婚庆四大金刚是什么勒的药用名是什么?

金刚藤的功效与作用
世界上存在许许多多的药材,难免有一些药材是我们不认识的,但只要我们有活到老学到老的精神,相信我们可以慢慢的知道更多的医学药材。那么对于金刚藤这种药材你了解吗?
。8~9月挖取。洗净,切片,晒干。
【原形态】
攀援木本,茎实心,无刺。根茎才;质,结节状。叶长圆状披针形,长5~8厘米,宽1~2厘米;叶柄长0.5~0.8厘米,鞘稍不明显,长几为叶柄的1/2,鞘端有1对卷须。伞形花序腋生,花序柄长1.5~2厘米,稍扁;花柄长7~8厘米;花单性,雌雄异株;花被片6。浆果熟时绿色。
【生境分布】
生于山坡林下。分布我国西南部及西藏等地。
性温,味微辛。
【功能主治】
祛风,活血,解毒。治腰腿痛,跌打损伤,瘰疬。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1~3钱。
上面是关于金刚藤的一个简单的介绍,通过这些我们可以了解到金刚藤中含有各种各样的营养元素,对于治疗和预防一些疾病都有很大的功效。日常生活中大家可以在有关人士的指导下食用。
0阅读0阅读0阅读0阅读0阅读0阅读0阅读
0阅读0阅读0阅读0阅读0阅读0阅读0阅读
00:00:00 15:49:46 16:06:39 00:00:00 12:04:23
12345678910
12345678910
12345678910
12345678910
微信扫一扫Note:以下关于中药材金刚藤头的介绍内容由诸多中医药网管理员整理自《中华草本》《中国药典》《全国中草药汇编》等资料,内容仅供参考与学习,不宜当做私自用药金刚藤头的参照,请在医生指导下用药。
【名称】:
【英文名】:
rhizome of Blackfruit Greenbrier
【拼音】:
Jīn Gānɡ Ténɡ Tóu
【别名】:
金刚骨、山梨儿、铁刷子、铁菱角、金刚刺、金刚头、假萆薢、山菱角、霸王力、沟谷刺、金巴斗、豺狗刺、马甲、硬饭头、冷饭头、龙爪菜、普贴、鸡肝根、路边刷、鲎壳刺、铁刺苓、饭巴铎、冷饭巴、金刚鞭、马鞍宫、马加刺兜、马加勒
【药材类别】:
【性味】:
甘,温。
①《别录》:味甘,平温,无毒。
②《救荒本草》:味甘酸。
③《医林纂要》:甘苦,平。
【归经】:
《纲目》:足厥阴、少阴。
【入药部分】:
为百合科植物粉菝葜的根茎和嫩叶。
【产地和分布】:
生于山坡林下或灌丛林内。分布江苏、安徽、浙江、福建、江西、湖南、湖北、四川、贵州、河南、陕西。
【形态特征】:
  根茎块状,多横行,具膨大及坚硬的木质菱角状突起,先端具硬的细根,外表灰白色带淡黄色,剖面淡红色。 茎坚硬,有倒生或平生坚硬的皮刺。叶互生,革质;叶片长椭圆形至狭长椭圆形,或卵圆形,长3.5~8厘米,宽1.8~4.5厘米,先端渐尖或钝尖,基部阔楔形,全缘,上面绿色,有光泽,下面粉白色,脉3出;叶柄长1~1.2厘米;基部具鞘,在鞘的顶端有2条卷须。 伞形花序腋生;单性,异株;总花柄长1.5~2厘米,花柄长1~1.4厘米;雄花被片6,浅绿黄色,长椭圆形,雄蕊6;雌花长4毫米,具退化雄蕊6,子房上位,长椭圆形;柱头3,反卷。 浆果球形,蓝黑色,直径约7毫米。 花期4月。果期7~8月。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15-30g;或浸酒。外用:适量,捣敷。
【注意事项】:
【金刚藤头的功效与作用】:
祛风湿,利小便,消肿毒。治关节疼痛,肌肉麻木,泄泻,痢疾,水肿,淋病,疔疮,肿毒,瘰疬,痔疮。
①《别录》:主腰背寒痛,风痹,益血气,止小便利。
②《日华子本草》:治时疾瘟瘴。
③《品汇精要》:散肿毒。
④《纲目》:治消渴,血崩,下利。
⑤《本草原始》:利小便。
⑥《医林纂要》:缓肝坚肾,清小肠火,化膀胱水。治恶疮,毒疮,虫毒。
⑦《南京民间药草》:化痰止咳。浸酒服,可治筋骨麻木。
⑧《福建民间草药》:治疝气。
⑨《江苏植药志》:泡酒服治心头痛。
⑩《浙江民间草药》:治流火。
⑾《四川中药志》:清热,除风毒。治崩、带,血淋,瘰疬,跌打损伤。
⑿广州部队《常用中草药手册》:祛风除湿。治腰腿疼痛,风湿性关节炎,肠炎腹泻。
⒀江西《中草药学》:解毒祛风,为疮痈要药。治历节痛风(类风湿性关节炎),肌肉麻痹,食道癌,牛皮癣。
【附方】:
①治关节风湿痛:铁刺苓、活血龙、山楂根各三钱至五钱。煎服。(《浙江民间草药》)
②治患脚,积年不能行,腰脊挛痹及腹屈内紧急者:菝葜净洗,锉之,一斛,以水三斛,煮取九斗,以渍曲及煮去滓,取一斛渍饭,酿之如酒法,熟即取饮,多少任意。(《补缺肘后方》)
③治筋骨麻木:菝葜浸酒服。(《南京民间药草》)
④治消渴,饮水无休:菝葜(锉,炒),汤瓶内碱各一两,乌梅二个(并核捶碎,焙干)。上粗捣筛。每服二钱,水一盏,瓦器煎七分,去滓,稍热细呷。(《普济方》菝葜饮)
⑤治小便多,滑数不禁:金刚骨为末,以好酒调三钱,服之。(《儒门事亲》)
⑥治下痢赤白:金刚根和好腊茶等分,为末,白梅肉丸如鸡头大。每服五丸至七丸,小儿三丸。赤痢甘草汤下,白痢乌梅汤下,赤白痢乌梅甘草汤下。(《履巉岩本草》)
⑦治沙石淋:菝葜二两。捣罗为细散。每服一钱匕,米饮调下。服毕用地椒煎汤浴,连腰浸。(《圣济总录》菝葜散)
⑧治乳糜尿:楤木(鸟不宿)根、菝葜根茎各一两。水煎,分早晚二次服。(《全展选编·传染病》)
⑨治食道癌:鲜菝葜一斤。用冷水三斤,浓缩成一斤时,去渣,加肥猪肉二两,待肥肉熟后即可。此系一日量,分三次服完。(《中草药治肿瘤资料选编》)
⑩治赤白带下:菝葜半斤,捣碎煎汤,加糖二两。每日服。(《江苏药材志》)
⑾治流火:铁刺苓煎汁与猪脚煮食,或配土牛膝二钱煎服。(《浙江民间草药》)
⑿治疗外科急性感染
菝葜根1斤切碎,甘草25克,水煎两次,滤液合并文火浓缩至1000毫升左右,菝葜根浓度相当于50%。每次50毫升,日服2次。门诊治疗疖痈67例,随访27例均获显效;蜂窝织炎、淋巴结炎、乳腺炎63例,随访48例,显效43例,效果不明显5例;腹部炎性包块、阑尾脓肿8例,随访7例,显效6例,效果不明显1例。
⒀治疗风湿性关节炎
取鲜菝葜根2斤,用乙醇提取法制成300毫升注射液,每安瓿2毫升。每次肌注2毫升,每日1次。治疗52例,痊愈15例,显效10例,好转23例,无效4例。
⒁治疗牛皮癣
取菝葜根20~40克,用温开水1500毫升浸泡10小时,煮沸40~80分钟,每日分2~3次饭后服。治疗107例,痊愈(症状消失,皮损消失,或尚留几小块损害)13例,显效(症状基本消失,皮损消退约60~80%)26例,有效(症状明显减轻,皮损消失约30~60%,或皮损普遍变平、缩小,红色减退,鳞屑减少)46例,无效23例。痊愈病例停药后,部分有复发,但一般较轻,再服菝葜仍然有效。
