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文诗 亮剑铸军魂 放飞中国梦作文 作者是谁

href='/lz/mx/.html'3<a
href='/lz/mx/.html'下①页
更多梦想成真相关文章:
上一个文章: 下一个文章: 没有了
【】【】【】【】【】
网友评论:(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刷新页面即显示您的评论!)
数据载入中,请稍后……
?&?&?&?&?&
?&?&?&?&?&?&?&?&?&?&新浪广告共享计划>
广告共享计划
《中国古代散文诗歌欣赏》第五单元学业水平检测题
《中国古代散文诗歌欣赏》第五单元学业水平检测题
(时间:150分钟 总分:150分)一、(15分,每小题3分)
1.下列加点词语的读音完全相同的一组是(  )
A.险峻 疏浚 逡巡 俊俏 怙恶不悛
B.亵渎 案牍 黩武 牛犊  买椟还珠
C.骁勇 妖娆 饶恕 缭绕 百折不挠
D.枢纽 讴歌 老妪 抠门 呕心沥血
解析: A.逡—q&#363;n,悛—qu&#257;n,峻、浚、俊均读j&n;B.均读d&;C.骁—xi&#257;o,娆—r&o,饶—r&o,绕—r&o,挠—n&o;D.枢—sh&#363;,讴—&#333;u,妪—y&,抠—k&#333;u,呕—&#466;u。
&&& 答案: B
2.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
A.坐落 圆舞曲 老牛舐犊 夙兴夜寐
B.真缔 舶来品 目不暇接 怙恶不悛
C.誊写 肇事者 门可落雀 抵足而眠
D.讴歌 拌脚石 佶屈聱牙 谈笑风生
解析: B项中“缔”应为“谛”;C项中“落”应为“罗”;D项中“拌”应为“绊”。
&&& 答案: A
3.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
&#9312;物理课上,李文君对牛顿第一定律________,可刘老师却说无数事实证明了这是一个不容________的问题。
&#9313;在这次研究性学习过程中,李强事先没有对他的课题进行充分的调查研究,________做出了错误的结论。
&#9314;高考有两个功能:其一为评价功能,其二为选拔功能。高考的逻辑很简单,________在基础教育中接受了良好训练的学生________有资格接受高等教育。
A.置疑/质疑 以致 只要/就&&&&&&&&&&
B.质疑/置疑 以至 只要/就
C.质疑/置疑 以致 只有/才&&&&&&&&&&
D.置疑/质疑 以至 只有/才
解析: “质疑”意思是“提出疑问”,“置疑”意为“怀疑(用于否定)”。“以至”和“以致”都是连词,都用于下半句话的开头。“以至”表示由于前半句话所说的动作、情况的程度很深而形成的结果;“以致”表示下文是上述的原因所形成的结果(多指不好的结果)。“只要……就”表示充分条件,即具有某种充足的条件便会产生相应结果;“只有……才”表示必要条件,即要达到某种结果必须具备某种条件。
&&& 答案: C
4.下列各句中,加点熟语使用恰当的一句是(  )
A.近几年来,吉林省重视道路建设,现在已经形成了纵横捭阖、四通八达的公路网。
B.对于我们这些平凡普通的芸芸众生来说,生命的历程也许并不辉煌,但同样可以闪光。
C.偏激而善良的言论,对于利用舆论监督,改进社会治理绩效而言,一定意义上也可以看做“苦口良药”。
D.这所学校的学生来自不同的家庭,生活态度、文化素养、举止言谈等都显得格格不入。
解析: C.“苦口良药”比喻逆耳忠言,此熟语应用正确;A.“纵横捭阖”指在政治外交上运用手段进行联合或分化,此句用于修饰公路网不恰当;B.“芸芸众生”是指一切有生命的东西,众多的平常人,与“平凡普通”语意重复;D.“格格不入”指对环境或氛围从整体上产生抵触,无法融合,而本句意思是指学生们各有自己的个性、生活习惯等,使用不正确。
&&& 答案: C
