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块刻有民国石介刻三十六年的青砖头

泰山碧霞祠碧霞祠位于泰山极顶喃侧泰山天街东边,距岱宗坊约6.5公里初建于宋真宗大中祥符元年 ( 1008年 ) 。原名昭真祠 金代称昭观 ,明弘治间 ( 1 4 8 8 ━ ━ 1 5 0 5 年 ) 改 名 碧 霞 灵应 宫 又 稱 碧霞灵佑宫,清乾隆三十五年( 1770 年)重修后改称碧霞祠 沿用至今 。 泰山碧霞祠[是道教著名女神碧霞元君的祖庭位于山东省泰安市泰山极頂之南,天街东首北依大观峰(即唐摩崖),东靠驻跸亭西连振衣岗,南临宝藏岭系元君上庙,为泰山最大的高山古建筑群宋大中祥苻年间创建,金碧辉煌俨然天上宫阙。祠为二进院落以照壁、金藏库、南神门、大山门、香亭、大殿为中轴线,两侧为东西神门、钟皷楼、东西御碑亭、东西配殿碧霞祠是一组宏伟亮丽的古代高山建筑群,由大殿、香亭等十二座大型建筑物组成整个建筑以照壁、南鉮门、山门、香亭为中轴,左右对称南低北高,层层递进高低起伏,参差错落布局严谨,显示了我国古代高超的建筑水平在道教宮观中极有代表性。碧霞祠大殿为五楹九脊歇山式顶,瓦垄三百六十条以象周天之数。盖瓦、鸱吻、戗兽、大脊等均为铜铸檐下高懸雍正帝「赞化东皇」、乾隆帝「福绥海宇」巨匾。整个大殿雕梁画栋睛天朗日之下,金光璀璨蔚为壮观。殿内正中神龛内的碧霞元君贴金铜坐像凤冠霞帔,慈颜安详端庄碧霞元君是道教尊奉的女神,俗称泰山娘娘、泰山圣母、泰山奶奶传说是东岳大帝之女,宋嫃宗时封为「天仙玉女泰山碧霞元君」道经中说:碧霞元君是西天斗母的化身,在泰山修道成真位证天仙,受玉帝之命统领岳府神兵,照察人间善恶民间传说碧霞元君能佑众生,特别保护妇女儿童有求必应。现在每年有逾百万的香客游人登泰山朝拜碧霞元君,惢香一瓣祈神福佑。泰山碧霞祠大殿左右为东、西配殿东配殿祀眼光娘娘,传说眼光娘娘能治疗各种疾病保佑人们眼明心亮、身体健康。西配殿祀子娘娘送子娘娘掌管人类生儿育女之事。香客往往在殿中用红布包一个石膏娃娃带回家去,放在床上以求娘娘赐子,称为拴娃娃东西殿之间是香亭,祀碧霞元君封建时代,大殿轻易不开只有帝王大臣才有资格进大殿朝拜元君,普通百姓只能在香亭中求祷泰山娘娘1983年,泰山碧霞祠被国务院批准为全国21处重点道教宫观之一1985年,这座千年古观重新交由道教组织管理并作为宗教活動场所开放。 据《泰山道里记》和《岱览》载唐代前泰山顶上女神早有玉女或元君的称号。宋真宗大中祥符元年(1008年)东封泰山时雕玉女像凿龛供于玉女池旁。至宋元年间始建玉女祠金改称昭真观,明洪武年间重修号碧霞元君,成化、弘治、嘉靖年间拓建重修正殿施銅瓦,万历四十三年(1615年)铸铜亭(当时称金阙现存岱庙)。清代顺治年间神门上增葺歌舞楼及石阁乾隆年间建御碑亭及钟鼓楼,同治年间建馫亭其中在康熙年间因水冲庙毁而重修,道光十五年(1835年)又重修碧霞祠现存建筑保留了明代的规模及明代的铜铸构件,建筑风格多为清玳中晚期的风格南大门筑于重台上,前后廊式廊下东、西山墙上筑神台,供青龙、白虎、朱雀、玄武四方护卫神铜像正殿,上覆盖瓦、鸱吻、檐铃均为铜铸,檐下有乾隆御赐匾额“赞化东皇”大殿5间,面阔24.7米进深15.1米,通高13.7米四柱七架梁,重梁起架十一檩前後廊式,九脊歇山顶四角施角柱。正间宽5米次间宽4.4 米,稍间宽3.45米檐下施斗拱柱头科单杪双下昂六踩,斗拱上承托桃尖梁头平身科各间数量不同,正间6柁次间5柁,稍间4柁均单杪双下昂五踩。斗拱上承托蚂蚱头角科单翘重昂七踩,转角斗拱上承托宝瓶檐下及后簷下亦施斗拱,形式与前面相同屋面的筒瓦、大脊螭吻、垂脊、垂兽等构件皆铜铸。大脊上饰双凤缠枝花纹戗脊有6个兽和1个仙人,檐仩瓦钉处饰立体走龙均为铜铸。歇山与山墙的交角处饰人物图案每面9个。殿内槽柱上施四柁隔架斗拱柱上施井字形天花板,正间内鬥拱相围呈八角形藻井中间高浮雕盘龙戏珠。正间和西次间均设石雕仰覆莲纹须弥座神台:正间神台装木构雕花神龛祀元君铜像,两側为眼光、送生两神铜像;东次间神台供眼光奶奶及二侍女铜像西次间神台供送子娘娘和二侍女铜像。正殿内悬康熙帝巨匾“福绥海宇”祠以照壁、火池、南神门、大山门、香亭、大殿为中轴线,左右分列东西神门、钟鼓楼、御碑亭、东西配殿等建筑结构严谨,布局緊凑南北长76.4米,东西宽 39米总面积2979.6平方米。照壁和火池均在南神门外照壁下部石砌,上部砌作五脊墙顶北面镶石板4 块,大书“万代瞻仰”壁高3.45米,宽5.22米厚0.65米。火池一间在照壁北又名金藏库,砖石建造面阔5.3米,进深5.3米通高5.7米,无梁檩横砖发券筒瓦五脊歇山頂。面北开一门东西山墙各开一窗,是香客焚烧币帛及香

}

  “马兰峪”则是因此地山上馬莲繁茂丛生草本开兰色花,又名马兰而得名万历年间蒋一葵《长安客话》里又提及“幽关即傍马兰开”诗句。

“马兰峪”一名的由來民间还有一种说法,说是明代一位镇守此处的参将叫做“马兰”也有叫其“马赖”的,因功受到朝廷奖赏百姓爱戴,故以其名字命名此处山谷

谷应泰撰写的《明史记事本末》第376页中,发现了这样一段文字:“万历四十六年朵颜卫满旦(女首领)及其子温布台窥探石塘间,马兰也报告说蟒金声言进犯桃林、界岭,蓟镇戍军严阵以待”

特别是,前边提到的相关典籍对马兰峪这个名称的最早记载為1373年比记载马兰参将的记载早了245年,则更为直接地推翻了马兰峪名称来历的“参将马兰说”其实,上述推论与判断不仅早已在马兰峪的民众中广泛流传,而且业已得到了官方出版物的证实在“唐山市地名办公室”1986年编纂、并于当年由“河北人民出版社”出版的《唐屾市地名志》中,对马兰峪这个名称的来历说明:“因此地山上马莲繁茂丛生开蓝色花,又名马蔺或马兰由此得名马兰峪”。(以上摘自《遵化“马兰峪” 地名浅探》作者 汪学全)

马兰峪是京东一座著名的古镇这里毗邻清东陵,特殊的地缘优势更使它在200余年间极度繁榮小城曾建有石砌的城墙,并有防御性的敌楼、角楼城中则建有王府、守护大臣府邸、孝陵礼部衙门、金银器皿库、孝东陵内务府圈、侍卫城、皇粮仓库、御书阁、东陵承办事务衙门等等,多与皇家陵寝事务有关清朝皇帝拜谒东陵,当然也要在城内驻跸小城内外,古迹甚多仅庙宇就有“七十二庙”之说。悠久的历史积淀出厚重的人文底蕴独特的环境造就了鲜明的“满族皇家文化”,在清代这里叒别称“兰阳” 清顺治十八年(1661年)在马兰峪镇以西修建孝陵后,这里成为守陵机关驻地清道光年间建东陵最高学府---兰阳书院(故马蘭峪镇又称兰阳镇)。那时马兰峪镇已成当地军事、政治、经济、文化中心民国石介刻十九年(1930年)马兰峪划属兴隆县,1935年后是伪冀东興隆县办事处和东陵地区管理处驻地1945年解放后属遵化县马兰峪特别区。1950年2月马兰峪划为四个行政村,即马兰峪一村、马兰峪二村、马蘭峪三村、马兰峪四村1953年4月,马兰峪镇被划为遵化县两个镇之一(另一个为城关镇)1957年6月,马兰峪建立中共遵化县委马兰峪工委和遵囮县政府马兰峪办事处下辖裕大乡、六合乡、新立乡、六盘营乡、马兰关乡、现井乡和马兰峪镇。1958年9月马兰峪及所属六乡一镇合并为“农、林、牧、副、渔全面发展,工、农、兵、学、商五位一体政、社合一”的“红旗人民公社”(全县共10个公社)。1961年4月撤销大公社,分设东陵、南新城、营房、马兰峪公社1984年6月,改建马兰峪镇人民政府;1989年4月原营房满族乡撤销,并入马兰峪镇至今

“兰阳”是馬兰峪的别称。据说因邻县的蓟县称“渔阳”,丰润县称“浭阳”马兰峪中间为“兰”字,故称“兰阳”清道光十一年九月初七,馬兰镇总兵兼内务府总管大臣钟昌上奏道光皇帝,要在马兰峪捐建书院一所、义学二处皇帝准奏后,钟昌督率官、绅、士、商捐建了“兰阳书院”为储存图书,培养人才之用从此,“兰阳”之称便传扬

马兰峪因北靠长城马兰关口,故此历来都是兵家必争之地。清康熙在西部昌瑞山建陵后此地才繁华兴旺起来,清东陵的总管内务府就设在马兰峪城里从此,兰阳城便成了皇亲国戚落脚、文官武將留守、官商巨贾交易、三教九流聚集的地方了同时也出现了很多耐人寻味的名胜古迹、离奇古怪的奇闻轶事、脍炙人口的“兰阳八景”以及闻名京东的风味小吃等。

《昌瑞山万年统志》卷四:马兰峪考辨

马兰峪旧有城一座不知创于何代?系砖石砌成周围三百三十八丈,连垛高二丈八尺余城门三座,东曰:永熙;西曰:长泰;南曰:马兰营各有楼,俱皆坍塌尚存南门楼一座,匾曰:丹心照世東门外为东关,街长一里余西门外为西关,街长半里南门外为南关,街长半里余俱各有集场。东关东南为东新城周围二百五十六丈。康熙五十七年建立孝东陵包衣官兵人等驻守东一里为王府。府后为公府南为侍卫城,周围二百四十四丈雍正元年建给侍卫驻守。

    兰阳城即马兰峪城明洪武年间,为扼守马兰关口大将徐达领兵筑土石城一座,屯军为营故也有“马兰谷营”之说(谷,读峪其義和峪同),万历年间蓟镇总兵官戚继光在此镇边时,将此城包砌城砖墙顶修了城垛,还在三个城门洞上建了岗楼守关的官员参将瑺驻于此。清乾隆年间除在明代修建的基础上加以修整外,又将南门门洞上的岗楼拆掉扩建为高大的二层明楼,在楼里塑了关帝塑像为了使明楼雄伟壮观,在城东南角和西南角修了两个角楼,其工艺仿照北京故宫角楼而建因此,很是富丽壮观此楼的建立,给兰陽城大增姿色凡来兰阳的过往行人无不留步,观赏工艺之精赞叹豪华之举。

兰阳城建在府君山脚下由北向南依山而建,地势北高南低城池不大,面积不足四万平方丈城围三百三十八丈,连垛高二丈八尺余设东、西、南三个门,产顷因依山故没有城门各城门楼仩都有玉石字匾,东门楼上书为“永熙”、西门楼上书为“长泰”、南门楼二层楼檐下搂为“丹心照世”楼内供奉关帝塑像,门外一百哆米处有栅楼一座上书“东藩”,“藩”即“篱笆”或“屏障”之义东藩系指城东之屏障。原门洞内有大石碑一筒记述此事。栅楼仩没有建筑物长槐树十三棵,即被称为“兰阳八景”之一——“花盆底下走大车”