⒂治疗癌肿
取菝葜根块洗净、切片、晾干,每日用干品0.5~1斤浸入6~7斤水中,1小时后用文火煎煮3小时去渣,加入肥肉1~2两再煎1小时,约得煎液500毫升,于1日内多次饮服。适用于胃癌、食管癌、直肠癌、乳腺癌、宫颈癌、鼻咽癌,其中以胃癌和食管癌效果较好。具有增进食欲、减少呕吐、疏通狭窄食管,以及利尿消肿、增强体力、提高红细胞及血红蛋白,和一定的止痛安眠作用。据200例(病情轻重不一)的观察,约45%的患者可获得近期疗效,症状缓解;个别病例可获得根治;有的控制1年多,没有症状;少数病例肿瘤缩小,但多数未见变化。本品对脾胃虚寒体质者较为适宜;此类病人服药后,感到胃肠舒适,胀气减轻,食量增加,食道癌患者粘液涎沫明显减少。反之阴亏偏热体质者,服后常易引起口干、烦躁、便秘、尿赤、口粘膜破溃,或便血、胃肠道出血。故对应用放射治疗后引起的一系列热性反应不宜应用。实践中观察到,本药对消化道致病菌有抑制作用,对肠道粘膜发炎的充血、水肿有收敛作用。因此,应用于宫颈癌放射治疗后的直肠结肠反应,出现粘液血便者,有良好效果。由于本品含有皂素及鞣酸等杂质,对胃肠道粘膜有一定的刺激性,所以加用猪肉同煎以中和皂素及杂质,以免刺激胃肠引起恶心、呕吐。
(本文由整理或引用,内容仅供参考,转载请注明出处,谢谢合作。)
更多关于 药用价值、功效、金刚藤头 的文章
按字母检索药材
中药炮制文章推荐
中药方剂大全文章推荐《变形金刚4》勒索案下月开审 两被告不准保释
来源:搜狐娱乐
《变4》勒索案下月开审 
  搜狐娱乐讯 据香港媒体报道,一对分别28岁及27岁兄弟麦志成及麦志恒,涉勒索在香港取景的好莱坞大片《变形金刚4》摄制组,二人被控一项勒索罪。
  案情透露,两名被告昨于英皇道益发大厦的恒发冷气水电工程公司,向一名电影公司场务经理勒索10万元。另外,二人各自再被控一项袭击警员罪,被告毋须答辩,法官将案件押后至下月1日再审,待警方调查及咨询法律意见。法官又指,鉴于案情严重,两名被告不准保释。
(责任编辑:秦丽)
主演:黄晓明/陈乔恩/乔任梁/谢君豪/吕佳容/戚迹
主演:陈晓/陈妍希/张馨予/杨明娜/毛晓彤/孙耀琦
主演:陈键锋/李依晓/张迪/郑亦桐/张明明/何彦霓
主演:尚格?云顿/乔?弗拉尼甘/Bianca Bree
主演:艾斯?库珀/ 查宁?塔图姆/ 乔纳?希尔
baby14岁写真曝光
李冰冰向成龙撒娇争宠
李湘遭闺蜜曝光旧爱
美女模特教老板走秀
曝搬砖男神奇葩择偶观
柳岩被迫成赚钱工具
大屁小P虐心恋
匆匆那年大结局
乔杉遭粉丝骚扰
男闺蜜的尴尬初夜
社区热帖推荐
会哭也是一门手艺……[]
客服热线:86-10-
客服邮箱: 上传我的文档
 下载
 收藏
该文档贡献者很忙,什么也没留下。
 下载此文档
正在努力加载中...
Clt70gt分子表面增强拉曼光谱的温度效应研究
下载积分:1498
内容提示:Clt70gt分子表面增强拉曼光谱的温度效应研究
文档格式:PDF|
浏览次数:6|
上传日期: 10:38:18|
文档星级:
该用户还上传了这些文档
Clt70gt分子表面增强拉曼光谱的温度效应研究.PDF
官方公共微信  &佛说般若波罗蜜,即非般若波罗蜜,是为般若波罗蜜&--------&&金刚经&&在说什么    &&金刚经&&是佛家的重要经典,享有很高的地位,尤为中国人所喜欢.据禅宗六祖惠能法师所说,他是闻&&金刚经&&而开悟,并由五祖弘忍大师以之印心而得衣钵开东山法门.花开五叶,绵延至今,可见金刚经的威力.    &&金刚经&&反复说的一个主题,就是&佛说,即非,是为&,究竟佛陀要说什么呢?这是人们所困惑的.要说佛没说什么,他又说了不少,要说他说了什么,他又说没说什么,真是有意思.惠能法师说,没开悟时佛是众生,开悟了众生是佛,佛与众生刹那之间颠倒,菩提性宛然.    &&金刚经&&最后云:&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说了半天,却是如梦幻泡影,看来,到最后还是&赤条条来去无牵挂&.&&金刚经&&说来说去,就象小孩玩游戏,拆了又合,合了又拆,其中乐趣,也许个中人知其滋味吧.我这个凡夫俗子,理解也就那么多了.还请大家多多指点迷津.
楼主发言:1次 发图:0张
  稍微编辑一下标题,这样好一些,原来的标题太长了。望楼主见谅。
  标绿,以示醒目。
  改了更简洁,谢谢版主.
  就这么几句?
  &&金刚经&&是佛家的重要经典------是大乘般若部,禅宗经典  享有很高的地位,尤为中国人所喜欢----是因为六祖惠能以来的禅宗极为推崇  禅宗六祖惠能法师所说,他是闻&&金刚经&&而开悟----仿佛是无祖比较喜欢金刚经,六祖比较喜欢般若波罗弥心经  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这段偈语好像不是金刚经原文中的,是后来人加的。因为写得很好所以大家在读的时候也顺便背勒。传说是武曌写的。
  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  -----------------------------  不是武曌写的,武家MM写的是五言8句诗。
  究竟佛陀要说什么呢--------佛曰:不可说。    
佛说的在金刚经里,佛想说的却不在金刚经里
  说实话,我都有点想闭气  还是那句话,学者一读经,芳草就紧张  看大家一通胡扯,笑亦不可得,哭亦不可得啊,唉
  雪兄居然还加绿了  晕  晕过去
  作者:泰山芳草
回复日期: 14:20:00
      说实话,我都有点想闭气    还是那句话,学者一读经,芳草就紧张    看大家一通胡扯,笑亦不可得,哭亦不可得啊,唉  ======================    哦,芳草是不是大家捏?
  一个钱币,有两个面,得到了钱币就得到了钱币的两个面么?
  看来芳草是没明白我的苦心啊。  加绿这个标题的主要原因在于想引起大家的讨论,而不是说我赞同楼主的看法。如果是那样的话,我就加精了。  加绿,无非是抛砖引玉而已。我想道家学生1先生也是这个意思吧?
  对于《金刚经》,我现在是每天都在念,有时间的话,会写一个长帖,系统地谈一谈我的心得体会。
  佛在金刚经里谆谆教导,要把经文含义和四句偈语广为人说。
  是啊,一篇读后感而已,有感而发,想到那就写到那,不过是抛砖引玉。    谢谢“死扛到底 ”网友的点评。“一个钱币,有两个面,得到了钱币就得到了钱币的两个面么?”,这个比喻有点妙。    
  呵呵,人只要还吃五谷,必然有所放不下,必然都是世人,都有妄念.只不过是多少而已。
  烦恼即菩提,菩提即烦恼。有人为烦恼转,有人却转烦恼。
  要注意《金刚经》中这个关键字:持!