5.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
A.作者没有把简·爱写成一个美丽多情、温柔娇气的天使,而是一个渴望自由平等、敢于和自己所处的恶劣环境作斗争的妇女。
B.艾滋病的可怕在于其传染性强,且无特效药,因此必须建立严格的隔离制度和科学的预防制度并实施有效的治疗。
C.《丑石》是当代著名作家贾平凹的散文精品中的一篇,全文不过千余字,然而它的内涵却是沉甸甸的,耐人寻味。
D.艺术欣赏中的审美体验往往只可意会不可言传,一经点破,那含蓄的美常常会遭到破坏的危险。
解析: A.主宾不一致,主语“作者”,第二谓语为“而是”,宾语是“妇女”。B.语序不当,应改为“建立科学的预防制度和严格的隔离制度”。D.“的危险”缺少呼应的谓语,“那含蓄的美常常会遭到破坏的危险”,应改为“那含蓄的美常常会遭到破坏”。
&&& 答案: C
二、(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8题。
在我们看来,小说总得有比较细致的艺术描写,比较完整的故事情节和人物性格。但在唐以前,神话、寓言不用说了,既便是历史散文,也往往只有人物性格的一刹那的闪光,只有故事情节的某些片断富有文学意味,因而只能说是孕育着小说的因素,不能把它们径直地称为小说。同样,魏晋南北朝的志怪、志人小说,除了极少数有稍许细致的艺术描写之外,大都是简单粗略的“残丛小语”。即便其人物性格有一刹那的闪光,即便其故事情节的某些片断富有文艺性,也只能算小说的雏形或嚆矢,也很能径直地称为小说。我们顶多可以把其中极少数故事称为“小说”,顶多只能说魏晋南北朝出现有极少数“精陈梗概”的小说,不能把这些故事全部都叫做“小说”。正如我们不能把神话、寓言、历史散文与小说混为一谈一样,我们也不能把“故事”和“小说”混为一谈。笼统地把那些志人、志怪作品称为“故事”是可以的,但笼统地把那些志人、志怪故事称为“小说”恐怕是不大确当的。
严格说来,中国小说的正式形成是唐代。唐以前只能算小说的萌芽阶段。唐代的传奇才是名副其实的小说。在故事情节上,它由过去那样的随笔、杂记式的记录或简短零星的“残丛小语”,变成了篇幅较长的细致描绘、委婉曲折的故事情节和相当完整的艺术结构。在人物刻画上,它由过去那样的不注意人物性格或只有性格的一刹那闪光,变成了比较注意人物形象的塑造和性格、心灵的描写。在作品内容上,它也由记叙怪异扩大到社会现实生活的反映。一句话,唐代的传奇,具有完备的短篇小说形式,无愧于“小说”称号。明代胡应麟说:“变异之谈,盛于六朝,在多是传录舛讹,未必尽设幼语;至唐人乃作意好奇,假小说以寄笔端。”所谓“作意好奇”,就是有意识地进行虚构和创造,不拘泥于事实的记录。鲁迅说:“小说到了唐时,却起了一个大变迁。六朝时之志怪与志人底文章,都很简短,而且当作记事实;及到唐时,则为意识地作小说,这在小说史上,可算是一大进步。”唐人传奇的出现,标志着我国小说终于正式形成了,标志着我国小说在漫长的历史岁月中终于由萌芽成长为大树,标志着前人著作中孕育的小说因素终于形成了“小说”这样一个新型的文学体裁。
6.作者说“笼统地把那些志人、志怪故事称为‘小说’恐怕是不大确当的”,作者之所以这样说的原因是(  )
&&&&A.因为这些志怪、志人故事只能称作小说的雏形或嚆矢。(注:嚆矢,喻事物的开端或先声)
B.因为不能把“故事”和“小说”混为一谈。
C.因为这些志怪和志人的故事还缺乏比较细致的艺术描写,还没有比较完善的故事情节,所写的人物也缺乏鲜明的性格。
D.因为这些志怪和志人的故事,大都是粗略的“残丛小语”,只有部分人物的性格有一刹那的闪光;从故事情节来看,除某些片段外,总体上还缺乏文艺性。
解析: 其原因有两个要点,D项准确地表述了这两个要点,A、B两项说得笼统。C项说得不准确,如“这些志怪和志人的故事还缺乏比较细致的艺术描写”,不如“从故事情节来看,除某些片段外,总体上还缺乏文艺性”表述得准确。
&&& 答案: D
7.按作者的观点进行推断,下列全是真正意义的小说的一项是(  )
A.《柳毅传书》《三国演义》《夸父追日》《子夜》
