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防菌sc29的最适兰花生长温度度

捍绿(20%噻唑锌SC)防治水稻细条病药效试验 - 盱眙农业网噬菌体与其它病毒寄生专一性有什么比较?
微生物分类 如果是应用微生物的话可以介绍一下酵母(传统酿造,现代酿造),霉菌(抗生素),放线菌(抗生素),细菌(生物制药);如果是医学微生物的话可以介绍一下致病微生物(如肝炎病毒,艾滋病毒,SARS病毒,流感病毒,痢疾杆菌等);如果只是概念性介绍可以从微生物分类方面入手. 需要图片或详细资料的话可以登陆“丁香园”论坛或“生物谷”论坛搜索一下,这两个都是纯学术论坛,free :)1.原核微生物:支原体,衣原体,细菌,放线菌,蓝藻. 2.真核微生物(真菌):酵母菌,霉菌 3.非细胞形态的病毒微生物可以根据颜色分为两类,颜色为白色的是细菌,颜色为红,褐,黑等色的是真菌 细菌又可根据形状分为两类,形状为球状的为球菌,形状为杆状的为杆菌,形状为螺旋状的为螺旋菌 真菌根据是单细胞还是多细胞分为两类,单细胞的是酵母菌,多细胞的生物又根据大小分两类,比较大的且可以用肉眼看到的是食用菌,比较小的且用肉眼看不到的生物又根据生殖细胞孢子形状分为两类,孢子形状为放射状的为曲霉,孢子形状为扫帚状的为青霉 微生物的分类依据形态特征(1)个体形态 镜检细胞形状、大小、排列,革兰氏染色反应,运动性,鞭毛位置、数目,芽孢有无、形状和部位,荚膜,细胞内含物;放线菌和真菌的菌丝结构,孢子丝、孢子囊或孢子穗的形状和结构,孢子的形状、大小、颜色及表面特征等.(2)培养特征1)在固体培养基平板上的菌落(colony)和斜面上的菌苔(lawn)性状(形状、光泽、透明度、颜色、质地等);2)在半固体培养基中穿刺接种培养的生长情况;3)在液体培养基中混浊程度,液面有无菌膜、菌环,管底有无絮状沉淀,培养液颜色等.生理生化特征(1)能量代谢 利用光能还是化学能;(2)对O2的要求 专性好氧、微需氧、兼性厌氧及专性厌氧等;(2)营养和代谢特性 所需碳源、氮源的种类,有无特殊营养需要,存在的酶的种类等.生态习性生长温度,酸碱度,嗜盐性,致病性,寄生、共生关系等.血清学反应用已知菌种、型或菌株制成抗血清,然后根据它们与待鉴定微生物是否发生特异性的血清学反应,来确定未知菌种、型或菌株.噬菌反应菌体的寄生有专一性,在有敏感菌的平板上产生噬菌斑,斑的形状和大小可作为鉴定的依据;在液体培养中,噬菌体的侵染液由混浊变为澄清.噬菌体寄生的专业性有差别,寄生范围广的谓多价噬菌体,能侵染同一属的多种细菌;单价噬菌体只侵染同一种的细菌;极端专业化的噬菌体甚至只对同一种菌的某一菌株有侵染力,故可寻找适当专化的噬菌体作为鉴定各种细菌的生物试剂.细胞壁成分革兰氏阳性细菌的细胞壁含肽聚糖多,脂类少.革兰阴性细菌与之相反.链霉菌属(Streptomyces)的细胞壁含丙氨酸、谷氨酸、甘氨酸和2,6-氨基庚二酸,而含有阿拉伯糖是诺卡氏菌属(Nocardia)的特征.霉菌细胞壁则主要含几丁质.红外吸收光谱利用红外吸收谱技术测定微生物细胞的化学成分,了解微生物的化学性质,作为分类依据之一.GC含量生物遗传的物质基础是核酸,核酸组成上的异同反映生物之间的亲缘关系.就一种生物的DNA来说,它的碱基排列顺序是固定的.测定四种碱基中鸟嘌呤(G)和胞密啶(C)所占的摩尔百分比,就可了解各种微生物DNA分子不同源性程度.亲缘关系接近的微生物,它们的G+G含量相同或近似的两种微生物,不一定紧密相关,因为它们的DNA的四个碱基的排列顺序不一定相同.DNA杂合率要判断微生物之间的亲缘关系,须比较它们的DNA的碱基顺序,最常用的方法是DNA杂合法.其基本原理是DNA解链的可逆性和碱基配对的专一性.提取DNA并使之解链,再使互补的碱基重新配对结合成双链.根据能生成双链的情况,可测知杂合率.杂合率越高,表示两个DNA之间碱基顺序的相似越高,它们间的亲缘关系也就越近.核糖体核糖酸(rRNA )相关度在DNA相关度低的菌株之间,rRNA同源性能显示它们的亲缘关系.Rrna-DNA分子杂交试验可没定Rrna的相关度,揭示Rrna 的同源性.rRNA的碱基顺序RNA的碱基顺序由DNA转录来的,故完全具有相对应的关系.提取并分离细菌内标记的16SrRNA,以核糖核酸消化,可获得各种寡核苷酸,测定这些寡核苷酸上的碱基顺序,可作为细菌分类学的一种标记.核糖体蛋白的组成分析分离被测细菌的30S和50S核糖体蛋白亚单位,比较其中所含核糖体蛋白的种类及其含量,可将被鉴定的菌株分为若干类群,并绘制系统发生图.其它如脂类分析、核磁共振(NMR)谱、细胞色素类型以及辅酶Q的种类(所含异间二烯侧链的长度)等.微生物的分类系统这里仅简述原核微生物和真核微生物的分纲体系.原核生物界(Procaryotae)(1) 光能营养原核生物门Ⅰ 蓝绿光合细菌纲(蓝细菌类)Ⅱ 红色光合细菌纲Ⅲ 绿色光合细菌纲(2)化能营养原核生物门Ⅰ 细菌纲Ⅱ 立克次氏体纲Ⅲ 柔膜体纲Ⅳ 古细菌纲真核微生物(Eucaryotic microbes)真核策生物主要包括各类真菌,还有粘菌等.真菌划分各能分类单位的基本原则是以形态特征为主,生理生化、细胞化学和生态等特征为辅.丝状真菌主要根据其孢子产生的方法和孢子本身的特征,以及培养特征来划分各级的分类单位.一些病原真菌的鉴定,寄生和症状也可作为参考依据.真菌可分以下四纲:Ⅰ 藻状菌纲 菌丝体无分隔,含多个核.有性繁殖形成卵孢子或接合孢子.Ⅱ 子囊菌纲 菌丝体有分隔,有性阶段形成子囊孢子.Ⅲ 担子菌纲 菌丝体有分隔,有性阶段形成担孢子.Ⅳ 半知菌纲 包括一切只发现无性世代未发现有性阶段的真菌.粘菌也可分为四纲,即Ⅰ 网粘菌纲 自细胞两端各自伸出长的粘丝并接连形成粘质的网络——假原质团.Ⅱ 集胞粘菌纲 分泌集胞粘菌素,形成假原质团.Ⅲ 粘菌纲 形成原质团,腐生性自由生活.Ⅳ 根肿病菌纲 形成原质团,专性寄生.亦有将之归于真菌类.噬"菌体就是以细菌为寄主的病毒,病毒对寄主有专一性,所以噬菌体是无法感染我们的他们的外型大都比其他病毒简单的多,就是那像登月小艇的外型噬菌体无法感染人类,所以这似乎跟人类没有关系,不过有些细菌就是因为病毒才会产生致病力的,而且人体内也有许多的寄生or共生菌 病毒学(viruology)研究病毒(virus)的本质及其与宿主的相互作用的科学,是微生物学的重要分支学科.