  作者:雪域桃源
回复日期: 17:25:00
      呵呵,人只要还吃五谷,必然有所放不下,必然都是世人,都有妄念.只不过是多少而已。  ================  就是这个意思。  所以,一个人不是大家。很多人在一起,有所裨益,就成了大家了  
  对,佛学的修持在于:信、解、受、行。
  正所谓“一石激起千层浪”,浪头浪底皆是道也。  古人云,一尺之棰,日取其半,万世不竭,可为到底兄言。  一物生出,必有阴阳二面相对待,这就是金刚经所揭示的道理呀,所以说,般若波罗密,非是有个阴阳二物相对待的那个世法之词,乃是离世对待的真修实证之般若。  诸君明否?明即般若,即照见,即阴阳互取其半。  烦恼即菩提,即非是烦恼即菩提,是为烦恼即菩提,即非有烦恼非有菩提,烦恼处照见之,即是菩提,亦无有菩提可得。
  长老须菩提,是佛陀的十大弟子之一,号称解空第一,当年他的心也飘飘荡荡,请教佛陀如何住心如何制心,也就有了《金刚经》。    佛教的传法挺有意思的,当年达摩祖师来到中国,在少林寺面壁九年,慧可跟随多年向他求法,不说什么,最后达摩祖师问他求什么,慧可说“我的心不安,唯求安心”,达摩祖师说“你的心在那,拿来给我”,慧可说“我找不到我的心了”,达摩祖师说“好了,我已经给你安好心了”,慧可当下大悟,他于是得了达摩祖师的衣钵,成了禅宗二祖。
  作者:泰山芳草
回复日期: 18:10:00
      正所谓“一石激起千层浪”,浪头浪底皆是道也。    古人云,一尺之棰,日取其半,万世不竭,可为到底兄言。    一物生出,必有阴阳二面相对待,这就是金刚经所揭示的道理呀,所以说,般若波罗密,非是有个阴阳二物相对待的那个世法之词,乃是离世对待的真修实证之般若。    诸君明否?明即般若,即照见,即阴阳互取其半。    烦恼即菩提,即非是烦恼即菩提,是为烦恼即菩提,即非有烦恼非有菩提,烦恼处照见之,即是菩提,亦无有菩提可得。  =========================================================  君言“一尺之棰,日取其半,万世不竭”是想与我等共勉吧    “一物生出,必有阴阳二面相对待,这就是金刚经所揭示的道理呀”我已经说过了,得到了钱币就是得到了钱币的两面?所谓“学者读经”恐怕就是说得得到钱币而以为同时得到钱币的两面吧?    “般若波罗密,非是有个阴阳二物相对待的那个世法之词,乃是离世对待的真修实证之般若。”般若是大智慧(比单纯的智慧境界更高的明悟),波罗密是彼岸的意思。如果你一定要将现实作为此岸与佛言的世界作为彼岸的话,恐怕就着了相了。因为岸不是岸。  心止即岸。    “诸君明否?明即般若,即照见,即阴阳互取其半。”这句话我就更不懂了。明=般若=照见?阴阳互取其半??我完全不懂。只觉得这个三级跳怕是有点远了。
  我说错了,说得太明白了~~~~~~~~
  &&金刚经&&在说什么?我不知道。我只是个未开悟的红尘俗人,不敢妄解金刚,只是谈谈几点自己看法。    第一。诵读《金刚经》一定要有诚敬之心,否则还不如不读。古人读经前要先焚香沐浴。愈有诚敬心愈有可能解其意。    第二。读经时要专注,最好头脑中一片空白。一定不要存去求解之心。从这个角度说,最好不要看别人的讲解,头脑中先有了讲解反倒成了束缚。    第三。不要刻意追求开悟。开悟是水到渠成的,该开悟的时候自然就开悟了,开悟是求不来的。    ======================================  再说两句费话,我的id长安笑笑生是俺当初在天涯瞎混时胡乱起的,而行宇是佛家师傅给俺起的法名,用这个名字来探讨佛家问题应该更庄重一些,故新注册了这个id。  
  呵呵,一尺之棰,日取其半,万世不竭,这个古老的数哲命题,是说无穷大是一,无穷小亦是一,一中为二,永无尽头,已经把所有的世界问题都揭露清楚了,你的钱币两面,不即是一中有二吗?  般若并非是有个大智慧可得,是非大智慧,而实大智慧,彼岸并非是有个彼岸可得,是非彼岸,而实彼岸,以金刚经解金刚经,当如是读经。非可得,是指非是字面意思的概念,而是离思维之空境,而离亦非离,空亦非空,而实离、实空。这方面的论述,在文殊菩萨经里,论得最透,可以看看  达摩祖师云:将民来吾与汝安,慧可二祖云:觅心了不可得。此即是禅宗顿悟之境,即是本来是空,而不是有个东西去空。即是心本来是空是安,就是当下空了就是了,而不是本来有个不安的心让你去空,在找这个不安心时,就已无数妄念生发了,就是本来是空,能所双亡。
  笑笑生与行宇皆佳,呵呵  此乃佛门正修也
  芳草语录:  
××并非是××,是非××,而实××。  仿佛这个句式是放之四海皆准的优良品种…………    “一尺之棰,日取其半,万世不竭,这个古老的数哲命题,是说无穷大是一,无穷小亦是一,一中为二,永无尽头,已经把所有的世界问题都揭露清楚了,你的钱币两面,不即是一中有二吗?”  
关于一与二的话题芳草早已如定式一般记在心中,但是我不是说的一与二的区别,也不想表述一中有二。不知芳草是只看到勒两个面还是只愿看到两个面。即使钱币是一面的,我的命题仍可以继续。所以不用论述了,定式无效。    
至于三句话不离的此与彼,虚与实的问题,已经论述勒无数遍勒。而我说的不是此与彼。    从头到尾我想说的是:说出来的“此彼”就不是真的“此彼”,说出来的“佛”就不是真的“佛”勒。而金刚经也是一样,佛虽然在经里面“想”说“佛”,但是并不是说的“佛”,因为真的“佛”是没办法说的。芳草说得过于明白勒,所以错勒。越明白越错。    至于为什么芳草老是引用达摩与慧可关于心的讨论我很是不解,是文不对题还是牵强附会抑或我境界不够……      
  作者:泰山芳草
回复日期: 13:49:00
      笑笑生与行宇皆佳,呵呵    此乃佛门正修也    =========  不能自持,如何言他?
  相比与佛家的传法,道家的传道也有意思,不过这方面鲜为人知。道家在正面的东西讲得多,背后的讲得很少,所谓“法不传六耳”,有点玄。据传说老子问道于他的老师时,老师说:“你看看我的嘴,我很老了,我的牙齿不在了,我的舌头却完好。”老子得到了柔弱胜刚强之道,所以老子要人守柔,生也柔弱,死也坚强。当老子归隐时,关令尹喜见紫气东来,遂事之以弟子,问道于老子,老子授之以《道德经》。滚滚红尘,不知历经多少劫,但传承始终没有中断,为什么?因为生命之树常青,有一批又一批的实践者在默默守护着耕耘着,正如庄子说“指穷于为薪,火传也,不知其尽也。”
  为方便讨论,现把《金刚经》全文贴上。        金刚经
鸠摩罗什 译       第一品 法会因由分    如是我闻,一时,佛在舍卫国祗树给孤独园,与大比丘众千二百五十人俱。尔时,世尊食时,著衣持钵,入舍卫大城乞食。于其城中,次第乞已,还至本处。饭食讫,收衣钵,洗足已,敷座而坐。         第二品 善现启请分    时,长老须菩提在大众中即从座起,偏袒右肩,右膝着地,合掌恭敬而白佛言:“希有!世尊!如来善护念诸菩萨,善付嘱诸菩萨。世尊!善男子、善女人,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应云何住,云何降伏其心?”佛言:“善哉,善哉。须菩提!如汝所说,如来善护念诸菩萨,善付嘱诸菩萨。汝今谛听!当为汝说:善男子、善女人,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应如是住,如是降伏其心。”“唯然,世尊!愿乐欲闻。”         第三品 大乘正宗分    佛告须菩提:“诸菩萨摩诃萨应如是降伏其心!所有一切众生之类:若卵生、若胎生、若湿生、若化生;若有色、若无色;若有想、若无想、若非有想非无想,我皆令入无余涅盘而灭度之。如是灭度无量无数无边众生,实无众生得灭度者。何以故?须菩提!若菩萨有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即非菩萨。”         第四品 妙行无住分    “复次,须菩提!菩萨于法,应无所住,行于布施,所谓不住色布施,不住声香味触法布施。须菩提!菩萨应如是布施,不住于相。何以故?若菩萨不住相布施,其福德不可思量。须菩提!于意云何?东方虚空可思量不?”“不也,世尊!”“须菩提!南西北方四维上下虚空可思不?”“不也,世尊!”“须菩提!菩萨无住相布施,福德亦复如是不可思量。须菩提!菩萨但应如所教住。”         第五品 如理实见分    “须菩提!于意云何?可以身相见如来不?”“不也,世尊!不可以身相得见如来。何以故?如来所说身相,即非身相。”佛告须菩提:“凡所有相,皆是虚妄。若见诸相非相,则见如来。”         第六品 正信希有分    须菩提白佛言:“世尊!颇有众生,得闻如是言说章句,生实信不?”佛告须菩提:“莫作是说。如来灭后,后五百岁,有持戒修福者,于此章句能生信心,以此为实,当知是人不于一佛二佛三四五佛而种善根,已于无量千万佛所种诸善根,闻是章句,乃至一念生净信者,须菩提!如来悉知悉见,是诸众生得如是无量福德。何以故?是诸众生无复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无法相,亦无非法相。何以故?是诸众生若心取相,则为著我人众生寿者。