B.《柳毅传书》《红楼梦》《阿Q正传》《老残游记》
C.《西游记》& 《周处》《李自成》《百合花》
D.《儒林外史》《守株待兔》《老残游记》《家》
解析: A项的《夸父追日》是神话;C项的《周处》是志人故事;D项的《守株待兔》是寓言。按作者的观点,这些都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小说。
&&& 答案: B
8.根据原文所提供的信息,下列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
A.作者说“唐代的传奇,具有完备的短篇小说形式”,这“完备”的形式,作者是从“故事情节”“人物刻画”和“环境烘托”三方面来说明的。
B.鲁迅说“小说到了唐时,却起了一个大变迁”,关于这个“变迁”,鲁迅和胡应麟都论及了,这个“变迁”应是指有意识地写小说。
C.文中的“假小说以寄笔端”是说他们借小说这种形式来将自己要表达的意思寄寓于文字之中。
D.我国小说在漫长的历史岁月中由萌芽而成长为大树的标志就是唐代的传奇。
解析: A项的表述与原文不符。应是“故事情节”“人物刻画”和“作品内容”三个方面。注意第二段的几个关键词语:“在故事情节上”,“在人物刻画上”,“在作品内容上”。
&&& 答案: A
三、(12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9~12题。
康熙五十一年三月,余在刑部狱。有洪洞&#9312;令杜君者,作而言曰……“而十四司正副郎好事者及书吏、狱官、禁卒,皆利系者之多,少有连,必多方钩致。苟入狱,不问罪之有无,必械手足,置老监,俾困苦不可忍,然后导以取保,出居于外,量其家之所有以为剂,而官与吏剖分焉。中家以上,皆竭资取保;其次,求脱械居监外板屋,费亦数十金;惟极贫无依,则械系不稍宽,为标准以警其余。或同系,情罪重者,反出在外,而轻者、无罪者罹其毒。积忧愤,寝食违节,及病,又无医药,故往往至死。”……余同系朱翁、余生及在狱同官&#9313;僧某,遘疫死,皆不应重罚。又某氏以不孝讼其子,左右邻械系入老监,号呼达旦。余感焉,以杜君言泛讯之,众言同,于是乎书。
部中老胥,家藏伪章,文书下行直省,多潜易之,增减要语,奉行者莫辨也。其上闻及移关诸部,犹未敢然。功令:大盗未杀人及他犯同谋多人者,止主谋一二人立决;余经秋审皆减等发配。狱词上,中有立决者,行刑人先俟于门外。命下,遂缚以出,不羁晷刻。有某姓兄弟以把持公仓,法应立决。狱具矣,胥某谓曰:“予我千金,吾生若。”叩其术,曰:“是无难,别具本章,狱词无易,取案末独身无亲戚者二人易汝名,俟封奏时潜易之而已。”其同事者曰:“是可欺死者,不能欺主谳者,倘复请之,吾辈无生理矣。”胥某笑曰:“复请之,吾辈无生理,而主谳&#9314;者亦各罢去。彼不能以二人之命易其官,则吾辈终无死道也。”竟行之,案末二人立决。主者口呿(q&#363;)舌挢(ji&#462;o),终不敢诘。余在狱,犹见某姓,狱中人群指曰:“是以某某易其首者。”
(取材于方苞《狱中杂记》)
【注】 &#9312;洪洞:洪洞县,在山西。&#9313;同官:同官县,在陕西。&#9314;主谳(y&n):审判定案。
9.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皆利系者之多       &&&&&&&
B.量其家之所有以为剂&
&&&&&&&&&&&&&
剂:(财产的)等差
C.遂缚以出,不羁晷刻&
&&&&&&&&&&&&&
D.情罪重者,反出在外&
&&&&&&&&&&&&&
解析: C.羁:停留。
&&& 答案: C
10.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不问罪之有无,必械手足。&&&&&&&&&&&&&&&B.然后导以取保,出居于外。
不为者与不能者之形,何以异?&&&&&&&&&&&&
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