病毒(virus)是19世纪末才被发现的一类微小病原体.
早在1566年就有了疯狗咬人致病,即狂犬病记载并发现它能够传染给其他许多动物.1886年,A. Mayer 发现烟草花叶病具有传染性 .
1898年,M W Beijerinck对烟草花叶病病原体的研究结果:
(1)能通过细菌滤器;
(2)可被乙醇沉淀而不失去其感染性;
(3)能在琼脂凝胶中扩散;
(4)用培养细菌的方法不能被培养出来,推测只能在植物活细胞中生活;
结论:病原是一种比细菌还小的“有传染性的活的流质”.真正发现病毒存在的是贝叶林克,给病毒起拉丁名叫“Virus”也是他. 1915年图尔特(F. W. Twort)发现噬菌体.1917年迪海莱(F. D'Herelle):(1)痢疾杆菌培养液(浑浊)+污水(2)培养液变清澈(3)细菌过滤器 (4)清液+痢疾杆菌培养液(浑浊) (5)培养液变清澈 (6)引起细胞破裂的因子叫噬菌体
二、病毒的特点和定义 1. 特点 (1)不具有细胞结构,具有化学大分子的特征.
Eg. 一些简单的病毒仅由核酸和蛋白质外壳(coat)构成,故可把它们视为核蛋白分子(2)一种病毒的毒粒内只含有一种核酸,DNA或者RNA. 朊病毒甚至仅由蛋白质构成 (3)大部分病毒不能进行独立的代谢作用. (4)严格的活细胞内寄生,必须依赖宿主细胞进行自身的核酸复制,形成子代. (5)个体微小,在电子显微镜下才能看见.(6)对大多数抗生素不敏感,对干扰素敏感. (7)在离体条件下,能以无生命的生物大分子状态存在,并可长期保持其侵染活力. (8)有些病毒的核酸还能整合到宿主的基因组中,并诱发潜伏性感染. 2. 定义
★什么是病毒? 病毒的两种存在状态 :
感染态:活细胞内专性寄生(宿主体内)
非感染态:离体条件下以无生命的生物大分子状态长期 存在,并可保持其侵染活性.
病毒是一类非细胞生物,故称之为病毒粒或病毒体(virion)
病毒颗粒或病毒粒子(virus particle):专指成熟的、结构完整的和有感染性的单个病毒.
三、病毒的宿主范围 四、病毒的形态结构和大小1.病毒的大小
绝大多数的病毒都是能通过细菌过滤器的微小颗粒,直径在20~200nm的范围内,必须在电镜下观察.
最大病毒d=200nm的牛痘苗病毒(smallpox);
最小病毒之一d=28nm的脊髓灰质炎病毒(polio virus). 各种毒粒的大小、形态差异很大:
病毒的群体形态A.包涵体(inclusion body) 病毒粒大量聚集并使宿主细胞发生病变时,就形成了具有一定形态、构造并能用光学显微镜加以观察和识别的特殊“群体”,称之为包涵体(inclusion body) .病毒包涵体的应用:①用于病毒病的诊断 ②用于生物防治 B.噬菌斑(plaque)
若是噬菌体标本经过适当稀释再接种细菌平板,经过一定时间培养,在细菌菌苔上可形成圆形局部透明,即噬菌斑(plague).有的可用肉眼观察,噬菌体的六种主要形态结构:A型
有头有尾, 收缩性长尾
有头有尾, 非收缩性长尾
有头有尾 非收缩性短尾
大顶衣壳粒
小顶衣壳粒
六、病毒的核酸
核酸构成了病毒的基因组(genome),是病毒粒中最重要的成分,具有遗传信息的载体和传递体的作用. 病毒核酸的类型可从以下几点来区分: ①是DNA还是RNA;②是单链(ss,single strand)结构还是双链(ds,double strand)结构;③呈线状还是环状;④是闭环还是缺口环; ⑤基因组是单分子、双分子、三分子还是多分子. ⑥核酸的碱基(b,base)或碱基对(base pair,bp)数,以及核苷酸序列等. 病毒核酸的种类是病毒系统分类中最可靠的分子基础 .七、4类病毒及其繁殖方式
病毒感染敏感宿主细胞后,病毒核酸进入细胞,通过其复制与表达产生子代病毒基因组和新的蛋白质,然后由这些新合成的病毒组分装配(assembly)成子代毒粒,并以一定方式释放到细胞外.病毒的这种特殊繁殖方式称做复制(replication).病毒的繁殖方式相似,以原核生物病毒—噬菌体为例.(一)原核生物的病毒——噬菌体的繁殖1.噬菌体的繁殖过程病毒不存在个体的生长过程,只有核酸和蛋白质的合成与装配.
噬菌体的繁殖一般分为5个阶段,即 :
①吸附 ②侵入 ③增殖(复制与生物合成) ④成熟(装配) ⑤裂解(释放) 病毒吸附蛋白:
病毒吸附蛋白是能够特异性地识别细胞受体并与之结合的毒粒表面的结构蛋白分子,亦称做反受体(antireceptor). 细胞受体:病毒的细胞受体亦称病毒受体,系指能被病毒吸附蛋白特异性地识别,并与之结合介导病毒进入细胞,启动感染发生的细胞表面组分.
现在已知病毒受体是细胞的功能性物质,为细胞正常生长代谢所必需,而非病毒专一性的成份.
Eg. 单纯疱疹病毒的受体是硫酸乙酰肝素, 狂犬病毒(Rabies virus)的受体是细胞表面的乙酰胆碱受体. 吸附于大肠杆菌上的噬菌体: 吸附于大肠杆菌性毛上的噬菌体:吸附作用受许多内外因素的影响: ①噬菌体的数量 由于每一宿主细胞表面的特异受体有限,因此所能吸附噬菌体的数目也有一个限量.每一敏感细胞所能吸附的相应噬菌体的数量,就称感染复数(m.o.i,multiplicity of infection). ②阳离子
Ca2+、Mg2+和Ba2等阳离子对吸附有促进作用; Al3+、Fe3+和Cr3+等阳离子则可引起失活. ③辅助因子:生物素可促进产谷氨酸细菌噬菌体的吸附作用. ④pH值:在中性时有利于吸附,在pH<5和pH>10时不易吸附. ⑤温度 :在生长最适温度范围内最有利于吸附.利用某些理化因子对吸附的促进作用和抑制作用,在发酵工业中对防止噬菌体的污染有一定的意义.(2)侵入(penetration)
侵入又称病毒内化,它是一个病毒吸附后几乎立即发生,依赖于能量. 不同的病毒-宿主系统的病毒侵入机制不同. T4通过尾丝吸附于宿主E.coli 表面.吸附后,由于基板受到构象上的刺激,中央孔开口,释放溶菌酶并水解部分细胞壁,接着尾鞘蛋白收缩,把尾管插入宿主细胞中.有尾噬菌体:注射方式将噬菌体核酸注入细胞:
通过尾部刺突固着于细胞; 尾部的酶水解细胞壁的肽聚糖,是细胞壁产生小孔; 尾鞘收缩,核酸通过中空的尾管压入胞内,蛋白质外壳留在胞外; (3)增殖(replication)4)成熟(maturation)
新合成的毒粒结构组分组装成完整的病毒颗粒,称做病毒的装配,亦称成熟(maturation).