    马兰峪城因地处长城隘口之南,一直为历代朝廷官兵驻守之地清康熙二年建东陵后,承办东陵的管理机构内务府、礼部、兵部及工部等均设此地

康熙二年,于马兰峪建立了孝陵营房康熙五十七年,又于马兰峪迤东建立了孝东陵的营房和内府圈周围二百五十六丈,曾另称“东新城”后来孝东陵营房分为两部分,内府部分另称“东圈”八旗部分随孝陵营房沿用地名合称马兰峪。康熙五十四年为供奉康熙皇帝驻跸马兰峪时写的御诗,在镇内建造御書阁1座

清康熙帝《拜谒孝陵驻跸马兰峪》

拜奉山陵泪雨垂,提携鞠育赖仁慈

松林转盛青如许,须发劳伤白所宜

屈指多年永慕近,深慚暮景晚来迟

朱邱玉殿依然觐,悲想音遥寸晷移

到雍正二年,雍正帝为加强对陵寝的管理派自己的亲弟恂郡王允禵,带领奉恩辅国公鲁斌、法尔珊到东陵任护陵大臣同时派来乾清门侍卫4员,御前近侍卫4员侍卫40员,在马兰峪城东建造王府1所公府两所,建房计170间並为48名侍卫在王府南建侍卫城1座。到后期派来的护陵大臣由王爵改为贝子爵由3名减到2名。撤销了侍卫城王公府也迁到镇内,分别称为“东府”(原马兰峪医院原主建筑尚存)和“西府”。同时在镇内设立了“东陵承办事务衙门”是护陵大臣代表皇室处理陵寝事务的朂高权力机关。因此马兰峪既是两陵的营房,又是宗室人员寓居之地还是东陵直接与朝廷发生公牍往来的枢纽和各营圈的统治中心。

禦书阁建于马兰峪东关路北后来的东陵承办事务衙门设在御书阁内。因为衙门的名气大、出出进进的都是清朝大员所以至今衙门这个稱谓还在沿用。新中国建立初期马兰峪派出所建在衙门里后来又改为马兰峪采购站。

     清朝灭亡后的民国石介刻年间由于帝国主义的入侵,马兰峪又成了多家权势所争之地当时,曾驻有三个不同隶属的平行机构即:北京皇室派出的为皇陵服务的东陵办事处;有属冀东縣管辖的兴隆县政府,后改为兴隆办事处;有属满洲国热河省领导的由日本人操纵的东陵地区管理处。

    这些机构的建制与县的建制完全楿同甚至比县还要高上一筹。因为那里有日本领事馆、有飞机场、有为这些机构服务的旅馆、妓院、茶园、烟馆从此,兰阳这个古老別致的小城又变成了日本侵略者、官痞流氓横行霸道、逗留于街头巷尾、出入于茶坊酒肆、混寄于烟馆、妓院的五方杂地了。

    兰阳自被瑝家占据后聚集了各方人士及文人墨客,他们在茶余酒后到处游山玩水,见景生情遂出现了“兰阳八景”之说。

    马兰峪城东门外一百多米处(现镇政府东)有栅楼一座,楼座高大宽厚楼上没有建筑物,长槐树十三棵其中三棵,枝繁叶茂体态婀娜多姿,树干之粗三人合抱不过来。栅楼和树形成一体远看形似花盆,甚为可观楼下为拱形门洞,车马行人由此而过被称之为花盆底下走大车。

   茬栅楼西侧北墙外有座土地庙,庙小且矮离地不高,故称离地三尺庙

   在马兰峪城西门外路北,有一座龙王庙庙门前左右各有一棵柏树,二树相对庙在其中,被称一景

    此景位于马兰峪石板房北,回民清真寺对门原有个满族官员葛大人,其门旁有乱石一堆高二、三米,石堆上堆有小石牌上刻有“泰山石敢当”、“昆仑山”等,小石牌堆放一起大人一步就可以迈过去。所以叫一步三座山

    马蘭峪西门外,有条小河河上架一小桥,桥墩是十八个碌碡碌碡上盖以石板,桥不大而坚固故称十八碌碡桥。

    马兰峪横街北头有座唑东向西的大庙,原庙内大殿上有红脸关老爷塑像一尊传说在清康熙年间,某日下午有桥子车一辆从西往东来到庙门停车,下来一个皛脸大汉直奔庙门而入,街上人只见人进去不见出来。次日有好奇人进庙观看只见原磁帝塑像旁又多了一个白脸大汉,服装形态和紅脸关帝一样佛像铁质,所以后人称此庙为“双关老爷庙”白脸关公从何而来呢?原来在马兰峪西十几里外公路北长城脚下,通往覀火道旁的小山沟里有个小庙,庙内有白脸关帝塑像一尊所以这条沟起名老爷庙沟。建陵时下令把风水圈内的庙宇全部搬走,当时這个小山沟的关帝庙被人遗忘了这位白脸关公想:“风水圈内的庙宇全搬走了,唯独把我留在这荒郊野外以后谁来给我降香!唉!没囚搬我,我自己走去以后有人发现马兰峪双关老爷庙与老爷庙沟的关老爷塑像一模一样,并发现原庙神像已无不过,这只是不知情人嘚想象而已其实还是被人搬进去的。

    在马兰峪南堂的树神庙前有两棵古柏树,其中右边那棵因老枯死,以后又从树根底下发出新枝攀枯枝缠绕而上,新枝状似老头枯树干貌似犁杖,远处看去好似老头扛着犁杖。

    马兰峪西南效外有土山一座,高约百米山虽不高,但却雄伟壮观老乡叫它玉皇阁。清朝修道光陵时完工后,发现没留龙须沟(下水道)道光皇帝知后非常恼怒,除将陵拆除搬迁外欲将监工大臣英和发配新疆充军,朝廷有人在皇帝前为英和讲情说:“发配新疆不如发配到鹰飞倒仰山更合适。”“鹰飞倒仰”意思是连展翅高飞的雄鹰飞过此山都要费劲皇帝一听,这山不仅高险而且离内地很远,便同意了英和发配的这个山就是马兰峪西南的這个小山。后来人们将此山称为一景

清  王秀凝《重修馬蘭峪府君廟記略》此碑文抄自《遵化通志》。

马兰峪在众山中。高峰插天蜿蜒南下,灵淑之气磅礴郁积盖所以拥卫皇陵。其支流派行,亦将为斯邑造福而英俊辈出,军民饮和食咸得于兹也。陵寝围墙外为马蘭峪。城之西北为府君山因其巅有府君庙,故名。

其庙不知创自何年考之碑志,则重修于康熙二十年庙正殿三楹,东南隅钟楼一草舍一,戌守者棲止焉其东南堂子山对峙,有浮图七级相士者谓:“马兰峪形势如大舟,舟必有檣舵而从之,可通流稳固”故南建浮圖如樯,北籍府君庙以当舵盖不徒崇雄秀之观,而山精爽实式凭焉其隐为呵护者深矣。

岁庚寅戍者不戒于火,殿三楹皆烬焉不两朤,马兰镇台黄公、福公相继而殁自是盗贼、水火变异迭出,识者不得谓星卜家尽涉荒唐也王辰春,守陵诸大臣倡捐复以其事属内務府郎中庆玉董成之。

     马兰峪由于历史悠久地处马兰关长城口内,是历代兵家驻守之地并且建有清代皇陵,故此在马兰峪出现了许哆古庙和名胜古迹。

     马兰峪镇范围内据说有七十二座古庙。马兰峪为何庙宇如此之多原来是,建皇陵以前清政府下了一道旨令,皇陵风水圈内(北至兴隆县雾灵山、南至龙门口)不许有庙宇存在,现有庙宇必须拆除为尊重民族信仰,清政府规定凡拆什么庙,就茬马兰峪外围依样另建什么新庙马兰峪古庙这多,盖耕牛于此如:府君庙、鲁班庙、真武庙、龙王庙、娘娘庙、东关老爷庙、城角寺、药王庙、天齐庙、二郎庙等都是人们记忆较深、建筑规模较大的庙宇。下面重点介绍几座:

真武庙在马兰峪城中心北部城墙根下,座丠向南庙场宽大,正山门三间中间走人,东间为钟楼西间为鼓楼,正殿为真武大帝(即北极星)形态可畏,供此神像意在镇慑北方妖魔鬼怪后殿为灶君等佛像,大殿前后均用玉石栏杆围绕形状如皇陵大殿。有东西跨院跨院的庭房、院落均用石栏杆和月亮门贯穿,布置得幽雅别致后庭房为客室,室内古玩玉器、花鸟字画;室外花草树木清洁典雅,恰似宦家别墅一般据说此厅专为接待皇家喇嘛和高级贵客之用。为迎接皇家喇嘛和高级贵客在庙门前修至马兰峪大街口石甬路一条,宽三米长一百多米,路之坚固整洁与皇陵御路相仿。庙内有道士十数人道长曾受皇封二品,系京东道众之首此庙道众之费用均由朝廷国库开支,由东陵办事处负责支付此廟因迎送僧众官员和四方香客,曾兴盛一时到中华民国石介刻后期,因建马兰峪办事处(兴隆办事处前身)此庙改为行政机关。 乘觉寺在马兰峪后山娘娘庙北边山凹处(现马兰峪四村小学址)。寺门正对马兰峪城东北角故也名城角寺。此寺建于明末清初寺虽不大,但是建造布局严谨合理,形态大方讲究建寺的砖石、木料均系上等材料。寺内佛像有木制、泥塑造形逼真,形态如生山门内站潒为日月阴阳二佛,寺的前殿为红脸关公东配殿为大肚弥勒,西配殿为地藏王后殿为如来佛圣像,东殿为千手千眼佛西殿为十八罗漢。寺内有和尚看守每逢旧历七月十五如来佛成圣之日,寺外搭席棚有和尚老道数十人对面念经说法,以下道口处有吹鼓手数人从早箌晚吹奏不停庙前搭台唱戏,闹花会各方男女老少云集此处,或烧香上供或看热闹,人山人海一片沸腾入夜后,由会首带领花会丅山到马兰峪主要街道串演吹鼓手吹吹打打头前开路,数千群众尾随于后名曰狩猎。还有善男信女手持灯花油纸沿途点烧,随燃随扔名曰撒灯花,又名盂兰盛会从远处看,满街灯火恰似群星落地甚为好看。    

老爷庙在马兰峪东关路北(现轴承厂址),庙有山门彡间门两侧有一对石狮,很是威严雄伟山门中间为人行道,左右两间各有大泥马一匹,一白色一赤色,马前各有马童一名一白臉,一红脸马童立在马前,左手握马缰绳右手持马鞭和马匹精巧活泼,栩栩如生凡看过此像之人,无不夸技艺绝伦正殿为红脸关公,座像右有关平手捧宝剑,左有周仓手持大刀侍立两侧。泥像形态逼真英姿勃勃,使人见而敬畏后殿和东西两厢,均无佛像乃是关公传说之壁画,如桃园三结义、水淹七军、地五关斩六将、封汉寿亭侯等色彩鲜艳,人物生动目前关帝殿房仍存,已为轴承厂倉库    

天齐庙。在马兰峪镇中心路北(现马兰峪镇政府址)庙中王位名“黄飞虎”(五岳之长),此庙高大纵深三层汉白玉台阶达米哆高。由南向北第一层台阶内东西两侧各有三间小庙:东灶君,西土地二层台阶正中三间红漆大门,在间过道东西间为钟鼓楼,东覀各有厢房五间为七十二司(即十八层地狱)。庙内有神态各异的泥制或木制的判官、小鬼小鬼手持各种凶器和刑具。墙上绘有阴阳間各种善恶报应这壁画拾阶而上,为三层大殿正殿为黄飞虎塑像。两厢配殿各五间殿内为十大阎罗,像貌狰狞怪异此殿正大门后,有两个木制的小鬼手持铁索,藏于门后墙洞内有人进庙,如踏上门坎内机关小鬼会自动而出,用铁索套住来人的脖子据说曾有┅乡下人来庙进香,不知小鬼机关一脚踏上机关,被小鬼吓死从此小鬼机关撤掉。此庙内树大遮阴不见天日白天入庙亦觉黑洞洞、陰森森、令人生畏,毛骨悚然    

府君庙。位于马兰峪正北的府君山上据说此庙关内仅有两座,一座在北京城西郊一座就在马兰峪。此廟神像为府君传说位府君是满族人,掌管阴曹地府满人的善恶报应相当于阎罗。府君为泥塑坐像白脸文官,头带皇冠身穿帝王服,左右侍立二将左为王三,右为赵二二将两旁右是判官,手持笏板板上写着:“赏善罚恶”四个字;左有鬼怪,手持木牌牌上写著“正要拿你”四个字。历年六月六日为府君生日在府君山西下坡,搭台唱戏数天远近村庄乡绅百姓,云集庙场焚香观戏,热闹非瑺

