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二年版西游记目录表简单的

  《西游记》是演绎唐太宗时的事儿,但它使用的并非唐律,而是明律。大多数情况下,它与唐律不但不悖而且合辙,那是因为明律以唐" />
免费阅读期刊
论文发表、论文指导
周一至周五
9:00&22:00
《西游记》里的法律术语
2014年7期目录
&&&&&&本期共收录文章20篇
  《西游记》是演绎唐太宗时的事儿,但它使用的并非唐律,而是明律。大多数情况下,它与唐律不但不悖而且合辙,那是因为明律以唐律为范本。刑部尚书刘惟谦等洪武七年《进明律表》:“历代之律,至于唐亦可谓集厥大成矣;”“(明律)篇目一准之于唐。”但明律还是有不少地方是唐律没有的。八戒让悟空,“且去看看律条!”(第十九回)律条是指法律与条例;但唐无条例,那是明代才有的。薛允升《唐明律合编?例言》:“唐律之外有令,而不载于律;明律有令,又有条例,盖以补律之未备。”《西游记》里的法律问题,非常复杂,牵扯到不少法律术语: 中国论文网 /5/view-6577643.htm  1. 杂犯死罪 真犯死罪。 孙悟空把云栈洞的大门打得粉碎,八戒大怒,说:“打进大门而入,该个杂犯死罪哩!”行者笑道:“你强占人家女子,又没个三媒六证,又无些茶红酒礼,该问个真犯斩罪哩!”(第十九回)这里牵扯到两个法律术语:杂犯死罪和真犯死罪。在唐律中,杂犯死罪并非专门术语,是指上文已列举出的死罪之外那些为列的死罪;真犯死罪也非专门术语。真犯是指实犯罪行。(《唐律?名例律》)在明律中,这两个词成了法律术语。大致是杂犯死罪,“惟监守及常人盗犯者颇多”,(薛允升语,《唐明律合编》卷四)可赦或赎。真犯死罪则否:“十恶等一应真犯,皆出于有心故犯,其心可诛,其情可恶,虽会赦并不原宥。”(沈之奇《大清律辑注》卷一)好像真犯是故意犯罪。真犯死罪的实质是它威胁到皇权、统治秩序。所以明代有这么一个条例:“盗内府财物者,系杂犯死罪准赎外,若盗乘舆服御物者,仍作真犯死罪。”(《唐明律合编》卷十九)   2. 擅食田园瓜果。 孙悟空在五庄观偷摘三个人参果。道童清风骂悟空:“你偷吃了我的仙果,已该一个擅食田园瓜果之罪;却又把我的仙树推倒。”(第二十五回)按照唐代法律,“诸于官私田园,辄食瓜果之类,坐赃论;弃毁者,亦如之。”(《唐律?杂律》)这不是什么重罪,多是赔偿受害者损失罢了。唐僧也默认清风的说法,所以,在师徒偷走时,唐僧特别嘱咐行者:“不可伤他(清风、明月)性命;不然,又一个得财伤人的罪了。”(第二十五回)得财伤人,情节就严重了。“诸本以他故殴击人,因而夺其财物者,计赃,以强盗论,至死者加役流。”(《唐律?贼盗律》)就是说,可能被处死刑。   3. 摆站。 充军 行者打死白骨精化的女、母二人,八戒向唐僧进谗言:“师父,你便偿命,该个死罪;把老猪为从,问个充军;沙僧喝令,问个摆站;那行者使个遁法走了,却不苦了我们三个顶缸?”(第二十七回)“摆站”(第二十七、三十三、八十回);在《汉语大词典》《汉语大词典订补》中都无词条!但“摆站”在明代白话小说中,经常出没。如《金瓶梅》第五十二回等。而《醒世姻缘传》第八十八回说得甚为详细:“江都县将吕祥取出监来画供,问了三年刺配,呈详本府,转详解道。允了详,定发高邮州孟城驿摆站。详下本县,叫了乐工,把吕祥那左小臂上大大深深的刺了两个“窃盗”字样,起了文书,抄了招稿,打了二十个送行竹板,佥了长解,押发前行,交付了驿官,打发到驿的收管。”由此,我们知道,摆站是罪人被发配到驿站去服苦役;和充军有些类似,只是一般讲来,充军的罪行更重些。而充军,也常见于《西游记》,和“摆站”像一个绳上的蚂蚱似的。沈家本《充军考》引《读律佩?》:“充军之令,从古未有,始自前明;”解释明代所以充军盛行,是因为“明自京师达于郡县,军伍恒虚,因发谪罪人以充实之”;充军不在五刑之内(按:五刑指笞刑、杖刑、徒刑、流刑和死刑),“揆厥大旨,总在编无业之人充实行伍,并驱恃顽挟诈者束诸军律之中。”   4. 大逆。 乌鸡国死去的国王托梦给唐僧,要请高徒孙悟空帮助夺回帝位、昭雪冤抑。唐僧有些顾虑:“倘被多官拿住,说我们欺邦灭国,问一款大逆之罪。”(第三十七回)所谓“大逆”,就是“十恶”的第一条“谋反――谓谋危社稷”( 《唐律?卫禁律》)其实就是针对皇帝的谋反,所谓“不敢指斥,故曰社稷也。”(《大清律辑注》卷一)“诸谋反及大逆者,皆斩。父子年十六以上皆绞,十五以下及母女妻妾、祖孙、兄弟、姊妹若部曲、资财、田宅并没官。”(《唐律?贼盗律》)刑罚如此残酷,唐僧怎能不犹豫?   5. 冒名顶替。 悟空、八戒变成童男女陈关保、一秤金,献祭给灵感大王。灵感大王怨这和尚“冒名顶替”!(第四十九回)此罪在唐律中有多项条款:“诸于宫城门外,若皇城门守卫,以非应守卫人冒名自代及代之者,各徒一年。”“诸不应度关而给过所,若冒名请过所而度者,各徒一年。”“诸于宫殿门无籍,及冒承人名而进入者,以阑入论。”“阑入宫门,杖八十。”“诸宿卫者,以非应宿卫人冒名自代及代之者,入宫内,流三千里;殿内,绞。”(《唐律?卫禁律》)“诸征人,冒名相代者,徒二年。”(《唐律?擅兴律》)幸亏花木兰不是唐人,不然她是标准的冒名顶替,要徒刑二年。不过,总的说来,冒名顶替,罪罚不算重。   6. 公取 窃取。 八戒看亡灵之宅无人,拿出来三件纳锦背心,要穿上身暖和暖和。三藏道:“不可,不可!律云:‘公取窃取皆为盗。’倘或有人知觉,赶上我们,到了当官,断然是一个窃盗之罪。”(第五十回)唐僧所引的法律条文,见《唐律?贼盗律》。“公取,谓行盗之人,公然而取其财;窃取,谓潜行隐面,私窃其财。”(《唐明律合编》卷二十)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里说几个顽童“公然抱茅入竹去,忍能对面为盗贼”!就是公取;像《水浒传》里时迁半夜潜入徐宁家偷出雁翎甲,神不知鬼不觉,就是私窃。八戒不听,说:“你不穿,且待老猪穿一穿,试试新,晤晤脊背。等师兄(悟空化斋未回)来,脱了还他走路。”因为八戒也精通法律,知道虽然公取窃取皆为盗,但“器物钱帛之类,须移徙已离盗所”(《唐明律合编》卷二十),如是,罪名才能成立;但他猪八戒穿着锦背心,并未离开现场!   7. 白昼抢夺。 兕大王用金刚琢把金箍棒套走了,孙悟空趁他欢庆胜利宴乐之时,又把金箍棒偷出来。兕大王质问:“你怎的白昼劫我物件?”孙悟空反唇相讥,说对方“弄圈套白昼抢夺”。(第五十二回)其实,二人说的都是明律上的“白昼抢夺”。“凡白昼抢夺人财物者,杖一百,徒三年;伤人者,斩。”(《唐明律合编》卷十九)沈家本说:“唐无白昼抢夺之文,明别立此条。”(《明律目笺》卷三)孙悟空在西天打死六耳猕猴,争辩说:“他打伤我师父,抢夺我包袱,依律问他个得财伤人,白昼抢夺,也该个斩罪哩!”(第五十八回)得财伤人、白昼抢夺,都可以导致死刑;悟空的意思是,二罪并罚,当场施行,还便宜这六耳猕猴了!
