了,至少唯三,加上花样年华里的闷骚,就是唯四了。
这样一算没发现张曼玉演技很开阔啊,清纯型和风骚型这么大的反差都能演好,难得。
怎么没有张曼玉劈开大腿勾引法海的图片?
难道你们看的都是删减版?
还是我眼花了?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复,请
& 允许多选
28人参加识货团购165.00元16人参加识货团购79.00元37人参加识货团购349.00元14人参加识货团购299.00元60人参加识货团购689.00元31人参加识货团购369.00元53人参加识货团购119.00元21人参加识货团购239.00元29人参加识货团购499.00元144人参加识货团购179.00元48人参加识货团购1059.00元31人参加识货团购299.00元透视情欲:论《青蛇》的现代意义_论文_百度文库
两大类热门资源免费畅读
续费一年阅读会员,立省24元!
您可以上传图片描述问题
联系电话:
请填写真实有效的信息,以便工作人员联系您,我们为您严格保密。
透视情欲:论《青蛇》的现代意义
||暂无简介
中国最大最早的专业内容网站|
总评分0.0|
试读已结束,如果需要继续阅读或下载,敬请购买
你可能喜欢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8题。
“客家”一词,在客家语与广东方言中均读作“哈嘎”(HaKKa),含有“客户”之义。客家人的祖先源自中原,是从中原迁徙到南方,是汉民族在我国南方的一个分支。据考证,客家人的先民,有过六次大规模的南迁:
第一次南迁是在秦始皇时代。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统一中国后,为了政治和军事的需要,派兵60万人“南征百越”。南下的秦军,从闽粤赣边入抵揭岭,直抵兴宁、海丰二县界。公元前214年,秦始皇再派50万兵丁“南戍五岭”(今两广地区)。这些兵丁长期“戍五岭,与越杂处”。秦亡后,两批南下的秦兵都留在当地,成为首批客家人。
第二次南迁是在东晋“五胡乱华”时期。当时,为了避难,一部分中原居民辗转迁入闽粤赣地区。稍后,由于南北对峙,又有大约96万中原人民南迁至长江中游两岸。其中一部分人口流入赣南,一部分经宁都、石城进入闽粤地区。
第三次南迁是在唐末黄巢起义时期。先是唐代安史之乱,给百姓带来了巨大灾难,迫使大量中原汉人南逃。唐末黄巢起义,又有大批中原汉人逃入闽粤赣地区。
第四次南迁是宋南渡及宋末时期。金人入侵,建炎南渡,一部分官吏士民流移太湖流域一带。另一部分士民或南渡大庾岭,入南雄、始兴。南宋末年,元军大举南下,又有大量江浙及江西宋民,从莆田逃亡广东沿海潮汕至海南岛。
第五次南迁是在明末清初时期。其时,生活在赣南、粤东、粤北的客家人因人口繁衍,而居处又山多地少,遂向川、湘、桂、台诸地以及粤中和粤北一带迁徙。这次大规模的迁徙,在客家移民史上被称为“西进运动”。四川的客家基本上来源于这次“西进运动”。当时四川人口因战乱、瘟疫以及自然灾害锐减,清政府特别鼓励移民由“湖广填四川”。
第六次南迁是19世纪中叶太平天国时期。当时为避战乱,有一部分客家人迁徙到南亚,有的被诱为契约劳工,被押往马来西亚、美国、巴拿马、巴西等地。
除以上六次大规模的南迁外,中原汉人也有因旱灾水灾逃荒而南迁者,另有历代官宦、贬谪、经商、游学而定居闽粤赣边地区的,但并不是所有南迁的汉人都成为客家人,他们中只有闽粤赣系和源自这一系的人,才被称为客家人。
客家人的迁徙,大多是由人口稠密、文化经济比较发达的中原地区向人烟稀少、经济落后的偏远荒蛮地区迁移的。这些来自中原汉族的客家先民们,在辛勤耕耘创立新的家园的过程中,不断与南方的百越族融合,不仅形成了一个稳定的社会群体,而且创造出了独具特色的客家文化。一方面,他们保留了中原文化的主流特征,始终崇尚华夏正统文化,崇尚诗礼传家,极为注重对传统、文化、语言、习俗、信仰和观念的完整保存,并以共同的生活样式、习俗、信仰和观念将自己紧密团结在一起;另一方面,又善于从当地少数民族中汲取养分,容纳了所在地民族的文化精华。