若取法相,即著我人众生寿者。何以故?若取非法相,即著我人众生寿者,是故不应取法,不应取非法。以是义故,如来常说:‘汝等比丘,知我说法,如筏喻者;法尚应舍,何况非法。’”         第七品 无得无说分    “须菩提!于意云何?如来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耶?如来有所说法耶?”须菩提言:“如我解佛所说义,无有定法名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亦无有定法,如来可说。何以故?如来所说法,皆不可取、不可说、非法、非非法。所以者何?一切圣贤,皆以无为法而有差别。”         第八品 依法出生分    “须菩提!于意云何?若人满三千大千世界七宝以用布施,是人所得福德,宁为多不?”须菩提言:“甚多,世尊!何以故?是福德即非福德性,是故如来说福德多。”“若复有人,于此经中受持,乃至四句偈等,为他人说,其福胜彼。何以故?须菩提!一切诸佛,及诸佛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法,皆从此经出。须菩提!所谓佛法者,即非佛法。”         第九品 一相无相分    “须菩提!于意云何?须陀洹能作是念:‘我得须陀洹果’不?”须菩提言:“不也,世尊!何以故?须陀洹名为入流,而无所入,不入色声香味触法,是名须陀洹。”“须菩提!于意云何?斯陀含能作是念:‘我得斯陀含果’不?”须菩提言:不也,世尊!何以故?斯陀含名一往来,而实无往来,是名斯陀含。”“须菩提!于意云何?阿那含能作是念:‘我得阿那含果’不?”须菩提言:“不也,世尊!何以故?阿那含名为不来,而实无来,是名阿那含。”“须菩提!于意云何?阿罗汉能作是念,‘我得阿罗汉道’不?”须菩提言:“不也,世尊!何以故?实无有法名阿罗汉。世尊!若阿罗汉作是念:‘我得阿罗汉道’,即著我人众生寿者。世尊!佛说我得无净三昧,人中最为第一,是第一离欲阿罗汉。我不作是念:‘我是离欲阿罗汉’。世尊!我若作是念:‘我得阿罗汉道’,世尊则不说须菩提是乐阿兰那行者!以须菩提实无所行,而名须菩提是乐阿兰那行。         第十品 庄严净土分    佛告须菩提:“于意云何?如来昔在然灯佛所,于法有所得不?”“不也,世尊!如来在然灯佛所,于法实无所得。”“须菩提!于意云何?菩萨庄严佛土不?”“不也,世尊!何以故?庄严佛土者,则非庄严,是名庄严。”“是故须菩提!诸菩萨摩诃萨应如是生清净心,不应住色生心,不应住声香味触法生心,应无所住而生其心。须菩提!譬如有人,身如须弥山王,于意云何?是身为大不?”须菩提言:“甚大,世尊!何以故?佛说非身,是名大身。”       
  第十一品 无为福胜分    “须菩提!如恒河中所有沙数,如是沙等恒河,于意云何?是诸恒河沙宁为多不?”须菩提言:“甚多,世尊!但诸恒河尚多无数,何况其沙。”“须菩提!我今实言告汝:若有善男子、善女人,以七宝满尔所恒河沙数三千大千世界,以用布施,得福多不?”须菩提言:“甚多,世尊!”佛告须菩提:“若善男子、善女人,于此经中,乃至受持四句偈等,为他人说,而此福德胜前福德。”         第十二品 尊重正教分    “复次,须菩提!随说是经,乃至四句偈等,当知此处,一切世间、天人、阿修罗,皆应供养,如佛塔庙,何况有人尽能受持读诵。须菩提!当知是人成就最上第一希有之法,若是经典所在之处,则为有佛,若尊重弟子。”         第十三品 如法受持分    尔时,须菩提白佛言:“世尊!当何名此经,我等云何奉持?”佛告须菩提:“是经名为《金刚般若波罗蜜》,以是名字,汝当奉持。所以者何?须菩提!佛说般若波罗蜜,则非般若波罗蜜。须菩提!于意云何?如来有所说法不?”须菩提白佛言:“世尊!如来无所说。”“须菩提!于意云何?三千大千世界所有微尘是为多不?”须菩提言:“甚多,世尊!”“须菩提!诸微尘,如来说非微尘,是名微尘。如来说:世界,非世界,是名世界。须菩提!于意云何?可以三十二相见如来不?”“不也,世尊!何以故?如来说:三十二相,即是非相,是名三十二相。”“须菩提!若有善男子、善女人,以恒河沙等身命布施;若复有人,于此经中,乃至受持四句偈等,为他人说,其福甚多。”         第十四品 离相寂灭分    尔时,须菩提闻说是经,深解义趣,涕泪悲泣,而白佛言:“希有,世尊!佛说如是甚深经典,我从昔来所得慧眼,未曾得闻如是之经。世尊!若复有人得闻是经,信心清净,则生实相,当知是人,成就第一希有功德。世尊!是实相者,即是非相,是故如来说名实相。世尊!我今得闻如是经典,信解受持不足为难,若当来世,后五百岁,其有众生,得闻是经,信解受持,是人则为第一希有。  何以故?此人无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所以者何?我相即是非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即是非相。何以故?离一切诸相,则名诸佛。”佛告须菩提:“如是!如是!若复有人得闻是经,不惊、不怖、不畏,当知是人甚为希有。何以故?须菩提!如来说第一波罗蜜,非第一波罗蜜,是名第一波罗蜜。须菩提!忍辱波罗蜜,如来说非忍辱波罗蜜。何以故?须菩提!如我昔为歌利王割截身体,我于尔时,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何以故?  我于往昔节节支解时,若有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应生嗔恨。须菩提!又念过去于五百世作忍辱仙人,于尔所世,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是故须菩提!菩萨应离一切相,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不应住色生心,不应住声香味触法生心,应生无所住心。若心有住,则为非住。是故佛说:‘菩萨心不应住色布施。’须菩提!菩萨为利益一切众生,应如是布施。如来说:一切诸相,即是非相。又说:一切众生,即非众生。须菩提!如来是真语者、实语者、如语者、不诳语者、不异语者。须菩提!如来所得法,此法无实无虚。须菩萨,若菩萨心住于法而行布施,如人入暗,则无所见。若菩萨心不住法而行布施,如人有目,日光明照,见种种色。须菩提!当来之世,若有善男子、善女人,能于此经受持读诵,则为如来以佛智慧,悉知是人,悉见是人,皆得成就无量无边功德。”         第十五品 持经功德分    “须菩提!若有善男子、善女人,初日分以恒河沙等身布施,中日分复以恒河沙等身布施,后日分亦以恒河沙等身布施,如是无量百千万亿劫以身布施;若复有人,闻此经典,信心不逆,其福胜彼,何况书写、受持、读诵、为人解说。须菩提!以要言之,是经有不可思议、不可称量、无边功德。如来为发大乘者说,为发最上乘者说。若有人能受持读诵,广为人说,如来悉知是人,悉见是人,皆得成就不可量、不可称、无有边、不可思议功德。如是人等,则为荷担如来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何以故?须菩提!若乐小法者,著我见、人见、众生见、寿者见,则于此经,不能听受读诵、为人解说。须菩提!在在处处,若有此经,一切世间、天、人、阿修罗,所应供养;当知此处则为是塔,皆应恭敬,作礼围绕,以诸华香而散其处。”         第十六品 能净业障分    “复次,须菩提!若善男子、善女人,受持读诵此经,若为人轻贱,是人先世罪业,应堕恶道,以今世人轻贱故,先世罪业则为消灭,当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须菩提!我念过去无量阿僧祗劫,于然灯佛前,得值八百四千万亿那由他诸佛,悉皆供养承事,无空过者,若复有人, 于后末世,能受持读诵此经,所得功德,于我所供养诸佛功德,百分不及一,千万亿分、乃至算数譬喻所不能及。须菩提!若善男子、善女人,于后末世,有受持读诵此经,所得功德,我若具说者,或有人闻,心则狂乱,狐疑不信。须菩提!当知是经义不可思议,果报亦不可思议。”           
