母亲节,想给我男朋友60岁了的妈妈(60岁以上)看,送什么东西可以让自己看起来更好看?

今天是母亲节,是念亲恩、传家风的日子,祝福所有母亲节日快乐!

母亲,是生命之源,是精神之光。 2018年母亲节前夕,华邦控股集团董事局主席、华邦美好家园养老集团董事长苏如春写就对母亲的追思文。 通读此文,深感苏母坚强不屈的精神、推己及人的格局、乐善好施的品德、达乎天道的智慧,已积淀为家风家教传统,融入苏如春安身立命、为人处世和事业发展的血脉之中,成 为华邦企业文化的重要精神源头,在无形中为华邦发展提供了智慧启迪和精神滋养 。

“只要你的发心是善的,其意志愿力就是无穷的!”苏如春从母亲身上感悟人生的真谛、获得智慧的启迪、打开广阔的胸襟,他从母亲身上学会了坚忍不拔、舍得吃苦,这让他在创业过程中什么苦都能吃、什么难都能挺过来,继而也让华邦具有了能吃苦、能吃亏的特性;他从母亲身上学会了不给自己设限、不断学习进步,这激励他不断推动企业自我革命、自我超越、创新迭代;他从母亲身上学会了不为一时一地所局限的大格局,这让他始终从长远和大局谋划企业发展;他从母亲身上学会了不与人争、成人成己的智慧,这让他在推动企业发展壮大过程中始终能结善缘、广交友;他从母亲身上学会了扶危济困、善待他人,这让华邦始终以解决实际问题、提升民生福祉为己任;他从母亲身上学会了同理心,因此在自己孝老敬老的同时,产生了“老吾老以及人之老”的博爱之心,创立华邦美好家园养老集团,以“人生最好的修行是一份从善的事业”为理念,与天下儿女敬老孝老,让老有所尊、老有所乐、老有所为、老有所医。总之,母亲的言传身教至今在苏如春思想深处留下印记,读懂苏母,才能读懂苏如春和华邦。

今日,华邦美好家园官微特刊发苏如春所撰《追思母亲:她的善良与智慧将与世长存》,分享母子情深、智慧启迪、家风传承的故事,以飨华邦同仁和广大读者。

明天是母亲节,是母亲去世后的第一个母亲节,也是母亲去世的第三个七期、为母亲祭奠和法事圆通的日子。凝视着母亲的灵位,思念如同潮水般涌上心头。


守孝期间,按照家乡习俗不理发、不剃须,一直素食

母亲完成神圣的使命,于2018年农历三月初八酉时寿终,走完了90年的人生之路。她一生都喜欢数字“8”,家里办大事喜事总喜欢挑带8的日子,最后她离开人世间,也选择在了初八这一天,这一天是很多高僧大德选择圆寂的吉日。从离开之日算起,三七的这一天正好是农历3月28日,也是法事圆通、治丧结束的日子。母亲仿佛听到了冥冥之中的启示,在生命的最后时刻选择了两个良辰吉日,一个良辰吉日为她自己离开,另一个良辰吉日留给后人治丧。

母亲走在了人间最好的季节,再早一点,正值寒冬腊月,正月、二月为年头月,宜喜不宜丧,再晚一点,则遇骄阳酷暑。不早不晚,不多不少,母亲刚好选在了春暖花开的时候离开,她将在另一个世界永远享受春天的美好时光。这21天来,我放下了一切公务活动,一心在老家为母亲守灵。庭院独坐之际,凭风追忆往事,50年来与母亲相处的点点滴滴,一一涌上心头。我总感觉,母亲选在春天离开,选择两个良辰吉日,这并不是一种偶然的巧合,而是来自于她90年人生的修炼和沉淀,来自于她对自己命运的洞悉与掌控,来自于她不滞于物、来去自由的崇高境界。

还记得三月初四在湛江市内住院时,医生最后让我们征求母亲的意见。那时候氧气呼吸管还插在鼻腔里,她不能说话,我强忍着巨大的悲痛问她,如果选择回家,就眨一下眼睛;如果继续住院,就不眨眼睛。大家都知道回家意味着什么。母亲眨眼的那一刻,现场的空气就像凝固了一样,只有她显得从容淡定!从回到家开始,母亲就像预感到死神临近的步伐,开始有条不紊的安排后事。她等到所有的后人都赶回来,该见的人都见了,在三月初八前一天自己先后四次排空了身体内的余物,干干净净地离开这个世界。母亲走得体面而优雅,就像她走过一生的路一样。佛家修炼的最高境界之一,就是能够做到看破生死、来去自由,母亲的离世或许正在接近这样的境界!

再往前追溯,其实早在年前,母亲就频繁找我谈话,交代后事。那时候她身体还健康,看不出什么毛病,我坚持说,现在医疗技术发达,妈您要活到100岁。现在回想起来,妈妈是多么睿智,面对生离死别是多么豁达,真正达到了“知天命”的境界,具有“从心所欲不逾矩”的风范和修为。

母亲一生虔诚事佛、乐善好施,选择在春天离开,也得到了她应有的福报。早在3年前,我就为母亲看好了一块墓地。那时姐姐对我讲,母亲身体健康,不必考虑墓地的事情。这个事情就先暂时放下了。赶巧的是,我们不考虑这件事之后,这块地方就迅速长满了树木,真是草木葱茏的好地、福地。今年清明节,本来长好的树木又被周边的扫墓人烧毁,成为可用的墓地,恰好为母亲提供了理想的安葬之所。这几年间的树木就像为母亲保护这块土地一样,不让别人侵占,等到母亲大限将至就为母亲腾挪出来,这是母亲的福报,也是她留给后人的祥瑞和祝福。


