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六十年代的美国我国圆珠笔哪来的

中国怎么就造不出圆珠笔球珠?终于明白了 除了总理提到的圆珠笔头,你日常要用的这些小玩意儿也是进口的_三秦网
核心提示: 事实上,说出来吓你一跳,除总理点名的“圆珠”外,生活当中还有不少常见小物件,仍依赖从国外进口。
曾经“一穷二白”的中国是一个连不起眼的铁钉都需要进口的国家,现在,铁钉的问题是解决了,但螺丝钉的问题依然存在。
小小的圆珠笔,中国造不出来,这为什么成了近期大家比较讨论的话题?还要从去年11月22日的央视的《对话》访谈节目说起:
一年前李克强总理说中国造不了圆珠笔的圆珠,而在当时的《对话》节目中(视频:),大佬也承认中国之所以造不出好笔,是因为造不出好笔尖,而现在中国制造业确实需要向更高的台阶进发。
节目中,这些企业坦言,小小的圆珠笔虽然不起眼,但是顶级圆珠笔利润高于一台空调,而中国造的圆珠笔,利润只有几厘,因为处在制造业的最低端,只是加工而已。
对于中国圆珠笔制造业来说,圆珠笔尖原材料配比特殊,只能高价采购,但更可怕的是,由于国外垄断和技术壁垒,有时候有钱也买不来,其实各行各业都是如此,现在的中国企业要么继续忍受中国制造=廉价产品的标签,要么勒紧裤腰带、一切从研发开始。
对于这个圆珠笔的笔尖,机械美学进行了详细的梳理:
这个中国人造不了的圆珠笔的笔尖,是由两个核心部件组成:金属圆珠、和锥形的金属底座(或称球座)。圆珠是个纯粹的圆球,但球座不是简单的碗状,而有着各种细小沟槽,加工过程非常复杂,对精度的要求也十分高。
大气的压力和油墨的重力的双重作用下,笔芯里的油墨流向笔头的球座里,黏附在球珠上。圆珠笔的书写原理,是利用圆珠在书写时与纸面直接接触产生的摩擦力,使圆珠在球座内滚动,带出塑料笔芯内的油墨(墨水),形成字迹。
由于书写时需要承受很大的压力,笔尖的圆珠需要采用非常坚硬耐磨的材料制成。目前最常用的材料是不锈钢和碳化钨。后者的质量更好,使用时间再长写起来都也很流畅。
碳化钨是一种由钨和碳组成的化合物,属于硬质合金生产材料,呈黑色六方晶体,有金属光泽,硬度与金刚石相近,化学性质稳定,是电、热的良好导体。加入碳化钛、碳化钽,还能提高抗爆能力,用于制造钢材切割工具,还有多种军事用途。
(责任编辑:陈柏)&&年中国圆珠笔行业发展前景预测报告_图文_百度文库
两大类热门资源免费畅读
续费一年阅读会员,立省24元!
年中国圆珠笔行业发展前景预测报告
||文档简介
 中国产业信息网是由北京智研科信咨询有限...|
总评分0.0|
&&《05​-00​年​中​国​圆​珠​笔​行​业​深​度​评​估​与​发​展​前​景​预​测​报​告​》​共​八​章​,​包​含​中​国​圆​珠​笔​行​业​发​展​趋​势​与​投​资​战​略​研​究​ ​,​中​国​圆​珠​笔​行​业​投​资​风​险​分​析​,​圆​珠​笔​行​业​项​目​投​资​建​议​等​内​容​。
阅读已结束,如果下载本文需要使用1下载券
想免费下载本文?
下载文档到电脑,查找使用更方便
还剩21页未读,继续阅读
你可能喜欢中国造不出圆珠笔芯?答案是NO!
中国造不出圆珠笔芯?答案是NO!
分:174574
&昔日辉煌:社会主义改造后不断创新 畅销海外
&改制大潮:丰华制笔业彻底清盘
&&市场化悲剧:自带技术替外资打工
近日,李克强总理的一段话引起网络热议,李克强称:“我们还不具备生产模具钢的能力,包括圆珠笔头上的‘圆珠’,目前仍然需要进口。”
中国不掌握制造圆珠笔的核心技术?!