  第十七品 究竟无我分    尔时,须菩提白佛言:“世尊!善男子、善女人,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云何应住?云何降伏其心?”佛告须菩提:“善男子、善女人,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者,当生如是心,我应灭度一切众生。灭度一切众生已,而无有一众生实灭度者。  何以故?须菩提!若菩萨有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则非菩萨。  所以者何?须菩提!实无有法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者。”“须菩提!于意云何?如来于然灯佛所,有法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不?”“不也,世尊!如我解佛所说义,佛于然灯佛所,无有法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佛言:“如是!如是!须菩提!实无有法如来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须菩提!若有法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然灯佛则不与我授记:汝于来世,当得作佛,号释迦牟尼。以实无有法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是故然灯佛与我授记,作是言:‘汝于来世,当得作佛,号释迦牟尼。’  何以故?如来者,即诸法如义。若有人言:‘如来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须菩提!实无有法,佛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须菩提!如来所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于是中无实无虚。是故如来说:一切法皆是佛法。须菩提!所言一切法者,即非一切法,是故名一切法。须菩提!譬如人身长大。”须菩提言:“世尊!如来说:人身长大,则为非大身,是名大身。”“须菩提!菩萨亦如是。若作是言:‘我当灭度无量众生’,则不名菩萨。  何以故?须菩提!无有法名为菩萨。是故佛说:一切法无我、无人、无众生、无寿者。须菩提!若菩萨作是言,‘我当庄严佛土’,是不名菩萨。  何以故?如来说:庄严佛土者,即非庄严,是名庄严。须菩提!若菩萨通达无我法者,如来说名真是菩萨。         第十八品 一体同观分    “须菩提!于意云何?如来有肉眼不?”  “如是,世尊!如来有肉眼。”  “须菩提!于意云何?如来有天眼不?”  “如是,世尊!如来有天眼。”  “须菩提!于意云何?如来有慧眼不?”  “如是,世尊!如来有慧眼。”  “须菩提!于意云何?如来有法眼不?”  “如是,世尊!如来有法眼。”  “须菩提!于意云何?如来有佛眼不?”  “如是,世尊!如来有佛眼。”  “须菩提!于意云何?恒河中所有沙,佛说是沙不?”  “如是,世尊!如来说是沙。”  “须菩提!于意云何?如一恒河中所有沙,有如是等恒河,是诸恒河所有沙数,佛世界如是,宁为多不?”“甚多,世尊!”佛告须菩提:“尔所国土中,所有众生,若干种心,如来悉知。何以故?如来说:诸心皆为非心,是名为心。所以者何?须菩提!过去心不可得,现在心不可得,未来心不可得。”         第十九品 法界通分分    “须菩提!于意云何?若有人满三千大千世界七宝以用布施,是人以是因缘,得福多不?”“如是,世尊!此人以是因缘,得福甚多。”“须菩提!若福德有实,如来不说得福德多;以福德无故,如来说得福德多。”         第二十品 离色离相分    “须菩提!于意云何?佛可以具足色身见不?”“不也,世尊!如来不应以具足色身见。何以故?如来说:具足色身,即非具足色身,是名具足色身。”“须菩提!于意云何?如来可以具足诸相见不?”“不也,世尊!如来不应以具足诸相见。何以故?如来说:诸相具足,即非具足,是名诸相具足。”         第二十一品 非说所说分    “须菩提!汝勿谓如来作是念:‘我当有所说法。’莫作是念,何以故?若人言:如来有所说法,即为谤佛,不能解我所说故。须菩提!说法者,无法可说,是名说法。”尔时,慧命须菩提白佛言:“世尊!颇有众生,于未来世,闻说是法,生信心不?”佛言:“须菩提!彼非众生,非不众生。何以故?须菩提!众生众生者,如来说非众生,是名众生。”         第二十二品 无法可得分    须菩提白佛言:“世尊!佛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为无所得耶?”佛言:“如是,如是。须菩提!我于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乃至无有少法可得,是名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第二十三品 净心行善分    复次,须菩提!是法平等,无有高下,是名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以无我、无人、无众生、无寿者,修一切善法,即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须菩提!所言善法者,如来说即非善法,是名善法。         第二十四品 福智无比分    “须菩提!若三千大千世界中所有诸须弥山王,如是等七宝聚,有人持用布施;若人以此《般若波罗蜜经》,乃至四句偈等,受持、为他人说,于前福德百分不及一,百千万亿分,乃至算数譬喻所不能及。”         第二十五品 化无所化分    “须菩提!于意云何?汝等勿谓如来作是念:‘我当度众生。’须菩提!莫作是念。何以故?实无有众生如来度者。若有众生如来度者,如来则有我、人、众生、寿者。须菩提!如来说:‘有我者,则非有我,而凡夫之人以为有我。’须菩提!凡夫者,如来说则非凡夫。”         第二十六品 法身非相分    “须菩提!于意云何?可以三十二相观如来不?”须菩提言:“如是!如是!以三十二相观如来。”佛言:“须菩提!若以三十二相观如来者,转轮圣王则是如来。”须菩提白佛言:“世尊!如我解佛所说义,不应以三十二相观如来。”尔时,世尊而说偈言:“若以色见我,以音声求我,是人行邪道,不能见如来”         第二十七品 无断无灭分    “须菩提!汝若作是念:‘如来不以具足相故,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须菩提!莫作是念,‘如来不以具足相故,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须菩提!汝若作是念,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者,说诸法断灭。莫作是念!何以故?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者,于法不说断灭相。”         第二十八品 不受不贪分    “须菩提!若菩萨以满恒河沙等世界七宝布施;若复有人知一切法无我,得成于忍,此菩萨胜前菩萨所得功德。须菩提!以诸菩萨不受福德故。”须菩提白佛言:“世尊!云何菩萨不受福德?”“须菩提!菩萨所作福德,不应贪著,是故说不受福德。”    
  第二十九品 威仪寂净分    “须菩提!若有人言:如来若来若去、若坐若卧,是人不解我所说义。何以故?如来者,无所从来,亦无所去,故名如来。”         第三十品 一合理相分    “须菩提!若善男子、善女人,以三千大千世界碎为微尘,于意云何?是微尘众宁为多不?”“甚多,世尊!何以故?若是微尘众实有者,佛则不说是微尘众,所以者何?佛说:微尘众,即非微尘众,是名微尘众。世尊!如来所说三千大千世界,则非世界,是名世界。何以故?若世界实有,则是一合相。如来说:‘一合相,则非一合相,是名一合相。’须菩提!一合相者,则是不可说,但凡夫之人贪著其事。”         第三十一品 知见不生分    “须菩提!若人言:佛说我见、人见、众生见、寿者见。须菩提!于意云何?是人解我说义不?”“不也,世尊!是人不解如来所说义。何以故?世尊说:我见、人见、众生见、寿者见,即非我见、人见、众生见、寿者见,是名我见、人见、众生见、寿者见。”“须菩提!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者,于一切法,应如是知,如是见,如是信解,不生法相。须菩提!所言法相者,如来说即非法相,是名法相。”         第三十二品 应化非真分    “须菩提!若有人以满无量阿僧祗世界七宝持用布施,若有善男子、善女人发菩提心者,持于此经,乃至四句偈等,受持读诵,为人演说,其福胜彼。云何为人演说,不取于相,如如不动。何以故?”“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佛说是经已,长老须菩提及诸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一切世间、天、人、阿修罗,闻佛所说,皆大欢喜,信受奉行。          
  呵呵,芳草如今真言四出,语录随意做  不过只记不行,学习要跟入,方能悟透  只要刹那离名相,知是般若而非般若,便是化境,便得金刚,便如金刚石般永不坏而光茫万丈  金刚石的分子结构最稳定特别,所以是世上至宝.如来以法眼早知,揭示真相,佛经中亦说"一碗水中有万千虫",现在皆是常识,当时众生何知?如来实语,怕众生颠倒而已,所以引众生智慧法眼,以观实相.  明此,得大力金刚之相,入金刚十地不退转  此经甚难,佛亲宣时,众人亦只是"闻佛所说,皆大欢喜,信受奉行。",而未如有的经中所说,千百人得证果位,当然也跟学生有关.深解此经,我可推荐一文http://bookgb.bfnn.org/books2/1227.htm  圆瑛大师  金刚般若波罗密经讲义,宣说义理周全,深合佛理,趣证无为,严谨专业,大家从中亦可看得出佛门真学问的风度