母亲在晚年最后的时光,展现出她对自己命运的洞悉与掌控。这就像她走过90年跌宕起伏的人生道路一样,在命运的惊涛骇浪之中,她以坚强的意志力牢牢掌控着她自己和我们家庭的命运之舟。

母亲本是大家闺秀,生于地主之家,养于深宅之中。她的父亲和叔叔都是雷州的大地主,双双从当时的国立中山大学毕业,回到雷州后成为达官显宦。母亲的老家邦塘村距离雷州城中心大约十里,是远近闻名的秀才村,在清朝先后有100余人取得功名。书香门第的家境、深厚文化的熏陶,让母亲自幼就熟读四书五经、接受圣人教诲,培养了她的坚强与大气、善良与智慧、见识和格局,对她的一生都产生了深远影响。

从当时的情况来看,母亲出身高贵,家境优渥,人生一片光明。但是命运的指针在她年轻时就开始逆转。由于国家形势发生变化,她的父亲和叔叔在土改中被枪毙,整个家庭一落千丈,从九天之上跌入九地之下。屋漏偏逢连阴雨。母亲这时恰好又嫁给了地主的儿子,成分黑上加黑,偏偏地主仔不安分,抛妻弃子出海外逃,从此杳无音信。母亲从大户家庭的“小公主”,跌落到社会的最底层,无依无靠,衣食无着,只能在县城靠给别人家缝衣服勉强度日。

后来,好心人介绍母亲给父亲认识,父亲当时是小学校长,是雷州小有名气的知识分子。母亲的人生似乎迎来了转机,嫁给出身好又有一官半职的小学校长,不求荣华富贵,但求稳定平安,过个其乐融融的小日子。但是命运再次跟她开了一个玩笑,父亲在反右运动中被错误地划为右派,这一身份一直到改革开放之后才获得平反,压在整个家庭身上整整20年。谁料想“校长奶”没当成,反而成了“右派婆”,母亲的人生道路似乎走进了绝望的深渊。

然而,母亲并没有向命运低头,并没有对悲惨的人生际遇逆来顺受。她以百折不挠的坚强意志,在绝望的铁壁上凿出了希望的光亮。

母亲究竟有多坚强?1959年,饥荒蔓延,父亲当时还在徐闻的劳教场改造,母亲担心父亲身体出问题,她拿出了家里所有的积蓄买了车票,还有一斤小青鱼、一块肥猪肉,决定带着姐姐去找父亲。她并不知道劳教场在哪里,下了车问了路又摸了10公里山路才到,到了劳教场才知道父亲被转移到20公里外的分场劳动。母亲听到后简直懵了,但是她最终没有放弃,100多公里都走过来了,还在乎多走20公里吗?就是这样一种不抛弃、不放弃、永不低头的劲头,让母亲能够带领我们跨过这么多沟沟坎坎。

母亲的坚强还体现在她什么苦都能吃,什么考验都能经受住,什么重担都能扛起来。父亲后来退职回家,一家人得以团聚,姐姐和我接连诞生,一群孩子,两个大人,一家人如何养活成为问题,加上父亲的身体已经在劳教场受到摧残,生计问题更是雪上加霜。

母亲没有被重担压垮,她一边照顾家庭、操持家务,一边与父亲分担外面的农活。当时分到自留地之后,家里也开始种起了萝卜。种萝卜要勤浇水,可水要从低洼的沟渠往坡上挑,路途远,一路爬坡特别辛苦。母亲对家里人说:“不给鸡喂谷又要鸡下蛋,怎么可能呢?萝卜是鸡,水是谷,一定要保证萝卜地里有充足的水。”每天,他们都要比别人多浇三四倍的水,必然要多爬三四倍的坡路。母亲任劳任怨,没有一刻闲暇,她没有因为出身富贵而贪图享受,面对坎坷的命运,她选择了用坚强去坚持、用坚韧去忍耐。悲惨的命运没有打倒她,反而塑造了她坚强、勤奋的品格。

正是凭借这份打不倒的坚强与执着,母亲走过了长达几十年的人生低谷,带领我们全家走出了命运的“U”型反转。母亲用她的真实经历告诉我们,真正的坚强,就是从没有路的地方走出路来,就是在最为绝望的时候仍然坚持信念,就是在与命运的抗争中书写新的命运。

母亲坚强不屈,因此她也从不怨天尤人,这也许也是受到儒家自强不息思想的影响。这也让她无论遇到什么样的境况,都能够迅速适应现实,并且通过学习掌握新本领,战胜新的困难和挑战。

母亲在年少时饱读诗书,也从父辈那里学习了很多为人处世的道理,她也许从未想到自己长大后会生活在农村、还需要下地干活。确实,对于各种农活,母亲都是一个新手。她从小并没有接触,长大了也在城里没有人教。但是母亲没有气馁,她坚持在干中学、在学中干,展现出强大的学习能力。

父亲知道母亲的出身,曾满心负疚,让母亲不要到队里做工,专门在家里料理家务。母亲却反驳道:“世上有什么工是生定给谁做的呀?不会就学,没有什么学不会的。”母亲态度坚决,父亲想拦也拦不住,但是这个学习是一个多么严酷的过程!首先要过日晒关,雷州半岛的阳光,比烈火还要烤人。母亲从来没在阳光曝晒下劳动过,到生产队劳动一天回来,全身的皮肤晒得红彤彤的,针扎一般难受。她不断往手臂浇凉水,越浇越发烫。父亲坚持不让她去,母亲固执地说,“万事开头难,开头这一关我一定要过去!”