  8. 庸医杀人。 悟空要去给朱紫国国王看病,唐僧怕他撞祸。悟空说:“就是医死了,也只问得个庸医杀人罪名,也不该死。”(第六十八回)“诸医为人合药及题疏、针刺,误,不如方,杀人者,徒二年半。”(《唐律?杂律》)   9. 出家人犯奸。 拐带人口不应 唐僧执意要救妖怪变的落难美女。行者笑师父不曾见王法条律:“这女子生得年少标致,我和你乃出家人,同他一路行走,倘或遇着歹人,把我们拿送官司,不论什么取经拜拂,且都打做奸情。纵无此事,也要问个拐带人口。师父追了度牒,打个小死,八戒该问充军,沙僧也问摆站,我老孙也不得干净,饶我口能,怎么折辩,你要问个不应。”(第八十回)这里牵扯到两项罪罚:出家人犯奸和拐带人口。“凡和奸,杖八十,有夫,杖九十;刁奸,杖一百;强奸者,绞。”“若僧尼道士女冠犯奸者,各加凡奸罪二等。”(《唐明律合编》卷二十六)所谓和奸,大概是两厢情愿,类似通奸;刁奸,谓巧言诱哄而成就 ;强奸,谓实施暴力。“诸略人、略卖人――不和为略――为奴婢者,绞;为部曲者,流三千里,为妻妾子孙者,徒三年。”(《唐律?贼盗律》)而且是师徒四人共同犯罪。“诸共犯罪者,以造意为首,随从减一等。若家人共犯,止坐尊长……诸共犯罪而本罪别者,虽相因为首从,其罪各依本律首从论。”“若于其师,与伯叔父母同,其于弟子,与兄弟之子同。”(《唐律?名例律》)所以唐僧罪最重,悟空虽不赞成其事,也恐怕有“不应”之罪。“诸不应得为而为之者,笞四十。”(《唐明律合编》卷二十七)   10.诬告。 李天王的干女儿把唐僧摄入无底洞,孙悟空在玉帝面前告御状。李天王忘了有这么一个干女儿,说:“莫说我是天上元勋,封受先斩后奏之职,就是下界小民,也不可诬告。律云:诬告加三等。”(第八十三回)“告言不实曰诬。”(《大清律辑注》卷二十五)“捏造虚无事情,告言人罪者,曰诬告。”(《大清律辑注》卷二十二)李天王征引的是明律。“凡诬告人笞罪者,加所诬罪二等;流、徒、杖罪,加所诬罪三等。各罪止杖一百,流三千里。”薛允升说:“唐律诬告者反坐,并不加等;诬告尊长及本属府主,始行加等。”(《唐明律合编》卷二十四)“诸告期亲尊长、外祖父母、夫、夫之祖父母,虽得实,徒二年,其告事重者,减所告罪一等,即诬告重者,加所诬罪三等。”(《唐律?斗讼律》)八戒引常言道,“告人死罪得死罪”,说的就是诬告;尚是有唐律精神,只以牙还牙,没有明律那么加三等的“过重”!   11.的决。 孙悟空在天将帮助下,将两只犀牛精活捉,说要“明究其由,问他个积年假佛害民,然后的决。”(第九十二回)这猴子说的“的决”,也是法律上的专门术语。《金史》卷一百一:“山东盗贼起,承晖言:‘捕盗不即获,比奏报或迁官去官,请权行的决。’”《续资治通鉴》卷一百六十二:“金南渡后,监察御史多被的决,参知政事张行信上言曰:‘大定间,监察坐罪,大抵收赎,或至夺俸,重则外降而已;间有的决者,皆有为而然,当时执政程?已面论其非。近日无论事之大小,情之轻重,一概的决,以为大定故实,先朝明训,过矣。’”可见“的决”,是迅速定案,当场执行,不俟上报。因此“的决”的多是轻刑――死刑按常规是要皇帝亲批的。故,一到金平府,两只犀牛精就被宰杀,“的决”了。   《西游记》给我们的印象是,其中的人物大都精通法律,并且自觉地以法律维护自己!八戒想把锦背心攫为己有,又不想被缚以偷窃的罪名,就知道运用人、物未离开现场的条文来辩解,简直是口角生风,哪有一点儿呆像?   更常见的情况是,为维护自己的利益,而拿法律去指责别人。如狮子精化成的乌鸡国假国王,他要怪罪唐僧师徒无礼,拿那个临时加入取经队伍的行童做文章:不说唐僧师徒是私度僧人,而是拐带人口,“那行童断然是拐来的”!(第三十九回)为什么?因为拐带人口,罪重,甚至可能被处死刑;而“诸私入道及度之者,杖一百” (《唐律?户婚律》),就是说,私自收徒弟,是杖刑,至多打一百棍,比死刑轻多了。这个假国王在指责别人的时候,并不想他自己是在逃犯、杀人犯!而灵感大王在指责八戒冒名顶替时,就不想想自己每年吃掉两个童男女的昭彰罪行!   把法律作为武器,使用起来得心应手,出神入化的,是孙悟空。除了上面列举的一些实绩外,他还指责菩萨:“你怎么又把那有罪的孽龙,送在此处(鹰愁涧)成精,教他吃了我师父的马匹?此又是纵放歹人为恶,太不善也!”(第十五回)指责太上老君:“纵放家属(金炉、银炉童子)为邪,该问个钤束不严的罪名!”(第三十五回)质问太上老君:“纵放怪物(青牛),抢夺、伤人,该当何罪?”(第五十二回)甚至亲自断案。   和孙悟空一味在别人头上挥舞法律的大棒不同,唐僧总是小心翼翼地拿法律的条条框框来规范自家的行为。结果也截然不同。孙悟空总是能得心应手,无往而不利。比如,黑水河小鼍略去唐僧,要请其舅舅西海龙王敖顺来吃唐僧肉,暖寿。悟空截得请帖,得知此情,竟奔水晶宫,明告敖顺:“欲将简帖为证,上奏天庭,问你个通同作怪,抢夺人口之罪。”又给敖顺台阶下,说:“我且饶你这次:一则是看你昆玉分上,二来只该怪那厮年幼无知,你也不甚知情。”要求敖顺:“你快差人擒(小鼍)来,救我师父!”(第四十三回)孙悟空不用动一刀一枪,事情顺顺当当就解决了。而模范守法的好公民唐三藏,则步步荆棘,危机四伏。   不由令人想起古希腊梭伦的话:法律是个蛛网,只能捉住小虫蚁儿,遇见强横有力的,只好被他破围逍遥了!中外概莫能外!唐僧因为软弱无力,光遵守法律是不行的。孙悟空能“口含天宪”(刘陶语,《后汉书》卷四十三),发挥法律威力,是因为他同时手握金箍棒!   《西游记》中的人物,都知道拿法律去指责别人,并能头头是道地为自家辩解。这又说明什么?说明《西游记》的社会是法治社会吗?未必!我们认为,这正表明,那个社会法律很不健全,条文意义模糊,漏洞百出,所以大家才各执一词,都想钻法律的空子,使之为自己的利益服务。结果怎样?表面上的法律社会,遵循的却是丛林原则!