可能很多人会想起我国曾于1972年就开发出了110型高档不锈钢圆珠笔,那时正是我国圆珠笔畅销海外的辉煌时刻。那么,丰华现在在何处?原来,1992年丰华改制为股份制公司,搞所谓的“多元化经营”,出现长期亏损,到2005年公司已经资不抵债,2007年全部停产,改行搞起了房地产。一家国营老厂在新自由主义的吹拂下,早已败光卖光。中国制笔行业全军覆没,丰华、英雄等全国著名品牌烟消云散。
那么,现在我国真的不掌握制造圆珠笔的核心技术吗?业内人士给出否定回答,那么,我国为何又要自带技术为外资打工?
& &昔日辉煌:社会主义改造后不断创新 畅销海外
第一支圆珠笔是在1948年,由上海丰华精品制造厂(后改为丰华圆珠笔厂)试制成功。1948年8月后,物价一日数涨,工厂卖出的成品补不进原料,造成大部分笔厂减产、甚至停工,再加上美货倾销,使上海制笔工业又一次陷入困境。
上海解放后,制笔行业在国家采取一系列扶持措施后得以新生和发展。1949年6月,上海国营商业临时收购笔类产品,使笔厂藉以维持生产。以后又与各笔厂签订加工合约,对产品实行收购包销,并对工厂自筹的黄金改由人民银行按生产需要进行配售,从而使奄奄一息的制笔工业得以复苏;此外,对个别困难严重的厂,采取特殊措施加以解决。1949年12月,大陆金笔厂由中国人民解放军九兵团收购,改由部队经营,后划归上海市地方工业局,改名为地方国营大陆金笔厂。1950年3月,新华书店华东总分店出资接办十月金笔厂,更名为国营新华金笔厂。同年,中国标准国货铅笔厂股份有限公司(包括渝厂)于7月1日批准公私合营,为制笔行业最早实行公私合营的企业,并领有中央私营企业局颁发的第一号公司登记执照。
上海市人民政府为贯彻对私企改造政策,加强对制笔行业的管理。结合布局调整,动员一部分笔厂内迁,以解决上海制笔行业过于集中的矛盾,从1952年开始,对40多家私营企业先后进行合并,促使制笔行业趋向合理发展。并在1954年前,对关勒铭金笔厂、华孚金笔厂、金星自来水笔制造厂、上海铅笔厂、长城铅笔厂、博士笔厂、绿宝金笔厂、金联金笔厂、大同英雄金笔厂、中国文士金笔厂等相继实行公私合营。
但随着形势好转,制笔行业的私营企业出现盲目发展,至1954年金笔厂从8家发展到36家;钢笔厂从30多家发展到254家;圆珠笔厂从1家增加到40家。另外与成品厂密切相关的零件厂亦从45家增加到280家。从而出现产大于销,导致商业库存增加,工厂生产下降,部分笔厂出现停工、停薪、停伙。为解决上述困难,1955年2月,国家地方工业部会同商业部召开全国金笔、钢笔、铅笔专业会议(简称“三笔”会议),对制笔行业进行全面安排,将“三笔”生产纳入国家计划轨道。同年3月,根据“三笔”会议精神,成立上海市地方工业局制笔公司,结合经济改组进行统筹安排。这样,使原先处于停工、半停工的钢笔厂都恢复了生产。使有生产条件的私营金笔厂,由国营、公私合营工厂让出一部分任务,使其维持生产;使零件厂与成品厂固定协作关系。此外,对国营和公私合营厂也进行改组,将绿宝、大同并入华孚金笔厂;将标准并入新华厂;将博士并入关勒铭厂;将中国铅笔三厂并入中国铅笔一厂。通过一系列的改组、改造,日上海制笔行业实现全业公私合营。《人民日报》、《解放日报》对上海制笔行业分别发表了题为《从统筹安排、经济改组到走向全业公私合营》的报导。