母亲在老家亲手种的花梨树,经常回去为其锄草

就这样连续几天下来,母亲的皮肤由红变黑,整个人发生了脱胎换骨的变化。她学会了做农活,之前那个出身大户人家的“小公主”彻底成长为一位坚强的母亲。

母亲学得有多好?在当时,蒲草编织是最主要的工副业,虽然赚钱归集体,但可以换工分,一张草席还有5分钱的现金补贴。细水长流,积少成多,母亲决定学习编草席。一张草席看起来很简单,但是要把零零散散的蒲草编成草席,头绪繁多,劳神费力。蒲草制品又分凉席、帆席、草袋、草篮、草帽等等,多长多宽需要多少步,都要计算得很准确。母亲通过认真观察掌握其中要领之后,白天在队里干活,空余时间不是缝衣服,就是编草席。其实哪里有空余时间?生产劳动之外家务特别繁重,做饭、喂猪、洗衣、带孩子,空余时间都是母亲从休息里面挤出的时间。

每天早上天还没亮,母亲就爬起来做饭,为了让父亲和我们多睡一会,她总是轻手轻脚,尽量不弄出一点声音。饭做好了,她就赶紧在门前的平地上铺好垫席,抱出蒲草开始编织。善于学习加上敢于吃苦,母亲迅速掌握了编草席的技术,她不仅动手飞快,还能别出心裁地编织出各种图案,令村里人赞叹不已。母亲的学习能力和适应能力,让她迅速成长为农户家庭的行家里手,她增添了数不清的新本领,我们家在困境中也籍此获得了更多托举。


家里尚存的部分草席(母亲编里面,我织边)

“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没有人生下来就有一条确定的人生轨迹,也没有人生下来什么都会,人必须要保持学习和适应的能力。母亲自强不息、厚德载物,在适应环境的过程中不断学习,并由此让自己生长出更多的可能性,得以适应命运的变化无常。这些年来,我经营的企业从基础设施建设领域逐步扩展到养老与康复医疗、保险金融等多个领域,凭借的就是母亲用她的人生经历教给我的学习和适应能力。

接踵而至的困难没有打倒母亲,还因为她有着博大的胸怀。也许是出身书香门第的原因,从小就受到传统智慧的熏陶,母亲看问题从不局限于一时一地,而是有着长远眼光、宏大格局。常听到人们说,母亲是个战略家,她治理家庭的思路高度清晰、深谋远虑。

有一件事令全村人佩服。那楠村的水田都在南渡河边上,南渡河发大水,村里的稻田就要受淹,农家就受损失。可是我们家很少遇到这样的灾难,村里人百思不得其解。母亲是根据广播的信息分析,在气象台发布台风警报后就立即把稻谷收回来。这其实需要长远的眼光,不患得患失,很多人会抱着侥幸心理,想让稻谷再多长几天。母亲则认为宁可早收减少一点收成,也不能蒙受被全淹颗粒无收,因此果断作出决定。其实,稻谷种得好,背后不仅是农业技术,也是一种看问题的格局。

在子女上学的问题上,母亲也表现出了难能可贵的长远眼光。在当时的农村,“丫头片子,头发长长要嫁郎,读什么书!”是随时可以听到的话。母亲却不这样认为,她常对人说,“古人说,养不教,父之过。不止是父之过,父母都有过啊!”不管是男是女,反正都要上学,能读多高就读多高。她和父亲商量好,孩子放学回家由他来检查作业,凡是不完成作业或者作业做得不好,就要受到严厉批评。一旦发现父亲的纵容庇护,她就亲自出马与我们谈话,作业做不好就得重做,重做还不好就不能吃饭。

母亲常说,“不识字,蠢过猪”,“一个字胜过一块田”。要知道,当时家庭物质生活这么困难,糊口已是不易,还要供孩子上学,这真是比登天还难。但是我们姐弟6人没有一个辍学,母亲在背后付出了多少艰辛?幸好有母亲在教育上的坚持,几位姐姐都上了学,现在都过上了体面的生活。教育的投资不能当即兑现,需要等到孩子成人后才能体现出来,母亲在教育问题上目光远、格局大,惠及了我们姐弟6人的一生。

尤其是在我的教育和发展问题上,母亲作为“战略家”的大格局得到更充分的体现。我上初一时,父亲已经得到平反,恢复了待遇和工作,但那时父亲已经接近60岁,心有余而力不足。在当时的条件下,还有接班制的存在,而能够吃上财政饭,是多少人梦寐以求的理想。母亲这时已经为我的人生做出了远景规划,她先是让父亲提前办理退休,把接班的名额让出来,这样一来,我就能够尽快顶替父亲的编制,能够吃上财政饭,一辈子不说大富大贵,至少有一个保障。于是,我从初一就开始回家做了一名小学教师。拿到编制之后,母亲又促使我上教师进修班、考读师范,补足我学历低、学资浅的短板。在那样一个讲究身份和编制的时代,母亲的思路是先获得编制、再补足知识,现在回想起来,母亲为我的人生规划真是用心良苦、着眼长远。


1978年,母亲专程请木匠到家里来,为我打造以后结婚用的衣柜

雷州人自古讲究“生崽,做屋,娶媳妇”的人生三部曲。我是家里最小的孩子,也是家里唯一的男孩。从我出生开始,母亲就开始在谋划做屋的事情,尽管那时候家徒四壁。在我6岁的时候,母亲向全家人宣布:从现在开始,准备做屋!真的是全家人勒紧裤腰带,把能省的全部省下来,就是为了给我做屋,希望我将来成家立业有个稳定的根基。在1976年我8岁的时候,真的把屋做起来了,为了省钱,我9岁才有鞋子穿。在家里治丧这段时间,我经常在母亲悉心为我做的这个屋里转悠,看着母亲为我打的柜子、为我置办的米缸,我的眼睛就会不自觉地湿润,母爱深情似海,母亲为我的人生考虑得多么长远!