转载请注明来源。原文地址:
【xzbu】郑重声明:本网站资源、信息来源于网络,完全免费共享,仅供学习和研究使用,版权和著作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不愿意被转载的情况,请通知我们删除已转载的信息。
xzbu发布此信息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与本网站立场无关。xzbu不保证该信息(包括但不限于文字、数据及图表)准确性、真实性、完整性等。西游记书籍
西游记书籍
范文一:《西游记》书籍简评书籍介绍:《西游记》中国古典四大名著之一,明代小说家吴承恩所著中国古代第一部浪漫主义长篇神魔小说。主要描写孙悟空、猪八戒、沙僧三人保护唐僧西行取经,沿途遇到八十一难,一路降妖伏魔,化险为夷,最后到达西天、取得真经的故事。个人评价:玄奘西行取经是宗教史上的创举,是历史上的真实事件,而明代吴承恩所著《西游记》一书已将主角唐僧换成了孙悟空。读者所关心和所惊叹的不是佛经本身的价值,倒是一路上的艰难险阻,成了人们关注的热点。作者设制了离奇怪诞的“八十一难”以及一路上的神奇怪异,动人心魄的神魔冲突,反映了取经途中的艰辛。真经已经成了“成功”和“目标”的象征。中国人认为,一切成功都来之不易,必需付出代价,做出努力。《西游记》的主题鼓励的就是历尽磨难终成正果的信念。小说的写作,采用了浪漫主义的手法,是以具有充分的现实生活为基础的幻想情节,来表现生活的。它在世界小说史上也有一定的价值。向他人推荐:这部小说真不愧是中国的四大名著之一!作者为我们讲述了了胆小懦弱的唐僧,会七十二变的孙悟空,好吃懒做的猪八戒和忠心耿耿的沙和尚,克服九九八十一难取得真经的精彩故事,丰富的想象和精彩的描写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让我们一起来品读这部经典名著吧!原文地址:《西游记》书籍简评书籍介绍:《西游记》中国古典四大名著之一,明代小说家吴承恩所著中国古代第一部浪漫主义长篇神魔小说。主要描写孙悟空、猪八戒、沙僧三人保护唐僧西行取经,沿途遇到八十一难,一路降妖伏魔,化险为夷,最后到达西天、取得真经的故事。个人评价:玄奘西行取经是宗教史上的创举,是历史上的真实事件,而明代吴承恩所著《西游记》一书已将主角唐僧换成了孙悟空。读者所关心和所惊叹的不是佛经本身的价值,倒是一路上的艰难险阻,成了人们关注的热点。作者设制了离奇怪诞的“八十一难”以及一路上的神奇怪异,动人心魄的神魔冲突,反映了取经途中的艰辛。真经已经成了“成功”和“目标”的象征。中国人认为,一切成功都来之不易,必需付出代价,做出努力。《西游记》的主题鼓励的就是历尽磨难终成正果的信念。小说的写作,采用了浪漫主义的手法,是以具有充分的现实生活为基础的幻想情节,来表现生活的。它在世界小说史上也有一定的价值。向他人推荐:这部小说真不愧是中国的四大名著之一!作者为我们讲述了了胆小懦弱的唐僧,会七十二变的孙悟空,好吃懒做的猪八戒和忠心耿耿的沙和尚,克服九九八十一难取得真经的精彩故事,丰富的想象和精彩的描写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让我们一起来品读这部经典名著吧!
范文二:第三章
《西游记》《西游记》是我国小说发展史上最杰出的神魔小说。全书故事可分为三大部分:前七回写猴王出世以及孙悟空大闹天宫的故事;第八到十二回写佛主说法,魏徵梦斩龙王,唐僧的出生和取经的缘由;第十三到一百回写孙悟空等三人保唐僧到西天取经,历经九九八十一难,最后终于修成正果。三部分是一个统一的整体,前后两部分又各自独立,自成体系;中间部分起情节过度的作用,连接前后两部分。《西游记》虽然主要内容是写唐僧取经的故事,但和历史上玄奘取经的事迹已几乎完全不同。虽仍颇多宗教色彩,但已被民间传唱和作家们的创作内容所突破,多具神话寓言的性质。最大的变化是,孙悟空取代唐僧,成为全书的中心人物。一、孙悟空形象的典型意义首先,他有英勇果敢、艰苦卓绝的反抗斗争精神。在大闹天宫中,不论什么天兵天将,也不论他们掌握了什么法宝,都被孙悟空打得落花流水。取经途中形形色色的妖魔鬼怪,尽管诡计多端,狡猾凶残,但都逃不过孙悟空的“火眼金睛”,都被他打得无藏身之地。在他身上既表现了中国人民争取自由、幸福,反抗一切恶势力的民族传统,又反映了中国人民征服困难的顽强意志、无穷智慧和不可抗拒的巨大力量。孙悟空这个形象的可贵,不在于他没有(也不可能)使人民最终摆脱封建统治,而在于他总是鼓励人们永远不停息地斗争,向最高统治者斗,向妖魔鬼怪和一切恶势力斗,向自然灾害斗,也向唐僧、猪八戒一类人身上的缺点斗。斗争,就是孙悟空性格中最可宝贵的,也是最主要的特征。在这个根本点上,孙悟空是始终如一的,足以给人们以鼓舞力量,值得人们喜爱。其次,孙悟空的思想和行动,基本上符合当时广大人民的要求,在历史上有一定进步意义。他的政治理想,如反对轻贤,要求任人唯贤,反对昏君,反对妖魔鬼怪鱼肉百姓,要求除暴安良等,毕竟带有符合广大人民理想和愿望的成分。第三,孙悟空有着高度的事业心,这对于从事任何事业的人来说,都富有启和教育意义。孙悟空的志向并不主要表现在取经上,孙悟空的真正热情,是倾注在克服一切艰难险阻、扫荡一切妖魔鬼怪,实现他那国泰民安的社会理想和长生不死的人生理想上,这才是他之所以有高度的事业心和顽强斗志的思想基础和力量源泉。高度的事业心和顽强斗志,还来源于无私无畏的献身精神。小说中的许多描写,都能说明这一点。第四,孙悟空形象的典型意义还有着多方面的、极为丰富的内容。例如他那机智、乐观、诙谐、勇敢、豪迈的性格,既可以给我们以思想上的启迪和教益,又能使我们从中得到生动的愉悦和美感享受。二、猪八戒的形象:像孙悟空一样,猪八戒这个形象在中国也是一个家喻户晓、户孺皆知的人物形象。和孙悟空一样,猪八戒也是一个人、兽、神三而和一的统一体。做为人的一面,他吐人言,做人事,心理活动,思维感情与世俗的人没有什么区别;可他又毕竟不同于凡人,不仅外貌像猪,甚至某些习性也有猪的印迹,这显然又是他的兽性的显现了;至于他的腾云驾雾,三十六般变化,生就的超凡神力,又显然不是凡间常人所能做到了。作者吴承恩非常巧妙地把人、兽、神这三种不同的属性,注入到这同一躯体之中,使这一形象既给人以熟识亲切之感,又具有离奇神幻的色彩。当然,在猪八戒的身上,人、兽、神这三种属性并非是并重的,人的特征始终居于主导地位。因此,论猪八戒,重点还是要看他人的一面。实事求是地讲,在唐僧的三位弟子中,猪八戒的性格是最为丰富、复杂的。他有突出的特点,也有明显的缺陷:憨直中略带几分狡猾,实干中又伴随着好吃懒做。他自私、好色,却又能不叛大义。整个性格,充满难以调和的自相矛盾,而这种矛盾又往往具有强烈的喜剧效果。说到猪八戒的优点,人们印象最深的恐怕要算他的实干作风了。虽然他不像沙僧那样劳而无怨,但毕竟吃了苦,尽了力,于取经事业大有其功。整个取经路上,脏活、累活、苦活大多落在他的身上,如挑行李、背死尸、埋人头,都完全由他承担。一次路过七绝山,师徒四人受阻于浩瀚的稀柿衕,欲行无路,举步唯艰。最后还是靠了猪八戒的拱嘴,拱出一条路来。