T偶数噬菌体的装配过程:
T4噬菌体的装配是一个极为复杂的自我装配的过程,包括4个完全独立的亚装配途径:头部的装配; 无尾丝的尾部装配; 尾部与头部自发结合;单独装配的尾丝与前已装配好的颗粒相连. (5)释放
大量噬菌体吸附于同一宿主细胞表面并释放.
众多的溶菌酶,最终因外在的原因而导致细胞破裂的现象称之为自外裂解(Lysis
from without).
自外裂解是不能产生子代噬菌体的裂解方式.
平均每一个宿主细胞裂解后所产生的子代噬菌体数称作裂解量(burst size).
丝状噬菌体(如M13或fd)不杀死细胞,子代毒粒以分泌方式不断从受染细胞中释放,并同时完成毒粒的组装.
(1)潜伏期(latentphase) 指噬菌体的核酸侵入宿主细胞后至第一个噬菌体粒子装配前的一段时间,故整段潜伏期中没有一个成熟的噬菌体粒子从细胞中释放出来.
不同病毒的潜伏期长短不同,噬菌体以分钟计,动物病毒和植物病毒以小时或天计. (2)裂解期(risephase)
紧接在潜伏期后的一段宿主细胞迅速裂解、溶液中噬菌体粒子急剧增多的一段时间.
噬菌体的裂解量一般为几十到上百个,植物病毒和动物病毒可达数百乃至上万个. (3)平稳期(plateau)
指感染后的宿主已全部裂解,溶液中噬菌体效价达到最高点后的时期.
病毒的特点:对宿主具严格专一性,只能在活细胞内繁殖. 4.溶源性(lysogeny)
温和噬菌体侵入相应宿主细胞后,噬菌体DNA 整合到宿主的基因组上,并随宿主的复制而进行同步复制,温和噬菌体侵入并不引起宿主细胞裂解的现象溶源性或溶源现象. (1)溶源噬菌体(lysogenicphage)
侵入细胞后,噬菌体的DNA只整合在宿主的核染色体组上,并可长期随宿主DNA的复制而进行同步复制,一般情况下不进行增殖、不引起宿主细胞裂解的噬菌体,称温和噬菌体(temperatephage)或溶源噬菌体(lysogenicphage). (2)前噬菌体(prophage)
当温和噬菌体侵入其宿主的细胞后,前者的核酸可整合到后者的核基因组(genome,即核染色体)上,这种处于整合态的噬菌体核酸,称作前噬菌体(prophage). (3)温和噬菌体的三种存在形式
①游离态:指成熟后被释放并有侵染性的游离噬菌体粒子;
②整合态:指已整合在宿主基因组上的前噬菌体(prophage)状态;
③营养态:指前噬菌体经外界理化因子诱导后,脱离宿主核基因组而处于积极复制、合成和装配的状态.
温和噬菌体的种类很多,常见的有E.coli的λ、Mu-1、P1和P2噬菌体等.
λ噬菌体的的溶源性反应: (4)溶源菌(lysogen或lysogenic bacteria)
凡能引起溶源性的噬菌体即称温和噬菌体,温和噬菌体的宿主就称溶源菌(lysogen或lysogeic bacteria).溶源菌是一类能与温和噬菌体长期共存的宿主细胞. (5)溶源菌的显著特性
① 溶原性是溶源菌的一个极稳定的遗传特性
② 自发裂解(spontaneous lysis) 10e-2~10e-5
③ 诱导(induction)UV
温和噬菌体的溶源性反应:
烈性噬菌体(virulent phage):感染宿主细胞后能在细胞内正常复制并最终杀死细胞,形成裂解循环(lytic cycle).
温和噬菌体或称溶源性噬菌体(lysogenic phage):感染宿主细胞后不能完成复制循 环,噬菌体基因组长期存在于宿主细胞内,没有成熟噬菌体产生.这一现象称做溶源性(lysogeny)现象,在大多数情况下,温和噬菌体的基因组都整合于宿主染色体中(如λ噬菌体),亦有少数是以质粒形成存在(如P1噬菌体)
④免疫性(immunity) 即其它同类噬菌体虽然可以再次感染该细胞,但不能增殖,也不能导致溶源性细菌裂解.免疫性是由原噬菌体产生的阻遏蛋白可抑制原噬菌体的合成. ⑤复愈性:溶源性细菌细胞内原噬菌体消失.⑥溶源转变(lysogenicconversion):原噬菌体引起的溶源性细菌除免疫性外的其他的表形改变,称为溶源转变(lysogenic conversion).(6)溶源菌的识别溶源菌的识别
检验某菌株是否为溶源菌的方法,是将少量溶源菌与大量的敏感性指示菌相混合,然后与上层琼脂培养基混匀后倒平板,经培养后溶源菌就一一长成菌落.由于溶源菌在细胞分裂过程中有极少数个体会引起自发裂解,其释放的噬菌体可不断侵染溶源菌菌落周围的指示菌菌苔,于是就形成了一个个中央有溶源菌的小菌落,四周有透明圈围着的这种独特噬菌斑. (二)植物病毒
植物病毒大多为ssRNA病毒,基本形态为杆状、丝状和球状(二十面体),一般无包膜.
植物病毒对宿主的专一性通常较差. Eg.TMV可侵染十余科、百余种草本和木本植物.
植物病毒一般无特殊吸附结构,只能以被动方式侵入,通过因人为地或自然的机械损伤所形成的微伤口进入细胞;或者靠携带有病毒的媒介,主要靠是有刺吸式口器的昆虫(蚜虫、叶蝉和飞虱等半翅目昆虫)取食将病毒带入细胞.
植物病毒一旦进入细胞后,增殖产生的子代病毒或病毒核酸可通过病毒编码的运动蛋白(movement protein)与胞间连丝的相互作用从受染细胞进入邻近细胞而实现病毒粒的扩散和传播.? 植物患病毒病后,主要出现三类症状: ①因叶绿体被破坏或不能合成新的叶绿素,而引起花叶、黄化或红化等症状;
②植株发生矮化、丛枝或畸形等;
③形成枯斑或坏死等症状拟病毒(Virusoid) 拟病毒(virusoids)又称类类病毒(viroid-like)、壳内类病毒或病毒卫星(satellite),是指一类包裹在真病毒粒中的有缺陷的类病毒.
拟病毒极其微小,一般仅由裸露的RNA(300~400个核苷酸)或DNA所组成. 被拟病毒“寄生”的真病毒又称辅助病毒(helper virus),拟病毒则成了它的“卫星”.
拟病毒的复制必须依赖辅助病毒的协助,同时,拟病毒也可干扰辅助病毒的复制和减轻其对宿主的病害,这可用于生物防治中. 拟病毒首次于1981年在绒毛烟(Nicotiana velutina)的斑驳病毒(velvet tobacco mottle virus,VTMoV)中分离到.
VTMoV是一种二十面体病毒,其核心中含有大分子线状ssRNA(RNA-1)、环状ssRNA(RNA-2)和线状ssRNA(RNA-3),后两者为拟病毒.实验证明,只有当RNA-1(辅助病毒)与RNA-2或RNA-3(拟病毒)合在一起时才能感染宿主.
植物病毒中的拟病毒:
Eg.苜蓿暂时性条斑病毒(LTSV)、 莨菪斑驳病毒(SNMV)、
地下三叶草斑驳病毒(SCMoV).
动物病毒中的拟病毒:
Eg.丁型肝炎病毒(hepatitis D virus),它的宿主是乙型肝炎病毒(HBV)
拟病毒的研究的意义: (1)有助于探索核酸的结构与功能.