哲人说,“我们生活在泥沼之中,但是有人依然仰望星空”。母亲就是仰望星空的那一个人,她有这样的胸襟、视野和格局。不患得患失,不斤斤计较,不在乎一时一地的得失,不只要考虑今天,还要考虑明天和后天,要用一种博大的心胸和格局进行长远谋划。母亲的格局对我产生了潜移默化的影响,这让我在创业过程中,总是能够跳出小恩小惠的局限,在大格局下进行长远思考,看得更长远、想得更全面。

如今,亲朋好友记取最多的,应该是母亲的善良与博爱,平时母亲最喜欢对着我们姐弟说的一句话:“积善之家必有余庆”。儒家讲“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母亲从来都是己立立人、己达达人,她总是能够与人为善、舍己从人,与她接触的人都能感受到她的善意与爱心。

父亲在与母亲结婚之前,曾有过两次短暂的婚姻,两位前妻都年纪轻轻就去世了。家里的大姐就是父亲的前妻所生,并非母亲亲生,但是母亲待她视如己出,从无隔阂,我们姐弟6人一视同仁,并承恩泽。大姐因此也对母亲如同亲生母亲一般。

母亲总是能够推己及人,即便是在最为艰苦的年代,自己食不果腹仍然没有忘记帮助亲戚、救助乡邻。母亲的家族中道衰落,她的亲弟弟一直郁郁不得志,母亲从来没有忘记贴补舅舅家。自己家有一口,就给舅舅匀半口。为了舅舅的婚事,母亲愁得夜里睡不安生,最后想尽各种办法,在舅舅40多岁时,为舅舅娶了一房媳妇,心里的一块石头总算落地。母亲的关爱并未就此结束,舅舅成家后她仍不忘贴补,直到舅舅的两个儿子长大成人,母亲还让我帮助他们做屋。

“孔怀兄弟,同气连枝”,毕竟是同胞姐弟,母亲对另外两个兄弟的关爱,则更显示出她的包容与博爱。一位是父亲第一位亡故的妻子苏何氏在双坡村的的弟弟,另一位是父亲第二位亡妻苏陈氏在宅仔村的弟弟,这种关系极少人能处理好,不少人彼此甚至成了冤家。但母亲不仅主动上门认亲,以大姐的身份相待,而且凡有好东西总不忘带给他们,逢年过节更是探访问安。母亲的善良也赢得了投桃报李的回响。我记得我在上初中时,双坡村的舅舅来赶集,总会在口袋里揣着几块饼、几块糖果或者带着一节甘蔗去学校看望我,让我倍感温暖。母亲言传身教,让我懂得善良与爱心的无上价值。

母亲还把博爱扩展到家族范围之外,为村里村外更多人提供帮助。父亲退职回家,组织上给了100元的安家费,母亲用这笔钱买了一个缝衣车,从此开始了她为村里人提供的无偿缝衣服务。“乡里乡亲别提什么钱了,拿来做就是看得起我了。”母亲总是这样回答拿衣服来缝的乡亲。全村人的新衣服,没有一件不连缀着母亲亲手缝的针线,村里人身上的破衣服,大部分贴着母亲亲手打的补丁。可是,除了感谢的好话,母亲不接受别人任何的报酬。我们心疼母亲太累,她却教导我们心胸要放开阔一点,“乐于助人自己会收获快乐”。

直到母亲已届耄耋之年,她仍然不忘扶危济困、帮助他人。她在老家的柜子里,放着几十个1.25升的雪碧饮料空瓶子和健力宝空瓶子。我回家清理她的遗物时,一直想不明白这些空瓶子的用处,后来听姐姐们讲才知道,母亲常会请人从榨油厂买回有机散装花生油,把瓶子都装满后,送给那些家计困难的人。由此我才想到一个细节,孩子有一次在广州跟我说,奶奶这次回老家从广州带了两个雪碧的空瓶子回去。原来母亲是为了多装几瓶花生油帮助更多的人!如今看着柜子里的空瓶子,物是人非,令人感慨万千,母亲已经走了,但是她留下的爱心还在,她传递的慈悲与大爱将与世长存。这些空瓶子装着母亲满满的爱心。


母亲已走,她用来装花生油(送家庭困难的人)的几十只空瓶子,还没来得及装上油送人

母亲的善良、慈悲与大爱,很早就在我心里埋下了爱的种子。无论是在学校教书,还是后来创办企业,我都把能够帮助更多人当作价值追求。我做企业一直坚持义利合一、义先于利的价值观,坚持为社会解决实际问题,切实提升民生福祉,这也是我们企业不断发展壮大的奥秘之一。母亲的善良、慈悲与大爱,也已经融入到我的事业的血脉之中。

母亲坚强不屈、善于学习、乐于助人,很大程度上是由于母亲是一个有大格局、大智慧的人。小聪明不等于大智慧,有知识也未必就是有智慧。母亲没有上过一天大学,但也许是她小时候受到文化熏陶和父辈影响的缘故,她很有慧根,悟性非常高、胸怀非常大,让她在平凡的生活中展现出非凡的智慧。

母亲不仅懂得以退为进、舍就是得的道理,而且能够把这些大智慧运用到生活中。在我们家最困难的时候,父亲错划为右派,让一家人无论是物质上还是精神上都抬不起头来。母亲那时候为全村人免费缝补衣服,在繁重的劳动之余甘心为村里人无私奉献。如果只是算小账,这似乎是得不偿失。但是母亲的付出正在逐渐获得更大的回报:母亲和左邻右舍的伯母婶娘们的距离拉近了,我们家生活的社会环境多了更多友善。