客家人特别崇尚华夏正统文化。如果你有机会翻开客家人的族谱,或者观赏客家民居的门联,会发现各家各户都有着中原的郡望。他们恪守中华民族共有的礼乐教化,弘扬爱国家爱民族的优良传统。客家人特别看重读书人。在客家人看来,要想改变境遇,只有通过读书实现“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的梦想,才能实现其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理想。家境再困难,也要供子弟读书。为了光耀门楣,客家人往往集中全家族、全宗族的力量来培养子弟读书。客家人讲究一个“义”字,即有福同享,有难同当。他们认为,要想在新的客居地立足,必须面对重重困难,团结互助显得尤为重要。所以,他们提倡“天下客家是一家”,要求客居他乡的同族人或同宗人精诚团结。客家人还有崇尚节俭的美德。
中国的语言主要分为五大语系:汉藏语系、阿尔泰语系、南岛语系、南亚语系、及印欧语系。其中,汉藏语系中包含了我国主要的语言:汉语。至于客家话是属于哪一个语系,看法不一。有人认为,它属于汉语十一支系之一,也有人认为,它起源于原始阿尔泰民族的通古斯语。但无论它属于哪一个语系,有一点是可以肯定的:它来源于最远古的中原的语言,因为时至今日,在客家话中仍能找到许多中原古音。
6. 下列对“客家人”这个概念解说最准确的一项是(&&& )
A.生活在黄河流域的一部分汉人南迁渡江至闽、粤、赣、川一带繁衍留存了下来,这批人被称为“客家人”。
B.祖先源自中原,从公元前一直到19世纪中叶因征战、避乱以及人口繁衍等原因迁徙到南方闽、粤、赣等地的汉人,为了与原土著居民加以区别,这些汉人就被称为“客家人”。
C.特别崇尚华夏正统文化,特别重视教育,特别节俭,特别讲究义气,特别团结互助的一批汉人被称为“客家人”。
D.历代从中国北方迁徙到中国南方的大批汉人被称为“客家人”。
7.对客家人先后几次大规模南迁的原因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中原战乱频仍,中原人为逃避战火蹂躏而南逃到比较荒僻的闽粤一带。
B.秦始皇统一中国后,为了政治和军事的需要,先后两次派兵南下,后留于当地。
C.金兵入侵,一部分官吏士民流移南方各地。元军大举南下,赣南、粤东、粤北的客家人大规模向川、湘、桂、台诸地迁徙。
D.清朝政府鼓励移民“由湖广填四川”。还有因历代官宦、贬谪、经商、游学而滞留定居南方各地的。
8.对文章中相关信息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
A.客家人具有独特的语系,基本可以认定客家话属于汉语十一支系之一,因为它具有汉语的语言特点。
B.客家人特别注重保持方言乡音,使得中原古音在客家话中得以保留。
C.所有南迁的汉人都被称为客家人。
D.客家人过于怀念过去,死守传统,显得过于保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8题。汉服,未必可称“国服”雷 颐在声势空前的“传统文化热”中,消失已几百年的“汉服”也被从历史的箱箧中翻捡出来,为五彩缤纷的服装之苑增添了一个小小的“亮点”。“穿衣戴帽,各有所好”,此事本来无可厚非,然而,某些汉服爱好者、提倡者表达出来的那种“天朝上国”“华夏中心”的价值观念却不能不令人深思;而有人进一步要求将汉服定为“国服”,则期期以为不可。  “衣服”本来的功能只是遮身蔽体、保暖防寒,但在历史中又演化出了政治、审美的功能。在传统社会,服饰的政治功能被突出、强化,成为统治者“治民”的重要部分。历代王朝都有《车服制》《章服品第》一类对着装等级制度的严格规定,早在周代即产生了比较完整的衣冠制度,自天子至大夫到士卿,服饰各有区别定制。至魏晋时期,王公贵族虽然“服无定色”,但仍有八品以下不得着罗、纨、绮等高级丝绢织物的规定。