拟病毒是一种低分子量的侵染性核酸分子,因而易于进行细致的化学组分和结构分析;通过拟病毒与类病毒的结构与功能的比较,对核酸的结构与功能可能会得到更深入的了解. (2)有助于探索拟病毒与辅助病毒(RNA-1)间的相互关系.
拟病毒必须依靠辅助病毒的存在才能复制,而辅助病毒的复制却不需要拟病毒的存在.
拟病毒的存在可以影响辅助病毒的产量和改变辅助病毒在宿主上的症状及反应的程度.(3)利用拟病毒这类低分子RNA来组建新的弱毒疫苗.
拟病毒又可称类类病毒,它与普通类病毒的差异在于它的侵染对象不是高等植物或动物,而是小小的植物病毒.根据拟病毒的存在可影响辅助病毒的产量和改变辅助病毒在宿主上的症状和反应程度的原理,有可能用它来人工组建具有防病功能的弱化疫苗.(4)对拟病毒的深入研究,也有助于进一步探索病毒的本质和生命起源等重大生物学理论问题. 三、朊病毒(Prion)
朊病毒(prion,virino)又称“普列昂”或蛋白质侵染因子(prion,是protein infection的缩写),是一类不含核酸的传染性蛋白质分子,因能引起宿主体内现成同类蛋白质分子发生与其相似构象变化,从而可使宿主致病.
朊病毒由美国学者S. B. Prusiner于1982年研究羊骚痒病时发现的.由于其意义重大,故他于1997年获得了诺贝尔奖.
至今已发现与哺乳动物脑部相关的10余种疾病都是由朊病毒所引起的.这类疾病的共同特征是潜伏期长,对中枢神经的功能有严重影响.
病毒与实践的关系极其密切.由病毒引起的宿主病害既可使人类健康、畜牧业、栽培业和发酵工业等带来不利的影响,又可利用它们进行生物防治; 一、噬菌体与发酵工业 1.噬菌体对发酵工业的危害
当发酵液受噬菌体严重污染时,会出现: ①发酵周期明显延长;②碳源消耗缓慢; ③发酵液变清,镜检时,有大量异常菌体出现;④发酵产物的形成缓慢或根本不形成; ⑤用敏感菌作平板检查时,出现大量噬菌斑;⑥用电子显微镜观察时,可见到有无数噬菌体粒子存在. 轻则延长发酵周期、影响产品的产量和质量,重则引起倒罐甚至使工厂被迫停产. 要防治噬菌体的危害,必须确立“防重于治”的观念. 预防噬菌体污染的措施主要有: (1)决不使用可疑菌种 (2)严格保持环境卫生 (3)决不丢弃和排放有生产菌种的菌液 (4)注意通气质量 (5)加强发酵罐和管道灭菌 (6)不断筛选抗噬菌体菌种,并经常轮换生产菌种 (7)严格执行会客制度 发现噬菌体污染时,要及时采取合理措施: ①尽快提取产品 ②使用药物抑制 某些金属螯合剂(如草酸盐、柠檬酸铵)可抑制噬菌体的吸附和侵入;金霉素、四环素或氯霉素等抗生素或 “吐温60”、“吐温20”或聚氧乙烯烷基醚等表面活性剂均可抑制噬菌体的增殖或吸附; ③及时改用抗噬菌体生产菌株 噬菌体的应用: 噬菌体由于其独特的生物学特性,在人类的生产实践和理论研究中都很有价值.(1)用于鉴定未知细菌
噬菌体对宿主具有高度专一性,可用于细菌菌种的分类鉴定,可用于临床诊断和流行病学调查. (2)用于临床治疗
噬菌体制剂 (3)植物病原菌检验 (4)生物防治
噬菌体———植物病原菌
昆虫病毒———害虫 (5)测定辐射剂量
某些噬菌体(T2)对辐射反应敏感而精确,可通过测定辐射的生物效应而计算出辐射剂量. (6)理论研究中的理想材料
遗传学研究中很多基本理论问题的研究都是用噬菌体做工具或材料;基因工程中作载体. 二、昆虫病毒用于生物防治 长期来,人类在与有害昆虫作斗争的过程中,曾采用过多种手段,诸如物理治虫、化学治虫、绝育除虫、性激素引诱治虫和生物治虫(包括动物治虫、以虫治虫、细菌治虫、真菌治虫和病毒治虫)等,其中病毒治虫由于具有致病力强、专一性强、抗逆性强和生产简便等优点,故发展极快,前景诱人.主要优点: (1)致病力强,使用量少(2)专一性强,安全可靠 (3)抗逆性强,作用久长(4)生产简便,成本低廉 缺点:杀虫速度慢、不宜大规模生产、在野外易失活和杀虫范围窄等. 用途:利用病毒进行疫苗生产 作遗传工程中的外源基因载体, 直接或间接地为人类创造出巨大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
为您推荐:
其他类似问题
扫描下载二维码| | | | | | | | | |
 |  |  |  |  |  |  |  |  |  | 
技术搜索:
& 当前位置: &
20%噻菌铜SC(龙克菌)田间药效试验报告汇编总结(论文版)&浙江龙湾化工有限公司自主创制的国家发明专利新品种90%噻菌铜原药和20%噻菌铜悬浮剂(龙克菌),日前通过了农业部第八届四次全国农药正式登记评审委员会的技术审查和专家评审,并于2008年12月29日获得农药正式登记,其中90%噻菌铜原药正式登记证号为PD,20%噻菌铜SC(龙克菌)正式登记证号为PD。20%噻菌铜悬浮剂(龙克菌)在黄瓜细菌性角斑病、柑橘溃疡病、疮痂病和水稻细菌性条斑病、白叶枯病等3个作物5个病害上取得了农药正式登记。此外,浙江龙湾化工有限公司噻菌铜(龙克菌)还在西瓜枯萎病、白菜软腐病和烟草野火病等3个作物的3个病害上提交了扩大使用范围的登记申请,目前扩展登记资料已被受理,农业部行政审批综合办公受理编号为。除了正式登记试验作物防治对象之外,另外全国各地还有将噻菌铜(龙克菌)用于正式登记外的其它农作物其它病害的田间防治,各地均反馈噻菌铜(龙克菌)用于其它病害的防治效果也非常理想。熊兴平现将全国学术刊物上规范论文的试验结果汇编总结如下,供各地噻菌铜客户和用户参考借鉴。(熊兴平)1、20%龙克菌SC防治花椰菜黑腐病、细菌性黑斑病田间药效试验《江西植保》2007年6月第3O卷第2期& JIANGXI PLANT PROTECTION 郑存棉 (福建省屏南县植保植检站,福建屏南 352300)摘要:试验结果表明,20%龙克菌(噻菌铜)500倍液对花椰菜黑腐病、细菌性黑斑病有较好的防治效果,在未发病或发生初期连续喷施3次,间隔7―10天,可有效控制黑腐病、细菌性黑斑病的危害。关键词:噻菌铜;花椰菜;黑腐病;细菌性黑斑病;防治效果结论与讨论:龙克菌(噻菌铜)对花椰菜黑腐病、细菌性黑斑病均具有较好的防治效果,而且对作物生长安全无药害,可以在生产中推广应用。生产上使用龙克菌防治两病,宜在未发病或发病初期使用,推荐使用最佳浓度为500倍液,每667m2喷药液50kg,连续施药2―3次,每次间隔7―10天。在药剂防治的同时,要加强栽培管理,高畦深沟,并控制好田间的浇水量,可以使病害得到比较有效的控制。&2、20%龙克菌悬浮剂防治苹果腐烂病药效试验《烟台果树》2007年第2期(总98)缪玉刚 &曾爱珍 &赵钢 李正 (山东省烟台市植保站 264001;烟台市牟平区植保站)关键词:噻菌铜;苹果树;腐烂病;轮纹病;试验;药效苹果树腐烂病是一种毁灭性病害,主要危害主干、主枝和较大的侧枝,发病严重的果园,树体病疤累累,枝干残缺不全,甚至造成死树和毁园,严重影响着果树生产的发展。