在那样一个年代,四类分子的家属是受到歧视的,但母亲的无私付出逐渐化解了周围的敌意。村里人不仅不嫌弃她,还主动来找她谈心,家里有什么好吃的,也会与她分享。我们家里有什么需要帮忙的,比如瓦面漏雨需要修补,门板坏了需要钉牢之类,村里人都会主动帮忙出主意或者找工匠,真心实意地帮助家里解决具体困难。在当时的环境下,我们这个家庭,既顶着“右派”的帽子,家里又是女孩多、男丁少,属于真正的弱势群体。但母亲通过无偿帮助别人,为我们家化解了歧视与敌意、赢得了尊重与友善。舍就是得、守弱为强,这正是母亲的大智慧。


二零一七年八月初三,母亲生日,六姊妹为母亲庆祝89岁寿辰

老子说,“天下之至柔驰骋天下之至刚”,“夫唯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母亲未必懂得这些深奥的辩证哲学,但她用自己的语言,表达着同样深刻的智慧和道理。我从创业以来,企业规模不断发展壮大,每次回家母亲都会找我谈话,向我传递她的智慧。

她告诉我,“不要与人争高低,有时候高未必就是好,低未必就是不好;得就是失,失就是得;少即是多,慢即是快。”这是要告诉我,不要在乎一时一地的得失,不要局限于方寸之地,要胸怀宽广、放眼长远,从更大层面、更长远的眼光来看待得失利弊。她告诉我,“不要树敌,别人骂你你就听,别人打你你就走。”这是要告诉我,为人处世不要任侠使气、争强好胜,多栽花、不载刺,把自己的朋友圈搞得大大的、把自己的人搞得多多的。正所谓“得道多助”。她告诉我,“你对别人怎么样,别人就会对你怎么样。”这是要告诉我,世界上没有无缘无故的爱,要赢得别人的帮助和善意,首先要伸出手去帮助别人。有太多的教诲,让我终身都受益匪浅,而且年龄越是增长,阅历越是丰富,越是能感受到母亲的教诲里面饱含的智慧。具体的知识都是会过期的,唯有大智慧将随着时间推移而更加熠熠生辉。我庆幸我有这样一位母亲,能够把大智慧传递给我。


陪母亲拜祭宗祠,时年87岁的她耳聪目明

智慧之心,总是能够给人带来心灵的震撼和精神的启示。有一件事,我一直想不明白。我有个姐姐的儿子,到了青春叛逆期,惹上了很多坏毛病,甚至一度从学校辍学。姐姐无计可施,只能干着急。母亲一直记挂着这个叛逆的外孙,上个月的一天,特地把他叫到自己的房间,与他进行单独的交流。我们不知道母亲跟他说了什么,从房间出来后,外甥掩面痛哭,幡然悔悟。从此之后,重新回到正道上,开始全新的生活。我不知道母亲跟他讲了什么,也许是母亲一辈子跌宕起伏而又坚强不屈打动了他,抑或是母亲的人生感悟给了他精神的启迪。总之,智慧可以穿透人与人之间的隔阂,用一盏灯点燃另一盏灯,用一颗心启示另一颗心。

母亲的智慧还体现在她达天道、知天命,能够做到与时偕行、不滞于物。年前她就已经预感到生命的终结,在很早的时候就不断向我托付后事。她跟我说,她已经年届90,如今儿孙都有着落,再往后走,会挡我的路。我当时并不理解她的意思,这几天我日夜供奉她的灵位,才恍然大悟:整个家庭对外的事情一直是母亲在主持,她在的时候,无论她多老、我多大,我都有一种依靠的感觉。她走了,对家里的事情我就必须站到前台了,在这个问题上我再也不能当“小孩”了!母亲看得长远,见人所未见,见物于未萌,这也是一种大智慧。


时常陪母亲回老家探望乡里

在每个人的生命旅途中,都会遇到很多聪明人,但他们可能并不智慧;还会遇到很多精于算计的人,但他们也许缺少大格局、大视野。我的父母亲没有给我留下很多物质财富,但是母亲留给我的是比物质财富更有价值的精神财富。母亲传递给我的智慧,不仅可以帮助我们创造更多物质财富,还能引导我们过上一种更加幸福的生活。

母亲供奉在家里老宅的厅堂,21天来我朝夕供奉,每次都黯然神伤。在这个厅堂,我们苏家的列祖列宗都是从这里走的。母亲在医院坚决要回家,就是要留住最后一口气断在这里,与列祖列宗在一起。家庭,构成了一个紧密的命运共同体,母亲正是中流砥柱。

回想这些年来,我们家能够从最绝望的谷底走出来,就是因为我们是一个息息相关的命运共同体。在这个命运共同体之中,父母亲正是两个不可或缺的中流砥柱。他们一辈子患难与共,不离不弃,谱写了催人泪下的爱情故事、家庭奋斗故事。父亲和母亲经人介绍时,人生都已历经坎坷,父亲有两次婚史,身边还有个女儿,母亲家道中落,还被地主家公子抛弃,他们虽然已经情投意合,但问对方的第一个问题都是:“我这种情况你嫌不嫌弃?” 双方回答都一样:“不嫌弃!”三个字斩钉截铁。

就这样,两个历经坎坷的人结合在了一起,开始了他们一辈子不离不弃的爱情故事。父亲在他们结婚后不久就被错划为右派,被送到农教场改造,留下母亲孤儿寡母独自生活。母亲年轻时面容姣好,正值青春年华,不少人劝她可以改嫁,但母亲经常讲,我是儒家子女,要尊儒家礼仪。这大概是父辈的遗传,变成她行为的准则。儒家重诚信,一诺千金,她既然对父亲有过“不嫌弃”的承诺,就坚决不后悔。她与父亲分别时虽然没有山盟海誓,但她在心里已经决心克服千难万险,也要把子女抚养成人,等待丈夫归来。