尽管每次卖力之前,他总不免发牢骚,讲怪话;干完之后,又好大喜功,但是,他的实干精神,还是给人留下相当深刻的印象。除“劳苦”之外,每次被妖精俘获,生死攸关之际,八戒又能表现出大义凛然,视死如归的大丈夫气概。他的本领,按说也很不错了。被打下天庭之前,曾做过天蓬元帅,一柄九齿钉耙,确有劈岭开山之能。怎奈西天路上,妖魔鬼怪多如牛毛,且一个个神通广大。法术弥天、自称“齐天大圣”的孙悟空,尚且时有受挫,凭猪八戒那点二流功夫,自然无法抵挡。但使人钦佩的是,他虽然多次蒙难,却从未向妖精服过软,求过情。相反总是“骂了又骂”,“嚷了又嚷”。即使吊在牛皮带中等死,他也没有半点屈服。所以,尽管在与妖精开战之时,曾有过临阵逃脱的行为,但人们并未把他当作叛徒看待,原因就在这里。然而,猪八戒毕竟有重大缺陷,但值得注意的是,他的这些缺点,往往出于人之常情,属于现实生活中人们所具有的秉性和欲望。和唐僧、沙僧相比,猪八戒的形象更接近尘市凡人,因之更使人觉得切近可亲。好色,是猪八戒性格中最突出的特征之一。通观《西游记》全书,凡是出现美女,都会使他“忍不住口嘴流涎,心头撞鹿,一时间骨软筋麻,好便是雪狮子向火,不觉都化去也”。做妖精时,为高氏之女美色所动,甘愿“扫地通沟,搬砖运瓦,筑土大墙,耕田耙地,种麦插秧”,做了高家的“长工女婿”。受观音菩萨“劝善”,出家当了和尚,他仍然不能做到“四大皆空,凡遇美女(绝大多数是妖精变的),他都要凑上前去,调情献媚。甚至取经将成正果,他在天竺遇到月中嫦娥,还要忍不住跳往空中,把霓裳仙子脱住到:“姐姐,我与你是旧相识,我和你耍子儿去也。”正是因为他色心太重,导致完全丧失辨别真假、人妖的能力。因而常常为此吃亏。如“四圣试禅心”一节,黎山老母变作孀妇,以招女婿为由测试他们师徒四人的禅心。唐僧、悟空、沙僧均不为所动,八戒却把持不住,假托放马,溜出后门,去与那孀妇“说合”,自愿留下“招赘”。结果洞房花烛夜,三位美女无一到手,自己反而做了“绷巴吊拷的女婿”。诸如此类因色招祸,在八戒可以说是家常便饭了。除了好色,猪八戒还有好吃懒做的坏习惯。他食量极大,嘴又极馋,取经路上苦行僧的生活实在是强其所难。小说写每逢吃饭,他总是不落人后;如若吃不着吃不饱,他还要争嘴、发牢骚;遇到好吃的,他更是洋相百出。一般来说,贪吃者不少都懒惰。八戒的懒惰,最典型的就是贪睡。孙悟空要他去巡山,他一睡就是半天。甚至打了败仗,他也要钻入草丛,马上鼾声大作。猪八戒贪睡常招来孙悟空的嘲讽打骂,但这并没有能使他醒悟,相反,却造就了他撒谎的毛病。一次路过平顶山,悟空要他去巡山,他表面应承,实则走出没有多远,他就在路边呼呼大睡,心中却盘算好:“睡一觉回去,含含糊糊地应答他,只说巡了山,就了其帐也。”
猪八戒的私心也是较重的。每逢遇事,他往往先想到自己,与己有关、有利之事,就兴高采烈去干,反之,则牢骚满腹,推三阻四。在比丘国,听说国王要吃一千一百一十一个幼儿的心肝,唐僧、悟空予以制止,他却在一旁大说风凉话:“师父,你是怎的起哩,专把别人棺材往自家家里抬……他伤的是他的子民,与你何干?且来宽衣睡觉,莫替古人担忧。”与妖精对阵,只要遇上手段高强的对手,他常常先落荒而逃,希图保住自己一己之命;至于师父、师兄、师弟是否还在苦战,是生是死也懒得去过问了。但一旦发现妖精要被打败,担心悟空抢了头功,他又会掉转头来,用他那柄九齿钉耙,赶快锄上几耙,表示他也出了力,立了功。更令人啼笑皆非的是,取经路上他还存“私房钱”。每每经过城镇,他就会央求银匠,把那些散碎银两熔化在一起,然后小心翼翼,藏在“左耳朵眼儿里”。这一举动的确有些荒唐,特别是在艰难的取经路上,更是如此。但对于八戒这一形象,却堪称画龙点睛的妙笔。综上所述,猪八戒虽出了家,但决不是个好和尚,仍然是一个世俗心颇重的凡夫俗子,确切地说,他顶多算得上是个“花和尚”、“懒和尚”。然而正是他的“花”、“懒”,使这个形象接近于世俗的立场。因此,这也正是他受到人们喜爱的根本原因。
范文三:考考你————《西游记》1.唐僧分别在哪些地方收了徒弟和马?分别给他们取了什么名?观音所赐的名分别是什么?2.列举师徒四人取经路上经历的磨难,举四个即可。3.列举师徒四人所遇的妖怪,四个即可。4.《西游记》中化作妖精的白骨精先后三次分别变为哪三位人物来哄骗唐僧,但都被孙悟空一一识破?5.唐僧师徒四人中,你最喜欢和最不喜欢的人物是谁?说说理由。6.列举两个中你喜欢的情节,并说说理由。7.最能体现孙悟空反抗精神的情节是哪个?8.列举唐僧师徒西行路过的国名(四个即可)。9.小说除塑造唐僧师徒四个形象外,还写到许多神仙,请列举几个。10.悟空、八戒、沙僧使用的兵器分别是:11.《西游记》中,孙悟空原为东盛神州花果山上的一块仙石,他拜谁为师?他的武器是在哪儿得到的?这个武器原来是做什么用的?经孙悟空变化,名字叫什么?12.《西游记》中白龙马、猪八戒和沙僧在跟唐僧之前分别都是做什么的?13.《西游记》中,唐僧师徒西天取经一共经历了多少难?其中大徒弟孙悟空的筋斗云一翻是多少里?他会多少般变化?14.你能写出几句出自《西游记》中的经典语句吗?15概括师徒四人的性格特点16. 你认为《西游记》中哪一回写得最为精彩,为什么?
范文四:《西游记》作者是谁? 今人最常看到的《西游记》版本是人民文学出版社的整理本。这个整理本的底本是明代万历二十年刊刻的“世德堂本”。不过,这个刊本没有标明作者,只是署了“华阳洞天主人校”的字样。清代刊行的《西游证道书》,卷首有一篇序,署名元代文人虞集。序文讲:“有衡岳紫琼道人持老友危敬夫手札来谒,余于流连浃月。道人将归,乃出一帙示余曰:‘此国初邱长春所纂《西游记》也,乞公一序以传。’”“国初邱长春所纂”,指明作者就是全真道教的丘处机。《西游记》里又有很多与道教有关的文字,所以此说一出,很多人都相信。不过,清代乾隆年间一位叫吴玉搢的人在《山阳志遗》里提出《西游记》是吴承恩所著:“天启旧志列先生(指吴承恩)为近代文苑之首,云‘性敏而多慧,博极群书,为诗文下笔立成,复善谐谑(剧),所著杂记几种,名震一时’。初不知杂记为何种书,及阅《淮贤文目》载《西游记》为先生著,,,,书中多吾乡方言,其出淮人无疑。”他把《西游记》的最终著作权给了吴承恩,理由有两点:一是天启年间的地方志记载着吴承恩的著作有《西游记》,二是小说《西游记》的语言接近于苏北(吴承恩家乡)方言。 吴承恩生活于明中叶的嘉靖、隆庆至万历时期,字汝忠,号射阳山人,淮安府山阳人。能够证明他是《西游记》作者的最直接材料就是《淮安府志·艺文志》中的记载:“吴承恩《射阳集》四册□卷,《春秋序列传》《西游记》。”此外,如吴玉搢所说“书中多吾乡方言”,《淮安府志》中所说的“文笔颇佳”“复善谐剧”云云,也都说明吴承恩与百回本《西游记》作者的应有情况非常吻合。吴承恩曾经还创作过一部志怪小说《禹鼎志》,在卷首的序中,自道心声:“余幼年既好奇闻,,,,尝爱唐人如牛奇章、段柯古辈所著传记,善模写物情,每欲作书对之,,,,”好奇述异,也与《西游记》的创作心理相吻合。所有这些都增加了吴承恩作为《西游记》作者的可信性。鲁迅的《中国小说史略》、胡适的《西游记考证》都采取了此说。于是,吴承恩著《西游记》便逐渐成为一种基本的文学常识。1933年,俞平伯先生曾对此提出过质疑。到了七八十年代,日本学者太田辰夫、矶部彰,中国学者章培恒也先后撰文反对吴承恩的著作权。这一派学者认为,《淮安府志·艺文志》中除书名外,并没有提供吴承恩所著《西游记》的任何版本、回目信息。清朝藏书家黄虞稷所著《千顷堂书目》中,吴承恩的《西游记》被列入舆地类(即地理类)。而从传统目录学角度看,府志中一般也不会收录小说类作品。加之吴承恩晚年曾远赴荆王府任职,从家乡淮安到湖北荆王府,确为向“西”而游,因此,有些学者认为吴氏的游记《西游记》和神魔小说《西游记》很可能是同名异书。这些质疑拓展了《西游记》作者研究的视野。还有一些学者提出了其他新见解,如认为世本序者陈元之就是作者,或提出校者华阳洞天主人是小说的作者。也有学者指出华阳洞天主人就是明代的“青词宰相”李春芳。但这些新说因缺乏直接材料证明,多半还属假说,无法落实。星期文库闲话《西游记》之二
