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天有摇蚊幼虫养殖吗?

旺旺咨询:
¥26.00 ¥4.80
¥25.00 ¥5.00
¥23.00 ¥4.60
¥26.00 ¥5.20
包邮[江西]
北京天津河北山西内蒙古辽宁吉林黑龙江上海江苏浙江安徽福建江西山东河南湖北湖南广东广西海南重庆四川贵州云南西藏陕西甘肃青海宁夏新疆台湾香港澳门海外
店主联系方式
店铺得分/总交易量
正在载入入驻店铺出售列表,请稍候……
正在载入新书出售列表,请稍候……
《中国北方摇蚊幼虫》内容提要:
本书共记录摇蚊幼虫195种,隶属于摇蚊科6个亚科,90属。是我国第一部有关摇蚊幼虫系统研究的专著。全书共分7章前6章介绍了摇蚊幼虫的形态学;生物学等。第7章介绍了摇蚊幼虫的形态特征和分类。
交易帮助:
个人帐户:
地址:南昌昌北经济技术开发区玉屏西大街299号清华科技园B205室
咨询电话: 传真:0-810 邮箱:do(a)youlu.net
&copy 有路网
咨询旺旺:
有路网-书山有路网上二手书店是国内专业的二手书旧书在线销售网站,提供优质低廉的正版旧书、旧教材。
提供支付宝、财付通、网上银行、银行汇款等支付方式;提供平邮、快递、EMS、自取等多种送货方式。
付款后24小时内发货,自动跟踪物流。所有图书全场一角起价、四折封顶,不满意无理由退货。您的位置: >
来源:  作者:洪加明徐士千;
猎食性摇蚊幼虫对培育鱼苗的危害及防治方法  摇蚊幼虫是多种经济鱼类的优良饵料,浮游阶段时,不少幼鱼可摄取,转入底栖时则是底层鱼类,鲤、卿、青鱼等的佳饵。目前尚未见其影响或危害鱼类的报道。笔者在1983年6月上旬,发现本场203号池岳鲤.苗(体长13毫米~20毫米)死亡甚多,经检查试验证明是气泡病及猎食性摇蚊幼虫(以下简称幼虫)综合引起的结果。因此,我们进行了幼虫对培育鱼苗的影响及防治方法的试验,现报告如下。一、203号池概况 203池面积多名亩一水深丑米,一呈长方残_东西走向。日带水清塘,但清塘不彻底,泥鳅、继均未杀死。池水系由未经过清塘的202号池倒入,施入貂类作基肥。日岳鲤水花20万尾下塘。巡塘发现池中摇蚊幼虫颇多。6月2日发现岳鲤苗漂浮水面死亡,持续五天,观察发现活者肠中充满气份岳鲤系我场日从长沙岳触渔场所运.23一’泡,有的体表、鳍条上也附有气泡,并且发现死者及部分活者身上大都粘附幼虫1~2条。镜检揭蚁幼虫种类有:前突摇蚊属尸roclad细叭粗腹摇蚊属尸eloPl’a、摇蚊属Chironofoas、环足摇蚊属Crl’cotoPus幼虫等。其中大多系猎食性摇蚊幼虫或粘食性(本文共计2页)          
相关文章推荐
看看这些杂志对你有没有帮助...
单期定价:5.00元/期全年定价:1.33元/期 共16.00元
      您还未登陆,请登录后操作!
介绍红虫、水蚯蚓、摇蚊幼虫的习性?如何区分?
共有 3 位网友向您献上回答啦, 对答案满意?赶快给出你的好评,感谢他们吧!
楼上说的什么啊,文不对题嘛!