唐代是最开放的年代,但从唐高祖李渊起就正式颁布衣服之令,对皇帝、皇后、群臣百官、命妇、士庶等等各级各等人士的衣着、色彩、服饰、佩带诸方面都作了详细的规定。总之,中国古代服饰的核心是等级制度,衣冠服饰是尊卑贵贱等级序列的标志,任何人都不得僭越。今天人们所推崇的“汉服”,实际只是传统社会中少数“上等人”的服饰,广大“引车卖浆者流”,绝不能像孔乙己那样穿长衫,只能如阿Q那样着短装。以“夷狄”入主中原的满清王朝以血腥手段强迫汉人易服来表示对其“臣服”,服装成为对一个王朝的忠诚与叛逆问题,“穿,还是不穿”成为“生,还是死”的大问题。清王朝同时又秉承华夏“衣冠之治”的传统,同时制定了种种有关穿靴、戴帽、着装、佩饰的烦琐规定,维持等级森严的统治。服装政治化在上世纪五六十年代仍大为盛行,服装成为“革命”与“不革命”的重要标志,在“文革”中几乎只有工作服、蓝中山装和绿军装成为被允许的“革命服装”。改革开放是思想观点大解放,也是服装大解放,人们重新拥有了穿衣戴帽的自由。然而,现在一些“汉服”的提倡者却再度将服装政治化,提出“华夏复兴,衣冠先行”“恢复华夏服饰,重建衣冠上国”“是我们不断在寻找的民族归属感和文明标志的符号”,并且,主张将“汉服”定为“国服”,而“国服是一个国家的外在象征和代表,就像我们的黑头发、黄皮肤一样,是我们民族的标志。国服的确立,也意味着民族自信和自尊的确立。”  于是,服装问题重新上升到“爱国”“民族复兴”的道德、政治高度,在这种话语的隐喻中,不着汉服者自然居于“不爱国”、不参与“民族复兴”的道德和政治劣势。而且,主张将“汉服”立为“国服”者似乎忘记了,中国还有其他五十多个民族,他们虽然人数少得多,但其权利与汉族不应当是完全平等的吗?千百年来,付出了惨重的代价,人们才逐渐摆脱了“服饰政治化”观念,服饰成为个性表达、选择的最好形式之一。今天,重倡汉服不应是对个性的否定。宽衣博带、长裾雅步的汉服与西装、中山装、短裙牛仔、中国其他民族服饰等各色服装纷然杂陈,供人平等选择,诚然为社会多元、进步的标志之一。选自《中国新闻周刊》6.不能说明“汉服,未必可称‘国服’”这一观点的一项是  A.某些汉服爱好者、提倡者表现出来的那种“天朝上国”“华夏中心”的价值观念,令人深思。B.今天人们所推崇的汉服,实际只是传统社会中少数“上等人”的服饰,普通百姓与之无缘。C.人们付出了惨重的代价,才逐渐摆脱了“服饰政治化”观念,重倡汉服不应是对个性的否定。D.中国还有其他五十多个民族,他们虽然人数少得多,但其权利与汉族应当是完全平等的。7.下列说法,完全符合文意的一项的是A.在传统社会,衣服的功能不再是遮身蔽体、保暖防寒,其政治功能被突出、强化,成为统治者“治民”的重要部分。B.历代王朝都有对着装等级制度的严格规定。唐代是最开放的年代,但对各级各等人士的衣着诸方面的规定也最为详细。C.服装成为“革命”与“不革命”的重要标志,是历史上“服装政治化”在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的延续和具体表现。D.宽衣博带、长裾雅步的汉服已消失了几百年,汉服提倡者将它从历史的箱箧中翻捡出来,毫无意义和价值。8.对这篇论述文基本的行文思路,分析概括最准确的一项是A.针对现实提出论点 → 从历史的角度论证提倡汉服的危害 → 从少数民族的角度说明提倡汉服的错误 → 总结全文。B.开门见山提出中心论点 → 回顾服装被政治化的历史 → 指出称汉服为国服是服装政治化的表现 → 进一步重申论点。C.现在:有人提倡汉服 → 过去:汉服在历史上的种种表现 → 现在:不宜提倡汉服。D.正面:明确基本观点 → 反面:汉服在历史上的种种危害 → 正面:深化基本观点。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8题&。传统花鸟画创作在汉语修辞中的意义&& 韩云清花鸟画的原始符号造型,早在新石器时代的原始彩陶、殷周时期的青铜器、汉代壁画及画像石等中就已出现。但真正意义上的花鸟画却始于唐宋。尤其在宋代,由于赵宋王朝最高统治者的重视和倡导,一个由专业画家参与的宫廷画院应运而生,花鸟画创作开始有了一个长足发展。