全行业公私合营后为实行专业化协作配套生产,1956年将2家地方国营厂、8家老合营厂,以及767家新合营厂改组成为31家厂和1个修理部。1958年,为发展金笔生产,又先后将新明、庆丰、东北、联业、红光5个钢笔厂并入新华、大陆、金星、华孚、关勒铭金笔厂。将文士活动铅笔厂改产圆珠笔。为使专业化协作生产配套成龙,分别从上海市木材工业公司、上海市火柴塑料制品工业公司划进新中锯木厂和东沟梗片厂建立东沟铅笔板厂;从上海市电镀工业公司划进24家电镀厂,其中10家合并成立了上海制笔电镀厂,后改名为上海制笔电化厂,专业生产高纯铝套。以后又根据行业配套需要,先后建立了制笔化工、铱粒、圆珠笔芯、不锈钢套等专业配套厂。
1958年,上海制笔行业在基本形成生产门类齐全的专业化协作配套群体后,在全行业开展技术革新、技术革命,先后实现了笔夹9道连冲、笔尖自动点栓磨机、自动注塑群控和圆珠笔芯8道联合机等重大革新项目。使注塑丢掉了“三柄”(扳手柄、撬手柄、摇手柄),从手工到机械,从自动到群控;笔夹生产从单机到自动,再从自动到多工序连冲;笔杆、笔套等零件从1人1机到多工位、多机自动操作;制笔表面处理一改“龙头拐杖”(老款式)一统天下的单调局面,使制笔装饰技艺呈现一个五光十色的新天地。上海制笔行业的技术革新和技术革命带来了制笔工业的机械化、自动化,促使劳动生产率不断提高。是年,自来水笔、木杆铅笔、圆珠笔的产量分别比1954年增加54%、51%、218%.
1959年文士笔厂试制成功的弯头圆珠笔,采用钢笔型倒插式、铜头呈弯形、钢珠精度细、字迹秀丽、贮墨量多(一支弯头芯可抵两支普通芯)、笔杆尾端装有内簧、书写时有弹性、手感舒适,定名为上海牌。以后又研制出329型、330型弯头笔,产品远销到东欧、苏联等国家,在捷克斯洛伐克曾被指定为学生专用笔。是年,还有一支风格独特的丰华牌92型圆珠笔投放市场。该笔的钢套为倾斜式,以“8”字槽规导,笔芯可任意旋转,会自动交替伸出或缩入。此笔从投产以来,质量稳定,一直处于紧销状态。丰华牌500#圆珠笔捏手处有凹凸图纹的橡皮捏手,可解决书写时易打滑、复写时用不出力等问题,受到消费者欢迎。
1962年后,通过贯彻“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八字方针,使上海制笔行业得以稳步发展,成本有了降低,出口品种有了增加。1965年的利润比1962年增长7.2%,出口交货值增长56.6%.
为使产品升级换代,赶超国际水平,圆珠笔行业从70年代起研制适合国际潮流的高级圆珠笔。1972年开发的丰华牌110型高级圆珠笔,笔杆、套均是不锈钢,表面进行镀铬打细砂处理,笔芯是金属大笔芯,1973年投入生产。1979年开发的英雄牌400型高级圆珠笔,造型结构适应国际潮流,笔芯采用国际派克式通用金属芯(笔芯用轮转属国内首创).该笔在香港展销时被《大公报》誉为“超时的新一代英雄”.以后又发展400型系列和400-C型高级圆珠笔18种,适应多层次需要。80年代开发出具有日本斑马笔水平的丰华92---C型高级圆珠笔和具有国际80年代初水平的丰华441型高级旋转式圆珠笔,采用国际流行笔芯,填补了我国圆珠笔金属细笔芯的缺门。外观有雪花漆、电脑刻花、竹节型等款式。英雄厂还根据国际市场变化,于1988年、1989年先后开发出以博士老牌款式的博士牌90型、50型、259型圆珠笔。
滚珠笔(又称宝珠笔和水性圆珠笔),70年代初由上海圆珠笔厂生产,型号为英雄691型水性圆珠笔,此笔具有既可书写、又可复写的优点。投放市场后很受欢迎。80年代,丰华圆珠笔厂、上海圆珠笔厂、英雄金笔厂又先后投产丰华880#、881#、文士牌810#、英雄802#、803#墨水笔(头子是进口的针管).1990年上海制笔行业共生产各种圆珠笔19263万支,占全国圆珠笔总量的44.93%.出口量达3851万支,占全国出口总量84.5%.