水蚯蚓又称丝蚯蚓,俗称“红线虫”、“沙子虫”、“红虫”等,是环节动物中水生寡毛类的总称,属淡水底栖生物。广泛分布于淡水水域,正常情况下,在污水沟、排水沟、码头附近特别多。水蚯蚓体细长,其体型与品种和生活环境有关。一般成虫长4-55毫米,最短2.5毫米,最长150毫米,粗0.5-1.5毫米。幼虫至成虫,体色由乳白色向浅红色、暗红色、红色、红褐色转变。终身生长在微水流、多腐烂有机物的水底淤泥中。水蚯蚓是依靠吸进溶解在水中的氧气而进行新陈代谢的。缺氧时,常将身体前端钻入泥中,后端在泥面摆动,远远看上去像一片红地毯,受惊吓时缩入泥中,这是轻度缺氧的征兆。若遇断流、天气突变、气压变低或水蚯蚓单位体积量过大,造成严重缺氧,会离开淤泥,集结成团状浮于水中,加大进水量后会自动解散。水蚯蚓在自然状态下生长往往是一个类群、多品种共生。水蚯蚓一年四季都可繁殖,为雌雄同体异体受精。水蚯蚓生长繁殖最适宜温度为15~25℃,高于28℃和低于8℃会停止生长繁殖,一般来说超过30℃可致死亡(最近也有研究资料表明水蚯蚓在30℃以上还可以生长)。水蚯蚓繁殖能力特强,卵茧产于泥中,7~10天
楼上说的什么啊,文不对题嘛!
水蚯蚓又称丝蚯蚓,俗称“红线虫”、“沙子虫”、“红虫”等,是环节动物中水生寡毛类的总称,属淡水底栖生物。广泛分布于淡水水域,正常情况下,在污水沟、排水沟、码头附近特别多。水蚯蚓体细长,其体型与品种和生活环境有关。一般成虫长4-55毫米,最短2.5毫米,最长150毫米,粗0.5-1.5毫米。幼虫至成虫,体色由乳白色向浅红色、暗红色、红色、红褐色转变。终身生长在微水流、多腐烂有机物的水底淤泥中。水蚯蚓是依靠吸进溶解在水中的氧气而进行新陈代谢的。缺氧时,常将身体前端钻入泥中,后端在泥面摆动,远远看上去像一片红地毯,受惊吓时缩入泥中,这是轻度缺氧的征兆。若遇断流、天气突变、气压变低或水蚯蚓单位体积量过大,造成严重缺氧,会离开淤泥,集结成团状浮于水中,加大进水量后会自动解散。水蚯蚓在自然状态下生长往往是一个类群、多品种共生。水蚯蚓一年四季都可繁殖,为雌雄同体异体受精。水蚯蚓生长繁殖最适宜温度为15~25℃,高于28℃和低于8℃会停止生长繁殖,一般来说超过30℃可致死亡(最近也有研究资料表明水蚯蚓在30℃以上还可以生长)。水蚯蚓繁殖能力特强,卵茧产于泥中,7~10天后就孵出幼蚓,幼蚓生长20~30天就能产卵繁殖。每条成蚓1次可产卵茧几个到几十个,一生能产下100万~400万个卵细胞。水蚯蚓寿命一般为80天左右,最长也能活到120天。水蚯蚓可在PH值5~9的淤泥性并富含腐殖质的泥水中生长,但最适宜的是在PH值6.6~8.3的淤泥中生长。在正常的情况下,水蚯蚓分布在河沟淤泥表层0~5厘米中,以腐熟的畜禽粪肥、生活污水、农副产品加工后的废弃物为优质饲料,人工饲养以带有甜酸味的粮食类饲料为最佳。
C non-biting midges
  双翅目长角亚目的 1科。翅前缘脉终止于翅顶附近,M脉不分枝,雄虫触角多毛的蚊型昆虫。通称为摇蚊。幼虫水生。世界性分布,遍及各大区。世界已知5000余种。为一类十分常见,数量众多,在淡水水域生态平衡和养渔事业方面具有重要意义的昆虫。