在文人画的推动下,这些具有丰厚文化内涵和审美意蕴的花鸟画创作,就不再仅仅是为了纯粹的赏心悦目,而是开启了一个把艺术形象从属和服务于某种观念和文化的新时代。诚如苏东坡评文同画竹所言,“诗不能尽,溢而为书,变而为画。”(苏轼《文与可画墨竹屏风赞》)宋元时代的花鸟画是通过对具有隐喻和拟人化手法及具有象征意义绘画对象的承继和拓展,使花鸟画在其发展过程中有了比人物画和山水画更为广阔的天地,花鸟画也因而开始了与自然、与社会、与人性和伦理道德的巧妙融合。& 就大多数人而言,一些有着基本温饱的市民阶层依然执著地对未来生活充满了美好憧憬和希望。于是,画家们将诸如“大吉大利”“荣华富贵”“富寿延年”这类含有民俗性文化的美好字眼儿,融入汉语修辞方式中去,并以此为题材创作出许许多多形象生动、内涵丰富的绘画作品。从汉语修辞学角度看,花鸟画的许多优秀作品,大多与艺术语言的修辞方式有着密不可分的血肉联系。自古有“书画同源”“诗画一体”之说。从汉字的发生、发展的进程看,汉字作为记录语言的符号,按许慎的说法,其形成的基础是“观象取象”。由“观象取象”生成意象,再由意象转化为抽象符号,在这一漫长过程中,意象无疑是汉民族语言文字符号生成的必要条件。而意象也正是中国诗、书、画创作的基础。人们所熟知的“胸有成竹”的“竹”即为意象,就是“以象示意”在中国画创作中的具体表现。汉语修辞学,其中包括拟人、隐喻、双关等修辞手法也是在前人的探索和实践的基础上逐渐建立和发展起来的。我国最早的表意文字是象形文字,是通过意象转化为抽象符号的组合来表达其意义的。汉字中又存在着大量形声字,它兼有表意和表声的双重成分。同音不同义、同音不同形的汉字,以及由此而组成的词和词组,无疑是花鸟画在表达观念上的极好文字载体,也给汉语修辞方式融入花鸟画创作提供了无限空间和可能。以大家所熟悉的齐白石的一幅画作为例,画面构成是一只盛满青果的木桶,题名却是“祖国万岁”,这其实就是“一统万年”的谐音,即同音不同字、不同义双关。花鸟画的观念性、象征性以及对各种物质符号的选择和运用,其主要媒介是汉民族语言文字。花鸟画创作中所融含的各种修辞方式及由这些修辞方式产生的种种修辞风格,无论从造型的稳定性,还是从主题的鲜明性上看,总是与语言的稳定性、语言的实用性相关联。&&&&&&&&&&&&&&&&&&&&&&&&&&&&&&&&& (节选自《新华文摘》2008年第4期)6.下列对“花鸟画的产生与发展”,理解准确的一项是A.花鸟画在新石器时代的原始彩陶、殷周时期的青铜器、汉代壁画及画像石中已经出现了原始符号造型。B.花鸟画始于唐宋时期,特别是在宋朝时期,宫廷画院有了专业画家参与,使其开始有了一个长足发展。C.在文人的推动下,花鸟画的创作就开启了一个新时代,不只为了赏心悦目。D.花鸟画在宋元时期对象征意义进行了继承和发展,因此花鸟画有着比人物画、山水画更为广阔的天地。7.下列对“无疑是花鸟画在表达观念上的极好文字载体”含意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A.形声字有表意和表音两方面特征,具有花鸟画体现的修辞方式。B.汉字表音、义的不同可以使花鸟画体现出很好的观念和思想。C.同音不同义、同音不同形的汉字、词、词组,能够很好地表达观念。D.花鸟画表达观念靠汉字,汉字意义的体现也可以花鸟画为载体。8.下列对文章的理解和概括,错误的一项是A.“福寿延年”等人们认为美好的字眼儿,融入汉语修辞方式中,并以此为题材创作出形象生动、内涵丰富的花鸟画。B.“书画同源”的意思是汉字与花鸟画的来源是一致的,许慎的说法也印证了这个观点。C.“意象”是汉字生成的必要条件,因为汉字开始是象形文字,就是从事物的特征中产生的。D.花鸟画创作中融入的修辞方式和修辞风格与语言的稳定性和实用性有关联。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8题。
国学与当代世界