范文五:《西游记》的作者吴承恩吴承恩(1501年-1582年),字汝忠,号射阳山人。汉族,淮安府山阳县(今江苏省淮安市淮安区)人。祖籍安徽桐城高甸(今枞阳县雨坛乡高甸),以祖先聚居枞阳高甸,故称高甸吴氏。父吴锐,字廷器,卖“彩缕文羯”,是“又好谭时政,竟有所不平,辄抚几愤惋,意气郁郁”之人。因随祖辈迁徙至淮安府(今江苏省淮安市淮安区)人。中国明代杰出的小说家,是中国四大名著之一《西游记》的作者。他生于一个由学官沦落为商人的家族,家境清贫。吴承恩自幼聪明过人,《淮安府志》载他“性敏而多慧,博极群书,为文下笔立成。”但他科考不利,至中年才补上“岁贡生”,后流寓南京,长期靠卖文补贴家用。晚年因家贫出任长兴县丞,由于看不惯官场的黑暗,不久愤而辞官,贫老以终。
范文六:《西游记》的作者是谁?《西游记》的作者是谁?数百年来一直是一个历史悬案。二十年代,胡适与鲁迅从清代学者中论证出《西游记》作者是淮安嘉靖中岁贡生吴承恩。但是,从目前所能见到的各种《西游记》版本,都没有一部是署名吴承恩所作的。最近,北京图书馆出版社推出沈承庆遗作《话说吴承恩———〈西游记〉作者问题揭秘》一书,提出《西游记》的作者不是吴承恩,而是明嘉靖的“青词宰相”李春芳。据文汇报报道,沈承庆生于1919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图书馆学系,曾任中科院图书馆西文编目馆员,有志于《西游记》研究,后因种种原因未能如愿以偿。八十年代后,沈先生查阅自己所寻得的各种《西游记》版本的古今资料,又萌发考证《西游记》作者的强烈愿望。九十年代以后,沈先生又费时五年,悉心考证《西游记》作者为李春芳。沈先生已于去年五月逝世。沈先生的考证思路是从世德堂本《新刻出像大字官板西游记》卷首的“华阳洞天主人校”的“校”字入手,对比杨致和《西游记》和朱鼎臣《释厄传》两个版本之间增、删、改的故事情节变化及发展,论证小说的成书过程,理顺这三个版本的出版顺序,结合其中所体现的佛、道、儒三家思想脉络,追根溯源论证《西游记》作者的阅历及身份。沈先生查阅大量的文献资料,运用自己专长的目录学、版本学、历史学、方志学等诸专业知识,旁征博引,仔细爬梳,考证出《西游记》一书与吴承恩毫无关系,真正作者应为明嘉靖时代的“青词宰相”李春芳。沈先生指出,吴承恩有诗《赠李石麓太史》,石麓为李春芳的号。李籍隶江苏兴化县,嘉靖年间状元及第,因善撰“青词”而累升宰辅。少时曾在江苏华阳洞读书,故又有号“华阳洞主人”。曾受命总校《永乐大典》。在《西游记》第九十五回有一首诗:“缤纷瑞霭满天香,一座荒山倏被祥;虹流千载清河海,电绕长春赛禹汤。草木沾恩添秀色,野花得润有余芳。古来长者留遗迹,今喜明君降宝堂。”沈先生发现,这首诗的第四、五、六、七四句,暗含“李春芳老人留迹”,与卷首“华阳洞天主人校”指的是“编撰《西游记》”之意。胡适与鲁迅主张吴承恩为《西游记》作者的根据是明天启间《淮安府志》,该志记有吴承恩作《西游记》,但未说明此为何类图书。清代咸丰重刻《淮安府志》删去这一条。经沈先生考证,吴承恩作有《西湖记》,《西游记》应为《西湖记》之误。专家们认为,关于《西游记》作者历来有种种不同说法,大都否认为吴承恩所作。沈先生根据他所掌握的资料进一步论证李春芳是《西游记》真正作者。也有人认为,关于《西游记》作者,以往也有人提出是李春芳。沈先生只是根据《西游记》中的一首诗是暗含李春芳,还不够有说服力,这只能是一家之言。要真正解开《西游记》作者的历史之谜,还需要进一步发掘更多的第一手资料。《西游记》的作者是谁?《西游记》的作者是谁?数百年来一直是一个历史悬案。二十年代,胡适与鲁迅从清代学者中论证出《西游记》作者是淮安嘉靖中岁贡生吴承恩。但是,从目前所能见到的各种《西游记》版本,都没有一部是署名吴承恩所作的。最近,北京图书馆出版社推出沈承庆遗作《话说吴承恩———〈西游记〉作者问题揭秘》一书,提出《西游记》的作者不是吴承恩,而是明嘉靖的“青词宰相”李春芳。据文汇报报道,沈承庆生于1919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图书馆学系,曾任中科院图书馆西文编目馆员,有志于《西游记》研究,后因种种原因未能如愿以偿。八十年代后,沈先生查阅自己所寻得的各种《西游记》版本的古今资料,又萌发考证《西游记》作者的强烈愿望。九十年代以后,沈先生又费时五年,悉心考证《西游记》作者为李春芳。沈先生已于去年五月逝世。沈先生的考证思路是从世德堂本《新刻出像大字官板西游记》卷首的“华阳洞天主人校”的“校”字入手,对比杨致和《西游记》和朱鼎臣《释厄传》两个版本之间增、删、改的故事情节变化及发展,论证小说的成书过程,理顺这三个版本的出版顺序,结合其中所体现的佛、道、儒三家思想脉络,追根溯源论证《西游记》作者的阅历及身份。沈先生查阅大量的文献资料,运用自己专长的目录学、版本学、历史学、方志学等诸专业知识,旁征博引,仔细爬梳,考证出《西游记》一书与吴承恩毫无关系,真正作者应为明嘉靖时代的“青词宰相”李春芳。沈先生指出,吴承恩有诗《赠李石麓太史》,石麓为李春芳的号。李籍隶江苏兴化县,嘉靖年间状元及第,因善撰“青词”而累升宰辅。少时曾在江苏华阳洞读书,故又有号“华阳洞主人”。曾受命总校《永乐大典》。在《西游记》第九十五回有一首诗:“缤纷瑞霭满天香,一座荒山倏被祥;虹流千载清河海,电绕长春赛禹汤。草木沾恩添秀色,野花得润有余芳。古来长者留遗迹,今喜明君降宝堂。”沈先生发现,这首诗的第四、五、六、七四句,暗含“李春芳老人留迹”,与卷首“华阳洞天主人校”指的是“编撰《西游记》”之意。胡适与鲁迅主张吴承恩为《西游记》作者的根据是明天启间《淮安府志》,该志记有吴承恩作《西游记》,但未说明此为何类图书。清代咸丰重刻《淮安府志》删去这一条。经沈先生考证,吴承恩作有《西湖记》,《西游记》应为《西湖记》之误。专家们认为,关于《西游记》作者历来有种种不同说法,大都否认为吴承恩所作。沈先生根据他所掌握的资料进一步论证李春芳是《西游记》真正作者。也有人认为,关于《西游记》作者,以往也有人提出是李春芳。沈先生只是根据《西游记》中的一首诗是暗含李春芳,还不够有说服力,这只能是一家之言。要真正解开《西游记》作者的历史之谜,还需要进一步发掘更多的第一手资料。