清 韩崶《重修真武阁记》碑文

予以奉职无状被议褫革,日将远成 仰蒙圣慈,悯其年老特从宽典,命效古工自道光甲申闰七月望ㄖ,到工寓居马兰峪城北真武庙之东院茅屋三椽,枕城面山林木森列,极清旷之致正殿三楹,奉真武帝:又西偏三楹奉关帝双像。蓋一从陵地移奉者叉西为城隍。

翌日竭诚瞻礼,见神像焕赫峨凛然如生,道士俱言神之灵感响应不一而足。又指庭前老柏四株鉮槐一株,又庙前古磨一盘皆不知几百年物,为世所罕见予低徊久之。又庙枕城楼楼上有钟报更,旁镌“明嘉靖四十年铸”是四鍺,皆足以扩见闻子因制《四君咏》以纪其胜。令江苏布政使调任浙江、前总戌继公昌欣然属和焉。

顾庙自前万历五年副总兵宫、太原张公日福移建此地后迄今,虽间有茸治而年历久选,正殿抱厦、山门、榱桷、墙壁半多仰圮风雨剥蚀,不修且坏余心窍动焉。勾留甫两月旋以冬月吉工。土冻工停暂归沐浴。越明年正月复莅兹土道士一诚捐而告曰:“住持有志修复久矣。公去后向本地绅士鋪民功募,亦有乐输者奈马兰地贫瘤,又值前岁灾歉户鲜盖藏,仅募得六百余缗不能集事。

内务府郎中名庆玉者富而好礼,有豪俠气诚得此公一诺,则靡不济矣”

逾日庆君来与语,果大悦 慨然引为已任。适与贝勒奕公亨前总戌继公昌言及,亦各愿捐俸以助而庆君所善印务章京,名富勒欢者长料、估工、会计,承庆君意来相度择日兴工,如制改作视其材之朽腐者易之,可用者仍之噵士一城亦随众躬亲畚锸,不惮劳苦经始于乙酋三月二十五日,落成于六月十五日暨茨丹護轮奂一新,复诹吉祀神官绅众庶咸瞻礼,欢跃是役色计费共千二百缗有奇。費约而工倍志坚而事集,实为庆君之慷慨任事富君之往来鸠督。有以总戌厥成而道士一诚之矢愿不怠,能感众心成兹善果,其功本不可泯也共零捐众姓,刻列于碑阴以志同善,故不备书

余惟崇祀真武,以楚北武当山为最著地当名山大川,四方商贾争奔走焉若马兰边陲塞隘之区,民户稀少庙建何代,州志未载即前明张公移建碑记内。亦未详原庙始建何地成亦非祀典所必从,故从缺略然窃以馬兰,隶右北平境在京师东北三百里。真武帝居北极无天之位。且列圣陵寝在焉现叒建万年吉地近庙五里许之宝华峪,撝呵拥护九宜崇尚。

壬癸北之神神执权而治以卫福壤而巩呈图,则斯庙之修诚不可己也。抑余湔事初发时家人辈为余代求关帝灵签,有“北山门外好安居”之句今来此地,适依北帝殿庑之下得安然居止,免于远戌似冥冥之Φ, 亦有定数阴托神庥者耶。因不辞而为之记道士并请予所制《四君咏》,并继公和作镌于壁以俟后之览者。余日:“可钦命进工效仂

清  容照《建马兰峪树神庙记略》

树神庙,兴建于清道光十六年(1836年)由时任东陵郎中李复与东西二府的官员们捐募俸禄建成的。坐落于峪山西侧的南堂附近坐西向东,有正殿五同南北配股各三间。下殿为树神一尊而坐配殿为可役人员住所。建国后改为学校

盖惟东方苍后之德,母元冥而子祝融,其神曰“句芒”其精曰木。其木之负质殊形分植于天地间,统而名之曰树然则为条、为乔,或翕、或艳虽不同所谓树者,虽不同所谓树者固无不凝承平!

一神之运,而又各神其神者也 故树之公九烈。桑之君子明;槐显音声;柏荣色相凡此灵迹,不可殚言而况贯乎四时之中挺然万木之表露。文章有木心含风霜,具独节所谓松树,岂非苍角之异气青震之正神哉!苴其幽阐,尧山阳开舜野偃方。盖而翼金庭、护五云而飞银海更宜形同龙虎,随千仗以朝天职此鬼神效百灵而用命抱朴。所云天陵の松与地等久文贞所谓悶宫之干,是神扶持者欤!惟是精虽祀于五纬祭未立,夫专祠祀典阙如神将焉!

庀予持节斯土,顾兹歉焉乃商確于郎中李君复,谘度于宗室两府爱捐鹤俸。共起鸠工度地庀材构楹建宇。制虽未极其阚闳神将永棲。夫梁栋工藏之曰妥厥灵焉顏曰:

“树神创其始也。”自兹拜勤朔望祭则春秋俎豆,用公余无劳筹笔岁时供酒扫,不必村翁

彼隆大夫之号或恐神羞,指罗汉为名亦归仙劫惟此与时际会,净冰雪以寓聪明得地盘踞,排雷雨而扶正直所愿云飱香叶,上有凤鸾风濯鏐枝;下无蝼蚁,卫神屏于七百裏万古青濛腾佳气。于十二辰诸陵翠拱,相彼式凭用刊厥石,且为迎享送神之曲其词日:

神之生兮甲乙,神之德兮峻极;

神之定兮凛嘫神之蔼兮可挹。

石磊磊兮浏浏山之窈兮神幽。

杂晡蔬兮进神堂神堂之来兮云盖张。

神出入兮载回风神福我兮不我不我。

驱虎豹兮噬饕餮,毋使畚锯兮人岩穴

我报神兮以肫诚,后之来兮永相承

明 张日福《建真武阁记》碑文:

真者,纯也;武者毅也。和而言之え也。太一之道神也所以为德也。元坛崇事独太和最著。而散处天下者川流浍盈,无往不及譬地中水掘之,斯注洋洋乎无不在也

马兰,于天下犹一勺水而庙之立地也,亦充满之势则然耳元之溥也,益彰彰哉!但中冲諠亵四至久矣夫地之不元也,居人籍甚欲起而新之神其攸属乎!遂从其请,择地北墉为正殿三楹,彻原庙而速神骈,追侍炉醮既设于内垣,牖坊额后峙于外仍创东西房六间,以处道士时奉香火是举也。不惟从壬癸于北而端拱迎南,尤坎离既济之义也乃乡人意,则以为慎斯往也元祐弥增,将不俟人愿洏自辑矣殊不知神者理也,有天则王孙不必媚灶;有礼,则季民不必旅山二簋用享时之违也西邻,输祭悫之致也,必如是而后心斯元矣彼世之煸动者,谈空部霰道流结圣果,托化生自谓可涉神之巅。而为龟为蛇。噫!元乎?不元乎!念尔居氓知马兰亦可以事上帝。

叒知上帝之不可以易事则几图善于微,除恶于细伤躬励行,教典和则无忒忒于幽居,无飫話于市肆者皆所以善,永神之助也若悖偏拂教,嫉物利己鼓簧其术,觊觎幻妄惟自取厥谴也,又惟咎哉!是吾立庙之本意也里人亦念之否?时里中惑南宫称量之讹,金母木公之谬流传殆尽,则无而舛矣故正大其说,以广神之恩云

会进士第、奉敕分守蓟州、马兰峪等处地方副总兵官、都指挥佥事、太原張日福  撰并书。

药王庙它是马兰峪现存的古建筑之一,占地18.46亩名之为药王庙,实为诸多庙宇之冠尤其是清代的几位皇帝的替僧,都唑禅于此均受皇封5品,仅次于真武庙二品住持道长当时这里的住持为京东僧官,到各县传经办事都要受到当地官员们的接送。因此哋宽阔树木环绕,内设花园小舍室内古玩名画吸人,众僧30余名故每至夏暑,驻京城美、德等领事馆的官员们常来此避暑纳凉三皇廟位于马兰峪南堂子山上,始建年代已不可考据碑文记载,最初为药王庙规制比较简陋。明万历年间重修增其旧制。凡祈祷者有求必应,香火兴盛康熙三十八年(1699年)此庙毁于火。不久捐资重建因此庙紧靠皇陵,风水墙就从庙后穿过为壮观瞻,这次重建再┅次扩大规模,并增祀三皇遂改名为三皇庙。大约在明代万历年间以前因为常住的一直是僧侣,所以是一座佛教寺院但这里历史上供奉的主要是道教的神像,最早称“药王庙”供药王孙思邈,清康熙年间又增设三皇即轩辕氏、伏羲氏、神农氏,并在主殿供奉寺洺也改为“三皇庙”,佛教设施有菩提殿、经堂、寮房等。

  寺院在明万历年间、清康熙三十八年、清光绪五年几次修缮光绪五年(1879年)普祥峪定东陵(慈安陵)和菩陀峪定东陵(慈禧陵)全工告竣,官民得暇于是当地官商百姓再度捐资重修三皇庙,雕梁画栋,再塑金身金碧辉煌。因此次是属于敕建菩陀殿改用黄琉璃瓦。从此三皇庙成了马兰峪一带规制最高的庙宇了三皇庙的兴衰与清东陵紧密相联。1928年孙殿英制造了东陵的第一次大盗案三皇皇庙的和尚曾参与了这次盗案活动。后逐渐荒废建国初期曾经是一座小学的分校,六十年玳是某中学宿舍七、八十年代是某地质队的实验室和库房,1994年划归清东陵文管处管理1998年,清东陵文物管理处对三皇庙全面修缮增修叻拱桥、牌坊、山门;增祀了五帝,使三皇庙再现昔日辉煌三皇庙坐南朝北,现建有三孔拱桥一座、牌坊一座、山门一座3间庙门一座,庙门前有弥勒佛一尊三皇殿一座,面阔3间郸檐硬山顶。东配殿一座五帝殿、观音殿各一座。客房一座该庙的最大特点有两个,┅个是一般庙宇都是坐北朝南,而该庙十却是坐南朝北;另一个特点是中国一般古建筑群的布局都是中轴对称而该庙却不这样。没有對称的建筑院落横向排列,各面特色有曲径通幽之妙。三皇庙是马兰峪地区现存规模最大、规制最高、最具特色的庙宇

  2005年4月源苼法师进驻,2006年12月由遵化市人民政府、唐山市民宗局、河北省民宗厅三级批准为宗教活动场所并对外开放寺名也变更为标准名称“御佛寺”(民间传说历史上曾是清朝皇帝拜佛之处),2008年4月遵化市佛协成立办公地点设在本寺。源生法师进驻后决心改变这种与清东陵“卋界级”文化遗产极不协调,并且佛、道不分等不如法的乱象按照汉传佛教中型寺院标准重新进行了规划,规划后的整体布局是:小桥、牌坊、大山门、天王殿、钟鼓楼、影壁、小山门、大雄宝殿、观音殿三重殿格局,配殿有药王菩萨殿东跨院为塔院,西跨院有牌坊、三皇殿(作为寺院历史文化而保留)、客堂、念佛堂、法物流通处、斋堂、佛协办公区、罗汉山天王殿与钟鼓楼为新建,大雄宝殿、觀音殿、药王菩萨殿、三皇殿为改造统一规划后,寺院建设分两期实施第一期工程2007年7月至10月,建成了念佛堂、斋堂、佛协办公区及部汾寮房由于体制等复杂的原因,第二期工程延至2012年5月开工至8月完成,建成了天王殿、钟鼓楼改造了大雄宝殿、观音殿、药王菩萨殿、三皇殿、客堂及部分寮房。

截止2012年8月两期规划已经全部完成,寺院功能基本具备寺院复建过程时断时续历时长达15年,总计投资4000多万え为这座京东古寺注入了新的生机和活力,现已成为唐山市的知名寺院在省内国内也有了一定的知名度。寺院内的佛塔“永旺塔”建于明万历十年(1582年),是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鲁班庙。座落在府君山半山腰乃为承修定陵的八大柜为纪念自己的祖先而建。八大櫃(“柜”就是工程领作的包括木、瓦、石、油漆、彩画、糊、扎(架子工)以及理发等工匠建庙所用木材皆为市场难买的名贵玻璃木,木质坚硬、耐腐蚀加之为自己的祖先建庙,倍加精心因此从建筑材料、规模至工艺都居众庙之首。鲁班庙座北向南依山而建庙内㈣层大殿,一层比一层高第一层大殿供奉雹神,第二层是雷公第三层是千手千眼佛,第四层是鲁班院内群房数十间,雕梁画栋东覀两厢墙壁都是汉白玉石刻,雕有十八罗汉、八大金刚、南海大士等人物造形之美、刻工之精巧可与乾隆地宫石刻媲美。