为探索防治苹果树腐烂病的新途径,抓住施药时机,使用经济、安全、有效的药剂防治,2006年我们引进了噻唑类有机铜杀菌剂龙克菌(噻菌铜),试验其防治苹果腐烂病兼治枝干轮纹病的效果,确定适宜的施药方法和施药剂量,为大面积推广提供科学依据。龙克菌(噻菌铜)各处理的病斑复发率明显低于对照药剂“多效灭腐灵”。另外,通过调查,龙克菌(噻菌铜)防治轮纹病有一定效果,可达到兼治的目的。小结:试验结果表明,20%龙克菌(噻菌铜)悬浮剂在试验浓度范围内对果树安全。施药方法:春季果树发芽前用龙克菌(噻菌铜)30-50倍液涂抹后再进行龙克菌(噻菌铜)200倍喷雾一次,对腐烂病具有较好的防治效果,是替代高残留农药福美砷的理想药剂,值得大面积推广。&3、2O%龙克菌悬浮剂防治西瓜枯萎病初探《上海农业科技》2004年第4期杨焕清 (浙江省永嘉县植保站& 325100)关键词:噻菌铜;西瓜;枯萎病;试验西瓜枯萎病在浙江永嘉县发生危害较重。为筛选西瓜枯萎病的有效防治药剂,验证20%龙克菌(噻菌铜)悬浮剂对西瓜枯萎病的防治效果,特进行本试验。西瓜枯萎病由西瓜尖镰孢侵染所致,从幼苗到成株期均可受害,以结瓜期发病最盛。病菌主要以菌丝体和厚垣孢子随病残体在土壤中越冬,种子和有机肥也可带菌。20%龙克菌(噻菌铜)悬浮剂能有效防治重茬田西瓜枯萎病,可在西瓜枯萎病防治上大面积推广使用,建议20%龙克菌(噻菌铜)悬浮剂600倍液喷雾和浇根。因此,西瓜枯萎病以浇根防治效果为好,防治时间应从苗期开始,并连续防治2~3次,间隔7天左右。建议防治方式采用浇根和喷雾兼顾,进一步提高防效。&4、20%龙克菌防治番茄青枯病试验效果初探《现代农业科技》2005年第2期曹培德 严雪金 费增丰 ( 浙江省泰顺县司前镇农技站 235500; 泰顺县仙稔乡农技站;泰顺县农业局)摘要:田间试验结果表明,20%龙克菌(噻菌铜)悬浮剂500倍液防治番茄青枯病有较好的效果。小区试验第3次用药之后第17天防效仍达68.2%;大区试验用药之后第17天防效也达53,6%,同比72%农用链霉素40O倍液、77%可杀得(氢氧化铜)500倍液均有较大的提高,值得在大田进一步示范推广。关键词:噻菌铜;番茄;青枯病;防治;试验20%龙克菌(噻菌铜)悬浮剂是目前新型高效、低毒、安全的噻唑类有机铜杀菌剂,对防治细菌性病害有特效。为了探明其对番茄青枯病的防治效果,笔者近两年来对20%龙克菌悬浮剂进行了田间药效试验。试验结论:通过试验我们认为,采用20%龙克菌(噻菌铜)悬浮剂500倍液于番茄青枯病初发期,以每株250克药液量连续浇根3次,每次间隔7天,对番茄青枯病有明显的防效,且防治效果明显优于72%农用链霉素、可杀得(77%氢氧化铜)等对比药剂,可以在生产上进一步示范及推广应用。&5、猕猴桃细菌性溃疡病防治试验《经济林研究》2004年第3期-第22卷 35―36 Nonwood Forest Research赵君毅,伍四銮,龙永荣 (江华县林业局,湖南江华& 425500)摘要:猕猴桃细菌性溃疡病是猕猴桃的一种毁灭性病害。通过几种不同药剂的防冶试验,结果表明72%农用链霉素SP 2O倍液涂别猕猴桃枝干部病斑防治效果最好,其次是2O%农链王铜WP20倍液、20%龙克菌(噻菌铜)SC 20倍液和72%农用链霉素SP50倍液。施药方式以轻刮涂刷效果最好。20%农链王铜WP800倍液、20%龙克菌(噻菌铜)SC 800倍液及72%农用链霉素SP 5000倍液喷洒猴桃病果三者之间的防冶效果差异不显著。关键词:猕猴桃;溃疡病;噻菌铜;病斑;防治试验结论:大量防治试验结果表明,72%农用链霉素SP20倍液涂刷猕猴桃枝干部溃疡病病斑防治效果最好,其次是20%农链王铜WP20倍液、20%龙克菌(噻菌铜)SC20倍液和72%农用链霉素WP50倍液;施药方式以轻刮涂刷效果最好。20%农链王铜WP 800倍液、20%龙克菌SC(噻菌铜)800倍液及72%农用链霉素SP 5000倍液喷洒猕猴桃溃疡病病果都有一定效果,但3种药剂之间的防治效果差异不显著。&6、防治水稻细菌性基腐病药剂筛选试验《农药》2003年第42卷第2期& PESTlClDES Vol.42 No.2 (2003)刘安敏 陶秀珍 (山东省鱼台县植保站,鱼台272300)摘要:田间试验表明,龙克菌(噻菌铜)、冠菌铜(氢氧化铜)、克菌康(中生菌素)、农用链霉素等4种杀菌剂防治水稻细菌性基腐病效果可达到66%以上,优于消菌灵(氯溴异氰尿酸)和多菌灵等,且可以大大降低病株率,增产效果明显,今后可在生产上进一步推广。关键词:细菌性基腐病;杀菌剂;噻菌铜;水稻;防效水稻细菌性基腐病是近几年我县水稻上发生的一种重要病害,从分蘖期到穗期均可发病,由于其为土壤带菌,传染快,而且目前我县没有对此病的高抗品种,因此给我县的水稻生产造成很大损失。除了加强水稻的健身栽培以提高其自身抗性外,如何筛选出防治此病的高效药剂,显得格外重要。我站2002年对我县大量使用的防治该病的七种杀菌剂,进行了田间药效比较试验,取得了良好效果。小区试验结果表明:20%龙克菌(噻菌铜)悬浮剂防效最高,可达78.7%,77%冠菌铜、3%克菌康、1000万单位农用链霉素、6%丙硫?多菌灵、50%消菌灵的相对防效都在60%~70%之间,而50%多菌灵防效最差,仅为22.9%。由此说明,20%龙克菌(噻菌铜)、77%冠菌铜、3%克菌康、1000万单位农用链霉素等药剂可在我县稻田推广使用。小结与讨论:通过上述七种药剂对水稻细菌性基腐病的大田筛选试验可以看出,龙克菌(噻菌铜)、冠菌铜(氢氧化铜)等铜制剂的保护作用明显,而克菌康(中生菌素)、农用链霉素等生物制剂的防效也高于一些常用药剂。同时通过试验期间的调查可以发现,施用这些杀菌剂后,可以明显的推迟该病的发病期,减轻该病的发病程度,大大降低了病株率,从而起到非常理想的增产效果,可以在实际生产中加以推广。在试验过程及其他示范试验中,发现冠菌铜(氢氧化铜)等无机铜制剂在高温下施药,对水稻可产生轻微药害,故应避开高温期施药。水稻细菌性基腐病应以防为主,一定要在水稻发病前施药,否则将影响效果。如果在水稻移栽前7~l0天、分蘖期、抽穗前期各施药一次,效果将更加理想。&7、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西瓜中残留的噻菌铜《分析测试学报》第26卷第5期&&& 2007年9月FENXI CESHI XUEBAO(Journal of Instrumental Analysis)Vol.26 &No.5&& 752-753毛江胜,邓立刚,李增梅,赵善仓,赵平娟 (农业部食品质量监督检验测试中心(济南),山东济南250100)摘要:以XAD一7树脂富集提取,柱层析纯化,建立了测定西瓜中残留的微量噻菌铜的主要降解产物噻二唑的高效液相色谱分析。