&&改制大潮:丰华制笔业彻底清盘
私有化大潮造成我国制笔业核心技术的迅速流失,这里以丰华为例。一位曾经是丰华圆珠的管理人员向媒体披露,上海丰华圆珠笔股份有限公司创建于1948年,原系上海轻工控股集团旗下。1992年改制为上市股份公司,上市时是我国圆珠笔行业规模最大、经济效益最好的制笔骨干企业,圆珠笔产量占国内圆珠笔总产量的60%,出口量占全国圆珠笔出口总量的80%以上,年销售额达2亿元。可随后,丰华犹如一名身负重担的老者,被市场无情抛弃。
“年连续亏损,公司濒临退市,之后被多次重组,2005年开始部分减产,工厂运作处于半停滞状态,直至2007年全部关停,丰华圆珠笔有限公司注销,仅保留丰华品牌。同时,引入新股东后,主导业务逐渐转换成房地产开发与销售。”丰华证券事务代表张国丰寥寥数语综述了丰华的历史,显然他对这段过往不愿过多提及。
1998年制笔业务下滑,轻工控股集团将所持丰华圆珠国家股转让给冠生园集团。控股丰华圆珠的目的是为了改变它日益萎缩的原主营业务,转向大股东的食品业主营。但由于食品行业的盈利能力较弱,大股东只能靠关联交易维持上市公司生计。此时,单靠大股东冠生园集团的力量难以托住“丰华圆珠”这个盘子。1998年,持有丰华圆珠53.23%股权的国有法人股控股股东冠生园集团获得了当地政府的支持,引入上海烟草集团及其下属企业作为冠生园集团的出资人,占冠生园集团55%股权,想借此扩大冠生园集团支撑的“底盘”。当时,公司进行了一系列资产置换,其主业中加入了食品和酿酒,却依旧没有出现令人信服的增长。此时,丰华圆珠成了大股东冠生园集团肩负的一大包袱,如何寻求“解脱”成了冠生园的一大心病,于是就有了汉骐集团“入主”丰华圆珠的第二次资产重组。
2000年丰华圆珠进行了二度重组,冠生园集团退出,北京汉骐集团和三河东方科技发展有限公司联合入驻。汉骐集团接手之后,用北京红狮涂料有限公司的股权置换公司原来的食品、酿酒类资产,丰华圆珠主业向汽车涂料转变,纸笔业务进一步萎缩。然而令人心寒的是,汉骐集团入主两年半,不但丰华股份基本面没有得到实质改观,反而业绩大滑坡。当时有内部人士透露,汉骐集团实际上已经从丰华股份套走了数亿元。其中,作为置换进来的“优质资产”红狮涂料第二年就“变脸”,成为公司累赘。
2006年,沿海地产投资有限公司入主丰华股份,成为新的第一大股东,此时,公司变身房地产企业,原本残留的零星制笔业务彻底“清盘”。
&&&市场化悲剧:自带技术替外资打工
2011年时,两会上有政协委员提案,中国每年生产360亿圆珠笔,但90%的笔头,80%的墨水需要进口。当时的科技部长万钢很感概。当时国家拨了一笔钱用于圆珠笔的笔头和墨水国产化。2014年这个任务已经完成,并且开始量产化了。
中国最大的制笔企业——上海晨光文具股份有限公司总裁陈湖雄向人民日报记者表示,从技术上讲,晨光文具完全有能力制造出高质量的笔。
青岛昌隆文具有限公司总经理解思鹏也说,昌隆生产的白雪牌针管型水性圆珠笔,从笔头、墨水到模具制造全部自主研发,技术水平和质量可靠性均达到甚至超过了国际知名品牌。
说中国造得出好笔的一个佐证,是许多国际知名品牌都找中国企业代工。“万宝龙、派克都有中国代工厂。像宁波贝发集团有限公司,近几年先后给国际上60多个品牌贴牌生产。”陈三元说,“这说明我国正规企业生产的笔质量是不错的,不然国际知名厂商也不会让我们贴牌。”
而且,与传统意义上的代工不同,有些品类我们是自带技术替人打工。“我们是世界第二大圆珠笔企业——法国BIC公司水性圆珠笔的唯一代工厂。BIC找我们代工,既不是因为产能不够,也不是图便宜,而是因为BIC公司自己不掌握水性圆珠笔核心技术。”解思鹏说。
“十二五”期间,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项目“制笔行业关键材料及制备技术研发与产业化”的实施,使我国制笔行业取得了4方面技术突破和12项创新成果。如今,从笔头到墨水,再到生产设备,我国都掌握了自主知识产权。此外,我国还提出了圆珠笔书写润滑度检测方法和圆珠笔墨水长期稳定性快速检测及评价方法,建立了圆珠笔头与墨水匹配技术典型数据库和评价模型,填补了国际空白。
既然制造能力没问题,为什么消费者会觉得国产笔不好用?中国制笔行业为什么没有多少高端品牌呢?