范文七:初看《关中与〈西游记〉的不解之缘》(《西安晚报》日“文化纵横”版)一文题目,吾甚为兴奋。作为关中学人特别希望此论成立,以“证明着关中在沦为,,文化边缘"后依然有着强大的文化原始力”(此为胡先生文章之结语。其实,《西游记》与关中有无缘由,都不会影响关中文化所具有的强大的文化原始力)。然而,读完文章,实难苟同其观点,而且觉得非常有商榷之必要。《西游记》作者“丘处机说”的由来此文的观点是“《西游记》是全真教徒在长达数百年的时间内领衔创作推出的,与吴承恩无关”。这一观点,其实是关于《西游记》作者问题其中一说。由于现存明刊百回本《西游记》均无作者署名,最早的版本为金陵世德堂本(明万历二十年,1592),署“华阳洞天主人校”,首有陈元之序,这便给《西游记》作者是谁留下空间。直到清初道士汪象旭刻《西游证道书》时,书前有汪氏自己写的《丘长春真君传》,列述丘处机生平后说“有《磻溪鸣道集》《西游记》行于世”,直接把《西游记》归于丘处机所作,而且还刊有元人虞集的《西游记序》,此序实际用意是借虞集之名以加强丘处机是《西游记》作者的权威性。这种说法并不是汪氏的发明,始作俑者是元末明初学者陶宗仪,他在《辍耕录·丘真人》中说“以上见《磻溪集》《鸣道集》《西游记》《风云庆会录》《七真年谱》等书”,将《西游记》就归于丘处机名下。显然,汪氏之论来源于此。随后,清代很多学者都持此说,如陈士斌《西游真诠》、张书绅《新说西游记》、刘一明的《西游原旨》、张含章的《通易西游正旨》等,《西游记》作者是丘处机遂成为清时的主流说法。不过,此说在清代便有人提出怀疑。钱大昕在《跋长春真人西游记》中说:“《长春真人西游记》二卷,其弟子李志常所述,于西域道里风俗,颇足资考证。而世鲜传本,予始于《道藏》抄得之。村俗小说有《唐三藏西游演义》,乃明人所作。萧山毛大可据《辍耕录》以为出丘处机之手,真郢书燕说矣。”钱大昕乃清代著名经学大师(经学大家段玉裁、王引之等公推钱为“一代儒宗”),他经过认真考证,尤其是在《道藏》中查出《长春真人西游记》的原作并抄之,从而澄清了其作者非丘处机,而是他的弟子李志常,其内容也与唐僧取经故事无关。之后,纪昀也发现丘处机作《西游记》之说不可信,认为《西游记》为明人依托无疑。后来,焦循、王培荀等清代学者进而论之,尤其是鲁迅、胡适先生的考证是很有道理的,故使丘处机说基本寿终正寝。既然丘处机不是《西游记》作者,有关《西游记》和全真弟子有关的提法就有无本之木之嫌了。此点杨俊在《丘处机麾下全真道士不是〈西游记〉的最早作者》(《唐山师范学院学报》2005年第6期)中论述甚详,故不赘述。“吴承恩说”的形成过程提出《西游记》作者是吴承恩的首先是清代学者吴玉搢,随后阮葵生、丁晏响应。吴玉搢在《山阳志遗》中介绍吴承恩“字汝忠,号射阳山人,吾淮才士”,“天启旧志列先生为近代文苑之首,,,性敏而多慧,博极群书,为诗文下笔立成,复善谐谑,所著杂记几种,名震一时。"初不知杂记为何等书,及阅《淮贤文目》,载《西游记》为先生著。考《西游记》旧称证道书,谓其合于金丹大旨;元虞道园有序,称此书系国初丘长春真人撰。而《郡志》谓出先生手,天启时去先生未远,其言必有所本。意长春初有此记,至先生乃为之通俗演义,如《三国志》本陈寿,而演义则称罗贯中也。书中多吾乡方言,其出淮人手无疑。或云有《后西游记》,为射阳先生撰。”鲁迅先生在《小说旧闻钞》引此文并作如下按语:“此与李志常所记之《长春真人西游记》,自是二书,吴盖未见李志常记,故有此说,芥子园刻本《西游记》小说,辄从虞集《道圆集》取《长春真人西游记序》冠其首,世人遂愈不能辨矣。”
阮葵生在《茶余客话》中说:“金漳山先生令山阳,修邑志,以吴射阳撰《西游记》事,欲入志;余谓此事真伪不值一辨也。按旧志称:射阳性敏多慧,为诗文下笔立成。复善谐谑,著杂记数种,惜未注杂记书名,惟《淮贤文目》载射阳撰《西游记通俗演义》。是书明季始大行,里巷细人乐道之,而前此亦未之有闻。世乃称为证道之书,批评穿凿,谓吻合金丹大旨,前冠以虞道园一序,而尊为长春真人秘本,亦作伪可嗤者矣。按明《郡志》谓出自射阳手,射阳去修志时未远,岂能以世俗通行之元人小说攘列己名?或长春初有此记,射阳因而衍义,极诞幻诡变之观耳。观其中方言俚语,皆淮上之乡音街谈,巷弄市井妇孺皆解,而他方人读之不尽然,是则出淮人之手无疑。”丁晏在《石亭记事续编》中也说:“钱氏谓,,明人作"甚是……及考吾郡康熙初旧志艺文书目,吴承恩下有《西游记》一种……旧志文苑传称:,,承恩性慧而多敏,博极群书,复善谐剧,所著杂记几种,名震一时,《西游记》即其一也。"今记中多吾乡方言,足证其为淮人作。”
根据如上材料及天启《淮安府志》,鲁迅先生在《中国小说史略》《中国小说的历史的变迁》中肯定了“吴承恩说”,“《西游记》世人多以为是元朝的道士丘长春做的,其实不然。丘长春自己另有《西游记》三卷,是纪行,今尚存《道藏》中:惟因书名一样,人们遂误以为是一种。加以清初刻《西游记》小说者,又取虞集所作的《长春真人西游记序》冠其首,使人更信这《西游记》是丘长春所做的了。——实则作这《西游记》者,乃是江苏山阳人吴承恩。”胡适先生在《西游记考证》中也持此观点。经过两位大师的肯定,“吴承恩说”在20世纪基本成为定论。“吴承恩说”的合理性其实,在上世纪,时不时也有人对“吴承恩说”发出质疑,提出新说。代表性的有俞平伯的《驳〈跋销释真空宝卷〉》、(日)太田辰夫的《西游记杂考》、章培恒的《百回本〈西游记〉是否吴承恩所作》。之后,对《西游记》作者的考证引起诸多人的兴趣,其中有黄永年、徐朔方、刘勇强、张锦池、沈承庆、李安刚等,提出的观点不下六种:李春芳说、陈元之说、全真道士说、鲁王朱观火定说、周王朱睦木挚说、樊山王府诸人说等。这些说法,多属推测,均拿不出令人信服的证据。故在目前没有确凿新材料佐证的情况下,可以说“吴承恩说”还是最为可靠、最为科学的。尽管此说也存在着如《淮安府志》中提到的“《西游记》不一定是现流传的这部小说《西游记》,或许是另部书,因为清初人黄虞稷《千顷堂书目》将其列入舆地类(即地理类),而此书很可能不是小说”等等疑点,但参考《西游记》内容,考察吴承恩生平,我认为,还是吴承恩最具条件来完成这部世代累积型小说的加工、整理和写作工作。吴承恩虽“髫龄即以文鸣于淮”,却“屡困场屋”,直到嘉靖二十三年(1544)才补岁贡生,至六十多岁,因家贫母老,曾出任八品长兴县丞两年,为征粮事得罪长兴大豪,被诬为贪赃,“耻折腰,遂拂袖而归”。后又补为“荆府纪善”(八品),再后归居乡里,贫老而终。坎坷之人生使之对现实有深刻认识,丰富之宗教知识,使之对人生有哲理之观照,这些都与《西游记》所表现的文化精神相契合。其次,好读奇书,使之对艺术有独特追求。吴承恩在《禹鼎记序》中说:“余幼年即好奇闻,在童子社学时,每探野史稗言……私求隐处读之,比长,好益甚,闻益奇。”第三,谐谑乐观的性格形成其幽默诙谐的创作风格。《淮安府志》说他“性敏而多慧,博极群书,为诗文下笔立成,清雅流丽,有秦少游风,复善谐谑”。正是吴承恩如是的生活阅历与艺术个性使我们更加有理由相信,具有强烈的批判精神、充满着幽默诙谐的艺术特质,作为我国神魔小说的代表作,《西游记》有可能出自他之手!