C.&而轻者、无罪者罹其毒。&&&&&&&&&&&&&&&&&D.以把持公仓,法应立决
其孰能讥之科&&&&&&&&&&&&&&&&&&&&&&&&&&&&
终不以监门故而受公子财
解析: D.表示动作、行为产生的原因,可译为“因”“由于”。A.取独/结构助词“的”;B.引进动作处所“到”/引进行为的主动者“被”;C.代词,“那”“那些”/副词,表示反诘语气“难道”。
&&& 答案: D
11.下列句子编为四组,全都写胥吏贪赃枉法的一组是(  )
&#9312;少有连,必多方钩致 &#9313;械系不稍宽,为标准以警其余 &#9314;文书下行直省,多潜易之 &#9315;其上闻及移关诸部,犹未敢然&
&#9316;中有立决者,行刑人先俟于门外 &#9317;取案末独身无亲戚者二人易汝名
A.&#9312;&#9313;&#9314;&
&&&&&&&&&&&&&&&&&&&&&&&&&
B.&#9314;&#9316;&#9317;
C.&#9312;&#9314;&#9316;&
&&&&&&&&&&&&&&&&&&&&&&&&&
D.&#9313;&#9314;&#9315;
解析: &#9315;写胥吏在“上闻及移关诸部”的文件上不敢动任何手脚;&#9316;写“功令”(政府的法令)上的正常规定。这两项,不符合题干要求。其他四项,或单独刻画、或勾勒群像,或写其言、或写其行,均为胥吏贪赃枉法的具体内容。
&&& 答案: A
12.下列对原文的叙述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掌管刑狱的官员枉法作恶的现象,不仅普遍于下级官吏,还涉及许多“部”级官员。可见在“康熙盛世”时,吏治腐败的问题已很严重。
B.封建家长以“不孝”的罪名对子女提起诉讼,左右邻居也帮着把“忤逆”之人捆入牢房。为这样的事都能坐牢受罪,作者为此感慨不已。&&&
C.胥吏之所以胆敢篡改判决书的内容,就是因为他摸准了上级的心理:主审官宁可让案子错下去,也不愿因为事后追究错案的责任而丢官。
D.作者在狱中了解到许多黑幕,对于那些从他人口中听来的事实,作者也向同牢的犯人一一印证,体现了桐城派作家注重考据的行文特点。
解析: B.左右邻居与“不孝”的罪名无关,也受牵连作证而被戴上刑具关进监牢。这一细节,是作者对“少有连,必多方钩致”的黑暗现象的印证。
&&& 答案: B
&&& 【参考译文】
康熙五十一年三月,我在刑部的监狱。有个洪洞县的知县杜君,站起来说……“十四司正副长官中喜欢多事的,以及书吏、狱官、狱卒,都认为关押的人多有利可图,(只要)稍微有点牵连,就一定用尽方法捉来。如果进了监狱,不问有罪无罪,一定给手脚带上镣铐,放在老监里,使他们痛苦得不能忍受。然后劝诱他们找保人,让他们出监住在外边,估计他家里财产的多少作为勒索的凭据,官长和小吏就把这些钱财瓜分了。中产以上的人家,都用尽资财取保。那些次于中产人家的,要求卸掉镣铐住在老监之外的板屋里,费用也要几十两银子。只有那些极其贫穷没有依靠的,才带着镣铐关押,不肯稍微放宽一点,作为榜样来警告其他犯人。有的同案被拘禁的,罪情重的反而出监住在外边,罪轻、无罪的,却遭受那种毒害。(这些人)积聚着忧愁愤恨,睡觉吃饭都不正常,等到病了,又无医无药,所以常常送掉性命。”……和同案被囚系的朱老翁、姓余的年轻人以及原在狱中的同官县的和尚某人,传染上瘟疫死去,(他们)都不该重罚。又有某人以不孝的罪名控告他的儿子,左右的邻居都被戴上镣铐关押,进入老监,(从夜里)号呼到天亮。我对这些事很有感慨,拿杜君的话,广泛地询问狱中的人,大家说的都一样,于是记下这段事情。