父母是最好的老师,他们不离不弃、从一而终,艰难险阻不可改其志,贫病交加不能移其心,他们用行动教育了我们,向我们传递着受益终身的爱情观、家庭观。由于父亲和母亲的坚定厮守,我们家也就凝聚成了不可分割的整体。


姐姐和我陪母亲在珠江边(左图:五姐,右图:三姐)

我们家庭不仅有父母誓死不渝的爱情、深情,还有父母和姐弟之间血浓于水的亲情。母亲对我们姐弟的爱,不是溺爱,不是宠爱,是一种融合了舐犊情深与严厉管教于一体的大爱。母亲读过《三字经》,深深懂得“勤有功,戏无益”的道理。她担心我们姐弟由于贪玩而耽误学业,耽误家务,对我们都严加管教。我们家离学校非常近,在家里就能听到学校的铃声,母亲一定要我们听到铃声才准许上学,其他时间必须待在家里做功课、做家务。我记得我小时候有一次放学后没有按时回家,跟小伙伴一起去捉鱼去了,我捉了很多鱼,高高兴兴提着竹筐里的鱼回家,母亲从屋里出来,二话不说连框带鱼掷到屋外的巷子!那时候家里穷,母亲不是不心疼鱼,而是要通过掷掉鱼告诉我,不要玩物丧志、耽误正业!我还记得某个夏天的一个传统节日,与母亲回村里祭拜神,我穿着比较随意,穿着圆领的短袖T恤就去了,母亲看见后,一定要求我回去换成带领的衣服。她语重心长地说,圆领的衣服那是睡衣,正规场合必须要穿有领的衣服才算是对别人的尊重,祭拜神更应该讲究等等。我赶紧回家换成了带领的长袖衬衣,从此永远记得在正式场合穿带领衣服的礼节。母亲的爱是成长的蛋白质和维他命,滋润着我们成长成才。


传统节日都陪母亲回村里祭拜神灵

在母亲的感染下,我们姐弟之间也是相濡以沫,从小就互相帮扶。小时候家里缺吃少穿,母亲总是自己挨饿,把口粮留给我们姐弟。等到稍微宽裕之后,母亲和姐姐们吃番薯,把米饭留给我和年迈多病的父亲吃。番薯干没有大米好吃、有营养,姐姐们就提出来番薯干全由她们来吃,把大米省下来给我吃。于是就将一把大米用蚊帐布包起来,放到锅里和番薯干一起煮,番薯干熟了,蚊帐布包着的小饭团也熟了,还吸收了番薯干的甜味。母亲和姐姐们就让我吃带着番薯甜味的米饭,她们自己吃番薯干也吃得津津有味。说实话,后来我离开老家去外面创业,不知道吃过多少地方的米饭和特色小吃,但回过头来还是觉得那时吃的带着番薯甜味的米饭最好吃。这米饭里面有母爱的味道,有母亲和姐姐对我的无私关爱,有我们一家人的相濡以沫和患难与共。


母亲年纪大了之后,每次上下楼我都要背着母亲

“不论时代发生多大变化,不论生活格局发生多大变化,我们都要重视家庭建设,注重家庭、注重家教、注重家风,发扬光大中华民族传统家庭美德”。父母亲历经生活磨难而能长相厮守,母亲坚强不屈的品格、胸怀宽大的格局、行善积德的修炼、乐善好施的品格、达乎天道的智慧,以及我们一家人和衷共济一起经历风雨终见彩虹,这些都已经沉淀为我们家的家风家教传统。母亲虽然已经驾鹤西去,但是她留下的家风家教是我们一家人永恒的精神财富。

对母亲最好的纪念,就是成为母亲的样子。我们要把母亲留下的家风家教传承下去,世世不止、代代不息,以告慰她的在天之灵,以发扬光大、惠及他人。

小时候母亲找人算命,说她只能活63岁,需要有贵人拉着她才能度过劫难。我每天晚上都拉着母亲的手,有一个晚上半夜醒来,又拉着母亲的手,不由得悲从中来、嚎啕大哭。母亲不理解为什么,问我为什么哭。我说,我拉着妈妈的手,妈妈就能度过劫难,就能长寿,活得比63岁更长。母亲叹口气说你这个傻孩子,快好好睡觉,妈妈会好好的。后来,母亲不仅活过了63岁,还一直看着她的儿子在事业上不断攀升,把她的善良、智慧和品格运用到事业发展之中。但最终,母亲还是走了。


按雷州半岛风俗,为仙逝的母亲打纸钱


母亲出殡时,按传统披麻戴孝为母亲送行

母亲身体衰老之后,每次上楼下楼,只要我在,我都要背着她。我跟她说,小时候您背着我,长大了我来背着您。母亲走的那一刻,我就在她身边,寸步不离。她走之时,我左手臂放平在她的脖子底下,右手一直紧紧将她的手攥在手心,母亲在我身边,仪容安详如同熟睡。妈妈啊,我生下来的时候,是您抱着我;您走的时候,请让我牵着您离开。母子一场,半个世纪的恩情,我永远铭记在心。我知道,母亲并没有离我们而去,而是以另一种方式继续活着,在另一个世界给予我们爱、智慧与力量,永远陪伴在我们左右。