范文八:西游记的作者简介吴承恩(约1500年-1582年),男,字汝忠,号射阳山人。汉族,淮安府山阳县(今江苏省淮安市淮安区)人。祖籍安徽桐城高甸,以祖先聚居桐城高甸,故称高甸吴氏。中国明代杰出的小说家,是四大名著之一《西游记》的作者。自幼敏慧,博览群书,尤喜爱神话故事。在科举中屡遭挫折,嘉靖中补贡生。嘉靖四十五年(1566年)任浙江长兴县丞。由于宦途困顿,晚年绝意仕进,闭门著述。2004年,江苏省淮安市楚州区政府决定在山上茶庵处建立了吴承恩纪念馆和在山下山门处建树其石雕座像,用来纪念他。[1]人物生平 1500年(大明弘治十三)吴承恩出生于淮安府山阳县一个学官沦 落为商人的家庭。他的父亲吴锐性格乐观旷达,奉行常乐哲学,为他取名承恩,字汝忠,意思希望他能读书做官,上承皇恩,下泽黎民,做一个青史留名的忠臣。吴承恩自幼聪慧,喜读野言稗史、志怪小说,“尝爱唐人如牛奇章、段柯古辈所著传记,善模写物情,每欲作一书对之”,“髫龄,即以文鸣于淮”,颇得官府、名流和乡绅的赏识。朱应登认为他“可尽读天下书”,而“以家所藏图史分其半与之”。[2]1529年(嘉靖八年),吴承恩到淮安知府葛木所创办的龙溪书院读书,得到葛木的赏识。1550年嘉靖二十九年吴承恩大约50岁才补得一个岁贡生,到北京等待分配官职,没有被选上。1551年(嘉靖三十年)吴承恩接任河南新野县知县。修建行台察院,尊经阁,增修儒学,表彰贞节,兴办水利等德政事迹。1556年(嘉靖三十五年),由于母老家贫,去做了浙江长兴县丞,常与友人朱曰藩豪饮,寄趣于诗酒之间,和嘉靖状元沈坤,诗人徐中行有往来。1558年(嘉靖三十七年),终因受人诬告,“拂袖而归”,晚年以卖文为生,约六十七岁时到过杭州,活了大约82岁,晚年在贫穷中逝世。吴承恩喜读稗官野史、志怪小说,“尝爱唐人如牛奇章、段柯古辈所著传记,善模写物情,每欲作一书对之”,“髫龄,即以文鸣于淮”,颇得官府、名流和乡绅的赏识,《淮安府志》载他“性敏而多慧,博极群书,做诗文下笔立成。爱看神仙鬼怪、狐妖猴精之类的书籍,如《百怪录》、《酉阳杂俎》之类的小说或野史。吴承恩小时候勤奋好学,一目十行,过目成诵。”他精于绘画,擅长书法,爱好填词度曲,对围棋也很精通,还喜欢收藏名人的书画法帖。少年时代他就因为文才出众而在故乡出了名,受到人们的赏识。他官场的失意,生活的困顿,使他加深了对封建科举制度、黑暗社会现实的认识,促使他运用志怪小说的形式来表达内心的不满和愤懑。他自言:“虽然吾书名为志怪,盖不专明鬼,实记人间变异,亦微有鉴戒寓焉。”吴承恩还写过一部短篇小说集《禹鼎志》,不过已经失传,只能看到一篇自序。吴承恩擅长绘画、书法,多才多艺。然而科举不利,至中年始为岁贡生。60岁时出任长兴县丞,又因与长官不谐,拂袖而归。后又聘任过荆王府纪善。《淮安府志》载他“性敏而多慧,博览群书,为诗文下笔立成”。但他科考不利,至中年才补上“岁贡生”,后流寓南京,长期靠卖文补贴家用。晚年因家贫出任长兴县丞,由于看不惯官场的黑暗,不久愤而辞官,贫老以终。30岁后,他搜求的奇闻已“贮满胸中”,并且有了创作的打算。50岁左右,他写了《西游记》的前十几回,后来因故中断了多年,直到晚年辞官离任回到故里,才得以正式创作《西游记》。
范文九:如果把西游记倒过来看。 如来派师徒四人与八部天龙小白龙去东土大唐去传教 ,在一 路上遇到了各种妖怪 ,打来打去发现他们都是有后台的 ,无论 怎么作恶都不受惩罚, 八戒和沙僧觉得太黑暗了,无奈一个躲 进了高老庄,一个钻进了流沙河,只有悟空坚持正义一路斩妖 除魔护送师傅东去传教。结果天庭对悟空实在忍无可忍就和 如来达成协议 —— 我们可以保证唐三藏平安到长安 ,不过你 得把孙悟空这个刺儿头给办了, 如来同意了,在一翻阴谋之 下,白龙重伤坠入山涧,悟空败了,被压在了五指山下,而唐 三藏却抛弃了孙悟空,孤身来到长安,在长安传完教,被封 为御弟, 享受完荣华富贵, 寿终正寝。 就这样过了五百年, 悟 空终于从五指山下逃了出来 , 一声不吭 ,把天庭搅了个天翻 地覆,天庭被逼无奈许诺让猪八戒化为人身,封为天蓬元帅, 沙和尚封为卷帘大将,只要他们能够杀掉孙悟空。最后的最 后,因为兄弟相残而心灰意冷的悟空去寻找菩提祖师解惑, 然后他封印了修为,回到花果山,陪着猴子猴孙过完了平凡 的一生,最终在花果山的山顶化作了一块石头……
范文十:初一年级《西游记》专题知识竞赛试卷
学号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0小题,每小题3分,共30分)1、孙悟空最后被授为(
)。A战斗胜佛
C斗战胜佛 D 金身罗汉2、唐僧的坐骑小白马原本是 (
B )。A、东海龙王的儿子
B、西海龙王的儿子C、南海龙王的儿子
D、北海龙王的儿子3、陷空山无底洞里( B
)又变化女子掳唐僧强逼成亲。A、犀牛精
D、琵琶精4、选出对名著《西游记》相关内容的表述错误的一项。(
)A.孙悟空在龙宫索得金箍棒和一身披挂,惹恼了龙王四兄弟,被告到天庭。玉帝派太白金星下界招安,封悟空为“弼马温”。B.悟空得知“弼马温”真相,气愤之极,打伤太白星,回到花果山。玉帝派哪吒和二郎神下界擒拿,悟空打败天兵天将,直到玉帝封他做“齐天大圣”才暂时作罢。C.猪悟能被高太公招为上门女婿,虽然他勤谨能干,不伤害百姓,但因相貌丑陋、食量惊人,又经常飞沙走石、来去无影,所以被众人当成妖怪。D.朱紫国的王后被妖怪赛太岁掳去,妖怪的三个金铃厉害无比,让悟空费尽周折。酣战之际,观音菩萨赶来带走了妖怪,悟空也救回王后娘娘。答案:B(2分。“打伤太白星”是后话,应是“打出南天门”。玉帝派去擒拿孙悟空的是托塔李天王和哪吒。二郎神出场是孙悟空蟠桃宴上二次大闹天宫之后的事情)5、陷空山无底洞里( B
)又变化女子掳唐僧强逼成亲。A犀牛精 B老鼠精 C狐狸精 D琵琶精6、选出对《西游记》的情节表述不准确的一项。(
)A.猴王被擒。玉帝下令刀砍斧剁、火烧雷击,却不能损悟空一根毫毛。太上老君又把悟空投入八卦炼丹炉中锻炼,七七四十九日开炉,孙悟空依然毫发无伤,在天宫大闹一场。B.牛魔王的儿子红孩儿据守火云洞,欲食唐僧肉。悟空抵不过红孩儿的三昧真火,请来菩萨降妖。菩萨降伏红孩儿,让他做了善财童子。C.在火焰山,孙悟空欲求铁扇公主芭蕉扇扇灭火焰。铁扇公主恼恨孙悟空把她的孩子红孩儿送往灵山做童子,不肯借,悟空与铁扇公主、牛魔王斗智斗勇,终于降服二怪,扇灭了大火。师徒四人得以继续西去。 D.师徒四人历尽千辛万苦终于来到了灵山圣地,拜见佛祖,却因不曾送钱物给佛祖,只取得无字经。唐僧师徒带着无字经返回东土。不想九九八十一难还缺一难,在流沙河,老鳖把四人掀翻河中,经卷全部落水浸湿。答案解析:D(师徒四人历尽千辛万苦终于来到灵山圣地,拜见佛祖,却因不曾送人事给阿傩、伽叶二尊者,只取得无字经。不想九九八十一难还缺一难未满,在通天河又被老鼋把四人翻落河中,湿了经卷。)7、选出对名著《西游记》相关内容的表述错误的一项。
】A.孙悟空在龙宫索得金箍棒和一身披挂,惹恼了龙王四兄弟,被告到天庭。玉帝派太白金星下界招安,封悟空为“弼马温”。B.悟空得知“弼马温”真相,气愤之极,打伤太白星,回到花果山。玉帝派哪吒和二郎神下界擒拿,悟空打败天兵天将,直到玉帝封他做“齐天大圣”才暂时作罢。C.猪悟能被高太公招为上门女婿,虽然他勤谨能干,不伤害百姓,但因相貌丑陋、食量惊人,又经常飞沙走石、来去无影,所以被众人当成妖怪。D.朱紫国的王后被妖怪赛太岁掳去,妖怪的三个金铃厉害无比,让悟空费尽周折。酣战之际,观音菩萨赶来带走了妖怪,悟空也救回王后娘娘。答案解析:B(“打伤太白星”是后话,应是“打出南天门”。玉帝派去擒拿孙悟空的是托塔李天王和哪吒。二郎神出场是孙悟空蟠桃宴上二次大闹天宫之后的事情)8、下列选项错误的是:【