刑部里的老胥吏,家里藏着假造的印章,公文下达各省,往往暗中改换它,增加或减少重要的语句,遵照公文执行的人没有谁能辨别出来。那些上奏给皇帝的和送达各部(的公文),还不敢这样做。政府的法令规定:大盗没有杀人的,以及其他案犯中同谋有许多人的,只要主谋的一两个人立即处决,其余的经过秋审,都减低判罪等级遣发到远地服役。审判书奏上去,其中有立即处决的,刽子手先在牢门外等着。命令一下来,就(把犯人)捆绑押出,一时一刻也不停留。有某姓兄弟(二人),因为把持公仓,依法应该立即处决。罪案已经判决了,某个胥吏对他们说:“给我一千两银子,我使你们活下来。”问他的办法,回答说:“这不难,另外准备一份奏章,审判书不改动,只是拿列名在案末的从犯中单身而没有亲戚的两个人替换你们的名字,等到(审判书)加封上奏时偷偷地换一下罢了。”他的同事说:“这可以欺骗死去的人,可是不能欺骗主审官;如果他(发现错误后)再(上奏章)请示,我们就活不成了。”某胥吏笑着说:“再上奏章请示,我们活不成,主审官也将被罢免,他们不能拿两个人的性命来换自己的官职,那么我们就终究没有死的道理。”(他)竟然这样办了,名列案末的两名从犯立刻被处决了。主审官(惊得)口张舌翘,但终于不敢追究。我在狱中时还看见过某姓(兄弟俩),狱里的人,大家一齐指着他们说:“这就是用某人、某人换下他们的头的人。”
&&& 四、(24分)
13.用斜线(/)给下面文言文中画线的部分断句。(10分)
灵峰之山,其上曰金鸡之峰。其_草_多_竹_其_鸟_多_竹_鸡_其_状_如_鸡_而_小_有_文_采_善_鸣。
寺居山中,山四面环之。其_前_山_曰_陶_山_华_阳_外_史_弘_景_之_所_隐_居_其_东_南_山_曰_日_铸_之_峰_欧_冶_子_之_所_铸_剑_也_寺_之_后_薄_崖_石_有_阁_曰_松_风_阁_奎_上_人_居_之。
(选自刘基《活水源记》)
解析: 必须停顿的有10处,对1处,得1分,共10分。在“/”以外,不合理的停顿酌情扣分。
答案: 其草多竹/其鸟多竹鸡/其状如鸡而小/有文采/善鸣。
其前山曰陶山/华阳外史弘景之所隐居/其东南山曰日铸之峰/欧冶子之所铸剑也/寺之后(/)薄崖石有阁/曰松风阁/奎上人居之。
14.阅读下边一首宋词,回答后面的问题。(6分)
渔家傲·记梦
天接云涛连晓雾,星河欲转千帆舞。仿佛梦魂归帝所,闻天语,殷勤问我归何处。  我报路长嗟日暮,学诗谩有&#9312;惊人句。九万里风鹏正举,风休住,蓬舟吹取三山&#9313;去。
【注】 &#9312;谩有:徒有,空有。&#9313;三山:传说古代东方大海中的蓬莱、方丈、瀛洲这三座仙山。
上片“闻天语”一句在词中有什么作用?梁启超评论本词说:“此绝似苏辛派,不类《漱玉集》中语。”你对梁启超的评论有什么看法?请作简要分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起过渡作用,将上片梦境描写与下片对理想境界的追求联系起来。这首词用浪漫主义开篇,描写神奇梦境,中间写与天帝对话,末尾用《庄子·逍遥游》中的典故表达对理想境界的追求之情。全词气象壮阔,感情豪迈,不像她的婉约词,而有苏辛词的豪放风格。梁启超的评论是恰当的。(意思对即可)
15.填空。(8分)
(1)李白,唐代浪漫主义诗人,他写诗极尽夸张之能事,如在《蜀道难》中诗人就以“青泥何盘盘,____________________”极写山路之弯曲,以“__________________,枯松倒挂倚绝壁”极写山峰之高远。
(2)唐代诗人杜甫《登高》一诗中的名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今人常用来表达旧事物终将衰落,历史长河仍将向前之意。
(3)“振长策而御宇内,吞二周而亡诸侯”此二句出自《________》。
(4)欧阳修说:“忧劳可以兴国,______________,自然之理也。”(欧阳修《伶官传序》)孟子也说过含义相近的一句话,这句话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百步九折萦岩峦 连峰去天不盈尺 (2)无边落木萧萧下 不尽长江滚滚来 (3)过秦论 (4)逸豫可以亡身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 五、(12分)
16.有些书评只言片语,便能表现一部作品的写作特点,揭示其主题或写作目的,如:
《诗经》——先民的歌唱。
《史记》——&#9312;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9313;历史的长城。