根据人民日报记者的调查显示,虽然一些好企业的产品质量可靠,但中国3000家制笔企业中,规模以上企业只有245家,还有大量小作坊式企业。这些小企业以仿冒为主,从东家买笔头、到西家买墨水,有的甚至还在用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的生产设备,拉低了中国笔业的整体质量水平,影响了消费者对国产品牌的认知。
更为严重的是,这些小作坊靠偷工减料、偷税漏税挑起低价竞争,破坏了市场秩序,大有劣币驱逐良币之势。“对电器等耐用品,消费者可能还会以质量为重,但对不到一元钱一支的笔,消费者对质量的敏感度远不及价格。假冒伪劣大行其道,正规企业的路就不好走了。”解思鹏说,“市场上除了假白雪,还有过白雷、白雾、飞雪,甚至还有黑雪,外观都和白雪笔一模一样,消费者很容易买到冒牌货。我们没少替这些企业背黑锅。”由于在国内市场被仿冒困扰,昌隆文具只好靠与国际知名品牌合作、贴牌出口扩大销量,出口比例高达75%。
低价竞争的直接危害,是影响了企业技术创新和质量提升的动力和能力。陈湖雄说:“我国目前知识产权保护机制还不够健全,这就导致欠缺鼓励创新的环境。一个公司花了很大力气研发的产品,却可能被仿冒打死,导致企业的合理盈利水平无法保障,无法持续提高产品品质。”这样的市场环境,造成制笔行业创新能力偏弱,例如,从油性笔、中性笔、水性笔到中油性笔,圆珠笔演进了好几代,我们都是技术的追随者,没有一种是中国人发明的。
低价竞争还使国产品牌被打上了“便宜货”的烙印。目前国产笔以中低端为主。以圆珠笔为例,2014年全行业圆珠笔产量141亿支,中低端产品占了约80%。品牌形象一旦形成,就很难改变。国产品牌迈向高端举步维艰。“同样的技术,同一群人,同一个企业生产的产品,贴上国际知名品牌可以卖四五元一支,换成国产品牌,卖两元就少有人问津了。”陈三元说,“中国也有只做中高端产品的制笔企业,但目前效益并不太好。”
&说到这里,简直在泣血!为了解解恨,再转载一段令人高兴的。
据台湾《财讯》双周刊报道,2015年下半年,谢清江同意签下一份小米合约。联发科内部主管与员工都戏称:这份合约,是把如精品般的高阶4G芯片曦力,当作地摊货在卖,因此让众多主管和员工对此相当不能谅解。为平众怨,谢清江只好亲上火线,在一级主管会议上,解释当时同意签署这份合约背后的诸多考量。
“我只有2个选择,一个是含泪数钞票,一个是含泪不数钞票。”联发科副董事长谢清江在2015年下半年召集的一级主管会议上,亲自说明为什么当初要忍痛,以低单价把联发科高阶4G芯片曦力(Helio)卖给小米。
2015年下半年,谢清江同意签下一份小米合约。联发科内部主管与员工都戏称:这份合约,是把如精品般的高阶4G芯片曦力,当作地摊货在卖,因此让众多主管和员工对此相当不能谅解。为平众怨,谢清江只好亲上火线,在一级主管会议上,解释当时同意签署这份合约背后的诸多考量。