  微小至中型。体形大体与蚊虫(蚊科)相似,多纤长脆弱,但大形的种类与蚊虫相似,则较为粗壮。体色多样,白色、黄色、淡绿色、黑色不等,可有鲜明的色斑。体不具鳞片。头部相对较小,复眼发达,小眼面之间可生有小毛。无单眼。触角柄节退化几不可见;梗节发达,球状;鞭节丝状,雌雄二型,雌触角短,鞭节5~8节,无轮毛;雄触角鞭节长,1~15节,多数在10节以上,各节具若干轮状排列的长毛。口器退化:上唇及下唇均成简单的肉质叶,下唇两侧可见由一节组成的肥厚的下唇须,上颚完全消失,下鄂可见退化的叶节和发达的下鄂须,下颚须4~5节,是口器中最为显著的构造。前胸很小,背面的骨片成窄领状。中胸盾片常具3条品字形排列的纵走骨化带。小盾片显著,半球形。小盾片后方为后背片,常有一纵走中缝或中脊。翅狭长,覆于背上时常不达腹端,翅前缘脉(C脉)终止于翅顶附近,不环绕全翅;Sc脉微弱;R脉分为R1,R2+3,和R4+5支,在粗脉摇蚊亚科等类群中,R2+3脉又复分为很短小的R2和R3支;M脉不分枝;Cu脉分为2支;A脉2~3条;有r-m脉,m-cu脉在摇蚊亚科和直突摇蚊亚科中缺如,其他亚科中则存在。翅多数透明一色,少数种类可有由色素或密集的小毛组成的花斑。翅无鳞片,但翅面及翅缘可有毛。少数种类的翅变形:较为短宽,C脉与R脉愈合成宽大的翅痣状构造。个别种类的雌虫翅退化。足细长,前足常长于中足和后足,并常举起摆动。跗节5节。腹部狭长,雄虫第9腹节背板端部中央常向后伸出成一肛尖,第10腹节具一对分为2节的尾器。
  卵球形或长椭圆形,白、黄、褐色或红色,产下时常数十粒至数百粒包埋于胶质中,形成胶质长带,或成块状。幼虫淡色,部分种类因体液中含有血红素而身体呈血红色。身体细长,各体节粗细相近。头壳发达。触角4~5节,第1节最长,肉食性的粗腹摇蚊亚科幼虫触角可以缩入头壳上的触角鞘内。口器咀爵式,上唇发达,内唇常有复杂的附器;上颚强烈骨化;肉食种类的上颚呈钩状或镰状;下颚较不发达;下唇的颏形成宽大而骨化的下唇齿板,但在肉食类群中则退化成膜状;舌多退化,但在肉食类群中则构造复杂。 前胸及腹部第9节各有一对足,足端生有若干小钩。腹端的一对足间有1~3对薄壁的乳头状构造,称肛乳突。摇蚊族的某些属在第7、8腹节的侧面或腹面可生有成对的细长管状血鳃,具有呼吸作用,蛹体直,圆桶形,前胸前角处生有与呼吸有关的构造,在自由游泳的蛹中,此处伸出成角状管,端部具孔或气盾片;在管栖的蛹中,则为分枝众多的膜质构造或为简单的膜质囊。蛹腹部末端为一对扁平的肛叶,以助游泳。
  摇蚊成虫几不取食,或摄食少量含有糖分的液体。夜间有强向光性,灯下常见。羽化后常有婚飞习性,雄成虫成大群在清晨或黄昏群飞,雌虫被吸引入群后即行交尾,常在数秒钟内完成。雌虫一生一般只产一次卵,直接产于水面,或将胶质卵带粘附水生植物上。卵期由数日至数周不等,但多数种类卵期很短。幼虫期占据整个生活史的大部分时间,由2周至4年不等,一般为4~5月。幼虫4龄,全部在水中度过(少数陆栖种类除外)。