使用反相Symmetry ShieldRP C18 (5um)250 mm x4.6 mm为分离柱;流动相为乙腈-含0.1%乙酸的水溶液(体积比12:88);流速为0.6Ml/min;紫外检测波长为313nm;外标法定量。样品的平均加标回收率为89%~94%,相对标准偏差(RSD)为0.89%-1.98%。检出限为0.01mg/kg(S/N=3)。关键词:高效液相色谱法;噻菌铜;西瓜;残留检测Key words:High performance liquid chromatography(HPLC);Thiodiazole-copper;Watermelon; Residue determination噻菌铜(thiodiazole-copper)是我国自主开发研制的一种新型噻唑类有机铜杀菌剂,于2000年首次通过农业部农药临时登记。其化学名称为2-氨基-5-巯基-1,3,4-噻二唑铜络合物,主要代谢产物为噻二唑(tizanidine,AMT),结构见图1,所以本实验均以测定噻二唑的残留量作为定量依据。此药高效、低毒、安全,防治作物细菌性、真菌性病害高效,用于防治西瓜枯萎病效果明显。目前,关于其残留的检测方法,还没有相应的国家及部颁标准,国外也未见报道,所以本文建立了西瓜中噻菌铜残留量的检测方法。该监测体系的建立对于监督其在果蔬中的使用及制定其最高残留限量(MRL值),保护人体健康,提供了检测依据,具有现实意义。该法具有简便、准确、灵敏度高、重复性好等优点。将大棚温室内种植的西瓜做喷洒农药处理,然后采集成长期和收获期西瓜样品,测定前在负18度冷冻保存。样品按“样品预处理与噻二唑的富集与净化”方法处理后测定,计算得成长期西瓜中噻菌铜残留量为0.256~1.078mg/kg;收获期西瓜中噻菌铜残留量均为未检出。说明噻菌铜在西瓜中的降解速度较快,对人体较为安全。&8、反相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冬枣中噻菌铜的农药残留《农药》第46卷第8期 2007年8月 AGR0CHEMCALS& Vo1.46.No.8 Aug.2007赵善仓 邓立刚 赵领军 毛江胜 赵平娟 (农业部食品质量监督检验测试中心,济南250100;济南市农业信息中心,济南250002)摘要:采用硫化钠水解,Amberlite XAD-7树脂吸附,DMF洗脱,建立冬枣中噻菌铜残留的反相高效液相色谱(HPLC-UV)测定方法。流动相为乙腈-0.1%乙酸水溶液(体积比l2:88),试验结果表明,该方法具有很好的线性关系与精密度。关键词:高效液相色谱;噻菌铜;冬枣;农药残留Key words:high performance liquid chromatographic(HPLC);thiodiazole-copper;winter-date;pesticide residues噻菌铜【2-氨基-5-巯基-1,3,4-噻二唑铜络合物】是我国自主开发研制的一种新型农药,为噻唑类有机铜杀菌剂,防治作物细菌性病害具有特效。目前,我国对于噻菌铜在水果中的最高残留限量还没有限定,对于冬枣中噻菌铜农药的残留检测方法未见报道。为此建立了噻菌铜在冬枣中的残留量的检测方法,该法简便、快速、准确、灵敏度高、重现性好。&9、20%噻菌铜悬浮剂防治姜腐烂病试验报告《农药科学与管理》2006年第25卷第5期Pesticide Science and Administration 2005,26(5)吕华 郝云景& 毕桂梅 段陈波(山东省莱芜市植保站& 271100;山东省莱芜市莱城区寨里镇农技站,山东莱芜& 271100)摘要:姜瘟病是生姜上的主要病害,也是生姜生产中最大的障碍因素。2002―2004年我们用20%噻菌铜进行了药剂防治试验和不同施药方法试验,结果表明,对姜瘟病有较好的保护治疗效果,最高防效可达67.61%。使用方法为用噻菌铜500倍液浸种,同时在生长期用噻菌铜 500倍液连续灌根3次,间隔10天防治一次。关键词:噻菌铜;生姜;腐烂病;防治;试验姜腐烂病,俗称姜瘟,是由青枯假单胞杆菌(Pseudomonas solanacearum Smith)侵染引起的,是生姜上普遍发生且危害最为严重的病害。山东省姜瘟病发病率达20%~30%,一般发病地块减产10%~20%,重者50%以上,甚至绝产,是当前制约生姜生产发展的一大因素。姜瘟病(腐烂病)是一种细菌性病害。其病原为青枯假单胞杆菌Psetudomonas solanacearum (Smith)Smith。它不仅可侵染生姜,也能为害番茄、茄子、辣椒和马铃薯等茄科作物。病原菌主要在根茎和土壤中越冬,一般在土中可存活2年以上,带菌种姜是主要初侵染源,并可借助姜种调运作远距离传播。在发病的姜田,因病株残体遗落地里,致使土壤带菌,病土也是姜瘟病的重要侵染来源。除病姜、病土外,若姜田使用病残或病土沤制的圈肥也会将病菌带到田间引起发病。灌溉水、雨水、地下害虫也是传播病菌的媒介,病菌由根茎部伤口侵入,从薄壁组织进入维管束,即迅速扩展,终致全株枯蔫。随着产业结构的调整,生姜种植面积不断加大,连年种植地块的增多,姜瘟病的发生也不断加重,成为生姜生产中最为重要的病害。为筛选防治姜瘟病的适用药剂,浙江龙湾化工有限公司生产的20%噻菌铜悬浮剂 (龙克菌)进行了药剂防治试验。因300倍液灌根与500倍液灌根的防效相差不大(平均防效分别为70.61%和69.13%),考虑到农民用药成本,因此生产中建议推广使用500倍液。使用方法为龙克菌500倍液浸种,另外龙克菌(噻菌铜)500倍液生长期灌根3次,间隔期10天一次。但生长期施药应掌握在发病初期开始用,通过浸种和生长期灌根后调查发现,龙克菌(噻菌铜)对生姜发芽、出苗和生长无不良影响,对生姜安全,而且经龙克菌(噻菌铜)处理的生姜种植后出苗整齐。根据调查,龙克菌(噻菌铜)处理区生姜出苗整齐度比对照提高8个百分点,植株生长健壮,叶色浓绿。苗主茎比对照高5.7cm,这可能是因为龙克菌的超微颗粒易被生姜吸收,能有效补充铜元素。具有明显的促进生长作用,但还需进一步研究考证。结论:龙克菌(噻菌铜)对姜瘟病有较好的保护治疗效果,建议在生产中推广使用。龙克菌500倍液浸种,同时在生长期500倍液连续灌根3次(间隔10天),但生长期施药应掌握在发病初期施用。&10、噻菌铜对桔全爪螨繁殖影响的研究《中国南方果树》 2OO2年第31卷第5期黄振东 严得胜 陈道茂(浙江省柑桔研究所& 浙江黄岩& 318020)关键词: 柑桔;杀菌剂;噻菌铜;全爪螨;繁殖长期以来,我国柑桔生产中使用的杀菌剂,主要是以波尔多液为主的无机铜制剂和以托布津为代表的苯并咪唑类药剂。而传统的无机铜制剂波尔多液在柑桔上使用存在种种弊端,如诱发桔锈螨(锈壁虱)的发生,影响光合作用,与其他农药不可混用以及与其他农药交替使用的间隔期较长等;近年来使用的以托布津为代表的苯并咪唑类药剂已出现抗药性,药效明显下降。