国学是一个民族通过自己的研究,融贯各种知识形成的思想。这个思想不是固定的,而是生长着的。研究它,不是为了博古炫耀,也不仅仅是为了存亡继绝,而是为了我们能以自己的思想自立于天地之间。国学是学术,是思想,与汉服、祭拜、造假古董之类的“热”没有关系。国学不是既成的答案,而是通往现代中国思想的途径。拘牵与自封是它的大敌,包容与开放才是它的品格。
根据史学家的考证,近代意义的“国学”一词,出现于20世纪初。其出现的背景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即救亡图存。当时的人们一方面普遍承认西方学术的优越;另一方面在近代民族主义思潮的影响下,对西方学术的压倒性影响产生认同焦虑,担心人们对传统学术思想的迅速遗忘与放弃将导致国家与民族的灭亡。最初提倡国学者强烈意识到文化认同与民族、国家的根本关系:提倡国学,非仅为学,乃为国也。
然而,人们往往根据近代西方的学术分科来指责国学含混笼统,陈独秀便是如此。其实邓实在《国学讲习记》中已经指出,国学的内容包括经学、史学、子学、理学、掌故学、文学。可是,不知为什么,人们往往觉得西方近代的学术分科天然合理,而中国传统的经、史、子、集则没有独立成科的资格,中国传统学术只有纳入西方近代学术的分科才能获得其学术或科学的身份。
人们反对国学还有一个理由,就是学术无国界,世界各国都没有它们的国学,为何中国却有国学?但这种质疑是建立在孤陋寡闻的基础上的。德国有所谓日耳曼学,美国有美国学,而日本也有其国学,焉有说只有中国才有国学?
其实,质疑国学者既不真正在意概念意义,也没有太多的学理关怀,他们有他们不便明言的担心,有他们的言外之意。他们真正在意的,是中国能否脱华入欧,进入所谓普世文明。他们都认为西方文明(其实是近代西方文明)代表人类的普世文明,向西方文明靠拢,就是向普世文明靠拢。“西”字可以讲, “国”字要不得。因为“国故是过去已死的东西,欧化是正在生长的东西;国故是杂乱无章的零碎知识,欧化是有系统的学术。这两个东西万万没有对等的道理”。(毛子水)这种决绝的态度,在一部分国人中一直延续到今天。
从20世纪到今天,反对或质疑国学的人,归根结底都不是出于学理或学术的理由,而是出于政治的理由,就是认为国学有碍于中国的现代化。也就是为什么本来一个并不复杂的问题却纠缠了中国思想界一个世纪都未有定论,而且那些似曾相识的反对理由和质疑论据不厌其烦地被人一再重复。
(选自《新华文摘》,有删改)
6.下列有关“国学”的阐述,不恰当的一项是&&&&&&&&&&&&&&&&&&&
&&&&&&&&&&&&&&&&&&(  )
A.国学是一个民族通过自己的体验研究并融贯各种知识而形成的生长着的思想。
B.研究国学不是为了博古炫耀或存亡继绝,而是为了使我们能够立于天地之间。
C.国学作为一种学术、思想,与现代汉服、祭拜、假古董“热”不无关系。
D.国学是通往现代中国思想的途径,应具有包容与开放的品格。
7.根据文中的信息,下列分析和概括正确的一项是&&&&&&&&&&&&&&&&
&&&&&&&&&&&&&&&(  )
A.作者认为中国传统的经、史、子、集没有独立成科,应该纳入西方近代学术的分科才能获得其学术或科学的身份。
B.质疑国学者的真正目的在于中国能脱华入欧,进入普世文明,并不真正在意概念意义。
C.近代西方文明代表人类的普世文明,现在向西方文明靠拢,就是向普世文明靠拢。
D.在现代国人中仍然存在着国学是过去已死的东西,是杂乱无章的知识,比不上欧化的学术的观点。
8.下列不能作为人们反对“国学”的理由的一项是&&&&&&&&&&&&&&&&&
&&&&&&&&&&&&&&&(  )
A.人们认为国学分类含混笼统,西方学术分科天然合理。
B.国学无国界,国学只有中国有,世界其他国家没有国学。
C.国学质疑者是建立在孤陋寡闻的基础上的,德、美、日都有自己的“国学”。
D.出于政治的理由,认为国学有碍于中国的现代化。}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中国传统小说表现手法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