多数种类在水底的泥砂中生活,以唾腺分泌物粘附淤泥或砂粒等,建一软薄的管状巢筒,栖居其中,头部伸出取食,食料包括沉积物中的有机物碎屑、藻类、细菌、水生动植物残体等。部分种类钻入水生植物组织中建巢。环足摇蚊属的一些种类则直接取食水生植物的叶片,成为典型的植食性种类。粗腹摇蚊亚科与部分摇蚊亚科的种类则为肉食性,捕食其他摇蚊幼虫、寡毛类、小型甲壳类等。少数种类的幼虫营寄生生活,寄生于其他摇蚊幼虫、蜉蝣幼虫、腹虫类、双壳类等动物的体内或体表。幼虫栖居生境多样,包括底质为淤泥而含氧极少的污水浅坑,各类池沼湖泊、含氧量较高的河流和山溪、以及一些颇为极端的环境,如盐湖、温泉、浅海沿岸等,均可有摇蚊生活。少数种类的幼虫生活于有机质丰富的土壤中。地理分布广泛,从热带沼泽到极地,从低地到海拔5600米的冰川积水中,均曾有摇蚊幼虫的报道。蛹期一般较短,只有几小时或几天,蛹可自由游泳,或栖于水底的巢筒中,只在羽化前浮出水面。羽化过程极短,在水面进行,一般只有数十秒钟至数分钟。
  摇蚊幼虫是淡水水域中底栖动物的主要类群之一,据一般估计,摇蚊的种类大约可占湖泊生物区系的25%。个体数量常极为众多,栖息密度每平方米达到5万只幼虫的情况并不少见,因而成为水域生物量的重要组成部分。由于主要以水底有机物碎屑为食,且摄食量相当可观,因而在加速水体物质循环中的有机物矿化作用和消除有机物污染方面具有显著作用。摇蚊科昆虫又因种类丰富,个体众多,不同种类对水域生境要求不同,从而成为监测水体环境和污染状况的优良指示生物,在生态学和环境科学领域中得到广泛的应用。摇蚊幼虫又是鱼类的优良天然饵料,营养价值很高,因此与养渔业的关系密切。另一方面,少数植食性种类的幼虫可以对水生经济作物造成侵害,例如中国东北和宁夏有为害水稻秧苗的记载,南方有为害红萍和绿萍的报道。
  本科共分为10个亚科。中国的摇蚊科昆虫区系研究目前尚较薄弱,已有记录只100多种(其中数十种为幼虫记录),实有种类估计将在500种以上。
在河塘污泥之中,但要求水是流动和洁净的。红虫是鱼类最好的饵料,含有高蛋白,也是国外近年餐桌上与蜗牛媲美的热门食品之一,设有专营养殖场。多用米糠、锯未、香焦皮、甘蔗渣、淤泥、鸽粪等发酵后做养殖饲料。 家庭养殖少量红虫时,可将河塘污泥连同虫种一齐取回,置于瓦盆或玻璃器皿中,最好用河水泡上,若用自来水养殖,应事先将自来水放人大盆晒2&3天,除去漂白粉和其它物质后再用。每隔一天换一次水。(亦可将容器置电冰箱内存放)。 使用时、用多少拿多少,放千净的湿润的红色布块上冬天要防冻,放盒内保温。若用酒喷洒一下可使保存期延长一些,但不能再养殖,千万不能再放回原养殖盆中。
摇蚊科
摇蚊科
C non-biting midges
  双翅目长角亚目的 1科。翅前缘脉终止于翅顶附近,M脉不分枝,雄虫触角多毛的蚊型昆虫。通称为摇蚊。幼虫水生。世界性分布,遍及各大区。世界已知5000余种。为一类十分常见,数量众多,在淡水水域生态平衡和养渔事业方面具有重要意义的昆虫。
  微小至中型。体形大体与蚊虫(蚊科)相