  略摘如下:    今解此经略分为三 初释经题 次释译人 后释正文     初,释经题    金刚般若波罗蜜经       此题八字,为一经之总,具有通别、能所、法喻三对,须略加解释,俾题中之宗旨既明,而经内之诸义易了。上七字是所诠之法,为别题,他部非此名故。后一字是能诠之文,为通题,全藏皆名经故。金刚二字是喻,般若五字是法,此经按古德所判,七种立题中,是法喻立题,法中般若深义难明,故假金刚譬喻以显之。       金刚者,以真金久炼而成刚,具有坚固、光明、锐利三义,以显般若之体,坚固不坏,永劫常住;般若之相,光明遍照,无所障碍;般若之用,锐利能断一切烦恼。此假世间金刚,坚明利三义易知者,以显般若,体相用三大难知之义。至于帝释有金刚王宝,三义更胜,能坏一切,一切无能坏他,般若如之。       般若二字,是梵音,字已翻而音未翻,即四种翻译中,翻字不翻音;五种不翻中,尊重不翻。若欲翻之,当翻妙智,或翻妙慧。以智慧二字,尚不足以尽其义,故留梵音不翻。世间之科学,能发明无线电,飞机,唱琴等,亦智慧也,然只合于世间法,而不合于出世间法,因其只能令物质文明之进步,而不能令生死轮回而了脱,故不及出世般若。      般若有三:曰实相般若,观照般若,文字般若。实相者,一相也,乃是平等相,而非差别相。即吾人本觉真心,而非分别妄心。世人之心,略说亦三:一为肉团心,在人身中,状如倒挂莲花,昼开夜合,此假名为心,无有思想功用,世人皆认为真者,一错也;复认此心有思想者,二错也;此心果有思想,其人方死,此心仍在,何以不思?以此证之,知无思想功用,不可认此肉团,以为真心。      二为妄想心,即第六意识,眼耳鼻舌身意六根,根各有识,此居第六。依意根所起之识,故名第六意识。有同时意识,独头意识之分。同时者,同五识齐起,而缘五尘境界,缘境之时,如摄影相似,摄之即交独头意识,种种分别,而起憎爱之惑,此心功用甚大,众生不了虚妄生灭,认为真心。楞严经,佛告阿难:此非汝心,乃是前尘虚妄相想,惑汝真性,由汝无始,认贼为子,失汝元常,故受轮转。此心起惑造业,乃生死根本。      三真如心,即实相般若,体性广大,犹如虚空,无在无所不在,能为诸法所依,诸法莫不依此而得建立。(一)实相无相,空一切虚妄之相,而本体不空。(二)实相无不相,不坏一切俗谛之相,而自体不变。(三)实相无相无不相,真空不碍妙有,妙有不碍真空,真俗圆融,如镜照像。若言其有,妙有非有;若言其空,真空不空,是之谓实相般若。      观照般若者,即依实相理体,所起观照智用。心光内凝,照了诸法,凡所有相,皆是虚妄,而能照空妄相,方见实相,是之谓观照般若。       文字般若者,即经中始从经题,终至作礼而去。其中所有文字,而能诠理,具有妙用,而实相之理,非此莫显,是之谓文字般若。       上述三种般若,不即不离,而三而一。实相般若,能为观照、文字二所依故;观照般若,能观文字所诠之理,而契入实相故;文字般若,能诠实相本体,与观照妙用故。    此三种般若,体性坚凝,如金刚王,常住不坏,光明遍照,照见诸法本空,能断一切烦恼,即如金刚,所具坚明利三义,故以喻之。       波罗密,译彼岸到。彼岸者,对此岸说。烦恼是此岸,菩提是彼岸;生死是此岸,涅槃是彼岸;凡夫是此岸,诸佛是彼岸。今依此经实相般若本体,而起观照般若妙用,照彻心源,究竟得离此岸,而到彼岸矣。又智照现前,照了一切,照见烦恼即菩提,生死即涅槃,凡夫即诸佛,自可不离此岸,而登彼岸,此乃上上根人,头头是道,处处逢源矣。      又有古德,以金刚二字,不作譬喻解释,即指金刚心,具足金刚观智,力用坚强,能破根本无明,得超生死此岸,而到涅槃彼岸。金刚心,即实相般若之体,依体而起观照般若之用,故得到彼岸也。以上别题七字解竟。
  作者:死扛到底
回复日期: 18:06:00
      作者:雪域桃源 回复日期: 17:25:00           呵呵,人只要还吃五谷,必然有所放不下,必然都是世人,都有妄念.只不过是多少而已。    ================    就是这个意思。    所以,一个人不是大家。很多人在一起,有所裨益,就成了大家了  ------------------------------------------------------------  ------------------------------------------------------------    这个“大家”的解析有新意。
  作者:泰山芳草
回复日期: 22:31:00
      呵呵,芳草如今真言四出,语录随意做    不过只记不行,学习要跟入,方能悟透  ===================================  只求芳草同学将“学者读经”四个字留作自用,休要再提。我等旁观之人尚有自知之明,羞耻之心
  不过话说回来,有自知之明,羞耻之心说明我等尚未看透。  芳草同学抑或已经堪破,亦未可知。
  佛说世界,非世界,是名世界。  佛说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非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是名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推而广之,佛说雪域桃源,非雪域桃源,是名雪域桃源。  从本质上说,万事皆虚,万法皆空。世间之一切,都不过是名义上的幻象所化,不是真实的存在。  
  在诸位看来,我是雪域桃源。但是,在现实生活中,我并不叫雪域桃源,而是叫***。  我刚出生的时候,并不叫做***,而是有一个乳名。而且,刚刚出生的我,与现在的我,表面上看,是一个人。实质上根本不是原来的那个我了。  所以说:佛说雪域桃源,非雪域桃源,是名雪域桃源。  
  学佛修行之终极意义,在于寂灭无所得。所以佛说:实无有法如来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念佛也罢,参禅也罢,都不过是表面形式而已。  佛像、佛经、庙宇、佛塔,都是表面形式。  表面形式做的再好,如果不能身体力行,终究不能见实相。  所以说:“庄严佛土者,则非庄严,是名庄严。”
  虽说“表面形式做的再好,如果不能身体力行,终究不能见实相。”但是若果连表面功夫都乱做,恐怕参的也不是真佛
  修行之所以难,是因为我们凡夫俗子业障太重,身魔、心魔无时无刻不在干扰我们。念佛、拜佛、诵经都是在除魔消业障,魔退障消,智慧自现。所以学佛切忌浮躁求玄虚,一定要从念佛、拜佛、诵经踏踏实实地做起。
  读一读大醒法师的《说说拜佛》,可能对初学者或对佛教还不了解的人有些启发。有兴趣的朋友可去下面的地址去看:    /blogger/post_show.asp?idWriter=0&Key=0&BlogID=409829&PostID=5062329
  呵呵,功德不具,正法难传  如来宣说法华一乘正法,尚有五百退席,世尊亦默然  世尊宣说金刚,并无一人得道,世尊亦默然  唯灵山会上,世尊拈花微笑,独迦叶尊者破颜而笑,世尊曰:“我有正法眼藏,涅磐妙心,实相无相,微妙法门,今付嘱摩诃迦叶。”大迦叶遂得世尊衣钵,为印度禅宗二祖。  后正法眼藏经达摩祖师而传入中土,至六祖而发扬光大,所谓一花开五叶,至今以临济门为正宗  芳草不才,佛家师父,正是临济门正宗上演下悟法师,在家师父,亦是正法眼藏真传。法而无法,以一及万,万法皆是正法,非法非非法,万法皆是空明。  几十年来,世人习惯了没有高手,骗子四出的世界。此虽五浊恶世,亦多有高人驻世,世若清明,便出得见,存了此等向道之心,道则不远矣。
  佛门三法印,无常、无我、寂静涅磐,此为印证一切正邪之根本,诸君自可自印印他  戒定慧三学,无戒具足戒、无定之大定、无上正等正觉之慧  如来三事,空明镜像,一定无量亿劫,无量世界大观  三般若:实相般若、观照般若、文字般若    皆是一物,并无何相,互相印证,当可明也。
  笑煞我也……  芳草的论述相当地道啊……  “功德不具,正法难传”------指桑骂槐的说自己是天资过人,后天厚德  “至今以临济门为正宗。芳草不才,佛家师父,正是临济门正宗上演下悟法师,在家师父,亦是正法眼藏真传。”-----说的是根红苗正,师出名门  此虽五浊恶世,亦多有高人驻世------这叫有褒有贬  存了此等向道之心,道则不远矣。-----这叫顺我者昌
  芳草师出名门,在下佩服得紧  但是我们在这里讨论的是金刚经讲的是什么。既没有讨论你有才没才,也没讨论你师父是谁哦。不知芳草此言何意啊?  话说回来,临济门是否是玄门正宗大家自有公论,无须芳草在此强调。尊师佛法想必精深,小子心中惶恐,不敢造次。而此二点若是要来证明芳草你也是玄门正宗佛法精深那就八杆子打不着勒。  佛在每个人心里,不在师父那里。若是非要这些无关的东西来说明问题,除了黔驴技穷我门还能怎么认为呢?