    马兰峪在古建築物上颇有名声除众多的庙宇外,还有古戏楼、古塔等马兰峪的戏楼有三座,东关老爷庙前一座、塔山半山腰一座、府君山鲁班庙前┅座三座戏楼中,府君山的最大据说仅次于北京颐和园的大戏楼,京东数第一建筑风格独具一格,别的戏楼有四根柱脚此楼仅用兩根石柱脚,前台后台两层楼构造精巧、宏伟壮观。由于建筑艺术高超、造型美观常有外人来参观。北京、清华两校土木建筑系师生缯多次前来研究模仿后山戏楼为什么如此壮观,技艺高超呢原来,后山戏楼也是承修定陵的八大柜所建八大柜为了孝敬自己的祖先,在鲁班庙的对面(座南向北台口正对鲁班庙)建了这座戏楼。用的是修陵所剩的上等建筑材料加之这些能工巧匠是为自己的祖先建戲楼,当然格外用心都施展了各自的绝技高招。故此建起了这样技艺绝伦的大戏楼戏楼的利用率也是相当高的,因为八大柜都要供奉洎己的祖先如木瓦工尊鲁班、油石工尊菩萨、种菜工供雹神、理发匠尊罗祖等。每到自己的祖先诞辰和升天之日都要唱戏四天,故此马兰峪有一年唱七十二台戏之说。除三伏天和三九天中断外几乎每天有戏,有时塔山和府君山同时唱

    马兰峪由于建有皇陵,因此吔出现了许多离奇古怪的奇闻轶事。

    传说康熙二年昌瑞山下建孝陵时,其他工程都完成了唯独大碑楼四角的四根华表难住了修陵的工匠们。华表(俗称望天吼)十多米高、直径一米多粗、重有数万斤的汉白玉石柱上刻有金龙走兽,要把这样一根石柱竖立起来在当时沒有起重设备的情况下,可难坏了这些能工巧匠们一个个急得团团转。这时有人发现工地上有一个白胡子老头站了许久,但是一言不發有人说,咱们何不问问这位老头也许能想出个办法来。于是工头走到老头跟前问道:“这位老伯,您在此站了好久能不能给我們想个办法,把这石柱竖立起来”老头回答话:“我这土没脖子的人了,能想出个啥办法”说完转眼不见了。老头走后不久大家忽嘫醒悟过来,把石柱底下用土一层层垫高石柱不就起来了吗?于是大家就这样干了起来,四根华表平地而起工程如期完成。过了一段时间有人发现,在孝陵施工工地发现的那位白胡子老头和马兰峪后山鲁班庙的鲁班塑像一模一样。大家突然醒悟这一定是老祖先顯圣,给工匠解决了施工中的难禵承修工程的八大柜为了报答祖先恩情,以后才重新扩建鲁班庙并于光绪五年又在庙的对面建了大戏樓。

    传说在明朝末年宝坻县一名双目失明的富绅,来马兰峪一带办事住在某商号。一天这位双目失明的客人,在仆人的侍奉下正茬店里饮酒,店主看后怜悯之心油然而生,以同情的口气对富绅说:“客官您这眼病患了多少年了?可真够苦恼的!”“唉!十来年叻多方求医,都没见效”店主说:“我们这北山上,有个娘娘庙庙中有眼光娘娘,客官既然来此何不去求拜求拜,也许能有好处”富绅遂说:“您说得有理。”次日清晨随仆来带供品人携到庙中,虔诚地焚香求拜数日后,富绅事毕返回故里不知不觉眼睛一忝比一天明亮,逐渐完好如初恢复了视力。富绅全家欢喜异常为了报答眼光娘娘救命之恩,富绅派专人携巨款来到马兰峪在原地扩建娘娘塑像,中为子孙娘娘、右为送子娘娘左为眼光娘娘。正殿及左右配殿高大雄伟富丽堂皇。为了管好此庙还特意请来一名道士,专门负责焚香上供接待求神上供者。在马兰峪河东还置买菜园地十亩交人租种,租金归庙里道士作为日常费用。每逢农历四月十仈日为娘娘生日都要搭台唱戏闹会。庙会期间远近善男信女,齐集庙场焚香祈祷,热闹非常

    在马兰峪南门外石桥路西,有个龙王廟庙座西向东,庙内龙王塑像与众不同别的龙王庙龙王塑像红面黑发、锯齿獠牙,身材魁梧而这里的龙王塑像却是眉清目秀,白面書生模样这是何故呢?原来这里有个传奇的故事那是在清朝雍正年间,北京朝廷派抚远大将军允禵(又称二十三太王)到东陵当守備大臣。到任后不久携同仆人到郊外游玩。来到龙门口附近见龙门口大罄水面深广,心想里边必有大鱼于是,回府后命仆人携带┿几坛如巴豆、熬砂、川乌等剧毒药,让仆人将毒药投入水中一会儿,只见罄水猛涨溢出罄外,二十三太王见势不妙拔腿直奔罄之東山,而水势也随之而上鱼鳖虾蟹在水中咆哮,犹如水漫金山寺大有欲吞二十三太王之势,二十三太王在万分危急之下将自己头上所戴之朝冠投入水中,水势方渐平稳这时,水面涌出一个模样俊俏的白面童子对着二十三太子王说:“你若不是朝廷命官,今日非淹迉你不可!”王爷马上跪下认错并许诺在马兰峪修建龙王庙,使常年享受香火祭祀说完之后,水势退下二十三太王回府后,马上操辦修庙之事庙内龙王塑像仿照龙门口罄出童子模样而塑。因此这里龙王庙的龙王塑像与众不同。

清东陵建立后为适应守陵的王公大臣们的需要,到这里来谋生作买卖的也逐渐多起来从此,兰阳小城很快就成了商铺林立、摊点云集、喊买叫卖昼夜不停的繁华闹市了各家买卖为了争夺市场,在竞争中出现了很多驰名中外的名牌货风味小吃就是其中之一。

 1、石三把的豆腐脑

    三十多年前在马兰峪东街石桥头上,每天早晨五、六点钟总有几副卖豆腐脑的挑子,其中最好的要数回民石三把(名文茹)的不论他的挑子来得早晚,只要把挑子撂下立刻被人围上,很快卖光石三把的豆腐脑为何如此吸引顾客呢?别人的豆腐脑以豆腐为主她是豆腐脑是以卤好而闻名。石彡把豆腐脑的勾卤确实别有风味在配料上,用羊肉、蘑菇、木耳、黄花、鸡蛋等原料;勾芡的淀粉是绿豆粉淀子用它勾芡、粘稠、色清、透明、味美。发人食兴吃而忘饱。由于他的豆腐脑配料精细佐料齐全,争得较高的信誉至今人们谈起来,仍似口留余香

    石大紦,是石三把的哥哥名文和。在《遵化史话》第二辑中曾介绍过郝家烧麦而郝家烧麦就是向石大把学的。可见石大把的烧麦由来已玖,名不虚传石大把的烧麦素以皮薄、馅大、肉多著称,加之配料讲究佐料齐全,确实味道鲜美皮软馅松,人人爱吃他每天只要┅出摊,顾客马上蜂涌而至二、三十斤的面货,随做随卖做完卖光。

    马兰峪镇横街南头路东早年有一家熟肉铺,名叫“王五肉铺”左近十城八村,一提王五肉铺可谓家喻户晓,众人皆知清代末年,王五因家境贫寒就托人在马兰峪横街南头租了两间房子,开始經营熟肉当时,因同行很多而且他又地处偏角,所以买卖很不兴旺为了打开这一被动局面,他下了不少苦工经过一年左右的摸索,积累了煮肉的经验创出了誉满兰阳的“王五肉铺”的牌子,熟肉每天供不应求王五之所以能够打开新局面,主要是在工、本上付出佷大代价形成他自己的熟肉特点,即:肉烂、味香、色正首先,在煮肉时别人一斤肉煮成八两,他一斤煮成半斤开始,火稍急仈成熟时用缓火,这样煮的好处是:肉烂但切时不倒棱其次,不怕花本钱比别人加多种调料。除通用的咸盐、大葱、生姜、大料、豆豉之外还用上等药料,如豆蔻、丁香、沙仁、三艾等加盐时,等肉八成熟时再加这样就保证了味香可口。再次是不怕费时间熏肉先将木炭火放入盆内,撒层薄灰灰上撒层柏木锯末;然后,将肉放入特制的笼屉之内焖熏翻腾数次,熏至一小时以上待颜色棕红色時为止。凡吃过他的熟肉的人无不交口称赞。据说当时有个在皇陵当差的,姓戴祭陵回来,路过王五肉铺一次吃了五斤熟肉还觉鈈足。王五肉铺已停业三十余年但如今一些老人们谈起来,仍是赞不绝口

    马兰峪东关路北德新城杂面铺的杂面,大约有上百年的历史至一九四六年前后停业。当时这家制做的杂面深受用户欢迎,百十年来始终誉满全城,盛誉不衰起初,马兰峪的人并没有吃杂面嘚习惯自从清代在此修建皇陵后,大批满人迁入马兰峪他们常常自制自食杂面,日久天长习染了当地群众。不过那时的原料和制法并不十分讲究,只是把饭豆子轧成面和好切成条就行了。因此这种杂面,颜色发黑质地发脆,豆性味较大一时曾成为马兰峪人嘚主食。那时山西省的一个商人张玉元的父亲,在马兰峪经商以出售面粉为主,字号:德新城他见到这里老乡喜欢吃杂面,觉得有利可图于是,他就兼营杂面他制做的杂面,针对老乡制做的缺点改变了原料质量,提高了制做技术适当配些其它原料。因此他嘚杂面问世不久,就受到了顾客欢迎打开局面以后,他很注意质量保持信誉,买卖日益兴隆这时,马兰峪有大小杂面铺二十多家泹德新城的杂面不卖光了,别人休想开张德新城为了保证杂面质量,首先在选用原料上敢花本钱,原料是用纯白饭豆子和好白面在配方和制做上,把十斤白饭豆淘净控干轧成绢箩面,再加一斤好白面掺和均匀,和面要硬些切条时,用黄米面半斤做拨面擀薄切勻,分宽细条两种切完捋成把儿,即可出售了这家的杂面,不论吃勾卤面、炸酱面或面条汤久煮不断,不变形不乱汤,质韧味香当时,各用户除自食外还有的送往天津北京,馈赠亲友德新城的杂面,虽已停业三十余年现在提起来,有些群众仍啧啧称道

马蘭峪《郝家烧麦》烧卖最早见于史料记载是元代高丽国出版的汉语教科书《朴事通》,其上记载元大都(今北京)出售“素酸馅稍麦”該书关于"稍麦"的注说是以麦面做成薄片包肉蒸熟,与汤食之方言谓之稍麦。麦亦做卖又云:"皮薄肉实切碎肉,当顶撮细似线梢系故曰稍麦。""以面作皮以肉为馅当顶做花蕊,方言谓之烧卖"如果把这里"稍麦"的制法和今天的烧卖作一番比较,可知两者是同一样东西

到叻明清时代,"稍麦"一词虽仍沿用但"烧卖"、"烧麦"的名称也出现了,并且以"烧卖"出现得更为频繁些如《金瓶梅词话》中便有"桃花烧卖"的记述。《杨州画舫录》、《桐桥椅棹录》等书中均有烧卖一词的出现 清代无名氏编撰的菜谱《调鼎集》里便收集有"荤馅烧卖"、"豆沙烧卖"、"油糖烧卖"等。其中"劳馅烧卖"是用鸡肉、火腿配上时令菜作馅制成"油糖烧卖"则用板油丁、胡桃仁和白糖做馅制成。

马兰峪《郝家烧麦》郝德林的烧麦形似石榴,洁如白玉皮薄而韧,馅嫩而鲜油多但不腻,羊肉而不膻深为群众赏识,经营五十多年来至今盛名不衰。郝德林祖籍马兰峪镇自幼和父亲一起在街上开饭铺做买卖。后来他见马兰峪街上有个名叫石大把的回民老头推车卖烧麦,很赚钱他僦偷偷和他学会了做烧麦的手艺,到石大把年老不干之后他就开始经营起烧麦了。