红虫的养殖:红虫又叫水蚯蚓,实际是摇蚊的幼虫。在河塘污泥之中,但要求水是流动和洁净的。红虫是鱼类最好的饵料,含有高蛋白,也是国外近年餐桌上与蜗牛媲美的热门食品之一,设有专营养殖场。多用米糠、锯未、香焦皮、甘蔗渣、淤泥、鸽粪等发酵后做养殖饲料。 家庭养殖少量红虫时,可将河塘污泥连同虫种一齐取回,置于瓦盆或玻璃器皿中,最好用河水泡上,若用自来水养殖,应事先将自来水放人大盆晒2&3天,除去漂白粉和其它物质后再用。每隔一天换一次水。(亦可将容器置电冰箱内存放)。 使用时、用多少拿多少,放千净的湿润的红色布块上冬天要防冻,放盒内保温。若用酒喷洒一下可使保存期延长一些,但不能再养殖,千万不能再放回原养殖盆中。
摇蚊科
摇蚊科
C non-biting midges
  双翅目长角亚目的 1科。翅前缘脉终止于翅顶附近,M脉不分枝,雄虫触角多毛的蚊型昆虫。通称为摇蚊。幼虫水生。世界性分布,遍及各大区。世界已知5000余种。为一类十分常见,数量众多,在淡水水域生态平衡和养渔事业方面具有重要意义的昆虫。
  微小至中型。体形大体与蚊虫(蚊科)相似,多纤长脆弱,但大形的种类与蚊虫相似,则较为粗壮。体色多样,白色、黄色、淡绿色、黑色不等,可有鲜明的色斑。体不具鳞片。头部相对较小,复眼发达,小眼面之间可生有小毛。无单眼。触角柄节退化几不可见;梗节发达,球状;鞭节丝状,雌雄二型,雌触角短,鞭节5~8节,无轮毛;雄触角鞭节长,1~15节,多数在10节以上,各节具若干轮状排列的长毛。口器退化:上唇及下唇均成简单的肉质叶,下唇两侧可见由一节组成的肥厚的下唇须,上颚完全消失,下鄂可见退化的叶节和发达的下鄂须,下颚须4~5节,是口器中最为显著的构造。前胸很小,背面的骨片成窄领状。中胸盾片常具3条品字形排列的纵走骨化带。小盾片显著,半球形。小盾片后方为后背片,常有一纵走中缝或中脊。翅狭长,覆于背上时常不达腹端,翅前缘脉(C脉)终止于翅顶附近,不环绕全翅;Sc脉微弱;R脉分为R1,R2+3,和R4+5支,在粗脉摇蚊亚科等类群中,R2+3脉又复分为很短小的R2和R3支;M脉不分枝;Cu脉分为2支;A脉2~3条;有r-m脉,m-cu脉在摇蚊亚科和直突摇蚊亚科中缺如,其他亚科中则存在。翅多数透明一色,少数种类可有由色素或密集的小毛组成的花斑。翅无鳞片,但翅面及翅缘可有毛。少数种类的翅变形:较为短宽,C脉与R脉愈合成宽大的翅痣状构造。个别种类的雌虫翅退化。足细长,前足常长于中足和后足,并常举起摆动。跗节5节。腹部狭长,雄虫第9腹节背板端部中央常向后伸出成一肛尖,第10腹节具一对分为2节的尾器。
  卵球形或长椭圆形,白、黄、褐色或红色,产下时常数十粒至数百粒包埋于胶质中,形成胶质长带,或成块状。幼虫淡色,部分种类因体液中含有血红素而身体呈血红色。身体细长,各体节粗细相近。头壳发达。触角4~5节,第1节最长,肉食性的粗腹摇蚊亚科幼虫触角可以缩入头壳上的触角鞘内。口器咀爵式,上唇发达,内唇常有复杂的附器;上颚强烈骨化;肉食种类的上颚呈钩状或镰状;下颚较不发达;下唇的颏形成宽大而骨化的下唇齿板,但在肉食类群中则退化成膜状;舌多退化,但在肉食类群中则构造复杂。 前胸及腹部第9节各有一对足,足端生有若干小钩。腹端的一对足间有1~3对薄壁的乳头状构造,称肛乳突。摇蚊族的某些属在第7、8腹节的侧面或腹面可生有成对的细长管状血鳃,具有呼吸作用,蛹体直,圆桶形,前胸前角处生有与呼吸有关的构造,在自由游泳的蛹中,此处伸出成角状管,端部具孔或气盾片;在管栖的蛹中,则为分枝众多的膜质构造或为简单的膜质囊。蛹腹部末端为一对扁平的肛叶,以助游泳。