  玄门……  人家大禹三过其门不入,不知芳草是不是像大禹一样是个有才有德的人呢
  错了,不是玄门,是临济门
  呵,芳草所言,果然句句不错,皆应人也,我有言,君有应,是为应现大菩萨。  以字句解佛法,诸君做的榜样已经够多了,还不幡然醒悟,入于空地吗?  芳草之辩,是非辩,名为辩,深合金刚之道也,非着文字之相,亦不离文字之道,为诸君做示范,君细体之。
  大禹--大禹治水,诚可敬也,然上古三皇五帝之道,至于大禹而失传,所以有禹传位于子,禅让之道断而父死子继之家天下开端,亦是一叹
  作者:雪域桃源
回复日期: 14:50:00
      佛说世界,非世界,是名世界。    佛说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非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是名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推而广之,佛说雪域桃源,非雪域桃源,是名雪域桃源。    从本质上说,万事皆虚,万法皆空。世间之一切,都不过是名义上的幻象所化,不是真实的存在。  -----------------------------------------------------------  恐有些滞于空。
  作者:雪域桃源
回复日期: 15:02:00
      学佛修行之终极意义,在于寂灭无所得。所以佛说:实无有法如来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  按佛法,能荷担如来大业者,应众善奉行,诸恶莫作,最终普度众生。
  作者:行宇2002
回复日期: 18:26:00
      修行之所以难,是因为我们凡夫俗子业障太重,身魔、心魔无时无刻不在干扰我们。念佛、拜佛、诵经都是在除魔消业障,魔退障消,智慧自现。所以学佛切忌浮躁求玄虚,一定要从念佛、拜佛、诵经踏踏实实地做起。    ------------------------------  神秀法师作偈:“身如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试,莫使惹尘埃。”,五祖令人皆颂,并说依此偈修,免坠恶道,依此偈修,有大利益。
  作者:泰山芳草
回复日期: 12:24:00
      呵呵,功德不具,正法难传    如来宣说法华一乘正法,尚有五百退席,世尊亦默然    世尊宣说金刚,并无一人得道,世尊亦默然  ------------------------------  你如何得知无人得道?        第十四品 离相寂灭分        尔时,须菩提闻说是经,深解义趣,涕泪悲泣,而白佛言:“希有,世尊!佛说如是甚深经典,我从昔来所得慧眼,未曾得闻如是之经。世尊!若复有人得闻是经,信心清净,则生实相,当知是人,成就第一希有功德。世尊!是实相者,即是非相,是故如来说名实相。世尊!我今得闻如是经典,信解受持不足为难,若当来世,后五百岁,其有众生,得闻是经,信解受持,是人则为第一希有。    “须菩提闻说是经,深解义趣,涕泪悲泣”,又说“我今得闻如是经典,信解受持不足为难”,可见至少须菩提已得道。
  作者:泰山芳草
回复日期: 15:27:00
      呵,芳草所言,果然句句不错,皆应人也,我有言,君有应,是为应现大菩萨。    以字句解佛法,诸君做的榜样已经够多了,还不幡然醒悟,入于空地吗?    芳草之辩,是非辩,名为辩,深合金刚之道也,非着文字之相,亦不离文字之道,为诸君做示范,君细体之。  ===============================  我明白勒。我说的是文字,你说的不是文字。我们都是在以字句解佛法,而芳草之辩,是非辩,名为辩,深合金刚之道也,非着文字之相。还是诸君之示范,要大家好好观摩    芳草说是,不是也是。我说不是,是也不是。何以服人?
  作者:道家学生1
回复日期: 16:25:00
      作者:泰山芳草 回复日期: 12:24:00           呵呵,功德不具,正法难传      如来宣说法华一乘正法,尚有五百退席,世尊亦默然      世尊宣说金刚,并无一人得道,世尊亦默然    ------------------------------    你如何得知无人得道?  ========================  芳草说是,不是也是。你说不是就是背“道”而驰勒,需要在细细琢磨一下。否则就是功德不够勒
  作者:泰山芳草
回复日期: 15:27:00
    呵,芳草所言,果然句句不错,皆应人也,我有言,君有应,是为应现大菩萨。    以字句解佛法,诸君做的榜样已经够多了,还不幡然醒悟,入于空地吗?    芳草之辩,是非辩,名为辩,深合金刚之道也,非着文字之相,亦不离文字之道,为诸君做示范,君细体之。  ----------------------------------------------------    请问你是读书读傻了吗?
  呵呵!这里也争得很热闹啊!这就对了,这就叫人间万相吗?佛门同样也会折射出人间万相。    神秀法师作偈:“身如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试,莫使惹尘埃。”慧能大师作偈:“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慧能得到了师傅的衣钵,成了六祖。于是乎,人们便认定了慧能高过神秀,纷纷效仿。菩提树也要舍,明镜也要舍,从不静下心来自问,自己可有舍菩提树舍明镜的资本,更不知慧能大师在舍弃这些有形的东西之前,曾下过多少勤拂试的功夫。    贪、嗔、痴、慢都是心魔,若不能降伏心魔,修行之路必走偏。法门无数,没有高下之分,条条大路通罗马,关键是这个法门是否适合自己的根器。窃以为,现今这个时代大众普遍的根器已不适合于修禅。念佛法门或许是最契合这个时代的。让我们还是多踏下心来做些勤拂试的功夫吧!
  &呵呵!这里也争得很热闹啊!这就对了,这就叫人间万相吗?佛门同样也会折射出人间万相。&--------我等尚未入佛门    “更不知慧能大师在舍弃这些有形的东西之前,曾下过多少勤拂试的功夫。”--------你知道慧能曾勤拂试过?    能问一下,你是马甲吗?  
  作者:泰山芳草
回复日期: 12:24:00
      呵呵,功德不具,正法难传    如来宣说法华一乘正法,尚有五百退席,世尊亦默然    世尊宣说金刚,并无一人得道,世尊亦默然    =========================================  呵呵!我来给芳草这几句话挑挑毛病。    “功德不具,正法难传”此言有些差异,本身就有着相的嫌疑。佛本无心,以众生之心为心。众生当以何相度,菩萨便现何相而为说法。只要合机合时,又哪个法不是正法呢?心存“正法”之念,本身就已不正了。    神秀慧能有差别,神秀慧能无差别,是名神秀慧能有差别。呵呵!    如来宣说法华一乘正法,尚有五百退席,世尊亦默然--------------我说这五百人聪明,绝顶聪明,知道此法不合己之根器,毅然退出。连听都不要听,以免污了自己的耳,扰乱心思。法亦当舍,何况非法乎?  
  我等尚未入佛门--------------呵呵!佛家哪有门?世出世间一切法无不是佛法。    你知道慧能曾勤拂试过?-----------------这一生没有,前生呢?释迦牟尼经过无量劫的苦修才成了佛。    能问一下,你是马甲吗?------------------我这个是马甲,又不是马甲,前面已经说过了。
  哈哈哈哈  说来说去,就是大家不肯相信世上有高人在,正法难值,上士闻道,勤而行之,下士离道,大笑之,不笑不足以为道    是非辩,名为辩。  芳草怎知,以观照知,以此,哈哈    为何大家不知?因不知观照,故以不知得不知,妄想颠倒,是名妄想,是非妄想  就此为止,欲学习者,单密我吧
  佛家修持的根本,乃是脱却轮回生死,入于无上正等正觉,如来宣说任一法门,皆不离此,只是从任一一点起阐发论述,多方开导.金刚经自也是如此,如果不知其本意,只是为了明意而明意,反而曲解了
  终须一个土馒头,哈哈哈
  作者:行宇2002
回复日期: 15:11:00  。。。。。。    “功德不具,正法难传”此言有些差异,本身就有着相的嫌疑。佛本无心,以众生之心为心。众生当以何相度,菩萨便现何相而为说法。只要合机合时,又哪个法不是正法呢?心存“正法”之念,本身就已不正了。        神秀慧能有差别,神秀慧能无差别,是名神秀慧能有差别。呵呵!        如来宣说法华一乘正法,尚有五百退席,世尊亦默然--------------我说这五百人聪明,绝顶聪明,知道此法不合己之根器,毅然退出。连听都不要听,以免污了自己的耳,扰乱心思。法亦当舍,何况非法乎?  -----------------------------------------------------------  -----------------------------------------------------------  同感。
  相本非相,无相,亦无无相之相,名非非相  法本无法,无法,亦无无法之相,名非非法  呵呵,止,止,不须复说
  作者:泰山芳草
回复日期: 17:03:00    哈哈哈哈    说来说去,就是大家不肯相信世上有高人在,正法难值,上士闻道,勤而行之,下士离道,大笑之,不笑不足以为道  ================================================    呵呵!芳草!且莫大笑,大笑和大哭都会伤身,我更欣赏微笑。    我当然相信世上有高人在,佛菩萨从来都没有离开过这个娑婆世界,我坚信我中华大地上到处都藏龙卧虎。但是真人不露相,露相非真人。    有句话,道高一尺,魔高一丈,佛道与魔道只在一念之间。佛家不以神通度人,佛在世时更是严禁弟子以神通惑人。佛说,末法时代邪思妄见多如恒河沙。我们这些末法时代向道之人,一定要谨记佛之教诲,慎之慎之,以免误入歧途。    
  作者:行宇2002
回复日期: 15:29:00
      &我等尚未入佛门--------------呵呵!佛家哪有门?世出世间一切法无不是佛法。&  
你看看,我连佛家的门都没有找到,当然只能说未入佛门罗。        “你知道慧能曾勤拂试过?-----------------这一生没有,前生呢?释迦牟尼经过无量劫的苦修才成了佛。”  
要这样说那就没完没了了,谁知道人家吃饭睡觉入厕是不是在拂试呢?或许我的前生也是这么一个勤拂试的主。
  作者:泰山芳草
回复日期: 17:03:00
      哈哈哈哈    说来说去,就是大家不肯相信世上有高人在,正法难值,上士闻道,勤而行之,下士离道,大笑之,不笑不足以为道        是非辩,名为辩。    芳草怎知,以观照知,以此,哈哈        为何大家不知?因不知观照,故以不知得不知,妄想颠倒,是名妄想,是非妄想    就此为止,欲学习者,单密我吧  ==============  相信高人,不相信你而已。    “下士离道,大笑之”----切勿妄自菲薄    欲学习者,单密我吧-------古来学佛皆是向心中学,从来没有听说密别人修自己的……想必芳草已经另辟徯径独树一帜了
  作者:泰山芳草
回复日期: 17:10:00
      如果不知其本意,只是为了明意而明意,反而曲解了  =============  谢谢,我们都知道这一点……
  我是说我们大家。
  你看看,我连佛家的门都没有找到,当然只能说未入佛门罗。  要这样说那就没完没了了,谁知道人家吃饭睡觉入厕是不是在拂试呢?或许我的前生也是这么一个勤拂试的主。  ===============================================  呵呵!