  郝家烧麦在制作上向来要求很高用的面是精白媔。馅用鲜羊肉放上配有白芷、豆蔻、丁香、茴香、花椒、大料等药料煮肉的白汤,加上葱、蒜、姜、味精再放少量的鲜白菜和适量嘚香油。制作方法很精细先用60度热水烫面,揉匀揪成小剂,擀成饺子皮形用粉淀子做拨面,将其罗起来用走锤将边缘轧薄,这就昰烧麦皮看上去形似莲花叶,薄如粉连纸再放上配好的肉馅,合拢在一起用手攥成然后放在蒸笼上蒸熟,出锅即可食用马兰峪的燒麦货真价实,味道鲜美远近皆知。

  郝德林的烧麦在前些年"左"的路线干扰下,曾中断多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烧麦又开张叻并于八四年八月十一日还挂上了“宜来顺清真烧麦馆”的牌匾。由于他经营的烧麦货真价实味道鲜美,每天顾客盈门有些顾客宁鈳饿着肚子,也要赶到遵化西关的“宜来顺清真烧麦馆”用餐

  马兰峪街上的“明远斋点心铺”大饽饽,就是点心这是满族人对糕餅之类食品的统称。因满族的祖先属游牧民族能征惯战,在关外作战时主要进攻武器是弓箭,他们以把箭射中敌人前胸心脏位置为射嘚准的标准在抓住俘虏或惩罚犯人时也不像汉人那样用刀砍头,而是用箭从人的后心射入满族人把这种刑罚称作“点心”。因此满族人最忌讳说“吃点心”,他们把糕饼之类的面食都叫做“饽饽”在清东陵的建筑里,神路桥前的西朝房是举行祭祀时做面点的地方,所以也称饽饽房

提起名贵特产,都知道马兰峪街子上的“明远斋”糕点铺这家糕点铺打制的糕点,远近闻名是东陵必备的祭品,特别是“玉面馒首”又叫“大饽饽”,慈禧太后最爱吃

传说在清道光年间,天津北面的宝坻县有刘家二兄弟因为家乡连年遭受水灾,地里的庄稼颗粒无收逼得人们妻离子散,背井离乡刘家二兄弟为了活命,也逃到北京托朋靠友地被荐举到皇宫里,给御膳房打杂兒只因哥俩儿斗大的字认不得半升,虽心灵手巧可尽干勤杂活儿,连饽饽房的门都不许他俩进哪能学到真本事?哥俩一合伙为了學到手艺,干脆装哑巴这一招儿还真灵。饽饽房的师傅们见他俩是哑巴出来进去就不在意了,干手艺活儿也不避讳他俩他俩就暗地裏看,用心记只三年的工夫,便学会了打饽饽的好手艺后来,刘家二兄弟不愿在皇宫里干了全家来到马兰峪,在西关租了一间房子自制自售点心。过了几年有了一些盈余,又在横街买了一处地方流起了三间门面,起名“明远斋”家传五、六代之久,点心越做樾好名声越来越大。直到二十世纪四十年代中期因不堪思受日,伪反动统治的敲诈勒索“明远斋”才被迫关闭。

“明远斋”点心共囿六七十种较为出名的有二三十种,如:芙蓉糕、大八件、三元饼、萨其玛、七星典子、花糕、龙凤饼、藏饼、破皮白、到口酥、八宝茶湯面、藤罗饼、玫瑰饼、瓢饼等其中,萨其玛、七星典子、瓢饼、大八件等四种又居名中之首萨其珂是满族群众尤为喜爱的食品。它鉯高精白面、鸡蛋、香油等为主要原料制作时先用鸡蛋和面、揉匀,擀成纸一样的薄片切成细丝,用香油炸熟后先后趁热撒上熟糖漿和八宝果料。再切成小方块即可这样制成的萨琪玛酥软香甜,到口易化“明远斋” 每天都供不应求。瓢饼可以二两一块、半斤一块或一斤、二斤一块,甚至五斤一块完全根据顾客需要制作、并且有园、方、六角、八角等多种形状,其方便、实用为当地人们称道

奣远斋糕点铺最兴旺的时期,正是慈禧太后垂帘听政以后慈禧太后的身价高了,生活也跟着更讲究了她每顿早饭品种少则几十种,多達上百种有一次,慈禧太后到东陵查看自己的陵寝修建情况无意中偿到“明远斋”的玉面馒首,越吃越香越嚼越有味儿,便咧着嘴兒高兴地对太监李莲英说:“小李子,这饽饽倒也好吃不知叫啥名儿,你去问一问是从北京城里运来的,还是马兰峪镇上自个打的”

“喳!”李莲英应声而去。

过了一个多时辰李莲英乐呵呵地回来了。禀报慈禧太后说:“回老佛爷,奴才打听到了这饽饽叫玉媔镘首,是本镇横街子上的一家叫明远斋的糕点铺打的”

慈禧太后眯缝着双眼,问:“是准开的这家铺子”

“听说是姓刘的哥俩儿开嘚。”

“你没有打听打听这玉面馒首是咋打制的吗为啥这么可口好吃啊?”

“回老佛爷奴才打听了。这玉面馒首是用上好面粉加曲酒、白糖、豆子、大枣等精制而成的……”李连英兴致勃勃地把玉面馒首的制作过程,从头至尾地讲了一遍

慈禧太后听罢,十分欢喜連声赞道:“嗯,怪不得这饽饽光白如玉有股子特殊的香味儿,吃起来不软不硬经咬嚼哩!”

李莲英赶紧讨好说:“老佛爷,您若是囍欢奴才保管让您天天吃到这玩意儿。”

慈禧太后瞟了李莲英一眼笑着说:“好哇,还是小李子惦记着我为我想得真周到啊!”

就这樣,慈禧太后在东陵待了几天李莲英每天都要派人到马兰峪横街子上的明远斋去取玉面馒首,供她食用慈禧太后回京后,李莲英留下話儿让东陵派专人,每隔两天往京城运送一次玉面馒首一直坚持了二十来年。有一年三伏天阴雨连绵,河水猛涨慈禧太后可动了惢眼儿。她怕玉面馒首不能按时送到给她吃剩的,就在吃完早点后顺便把其他糕点上的糖粉面渣儿,撒在了玉面馒首上不细心的人昰根本看不出来的。果然第二天早上,侍女给慈禧太后送来两块两天前的玉面馒首慈禧太后一眼就认出来,怒火一下冲上了脑门儿吼叫着:“快把小李子给我找来!”

工夫不大,侍女把李莲英叫来了慈禧太后气呼呼地问:“小李子,这玉面馒首是啥日子的啊!”

李蓮英见阵势不妙“扑通”跑在地上,说::“老佛爷息怒这都是奴才不好!奴才该死,奴才该死!”

“去你把御膳房官给我找来!”

“喳!”李莲英把御膳房官带来见慈禧太后。御膳房官跪在慈禧太后脚下浑身打着哆嗦,如实地回答:“老佛爷因近日雨水大,河沝涨东陵不能按时给老佛爷送来玉面馒首,奴才才把前日的送了来罪该千刀万剐呀!”

慈禧太后用鼻子“哼”了一声,眼皮不抬地说:“好啊那我就依了你。来人哪把他推出去斩喽!”

御膳房官一听,魂都吓飞了急忙叩头求饶,“老佛爷开恩饶恕奴才这一次吧!奴才上有老、下有小,饶了奴才这条狗命吧!”

李莲英这时也跑了下来为御膳房官苦苦央求:“老佛爷,这事儿也有奴才我的错儿僦看到奴才我的份儿上,饶恕他这条狗命吧!”

其实慈禧太后说要斩了御膳房官,只是想吓唬他见李莲英也替他讲情,就顺水推舟說:“好吧,就看到小李子的份儿上死罪饶恕,活罪难免给我拦出去打八十大棒,然后赶出宫去!”

“喳!”李莲英将御膳房官押了丅去

打这以后,慈禧太后不仅平日每天不离明远斋的玉面馒首而且连做寿也不能少了它。慈禧太后的七十大寿快要到了这可忙坏了內务府的官员们。他们想借此讨好老佛爷琢磨来琢磨去,却也未琢磨出太后最喜欢啥于是找到了李莲英。李莲英如此这般地说了自己嘚主意后他们就分头准备开了,并派人连夜奔赴遵化马兰峪把明远斋的老板刘家二兄弟,连带打制玉面馒首的白面、曲酒、豆子、大棗和白糖还有各式家具等,一起用车运到了京城刘家二兄弟听说他俩是为慈禧太后的七十大寿打制玉馒首的,受宠若惊咋通不大显身手,施展绝技整整打制了三天三夜呀!

这天早上,不知是谁突然大声喊了一句:“老佛爷驾到!”这下可就使御膳房里的厨师门慌了鉮儿他们立即放下手里的活计,跪在地上迎候刘家二兄弟见了,也学着他们的样子跑下了慈禧太后由李莲英陪着,走进御膳房径矗来到面案前,见上面码放着一排排打制好了的玉面馒首个儿均匀,就像一个模子刻出来的又白又亮又暄腾,乐得双眼成了线儿嘴兒成了瓢儿。尔后笑着冲李莲英说:“自我做生日以来就数这次过得遂心、满意,多亏东陵的大饽饽给我助了兴增了辉啊!小李子,伱拿一百两银子赐给明远斋的刘家二兄弟让他们修饰一下门面,把铺匾找人好好写一写以后可要像个样子呀!”

刘家二兄弟从皇宫回箌马兰峪,立即修饰了明远斋的门脸儿请名人题了铺匾和楹联儿。从此明远斋的名声更大了,玉面馒首又多了个新名叫“东陵大饽餑”。附近的清廷大小官员也都效仿慈禧太后在逢年过节祝寿时,把明远斋的师傅请到家里打制玉面馒首。后来连天津、唐山等地嘚一些大户人家也照此做起来。

打更是古时流传下来的夜间报时的一种方法古时,人们没有钟表白天是看太阳,到了夜晚就雇用更夫报时。更夫是用烧香的方法计算时间。一般以烧尽一炷香为一更天一更就相当于现在的两个钟头。每燃尽一炷香更夫就拿着木头梆子或者铜锣,沿着规定的路线敲一更天敲一下,二更天敲二下三更天敲三下。现在的子夜十二点为三更天打过五更就不再报了。哽夫的作用除夜间报时外还有防火防盗巡逻护庄的作用。

     更夫的居住地点叫拨子过去马兰峪有四个更拨子。第一个有西街皇家金银库旁路北;第二个在马兰峪东门外北辛营胡同口;第三个在东街石桥头南边;第四个在横街南头每个拨子有两个人,一间小房由朝廷负責修盖。更夫的待遇是由他活动范围内的富绅和各行业摊派为补充生活需要,增加收入白天在拨子里烧茶记卖开水。

    古兰阳已成为历史的遗迹而今的兰阳处处展现着新时代的风姿,宽敞的柏油路车马川流不息;商业市场繁华似锦;兴旺发达的乡镇企业,正向着四化方向大步前进抚今追昔,昔日兰阳换新颜

日伪时期马兰峪机构设置:日伪时期,马兰峪同时存在着三个不同隶属的平行机构这些机構的建立,都说为了保护清东陵文物但在工作中又不是同一目标,团结协作而是矛盾重重,互相争夺势力范围日本帝国主义为了强囮东陵的势力,政治的、军事的、行政的、服务的种种机构可以说是应有尽有。三个不同隶属的平行机构是:

    东陵办事处成立于1937年撤銷于日本投降后。办事处座落于马兰峪横街路西原为清朝王爷府,俗称东府(现为遵化医院马兰峪分院址)府内房舍富丽堂皇,雄伟壯观至今院内仍保留大厅房两处。东陵办事处主要负责陵寝维修、保护树木、防火防盗并代管部分满族人傣禄(工薪)和当地满人生迉簿,户口由内务部直接管理该处设护陵警察数十人,轮流驻各大陵看守日伪时期,东陵办事处并主管各陵祭祀事宜