敬爱的母亲,您一生敬畏神灵、虔诚事佛,襟怀坦荡、恩泽四方,把崇德向善转化为日常生活的修炼,为后人积累起深仁厚泽,我们对您永远心怀感恩。

敬爱的母亲,您的勤劳与坚强、大气与善良、好学与智慧,已经沉淀为我们全家的精神品格,我们将以您为楷模,传承您的家风和遗训,让我们家更加兴隆。

敬爱的母亲,您一路走好,您的音容笑貌永存在我们心中,我不怕一个人走过未来的道路,因为您一直都与我们同在。

“呜呼吾母,母终未死,躯壳虽隳,灵则万古”。

父亲留下的家风是孩子精神成长的母体,是世代传承的精神富矿。父亲,永远是苏如春心中的一座丰碑;在他看来,父亲,永远是那个给我温暖、给我力量的人。2016年父亲节,时值父亲往生十周年,苏如春写下《总有一个人给我温暖给我力量》一文缅怀父亲。

排版:耳东 审核:七月

校对:圆圆、晓晓、小丫、拾陆


}

在韩剧《请回答 1988 》里,有段这样的话:

“听说神不能无处不在,所以创造了妈妈。到了妈妈的年龄,妈妈仍然是妈妈的守护神。妈妈这个词,只是叫一叫,也触动心弦。”

直到自己为人父、为人妻时,才懂得母亲的不容易,而这时母亲也已经老去……

过两天就是母亲节了,我们也为大家准备了实实在在的 “两份礼物”:如何做 买保险 和 做体检,供大家参考。

  • 一次靠谱的体检,要做什么项目?

  • 不同年龄段母亲,如何买对保险?

  • 母亲节,你想对妈妈说什么?

去年的母亲节,微博上有个征集活动:如果有一粒时间胶囊可以帮你回到过去,你想对二十年前的妈妈说什么?

当时,网友们的回答五花八门:

  • 只要你身体健康,平安喜乐,别无他求。

  • 请你勇敢追求自己的梦想,出去闯一闯,看看世界。

  • 别只为了我们,也希望你能为自己而活。

其实大家都是希望妈妈健康,能有个多姿多彩、属于自己的人生。

但往日不可追,过去的遗憾也不可避免,我们只能做好当下。

所以,今年的母亲节,你有什么话想对妈妈说的?欢迎大家在评论区说出来,明天(5 月 7 日)中午 12 点前 点赞数前 5 名的朋友,将得到我们面值 100 元的京东卡

在我们的记忆里,妈妈似乎坚不可摧。可弹指一挥间,皱纹早在我们不经意间爬上了母亲的脸庞。

母亲渐渐变老,身体也大不如前……

母亲节,除了带妈妈去吃饭逛街,还可以做点更有意义的事,比如 带妈妈去做个高质量的体检

但问题在于:琳琅满目的体检套餐,到底选哪个?哪些项目是必须做的?哪些又是没必要的?

其实,有效的体检包含以下 2 部分:

  • 常规体检:就是体检必做的项目,比如身高、体重、血常规、尿常规等。

  • 专项体检:针对有特殊症状、高危人群的检查项目,如胃肠镜等。

下面,我们就来详细分析:

我们咨询了内部的医学专家,也问了身边的医生朋友,最终整理出以下 常规体检项目表

年纪越大,身体自然没年轻时好,因此需要体检的项目也就越多。例如 50 岁以上患肺癌的可能性更大,可以增加“低剂量螺旋 CT”。

如果你的体检套餐缺少某些项目,比如乳腺、妇科检查,建议把它加上。

现代女性非常不容易,既要兼顾家庭,又要在外打拼事业。压力很大,身体也更容易出现问题。特别是有家族史的朋友,患病风险会更高。

这时候,常规体检就“不够用”了。所以我们针对高风险人群整理了一份 专项体检项目表

  • 如果有家族病史:比如有几位长辈都得过乳腺癌,那么建议加强这方面的检查。

  • 如果有既往病史:像有肝炎病史,就应该重点关注肝癌的筛查。

  • 如果有不良生活习惯:比如经常抽烟,就要特别关注肺癌筛查,可以做低剂量螺旋 CT 检查。

总的来说,体检因人而异,年龄不同、病史不同,要做的体检项目也会有差异。

另外大家记得,最好先买保险,再去体检,不然体检出异常再买保险就困难多了。

体检与保险,都是有效应对风险的方式,一个侧重事前预防,一个注重事后补救。

下面,我们给不同年龄阶段的母亲搭配了一套保险方案,供大家参考。

1、50 岁以上母亲,保险怎么买?

陈女士的母亲 60 岁了,平时帮小两口做饭、接送孩子上学,退休后的生活,仿佛更忙碌了。

好在陈妈妈身体比较健康,我们给她做了以下方案:

可以看到,60 岁的女性,每年花 1817 元,就能获得如下保障:

  • 意外险:意外身故、伤残,都能赔一笔钱。因意外导致的医疗费,也能报销。像 ,169 元最高能赔 50 万,社保内外都能报销。

  • 百万医疗险:社保不能报的费用,由百万医疗报销,看病基本不用自己掏钱。这里配了 ,能一直保 20 年,不用担心停售或身体变差

和中年人不同,60 岁不需要承担太多家庭责任,寿险不是必须买的;而重疾险的保费很高,买起来也不划算。

所以,我们只给陈妈妈搭配了百万医疗险和意外险,生病住院的花销、意外磕碰的治疗费都可以报销。

2、50 岁以下母亲,保险怎么买?