  下士闻道,大笑之,不笑不足以为道.闻打成离了,改正  心中有佛,自是向心中学,心中佛心不坚,自是跟师父学,明师,则带人见得自性佛,庸师,则带人去看字非字义非义  佛心本空,拂拭的什么?总是去找这个拂拭,和所拂拭的东西,能所不空,学的啥来?所以六祖说,菩提本非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  芳草深得禅门正法眼藏深意也--前文说过了,是为君此时释疑,知道你一定要问的.  我本来啥也没说,呵呵
  如来为何出现于世?法华云,是为一大事因缘出现于世,即为众生示如来知见,令众生开如来知见,悟如来知见,入如来知见.  芳草所示何相?示如何离文字得经实相也,此一离字,出离心也,便跳出轮回外,不在五行中.  我不入地狱,谁入地狱?地狱本空,皆在念念之间也.楞严经的地狱十因习,我不再列举了,诸君读到时自已看了.  佛说当来世经,乃是如来以佛眼所知,非以人之肉眼可知,经中,时时教人以慧法眼观照,非教人以肉眼观也.学经,当知此.
  连经文意思都没搞清楚,连起码的基础概念都不具备,还谈的上什么观照?还谈的上什么见实相?  照楼上的意思,连金刚经存在的必要都没有了。  照我看,楼主的本意是与大家探讨经文。你却在大谈什么正法眼藏,大谈什么师出名门。  难道我们这些草根就不能讨论一下金刚经的经文了吗?  楼上的,你确实是有些盛气凌人了,纯粹是个人感觉,不吐不快。
  芳草深得禅门正法眼藏深意也--这话应该别人说,而不是自己说。有自吹自擂之嫌。
  我们在这里讨论的是金刚经讲的是什么。既没有讨论你有才没才,也没讨论你师父是谁哦。不知芳草此言何意啊?  ----顶这句!
  芳草深得禅门正法眼藏深意,芳草未得禅门正法眼藏深意,是名芳草深得禅门正法眼藏深意。呵呵!我也啥都没说!    既然佛心已空,没的拂拭了,那又哪儿来的佛眼呢?又哪儿来的慧法眼观照呢?要空大家都空,不要有选择的空。有选择的空还是着相了。呵呵!
  呵呵!这里争来争去争了老半天,芳草也有些舌战群儒的味道了。但论题却越扯越远了。&&金刚经&&到底在说什么呢?大家接着讨论,我不瞎搀和了。    我敬佩芳草的向道之心,也敬佩芳草的渊博学识,不过有句话还是要说,道高一尺,魔高一丈。向道之人必须时时自警。易经六十四卦唯谦卦全吉。越是得道高人越应谦卑,越应虚怀若谷。愿以此与芳草及诸君共勉。    再与芳草握个手,先下了!
  作者:天下第六泉
回复日期: 10:31:00
      连经文意思都没搞清楚,连起码的基础概念都不具备,  ---------------  所谓观照,先离意离思维也,经中所说,即是处处离字义,去看实相,照做之.是般若而非般若,即实相之般若而非文字之般若  如来宣说一切正法,而一切本空,无物生亦无物灭,本来如如不动.      行宇,不要有选择的空---并非是有个东西去空,本来就都是空,在找有什么东西去空的时候,便是不空,就是本来就是空,连不空亦是空    ……想必芳草已经另辟徯径独树一帜了--芳草深得禅门正法眼藏深意也--前文说过了,是为君此时释疑,知道你一定要问的.    
  金刚经所言,芳草句句未离,即离义观照,实相妙用.非**--离义观照也,是**--实相妙用也.    若谷者,仍是芳草也,芳草本姓谷  一步踏入此道
  作者:天下第六泉
回复日期: 10:31:00
  你确实是有些盛气凌人了,纯粹是个人感觉,不吐不快。  -----------  吐得好,感觉是实,说出来亦是实人  前文亦隐约说过,读金刚,则大力金刚动,明金刚,则金刚十地不退转.读经功德如是,芳草为示现也
  行拉,芳草,你就别抛文拉,你自己写的白话诸如“吐得好,感觉是实,说出来亦是实人”一类真是有点什么。看来也没语法错误,但是读起来很难过,你还是用是××,非××什么的句式看起来舒服点。  你说的东西在《[经史子集]十二支因缘,讲解整理稿》已经说过拉,陈谷烂麻子的就算啦。几句不痛不痒的话说服不了的人的,你要真示现一下就把金刚经从头到尾解一遍吧,也好让我们看看你的佛法真义啊
  学佛学成你们这样,不学也罢。
  文人相轻。楼上的也一样。
  我最不喜人考老师,既无求学虔诚之心,法不可传也.真师者,非应考亦非不应考,如来十一宏名,应供,而亦天人师(其余九名,会学的自己查),师者非是因自夸,禅中实证耳.世尊成道,亦有初转法轮,即实证天人师也.(并非每个得悟之人,皆可证宗师,悟道即涅磐者多多).欲知此等实证过程境界,可看方广大庄严经.我于诸经中,最喜带大方广题者,其喜乐轻安妙趣之道,真修也.  心经,金刚,法华,楞严,圆觉诸经,皆是言空境,即真修从空境起(是开始不是结束);严字诸经,是为验证空中实相;方广大诸经,是为如来言真修无上正等正觉,之诸境非境.  金刚经翻来覆去就说一个句式,为何反复说?学者未明也.  如来何曾言法?时时刻刻无上大明行,离人我众生寿者相妙思维,威光赫奕,如如不动,以此示现,趣愿众生跟入也.  话为人听,离义之实相则为离人相而知,是为说法,亦非说法.
  读起来很难过---芳草知也,自芳草回的第一句起,便是在体察能承受的程度上,逐渐加大力度,能说到上面的几句,已是十分好了,呵呵,为诸君赞叹一个.再接再励.  法会因由分,善现应请分,,,,,  此贴即是法会因由,善现应请,经中所述,非离人远也,如来不舍众生,如是.
  芳草,估计你确实是书读多了就朽了,连白话都不明白了。  你反复纠缠在你所谓的佛法的正确性上,已经是过于执着了,乃是其一。  言辞凿凿,早就失去佛法真义了,此是其二。  好为人师,不听人言,不要说与世无争的佛家,就算是作为克己复礼的儒生,这些基本原则,也都被丧失殆尽了。有何面目在此高谈阔论?当然我还是那句话,或许佛家无羞耻心也是一门必修课。  先前芳草言:“不须复说”,而后继续夸夸其谈,难道修佛一道还得修行言而无信?  最后我想解释一下“读起来很难过”,因为实在不愿意看芳草你继续在自己给自己造的童话世界里执迷不悟了。读起来很难过是因为您的文言文毛病太多了。按照现代的句式结构来构造文言文的方法是错的。虽然能看懂,但是感觉很恶心。比如说,“离人我众生寿者相妙思维”,人家说“无人相,无我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结果你非要来个组合,“离人我众生寿者相”,彷佛颇有创新,其实狗屁不通。而且后面妙思维到底是承接上文还是一个谓语?如果是承接上文,那么中间应该有个断句或者是承接词,若果是谓语,那么“离人我众生寿者”这个动宾短语是不能作主语的,必须要写作“离人我众生寿者相者”,而整个句子应该改为“离人我众生寿者相者妙思维也”
  作者:天下第六泉
回复日期: 20:40:00
    文人相轻。楼上的也一样。  ---------------------  在下不是文人,只是一个古典文学的爱好者,并且是个佛学盲,从未读过任何佛学经典。
  我吐血.看不懂!
  呵呵  恩义已绝处、仇怨未生时,便一步踏入此道
  空了,有啥用呢?  难道为空而空?  为求佛法而读佛法,更差劲
  空了,有啥用呢?  难道为空而空?  为求佛法而读佛法,更差劲
  呵,学道是为了断轮回生死,彻底脱离苦境.苦谛集谛灭谛道谛。  而断无所断
  佛陀所欲言者,事有而性空也。参照般若波罗密多心经,则知一切法(事物之谓也)皆有(客观存在),是为色,然一切法皆无绝对之自性(没有不依赖于条件的绝对本性),所谓诸行无常,诸法无我(自性),是为空。所以,心经云:“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事有而性空,正是佛对于事物的辨证认识.
使用“←”“→”快捷翻页
请遵守言论规则,不得违反国家法律法规}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金刚木是什么木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