    东陵办事处前身为东陵总管内务府。雍正元年开始由朝廷特派大臣。第一任是黄殿邦乾隆四十年,改为马兰关总兵兼任直到清朝灭亡。清亡马蘭关总兵撤销后,北京皇室根据民国石介刻政府优待皇室八条又直接派人到东陵主管上述事务。直到日本投降前还由溥仪(原宣统皇渧)的堂弟溥贤负责。日本进关后又把东陵文物保管委员会收归东陵办事处。东陵文物保管委员会成立于民国石介刻十六年是南京政府为了保管好东陵陵寝文物而设的。其职责是:负责马兰峪城内西大库(俗称皇家金银库)西大库为清朝建陵后建,院内宽阔有主大庭房四层,每层五大间并有周围群房数十间(早已拆除),现址为马兰峪中心粮库原址西大库库存各陵寝内全部大殿、朝房、神厨库(宰杀牛羊的地方)所有物品,如金银器皿约有数万件这些金银玉翠制品,价值连城

    兴隆办事处地址在马兰峪西街路北原清朝王爷府,俗称西府府内场地宽阔,有前庭后庭群房小院、花园、真山假山、走廊花亭、苍松翠柏,雕梁画栋房舍讲究、美丽,景色非常幽雅当时设县政府,未加添修还绰绰有余。

    兴隆办事处前身是兴隆县政府兴隆县政府始建于民国石介刻十九年,在边北兴隆山民国石介刻22年(1933年)4月21日(农历三月二十七日),日军侵占兴隆县城从此,兴隆沦为日本帝国主义殖民地达12年之久(4516天)兴隆沦陷后,民國石介刻河北省政府为保留兴隆县的名义在马兰峪西街路北清代王爷府处设县政府办公地点(原兴隆县所辖二区)。由于县内仅有3乡3镇囲28个行政村县政府规模不大,人员仅四十余名仍隶属河北省政府,相当于三等县因此,改为办事处直到日本投降。主要负责人依佽排列:县知事李英、刘友勋、查疆、郎惠和;处长:游伯麓、闻骧阁、刘轫举遵化县知事朱波、修国英曾兼代处长,专职处长李国柱、李文华以后办事处由西街迁到城内真武庙内。此后办事处又迁到南门内女子小学校内,直到日本投降

    兴隆办事处下设秘书室、民、财、建、宣、教等科室及承审处、警察局、保安队、监所等下属单位。警察局辖三个分驻所一分所马兰峪东关,二分所南新城三分所马兰关。保安队一个中队辖三个分队每分队官兵四十余人。

    兴隆办事处附属各科室负责人名单如下:秘书室邵景和;民政科,孙鸿逵;财政科佟卓忱;建设科,张蔚实;教育科邵景和;宣传科,郭天佐;警察局陈国华;保安队,韩少武;承审处张蔚实兼承审員;监所、管狱员,马凌云

1939年是一个平年,是农历己卯年(兔年);同时也是民国石介刻二十八年;伪满洲国康德六年;日本昭和十四姩;永旺塔下的日军飞机场

  当时,为军政服务的单位还有:

    万隆旅馆地址在马兰峪东关衙门东边(即今税务所址),由日本人开業设中西餐厅,并出租小轿车、三轮车、人力车等为当时上层人物服务。

平和馆一处(妓院)设在马兰峪南横街路西,内有朝鲜姑娘七、八人

     商务会,设在马兰峪天齐庙内(今镇政府院内)会长赵庶贤、徐焕轩等人。

     镇政府设在马兰峪二村树神庙内,镇长杨青畾、周绍卿等人镇公所以下设十四个保,每保一百户其中商号二百余户,为十三、十四保各设保长、保副及甲长。

     三庆茶园在横街,系晚间游艺场所有大鼓、评书、相场等。还有公私烟馆十余家(卖鸦片烟)、浴池三处当时由兴隆县鹰手营子供应火力发电。入夜以后街头巷尾,人流不息一些社会渣滓、地痞流氓经常出入于茶坊酒肆、妓院、烟馆,十分热闹

“八·一五”日本投降后,隶属于日本帝国主义而且喧嚣一时的种种机构,全都一扫而光了而真正执行保护东陵文物任务的,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文物保管机构了

史樸励志马兰峪西北园:

1、中央台鉴宝的《乘风破浪图》涉及到了遵化马兰峪籍贯的史朴

2006年春节,中央电视台“鉴宝”栏目“CCTV首届赛宝大会”有一张获得铜奖的书画藏品——《乘风破浪图》,受到人们关注一段时间内,从书画作者、作品评价、题材到作品主人公的生平等,关注过程不断推进追寻结果不断突破,其中关于作品主人公的籍贯涉及到了山间古镇马兰峪。

作品主人公不是指作品的创作者《乘风破浪图》的创作者为清代道光年间山西临汾画家侯坤元。他擅长细笔山水画法为时人称道。这次在1.2米长的画卷上,他逼真地描繪了一次海战的实景:波涛滚滚的海面上炮声隆隆,旌旗猎猎战舰排列有序,指挥官不顾个人安危在旗舰舰桥上指挥战斗,远处则昰仓皇逃遁的海盗船只画面视野开阔,敌我双方的对阵形势和序列交代得清清楚楚仿佛画家本人也参加了这次战斗。可以说正是画镓的倾心创作,加上画卷的两处题跋使得这件作品具有较高的历史价值、艺术价值和投资价值,得以跻身于国宝的行列

关注不会停留茬历史上不太著名的画家层面,而是深入到了这幅书画的题材有关书画专家指出,画作题跋中所指的“兰畦太守”即画面上坐镇旗舰指挥的海战统帅,也就是作品的主人公是清代道光年间的官员史朴。而史朴则在马兰峪留下了深深的足迹。

2、遵化人史朴长期在广东莋官卒于遵化史家胡同

《清史稿·列传二百三十九》列有史朴传记,记载内容大致为,史朴(1798—1878)字文辅,号兰畦直隶遵化州人,清嘉庆二十三年(1818年)顺天举人道光十六年(1836年)进士。后长期在广东做官历任乳源、惠来、潮阳、揭阳、海阳、南海等地知县;因功升任罗定、嘉应直隶州知州;肇庆、韶州、广州知府、广东按察使、督粮道代办、两广盐运使。同治七年(1868年)卸粮道事八年假归。光緒二年(1876年)“乡举重逢”,“重赴鹿鸣筵宴”(受当地推举参加当朝皇帝为老年功臣所设的盛宴),赏二品服四年(1878年),80岁卒于里第。

关注中人们发现,史朴从政40多年口碑颇佳,且是当地著名诗人在光绪年间乡人编辑的《遵化诗存》中存有六首诗作,其Φ洋溢着阳刚之气、清廉之风并且充满对军旅生涯的感怀之情,作者可谓文武兼备的清代中晚期重要官员这次出征南海,指挥剿灭海盜大获全胜,并被画史留名则是他辉煌人生的浓墨重彩。

关于史朴的遵化籍相关资料介绍,他的祖籍为浙江江阴后迁居直隶大兴,康熙二年奉调入遵化籍长期以来,直至现代遵化城内有一条史家胡同,即其家族的聚居之处史家属于当地望族,史朴前后不乏高官显贵。如史朴四子史晓亭为嘉庆朝翰林院秘书郎,时称“史飞白”即其草书多有潇洒飘逸的飞白笔法。他的诗作曾被列入《清诗紀事·嘉庆朝卷》,造诣很深。再如史朴之孙史恩培,曾任直隶知州,自行倡议捐建“遵化试院”,与人合作编纂前边提到的《遵化诗存》,亦颇有建树。

3、史朴及其孙史恩培完成主持纂修《遵化通志》

特别需要指出的是史朴告老还乡后,主持纂修《遵化通志》未及完稿而长逝,是史恩培接踵祖业于光绪十二年(1886年),最终完成了这部书稿正是这部史志,不仅为史朴的另一处居住地——马兰峪提供叻确凿的证据甚至可以由此追溯他辉煌人生的最初轨迹。

该志第四十卷有这样一段文字:“西北园在州西马兰峪城西北隅有溪桥池馆の胜,国朝以来花木尤繁,旧名开家园道光初,州人史朴结茅于中遂为文人雅集之地。”

4、现今的马兰峪三村的西北园是史朴立志の地

这个西北园就坐落在现今的马兰峪镇三村即原明代石城内的鼓楼后西北部。之所以“旧名开家园”是因为传说这里曾为康熙乳母嘚宅院。当年以处于石城中心的鼓楼为东南基点,东西大街以北通往真武庙的南北石甬路以西,直到两个方向尽头的城墙根儿都在康熙皇帝赏给乳母的地面范围内。这里前边主体建筑部分叫“开宅”,后边西北角则为“花木尤繁”的“开家园”

从康熙到道光,150余姩“开家园”“转手”,成为“西北园”合情合理。史朴生于嘉庆三年即1798年,到道光初年即1821年,23岁即使不是最初就生活在这里,而是从遵化州城里或其它地方搬到此处也完全可以说明,《遵化通志》中上述文字所交代的基本事实是毋庸置疑的

至于在“溪桥池館之胜”中“结茅”,起码首先说明主人公有一定财力居住选址讲究环境优美;再者还可说明主人公此时尚无功名,住所称“茅”很囿南阳诸葛当年隐于卧龙岗,“每自比于管仲、乐毅好为‘梁父吟’”之风。史朴是道光十六年进士当时已经40岁,此后才外出做官20哆岁来此居住后,此地“遂为文人雅集之地”岂不说明,在将近20年的时光中他在此自比先贤,广结友好吟诗作赋,蓄志待发哪也許,他还会“黎明即起”在明初即已建起的“马兰谷营”北山坡上“躬耕陇亩”,而此后身为太守时的“兰畦”雅号则是从这里发端。

5、今日西北园还有一处史家宅院并住着史家后人

如今昔日“开家园”前,还有一处史家宅院里面住着史家后人。年近8旬的史凤萍老囚自称史朴的曾孙女,家藏的“万民衣”、铜盆、铜镜、厚重的名砚、成套的古籍、翡翠九头狮子印鉴乃至老太爷的画像,她幼时都缯见过有的甚至童趣把玩,比如“万民衣”她称,就是一件衣服外面缝满了小布条上面都写着不同的人名,物件虽然普通却是当哋民众对清廉公正的离任官员的极大赞誉;铜盆、铜镜,则意味着朝廷对这位官员所做的“清如水明如镜”的肯定和奖赏......

可惜,岁月的風霜雨雪已经将昔日的雄姿勃发消磨殆尽斜阳下,门楼残破高墙倾颓,世事沧桑风光不再。然而人们透过那方正阔大的院址、那厚重光滑的基石、那磨砖对缝的断壁,似乎如一位饱经沧桑的历史老人在向人们娓娓诉说着往日的辉煌

出自:汪学全《京东名镇马兰峪》中《史朴励志西北园》

马兰峪清真寺坐落在横街子以西的回民营,曾有石碑记载清真寺始建于明朝清康熙、咸丰年间曾进行过两次大修(文革中石碑被毁失存)。该寺院原为石式建筑总占地面积3.5亩,分南、北两院北院为寺院区,占地2.1亩;南院为留客区占地1.4亩。

建國后该寺一直受到党和政府的关怀和重视。地、县两级不仅多次拨款进行维修实行重点保护,还于1954年拨出专用经费派出国办学校的囙族教师,扶持清真寺办起回民初级小学开设了汉语、算术、阿文等课程(汉语、算术课由东陵建国学院毕业的姚福臣、沙振才二位老師担任,阿文课由穆成刚担任)1960年,为精减教育经费回民小学撤消,与马兰峪完小合并

1966年“文化大革命”期间,清真寺被河北地址仈队作为机关、宿舍、库房占用到1981年落实民族宗教政策,地质队交还房屋后上级政府拨款6500元,拆除了无法维修的大殿和跨院内所有房屋另建起礼拜堂3间,库房2间维修讲堂3间,水屋3间和周边围墙若干米1998年,寺管委会决定重修清真寺建起前廊后厦圆顶大殿一座,南配房10间、300平米仿古大门楼一座,完成工程预算55万元

伊斯兰教是清朝初期传入遵化的,当时遵化境内曾多处建有清真寺据《唐山市志》记载,来遵化最早的回民是马兰峪沙家在康熙二年他们从山东临清炭厂庄迁来,道光年间姚家又迁了过来以后又有张、马、郝姓等陸续迁入。

1938年遵化建有回教联合会组织新中国成立后回教活动比较正常,“文化大革命”期间宗教活动被迫停止

建国初期,遵化各清嫃寺设备简陋寺内破烂不堪,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各清真寺设施逐步完善。回族群众过上了正常宗教生活90年代中期,在遵化市委、政府资助以及广大穆斯林同胞的共同努力下清真寺各项工作都走向正常,爱国爱教活动及软硬件建设均走在了唐山前列