“既然无论如何,含泪都是一定要做的,当然最好还是要数钞票。”谢清江认为,高阶手机市场已逐渐饱和,导致4G芯片价格已加速砍到血流成河,所以既然都要流泪,当然最好还是要能够数钞票,于是最终决定签下合约。
再者,谢清江仍决定要低价抢单的另一大主因,是评估过当时小米的订单量很大。
摊开全球前五大智能手机品牌商的财务报表,目前仅有苹果与三星获利,其餘手机品牌商都仍在亏损,因此对于价格锱铢必较。
“现在4G手机芯片的毛利率已经没有40%,都降至35%以下。”一位产业人士不讳言,市场进入微利时代,价格肉搏战天天上演。
在此前提下,2016年联发科获利势必下滑。只不过,把精品用地摊价格卖出,之前发生的小米合约不会是联发科的第一桩,相信也绝对不会是最后一桩销售案例。
已投稿到:
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的观点或立场。中国圆珠笔都是哪里生产的最多_百度知道
中国圆珠笔都是哪里生产的最多
我有更好的答案
浙江桐庐很多做圆珠笔的工厂
其他类似问题
为您推荐:
等待您来回答
下载知道APP
随时随地咨询
出门在外也不愁中国怎么就造不出圆珠笔球珠!终于明白了
小小的圆珠笔,中国造不出来,这为什么成了近期大家比较讨论的话题?还要从去年11月22日的央视的《对话》访谈节目说起:
一年前李克强总理说中国造不了圆珠笔的圆珠,而在当时的《对话》节目中(视频:),大佬也承认中国之所以造不出好笔,是因为造不出好笔尖,而现在中国制造业确实需要向更高的台阶进发。
节目中,这些企业坦言,小小的圆珠笔虽然不起眼,但是顶级圆珠笔利润高于一台空调,而中国造的圆珠笔,利润只有几厘,因为处在制造业的最低端,只是加工而已。
对于中国圆珠笔制造业来说,圆珠笔尖原材料配比特殊,只能高价采购,但更可怕的是,由于国外垄断和技术壁垒,有时候有钱也买不来,其实各行各业都是如此,现在的中国企业要么继续忍受中国制造=廉价产品的标签,要么勒紧裤腰带、一切从研发开始。
对于这个圆珠笔的笔尖,机械美学进行了详细的梳理:
这个中国人造不了的圆珠笔的笔尖,是由两个核心部件组成:金属圆珠、和锥形的金属底座(或称球座)。圆珠是个纯粹的圆球,但球座不是简单的碗状,而有着各种细小沟槽,加工过程非常复杂,对精度的要求也十分高。
大气的压力和油墨的重力的双重作用下,笔芯里的油墨流向笔头的球座里,黏附在球珠上。圆珠笔的书写原理,是利用圆珠在书写时与纸面直接接触产生的摩擦力,使圆珠在球座内滚动,带出塑料笔芯内的油墨(墨水),形成字迹。
由于书写时需要承受很大的压力,笔尖的圆珠需要采用非常坚硬耐磨的材料制成。目前最常用的材料是不锈钢和碳化钨。后者的质量更好,使用时间再长写起来都也很流畅。
碳化钨是一种由钨和碳组成的化合物,属于硬质合金生产材料,呈黑色六方晶体,有金属光泽,硬度与金刚石相近,化学性质稳定,是电、热的良好导体。加入碳化钛、碳化钽,还能提高抗爆能力,用于制造钢材切割工具,还有多种军事用途。
圆珠笔是怎么来的呢?