《老残游记》——帝国的最后一瞥。
《平凡的世界》——普通人的生活,一个时代的奋斗。
请参照以上示例,在《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红楼梦》中选择两部名著,各写一则一句话书评。(4分)
(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三国演义》:&#9312;人生智谋的形象宝典;&#9313;三国刀光剑影,百年虎斗龙争。
《水浒传》:&#9312;虎吼梁山的群雕;&#9313;铁血男儿的悲歌;&#9314;泼墨绘成群英谱;&#9315;扑面而来侠义风。
《西游记》:&#9312;不畏艰难方能修得正果;&#9313;神魔世界,世间百态;&#9314;以神魔争斗显智慧之光。
《红楼梦》:&#9312;字字是泪,句句是谜;&#9313;大厦将倾的挽歌;&#9314;风月宝鉴中的百科全书;&#9315;满纸荒唐言,应知“真实隐”;&#9316;一把辛酸泪,可懂“假语称”?
17.根据提供的上联对出下联,平仄不论。(字数相等、结构相似即可)(4分)
(1)上联:读《人民日报》通晓世事
下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上联:仁人献策替国家除害兴利
下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吟古典诗歌陶冶情操
(2)志士出谋为百姓消灾祈福
18.将下面句子扩展为60字左右的语段,要求从正反两方面阐述。(4分)
原句:肯定和赞扬往往会让人产生强大的精神动力。
扩写: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渴望赞扬是人类的基本心理需要,肯定和赞扬的话语能使人精神振奋,激情倍增,从而产生强大的人生动力;反之,若很少肯定和赞扬,甚至动辄批评、指责,人们对生活、事业,对自我就会减少热情,甚至缺少精神动力。
&&& 六、(18分)
阅读下文,完成19~23题。
祝《草堂》创刊
杜甫遗留给我们许多忧国忧民的名篇和感慨身世的绝唱,他也写了不少歌颂自然的隽永的诗句。我很欣赏《上白帝城二首之一》开端的四句:“江城含变态,一上一回新;天欲今朝雨,山归万古春。”这四句诗我常反复吟诵,觉得意味无穷。杜甫以他饱经忧患的衰老之年还能这样锐敏地观察自然界中变与不变的辩证关系:“一上一回新”显示了宇宙万物无时不在变化;“山归万古春”又说明春天必定归来的规律,不因任何的变化而有所改变。
我喜爱杜诗,有时也长时期不读杜诗,但每逢我从书架上取下一本杜诗又翻开诵读时,便有重逢故旧,又遇新知之感。所谓“重逢故旧”,是有诗比较熟悉,读过许多遍;至于“又遇新知”,是熟悉尽管熟悉,却又发现一些过去不曾理解的新的东西。我若是用前边引用的那四句诗前两句来表达我的感受,可以改动几个字这样说:“杜诗含变态,一读一回新。”
杜诗能够变吗?当然不会变。但由于它的内容太丰富了,读者不能一览无余,这次看到这一方面,那次看到那一方面,所以使人感到“含变态”,但杜诗本身还保持它的“万古春”。此外,时代在变,读者的思想也在变,由于时代不同以及个人思想的转变,对于杜甫也有不同的看法。例如杜甫在他生前和死后一段时期内,是不被人重视的,甚至受人毁谤,杜甫的《戏为六绝句》、韩愈的《调张籍》都可以证明;现在流传下来的唐人选唐诗,几乎没有一种选本选录了杜甫最优秀的代表作品。两宋人大都对杜甫推崇备至,元、明以后,对杜甫又有毁有誉,各有不同的评价。我个人在青年时期并不了解杜甫,和他很疏远,后来在抗日战争流亡的岁月里才渐渐与他接近,那时我写过一首绝句:“携妻抱女流离日,始信少陵句句真。未解诗中尽血泪,十年佯作太平人。”从此杜甫便成为我最爱戴的诗人之一,从他那里汲取了许多精神上的营养。