】A.《美猴王》选自《西游记》,作者吴承恩,宋代人。小说成功地刻画了美猴王顽劣、好动、逞强、好胜的特征。B.《西游记》中铁扇公主之所以不借芭蕉扇给孙悟空,是因为孙悟空收服了牛魔王,她怀恨在心。 C.白龙马本是龙王三太子,因为纵火烧了太上老君的明珠,被贬蛇盘山。D.《西游记》中唐僧师徒四人外在特征明显,连平顶山花莲洞的妖魔银角大王都能对着“影神图”—指认:“这骑着白马的是唐僧,这毛脸的是孙行者,这黑长的是沙和尚,这长嘴大耳的是猪八戒”。 答案解析:A(吴承恩是明代人)9、下列名著内容表述错误的两项是【 】【】A.《西游记》中猪八戒又叫猪悟能,原为管理天界三军的天蓬元帅,获罪下凡,误投猪胎,曾占山为妖,后经太白金星点化,保唐僧取经,得成正果。B.《西游记》的作者运用浪漫主义手法描绘了一个奇妙的神话世界,花果山水帘洞洞口的对联是“花果山福地,水帘洞洞天”。C.《西游记》中有许多脍炙人口的故事,如三打白骨精、真假美猴王、偷吃人参果、倒拔垂杨柳、三调芭蕉扇、大战红孩儿。D.《西游记》中师徒一行经过千难万险,终于修得正果,最后唐僧被如来佛封为旃檀功德佛、孙悟空被封为斗战圣佛、猪八戒被封为净坛使者、沙僧被封为金身罗汉、白龙马被封为八部天龙。答案解析:A C (A项应是“猪八戒又叫猪悟能,原为管理天河水兵的天蓬元帅”不是“管理天界三军”;“后经太白金星点化”应为“后经菩萨点化”。该项选自《西游记》十九回。C项中“倒拔垂杨柳”是《水浒传》中的故事情节。B项选自《西游记》第一回。D项选自《西游记》一百回)10.下列名著内容表述错误的两项是【
】A悟空到太上老君处要仙丹救乌鸡国国王,太上老君送他一粒,他说:“只怕是假的,莫被他哄了。”把丹丸丢在口里,又向老君要了一粒,救活了乌鸡国国王。B.《西游记》,作者吴承恩,中国古典四大名著之一。小说主要叙述了唐僧师徒一路西行、历经九九八十一难,最终得以修成正果的故事。C.唐僧师徒四人同心协力,赶奔西天。在西梁女国,沙僧被月宫玉兔变化的假公主抛彩球打中,欲招为驸马,悟空识破真相,会合观音菩萨擒伏了玉兔,救回流落城外布金寺的真公主。D.《西游记》里朱紫国的王后被妖怪赛太岁掳去,妖怪的三个金铃厉害无比,让悟空费尽周折。酣战之际,观音菩萨赶来带走了妖怪,悟空也救回王后娘娘。
答案解析: 在天竺国,唐僧被月宫玉兔变化的假公主抛彩球打中,欲招为驸马,悟空识破真相,会合太阴星君擒伏了玉兔,救回流落城外布金寺的真公主)
答案解析:A、C(A项 没有又要一粒,还是原来那粒,猴子颏下有嗉袋儿;C项是唐僧被月宫玉兔变化的假公主抛彩球打中)二、填空题。(本大题共20空,每空2分,共40分)1、《西游记》中有许多脍炙人口的故事,如三打___
___、大闹____
__ 、真假____ __、
三借______________。2、西游记》中孙悟空从菩提祖师处学到___
___等神通,又从龙宫索取____
__作为兵器。因大闹天宫被____
__ 压在五行山下,受苦五百年,后受___
___规劝皈依佛门,给唐僧做了大徒弟。3、在护送唐僧去西天取经途中,机智灵活、嫉恶如仇的是_____
_;憨态可掬、好耍小聪明的是______
,法名是______
;忠诚老实、勤勤恳恳的是______ 。4、《西游记》,长篇______小说,是______中成就最高、最受喜爱的小说。但这部作
品并非全无依傍,它有历史真实的影子,即唐贞观年间______的事件,《大唐西
域记》和《大唐慈恩寺法师传》对此事有详细的记载。______的故事经民间文艺演
出,成为以后小说的素材来源。26、《西游记》中所写天下所分的四大洲分别是:__,___,___,___。19.填人名,补足歇后语。(
)照镜子——里外不是人(
)见高小姐——改换了头面(
)钻进铁扇公主肚里——心腹之患(
)念紧箍咒——痛苦在后(猴)头(
——毛手毛脚(
)吃人参果——不知啥滋味三.综合性学习活动。(本大题共1小题,共10分)20.学校开展题为“走进《西游记》”的综合性学习活动。请你完成以下任务。(1)从《西游记》中推荐一位熟悉的人物,用一段简洁流畅的话,向同学们介绍该人物的一个故事情节,并说出该情节中体现他哪方面的性格特征。(4分)(2)同学们对唐僧这个人物有两种不同看法,为此语文老师组织了一场辩论。假如你是反方,针对正方辩词该怎么说?(4分)(3).有人看了《水浒传》后,出了一副上联。请你结合《西游记》中的有关情节对出下联。(2分)上联:疾恶如仇,鲁达拳打镇关西下联:(3)名著阅读学习小组在阅读《西游记》后,有位同学对书中主要人物这样评价:“悟空可颂,悟净可敬,悟能可气,唐僧可憎。”针对这一评价,同学们展开了热烈的讨论。假设你也参加了讨论,请你在“悟能”和“唐僧”中任选一人,结合原著内容,以“我同意,,,,”或“我不同意,,,,”开头,谈谈你的看法。四、材料阅读题佛祖呵呵冷笑道:“你那厮乃是个猴子成精,焉敢欺心要夺玉皇上帝尊位?但恐遭了毒手,性命顷刻而休,可惜了你的本来面目!”大圣道:“常言道:皇帝轮流做,明年到我家。只教他搬出去,将天宫让与我便罢了;若还不让,定要搅攘,永不清平!”佛祖道:“我与你打个赌赛:你若有本事,一筋斗打出我这右手掌中,算你赢,再不用动刀兵苦争战,就请玉帝到西方居住,把天宫让你;若不能打出手掌,你还下界为妖,再修几劫,却来争吵。”
那大圣闻言暗笑道:“你如来十分好呆!我老孙一筋斗去十万八千里,他那手掌,方圆不满一尺,如何跳不出去?”那大圣收了如意棒,抖擞神威,将身一纵,站在佛祖手心里,却道声“我出去也!”一路云光,只管前进,忽见有五根肉红柱子,撑着一股青气。他道:“此间乃尽头路了。这番回去,如来作证,灵霄宫定是我坐也。”又思量说:“且住!等我留下些记号,方好与如来说话。”拔下一根毫毛,吹口仙气,叫“变!”变做一管浓墨双毫笔,在那中间柱子上写一行大字云:“齐天大圣到此一游。”写毕收了毫毛,又不庄尊,却在第一根柱子根下撒了一泡猴尿。翻转筋斗云,径回本处,站在如来掌内道:“我已去,今来了。你教玉帝让天宫与我。”如来骂道:“我把你这个尿精猴子!你正好不曾离了我掌哩!”大圣道:“你是不知,我去到天尽头,见五根肉红柱,我留个记在那里,你敢和我同去看么?”如来道:“不消去,你只自低头看看。”那大圣睁圆火眼金睛,低头看时,原来佛祖右手中指写着“齐天大圣到此一游”,大指叉里,还有些猴尿臊气,大圣吃了一惊道:“有这等事!有这等事!我将此字写在撑天柱子上,如何却在他手指上?,,,,我决不信!不信!等我再去来!”好大圣,急纵身又要跳出,被佛祖翻掌一扑,把这猴王推出西天门外,将五指化作金木水火土五座联山,唤名“五行山”,轻轻的把他压住。
(节选自《西游记》,有删节)1、孙大圣被如来佛收伏之前,他闹出了哪些事?(4分)【孙大圣闯龙宫,强借定海神针做兵器;闹冥府,勾销了生死簿中猴属名字;偷桃、偷肴、偷酒、盗仙丹,搅乱瑶池蟠桃会;逃出八卦炉,大闹天宫,天兵天将拿他没办法。(答出其他情节酌情给分)】2、孙大圣本领再大,也翻不出如来佛的手心。对这个故事你是怎么看的?(4分)
【参考示例一:尽管孙大圣没能跳出如来佛的手心,但是孙大圣却在如来佛的手指间撒了一泡猴尿,留下一股臊气。我认为,小说给佛祖开了个大玩笑,渲染了孙大圣对主宰天地万物的如来佛的轻慢,孙大圣的桀骜不驯正体现了人民群众的反抗意识。/参考示例二:孙大圣虽然本领高强,但是最终还是受制于如来佛。我认为,道高一尺,魔高一丈,现实生活中人们确实有很多难以摆脱的困境,本领再大的人也难以幸免。这故事其实正是当时人们对某些社会现实无可奈何的反映。(可以有不同看法,但必须言之成理)】}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西游记章节目录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