很早很早以前,东方人用毛笔砚台,西方人用各种蘸水笔,两者都不适合出门旅行。后来出现了吸水钢笔,但这种书写工具易渗漏、易受气侯影响、需要经常灌注墨水,这些局限使得经常出门在外的记者尤感不便。
19世纪末欧洲就出现了圆珠笔的雏形。日,一位名叫John
Loud的美国记者获得了圆珠笔的第一个专利,他为这种利用滚珠作笔尖的笔取名ballpoint
pen,但没有商品化。后来英国和德国陆续有类似的设计出现,均因性能较差,没引起广泛重视。
直到1943年6月,另一位记者,匈牙利的L&szl&
B&r&为他发明的Biro圆珠笔申请了欧洲专利。他采用类似报纸油墨的快干墨水代替传统墨汁,为避免粘稠的墨水堵塞,B&r&在墨水管的顶端安装了能够旋转的小金属球,作为笔帽防止墨水变干,同时控制墨水流出的速率。
后来,英国政府购买了Biro圆珠笔的专利使用权,配备给皇家空军。飞行员从此告别钢笔,再也不用担心在低压的高空飞行后满身墨水了。二战期间,Biro圆珠笔由于坚固性和适应战场环境的能力在军队中得到了广泛使用。
1945年,美国人Milton
Reynolds改进的新型圆珠笔供应美军,同时投入商业生产,这种号称第一支能在水下书写的笔售价12.5美元/支,以当时的工资水平,相当于现在的160美元,但昂贵的价格阻挡不了美国人对这种神奇的新型书写工具的疯狂追捧,上千人排队竞相购买,初次推出就卖掉了一万支。
真正把圆珠笔这种书写工具变得趋于完美的,是法国人Marcel
Bich。他1945年创立公司,并于1950年获得BIRO的专利,他的BIC圆珠笔创立了现代工业设计的典范,也真正把圆珠笔带进了千家万户。1953年,在他的广告主管建议下,出于全球化的考量,为了避免自己的姓被念成不好的意思,Bich把品牌命名为BIC。
在BIC之前,圆珠笔都是奢侈品,由飞机制造厂生产,供应给空军、土豪和发烧友。Bich科学开发了制造圆珠笔的工业流程,大大降低了单位成本,1959年以每支笔的29美分的价格销往美国,在一年内,竞争又迫使价格下降到了10美分以下。
从1950年至今,BIC已经生产了1000亿支圆珠笔,成了行业NO.1,圆珠笔的代名词。(中国如今一年能生产380亿支,3年就能在数量上追平BIC,然并卵)
圆珠笔的墨水分油性和水性。早年的圆珠笔写出来的字迹刚开始清晰,时间一久就会慢慢模糊。是因为当时油墨是用染料和蓖麻油制成的,日子久了,油慢慢的在纸上浸开,字迹就模糊了,不能长期保存。因此,有规定档案书写用笔不能用圆珠笔,只能用钢笔和水性签字笔,所以在中国圆珠笔的使用远不如欧美。
要能写两公里,如果圆珠的硬度和耐磨性不够,写着写着被磨损变小,就得漏墨了。最早BIC的圆珠是不锈钢的,1961年起改用碳化钨。BIC是从碳化钨粉末开始搓小球的。墨水、圆珠和笔头的匹配,是生产圆珠笔的核心技术。要能写满两公里,一点小误差小磨损都不允许的,据说圆珠和托座之间只允许0.1微米的误差。
制作笔头的线材,有青铜、镍银或特种钢的,通过冲压或车铣成型。据说1999年,贝发花40万欧从瑞士引进了制造高端笔类产品的设备,在用完了厂家赠送的300吨专用线材后,放眼全国居然没人能制造同类线材:国内的原料都比较低端,容易漏墨、掉珠、耐磨性差,只能占领廉价的低端市场。
中国一定得造好笔尖?
2012年中国贝发集团砸6000万研究圆珠笔头时,有人曾算过一笔账:瑞士笔头加德国墨水,合计0.126元,再加上笔管、外壳等塑料配件,一支圆珠笔的成本是0.233元,而出厂价却只有0.245元,利润空间只有1分2厘。(中性笔能赚两倍,一支的利润有2~3分钱。)
如果突破笔头、墨水等核心技术,实现完全国产化,无需再进口原材料,整支圆珠笔的成本还可以至少降低5个百分点。
现在中国占领了全球80%的圆珠笔市场,一年生产380亿支圆珠笔,差不多每个地球人能分到5支,但要让造笔企业去倒逼原材料和设备制造行业,自掏腰包、以己之短,血拼人之长,这是缺乏自信却又过于自我的表现。
谁说造笔就必须能做最好的笔尖,靠进口不代表无能,咱心虚个啥,在笔杆上精益求精有何不可?可怕的是,笔尖造不了,连笔杆也不好好造,才真的再没人带咱玩了呢。
术业有专攻、凡事皆有取舍,在协作的社会,关键不在于没有短板,而在于有没有不可替代的核心优势。大家觉得呢?
已投稿到:
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的观点或立场。}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中国六十年代电影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