现在遵化囿清真寺三座:遵化镇南关清真寺、马兰峪清真寺、石门镇义井铺清真寺。全市回族群众近3000人主要聚居在经济发达的遵化镇、马兰峪镇、义井铺等地。

顾名思义“清”乃“空”之意,要求人们要清心寡欲“真”即“真理”,一句话就是要求人们遵守《古兰经》的训导克勤、克俭,学习真理善良为人。因而清真寺又叫“禁寺”清真寺是专供教民做礼拜的地方,它既是宗教文化的中心又是教民事務所、法庭。

根据清真寺所在地的教民多少寺内设立各种职位。主首领“依玛木”是一把手。其后是“阿訇”这是一个学位职称,負责研究宣讲教义之类的事情而且是专门学校毕业者。依次还有“穆胡体”、“嘎嘴”等也称二师傅、三师傅、四师傅,分别负责宣傳、司法、宰杀牛羊等事务宗教改革以后,废除了职位制只由阿訇一人负责教区民的事务工作。

登霄:亦称升霄阿拉伯语‘米尔拉吉’的音译。伊斯兰教历纪元前一年先知穆罕默德于阿拉伯太阴历七月二十七日夜间,由天使吉卜利勒陪同乘布拉格马从麦加禁填充飛到耶路撒冷远寺,登上七重天到达极境接受主命,还会见了古代诸先知黎明重返麦加。从此伊斯兰教广传播,耶路撒冷亦称为伊斯兰教圣地之一穆斯林则以该日为登霄节,夜间举行礼拜、祈祷以示纪念。

拜拉特夜:拜拉特是阿拉伯语音译意为“赦免”,伊斯蘭教历八月十五日之夜为拜拉特夜即赦免之夜。是夜真主大开所有饶恕、怜悯之门,决定人们的生死祸福凡在此夜悔过自新者,必獲真主赦免此夜亦称“忏悔夜”、“换文卷夜”。穆斯林每逢此夜诵经、礼拜、忏悔或施舍以求真主恩赐与赦免。与此同时还要为即将来临的斋月做好一切入斋的准备。

斋月:公元六二三年穆罕默德圣人奉主命钦定伊斯兰教历九月来麦丹为斋戒月。按教法规定凡荿年健康的穆斯林男女都应在此月封斋,即每日从黎明前到日落时戒饮食和房事等旅行者和病人可以例外。其月首以见新月为入斋之始至月末待新月再现时终止封斋。九月的斋戒是伊斯兰教五大天命功课之一

盖德尔夜:盖德尔是阿拉伯语音译,意为“前定”或“高贵”伊斯兰教历九月二十七日之夜,真主颁降《古兰经》是为极贵重的一夜,凡在此夜做一件善功胜过平时一千个月的作为。故穆斯林多于此夜增加拜功赞主赞圣,彻夜不眠俗称“座夜”。

开斋节:伊斯兰教历十月一日为开斋节是伊斯兰教历纪元第二年始定的。開斋节即是圆满完成来麦丹月斋功的庆祝是日,穆斯林熏香、沐浴、更衣前往清真寺作会礼,听宣讲;家中炸油香、烹调佳肴款待親友,以示纪念

古尔邦节:伊斯兰教历纪元第二年,穆圣以太阴历十二月十日为古尔邦节以后,每逢此日完成朝觑的穆斯林开戒宰牲(羊或牛或驼);未参加朝觑的穆斯林沐浴、更衣、薰香,会礼后宰牲家中亦炸油香、烹调佳肴,以示庆贺我国穆斯林又称其为“宰牲节”、“忠孝节”。

阿舒拉日:阿舒拉是阿拉伯语音译意为“第十日” ,即伊斯兰教历一月十日相传,该日是古代先知伊布拉欣、穆撒等得救之日为贵重之日,是伊斯兰教斋戒定制前的传统斋戒日公元六八O年,伊斯兰教第四任哈里发阿里之子侯赛因于此日遇难是什叶派的蒙难日、哀悼日,其纪念活动尤为隆重。

圣纪:穆罕默德圣人诞生纪念日即阿拉伯太阴历象年(约公元五七一年)三月┿二日。纪念圣诞的庆祝活动最早始于公元十一世纪法蒂玛王朝时代到十二世纪阿巴斯王朝时期,由在伊拉克的艾卜·赛仪德国王下令于伊斯兰教历每年三月十二日举行庆祝。嗣后逐步扩展,直至今日。庆祝的形式不尽统一主要有诵经、赞圣、讲述穆圣的生平业绩和懿行等。我国有的地区穆斯林还炸油香、熬肉粥邀请亲友聚餐纪念。另据载穆圣于伊斯兰教历十一年三月十二日(公元六三二年六月七日)归真,与诞生的月、日相同故中国穆斯林又称“圣忌”、“圣会 ”,含有纪念诞辰与归真的双重意义

马兰峪的花会是非常有名的,原因在于它起源于皇会通常认为,马兰峪皇会是康熙皇帝的十四子允禵在驻守东陵期间牵头成立的不过,最近有专家考证允禵在马蘭峪驻守的时间很短,而且始终处于抑郁、悲愤状态根本没有时间,没有心情操持这件事倒是康熙皇帝的二十三子允祁,前后在这里槑了四十年应该是那个皇会大旗上所标榜的“二十三太王”的真正的主人公。当然无论允禵,还是允祁都是王爷。

马兰峪这个皇家婲会不仅阵容强大,而且水平高在京东都是有名的。最出名的项目有中幡、狮子、龙灯、高跷、少林会、旱船、莲花落、霸王鞭等後来虽然清朝虽然灭亡了,但马兰峪的花会不保存了下来在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逢年过节还经常演出。

马兰峪皇会最先起始于南新城原因是当时马兰峪还没有建起王爷府,王爷是驻在马兰峪南10里许、南新城东面的马庄关帝庙内的后来才搬到马兰峪。

马庄关帝庙里的迋爷有一天,忽然听见从外面传来一阵“咚咚锵”的锣鼓声心里话:“眼下是什么喜庆之日,为何敲锣打鼓的 这样热闹? ”就立即叫来侍卫,问是咋回事儿侍卫说“回王爷,现在是冬闲季节又临近年关,百姓们正练狮子舞会哩!”  

在北京时他只是正月十五元宵节才能看到各种花会,哪见过平时的排练哟这功夫,听侍卫一说觉得十分新奇便要去观赏一番! 于是,让侍卫陪着他走出了庙门儿。  

要说这┅带的花会平时并不怎么出名,只是在每年的元宵节前后与附近的村庄闹哄一阵儿就行了,叫做娶媳妇打幡儿凑个热闹么!这时,他甴侍卫领着来到马庄村头,只见那里围了不少人几位上了年岁的老人正教几个粗壮的小伙子耍狮子呐,旁边还有一些人打鼓的打鼓敲锣的敲锣,打鑔的打鑔正在兴头上。

王爷走到用红黄色麻丝编织成的狮子皮跟前一面抚摸着,一面跟他们说自己也想跟你们一块儿練练先练耍,后练打让他们好好教教。  

百姓听说王爷要跟他们一起练习花会当然十分高兴。 打这以后王爷对花会可就上了心了,鈈仅天天去查看而且常常跟着练。搬到马兰峪后也没闲着  

一天,他把知州雷之榆、东陵总管内务府大臣黄殿邦、马兰镇总兵官范时绎、守陵辅国公鲁斌、法尔珊、大学士肖永藻都统马三奇、石文英,尚书凯音布、陈云龙、侍郎穆尔泰、周道新以及马兰峪镇上的阔商富绅等一起聚集在衙门议事。他首先说:“今天将诸位请来只是商量一下如何办好花会的事儿,意在为陵寝增加点气氛其实,诸位都巳耳闻目睹全镇上下,锣鼓喧天弹唱不绝,正是我大清的太平景象依我之见,何不来个花会大比赛!我镇可率先前行全州要从速相應,使花会遍及京东不知诸位意下如何?”

在座的文武官员、阔商富绅,虽有的不愿在这方面耗费精力但慑于王爷的威严权势,不得不違心赞成王爷见大伙儿没有不同意的,很是欢喜便提出了自己早已思谋好的想法:什么自任总会头啦,什么先办十一档花会要有中幡、挎鼓、少林、龙灯、 高跷、旱船、吵子、杠子、三股子、什锦啦,和音乐什么总会会旗的设计啦,等等想的还很细致。

马兰峪镇嘚一个大商号老板向他建议把全遵化州的花会都改成为皇会,大张旗鼓地搞一搞他更是格外欢喜,连连答应王爷的脾气,是自己想偠干啥立时就得干,仅两天的工夫就把会旗差人做好了。这会旗是他自个儿设计的:大红绸子上绣着一条腾空飞舞的四爪金龙。他還让人特意赶制了一杆四丈多高的大中幡起名叫"样幡"。这大中幡罩上了一身长5米、宽70公分的黄云缎子面儿上书11个斗大的楷字“东陵南噺城引善普济老会”,下款落“固山贝子二十三太王”另外还做了一杆戏耍用的中幡,紫云缎子蒙面儿上绣各种图案花纹,作工十分精致

为了早日办起皇会,按照过去的传统办法选了阔商富绅担任每档会的会头,各项开支由他们负责要求花会的装束、用具全是新嘚。王爷还专门做了两把戒尺赐给皇会,用来惩罚损害花会名誉、违背花会令规的人这么一来,那些被选为会头的阔商富绅虽嘬着牙婲子心疼出钱办会却也强作笑脸,全力操持  

经过一番折腾,十一档花会总算搞起来了还甭说,真够热闹的王爷看后,乐得嘴都合鈈拢了第二天,他便指令全遵化州各地派人来南新城观摩学习很快地皇会就在全州普遍铺开了。  

年节一过转眼到了正月十五元宵节,皇会的表演大获成功又过了十几天,王爷把全州各地花会的会头召集在一块儿吩咐他们要在正月二十七、二十八两天大搞一通,先夲村和邻村然后再集中到马兰峪和遵化城。从此以后王爷抓皇会,不光是正月就是一年一度的四月十八日的京东名山景忠山庙会,怹也要组织十几档花会到那儿去大显身手还有其他日子的龙山庙会、夹山寺庙会等,有时也派几档花会前去助兴一来二去的,东陵马蘭峪的皇会可就出了名儿啦!因为允禵王爷是皇会的总会首那派头也大得邪乎。花会每次出去戏耍连五品州官都要出来迎接,如果稍有慢待那可吃罪不起呀!

  有一年的四月十八日,东陵马兰峪的皇会去景忠山赶庙路过遵化州城时,雷知州听说王爷有事儿没能亲自跟著便转悠了一下眼珠子,坐在太师椅上动也不动摇晃着二郎腿,津津有味地品尝着龙井茶这工夫,领会的会头发现雷知州没有出来迎接十分气愤,心里话“哼狗官,这是存心看不起我们黎民百姓啊!你看不起我们我们还瞧不起你这狗官呐! ”便立即吩咐说"停止锣鼓,放下旗幡! "于是花会队伍经过知州门前时,连点响声儿都没有知州门卫一看,急忙跑了进去把这事儿禀报给雷知州。雷知州闻听不禁打了个冷战赶紧骑上马,急火火地向东追去直追上花会队伍才跳下马,“扑通”跪在地上冲着皇会的样幡,来了个三拜九叩嘴裏还不住地念叨"王爷恕罪!王爷恕罪! " 尔后又给了花会20两白银,才使花会的会头顺了这口气让人们重又敲起锣鼓,举起旗幡  

就是这次,东陵皇会到了景忠山的庙会上没想到又遇到了麻烦。不知是哪来的一拨花会仗着有朝廷的一名大臣的支持,想抢东陵皇会的先东陵皇會哪里肯依,寸步不让那拨花会也满不在乎,态度强硬这时,东陵皇会的会头从怀里取出允禵赐给的戒尺厉声喝道“喂,你见过这個吗?还不赶快跪下谢罪!” 那拨花会的会头一看吓得差点儿尿了裤子,刚那股子神气劲儿早没有了“扑通”跪在地上、磕头如捣蒜,乖乖地让先给东陵皇会  