在生产上亟须有新的药剂品种取代上述药剂或与之交替使用。近年来,国内外出现很多铜制剂的新品种,当今对新农药的应用性能的评价可归纳为对靶标的药效;使用时对人、植物、天敌和环境的安全性;以及对非靶标病虫的相互干扰性。已有资料表明,专利新产品噻菌铜(龙克菌)对柑桔溃疡病和疮痂病等柑桔病害有优异的防治效果,在柑桔生产中有广泛的应用前景。但该药剂对桔全爪螨繁殖的影响尚不明确,笔者2OOO~2001年对此进行了研究。结论和讨论:本研究在测定噻菌铜对桔全爪螨LC50的基础上,研究药剂对桔全爪螨繁殖的影响。测定结果显示,噻菌铜对桔全爪螨雌成螨的LC50浓度为506.17mg/L,LC90浓度为34 817.69mg/L。药剂处理雌成螨使用667、333、167、83、42mg/L等5种浓度,结果发现对雌成螨的存活率,两个高浓度处理对其有抑制作用,3个低浓度处理则具有促进作用。在这5个浓度范围内,各处理之间差异未达到显著水平。经上述各浓度处理的雌成螨,其产卵均受不同程度的抑制,但差异未达到显著水平。400mg/L处理卵对其孵化的影响,初期有明显的促进作用,高峰期和孵化末期均有明显的抑制作用。在上述试验基础上,以药剂常用浓度(400mg/L)处理盆栽苗上的群体桔全爪螨,经过近50天观察,在试验浓度范围内该药剂和对照组的虫口数量之间差异没有达到显著水平。总之,研究结果表明,在试验浓度范围内度(400mg/L)内,噻菌铜(龙克菌)对桔全爪螨的生存、繁殖没有诱发和促进等不利影响。&11、魔芋防病高产栽培关键技术研究《安徽农业科学》2004年4期Journal of Anhui Agricultural Sciences&& 周D 严顺 鲁红学& 胡桂香& 孙明& 喻子牛(长江大学 湖北荆州& 434025; 湖北省咸丰县植保站;华中农业大学农业微生物学国家重点实验室)摘要:笔者连续3年在湖北省咸丰县进行了魔芋健身栽培试验。分别对魔芋的种芋消毒、最佳播期、遮荫覆盖、施钾量等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外调种芋用1000万单位农用链霉素1000倍液+20%龙克菌(噻菌铜)500倍液混合消毒3次,效果最好;海拔800~l200m山区魔芋的适播期为5月上旬。不仅出苗率可达99.06%,还可以缩短魔芋出苗前在土壤中的时间。减少病原菌侵染机会,发病率也最低;在海拔800~1200m地区种植魔芋,遮荫越好,发病越轻,同时土表覆盖可以降低发病率7%左右;魔芋属喜钾作物,在底肥中施50%硫酸钾450kg/hm2。增产效果最好,可增产51.29%。关键词: 魔芋;种芋消毒;药剂防治;高产;栽培技术&12、陕西安康防治魔芋软腐病的试验初报《湖北植保》2007年第3期&&& Hubei Plant Protection崔鸣& 赵兴喜& 张龙芝(陕西省安康市植保站)摘要:为了寻找防治魔芋软腐病的高效低毒新药剂,及时指导大田防治工作。陕西省安康市植保站引进龙克菌(噻菌铜)和巴克丁(氢氧化铜)在汉滨区县河乡毛坝村的魔芋连作地块进行防治试验。次,巴克丁优于龙克菌;连防2次,龙克菌优于巴克丁(77%氢氧化铜),两种药剂可在大田生产上交替使用,防止病菌产生抗性,提高防治效果。农用链霉素为防治软腐病的常用药剂,使用时间较长,在魔芋软腐病发生严重年份和连作发病严重田块,防治效果较差。敌克松对魔芋软腐病防治效果较差,生产上不宜推广使用。关键词: 魔芋;软腐病;新药剂;防治试验;噻菌铜&13、田阳县番茄青枯病发生及防治对策&《长江蔬菜》2007年第10期李桂艳& 黄孟西& 韦放& 罗加松&& 黄艳春&& 郭顶(广西田阳县农技站& 533600;头塘镇农业服务中心) 摘要:越夏、秋季番茄是田阳县重要的南菜北运蔬菜,据不完全统计,2006年全县种植面积5000hm2以上,效益好。但近年来,番茄青枯病发生比较严重,特别是2006年秋季发生面积达1500hm2以上,损失达30%以上,部分番茄地绝收或改种。为此,我们开展了针对性试验研究,基本掌握了越夏、秋季番茄青枯病形成原因及防治对策。关键词:番茄;青枯病;噻菌铜;试验;药效&14、O.5%大黄素甲醚AS防治黄瓜霜霉病试验《湖北植保》2009年第1期总第111卷罗文辉 龚德祥 黄文胜 戴合林 刘昌敏 郭瑞光( 湖北省大冶市植保站,大冶435100; 湖北省大冶市陈贵镇农技服务中心,大冶435l00)摘要:用0.5%大黄素甲醚AS 300倍、500倍和800倍对黄瓜霜霉病进行防治,以常规农药72%霜脲锰锌WP 800倍和2O%噻茵铜SC 500倍作对照,结果表明,O.5%大黄素甲醚AS的3种浓度对黄瓜霜霉病有良好的防治效果,且药效持续期长,可推广用于防治黄瓜霜霉病。其中,在第3次用药后第16天和药后第21天,20%噻菌铜(龙克菌)防治黄瓜霜霉病效果均可以达到70%左右。关键词:大黄素甲醚;噻菌铜;防治;霜霉病;试验&15、几种药剂防治柑桔溃疡病药效试验《安徽农学通报》2008年第22期 Anhui Agn.Sci.Bul1.2008,14(22)彭伟宾 徐善忠 曾晓华 高秀娟& 胡明 肖功祺 (泰和县气象局,江西泰和343700; 泰和县植保植检站; 泰和县农技推广中心)摘要:本文通过几种药剂防治柑桔溃疡病试验,得出龙克菌(噻菌铜)、加瑞农(春雷?王铜)、农用链霉素、可杀得(53.8%DP)等药剂可用于大面积防治柑桔溃疡病,防治时应做到交替使用。关键词:柑桔;溃疡病;药剂试验;泰和县近年来,泰和县柑桔溃疡病发生严重,每年呈偏重至重发生态势,给该县的柑桔生产造成重大损失。当前,市场上防治柑桔溃疡病的药剂品种繁多,质量参差不齐。为了摸索柑桔溃疡病的防治药剂,为大面积推广提供依据,我们2008年在红桔上进行了药剂试验。试验药剂龙克菌(噻菌铜)、加瑞农(春雷?王铜)、农用链霉索、53.8%可杀得(氢氧化铜DP)、叶青双(叶枯唑)可用来防治柑桔溃疡病,其防治效果分别为87.24%、85.01%、81.54%、80.41%、73.59%,以龙克菌(噻菌铜)防治效果最佳。通过几种药剂防治柑桔溃疡病试验得出,大面积使用药剂时,可以推广使用龙克菌(噻菌铜)、加瑞农、农用链霉素、可杀得并做到交替使用,使用浓度按试验设计浓度即可。在新梢长1.6―3.3cm时喷施第一次药,lO天后再喷施第二次药,能有效地控制柑桔溃疡病的危害。&16、不同药剂防治水稻细菌性条斑病大田药效试验《现代农业科技》2008年第16期仲伟云 王国兵 葛泽芝 叶志珍(江苏省盱眙县植保站,江苏盱眙211700; 盱眙县黄花塘镇农技站)摘要:为了选择水稻细菌性条斑病防治的最佳药剂,用8%菌克毒克水剂、36%菌毒净可湿性粉剂、20%龙克菌(噻菌铜)悬浮剂、20%叶青双(叶枯唑)可湿性粉剂4种药剂按药剂种类和用药次数进行田间药效比较试验。