如果是 50 岁以下的母亲,家庭责任还比较大,买重疾险的价格比 50 岁以上的要低一些,可以加上重疾险和定寿,保障更加全面。

我们以 35 岁的女性为例:

(完美人生守护 2021最高保额 46 万)

可以看到,50 岁以下的妈妈,如果身体健康,买保险其实并不难。通过上面的组合,能够得到一个非常全面的保障。

  • 重疾险:目前 是重疾险保定期的首选,60 岁前患重疾能赔 82.8 万,可以补偿收入损失,应对日常花销等。

  • 百万医疗险:像 ,万一生病住院,医保报销后,超过 1 万的合理医疗费用都能报销,续保条件也很优秀。

  • 意外险:一年不到 200 块,无论是小磕小碰,还是更严重的意外伤残、意外身故,意外险都能保。

  • 定寿:如果不幸早逝,能够赔 100 万给家人,维持一家老小的正常生活。

另外也提醒下大家,每个人的收入、年龄、身体情况不同,买保险也会有差异。

}

特警刘洪涌和母亲汤淑敏在一起。

母亲青岛新闻网5月11日讯(记者 陈志伟 通讯员 张秀振、冯晨原)今天,青岛公安在全局范围内开展了“向母亲汇报”为主题的警营开放活动,市公安局共计邀请680余名民警及辅警母亲进警营。期间,青岛新闻网记者采访了青岛特警刘洪涌的母亲汤淑敏。

在市公安局特警支队六大队三中队中队长刘洪涌母亲汤淑敏的眼里,儿子刘洪涌从小懂事乖巧、活泼上进。刘洪涌能够成为一名优秀的特警,汤淑敏心里有着满满的骄傲。今年60岁的汤淑敏已退休,业余加入了社区的秧歌队,是胶州大秧歌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有时参加排练,表演节目,但大部分时间还是和老伴一起帮刘洪涌操持家务、带孩子。

“当警察是他从小的梦想。”刘洪涌的母亲说,他的爸爸是一名警察。儿子从小就立志要成为爸爸一样的人,当一名警察英雄。

在警官培训中心的地下靶场,记者见到了正在带领几名队员训练的刘洪涌。拔枪、装弹、上膛、射击、验枪……一身特警装束的刘洪涌动作干净利落、一气呵成。他边做示范动作,边向队员讲解要领。

“平均每天射击子弹200多发,只有对每一个动作精益求精,才能保证弹无虚发,准确命中目标。”刘洪涌告诉记者,最近他们正在集训,备战省公安厅大比武活动。为了取得优异成绩,他们正在争分夺秒、加紧训练。“射手准备!”“开始射击!”“验枪!”“枪入套!”……在砰砰的枪声间隙,刘洪涌的一个个口令清脆响亮。

刘洪涌和同事正在查看靶位。

据记者了解,一些看似简单的卧姿据枪动作,特警队员往往一练就是数小时。蚊虫在身上爬行叮咬,双肘上都是厚厚的茧子,但刘洪涌心中始终有一股不服输的拼劲在支撑着。正是这些年坚持不懈的刻苦训练,成就了他百步穿杨的独特技能,使他在公安机关实战演练和大比武活动中获得多项荣誉,2016年曾获得全省狙击步枪精度射击第一名。

凭着过硬的专业技能,刘洪涌多次临危受命,被单位派出参加抓捕、反劫持、救援等急难险重任务,圆满完成了汶川抗震救灾、奥运安保、新疆维稳处突等任务,出色完成了多起解救人质的任务,参与和直接抓获犯罪嫌疑人110余名,成功解救人质3人。

今年37岁的刘洪涌,自2005年入警以来,先后荣立二等功2次、三等功3次,先后被授予“山东省抗震救灾先进个人”“齐鲁公安英才”“青岛首届最美警察”等荣誉称号。

有一次,刘洪涌在爬墙训练时摔了下来胳膊受伤,但他刻意瞒着,直到快要痊愈时告诉母亲。汤淑敏对儿子执勤面临的危险心疼之余,也不得不去理解和接纳。“当人民群众面临危险时,总要有人挺身而出。当警察是他的职业,也是他毕生的使命。”她只能这样劝自己。

儿子外出执行任务的时候,是汤淑敏最思念儿子的时候。2008年刘洪涌受命奔赴四川抗震救灾,到达目的地后,便与家中失去了通讯联络。汤淑敏对儿子日思夜想,半夜起来双手合十、默默祈祷,期盼他能够圆满完成任务、早日归来。每每想起,汤淑敏都热泪盈眶。

“儿行千里母担忧。”汤淑敏说,由于儿子工作性质特殊,出于保密,每次外出执行任务,儿子都笼统的告诉她回来的大致日期。对于去哪里?执行何种任务?有没有危险性?等等,汤淑敏都会强忍着不去多问。

母亲为刘洪涌整理警服。

在谈及母亲时,刘洪涌凌厉的眼神里透出了些许温情,嘴角突然扬起了微笑,但脸上逐渐又露出了亏欠的表情。他告诉记者,一直以来母亲给予的呵护和支持太多,自己回报的太少。自己训练起来好几个星期都回不了家,陪伴母亲的时间少之又少。

汤淑敏回忆说,自己几乎没有过过母亲节。在她的眼里,儿子刘洪涌其实是一个很细心的人。当年刘洪涌在外地上大学时,有一次母亲节,儿子让他的高中同学代买了花送来了家里,让汤淑敏很是感动。但参加工作后,她知道刘洪涌太忙,早就对这个节日不敏感了。

“当警察是儿子的梦想,也是他一生的选择。我和他的父亲都全力支持他!”汤淑敏告诉记者,现在已经逐渐步入老年,别的也帮不上他的忙,只有尽力为他和儿媳看好孩子,做好后勤工作,让他们没有后顾之忧。

“他和儿媳能够安心工作、完成好单位安排的各项任务,就是对我们最大的回报。”汤淑敏说,儿媳也是一名铁路警察,平时单位业务较忙,日常家务主要靠汤淑敏和老伴帮助打理。

“时代需要偶像,我们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偶像。我的儿子就是我的偶像!”。汤淑敏边笑边告诉记者,脸上洋溢着欣慰和自豪……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我男朋友60岁了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