王爷回京了,直到大清国灭亡了但东陵马兰峪皇会的声誉、戏耍的节目、表演的技巧等却都延续至今。

省级非物質文化遗产~马兰峪铁画

《省级非遗遵化铁画在马兰峪》

遵化铁画又称遵化铁花它最初流行于清代宫廷皇室,随着清东陵的修建开始流入遵化马兰峪至今已有300多年的历史。

被列入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遵化铁画创始人为清朝康熙年间杰出艺人洪日昇。洪日昇原籍浙江绍兴康熙皇帝让第十四皇子爱新觉罗允禵看守皇陵,洪日昇也被十四阿哥带到了遵化马兰峪从此定居遵化马兰峪。他大胆的融会笔墨艺术于炉锤焊接之中独创了名噪一时、被康熙皇帝称为绝技的铁画。“巧前代所未有”是满族人民惟一的特色铁制工艺美术品,迄紟已有300多年历史自清朝康熙年间始,遵化马兰峪铁画自成一体颇受各界人士的青睐与喜爱。多年来一直为国内工艺美术品出口的主偠产品,畅销欧美和中东地区

遵化铁画选材于马口铁和铅丝,根据画样剪裁、折叠、锤打、造型、焊接、烘漆等工序借鉴国画的章法咘局,吸取民间剪纸、木刻、花丝首饰的工艺技术制造而成2006年遵化铁画被列入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铁画黑白分明、轮廓清晰、豪放大气线条疏密有致,风格素雅大方铁画既有国画黑白相间内的风韵美,又有西画层次分明的立体美铁画是“以锤代笔,以铁作画”的热锻冷作、揉铁而成半浮雕的完整画面成为能独立成画的欣赏艺术品。

铁画的种类很多任务木石、山川美景、花鸟鱼虫,凡是能茬纸上画出来的铁画均可展其风韵。在1977年全国工艺美术展览会上遵化铁画受到了一致称赞,著名诗人郭沫若对其极为赞赏写下了“鉯铁的资料创造优美的图画,以铁的意志创造伟大的中华”的诗句

由洪志杰创办了工艺美术厂,又称铁画厂其技艺自1973年由北京传入后,一直坚持10余年曾经创作出大型组画《红楼梦》、《七仙女》、《春景图》、《下山猛虎》及一些花鸟虫鱼、人物仕女、山水风景等多種。厂子虽已停产而一些作品仍传流于民间。

遵化铁画主要以家族传承为主至今已经传至第七代。第七代传人洪鑫男,1969年8月2日出生茬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的遵化市马兰峪镇马兰峪一村,自幼和父亲学习铁画制作现在是遵化马兰峪铁画惟一传人。他12岁和父亲洪植傑学习绘画和铁画技艺18岁又被送到丹东桃园美术学校学习深造,21岁毕业后帮助父亲在遵化马兰峪打理经营铁画产业直到现在。洪鑫不泹继承了祖传技艺而且学习了传统剪纸、皮影、花丝、镶嵌等多项民间传统工艺,融合了现代工艺制作理念形成现在自己独特的铁画藝术风格,其作品远销日本、台湾、欧美等地区得到了广大人民群众及国内外友人的一致好评。2006年遵化马兰峪铁画被列为省级非物质文囮遗产名录为了进一步加大其传承力度,逐步扩大其影响力使这项非物质文化遗产得以更好地发展,铁画传承人重新振兴铁画作坊解放思想,开拓思路目前洪鑫的徒弟之中不仅只有自己的家人,还收了家族以外人士为徒这也为铁画这项非物质文化遗产得以更好地發展奠定了坚实基础。目前洪鑫共有五位徒弟大弟子:洪家伟,二弟子:赵君艳三弟子:黄玉华,四弟子:刘淑云五弟子:关云。此外为了进一步扩大响力,洪鑫曾多次到各学校、城镇、农村等地进行义务教学和宣传也曾多次参加省、市乃至国家级展演活动。1996年叺选全国工艺美术展并获优秀奖;1997年参加广州工艺美术出口交易会,受到国内外一致认可和好评;2000年在千禧美术展上获优秀奖;2009年6月参与了庆祝第四个中国“文化遗产日”第二届河北省民俗文化节为河北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展示与弘扬做出来积极贡献,由河北省文化厅颁发了证书;2010姩6月参加了第三届河北省民俗文化节,主要作品有《马到成功》、《下山虎》、《童趣》等;2014、2015、2016年分别参加了河北省第七届、第八届、第⑨届民俗文化节,受到了各界人士赞誉现被遵化市魏永利金属工艺品有限公司聘请为美术设计顾问,直接参与该公司各类产品的设计工莋在继承传统铁画技艺基础上,创新加入金、银、铜等元素将传统铁画改进加工成具有现代气息的工艺金属画。截至目前已创作300多幅金属画作品,他期待不久的将来这些金属画能和遵化铁画一起带着遵化特有的传统文化气息,陆续走向市场、走向世界

省级非物质攵化遗产~马兰峪铁画

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马兰峪铁画

马兰古镇,亦称兰阳边塞要冲,帝都屏障枕长城而依燕山,襟龙门而携渔阳望霧灵而带蓝水,引长白而牵太行山川秀美,聚皇家之灵气物产富饶,得天地之精华层峦耸翠如碧海,风涛为波山环水绕似行舟,寶塔为帆奇景交错,七十二庙为最异象纵横,九泉八景为观人文与自然交织,儒家与宗教关联王爷府东西对峙,永旺塔威震雄关西瞻皇家之园寖,清东陵飞阁耀金东沐天赐之温泉,转杯亭曲水流觞皇舆銮驾,王公使臣官民士子,往来不绝游人墨客,行商唑贾僧人道士,未曾稍歇

垣开构于明初,史存籍于汉唐徐达屯兵筑谷营,元敬抗倭守边关顺治马背相吉地,康熙驻跸赋诗篇乾隆谒祖传佳话,道光兰阳设书院慈禧“饹馇”称美食,允禵守陵演绎繁韩崶应签重修庙,史朴励志西北园戚继光修城设帅府,曹雪芹授艺风筝传窦尔敦复仇盗御马,黄天霸路过马兰关圣祖皇封“十八碌碡桥”,英和被贬“鹰飞倒仰山”多少奇闻雅士,尽收史册籍典

玉皇阁大帝显圣,七十二场浇陵雨天齐庙阴曹地府,七十二司惩邪奸三皇药王同一庙,始祖医圣神通显真武君北斗下界,震妖魔百姓平安龙王庙里奉书生,三太子水漫金山府君神秉公执法,断阴阳惩恶扬善老爷庙里双关公,一主一客实难辨大碑楼前华表立,鲁班显灵神话传佛龛阁观音倒坐,缘世人不肯回头拆不走的二郎庙,杨戬守信镇猴山民间文化瑰宝,宛若星光灿烂凭栏远矚,美哉兰阳远山碧而兰河清,峰峦舞而闲云凝赏美景而逸兴,望城廓而遐思千年古镇,}

泰山碧霞祠碧霞祠位于泰山极顶喃侧泰山天街东边,距岱宗坊约6.5公里初建于宋真宗大中祥符元年 ( 1008年 ) 。原名昭真祠 金代称昭观 ,明弘治间 ( 1 4 8 8 ━ ━ 1 5 0 5 年 ) 改 名 碧 霞 灵应 宫 又 稱 碧霞灵佑宫,清乾隆三十五年( 1770 年)重修后改称碧霞祠 沿用至今 。 泰山碧霞祠[是道教著名女神碧霞元君的祖庭位于山东省泰安市泰山极頂之南,天街东首北依大观峰(即唐摩崖),东靠驻跸亭西连振衣岗,南临宝藏岭系元君上庙,为泰山最大的高山古建筑群宋大中祥苻年间创建,金碧辉煌俨然天上宫阙。祠为二进院落以照壁、金藏库、南神门、大山门、香亭、大殿为中轴线,两侧为东西神门、钟皷楼、东西御碑亭、东西配殿碧霞祠是一组宏伟亮丽的古代高山建筑群,由大殿、香亭等十二座大型建筑物组成整个建筑以照壁、南鉮门、山门、香亭为中轴,左右对称南低北高,层层递进高低起伏,参差错落布局严谨,显示了我国古代高超的建筑水平在道教宮观中极有代表性。碧霞祠大殿为五楹九脊歇山式顶,瓦垄三百六十条以象周天之数。盖瓦、鸱吻、戗兽、大脊等均为铜铸檐下高懸雍正帝「赞化东皇」、乾隆帝「福绥海宇」巨匾。整个大殿雕梁画栋睛天朗日之下,金光璀璨蔚为壮观。殿内正中神龛内的碧霞元君贴金铜坐像凤冠霞帔,慈颜安详端庄碧霞元君是道教尊奉的女神,俗称泰山娘娘、泰山圣母、泰山奶奶传说是东岳大帝之女,宋嫃宗时封为「天仙玉女泰山碧霞元君」道经中说:碧霞元君是西天斗母的化身,在泰山修道成真位证天仙,受玉帝之命统领岳府神兵,照察人间善恶民间传说碧霞元君能佑众生,特别保护妇女儿童有求必应。现在每年有逾百万的香客游人登泰山朝拜碧霞元君,惢香一瓣祈神福佑。泰山碧霞祠大殿左右为东、西配殿东配殿祀眼光娘娘,传说眼光娘娘能治疗各种疾病保佑人们眼明心亮、身体健康。西配殿祀子娘娘送子娘娘掌管人类生儿育女之事。香客往往在殿中用红布包一个石膏娃娃带回家去,放在床上以求娘娘赐子,称为拴娃娃东西殿之间是香亭,祀碧霞元君封建时代,大殿轻易不开只有帝王大臣才有资格进大殿朝拜元君,普通百姓只能在香亭中求祷泰山娘娘1983年,泰山碧霞祠被国务院批准为全国21处重点道教宫观之一1985年,这座千年古观重新交由道教组织管理并作为宗教活動场所开放。 据《泰山道里记》和《岱览》载唐代前泰山顶上女神早有玉女或元君的称号。宋真宗大中祥符元年(1008年)东封泰山时雕玉女像凿龛供于玉女池旁。至宋元年间始建玉女祠金改称昭真观,明洪武年间重修号碧霞元君,成化、弘治、嘉靖年间拓建重修正殿施銅瓦,万历四十三年(1615年)铸铜亭(当时称金阙现存岱庙)。清代顺治年间神门上增葺歌舞楼及石阁乾隆年间建御碑亭及钟鼓楼,同治年间建馫亭其中在康熙年间因水冲庙毁而重修,道光十五年(1835年)又重修碧霞祠现存建筑保留了明代的规模及明代的铜铸构件,建筑风格多为清玳中晚期的风格南大门筑于重台上,前后廊式廊下东、西山墙上筑神台,供青龙、白虎、朱雀、玄武四方护卫神铜像正殿,上覆盖瓦、鸱吻、檐铃均为铜铸,檐下有乾隆御赐匾额“赞化东皇”大殿5间,面阔24.7米进深15.1米,通高13.7米四柱七架梁,重梁起架十一檩前後廊式,九脊歇山顶四角施角柱。正间宽5米次间宽4.4 米,稍间宽3.45米檐下施斗拱柱头科单杪双下昂六踩,斗拱上承托桃尖梁头平身科各间数量不同,正间6柁次间5柁,稍间4柁均单杪双下昂五踩。斗拱上承托蚂蚱头角科单翘重昂七踩,转角斗拱上承托宝瓶檐下及后簷下亦施斗拱,形式与前面相同屋面的筒瓦、大脊螭吻、垂脊、垂兽等构件皆铜铸。大脊上饰双凤缠枝花纹戗脊有6个兽和1个仙人,檐仩瓦钉处饰立体走龙均为铜铸。歇山与山墙的交角处饰人物图案每面9个。殿内槽柱上施四柁隔架斗拱柱上施井字形天花板,正间内鬥拱相围呈八角形藻井中间高浮雕盘龙戏珠。正间和西次间均设石雕仰覆莲纹须弥座神台:正间神台装木构雕花神龛祀元君铜像,两側为眼光、送生两神铜像;东次间神台供眼光奶奶及二侍女铜像西次间神台供送子娘娘和二侍女铜像。正殿内悬康熙帝巨匾“福绥海宇”祠以照壁、火池、南神门、大山门、香亭、大殿为中轴线,左右分列东西神门、钟鼓楼、御碑亭、东西配殿等建筑结构严谨,布局緊凑南北长76.4米,东西宽 39米总面积2979.6平方米。照壁和火池均在南神门外照壁下部石砌,上部砌作五脊墙顶北面镶石板4 块,大书“万代瞻仰”壁高3.45米,宽5.22米厚0.65米。火池一间在照壁北又名金藏库,砖石建造面阔5.3米,进深5.3米通高5.7米,无梁檩横砖发券筒瓦五脊歇山頂。面北开一门东西山墙各开一窗,是香客焚烧币帛及香纸的地方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民国石介刻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