结果表明,各药剂处理用药2次的防效均高于用药1次的防效。关键词:水稻;细菌性条斑病;药剂防治;防效水稻细菌性条斑病,属于全国性检疫病害。在我县1991年开始查见,后经过多年治理,到1998年基本绝迹。近几年由于种子市场放开,未经过检疫或检疫手续不完备的杂交稻种从安徽、湖北、浙江、四川等地通过各种途径流入我县,使得水稻细菌性条斑病近2年在我县死灰复燃。再次上升为水稻重要病害之一 ,并有扩散蔓延的趋势。从调查防治效果看,不同药剂防治水稻细菌性条斑病。各药剂用药2次的防效均明显高于用药1次的防效。然而防治水稻细菌性条斑病,仅仅依靠大田1-2次用药达不到理想的防治效果。要采取综合治理措施,如加强检疫,杜绝病菌传人;轮作换茬;选用抗耐病品种,播种时带药浸种;抓住有效防治时期,增加用药次数。&17、6种药剂防治黄瓜细菌性角斑病田间药效比较试验《安徽农学通报》2008年第14卷第15期,Anhui A .Sci.Bul1.2008,14(15)张俊 刘继荣 (无为县洪巷乡农业综合服务中心,安徽无为238351;无为县陡沟镇农业综合服务中心,安徽无为238326)摘要:用20%龙克菌(噻菌铜)SC500倍液、57.6%冠菌清干粒剂1000倍液、72%农用硫酸链霉素SP4000倍液、20%龙克菌sc+72%农用硫酸链霉素SP2000倍液、57.6%冠菌清干粒剂+72%农用硫酸链霉素SP2000倍液、60%百菌通wP500倍液进行黄瓜细菌性角斑病防治对比试验,结果表明,第3次喷雾后第7天防治黄瓜细菌性角斑病的效果依次为71.47% 、72.23% 、69.81%、75.28% 、80.76%和77.99% ,以57.6% 冠菌清干粒剂+72%农用硫酸链霉素SP2000倍液处理效果最好。关键词:药剂配方;黄瓜;细菌性角斑病;噻菌铜;药效黄瓜细菌性角班病(Pseudomonas syringae)是我县黄瓜生产中的重要病害,发生范围广,病情普遍率较高。黄瓜的叶片、果实、果蔓均可发病,发生严重时叶片干枯,果实腐烂,造成减产,发病田块一般减产10%-20% ,病情严重的损失率可达到40%以上,对黄瓜生产安全威胁极大。结论与讨论: (1)试验设置的6种药剂(配方)均可以明显降低黄瓜细菌性角斑病的病情指数,较好地控制病害的流行。在试验剂量、浓度和条件下,以57.6%冠菌清干粒剂+72%农用硫酸链霉素SP2000倍液、60%百菌通WP500倍液、20%龙克菌(噻菌铜)SC+72%农用硫酸链霉素SP2000倍液的防治效果较好。 (2)黄瓜细菌性角斑病是由假单胞杆菌侵染引起的一种细菌性病害,老病区在发病条件适宜的年份应于发病初期喷药预防。当病害进人流行始盛期以后则应适当提高用药量或增加用药次数。为避免病菌对防治药剂产生抗(耐)药性,提倡轮换用药或几种药剂混配或使用复配剂,以提高防治效果。 (3)黄瓜细菌性角斑病与黄瓜霜霉病、灰霉病等其它病害常同时混发,防治时可选用冠菌清、百菌通、噻菌铜(龙克菌)等广谱性药剂,以“一药多治”,提高防治效益。(熊兴平搜集整理)&
本信息仅供参考,使用前请核实。
【相关文章】
【文字广告】
【法律申明】
  1、“”所载的文/图等稿件均出于为公众传播有益资讯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我们不对其科学性、严肃性等作任何形式的保证。如其他媒体、网络或个人从本网下载使用须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
  2、本网站内凡注明“来源:“””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均属本网站原创内容,版权均属“”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站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网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3、凡本网站转载的所有的文章、图片、音频视频文件等资料的版权归版权所有人所有,本站采用的非本站原创文章及图片等内容无法一一和版权者联系,如果本网所选内容的文章作者及编辑认为其作品不宜上网供大家浏览,或不应无偿使用,请及时用电子邮件或电话通知我们,以迅速采取适当措施,避免给双方造成不必要的经济损失。
  4、对于已经授权本站独家使用提供给本站资料的版权所有人的文章、图片等资料,如需转载使用,需取得本站和版权所有人的同意。
【免责声明】
  1、“”部分文章信息来源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下载使用,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稿件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如对稿件内容有疑议,请及时与我们联系。
  2、“”致力于提供合理、准确、完整的资讯信息,但不保证信息的合理性、准确性和完整性,且不对因信息的不合理、不准确或遗漏导致的任何损失或损害承担责任。本网站所有信息仅供参考,不做交易和服务的根据, 如自行使用本网资料发生偏差,本站概不负责,亦不负任何法律责任。
  3、任何由于黑客攻击、计算机病毒侵入或发作、因政府管制而造成的暂时性关闭等影响网络正常经营的不可抗力而造成的损失,本网站均得免责。由于与本网站链接的其它网站所造成之个人资料泄露及由此而导致的任何法律争议和后果,本网站均得免责。
  4、本网站如因系统维护或升级而需暂停服务时,将事先公告。若因线路及非本公司控制范围外的硬件故障或其它不可抗力而导致暂停服务,于暂停服务期间造成的一切不便与损失,本网站不负任何责任。
  5、本网站使用者因为违反本声明的规定而触犯中华人民共和国法律的,一切后果自己负责,本网站不承担任何责任。
  6、凡以任何方式登陆本网站或直接、间接使用本网站资料者,视为自愿接受本网站声明的约束。
  7、本声明未涉及的问题参见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当本声明与国家法律法规冲突时,以国家法律法规为准。
  8、本网站如无意中侵犯了哪个媒体或个人的知识产权,请来信或来电告之,本网站将立即给予删除。
最新科技动态
热点技术文章}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多肉生长温度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