  摇蚊成虫几不取食,或摄食少量含有糖分的液体。夜间有强向光性,灯下常见。羽化后常有婚飞习性,雄成虫成大群在清晨或黄昏群飞,雌虫被吸引入群后即行交尾,常在数秒钟内完成。雌虫一生一般只产一次卵,直接产于水面,或将胶质卵带粘附水生植物上。卵期由数日至数周不等,但多数种类卵期很短。幼虫期占据整个生活史的大部分时间,由2周至4年不等,一般为4~5月。幼虫4龄,全部在水中度过(少数陆栖种类除外)。多数种类在水底的泥砂中生活,以唾腺分泌物粘附淤泥或砂粒等,建一软薄的管状巢筒,栖居其中,头部伸出取食,食料包括沉积物中的有机物碎屑、藻类、细菌、水生动植物残体等。部分种类钻入水生植物组织中建巢。环足摇蚊属的一些种类则直接取食水生植物的叶片,成为典型的植食性种类。粗腹摇蚊亚科与部分摇蚊亚科的种类则为肉食性,捕食其他摇蚊幼虫、寡毛类、小型甲壳类等。少数种类的幼虫营寄生生活,寄生于其他摇蚊幼虫、蜉蝣幼虫、腹虫类、双壳类等动物的体内或体表。幼虫栖居生境多样,包括底质为淤泥而含氧极少的污水浅坑,各类池沼湖泊、含氧量较高的河流和山溪、以及一些颇为极端的环境,如盐湖、温泉、浅海沿岸等,均可有摇蚊生活。少数种类的幼虫生活于有机质丰富的土壤中。地理分布广泛,从热带沼泽到极地,从低地到海拔5600米的冰川积水中,均曾有摇蚊幼虫的报道。蛹期一般较短,只有几小时或几天,蛹可自由游泳,或栖于水底的巢筒中,只在羽化前浮出水面。羽化过程极短,在水面进行,一般只有数十秒钟至数分钟。
  摇蚊幼虫是淡水水域中底栖动物的主要类群之一,据一般估计,摇蚊的种类大约可占湖泊生物区系的25%。个体数量常极为众多,栖息密度每平方米达到5万只幼虫的情况并不少见,因而成为水域生物量的重要组成部分。由于主要以水底有机物碎屑为食,且摄食量相当可观,因而在加速水体物质循环中的有机物矿化作用和消除有机物污染方面具有显著作用。摇蚊科昆虫又因种类丰富,个体众多,不同种类对水域生境要求不同,从而成为监测水体环境和污染状况的优良指示生物,在生态学和环境科学领域中得到广泛的应用。摇蚊幼虫又是鱼类的优良天然饵料,营养价值很高,因此与养渔业的关系密切。另一方面,少数植食性种类的幼虫可以对水生经济作物造成侵害,例如中国东北和宁夏有为害水稻秧苗的记载,南方有为害红萍和绿萍的报道。
  本科共分为10个亚科。中国的摇蚊科昆虫区系研究目前尚较薄弱,已有记录只100多种(其中数十种为幼虫记录),实有种类估计将在500种以上。
您的举报已经提交成功,我们将尽快处理,谢谢!
大家还关注}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摇蚊幼虫室内养殖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