历代伟大的诗人都是诗的领域的开拓者。战国时代的屈原、唐代的李白、杜甫,他们都丰富了诗的内容,发展了诗的形式,扩大了诗的疆土,研究这样伟大的诗人,不可能是有止境的,有许多问题需要继续探讨。建国三十年来,研究杜甫,虽然经受了十年浩劫的摧残与诋毁,成绩是很显著的,但也有不足的地方。杜甫忧国忧民,感慨身世,是他作品的主要内容,有些研究著作对此进行比较深入的阐述,是十分必要的。可是杜甫的哲学思想,他对于自然界无广不及、无微不至的观察,对于儒家、道家和佛教的态度,对于绘画、音乐、舞蹈和美学观点等方面,我们都注意得不够,这不能不说是显著成绩中的一点缺陷。现在专门研究杜甫的刊物《草堂》即将问世,我在衷心祝贺的同时,希望在这刊物里我们的视野能开扩得更宽广一些,探讨问题更深入一些,发现一些前人不曾看到的事物。我前面已经提到,历代对杜甫有不同的看法;我们处在我们的时代也应有我们的看法。力求比较全面地了解杜甫,一千二百多年前的杜甫有知,当不再感慨“千秋万岁名,寂寞身后事”。
一九八〇年十二月三日于成都
(选自《冯至选集》第2卷)
19.第一段中“这四句诗我反复吟诵,觉得意味无穷”中的“意味无穷”指的是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分)
答案: 揭示了自然界变与不变的辩证关系;杜诗内容太丰富了,一读一回新;由于时代不同与个人思想的变化,对杜甫有不同的看法。(答出其中2项即可)
20.杜甫在生前和死后的一段时间内不被人重视甚至受人毁谤,主要表现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唐人没有一种选本选录了杜甫最优秀的代表作品;元、明以后,对杜甫的评价有毁有誉
时代在变,读者的思想也在变,因此对于杜甫也有不同的看法
21.第四段中作者肯定了建国以来研究杜甫取得的成就,但也指出不少缺陷,这样写的目的是什么?(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说明《草堂》创刊的必要性和作者对它的期待。
22.下列说法不符合文意的两项是(4分)(  )
A.本文从创办这个刊物的必要性的角度着笔,但作者表现出的感情、学识非同一般。
B.一个刊物创刊,请名家就其性质、价值发表一点意见,壮其声威、提高品位是常有的事。
C.本文具有很强的学术性和独创性,但它不是一篇论文,而是一篇情理互见的散文。
D.文末的诗句,寄托了对李白的评价和同情,也包含了诗人的无限心事,可谓“同声一哭”。
E.作者对杜甫由疏远到接近的原因是抗战流亡岁月为他提供了阅读的保证。
F.研究杜甫的哲学思想、对儒释道的态度以及对美学的观点是《草堂》刊物的主要任务。
&&& 答案: EF
23.另举一例,说明历代伟大的诗人都是诗的领域的开拓者,他们丰富了诗的内容,发展了诗的形式,扩大了诗的疆土。(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示例)曹植的五言诗、陶渊明的田园诗、李白的浪漫主义诗歌、柳永的婉约词、辛弃疾的豪放词等。
&&& 七、(60分)
24.阅读下面材料,并按要求作文。
国外有一本《最重要的几个字》的书,书中写道:
最重要的六个字:我承认我错了
最重要的五个字:我做得很好
最重要的三个字:麻烦你
最重要的一个词:我们
最重要的一个字:我
对于这最重要的几个字,你有什么见闻、经历和体验吗?你曾作过深入的思考吗?请以“与人相处”为话题写一篇文章。立意自定,文体自选(诗歌除外)。
我的更多文章:
( 11:56:22)( 20:01:51)( 18:00:41)( 17:54:36)( 10:45:05)( 10:13:26)( 09:27:51)( 09:16:20)( 08:41:59)( 08:13:46)
已投稿到:
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的观点或立场。}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放飞中国梦征文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